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就业规划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批改作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标
作业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最重要、最经常的学习活动,它对于巩固课堂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它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依据。它主要由布置作业、做作业、批作业、改作业几个环节组成,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基本技能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通过作业的做――批――改,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但现行的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把这一完整过程分裂了:学生完成作业后由教师全批全改学生不参与批改过程,只是被动接受批改结果,经过调查分析,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能力的提高,作业不能及时讲评修改,不利于信息的正确及时反馈,同时,现行的作业批改方式加大了教师工作量,不利于教师进行研究和改革。
我校的课题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把学生的作业大胆地放给学生去批改,我们可以把批改作业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直抒己见、互争互辩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批改作业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批改作业的几点要求
1.批改要蕴含感情
作业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切不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否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他们心里反感,甚至打消做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如能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在作业本上写上一两句或表扬或鼓励的话,相信学生做作业的效果会更好。
2.批改要认真仔细
不管作业量大小,教师在批改时都应认真、仔细,正确使用批改符号,而且要把修改符号写标准。批改语文或作文时,评语不可太简,书写更要工整。
3.批改要及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信息反馈越是及时恰当,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业训练尤其如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这样也可以避免因错误在学生脑子里停留时间过长而打下“烙印”,以致造成纠错的反复性与艰巨性。
4.批改要因人而异
批改作业时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要墨守成规。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坚持不与别人横向比较而与本人纵向比较的方法,只要发现学生有进步,就要适当提高分数。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平常的得分已不能让他们“怦然心动”。为了激励这些学生,教师就可以打破常规。
(二)批改作业的几种方法
1.教师重点面批
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一部分学生,尤其对班级中尖子生和较差生的作业,采取当面批改、现场解说的做法,而不以一般性的态度对待他们,也不以界定答案的正误为终极目标。大量的考评实践显示,作业面批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应因人而异,这样做对于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是相当有效的。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对较差生所用的一贯手法,而重点面批这一艺术性批改策略对于促进尖子生的学习同样非常必要。因为在前后左右的一片赞扬声中,许多学习一贯拔尖、成绩向来优异的尖子生,容易滋生自满心理,看不清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当面批改、响锣重敲的做法恰能有效地消除这种隐患。而且这样的批改方式对作业的反馈校正更快,更有效的起到了作业应有的效果。
2.互改与自改
这里的互改,主要是指让同桌同学或前后同学相互交换各自的作业,并进行认真批改。而所谓自改,则是让每个学生都来扮演教师的角色,以批判者的眼光来严格地审查和评估自己作业的正误与优劣。实践显示,这两种艺术性的作业批改策略,也有其独特的优化教学的功能。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对于别人对其寄托希望时会体现出相当强的责任心。因而同学互改作业往往能在一定意义上进行比教师更为细致的批改。他们常常会就作业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乃至符号提出质疑、反复琢磨。这种求全认真的态度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自己不再“重复”那些亲自发现的问题。自改法的经常运用,往往有益于学生此类习惯的形成。当然,互改和自改这一策略的实施也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时须注意学生的优差搭配问题,尤其要防止两个差生搭挡互改作业的情况;同时还要重视批改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使学生真正有效地投入到作业的互改与自改过程中。
3.生评师
要改变以往都由教师评学生的传统,使学生也能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在课前,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自己先做一遍,就像数学教师“下水作业”一样,我们估且称其为“下水作业”。通过“下水作业”,教师为学生做出一个示范,同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隐藏于习题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错例。对于多解的问题,列出几种解法,以便给学生以启示。课上,利用复习提问的时间组织学生批改教师的“下水作业”。由于学生从长期受教师评价过渡成为评价教师,积极性很高,批改的自然很认真。在逐题批改教师的“下水作业”时,学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反思性的思考与评价,弄清了正确答案,理清了思路,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更可贵的是:自己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相碰撞而擦出的“火花”,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真正的理解,搞清楚弄明白。
4.让学生尝试与体验成功
(1).二次记分法或者第二次批改
传统作业批改是一次性工作,往往是教师经过一番审阅,然后给予一个成绩,或者再配以结论性的评语,工作便算完结。在别人看来,教师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撰写评语认认真真。而在实践中,学生对作业成绩尤其是书面评语只是一看了之,甚至看也不看,根本不按评语去思考和改正,以至于陷入作业屡做,错误屡犯,学习进步缓慢的不良循环。二次计分摒弃以往那种一次性评分的做法,由教师对学生的试卷、练习及作业先打一个基本成绩,并配以切中要害、恰如其分的评语;然后将作业发还学生,要求他们对照评语,深刻反思自己的作业过程,认真修改相关作业;直至达到要求,再追加成绩。事实表明,二次计分这种艺术性策略的实施,一方面能有效地纠正学生对评语只看不行动的不良态度,调动他们及时修改自己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仔细检测作业过程、自觉优化作业思路等良好习惯。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舍得送分给学生。
如果说一道题不是单纯的粗心所致,而是没有弄清算理。或许在他的头脑里这已经成了思维定势,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暂时不评等级,指导他去复习课本上的同类例题,并先加以眉批:“请参考××例题后重做。”等学生弄懂了算理,把错题纠正以后,再进行批改。
(2)一题多改多评价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多评价的方式,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还学生之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换句话讲,应尽可能的克服机械化的批改习惯,更好地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作业的最大功效。
5.批改方式要创出新意
(1).巡改作业
所谓巡改作业,就是指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手执红笔,边巡视学生边批改作业。这样做可以随时鼓励学生,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而且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学生订正作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2).回批作业
即学生对老师的批改进行回批。有时教师还要进行二、三次批改。一般情况下,老师先布置作业,然后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最后做错的学生订正作业了事。这种处理作业的方式不只是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还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来说,遇到小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回批作业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轮流面批
平常学生做作业和老师批改作业是分开的,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轮流面批的反馈方式可以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面批”绝不是当面批评,如能采用面批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习题、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批改,如学生互批、多次加分、家校联批等,以激励学生的作业热情,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6.批改学生的“典型作业”
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天做“下水作业”让学生去批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批改学习委员、小组长或某个学生的作业,做为“典型作业”,以代替批改教师的“下水作业”。批“典型作业”的教育示范作用与批教师的“下水作业”大致相同,在批改学生“典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评价能力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生涯规划实际上是落实全人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主题,它可使人了解本身的问题。从了解自己、关心自己到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双胜双赢、利人利我的人我关系。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各得其所[①]。涵盖人生生涯的生命、生活、职业生涯三个部分,涉及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些问题,如自我了解、对生命及死亡的认识、个人理财、信仰、人际关系的处理、时间管理、职业规划等等。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加深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领悟,培养一种快乐、自信的生活心态,并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大学生能快快乐乐学习、快快乐乐生活、快快乐乐工作[②]。
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门包罗万象、内容广泛的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美国等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逐趋成熟。然而,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才刚刚开始,目前基本上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即便诸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少数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应当说也只是实验性的有益尝试。直至目前,全国只有极少数高校试点性的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要开展完善的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我国高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尝试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经过在部分高校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我们在使学生明确就业目标、促进人与职的匹配、帮助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现状也不容乐观。当前我们所实验性开展的所谓的“生涯规划教育”尚不能满足大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在尝试中也已经显现出一系列问题,如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的功利化脱离使人教育思想、与该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教育方式仍显单调、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稀缺、本土化有待加强等,这些都需要学者们更多的去研究和探索。然而,我们认为在这上系列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人教育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从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发展指挥棒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功课学习之外的德、体、美等其它因素仍处于次要地位,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流于形式。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高校教师需求量猛增,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高校师资队伍中全面均衡发展的教师也不多论文怎么写。不少大学生对上大学的真实目的还停留在学习一门专业,毕业找个饭碗层面上,“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而大部分学生家长则把教育的重任几乎全部推给了学校,甚少过问。这就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的全面教育不全面。全人教育不深入人心,生涯规划教育自然就缺乏根植的土壤。
2.生涯规划教育管理归口的纠结
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包括理论教学、体验与实践、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就业指导与服务等环节。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理论教学归口于教务部门,体验与实践归口于团委,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归口于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就业指导与服务又归口于就业部门,这样就导致了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归口问题纠结混乱。有归口教务部门,开展理论教学、开设讲座的;有归口于就业部门,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库,开展理论教学、组织讲座的;有干脆另外设立生涯规划体验中心(部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组织体验活动的;也有仅设一名或几名行政人员专门负责管理兼职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协调与团委、就业等部门合作的。不是深感“独木难支大厦”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之,工作很难开展得有条不紊。
3. 生涯体验项目零散,流于形式
生涯体验是当前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体验项目包括政府机构体验、亲情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学生社团体验、跨文化体验、营利组织体验、拓展训练体验等。以使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外在环境的挑战中去,在现实的环境中,亲自处理和解决问题,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认识自我,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培养良好的生活心态,同时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可喜的是试点的几所高校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注意到了生涯体验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社会、政府、家庭的广泛支持,一些项目往往无法实施,即使是亲情体验和学生社团体验等比较容易实现的项目也由于缺乏专业、专职的指导教师而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在尝试过程中并不仅只是这些问题,但却是几所高校尝试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几个问题,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开始阶段,与之相适应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这也正是真正落实全人教育,使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走上正轨的最大障碍所在。要改变现状,归根到底还是要建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完整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既然构建科学完整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的必然途径,那么,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呢?很明显,照搬西方无异“缘木求鱼”,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教育对象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只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而定。具体来说,科学完整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全面贯彻落实全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好高校内部的教育体系与外围的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等支持体系。科学、健全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必备条件。而高校内部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和外围的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等支持体系这两大体系又是缺一不可。
1.全面贯彻落实全人教育思想
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通过全人教育,学习者身、心、灵将得到全面且均衡的发展。如果说全人教育是我们的愿景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那么生涯规划就是我们的使命。生涯规划是落实全人教育的工具,可使人了解本身问题,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从而清楚并准确地判断,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生涯规划先从“了解生命”开始,做到了解自己的身体与生理,其次“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心理等”,做到正确地评估自己,关心自已;再次“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双胜双赢”的人我关系;而对工作各方面各领域的了解,对时间、压力、个人理财等周围环境的了解与掌握,都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忙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有所成就,更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完整的人”,而这正是全人教育的目的所在。如果“全人教育”仍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那么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无疑是无法真正到位。
2.构建高校内部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内部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可以按照如图表1所示来进行构建。首先,因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有力措施,因此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由校长亲自牵头、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共同负责来构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无疑是切实抓好该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其次,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主要由教务处(部)、团委和就业工作处(服务中心)三个职能部门共同承担。教务处下设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心和生涯规划咨询室,分别承担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和个体生涯咨询工作。团委下设生涯体验中心,在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心的协助和指导下开展工作;成立大学生生涯发展协会,除了作为共同学习探讨生涯规划的一种学生团体外,还可参与生涯规划教学辅助工作、生涯体验的组织管理工作和就业处的相关事务性工作。就业工作处(服务中心)下设日常事务部、市场服务部和信息技术部,分别为学生提供各类相关就业服务工作论文怎么写。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科学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内部体系,共同为大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和服务。
图表1 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服务体系
3.构建和谐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支持体系
显然,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仅靠高校也是难以担此大任的,还必须要有外围强大的支持体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才能得以科学有效的实施。如图表2所示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支持体系,必须要以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由全社会包括高校、企业和学生家庭共同支持,并以学生为中心。
图表2 政府、企业、家庭与高校共同组成生涯规划教育支持体系
在政府层面上,应高度重视全人教育,以法制来强制有关学校(可以高校为先导,继而在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中全面铺开)把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实施全人教育的重要工具,并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另外,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支持各级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改革国家用人选拔制度,制造正面积极的舆论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身、心、灵全面均衡发展的“完人”。家庭层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孩子出世至成人阶段一直陪伴其成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有较大影响力,原本应该是实施全人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但是,由于不少中国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教育学校为主”的思维定势等原因,不少的中国家长往往只起到“养育”之“养”的责任,而把教育的重任推给了学校,造成了许多家庭“养育”之“育”的缺失。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大学阶段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更加明显。所以,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发出“家校合作,共建育人平台”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优生优育”基本国策下的必然趋势。企业层面。当代西方正兴起的企业哲学伦理学认为,企业要承担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财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时也增加了社会责任标准,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使企业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吸引优质的投资者、建立可持续和更加公平的增长机制[③]。从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全人教育的角度来讲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企业可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包括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职业体验岗位和相关培训,以及适量的生涯规划教育基金等。高校层面,主要是在政府、家庭、企业三个层面的支持下,按照上述图表1所示的结构构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深入贯彻全人教育十大原则,落实全人教育,具体实施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总之,科学完整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必须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全人教育思想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在政府、家庭、企业和高校共同配合支持下,构建科学健全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结构体系,科学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I]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首届教师科研项目,JSKY09015
[①]洪凤仪著,《生涯规划自己来》,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48.
[②]黄天中著,《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③] baike.baidu.com/view/1628879.htm.
论文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示范时代,就业展望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从2006年起我国分三批创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建设,力图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就是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典范,就是要强调这一类学校有自己的卓越。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示范性院校建设,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说,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211工程”。我国有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也有高职教育的高水平。经过3年的示范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的最新调查显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与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相比都较高,其中2006届高1个百分点,2007届高3个百分点,2008届高2个百分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的水平。作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国家示范校建设,在学生就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其具体表现在:
1.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
从学校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以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72%,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16%,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14%。2008年职业规划论文,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就业“星级示范校”(50强);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校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作就业先进典型发言。
2.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多年筛选和积淀,我校已和很多用人单位保持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就业渠道稳定而广泛,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超过毕业生人数。到全球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名企就业的学生日益增多;全国性的就业基地网络基本形成,海外就业市场逐步拓展;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高技能精英和骨干人才。学生就业已经呈现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格局,学校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稳步提升。
3.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学生就业质量的最终检验,落脚点在用人单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持认可和赞赏的态度,认为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能吃苦,走向成熟的步伐比较快,具有一定的职业和思想道德素质,对承担的工作有责任感,能努力去完成任务,员工对他们是认可的,领导对他们的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公司对他们寄予厚望。
二、高职后示范时代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隐忧
1.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缺乏有效性
经过几年的示范性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并已得以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很多校企合作企业也是吸纳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小论文。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等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有政策、无法落实”等情况,政策的效应难以发挥,从而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丢失了一大片学生就业的领域。
2.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较低
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重普通本科高校而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家长们挤破脑袋都要去读本科,而不愿意让孩子去读职业院校,总觉得走这条路子失面子,没前途。结果,一面是“制造业大国”始终为缺乏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所困扰,一面又是成千上万孩子辛辛苦苦读完大学而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同时,无论在升学与就业,以及职场晋升中,学历依旧是十分重要的标准。而且,由于行业与岗位存在较大的薪酬差距,社会保障也因行业与岗位不同,劳动既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高低贵贱,也存在经济待遇上的高低贵贱,导致大家必然追求高学历、追求进好的行业与岗位。
3.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受限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而言贡献巨大职业规划论文,而地位却很难堪。比如,模具制造与加工是所有现代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工业制造之母”,但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中专、大专。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培养高学历人才,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设置了一道门槛,高职院校只能到大专学历。而用人单位又把本科以上学历作为提干升迁的“硬件”。层次上的限制,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受限或被歧视。
4.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的低人一等,在教育领域内部,也是如此。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投入大量经费,但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依旧很低,仅以招生为例,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另外,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几乎言必称北大、清华,这不但与教育的多样性、多元化不符,也使职业教育难以抬起头。
5.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有待完善
虽然经过几年的示范性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缺乏特色,是普遍问题。有些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都不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不少授课老师还是书本中来、口头上去,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学开车,搞电焊,无法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的需要。在教学上,有些学校借用本科院校教材,把高职教育当作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
三、高职后示范时期学生就业工作的展望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蓝领)的需求岗位在2013年将超过2000万左右,而中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过300万人。我国职业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集中在技能型人才上。另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1746万人至2665万人。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1.强化政府职能职业规划论文,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同时,可借鉴国外重视职业教育的经验,如日本负责劳动就业的厚生省专门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各地方政府设有“学生职业中心”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特别对毕业后未能就业的学生进行以提高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免费培训。西班牙为解决青年失业难题,各大院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举办各种创业竞赛、短期培训班和讲座。马德里自治区每年都举办一项名为“创业大学”的比赛,面向地区内所有高校中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目前西班牙有18%的企业与大学签订了合作项目。西班牙教育部还给予员工数不超过250名且总资产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提供无息贷款,以鼓励它们招收大学生就业。
2.引导舆论,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职业教育氛围
要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政策,同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者有基本一致的社会保障,这是职业教育能得以发展的大背景。在美国,一名可以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可以弃哈佛而选择烹饪学校,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从事烹饪,其劳动价值并不比教授差。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小论文。因此职业教育受关注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3.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畅通高职教育通道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同时,要架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鼓励职业教育发展高层次教育,并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自的通道,且能相互贯通。在美国,不少在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很多为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继续申请进入其他大学求学,在名牌大学求学的学生,也可申请转学到社区学院。在英国,1986年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和普通教育的文凭、证书相对应,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可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成为进入大学的资格证书。这种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的相通性,持职业资格证书就可望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从而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4.提升高职教育自身实力职业规划论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改革,甚至把教室直接搬进工厂、车间,以改变职业教育学生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现状。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保障培养质量。
5.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是检验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才能真正受欢迎。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形成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作过程导向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及,以订单式培养为主体——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培养,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使学校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要。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系统化的能力训练,培养的学生因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得企业青睐。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2009年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分析[N]. 中国经济导报,2009-11-28.
[2]熊丙奇.要靠政策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N]. 中国青年报,2009-1-12.
论文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课堂消极行为,诱因与对策
五年制高职生是大学生队伍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他们都是高职院校里的弱势群体。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他们与三年制高职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其它因素,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与教师教学指向不相协调甚至相背离的消极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明显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如谩骂、故意顶撞老师等等,干扰课堂秩序;另一种是较隐蔽的具有退缩性的行为,如睡觉、上课走神、易爱消极暗示、上甲课做乙事等等,虽未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却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故往往为教师所忽视。调查、分析产生课堂消极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源质量先天不足。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中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进入重点高中甚至普通高中接受继续教育资格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自控能力差是五年制高职的普遍特点。
2、学生普遍感到厌烦。主要是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抽象,令人味同嚼蜡;其次是教师教法单调——照本宣科,语言平淡如水,令人索然无味;再次是教师课外话太多令人心烦;最后,教师授课总是信马由缰或者愤世嫉俗,也令人倒胃口。
3、紧张感的发泄。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或行为规范方面的正常要求总是完不成,面临着失败的威胁,造成心理紧张,积累一定程度,只要有导火线作用,便不断发泄,有时还可能发泄到其他教师身上,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而学生则认为“老师总是对我有偏见”;或者是教师要求过当,且滥用惩罚手段,使学生如履薄冰、疲于应付,产生不满情绪,诱发退缩性的行为,个别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还有自虐行为。
4、寻求注意与地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承认、受到尊重。这些学习成绩或行为习惯较差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发现自己很难从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同时,便以明显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以“争得”在班级中的地位,颇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5、教师处置失当。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这些学生的消极行为,心里来“气”,不够冷静职业规划论文,甚至失去理智,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语与过火的动作,诸如训斥、辱骂、体罚等,使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从而恼羞成怒,导致消极行为不断升级,甚至激起极端行为——跟老师摆“擂台”。
6、家庭因素干扰。家庭环境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其不同构成可以造成学生性格方面的差异,如家庭贫困或父母过早离异的学生,比较自卑,心理相对封闭;家庭过于严厉的学生,比较胆怯,叛逆心强;家庭富有或受到过分溺爱的学生,比较任性、唯我独尊;父母关系长时间紧张的学生,容易激动、性情暴躁;父母中有不良嗜好且放任小孩自流的家庭,学生一般自控能力低。
上述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使课堂消极行为的诱因复杂化。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下列五个措施,以减少课堂消极行为的发生:
1、课堂教学求新求变,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关键
课堂新颖、有趣、多变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大多数公开课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课堂学习时,课堂消极行为便不攻自破。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求新求变”:①加强教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教学改革的种种设想和试验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在教材建设上,而作为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教材的质量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改革水平的高低。教材建设必须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与教学摘要注意有新意、有变化,以保证每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心”。
2、注意融洽学生师生关系,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可靠保证
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情感关系不同的教师来施教,教学效果完全不同。课堂消极行为案例也表明,师生之间相互反感,诱发课堂消极行为。因而,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①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富有责任心、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等等都将有助于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②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正确认识。通常,教师对于所喜欢的学生易于感知其优点,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易于感知其缺点,并以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创造并抓住各种机会,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有时还可以尝试建立移情性的认识,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体会彼此的情感、思想,赢得相互的理解和肯定;③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如给学生送点小礼、多些口头表扬、满足其求知和人格完善的欲望、适时适当地“减压”——宽容其偶然过失、开开玩笑、搞点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对象最好选择教师自己或是与教师亲近且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喜欢你所教的课,课堂的消极行为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3、磨练课堂组织教学机智,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有力手段
大量事实证明,高超的课堂组织教学艺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制止课堂消极行为的发生。对于有课堂消极行为的这些五年制高职学生班级,教师进行组织教学时可作如下尝试:①上课提前两分钟进行教室,跟学生适当接触,并暗示学生快要上课了;②上课铃响后,全体学生起立,教师要用温和的目光、微笑的表情注视每个学生,检查课前准备和立正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③对于课堂上发生的消极行为,一般以暗示、提醒为主,如用眼神制止、性地拍拍肩膀、适度变化语音语调等等,避免将学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维护其自尊心,尤其是对于有退缩性行为的学生更应如此;④对于学生的行为,教师务必坚持“热问题冷处理”原则,保质冷静和理智,避其锋芒、以“柔”克“刚”,必要时可以“求弱”——找个台阶,将问题留到课后解决,这也是更深层次维护“师道尊严”;⑤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会欣赏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有退缩性行为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或凭空指责,要广泛使用激励机制,使课堂成为所有学生展示、锻炼、成长的“乐园”。此外,教师在平时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著名电视节目的现场主持,把握有关处理偶发事件的技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4、注意形成帮教合力,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重要举措
课堂消极行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惯性职业规划论文,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具体个案时,既要充分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又要注意形成帮教合力。可能通过如下途径:①主动跟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班干部交流,了解其他课程的课堂情况,看看是否有类似表现,并与其他教师在课堂要求上达成共识,统一步调;②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交换看法,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③对于受消极暗示的学生要做好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使之放下思想包袱,以正常的心态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④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请班级中比较优秀的同学适时给予提醒、帮助,促使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⑤在班级广泛开展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让有消极行为的同学感受到的温暖,逐步实现集体荣誉感与个人荣誉感的统一,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誉尽一份责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日,引导五年制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教师身心状态良好,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必要条件
教师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教师从容地驾驭课堂、有效的控制课堂消极行为,十分必要。因而,教师个人还要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建议做到:①保证每天有必要的休息时间,特别是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自己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八小时之外的娱乐活动可以适当参加,但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决不可昏天黑地、通宵达旦;②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最好是户外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自己健康的身体;③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多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们交流,开阔视野,充实自己,适应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因封闭而自卑或自大;④选择发展一至两项有益的业余爱好,诸如练习琴棋书画、伺弄花草虫鱼等等,使自己一则有精神寄托,二则可以修身养性;⑤随时调整心态,笑对人生,处理好“知足常乐”与“知不足而进取”的关系,乐观豁达、锐意进取,并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吕立宁.关于五年制高职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68-70.
[2]姚延匠.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8-20.
[3]杜宗辉.构建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9(17)183-184.
论文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作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CBT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三角理论就是把教师、科目和学生三者的关系分为三种:
一是科目主导型,即传统角色,教师把学科知识解释给学生。科目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位置居其次,是科目的仆人,是学生的主人,属于认知学习法。
二是教师导向型,即传统角色的变异,教师为学生选择科目,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管理着科目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和科目的要求都可能服从教师的要求,对科目的选择和阐述取决于教师,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三是学生导向型,即监控高级学习,是学生与科目之间的互动,教师推动、协调。学生与科目关系很近,二者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科目方面的服务,与人道主义方法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新的教育理念。
如何才能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变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推动者和信息提供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位置。
一、 注重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结合
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途径就是要将职业标准和培训目标结合。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技术工人素质的要求是:
一个技术工人
要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就要使学
习课程方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教师要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景,
将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设计学习情景。学生能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即教师是以学习“组织者”角色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能力的。
二、加强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包含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三个重要原则是:学生中心;实践为主;教师指导帮助。总目标是获得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方法、交流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冲突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即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职业学校教师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课程开发的主体,“学习领域”
仅仅是一个职业培训的指南,承担培训的主体——职业学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教师要根据“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将企业的职业活动过程与专业教学进行整合,构建“学习情景”,进而开发出项目课程。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教师构建的特定的学习情景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按照“资讯(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五个完整的行动来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论文行
动导向教学倡导的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训练、企业实习等教学形式(来源于职业实践)。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一是从“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景”(学习任务);二是课程的主持人、组织者和协调者;三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四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与咨询。
三、 加深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体现出相应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而且又体现了专业学科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构建相应的项目教学评价机制,既能及时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又能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现存班级人数较多,学校的实施设备、场所不够,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职业活动领域。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岗位技术的层次,丰富职业活动,构建学习情景,以职业行动为导向,在企业实际工作领域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理性、自由,甚至具有自我否定的能力;不求学生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提倡共同负责,而不是一个人对所有事物负责;提出和允许提出多种建议,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允许学生进行组织,而不是给出组织措施;允许学习者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所有的都由教师确定;允许学习者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成果;多鼓励和赞扬,而不是指责和挑剔。
总之,我们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那些适合我们专业和科目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营造和谐、愉快、并有促进作用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宗旨,以教学、组织和管理为中心任务,把握好教师这个角色的位置,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与沟通,逐步推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1、中西部地区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项目师资培训资料。
中德项目专家赵志群-----《培训师手册》
2、行为导向教学法培训资料。中德项目专家许英—《行为导向教学法思想》
关键词: 大一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 必要性 实施策略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印发《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标准》,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把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带着职业目标渡过大学生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Э纬烫逑抵凶钪匾的部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从战略上设计每一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教育方式[1]。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人的特性和职业需求,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并选择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顺序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为实现目标提高自己的能力,参加各种教育和培训计划的行动[2]。
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大一新生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对学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有了职业生涯规划,便正确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加强学校在以后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样对于学校后期就业等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与职业倾向测试为大一新生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可显示出学生在各项能力上的相对强弱,从而找出一系列适合的职业排序,使能力与职业高度匹配[3]。
2.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2.1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加强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扩招、低门槛录取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每一所职业院校的主要问题,很多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工作,眼高手低,要么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频繁跳槽,对企业来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形成用工荒的景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一的设置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就业压力感及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改变和纠正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和不切实际,科学规划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从而顺利就业。
2.2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帮助高职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考入大学,没有高中的学习压力,没有老师的严格约束,很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很放松,没有压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顾不上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事情;实际上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大学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高职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学生需要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职业生涯课程的设计环节有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等探索环节,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大学生少走弯路,在调整职业目标的同时使规划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自己进行长期的规划,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执行。
2.3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需要。
高职学生因为个人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对自己认识不清,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盲目地听信长辈、朋友和已经毕业师兄师姐们的建议,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很容易做出并不适合自己的抉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兴趣、性格、爱好、能力等,对自己进行合理地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充分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从而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最佳位置,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4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更新职业观念的需要。
目前现存超过20000种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哪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所有需要[1]。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上一般不再“从一而终”,职业岗位的变动不可避免地要适应这种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社会、行业与用人单位等方面分析职业环境,了解期望职业的具体行业、具体单位和具体职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应IT行业,但还有一种可能,所学计算机专业可能是在旅游行业或酒店行业,这样的行业需要计算机人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认同自己的行业和专业。
3.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策略
3.1提升课程地位。
教育部在2007年的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关教学要求》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时规定是不少于38学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所处阶段,合理安排学时且严格执行。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选择合适学生的教材,根据当前社会形势不断变化大纲和讲义,对教学质量和秩序定期进行检查,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保证教学质量。
3.2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大学一到三年级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对学生的生涯意识、发展规划、就业力提高、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指导和职业适应与发展进行教学。
3.3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应该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体,以职业素质的提高为主题,力求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系统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简而言之,就是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内容、形式较单调,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工作坊、知识竞赛、职业生涯模拟、案例分析、专业测评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3.4构建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20%)、课堂表现(40%)和职业生涯规划论文(40%)成绩三个方面。课堂表现的评价分为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定分数的考核方式[6]。
3.5完善课程实施保障。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因此班级人数不宜过多,班级人数应该控制在40人左右;上课教室的桌椅不要固定,最好是活动教室;高校可实施职业教师先行者计划,主动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主动让教师深入不同类型的职业环境中,体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经验。
4.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学生、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其指导就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一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及课程安排时间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很大必要性;同时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欠缺,因此要提升课程地位、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实施保障切实做好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为新生提供平台、指明方向,让学生为自己大学三年的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李海琼,刘万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8.
[2]张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丁巍,欧阳曙.大一新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浅析[J].现代交际,2010,04:214-215.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竞赛 大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57-02
自从1995年我校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以来,不知不觉我在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工作已有16年。在校、教务处、理学院的领导下, 通过全体教练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共获全国一等奖26项,全国二等奖49项,浙江省奖项多项,2006年至今共获美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6项。取得了省参赛高校与全国同类高校中的优异成绩。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与竞赛活动, 我感触很多, 现有如下一点认识与体会。
1数学建模教学及意义
数学建模是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即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求解,解释、验证所得到的结论,从而确定能否用于实际问题的多次验证、循环并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作为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数学建模教学起到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2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和方法
数学建模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以知识及教学活动为载体, 同时须辅之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不同与其它数学类课程,其主要特点:(1)数学建模的主要“载体”是一个个的具体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大多是各领域的实际问题或是它们的抽象和简化。(2)数学建模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 且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并非单靠数学知识和某些专业知识就能完成, 但如果不具备数学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是根本无法建立数学模型的; 而且即使已建立起的模型, 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往往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模型解。总而言之, 数学建模常常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施用。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数学知识与其它相关知识的关系。
我校自1995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以来,根据实际需要,课程设置不断得到改革,目前课程组面向全校开设了多种不同课时不同程度要求的数学建模系列课程,包括数学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课程设置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大量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大众化需求。根据我校特点,我们将数学建模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学习数学建模的常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应用能力”。 根据这样一个目标定位,在教学安排上注意基础知识的宽泛性,建模训练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1)常用的数学方法讲解,如运筹学中的规划论、图论、组合优化、排队论等,概率统计与马尔可夫过程、层次分析,常微分方程,还有计算方法等等。当然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面面俱到地细讲,只是择其要义,把最基本最有用的一些思想与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思想,同时知道何处可以找到何种方法用于解决何种问题。余下的问题则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本模块教学时数在各个不同层次分别为20到40学时;(2)建模分析,这一块除了历年竞赛模型外,还从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以及大量的科技杂志上精选加工了为数不少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明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这里有的是老师讲解分析,有的则是让学生先读后讲,即让学生先去尝试着对所给问题建模并给以解决,然后向大家介绍他所用的方法,并让大家讨论,最后老师作简要总结或补充。这种教学方式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也是数学建模课程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时)。(3)数学软件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块可以穿插在前两块的过程之中,也可以数学实验课的形式得以体现。若以实验课形式出现,则根据各个层次的不同,学时为17学时(课程配套的课内实验)到33学时(独立开设的数学实验选修课)。以上三块内容互相补充,互为依托,彼此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界限,每一块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范围限制,尤其是第二大块,我们几年下来,可以说每年的教学内容都有较大的更新。而数学建模也正因为此而使得它对于师生两方面都是极具挑战性。(4)在前面三块的基础上,再配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该环节中学生分成3人一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各自的观点及模型雏形,写出对应的论文梗概,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即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将具体问题总结归纳提炼为一个数学问题,并设计出一整套求解方法来加以求解。难点是能够使用的数学方法涉及面太多太广,作为一个本科学生,尤其是我校这样地方性普通学校的学生难以在短期内接受。针对这个难题,我们采用基础知识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课和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收集资料,探索讨论相结合,学生报告加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经过我们以这样一个模式培养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方法,到计算机编程实现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一点不仅从我们的学生在历年的竞赛中均取得良好的成绩中可以得到验证,而且从毕业设计,指导“新苗人才计划”、“创新杯”等科研活动,学生就业,及研究生学习中充分体现。
3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关系
从我校数学建模活动实践说明,数学建模竞赛推进了数学建模教学课程化,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为竞赛活动开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也转向了竞赛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我校最初开设选修课是因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需要,选修的学生数较少,而且必须是往年成绩较优的学生才允许选修。经过几年探索,我们通过以竞赛为平台, 加强引导与指导,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了我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参加过训练和竞赛的学生们普遍感到,以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不如参加一次竞赛集训学得全面和扎实。因为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全面掌握本领域相关知识, 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能精髓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注意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 才能取得成功。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在我校影响的增加,同时参加竞赛过的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选修数学建模课程的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也转向了竞赛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已在自动化、信息管理、统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通信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建模必修课与限选课,同时仍然在全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建模选修课。对于不同层次,理论教学学时分别为34、50、66学时,并辅以上机实践训练,每年从当初几十名学生到目前每年近2000名学生修读此课。参加校数学建模竞赛学生近600人。数学建模教学已经形成了多个品种、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学格局。
4数学建模教学团队重要性
课程教学实施与建设离不开教学团队建设,这一点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更显得重要。因为一切科学研究都需要建模,而建模会用到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例如,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找出统计规律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运用最优化方法与技术改进模型并设计出算法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单靠一门课程的努力是不够的。因此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方法多、工作量大,必须组建一支知识面宽、业务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和乐于奉献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我校课程小组利用这些年新进教师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每年动员吸收适量新教师加入到数学建模教师队伍。通过以老带新,请专家来我校讲学或让有一定潜力的教师外出观摩或参加相关交流活动等形式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水平。通过努力,已经建设成功一支规模适当、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数学建模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从最初的5名教师扩展为现在的15位教师。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先5位教师中仅有2名副教授和3名讲师,现有教师中有5位教授,7位副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有8名,超过50%。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这为我校数学建模活动很好开展作了保障。
5数学建模教学促进了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数学建模教学促进了我校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工作,这种促进既有内容上的也有教学方法上的。比如早在上世纪末,我们与电子分院部分教师一道组织讨论,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统计教学中,找一些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工程背景的实际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数学在本专业用处与数学建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本质的理解。这与以后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本科公共课程数学中思想是一致的。另外,在第二学期,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试验。并且在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上探索得到经验,有目的应用到其他数学教学方法上,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讨论式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尝试。激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握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机制,逐步培养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影响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表现出很好的继续培养潜力。培养锻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活跃了本科生的科技活动和学习氛围。正像我校参加过数学建模活动学生代表王教团感言那样,数学建模,它魅力无穷,能够很好地锻炼和考查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它能充分体现参与者的洞察力、创造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想象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等;它能塑造参与者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自律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寻求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我在后续的一些学习和研究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在大三大四阶段,我和团队的其余4位成员承担完成了07年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并最终顺利通过验收,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以及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真实的研究型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使我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归根结底,没有数学建模期间积累的经验,我们是没法独立承担一个项目的。 在目前研究生阶段中,我同样非常得益于数学建模期间培养的能力。能让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快速获取信息、接受新知识,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我为我选择数学建模感到无比的荣幸,没有它,或许我还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摸索着。数学建模是一盏永不泯灭的明灯,指引着我找寻正确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下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我也是所有数模人共同的心得写照。
最后,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开展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推进大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方法改革外,我感触最深的是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推广了数学认知。这点好,而且非常重要。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及校竞赛,让我校学生有机会知道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通过全国竞赛,扩展了影响,消除用人单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亲近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大潜.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 要:文章以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为例,分析了延长特色数据库生命周期的必要性,提出制定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人员、争取资金补充、及时更新数据、加强系统升级等延长数据库生命周期的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45-03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吴绮云(1966―),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俊杰(1976―),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技术部主任;赵慧真(1975―),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泉州市2011年度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点项目“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20。
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生命周期包括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论证,平台搭建、框架构建、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组织存储、网页建设、信息与系统维护,以及数据库废止等环节。特色数据库是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反映自己的馆藏特色,为本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本地经济、文化等提供专题特色服务的重要体现。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保持数据库生命力,延长其生命周期是高校图书馆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1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库的生命周期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投入大量的资源,利用地方优势产业,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并结合本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立专题特色库,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特色库。这些特色库根据特定用户的需求,将资源进行筛选、整合、组织,为本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本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提供了优质的专题性信息服务平台。然而,很多特色数据库的生命周期却很短暂,由于缺乏必要的更新、维护等措施,致使数据库提前进入废止状态,成了死库。[1]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特色库的建设往往是申请基金项目结题的需要,或为了响应某一政策,或是为应付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结果,往往在任务完成之后,这些特色库就不再受到关注和重视。缺乏人力、资金、时间的持续注入,缺乏必要的制度管理控制,致使特色库从此搁置,无人理会。特色库数据不再更新,系统不再维护,致使页面陈旧、数据信息过时、系统问题得不到解决,违背了建库的初衷,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从相关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多数论文的重点是讲述如何建库,以及设想如何向相关学科专业、相关行业进行服务推广,鲜少涉及如何延长特色数据库的生命周期,以保持特色库的生命力,保证特色库的增值服务。
2 延长特色库生命周期的必要性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发展方向,而其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则需要通过数据库的质量保障来实现。[2]只有对特色库进行不断更新和维护,才能延长其生命周期,延缓其被淘汰进入消亡阶段的时间。
2.1 用户需求
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信息技术力量,结合本校学科专业优势而建的数据库,其目的就是为特定的用户提供专题性的信息服务。每个学科专业和行业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也在不断产生、增加和更新,用户希望能够得到最新最前沿最可靠的信息,来帮助他们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比如由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的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是依托本地的支柱产业――运动鞋业,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运动鞋类设计专业而建的,目的是为本校运动鞋设计专业及运动鞋企业提供一个文献类型多样、资源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平台。对鞋类造型设计专业的用户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设计技术,掌握与鞋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最新资讯,了解运动鞋行业的发展情况、市场需求、流行趋势等,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迎合用户的喜好。对运动鞋企业用户而言,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与产业发展和市场形势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特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理想工具,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2 特色库生命力的源泉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数据库的质量。[3]数据的质量包括数据的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等方面。数据库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数据是否得到及时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系统是否更新及时,运行通畅。特色库建设的目的是让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有效、可靠的资源,而这依赖于数据的及时更新。在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特色库脱离了根基,资源的新颖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特色库将失去生命和活力。特色库的维护更新是保证其生命力的关键,应安排专门人员收集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定期清理删除过时的数据,及时检查修正错误信息,补充不完整的数据,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更新追加新的数据,时刻关注系统的运行状况,为用户提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信息资源平台。[4]没有维护的特色库,不能充分地被用户利用,甚至被遗忘被淘汰,不仅达不到建库的目标,失去了建库的意义,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一切为了用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满意优质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所在。更新维护特色库,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特色库的旺盛生命力,是图书馆人职责所在。
2.3 特色库价值的延续
特色库如果没有得到持续的更新和维护,其数据将逐渐陈旧过时,并逐渐地被用户抛弃,失去应有的价值。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由四个子库组成,每个子库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质,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如企业名录收集了泉州运动鞋制造、生产、销售,鞋材、鞋料、鞋机等企业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更新才能对学生就业具有指导意义,为行业人士了解本地鞋企的新动向,为外地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准确的信息。不断更新的行业资讯与市场研究报告能为运动鞋设计指引正确的方向,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可靠的信息依据。创意作品库即本校师生成果展,包含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获奖作品,教师的学术成果。只有得到及时补充,更新,才能真正提高学校运动鞋设计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让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本校的专业实力、学生的创作能力,为企业挑选人才,学生就业提供交流推送平台。
3 特色库生命周期延长策略
特色库的更新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制订长期的可执行的策略加以管理控制。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是泉州师院图书馆2011年的市重点科技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建成资源类型齐全、多样,数据内容覆盖全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特色数据库,为本校教学、科研、校企合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为本市运动鞋企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优质的信息服务。[5]特色库能持续保持生命力,除了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库生命周期延长措施。
3.1 制定管理制度
特色库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特色库的数据信息得到及时更新、系统稳定运行,从而保证与用户之间交流通畅。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制定一个完善的制度加以规范控制管理,是很难持续下去的。在特色库的维护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维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其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确保数据库的质量,控制人为失误,减少差错。[6]在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建立之初,相关人员做了详细的分工,进行密切的合作,直至特色库的建成。在特色库建成之后,不能束之高阁,需要形成制度加以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岗位职责;规定各种数据资源更新的周期;制定审核制度保证数据的质量;从哪些渠道获得必要的资金作为后续工作的补充;加强与用户互动交流,形成意见,作为系统升级的依据等。特色库的更新和维护不是依靠个人的意愿和努力就能做到的,只有得到相关单位领导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形成制度并严格执行,让这项工作得以延续,使特色库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3.2 争取资金补充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库存在更新不及时,缺乏后期维护,利用率不高等现象,这很大程度上跟经费不足,资金匮乏有关。特色库的建立、更新、维护,需要人力、设备、材料等,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注入。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是一个文献类型多样,资源内容丰富的、大型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和维护这样的数据库会产生不小的费用,如走访企业、鞋业行会的差旅费,专家咨询费,购买市场研究报告等的资料费,资源采集加工劳务费,各种相关设备费等。为保证特色库的顺利运行,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地争取资金,如获得泉州市科技重点项目资金支持;向学校申请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经费;申请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维护和服务推广项目;向校企合作中心争取经费补给;与学校相关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如美术与设计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工商学院等合作,争取他们的重点学科经费支持;与企业加强合作争取赞助等。这些渠道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补充,使特色库的更新与维护有了经费支持。
3.3 合理安排人员
特色库建成之后,还需要安排人员继续从事数据的更新和系统的维护以及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有的图书馆是安排专职人员如技术部或信息开发部的人员专门负责,有的则是由相关部门的特定人员兼职负责其中一项。采用何种方式视特色库及图书馆人事的具体情况而定。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人员安排,只要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都是可取的。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是由技术部、采编部和信息咨询部共同开发建设的,因此后期的更新和维护也由这三个部门的专门人员共同负责。如数据信息的更新、补充与完善由采编部的工作人员负责;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由技术部工作人员负责;与用户、专家的沟通和交流,追踪运动鞋行业发展动态等由信息咨询部工作人员负责,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员定期开展交流总结例会,及时沟通反馈交换意见,以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
3.4 及时更新内容
不同的文献类型其更新速度各异,需要根据文献特点设定相应更新周期,及时做好特色库内容的补充、更新、完善。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资源类型多样,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专利、文档等。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内容特征设置不同的数据更新周期。比如图书、学位论文、本校学生毕业设计可以按年更新;期刊、专利按月更新;报纸按周更新;教师科研成果、课件、学生获奖作品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企业资讯、运动鞋流行趋势、最新鞋款等前沿、热点问题的动态信息库,则尽可能实时更新。除了常规的数据更新由专门管理员负责外,还要加强与运动鞋方面专家的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学科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资讯,把最新数据及时充实到特色库里。
3.5 加强系统维护升级
随着数据服务的开展与数据量的增长,运动鞋特色数据库系统及数据的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做好特色库的日常系统维护,定期检测特色库的运行情况,对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排查,保证特色库的正常服务;并对特色库的后台数据库、平台以及全文数据、图像数据、音视频数据等相关数据做好定时异地备份工作,防范由恶意攻击、病毒木马等原因导致的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等严重故障。除了日常的维护工作外,还要根据特色库的用户使用情况,对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此外,还应通过“检索日志分析”“文献点击量统计”“文献评分体系”“读者咨询”“个性化信息推送”等系统功能的开发,实现对研究人员和读者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
3.6 用户互动反馈
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是为了实现“用户有其数据库”,从而节省用户的时间,真正发挥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地方服务的职能。特色库是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发建设的,其目标就是为这些用户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因此积极与用户互动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的主要用户是本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鞋类设计专业的师生、运动鞋方面的专家学者、运动鞋业有关人士及运动鞋企业等。在前期建库时,相关人员多次走访企业、鞋业行会、本校专家,向他们咨询请教,与他们交流探讨,为后期的互动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提高特色库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达到建库的目标。
4 结语
建设特色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后期的更新和维护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将特色库的维护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两者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对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人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信息意识,积极的服务心态,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及专业技术优势,建立高质量的、具有生命力的特色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坚守这一理念,在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建成之后,努力探索研究,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策略,有效地延长了特色库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特色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文等. 天津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危机分析与对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
[2] 张碧娟.浅析网络时代的特色数据库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
[3] 张元晶,高彦静.依托TPI系统平台构建会议论文全文特色数据库[J].现代情报,2008(6).
[4] 蓉.发挥区域优势 服务水利行业――析谈浙江水利资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
[5] 庄云勇.校企合作下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12(6).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产业园”以“政校企行四联动,教产学研立体推进”建设理念为指导,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行业的项目资助与优惠政策、企业的设备与技术支援,搭建学生实习、教师科研和校企合作的平台,较好地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难题,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和社会示范效应,成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典范。
一、成果背景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职发展形势,学院应如何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向,找到适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呢?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实践中,学院敏锐地察觉到,高职院校应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学中要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这些要素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体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不同,它与学校所处区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结构相关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模式是“教学工厂”式的,瑞士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是“行业协会、学校、企业――三元制”式的,国内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前厂后校”、“前校后厂”、“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等。要想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办学模式,防止千校一面,构建有利于人才质量提升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于是,“打造‘信息产业园’,创新办学模式”的理念应运而生。2007年10月,学院开始规划论证“信息产业园”建设方案;2008年7月,“信息产业园”研发大楼竣工,开始入驻企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008年,该课题被列为院级重点教学研究课题,2010年结题。2011年,该项目被评为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晋级为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受到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行专家好评。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打造校企合作综合产业园
由地方政府、主管行业、学校和企业四方联动,联合打造“信息产业园”,将“信息产业园”建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开放管理平台,集生产性实训、企业产品生产、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参与育才、学院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综合产业园区。“信息产业园”占地面积155亩,规划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现建有45,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和标准厂房。
1.政府资助。常州市科教城以雄厚的人才优势和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以及行政资源优势,推动“信息产业园”向着孵化、研发、生产、商务和学习于一体的现代园区目标发展;武进区政府将“信息产业园”作为常州市及武进区“两化融合”核心区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武进“两化融合”试验区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实施细则》《入驻常州信息产业园若干优惠政策意见》等支持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给予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
2.行业牵线。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学院的主管部门,利用其企业资源优势,举办全省行业企业与学院的教产对接会,组织企业来校参观洽谈,为对口企业进园牵线搭桥,保证入园企业质量。并且将“信息产业园”作为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加以建设。
3.学校主导。学院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信息产业园”的投资方,参与控股管理。成立产学合作部,负责学院各二级院/系与“信息产业园”的沟通与联系,监督、指导和检查“信息产业园”的校企合作实施与运行工作。
4.企业主角。入驻企业租用园区标准厂房,加工生产产品,同时按照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教学,安排教师实践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安排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二)“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信息产业园”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即学院与武进区政府联合成立了“信息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园区建设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学院与江苏津通集团组建了“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总公司55%、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5%),“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信息产业园”经营与管理的主体,负责整个园区的基础建设、环境规划、招商引资、人才培训、产业服务以及配套管理服务。
“信息产业园”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学院职能部门产学合作部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
对政府来说,可进一步优化常州市及武进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向本地区集聚,更加有力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于学院来讲,政府为学院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对企业而言,在政府支持下入驻“信息产业园”,既可享有园区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又可与学院优势互补,借梯登高,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校企互动,合作双赢”,构建“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新模式
“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校企合作层次,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保证了校企合作质量,构建了“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新模式。
1.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管理机制。
(1)建立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激励机制。“信息产业园”被列入江苏省“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规划,作为常州及武进区“两化融合”核心区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连续3年给予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信息产业园”建立了入驻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积极性,促使企业主动开展“工学结合”工作。
(2)建立了“工学结合”管理体系。“信息产业园”的“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乙方与甲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入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产学合作部组织二级院/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目前,已制定了《“信息产业园”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暂行办法》《“信息产业园”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信息产业园”学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条例(试行)》和《“信息产业园”工学交替实施方案(试行)》等制度。
2.创新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扩大了“工学结合”专业覆盖面。“信息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16家,校企共建了1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一次提供1000多个“工学交替”实习岗位,覆盖学院75%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造就了“工学交替”教学的有利条件。近2年来,各二级院/系在“信息产业园”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班级达100多个,覆盖专业30 多个,学生数达12000多人次。
(2)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信息产业园”,实行“工学合一”,构建了“工学交替、两轮顶岗”“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OPC(行业订单、项目递进、三证结合)”“分层递进、工学交替”“分布式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且与“信息产业园”入驻企业合作,按照“职业、系统、开放”双核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了30多部校本教材,开发了60多个项目教学案例。
3.推进了“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1)成为企业“访问工程师”的摇篮。学院轮流安排教师到“信息产业园”企业当“访问工程师”,结合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到企业实践,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骨干,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工程实践;同时也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共同参与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双师”素质。近两年已安排了60多名教师入园企业锻炼。
(2)成为学校兼职教师的人才库。入园企业已有近8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成为学校“兼职教师库”成员、“双栖”型工程师。
4.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1)构建了社会服务产学研体系。“信息产业园”作为校企合作开放的综合平台,在学院的社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产业园”构建了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合作联盟是以学院的5个专业研究所为校内平台,将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到入园企业目标的技术创新上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师团队难以整合到横向课题的问题。同时,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与企业合作共同申请省、市级纵向课题。近几年,“信息产业园”共立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12项、区级课题7项,科研总到账经费2330万元。
(2)搭建了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产业园”搭建了由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中小企业共性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企业协作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融资保障平台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既可孵化入驻企业发展,又可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信息产业园”建立的江苏省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江苏省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常州分中心,将通过常州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用户数已近300家),进一步优化常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向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四方联动,创新办学体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将政策支持、多元化投资、项目服务和人才需求等办学要素有机融于一体,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与企业参与”的合作育人办学体制。
(二)校办园区,创新教学模式。在学校内建立信息产业园,突出了与企业共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平台,突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且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上,促进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服务水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官助民营,创新运行模式。“信息产业园”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由股份制运行公司负责入园企业引进、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和校企合作平台的管理,解决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之间矛盾冲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与长效机制。
(四)强化功能,创新服务方式。“信息产业园”构建的六大平台组成的社会服务综合体系,拥有园区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产品,加强了园区的造血功能,创新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与区域经济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形成了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范例。“信息产业园”优化了常州市及武进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力地推动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实现了总产值达3个亿的经济效益;学校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入驻“信息产业园”企业在享有园区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同时,又与学校优势互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案例。学院依托“信息产业园”,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了“工学交替、两轮项岗”“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等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模式,成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