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酒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酒文化论文

第1篇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性别;手机;男性;女性;中性;需求;人体工学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437(2004)05-77-06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正规渠道销售的手机有近800个品种,加上水货品种已超过1000种。如此多的选择使手机消费完全进入了买方市场。厂商除了采用屡试不爽的价格这个有效的杠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手段呢?我们认为,价格战如果作为一种短期的战术手段对市场格局进行重新洗牌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战略手段来操作,则只会引发恶性竞争,拉动行业进入恶性循环。而真正能带动企业和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的只能是设计生产消费者真正喜爱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具备精细化操作的能力。

1、手机分类的依据

如果把消费对象定位于所有顾客,必然会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因为我们的某一款手机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这样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顾客对品牌缺乏忠诚。我们都知道品牌满意和品牌忠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图1,要想把顾客抓牢,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细分市场,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战术手段,把合适的产品交给合适的人。只有持续的满意才能造就真正的忠诚,否则这种忠诚客户也不能成长为牢固客户。

按照消费者需求与欲望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能有效分解、消化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手机的性别分类则是针对不同性别消费群体的群体特点及其对手机外观与功能的性别认同差异性,即满足其性别指向需求进行的分类。这样就意味着一款手机面对的将不再是所有的手机用户,而仅仅是一部分人群,这个人群甚至可能是非常狭隘的一个市场,如对于女性手机,我们还可以将其进行细分成更小的、特点更加鲜明的细分市场。

2、性别分类的内涵

2.1、女性手机

如图2.1,所谓的"女性手机"大体上具有如下之共性:其一,外观小巧轻薄,曲线柔美,多采用大弧面过渡。其二,比"男性手机"或"中性手机"更具时尚美感,具备一些特定功能。其三,产品导入期价位较高,以彰显时尚、品位的诉求。女性手机并不是说所有的女士都要用这个类型的手机,关键在于这种类型的手机更多地考虑了女士的要求,以更小更轻更漂亮作为卖点,至于性能如何并不是其关注的首要因素。

2.2、男性手机

手机作为数码消费品并非越小就越好,例如男性手机主要面对的是体型较大的消费者。那些手掌稍微大一些的用户,如果使用图2.1所示类型的手机,一个拇指就可以覆盖两个按键,是无法进行操作的。所以,男性手机必须要大,大手机才有大屏幕,才有大按键。

如图2.2,男人用的手机,需要能突显持有者特有的男性品味,体现他的气质,和他的衣着打扮相协调。典型的男性手机一般是功能强、外形偏大、颜色稳重、铃声清晰的产品,它的线条多比较硬朗,色调也以冷色调为主,见后文的统计。

2.3、中性手机

既然有性别取向意识明显的消费人群,那么同时也就还存在大量希望模糊性别界限的人群。因而,厂家在此类产品设计上采取折中路线。精致小巧的外壳整合多元化的功能,强调外观的够炫够出彩,功能丰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以达到网罗更多消费者的目的。这也成了很多手机厂商对此类消费人群广告的主导方向:性别不是差距,玩的只是时尚,见图2.3。

手机的市场细分在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将伴随着用户的需求以及手机与其他数码技术的交叉而诞生,但无论怎么分,只要其未来还是给人使用的产品,那么性别的需求指向就始终会存在。

3、不同性别手机市场调查情况

国内市场与欧美市场的不同在于国人更加偏好于使用折叠手机,对手机的外观美感更加关注,所以像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等一贯生产直板机的厂商也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折叠手机。以下,我们提取了几十种较为典型的折叠手机进行分类,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类分析,以期找到具有共性的地方。

3.1、女性手机市场调查情况分析

图3.1.1显示,绿色块a系列为外形较为修长类型,其长度居于76--81mm之间,集中于78--80mm之间,宽度居于40--42mm,集中于40mm,其长宽比为2左右;

b系列为略微宽短型,其长度居于74.3--78mm之间,集中于77mm左右,宽度居于43--46mm之间,其长宽比为1.7左右;

c类为目前女性手机的主流集中区域,长度在76--81mm之间,宽度在40--46mm之间;

d类为小巧型,在长宽尺寸上均小于市场一般产品,其长宽比为1.85左右;

e类为肥短型,其长宽比为1.4左右。

图3.1.2显示,女性手机在色彩取向上多采用红色、银色、蓝色,其中红色为首选色。红色是一种带有民族审美倾向的颜色,在个人用品特别是共用物品的配色上,红色一般都是作为女性色来使用的。女性偏爱红色一般来讲会基于以下几点理由:一是红色更能衬托出女性肤色白皙红润,娇媚动人。二是红色热情奔放,是一种感性色,和女性天生的在感性思维上所具有的优势相吻合,能产生共鸣。三是红色所具有的心理暗示功能对女性特别具有杀伤力,如红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娇艳的花朵,午后的春光,浪漫感性的生活等。

在外观形态风格上,女性手机多采用饱满的曲线形态,偏重于整体大弧面体形,光顺转折处理,在局部细节上,采用柔态图形或饰物化镶嵌。为了传达女性娇柔妩媚的气质,会较多地采用透明材料、软性材料、镶嵌宝石、高光面处理等手段,同时通过一些手机小佩饰的应用,来传达女性细腻特点的理念。

3.2、中性手机市场调查情况分析

如图3.2.1,首先,中性手机是一种暧昧的产品。考虑到女性机针对的是纯粹的女人,男性机针对的是绝对的男人,所以中性机针对的就是那些对性别定位认同不是很强的人。他们所喜好的可能只是某种功能,也可能只是某种色彩搭配,甚至只是某种外形或材质的运用。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女人就要去买女性机,作为男人就一定要用定位于男性的手机。所以,针对他们所定义的中性机,所体现出的性别偏向,自然不能简单的用尺寸大小来规定,更合适的应该是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上、外形线条的采用上、特定功能的设置上等等。

如图3.2.2所示,中性手机在配色上多采用银色,蓝色和红色,其中银色是首选色。银色被人们叫做太空色,是一种代表未来和高科技的颜色,所以银色在手机这种具有IT高科技特点的产品上得到大量的运用并被人们所认可。银色因为其所具有的科技时尚感,对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它是一种真正能让男女都认同的颜色,所以厂家在做配色方案时,如果拿不准或为了保险起见,都会把银色作为一种必备方案来使用。

对于中性偏女性的手机,可以考虑在色彩上采用一些柔性的搭配,如采用粉色系或同类色等,当然倾向不能很严重,否则就不能形成一种定位上的含混与暧昧。对于中性偏男性,同样,采用酷一些外形,色彩上采用明朗一些的对比色,会取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性手机的外形风格较为复杂,它以强调时尚为主诉求,形态上并不拘泥于一格,材料运用上也显得丰富,因而并无明确的界定。

3.3、男性手机市场调查情况分析

对于图3.3.1所列举的市场上较为典型的男性手机,其尺寸特征较为明显,a类为不带摄像头的手机,其长度居于82--88mm之间,集中于86mm周围;宽度居于42--46mm之间,集中于44mm周围,其长宽比以1.95左右居多。b类为摄像手机,且均为日系手机,个头大,长度为100mm左右,宽度为48mm左右其长宽比为2.1左右。

如图3.3.2所示,男性手机在色彩上多采用蓝色和银色。蓝色多采用颜色较深的蓝色。蓝色是一种理性的色彩,带有科技感和机械感,比较适合男性硬朗、理性的气质。

在外观形态上,为了强调男性的睿智、冷静、大度、从容等特点,多会运用金属、电镀、皮纹面处理等手段。线型上多采用较为硬朗的直线性,面与面的过渡处理采用转折较为强烈的硬连接,显得棱角分明,但在与握持直接相关的转折面处会采用较为柔和的过渡,以增加手感的舒适度。

4、手机规格的人体工学分析

根据现代人对手机的使用习惯来看,手机在操作方式上与手的接触是最密切的,因而手机的人体工学分析中最重要的对象是手。手指的操作是一项精细运动,手指的运动需要多组细小的肌肉和神经参与,医学专家指出,经常锻炼手指有利于大脑的锻炼。人体工学专家Hunt指出,拇指机能占手掌40%,食指和中指20%,其余两指10%,因此手机人体工学评估应将机能高的手指列入考量。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拇指的使用频率最高,手机正面的按键都由拇指来控制,侧面按键则会由拇指或食指控制,极少机会中指也会参与。[2]

由于人种特征的不同,东亚黄色人种的手掌要小于欧美白色人种。一般来讲,中国男性手掌长度范围在17.5--20cm之间,宽度在8--9cm之间;女性手掌长度范围16--18cm之间,宽度在6.5--8cm之间。

由于手掌大小的限制,因此手机宽度小,在手机的单手开盖过程中,会有利于拇指的操作;手机的长度短,在手机的单手闭合操作过程中,会有利于食指的按动上盖动作。不过矛盾的是,由于拇指与手机按键需要一个合适的接触面积,导致手机的宽度不能做得太小,否则,按键面积的减小会导致操作困难与手感的下降,一般来说,男性机的宽度如小于43mm,则手感会下降;女性机的宽度如小于38mm,手感会下降。

对于手机的厚度,无论是从携带的角度,还是从握持的角度来看,薄相对于厚来说,都具有优势。虽然也许有人会认为厚的握在手上感觉会更饱满,但是从现代人所需要携带的越来越多的便携工具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手机需要做到尽可能的薄。在目前市场同类产品比较的情况下,手机厚度如小于18mm,则能感到有显著的薄的感觉。

5、结论

5.1、手机外观规格要求

在综上所述,在考察了市场上相关同类产品的规格以及对手机使用的人体工学分析后,我们认为不同性别取向的手机外形体积规格上,应该符合以下大体的尺寸要求才可以进行市场细分,见表1(折叠手机类)。

5.2、手机色彩的适用性及材料运用趋势

在配色的选择上,作为必备的配色,女性手机为红色,男性手机为蓝色,中性手机为银色。从环保角度和材料运用发展趋势看,未来几年手机上会大量运用免喷涂注塑料,新材料的运用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手机外观使用寿命、降低顾客投诉,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5.3、手机形态风格的适用性

在外观形态的风格类型上,由于手机本身属于高科技IT产品,因而,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简约派的风格,但是也会不断的有设计师加入后现代的要素进来,使手机的形态语义更加丰富。相对而言,男性手机要比女性手机在形态上更趋于简洁干净,线型比较质朴硬朗,直线运用较多,转折采用硬过渡以强调棱线。女性手机在形态风格上多会采用圆润饱满的曲线形态,整体圆滑光亮,在局部细节处理上不断纠缠,以撩拨女性细致感性的心理。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3G技术的成熟,手机将会具备更多的功能。未来的手机将演变成一个强大的个人移动终端,整合个人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仪等诸多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外形也将发生改变。但是究其根本,功能和外观都不是至上的,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都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前提,这也是我们人本主义产品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1]。寻找差异化需求,制造差异化的产品,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期刊:汪崟,李彬彬.满意度导向之人际化设计研究.江南大学学报,2003,(4):109-112.

2、期刊:陈建旭,史杰州.手部训练评估系统之发展.工业设计(台湾),2000,(2):60-67

TheMarketingDisintegrateResearchOnMobilePhone

--ADifferenceResearchOnSexualPerception

Wangyin1,geqin2

(1.KONKATele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Center,Shenzhen,518053,China

2.SchoolOfDesign,ShenzhenPolytechnic,Shenzhen,518055,China)

第3篇

关键字粗糙集;量化容差关系;不完备信息系统;熵;知识依赖

1引言

粗糙集理论[1](RoughSetsTheory,简称RST)是一种用于处理含糊和不精确性问题而又不同于模糊集理论的新型数学工具。Pawlak提出的RST仅仅适用于所有属性值都已知的完备信息系统,然而现实世界中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大量的不完备信息系统(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2],简称IIS),因此如何使用RST处理IIS正逐渐成为RST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使用RST处理IIS,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1、间接处理,即数据补齐或数据删除方法;2、直接处理,对基于不可分辨关系(等价关系)的RST模型进行扩充。由于间接处理方法会损害到数据的原有分布特征,挖掘出的规则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此使用直接方法处理IIS就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扩展RST模型以处理IIS,如容差关系模型[2]、量化容差关系模型[3]、限制容差关系模型[4]、相似关系模型[3]等等。由于量化容差关系是一种推广的容差关系,量化容差类是一个用关于参考元素的容差度作为成员函数的模糊集合,因此文中主要围绕量化容差关系在RST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2量化容差关系

2.1容差关系

一个IIS是一个二元组:,其中U是一个被称为论域的非空有限的对象集合;AT是一个非空有限的属性集合。

对于任意a∈AT,有a:UVa,其中Va是属性a的值域(可包含空值,文中用〝*〞表示);V为全体属性值域,即;定义f为信息函数,对于,有f(x,a)∈Va.

定义1.1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则由A决定的容差关系如下表示:

2.2量化容差关系

量化容差关系是容差关系的推广,在容差关系中加入了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这一参考因素。

令S为一IIS,其中.假设对于,x在属性a上取值的概率为(表示集合Va的基数).

定义1.2令S为一IIS,对于,x,y在属性集合上取等值的概率(容差度)为,

其中表示x,y在属性a上取等值的概率,其取值如下所示:

定义1.3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则量化容差关系定义如下:

若假定容差度为1,量化容差关系就退化成定义1.1中的容差关系。

定义1.4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的量化容差类定义为:

.

一般来说,在IIS中,量化容差关系对于论域构成了一个覆盖而非划分,若令表示覆盖,则.

3基本概念

a)近似精度及粗糙熵

定义2.1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为和,其中

定理2.1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若,则必定有;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同理可以证得.

定理2.1说明粗糙集合的下近似集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而不断减小,上近似集却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而不断增大。

定义2.2令S为一IIS,且,容差度阈值λ∈[0,1],则X关于的近似精度,粗糙性分别如下所示:

定理2.2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有.

证明:利用定理2.1的结果,易证。

定理2.2说明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粗糙集合的近似精度在不断减小,粗糙性在不断增大。

定义2.3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知识A的粗糙熵定义为:

定理2.3令S为一IIS,,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于是可以得到不等式

.

扩充这个不等式就可以得到.

为了对粗糙集的不确定性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各种不同的粗糙集的粗糙熵[5]。根据量化容差关系,可以定义如下两种不同形式的粗糙集的粗糙熵。

定义2.4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知识A的粗糙熵定义为:

定理2.4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有.

证明:利用定理2.2及2.3的结果,易证。

作为一种特殊的容差关系,量化容差关系当然也满足容差关系下的一些性质,如定理2.5所示。

定理2.5令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0,1],则,,,.

b)知识依赖

利用对象的分类,可以方便地研究两个不同属性子集,即知识之间的依赖关系[6]。

定义2.5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属性集合B对于属性集合A的依赖关系表示为,当且仅当对于,若,则必定有.

定义2.6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则知识A与B之间存在等价依赖当且仅当且.

知识的部分依赖表示知识之间的推理可以是部分的,换言之,只有部分关于B的知识可以从A推导出来。知识的部分依赖一般用知识的正区域来表示。

定义2.7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则知识A对于知识B的正区域表示为:

.

定义2.8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知识B以程度k依赖于知识A,表示为,其中.

当k=0时,知识依赖表示为;当k=1时,知识依赖表示为.

定理2.6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λ3∈[0,1]且,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根据定理2.1,因为,所以,即.所以.

定理2.6说明随着知识依赖的被依赖部分的容差度阈值逐渐减少,依赖部分对于被依赖部分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小。

定理2.7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λ3∈[0,1]且,如

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

对于,若,则,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即.

定理2.7说明随着知识依赖的依赖部分的容差度阈值逐渐减少,依赖部分对于被依赖部分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

定理2.8令S为一IIS,若且容差度阈值λ∈[0,1],则有知识依赖.

证明:对于,若,则.因为,所以,即.满足定义2.5,所以.

定理2.9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若,则,即.对于,可以得到,于是有,即.

定理2.10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类似于定理2.9的证明,对于,有.

对于,若,则,反之则不一定,所以,即.

4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覆盖

1)覆盖粒度

定义3.1在一IIS中,,分别为论域U的两种不同覆盖,若对于,必定使得,并且对于,必定使得,则称覆盖比覆盖更为精细,或者说比更为粗糙,表示为<.

定理3.1令S为一IIS,,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满足定义3.1,所以.

定理3.2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若,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即,满足定义3.1,所以<

定理3.1和3.2说明在量化容差关系下,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覆盖的精细程度也在不断地减小;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覆盖的精细程度不断地增大。

2)覆盖修正

令,由定义1.4可知,中的所有元素都只是与x之间存在量化容差关系,而对于,并不一定能保证m,n之间也存在着量化容差关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由量化容差关系所产生的论域覆盖,以保证覆盖中任一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具有量化容差关系。

定义3.2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论域的覆盖表示如下:

.

3)相关性质

定理3.3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

证明:(1)对于,有,于是,使得.所以.

又因为y为中任意取得,所以

(2)对于,必定使得且.而此时根据量化容差类的定义,有.又因为y为中任意取得,所以有综合(1)(2),定理得证。

由定理3.3可得看出,覆盖相比于覆盖更为精细,即.

定理3.4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必定,使得.

证明:对于,令,则,因为,所以,即必定有使得.因为x,y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理3.5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必定,使得.

证明:对于,令,则.因为,所以,即必定存在使得.因为x,y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义3.3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论域覆盖为,X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为,其中

定理3.6,.

证明:(1)令,则∩.根据定理3.3,必定,使得且M∩X≠Φ,即.所以.

令,则使得x∈M且M∩X≠Φ.由定理3.3可知,,即∩,.所以.

(2)令,则.由定理3.3,对于且x∈M,必定,即.所以.

5结束语

作为一种RST扩展模型以便于直接处理IIS,量化容差关系用容差度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是容差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本文对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RST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覆盖的精细程度、粗糙集的近似精度、粗糙熵、知识的粗糙熵以及函数依赖进行了讨论,研究了容差度阈值的变化对这些概念的度量的影响。分析了由量化容差关系产生的论域的覆盖,发现在这个覆盖里,任一模块中的元素都只是与模块的生成元素存在量化容差关系,于是重新定义了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覆盖,使得任一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具有量化容差关系,并联系原有覆盖进行了相关性质的讨论。

参考文献

[1]Pawlak.Z.Roughsetsandintelligentdataanalysi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2002,(147):1-12

[2]Kryszkiewicz.M.Roughsetapproachto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1998,(112):39-49

[3]Jerzy.Stefanowski.Incompleteinformationtablesandroughclassification[J].Journalof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2001,(17):545-566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9(10):1238-1243

第4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5篇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正如Lyons所指出的:“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英语听力中的文化因素不仅直接涉及学生对题材是否熟悉,而且对提高其英语听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备考四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然而,他们的明显薄弱部分恰恰是文化知识,他们往往忽略汉英文化差异,用汉语文化填补英语文化的空缺,因而,对题材理解不准。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对语言理解体系有一种共识,认为语言理解体系由几个语言加工机制(LanguageProcessors)和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GeneralProblem-solver,GPS)构成。GPS与背景知识相通,通过收集、分析来自语言加工机制的信息,做出理解决策。[2]从言语的构成部分看,英语听力题材涉及交际的场合(Setting)、参与者(Participants)、结构(Structure)等等,讨论、分析这些方面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有促进作用,从而有益于熟悉题材,提高听力。

一、听力材料发生的交际场合汉英言语交际皆有一定场合,离开场合的交际是不可能的,场合和交际伴随始终。汉英两种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为此,汉英在很多相同场合中,由于文化价值不同,深刻影响着言语交际。了解相同场合在汉英文化交际中的差别,对熟悉听力题材,提高学生的听力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人们在商店购物为例,进行汉英文化分析。英语文化中,在商店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性场合,服务人员常用:“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IsthereanythingIcandoforyou?”“Whatwouldyouliketobuy?”“Couldyou…,please?”“Wouldyouminddoing…?”等等,体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观,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服务观念。与英语文化价值观相比,汉语文化中,人们处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似乎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顾客,表现在语言上,服务人员对顾客常说“你要什么?”(“Whatdoyouwant?”),这在英语中是极其不礼貌的,而在汉语中则是可以完全接受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典型场合所用言语的汉英差异,选择听力内容时,要考虑各种功能英语,在注意与汉语相比较的同时,使学生熟悉英语中“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场合涉及到什么词汇”。如:发生在法庭上的对话,很可能会有诸如witness,judge,jury,criminal,guilty,sentence,verdict等类词汇出现,而与英语文化相比较,汉语文化中的司法实践有很大差异,因而要使学生尽可能熟悉题材并进行适当的汉英对比,才能有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听力材料中的交际参与者人们交际时,参与者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反映在语言文化中,它涉及许多因素。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势必造成一定的差异。下面仅就参与者之间的地位(Power)和一致(Solidarity)进行讨论、比较汉英文化价值差异。地位在此的含义是“therelativestatusofaddresserandaddressee”,它的核心是“地位差”,是指话语交际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如雇主与雇员、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等。一致的含义是“asharedsamenessbetweenaddresserandaddressee”,指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双方或多方的相同点,比如是否同乡、同学、同一个阶层等。地位和一致对话语形式有很大影响,如一般情况下,交际者间的地位差越大,地位低的方面使用的话语就越客气。另一方面,一致的程度体现着交际者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勿需太客气。汉英文化关于地位和一致亦存在很大差异,如同样是雇主与雇员、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汉英文化价值中有很大差异。在英语文化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地位差远远大于汉语文化中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其深层次的原因是西由整理提供方国家处于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金钱至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而与英语文化价值比较,中国文化价值中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地位差大得多,官本位意识较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长,历史上“抑商重农”,至今还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与汉语比较,英语文化价值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一致的程度较高,如在言语交际上学生可直呼教师的名字,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而汉语中,教师和学生不强调一致,视教师为“尊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言语交际上学生一般不直呼教师的名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汉英文化中地位、和一致的差异,一方面,善于通过听力材料把握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熟悉题材,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把握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熟悉听力材料,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具体做法:(1)放音前先将典型听力材料中的参与者的关系分析、讲解一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一下参与者的关系对听力材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听材料。(2)先把听力材料放二三遍,教师有意让学生根据材料,猜测参与者的关系,然后辅之以适当讲解,如1999年6月四级试题A部分:W:Excuseme,sir.You’renotsupposedtobehere.Thisareaisforairportstaffonly.M:I’msorry.Ididn’tnoticethesign.这是航空公司服务人员和乘客之间发生的对话,“Excuseme”是套话,而“sir”是尊称,“You’renotsupposedtobehere.”意为“按规定您不能在此”,决不能说成“You’renotallowedtobehere”。再如:M:Idon’tfeellikegoingout.Whydon’twejuststayhomeandwatchTVinstead?W:Comeon,youpromisedtotakemeoutfordinnerandtothetheateronmybirthday.这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语气和用词都直截了当。

(一)会话的结构汉英交际先说什么,怎么说,后说什么,怎么说,存在很大差异,它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文化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菲逊从大量的自然会话语料中抽象出一些言语交际的基本结构,通常有开头语或开头序列(OpeningSequence)和结束语或结束序列(ClosingSequence)。中国人讲究谦逊、委婉,重视交际者的相互关系,言语中的开头语比较长,涉及正题前往往需要寒暄一阵,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讲究礼仪的一面。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地提问和拒绝,其开场白简短,不像中国人的开场白冗长和婉转。通常,与中国人比较,美国人交谈的时间短,如下例[4]:Student:John,helpmewiththis.I’mputtingitalldown.Supervisor:Whatisit?Student:I’malmostdone.Ijustneedtofixitupalittle.Supervisor:Whatdoyouwantmetodo?Student:I’mwritingdowneverythingjustthewayyousaid.Supervisor:Idon’thavethetimerightnow.可以看出无论导师(Supervisor)还是学生的言语,都很简短,导师的两次追问和答复都直截了当。

(二)复合句子的结构中国人往往把复合句的主句放在从句后面,而把原因从句、条件从句等放在主句前,这是明显受到汉语复合句的排序影响,因为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和睦,尽量避免互相间的摩擦,正如孔子曰“和为贵”,体现在言语上,中国人尽量避免因自己的鲁莽而使对方为难,先列出理由可给对方以考虑的余地,若先提出要求,后面的理由就有被忽略的可能。这种先列理由后提要求的言语顺序恰恰与英语的相反。英语语言中,主句一般放置在从句的前面,如[5]:Therewaslittlehope⑴ofcontinuingmyinquiriesafterdarktoanyusefulpurpose⑵inaneighborhoodthatwasstrangetome⑶.意为:这一带我不熟悉⑶,天黑以后继续进行调查⑵,取得结果的希望不大⑴。根据汉英句子结构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主句和从句的相关位置,在听力中把握表示句子结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熟悉听力内容,实践中可安排一些典型的句子材料,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适当讲解、分析,再继续放音;也可不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讨论。超级秘书网

(三)听力材料的篇章结构大学英语听力内容(包括四级考试内容)除了对话部分外,还有短篇听力材料。从语篇的结构角度看,汉英模式亦存在差异:英语文章结构层次感和独立性较强,且内容多围绕一根主线展开,开头点题并把TopicSentence放在段首,即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轮廓,后具体细节,这反映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适应信息社会的特点,重要信息凸现。汉语文章受传统文化和思维的熏陶,往往表达方式含蓄,开篇不点题,反复论证后,才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听力材料,帮助学生适当进行汉英篇章结构的比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英文化关于篇章的差异,从篇章结构的角度,熟悉听力材料,使学生既见“树”又见“林”。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吴一安.题型与听力测试的有效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34.

[3]张殿恩.影响言语形式的若干因素及英语口语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第6篇

一、服务价值链概念

服务价值链是企业通过服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形成一条循环作用的闭合链。内部服务质量推动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推动员工忠诚度,员工忠诚度推动员工生产力,员工生产力推动外部服务价值创造,外部服务质量推动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推动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又推动内部服务质量。

“客户”是企业的外部客户,“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只有兼顾内外,同步提高外部服务质量和内部服务质量,推动企业的服务价值链,企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内部服务质量即员工的工作环境质量,如人员的选拔、培训机制、奖酬等。外部服务价值是顾客对企业服务的心理感受,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员工服务的态度和能力等。企业不只是卖“产品”,还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为顾客企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内、外部服务价值的提升可以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获得持续的外部资源,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饲料行业服务价值链的增值模式

饲料企业为其客户提供多样式的差异化服务,主要进行以下几种服务增值模式:(1)内部服务增值模式:企业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来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以达到提高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和生产力的目的。它只是服务价值链的企业内部环节。(2)技术服务增值模式:这是饲料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服务增值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为其客户提供饲料后,又根据顾客的需求,对顾客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相关技术服务的增值模式。(3)品牌服务增值模式:饲料企业的下游养殖户,大部分都没有能力去开拓市场,打造其自己的品牌,产品也难以体现它的市场价值,并且分散的养殖户群体没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为解决养殖户难题,饲料企业整合自己和下游养殖户产品的品牌,赋予养殖户使用其品牌的权利,为其产品增值。(4)金融服务增值模式:饲料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为养殖户解决资金难题。(5)信息服务增值模式:饲料企业可以整合其信息资源优势,收集和分析最新市场信息,然后将其反馈给用户,指导其按需求生产。(6)渠道服务增值模式:饲料企业为其养殖户进行回收服务或为其寻找其他销售渠道,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问题。一个企业可以整合多种服务增值模式以实现差异化战略,实现内部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的价值整合,最终形成企业的服务价值链。

三、通威服务价值链增值模式分析

四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饲料工业为主的大型农业科技型上市公司。通威公司分别从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入手,打造通威特色一条龙式服务价值链。

1.内部服务。通威从三个方面提高内部服务质量。(1)创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通威在员工的选拔时既看文凭,又看水平,考虑到员工的潜在发展潜力。同时公司采取各种制度措施使绩效考评、报酬系统、晋升机会等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公平,使员工踏实工作。(2)创造追求进步的工作环境。通威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对员工实施系统培训,重视培训考核,强化培训效果,强调主观能动性,给员工晋升的平台和空间。(3)创造关爱员工的工作环境。通威关爱员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创造文化、娱乐等条件,使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氛围。.外部服务。通威集团整合其信息、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技术服务、渠道服务、金融服务和品牌服务的价值整合,最终形成外部服务价值链。通威卖给顾客的不只是饲料,而是一整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1)技术服务:通威倡导科学的养殖模式和饲养方法。散发养殖技术手册、举办技术讲座、进行现场技术讲解等多种方式对养殖户进行养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通威对生猪养殖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服务,记录猪成长过程中饲养、防疫、饲料及用药等各类信息,实现猪肉产品无公害化。(2)品牌服务:通威对下游养殖户的鱼类全程监控,保证质量,使成鱼以“通威鱼”品牌进入市场;(3)金融服务:公司向银行担保,为农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全省首创了生猪安全生产体系和风险保障体系,设立风险保障基金,当合作社社员在饲养过程中猪病死,按当日市场价的30%给予补偿;(4)渠道服务:分散的养殖户群体没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和渠道拓展能力。通威对其产品进行回购或帮他们找销路,以高价格卖产品。

四、结束语

饲料企业的下游养殖户一般受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其科学养殖和规模养殖,进而限制了饲料企业的发展。如何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为养殖户提供哪些增值服务已经成为饲料企业探索的重点。通过整合多种服务增值模式,打造饲料企业服务价值链,饲料企业才能获得超过一般水平的竞争力,才能够或得长足发展的差异化优势。

第7篇

在“文化理论研究”议题下,美国的比肖普教授从冷战时期大学体制的应用转向,美国大学成为学术体制工业,谈文化研究受限于大学制度的问题。他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文化研究必须超越学科与大学利益,成为批判性思想交锋的场所。托尼・希的发言是“弱势的文学能做什么:德勒兹对帝国的回应”。他认为已有的关于德勒兹论政治与文学的言论,是被分开研究的,而他则致力于弥补两者关系研究的缺失。金惠敏认为文化研究从英国起源时就有反理论的倾向,希望退回到理论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威廉斯将“文化”定义为“日常生活方式”已经暗示了对文化的批判精神的淡化和取消。英国的托尼・本内特力推文化研究的“文化政策”转向,发掘文化的“政府性”功能;而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其远未成熟之时就放弃理论建设而转入文化产业研究。

在讨论“文学与文化”这一论题时,英国的菲利普摆脱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立的思路,指出文化研究的出现有着质疑、消解并最终去魅传统上赋予艺术、尤其是文学的价值和真理的企图。然而正是在文化研究的消解活动中,传统的文学与艺术所表现的价值和真理却被激发出独特的活力。它不仅拒绝被取代,而且有以不引人注意的新形式重新出现的趋势。王宁强调辩证地看待两者关系,指出:文化研究一方面试图颠覆已建立的精英文学经典标准,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文学研究,为重构新经典做出了贡献。陈晓明将作为文化研究的反对方的审美派,放进中国文学语境,对审美与文化研究之争,进行了创作层面的观照。

在“西方文学与文化”议题下,美国的斯通讨论了“西方文化中的宽恕主题”。宽恕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题,他认为宽恕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莫扎特的歌剧、托尔斯泰的小说与伦勃朗的绘画中。这一主题的源头不在于古希腊与罗马,旧约圣经中也少有体现,是新约圣经使西方作家吸取了这份灵感。曾艳兵的发言以带有中国立场的观点,反对西方标准成为文化中的惟一,甚至是霸权话语。西方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西方经典,必然经过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永远是一个“他者”。

在“英国文化研究的议题”下,奥地利温特教授的论点与比肖普和金惠敏强调理论批判的观点针锋相对。他认为当今的文化研究就是文化实践,而非理论,而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以及他将学术边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追求,预示了当今社会与文化研究中的“实践转向”。曹莉从文化自觉与文化批评的角度论述了阿诺德、利维斯、威廉斯对我们的启示。这些代表人物为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做出了贡献,处于新文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应该借鉴。黄卓越以“英语文学与文化的离合关系”为题梳理了两者关系的三个阶段。就早期的“文化”观念产生于英语文学研究的问题,他强调从欧洲人文主义和文化的两种形式即生活形态与语言及文本形态来进行观照。

关于“中西文化影响研究”,印度的西蒙・德运用弗洛伊德的“焦虑防卫系统”的理论讨论了印度―英国小说家卡玛卡・玛甘达雅的小说《杯中之蜜》。金元浦指出北京奥运会是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超政治,也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经典文本,是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实践,其内核是全球文化间性。刘洪涛运用在剑桥大学访学收集到的有关史料,讨论了徐志摩与罗素的交游及其所受影响。易晓明对关于宋词的“情景交融”及“含蓄美”等定评,从弗莱的语词理论进行了颠覆,认为宋词是中国的羞文化的载体。

第8篇

0 引言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汉英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文化与语言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水平较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差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汉英文化差异在具体表现

1.1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关系到语言的生成和发展。虽然人类的思维规律有一定的共性部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思维方式表现出明显差异,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英语的表达以西方文化为依托,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学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或者表达英语,容易造成文化的误解,导致英语学习失去实际应用价值。例如,西方人在写作中陈述个人观点时,习惯直接使用“我”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表达;而中国文化一贯弘扬集体主义,尽量避免凸显个人,因此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也习惯用“我们”来陈述个人观点,而较少采用“我”,以至于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出现较大差异。

1.2 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1.3 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由于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直接套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当听到别人夸奖“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时,因为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中国学生常常会回答“No, it's just so so”,但是他们不了解西方人听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表示喜欢时,对别人的夸奖和赞美应回答“thank you”。又如,汉语习惯以个人职务、头衔或职业加上姓氏来称呼一个人如“李主任”、“王老师”、“陈经理”等,而英语中除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少数词可以这样用以外,通常在姓氏前使用Mr.、Mrs.、Miss等,所以常常会听到中国学生很多中式的表达方法,“Teacher Wang”、“Headmaster Li”均为中国式英语,是错误的。

2 面对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以上的比较仅是汉英文化差异的部分表现,汉英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渗透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重视跨文化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认清文化差异,只是机械地搬用汉语套路来表达英语,产生了诸多“中式英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明显低下。对此,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指导者,英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问题,提高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不断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认真学习和研究汉英文化差异,同时与外教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2 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语境和文化熏陶氛围。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每个单元的对话,设置专门的课堂英语对话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言;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强合作,将英语课文改编成短剧,学生自己决定扮演角色,在英语故事的情境中感受独特的文化气息;教师还可以建立英语角等异国文化和英语交际原地,让学生自由沟通交流,大胆参与实践,从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对汉英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西方的圣诞节时,可以和我国的春节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节日在起源、饮食、庆祝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此外,教师应该设计情景让学生去实践和感受,比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上饭店等,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3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英文化的差异,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认真挖掘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不断渗透文化因素,对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进行详细解读以及延伸,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饮食、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从而充分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加深对汉英文化差异的认识。

2.4 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进行选修,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文化鉴赏力的提高。

第9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深入到部分幼儿园各年龄班孩子的生活现场进行观察,了解幼儿教师在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不同性别的幼儿,如何与不同性剐的幼儿进行对话与互动。本研究主要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记录收集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同时还以部分教学录像作为分析材料,从社会性别和性存在两个维度,对教师在与不同性别幼儿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行为态度和教学方法、指导方式等方面有无差异,有没有存在较普遍的性别区分进行文化分析。本研究旨在分析教师为何会将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渗透到对幼儿的教请数学中的,从而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帮助教师树立社会性别视角。

一、前言

教育作为传载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其绵延性、持久性,是任何一种文化行为无法比拟的,而教师在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他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带进教育教学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性别意识则常常在教师自己都未觉察的情况下悄悄进入课堂及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在我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后,由于能经常到幼儿园听课和交流,笔者便开始观察教师是怎样对待男孩与女孩的?并开始思考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与行为。本研究以观察法为主,对四所幼儿园的大中小共12个班级进行教学和日常生活观察;辅以档案研究法,主要是对O8年在广西举办的全国音乐研讨会中各地教师展示的72节教学观摩课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共8O个教学录像课进行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者涉及到幼儿教师的性别观念问题,对教师的性别刻版印象有较多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少教师都存在性别刻版印象,主要表现在对男女的个性特征上,要求男孩子大胆、阳刚,女孩文静、温和。但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国内学者较少谈及的一个问题,即教师的性存在,它是深层次影响其性别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的重点将从社会性别与性存在两个维度,来对教师的性别观念进行深人分析。同时,要说明的是,由于幼儿园男教师极少,本研究涉及的教师均为女教师。

二、幼儿园教师在师幼儿互动中表现出来的性别观念:

(一)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在我们观察的十:二节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近6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在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教师的性别观念。而对录像课的分析发现有55的课堂敦学中渗透着教师的传统性别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材料选择上,部分教师会选择一些带有明显的传统性别观念的材料用于教学活动。对幼儿园选用的教材,多数教师不具备性别敏感性,不会主动对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进行筛选或改编。以下是一位外地来的优秀教师示范的语言活动,对月亮和地球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并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例1:大班语言活动故事:月亮妹妹认错了

月亮是一个爱耍贫嘴的小姑娘,她对地球哥哥说:“白天本来就很亮,可是太阳还总是假惺惺地出来。晚上人们看不见了,最需要光亮了,只有我月亮在无私地奉献。”公正的地球哥哥说:“白天的光,不正是太阳照射的结果吗?你的光也是太阳光反射的呢!”……地球后来将太阳挡住,大地一片黑暗,终于让月亮明白自己的错误,月亮妹妹终于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2.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中时常常不自觉地强化其性别特质。主要体现在肯定幼儿符合其性别角色的行为,经常赞扬男孩子的大胆和勇敢,赞扬女孩的听话与乖巧,也容易关注到女孩子的外貌,喜欢强化女孩子应当外表美、声音美例如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要求女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好听的、美美地,她们常说“你是女孩子,声音是不是要美美的呀!”而一些教师在请男孩子回答的时候,她会这样说:“你很勇敢的,你来说说”,对其声音要求响亮就行。

例2:在某大班语言活动中,当男孩子子回答问题后,教师说:“男孩子非常灵,非常有个性,太好了。”“对,汽车,男孩子就是喜欢汽车。”

请女孩子上黑板前面时,教师则说:“漂亮的妹妹过来我想请这个好看的妹妹试试看。”

3.在教学中会将男强女弱的观念渗透其中。在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时,部分教师还是会让男孩子扮演比较高大、有力、阳刚的角色,让女孩子扮演较弱小的角色。

例3:歌曲《小老鼠打电话》描写了一只小老鼠找朋友过家家,结果拨错电话号码请来了一只猫的故事。在大班音乐创编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某教师在上课时设计有请小朋友分角色戴上头饰进行表演的环节,在孩子们表演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说:女孩子扮小老鼠,男孩子扮大花猫。但当一些男孩子想去扮小老鼠的时候,老师说:“男孩子力气大要当大花猫才行的。”略带强制地将男孩子拉到了花猫这一边。

在体育教学中,会让男孩子示范比较难的动作,更鼓励男孩子挑战的意识。

例4:那是一节跑~JBJl练体育课,男老师让孩子们练习跨竹竿,当大家一起自由练习时,女孩子也表现得很积极,但老师总是叫男孩子示范给大家看。增加难度后,老师安排女孩子跳稍矮的杆,本来一些跃跃欲试的女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鼓励,也只好去跳较矮的竹竿。

4.老师将成人的性态度、性观念渗入教学中。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会拿男孩子和女孩子进行调侃,看起来很不经意,但却令人深思,无意中透露的却是教师的性态度和性观念。

例5:一节体育课中,女教师让孩子们练习跑,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训练孩子们反映能力,老师发出指令后,孩子们要迅速坐到轮胎上,否则就会被抓住,难度渐渐加大,轮胎的数量越来越少,跑得慢的孩子就没法坐到轮胎上去了,老师想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提醒男孩子们可以让女孩子坐在他们的腿上,见孩子们没有什么反映,老师说:“男孩子们,你们可以抱着女孩子,你们可以趁机“揩油”了。

部分教师在处理有男女主人公的角色时,会明显得将男孩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女孩子置于被动的,可爱的(妩媚的)要主动去吸引异性目光的地位上。例如在音乐课《黄梅戏欣赏》活动中,活动开始,全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先出场,最后男孩子用歌声的形式把女孩子请出来,后来还让孩子模仿录像中男女的表情进行对唱。而在童话中也有类似的表现:

例6:小班语言活动《鸡的一家》中,教师先讲故事:公鸡是这样叫的,教师做出很有气势的姿势,雄浑地叫着“喔喔喔”。小母鸡是这样叫的,老师尖着嗓子叫着:“咯咯嗒,咯咯嗒”,表情非常可爱(略显妩媚)。公鸡对小母鸡说:“我想有个家”,小母鸡也说:“我也想有个家”,模仿母鸡的时候,老师放低声音,表现出害羞状。后来,老师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时,老师让公鸡和母鸡一起叫着,并对那些小母鸡说:“哪只母鸡叫得最温柔、最甜美,公鸡就来了。”当一些小母鸡咯咯嗒地叫着时,老师又夸张地说:“你们可真吸引公鸡啊!”一些教师会将自己对身体审美态度流露出来,例如苗条才美,美是要由异性来欣赏的。

例7:大班美术活动《生日快乐》教师引导孩子制作各种各样的蛋糕。

什么水果是绿色的?有孩子回答说:黄瓜。教师:这是最好的水果,可以减肥。对一个穿有蕾丝花边裙子的女孩子,叫她新娘子,还说你这个裙子老师只有在结婚的时候穿,你这么小就穿了,想当新娘子。

(二)在日常生活当中

1.教师对待男孩子比较严厉,对待女孩子比较温柔。老师们的解释是女孩子一说就听,男孩子不“凶”不行。教师会更多地训斥男孩子,认为他们不听话,但同时,男孩子由于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能得到更多的发言权,教师也更经常地回应男孩。

例如,在某园中班,教师让孩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可小朋友们却在兴奋地吵着,或抢玩具。这时教师大声地斥责男孩子:“老师叫你们离座了吗?你们是不是要去小班呀,都给我回座位坐好。”还会用力地拉男孩子回座位;而对女孩子,老师只是说:“老师请你们回座位好吗?”

2.强化传统性别特质的培养

教师在任务分配中较注重传统,如让男孩子做体力活,如帮老师拿器械下楼做操;而一些类似于家务活,如分饭,教师多数邀请较懂事的女孩子去做。关注女孩子的外表,喜欢夸奖女孩子的打扮。如“你的衣服好时尚,你妈妈也一定很时髦”。“你今天好漂亮啊。”还会和女孩讨论谁的手指漂亮。

教师还注意培养男孩子保护女生的意识,一些教师会强调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在幼儿游戏的选择上部分教师还是限制男孩子玩那些她们认为过于女性化的游戏,以下两例,反映出教师对男孩子稍稍在性别方面的约束相对于女孩子更为严格。

例8:某中班,一早,几位女孩子在娃娃家给玩芭娃娃换衣服,两位男孩子想参加,被老师叫住了,说:“女孩子在帮娃娃换衣服,男孩子不能进去。”

午睡醒来,老师看见一男孩拿着一个发圈在玩,教师在一旁说:“你玩发圈,你以为你是女孩子啊。还梳头发,你又不是女孩子。”

例9:一天中午,某老师问一男孩子的杯子是哪个,男孩子拿起自己的粉红色的杯子给教师,老师说:“男孩子怎么能用粉红色的杯子呢,女孩子才用的,叫爸爸去帮你买一个黄色的杯子吧。”

一些教师会很正式地告诉男孩,自己不喜欢爱哭的男孩子,这不是男子汉该有的表现。一些老师还说:“男孩子要坚强,流血不流泪”。对女孩子的打人行为也是从性别的视角出发进行制止。

例1O:某中班:一男孩子与女孩子争吵了,女孩打了男孩子,男孩子哭了,老师说:我不喜欢你.你那么娇气干什么?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要勇敢一些,阳刚一些。不要哭了。”又对着打人的女孩子说“你很火爆的,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斯文点,不要老和男孩子在一起玩。”

3.将成人的性观念带进孩子的日常教育中

老师会拿孩子开玩笑,看到男孩与女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就会说谁是谁的女朋友;相对课堂教学,一些交流会更显得没有顾虑。以下是见习学生真实记录的一个师幼互动片断:

例11:某园学前班,E老师让孩子自己做手工《胖子和瘦子》,两见习学生便问起了老师在幼儿园的感受,三人正谈着话,旁边的男孩小丁问新老师(见习学生)家住哪儿。这时E老师对小丁说:“人家女人说话,你一个男人插什么嘴啊?知道什么叫风度吗?女人说话,男人不插嘴。”小丁后来说自己不会做手工,请教老师,刚巧一个小女孩做好了拿来给老师看。于是E老师对小丁说:“快去叫你女朋友帮你做。”小丁不去,E老师又说了一次,见他还是不动,就说:“我教你,你拿着这个往桌上一扔说你帮我,记住要酷一点,说完就走。”小丁不动,又问:“你将来找什么样的女朋友?”小丁说:“要不生气的,要高的。”老师说:“我告诉你,千万不能找比你高的,到时候抱起来一点感觉都没有,要找比你矮的,小鸟依人才好。”

例12:六一节目,某幼儿园大班选择的舞蹈是《你是我的玫瑰》,在正式演出时,老师让男孩子每个人都在嘴里叼着一支玫瑰花,单膝跪下向女孩子献花,而女孩子则穿着超短裙做害羞状。

三、幼儿园教师在师幼儿互动中教育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

当笔者在访谈中问及教师为什么要区别对待男孩与女孩时,多数人的回答男女天生就不一样,当然要不一样对待。例如,有几位教师说:女孩子将来就应当多些照顾家庭、照顾老人。她说:“男女本来就不同,女孩子天生比较会细心,会照顾人,让男孩子来做就很费力了,让他们各做自己合适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不对。”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许多老师对现在女孩子变得有些淘气而部分男孩子太斯文的现象,她们并不会因此得出性别特征是受后天影响的,而是抱怨家长的教育不当,认为如果男孩子不像男孩子,就是一种变态。当问起为什么教师要对男孩子更严格些?教师的回答是:现在由于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祖辈的宠爱,男孩已经越来越娇气了。所以作为教师有义务帮助男孩子,让他们能养成更多的男性气质。当然也有极少数教师有比较平等的性别意识,关注孩子个性的中性化或双性化,不主张过于偏向于传统男性或女性。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别观念,女性主义的许多研究认为:人们的性别观念是受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的。由于社会赋予了男人与女人在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社会毫不动摇的坚信男女的差异的存在是维持社会发展的基础,并为维护这一并差异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中国长期的文化传统将男性与女性划分在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里,男主外,女主内。而每个个体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按照社会的性别期待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幼儿园教师几乎全部是女性,正说明,这是家庭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的延伸,女性仍然是从事养育和照顾的工作。多数幼儿园教师早已经接受了社会对性别的种种规定,从而将这些规定复制到生活中,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由于工作累,有时候也会因此惩罚一下男生,但多数教师认为:男孩子还是要调皮一点好。对于要希望男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数教师希望男孩能负责,能比较刚强,有韧性,能经受挫折;而对于女孩子,多数教师希望孩子聪明活泼,能讨人喜欢,能关心别人。这些也反映在其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在第一部分的例子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二)性存在对教师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会更在意女孩子的外貌,希望她们表现出美美的声音,而对于男性,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许多斯文的男性也能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的,可为什么教师总是希望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汉的阳刚气质?为什么我们教师会对几岁的男孩子说要找一个小鸟依人的女朋友呢?这似乎还无法用社会性别的理论解释清楚。

我们设计了几个问题分别对四所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访谈。(1)你希望男孩子和女孩各有什么特点?(2)假如一个男人在行为方式上显得有些女性化,你能接受吗?你希望幼儿园的男教师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两个问题,多数教师的回答是希望男人更负责、更有男子气质,女孩子要可爱。大部分教师认为假如男的在行为方式上像女的,那就是不正常,是一种变态。要不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就是与他后来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其言下之意,是性取向有问题。一些教师说也听说在一些国家同性恋可以结婚了,但还是不能接受。在谈到幼儿园男教师时,一致地希望男教师要有保持自己干脆、果断的特点,不要被女老师同化,一些幼儿园会反复地向男教师强调这一点。

对于“男人为什么一定要阳刚?女人为什么要温柔体贴?如果没有男子汉气质,会怎么样呢?”这一问题,有教师说:“那对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如果男人也像女人那样弱了,那还怎样发展?如果女人像男人那样,觉得也不好,女人还是要有女人样子。”这样的言论有着广泛的市场,一位高校的男教师在参加幼儿园男教师的研讨会时则公开说“幼儿园现在男孩子越来越娇气,女性化倾向严重。为什么幼儿园欢迎男教师?就是要把男孩子培养的更像男孩子,让女孩更富有女性气质。”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试用福柯的权势理论及其对性存在的分析,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其深层次的原因。福柯提出,权力是弥散的,浸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经济、知识、性等各种关系中,并直接发生影响。现代权利运作模式与传统社会相比,不再依靠暴力,它甚至不是通过禁止:“你不可以做什么”的方式来影响人,而是通过鼓励的方式,福柯关注权势鼓励我们在做什么?在这样鼓励中,人们更易将权势的要求内化为自己需要而不自知。

福柯认为:更深入地分析权势的运用需要聚焦于“性”,社会是通过对人们性存在的规训来引导巩固社会性别制度。由于“性”对于人类社会有着一种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社会关系的确定与发展的体系,因此为了维持社会关系的稳定形式、确保人口的密度、繁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性必然在现实中受到控制。福柯认为,性不是欲望的自然源泉,而是一种权力生产与知识话语建构的结果。性存在不是本能的身体的表述,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功能。通过性存在,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权势的动作方式。它体现各种各样关系的运作中,是权势关系移交的焦点。8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权势与市场结合,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泛滥导致,女性作者开始提倡的“女性意识”也被利用,成了变了味的“女人味性感”。几年之间,中国女性审美竟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含蓄美被“丰胸‘臀翘”所取代。许多女性整容以致付出生命的代价。王政曾尖锐地指出:“今天,国家界定妇女的权力已几乎被商业文化所取代,大众传媒与广告不断制造各种‘现代’女性形象,其基本要素不外乎消费主义+传统女性美德+性感,女人是获得了打扮化装自我表现的自由。同时也比共和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可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或。”

男权文化鼓励女人时尚的乐于消费的女人,把自己塑造成男人喜欢的“性感”女人,还要温柔与体贴,这样才能得到美好的婚姻和爱情;才能找到工作。现在一些大学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开办为期一年的“淑女班”,教授礼仪舞蹈、化妆刺绣、国学等课程,号称要培养“秀外慧中、学贯中西、品位高雅、多才多艺”的现代淑女。它颇受女生们的欢迎,报名人数是学额的三倍。女生们会把本应用于读书和社会实践的时间用来学习如何成为“淑女”?正是受现实承认的女性的价值导向所致。社会认可的是什么呢?是外表,是她们受人观赏、令人愉悦的能力。吕频在“淑女教育为什么有市场中”写道:“对淑女规范根深蒂固的文化爱好从婚姻领域蔓延到就业领域,成了市场竞争所要求的女性美德,成了新时代女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这实在是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讽刺。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品牌;差异化;同质化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差异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产品、品牌等核心要素的匮乏,必然带来核心竞争力的下降。“核心竞争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明显的竞争优势;扩展应用的潜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他们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即“能力”。一个企业之所以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是因为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类独特的技能和技术,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不可竞争)和不可模仿的独特优势是难以直接比较和难以进行直接计量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竞争所具有的独特现实指导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是企业家而是消费者,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外化为具体的消费者利益,而品牌力正是这种利益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品牌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就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品牌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替代品的最重要标志,品牌与产品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品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是在产品高度同质化时代,企业寻求市场突破和建立稳固的消费群体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品牌个性和产品区隔的重要手段。当今,信息的迅速传播和高科技的发展,都使得产品差异化的难度和成本都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也越来越困难,去产品差异化已变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为科技进步的缘故,使得竞争者之间的筹码都大同小异,产品的差异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抵消掉。”另一方面,产品同质化是劣势企业模仿和追随优势企业的主要经营策略。由于品牌建构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和很长的运作周期,并承担很大的风险,这是许多企业在能力上或战略上选择放弃品牌建构的主要动因。由于非品牌经营策略也能找到生存空间,而且投入回收周期短、经营风险小,运作难度不高。所以,容易成为中小企业选择的市场策略,这对优势企业形成了压力和挑战。劣势企业在达到产品与优势企业基本相似或相同的情况下,以低价格为竞争手段冲击搅乱市场,侵消优势企业已有的市场份额,抵消优势企业在质量和整体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因此,追随同质化与去同质化就成为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竞争的焦点。

品牌建构的目的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的区别达到更好地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差异化识别是品牌建构的起点,而品牌认同则是差异化识别的归宿。在消费者追求的主体化和个性化的时代,差异化还是形成品牌共感的基础。主体化和个性化是指以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为轴心,表现消费者的不同个性和风格并达成共感。品牌共感是品牌表现方式与内涵与消费者互动、沟通、分享而形成的情感和意识的共振效应,具体分为知觉共感、理念共感、文化共感等,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共感是融为一体的。品牌共感贯穿于品牌建构的各个方面,也正体现了差异化贯穿于品牌运动的始终,差异化与品牌共感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差异化是品牌构建的首要条件。

二、品牌差异化的立足点与动因

尽管有人认为差异化是传统品牌理论的核心,差异化对于现今的品牌建构已经不是那么迫切了,而且品牌传播的差异化也越来越难。但是,不能否认差异化仍然是品牌传播的重要法则。同时,必须考虑品牌差异化如何适用的问题:时机、范围、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品牌差异化应对应于差异化的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特征,制定相应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准确界定品牌的关键差异点。一方面,品牌差异化是着眼于竞争的需求,尽量与竞争对手的品牌保持差异化的距离,形成充分的自身品牌个性和品牌认知空间。把握与竞争对手的品牌差异的区隔空间,是保持品牌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区隔空间体现了一个品牌与其他品牌的识别范围,区隔距离越近越容易造成识别的模糊甚至混同,降低品牌的认知效果。另一方面,品牌差异化是着眼于市场成长的需要,为品牌不断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完善企业自身的品牌体系,形成产品线与品牌线的有机结合。同时,品牌差异化也是品牌创新的结果。因为品牌的差异点会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也会产生品牌的心理疲劳,这两方面的作用将不断消解品牌差异化的强度。为防止已有的品牌的老化,不断为品牌提供新的活力元素和新的内涵,可以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企业尤其在子品牌的创造中,能够充分实现其品牌差异化的理想。宝洁公司对于品牌差异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如果把多品牌策略理解为企业多到工商局注册几个商标,那就大错特错了。宝洁公司经营的多种品牌策略不是把一种产品简单地贴上几种商标,而是追求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包括功能、包装、宣传等诸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这样,每个品牌都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市场就不会重叠。”

品牌差异化有不同的差异化类型,包括整体差异化、局部差异化和细分差异化等。每一个品牌都必须寻找到一个有足够差异化力度的差异点和差异化的方向,这是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并使消费者能够进行品牌识别的前提。差异化的力度是指消费者进行识别的差异性阈限的高低或强弱。差异性阈限高,就会造成消费者识别的难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品牌传播投入的成本相应会提高、风险增加。反之,差异化阈值低,消费者品牌感受性会提高,识别效率增强,品牌传播的成本会降低,传播效果得到提升。对品牌建构而言,寻找一个能够反映品牌价值特性、充分表现品牌个性、差异化阈限低的品牌差异点,是提高品牌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

整体差异化是创造一个市场上独有的、完全不同于竞争对手而且很难被模仿的品牌,如索尼创造的“随身听”品牌,就是一个完全创新的产品品牌。局部差异化是指在同一产品类型或品牌类型中,在某些重要的环节上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有所区别,形成充分的品牌个性,如“农夫山泉”瓶口隐藏型吸管的设计,不仅在功能上方便了消费者,而且在产品个性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品牌风格的差异点,有效地区别于竞争对手产品,使这一产品在刚进入市场时就迅速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细分差异化是为了充分地渗透不同的市场,针对细分化的个性需求,设计不同的细分品牌。“以洗衣粉为例,宝洁公司设计了9种品牌的洗衣粉:汰渍、洗好、格尼、达诗、波特、卓夫特、象牙雪、奥克多和时代。宝洁认为,不同的顾客希望从产品中获得不同的利益组合。有些人认为洗涤和漂洗能力最重要;有些人认为使织物柔软最重要;还有人希望洗衣粉具气味有芳、碱性温和的特征。于是就利用洗衣粉的9个细分市场,设计了9种不同的品牌。”

三、品牌差异化的途径与实现方式

品牌差异化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并贯穿于品牌的每一个环节中,有产品功能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命名差异化、产品设计差异化、传播差异化、市场定位差异化等。但是,品牌差异化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化的强度和深度,否则差异化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品牌差异化的强度是通过品牌个性特征来体现的;品牌差异化的深度则是通过品牌传播的持续性来体现的。企业的品牌决策者必须时刻具有敏锐的品牌差异化的意识,这是品牌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在。随着消费需求的越来越个性化和风格化,品牌差异化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深度对话并建立品牌忠诚度的途径。但是,品牌差异化不是为差异化而差异化,而是要根据消费者利益点的需求状况和特征,寻求品牌差异化之路。品牌差异化在消费者心里,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模式,是从感知层面到理性层面的渐次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扬·罗毕凯认为,品牌独立于产品类别之外,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者认知过程中得以发展,在建构一个品牌时,差异化是必须要最先考虑的因素,然后是相关性、尊重,最后是知识。而差异化也是建立“品牌——顾客关系”的重要基础。通过差异化,品牌——顾客关系可以逐步巩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层次也逐步完善。品牌的差异化的意义在于:品牌意义的强度(差异化越小,品牌意义越弱),消费者的选择,是品牌本性和潜在市场都是被差异化驱动的。因此,差异化在品牌建构中最重要,差异化定义品牌特性,使该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尤其是在品牌创建的初期,它是形成最初品牌印象和品牌意识的基础,可以说,所有品牌的最初建立都源于差异化。

阿久津聪和石田茂则认为,明确竞争对手是差异化的前提。因为差异化本身就是出于竞争的需要而制定的竞争策略。他们明确地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强调品牌差异化的意义,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必须同时明确的是,差异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则是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为了通过品牌来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必须要拥有与鲜明的差异化相联结的品牌知识。因此,理念的内容,个性的强度,利益所应该强调的部分,属性的量与质等各个方面,对于提炼出能够超越竞争对手的品牌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在品牌沟通上进行了多少投资,如果没有独特的品牌识别,就无法战胜对手。在竞争战略中,差异化是定位的要素,无法进行差异化的品牌识别就无法统一品牌战略与事业战略。”

差异化其实贯穿于品牌运动的全过程中,不是说最初的品牌差异化确立后,品牌形象就一成不变了,而是在力求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品牌风格、品牌特性的前提下,不断发现、不断挖掘差异化的过程。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通过缜密的调查,寻找到产品的差异。有差异的产品品牌才能达到广泛覆盖产品的各个子市场、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目的。没有差异的多品牌反而给企业加大生产、营销、成本,给顾客的心理造成混乱。”

品牌整体统一性和差异性始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以及如何表现品牌的差异化,则是制定品牌策略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了,因为品牌差异化策略的制定,对于品牌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都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品牌可口可乐在百年的发展中,就经历了多次的品牌形象的改变,从标志设计到包装、广告语,甚至是饮料配方都发生过改变,但是基本风格没有变。变的目的就是不断更新差异化,以确保明晰的品牌个性和品牌风格。可口可乐在寻求差异化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第12篇

当前,在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不充分、缺乏相应的物质载体和品牌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期引起更多学人和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推动中原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李绿园文化;问题;对策

李绿园(1707-1790)生活在清初,祖籍新安,河南宝丰人。他是乾隆丙辰年间的举人,曾在贵州印江做过知县,为人清正、廉明,“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1],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著作见于著录的共有5种,分别是《拾捃录》(12卷,已佚)《绿园诗钞》(4卷,今有残卷)《绿园文集》(不分卷,已佚)《家训谆言》(1卷)和《歧路灯》(108回,栾星校订本),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小说《歧路灯》。而且,李绿园的后世子孙也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对河南本土的家族文学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李绿园本人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了民俗文化、教育思想、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打磨流传到了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的问题

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20世纪60-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除大陆学者外,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开始有学者关注。李绿园作为河南的文化名人之一,本省的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平顶山地区,自2010年至今,已经有三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召开,每届会议都会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从文献研究、文化价值、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歧路灯》进行研究。《歧路灯》研究作为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组建了《歧路灯》与李绿园研究所、《歧路灯》研究资料中心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文化理论研究丰富,但是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完善,而且将其应用于旅游经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作品研究有限李绿园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刘青芝在《李孔堂制义序》中,曾评价他是“仪观甚伟,风气非常”[2]。虽然李绿园是一个道学家,但在社会生活中他绝非是一个古板的人,他既有“学问淹博,尤洞达人情物理”[3]的个性,还有“忧世之怀,壮行之志”[4]。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投射着他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但目前公众对李绿园作品的研究并不充分,与同时期的曹雪芹、吴敬梓的作品研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其作品中,《歧路灯》因为保存相对完整,就成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重心。但即便如此,当前对《歧路灯》作品的研究中仍很有限。首先,《歧路灯》的研究者有限。因其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研究者多为河南人,或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最早关注《歧路灯》研究的姚雪垠,或是20世纪20-30年代对《歧路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出版的冯友兰,亦或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对《歧路灯》的校对整理作出重要贡献的栾星,甚至是台湾最早出版《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吴秀玉(吴秀玉及其丈夫祖籍河南)。研究者地域上的相同,可能使得他们在研究动机上、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以及研究深入上,具备了其他无地域机缘研究者的情感介入优势,但也不利于对《歧路灯》进行较为客观地理性观照。其次,当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很广,诸如版本流传研究、文献考证、艺术特征、创作特征、民俗礼仪、宗教文化、科举制度、戏曲活动等,但仍有些领域尚未涉及,如女性文化、戏曲表演、茶文化、酒文化等,而且已有的研究仍不充分,也不够深入。李绿园的其他著作大多已佚,诗文方面仅存《绿园诗钞》残卷,诗文约有百篇,诗多文少。目前研究者关注的多是他描写贵州山水风情的诗歌,而对其他诗歌并未关注。而且对于这些仅存的散文和诗歌,缺少比较权威的校订本和研究论文或著作。《家训谆言》因附在《歧路灯》卷首,也随着《歧路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但介于李绿园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对这两部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就学术界总体而言,其评价态度主要有两点,“一认为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思想陈腐,道学气浓厚,长于说教,短于反封建意识;二否定的同时亦肯定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方面以及《歧路灯》在艺术方面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结构等独具特色。”[5]在这两种看法中,尤其是前者一度使人们对李绿园文化的研究反映相当冷淡。

2.物质载体不够现有的物质载体,仅是李绿园故居。李绿园故居位于今天平顶山市湛河区的宋寨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李绿园被认定为“鹰城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后,其故居自然成为平顶山旅游文化景点之一。为了保护好这一文化古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平顶山市政府在2010年对其故居进行修缮。修整后的李绿园故居总用地面积7200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样式,级别上低于官衙但又高于一般的民房。故居内全部按照古代装修的样式来布置,尽量复原其生活的场景,以起到纪念的作用。李绿园故居的修缮,实现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在平顶山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提升了湛河区的旅游文化品味。但是,在李绿园故居中,只有今有轩书屋具备较多的文化内涵,其他展品的文化内涵并不明显。而实际上,李绿园是一个集道学家、师者和循吏身份为一身的人物,不论是贵州还是河南,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些诸如交友、读书、宴乐、为官、论证等方面的活动,而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痕迹,也值得研究者给予充分关注。毕竟历史名人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就会显得空洞,无法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更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产业作用。因此,文化研究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对与李绿园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品牌市场化低近几年,大量的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各地出现,如绍兴推出的“鲁迅牌”,利用鲁迅的文章设计“跟着课本游绍兴”;诸暨则打出“西施牌”,利用西施的知名度来推销商品,如西施牌珍珠粉等。对于“品牌”的概念,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曾有准确的概括,认为它是“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6]一个地区拥有名人就像一个人身上穿了名牌一样,它拥有着难以用货币去计算的财富,意味着这个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基于这些名人而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则无疑会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李绿园文化的品牌化程度显得太低,除了少数专职研究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专家学者外,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对“李绿园”这一文化名人的认知阶段,而对于他的个人生平、家世经历、作品、文化内涵及精神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当前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高雅文化让道于庸俗甚至低俗文化,使得李绿园文化品牌化的发展上更难。因为李绿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畴,其理学气息和教化功能比较明显,加上《歧路灯》本身的思想局限性等要素,使得其普及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不论是李绿园的诗文残卷,亦或是家训、小说的阅读,都需要较为浓厚的文学修养和知识储备。另外,李绿园文化研究的市场化程度也低,目前河南省的历史名人资源主要是以政府管理经营为主,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也多是学术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低。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缺少具体的受益单位,整体上资金投入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就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几乎都停留在作品研究、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将已研究的成果进行品牌化、市场化整体包装的意识,也缺乏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意识不足。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认知度针对学界对李绿园及其作品研究不足的现状,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研究,争取多出专著和研究论文。平顶山当地的研究机构也应确立李绿园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以利于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让公众意识到李绿园文化的博大和生动。可以由政府出面,通过出版李绿园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刊物,成立“李绿园文化研究会”等手段,营造学术氛围,努力将平顶山市打造成为李绿园文化研究的权威地点、传播中心和推广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李绿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政府为主导,以平顶山市的高校为依托,打造一批以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大型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等,以鲜明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受众。

2.完善物质载体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李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要有选择性地实施一两处精品景区的建设。在建设中,应当严格地按照精品景区建设的要求,美化其周边的旅游环境,从交通路线、旅游安全、食品卫生、购物、环境保护、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方面入手,着力把李绿园故居打造成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在其中的精品景区内,将李绿园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酒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搬进人造的活动空间,尽力使各种展品有故事、有品位、有特色,能够引人入胜,睹物思人。平顶山市湛河区还应适当兴建一些和李绿园相关的人文景观,扩大李绿园故居这一景点的旅游功能和游客容量。可以通过开发建设李绿园纪念馆以及和其相关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具体的形式,以完善李绿园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在建立的李绿园纪念馆中,其整体氛围应与清初康乾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展览其身世、交游等留下的历史痕迹,陈列相关的作品,同时将这些陈列内容尽量与传统文化接轨。在李绿园纪念馆中,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诸如折扇、书签、人物剪纸、作品集、李绿园纪念章等等),这些旅游纪念物要兼具清初历史文化、河南民俗文化、河南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内涵,让游客感觉这不仅是一个观光型场所,还是一个操作型、体验型场所。

3.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要积极提升李绿园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还要积极采取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要和平顶山地区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文化产业资源的配置中显出李绿园文化的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部门、企业、个人开发李绿园文化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这样理论才能较为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其品牌效益也会随之扩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各种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可以采用话题营销的模式。针对当前研究者对李绿园及其作品褒贬不一的态度,可以抛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如用科学发展观看待李绿园的一生,用与时俱进的视角研究李绿园的作品等。因为从旅游营销角度来看,旅游经济需要的就是关注度。其次,可以采用竞赛营销模式。把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研究范围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以李绿园故居、李绿园作品、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充分利用竞赛营销手段。借弘扬李绿园文化之机会,行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之事,采取多样的比赛形式,如赛诗、赛文、赛古玩收藏、赛民间工艺、赛摄影等,并借助主流媒体进行宣传,优秀的作品可以留存下来展览。再次,可以采用影视营销策略,具体着力于两点:一是以李绿园家世、求学、为官、交游等为题材编系列剧,将其《歧路灯》改编成影视作品;二是以李绿园的故乡为背景,提供给其他电影或电视剧为背景,或制作一套明信片、开发相关音频或视频等扩大其知名度。四是采取体验营销模式。可以学习已获成功的开封清明上河园经验,在开发的李绿园文化景区中,可以让游客着清朝服饰,将康乾时期的古钱币摆上去,游客可以用人民币去兑换,将河南的特色饮食、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表演等呈现出来,给游客展示出清初的民俗场景,让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消费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研究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与协作,将李绿园文化、河洛文化及伏牛山文化中的其他名人文化相结合,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以旅游为媒介和桥梁,建立以“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的旅游协作网络,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建设和发展旅游的黄金线路。

[参考文献]

[1]郑士范.印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8.

[2][4]刘青芝.江村山人续稿(卷一)[M].乾隆刻本.

[3]李时灿.中州先哲传•文苑传[M].民国刻本.

[5]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