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学校在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时,一般都实行“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在教授完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以及WINDOWS,OFFICE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后,便象征性地宣布上课,学生则自由打开计算机,盲目地上网聊天、玩游戏。遇到问题时,教师才慢悠悠地走到学生面前予以解决。诸如类似的课堂管理模式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初中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管理时,完全忽略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由此,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课堂管理的方案时,应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以下特征进行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课堂的有效管理: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苗逢春博士倡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即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其中“使能”阶段,主要是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达到“效能”“智能”阶段,则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就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简单地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让初中生单纯地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是要培养他们以下四种能力:第一,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第四,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鉴于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革新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上课之前,我都会将每堂课的内容用普通话不断地进行练习,以避免发音不准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我都会微笑地用文明语、鼓励语“请”、“谢谢”、“你真捧,了不起”,“有进步”等进行讲课,并尽量保持用丰富自然的语音语调,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我的带动下,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也在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细节入手。在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我会提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微机室。在进微机室之前,我一般要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排队,依次进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下课时也要求每个小组按队列依次离开微机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第二步,要求学生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不能随扔纸屑垃圾,更不吃零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好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步,要求学生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电脑及其附属设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步,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打断别人,有异议要举手发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三、创立和谐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和谐的课堂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它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深知:课堂里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才能达到彼此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才能帮助学生高效的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备课不仅仅针对教材内容备知识、备教法,而且我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并予以适当的扩展和交*引用,在课堂中适当适量的加入一些调剂的元素。如业界最新动态,相关的时事资料,或者一些相关事件等,一方面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学科的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时,我知道,要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我发现,在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又比较强,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信息课完全是他们轻松娱乐的时间,课堂上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上课做其它科目的作业、看课外书、说话、上网、玩游戏等违纪行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每个学期之初就和学生一起制定出信息课堂的规则,并严格的贯彻执行。当然,我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我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和爱护他们。这样,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我班级中自然就创立了。
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管理的灵魂。
教学方式要适应社会生产方式,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和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到了21世纪,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个时候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进行知识深化,以往受到条件的限制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能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外延知识的拓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学生可以自己通过信息和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查阅,也可以在网络上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讨论时,因为不是面对真人,所以,在问题提出方面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感,可以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评判标准
1.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因为教育信息化或者信息教育化的技术在进行不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在进行硬件基础设施的装备上,我们一味地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追求,学校之间也会进行盲目的攀比,因为,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匹配,所以,教学设备就成为闲置品,这样就会形成极大的浪费。还要对老师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老师在这里面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学校和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培训的内容是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很少用到的,或者这些设备是学校没有的,得不到相应的练习就会忘记,这样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就是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没有结合教学来开展,导致老师不知道怎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把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聋人教学的课堂可以使的聋人更直观地接受知识和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创设新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是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使得聋人以后走上了工作岗位都可以游刃有余。因此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握好机遇,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学习工作,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水平,而且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为学生的未来负责,让学生可以通过一技之长谋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2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聋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体系,随着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聋校的探索实践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成为聋校教学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也成为特殊教育的主流。其一,随着我国目前对特殊教育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聋校也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和信息技术中心,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相对于其他教育的投入较低,所以,这种对于特殊教育有限的投入依然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无法正常的开展,这都是由于资源投入不平衡的情况造成的。其二,由于目前的教育模式还相对落后,有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还相对落后,特殊教育依然以原有的教育内容为主体,没有结合实践情况进行更新,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很难在聋校开展和实践,信息技术教育未能成为特殊学校教育的主流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的发展相对缓慢,它覆盖教育的范围较窄,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其三,就是政府部门和学校对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还不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聋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只是单纯地认为聋生只要学好特殊教育规定的内容就好,信息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还相距甚远,因此国家和学校应该把做好聋生的信息化教育放到特殊教育的首位。其四,由于目前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水平和技能也是良莠不齐,导致聋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聋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全面,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聋校的开展和推广。
3加强信息化教育在聋校开展的对策和思路
3.1国家应该加强特殊教育财力支持只有国家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才能使聋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好的发展。聋校可以利用资金购置一些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的基础教学设备,为信息化技术教育配备高效的硬件设施;学校还可以利用资金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可以促进学校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提高。
3.2提高教师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教师应该通过网络和参加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而且学校应该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培训和研讨,建立网络信息化平台,让教师的教学课件和经验与资源都可以经过信息处理上传到网上进行互相交流学习,这样便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性的基础。学校应该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标准,这样可以督促教师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
3.3学校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聋生未来职业和人生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使得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和推行。在教育中既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内容,也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和比重,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充分掌握这门技术,可以为实现以后的人生目标奠定基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将它运用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来充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必备步骤。而作为“图文并茂”的演示讲稿或多媒体作品,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创设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迫切愿望。
2上机操作,结合教学实际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掌握所学要点。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选择“磁性套索”工具或者“抠图”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抠出和校长的照片组合到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笔者先提出问题:“咱们班的某某同学想下载一首好听的MP3,有哪位同学能帮他下载?”同学们都踊跃帮忙,很快就下载了好多MP3,之后老师又提出问题:“那么‘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又是如何下载的呢?”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学习,自主探究掌握了文件的下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外,还学会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下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单独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4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也是一个协作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老师讲解,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红寺堡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多同学的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新课的讲授,还要顾及一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缩近同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齐头并进。
5归纳小结,注重任务评价
在以前的计算机教室中,老师们更多强调的是对机器的保护,比如在进计算机教室前要穿上干净的鞋套;铺设防静电的地板;电路的设计上等,甚至空调设置的第一目的也是为了让电脑能更好的散热。但其实,我们在对计算机教室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对通风除尘的设计;在计算机教室里放置一定数量的绿色植物等,来营造一种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细节的把握,从一个个小的细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比如在夏天,计算机教室由于机器比较多,一般会比较的热,老师应该提前打开计算机教室的空调,让学生一进来就感觉到凉意;多注意电脑的检修和维护,保证每台电脑都能够正常的使用,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总之,让学生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能够最快,最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2人文关怀在教学课堂中的体现
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育对学生提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从我们平时的教学经验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生硬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所以老师在对书本上生硬的理论知识讲解前,要仔细的研究,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解。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找一台淘汰的电脑,在课堂上进行拆分,用实物对照的方式进行一一讲解:“如果我们把电脑比喻成一个工厂的话,那么其机箱就工厂里的厂房;主板就工厂里的总控制台;CPU就是进行日常生产的机床;硬盘就是用来存放货物的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为了堆放原材料或者成品而留出的空地。在工厂需要生产产品时,就需要先从仓库(硬盘)里取出原材料,送到机床(CPU)处进行生产,而在生产时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会先将原材料放置在机床附近的空地处(内存),所以这就需要内存有很快的读取速度。”这样一讲,就将原本生硬的书本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和愿意去接受。
3人文关怀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带给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改变中国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落后局面,就必须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才是弱势的主体。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适当的采用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有竞争压力的环境去提高学习上的斗志。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学会用浏览器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开展一些比打字速度等类型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去掌握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肯定会带来学习上的层次性。老师将班级中的优生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自身的学生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让相对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学习进度,甚至有一些学生由此打破了学习上的障碍,成绩一越成为佼佼者。
4人文关怀在培养学生个性上的体现
每一个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但更多的其实是心里因素差异的体现。所以,从人文关怀的层面上看,首先,老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强加给学生;其次,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发展上的所有可能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提高和发展;最后,对学生的优劣,不能够单纯只看成绩,而应该有多个衡量指标。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不会产生过大的心里负担,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体现人文关怀。
5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含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指以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优化教育课程中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的一门适应时展的课程。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另一类为信息技术课程。它们研究的对象有所区别: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所需课程领域,为其他课程服务,如PPT、绘图软件等;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概论等一系列课程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一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对师生双边活动的效果进行合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性质
1)技术性。适应时展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10.3969/j.issn.1671-489X.2014.17.083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大部分都含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数据。例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计算机数据编程、软件开发的内容等,这些内容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2)基础性。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为基础,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应用却很广泛。基础性体现在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逐渐开始在网上进行聊天、购物等,这些都慢慢成为一种主要的人们生活的方式。
3)层次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也不完全相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对教学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分层教学。例如:七年级与九年级在教材编写中,有所侧重,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
4)实践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适当渗透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的实践环节。例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中的某一软件时,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性能,光凭理论是无法了解软件的全部信息的。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及其理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内容、实施策略与方法、评价方案、理念、结构、目标、标准等一系列内容。从各个环节进行开发,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形成每校不同的开发理论与实践体系。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如下。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初中生的飞学习基础与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围绕学生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对信息技术市场中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进行一个合理的预测,找准开发的切入点,既符合学生学情,也符合社会对信息发展的要求。设定可行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仅要考虑目标的难度与先进性,还要符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的实际,要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编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一系列方式进行表达,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要多样化,如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开展教学实验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的前期,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完善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规范,评价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验结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合理的完善。
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育方法、内容以及实践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利用通信技术对一些问题、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教材和课程开发的学习,应当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对其他学科课程进行学习,学会选择对于自身学习有帮助的信息资源,提升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技能。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的操作、简单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通过对每个知识块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设立可以开展相关活动的课题。在解决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加工处理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对课题学习结果进行发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初中其他学科课程,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难点在于实践,通过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实践的质量,这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对实践的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利用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有效的完善,边实践,边总结。比如,某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一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一门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环境进行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对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与交流,体验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共享。
4结语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但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减少行政干预,下放办学自后,中职学校便开始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抢占时机、吸引生源,那些有远见的中职学校购置了较多的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尽管机型陈旧、软件过时、维护困难,机器的使用率不高,但计算机在那时毕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所中职学校尝到了甜头,其他兄弟学校自然纷纷效仿,结果是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各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虽然后来计算机专业开始失宠,但信息化浪潮的涌动,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必须实现信息化。在这种形势面前,中职学校很快也就达成了共识,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观念和做法都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属于专业特长教育,在吸引生源上没有特殊的号召力,中职学校自然不愿意在资金上做大的投入,加上财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收入进行强化管理时出现的限制过死的状况,学校财政均出现了“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中职学校的微机房也就很难有大的改观。卧式机箱,286、386的主板,40G的硬盘,64M的内存,显示器太陈旧,键盘失去弹性,鼠标失灵,运行速度太慢,动不动就死机……许多机房尴尬无比,学生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微机房的硬件设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课程资源的窘迫:课程、教材混乱,
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没兴趣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开设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统一过名称,有称信息技术课的,有称信息课的,有称计算机课的,还有称微机课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有沿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有使用高教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使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的,还有使用其他成人辅导材料的。这些教材虽然各有侧重、各有特长,但毕竟编写出版目的不同,教材的使用范围也很不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有很多人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看成了计算机普及课程,教学目标必然就会定位在计算机常识与操作技术上。条件稍好些的学校在这些常识之外,再讲授一、两种计算机语言和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很少有学校能将课程宗旨定位在“提升信息素质、营造信息环境、倡导信息创新、构建信息文化”这一层面上。有的学校校长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学点计算机操作技术,会用五笔输入法打字,能编辑Word文档和WPS文档,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学习别的东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大用处。
正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所以,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就显得比较混乱:许多学校每周只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学期只有20个课时。而且,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耳提面命地进行理论讲授,在黑板上大讲特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操作,然后就放羊般地将学生带进机房,任其自由操作。即使规定了教师在机房内授课的时间为8~12分钟,但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学生很少有自由处理信息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些情形之下,学生能保持多久的学习兴趣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加上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相对困难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各自为政,所以,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窘迫现状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改观。
专业师资的欠缺:无法良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认识混乱
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条件好些的学校能够配备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条件差些的学校只能让那些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材的教师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有的学校还使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凡此种种,既因师资条件限制,又因认识混乱造成。这种随意配备师资的做法,会引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很难准确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其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无法灵活地把握实施要旨;学生学不到关于信息技术的关键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很难有规范的掌握,既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会给学生造成偏见和误解,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处理信息就是打几个字、处理几份表格;同时,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也会形成左见,以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个时髦名字的空架子,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十分有害。
学生意愿的错位:
主观愿望和现实需求难以协调
中职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按照计算机入门操作技术进行安排和讲解的,每周1个课时,教师讲一讲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就把学生带到微机室里自由练习去了。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中职阶段无需进行必要的引领和影响,认识的惯性自然会毫无疑义地传承下去。更多的学生是按照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聊天技术+游戏技术这样的链条来理解这门课程的。于是,不联网的计算机房自然会引来学生的强烈谴责,联网的计算机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边是教师眉飞色舞、神情专注地讲解、示范软件操作技术,一边是学生聚精会神地网上浏览、网上聊天、网上游戏,自我陶醉在形形的网络世界里。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上机课,纪律会出奇地好,除了计算机运转的声音外,肯定没有日常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奇怪声音,绝对没有交头接耳、调皮捣蛋或者昏昏欲睡、流涎打鼾的现象发生,但若提问什么问题,肯定多数学生不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良好初衷就变成了美丽的泡影。
如前所述,条件好些的学校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监控,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学缺少针对性,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进的教学技术反倒会引来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据调查,目前高中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40%以上,随着年级降低,拥有率明显上升,到初中一年级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达到70%~80%。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虽然远没有如此之高,但因所招学生多属成绩很差、自律意识淡漠,他们大多都有去网吧玩游戏的“丰富经历”,对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都很高,他们上机的主观愿望和根本目的就是聊天和玩游戏,对于“信息技术”之说,他们从心底里并不感兴趣,教师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学并不容易。
文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信息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驱使人们快速掌握大众化的信息技术,由此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对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曲折发展轨迹,由计算机文化教育发展到单纯的技术教育再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文化已超越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更上位的概念,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焦点转到了关注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所强调的(如图1).从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文化的正确引领,信息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内涵的丰富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来不断推进.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之间构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对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存在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所论证.只有文化引领的技术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技术,任何教育又是文化延续传递的桥梁.
当前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的冲击
结果显示:近70%的儿童上网是为获取信息,64%的儿童是玩游戏,50%的儿童是在聊天或用BBS,有48.2%的儿童在利用因特网做研究和实践性活动,有46%的儿童在下载资源.我国的一项调查数据如下显示:60%的网民在玩游戏,34%的网民在聊天,29%的网民在关注娱乐信息动态,24%的网民在收发邮件,18%的网民下载软件.相比较,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儿童通过网络的娱乐、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是通过网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及期望相对符合.在我国,疏于引导的中小学生,他们将网络作为传统游戏厅的升级产品,并不能感悟互联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面意义.该情况是我国学生对信息文化内化不够完整,信息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甚至控制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第一,青少年在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之前,信息亚文化更容易推动其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不能全面自觉地应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在网络环境中往往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言行不容易留下明显个人信息,不容易被人知晓,所以他们认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也就纵容了他们放纵自我、无拘无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逐渐淡薄,颓废的网络亚文化将逐步占锯他们的心灵,殊不知,该时期正是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多渠道、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为信息亚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大多数喜欢群体性活动,信息传播途径既多又广,解决问题群策群力.相反,不愿意接受父母亲的的正面教育,甚至愿意与父母亲的指导背道而驰,在加上青少年对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免疫力弱的特点,使腐蚀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亚文化在该群体中能够生根发芽.第三,青少年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度追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载体.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互动特性衍生出得天独厚的一种平等性和无权威性.各种信息可以自由地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开放、平等、交互及无政府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崇尚民主目由和平等的价值观,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的东西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在网络这个信息海量而展现个性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创造”,不懂得还有“知识产权”,认为“拿来主义”天经地义,因此而滋生了青年一代“个人主义”价值观.[4]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消解了他们的意识品质,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和人格道德的缺失.他们往往会把现实生活社会中的一些压抑及不满通过互联网络发泄出来,有些负面情绪还可能一呼百应地引起社会网民的共鸣,一方面助长了在互联网络散布负面道德观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负面观点形成舆论,进而被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反主流的信息亚文化的隐匿性还会给青少年带来诚信危机从而再衍生信任危机.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建构和发展主流信息文化
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循序渐进地讲解知识的内容,然后配套出一系列的练习题来让学生做,通过做题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只是器械地做题,而忽略学生对这个知识本身内部的理解。这样在遇到别的问题时,学生很难想到用学过的那些知识来解决。这对学生思维的形成是不利的。而且,知识面很单一,在学某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单单讲解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但是,知识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信息化教学,由于讲授课程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很多,而且灵活,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知识的变换很快,学科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可能现在遇到一个物理题,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却出现了新的数学问题,这要求学生的头脑要灵活多变,思路要很开阔,思维的转变也很快。这对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二、学习过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讲授知识、做题,做题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解对题目做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对某一类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结出解这一类题目的各种方法。而学生也只是学结出来的解题方法,思路,都是现成的,并不是学生真正理解做出来的。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注重的正好相反,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至于结果可能不唯一。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开放性试题,在新课程改革后,对培养学生的的能力,达成共识。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大量地引入了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教师讲课要用到很多的,比如:ppt,几何画板,flash等等方式,来向学生呈现说要讲授的知识内容。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听教师讲授,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各种手段来查资料,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分析
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接受,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听,有没有真正地在学习,认真地思考他所讲授的地知识,只是一味地讲。学生也只有这样机械地接受,这是传统教学一个重要的弊病。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变革学习方法。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前景。信息化教学在方法上讲究多样,主要注重启发、探究、协作等。摒弃了以前那种单一传输式的教学,不只是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启发为主。就是在讲授新的知识时,教师会用多媒体举出很多的例子,让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最终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要改变学习方法:
1.走向创新性学习,学习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选择储存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利用它来解决问题,怎样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利用它来创新。
2.走向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致力于转变学习者在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依赖性,把学习变成学习者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在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3.走向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充分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差异和实现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教学理念。
4.走向基于技术的学习,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也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无法体现出来。
四、总结
1、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计算机课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它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教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最大的难点,许多老师不知道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很难形成系统的教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老师人数不够,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老师甚至根本不是教师,而是由无教学经验的机房管理员担任,这些老师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也不知道如何系统地教授计算机知识,课程质量也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设备陈旧或者不足
计算机的购买成本很高,更需要进行日常维护,因此,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大部分学校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花费大量成本购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算想上计算机课,也没有条件,以至于只能抱着计算机课本了解枯燥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谈何学习。再说说有设备的学校,如今的电脑科技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总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设备也是如此,很难满足教学需求。
3、缺乏考核机制
现在的中学生成绩考核中,并没有计算机成绩的一席之地,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文、英语、数学等考试科目,但是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由于要求并不高,所以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让计算机老师也很无奈,就算自己倾尽全力教授学生,也换不来明显的效果,因为计算机根本没有有效的考评机制。尽管在当今的时代下,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那么重要,但是教育体制仍然如此,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实质上就可有可无,更别谈学校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了,大多数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教育局,暗地里却“偷工减料”,严重缩短计算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传统教育体制内的教学内容。试问,这种学生、老师都不重视的课程怎么可能得到提高呢?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科学发展迅猛,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学校领导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放远视野,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升学率的狭小范围,而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重视对学生有用的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安排计算机课程,同时,不能吝惜购买设备的资金,这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付出的投入,没有什么好吝啬的。只有提高了重视度,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师资源
学校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常开公开课,检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的新型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和改进。一定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际,也不能重实际而轻理论,应该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学校不应该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之类的工作塞给计算机老师,而应该有专门的技术维修人员,老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许多学校将这类维修杂活交给老师,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更给他们许多压力,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
1借助计算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能快捷、方便的接受外界的事、物、人才图片、音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并且还能很容易的进行编辑、输入、储存、输出。多媒体的技术,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直观形象的体现出来,从而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的发现、认识、探索,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时候,首先我让学生掌握一天中时间内的时针刚好要走两圈。因此,对学生的一天的作息时间情况进行这样分配:分成午夜休息,早上起床、上学、放学,中午就息,下午上学、放学,晚上是做作业的时间,再午夜休息等几个镜头进行录制,然后再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借助计算机的编辑,在每一个镜头的下方写上字幕,再在右上方开一个小窗口配上一个不停走动的钟面,并配加上声音。在课堂上的时候,一边让学生看着屏幕,一边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短短的几十秒钟内,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时针在一天内的时间刚好走两圈,也就是24h。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的面前体现得直观、具体,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还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运用促进学生的思考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于一种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进展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握时机,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有关概念定义的教学。小学生对于数学内容中出现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和应用,那么借助多媒体技术就能让学生很快很好的解决这一难点。
例如在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者一定义的时候,如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自己使用尺子来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如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就能通过“平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完全的重合,然后让同学们观察、思考,从中得出三角形同底等高面积的这样一个定义,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而进行思考,从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定义。
2.2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图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立体几何图形,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然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必须要借助多媒体的使用。
“圆面积公式的推测”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的教学中,教材上虽然是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很多同学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教学,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整16等分的扇形,再将这些扇形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将其切割成32等分的扇形,并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分数的增加,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近似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体现出来,从中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3导入的时机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能图文并茂,深动形象直观的体现,但是要注意适时的导入,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如若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将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这样会使多媒体过早的导入课堂,反而适得其反。在多媒体导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猜想、触摸、动手拆开长方形之后,再导入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实践再结合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理清学生的思绪。这样适时将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使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还服务于生活。如若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将教学内容充分的进行结合,将计算机媒体技术恰当的运用于数学生活实际中,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数学的有效价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章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之后,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什么地方?在学生做了简单的解答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将其画面展示如下:三辆汽车(有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和装有圆形车轮的汽车)同时行驶,装有正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出现忽上忽下、不停的颠簸的现象,并且行驶轨迹也不能和地面平行,学生们通过如此形象的画面,在大笑声中明白了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既说明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还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很难应用在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产生莫大的新奇。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加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素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集中注意力,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教学内容,一举两得。只有简单的文字、框图的叠加,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所以长此以往地坚持这种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慢慢地就会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其独特的创造性,在解题、写作、绘画等任务面前,便会很自然地运用这种能力,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2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特有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发挥其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特性。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在画特殊三角形时,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并能把这种技能广泛应用到别的学科当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计算机原理中的一些知识,早期系统中树形目录结构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会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知识的手段,打破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后,学生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每次上计算机课,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爱看的东西。还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6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化学课当中有一节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就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白磷燃烧的效果,水面上升的现象。总结的时候,再用动态的饼状图形加以描述便会更加一目了然,让学生既感到容易理解,又增加了观赏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一节普通的课,利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完成每节课任务的时候要做到心手合一,不能有一点马虎,操作上讲究严谨,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效果,如果运用知识有误,也不能正确地把要展示的效果制作出来。所以,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上机也会体会到各种功能的强大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8结语
在我国一部分农村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只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忽略了技能课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沉浸于知识中努力、奋斗和竞争,谁得了高分谁就是胜利者。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或者象征性地开放,该门课成绩不作为评优选先和年度考核的依据,从而导致教师无人愿意上这门课,领导指示你教这门课,你只好不情愿地默认,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农村学校部分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仍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只有高度重视,改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引导学校健康发展,办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学校,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资源优势变为教育效益。
二、硬件建设没有达标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是基础;硬件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农村学校资金的短缺造成软硬件建设的滞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操作与控制室,更没有计算机室,教师办公室就是现成的计算机室。因此,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兴趣了解一些计算机知识。部分学校只有区区几台电脑,而且有的还是以前项目上配发的,内存等内部配置很低,运行速度很慢很慢,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教学现状,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有的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室,但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教师使用。有的教师想用多媒体上课,可还需要提前预约,而且必须让学生提前进多媒体室,因此带来许多不便,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灵活性、积极性,也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农村学校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在坚持以办学单位投资和学校投资为主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种捐赠、援助等社会资金,抢抓发展机遇和项目的支持,及时充分运用上级有关政策,努力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偏低
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许多农村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他们不懂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徘徊在“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忽视技能,盲目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抹杀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恶化了师生关系。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也摧残了农村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
2.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在农村学校,有的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对于操作更是一窍不通,谈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部分教师虽然了解一些,但操作不是很熟练,要运用幻灯片或动画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也很难。就算他们花时间制作了课件,由于操作不熟练,在上课具体操作时也许会出错,导致课件不能正常播放,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所以,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四、教师对资源利用不合理
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及日常调研,本文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初中学生对课程期待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可支配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因此,电脑已经基本普及。农村的一些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需要也完全可以配备。因此,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就已经对电脑有了接触。相反,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尤其是教学模式上还处于传统阶段。这就导致了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兴趣不高,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又无法得到满足,故而两者间的矛盾就越发凸显。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涉及计算机方面的内容,而计算机恰恰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其在知识体系上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应用课程具有快速性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要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其进行优化以适应教学对象的变化。另一个方面,加快课程设置上的改革,丰富内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二、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对于这一点,许多学者和教师都非常关心,就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也进行了积极的践行活动。那么,到底提升的途径与策略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笔者也在不断地关注和思考之中。通过多年的调研观察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提高初中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的工作:
1.教师存有进取之心。为什么将这一观点放置在第一位呢?这是因为这是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根本。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为学习者服务,而服务的实施者就是我们的教师。我们自己在教学上没有上进之心,没有进取之为,那又如何谈有效的服务呢。调研中,发现许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备课上随便敷衍,采取拿来主义。可想而知,这样的老师其上课的质量又何谈有效呢。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一颗进取之心。一名教师的高度,取决于其灵魂的高度,正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下做教师要赢得学生的敬重,自己必须要有进取之心,要以丰厚的知识营养,高超的教育艺术,深厚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2.教师要能经常思考。哲人笛卡尔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而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思考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教师工作是一份动脑筋的工作,一味地做而不去思考,想必这种教师的发展不会很快,教学也不会丰富多彩。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更新速度在初中所有课程中相对较快,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更需要经常地思考。那么,我们都要思考什么,又如何思考呢?笔者认为应该包括“思考备课”“思考教学”和“思考成长”。我们知道备课是一名教师最为基础的基本功,虽然我们天天都在不停地备课,但是能真正地静下心来加以思考毕竟只有少数教师能做到。在备课时,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具体学情,如学习的习惯是什么,经过教学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哪些是重点,哪些又是应该了解与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难点。
3.教师要能学会合作。美国加州有一种堪称世界上最高的树———红杉,其最高的能达到相当于30层楼房高。正常情况下,我们知道树长得越高,其根应该扎得越深,可问题是,美国的红杉树根很浅。根浅,对于高树来讲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极其容易被狂风撼动、连根拔起。后来学者发现红杉树根虽然很浅,但之间却是互相连接、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根的整体。虽然在狂风的袭击下,却依然能稳稳地生活下来。因此,学者得出了一个启示:合作的力量是如此巨大!那么,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们同样需要一支高度团结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要学会合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了面对面式的传统交流模式。如今,网络使人们交流更加便捷,更加直接,这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好契机。以往合作一般局限于本单位的同组教师,如今通过网络可以是外校的老师、大学的教授等。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合作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关注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