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控制。通过这一事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体贴病人,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2.2糖尿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2.2.3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2.2.4住院指导住院期间,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逐渐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并针对并发症的具体情况,予以中药辨证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让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2.2.5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正确对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要热情支持、鼓励并帮助他们运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发现病情异常,及时送其就诊。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2.2.6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个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打门球、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糖尿病病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病人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控制。通过这一事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体贴病人,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2.2糖尿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2.2.3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2.2.4住院指导住院期间,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逐渐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并针对并发症的具体情况,予以中药辨证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让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2.2.5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正确对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要热情支持、鼓励并帮助他们运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发现病情异常,及时送其就诊。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2.2.6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个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打门球、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糖尿病病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病人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