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酒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关键词:性别;手机;男性;女性;中性;需求;人体工学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437(2004)05-77-06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正规渠道销售的手机有近800个品种,加上水货品种已超过1000种。如此多的选择使手机消费完全进入了买方市场。厂商除了采用屡试不爽的价格这个有效的杠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手段呢?我们认为,价格战如果作为一种短期的战术手段对市场格局进行重新洗牌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战略手段来操作,则只会引发恶性竞争,拉动行业进入恶性循环。而真正能带动企业和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的只能是设计生产消费者真正喜爱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具备精细化操作的能力。
1、手机分类的依据
如果把消费对象定位于所有顾客,必然会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因为我们的某一款手机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这样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顾客对品牌缺乏忠诚。我们都知道品牌满意和品牌忠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图1,要想把顾客抓牢,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细分市场,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战术手段,把合适的产品交给合适的人。只有持续的满意才能造就真正的忠诚,否则这种忠诚客户也不能成长为牢固客户。
按照消费者需求与欲望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能有效分解、消化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手机的性别分类则是针对不同性别消费群体的群体特点及其对手机外观与功能的性别认同差异性,即满足其性别指向需求进行的分类。这样就意味着一款手机面对的将不再是所有的手机用户,而仅仅是一部分人群,这个人群甚至可能是非常狭隘的一个市场,如对于女性手机,我们还可以将其进行细分成更小的、特点更加鲜明的细分市场。
2、性别分类的内涵
2.1、女性手机
如图2.1,所谓的"女性手机"大体上具有如下之共性:其一,外观小巧轻薄,曲线柔美,多采用大弧面过渡。其二,比"男性手机"或"中性手机"更具时尚美感,具备一些特定功能。其三,产品导入期价位较高,以彰显时尚、品位的诉求。女性手机并不是说所有的女士都要用这个类型的手机,关键在于这种类型的手机更多地考虑了女士的要求,以更小更轻更漂亮作为卖点,至于性能如何并不是其关注的首要因素。
2.2、男性手机
手机作为数码消费品并非越小就越好,例如男性手机主要面对的是体型较大的消费者。那些手掌稍微大一些的用户,如果使用图2.1所示类型的手机,一个拇指就可以覆盖两个按键,是无法进行操作的。所以,男性手机必须要大,大手机才有大屏幕,才有大按键。
如图2.2,男人用的手机,需要能突显持有者特有的男性品味,体现他的气质,和他的衣着打扮相协调。典型的男性手机一般是功能强、外形偏大、颜色稳重、铃声清晰的产品,它的线条多比较硬朗,色调也以冷色调为主,见后文的统计。
2.3、中性手机
既然有性别取向意识明显的消费人群,那么同时也就还存在大量希望模糊性别界限的人群。因而,厂家在此类产品设计上采取折中路线。精致小巧的外壳整合多元化的功能,强调外观的够炫够出彩,功能丰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以达到网罗更多消费者的目的。这也成了很多手机厂商对此类消费人群广告的主导方向:性别不是差距,玩的只是时尚,见图2.3。
手机的市场细分在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将伴随着用户的需求以及手机与其他数码技术的交叉而诞生,但无论怎么分,只要其未来还是给人使用的产品,那么性别的需求指向就始终会存在。
3、不同性别手机市场调查情况
国内市场与欧美市场的不同在于国人更加偏好于使用折叠手机,对手机的外观美感更加关注,所以像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等一贯生产直板机的厂商也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折叠手机。以下,我们提取了几十种较为典型的折叠手机进行分类,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类分析,以期找到具有共性的地方。
3.1、女性手机市场调查情况分析
图3.1.1显示,绿色块a系列为外形较为修长类型,其长度居于76--81mm之间,集中于78--80mm之间,宽度居于40--42mm,集中于40mm,其长宽比为2左右;
b系列为略微宽短型,其长度居于74.3--78mm之间,集中于77mm左右,宽度居于43--46mm之间,其长宽比为1.7左右;
c类为目前女性手机的主流集中区域,长度在76--81mm之间,宽度在40--46mm之间;
d类为小巧型,在长宽尺寸上均小于市场一般产品,其长宽比为1.85左右;
e类为肥短型,其长宽比为1.4左右。
图3.1.2显示,女性手机在色彩取向上多采用红色、银色、蓝色,其中红色为首选色。红色是一种带有民族审美倾向的颜色,在个人用品特别是共用物品的配色上,红色一般都是作为女性色来使用的。女性偏爱红色一般来讲会基于以下几点理由:一是红色更能衬托出女性肤色白皙红润,娇媚动人。二是红色热情奔放,是一种感性色,和女性天生的在感性思维上所具有的优势相吻合,能产生共鸣。三是红色所具有的心理暗示功能对女性特别具有杀伤力,如红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娇艳的花朵,午后的春光,浪漫感性的生活等。
在外观形态风格上,女性手机多采用饱满的曲线形态,偏重于整体大弧面体形,光顺转折处理,在局部细节上,采用柔态图形或饰物化镶嵌。为了传达女性娇柔妩媚的气质,会较多地采用透明材料、软性材料、镶嵌宝石、高光面处理等手段,同时通过一些手机小佩饰的应用,来传达女性细腻特点的理念。
3.2、中性手机市场调查情况分析
如图3.2.1,首先,中性手机是一种暧昧的产品。考虑到女性机针对的是纯粹的女人,男性机针对的是绝对的男人,所以中性机针对的就是那些对性别定位认同不是很强的人。他们所喜好的可能只是某种功能,也可能只是某种色彩搭配,甚至只是某种外形或材质的运用。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女人就要去买女性机,作为男人就一定要用定位于男性的手机。所以,针对他们所定义的中性机,所体现出的性别偏向,自然不能简单的用尺寸大小来规定,更合适的应该是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上、外形线条的采用上、特定功能的设置上等等。
如图3.2.2所示,中性手机在配色上多采用银色,蓝色和红色,其中银色是首选色。银色被人们叫做太空色,是一种代表未来和高科技的颜色,所以银色在手机这种具有IT高科技特点的产品上得到大量的运用并被人们所认可。银色因为其所具有的科技时尚感,对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它是一种真正能让男女都认同的颜色,所以厂家在做配色方案时,如果拿不准或为了保险起见,都会把银色作为一种必备方案来使用。
对于中性偏女性的手机,可以考虑在色彩上采用一些柔性的搭配,如采用粉色系或同类色等,当然倾向不能很严重,否则就不能形成一种定位上的含混与暧昧。对于中性偏男性,同样,采用酷一些外形,色彩上采用明朗一些的对比色,会取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性手机的外形风格较为复杂,它以强调时尚为主诉求,形态上并不拘泥于一格,材料运用上也显得丰富,因而并无明确的界定。
3.3、男性手机市场调查情况分析
对于图3.3.1所列举的市场上较为典型的男性手机,其尺寸特征较为明显,a类为不带摄像头的手机,其长度居于82--88mm之间,集中于86mm周围;宽度居于42--46mm之间,集中于44mm周围,其长宽比以1.95左右居多。b类为摄像手机,且均为日系手机,个头大,长度为100mm左右,宽度为48mm左右其长宽比为2.1左右。
如图3.3.2所示,男性手机在色彩上多采用蓝色和银色。蓝色多采用颜色较深的蓝色。蓝色是一种理性的色彩,带有科技感和机械感,比较适合男性硬朗、理性的气质。
在外观形态上,为了强调男性的睿智、冷静、大度、从容等特点,多会运用金属、电镀、皮纹面处理等手段。线型上多采用较为硬朗的直线性,面与面的过渡处理采用转折较为强烈的硬连接,显得棱角分明,但在与握持直接相关的转折面处会采用较为柔和的过渡,以增加手感的舒适度。
4、手机规格的人体工学分析
根据现代人对手机的使用习惯来看,手机在操作方式上与手的接触是最密切的,因而手机的人体工学分析中最重要的对象是手。手指的操作是一项精细运动,手指的运动需要多组细小的肌肉和神经参与,医学专家指出,经常锻炼手指有利于大脑的锻炼。人体工学专家Hunt指出,拇指机能占手掌40%,食指和中指20%,其余两指10%,因此手机人体工学评估应将机能高的手指列入考量。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拇指的使用频率最高,手机正面的按键都由拇指来控制,侧面按键则会由拇指或食指控制,极少机会中指也会参与。[2]
由于人种特征的不同,东亚黄色人种的手掌要小于欧美白色人种。一般来讲,中国男性手掌长度范围在17.5--20cm之间,宽度在8--9cm之间;女性手掌长度范围16--18cm之间,宽度在6.5--8cm之间。
由于手掌大小的限制,因此手机宽度小,在手机的单手开盖过程中,会有利于拇指的操作;手机的长度短,在手机的单手闭合操作过程中,会有利于食指的按动上盖动作。不过矛盾的是,由于拇指与手机按键需要一个合适的接触面积,导致手机的宽度不能做得太小,否则,按键面积的减小会导致操作困难与手感的下降,一般来说,男性机的宽度如小于43mm,则手感会下降;女性机的宽度如小于38mm,手感会下降。
对于手机的厚度,无论是从携带的角度,还是从握持的角度来看,薄相对于厚来说,都具有优势。虽然也许有人会认为厚的握在手上感觉会更饱满,但是从现代人所需要携带的越来越多的便携工具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手机需要做到尽可能的薄。在目前市场同类产品比较的情况下,手机厚度如小于18mm,则能感到有显著的薄的感觉。
5、结论
5.1、手机外观规格要求
在综上所述,在考察了市场上相关同类产品的规格以及对手机使用的人体工学分析后,我们认为不同性别取向的手机外形体积规格上,应该符合以下大体的尺寸要求才可以进行市场细分,见表1(折叠手机类)。
5.2、手机色彩的适用性及材料运用趋势
在配色的选择上,作为必备的配色,女性手机为红色,男性手机为蓝色,中性手机为银色。从环保角度和材料运用发展趋势看,未来几年手机上会大量运用免喷涂注塑料,新材料的运用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手机外观使用寿命、降低顾客投诉,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5.3、手机形态风格的适用性
在外观形态的风格类型上,由于手机本身属于高科技IT产品,因而,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简约派的风格,但是也会不断的有设计师加入后现代的要素进来,使手机的形态语义更加丰富。相对而言,男性手机要比女性手机在形态上更趋于简洁干净,线型比较质朴硬朗,直线运用较多,转折采用硬过渡以强调棱线。女性手机在形态风格上多会采用圆润饱满的曲线形态,整体圆滑光亮,在局部细节处理上不断纠缠,以撩拨女性细致感性的心理。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3G技术的成熟,手机将会具备更多的功能。未来的手机将演变成一个强大的个人移动终端,整合个人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仪等诸多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外形也将发生改变。但是究其根本,功能和外观都不是至上的,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都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前提,这也是我们人本主义产品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1]。寻找差异化需求,制造差异化的产品,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期刊:汪崟,李彬彬.满意度导向之人际化设计研究.江南大学学报,2003,(4):109-112.
2、期刊:陈建旭,史杰州.手部训练评估系统之发展.工业设计(台湾),2000,(2):60-67
TheMarketingDisintegrateResearchOnMobilePhone
--ADifferenceResearchOnSexualPerception
Wangyin1,geqin2
(1.KONKATele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Center,Shenzhen,518053,China
2.SchoolOfDesign,ShenzhenPolytechnic,Shenzhen,518055,China)
关键字粗糙集;量化容差关系;不完备信息系统;熵;知识依赖
1引言
粗糙集理论[1](RoughSetsTheory,简称RST)是一种用于处理含糊和不精确性问题而又不同于模糊集理论的新型数学工具。Pawlak提出的RST仅仅适用于所有属性值都已知的完备信息系统,然而现实世界中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大量的不完备信息系统(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2],简称IIS),因此如何使用RST处理IIS正逐渐成为RST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使用RST处理IIS,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1、间接处理,即数据补齐或数据删除方法;2、直接处理,对基于不可分辨关系(等价关系)的RST模型进行扩充。由于间接处理方法会损害到数据的原有分布特征,挖掘出的规则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此使用直接方法处理IIS就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扩展RST模型以处理IIS,如容差关系模型[2]、量化容差关系模型[3]、限制容差关系模型[4]、相似关系模型[3]等等。由于量化容差关系是一种推广的容差关系,量化容差类是一个用关于参考元素的容差度作为成员函数的模糊集合,因此文中主要围绕量化容差关系在RST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2量化容差关系
2.1容差关系
一个IIS是一个二元组:,其中U是一个被称为论域的非空有限的对象集合;AT是一个非空有限的属性集合。
对于任意a∈AT,有a:UVa,其中Va是属性a的值域(可包含空值,文中用〝*〞表示);V为全体属性值域,即;定义f为信息函数,对于,有f(x,a)∈Va.
定义1.1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则由A决定的容差关系如下表示:
2.2量化容差关系
量化容差关系是容差关系的推广,在容差关系中加入了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这一参考因素。
令S为一IIS,其中.假设对于,x在属性a上取值的概率为(表示集合Va的基数).
定义1.2令S为一IIS,对于,x,y在属性集合上取等值的概率(容差度)为,
其中表示x,y在属性a上取等值的概率,其取值如下所示:
定义1.3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则量化容差关系定义如下:
若假定容差度为1,量化容差关系就退化成定义1.1中的容差关系。
定义1.4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的量化容差类定义为:
.
一般来说,在IIS中,量化容差关系对于论域构成了一个覆盖而非划分,若令表示覆盖,则.
3基本概念
a)近似精度及粗糙熵
定义2.1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为和,其中
定理2.1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若,则必定有;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同理可以证得.
定理2.1说明粗糙集合的下近似集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而不断减小,上近似集却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而不断增大。
定义2.2令S为一IIS,且,容差度阈值λ∈[0,1],则X关于的近似精度,粗糙性分别如下所示:
定理2.2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有.
证明:利用定理2.1的结果,易证。
定理2.2说明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粗糙集合的近似精度在不断减小,粗糙性在不断增大。
定义2.3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知识A的粗糙熵定义为:
定理2.3令S为一IIS,,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于是可以得到不等式
.
扩充这个不等式就可以得到.
为了对粗糙集的不确定性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各种不同的粗糙集的粗糙熵[5]。根据量化容差关系,可以定义如下两种不同形式的粗糙集的粗糙熵。
定义2.4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知识A的粗糙熵定义为:
定理2.4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有.
证明:利用定理2.2及2.3的结果,易证。
作为一种特殊的容差关系,量化容差关系当然也满足容差关系下的一些性质,如定理2.5所示。
定理2.5令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0,1],则,,,.
b)知识依赖
利用对象的分类,可以方便地研究两个不同属性子集,即知识之间的依赖关系[6]。
定义2.5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属性集合B对于属性集合A的依赖关系表示为,当且仅当对于,若,则必定有.
定义2.6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则知识A与B之间存在等价依赖当且仅当且.
知识的部分依赖表示知识之间的推理可以是部分的,换言之,只有部分关于B的知识可以从A推导出来。知识的部分依赖一般用知识的正区域来表示。
定义2.7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则知识A对于知识B的正区域表示为:
.
定义2.8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知识B以程度k依赖于知识A,表示为,其中.
当k=0时,知识依赖表示为;当k=1时,知识依赖表示为.
定理2.6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λ3∈[0,1]且,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根据定理2.1,因为,所以,即.所以.
定理2.6说明随着知识依赖的被依赖部分的容差度阈值逐渐减少,依赖部分对于被依赖部分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小。
定理2.7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λ3∈[0,1]且,如
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
对于,若,则,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即.
定理2.7说明随着知识依赖的依赖部分的容差度阈值逐渐减少,依赖部分对于被依赖部分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
定理2.8令S为一IIS,若且容差度阈值λ∈[0,1],则有知识依赖.
证明:对于,若,则.因为,所以,即.满足定义2.5,所以.
定理2.9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若,则,即.对于,可以得到,于是有,即.
定理2.10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类似于定理2.9的证明,对于,有.
对于,若,则,反之则不一定,所以,即.
4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覆盖
1)覆盖粒度
定义3.1在一IIS中,,分别为论域U的两种不同覆盖,若对于,必定使得,并且对于,必定使得,则称覆盖比覆盖更为精细,或者说比更为粗糙,表示为<.
定理3.1令S为一IIS,,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满足定义3.1,所以.
定理3.2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若,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即,满足定义3.1,所以<
定理3.1和3.2说明在量化容差关系下,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覆盖的精细程度也在不断地减小;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覆盖的精细程度不断地增大。
2)覆盖修正
令,由定义1.4可知,中的所有元素都只是与x之间存在量化容差关系,而对于,并不一定能保证m,n之间也存在着量化容差关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由量化容差关系所产生的论域覆盖,以保证覆盖中任一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具有量化容差关系。
定义3.2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论域的覆盖表示如下:
.
3)相关性质
定理3.3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
证明:(1)对于,有,于是,使得.所以.
又因为y为中任意取得,所以
(2)对于,必定使得且.而此时根据量化容差类的定义,有.又因为y为中任意取得,所以有综合(1)(2),定理得证。
由定理3.3可得看出,覆盖相比于覆盖更为精细,即.
定理3.4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必定,使得.
证明:对于,令,则,因为,所以,即必定有使得.因为x,y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理3.5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必定,使得.
证明:对于,令,则.因为,所以,即必定存在使得.因为x,y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义3.3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论域覆盖为,X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为,其中
定理3.6,.
证明:(1)令,则∩.根据定理3.3,必定,使得且M∩X≠Φ,即.所以.
令,则使得x∈M且M∩X≠Φ.由定理3.3可知,,即∩,.所以.
(2)令,则.由定理3.3,对于且x∈M,必定,即.所以.
5结束语
作为一种RST扩展模型以便于直接处理IIS,量化容差关系用容差度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是容差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本文对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RST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覆盖的精细程度、粗糙集的近似精度、粗糙熵、知识的粗糙熵以及函数依赖进行了讨论,研究了容差度阈值的变化对这些概念的度量的影响。分析了由量化容差关系产生的论域的覆盖,发现在这个覆盖里,任一模块中的元素都只是与模块的生成元素存在量化容差关系,于是重新定义了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覆盖,使得任一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具有量化容差关系,并联系原有覆盖进行了相关性质的讨论。
参考文献
[1]Pawlak.Z.Roughsetsandintelligentdataanalysi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2002,(147):1-12
[2]Kryszkiewicz.M.Roughsetapproachto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1998,(112):39-49
[3]Jerzy.Stefanowski.Incompleteinformationtablesandroughclassification[J].Journalof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2001,(17):545-566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9(10):1238-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