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结构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支撑方式和支撑点选择
由于相机采用全反射光学系统,反射镜的背部不参与光束传输,因此,常采用刚度较高的背部支撑方式。
1.2柔性支撑结构设计
在主镜支撑结构上减弱了个别方向上的刚度,引入了一定的柔性,以此来抵消反射镜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和微小变形。柔性铰链被广泛应用于支撑结构的柔性设计领域,其具有无机械摩擦、结构简单、释放自由度和灵敏度高等特点。柔性铰链通过在某一方向上切开一个柔性槽,以降低该方向上的刚度,体现其柔性,使其能够产生微小变形,释放热应力,只存在一个柔性槽的柔性铰链被称为单向柔性铰链,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将多个柔性槽成组使用,即可实现在多方向上的柔性,达到释放多个自由度的目的,将其称之为多层柔性铰链。由于主镜采用背部3点支撑方式,在反射镜长度方向上对称分布支撑点位置,基于半运动学安装定位原理,每个柔性支撑结构需要约束两个方向的自由度,因此,采用3层组合式柔性铰链,释放4个方向的自由度,参考Bipod双脚架设计原理,设计柔性支撑结构,其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与反射镜支撑孔粘接,下部分与支撑背板连接,上下两部分通过螺钉连接。3个柔性铰链对心安装,便可以恰好约束镜体6个方向的自由度,又不会因为过定位产生装配应力。支撑背板的作用是固定连接3个柔性支撑结构,将反射镜固定安装在框架指定位置,因此采用高强度的加强筋与薄壁组合的结构形式,组成多个结构封闭的四边形单元,以达到支撑背板高刚度的的要求。对比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性能、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加工工艺性等因素,选用线胀系数经过特殊匹配的Invar作为反射镜柔性支撑结构的材料,采用比刚度高、导热性好、线胀系数低的高体份SiC/Al复合材料作为支撑背板的材料。
2镜体轻量化设计
在反射镜背部,布置一系列形状规则的三角形轻量化孔,具有轻量化率较高、刚度好、“网格效应”低、加工制造工艺成熟等优点。为确定主镜镜体最优的结构尺寸,在反射镜刚度最大和质量最小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需要对镜体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建立反射镜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1g重力作用下的变形,并提取镜面最大变形结果,生成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分析文件,然后,选择优化处理器,确定目标函数为反射镜质量最小,状态变量为1g重力作用下的镜面最大变形结果,设计变量为反射镜结构尺寸参量,选择背部3点支撑约束,指定优化方法及循环控制方式,便可以进行优化分析。但是,在主镜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影响反射镜镜体质量和刚度的结构参量有很多,若都进行优化设计,会使设计变量增多,迭代次数增加,运算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无法收敛。由于各结构尺寸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可以首先分析各参量对镜体质量和1g重力条件下镜面最大变形量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结构优化分析之前,先确定影响较小的结构尺寸参量,降低计算规模,再对影响较大的结构尺寸参量进行多变量优化。
3反射镜组件有限元分析
对经过分析和优化设计后的主镜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时,以六面体Hex6单元为主,以提高分析精度和效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得到主镜组件在重力和温度影响下的变化结果,Fig.8Thefirst-orderfrequencyofprimarymirror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主镜组件在重力和温度变化作用下,表征面形变化的PV值和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值,以及表征位置变化的位移值和转角值均能满足设计要求,1阶频率为80.03Hz,满足卫星对载荷特征频率大于60Hz的要求,因此,主镜组件结构具有较好的力学适应性、温度适应性和动态刚度。
4力学振动试验
为了验证上述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对实际加工装配后的主镜组件结构的稳定性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主镜进行了1g正弦扫频试验,测试结构的实Fig.9Vibrationtestofprimarymirror际模态,如图9所示。振动响应曲线如图10所示,纵坐标表示对测点加速度响应值Ma求以10为底的对数。从响应曲线可以看出,主镜组件的实际1阶频率为73.06Hz,动态刚度较高,且与有限元分析误差不到10%,说明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精度较高。Fig.10Responsecurveof1gsinusoidalvibration
5结论
1质量管理现状
当前,钢结构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钢结构施工单位企业数量和规模也日趋增加,但是在整体上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在钢结构施工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以包代管”现象严重,由于部分钢结构施工单位缺乏专业技术经验,而且施工未按国家相关行业规范操作,极易造成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隐患。钢结构设计单位对钢结构工程质量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其设计业务素质能力高低、设计产品质量优劣以及设计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对后期钢结构施工质量管理效率密切相关。此外,当前建筑行业材料以混凝土材料为主,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较为熟悉,而缺乏对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的掌握。因此,培养具有钢结构制作和安装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促进钢结构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较混凝土施工及其他施工过程不同,造成其施工质量问题具有严重性、复杂性、频发性以及可变性等特点。其中,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轻则返修或返工,造成工程工期延长和工程施工成本增加,重则导致钢结构建筑坍塌等事故发生,给社会和人们造成人身财产损失;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影响钢结构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诸如钢结构设计质量、原材料质量、焊接技术、组装技术等,同一种质量问题其造成因素不同,同时同一因素导致钢结构质量问题各异;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频发性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具有钢结构制作和组装专业技术施工队伍,在钢结构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常使用原有混凝土施工队伍,导致钢结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而且具有较高频率;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可变性主要表现在钢结构材料受外界环境变化、使用寿命、用途以及其他方面影响,其质量缺陷逐步呈现出,不同环境或不同使用周期下,钢结构质量问题不同,导致其质量问题具有一定可变性。造成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成原因:第一,在进行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未按建设施工程序施工,前期未做好相应的地质勘查、图纸设计以及施工方案制定等情况下即开工,造成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隐患较多;第二,钢结构工程施工前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不到位,勘查报告存在较多漏洞或错误等,直接对钢结构基础施工设计造成误导;第三,进行钢结构工程施工图纸设计过程中,对施工方案、原材料要求、施工质量控制标准计算不够精确,造成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第四,原材材料质量控制不够严格,缺乏科学合理的原材料检验标准体系,造成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原材料进场使用,导致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五,钢结构工程施工单位施工工艺技术薄弱,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低,易造成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问题;此外,受外界环境影响,诸如温度、湿度等气温条件对钢结构焊接影响明显,这也是造成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主要指的是对钢结构工程使用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使用寿命、维护保养性能以及应用舒适性能的控制管理。对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主要以三阶段质量控制理论为基础,即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方法
1.1事前质量控制
一方面明确工程质量控制目标,采用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另一方面针对前期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在工程施工前做好有关质量问题的各项工作,诸如地质勘查、图纸设计、原材料检验等。
1.2事中质量控制
一方面在加强工程施工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对工程施工过程根据工程施工设计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在施工单位内部或聘请外部具有相应专业资历的施工监理人员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1.3事后质量控制
首先通过施工单位对工程竣工项目进行自查,然后通过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对竣工项目质量进行验工,并对施工质量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最后对发现质量问题的工程部分进行整改,直至达到工程设计要求为止。
2质量控制方法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事前质量控制
首先,施工单位组建项目部,其中包含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明确各部门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责任;其次,钢结构工程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工艺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水平,同时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及相应校正工作;最后,制定相应的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目标和建立健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计划,即检验批质量控制计划、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计划以及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计划。
2.2事中质量控制
钢结构工程施工主要包括钢结构焊接施工和钢结构组装两个工序,因此钢结构事中质量控制主要针对这两个工序。其中,对于焊接施工质量控制方面,首先提高施工人员工作责任意识,其次充分的对焊接工艺技术指标进行技术交底,明确焊接质量标准,最后是加强焊接点质量检查管理,对存在问题部门进行返工处理;对于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关键在于控制螺栓连接施工质量,首先是对高强度螺栓在使用前进行除锈、等处理,确保螺栓质量,其次是确保底脚螺栓位置精确且安装稳定,保证高强度螺栓在通入螺栓孔时能够穿梭自由。此外,在钢结构事中质量控制中,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钢结构工程质量缺陷管理办法,以保障工程质量。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建筑趋向于结构造型更加美观、施工操作更加简便、整体质量更加优异方向发展,这离不开具有高性能新材料产品的应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钢结构材料。钢结构材料本身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和韧性优异等特点,同时其在建筑领域运用过程中组装操作简便、外观造型优美以及综合经济效益较高,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塔杆、厂房结构以及仓库等建筑工程领域。但是,钢结构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发生工程事故等危害。基于此,加强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势在必行。文章在介绍钢结构施工技术基础上,对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
2.3事后质量控制
钢结构事后质量控制主要是对钢结构焊接质量、钢结构安装连接质量、钢结构除锈防腐质量的检测和管理。各工程检测方法应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应钢结构检测标准执行。
三结束语
摘要:企业基于供应链平台的竞争正逐渐取代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成本方面的控制又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最关注的内容。有关制造企业基于供应链成本分析的文献较多,从零售企业供应链的构建阶段以及业务发展阶段两个维度,对零售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不同阶段的成本结构及其成本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零售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给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关系;运作
一、供应链及其主导企业类型演进
随着企业竞争模式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的分类主要有: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平衡的和倾斜的供应链;效率型和响应型供应链以及敏捷型供应链。还有学者根据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把供应链分为制造企业主导的和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
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为主导,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厂家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势力和主动权。随着市场由供方转变为买方,流通企业逐渐成为供应链的主导企业。
二、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对于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从流通企业角度,由以上供应链主导企业类型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并且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正越来越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供应链成本角度,因为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关键的战略因素,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之间优势差异的新的突破潜力。第三方面,从企业发展阶段角度,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本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不断发展,其成本特点也不断变化,企业应该有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因此,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
关于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阶段,Cooper和Slagmulder采用生产和关系两个维度定义了一个二维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并将这两个角度进一步划分成构建阶段和运作阶段。StefanSeuring(1999)把这两个维度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构建出了一个生产—关系矩阵,从两个维度讨论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供应链发展的四个区域。
参考StefanSeuring的模型,本文根据流通企业的特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框架:运作—关系矩阵。我们认为流通企业的运作包括采购和销售两个方面,并且企业的运作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如下图)。
(三)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公司已经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但成本管理活动仍局限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为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分析管理成本提供了框架,不过对供应链成本的认识也有分歧:有学者仅仅考虑直接可见的成本;有学者除了考虑到直接成本还考虑到管理协调的成本;还有学者把单企业的管理协调成本进行拓展,即把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推演为交易成本。
本文的分析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考虑,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成本核算应该以关系和运作两个维度和三个成本类别的划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为基础。通过整合交易成本的方法,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将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包含到对成本缩减机会的探索中,它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单个企业的边界之外。
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每个区域的成本都包含有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StefanSeuring(1999)针对制造业领域对三个术语的定义如下:(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2)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因此,这些成本源于公司同供应链上其他公司的相互交流。
对StefanSeuring给出的定义,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对于流通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流通企业的直接成本是由采购和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成本,有商品进价成本、经营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建设和租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这点需要修改后适用。
(四)不同区域的成本构成分析
图中的不同区域代表流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一特定阶段企业的成本都有不同的构成特点:
1.业务和网络的构建。在这一区域流通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业务,并选择合作伙伴。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网络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间的决策基本是独立的,只会产生少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但在此区域的决策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以后各区域的成本高低。
2.供应链产品设计。在此区域,流通企业的业务运作如销售、管理等活动处于初级阶段,而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即供应链的设计已经处于高级阶段。所以,这一区域主要是与其他企业打交道,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增大。流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该提高甄别能力,因为供应商的能力越低,将来的交易成本就越高,通常需要频繁地同这些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并进行监督和协调。
3.运行网络的形成。这一区域流通企业注重本身业务的发展,供应链的设计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此阶段成本主要是大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包括企业提品服务的成本、产生作业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成本。由于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处于起步阶段,此处交易成本的比例只占有较低的比例。对成本的缩减应该主要考虑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
4.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流程优化主要强调成本缩减措施。由于在供应链的优化过程中,供应链的构成趋于稳定,所以,流通企业与整个供应链有关的交易成本会稳定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所以,成本的缩减通常集中在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上。分析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流程有助于找出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例如,重新设计流程或优化公司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设计。
以上分析借鉴了StefanSeuring的结论,本文认为该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我们仅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成本构成情况而没有讨论流通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要面临的成本。
三、成本控制方法
结合成本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两个维度,可把单个流通企业的成本划到12个部分,即四个区域分别有三个层次的成本。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本文认为流通企业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策略是可取的。企业通过一定的信号判断自己所处的区域,然后做出三个层次成本控制的组合决策。
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和单个企业唯一不同的就是企业可以更紧密地借鉴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验。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如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平衡计分法(BalancedScoreCard)、精益理论等,可参考具体文献有详细介绍。
供应链中交易成本降低的方法也有少量论述,由于目标缺乏可见性,所以,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威廉姆森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交易成本的理论,他提出交易成本包括:达成、实施、协调、终止协议的成本及突发和信息成本。后来,理论给出了供应链交易成本降低的条件: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高度的相互信任;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归纳为技术的进步和契约的设计两个方面。
结合契约理论和供应链的目的,本文认为关系合约是降低供应链各企业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所谓关系合约,其缔约的重点是缔约双方建立的关系。订立关系合约的目的不是对所有的交易事项作出规定,而是基于对合约不完备性的认识,把缔约重点放在双方关系框架上,其主要成本为缔约成本和履约成本。一方面,缔约成本是物色伙伴及资格审核的费用,分摊到长期的执行期内基本可以忽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加入供应链的目的是跨期利益最大化,企业有动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去降低履约成本。所以,本文认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签订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合约是降低其交易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可以做深入研究和设计。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的分析,找出处于不同阶段企业的成本构成差异,并进行了简单分析,给出了企业针对自身情况可以进行的成本控制策略、简略介绍了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目前,由于对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关注较少,本文认为,在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成本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入探索:
(1)供应链交易成本目前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次,如何达到定量分析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