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产成本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产成本论文

第1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同行竞争、改善职工待遇,面对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压力。企业要想不断发展进步,必须在成本、质量、服务上具有优势,其中降低成本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降低售价扩大销量、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才能积蓄力量在产品的设计创新、质量提升、服务提高上有更大的进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旦成本管理失去控制,入不敷出或者过于保守,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失去市场,面临倒闭的风险。我公司建立的成本管理系统,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督,包括炼钢、开坯、制作成品、入库各个环节中的原材料费、工资、制作费用等,细化费用、做好监督,避免浪费、少则加之。

2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本质和核心

企业制定的成本指标综合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成本管理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企业的各个部门领导应该清楚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一切的企业活动都需要成本投入,企业管理很大一部分是成本管理。我公司建设的成本管理系统涉及到生产部分、物资部分、财务部分、市场部分、能源部门等,制定了详细的生产流程界面,各个环节生产情况可详细查询,各个部门可进行信息交流,各个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领导可根据成本管理反应情况调整管理措施。例如原材料投料的数量、流转、用于哪个车间、生产的什么产品都可查询;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可进行信息交流,生产部门可及时查看销售部订单情况,了解热销、滞销产品品种,加大或减少生产量;可查看生产产品质量,了解产品的合格率,如发现不对及时加强管理,确保产品生产质量;及时了解仓库物质出库、入库信息,保证原料供给,加快找货速度,提高物料流转率,对仓库管理的加强可在无形之中提升生产效率。

3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利润管理的根本前提,企业管理层通过企业生产成本来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层根据成本管理反应的现象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优化企业经营战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企业经营战略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树立创新观念,能够有效预见风险,并具备风险承载能力。(2)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有效调整企业战略,机动应对环境变化及同行业的挑战。(3)完善企业经营策略,把握市场动向。企业要发展,首先要用战略性眼光看待问题,注重长远利益;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化人本管理,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提升对市场动向的敏感度,积极把握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需求、避开环境威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是必须的,以便及时了解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及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能及时作出预报,使企业决策者尽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4成本管理是控制劳动耗费的途径

成本最低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企业只有提高物料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改进经营管理,才能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利润,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企业成本的高低可看出生产中各劳动的耗费情况,企业发生的一切损失和浪费都可以在成本中得到反映,加强成本管理可起到控制生产中各种劳动消耗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个别劳动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产品在出售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反之则会亏损。加强成本管理可防范劳动成本的浪费、尽可能多的增加企业获得的利润。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控制,应当合理的进行定员、定编、定额,减少人员浪费;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行科学的劳资分配,精简管理机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价值分析、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为内容,结合生产成本管理系统,严格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必要的耗费,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加强成本管理是增加企业利润的主要途径

第2篇

关键词:精益生产,浪费,成本管理

一、JM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JM公司是一家客车制造企业,2000年7月由三家客车生产经验均在30—50年的国营客车厂重组合并而成。重组后减员约2000人,并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对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目前生产能力达到3000辆。就产能而言,JM公司已跨入全国中等规模客车制造厂之列。

自重组以来,JM公司一直关注成本管理工作,且在材料采购招标、要求供应商降价、工时与材料定额管理、费用预算与审批控制甚至裁员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JM公司所做的努力离市场要求还差得很远。2005年平均单车成本比竞争对手高2万元以上,产能利用率不够30%,并出现巨额亏损。JM公司成本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销售成本中材料成本约占80%,而材料成本70%左右在设计阶段已经基本确定。产品设计中未融入系统的市场分析与成本规划,且设计与工艺、制造的结合度缺乏,开发职能过于狭隘;产品开发机制和决策机制不能适应快速应对市场的需要,导致产品开发效率低、成功率低。这是导致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生产线按大批量生产方式设计,生产计划与材料计划均按月下达,加上订单不稳定、生产不均衡,制造过程明显呈现现场管理乱、组织协调性差、生产周期长、生产线应变能力低、设备利用率低、合同按期履约率低的问题。

3、产品质量一直是JM公司引以自豪的,但从管理理念上,JM公司认为质量需要层层把关,质量的自检、过程检、总检、调试返修是必不可少的职能。为此,JM公司不惜代价配置近50名专人、外加场地与设备,负责层层检验与调试返修。但由于员工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加上生产的极不均衡,在生产批量大时还是会出现层层松检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4、材料采购上JM公司采取了许多办法力降材料成本,其中成立招标工作小组,优选供应商是主要举措。应该说这一办法在推行之初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许多配套管理措施(如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准时供应理念、市场材料价格分析与预警等)的不到位,目前招标工作实流于形式,材料质次价高及不按时交货现象仍时有发生。另外,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淡薄,库存庞大,浪费严重:公司仓库总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平均存货约5000万元,其中在库一年以上存货近2000万元。

5、在JM公司,组织设置仍是等级森严的直线职能制(典型的国企组织形式),光公司高层领导有9人,12部6车间中各部门领导均有2-3人,下设主管若干,组长/班长若干。组织结构臃肿、责权与一线岗位分离导致分工过细、责任不清、沟通困难、不增值的协调工作量大,进而导致生产低效率、生产系统缺乏柔性、生产周期长,缺乏快速反应能力。

因此,对于JM公司而言,材料采购成本、人工及其他成本费用高仅仅是JM公司成本高的表面层次或者说是显在的原因。关注成本问题的表象,而没有立足于成本发生的现场,没有从企业价值分析的战略出发对企业生产系统现存的种种浪费现象加以系统分析并消除,即其对成本概念的理解片面、成本控制手段单一、管理粗放是成本高居不下的根源。成本已经不是一个表象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贯穿产品生产周期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管理出效益——这是成本改善的唯一途径。

二、精益生产方式概念

丰田汽车公司自70年代以来屡创奇迹,丰田神话举世瞩目。8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企业界、学术界纷纷展开对丰田经营模式的研究,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组织(IMVP)的专家经过对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或TPS)长达五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1990年出版的论述精益生产的经典著作《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概念,指出:精益生产方式是“精益”的,因为它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一切投入都大为减少;工厂中的劳动力、生产占用的场地和工装投资都减半,用一半时间就能开发出的新产品,其所用的工程设计工时也是一半;同时,现场所需存货还可以大大少于一半,极少量的废品,且能生产出更多的并不断变型的产品。精益生产厂家把他们的目光确定在尽善尽美上:不断地降低成本、无废品、零库存与无休止的产品变型。①

通过以上这些描述,可以看出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课题是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在生产方面(关于成本、质量、交货期等)如何有效地适应。精益生产方式的目标是消除一切浪费,快速应对市场,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效益。为了实现降低成本,必须消除生产中伴随的种种不合理的过剩现象,迅速而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样的理想要通过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或JIT)来实现,即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产品。“看板”(kanban)是实现JIT最重要的工具,丰田通过看板将全部生产过程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并且圆滑地管理各工序生产量的信息资源。而为了将看板方式付诸实施,必须实现均衡生产,使最终装配线在每个时间域平衡地领取零部件。为了推行这种生产均衡化,必须缩短生产过程时间。这要通过小批量生产和“一个流”的生产和搬运来实现。小批量生产可以通过缩短作业转换时间来实现,“一个流”生产可以通过在多工序生产线上作业的多工序作业人员来实现。此外,通过标准作业的组合和“自动化”,保证一个单位产品的加工中所有必要的作业在循环时间内完成、保证百分之百是合格品。最后,通过改善活动,修正标准作业、适当地纠正不正常现象,并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士气。精益生产概念体系同样体现出“拉动”思维方式,目标(需要)拉动(解决方案),将解决方案作为第二层次的目标(需要)拉动该目标的解决方案,如此层层拉动,即形成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围绕最终目标的系统解决方案。因此,精益生产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包括牢固树立和严格执行“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产品”的准时生产经营理念,消灭制造的过剩;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精简整个生产系统中一切不产生附加值的工作与岗位,旨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

综上所述,“精益生产方式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杨光京)三、精益生产方式的传播应用及对JM公司的启示

精益生产方式由丰田汽车公司创立,在丰田历经全球石油危机而一枝独秀后开始为人所瞩目。在日本,三菱、马自达、本田等汽车公司迅速全面实施丰田精益生产方式,1980年日本以其1100万辆的产量全面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第一大国。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车在美欧市场上的热销,从惊讶中清醒过来的美欧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在本国应用丰田生产方式,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最典型的案例是德国保时捷汽车公司,这个在1991年夏天被观察家们断言即将消失的保时捷公司被精益生产方式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经过五年时间,保时捷把主要的生产率指标提高了一倍,同时使供应商的残次品零件数减少了90%,厂内一次作业缺陷数减少了55%。到1997年,仅仅经过三年的开发(以前每款新车的开发计划期一般五年,但实际上都会超过五年),保时捷即可投产两款制造性能极好的车型,并将所需的生产场地减少一半,将从原材料到成品车所需的的供货时间,从六周缩短到三天,将零件库存减少90%。②精益生产方式及其传播应用对JM公司成本管理的启示主要表现在:

首先,精益生产方式以消除一切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基本目标,是制造企业解决成本问题、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一套系统解决方案,其理念和方法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且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实施精益生产方式不需要在硬件上做大的投入,即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JM公司与丰田、保时捷同属汽车制造企业,其所属行业性质、加工制造过程、质量观念、组织结构、生产过程、供货情况、各种浪费的严重程度和每况愈下的经营状况等与JM公司基本类似,这两家汽车公司都在经营陷入困境的状况下通过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而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JM公司完全可以借鉴引进精益生产方式,从系统观念出发解决目前剪不断、理还乱的成本问题。其次,作为海外企业的JM公司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必须首先解决全体员工的观念问题,明确精益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企业及全体员工中树立系统化成本概念,采用这种目标导向(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市场导向(市场决定产品的价值、市场决定企业的价值链上每一项作业的价值)的成本观念,即将成本领先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总体策略,将眼光面向整个价值流,从顾客的角度确定价值,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分销、组织机构与基础管理等环节运用精益生产方式,以“消除浪费、追求卓越”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重塑企业价值链,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或资源占用。保时捷不惜花巨资,聘请日本能人现场指挥精益生产转型及组织各层级管理、技术、生产及工会人员五次远赴日本洗脑,就是深谙观念或思维转换之重要。此外,在引进程序上既要讲究系统性,又要注意根据企业实际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在具体方法的引进上,必须关注JM公司与丰田、保时捷公司在内外经营环境上的差异性,结合企业实际加以引进。JM公司引进精益生产方式要把握以下关键点:(1)精益生产是生产管理上的一次革命,必须有来自公司高层的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2)在公司统一的部署下组成项目队伍推进变革是公司引进精益生产方式的组织保障;(3)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必须循序渐进,即首先必须寻找切入点,进行试验性的项目。切入点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三个原则:选择管理上最重要但又最薄弱的环节(如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在这里矛盾最集中,问题最容易暴露,改革的阻力最小,团队意识最强,改革的效果也会最明显;选择最基础、最容易见效的环节(如现场5S管理),逐步树立和培养员工的精益思维方式;制造过程按照准时化生产由后向前“拉动式”顺序,选择最终工序(总装生产线)作为切入点。(4)将制造过程引进试验中进行的那种最终工序和它紧前面的工序连接成“一个流”的作法依次向上游的前工序展开,直到工厂内最上游的工序,使精益生产方式的引进溯流而上。最后再实施JM公司公司与外协厂之间的零部件准时供货。

第3篇

(一)生产技能培训不够等原因造成水平参差不齐,不合理损耗很大

在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上,大部分企业对于员工的生产技能培训并不重视。如本企业对于太阳能逆转器的生产职员聘用上,培训期较短,由于生产的需要,造成培训时间不够,另外对员工的生产技能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筛选,由此造成生产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很多不合理消耗,如次品的数量和生产的效率等。

(二)生产调度安排不顺畅,机器员工作业效率低下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上,还需要对工厂生产效率进行提高。然而,在大部分企业下的工厂在生产调度安排并不顺畅,从而造成员工作业效率低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量。如本企业生产的逆变器,由于工作量大,操作复杂,因此需要员工掌握熟练的生产技能,在生产调度安排上进行合理化,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三)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的设置不合理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是在企业整个成本控制目标设置的基础上设立的,因此在进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设立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长远发展,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个成本控制目标。但是大多数企业在整个成本控制目标上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缺少长远发展的目标,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目标设立不清晰或者不到位,因此,其生产成本控制比较盲目且难以形成竞争上的优势。

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点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点,它不仅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组成上也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因此在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大的关键点:

(一)生产成本控制的制度

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生产成本控制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制度:首先是生产成本统计上建立统一的制度。在生产成本统计上要形成规范的统计格式,在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工厂物料的领取细节都要进行记录,并且定期进行账目的汇总。另外还要配备专门的统计人员来进行各个项目的统计和分类,以便会计部门进行数据的分析。其次就是生产成本分析制度。在企业的生产成本统计的基础上,还要形成统一的分析制度,通过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水平,以及生产的效益等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就是要建立生产成本风险预警制度。生产成本风险预警制度就是通过生产成本控制目标以及生产状况的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项目进行成本线的设立,当实际生产过程与成本线出现较大的偏差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报警,引起管理人员的警觉,从而加强控制。

(二)生产成本控制的内容

在生产成本控制的内容上进行生产成本控制也是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生产成本控制的内容包括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产品流转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等产生的成本。如本企业的太阳能逆转器在研发时产生的人工成本和材料采购成本等。事中成本控制则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用料和辅料成本以及人工和能源消耗成本等。产品流转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品在包装过程和运送过程中的成本。事后成本就是指产品的反馈和过程控制成本,我公司在3年以来,对于太阳能逆转器的产品销售都拥有售后质量保障体系,在质保期内对客户开展售后维护服务,因此在维护费用上也是不小的开支。在这些生产成本控制内容上,企业要注重细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全面的生产成本控制。

(三)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

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成本控制的方法来促进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可以采用三种方法。首先是指标分解的控制方法。指标分解方法主要是按照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组成构件或者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分解,然后对每个构件或步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的方法。其次是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企业成本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对用料和人工的使用进行评估,从而对成本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的控制上,要责任到人,对于预算情况要进行跟踪。监督和检查。最后就是定额控制的方法,定额控制是对生产过程中不同品种产品的单件消耗额度、工时等制定明确的额度,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控制。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山地梨园;生产成本;构成要素;降低途径;浙江云和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丽水市中心。全县土地构成以山地为主,自然地貌以中山广布为其特点,属中亚热带气候,光、热、水、气条件适宜早熟梨生长,为我国早熟梨生产的最适宜区,全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547mm,春季回温早,雨热同步,发展早熟梨有明显的气候资源优势[1]。大规模雪梨开发在云和已有6~7年的时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山地、山垄田上建园,山地果园在技术措施、经营管理上与平地果园有着较大的差异[2-5],因而其生产成本构成与平地果园也不一样。为了提高山地梨园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云和雪梨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梨农的效益,笔者对云和山地梨园的生产成本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降低成本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索。

1调查对象

云和县经过6~7年的发展,全县雪梨生产面积达到了1066.67hm2,其中核心示范基地约200hm2。对其中2个核心示范基地和3个面积2hm2以上的农户以及2个面积在0.33~0.67hm2的农户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面积约153.33hm2。这些果园全部建在山地和山垄田上,梨树树龄在3~7年,大部分进入投产期。被调查果园生产过程按照云和雪梨标准化栽培、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进行,各项技术措施比较到位,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

因为各个梨园的劳动力来源不一样,其劳动力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规模的梨园劳动力来源以雇佣为主,规模较小的梨园劳动力主要是业主本身,在忙的时候也雇佣一部分劳动力,各个雇佣劳动力的价格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能够进行比较和统计,把各个劳动力的日工资统一按市场价格30元/d计算,同时把业主自身的劳动也折算成工资。对于运输等存在差异的成本,也综合考虑,取平均值进行计算。

2生产成本构成

山地果园的栽植密度,一般在750株/hm2左右,各个果园自己统计生产成本时,一般都是按株进行统计的,为了统一,全部换算成公顷进行计算。

2.1建园定植

建园指在新开发的山地条件下,原林地为有林地或疏林地,原为经济林地的成本要低于这个新开发的成本。山地预处理(劈山、炼山等)1500元/hm2;水平带整地6300元/hm2;挖定植穴1875元/hm2;定植肥6150元/hm2;表土混合肥料回穴并做定植土墩900元/hm2;苗木(225元/株)1125元/hm2;苗木运输及预处理225元/hm2;定植15元/hm2。以上合计建园及定植需投入成本18300元/hm2。

2.2幼年树管理

幼年树管理是指梨园定植到第3年年底,共计3个周年时间的管理周期,这段时间的管理主要任务是树体骨架的培养、病虫害防治和土肥水管理,花果量很少,一般梨园可以进行套种间作,充分利用梨园的土地资源。进行统计成本时没有将套种的成本计算在内。合计3年的投入情况如下:夏季护理(抹芽、拉枝、摘心)2700元/hm2;追肥(第1年6次,第2年5次,以氮素肥料为主,第3年3次以多元肥料为主)3375元/hm2;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平均每年7次左右,3年合计2700元/hm2;果园除草和抚育需2790元/hm2;秋季施基肥第1年不施,第2年和第3年开始进行扩穴施肥,计投入成本8700元/hm2;冬季修剪第1年只需150元/hm2,第3年需525元/hm2,合计3年需975元/hm2;冬季清园需1050元/hm2。以上合计3年共需投入成本22290元/hm2,每年约7430元/hm2。

2.3成年树管理

成年树管理成本与树龄、产量的关系很大,由于云和的投产梨园都是4~6年的低龄梨园,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目前树龄与产量还是成正比,都还没有达到最高产量,基本在4.5~18.0t/hm2。成本与产量也是成正比关系,这主要是投入肥料和使用的果袋这2项跟产量的关系很大引起的。病虫害防治和树体管理跟产量关系不大,随着树龄的增大渐趋向稳定。在产量稳定下来之后,整个生产管理成本也就基本稳定下来。以接近盛产树的六年生梨树为基础(年商品果产量为12t/hm2,以下产量都是指商品果的产量),参考四至五年生树的生产管理成本,将成年树的生产成本统计如下。一是土肥水管理。年追肥3次(芽前肥、壮果肥、采果肥)计2370元/hm2;秋季施基肥一次计4200元/hm2,产量每增加1500kg/hm2,约需增加肥料投入300元/hm2;抚育除草加覆盖1050元/hm2;灌排水300元/hm2。合计7920元/hm2。二是病虫害防治。生长季喷常规农药防治10次,包括喷叶面肥的成本在内,计1935元/hm2;冬季清园包括主干涂白525元/hm2;其他防治措施120元/hm2。合计2580元/hm2。三是树体管理。夏季护理1050元/hm2;冬季修剪525元/hm2。计1575元/hm2。四是花果管理。疏花疏果300元/hm2;梨果套袋每只袋的成本加人工工资约0.088元/袋,每1kg需4只袋,产量为12t/hm2时,需4230元/hm2,产量每增加1500kg/hm2,需增加成本525元/hm2;梨果采收加运输约需成本0.11元/kg,产量为12t/hm2时,需1320元/hm2,产量每增加1500kg/hm2,需增加成本165元/hm2。合计5850元/hm2。

成年树生产管理成本合计:综合上面4项生产管理内容,云和山地梨园的产商品果为12t/hm2时,生产成本为17925元/hm2,即每生产1kg梨果的成本约为1.49元。当产量增加,每1kg梨果的生产成本下降,在调查中发现其中一户农户的2hm2果园,生产管理特别到位,商品果产量达到18t/hm2,单独计算其生产成本约为21930元/hm2,每1kg梨果的生产成本约合1.22元。

2.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梨园内的道路交通、水利、电力设施、管理用房、管道喷药系统等,被调查梨园的各项基础设施投入差异极大,比如小规模梨园基本没什么基础设施,而2个大的核心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则在总投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33.33hm2的长田雪梨示范基地的管理用房投入为11.3万元,道路设施投入为7.4万元,水利设施投入为11.6万元,电力设施投入为6.5万元,管道喷药系统投入为12.4万元,黑光灯1.1万元,合计投入约为50.3万元,每年用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维护检修约需2万元。另外一个核心示范基地重河湾基地的面积为100hm2,其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大,全部约为186万元。大规模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约为18000元/hm2,以平均使用寿命25年计算,只需720元/hm2,即使加上利息也不会超过1500元/hm2,就是一次性资金投入量要大。

3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在上面生产成本构成中的数据是云和当前山地梨园生产经营中的基本情况,是各个梨园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成本构成中的决定因素,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对各个梨园的生产水平、基础设施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对比。

构成梨园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为人工工资、农药、肥料、果袋、其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机械、能耗、运输等其他费用,以面积33.33hm2的长田雪梨示范基地为例,分析各个因素的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整个成本占比重最大的是人工工资,其次是肥料和果袋,而器械折旧、能耗、运输费用等占的比重很少。在梨园的经营中,为了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强的树势,需要确保有足够的肥料投入,因此不会考虑节约肥料的投入来降低成本。果袋和农药部分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减少部分支出,但相对比例很少。人工工资是成本当中最大的一项支出,也是弹性很强的一项,因此降低生产成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降低人工工资支出。当然,降低人工工资支出不是简单的减少人工劳动的投入,而是要在确保梨园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应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提高梨园机械化程度、合理安排生产过程等手段,减少人工劳动的投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由于各个梨园在经营水平、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的梨园,生产成本显著低于投入低的梨园,这主要是人工工资的间接降低引起的;另外,经营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就会降低或效益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是商品果率的影响。长田基地2002年梨果套袋37万只,梨袋及套袋工资32560元,生产梨统果87.5t,采收运输工资9625元,商品果77t,商品果率88%,单独计算套袋和采收成本为0.548元/kg商品果;2003年梨果套袋67万只,梨袋及套袋工资58960元,生产梨统果160t,采收运输工资17600元,由于受较大范围的麻皮蝽、茶翅蝽等为害,商品果只有125t,商品果率78%,单独计算套袋和采收成本为0.612元/kg商品果,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成本8000元。此外,气候、病虫害、原材料供应、销售等因素也会影响成本的变动,造成同一梨园在不同年度中存在差异。

4降低成本途径

4.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电力、水利、道路、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能节省很多人工的投入,在基础条件不同的梨园之间进行比较,成本差异是非常显著的。500m的路程,人工运输1t梨要30元,而用拖拉机运输只需1元左右。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比较长,总体来说,还是相当合算的。

4.2提高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能显著提高生产效力,大大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但在山地条件下,机械的应用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引进一些适宜在山地应用的机械系统,是建设现代山地果园一个重要的任务。在重河湾基地和长田基地的生产过程中,管道喷药系统的安装为2个基地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减少人工投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一次喷药机械比人工直接成本就相差1024元,可节约成本达15.3%,节省人工151个,管道喷药还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另外黑光灯的使用也使很多虫害防治变的更加简单、经济,降低了农药和人工的投入。

4.3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生产经营包括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套袋等多项具体措施,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产量和商品果率、增加果品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多个梨园应用了二次套袋技术,生产出了绿皮的翠冠梨,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平均价格比黄皮的高0.7元/kg,最高卖到8元/kg。二次套袋比一次套袋需多投入成本0.25元/kg,按平均价格算仍净赚0.45元/kg。其中效益最好的一户(2hm2面积)只应用这一项技术就增加利润1万多元。

5参考文献

[1]陈超俊,严伟东.山地早熟梨园成本构成及其降低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9(9):116-117.

[2]吴群,吴雪梅,余小红,等.山地梨园的规范化建设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3):110-111.

[3]王永恒.山地梨园果实套袋效果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8(6):21-22.

第5篇

生产制企业成本核算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贯穿于生产制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获得利润,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确保稳定的收入,才能在本质上促进生产制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大的行业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会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关注,而企业的成本核算则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资源利用率。通过成本核算,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做出合理的发展筹划,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降低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始终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

2.1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只是将生产中涉及的人工、材料以及变动制造费用等列入产品的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时,产品的成本因生产而发生、随产量而变动,固定制造费用则不考虑实际的利用情况,与企业是否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其效益则随着会计期间推移而逐渐消逝,且不能延续至下个会计期间,只能列入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的成本。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核算,因为不考虑固定制造费用,单位产品的成本不再受生产量的影响,而只由成本管理的水平来决定。在成本管理水平和产品售价固定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销量是企业提高经营利润的唯一方法,消除了以往单纯增加产量确保账面利润的弊端,从而使企业回到注重产品的销售量,并保持产销一致的正确轨道。但是,科技时代的发展,引领了企业制造环境的巨大的变革,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工费用降低,随产量而增加的变动成本仅包含直接材料消耗,其他部分变动成本也逐渐转变为固定成本;设备折旧费等固定制造费用,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大幅上升,成为制造成本的主要构成。由于变动成本法对产品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的计算方式是按期间归集,所以该法无法彻底反映出现代制造产品的耗费面貌和产出情况,也无法提供出关于固定制造费控制措施的有用信息。

2.2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将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全部列入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此方法的成本核算要按照经济用途分类,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机器设备和厂房折旧费、管理部门的人员工资等组成固定制造费用。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计入期间费用。采用完全成本法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适用于多种产品的同时制造。该方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后,再列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客观地反映出各产品的生产耗费,便于产品价格的制定和盈利情况的分析。由于完全成本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处理制造成本的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全部列入当期的产品成本,并不需要考虑生产能力能否被当期的生产所利用,因此,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只注重提高产量的管理需求,对企业鼓励产品生产有利。完全成本法的全面预算和适时生产的管理方法,虽然可以确保企业能够以销定产,避免企业盲目生产而为账面利润的弊病,但在现如今的竞争性和买方市场,各期产品销售量的波动都很大,即便在产品处于成长期或稳定期,也很难确保生产能力被完全利用。而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全部的归属本期制造成本,不考虑特定产量的实际生产消耗,歪曲了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真正耗费。

3新生产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制度

3.1新成本模式的计算方法

在新生产环境下,为了能够切实反映生产制造过程对资源的消耗,产品成本的核算模式应依据完全成本法的观点,但对制造费用中具有约束性的固定制造费用要单独归集,期末要按照实际生产能力的正常作业量为基数来计算分配率,受益对象则按照实际所消耗的作业数量来计算受益金额。剩余生产能力的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单独列出,不再列入产品的成本。一般情况下,酌量性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数额较少,且几乎都是非约束性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其发生额度可随着经营的情况做出调整,所以此费用可按传统的方式计量分配。上述成本核算方法是根据在新生产环境下,设备、厂房等是产品得以制造的基本条件,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折旧费等固定制造费用,应划入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并与原材料成本相同,只有在当期生产所消耗的费用才能计入本期的产品成本中,剩余的生产能力成本应计入期间费用。

3.2加强对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不可能始终处于一个固定的水平,其生产能力出现剩余现象十分正常,但是过多就会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现有的成本核算方式,无论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列入期间费用,或是计入产品成本,都不能得出各期生产能力剩余的详细资料,不利于管理。因此,在新成本的计算模式下,应增设与期间相关的闲置生产能力成本,并对其单独归集。例如:采用多动因成本法对约束性的固定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便可得出详细的约束性资源的闲置情况,从而消除企业资源的长期闲置,强化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4结语

第6篇

1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1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2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3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3.2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3.3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4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4.1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4.2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5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1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2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3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4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5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教育,推广和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同时通过支持具体生态项目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维护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利用有机物的投入发展农业。禁止秸秆燃烧,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发展小沼气工程,实现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季等.中国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估算——湖北、湖南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01,(9).

[2]张云,李国平.环境成本: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点[J].人文杂志,2004,(2):66~71.

[3]常进雄,鲁明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生态经济,2001,(7):60~63.

第7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同行竞争、改善职工待遇,面对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压力。企业要想不断发展进步,必须在成本、质量、服务上具有优势,其中降低成本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降低售价扩大销量、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才能积蓄力量在产品的设计创新、质量提升、服务提高上有更大的进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旦成本管理失去控制,入不敷出或者过于保守,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失去市场,面临倒闭的风险。我公司建立的成本管理系统,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督,包括炼钢、开坯、制作成品、入库各个环节中的原材料费、工资、制作费用等,细化费用、做好监督,避免浪费、少则加之。

2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本质和核心

企业制定的成本指标综合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成本管理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企业的各个部门领导应该清楚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一切的企业活动都需要成本投入,企业管理很大一部分是成本管理。我公司建设的成本管理系统涉及到生产部分、物资部分、财务部分、市场部分、能源部门等,制定了详细的生产流程界面,各个环节生产情况可详细查询,各个部门可进行信息交流,各个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领导可根据成本管理反应情况调整管理措施。例如原材料投料的数量、流转、用于哪个车间、生产的什么产品都可查询;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可进行信息交流,生产部门可及时查看销售部订单情况,了解热销、滞销产品品种,加大或减少生产量;可查看生产产品质量,了解产品的合格率,如发现不对及时加强管理,确保产品生产质量;及时了解仓库物质出库、入库信息,保证原料供给,加快找货速度,提高物料流转率,对仓库管理的加强可在无形之中提升生产效率。

3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利润管理的根本前提,企业管理层通过企业生产成本来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层根据成本管理反应的现象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优化企业经营战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企业经营战略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树立创新观念,能够有效预见风险,并具备风险承载能力。

(2)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有效调整企业战略,机动应对环境变化及同行业的挑战。

(3)完善企业经营策略,把握市场动向。企业要发展,首先要用战略性眼光看待问题,注重长远利益;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化人本管理,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提升对市场动向的敏感度,积极把握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需求、避开环境威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是必须的,以便及时了解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及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能及时作出预报,使企业决策者尽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4成本管理是控制劳动耗费的途径

成本最低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企业只有提高物料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改进经营管理,才能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利润,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企业成本的高低可看出生产中各劳动的耗费情况,企业发生的一切损失和浪费都可以在成本中得到反映,加强成本管理可起到控制生产中各种劳动消耗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个别劳动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产品在出售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反之则会亏损。加强成本管理可防范劳动成本的浪费、尽可能多的增加企业获得的利润。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控制,应当合理的进行定员、定编、定额,减少人员浪费;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行科学的劳资分配,精简管理机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价值分析、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为内容,结合生产成本管理系统,严格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必要的耗费,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加强成本管理是增加企业利润的主要途径

生产成本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是生产总消耗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体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系统,提升成本管理的地位,通过控制成本来促进其它各项管理工作,进而提升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又会反作用与企业的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增加企业利润。若要真正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增加企业利润,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还要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1)应该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观念,以现代成本效益理念为指导,挖掘降低成本和获取效益的潜力。

(2)加强成本控管的同时注重成本核算:制定产品生产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供给的额度;建立健全领退制度;注重对生产产品质量、种类、产量的检查;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以企业内部结算价格体系为准进行结算。

(3)完善成本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制定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责任到人,成本管理和个人绩效挂钩。

第8篇

1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点是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由项目经理一个人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成本、进度、质量,做出决策、承担责任。但项目经理又要把参建人员组织起来;把职权分解下去、一层层地交付下去、明确分工、各司所职、奖罚分明。使每一个负责人都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一个人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作到从实际出发,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禁止用“大炮打蚊子。”所以说在项目管理中建立一个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用统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指导每一个参建人员的工作,力争在施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2.1合同方面

按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技术规范、图纸要求,详细的编制施工图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在施工图纸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应及早的提出并要求甲方尽快给予答复,以免出现怠工、窝工的现象。对于图纸以外而增加的工程量要及时的作好施工签证并申报、签字。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尽可能的增加工程收入,减少开支。

2.2技术组织方面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依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工程应在开工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技术组织措施并列入施工组织计划,详细合理的绘制施工现场布置图以达到所用材料最省、施工最方便、减少浪费节约开支的目的,根据执行情况和节约效果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防止“理论上节约、实际上超用”的情况发生。

2.3安全方面

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不允许有任何细小的疏忽。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必须从现场标准化管理着手,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把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4质量方面

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定和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对每道工序事先进行质量技术交底,设置施工队技监点、负责对每道工序进行质量复监和验收,降低返工、停工损失;根据要求和质量标准,合理使用人工和材料,减少质量过剩支出。

2.5劳动力方面

在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两层分离的情况下,项目施工需要的人工和人工费,由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定劳务承包合同,明确承包范围、承包金额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当实物工程量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调整人工和人工费,对在进度、质量、节约、文明施工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要进行罚款。

2.6材料方面

材料采购实行“质量好、价格低、运距近"的原则,进场材料要专人严格计量。采取“量价分离"的方法进行费用计算,密切关注市场指导价,如遇价格大幅上涨,可向甲方争取按实补贴。材料的领取可采用“限额领料单”的办法,定期盘点,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数量。随时掌握工程进度的材料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的比值。对于周转性材料要及时的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及时退出现场,尽量的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2.7机械管理方面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合理的选用机械设备,作到既实用又经济;作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效能;同时,对机械的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防止操作不当影响正常的施工从而增加成本;做好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随时都能正常运转,保持其完好的整体性。对于必须外租的机械设备,要对其性能和价格进行市场调查、摸底。

2.8财务会计方面

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并对各部门成本招待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数量,把好花钱关。

3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就是根据统计审核、业务考核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工程项目成本分析要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动态的、多形式的开展,而且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成本分析既要注重时效又要为生产经营服务,通过成本分析,及时的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避免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发生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从而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1)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分析是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分析的基础。分析的方法是:通过施工图预算确定预算成本。施工预算计划成本和实耗人工、材料确定的实际成本进行“三算”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寻求今后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的节约途径,为竣工成本分析和今后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2)月(季)度成本分析:月(季)度的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通过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总量的构成比例和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例如:在成本分析中,发现人工费、机械费和间接费等项目大幅度超支,就应对这些费用的收支配比关系认真研究,并采取对应的增收节支措施,防止今后再超支。如果是属于预算定额规定的“政策性”亏损,则就雁控制支出人手,把超支额压缩到最低限度。

(3)年度成本分析:由于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除了要进行月(季)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外,还要进行年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这不仅为了满足企业汇编年度成本报表的需要更可以总结一年来成本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可以对项目成本更有效的管理。

(4)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凡是有几个单位工程而是单独进行成本核算的施工项目,其竣工成本的分析应以各单位工程竣工分析资料为基础,再加上项目经理部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施工项目只有一个成本核算单位工程对象,就以该成本核算对象的竣工成本资料作为成本分析的依据,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资料节超对比分析、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单位工程的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的来源,对今后同类工程的成本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4小结

以上论述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搞好成本控制

(1)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

(2)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指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第9篇

关键词:诉讼;成本;性质

依据经济分析法学的看法,法律不能超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之上,也不能以追求抽象的正义价值为目的,更不能认为有一套独特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并可以自我推演,能够自主地圆满地、没有任何耗费地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在无摩擦的真空世界探讨法律的功能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学已经能够说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必须进行选择,而且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不存在,应比较机会成本的大小进行决策。认为不花费成本,试图用先验式的法律思想来说明法律制度的建立、实施、维系是行不通的,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律价值的冲突。为此就必须研究成本在法学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诉讼成本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广泛使用,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就有不同的含义。同一意义而使用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只会徒然增加概念上的沟通困难,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故“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

一、国外学者对诉讼成本的分析

国外学者对诉讼成本的分析也各有不同。

⒈直接成本(DC)和错误成本(EC)

这是波斯纳使用的概念。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使两类成本之和最小化。第一类成本是错误的司法判决的成本(costoferroneousjudicialdecision)。第二类成本是诉讼制度的运行成本即直接成本。波斯纳认为刑事审判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程序的“错误成本”和“直接成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

MinimizeSum(EC+DC)

波斯纳在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册)这书中还分别使用了诉讼成本(第724页)、和解成本(第724页)、诉讼费用(第735页)、法律费用(第738页)、律师费(第745页)、费(第756页)、辩诉交易成本(第732页)、诉讼秩序成本(第730页)、法律制度成本(第768页)等等这些术语,由于他在书中都有具体的所指,而且又都是从经济学的成本的含义上使用,因此并不会引发理解上的困惑.

⒉经济成本(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

贝勒斯给出的直接成本是指作出的判决的成本,即法律系统运作的成本,它包括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前者如法官的薪金,陪审团、法院房舍等的费用等;后者如当事人聘请律师、取得司法鉴定的费用。一般而言,随着私人成本的增加,诉诸法院的案件随之减少,公共成本也随之减少。贝勒斯在这里用的公共成本应理解为法院的审判成本,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仍然是私人成本。

错误成本是指错误判决的成本。因为被告人要么有罪要么无罪。法院的刑事判决一般会产生四种结果:(1)对一名实际有罪的人定罪(简称为CG);(2)对一名实际无罪的人定罪(简称为CI);(3)对一名实际有罪的人没有定罪(简称为–CG);(4)对一名实际无罪的人没有定罪(简称为–CI)。在这四种可能出现的判决结果中,CI和–CG则均为不正确的,就产生了错误成本。粗略算来,美国法院大约1/8的案件判决错误。在刑事案件方面,无罪者治罪的案件数量大概要少得多,但仍不可忽视——占案件总量的1%-5%。一定数量的错误治罪之错误可能相当于更多数量的错误宣判无罪之错误。

在刑事诉讼中,直接成本的耗费是必须的,关键是其量的大小;同样,错误成本的耗费也是无法避免的,无论那一个国家,也无论其刑事司法制度多么先进,都不能保证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可以避免付出错误成本的代价。这一方面由于人们认知或司法程序的局限,另一方面错误成本的发生也是人们相对于直接成本进行交换计量所做的选择。法院应权衡私人利益、错误发生率与政府利益,使成本最小化。

⒊道德成本(MoralCost),又称伦理成本,是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提出的。“道德成本”(MC)概念,主张错误判决除带来经济成本外,还造成道德耗费。考虑两种可能出现的错误判决:对无罪者治罪(简称为CI)和对有罪者不治罪(简称为–CG)。撇开这两种错误判决的经济损害不谈,前者比后者更有害,因为它侵犯了无罪不治罪的权利。这种侵权行为即是道德损害或道德成本。

根据德沃金的观点,道德成本是一种同一类案件所共有的、客观的和恒定的因素,只要是侵犯相同的权利,道德损害就相同,因此每一类案件中道德成本是一恒定因素。道德成本只与某些道德有关,CI比–CG的成本更高,所以应选择防止CI错误的程序制度,实现的方法是,转移证明责任,使治罪更为困难。

贝勒斯并进一步提出刑事审判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程序的错误成本和直接成本和道德成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

MinimizeSum(EC+MC+DC)

⒋审判成本、诉讼成本与生产正义的成本

(1)审判成本(审判费用)=用于审判工作的法院预算。

(2诉讼成本(诉讼费用)=当事者负担的成本或费用。

(3生产正义的成本:通过审判而生产正义所花费的成本。

这些都是日本学者棚濑孝雄所使用的概念。在这里把它们列举出来,以资比较。

二、国内学者对诉讼成本的理解.

国内学者对诉讼成本的理解和应用,无疑是在吸收和消化外国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同程度上又有进一步细化,但有的理解是正确的,有的又存在一定的偏差。

⒈对诉讼成本的一种理解是刑事审判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两个方面。这显然是借用了波斯纳的用法。所谓直接成本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侦查、、审判和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Expense)。直接成本主要由以下项目构成:审判机关为审理案件所支付的的全部费用(包括法庭建设、法院工作人员的工资、装备、办公设施);检察机关为审查和提起公诉而支付的全部费用;侦查机关(含检察机关、安全机关)为破获案件和处理案件而支付的全部费用,用于侦查活动如鉴定、通缉等的费用;因执行强制措施所要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看守所建设、被羁押者的膳宿费等);用于强制执行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监狱建设、狱政工作人员的工资、装备、办公设施等);当事人为参与诉讼活动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聘请律师和人的费用、参与诉讼活动所做出的支出等);诉讼参与人为参与诉讼活动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聘请鉴定人、证人和翻译人员参与诉讼活动期间的差旅费、膳宿费、误工费等);其他与诉讼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判决书、制作法律文书的费用等)。

所谓错误成本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被告人的不当追诉或错误判决所造成的耗费。错误成本主要由以下项目构成:经法院审判,刑事被告人被无罪开释所造成的赔偿费用;因错误的判决而造成的错误执行而支付的冤狱赔偿费用;因错误地实施强制执行而支付给被告人的赔偿费用;因不当追诉或错误判决而导致司法资源无效使用所消耗的费用。

⒉直接耗费(directcosts)和错误耗费(errorcosts)

这是陈瑞华博士在他著的《刑事审判原理论》一书中作的解释,基本上借用了贝勒斯的分析。他分析刑事审判活动的经济耗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在进行审判、制作刑事判决过程中所直接产生的耗费,简称为“直接耗费(DC)”。二是由于刑事判决的错误所造成的耗费,简称为“错误耗费(EC)”。

“直接耗费”产生于刑事审判过程之中。它主要包括公共耗费和私人耗费两种。前者主要涉及法官的薪金,陪审员和证人的报酬,法庭设施的使用,等等。后者则涉及当事人委托律师的费用,聘请专家鉴定的费用,等等。这与贝勒斯的定义相同。一般而言,刑事审判的周期愈长,审判程序愈是繁琐和复杂,直接耗费也就愈大。

“错误耗费”的产生主要源于法院作出了错误的判决。法院的刑事判决一般会产生四种结果:CG、CI、–CG和–CI。在这四种可能出现的判决结果中,只有CG和–CI是正确的。因为无论是CI还是–CG,任何一项错误判决结果都会导致经济资源的无效使用,因而是一种不适当的资源消耗。例如,如果法院错误地判决一名实际无罪的人有罪(即CI),那么它在原来刑事审判中所耗费的全部资源将付之东流,没有任何成效。不仅如此,原审判一旦被上级法院,国家还要对那些受到错误定罪的公民给予高额经济赔偿,这无疑是对国家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样,如果法院经过审判没有对实际有罪的人定罪(即–CG),那么审判活动也不就会有任何效率,因而失去了意义。

同时,还应对这两项耗费的总和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而不能只是单独地减少其中任何一项,否则就会破坏两者间的相对平衡。例如,我们如果只是尽量减少审判中的“直接耗费”,将最少的人力、才力和物力投入到刑事审判活动之中,那么判决的错误率势必会提高,由此导致审判的“错误耗费”畸形增加。同样,为了确保判决正确性而增加的“直接耗费”也要大于因减少判决错误而节省的“错误耗费”。

⒊有学者认为诉讼成本是指因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而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国家用于诉讼业务的财政预算和诉讼当事人为取得个案司法保护所承担的资源耗费。按其表现形式分为显形成本(或称直接成本)与隐性成本(或称间接成本),认为凡是直接以支付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耗费即属于显形成本,如司法预算、诉讼规费、费等。凡是不直接以支付金钱但隐含金钱支付的时间、距离、程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耗费就属于隐形成本如期限、管辖、诉讼的合并与分离等。这种对成本的理解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如被告人聘请律师出庭辩护支付的费用就属于显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并被用于本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故称为隐成本。象被告人自行辩护不聘请律师而省去的费用就是隐成本。

⒋还有学者认为诉讼成本是人们购买司法正义的价格。它包括案件当事人为进行诉讼过程中耗费的金钱、时间、精力和无形的精神负担。从结构上来看,诉讼成本又包括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两种,前者是法律系统运作的耗费,如法官工资、法院设施支出和律师费等,后者则指因判决错误使资源(含权利)无效率配置所增加的成本。这两种成本在一定的情况下存在着一种彼消此长的关系,即:为使直接成本最小化,维持最少量的法官队伍,设置不可能再精简的法院和审判层级,特别是案件再审程序,则错误成本可能会极高;反之,为减少错误成本,追求司法公正,就要增加必要的法官和再审程序,这意味着直接成本增多。这把日本学者棚濑孝雄和波斯纳的观点结合在一起了。

⒌审判成本是法院在实施审判行为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司法资源的总和。在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源。如进行刑事审判活动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专职法官、书记官、翻译官、法警等。在实行陪审制的情况下还要有一定数量的非专职审判人员。2)物力资源。如为法院进行正常的审判活动所必备的法庭设施、通讯及交通设备等。3)才力资源。如法官、陪审员、书记官等的薪金,司法鉴定费用,对出庭作证的证人所支付的报酬和补偿费用等等。4)时间资源。在审判过程中,时间的浪费往往意味着法院在单位时间内审判活动效率的降低,并导致对单个案件的审判所耗费的经济费用的增加,因此在刑事审判程序运作过程中,时间已成为一种与经济耗费有关的司法资源。这些司法资源相当于国家在刑事审判方面所进行的必要投入。上述司法资源均构成一项刑事诉讼过程必须投入的审判成本。

6.伦理成本(MoralCosts)

具体指诉讼主体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刑事诉讼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利益的损失。它的内容包括:1)因不当追诉或错误裁判而导致的民众对国家专门机关消极评价带来的信念、尊严和权威的损失;2)因国家正当或不正当追诉而给被告人带来的名誉损失;3)因参与诉讼而使案件事实晓于社会一定范围或受到控辩双方消极的质证、询问而给被害人、证人或鉴定人带来的名誉损失等。这种理解比德沃金的定义宽泛得多。同样难以计量,但可以进行比较。

7.刑事诉讼费用

刑事诉讼费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以及诉讼参与人(包括被告人)在开展或参与某个具体刑事诉讼活动中产生的必要费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刑事诉讼费用是办理某个具体刑事案件所产生的个案费用,而不是指专门机关或诉讼参与人针对多起案件而从事诉讼活动所耗费的期间性费用(如法院的年度开支);二是刑事诉讼费用是缘于诉讼而产生的程序性费用,它不包括机关或个人为维持正常工作或预备诉讼而支付的程序外的基础建设费用(如法庭建设)和常规性开支(如法官的薪金)。由此看出,刑事诉讼费用属于刑事诉讼活动中所耗费的直接成本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关于刑事诉讼费用的范围,世界各国对此的规定不尽一致。大致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因国家专门机关开展诉讼活动而耗费的必要开支,如调查费,鉴定费,诉讼文书的成本费等;二是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活动而耗费的必要开支,如证人的旅途费、日薪,翻译人员的工作报酬,鉴定人的工作报酬,律师的服务报酬等。关于诉讼费用的范围,德国刑诉法典在“程序费用”一章中有“程序费用”和“诉讼参加人的必要开支”的区别规定。

综观世界各国实行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由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负担相应刑事诉讼费用的规定,而不单纯由国家全部负担。

8.诉讼主体所花费的成本又可把诉讼成本分为法院花费的审判成本,检察机关花费的追诉成本和公诉成本,当事人花费的成本其中包括刑事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和其它诉讼费用。宋应辉

二、诉讼成本的性质与特征

通过以上对大家使用的各种成本内涵的分析,旨在应用成本这个术语时弄清楚它在具体语境下的意思,从而正确把握所要了解的法律问题。而分析刑事诉讼成本的性质,应当从经济学中的成本性质来把握它。刑事诉讼成本分析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这两个,并且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使用.

生产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而购买生产要素支出的货币金额。生产成本是与选择时的考虑紧密相连的,选择时的考虑必然具有前瞻性,它牵涉到尚未发生而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说生产成本是事前的概念,没有与选择就没有成本,而且成本是附属于考虑选择的人,同时也只有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才有成本。

交易成本是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合同、执行合同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了那些鲁宾逊·克鲁索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这就把交易成本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也包括了颁布法律制度的成本。

但经济学家所看重的是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当一些资源被用来生产某一产品时,同时就必须放弃用这些资源生产另一种产品,或者说当一些资源被用来生产某一产品时,用这些资源所能生产的其它产品就相对少一些。所以,生产某一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而不作出另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就是说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可得到的最好决策的价值。它可以用来表示在实际经济成本或在物品稀缺的世界上作出决策的后果。即使不存在市场时也是一样。选择不同的规则、办法、制度,就会造成根本性的差别。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上真正意义的“成本”。比如,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为了制止犯罪,就要有警察、检察官、看守、法官等人的劳务和用于带逮捕和判刑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其机会成本,他们可以在其它活动中其作用。如法官可在工厂里工作,用于法庭的建筑物可以当作工厂的车间。

成本对有限资源的使用选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它对通过市场交易作出的选择和通过非市场运作作出的选择具有同样的意义。法律的经济分析同样强调要在机会成本基础上作出选择,任何法律,只要它涉及资源使用无不打上经济合理的烙印,即使它与市场行为无关或只与不完全相似于市场行为的行为有关。法律实施涉及对可供选择的匮乏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无庸置疑的。同样,当法官依照法律的可能资源量作出判决时,法官也正在对资源使用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比较和选择。无疑,判决必须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原则进行。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进行权衡、选择,利用机会成本进行决策。由于将资源用于某一方面而不能用于其它方面就必须放弃一定的收益。成本只能由个人在选择时放弃的其它机会来定义,机会是只有作选择的人才能体会到,对于不同的机会的评断也是他自己做的,因此,机会成本的概念必然是主观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都应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来使用。生产成本是指达到一定产出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未必单指生产成本,但生产成本一定是机会成本;否则,它就失去成本的重要性质。同样交易成本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机会成本,是人选择不同制度的机会成本。

在诉讼活动中,警察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其他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侦查、、审判和执行过程中都要所消耗的经济资源,都要付出成本。有一部分成本如物力、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表现为类似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另外一部分成本则以交易成本的形式出现,象搜集证据信息的成本、在庭审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成本,如质证、交叉询问花费的费用。虽然区分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有一定的困难,好象也无多大必要,但在理论分析上却是必不缺少的。

经济学家在很长时期内就发现生产成本概念本身的缺陷,因为生产成本的内容仅包括生产原料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交易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处理。生产成本作为生产定量商品的技术上的要素耗费,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和数量质量要求,它体现的为人与物的之间的技术关系。对进行诉讼而需要的房屋、设备、车辆、人员数量、薪金等,可以进行计算,衡量、择优。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更广泛意义上提出的交易成本,用以表述人与人之间的对权利进行交换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成本。交易成本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法律运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合理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则对指导人们的诉讼行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诉讼活动内容和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便于计量。到法院打官司,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法院的判决或裁定给当事人带来怎样的利益格局变动,事先难以准确计算。交易成本与法律有着质的一致性,即法律关系中为克服权利交易障碍而产生的价格(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支出。由此可证实一点,法律主要降低的是非生产性的交易成本。

也就是说审判程序上发生的成本的特征既有生产成本意义上的,也具有交易成本的意义上的,生产成本容易计量,交易成本不便于计量而且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它们都有非生产性的特点.由于诉讼成本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所以对它难以准确的把握,就容易造成对司法资源的的不节省,从一个侧面也提出了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实证分析、定量分析的重要性。

.转引自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17.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同上注,第716-768页。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美]迈克尔·D·贝勒斯.同上注,第23页。

.[美]迈克尔·D·贝勒斯.同上注,第26页。

.[美]迈克尔·D·贝勒斯.同上注,第29页.

.[美]迈克尔·D·贝勒斯.同上注,第29页.

.[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日]棚濑孝雄.同上注,第283页。

.李文健著:《刑事诉讼效率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王如铁,王艳华.诉讼成本论,法商研究.1995.(6).73-79.

.冯玉军著:《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李文健著:《刑事诉讼效率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3.

张五常.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50,407,438,439..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4.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56.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773.

.干学平,黄春兴,易宪容.现代经济学入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05

第10篇

[关键词]单个农户生产成本农民增收

一、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因素

政治经济学将生产成本看作是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总和,划分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对价值增值的影响。而在现实中生产成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范畴,农产品价值的这个独立的部分所代表的既然是农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因而它必须通过流通过程从农产品的售卖价格中收回来,它是农产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而且在现实的市场中我们考察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还要考虑许多潜在的两者(C和V)都影响的因素,因此模糊两者概念上的区别,将C+V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微观角度对单个农户生产活动中影响其生产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

1.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单个农户生产同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对农户来说,把握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单个农户之间获得信息的成本不可能是相等的。

(1)获得信息的成本的不同。在我国,由于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农户比较分散,各个农户获得信息的成本是有差距的。农户获得信息在距离、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是说,郊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户若要获得和市场附近农户一样的信息它们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2)对信息的反应影响生产成本。如果说第一点是“硬实力”(外在环境)的话,第二点就是“软实力”(农民的内在素质)了,因为农民对信息的反应既取决于他们在时间上的意识,也取决于他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这是农民所积累的经验和他们对价值规律作用理解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反应不同。

(3)行业信息使农产品生产者机会成本增大。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因生产一种产品而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利益损失。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农户选择某一新的产品生产,就会付出进入这个行业的需要的信息成本。有些稀缺性的产品生产的行业信息是垄断的,进入的成本大多是沉没性的,同时由于生产者新产品技术的生疏,也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2.农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所谓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企业因扩大而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现象。就农业来说,在投入所有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金等都按同一比例增加的条件下,若产品收益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从而企业比例报酬递增,则称之为实现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相对于边际成本而言的,边际成本递增,规模就不经济,边际成本不变,也不是规模经济,只有边际成本递减,才会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农业规模经济还难形成,其原因如下:(1)目前土地制度的约束。(2)农村人口比例不合理。(3)农村土地自然条件的限制。(4)农村农产品市场要素和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有效外销渠道还没有形成。

3.农业科技应用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知道农业资本有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C)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V),C和V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比例越大,即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就越大。在资本形态上表现是C和V,在农业科技的现实应用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科技的应用没有普及。(2)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低下。(3)农产品科技含量少,质量不高。

4.政府的土地补贴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政府对土地进行补贴,由于地方政府运行效率低下等因素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导致农户之间受益不公平,它们各自的生产成本有了差异:(1)对大众性农产品来说由于竞争和政府管制的作用,全国市场价格基本是一致的,就同一地区来说由于政府对不同的土地补贴是一样的,没有形成级差性补贴,土地级别不同的农户生产成本显然不同,拥有优等地的农户的生产成本显然要比中等地和劣等地的农户要小。(2)各地补贴标准差异较大。(3)国家颁布的补贴标准在部分地区落实不到位,补贴方法混乱,造成不同地区农户受惠程度的不公平,社会监督困难。

二、降低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措施

1.加强农户与外界沟通

信息在农村的流畅是实现农户与外界的沟通的最基本途径。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实施的村村通公路和电网以及通信光缆建设对农户了解外界信息有着积极作用,极大方便了农户的交通,扩大了农户在本市或本省交流的范围。但国内其他省和地区以及国际市场的信息渠道依然没有打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强国际互联网在农村的建设和普及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由于中西部农村农民居住较分散,可以以村为单位先将网点搞起来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2.实行农地制度创新使农村经济规模运行

加大力度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观念,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农业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多余人口向第三产业和由于农村规模经营而产生的各种衍生产业如农产品的原料配送、收购、包装、运输等服务性的方向转移,实行集约化生产、外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3.依靠农业技术进步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兴建专门的农业科技研究所,着力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使创新的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得以运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产品的贡献率。

4.政府补贴政策的落实

提高政府对农业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对补贴政策实施有效的监管,防止运行过程中产生腐败问题,使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落到实处。同时,针对地区的差异实施级差性的补贴,避免地区性贫富差异扩大化。

参考文献:

[1]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72.

[2]发展规模经济是解决农业生产力低下问题的关键.南华早报.

第11篇

摘要:本文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首先,考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得出从长期来看,生产者价格是消费者价格的单向Granger原因;其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生产者价格是消费者价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可能意味着,从长期看,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供给方的作用相对要大于需求方。最后,对货币供给冲击效应进行再检验,发现产出(GDP)最先对货币供给冲击做出反应,价格水平随后做出反应,但是对价格水平的效应将持续更长时间。

关键词: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CPI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则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根据经济理论,一般把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作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先导指标,而CPI对PPI也有反馈机制。究竟这种传导机制是如何作用的,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结论不尽相同。

Cushing和McGarvey[1]对美国的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表明,从生产者价格到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比从消费者价格到生产者价格的传导机制更重要。ToddE.Clark[2]全面分析了生产者价格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的各种可能原因,并且运用回归分析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美国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从生产者价格到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比较微弱的结论。Caporale等[3]对G7国家的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考虑了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ofmonetarypolicy)引起的因果关系,使用了Toda和Yamamoto(1995)介绍的适用于不稳定系统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CPI和PPI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到有效的检验结果。

从近期国内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种是从价格传导机制是否发生变异的角度分析。刘敏等[4]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多个角度对山东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包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其结果表明,PPI和CPI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关系;PPI对CPI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期,但是PPI的上涨最终势必会传递到CPI上;从长期来看,PPI的波动幅度一般大于CPI的波动幅度,但是两者总的变动方向往往是一致的或接近的,也就是说所谓的价格传导机制变异从数据上得不到证实。何新华[5]分析了不同价格指数间的区别及联系,通过仔细观察各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使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建立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上下游工业的价格传导规律并未发生变异的有益结论。

第二种是研究价格传导机制的长短期动态关系。张延群[6]采用二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构造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该模型的分析表明,从长期看,CPI决定了系统中价格指数的长期趋势;并且建立了各指数间的一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I(1)CVAR)模型分析指数间的短期关系。从短期来看,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是其他价格指数发生变动的推动力量。

此外,程建华等[7]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等技术,分析了各宏观经济变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以及指标间的先行关系;并对我国物价传导机制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分别分析了上游价格向消费价格的传导机制和生产资料价格向分类消费物价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在市场化较为完善的行业或领域,价格传导机制畅通;而一些由政府控制或存在垄断的行业,价格传导发生阻塞。这些结论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贺力平、樊纲、胡嘉妮[8]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的CPI、PPI数据分析两指数间的带动关系,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的Granger原因,两者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据此得出结论:在所考察的时期内,在影响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中,需求方面的因素相对大于供给方面的因素。

国内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对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很多有益于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都没有考虑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传导机制的影响,同时,Caporale和Pittis(1997)指出,利用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会受到系统之外第三个变量zt的影响。他们检验了一个包含xt和yt的两变量VAR系统是如何受到系统之外的第三个变量的影响的。当zt会Granger引起其中的变量时,利用不完整的两变量VAR系统检验因果关系将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

有鉴于此,本文拟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纳入我国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研究,以期得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结论。以下内容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分析价格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关经济理论;第三部分介绍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处理以及使用的模型;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最后给出主要结论。

二、关于价格传导机制的有关经济理论

1.生产者价格到消费者价格的传导理论

首先,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通常被看作处于一个生产链条上的不同产品的价格[2],生产者价格被视为投入品的价格,用于生产最终产品,消费者价格则是消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其次,根据一般经济学理论,厂商在产品定价时是按照在产品的边际成本上的一个加成定价。因此,根据加成定价的原理,当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提高时,必然会传导到消费者价格上。

2.消费者价格到生产者价格的反馈机制

首先,按照马歇尔的派生需求理论,预期消费者价格到生产者价格会有一个反馈机制。因为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厂商对投入的需求。因此,生产的成本反映了资源和中间产品的机会成本,这将会反映到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上。其次,如果在零售部门的劳动者致力于保持他们的购买力不变,那么消费者价格也可能影响到生产者价格。这种效应发生的时间将取决于工资的设定过程和预期形成机制。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是形成货币传导机制的起点,其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导向等方面。

货币政策操作通过金融工具影响中间目标继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相对价格和融资条件(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以及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并通过它们的变动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即引起企业和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投资和消费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产出和价格水平。货币政策对价格变动的传导机制见图1。

三、变量选择及模型介绍

要准确地分析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间的传导机制必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予以考虑[3]。同时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本文的实证分析仅选用货币供应量M1和实际GDP作为反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变量。

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上采集到上述变量数据,样本期为1978—2007年。生产者价格指数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代替。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其他经济变量取自然对数后的差分表示的是环比序列,因此,PPI和CPI均采用年度环比数据,这样才能保持数据内部的一致性[9]。对GDP通过价格调整得到实际GDP值。对水平变量取自然对数可以有效地削弱数据的异方差性,因此,对所有水平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PPI、lnCPI、lnGDP和lnM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基于系统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定义的。为了表述方便,仅以两变量的VAR模型为例予以说明,多变量的情形可依此类推。假设二元变量的VAR(p)过程如下:

xt=a0+a1xt-1+K+apxt-p+b1yt-1+K+bpyt-p

若接受H01:b=b2=K=bp=0,则yt不是xt的Granger原因;而若接受H02:d1=d2=K=dp=0,则xt不是yt的Granger原因。

构造F检验统计量即可实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F=(RSSR-RSSu)/JRSSu/(T-K)~F(J,T-K)(2)

其中,RSSR和RSSu分别表示在H01(或H02)之下的约束和无约束的残差平方和,T为样本容量,J和K分别表示约束个数和回归因子个数。若接受H01同时也接受H02,则表示变量xt和yt之间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或者构造如下渐近等价检验。

x2=J•Fx2(J)(3)

实施上述因果关系检验的步骤为:第一步,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即确定单整阶数。第二步,如果确定各变量为非平稳序列,假设各变量的单整阶数一致,那么进行协整检验,判断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三步,在确定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下,建立VAR模型。第四步,对最终估计的VAR模型进行参数约束检验,由此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四、实证研究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正确判定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必须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第一步,分析变量的水平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变量的水平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第二步,检验各变量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记为ΔlnPPI、ΔlnCPI、ΔlnGDP和ΔlnM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即原变量为1阶单整序列。

2.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首先考虑两变量模型,即仅考虑lnPPI、lnCPI之间的因果关系。按照检验因果关系的一般步骤,先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两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因此,可以运用lnPPI、lnCPI两变量继续建立VAR模型。

其次估计VAR模型,经过不断地尝试和修正,最后得到两变量间的模型。表4中列出最后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对模型的具体形式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与作者联系。

由表4得知,CPI和PPI间的传导机制不明显。lnPPI和lnCPI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下面的分析将考虑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影响,以真实、准确地分析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间的传导机制。

考虑加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量的四变量模型,按照检验因果关系的一般步骤,先对四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4个变量间存在1个协整方程。

再次估计四变量的VAR模型,最终得到VAR(5)模型。本文表6中只列出最后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6得知,在考虑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后,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符合Caporale和Pittis(1997)的结论。

从长期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PPI、lnGDP和lnM1同时构成lnCPI的Granger原因,而lnCPI则不是lnPPI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量对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间的传导机制有显著影响,只有加入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才能真实地反映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

3.对消费者价格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获得变量间的VAR模型之后,继续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其他变量对消费者价格水平(CPI)的冲击关系,结果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图1显示,生产者价格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在当年给lnPPI一个正向冲击后,lnCPI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在第4年达到最高点,在第5.5年之后,这种影响趋于平稳。这表明,生产者价格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PPI通过生产链条的传导影响CPI的渠道通畅。

图2显示,在当年给lnGDP一个正向冲击后,短期内会引起lnCPI上涨。这种效果在第2年达到最大值,在第3年之后,其影响趋于平稳。总之,实际GDP的冲击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也较大。

图3显示,在当年给lnM1一个正向冲击后,短期内lnCPI并没有显著变化,即反应较慢。其后才缓慢出现小幅度上升,但是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

综合分析,从长期看,在影响消费者价格(CPI)的诸多因素中,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最重要的是生产者价格,而实际GDP、货币供应量M1对消费者价格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4.货币供给冲击效应的再检验

进一步用获得的VAR系统对GregoryChow等[10]的关于货币供给冲击的效应进行再检验,即货币供给冲击对价格水平以及产出(GDP)的不同效应。比较图3和图4,在当年给货币供给(M1)一个冲击后,GDP较快地做出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大,并且大致在第3年后这种效应就立即趋向于0;然而,价格水平的反应较慢,大致在第2年才开始做出反应,但是反应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这种效应在第6年之后才大致趋向于0。因此,可以表明,产出(GDP)对货币供给冲击先做出反应,价格水平后做出反应,但是对价格水平的冲击效应将持续更长时间,波动幅度也更大。这表明,依据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从本文建立的VAR系统出发对GregoryChow等[10]关于货币供给冲击效应进行再检验,得出了与其一致的结论。

五、结论

第12篇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优劣的重要因素,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综合指标,应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虽然成本管理在珠三角的企业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成本管理一般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成本管理内容僵化。目前,很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只限于生产耗费活动,而对企业的研发、供应、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相对忽视;将成本管理的目的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强调节约和节省,而不将产品成本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进行比较以实现企业整体的更大收益。同时成本管理的模式是以计划价格为基础,只考虑财务成本,以事后核算为重点,简单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有效的事中成本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分析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2.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合理。在企业成本管理对象复杂性、多样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上,不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开发成本管理软件,从而导致企业各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核算功能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分解产品成本时,不是认真按产品设计要求,按零部件工艺流程的成本形成逐个计算,也不是自下而上逐级填报、汇总,而只凭主观印象算大账,将产品成本按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或是过多倚重ERP(MRP)中的BOM来控制成本,而未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和控制。对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即缺乏全面的价值链分析和全面的成本信息,只注重生产阶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价值链的分析,尤其忽略对竞争对手价值链或成本链的分析。同时,传统成本管理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工时、产量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过分地强调有形成本动因,如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而忽视了对企业影响深远的无形成本——结构性成本的管理,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产品的复杂性、生产设备布局等。

3.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参加成本管理的人员仅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财会部门及下级核算人员),未涉及到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也制订了成本费用开支的审批制度、降低消耗指标等,但缺乏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4.忽视库存成本。多数企业忽视电子元器件易氧化、电子产品细分型号多、多数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在研发阶段过于标新立异而选择特殊的材料(产品之间不通用),造成原材料种类繁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不注意适度控制,从而造成库存数量过多;在质量控制严格的企业,3~6个月即要报废处理一批元器件,给公司造成损失;另外因为数量增加而增加了仓库租金成本、仓管人员工资成本。

二、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不断影响的领域,没有100%优秀的方法,只有不断改进的方法。笔者以实际工作中的成本管理之经验,结合时下一些成本管理的方法,对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做以下探讨:

1.树立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企业成本管理的成败源于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企业不但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还要注重培养与提升企业中层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2.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建立适合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流程。企业制定的控制制度规定企业成立成本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名称),由财务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人,市场、研发、制造等部门领导任副职,组员要包括成本主管会计、销售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结构)、工程部人员、制造经理等;制定成本管理委员会的权限和议事规程,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奖惩制度。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建立产品成本管理评审的流程,在产品各阶段,如市场定位、外观设计及包装、产品研发阶段选料(主要部件和结构件)、产品试产、产品量产、包装、运输等做到事前介入评审,从而敦促各相关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从而最大化地增加企业的利润。成本管理流程应该与企业的其他流程相结合,但必须独立出其他流程。

3.成本管理必须要在有归集的准确数据和业务流程比较齐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先进的管理系统来进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在采购环节、库存环节、生产环节、出货环节及管理环节制定合适的数据归集口径,口径必须具有一致性、一贯性;企业可以在前期多花费用、重点加强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同时可以通过经营部门和财务部门不断地核对数据,从而不断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珠三角外向型电子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OEM、ODM和上述两种模式与自有品牌共同存在的模式,多是以订单为主线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因此,开发管理系统时,必须基于订单主线模式来编写程序的,以订单为主线来进行控制和核算。在ERP的设计过程中,要从订单评审、订单生产、订单出货各环节减少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真正地控制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只有设计了企业合适的ERP才有利于成本管理,否则也会有碍成本管理。

4.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基于企业的各个经营活动,先合而治之,后分而治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细分成以下几块:新品研发、产品试产、市场拓展、接单、采购材料、生产产品、物流、日常经营管理等,在实际中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成本管理应先着眼于不断改善、简化各业务流程,减少流程反复的次数,力争做到高效率;简化流程就像是挤海绵里的水,行为应一直持续。在每个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中加入成本管理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进行控制。具体阐述如下:

(1)在新品研发阶段,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市场开拓人员等企业相关人员都应参与早期的评审。这里重点要关注三块:①材料(电子元器件)成本管理,技术人员选料的原则应是除了特定功能的原料外,其他的原料全部选用通用材料;在类似的材料中,应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②产品尺寸控制,研发人员应与外观设计人员充分沟通,确定企业产品的尺寸,尺寸应限定只有少数的几种,切勿五花八门,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物流费用、产品的结构件和包材,又因结构件和包材有最小定货量限制,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增加库存成本和材料报废损失。③模具类型的控制,销量预测应该是市场部门在新品评审时就应确定,销量预测直接影响模具费用,模具费用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做好研发阶段成本管理的前提有三个:①企业应建立齐全的供应商库,材料价格等能及时得到更新;②研发技术人员应熟悉相关领域各种材料的价格,或者进行内部询价;③有一个懂产品结构的成本会计来主导评价研发人员选料是否适当。笔者个人认为:在一般的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里,研发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最关键的,是整个产品成本管理的源头。

(2)产品试产阶段的成本管理应做好两块:①初步统一产品成本数据归集口径,建立产品成本数据归集的模式;②对产品上马前的各项成本预测数据的检验,根据数据比较、分析结果,确定量产成本管理的关键点及产品生产交货的周期。

(3)日常管理活动成本管理应利用预算控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应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效率、精简人员,只有人员减少了,降低成本才会有可能。市场拓展成本的控制的关键就是用最有效益的手段来取得最大的市场反应,总的来说,采用先预算再发生后比较的手段来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个控制:①加强对国内、外展会费用的控制;建立展会效果跟踪机制,有选择性地参展,控制参展次数。控制展位面积,实际经验表明:除了是奢侈品外,参展面积过大的实际效果很小。②加强对宣传手段(途径)的控制。③加强对宣传用品的控制,做到少量多批的印制和发放宣传用品。

(4)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应主要把握以下几项工作:①选择诚实的采购人员,建立采购部门的成本节约激励机制;建立内部监督、举报制度,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②建立健全企业供应商库,建立供应商、材料价格定期评审制度,让公司财务部人员、研发人员、制造核心人员参与,对供应商的资质、材料价格、材料质量、诚信、合作态度等进行评审。③优化采购流程,提高计算机管理的程度,提高采购效率。④降低安全库存量,提高材料周转速度,降低库存成本。珠三角地区电子产品的产业链条齐全,一般的电子元器件的供应周期短,完全有空间将安全库存量降至零。而包材体积较大,又有最小采购量的限制,如果企业不在产品研发阶段做好计划,企业往往会因包材过多而不断扩充仓库,从而增加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

第1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路径选择;探析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2

现代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当中想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那么就必须要适应当中激烈的竞争环境,然而笔者认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够立足发展的步伐,其不外乎采取三种有效的发展战略,有力地巩固自身企业全面的发展优势,其中成本领先战略在三种战略当中是最为基本的竞争战略,然而笔者认为想要更好地开展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前提条件首先就是需要在企业当中做好成本管理。由此,企业有效地运行成本领先战略最佳的途径就是针对生产成本管理进一步进行有效的加强,下文便是笔者的详细阐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成本管理范畴过窄

我国企业受到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当中,通常只是单一的驻中国生产成本的管理。然而,在企业的供应和销售环节却没有给予更多的考试,忽视的企业外部价值的体现。这种成本管理的范围相对过窄,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市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要求。现代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给当前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带来了前所未来的竞争压力,如果企业只是重视制造成本管理方面,那么势必会对企业的投资以及生产决策上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过去传统观的成本管理理念当中,成本管理的最终的目的被视为是有效的降低的企业所投入的成本,那么节约在当时的环境中就自然的成为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然而,我们现在从现代成本管理视角上去分析,不难发现如今的成本管理目标,对于成本的降低都是有着条件和限度的,企业在某种情况中针对成本进行控制,那么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效益可能都存在着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有力的创新以及进一步的完善成本管理理念,讲过过去传统不适应现代企业在社会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的摒除或者进行完善安全。

(三)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成本管理在其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所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企业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最为原始的动力。但是,针对这一点,我国市场当中还有一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仅仅是限制于所颁布的财务法规上相关条例进行相应的执行,在成本管理当中只是侧重于宏观需要,然而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却给予忽略。

(四)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低成本就说明企业利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而提供更多的产品以及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效率,但是却不一定存在高效益。我国有部分企业不管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情况,只是在企业内部片面的通过提高产生的产量,从而将产品的成本进行压制降低,通过产品在仓库当中的挤压,将生产过程当中所产的成本直接转移或者隐藏在库存产品当中,将短期的利润进行有力的提高。这种情况在我国社会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归咎于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市场观念,造成成本管理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了这种产量越大而成本越低,那么所取得的利润也就随之越高的误区。

二、当前一些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意识不高

在管理领域上,一些企业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或者项目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而且在一些企业的传统生产成本管理中,生产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质量和效益的下降。

(二)原材料采购中间环节多

在供应链环境下,提升采购的效率及降低采购成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很多企业采购点过于分散,采购信息不透明,使得物资采购成本较大。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采购经历中间环节较多,每经过一道环节都将给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带来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若不经过过多中间环节,直接从供应商采购则减少相当比例的中间费用。

(三)企业库存管理不完善

库存也是有成本的,库存管理的重点之一是管理库存成本,消灭库存成本。目前企业库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库存准确率低。按照库存准确率的定义,库存准确率越高越好,这意味着生产物料被有效的管理;②库存周转次数低。提高企业库存周转次数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如果库存周转次数低,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需要不断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这样过对于企业在不管是决策上面的科学性,还是管理当中的精细化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落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供应商的信息,在生产成本的信息记录上出现了不正确以及完整的现象,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企业成本进行升高。

三、优化现代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路径选择

第14篇

本论文是结合目前实际生产中,通用夹具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用通用夹具装夹工件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加工质量不高,而且往往需要增加划线工序,本论文为铣床专用夹具,主要包括夹具的定位方案,夹紧方案、对刀方案,夹具体的设计及加工精度等方面的分析。

本夹具能在加工常规零件的时候使质量进一步提升,并降低劳动强度,能在保证产品质量加工精度的同时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夹具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实际生产中企业的效益 。因而对夹具知识的认识和学习,在今天显的优为重要起来。

关键词:装备;制造;铣床;专用夹具;

Abstract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requirements for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to provide advanced, effective technical equipment, it must first for China 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clude agricultural, heavy industry, light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provide good quality, technical advanced technical equipment, but also for new materials, new energ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basis of equipment.

The present paper is combining the actual production, gm can not meet the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fixture using universal fixture clamping work-piece efficiency, low labor strength, processing quality is not high, and often need to increase crossed process, and special design of a milling machine fixture, mainly including fixture positioning scheme, clamping, of cutter scheme, the concrete and the TAB folder design and machining precision analysis.

第15篇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经济学论文提纲。

一 序论: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市场调查,收集相关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对比,运用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得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二 本论:郑州市上半年蔬菜价格上涨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首先菜农种植蔬菜的种类和数量都是根据去年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而定的,去年生产数量过剩导致供过于求,蔬菜价格下降,今年减少了蔬菜的供给导致了价格上升。其次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调节以保证菜农利益,维护其积极性。然后是生产者的流失,生产成本的加大,由于去年蔬菜价格的下跌导致一些菜农无利可图从而从事其他行业,导致蔬菜行业生产者减少,生产量降低,蔬菜价格上涨。最后某些不法商家的恶意炒作,一些热钱流入市场,商家奇货屯居,导致价格偏离市场规律,蔬菜价格上涨。

三 结论及解决方法:蔬菜批发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免收车辆通行费,政府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沟通协调,支持蔬菜运输。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方便居民买便宜蔬菜。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通过政府和行业部门网站、主流媒体等传播平台,及时相关信息,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以消除民众对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恐惧心理。 完善健全法律体制,严厉打击商家的不法行为。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经济学论文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