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1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1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1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1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1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1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1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1文最后1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1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1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1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1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1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1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1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1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5壮士》1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5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5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5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5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5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1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5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1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2篇

一、“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大国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极大的误导。“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二、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也由原有的制造大国,开始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转变,为了让中国的制造业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就必须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大国工匠精神”与自己的职业融合。现如今,我国许多高职语文课程中已经将这种精神融进了教学中。但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观念,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制定中,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大国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培育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这种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第一,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应该将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培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化。例如,在校园的绿化场地或是标志性建筑周围拉一些宣传条幅,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更深刻地理解“大国工匠精神”。或是在校园的走廊或教室周围的墙壁,挂上一些含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院校领导也应该积极推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运用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进行培育。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就是积极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国工匠精神””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对产品品质的大力追求,才能让学生的未来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拥有了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自身具备的各种技能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夺目。第二,为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学实践改革,让““大国工匠精神””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到实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对任务完成状况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给予学生“模范工匠”称号,并作为模范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对其他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深刻地了解““大国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认识到““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教学方针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积极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这种精神。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作者:姜姝平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这一环节又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要以高屋建瓴、掷地有声的气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文章潜心设计“提神”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增强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步:认定目标。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向学生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认定后,便以此为中心有的放矢地展开当堂的教与学。这就克服了语文课堂随意性大、学生无从把握的普遍弱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努力方向,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步骤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师生易于操作的特点。

二、达标

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共包括四个步骤:

第三步:导读提示。依据投放的目标,教师向学生提示完成目标的方法和自读教材的具体要求,或者设计出启发性导读思考题,为学生充分自学明确指向。这样,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就能有遵循、有目标,既能有效地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无事可做或做“无用功”的弊病,又能有利地消除学生对自读要求或思考题的畏惧心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而且,这一步骤正遵循了“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的教学新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步:自读教材。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或导读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认真自读教材(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形式),按时完成教师要求或勾画、整理出导读思考题答案,并随时记录自读过程中的感悟或疑问,以便在分组讨论时交流、解决。这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圈点批注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定向和发散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第五步:分组讨论。充分自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组内人数不能过多,一般以四人为宜;且尽可能使小组成员优、良、中、差生兼有’。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逐一发言,交换导读题的答案和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见解、领悟,提出各自的自读疑问并展开讨论;记下组内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以便在教师答疑时提出。

这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充分发挥群体优势,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的原则。

同时,还全面培养了学生听、写(听、记他人发言要点’、说(提出个人见解)和思维(理清他人发言思路,整理自己的发言思路)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见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各组讨论情况,以便在答疑和总结中有的放矢;要求学生要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在这里,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和指导讨论的主导作用。

第六步:解疑答难,总结提高。教师抽查各组讨论情况;解决各组存在的疑难问题,也可以由各组互答,教师点拨;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这一步骤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见解,有利于养成“学求甚解”的良好习惯。此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几个步骤有机地组成了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

它始终以思维训练作为主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验标

这一环节也包括两个步骤:

第七步:达标检测。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采取书面笔答、口头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以利矫正。

第八步:补偿迁移。对于达成度较低的目标或普遍性错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讲解或练习,矫正错误,严防“知识漏洞”的产生和积累,努力做到知识“堂堂清”,进而“单元清”、“学期清”。

对达成度较高或达成度较低但已得到矫正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纵向或横向迁移训练。纵向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运用已获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知识重新组合,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横向迁移则是指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运用课内获得的知识、技能扩展到课外进行比较性阅读、写作等,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自身的读写能力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环八步”的课堂教学流程很好地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主导、主体、主线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消除语文课堂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学“无用功”,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