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影响
一、日本文化形成的背景:继承传统、融合外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一直接受着东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日本人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日本的特色文化。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在古代,海洋既成为免受外敌人侵的天然屏障,也阻隔了与外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下,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保存,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自我独尊的心理与性格。他们将自己国家称为神国,将天皇奉为太阳神的后裔,对“国粹”有着特殊的癖好。而当他们打开国门,跨过海洋接触外面的世界时,面对他国的先进文化又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的驱使下,日本对于外来文化既能够积极诚恳的吸收,又不会照抄照搬削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外来文化进行“日本化”的处理(所谓“日本化”就是日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模仿、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在日本经过此种方法“过滤”的外来文化可谓不胜枚举,但一切错综复杂的外来文化不但没给日本文化领域、精神世界带来混乱不堪的局面,反而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特色的日本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文化是教育的上层建筑,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与教育每时每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教育是促使日本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社会教育活动能直观地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按照涉及的教育对象可分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女子社会教育活动及老年人社会教育活动。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本身出发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而笔者认为从日本文化视角出发,更容易找出日本社会教育发达的深层动因。但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将仅从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集团主义、个性主义及儒教思想这三方面出发来研究其对日本青少年、成人及女子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个性主义与日本青少年及成年社会教育活动
集团主义是日本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它是受到日本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单一的民族成分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日本本土与生俱来的典型文化。日本人相信“集团具有超过自己的超人的能量”,并非常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在集团内部,强调“和谐”,但在集团间,则有着激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特别的传统文化意识早已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影响必然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普及文化思想作用的社会教育更不例外。集团意识悄无声息地调控着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早在15、16世纪,在日本各地村落中,就有被称作“若者组”、“若众者”等的伙伴集团组织,它们对青少年实行非正规化的类社会教育。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引进西欧文化,推行文明开化事业,尚处在萌芽期的社会教育为了确立和加强天皇权威,开始推行民众教化,统一民众忠于新国家的集团意识。在甲午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因战争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为了稳定民心,日本开始重用社会教育手段,设立“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并鼓励组建地方青年会等青年团体。通过选定、编撰图书,举办展览会、讲演会等活动,对青少年及成人进行教化,灌输为国家服务、顺从国家的意识。从此时到二战结束,日本这种以集团主义为方法、以国民教化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思想一直是控制青少年及成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二战后,美国间接控制了日本,带来了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法制化的思想,使一直只受集团主义控制的社会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日本社会教育开始呈多样化发展,社会教育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个性主义可谓日本的“舶来品”。日本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其社会结构是集团主义的,个性主义是受到轻视与排斥的。日本开始重视个性主义是在二战后,受美国影响,尊重个性的思想得到了认可。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开始注重个人性格与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强调职业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主精神,且更注重培养协作服务精神与爱国精神。进入60、70年代,日本到了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人们余暇增多,使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改善精神生活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社会上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及体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交友活动、社会义务活动、野外活动、集体住宿教育训练、劳动生产见习、各种体育活动等等。目的是培养在校青少年的生活、活动能力,养成其主体性和社会自觉性的态度。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年学级、劳动青年学校、青年教室、青年国内研修、青少年团等组织实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养、情操、兴趣;体育、娱乐;家庭生活;市民意识;职业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伙伴集团的意识、讴歌青春,深化文化素养学习,增进职业技能,强健体魄,使青年具有连带感和充满生气。这一时期的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为满足成年人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学习要求而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讲座、展览会、讲演会、发表会、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成人提高职业技术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舒缓生活压力等。进人8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日本,为日本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加强以往的活动外,还注重国际交流,和平问题的活动等等。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则注重通过丰富的信息手段,帮助成人继续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成人多样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知识高速更新。并且还开展各种兴趣培训班,开设烹饪、实用外语、书法、音乐等课程,来丰富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集团主义和战后民主化的产物――个性主义,在现代日本是追求它们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既要尊重青少年与成人的个性,允许个人视自身的情况发展自我,又要适时培养伙伴意识,拥有适应性、协作性、纪律性、责任感、自主性和协调性的素质,避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泛滥。由于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相互制约,使日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够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与他人良性竞争,又能够无怨无悔地忠于自身所属集团。这样的日本人民使日本社会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下,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儒家思想与日本女子社会教育活动
中国儒家思想传人日本后,深刻影响着日本的道德意识观念,并随着儒学日本化的完成,而成为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思想就对女子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室町时代,就很重视对女性贤淑文雅、观念的教育,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注重“三从”之道,以优雅为德的教育。江户时代,由日本化的儒家思想转变而来的儒教主义成为贵族和庶民女子家庭教育的共同方针,不但贵族强调“三从”“四行”教育,庶民女子也学习坐作进退(礼仪作法)的教养、女子道德和女性修养的基本观念、社交礼仪、社会常识、百般知识的涵养等等。到了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政策下,启蒙思想家和自由民权活动家的男女平等的妇女观、女子教育理论曾盛行一时。然而,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基于家族制度的“贤妻良母主义”妇女观又开始抬头,并与后来的培养“军神之母”的军国主义女子教育思想共同成为二战前女子教育的主导思想。战后民主化思想的传人,给女子教育带来了新气息。为了适应妇女走向社会的需要,变革落后的妇女意识,开展了女子社会教育。女子社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行政开设的学级和讲座,如妇女学级、乳幼儿学级、妇女讲座、妇女教育、母亲教育等;民间团体、企业或志愿者组织的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社会生活、生产和职业生活,健康、安全、兴趣方面等。
从女子社会教育内容不难看出,女子社会教育并未完全逃离儒教传统思想的影响。活动内容非常注重女子修养、家庭生活方法、健康、消费等方面的训练,反映出以往“贤妻良母”主义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社会教育也开始注重传授基本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培养女子的职业观,使女子不再只为家庭做出牺牲,帮助她们走上社会、走向独立。即便如此,由于性别、心理等方面因素,有关女子修养、家庭生活、兴趣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仍是最受女子欢迎的学习内容。
三、借鉴与启示
当今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大国,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必然要提高对大众的教育意识,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而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重要手段的社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是所有教育人所关注的。通过对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关系的分析,我们看到文化对社会教育的深远影响,重视这一影响,对清晰、灵活地运用社会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通过以上对日本文化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和启示。
首先,继承和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控制、把握好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使社会教育的发展适合于国情,更好地造福国民。03如日本的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等都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来看,其中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腐朽的因素,但日本人能够扬长避短,没有一味地将传统文化全部抛弃,而将其精华之处,发扬光大,尤其在社会教育方面,在传统集团主义意识的指导下,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增进团结,提高凝聚力。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学习,对现代而言,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值得我们骄傲的方面,也有桎梏我们思想的因素。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很好地利用于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对于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思想解放,敏锐地发现外来文化并主动吸收,是发展社会教育的主力。oo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就涌进了日本,但日本没有闭关锁国地全面抵制外来文化,而是根据本国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种“胸怀”和“智慧”,使日本在东西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在社会教育方面,引进外来民主,个性主义,并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使社会教育更加大众化,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变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解开“日本之迷”,找到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的深层动力,了解它是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发展并服务于国家的,为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了一个样本。它使我们懂得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选择与利用。只要我们能重视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积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帮助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 日语 基础教学 文化 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ing Japanese Culture Education to Japanese Basic Teaching
LUAN Chao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555)
Abstract Japanes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ts social culture. Ther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basic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o introduce Japanese culture into it.
Key words Japanese; basic teaching; social culture; introducing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是共生的、互依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形式,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重要媒介。长久以来,我们在日语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总是过多地重视日语单词、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的教学,认为在初级阶段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即可,没有必要对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太多的介绍。这使得我们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词汇和日语知识,能够写出符合日语基础语法的句子和文章,但是在同日本人实际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有些句子却往往用得不恰当。这促使我们应该从日语的基础教学阶段便重视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
1 日本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汉字便传入日本,中国汉字字形成为日语的表记方式,相当一部分的汉语词汇不管是发音、字形还是释义均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并应用流传至今。可以说,中国的汉语为日语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中日两国语言的亲密关系使得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基础日语的学习时非常得心应手。很多单词和表达方式在两国的语言系统中都能够找到共通点,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也常常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往往忽略了其文化背景教育的重要性。
毕竟中日两国的国情文化不尽相同,两国的语言虽有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比如,“大丈夫”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指的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而到了日语里面,却成了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又如,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这样打招呼:“你吃了吗?”“你去哪儿啊?”日本人则大多会说“いいお天荬扦工汀保ㄌ炱真好)。如果在这里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对方是否吃饭,要去哪里,就会显得很奇怪。作为中国人,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文化,就很难正确恰当地和日本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虽然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是因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源于日本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虽然积极吸取中国大陆以及西方社会的文化精华,但还是深深根植于日本社会,具有相当的日本特色。这些特色也深深影响着日语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重视日本文化以及日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的导入,让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日语学习。
1.2 日语教学的要求
我们在日语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常常过分地强调日语单词的记忆和日语语法结构的应用,却忽略了日语与日本文化的内在联系,虽然也会在教学中导入一些文化因素,但也总是会局限于粗略的地理、风俗、传统文化等的简单介绍,往往忽视了日语的使用语境、日本人的思想心理等的深层次的讲解。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虽然在发音、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常常不会根据特定场合灵活地变化。很多学生甚至会用中国式的思考和习惯来说日语,这样不仅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还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造成交际失败。比如:在教授日语敬语的时候,如果不从文化学角度出发给学生讲解敬语的产生、发展、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敬语的使用情境,而是单单从语法角度出发讲解词语的变形,让学生生搬硬套的话,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敬语,更无法体会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敬语难学难用,从而产生怕用敬语、用不好敬语的后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想要提高日语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日语的基础教学阶段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体系,了解日本文化,打好日语学习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导入日本文化教育的方法
2.1 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应该具备丰富全面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有自如驾驭日语语言文化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并掌握中日文化的异同,拥有分析日语知识与日本文化之间深层次关系的专业技能。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备课,在备课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等途径,分析并精炼教学内容中的日本文化内涵,并努力找到一种简洁生动的方式给学生讲明讲透。
2.2 课堂实践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在讲授日语知识,进行单词语法学习的同时,浅显易懂地进行文化背景介绍,讲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思想特点与日语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在初级阶段便能够理解并接受日本文化,促使学生排除汉语的干扰,养成日本式的思维及表达习惯。在进行文化方面的讲解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日本文化,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性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这些多媒体手段,能够改变枯燥乏味的你听我讲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必须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比如,在进行日语敬语教学的时候,在讲解完敬语知识以及文化背景之后,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或者创造性表演。让学生分角色设计会话,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之后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设计会话和表演的过程,正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设计、表演以及之后的互相点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和点评,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及其背景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纠正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达到更好更恰当地运用敬语的目的。
2.3 课下活动
在日语基础教学过程中,课下活动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视。给学生布置日语语言文化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查资料,并进行整理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日语演讲或日语配音歌唱比赛、举办日语专题讲座等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加深对日语知识及其相关文化的理解,提高活用日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极和外教或者日本留学生进行交流,从日本人那里了解生动形象的日本文化,同时提高自己的日语交际水平。
作为日语教师,在进行日语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日本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日语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从而使学生突破汉语的思维局限,在初级阶段逐渐学会根据不同场合需要,用日本式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灵活恰当地运用日语。这无疑将会给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日语学习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霞.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平安朝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讲座的参与者就是日本数代的天皇。而在同一时期,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几部文学作品诞生了,这就是《枕草子》与《源氏物语》,代表了白诗的影响达到了巅峰。日本文坛广为流传《白氏文集》的原因如下:一是白氏诗文字通俗,词汇丰富,体顺而律,含义丰富;二是白诗反映了各阶层的生活,尤其是日本所谓的“庶民”生活,追求一种生活的美和沧桑、辛酸;三是白诗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对季节的变化尤为细腻和感伤。最后是因为作品贯穿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非常容易被日本文化接受。
当然,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对于白氏讽刺诗的“兼济之治”的摄取并不是那么积极,而是更多关注其闲适诗的“独善之心”。日本文学吸收和消化白居易的诗文,是根据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有选择与扬弃的。
白诗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学,而且对日本古代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日本文化中的独善其身的“物哀”,整个日本骨头里渗透出来的忧伤和凄凉之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二、宋学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古代教育以儒学等中国文化作为基准,利用从中国输入的经学、史学、律学、天文学等各类书籍作为教科书进行国训教育,受教育对象是贵族。而当宋学由于特殊原因登上日本文化历史的舞台后,受教育的范围反而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宋学占据了儒学的主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治阶层从当时政治革新的需要出发,采用宋学作为指导性的意识形态。二是当时的留宋僧人既修炼禅法又热心宋学,他们回来时带了大量的宋学著作,有利于宋学的传播与研究。三是宋学吸收了禅宗的认识论与修养法,与禅宗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即所谓“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当时日本的上层社会都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就是从宋学入手,然后参禅。
由于以上的原因,宋学的发展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此前以公家社会为中心的旧儒学,到了室町时代中期,被以宋学为主体的新儒学所替代。儒学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禅僧社会。宋学与当时流行的、以禅宗为主体的新佛教的融合,推动以宋学为主体的新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结语
1. 耻感与罪感文化
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的名作“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有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尼迪克所说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对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识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们也大不相同。
本尼迪克以她敏锐的揭示了日本文化有的 “恩”与“报恩”、“人情”等社会现象与心理情结之间的文化关系,本尼迪克大体上区分了恩与情义两个层次,前者具有历史性因素和,本尼迪克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她只是指出,负恩感是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性意义的感情,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历史、社会观念有本质的区别,负恩和报恩与历史和社会本身无关,也不是关于它们的理性知识或宗教,而主要是历史和社会过程所形成的习惯化、风尚化的心理态度,在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体现,成为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情义、人情等特殊的日本道德感和行为准则。
本尼迪克以她文化人类学家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文化独有的范畴,她说如果不了解“情义”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但是日本人的情义又很难准确地描述,日本人自己也不想向西方人解释“情义”的含义,就连他们自己的辞书也很难对这个词下定义,本尼迪克引用一本日语辞典的释义,情义是“正道;人应遵循之道;为免遭世人非议做不愿意做的事。”(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商务版)这种解释本身就令人难以理解,如果说正道是由社会舆论强迫的义务,这可以理解为正道被社会道德化了,但这如何成为普遍性的不愿做的心理情结,但这却正是日本文化特质的秘密之源。
本尼迪克从她自身的西方文化体会出发,把恩和负恩、接受和报答情义与经济行为中的契约关系相比较,本尼迪克说日本人对“情义”的观念与借债还账相似,等量对待,毫厘不爽,逾期未报,利息增长。但是契约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经济关系,人有选择的自由,而恩与人情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存在,这就成为了一种无所逃离的强迫性,在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具有绝对性的道德意义,并具体化为强迫性的道德风尚、习惯和行为规范,不允许有不愿意、不情愿的因素,这种不允许有不愿意的强迫性却正是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正是日本文化中难以为外人所理解的特质性之源。
2. “中魂和心”
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的学者,本尼迪克自然想从更深刻的背景上理解这些纷杂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但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并不完全理解日本文化的历史渊源所具有的深刻性,她不理解源于中国的大文化意识与日本本土文化整合的不相容才是日本文化中自身对立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正是它造成了日本社会形态中的种种令外人难以理解的对立性,特别是这种对立性的自身突然转化性。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生存基础环境上没有多少选择,民族和语言都是比较单一,因此在文化上缺泛自身的更多的创造性条件,这种环境使人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和优先权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因此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境并能形成密切的等级化社会,但这些先天因素没有得到历史自身的表达形式,而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接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情感:“对过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情。不仅如此,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对过去,而且在当前,在每天与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情,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报恩感,这是基本出发点。”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这种原始的生存自觉意识在历史中不断地以具体化、形式化的方式被强化在社会生活中,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就是在社会形态和个人行为中被具体化了的无形的规范和准则,但是真正的在于,这种心理文化形态是由一种来自中原大文化所整合完成的,具有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的内在矛盾。
日本历史上由大量小国组成,政治上的统一进程是缓慢的,中国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文化上的统一意识,但由于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不一致性,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因此日本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失去了中国文化真正的自身历史性和基于这种历史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大化革新(645年)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日本的封建政治体制与真正的中原王气的帝制官僚体系本质上不同,奉天承运的天子与被视为神的后裔的天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上区别,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统一意识支持,因此一个皇帝好坏或朝代的更替并不会影响到超家族、超民族的文化大统一,这种整合性的统一性是文化的灵魂,而万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种基于自然历史性的统一性,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起源意义,明治维新(1868)前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明治维将神道教尊为国教与天皇神裔论却能并行不悖,这种统一就是源于他们自然性的同一,这种同一性与文化整合性并不相同,明治椎新前双重统治的幕府政治能够长期有效存在也说明在日本政治结构后面没有一种政治后面的中心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多次政治上的分裂,但文化的统一意识和文化的同化性总是克服分裂而趋向统一的中心价值和动力。一些日本人内心常隐藏着一种自己的文化的傲慢与优越感,但他们不懂得这种大文化意识却是来自中原文化,“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不会从岛国的土壤中出生,后者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只会有海盗式的掠夺性而不会有儒家仁的宽容自守和政治上的怀柔理性。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的本质是文化意义上的进步性分别,而不是政治上的疆界或歧视,比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就是强调人类社会中礼仪文化高于其政治体制结构的观念,“子欲居九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等都是以指进步文化的坚持和传播,而不是政治上的武力侵略和占领或者是歧视,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是以这种文化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经济关系,即便在国力非常强大的汉、唐、宋也没有产生主动地以武力吞并东、南、中亚诸国的思想,以文化方式通夷和番是主要国策,德化天下,传播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使命。中国大文化的理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历史进步,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不能为日本文化所接受,造成了一种狭隘的扩张的野心,它导致了日本近代史上对外侵略的结果。
3. 心理文化的自反对立性
[关键词] 圣德太子 日本佛教 日本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项目:项目号(12YKZ016)。
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是汉籍和汉字的传入,而这也是日本人吸收儒学佛教的契机。其中对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说是圣德太子。本文将围绕佛教在日本古代早期(飞鸟时代)的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一阐述。
佛教的传入
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百济圣明王与大和苏我稻目事前计划,于538年向大和朝廷派使者,带去了佛像、太子像、经纶,是为佛教的最初传入,此为一说。另一说根据12世纪史书《扶桑略记》的记载说,552年大陆移民司马达等首先在大和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此乃佛教传入日本之始[1]。
佛教在传入日本之初,信奉者只是限于一部分人,并没有扩大到很大范围。自从钦明天皇13年佛教正式在日本传播以来,围绕佛教问题由苏我氏和物部氏所代表的开明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一直没停过。直到推古天皇即位后,皇太子圣德太子担任摄政,佛教才迎来了最初的黄金时期。
圣德太子对佛教传播的推动
圣德太子(574-622)本名厩户皇子,其祖父是最初迎来佛教的钦明天皇,母亲是苏我氏的穴穗部间人公主,可以说,太子是日本最早崇佛派的直系后裔。圣德太子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熏陶,师从高丽僧人学习佛教的知识,信奉佛法,笃敬三宝。作为日本皇室一员他自然意识到连东方大陆上的印度、中国、高丽、新罗、百济等国都是佛国圣土,为什么日本不能引进佛教?当然,圣德太子积极地推崇佛教,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他当时之所以推崇佛教,旨在用佛教教义教化人民,使国家脱离政治纠纷,以求励精图治,国家安宁。
圣德太子登上政治舞台时,当时日本国内政治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当时,中国隋朝正处于崛起时期,朝鲜半岛局势动荡不安,与日本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国内,氏姓、部民制度各种弊端一一显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尤其是7世纪初数次征讨新罗的计划,或以失败告终,或者中途折腰,使得圣德太子严重地意识到革除旧弊、开创新风的迫切性。
圣德太子基于“世间虚假,唯佛是真”的谛念,在摄政不久,便借助天皇诏令“兴隆三宝”,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十七条宪法》在第二条提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2]其意思是说佛教是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最后依托,是万化终极规范,无论何世何人没有不尊崇佛教的,佛教能把极恶之人教化归善。他希望通过佛教和儒教等思想来实现他要建立一个国泰民安国家的政治理念。他强调贵族之间应以和为贵,对佛教要崇敬,对天皇要服从这一思想。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以道德训条的形式,号召日本臣民“笃敬三宝”,这一形式对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圣德太子创建了7座寺院,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朝廷内外佛风渐盛,出家造寺成为时尚。至推古32年“有寺46所,僧816人,尼569人,并1385人”。[3]
圣德太子在积极提倡修建寺院的同时,还潜心研究佛教教义。他还亲自为君臣释讲佛经,上至天皇、诸王、王女,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太子讲经的观众,同时又撰成《三经义疏》。所谓《三经义疏》,是三部佛经注疏的合称。据《上宫圣德太子传补阙记》,三疏的撰年依次为:《胜鬘经义疏》(611年)、《维摩经义疏》(613年)、《法华经义疏》(615年)。[4]
圣德太子视当时的中国隋朝为“礼仪之邦”,为了使日本能够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在他摄政期间,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隋朝,恢复与中国断绝百余年的国交。于607年派小野妹子出使中国,求取佛经。第二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出使中国时,还带了一批留学僧。由此可见,入隋学法是圣德太子外交改革的重大决策,此举直接对后来的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为解读和吸纳先进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622年圣德太子因病在斑鸠宫离世。此后20余年,日本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即“大化革新”。大化革新一方面继承圣德太子未竟事业以大陆文明为样板改造列岛旧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得益于留学人员的加盟,即留学隋唐归来的僧人。这一举措使得日本佛教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大化革新虽然不是圣德太子直接发动的,但是蓝图是他设计的。圣德太子对日本文化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引进先进的大陆文化,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为解读和吸纳外来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50.
[2]陈凤川.圣德太子与日本早期佛教[J].日本学论坛,2003,(3).
[3]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4.
摘要:作为日本武士的必修之书,《叶隐闻书》在日本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诚然,武士道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该书所提及的武士道准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能有所借鉴。
武士道所宣扬的“忠孝仁爱、大义拘死”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往往被一部分人用来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以至于到了近代,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中,我们从日本军队的种种残暴行为上,仍旧能看到武士道的潜在影响力。因此,我们研究日本文化一也必须从对武士道的了解开始。而《叶隐闻书》正是一部全面介绍武士道的经典作品。
《叶隐闻书》完成于1716年,是由江户时代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由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笔录而成。关于“叶隐”一词的来历,说法也有多种,现在已经成为了武士的代名词。该书采用论语体记述了武士必须遵守的德行,作为一部了解武士道文化的史书而广受推崇。然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武士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学习和研究日本的武士道文化,目的也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其积极的一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使用;而对其消极的一面,我们也要有所了解,采取扬弃的态度。
一、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对日本人的礼仪观念、服务意识推祟有嘉。正如叶渭渠先生所指出的,武士道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现当代日本人的价值观之一”。可见,作为现代日本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之一,武士道文化也是具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的。下面我尝试着做了一些归纳,认为日本的武士道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借鉴。
1、执行任务一丝不苟,毫不懈怠的态度
中文版全书十一卷,有多处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卷一中“常朝君总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要做的事,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充分……然后一一记录下来”(p9:16)“递送重要的信函和文件时,途中一定要牢牢地握住,片刻也不能离手…"(p31;61)。卷三中直茂公担当龙造寺的警戒时“手冻僵了,但刀依旧不离手”(p130:21)卷七中生野织部君正在吃饭时接到住君传唤,别人劝他吃完饭再去,可他却说“那种机智是小聪明,我等一听到招呼,吃饭就没有味道了。”常朝对其的评价为真是个认真、正直,一心一意的人(p257 ; 44 ) ......
以上虽然都是讲的武士奉公的事情,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做事情时的认真态度。这一点,或许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片废墟的日本能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因为战后的日本人从武士道传统那里继承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作风。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普遍缺乏积极认真的处事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武士的那种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精神。
2、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
卷二中年轻时没有超越苦难的经历,必然不堪苦难的折磨…...(p68;1);卷七中成富兵库说:“战胜敌人,先要战胜我们自己”(p235:1)e“年轻时要跑,要吃苦,然后渐人安逸”( p257 ; 45 )。
、消极的、不可取的武士道观念
与前面介绍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借鉴的地方相比,《叶隐闻书》中还有一些日本武士道所特有的思想,我认为这些思想都是不可取的,需要扬弃或引以为戒的。
论文摘要: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而将有关日本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日语教学中,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这其实是中日两国国民基于对文化母体国与文化接受国这种定型化思维模式的误区。从历史上看,日本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在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异质文化的差异。所以,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考察日语,才能把握丑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1 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日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旬、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接收往往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够得体。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日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泽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过分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学生学习日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而能够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就使学生无法经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与挫折,自然意识不到了解跨文化的重要性;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差。所以,如果不在教学中更多融入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2 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学生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种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隋唐时期开始,汉字文献大量地进入日本。这使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以及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从而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从而改写了日本只能口头交流而无法书写本国的文字的这一历史。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当时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人是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向上的民族。近代,日本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给日本的文化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他们还在学习欧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语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的外来语。后来日本人把外来语全部由汉字书写改用片假名书写,方便了外来语的获取。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理解掌握一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3 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寒喧问候语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敬语的广泛使用以及词汇伴随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1)寒喧问候语丰富。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时除了互道一声 “你早” “你好”之外,还喜欢围绕季节、天气寒暄一番。
(2)语言表达委婉模糊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 “和”意识及 “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 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3)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目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的 “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际艺术。同时也是 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一 上下关系在 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同时也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们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物的成败,El语的敬语有着复杂的体系。传统上一般把日语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礼貌语。尊敬语是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受尊敬的人或其动作、状态及相关事物表示敬意时所使用的语言。
4 日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主要途径
(1)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角度出发,有如下的一些措施。①教师不仅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应是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对于目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 、艺术、建筑、文学、音乐、流行时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背景,要随时注意流行的日语学刊、流行语、外来语等,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变迁。这样对于日语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会博大精深,引人人胜。②对于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以采取举行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的举行有关文化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比较法。所谓比较法是指比较中日语言中文化的内含从而理解语言的方法。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含、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发现异文化的共通点和相异点。比较法是探寻文化干涉要因的好方法。采用比较法,将目的i吾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比较导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① 日本有但中国没有的。②中国有但 日本没有的。③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的。具体可以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说明比较是指通过解说、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不同点。道具比较是指对道具如图片、卡片、图表等进行比较的方式。而事例比较则是把自己或者周围人经历的事情或者经验作为事例进行比较的方式。
(3)挖掘词汇语法的文化内涵。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词汇的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特征。如金田一春彦(1986)中所举到的,由于欧洲民族历史上畜牧业发达,所以有关畜牧业的词汇丰富发达,而日本发达的是渔业,所以对鱼的命名以及创造大量国字来命名。这一点也比较显性。词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促成的。
从词汇的生成上说,日语中古代产生了很多所谓的 “和毁漠捂”。它们当中,有像 r立腹、平氖、本氖、大丈夫、未觫 、存分/ 存外、案外、大俄、戆命、勘弁、得心、纳得、承知、用心、料筒、辛抱、速虐 、觉悟、顿着 J(金田一春彦 (1986))这样的词。高岛俊男 (2001)说过: “二扎岛 二 f 意味f耋、字力 岛轰 日本人生活 加加岛出 墨r 0、弓、南弓0、f 、意味f耋日本人 目々 生活 加 南为”,表现了日本文化客观上需要有更多的词汇将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细分:
在语法上,文化对浯言的影响就不如词汇以及交际中表达那样明显了从词类分布上看,日语中名词占到了大多数。反之,汉语是动词性语言。换言之,汉语是动词性语言;目语是名词性语言。例如: 行槎 荷物重量制限力。
这句话翻成中文的话,一般译成是: 上飞机带行李不能超重。 显然,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与此相关联的是,汉语的动词比较带有具体性 (译成日语时通过包括拟态词在内的副词来补充 )。在汉语中,动词对各个动作行为予以区别,这样就分化出很多意思稍有不同的动词,如关于 “看”的动词就有:“看、见、瞧、瞅、盯、觑、瞪、瞥、盼、瞄、睬、睁、望、赌、瞻”等。
5 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与日本人打交道。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完成必要的 B本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当有意识地、适量地进行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
参考文献
[1J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0
[2]杜勤 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U].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3):5
[3]王秀文 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 刘风娟 在公共日语教 学中引入 日本.2007
摘要:寒暄作为交际的第一步,在日语教学中被认为是重要的指导项目。在日语学习者和日本社会接触、和日本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寒暄的掌握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日语教材(《新版标准日本语》 初级上册)中有关寒暄语的讲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日语寒暄语的教学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日语寒暄语;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1 、 日语教材中寒暄语的讲解情况及分析
学生在学习时首先接触的就是教材,教材中对寒暄语的讲解是否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寒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本文以《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为例,重点考察其中有关寒暄语的讲解情况。
1.1、日语教材中寒暄语的讲解情况
> 首先在书的开篇(第18页)就介绍了"常用寒暄语",并配有图片和汉语解释。分别从"时间上"和"场面上"介绍了10个代表性的寒暄语。
> 其次在"表达及词语讲解"板块分六次讲解了寒暄语。
> 然后在课后的单词表中也有该课中出现的寒暄语的汉语翻译。如第31、41、77、87、97、291页等。
> 在第92页和第174页中对"すみません"的"搭话"功能分别作了讲解。
> 最后,在每个单元末的"使用场景对话"中也会出现一些常用寒暄语,并配有图片和汉语翻译,但是没有讲解。如第62、63、155、201、247、293页等。
1.2、日语教材中寒暄语的讲解情况分析
通过以上的整理我们发现,新版标日在寒暄语的讲解上比旧版以及一些其他日语教材要详细的多,不仅仅是在单词表里翻译汉语意思,而是有了详细的讲解板块,有些还从不同的对话场景出发进行说明。这就表明日语教育对寒暄语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在发现优点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几点不足:
* 讲解缺乏系统性
教材在"表达及词语讲解"板块分六次讲解了寒暄语,只是因为课文内容出现了寒暄语,所以就该寒暄语进行说明讲解。而并不是按照"时间上"或者"场面上"等系统的分类去讲解。在书中第285页的【寒暄语⑥】中讲解了"分别的寒暄",虽然这个是按照"场面上"的分类来进行的,但是因为应用课文的内容是小李即将回国,与小野、森三人在机场话别的场面,这个场面要使用的是"预见到长时间不见面而话别"的寒暄语,仅仅是"分别的寒暄"的一小部分。过分拘泥于课文内容,会使学生在理解寒暄语上缺乏立体的、体系化的概念和印象,不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
* 省略形与礼貌形讲解模糊
日语中存在着大量含义相同表达形式不同的寒暄语,主要体现在"省略形|"和"礼貌
形"的区别上。比如都是"谢谢"的含义,但「ありがとう是省略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是礼貌形,二者在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上有明显的区别。教材中只是偶尔会提到省略形、礼貌形各是什么,但是却不讲解二者使用上的区别。如第26页。另外省略形和礼貌形介绍的也不够全面,如第92页中写道:"以还要返回该处所为前提,在离开家或公司时,要离开的人一般说「いってまいります(我走了)。「いってきます是「いってまいります的较为随便的说法"。可是比「いってきます更为随便的说法「いってくる却没有介绍。
* 对具有多个含义的寒暄语讲解欠缺
日语寒暄语中存在着一些具有多个含义的词,根据不同的场合以及上下文来判断其具
体意思。教材中只介绍了「すみません的"对不起"和"搭话"的两种用法,其实「すみません还有"感谢"的用法。另外,教材第36页中写道:"「どうも用于加强「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所表示的谢意。但是略表谢意时,可以省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只用「どうも"。但其实「どうもすみません也可以省略「すみません只用「どうも,而这里的「どうも就表示"道歉"而不是"感谢"的意思了。
* 很少讲解同一场面中的寒暄语之间的区别
教材在第82页【寒暄语③】中讲解了「お疲れでした的用法和含义,可是在第
293页的"实用场景对话"中却出现了「ご苦的使用例。这两者都含有"您辛苦了"的意思,但在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上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教材中对于这样的区别不做讲解,学生自学起来会很疑惑,不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
* 没有介绍相应的日本文化
日语寒暄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日本文化要素,是日本社会特征体现在语言上的一个缩影。
比如第92页介绍的「いってらっしゃい、 「いってまいります/いってきます这组"进出家门时"的寒暄语就体现了日本"内"与"外"的文化意识。另外寒暄语中省略形和礼貌形的存在也体现了日本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寒暄时要根据关系的上下、亲疏来选择寒暄语。在教科书中这样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的文化介绍还是比较少见。
2、 日语寒暄语的教学对策
2.1、 从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了解、理解日本文化
一直以来日语教育还是比较重视日本文化的,但是在很多学校跟日本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日本概况"、"日本事情"等都被设置在中高年级进行。其实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是依赖教科书或者日汉词典的汉语翻译,所以一旦教科书或者词典的解释不够全面就有可能误导学生引起误用。而且初级阶段记住的内容往往印象深刻,到了中高级阶段虽然意识到当初的内容有错误,但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不经意的还是会用错,因此,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仅是词汇和语法,还必须说明并使学生理解日本人交际中的规则、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等异文化要素。
2.2、 礼节教育十分重要
所谓礼节就是为了不使对方不愉快而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含着大量的日本所特有的寒暄语,为了使学习者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为了避免和日本人交流引发误会,把"礼节"教育正式引入日语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话方式的礼节"、"用餐的礼节"、"拜访时的礼节"以及"赠送东西的礼节"等都是与日本人交流时经常会用到的。在现行教科书缺乏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就起着关键作用。
3、结语
在对学生进行寒暄语教学时,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讲解,应该把寒暄语放到具体的场景中,细化使用者或者使用对象的说明,同时导入日本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中理解语言,并可以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吸收,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又理解了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减少误解或摩擦,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 日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29-01
首先,学生对日语写作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不高。据笔者调查,相对日语专业设置的其他课程,大多数的学生对日语写作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抵触心理。课前不主动预习,课后也不巩固所学内容,不积极进行写作练习。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日语写作这门课枯燥无味,难度较高,理论性较强,而实际应用性却不高。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来说较差,缺少学习动机。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日语写作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日语写作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准确流畅的日语书写各类实用性文章的能力,并对学生日后撰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就业起到极大的帮助。另外,由于市面上的很多日语写作教材难度较大,甚至有些内容连日本人也很难看懂,这样的写作练习会扼杀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商务文书的写作,即使是日本人也是在进入公司后一边学习一边掌握的。因此,写作练习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师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制订出合理的写作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避免由于要求过高而导致学生日语写作积极性降低的现象。在刚开始进行写作练习时,除了教科书上的例文之外,可以通过让学生鉴赏日语美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文章作为优秀范文进行详细点评,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写出更好的句子和文章,增强学生对日语写作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尽量多引导学生,为学生打开写作思路。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自我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贴近生活的写作练习,尽量和自身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结合在一起,避免枯燥的作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努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日语写作教学中切实加大写作方面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获得的。而独立学院的学生长期以来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性,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恒心,自律性较差。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上多下工夫。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挫折承受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往往是满篇红笔,结果却适得其反,收效甚微。过分纠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严重打击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大面积的语法修正,多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另外,学生在进行日语写作时容易受汉语思维影响。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来说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一、二年级的基础日语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日语词汇量少,日语表达能力有限,而相对来说使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却很强。用汉语思维方式表达虽然符合语法,但句子不自然流畅,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和语言心理。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偏向于使用汉语词汇进行写作,使文章读起来生硬难懂。因此,要重点培养学生使用日语思维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章,在文章中学习地道的词语运用和恰当的句型表达方式,并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培养语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另外,在日语写作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配合对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例如,日语当中的称呼、敬语、暧昧语、男性语和女性语等都与日本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联。很多学生之所以使用错误的表达方式,是因为缺乏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缺少课后学习的主动性,对日本文化生疏,多受母语同形词干扰,导致汉语式思维。因此,在进行日语写作讲解时可以通过导入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思维逻辑,学习正确的日语表达方式。
总之,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根据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进行日语写作教学。教师要在初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培养学生长期的写作习惯,以及培养学生成熟的日语思维逻辑等方面上多下工夫,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写出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耿铁珍,(日)平川美.日语写作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职业导向视域 多元立体 日语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建构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Japanese as an important foreign language major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 dimensional Japanese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guidance, hoping to give reference to our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perspective of career guidance; multi dimensional; Japanese practice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1日语实训教学的概念
实训的定义是高等院校对职业技能进行实际训练,是高校遵照社会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各种实用能力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组成环节,是学生就业前的必修课程,通过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以及职业素养。
日语实训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校内实训和国际合作对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进行锻炼,进而实现学生可以用日语自由沟通和交流的目的。通过实训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实践经验、强化职业记忆、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l展。构建多元立体日语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国际合作。
2强化日语专业校内实训相关对策
2.1 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
高校要为学生创设多方位、立体化的校内实训模式,即多途径、多元化有效结合的校内实训模式,将日语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训,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打造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学生人才。高校在加强与日企合作的基础上,要与日企进行深入沟通,充分了解行业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日语笔译与口译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水平。同时,高校还要对日语课程进行改革,根据行业需求改进教学计划,根据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训练和学习为教学方式,建设校内实训新体系,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以及职业性。另外,通过案例实训、项目实训、模拟面试以及企业实训等渠道,对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以及行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日语沟通能力以及服务意识。
2.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主要包括校内基地实训以及课堂实训,教师要通过任务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实践、研究以及探索,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日语知识体系。同时,课堂实训还要配备相关设备,进而充分满足教学需求,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日语基础。校内实训基地还要不断拓展实训范围,积极探索日语文化,给学生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以及生活沟通能力。
教师要针对不同实训方式设计科学的实训方案,并且指派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在校内实训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要突进实训的有效性,确保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较强的竞争性。同时,为了突出校内实训的有效性,高校还要采取院系共管、内外结合的建设模式,将生产、科研、教学充分结合,定期到实训基地开展调研工作,听取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实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筛选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实训项目,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还要根据课程需要,将需要在校外开展的教学内容设置在校外进行,通过聘请专业人士、场景模拟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将企业文化和日本文化充分融合,保证语言的实用性以及准确性。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延续性,高校还要积极举办例如日语讲演、日语歌曲比赛、日语辩论比赛以及日语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在定期举办各种活动的同时,还要邀请日本教育专家以及外宾前来交流、座谈和指导,给学生与日本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的日语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3 加强就业指导,重视创业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正确定位职业生涯。同时,高校要注重职业指导的全程性,从学生入学开始,要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做到社会实践、专业教育、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的充分结合,突出就业指导的科学性、专业性、全程性以及全面性。高校还要积极开展各种模拟招聘会、企业进校园、校友交流会以及职业生涯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同时,为了应对当前就业难的社会形势,高校还要积极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在实践平台、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构建、经费保障以及组织机构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充分结合,在提高社团品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高校还要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业气氛,积极举办创业报告、创业论坛、创业讲座以及创业计划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社会,开展实践调研活动。高校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举办的创业比赛,让创业创新的意识深入学生的思想中。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高校要以创业为核心,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4 增强师资团队建设
高校要通过到基层到企业实训以及进修学习等途径,为教师提供提高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平台,打造一支新时期的师资团队。高校要利用假期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或者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以及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同时,为了保证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高校还要聘请企业老总或者校外专家来校交流、讲座,开展校内教师的交流互动,互相分享自身教学经历和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掌握需要的专业知识。
3强化日语教学国际合作相关对策
3.1 加强国际合作认识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合作对提高院校日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性,认识到国际合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资源等,从思想以及行动上重视国际合作。
3.2 积极争取教学资源
高校要积极争取教学资源,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途径和渠道,加强与教育厅以及省外办的联系,通过友好城市、教学援助等形式扩大与日本高校的交流和联系。同时,在当前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分析合作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突出教学优势,通过一些特色学科吸引日本留学生,进而扩大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3.3 充分明确办学主体
高校要不断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做法,成立国际合作的专管部门,为学生和教师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方便,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开展课程认证、专业模式以及国外联系等服务工作。
3.4 实现合作模式多元化
第一,与日本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扩大合作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学校或者日本大学,要通过订单式培养与日本企业深度合作,待到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日本企业实习,同r也可以采取劳务输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到日本企业顶岗的机会,进而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实习环境;第二,中日师资深度合作,中方院校要聘请日籍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接触日本文化,同时,高校还要通过给教师到日本学习交流的机会,将教师培养为具有深厚教学经验以及国际知识的现代化教师;第三,借助中介,留学中介专门从事留学工作,对相关途径十分熟悉,在保障学生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高校可以与留学中介开展合作,提供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机会;第四,科研合作,高校可以选派教师与日本大学或者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例如语言研究等,在了解日本科研动向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增进交流和了解,为深入合作奠定基础;第五,资源互补,日语教学的材料需要实时更新,例如日本最新书籍、日本最新影片、日本最新信息等,高校可以与同日本大学互相交换书籍、杂志、报刊、影音以及教材等,在开展合作的同时,还可以丰富双方的教学资源;第六,网络课堂,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可以与日本大学实现网络共享,邀请对方教师进行语言讲座,并且将视频上传到校园网,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
4结束语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经济活动更加频繁,社会亟需综合素质高、沟通能力的强的专业语言人才。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和国际合作来不断提高和完善,实训是日语课程体系的关键组成环节,同时也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因此,想要构建职业导向视域下多元立体日语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高校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重视校内实训和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基地和平台,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L艽讼钅课愣∽ㄒ底酆细母锸缘阆钅?“日语专业综合改革”(课题编号:CXQX―ZL2015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欧阳健.职业导向商务日语专业多元立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 欧阳健,张佩霞.职业导向商务日语专业多元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3:77-85.
[3] 孙忠敏.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 杨玲.口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之探讨――第三届同声传译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讨论引发的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65-71.
[5] 贺黎,刘慧云.从赴日研修调查报告看日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9.6:147-149.
[6] 王玲,张明丽,唐素林.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A].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高职研究会.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高职研究会,2010: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日语;听说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牛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日语教学应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问题。
1影响日语听说能力的因素
1.1学习兴趣不高,不够重视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只注重精读、语法、阅读等课程的练习,认为听说只是外语学习中的较次要的一个科日,从而人人减少了对听说方而的兴趣。并且咋一听都是学过的语法和单词,没什么可新鲜的,认为自己已经会了,只是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才会听不准,说得不够灵活。
1.2语言基础不扎实,对文化习俗了解少
人多数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词汇、句型和语法,却不能灵活运用,听不懂完全日语式的会话,以至于影响了听说能力。词汇量少,而造成对此单词的错误理解或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听力无法准确和顺利地进行。在语法方而,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日语的语序、暖昧表达,以及授受关系、敬语等的使用。除此之外,对文化的理解和渗透也是造成听说能力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必须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学日语要多了解一些日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
1.3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乏味,训练不足
传统的听说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使其成为单纯的接受者,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听说课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单调、乏味,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而且听说课的课时较少,单纯课堂上的训练和练习远远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2日语听说教学中的方法建议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日语语言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日语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日语学习环境,坚持用日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选用实用性、应用性教强的,比较生动、有趣的音频、视频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享受到日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
2.2增强学生对日语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日语听说能力
大胆开口讲日语是提高日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克服害羞自卑的心理。教师应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和赞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对待山于紧张、粗心引起的口误和小影响理解的错误应少纠正或小纠正,那比较严重,小纠正就会影响理解的错误应采取委婉的方式,小能打击学生开口说的积极性发现有严重地方口音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听说练习。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识别能力后,会不断地自我纠正,使错误逐渐消失。
2.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听说能力是日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是衡量一个学生日语水平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掌握了听说技能,刁一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如何掌握听说技能,首先要学会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积累一定的词汇惯用句型,这需要大量的记忆、反复地模仿、练习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坚持晨读,背诵课文,坚持收听NHK的广播以及日语相关的音频内容等,积极参加第一课堂、外语角以及朗读、演讲比赛等日语有关的各项话动,从而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日语
2.4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常用的惯用句型,培养学生的听说技巧
决定日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掌握词汇量和惯用句型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听说能力的好与坏因此,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和惯用句型越多,听说能力就越快越好,也能与日本人进行正常交流,所掌握的词汇和相应句子会脱口而出,并且学会多种听说技巧也很重要。听力练习可以分为精听和泛听,这两种方法是听力练习的根本。精听练习时给应用型本科学生不同题材的会话,要求学生们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惯用语,没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之后设定特定场合,进行情景对话练习泛听锻炼的是学生对日语的总体把握的能力,培养日语的语感,从严格意义上说泛听能力是建立在精听基础之上的
2.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日本文化知识
在提高听说能力过程中,仅依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即使听清了素材中的所有单词,也并小等于真正理解了素材内容的含义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应加强导入有关日本文化知识。教师叫一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各种有关日本风俗习惯、生话知识方面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增加必要的日本文化知识,使学生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内容而且通过日本文化知识的导入,小仅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淑敏. 俄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 科技展望. 2016(03)
[2] 朱爽.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培养浅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2)
2013年7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公布了2012年度“海外日语教育机构调查”结果。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以海外的日语教育机关为对象,每三年进行有关日语学习者人数、机构数量、教师人数、学习目的等方面的调查,旨在把握世界各国日语教育最新动向。调查显示,2012年全世界日语学习者总人数3984538人,较2009年(3651232人)增长9.1%;教育机构数量16045个,较2009年(14925个)增长7.5%;教师数量63771人,较2009年(49803人)增长28%。日语学习者人数排第一名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1046490人,较2009年(827171人)增长26.5%,其次为印度尼西亚872406人,较2009年(716353人)增长21.8%。中国台湾232967人,较2009年(247641人)减少5.9%。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外国人中居首位。究其原因要归功于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中日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同样在中国国内,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本文将从学习群体、师资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国内日语教育与日本本土日语教育的不同,旨在为中国日语教学提供值得借鉴之处。
一 学习群体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1.中国日语学习者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报告,中国学习日语的人数2012年达到1046490人,比三年前增长了26.5%,且调查显示,日本动漫、影视作品、音乐等对吸引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兴趣和引导作用。
中国的日语教育主要包括中学日语教育、大学日语教育(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和社会日语教育,其中前两者是主流。中学和大学公外日语教育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日语知识,具有基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大学专业日语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翻译、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且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有较深理解。社会日语教育则随着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增加,学习日语可增加职场竞争力利于就业的观念兴起,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和公共传媒介入日语教育的数量也开始增多。
由于中国日语教育的主流是中学日语教育和大学日语教育,因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日本语学科知识,教育偏重词汇和文法等书面知识,将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作为目标。
2.日本的日语学习者JSL
本文对日本的日语学习者界定为在日本的日语学习者JSL(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即在对象语国家日本,将日语作为生活手段来学习日语的学习者,他们是日本的日语教育主要对象。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在日外国人人口数量达到164万余人。其中,中国人最多,占全部在日外国籍人口的27.9%。据日本总务省相关部门分析,在日中国籍人口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日两国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研修生等数量均呈现出增加的态势。另外一项关于在日本的外国人雇佣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末,在日本的外国劳动者人数为68.6246万人,从外国劳动者的国籍来看,中国人人数最多,大约为29.7万,占总数的43.3%。
在日本的中国人是将日语作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为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以及学习工作的需要,在日中国人需要通过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让自己更好地融入日本本土社会中。在日本华人群体中,日本语言学习的预科学生和日本高校留学生为了继续深造或留日就业,成为日语学习的主流。近些年的调查显示,许多日本高校反映留学生的日语水平对其学业构成障碍,日本语言学校的预科学生应在语言学校学习期间扎下更加深厚的日语根基,才能应对未来日本高校对录取留学生的日语水平要求。另外还有一些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为了在经济不景气时增加职场竞争力免于裁员风波,也纷纷走进日语学校学习。在日本的华人群体中,学习日语的目的开始从求学转向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和目的。
二 师资安排
中国的主流日语教育中,所聘请的日语教师大都是从中国国内培养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取,只有少量以日语为母语的教师。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与中国国内学生有着共同的母语,有自己学习日语的深切体会,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上高度相似,这些特点有利于教师准确理解中国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语言思路,做到因材施教。
在日本本国的日语教育方面,师资大多是以日语为母语的日语教师。在日本,以留学为目的的外国人数占相当大比例,为了进入日本好的高校,就必须进入日语学校进行最多长达两年的日语学习。因此日本的民间日语学校兴盛,日语教师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多。日本本土教师长期受到日本文化熏陶,日语表达纯正且原汁原味,对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及表达能力都有极大帮助,并且其时而流露出的日本本土民俗习惯,也会使在日的外国学生受益匪浅。但同时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语言结构的不同,日本本土教师不能清晰地了解中国人学习日语的难点,更难理解在日华人的压力和需求。
近年来,日本的本土日语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的训练过程中,政府逐渐开始将跨文化交流作为重要的课程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内,目的是除了让教师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和沟通技巧外,还要帮助教师加深对学生母语的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 课程设置
在中国的日语教育中,由于日语教育的主流是中学日语教育和大学日语教育,日语学习者的主要目是的为了掌握日本语学科知识,将日语能力测试等级考试作为目标。因此,日语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偏重词汇和文法等书面知识,各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日语精读课所占比例最大,所占学时和学分也相对较多,听力和口语多以考查课为主。教师为帮助学生顺利过级,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灌输上,用大量时间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型、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传授考试技巧。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增大学生考试的过级率,但实际的语言交流和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中国的外国语教育中,很多高校往往开设很多专业英语课程,比如医学英语、商务英语等,但在日语教育中,含特定方向的专业日语比如医疗日语、工业日语、科技日语等课程设置非常少。在日本的日语教育中,由于具备日本本土便利的语言环境,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实际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更重视运用日语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和检索提炼能力,更重视语言的听力、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为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学校还设置了关于日本的历史和文化等日语相关课程,期望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另外,由于近年来日本的日语学习者的多元化、日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的趋势,日语教育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日语教育团体还为各个领域的华人开发了更为专业细致的日语教育。
四 教学方法
中国日语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多采用讲授法,大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坐着听,然后让学生大量记忆,缺乏师生互动。在会话练习中,也都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编一个对话做练习,教师和学生小组模仿日本人进行对话。听力课则主要依靠语音室。大学一二年级为了打好日语基础而授课,三四年级则以提高日语文章理解能力而授课。日语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是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中国式的授课方法使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扩大,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调查研究、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日本的日语教育中,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日本语言学校,学生常常围坐在老师周边,多采用对话、互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尽可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尽量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日本高校的日语教育中,其授课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特色,除了与基本知识有关的科目是以授课方式进行外,平常更重视学习运用语言查找信息并进行交流的能力。他们常常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并且会给学生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查找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大家进行讨论互动。另外即使教师采用的是授课方式,往往对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介绍得很多。这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阅读能力、会话能力和利用日语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 考核方式
中国的主流日语教学中,考核一般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算定总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是考核的核心,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听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听力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语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和语法知识;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而平时成绩,则主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而定,比如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情况以及平常的课堂小测试等。
日本日语教育中的考核方式则更为多样化,除了正常的考试测试外,占重要地位的就是学生的论文写作和发言讨论情况。通常教师会拟订一个题目,指定某本书或某篇文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形成论文,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论文思想表达出来,再由全体学生展开讨论和提问,同时老师恰当地给予指导、纠正和补充,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核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中国日语教育向日本的借鉴之处
1.教育理念
中国的日语教育常常受困于传统标准的束缚中,即“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核心,基于语言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理念范畴”,在中国学习日语的目的更多是为掌握日语学科知识,提高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过关率。目前形势下国内的日语教育应适当对教育目标稍作调整,比如多元语言主义理念强调,不要求学习外语达到母语者的深入和熟练程度,强调外语知识本身是为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服务的,学生不应局限于为学习外语而学习,更应注重运用外语去获取更多信息、知识和技能,加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2.师资安排
中国日语教育的师资力量中,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教师超过七成,以日语为母语的日语教师不到三成。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功能更多的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以日语为母语的教师,其纯正的日语发音,可有效促进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同时,长期接受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不经意间就会传达出日本本土文化的气质,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为一种陌生文化的日本文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和日本两国不同的历史和民族传统,更加深刻理解日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可增加母语为日语并接受过日语教育培训的外教,让学生深切体验日语传达出的文化风格。
3.课程设置
不管是以求学为目的的在日华人,还是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仍是增强交流能力,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自己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
中国的日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更应重视学生运用日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讨论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也可以设置特定方向的专业日语,如医疗日语、工业日语、营销服务日语等专项日语培训课程,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关键词: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词性;词义
1.问题的提出
日语是由汉语词、和语、外来语构成的。在这其中汉语词所占的比率最高。
根据宫岛(1993)的调查,时枝诚记编纂的《例解国语辞典》中,汉语词的比率
占到了53.6%。其次,笔者调查了《日本语能力一级试验文字词汇》(2007)中
的单词,大约60%都是汉语词汇。所以,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词是不可避
免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其中,可以看到有许多中日字形一样的汉语词。
这样的汉语词叫做"同形词",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这些词汇
会比较好记,比较好学。但在感到亲切感的同时不免地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
日语初学者会将汉语的同形词直接与日语相对应,这对于日语的汉语词汇学
习是有很大影响的。研究清楚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避免以汉语为母
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受到汉语的各种影响是本论文具体研究目的。
1.1先行研究
至今为止,关于中日同形词的研究有很多,研究领域也越来越细化。曹(2003)
定义了同形汉语词汇,进一步说明了中日同形汉语词汇的组合,语感,文化含义
的不同。并指出,虽然字形一样,但中日两国用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不同文
化的影响。张(2009)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作文中的同形词为例,主要研究中日同
形词意思的转变。张以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只有汉语有的词汇为研究对象,
指出中日两种语言中同形词的对应和非对应的关系。其次,将中日同形同义词的
词性的差异,分为9种类型。陈(2003)总结了至今为止关于同形词的意思,用
法,误用的研究。
本研究集中研究、比较同形同义词的词性与同形类义词词义的不同。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标准日本语 初级》(1998)基本词汇中,抽出由两个汉字构成的
344个中日同形词。依据《现代汉语词典》(1998),《广辞苑》(1997)比较这些
同形词的词义与词性。
2.同形词的定义与同形词的分类
2.1中日同形的定义
大河内(1996)对同形词给与了以下定义"不管是哪国借用哪国的汉字,只
要两国用相同的汉字来表记的词汇是同形词"。本研究将同形词的定义为"不论
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看到这个单词就能联想到自己母语相对应的词汇为同形词"。
严密地说,同形词应该是用完全相同的汉字来表记的词汇,但在悠久的历史
过程中,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汉字改革。因此,本论文根据中日同形词表记的汉字,
将同形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完全相同的汉字表记的同形词。
例:学生,作文,大学。
(2)中日两种语言分别用简体字和繁体字表记的同形词。
本来字形是相同的,但因为汉字的改革,现在汉语用简体字,日语用繁体字
表记的同形词。
例:爱情--愛情、以后--以後、汉字-漢字。
(3)表记的汉字虽然一样,但顺序相反的同形词。
例:限制--制限、保留--留保、欺诈--詐欺。
其次,张(2009)指出中汉语用简体字,日语用日本汉字表记的词汇也属于
同形词。但这种例子非常少。由国际交流基金*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编的
4级词汇中只有四个这种词语。地图-地図、散步―散歩、图书馆―図書館、每
周―毎週。
2.2中日同形词的分类
本论文根据1978年文化厅的《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将中日同形词分为
以下几类:
Same(S):中日两种语言词义一样,或意思很相近的词汇。
Overlap(O):中日两种语言一部分词义相同,但两种词汇又有各自不同的词
义的词汇。
Different(D):中日两种语言词义完全不一样的词汇。
Nothing(N):在汉语中没有和日语汉语词汇相同的汉字的词汇。
所以可以将 (S)称为同形同义词, (O)称为同形类义词, (D)称为同形异义
词。在同形词中,同形同义词的数量最多,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
很容易记忆和学习,但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很容易混淆,应该引起学习者的
注意。
2.3中日同形語の由来
中日同形词分为两类,一种是日本从中国借用的词汇,另一种是中国从日本
借用的词汇。
本来日本是没有文字的,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汉字从日本传到中国,但长
时间受到日本的习俗等原因的影响,虽然表记的汉字和汉语一样,但词义和使用
方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到了近代,中国人又从日本逆输入了日本人所创造的汉字。明治
维新后,日本向欧美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又创造出了新的汉语词汇。早
期的去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直接接触到这些日本创造的汉字,将他们引入到中
国,并得到广泛使用。以上就是中日同形词的由来。
3.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
3.1中日同形同义词的研究
中日同形同義語の研究では、中日の文法的なずれに重点を置く。つまり同
形同義語であるが、中日で品詞が異なる単語である。では、具体的な例を見よ
う。
关于中日同形同义词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中日同形词语法的不同。也就
是虽然是同形同义词,但词性不同的词汇。下面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1"关心"-"関心"
(中)关心群众生活。(作为动词)
(日)彼は食物に関心がないように見える。(作为名词)
例2"紧张"-"緊張"
(中)工作很紧张。(作为形容词)
(日)両国の関係が緊張した。(作为动词)
(日)もうすぐ競技が始まったので、緊張した雰囲気が感じられた。(作为
形容词)
例1中"关心"这个同形词,在汉语中当做动词使用,但日语中作为名词使
用。例2中‘紧张’这个同形词,汉语只作为形容词使用,但日语中可以作为动
词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像这样的同形词虽然意思相同,学习者即使可以正确
理解词汇的意思,但如果没有正确区分词性,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
張(2009)は、国際交流基金*財団法人国際教育協会編(1994)にあがっ
ている4級~1級語彙において9種類の品詞の違いをまとめた。
张(2009)将国际交流基金*财团法人国际教育协会编(1994)中的4~1
级词汇的词性的差异,总结了9种类型。
(1)日语是动词,汉语是形容词。例"发达":汉语 用作"发达的国家",日
语用作"発達した国家"。
(2)日语是动词,汉语是名词。例"故障":汉语用作"发生了故障",而日
语中用作动词。
(3)日语是动词,汉语是副词。例"安心" :汉语用作‘安心地工作’,而
日语与此相对应的用法是"安心して、仕事をする" 。
(4)日语是名词,汉语是动词。例"迷信":汉语作为名词使用,而日语"迷
信を打ち破る"用作动词。
(5)日语是名词,汉语是形容词。例"热情"日语中一般用作"情熱的な人
民"及"名詞+的+な"的形式。。
(6)日语是名词,汉语是副词。例"共同":与汉语副词用法相对应的日语
说法为"共同で"及"名词+で"的形式。
(7)日语是形容词,汉语是动词。例"明确":与汉语动词用法相对应的是
日语用法是"明確にする"及"形容词+にする"的形式。
(8)日语是形容词,汉语是副词。例"完全":与汉语副词用法相同的日语
用法是"完全に"的形容词活用的形式。
(9)日语是副词,汉语是名词。例"结局":与日语副词相对应的汉语用法
是"最后"这种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的形式。
以上是有关同形类义词的研究。中日同形词词性的差异主要总结了以上9
种类型。
3.2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三浦(1984)比较了中日同形类义词的词义,将这些词汇分为以下三组。
(1)一些词义相同,但各自又有别的词义。
例如"是非"这个词,中日两种语言都有"对和错"的含义。但中日两种语
言又有各自的含义。日语中"是非"可以作为副词表示"一定"的意思。汉语中
又有"口角"的意思。
(中) 是非遊びに来てください。(请一定来玩。)
(日) 他这个人就爱搬弄是非。(彼はよくあることないこと言いふらす。)
(2)一些词义相同,但日语的词义更多一些。
例如"脱皮"这个词,中日都有‘脱去旧的一层皮’的含义。但日语汉可以
表示"去除旧的习惯和想法,发展进步"的意思。
(中)她的脚受冻伤脱皮了。(彼女の足は霜焼けで皮が剥けた。)
(日)蛇が脱皮した。(蛇蜕皮了。)
旧習から脱皮する。(改变旧习惯。)
(3)一些意思相同,但汉语的意思更多一些。
例如"意思"中日两种语言都有"想法,意见"的意思。但汉语还有其他的
含义。一种表示‘送礼品所代表的心意’的含义,令一种表示‘有意思,好玩’
的意思。
(中)这是我的一点意思,请收下吧。(これはほんの気持ちですから、ぜひ受
け取ってください。)
这本小说真有意思。(この小説は本当に面白い。)
(日)意思を伝える。(传达意思。)
为什么同样的词表示的词义会不同呢。藩(1995)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
汉语本身由于借用、时代、社会生活而不断发生变化。
首先,因借用而发生变化的汉语。比如"道具"这个词,本来是日本人在翻
译英语词汇是创作出的词语。在日本有很多种含义。但现在在中国只借用了"演
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这一种意思。
其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词义发生改变的词汇。比如"检讨"这个词在
日语中表示"调查,研究"的含义。但汉语又添加了"检查自己的错误言行"的
意思。
以上是有关同形类义词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知道汉语与日语经过时代
的变迁,生活地域变化等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词汇的意思在不断的发生
变化,因此,中日同形类义词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4.总结
本论文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以同形同义词和同形类义词为研究
对象。中日两国都是用汉字来表记的所以同形词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中
国学习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如果无视母语对日语汉字词汇学习的影响,反而会
更加容易发生误解。本论文重点比较了同形同义词词性的不同,同形类义词词义
的不同。得出了同形词产生的原因,将同形同义词词性的不同总结为9种类型,
得出了同形类义词意思范畴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标准日本语 初级》(1998)人民教育出版社.
《广辞苑》(1997)电子版 岩波书店.
《日本与能力一级试验文字词汇》(2007)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199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商务印
书馆.
《新日汉词典》(1997)大连外国语学院编辑室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1978)日本文化厅 大藏省印刷局.
三浦昭(1984)〈日本語から中国語に入った漢語の意味と用法〉《日本語教
育》pp.19-23.
曹君红(2003)〈关于中日同形汉字研究的有关问题〉《日本語教育論文集》
pp.61-78.
大河内康宪(1996)《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1)》日语与汉语对照研究会
编.
张麟声(2009)〈作文語彙に見られる母語の転移〉《日本语教育》pp.59
-69.
陈毓敏(2003)〈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における漢語習得研究
【关键词】国际化,中日合作办学,应用型
国际化日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在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改革国内原有的培养体系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大中日合作办学力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日本社会、企业,了解日本文化,切实掌握地道的日语表达形式,以达到在真实语境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日语人才这一目标。在此形势下,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日语专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多所日本院校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本论文从分析我院日语专业的合作办学情况入手,通过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实证的角度考察我院中日合作办学的效果,并提出外语专业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有效建议。
一、与日本语言学校的合作
自2009年起,我院先后与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ARC日本语学校等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学校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是语言学校,不是大学。学生选择语言学校的目的大多是为考取日本的大学院,即研究生。学生在大三时出国,通过1到1年半的学习,就可以考取日本的大学院。通过对历年留学生的跟踪调查统计,顺利考取大学院的学生比例为71%,少部分学生在东京就业,25%的学生回国,考研比例高于国内的学生。但是因为语言学校不具备颁发学位证书的资格,和语言学校的合作模式也被很多高校弃用。但是,就荣成学院来说,与日本语言学校的合作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
荣成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为目标。作为普通地方院校,尤其是建校之初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而日本语言学校在培训学生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经验丰富且效果显著,很多语言学校历史悠久,比如ARC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其教师都接受过严格的“日语教师培训课程”,教学质量高,学生的日语水平较国内有很大提高。根据对我院的48名语言学校留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出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很大,直接作用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即日语沟通能力上。除此之外留学经历还能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这些对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的日语人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荣成学院成立之初,还没有与公立大学取得正式合作的背景下,与语言学校的合作为我们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与日本大学的合作办学
随着荣成学院的发展,日语专业又逐渐开始了与日本大学的跨学科合作办学模式。以日本富山国际大学为例,本学院与之签定了两校间的 “2+2”跨学科合作办学项目,日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日语语言文学和经济学(或情报学)双学位。该项目的办学理念是充分利用日本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日语环境中培养出具有高水平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该项目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和语言学校的留学生一样都取得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日本高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某一学期的课程教学大纲发现,双方在教学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表2),中方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偏重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教学组织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 关于授课要求的描述比较少, 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 日方课程教学设计除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介绍之外,教学组织还包括引入、讨论、解说、学生参与等形式,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通过网络公共平台上传作业并进行交流。同时,外方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会介绍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授课安排、考核方式、作业要求及提交安排、学习要求等详尽信息,侧重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笔者还整理了中方和日方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考核要求, 并分析了课程的记分册, 发现双方考核评价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表3所示),可见国外教学更注重过程考核和课堂表现,而国内学习将考核重点放在期末,不利于平时教学,也容易滋生作弊。
从上述中日课程实际教学差异的分析比较中,笔者总结出以下教育经验:转变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法,从注重教转向更加注重学;转变考核方法,从注重知识的终结性考核转向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论文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规约在不同文化里的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甚低,很多学校日语教师将精力用在语言形式上,而忽略了文化规则对语言实际运用的影响。本文从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惯的差异着手,分析了如何正确运用日语和日本人进行交往以及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 L. Aus-tin )提出,他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交际中的话语不仅仅是用于描述、陈述事物的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实际上还是类似“许诺”、“请求”等言语行为。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力量,即言语行为力量,简称语力。根据不同的语力,奥斯汀从言语行为理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1)说话行为,它的语力在于命题本身,说话者能够说出有意义的句子,其主要作用在于陈述。(2)施事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在表达语义的同时完成某一意图和目的。(3)取效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美国哲学家塞尔在奥斯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言语行为的话语就是间接施为句。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表达的言外之力。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有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同一言语行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也必然引发不同的取效行为。跨文化交际中,若只习惯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和解释其他文化人们的言语行为,必定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二、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惯的差异
1.称呼。语言形式的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说话人对自己与社交场合中其他人的关系作出的分析。称谓的选择是社会语言学家公认的最重要的词语选择。在称呼方面,中日两国有较大的差异。在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予以重视,以免因误会而造成双方的不快。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在日语里有表示尊称的“先生”“”等接尾词。但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大师。而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一般只有达到一定造诣的女性才会被尊称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年龄以示尊敬,如老婆、老李、老伴、比师等词语丰富,关系熟识的人之间常常以老自居,自嘲说自己老了。
2.寒暄语。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间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大和民族是农耕民族,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条件中,天气是主导、左右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暑”(“今天真冷啊!”)“”(“今天天气真好啊!”)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吃了吗?”“你上哪去?”等,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语言特点。交流一下彼此对季节天气的感想,能让人们之间产生连带感与一体感。日本人在书信的“前文”部分,也常常把有关季节的话语作为开场白。谈天气这种社交文化,由于双方共同感知阴晴冷暖,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也是“和”意识的具体表现之一。
另外,“”不适合对尊长使用,很多学生下课后对老师说“”是不符合日语语言运用习惯的,这些学生只理解了其表面含义而没掌握运用场合。y苦劳檬”是在认为对方的劳动是理所当然的前提下的慰问,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
3.敬语。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传统上一般把日语的敬语分为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附和等秉性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谨慎,下面就日本人为表示敬意而采取的自谦、自责、替他人着想等思维方式作一介绍。
(1)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作出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如果你用日语和日本人进行交流。不管你的日语程度如何,当得知你是中国人时,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赞扬 “您的日语说得真好哇!”)如果你听后非常高兴马上回答:“”(“谢谢”)。 日本人多半会认为你不知天高地厚,很不谦虚。如果对方的表扬只是出于礼节,则会贻笑大方。而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习惯用谦让语,得体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还远远不够呢”),则会给人留下谦虚好学的美好印象。
(2)责怪自己。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责怪自己的言语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睦,其程度往往令中国人不可思议。在中国人看来,亲密的朋友,家人之间通常不用常把“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话挂在嘴边。而日本人则频繁使用。例如:别人为其开门、让道、让座,或者请其上车、进门等时候,都要说“”(“对不起”)。这里的“对不起”所隐含的意思是:本来不应该给您添麻烦的,而今却麻烦了您,我心里一直不能释怀。所以除了表示谢意外,更多的应该是“对不起”。为此,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太过礼貌,甚至认为这样很虚伪。另外,和日本人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没有明白意思要求再解释一遍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请求:“…”(“我头脑不好…”)用责怪自己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方式来换取人际交往的顺畅进行。
(3)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日本人在言语行动上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接续助词如“”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的心情、感受的顾及,为将要展开的话题进行一定的铺垫。这一类用语在日语里被称作“缓冲语”,是为了避免话语太过唐突而必要的用语。而中国人的交际最多以“请允许我冒昧地…”,“对不起,请教一下…”之类的客套话。甚至省略这些话让日本人感觉太过单刀直人而不符合日语语言运用习惯,导致交际不愉快。
4.随声附和。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谈话时往往频繁的点头并随声附和,伴以“”等声音。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不然。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世界的。所以说:“ (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在交谈时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主张时,才点头并伴以“对”“是的”。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
5.委婉表达。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和”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日本学者芳贺 绥指出:作为日本的民族特性,直截了当说出来使对方理解的这 种意识比较淡薄。日本人从尊敬对方的立场考虑,让听话者自己去领会去判断。他们认为:对于不直接说就不明白的人,即使说 了,他也不会明白。假如对方早已领会,自己还喋喋不休,会使对方难堪,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从而会影响人际关系。说话过分直截了当,不符合日本人的处事原则。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日语通常不使用断定的表达方式,在句尾基本上是用“不是…吗”、“…吧”之类的说法,与此相对,汉语里则经常使用“应该”、“要”、“一定”等表述。
6.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例如:乌龟在汉文化中基本上是贬义词,而在日本文化中,乌龟则是长寿的象征,为大家所喜爱。在表示数字的词汇上也多有不同,如:中国人认为“九”代表长久。而在日本人看来,“九”的谐音是“苦”,都是不吉利的数字。日本人偏爱三、五、七等奇数,而中国人则信奉好事成双,喜爱二、四、六、八等偶数。
三、在日语教学中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时“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与日本人交流。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笔者认为日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日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大学日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尽可能介绍真实的、与学习者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生活、学习情况。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缺乏目的语国家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所以介绍真实的、与学习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生活、学习情况对学习者的跨文化理解意识有着直接的帮助。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日本文化。在大学里,日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可支配时间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日本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呈现某一种文化现象或看待文化的视角,引导学习者思考,最终使他们获得一种能够不断进行自我修正、打破定型观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