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低碳经济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低碳经济论文

第1篇

1.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2.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结论

第2篇

(一)金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缺乏明确的定位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金融起到重要的优化与引导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匹配关系,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金融机构习惯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缺乏专门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例如,研发低碳技术,需要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利用方式,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和试点设定工作。高科技企业虽然具备先进的技术理念,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由于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当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低碳经济服务理念,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外部环境

任何企业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得到完善的外部环境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同样需要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国有关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缺乏协调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缺乏能耗、环保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金融机构难以进行准确的信息评估,直接影响到资金支持的效率。另外,我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与担保体系,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难以落实抵押和担保,并且其违约率通常较高,金融企业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投入过多的信贷资金,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以上外部支持环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低碳经济的顺利开展。

(三)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单纯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已经不能够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第三方融资等综合金融支持体系,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当前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完善开发出来,具有较强功能和创新性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对不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扶持重点与低碳企业融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二者存在不对称性,从而使得低碳企业在发展中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低碳经济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出台各项政策来引导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金融机构管理理念

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通过自身角色定位的合理调整,与国际合作,发现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信贷产业和客户结构,不断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将资金投入到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低碳项目中,建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金融机构还要不断研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推出符合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对中小企业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不断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不断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低碳项目中,实施开放性的节能项目投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更新金融机构的管理理念,使之正确引导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首先,相关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机制,建立科学、具有可行性的产业投向标准,在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细化污染企业信贷指南和相关操作办法,便于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得到技术支持。建立并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通过该环保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为金融支持提供政策环境,进而制定与这些经济政策相符合的金融支持政策,确保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负荷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能源调整等功能。相关部门要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与环保管理部门、商业银行等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完善、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与低碳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信贷产业目录。此外,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来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最优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信用工程、完善中小型企业担保体系等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对风险预测、防范后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企业的金融支持。此外,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跟踪监测各个金融机构的政策执行情况,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服务方式,优化投资方向,自觉地参与到国家环保计划中。建立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来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商业银行要看到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合理调整自身的定位,增强与低碳相关的金融创新,帮助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积极推进低碳资本市场的建设,使之有力支持低碳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养,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帮助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还应当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很多风险投资企业比较看重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开发项目,但是目前很多节能环保企业大多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来获取小额贷款进行技术商业化,并没有有效利用国际流行的风险投资。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风险投资对于发展低碳技术和商业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利用市场规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在政策性的引导下,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低碳基础设施投资和低碳能源的发展等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建设中。

(四)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

风险投资比较重视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的投资,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风险投资越来越看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基金和国际机构投资者将投资方向转向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上。目前,我国低碳经济项目开发企业往往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来获得小额贷款,虽然传统观念对风险投资持有怀疑态度,但是对于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来讲,风险投资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加大引导风投资本的投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吸引利用外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鼓励新能源、新技术和环保产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中,同时帮助我国低碳企业的发展,吸引国外融资,进一步扩充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第3篇

(一)《山西日报》报道的统计分析《山西日报》作为山西省的主流媒体,在低碳经济宣传方面起着引领舆论的重大作用。在时间、版面、栏目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体裁多样,风格多元。1.报道统计以下是《山西日报》2009年至2011年一些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报道。2.相关分析(1)报道时间分析从以上统计可看出,就在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后的第二年,也即2010年的上半年,山西日报对于“低碳经济”的宣传呈密簇状态,而在随后的一年内,则又呈现出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2)报道地区分析从报道地区上看,《山西日报》较为全面地报道了省内各地的“低碳”发展情况,且报道篇目较为均衡。在笔者检索的报道中有23篇是关于各地的报道,具体内容如图2。(3)报道体裁分析在笔者检索报道中有43篇不同体裁的报道文章,具体内容见图3。

(二)《山西晚报》的报道分析《山西晚报》在低碳经济的宣传方面也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3月的“低碳经济”新闻有4条,在2010年9月相关新闻7条,如对工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建设:《太原建东山低碳经济工业园绿色山西指日可待》(2010.9.8-33版)、《“低碳清明”满眼春》(2011.4.4-A1)、《太原六旬老人骑车走天涯称将宣传低碳生活》(2010.3.14-8版)、《山西低碳生活:开展废旧手机电池回收活动》(2010.4.23-21版)等。图4是《山西日报》、《山西晚报》有关、“低碳经济”报道时间(X轴)、数量(Y轴单位:篇)的统计。从以上列表可看出,尽管做为省级媒体,山西日报和山西晚报在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都很大,而山西晚报做为都市报,在报道力量上显得要弱一些。

(三)《山西经济日报》报道分析《山西经济报》是省内媒体中又一重要的低碳经济宣传载体。与全省的低碳经济宣传形势相吻合,《山西经济日报》也做了大量相关的报道。下面是《山西经济日报》的报道统计。《山西经济日报》关于低碳经济的报道,体裁主要表现为消息和专题,但报道数量不多。从时间分配上可看出,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报道数量较多,报道形式多样,2011年次之,到2012年则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省内媒体低碳经济宣传报道分析

将以上统计内容做一简单的分析不难发现,主流媒体对于低碳经济的报道主要体现为消息和专题两大体裁,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如何践行“低碳生活”,这些信息传达得并不充分。只有《山西经济日报》中的一些篇目,如《“低碳生活”从我做起》、《骑车光荣》、《趁着阳光明媚去“低碳游”》、《我的低碳生活》、《践行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今天,你低碳了吗》、《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涉及到一般受众的需求。低碳经济的实施,政府的意志与措施起到主导作用,而对大多数民众而言,态度与行为的改变是传播者必须考虑的内容,媒体还应加大此方面报道的力度。

(一)基于受众“同宗相似性”的讯息解码一般而言,受众对讯息的接受要经历“刺激、编码、传播、解码、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建立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也即所谓“同宗相似性”(homophyly)上。“在大众传播中,编码者应当在充分了解受众的基础上塑造符合他们的信息,这样讯息才能被准确解读并达到预期效果”。在《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4月6日刊发的《低碳生活:用绿色引导未来》一文中,有“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的内容,这些讯息的大量传达,可以让那些茫然失措的人们找到低碳生活的恰当途径,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人们的价值观影响其行为,媒介批评家必须关注大众媒介产品中任务的价值观,并审视这些价值观对于社会的暗示”。一旦这种价值观稳定到行为暗示,就会逐渐扩延为一种规范性文化约束,在公共领域里扮演起关键性角色。“人们通过媒体学习如何适应他们所在的社区及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安慰。这促进了社会的整合”。“社会的整合”,是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畅通无阻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当这种整合逐渐演变为某种生活规范并上升到价值观念,“低碳生活”也就成为了全民生活的共同取向。文化规范中“共同理念”的培养,大多要经历从训示”到“对话”,再到“执行”的线性历程。传播的“推送模式”向“拉动模式”的转变,包括了受众来自日常交流与互动的经验与见解“。人们运用和发展媒介,用以服务于人类行动的目的,而这些人类行动大部分带有明确的意图或争议性”。对于传播者来说,“明确的意图”是低碳经济宣传中必备的讯息要素,即倡导无污染的绿色生活方式、采取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提高公众的环境参与度等,那些“争议性”的信息,很多时候只能体现为细枝末节,在总体上,则须保持主流话语的一致性。这样,“低碳生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二)基于泛化“积极受众”的立体传输“积极的受众”建立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1、受众是积极的,是带着意图使用媒介的;2、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获取需求的满足,动机和他或她本身有关;3、媒介与其他资源竞争,满足受众的需要;4、人们对自己如何使用媒介、兴趣和动机所在,都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积极的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与人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相关的需求的产生有关。在全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每况日下、雾霾天气对人身心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希望媒体报道更多相关治理的信息,是许多受众“兴趣和动机”所在。而“社会情境使你意识到需要关注的问题,然后从媒介中搜索相关的信息”,同时,“社会情境经常导致特定的价值观,通过消费相关的媒介内容能够进一步肯定和加强这些价值观”。受众需求与政策取向的暗合,是媒介以大篇幅、长时段、深入化报道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绝佳时机。“从环境保护到经济效益,从生态指标到制度设计,现代性环境话语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绿色转型”。

第4篇

1.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度大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面积辽阔,能源和资源的储量丰富,所以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采用粗放型发展战略,而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资源过度浪费导致我国正面临着能源储备量不足的危机,虽然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但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要想在短期内有较为根本的转变具有很大难度。

1.2煤炭能源的消耗量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长期以来都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来源,这是由于在煤炭能源在我国分布面积较为广泛且具有充足的储量。煤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碳排放量过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引发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尝试改变工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开发更加新型的环保能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天然气资源。但由于新型能源的使用成本在近年来有不断抬头的趋势,较煤炭能源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煤炭的主导地位在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1.3产业生产结构的制约

在全球化经济合作中,我国的贸易输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而这些商品的生产制造通常都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带来巨额的环境成本,这不但降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还会直接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1.4低碳技术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是制约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因素。要想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而我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往往只致力于如何依靠能源的消耗来实现产量的增长,而对技术研发不够重视,导致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和新型生产技术研发方面还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制约了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

2转型优势分析

2.1发挥空间大,转型效果明显

由于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较其他国家而言就具备更为明显的发挥空间。传统的粗放型,高耗能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主导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世界同行业领域相比较,工业生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都高出许多,因此,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降低产品的能耗,其低碳转型效果则会更加明显。

2.2先天性能源优势

我国能源种类众多,除了传统的煤炭资源之外,还存在大量的环保清洁能源,因此,可以通过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来实现低碳转型的目的。例如,风能和太阳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就可以借助自然资源来达到工业生产目标,而同时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中国仍不太成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3.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尤其是高碳产品出口引起的碳排放问题。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同时,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中,要坚持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并准确核算减排成本,增强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3.2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低碳发展方式的认识,积极的参与低碳减排行动,实现最佳减排效果。首先,政府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要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抱枕转型效果。其次,还要重视人们的配合,要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人都能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

3.3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第5篇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中国利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国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下面我简单对其分析探讨。

第一,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等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也是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那么我国的能源气体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发展模式,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高,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能源和主要产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我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大约94%,天然气占据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布结构决定着我国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的能源来进行开采和发展,那么在我国长期的贸易往来发展过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渐发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断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开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因此这样的资源分布结构使得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种影响因素外,还有另外两种就是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和转型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我国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发展经济模式,下面我简单对其提出的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先,正确的评估和认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中国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限制因素,需要对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能源分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承担其必要的经济社会责任,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做好技术把关,正确的进行减排成本的核算,保证这一系列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良好运用和实施。

第二,以我国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去认识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实现一个经济和低碳减排之间的正确认识,能够坚持有关的国际条款的基础上,及早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经济损失,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出发,从而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生命周期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进一步通过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提高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转型,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运行。

第6篇

1.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反映。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投资来维持和扩充资源存量的,同时以减少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最大程度的提升资源利用率,使持续发展的成果更有效的服务于人民。2.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量建筑和工业现代化的不断涌现,需要大量的资源(钢材、石化等)作为建设的基础。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能源危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的工业结构能够得到优化和升级,那么就必须要在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减少经济发展的碳强度,最大程度的提升资源的利用率。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虽然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较大。这样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就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这样会使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要想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和研究相关的发展技术,就必须要与其他的发达国家多合作、交流,并要大力地去发展低碳经济。只有这样,我国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之林,才有可能使我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潜在经济增长、出口贸易、碳排放三者的关系

作为起到潜在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出口贸易,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比如,能源消费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此引起的碳排放量大幅升高更是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更应首当其先。但是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对减少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采取措施,更要对一些隐性的“碳泄漏”和“转移排放”等问题加以重视。根据有关资料可以将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引申出集中的两个领域:“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和“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根据以上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出口贸易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对能耗有推波助澜的作用;2.在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中,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同向变化的关系,作好之间的利弊权衡;另外,出口贸易引起的“转移碳排放”,解决这种隐含碳问题需要各国间紧密合作、共同协调。比如,中美贸易之间存在的“转移排放”问题,即,中国碳排总量没有得到减少,而是通过出口的形式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14%转移到美国。由此可见,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出口贸易、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三者间存在长期调整关系且互为因果关系。

三、改进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减排”出口贸易问题,不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问题,其是终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契机来解决碳排放问题,即“发展碳排”。因此,要想使资源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出口贸易实现持续科学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年,虽然我国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的工作中有了喜人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借鉴。可见,我国只有坚持走低碳发展的路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的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才能实现良好的持续循环。2.建立绿色贸易体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当前,我国贸易增长模式呈现粗放型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使出口产品缺乏一种“控制”,致使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到出口产品总量的大部分,与此同时在贸易顺差的影响下,促使初级产品和廉价产品的出口不断加剧,而生产加工此类产品的碳排放却留在国内,我们称之为“碳泄漏”,日积月累,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碳污染天堂”。可见,寻求一种绿色贸易增长模式,对贸易体系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出以下几方面:(1)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主要体现在减少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坚持良性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转换贸易出口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贸易出口结构。(2)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借鉴国际经验,以产品为支点、以企业为重点、以行业为主线,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包括绿色投资政策、环境关税政策、市场准入制度等等;(3)基于我国国情,走内需拉动经济的稳步增长模式,,创建低碳导向的内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实现“贸易减排”。

四、结束语

第7篇

1.1有利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大气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看,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又一要素。从碳排放的分类来看,土地利用碳排放可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产生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产生的碳排放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源碳排放等三类。通过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制定政策有效开发、利用及管理土地资源,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低碳化,有效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研究表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碳排放的潜力约为常规低碳政策的1/3,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1.2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内部结构中,又以高碳的重化工业为主,比例达70%左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大规模的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供应,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过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发展低碳产业,逐步限制高碳产业发展,减少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1.3有利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建设“两型”社会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土地资源是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解决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的体制性矛盾,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构建低碳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2.1控制高碳产业建设用地总量

不断抑制高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总量,在用地审批过程中进行严格限制,与此同时,给低碳产业发展项目给予用地上的支持。具体到操作环节,土地供应参与低碳经济建设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这两个手段来进行调控,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可以为低碳产业项目在总量和布局上进行安排,并用规划图件和相关调控指标的形式来表现。通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各地区低碳产业项目的年度用地,严格限制新批准高碳项目,限制向高碳项目供地,以此来调节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用地总量、结构和速度,以降低高碳经济的用地比重,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及时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及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控这一重要手段。具体的手段可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来实施。其中增加碳汇的土地管理手段有:积极植树造林,增加林地的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落实退耕还草工作,增加草地面积。减少碳排放的土地管理手段有: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尤其是废弃的工矿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管理,做好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倡导农地施用有机肥以及秸秆还田,减少农业碳排放;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2.3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土地储备政策,逐步回收高碳项目用地

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土地储备政策,逐步回收高碳项目用地。政府为了给城市发展留足空间,除了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外,政府还可以运用土地整理、土地置换等土地政策工具,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依据土地储备政策接收其项目用地,以供应土地一级市场。

2.4创新低碳产业项目土地供应方式

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及可支配资金的最大化考虑,倾向于采取对不同用途土地采取不同出让方式的差别定价策略。例如,对于商业、住宅用地倾向于采取招拍挂的方式追求一次性收益,而对于工业用地,地方政府看重的则是工厂建成之后给本地区带来的GDP、税收、就业等政绩利益和长期收益。为此,不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压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以至负地价,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为此,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发文,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对于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除了一般的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出让土地。

2.5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支持低碳经济项目

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用地,若在一级市场获取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若在二级市场转让获得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在转让税费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土地价格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资本和资源向低碳方向转移。对于低碳产业项目的用地,除了可以在土地价格、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外,政府还能制定政策在土地信贷、土地抵押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可以简化低碳产业项目融资用地审批。

2.6改革考评体系,增加土地供应的碳排放指标考核

第8篇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亦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求企业进行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由此,煤炭企业需要将自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保证一方面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煤炭价格主要受市场调节的情况下,煤炭企业要想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低碳化的经济模式,有效降低煤炭企业在经济贸易中的成本,促进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的煤炭企业贸易新模式

1.煤炭贸易电子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商业中。煤炭企业引进电子商务,能够减少成本投入,实现低碳贸易,是煤炭企业基于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一种新贸易形式。具体地说,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电子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贸易的管理,在电子商务下不需要进行面对面的谈判就能够完成一项交易。同时,也无需通过现金实际交付,便可以进行电子化资金划拨完成资金结算。煤炭贸易电子化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电子商务消耗的是电能,网络化的支付手段减少了面对面谈判,自然避免了交通工具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使煤炭贸易更加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其次,电子商务手段的便利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传统的交易中,谈判的过程无疑延长了资本循环的过程,产品资本无法快速转化成货币资本,而电子商务所节省的环节、时间则能够更快地实现单位时间内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再次,电子商务的使用减少了煤炭企业大量的固定资产支出,综合成本大大降低。除此之外,电子商务还能够减少煤炭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能源损耗,减少碳的排放,促进煤炭企业利润的增长。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使煤炭企业减少管理层面人员的投入,使管理层面扁平化,直接操控交易的全过程,减少了中间环节人员投机行为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总之,电子商务的推行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炭企业的碳排放,实现煤炭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煤炭企业的总成本有两个部分,固定成本以及变动成本。电子商务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变动成本。

2.煤炭交易集约化

2.1基本内容。集约化贸易的模式主要内容包括集约型售卖场所、集约型仓储设施和集约型配送渠道三个方面。其中,集约型售卖场所通过为一定范围内的煤炭生产和销售企业建立一个大型的煤炭交易平台,为实现煤炭集约型交易提供空间。集约型仓储设施可以集中化地管理煤炭企业的仓储过程,减少重复建设。而集约型配送可以把运输企业引导到煤炭行业为其提供完整的区域性物流配送的经营模式。集约化煤炭销售模式需要煤炭企业的合作,在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带领下明确销售整合的巨大作用,从而自觉参与其中。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依赖于独立的法人主体和公司成员,公司决策也常因彼此的竞争关系而变得不可信任,这种现象无疑会阻碍煤炭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阻碍集约化销售框架的形成。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宏观引导,积极推动煤炭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

2.2作用及意义。交易成本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发达地区,交易成本能占到社会生产总值的50%以上,节约交易成本后,能够加速资本的周转,增加资本的积累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集约化的销售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形成低碳化的运行模式,促进企业长足发展。首先,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对于整个煤炭行业来说,建立集约化销售渠道将大大减少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成本,为企业增加利润。煤炭企业中电子新设备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能力,形成内、外部规模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其次,集约化销售模式能够大大降低碳的排放量,煤炭企业实行集约化模式之后,电子化销售形式将进一步加强。

三、结语

第9篇

1.1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凭借着最具优势的煤炭资源,依赖于煤炭工业的突飞猛进,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资源型城市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仅为219.3万吨,而2000年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迅速提升,2000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企业共生产煤炭2679万吨,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63.938万吨,是1978年产量的292倍,2000年产量的近24倍,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6.6亿吨的17.5%,占煤炭总产量10.6亿吨的60.3%,200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已超过山西省大同市,煤炭产量居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2005~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增加值为例(如表1),以煤炭工业为主,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192.77亿元增加为2012年的1968.21亿元,占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6.8亿元的78.1%,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71.68亿元的99.8%。其中,煤炭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煤炭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3.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404.25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7.8%和71.2%,形成了“一煤独大”的局面。

1.2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特点

第一,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以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较大,设备的使用年限较长,不易废弃。这种特点使得企业转型、退出的难度较大,如果转型必将承担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这些企业不会轻易转型。这就导致了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企业对这些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的深度依赖,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在较长的时期都将依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二,鄂尔多斯市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具有碳关联度高、能源生产和消费含碳高的高碳产业特征。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讲,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在60%以上,火电装机在全市装机容量中的比重过高,占全市装机容量的96%。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排放的特征。从工业产品结构方面来看,工业产品大多以煤炭为原材料,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较大。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而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占比不足,导致鄂尔多斯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含碳水平高。第三,能源、化工产业在鄂尔多斯市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使得鄂尔多斯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呈增长态势,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将会逐渐显现,突发环境事件将呈增多态势。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导致鄂尔多斯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发展低碳经济是鄂尔多斯市这种资源型城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1.3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多的依赖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使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非资源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第一,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能源消耗较高。鄂尔多斯市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利用,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内部存在门类较少,结构单一且不够合理,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鄂尔多斯市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能源重化工基地,必然导致全市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第二,煤炭大量开采,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能源的高消耗。此外,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小煤矿,这些煤炭开发企业生产设备较落后,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造成了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煤炭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采煤过程中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鄂尔多斯每年因采煤而损失的水资源量已达到1.31亿立方米。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会面临矿竭城衰的危险。第三,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严峻的地质和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市依靠煤炭资源获得的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的结构性污染。一方面,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使鄂尔多斯采煤区及周边环境恶化,采煤区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问题严峻,并出现土地干旱、植被破坏、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全市采空塌陷区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有空顶2000万平方米,火区面积87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在蔓延和扩大。另一方面,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煤炭、电力、化工等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在鄂尔多斯未来发展中仍将占较大比重,使得鄂尔多斯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弃物的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将会呈增长态势。

2鄂尔多斯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

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不可再生型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水平高等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转化、推广节能减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转型,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低碳产业。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发展煤炭、化工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引进建设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构筑非资源产业集群,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鄂尔多斯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平台。作为鄂尔多斯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兴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新兴重工能源装备制造、久和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2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发展风力发电厂,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第一座特大型风力发电厂——伊和乌素风电场。伊和乌素风电场装机容量规模1000千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伊和乌素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万吨,可减少因燃烧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质达8万多吨。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成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已并网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达上百台。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其中与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签订光伏产业发展及应用合作协议,建设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建设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城乡光伏应用系统,电站建成后的规模将比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鄂尔多斯市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同时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动物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供500千瓦机组发电。

2.3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鄂尔多斯市摈弃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在对落后煤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优势产业内部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使煤炭生产向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变,从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对资源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着力构建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从而使鄂尔多斯市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的有序链接、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通过全面推进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鄂尔多斯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业升级和延伸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形成了有绝对竞争力的油、气、肥、醚、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并将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2.4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鄂尔多斯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围绕资源绿色开发和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采用煤矸石发电、提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系统。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投入资金32.434万元,与2005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9680万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尔多斯市定期组织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活动,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究机构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增强资源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在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5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规划环评,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的应对和克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加大节能投入,推广节能工程,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推广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交通运输上鼓励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节能燃料;在公共生活方面,倡导绿色节能生活等等。同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对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予立项,遏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全市明确产业定位、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工程。碳汇林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为目的的林业活动。2010年4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启动碳汇林项目,动员200多家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共同营建10万亩碳汇林。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起来,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来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逐渐转向稳定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仍将存在。长期来看,资源型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中仍将占较高比重,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达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如何解决要素供给问题,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如何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

鄂尔多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非煤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在地区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够。鄂尔多斯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以“羊煤土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没有真正得到改变,资源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仍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从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看,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采和加工、电力、煤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总体经济构成中仍将占较大比重。在以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增长乏力的影响,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对鄂尔多斯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结合需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使用的供给比重,对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就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来讲,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鄂尔多斯的能源化工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等煤及与煤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3.2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优化要素结构,解决要素供给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问题,也仍然是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鄂尔多斯市还需要在加快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做大量工作。首先,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进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任务艰巨。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鄂尔多斯市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鄂尔多斯市人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鄂尔多斯市人才基础薄弱,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影响鄂尔多斯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此外,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鄂尔多斯市在鼓励企业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现象,而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向稳定增长过渡,民间借贷现象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化解,尤其是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增加资金运作技术含量,提高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任务艰巨。最后,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鄂尔多斯虽然靠近黄河,但依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煤炭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如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样重要,这还关系到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第10篇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多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一目的,主要采取的途径就是转变当前固有的经济增粘模式,创新管理制度体制,开发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式能源,减少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和低碳经济相对应的主要就是在建筑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最终达到建筑行业和环境资源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当然也可以指具体的能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建筑物,其主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建筑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的运行,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耗能最为严重的一个行业之一。在该行业内大力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就能够为整个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理应把低碳建筑作为未来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二、在建筑行业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不仅仅是建筑行业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并且还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以往有调查研究显示,当我们建筑1m2的建筑房屋平均要排放出0.8t的碳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然其消耗的能源也是较为巨大的。并且在房屋建筑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比如照明、通风、采暖等都可能会继续消耗能源,这也就造成了当前我国能源较为短缺的现实,而这一现实也恰恰使得我们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此外,对于环境来说当前的现状也极不理想,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这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生态失衡现象使得我们只能自食其果。为了避免这一现状的恶化,当前我国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低碳经济也在各个行业中发展起来,建筑行业当然首当其冲的应该进行低碳建筑的改革。

三、低碳经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既然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那么我们理应在具体的建筑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出必要的改进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下面就主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和具体的项目管理等三个方面,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如何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1.低碳经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指挥者,理应在其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进行相关的低碳经济设计。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后期的施工当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最终做好低碳经济的应用工作。具体来说,在建筑设计当中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开发出一套适合于建筑节能和低碳经济的设计流程。进而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完善和改进原有的建筑设计模式,降低施工中的能耗。具体到城市建筑设计,我们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主要路径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被影响,结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提高来增强低碳设计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的土地占用面积上下功夫进行思考,土地占用率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工程环境破坏状况和耗能状况的主要指标。

2.低碳经济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低碳经济发展和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建筑具体施工技术上,新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国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最早的一项研究和实践。在具体的建筑施工技术中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材料,采用新型的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不可再成能源的节约来说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着眼点,比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利用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创新施工工艺也是低碳经济应用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是针对当前耗能较为严重的几个主要施工技术进行必要的节能创新,就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能源使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3.低碳经济在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管理的水平不仅仅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比如,我们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加强对于电力使用和原材料使用的监管就能够起到有效的节约作用。此外,加强施工的标准化管理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工程的重复施工,提高低碳经济的应用程度。

四、结语

第11篇

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其商务模式主要有在线展览、电子采购、网络商品交易、网络贸易、在线支付等。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电子商务在步骤上更简单,帮助外贸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距离,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无纸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全球化,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外贸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息要素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三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要素。外贸企业如能在信息竞争上取得优势,则会提高其获得市场份额和争夺利润的核心能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成为新的竞争规则,速度己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另外,电子商务环境催生了“虚拟联盟企业”,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其出现促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电子化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竞争方式也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式竞争,即为竞争而合作。

二、现代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推动下,电子商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进行竞争与创新的有力手段。在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贸易的实践中,存在以下一些代表性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尚有滞后与不足。

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交易平台、交易形式等与传统商务活动有很大区别,商业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电子证据、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合同生效时间、电子签名认证等的确认,都对现行的传统的民法、商法提出了挑战。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国已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该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行却是滞后的。我国1999年出台的《合同法》,率先公布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拥有法律效力;2005年4月1日《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才开始实施。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上述提及之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其他完整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实际操作中,网上交易纠纷的调解,电子支付安全,网络犯罪的法律界定包括欺诈仿冒、盗窃、网上证据采集及其有效性,隐私权保护,与纸介质书面形式的法律如何衔接,争端发生后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职责进行公平、合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不健全,导致消客户、企业之间引发很多纠纷,也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网上交易流程的安全性尚待提高。

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传递,电子商务使得外贸业务没有国界并到处充满贸易商机。能否在金融系统交易与交付中保证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完整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是电子商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重要前提。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限制性,网上交易可能随时面临着来自于企业、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软件供应商、黑客、电脑生产商等各种不同群体的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风险,引发一系列安全性问题。如商业机密的泄露与窃取、商业信息的篡改与破坏、身份的冒用滥用、网络钓鱼式攻击等等。其中,核心及关键问题便是在线交易付款的安全性,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管理和法律的问题。有些用户不愿进行网上交易,正是源于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完全信任。因此,能否构建安全可靠的在线支付制度,直接关系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各方的利益,也是用户所关注的焦点,这需要组织专门力量加以解决。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如没有强大的网络防火墙,银行的电子储蓄系统密码一般仅能设立6位数字等,这些薄弱的技术防范措施给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内的进一步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制约。

3.外贸企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仍处较低水平。

在应用与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相对于国内传统企业,我国外贸企业一直走在前列。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外贸企业都连接了国际互联网,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基础阶段,应用领域非常局限。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国外中小企业通常为3%左右,而我国中小企业此比重超过1%的不足30%。外贸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主要用于缴纳入网费、购买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用于日常维护及业务的咨询费用很少。信息化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我国外贸企业一般通过内联网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查询,但多数企业对内部网络建设不够重视,建设缓慢且业务管理网络化比例低,一些企业甚至还处在单机与互联网相连阶段,相互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在外联网的使用上,外贸企业通常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广告来宣传企业及产品、进行一般的信息查询、通过邮件收发相互联系,多数局限在网络推广与营销的低层面上。而利用网络传输订单、完成国际贸易整个交易流程,真正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只占少数。目前这种“在线洽谈,离线交易”的特点,反映出我国外贸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商务往来的能力和层次急需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外贸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加以解决。

1.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体系。

近年我国已颁布了电子商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前期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问题进行了规范,促进了电子商务健康良性的发展。但是,针对当前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其稳健有序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要以下述两个方面为重点方向:一是为适应新形势要对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二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操作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新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必须具有以下法律功效:能有效地规范交易的流程与行为、能切实保障交易的公平与安全、能清晰地界定所属的责任。建议参照联合国国际委员会制定的统一通用规则———《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与国际法保持一致的比较规范与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将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通过法律加以规划引导,力求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组织各方参与对话与协商,倾听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保证法律法规的合理、透明与公平。其次,法律法规不仅要适用于目前情况,更要有灵活性和前瞻性,对新情况、新问题可以修改和补充。最后,电子商务政策既要与国内诸如在电信、竞争等方面的政策相协调、不互相抵触;又必须能够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切实保护电子商务活动中我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网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网络安全涉及到每个商家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与经济安全。首先,应建立需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思想,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的认识。个人用户要养成定期修改密码等安全上网的习惯,企业用户应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服务体系以防数据被窃取、伪造和破坏。其次,我国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约束进行电子商务贸易的商家和消费者。最后,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强化网络技术创新。我国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上相对落后,一些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对信息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支持与投入,进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开创行业内培训与资格认证机构,加强国内外经验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的、高水平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3.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第12篇

(一)吉林省生态旅游优势

首先,生态资源丰富。吉林省县域资源形态各异。如长白山21个县自治州,东部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部及境内农业资源丰富,且草原湿地较多。其次人文资源便利。如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如,左家镇特产观光生态园、安图国营福满林场都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后,交通条件便利旅游产业基础雄厚。

(二)吉林省生态旅游劣势

首先,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从目前吉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来看,景区形象设计、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面有明显不足之处。其次,缺乏联动力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吉林省区域经济生态旅游缺乏专业人才,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同时,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紧邻生生态旅游文化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等。这导致县域经济优势没有完全开发应用。

二、生态旅游发展原则和途径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绿色已经成为文明的标志。在自然保护基础上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赢遵循降排微排的绿色化原则,避免环境资源污染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原则

首先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实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鲜明旅游观念,才能将特色转换成优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须调动群众积极性,满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满意度为准则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将生态旅游向品牌化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形象,树立品牌效应。如长白山发展树立了中华名山的品牌效应。最后,生态旅游要实现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生态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一体化融入到大旅游发展中势在必行。县域旅游相对城市来讲地点偏远,因此要突破距离障碍,实现信息化。让营销网络落实到生态旅游发展中。针对不同县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加大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促进资源科持续利用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有效途径

低碳不是一种发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要以低碳、环保为发展理念,在产品上多开发自行车生态游、徒步旅行等项目,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区设施标语上落实节能减排的广告语。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区已经出现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生态资源更加健康。首先将创意变成经济效应。低碳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要在宣传设计、线路景区规划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既要明确生态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蕴。如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也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王牌,不仅在包装和促销方面支撑吉林省旅游业,也促进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态旅游与县域经济又不可分割的作用。应加大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针对旅游景点空间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省县、地区、城乡结合,吉林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力度加大,在明确了旅游主体功能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经济旅游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第13篇

水运是交通运输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船舶来实现客运与货运。在我国内河和沿海地区,水运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在一些数量较大距离过长的运输任务中,水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水运不仅是小型运输的工具,还是衔接大量的干线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运资源丰富,水路运输往往承担着大量的运输任务,在货物周转量和外贸货物量上占有半数以上的比重。相对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按照运输成本来排名依次为公路、铁路、水路。在运输货物重量相等、距离路程相等的条件下,水运所产生的污染物也是最少的,在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上,污染物排放最高的是卡车,其次是火车,最后是船舶。

2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问题

2.1船舶种类多,型号复杂

因为分类方式不同,同一条船舶会有不同的称呼。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客货船、普通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散粮船、煤船、兼用船、特种货船、油船、液化气体船、液体化学品船等。船舶的种类多了,相应地需要加工的零部件就多了,对它们的加工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碳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2.2船舶老化严重

目前大部分船舶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化船舶,有一些船舶甚至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国外购进来的。老化的船舶增加了安全隐患,也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3企业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忽视低碳减排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大多是因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同时,因为船舶买卖的频繁性,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部分。不管是效益好还是效益不好的时候,忽视低碳减排技术都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4船舶空载率较高

较高的船舶空载率一直是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运量供求信息的缺乏、航运信息的不对称、来源不及时。

3实施水运低碳经济运作的措施

3.1加强船舶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要从能源角度去考虑,同时也要抓住生产用料的环节,制造工艺的改进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充分考虑材料在其寿命终止后的利用率问题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使能耗降至最低。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

3.2加强对老龄船的监管

目前仍然存在一部分的老龄船只,我们不能放松对老龄船的监管,老龄船在碳排放、能源利用率上仍是不理想的。注重老龄化船舶的管理,系统地制定老龄船的使用要求,是促进低碳运行的一种方式。

3.3建立低碳经济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融入科技的力量。科学合理地运用低碳科技,使我们的船舶拥有更高利用率的船舶发动机。在船的外形上也要进行科学的改进,降低风阻,利用空气动力技术,正反馈调节船舶的运行。同时我国企业也应该与世界航运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运营体系。

3.4降低船舶空载率

确保船舶来往过程中都存在稳定的货源,从而降低船舶空载率,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带有科技力量的信息系统与运营理念。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使电脑、卫星、实时航运信息连成一个整体,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结语

第14篇

(一)加强对铁路交通运输的重视

各项数据表明,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航空等单位平均能耗数据显示铁路平均能耗最少。近年来铁路二氧化碳排放量直线下降,与15年前相比已下降22%,而公路则仅下降了8%,航空单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5%。铁路的交通运输量占全国交通运输的50%,能源消耗却仅为交通行业的10%。不管在二氧化碳产生量、对环境的污染强度还是在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环境成本方面,铁路运输都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低很多。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铁路的发展不仅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落后于其他运输方式。基于低碳经济视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应与其他国家看齐,以铁路交通为主体。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铁路交通的重视,控制能耗和排放,在现有大通道和大枢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高速铁路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对内河水运和管道运输重点发展,以促进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主框架,公路和航空为辅助运输的低碳交通运输模式的尽快形成,环节交通运输施加于环境的影响。

(二)合理规划交通产业内部结构

我国交通运输业30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产业内部结构矛盾却日渐凸显。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目前仍然较大,这一现象与不合理的综合运输系统内部结构是分不开的。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的时间内我国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方式迅速发展,而这些运输方式正是交通运输产业中能耗最大的几大运输方式之一,能耗相对较小的的铁路和管道运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大发展。我国交通产业目前的内部综合结构与低碳经济无疑是相悖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就必须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规划。针对越来越突出的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分别独立规划和建设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大力调整和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通过综合竞争和组合促进能耗和碳排放量的降低,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能效。

(三)增加清洁能源应用,改变城市出行方式

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等在降低能耗及碳排放方面,比传统燃油型汽车有明显优势。在全混合动力汽车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可减少56%;在压缩天然气汽车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则可减少55%。众多数据都已证明,清洁能源的应用可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所以,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应向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方向重点倾斜,增加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比重,促进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其次,我国现有交通运输方式还应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能力,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智能化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运输效率最大化及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此外,在城市出行交通方面,应加大电能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对轻轨和地铁路线交通网络合理规划,促进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城市新型、立体、低碳化交通网络的实现。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要实现低碳模式,除技术和规划外,一定的政策限制和引导也十分必要。

(一)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生产大力扶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生产大力扶持。可以在依托知名交通品牌的基础上,对由政府牵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公共研发平台加以构建,估计公众积极消费新能源产品,对优先采用新能源交通运输产品的个人或单位,政府应给予一定鼓励,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或奖励政策等,以真正推动新能源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早日实现低碳化,降低无效碳排放。

(二)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加大铁路投资

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在立足“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加强国家财政对铁路的支持,加大对铁路的投资。也可以通过向国内非公资本开放铁路建设和铁路经营权等方式,拓宽铁路交通运输建设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力量投入铁路建设之中,以改善铁路交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和低碳模式的早日建成。

(三)集中管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在对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优化同时,我国应对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集中管理水、陆、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实现各个交通领域的市场信息和运输资源信息等的统一和准确对接,以使各种运输资源的整合更加协调、合理,与客货流实现实时的完美匹配,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低碳、高效发展。

三、结语

第15篇

1.1我国森林资源面积、森林碳汇潜力巨大我国是世界林业大国,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列世界首位,森林资源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亚洲均居首位。2014年2月25日,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中国是近20多年来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到第八次清查的5年多时间内,全国的森林面积增加到2.08亿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m3。其中,天然林面积增加了215万hm2;天然林蓄积增加了8.94亿m3;人工林面积增加了764万hm2;人工林蓄积增加了5.22亿m3。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每产生1t干物质,可以吸收1.6t二氧化碳,释放出1.2t氧气;森林每增加1m3的蓄积量,大约可吸收固定350t的二氧化碳。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森林年固碳量约为0.60亿~1.26亿t。中国林科院研究组通过对我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高达78.11亿t,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t,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m3,年固土量70.35亿t,年滞尘量50.01亿t。由此可见,森林在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的作用。

1.2林业碳汇项目减排成本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两条减排路径: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工业直接减排,成本高,副作用大。而通过实施森林碳汇的间接减排,成本较低。有研究指出,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而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在中国,1hm2森林储存1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吨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不难看出林业碳汇项目比其于非林业碳汇项目更有利于节能减排。1.3森林可以用来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能源资源相比,森林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能源。从林木果实中提炼生物柴油,利用植物纤维发电供暖,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利用的总量巨大,可选择的物种类众多。中国现有每年可获得的林木生物质资源总量约8亿~10亿t,其中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量为3亿t以上,可替代2亿t标准煤,相当于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耗量的1/10。

2劣势

2.1清洁发展机制(CDM)林业碳汇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的设计、审定、注册、实施、监测、核证、减排量的签发等内容。程序多,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受到火灾、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的掣肘,而且在碳汇交易过程中可能受到国际碳汇市场波动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影响林业碳汇项目的交易,投资收益较慢,甚至会存在因注册不成功难以收回成本的现象。2.2林业碳汇项目的交易成本较高,收益较低。森林碳汇交易服务的成本可分为搜寻信息成本、讨价还价与决策成本、监测和强制实施成本等3种。世界银行原型碳基金(PCF)认为,如果一个项目的温室气体总减排量小于300万tCO2,交易成本就增大,该项目的吸引力就会减弱。同等投入条件下,CDM工业、能源等项目吸附各种温室气体生成的减排量比森林大许多,因此,比起于CDM其他项目,森林的减排量转让收益也较低。

2.3我国森林人均蓄积量、森林碳汇功能较低。森林碳汇功能的大小取决于树种、树龄、密度和林分质量。全球森林平均蓄积量为114m3•hm-2,而我国只有84.7m3,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值。而且,由于我国现有的大面积森林多属于次生林和中幼林,其平均固定二氧化碳能力仅为91.75t•hm-2,远不及其他中高纬度地区2157.81t•hm-2的平均值。

3机遇

3.1我国非常重视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自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修订了《森林防火条例》,编制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使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法制化。由于政府持续不断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造林绿化工程,我国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明显增强,平均每年净吸收我国工业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的5%~8%,这是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贡献。

3.2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碳汇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确定的一个灵活的“双赢”市场机制。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抵消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CDM项目中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营林造林水平,提高本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再生能源,并通过调整土地、农业和林业等方面的项目,增加生态系统的吸碳和固碳能力。

3.3林业碳汇活动有利于建立并完善我国森林市场补偿机制我国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补偿时,主要依赖财政直接支付、财政补贴等形式来实现,属于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补偿的方法。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开展碳汇活动,有利于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并完善我国森林市场补偿机制。

3.4开展林业碳汇,能为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争取主动权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占第2位,国际社会强烈要求我国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来,这也与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因此,我国政府无论是出于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还是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都势必会加大节能环保的力度,承担更多更大的减排义务,这无疑会使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上占据有利地位。

4挑战

4.1通过林业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挑战性课题,需要环保、林业、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协调与合作,尤其要在林农与林企之间,林农与政府之间,林企与政府之间,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以及我国林企和投资林业的外商投资者之间,这给各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2利用森林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低碳经济是全球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否顺利实现,关键是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开展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按照京都议定书等规定要求,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

4.3林业碳汇项目可能会给我国土地利用的形式和结构带来较大的挑战。林业碳汇项目要求扩大森林种植面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优化林业资源结构,增加碳汇,提高林业的固碳能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和肉制品的需求非常大,而土地的供给的有限性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用于种植业和畜产品养殖业。如何解决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扩大林产品及林业碳汇和用于农业生产的矛盾,无疑会给农林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4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森林资源条件、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碳汇能力区位差异性很大,要求我国必须实施有差异的碳汇林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因此,根据我国国力和区域实际情况,分区规划碳汇林业发展类型区(如造林区、森林保护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区等)、重点和优先领域,探索相应的分类政策和分步推进的优先序列既是林业职能部门未来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又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挑战。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