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产品创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它是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融资和投资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资产证券化的好处除了增加发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外,最大的好处即是将证券化之资产的风险加以分割,移转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它投资者。

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金融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如零售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住宅贷款等,而有的金融资产是富有流动性的,如证券,投资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把证券卖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有必要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以贷款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发行的证券,通过资产担保证券,银行将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

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严格的管制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监管,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促使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来将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于是又有新一轮的创新。据此也可以认为,管制和创新会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严格的金融管制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动力。

国际清算银行下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CapitalAccord),该资本协议之目的在确保各国银行持有相同水准的适足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以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为主轴的风险监理标准,进而强化国际金融市场之健全与稳定。自此巴赛尔资本协议的优点广泛地被认可,成为全球金融业界公认的准则。

惟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得金融业务区隔日渐模糊,在金融创新、科技进步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下,银行除传统存放款业务外,也积极开发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内之各项新种业务,以增加收益来源,但伴随而来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鉴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广征十国集团及开发中国家之各方意见、并进行银行量化影响评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旧版的修正。

与旧版相比较,新资本协议除旧版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外,增加了操作风险之资本计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资本需求,定义银行资本对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仍维持在8%的原则外,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有系统的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并允许银行使用本身发展之风险评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评等机构所提供的评等方式。此外,旧资本协议仅承认少数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识等特色之担保品与保证,而新资本协议为鼓励银行妥适运用信用风险冲销技术以降低信用风险应计提资本,将承认更广泛之冲销技术,包括担保品、保证、净额结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降低风险性资产,也能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之目的。

支柱二是监理审查程序要求监理机关对银行资本分配技术与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量化及非量化评估。作为支柱三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披露其资本比率计算适用范围、资本内容、风险评估与信息管理、资本适足比率等四类信息,透过市场纪律来督促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和控制系统风险,而且能够使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旧资本协议之适用对象为银行业,而新资本协议延伸至金融集团之控股公司。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大幅提升银行监理机能的动力,旨在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而非仅遵守一个狭义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协定的复杂性、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与将监理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机能纳入基本架构,对监理机关与银行都将是一大挑战。概括而言,新版资本协议是银行提升经营策略的契机,透过正确的衡量与管理风险,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银行将易获得市场认同、有利股价提高、信用评等升级,并使银行除现有以资产报酬率及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整体财务绩效外,尚可衡量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报酬率,将使绩效评估及资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运营应会产生重大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金,2004(1)

2.郭子润。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3(4)

3.李兴智。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及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2)

4.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5.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目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他们通过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重新优化组合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时还要应对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风险,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金融创新的现状,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及其定价机制方面;而宏观角度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运行(传导)机制、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本动因:追逐利润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逐利的动机,那么商业银行就可能进行金融创新。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所有的资金运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执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纳,丝毫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资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时,由于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经济实体,还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金融创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入世5年保护期的结束,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利益性的经营模式也逐步成为银行金融业发展决策重要目标。

(二)规避金融管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金融业一般要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当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碍了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金融机构利润下降和经营困难时,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金融管理当局的法规限制,努力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赢得竞争优势。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欧洲美元(1958,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1959,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1959,国际银行机构)、自动转账(1961,英国)和混合账户(60年代末,英国)。这些金融创新都能够较好解释该时期商业银行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的“逆境创新”、快速增长的财富对金融资产创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管制措施越多的国家往往更容易成为金融创新的集中地等现象。

(三)转嫁风险和高科技的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与两次石油危机所促成的为防范和转嫁风险的金融创新。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也构成该时期的背景的一部分。这个时期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1970,国际银行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1970,美国)、外汇期货(1972,美国)、外汇远期(1973,国际银行机构)、浮动利率债券(1974,美国)和利率期货(1975,美国)等。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使投资回报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励各商业银行不断创造出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高科技的应用。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引发金融领域内一场改变历史的“技术革命”,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交融服务得以实现,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费用,使得金融机构提高了扩张区域性业务的功能。这也是一个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债务危机的爆发,西欧各国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显着增强。此阶段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货币互换(1980,美国)、利率互换(1981,美国)、票据发行便利(1981,美国)、期权交易(1982,美国)、期货交易(1982,美国)、可变期限债券(1985,美国)、汽车贷款证券化(1985,美国)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这一时期的银行表外业务得到空前创新和发展。同时各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出了相应要求,使得银行采用诸如贷款出售(证券化)、备用信用证、互换交易等表外业务形式将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减轻资本充足性的压力并获得较高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整体规模还十分小。

(二)金融创新数量扩张快、质量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获得利润的业务,主要由部分组成,即现金资产、放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从金融创新的动因来看,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那些银行不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仅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的业务它具有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征。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业务,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

(四)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这种行业的垄断,不利于金融创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当严格,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来看,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客户群。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消费意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来投资理财、消费的意识淡薄。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使得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样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淡薄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零售业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立足市场及客户

金融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需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二)坚持原创和高起点

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潮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切实可行。

(三)加强创新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加大存款业务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创新,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稳定现有的客户群。一是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

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监管;挑战;应对

一、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实践提出的挑战

金融创新行为的动机简单地看是由于盈利动机的驱使,但是从深层次看却是银行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滞后,以至于阻碍了银行机构向更高的阶段进一步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银行机构传统的经营方式不再有利可图,他们过去向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越来越难以出售,而传统的金融工具也已不能大量的吸收资金,因而为了继续存在下去,他们不得不寻求创新;另一方面,各银行机构面临的严格管理使得规避管理法规的过程变得有利可图,某一个机构避开管制后提供的服务往往给它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市场占有,因而严格的监管本身就成为刺激银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所以金融创新更多地应该从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博弈来理解。银行为了逃避监管,开拓市场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与监管活动之间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博弈的过程,即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但是至今的实践表明,银行监管活动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监管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金融创新给银行监管的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金融创新使银行监管目标的权衡更加困难。银行监管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安全目标,一个是效率目标。就经济与金融的长期发展来看,银行体系的安全和效率相比是更具根本性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的阶段,银行体系的效率目标却是更加突出。比如70年代末,过度严格的银行监管造成的银行机构效率下降和发展困难使得这一时期的监管更偏重于效率目标。金融创新的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规避管制,追求发展和效率。但是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在银行监管的安全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金融创新在提高了银行体系的效率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风险。在面临着全球竞争的压力和本国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之间,银行监管如何在这两个目标之间进行协调?

2.金融创新使得银行监管的客体更加复杂化。金融创新使得银行监管的客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是金融产品和组织创新模糊了分业经营中各专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他们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业务趋同,银行也逐渐发展成为超大型的综合性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业会通过创新绕过各种监管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行业渗透。二是市场的创新使得一国的银行机构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置身于金融全球化之外。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一国的银行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向国际市场渗透,广泛参与国际金融活动。这样对国内银行在境外的金融活动的监管就变得遥不可即。同时,一国的金融体系也会暴露在国际金融风险之下,这给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三是新的业务形式和金融产品的出现,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网上银行的兴起。四是银行机构和其他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样局部的金融风险很容易转化成全局性的金融风险,造成所谓的传染效应,从而更容易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3.金融创新给银行监管主体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分业监管还是混合监管的选择问题。毫无疑问,面对着银行业务日益综合化的趋势,原来界限分明的分业监管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

4.金融创新对传统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银行监管一直以来是以外部监管作为最主要的监管方式,强调严格的立法和监督,对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行为也作出了很多的外部规定。这种监管方式主要有行政命令式的监管和标准化的监管。行政命令式的监管是以行政命令对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化的监管方式则沿袭了行政命令式监管的原理,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级别,并对每种类型确定固定的资本要求。这种监管方式明显不适应金融创新下的新要求。它们存在着信息和经验不对称的问题,而且没有考虑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动态过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也容易造成一刀切的问题。

5.金融创新对传统的监管理念的挑战。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的动态回避过程与相对固定的银行监管框架之间是一对矛盾体。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博弈总是表现为监管方的被动。危机导向的、事后的、传统的银行监管总是被动追踪金融创新,会使监管效率大大下降,并且造成监管成本的增加。

二、银行监管应对金融创新的一般实践

1.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较之传统银行业务,银行的创新业务在收益更大的同时,风险也更大,且更容易扩散,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并重监管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2.从注重外部监管向注重内部和外部监管并重。针对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博弈的被动地位,监管理念应该不仅仅从外部力量的介入的角度来考虑有效监管的问题,而且外部监管随着创新和变革的发展,其缺点不断暴露,比如市场敏感度低,不能全面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从银行内部与监管机构激励相容的角度来使银行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根据激励相容理论建立的监管的方法就是预先承诺方法。银行在预测期初向金融监管当局承诺其资本量水平,为该期内可能发生的损失作准备,而监管当局则根据银行承诺的水平设计惩罚和奖励措施,并不再对银行进行例行的资本充足检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对监管水平的要求较高。另外,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日益重视,认为只有保证信息的完备透明,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对银行起到正确的激励。

3.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统一监管体制是指由统一的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的一种制度。与此相适应,金融监管也应该打破分业监管的模式向统一监管转变,由统一的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的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但是在具体的监管主体的改革上,是采用一元化的超级监管机构还是在保持监管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加强各个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二者有利有弊,具体的选择需要对实际情况作出更细致的选择以后才能加以确定。

4.从一国监管向跨境监管转变。本国银行向海外市场的扩展也是一种金融创新——市场创新。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其业务收益来自海外的比重日益提高;而另一方面,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很难判断其交易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完成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拓展也使得部分金融机构偏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将一家银行的境内外机构境内外业务进行并表监督。另外,加强不同国家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监管的分工和协调,以有效杜绝国际银行监管的真空。

三、对我国银行监管实践的启示

1.我国的监管目标的选择。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加强,无疑会提高效率,但是同时也加大了风险。面对着竞争的压力和我国银行业经营效率低,坏帐率高的现实情况下,监管当局如何在安全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找出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关系到银行监管效率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需要重新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对金融创新不论青红皂白一律封杀的做法,对有益于发展并且风险比较容易监管,不会增加太多监管成本的创新,不妨进行鼓励,以提高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我们要适当地考虑到效率目标。

2.我国监管重心的转变。我国一直以来对银行的监管注重的是合规性的监管,重在对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范围和行为的监管,其中突出的问题是重市场准入管理、轻持续性监管,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尤为不足。并且这些静态的监管措施明显地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为了扭转这些不利局面,我国现阶段银行的监管重心应该改变,利用我国现阶段对监管水平要求不是很高的有利时机,把监管重心放在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上,尽快制定和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损益等经营管理业绩的综合考核和评价体系。在体系完善和外部监管的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按照激励相容的原则设计和加强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追踪世界最新的实践成果,提升我国银行监管的水平。

3.对我国监管主体的要求。金融监管客体的巨大变化表明我国分业监管的做法应该适应客体的综合化、国际化的变化。适应于国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交叉,混合监管似乎成了一个趋势,适应于银行业务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应该加强我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同国外机关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与各国监管当局的定期磋商和交流制度,通报互设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程度,杜绝对银行跨境活动的监管真空。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混业经营的规模和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均比较低,没有对统一监管提出很迫切的要求,尽管银行监管机构缺乏与其他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但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在现阶段做好分业监管的同时,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合作,为未来的统一监管打好基础。

4.改善监管环境。加快与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竞争和约束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力。

参考文献:

1.何德旭,金融监管.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管理世界,2003,(9).

第4篇

关键词:WTO;财务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趋于全球化,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旧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都不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前景。

一、论文文献分布概况分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为检索工具,以中国入世

后财务管理创新为检索式,关键词为检索入口,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

表 1 2002年-2012年我国进入WTO后财务管理创新论文的年代分布

表1是对关于中国入世以来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图1描述了2002-2012年期间论文发文量的趋势走向。

二、入世后国内对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概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国内关于中国入世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财务管

理内容的创新、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等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其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管理观念和将CIMS和ERP集成应用用于预算上的提议。蒋玲英和宋兰玉在商业银行方面也提出了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袁庆昆和莫延军在江苏盐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方面提出了从加大对技术开发基金、宣传费用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三个方面使财务管理的目标突破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彭秦晋和辛变叶在电力企业方面提出了在成本管理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在财务决策方面主要重视投资决策和定价决策。廖松首次提出了推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建立集团资金结算管理中心等建议。马骏明在山西省公路事业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提出了针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建立适合陕西省公路局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达到政府财务绩效考核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在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中,部分是以创新制度为前提研究的技术创新,而另一部分研究的是体制创新。葛南南提出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二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先后行为,只是应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放在首位。他还提出了在WTO条件下财务管理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在技术上实现远程报账、报表 、查账、审计等财务工作。陈长金指出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方法,而且首次提出了企业采用柔性技术为基础以保证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整合,将财务与税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开发网络财务软件。

(三)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研究中,不仅涉及到投融资的风险转移的创新,而且还包含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的创新。颜昌军在风险识别和防范方面提出了全员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加强企业间合作来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高歌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细的财务计划,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冯建本也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应扩大投资范围防范投资风险。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内容侧重于理论研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都侧重于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般性描述,以及对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技术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更深入一些的有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但是对构建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并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构建,几乎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刚性方面研究。就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刚性财务管理,强调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并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不同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能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做出更好更快的调整。柔性财务管理是一种财务心理,引导人们去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在以上的研究中并没有着重提出柔性管理这一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式。

四、财务管理创新的发展展望

(一)对财务管理研究要重视实证方法。当前对于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描述,缺少实例的探究。为此,当前研究仅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距离实际的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要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总结、反思财务管理创新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修正。

(二)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中的柔性管理方面的创新。资金是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不仅是对资金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主体都是人,只有对人进行良好的管理资金才能有效地得到管理,才能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而柔性管理的创新应该侧重于员工对企业权益分配的参与和企业的引导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小倩,石平.信息时代传播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2]蒋玲英.刍议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金融会计,2013-9.

[3]袁庆昆,莫延军.江苏盐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苏盐科技,2002-2(1).

[4]彭秦晋,辛变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廖松.对烟草专卖体制下涉及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7-11.

第5篇

耿教授研究领域颇广,主要包括企业集团会计、上市公司会计、会计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等,至今已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主要有《企业集团会计管理》、《现代公司会计管理》、《企业集团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高级会计学》等。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重点科研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审计署重点课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

近年来,耿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会计这一理论前沿。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与各国的重视,各国大力扶持减碳经济,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作为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企业环境会计仍处于探索之中。耿教授通过对西方国家和我国环境会计的主流研究视角分层次作一系统比较,辨明双方“环境会计”的外延和内涵的差异,指出我国习惯上认为会计是一种微观主体活动,西方国家的宏观环境会计在我国未纳入环境会计之中。同时还指出,微观环境会计方面,西方分为环境差别会计与生态会计,环境差别会计采取货币计量手段,而生态会计采取物理计量手段,我国对微观层次环境会计的探讨并未拓展到传统会计领域之外,即生态会计领域。这些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国家先行经验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借鉴。

环境会计的研究与运用,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尚属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然而,现实的情况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待明确,可操行性方面亟待改善。耿教授针对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做大量有益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管制的理想框架,明确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来源是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原始数据,环境会计核算与披露的被容包括环保引发的成本、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收益,环境负债,以及环保设施,并创造性提出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报告的格式,并构建以绿色产品占有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三废”产品利用率、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等为分析指标的环境保护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以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

第6篇

    【论文摘要】是文着重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探讨;阐明新经济影响营俏创新的几个方面是本文出发点;深入论证营销创新应用—怎样“创造购物天堂”?如何“长驻于市不衰?”何以“辫证营销”?如何‘.引导营销 网络 化”?等,或可助新经济营销创新思路拓张。

    新世纪开端,迎来了新经济的曙光,新经济有何基本特征?成为新一轮管理 论坛 热:新经济必有新运作规则,其对我国营销创新有何影响?构成新世纪营销新 规律 所在。新经济实践涉面甚广—营销创新应用如何?引人深思。

    一、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经济四要素“知识”比重在上升。传统经济包括农业和 工业 经济,“三要素”论源远流长,数千年倡导繁衍、耳熟能详。而作为创新要素“知识”加入,形成‘.四要素”说,多闻于世纪之交,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列为四要素之首,尤显其特性:即知识要素的充裕性①。皆因前“三要素”盛行至今已受时空限制,国界、种族、观念隔离、亦难有’‘予取于求、随之取用“之便利而显逊色。唯独知识要素,完全无上述约束,只要愿意,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仅如过去的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以成千上万计,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无穷财富。所以“知识要素”虽立论不久,或叫初具形态,且有转化受阻种种障碍;但其意境深远、力贯全球、活力无比,成为 现代 企业 家,投资、生产、经营者 发展 战略首备之品—可示其经济创新论中位高而权重的发展趋势。

    特征之二,新经济发展加快了“知识”渗透。“土地、劳力、资本“构成三要素说,②.是传统经济重要物质基础,因“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等弊端而风光难再。但.‘三要素“论完整性、严密性、系统性等经济作用亦难于被动摇。新经济发展,‘’三要素”作用在相对下降,但并非言可取代,因为知识创新威力,要通过传播渗透才能发挥出来。如知识渗透于’‘土地”要素,才会有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渗透于“劳力”,才会有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效能的发挥;渗透于“资本”,才会有资本运作本质的变化或更新。同时在知识传播、渗透面前人人平等,取之容易;许多企业家,借助知识力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新经济的贡献。

    特征之三、经济理论两大支柱面临新冲击。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两大支柱说。第一支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消费者(家庭)收入受硬性约束,边际效用价值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引发需求上升;反之则下降~一衍生出需求变动规律。第二支柱“生产费用主导”论:即资源性生产费用上升,产品有利可图,供给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一形成供给变动规律。③冲击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信息发展,使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产品价格趋低,家庭实际购买力会上升;加之发达国“财富效应”—股市上涨增加家庭虚拟收人,均冲击了家庭预算“硬性约束”论。其二、新经济中知识作用上升,厂商受资源性约束的供给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又如网络经济普及后,免费提供网络和 电子 邮件服务的厂商会越来越多,从而使“有服务就要收费,’等老行规老惯例受到挑战。于此,用传统供求规律,来分析未来营销行为,已难有更多意义。

    特征之四,“注意力”经济成主导世界潮流。象时装模特展销吸引观众注视力那样。企业发展“注意力”经济①,以招徕消费者已成新潮。新经济发展,企业.‘注意力”营销—通过网络宣传,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或经精心没计制作打扮,成为某一特定领域“霸主”;或营造购物“天堂”,成为顾客网_l之首选等,从此有了广阔天地。获得了“霸主、’地位,或有了“注意力”形象的厂商,当然能带来无限商机。而于无限商机中,孕育出主导世界潮流的许多新秀,显然又是新经济的贡献。

    当然,新经济实践深人还会创造出;如能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实现价格永恒降低;“物以多为贵”;提供无限能力与机会等运作特征等。但其要求也是苛刻,甚至是残酷无情。有喻新经济如一个个竞争漩涡,稍不留神即被淹没。并非危言耸听。

    二、新经济影响营销创新几个方面

    影响之一,打破时空障碍全球范围可营销新经济出现,信息传播已无国别地域之分,从生产与销售理论上看已无逾越之障碍—厂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伙伴。影响所及,应从狭窄的国内区域营销,转向国外或全球性营销。特别是暂处弱势者,已有可能“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立足全球营销观起步,营销创新由此而生而发。

    理论依据是: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崛起,“靠资本、拼劳力”的规模化同质营销已难于凑效,国际市场异质化营销已成新亮点。其次,新经济时代双向沟通加快,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换频率增加,借助网络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互动营销网,为全球性或异质化营销创造了物质基础。第三,国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条龙服务的政策导向或成功实践,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全球化营销创新大开了方便之门等。

    影响之二,市场多变数引发营销新组合。新经济发展拉近了消费者距离,但也加剧了同类产品生产者的竟争,依据国际市场多种变数而可实现营销新组合。如产品创新,可抓住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变化,把握住个性化需求规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价值或文化内含等来满足。又如价格决策—网络化市场要求,一是产品类型的满足,二是价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业则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产品概念,再按概念组织生产或售货—弹性化成为可能。再如分销,已出现电子虚拟市场。无形商店、电子货币等多种数字化交易方式,中间商中介作用已大为降低。促销、信息网络使无纸化促销成为时尚,将有图文并茂的产品索检,价格动向一览无余;网络的定制化功能可将产品组合信息集中储存、自由存取,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购物空间。当然还有其他变数影响营销组合因素,构成新经济营销创新的更大空间;

    影响之三,营销添智慧出现创新“蜂聚”期。新经济新技术风起云涌,创新的巨大动力已不局限于单项、局部性,且有成片成批的叠加效应。有专家称为创新“蜂聚““现象出现并非偶然。

    从市场创新着—出现一种新技术产品后,将有一系列创新活动以招揽顾客,亦会有全新产业问世,或控制一种至几种新原材料基地;甚至出现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以巩固垄断地位,或创新垄断市场方式等。以 计算 机实践为例—已从单机、大型、单功能、低速度、专用机。向多机化、微型化、多功能、快速度、网络化发展。特别经营销专家或智慧营销的介人,将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性,而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实现工商 交通 、 金融 、邮电等联网后,又将派生出大批信息产业或相关产业,甚至出现产业带,产业群体、产业链条—“蜂聚”接踵而来,新经济功不可没。

    影响之四。优化“系统”论可把握营销主动权。新 经济 信息 网络 化,仅是解决了“速度、效率、安全、方便”等传统贸易老大难问题,而“胜算性如何”还要靠谋略智慧,或贸易成熟性。西方诸强已有高科技70 96、市场分额80%以上的竟争优势②,于

再次,重视消化吸收,实现高新技术第二次创业。还有,创造宽松环境,着力改善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立法,创造良好的 法律 环境:维护知识产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击伪劣假冒侵权行为等。还要熟悉““人世’“后的世贸规则,防止高科技贸易’‘被诈、被罚、被假”的发生等。高科技贸易复杂性,以“系统营销”论把握营销主动权,或可以消除新经济运作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新经济营销创新应用的几点思考

    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要有个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如下几点可助‘“创新”思路,对初涉营销者更应慎密谨为。

    思考之一,自我约束激励创造“.购物天堂”。新经济的健康 发展 。需要 企业 自强自律,不断消除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减少不合理利润因素,自觉抵制伪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励全体员工拼搏进取,敬业、乐业、爱业,提升自我品质;大力弘扬团队意识,更新企业形象,千方百计留住顾客,营造真正的.‘购物天堂”。

    利用多种外因营造“购物天堂,,.如通过网络传输商流、物流信息、创造时空效应,产生““购物方便”感;或以产品新概念引导潮流,成为消费者“、理想产品策源地信誉”感;适时开展’‘升质降价”促销活动,产生消费者‘.低支出,高品质享受,,感;还要加强公益宣传、树立绿色品牌,形成‘.热心公益、放心消费”的认同感,将“、方便、理想、享受、认同”的情感运用于营销的全过程。确立‘“购物天堂”的好环境。

    思考之二,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不衰。新经济网络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新产品层出不穷,往往因一个小理念的转变而赚了大钱,又会因一个小小失误而血本无归。因此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有‘“瞻前顾后,观微知著、抓住本质、攻防有略,进退有序”等气魄与胆识。或者古商邦经商理念—““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而不衰”中,悟出营销创新的灵感:

    所谓‘“天时”是指营销大气候—坚信新经济是人类社会新商贸的良好开端,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而谓“‘地利”则指现有土地、劳力、矿产资源,以及替在需求等优势。所谓“人和”是我国经商者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亦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等。坚持有理做赢人,和气营出三赢家。

    思考之三,坚持辩证营销立于不败之地。组大联强,固然是.‘实力、信誉”的象证在国际贸易之中亦有按资本区分信誉度—“实力论英雄”的主张。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而新经济是一种突破。如’‘小吃大”、“快胜慢”、“新吃旧”等,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规则,①,亦有喻之为新营销辩证法。

    新经济时代,所以会“小吃大,,,本质是小者精悍、鳞角锋锐、触觉敏捷,开拓营销 自然 所向披靡;而自称大者‘为大所累笨拙不已,往往无可奈何被拖累。’‘快胜慢”。关键是““快者灵气生“,,富于灵气的营销,顺应新经济所追求的个性消费目标,慢者只能吃“剩饭,’;’‘新吃旧”,是新(潮)能主导消费意向,代表时代精神,淘汰陈旧落后者。完善此类营销辩证观,就能”劣中求强”、弃旧图新、转败为胜。

第7篇

自行车行租赁经营战略目标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自行车行的建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己的创业及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寻找一条自立自强的道路,让大学生能在学校度过一个有意义又有价值的学涯生活,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是开展本项目的首要目的。

其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汽车等耗油产品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交通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的渐增强,绿色GDP和低碳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骑车旅行这样一种环保、健康的体闲方式正慢慢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而且,我们学校毗邻国家级风景区――翠华山地质公园,景色优雅,山川秀美,还有很多果园可供采摘。因此,本车行的成立也为我院的同学及来翠华山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种低碳环保的休闲方式。

二、项目研究内容

1、车行的运营

新时代的大学生崇尚的是一种自由,洒脱,张扬,浪漫的生活方式,那么自行车出租服务无疑会满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只要几元钱就能尽情的放飞心情,自由的释放生命,而且又不需要担心自己购置自行车的存放保管的问题。除此以外,在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车行也为来翠华山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休闲方式,必然会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大学生和游客有需求,自行车租赁行又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就是自行车租赁行得以成立的基础。做为国家级景区的翠华山森林公园,其来此旅游的游客数量亦非常可观,这是自行车租赁行得以生存的市场条件。所以从理论上讲,开设自行车租赁行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车行主要是向顾客提供单车租赁服务,单车类型有山地车、公路赛车、小单车、双人车等多种车型可供选择,以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车行还可为顾客提供旅游咨询,自行车游玩线路的规划,以及出行车辆的保管和顾客行李的托管等一系列服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他们玩的开心,玩的放心。

面向大学生出租自行车的业务尚无大规模的企业涉及,仍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市场,这是最大最有利的机会;但另一方面,由于开设自行车租赁行的成本小,硬件要求低,进入市场难度小,如果营利状况良好,就很容易被效仿,而且自行车行属于小规模的个人创业,受资金条件的制约,短时间内不能占领所有市场,所以很可能被同行和后期的跟随者或效仿者吞食大部分市场,这是最大最严重的威胁。同时由于创业者本身是大学生,所以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心理,也就更容易找到大学生的心理诉求点,这是最重要的优势;

车行目标市场为在校大学生和来翠华山旅游的游客。考虑到同业的威胁,在初期拟采取渗透定价策略,以会员制、低价、打折、优惠等形式吸引顾客,迅速占领市场。开始即树立整合营销的传播观念和品牌观念。通过品牌传播,让品牌成为一种大学生认可的,追求的精神。并且提出一个口号:自由翱翔,放飞梦想。同时宣扬一种精神:我们追求自由奔放,个性洒脱,我们健康阳光,快乐潇洒;我们重感情。

车行成立初期大约需要资金3万元左右,其中,现有项目组成员合计出资约10000元,其余部分拟通过实践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创业以后,项目获取的利润可继续充实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每月主要收入预计:预计月均收入:2500左右。车行每月主要费用预计:房租费:180元电费及其他零件采购费:100元,车辆的折旧费:400元/月,预计月均费用共计:680元,每月净利润预计:预计净利润=预计收入-预计费用=1820元。由于单车租赁受学校假期及季节以及天气的影响均较大,因此每月的收入受以上因素影响会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收入预计时采用了月均收入的数据。

2、风险分析

在车行成立初期,有可能存在由于营销策略采用不当或竞争对手的促销力度更大,导致产品不能够很快得到认可的风险,对此可以通过纠正营销策略,加大促销力度,完善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应对潜在的风险,以最好的产品,最经济的价格,最优质的服务来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满意,从而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

在管理方面,预计可能的风险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辨认顾客的证件的真实性,因为这涉及到车辆安全管理问题。车辆是最重要的资产,也是利润的来源,因此车辆的安全管理很重要。二是关于顾客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果顾客发生意外伤害或财产损失,车行抵抗能力几乎为零。解决以上题的主要途径一是购置相关保险,以使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降低管理风险。

三、总结

通过该项目的实际运行,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创建及管理企业的全过程,同时,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以及创业及管理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丰富的经验。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做为案例应用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去,以期使更多的同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空洞无味,激发学生学习及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何云景.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3]王玉君.大学生创业融资制度环境调查报告.兰州,28.

[4]周常青.大学生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07(8).

[5]何涛.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国城市经济,2011(14).

[6]王铮,王广福.企业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

第8篇

 

关键词:新经济特征  影响  营钻应用 

    新世纪开端,迎来了新经济的曙光,新经济有何基本特征?成为新一轮管理论坛热:新经济必有新运作规则,其对我国营销创新有何影响?构成新世纪营销新规律所在。新经济实践涉面甚广—营销创新应用如何?引人深思。

    一、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经济四要素“知识”比重在上升。传统经济包括农业和工业经济,“三要素”论源远流长,数千年倡导繁衍、耳熟能详。而作为创新要素“知识”加入,形成‘.四要素”说,多闻于世纪之交,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列为四要素之首,尤显其特性:即知识要素的充裕性①。皆因前“三要素”盛行至今已受时空限制,国界、种族、观念隔离、亦难有’‘予取于求、随之取用“之便利而显逊色。唯独知识要素,完全无上述约束,只要愿意,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仅如过去的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以成千上万计,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无穷财富。所以“知识要素”虽立论不久,或叫初具形态,且有转化受阻种种障碍;但其意境深远、力贯全球、活力无比,成为现代企业家,投资、生产、经营者发展战略首备之品—可示其经济创新论中位高而权重的发展趋势。

    特征之二,新经济发展加快了“知识”渗透。“土地、劳力、资本“构成三要素说,②.是传统经济重要物质基础,因“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等弊端而风光难再。但.‘三要素“论完整性、严密性、系统性等经济作用亦难于被动摇。新经济发展,‘’三要素”作用在相对下降,但并非言可取代,因为知识创新威力,要通过传播渗透才能发挥出来。如知识渗透于’‘土地”要素,才会有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渗透于“劳力”,才会有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效能的发挥;渗透于“资本”,才会有资本运作本质的变化或更新。同时在知识传播、渗透面前人人平等,取之容易;许多企业家,借助知识力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新经济的贡献。

    特征之三、经济理论两大支柱面临新冲击。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两大支柱说。第一支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消费者(家庭)收入受硬性约束,边际效用价值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引发需求上升;反之则下降~一衍生出需求变动规律。第二支柱“生产费用主导”论:即资源性生产费用上升,产品有利可图,供给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一形成供给变动规律。③冲击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信息发展,使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产品价格趋低,家庭实际购买力会上升;加之发达国“财富效应”—股市上涨增加家庭虚拟收人,均冲击了家庭预算“硬性约束”论。其二、新经济中知识作用上升,厂商受资源性约束的供给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又如网络经济普及后,免费提供网络和电子邮件服务的厂商会越来越多,从而使“有服务就要收费,’等老行规老惯例受到挑战。于此,用传统供求规律,来分析未来营销行为,已难有更多意义。

    特征之四,“注意力”经济成主导世界潮流。象时装模特展销吸引观众注视力那样。企业发展“注意力”经济①,以招徕消费者已成新潮。新经济发展,企业.‘注意力”营销—通过网络宣传,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或经精心没计制作打扮,成为某一特定领域“霸主”;或营造购物“天堂”,成为顾客网_l之首选等,从此有了广阔天地。获得了“霸主、’地位,或有了“注意力”形象的厂商,当然能带来无限商机。而于无限商机中,孕育出主导世界潮流的许多新秀,显然又是新经济的贡献。

    当然,新经济实践深人还会创造出;如能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实现价格永恒降低;“物以多为贵”;提供无限能力与机会等运作特征等。但其要求也是苛刻,甚至是残酷无情。有喻新经济如一个个竞争漩涡,稍不留神即被淹没。并非危言耸听。

    二、新经济影响营销创新几个方面

    影响之一,打破时空障碍全球范围可营销新经济出现,信息传播已无国别地域之分,从生产与销售理论上看已无逾越之障碍—厂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伙伴。影响所及,应从狭窄的国内区域营销,转向国外或全球性营销。特别是暂处弱势者

,已有可能“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立足全球营销观起步,营销创新由此而生而发。

    理论依据是: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崛起,“靠资本、拼劳力”的规模化同质营销已难于凑效,国际市场异质化营销已成新亮点。其次,新经济时代双向沟通加快,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换频率增加,借助网络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互动营销网,为全球性或异质化营销创造了物质基础。第三,国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条龙服务的政策导向或成功实践,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全球化营销创新大开了方便之门等。

    影响之二,市场多变数引发营销新组合。新经济发展拉近了消费者距离,但也加剧了同类产品生产者的竟争,依据国际市场多种变数而可实现营销新组合。如产品创新,可抓住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变化,把握住个性化需求规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价值或文化内含等来满足。又如价格决策—网络化市场要求,一是产品类型的满足,二是价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业则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产品概念,再按概念组织生产或售货—弹性化成为可能。再如分销,已出现电子虚拟市场。无形商店、电子货币等多种数字化交易方式,中间商中介作用已大为降低。促销、信息网络使无纸化促销成为时尚,将有图文并茂的产品索检,价格动向一览无余;网络的定制化功能可将产品组合信息集中储存、自由存取,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购物空间。当然还有其他变数影响营销组合因素,构成新经济营销创新的更大空间;

    影响之三,营销添智慧出现创新“蜂聚”期。新经济新技术风起云涌,创新的巨大动力已不局限于单项、局部性,且有成片成批的叠加效应。有专家称为创新“蜂聚““现象出现并非偶然。

    从市场创新着—出现一种新技术产品后,将有一系列创新活动以招揽顾客,亦会有全新产业问世,或控制一种至几种新原材料基地;甚至出现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以巩固垄断地位,或创新垄断市场方式等。以计算机实践为例—已从单机、大型、单功能、低速度、专用机。向多机化、微型化、多功能、快速度、网络化发展。特别经营销专家或智慧营销的介人,将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性,而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实现工商交通、金融、邮电等联网后,又将派生出大批信息产业或相关产业,甚至出现产业带,产业群体、产业链条—“蜂聚”接踵而来,新经济功不可没。

 影响之四。优化“系统”论可把握营销主动权。新经济信息网络化,仅是解决了“速度、效率、安全、方便”等传统贸易老大难问题,而“胜算性如何”还要靠谋略智慧,或贸易成熟性。西方诸强已有高科技70 96、市场分额80%以上的竟争优势②,于中国未来营销影响探远:优化“‘系统”论或可以“系统营销”论策应,新经济条件更有可能。

      首先调整营销心态:承认科技营销落后;但不甘合落后科技营销。其次,坚持市场细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据国情扬长避短,瞄准高科技目标。

再次,重视消化吸收,实现高新技术第二次创业。还有,创造宽松环境,着力改善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维护知识产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击伪劣假冒侵权行为等。还要熟悉““人世’“后的世贸规则,防止高科技贸易’‘被诈、被罚、被假”的发生等。高科技贸易复杂性,以“系统营销”论把握营销主动权,或可以消除新经济运作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新经济营销创新应用的几点思考

    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要有个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如下几点可助‘“创新”思路,对初涉营销者更应慎密谨为。

    思考之一,自我约束激励创造“.购物天堂”。新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自强自律,不断消除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减少不合理利润因素,自觉抵制伪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励全体员工拼搏进取,敬业、乐业、爱业,提升自我品质;大力弘扬团队意识,更新企业形象,千方百计留住顾客,营造真正的.‘购物天堂”。

    利用多种外因营造“购物天堂,,.如通过网络传输商流、物流信息、创造时空效应,产生““购物方便”感;或以产品新概念引导潮流,成为消费者“、理想产品策源地信誉”感;适时开展’‘升质降价”促销活动,产生消费者‘.低支出,高品质享受,,感;还要加强公益宣传、树立绿色品牌,形成‘.热心公益、放心消费”的认同感,将“、方便、理想、享受、认同”的情感运用于营销的全过程。确立‘“购物天堂”的好环境。

 &n

bsp;  思考之二,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不衰。新经济网络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新产品层出不穷,往往因一个小理念的转变而赚了大钱,又会因一个小小失误而血本无归。因此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有‘“瞻前顾后,观微知著、抓住本质、攻防有略,进退有序”等气魄与胆识。或者古商邦经商理念—““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而不衰”中,悟出营销创新的灵感:

    所谓‘“天时”是指营销大气候—坚信新经济是人类社会新商贸的良好开端,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而谓“‘地利”则指现有土地、劳力、矿产资源,以及替在需求等优势。所谓“人和”是我国经商者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亦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等。坚持有理做赢人,和气营出三赢家。

    思考之三,坚持辩证营销立于不败之地。组大联强,固然是.‘实力、信誉”的象证在国际贸易之中亦有按资本区分信誉度—“实力论英雄”的主张。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而新经济是一种突破。如’‘小吃大”、“快胜慢”、“新吃旧”等,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规则,①,亦有喻之为新营销辩证法。

    新经济时代,所以会“小吃大,,,本质是小者精悍、鳞角锋锐、触觉敏捷,开拓营销自然所向披靡;而自称大者‘为大所累笨拙不已,往往无可奈何被拖累。’‘快胜慢”。关键是““快者灵气生“,,富于灵气的营销,顺应新经济所追求的个性消费目标,慢者只能吃“剩饭,’;’‘新吃旧”,是新(潮)能主导消费意向,代表时代精神,淘汰陈旧落后者。完善此类营销辩证观,就能”劣中求强”、弃旧图新、转败为胜。

    思考之四,着力“‘双技改,,引导营悄网络化。据资料反映。我国传统企业比重}o }以上,而科技贡献率比重在30%以下,难与西方强势企业相比,技改之路任重而道远。所谓知识经济,有喻为.“知识加经济”③,就是在传统中增加知识比重。而谓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网络化为其重要表现。因此,传统企业进入新经济就要完成两大技改任务。即一方面完成技术改造以实现工业化目标;另一方面,要完成信息技术改造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围绕双技改构成企业间的立体竞争—网络化营销空间拓宽。

第9篇

[摘要]对区域创新不稳定性加以过滤的介质是区域创新能力。多主体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的关键。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另、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 知识不对称 知识共享 区域 路径

1 引言

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这一过程中,创新产出本身的不稳定性促成创新能力内化,但内化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有其必然的局限性。相较而言,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通过内化到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主体可以在区域环境下通过知识共享更多地获得已有技术创新的使用经验,避免纯粹市场行为所带来的创新知识的浪费,并与区域多主体R&D结合,从而进一步积累新的创新能力,形成多主体创新能力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拥有的知识,是以创新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能力集群。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克服区域内知识不对称为前提,以区域内多主体知识共享为关键职称论文。

2 区域知识不对称及其原因

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受制于区域创新主体的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是指创新主体截面知识容量,决定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跨学科融合能力。知识深度是指创新主体特定领域知识的精深程度,反映创新主体专业知识质量,决定创新的先进程度。现代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要求主体知识宽度与深度的结合。现代知识的大容量及高频次更新加剧了个体创新者实现这一结合的难度。多主体知识共享一方面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又可进一步扩展知识深度与宽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个体应更多参与到区域知识共享中,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及其个体创新绩效。这样可以克服个体知识的局限性。知识共享过程比电子或书面形式记录或整理的过程对创新能力提高更有效率。但事实上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不对称现象。知识不对称是指知识在创新主体问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其关系如图1所示:

2.1 知识源、形成轨迹及知识主体特征

这包括:①知识源的多元性。知识的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了解,个体在搜寻、获得、解析、整理、扩散知识的一系列过程中会带有个体情境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相同知识源也会因个体内在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不同而变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不同知识源。何况现实中的知识源形式又有多元倾向。②知识形成轨迹的影响。个体知识深化过程会受到个体思维惯式、知识背景、成长履历等影响。任何时点上创新知识的位势均由其所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其现有位势又限制了其在静态时点上对知识进一步遴选的方式和范围。③知识主体势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自己现有时点的知识存量,由于不可能存在位势完全一样的知识主体,势差必然存在。势差虽是知识交流的基础,但势差过大同样也会造成知识传播的障碍,从而加剧知识不对称。

2.2 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

隐性知识是创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产品的排他性使其更重视隐性创新知识的积累。隐性知识的特征决定其多由实践中获得、需要借助于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模仿、操作、共同经历等活动来学习和共享。它虽然具有同一主体时序积累的能力(也就是内生性),但却缺乏跨越主体或空间的能力(也就是空间粘性)。隐性知识的内生性及空间粘性加剧了知识的不对称性。

2.3 信任程度差异

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和传播成本,从而作用于知识不对称,如图2所示:

包括:①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成本。知识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群,人的知识是在外部获取、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的,而外部获取及互动与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搜寻成本和获取成本将受到当事主体相互信任程度影响。从而主体信任程度差异会导致知识不对称。②信任程度差异影响传播效率。显性知识传递过程中可以市场及价格机制达成(如产品创新知识),但由于其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其合约的达成及履行仍有赖于信任程度。对于隐性知识来说,由于其创造和传播不容易被发现(如过程创新知识),其产权归属又很难界定,由此价格和市场不起作用或较少起作用,这时主体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播效率起决定作用。由上,形成基于信任程度差异的知识不对称。

2.4 信息不对称

知识多来自于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知识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在:①信息提供源不足。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市场价格难以确知,由此造成信息交易困难,常出现信息产品的逆向选择及搭便车现象,从而影响信息供给市场,造成信息提供源不足。②信息失真。信息主体处理不当、信息载体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都会使得信息失真。

3 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知识的搜寻、获得、发展、扩散和交流。这一系列过程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区域内的个体(创新主体)经历,同时取决于区域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知识共享正是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性及克服知识不对称现象提出的。有效的知识共享可加速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与综合,促进知识创新,并构建属于区域自身特征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社会化进程。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基于更换主体的区域过去创新活动的知识共享

区域创新活动是高强度知识互动的过程,创新活动中会大量沉淀知识,这些知识的再利用对创新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再利用在更换主体情况下将更有意义。知识共享显然有利于更换主体的创新知识再利用。区域创新活动包括成功的创新活动和不成功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创新可以价格和市场机制为主进行知识共享。在成功的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再利用显得较为容易,因为这些知识的标准化及共享显得更有动力。这种成功的创新会以专利等知识产权等形式存储于创新个体,而这种标准化的知识可通过价格及市场机制获得共享结果。而在不成功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结果的失败而往往让创新者缺少动力整理创新活动沉淀下来的知识,基于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更无从谈起。而事实上由于创新的失败也使得创新成果很难标准化并以市场或价格机制得以流动。这种散乱而非标准化的知识中不乏经验、教训及对下一阶段成功创新的暗示,因此这里的具体操作路径包括:①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促使其他创新主体关注失败创新的过程及经验;②加强区域内的人际沟通及合作的可能性,如网上创新论坛,各种创新协会及俱乐部,加强失败创新经验分享,从而事实上推进更换知识(创新)主体,达到知识有效再利用的目的;③对知识的标准化整理也很关键,这里更强调对失败创新过程的整理与反思;④通过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代际的传、帮、带,私人关系的沟通,家庭式的创新习惯沿袭等非正式的方式起到更换创新主体,进行区域过去创新活动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的目的。以上这些路径既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的研发活动,又可防止创新知识老化而失去市场及应用价值。从而使这一类知识也成为区域特色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基于地方技术标准建设的知识共享

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过程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技术标准及其评估对企业来说都是外生的,因此通过超越企业边界的区域知识分享过程可使单个企业(创新个体)通过能动性地参与相关领域标准环境机制建设提高其自身的创新绩效,获得超额创新利润。由于技术标准的创立涉及到大量的相关技术,迁回生产方式及技术体系的迅速膨胀更加剧了这些技术的分散程度,由此,技术研发知识共享,尤其是在技术标准确定之前的知识共享是必要和必须的。涉及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进程的知识共享可通过两种渠道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①在行业广泛技术知识分享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进程中,掌握技术标准制定进程,为创新主体技术路线圈定范围;②吸引其他创新者参与到创新主体创新技术轨迹中来,由此形成规模化的既得利益群,从而壮大技术标准潜在势力范围,为未来技术标准制定赢得发言权,并诱致更多主体在较高创新平台上参与创新活动。区域创新能力培养有别于线性的管理方式,地方技术标准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跳跃平台,地方技术标准的达成可增加区域集体创新资源,为提高区域创新存量和流量做出贡献。

3.3 基于区域软技术获取的知识共享

软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集成体现。软技术指区域以管理活动为主体,综合运用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创新等现代科技成果(智能技术)和程序、规章、制度等(软件化信息),并且倾向于借助物质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区域技术群落。它的目的是寻求诸多系统要素的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包括人际关系)与有效控制,使系统要素从无序(或低序)向有序(或高序)转化,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或社会效果。区域知识层级可分为个人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及区域知识。不同层级知识具有不同特征。其中个人知识宽度及深度受个体精力及寿命等限制,并且其内嵌性也小些,可通过个体流动而获得知识的移动,这种内嵌性的缺乏使其难以形成区域竞争力的依托。区域知识由于主体多元而具有较优的宽度及深度,其内嵌性更强,因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但这一过程需要区域软技术的整合才能转化为区域创新能力,具体路径如图3所示:

这样,个人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可上升为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区域知识。随着层级演变,知识的内嵌性愈强,知识宽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在这一知识共享过程中,区域通过柔性及弹性管理可有序地形成区域特色的规程从而形成区域软技术,区域软技术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性。软技术培养使区域范围内各主体可以集区域范围能力之大成,降低磨擦成本和搜寻时间,有效配置区域资源,适应创新项目对团队和集体智慧的要求,为区域内各主体协同开展创新提供快速通道。区域软技术建设符合能力的立体系统性特征,在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短板效应,从而为形成区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当然,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也正向作用于区域软技术,而区域软技术的丰富通过知识共享作用于区域知识,继而作用于组织知识,最终也丰富了团体知识及个人知识,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良性循环体系。区域软技术具有历时长、投入多、收效慢、难度大、风险高、外部性强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具体路径包括:①政府投资的地方文献整理,总结地方文化、风俗及具有地方特征的技术工艺出处及渊源,做好公益性知识平台的储备从而克服区域软技术历时长、投人多、收效慢的非市场性特征;②产业链条的区域有效延展及升级,实现对软技术的挖掘,包括对现有特色地方产业的深度再挖掘及精细度的再追寻培养,从而在此过程中细化地方软技术与区域生产力的匹配。③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展会、报告等经验的总结,最初的建设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引导,随着区域环境建设及创新主体意识的增强,政府将以营造创新营利点方式逐步退出而使其蜕变为市场行为。

3.4 基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的知识共享

创新是金融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金融资本支持,现代经济体中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常常被分割开来。缺少适当的融资资源是创新可能性与高密度尝试的主要障碍。而两者之间的知识不对称将会影响两者配置效率。知识共享可以两种渠道作用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①关系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小企业与其投资人之间。关系融资是在难以合约化状态下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常常发生在有关融资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如知识共享使纽约的珠宝商(Jewish orthodox SECT)在融资时可不签订任何协议。关系融资中资本方可通过知识共享了解或更细致地了解到创新产出前景。区域内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的知识共享可以避免金融资本甄选创新时的逆向选择问题’。这里,关系融资网络中结点本身及之间拥有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其反复的巩固加强等正是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具体路径表现在:最初创新主体(如企业)通过购买长期的含有佣金的隐性合同,使其与投资人及时快速建立紧密关系。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投资人更好地理解和监督创新主体,较大程度实现知识共享,从而保证创新主体在未来获得最优的资本配置,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②间接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大中型企业与银行之间。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人员素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这样地区的小企业也可优先考虑知识共享基础上的银行贷款。这样的区域银企知识共享无疑有助于银行获得更真实信息与知识,从而更有效辅助企业在有高盈利前景的生产和研发活动中获得超额创新收益,促进银企更紧密联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4 结语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可有效降低区域发展成本,实质上减少对他国技术的路径依赖,帮助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完成创新能力自身建设的有效过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常常有大量的知识涌现,同时也常常需要利用大量的知识。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互动转化过程中,知识共享是两者的天然纽带。区域内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异、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从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效率。如何进行区域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Prencipe A. Breadth and depth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lie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 The case of the aircraft engine control system.Research Policy, 2000,29(7/8):895-911

[2] Spencer J W. 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legl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l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B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3):217-233

[3]Davenport T D, Prusak L.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know. Harvard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0

[4] Nieto M, Quevedo P. Absorptive capacity,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innovative effort. Technovalion, 2005,25(10):1141-1157

[5]Majchrzak A, Cooper L P, Neece O E. Knowledge reuse for innova-

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2):174-188.

[6]门熙新,黄擎明软科学与软技术导论,软科学,1992(3):1-5

[7] Savignac 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innovation: Whatcan be leanaed from a direct measure?. [2010 -06 -28]. banque france, ft

[8]Aoki M. Serdar dinc relational banking as an institution and its viabilityunder competition. [2010-06-28]. http ://www-econ. stanford.

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内外部融资;融资风险;报童模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changes from“convention role”which only provides logistics services,to“delegation role”and“control role”which provide both logistics service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he appearance of “delegation role”and“control role”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the cognition of two different financing modes- external financing and internal financing.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theory,including the role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ing and the financing risk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and the optimum order quantity of financing enterprises,the thesis uses the capital constraint newsvendor model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inancing methods. The above conclusions can be good references to thos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hich have capital constraints,poor solvency and low credit rating problems in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enterprise,external and internal financing,financing risk,Newsvendor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17-06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在供应线与供应线之间的竞争。在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中,不仅有实力雄厚的大型主导型企业,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的是,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较难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因而更热衷于从银行的信用市场获得资金。这种由供应链以外的机构(如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被称作“外部融资”。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流业务方面的拓展,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立了独立的金融子公司,专门从事供应链中企业融资问题的协调和咨询。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一定的信贷权限授予这些大型物流公司,允许它们在供应链企业融资过程中向受资金约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这种由供应链内部企业以特定形式提供的融资服务被称作“内部融资”。

目前国内在供应链融资领域的实践发展迅速,但内外部融资理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种融资方式。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其一,在无风险的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了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在最优订货量时的收益,分析两种融资方法适用的不同情况;其二,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将条件风险价值法(CVaR)和报童模型研究中的时间风险同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结合在一起,定量地衡量了供应链企业内外部融资风险,并定性地分析了内外部融资对经销商收益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

(一)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企业融资中扮演的角色

根据其提供的不同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三类:传统角色(convention model)、角色(delegation model)、控制角色(control model)。

1. 传统角色。即仅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当供应链企业资金不足时,传统角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参与任何融资活动。

2. 角色。在融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起到在银行和资金约束企业间建立桥梁的作用(比如协助银行监管借款企业,使得供应链内部信息和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信息对称等)。由于向融资企业提供贷款的依然是供应链以外的金融机构,所以这种角色下的融资方式为外部融资。

3. 控制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延迟支付的信用合同等方式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融资服务。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应链内部企业,所以此种角色下的融资方式为内部融资。

(二)供应链企业融资风险

供应链是一个涵盖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复杂动态系统。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各种风险的产生。并且处于供应链中任何一级的企业的经营状况都将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从而增加供应链风险。供应链的本质是决策的分布性,“双边际效应(double marginalization effect)”①(Splender,1950)和各实体的风险规避效应通常导致供应链整体性能的下降。目前,对供应链协调性的研究通常基于实体风险中性的假设。而实际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存在着风险,尤其在供应链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需要进行外部或内部融资的情况下,风险几乎是衡量融资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融资方式对风险的衡量也不同,本文将分情况讨论内外部融资的核心风险该如何衡量。

1. 外部融资风险。外部融资风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如果贷款企业信用水平较低,银行将倾向于设立更高的贷款利率以补偿自身承担的信贷风险。由于融资风险最终将转化为融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且风险的高低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决定,所以对供应链中的融资企业而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运用CVaR作为风险度量准则来衡量外部融资的不确定性风险,此种不确定性风险衡量方法由Rockfellar和Uryasev(2000)正式提出。

2. 内部融资风险。由于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针对延迟支付条件下的内部融资,所以内生风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订货时间风险。

在单一周期(在单一周期内经销商只有一次订货机会)条件下,经销商做出的订货决策,是依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进行的。预测时间跨度越长,需求的不确定性越高,决策的风险就越大。相反,越接近于需求实现时点订货,需求信息量越充分,需求预测的准确度越高,库存与缺货风险就越小。

因此,从经销商的角度,希望推迟订货,从而降低库存风险和缺货风险。相反,供应商为了降低自身需求不确定性风险,希望经销商提早订货。为了鼓励经销商提早订货,供应商将会采用订购价格优惠策略,即在一个预定的时间段内,给予早期的订单较低的批发价格;反之,给予晚期的订单较高的批发价格。所以,根据融资企业对订货时间风险的不同偏好,针对时间风险的成本也在相应地改变。本文用订货价格作为供应链企业内部融资的风险度量指标,因为它是对由于订货时间不同从而造成风险成本差异的最直接的反映。

二、基础报童模型在供应链融资中的应用

在随机型存储问题中,常见的随机因素是需求和时间。报童模型就是典型的单阶段随机需求模型,旨在寻找最优的产品订货量,最大化期望收益或最小化期望损失。报童模型在1956年首次推出后,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被应用于诸多领域,本文对其在供应链融资问题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模型的假设

在本文整体模型的构建中,我们假设产品市场是开放的,有关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需求分布和库存成本等信息是对称的(完全信息市场);供应商在产品销售季节到来之前一次性生产完预测的需求量;经销商面临一个随机的市场需求;零售价格为外生变量,不受经销商决策影响;产品考虑残值,并且订货周期较长(不允许二次订货);供应商和经销商是完全理性的,根据期望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

在基础模型的构建中,我们假设无风险因素且经销商资金充裕。

(二)变量的设置

三、资金约束报童模型对供应链融资的分析

(一)无风险的资金约束报童模型

1. 无融资服务时的报童模型。模型的假设同基础报童模型。变量的设置除基础报童模型中的变量之外,假设经销商自有资金为B。此模型中经销商存在资金约束现象,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融资服务。订货量将通过下面的最优化问题进行决策:

4. 内外部融资的比较。不论融资方式如何,经销商的融资目的永远是达到其最优收益。作为一个理性的经销商,比较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分别达到其最优订货量时的收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两种融资方式的差异。

根据之前的研究结论,外部融资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二)存在风险的资金约束报童模型

1. 外部融资时的报童模型。根据上文对供应链企业外部融资风险的论述,本文运用CVaR作为风险度量准则来衡量外部融资的不确定性风险。

所谓CVaR(Conditional Value-at-risk/条件风险价值法)是指在给定的条件和置信水平内,决策者预期的损失大于或等于某个给定风险价值VaR(Value-at-Risk,风险价值或价值风险)的条件期望,也可理解为超额损失的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x为决策型变量; 为随机变量;P为损失函数; 为置信度,即风险偏好程度;VaR为在给定的条件和置信水平内,决策者能够承受的最大潜在损失,也可理解为决策者的安全风险。

之所以选择CVaR作为衡量外部融资风险的标准,是因为外部融资中由银行决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与CVaR有着很好的契合度。其实,VaR就是现实中银行所能承担的安全风险(由基础利率r来衡量),那么CVaR就是超过银行安全风险的那部分超额风险的平均水平。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银行针对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所以银行的风险偏好就是公式中的 。VaR和CVaR随着的变化而变化,即银行能够承担的安全风险和超额风险的平均水平随着自身风险偏好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银行会通过增加贷款利率等手段将超额风险转移给经销商,变成经销商的融资成本,我们可将CVaR中的损失函数P理解为超额风险带来的损失,由于这部分超额风险是由经销商承担的,所以损失转化为经销商的融资成本。同时,决策型变量x即订购量q,随机变量

即市场随机需求量D。

综上所述,站在经销商的角度,衡量外部融资风险的方法就是在期望收益函数中减去由风险带来的融资成本。在Gotoh和Takano对CVaR准则下报童模型的研究的基础上,已知如下模型:

3. 内外部融资的比较。由于内外部融资风险的度量准则不同,所以定量地比较两种融资方式较为困难。但我们不难看出,在外部融资情况下,融资风险偏好的决定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经销商对风险的掌控性差,不确定性高。在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仅仅是关心自身的投资收益或资金安全,并没有提供一种机制与资金不足的经销商共享市场风险。

四、结论

在传统角色中,第三方物流的角色是传统物流产业专业的角色,可以为供应链中物料流的协调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应用自身的专业物流服务为供应链创造一定的价值。但当经销商由于资金限制仅能采购有限的产品,从而限制了自身和供应链的整体收益,这时,传统角色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能为供应链创造出新的价值。然而,角色和控制角色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内外部融资的方式向资金不足的经销商提供资金帮助,从而解决了供应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实现了经销商最优的采购决策或运营决策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大化。显然,角色和控制角色在解决供应链企业资金约束问题方面较传统角色更为优秀。

在对内外部融资进行了一番对比研究后,我们发现,同外部融资紧密相连的角色并没有提供一种机制与资金不足的经销商共享市场风险,也并没有对供应链中传统问题“双边际效应”产生任何影响,从而没有起到协调整体供应链的作用。和内部融资紧密相连的控制角色却可以通过延迟支付信用合同的方式,为经销商提供一种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商共享市场风险的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销商的市场风险和供应链“双边际效应”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在全局上协调了供应链。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控制角色是供应链企业融资服务中的最优角色。

同时,在控制角色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身收益也会高于传统角色和角色。因为在控制角色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物流服务提供商收益(向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而获得的收益);金融服务收益(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一定的风险,它将收取一定的风险费用);供应商收益(向供应商批量采购可能获得价格折扣收益,然后再代售给经销商可获得一定的收益)等等。

但尽管控制角色是资金不足供应链的最优角色,但是要实现控制角色往往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规模较大的、资金无约束的、信誉较好的企业。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盲目崇尚控制角色,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业务创新方向。

注:

①也可称为“双重加价”。美国经济学家Splender在早期对产业组织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当市场上的供应链存在单个上游卖者(如供应商)和单个下游买者(如经销商)时,上、下游企业为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使整个供应链经历两次加价(边际化)。而以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下游买者倾向于采购对上游来说并非最优数量的产品。这里,“双边际效应”涉及企业的订货决策。实际上,上下游之间关于产品价格、质量、促销、技术等方面仅考虑自身利益的决策行为,都是“双边际效应”的一种形式。并且,“双边际效应”是引发供应链冲突的本质根源,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②即资本市场的无风险利率,由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市场竞争越激烈, 越小。当=0时,则表示资本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由于激烈市场竞争导致资本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0。

参考文献:

[1]孙艳平.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 [J].财务与金融,2008,(3):17-21.

[2]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56.

[3]Buzacott J A,R Q Zhang.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9):1274-1292.

[4]Xu X D,Birge J R.Operational decisions,capit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s:A new vender perspective[J].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2008(53):173-196.

[5]任文超.物资“银行”的构思与操作[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32-33.

[6]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1):97-99.

[7]李毅学,徐渝,王非.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外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35-40.

[8]李毅学,吴丽华.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 [J].当代财经,2008,(12):66-70.

[9]饶志峰.提升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研究 [J].中国市场,2007(18):32-33.

[10]李毅学,冯耕中,徐渝.价格随机波动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率研究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2):42-48.

[11]陈祥锋,朱道立,应雯.资金约束与供应链融资和运营决策研究 [J].管理科学学报,2008,(6):70-77.

[12]殷明,崔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决策模型研究 [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369-371.

[13]陈旭.考虑期权合同供应链零售商订货[J].管理科学学报,2006,(3):17-23.

[14]程露,万仲平,侯阔林,蒋威.CVaR准则下双层报童问题模型研究 [J].运筹学学报,2008,12(4):83-93.

[15]李明琨,汪凯仁,方芳.基于时间因素的报童问题理论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2(2):146-152.

[16]文胜,何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UPS的物流金融模式 [J].物流技术,2006,(6):87-89.

[17]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 [J].管理评论,2007,(10):55-62.

[18]李雪敏,缪立新,徐青青.报童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J].统计与决策,2008,(17):11-14.

[19]文平,努尔尼沙.报童问题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J].昌吉学院学报,2003,(1):99-101.

[20]苏欣,林正华,杨丽.带有预算费用约束的报童模型 [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报),2004,7(3):371-374.

[21]王颖.风险厌恶情况下供应链联合契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2]周树名,王涛.基于CVaR准则下二层报童问题模型及其解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1):12-15.

[23]宋华明,马士华.正态分布下时变参数的报童模型 [J].预测,2005,(6):67-71.

第11篇

6月17-20日

会议名称: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力电子展览会

会议地址:俄罗斯国际展览中心

展会概况:世界各国著名的电力电子企业均普遍看好俄罗斯市场并云集该展会,参加该展是中国电力电子出口企业开拓此市场的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展览范围:电力产品;电子控制系统、电缆走线管、电缆接线盒、电气绝缘材料、漆包线、电磁线圈、变压器、电缆及附件、接口技术、布线系统、户外箱体、整体安全机房、电气工程管理设计软件、仪器仪表、建筑电器、墙壁开关、照明产品、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产品;电气产品

6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国际RFID、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广交会展览馆C区

主办单位:中国物联网产业推广中心

香港货品编码协会

亚太RFID技术协会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

展会概况: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网、自动识别、云计算技术和应用为主体展示内容;为中国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一次最完整的展示;充分体现了传感网、RFID、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商务以及整个行业的特色和当前需求。

展览范围:RFID产品;自动识别产品;智能卡产品;其他物联网相关产品;云计算平台构建技术、芯片和软件平台开发、云服务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云计算通信网络设备和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外包、数据与网络安全、云计算标准等方面

联系人:朱忆

电话:13539794711;020-23379151

邮件:

6月18-22日

会议名称:第二届海峡物联网产业博览会暨海峡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展会概况:展会为论坛、技术交流、产品推介会。(一)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政府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运营商代表、企业用户及相关新闻媒体参与,就如何振兴海峡两岸电子信息联网产业等问题开展研讨。(二)技术交流对接:邀请电子信息物联网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就领域内的若干热点问题及先进技术等进行深入探讨,展示电子信息物联网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征集相关领域内国内外论文,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选出优秀论文在技术论坛上宣讲。(三)企业产品推介:会议展览期间,将适时为企业安排产品推介专场,进一步推广企业技术与产品,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产品市场。

展览范围:消费电子(绿色家电、视听、3D电视、IT产品等)展区;平板显示、LED照明及显示技术产品,触摸技术展区;集成电路IC、电子元器件展区;智能通讯网络系统产品与技术,智慧装备行业,智慧家居生活产品与技术展区;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云计算,互联网展区;教育电子产品与教育信息化展区;汽车电子产品与汽车信息化展区;绿色环保产品与研发设计展区

会议组委会地址:福州市鼓楼区福飞南路92号

电话:0591-63175563;13685001810

邮件:

联系人:曹先生

网站:

6月19-22日

会议名称:新加坡通讯展

会议地址:新加坡

主办单位:Singapore Exhibition Services Pte Ltd

展会概况:CommunicAsia展会已逐步发展为亚洲地区资讯通信科技产业规模最大的服务平台和顶级盛事。除与EnterpriseIT一道共同展示资讯通信科技创新成果以外,它还是云集买卖商家,促成双方交易和实现最佳投资回报的理想平台。同期举办的展会还有enterpriseit2011(第8届国际企业资讯科技展览及研讨会)、broadcast-asia2011(第15届国际广播科技与设备展览会及研讨会)、interactivedme2011(第5届国际互动、数码媒体与娱乐展览及研讨会)。

展览范围:3.5G/LTE/4G、宽带、超小型化移动基站、光纤到户、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网络电视、移动上网、移动通讯与应用、定位服务、无线技术、卫星通讯,天线等。

联系人:wendy

电话:0755-25338299

邮件:

6月20-23日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交易会

会议地址:大连世界博览广场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辽宁省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由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科技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贸促会、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目前国内最高规格、最具实效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IT行业年度盛会。

展览范围:软件部分: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集成电路(IC)设计;信息服务部分:服务载体、服务外包、评估认证咨询培训、数据处理、软件维护、软件测评、定制开发;新兴信息技术部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数字技术、互联网应用、 商业智能、新电子商务、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新媒体。

电话:021-62990137-811

6月26-28日

会议名称:2013亚洲移动通信大会暨2013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GSM协会

展会概况:向移动通信行业专业人士和热衷移动产品的消费者展示尖端技术、产品、设备和应用;云集资深移动通信业界专业人士,提供见解独到的主题演讲,特色专题讨论会和世界级的互动交流机会;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该活动学习和拓展当前移动应用程序市场的相关知识;针对以移动技术为核心的营销和广告规划之创新活动,连接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及运营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邮件:

6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东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东莞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省贸促会

东莞市人民政府

香港粤展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同期活动:中国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高峰产业论坛、数字电视内容服务创新论坛、光纤入户发展论坛、智能社区创新论坛、城市智能交通技术与实践论坛、智慧城市管理论坛、个人数码产品论坛。

联系人:王富进

电话:13342865079

邮件:

2013年7月展会一览

7月11-14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国际智能手机及苹果周边产品展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电子商会

展会概况:由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消费电子专业国际性博览会,也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旗帜性展会。本届博览会期间将设置苹果周边及供应链产品展区,搭建资本与产业创新,工业生产与消费个性化需求的交流平台,利用展览展示、高峰论坛、网络互动、社会化传媒手段将消费电子企业终端消费需求进联系人:许可

电话:13544546065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年中国西部国际指挥调度、卫星导航技术设备展览会

会议地址: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展会概况: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全程跟踪、支持。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应急支持、辅助领导决策,即在短时间内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并提供妥善的应对措施预案;借助网络、CALLCENTER、可视电话、无线接入、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及时协调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本届展会将突出指挥调度及卫星导航高科技为特色、以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化发展为宗旨。

展览范围:指挥调度技术与设备;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导航与安全系统

联系人:贺伶俐

电话:18081177538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第23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暨上海国际微波理论、电磁兼容、射频及天线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

展会概况:主要包括电磁兼容、射频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和无限通讯技术等领域。近700家制造企业参展。

展览范围:材料、基板;防雷产品及应用技术、电磁兼容检测、电磁兼容认证、相关RF产品与技术等;元器件;测量装置及加工装置;软件及模拟器;工程技术及生产委托

联系人:高攸纲

电话:010-62282343;62283322

2013年8月展会一览

8月1-3日

会议名称:2013深圳国际便携产品创新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

展会概况:从2G到3G再到4G,从功能到智能再到云终端,从T9到全键盘再到多点触控,从600M到1.5G再到四核,从30万到500万再到1200万像素,以及MEMS、3D、NFC、无线充电、防水&hellip&hellip移动终端市场可谓瞬息万变。数以万计移动终端企业的设计、制造、采购与决策人员每年汇聚于Mobile Win Show2013,寻找更多助其创新及控制成本的供应商

展览范围:盘点和展示最新技术与应用;应用处理器;无线技术;电源系统;移动显示专区;制造技术专区;无线充电专区;电子材料;整机与外设专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五届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会

展会概况:2013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览范围:RFID产品线;智能卡产品线;智能卡读写设备提供商;生物识别;安防监控;传感器、传感网络节点;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通信技术与产品;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软件;物联网示范应用

电话:021-62990137-812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州4G通信展览暨应用大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目前世界两大4G技术为TD-LTE和FDD-LTE。TD-LTE是中国主导的3G标准TD-SCDMA的长期演进技术,它与另一大标准FDD-LTE采用基于LTE的同一套标准体系,两者共平台设计可以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共芯片终端便于实现全球漫游,从而共享全球用户规模。

展览范围:4G网络和商业模式;无线宽带政策与标准;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LTE-Advanced;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最新手机装置与策略;固定和移动网络部署;光通信;IP核心和回输技术方案;互联网创新与移动新媒体;运营转型战略和战术;家庭基站;物联网;三网融合;4GWORLDCHINA目标市场;电信运营商;手机服务提供商;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产品提供商;系统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通讯测试设备;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通讯接入产品制造商;信息通信研发;系统设计;科研机构;大学;金融和投资机构;政府和产业组织;互动娱乐产品开发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广州国际信息与智能化应用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保利世贸展览馆

主办单位:保利地产

广州市保利国贸投资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国内首个聚焦信息技术行业级应用的专业性展会。

展览范围:面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的信息与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工业信息与智能化;商业、零售信息与智能化;服务业信息化;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及服务;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嵌入式软件及系统;企业级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企业级硬件及多媒体解决方案;ICTSmart city 智慧的城市;面向公共管理、居住生活的信息与智能化;数字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ICTSmart more 即见的未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各类应用app;3D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3S技术;绿色IT(计算机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新潮消费电子、多媒体娱乐、游戏、数码产品配件等;智能城市案例、智能园区案例;院校研究成果展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在首届软博会里,展商数量为177家,同期举办的2012软件产业发展与融合创新高层论坛与2012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招商推介会,成效显著,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国内重点软件企业、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展示企业最新科研成果。

展览范围: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物联网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及智能设备制造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22-25日

会议名称:2013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

会议地址: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北京市投资促进局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展会概况:专门面向苹果系统平台的行业展会及会议,为参会人士提供娱乐、培训、通信及企业级应用的深度体验。

展览范围:个人电脑及周边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最新最具创意的软件、硬件、配件、相关技术等

电话:021-62990137-812

邮件:

8月25-27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通过展览展示、高峰论坛、技术研讨、产品推介、商务考察等方式为各省区市政府、高新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代表力的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展览范围:政府形象及成果展;全国开发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展;低碳环保与能源工业技术专题展;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专题展;半导体照明技术产品专题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阐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项目

电话:021-62990137-807

8月27-29日

会议名称:2013韩国国际IT技术融合博览会

会议地址:大邱国际会展中心

组织机构:大邱广域市

庆尚北道

韩国电子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将进一步整合全球市场机会,举办一系列跨国采购、产业链对接、采购招标等贸易洽谈活动。同期还将举办全球瞩目的“2013第十二届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IMID)”“IT综合产业研讨会”“信息技术研讨会”“IT电子进出口洽谈会”等相关配套活动,特别是IMID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是世界三大显示技术大会之一,大会每年都邀请世界显示技术领域里500强企业高层参与此次盛会。

展览范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设备;3D传感器液晶显示屏、冷光屏、FED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组件;生活类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消费类电子;智能工作

联系人:姜淑秀

电话:0532-88895116;18661656996

邮件:

8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年巴西国际消费电子展

会议地址:圣保罗市北方展览中心(Cidade Center Norte)

展会概况:该展览做为南美唯一的同业展览会,得到巴西及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支持。

展览范围:家庭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个人数码电子产品、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配件、电子零件、LED显示模块及光电产品、互连技术及产品、电源设备、车载电子产品、全球定位系统、通信及无线产品、移动电话、其它相关电子产品及技术等。

联系人:朱力

电话:020-82590932;15920144576

邮件:

8月31-9月5日

会议名称:201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

会议地址:德国柏林国际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德国娱乐与电子通讯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是欧洲及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及信息电子技术产品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性展览之一,为欧洲及全球的电子消费品销售商和采购商提供了聚集了解和展示新产品最佳机会和理想场地。

展览范围:在线电子消费品,卫星接收机、解码器,投影仪、数码相机、录音录像载体、家庭影院;移动媒体、通讯设备和远程通讯设备,汽车多媒体、导航系统;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硬件、配件及外设,软件、系统软件和有效程序、多媒体应用系统、在线软件、通讯软件;手机和在线服务、家庭网络、无线装置、遥控和遥感装置、家庭小型商场的报警装置、录像系统的记录装置、监视设备、家用电器的监视、时序安排和遥控设备、自动控制的数据系统;卫星服务装置、测量设备、IP网际协议、互联网解决方案等。

联系人:刁先生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 科学发展观

一、引言

企业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课题,在企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学术界也出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这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又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果逐步退出市场,而这往往以大量企业管理的惨痛失败为代价,总体说来,创新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一条主线,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现代化,没有创新,企业管理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企业永立时代潮头,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创新促使企业从以逐利性为唯一发展目的逐步转化为兼顾社会责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的,这一转变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创新,这一创新,是企业步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不但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助力,最终使企业的发展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创新

企业管理是通过对本企业所处的市场、政治法律等外部环境有着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综合协调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文化等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通过协调、控制、计划实施等一系列博弈,使企业达到良性、协调运转的方式方法。而这样的企业管理,必须符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顺应潮流达到企业各体育社会的互利共赢。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创新,只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管理才有生命力。

(1)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法人治理机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要有完善的、运作协调的法人治理机构。中外大量的企业管理经验证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具有发展生命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健全了完备的、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法人治理机构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而法人治理机构的构建,要充分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和宏观市场以及微观市场情势的变迁随时对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企业所处地域的政治性倾向、区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等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社会任务、企业所处地域的原材料、燃料、交通、劳动力费用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包括企业所在市场对本企业的需求,同类企业对本领域的供给等,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探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法人治理机构,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2)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流程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要实行现代化的流程管理体系,流程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欧美国家对企业的流程管理有了相当成熟的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反复予以实践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流程管理理论,如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等,使流程管理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在企业管理方面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流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标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企业管理的创新正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潮流。但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会因为流程理论的完善和应用而停下脚步,由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的大量采用,企业管理的创新又不断丰富着企业管理流程的内容,而企业管理流程又不断丰富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流程管理强调统筹计划、指挥、控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和财力以及社会资源,突出企业管理的重点部位,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障碍因素,在加强企业部门内部协作和决策沟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企业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流程管理明确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利益,通过企业内外部各个层面,以及各层面之间的不断博弈,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的均衡状态。

三、企业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发展,这就促使企业在管理上抛弃其逐利性的唯一特性,转向关注民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事在社会各界的协作下,完成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并不单纯是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自然灾害救助、突发社会公共事件中的配合,贫困人群的救济等诸多方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壮大吸纳社会资源。可续发展观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是新兴领域,必须有所创新,并在创新中探索出企业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用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创新。

(1)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科学发展观引入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重新审视企业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对企业所处领域、地域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有一个明晰的、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企业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主动调整企业管理战略,统筹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的对象员工,作为每一个员工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而这种有主见的思维,往往会因为客观世界的影响而表露在具体的行为中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对每一个人个体的人文关怀,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管理创新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重视员工个体的人文关怀,能够充分预测到员工的心理变化以及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管理者可以通过这种心理状态的预测,准确把握全体员工思想及工作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管理的实效。而员工通过管理创新,学会了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本职工作以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协调本职位、本部门、部门之间、企业与周边的关系,从而减少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2)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配置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是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应。而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配置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能否实现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个企业能否是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从而使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值,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固定的市场份额,保持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够不拘泥于企业资源配置的形式,大胆探索新的资源配置途径,使企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有效遏制低产出、高耗费的资源配置形式,及时创新高产出、低耗费的资源配置形式,对企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控制,不断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采取得力措施解决企业相对有限资源与各部门对资源需求的矛盾,根据企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的程度,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不间断的人员培训、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手段,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搞好现有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潜力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3)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探求企业管理内在的规律,使企业管理达到最佳效果。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规律决定着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的发展和形成,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既依赖于经营管理人员的心理发展规律,又依存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既依存于企业管理决策层的引导,又依存于企业管理个体的自我体验。所以,企业管理的创新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把握,通过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充分把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引入使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路更加明晰,目标非常明确,企业管理创新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促进管理人员将管理创新自觉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实务中去,有了符合企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管理创新理念和认识,掌握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人使企业管理创新的规律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

四、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取得发展是任何一个企业唯一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发展的这个中心,可以毫不隐晦地说,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能不能在企业管理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路径,就不能同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企业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能赋予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给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1)企业管理创新影响到企业的合作方式。企业管理创新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能够通过网络等形式跨越企业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合作共赢,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向国际战略联盟、网络合作、虚拟企业、供应链协作等合作方式方面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是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不断研究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合作的新情况及发现的新问题,研究开发企业管理的新路径。

(2)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将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就是要充分激发企业员工身上潜在的能够促使员工与企业管理流程、职工与各个企业内设部门、职工与相互协作单位、职工与社会管理诸多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是企业的管理与各个层面的协作成为运转协调的一个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整体为企业的吸金能力,从容应对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为企业谋求更大领域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全面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都要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但是在如何进行绩效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绩效管理往往只是单一的绩效考核的形式,由于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考核的量化指标有时不能充分表明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在实行时缺乏必要的组织改善手段,从而遭到一些员工的抵制,弱化了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创新促使企业的绩效管理向全面实行绩效管理方向转化,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模式,就是企业需要的绩效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僵化的、固定的绩效管理为动态的绩效管理,及时创新绩效管理标准,甚至根据不同的岗位、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对绩效管理的量化指标进行必要的修正,确保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真正能够从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为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学。

参考文献

[1] 朱宏任.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

[2] 邹光国.加快企业管理创新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A].现代企业,2010,第7期.

[3] 张德政,田蓓.企业管理创新原理与计算机辅助创新实现技术研究[A].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Volume 3)[C].2010.

[4] 蒋丽萍.论民营企业管理创新[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

[5] 熊国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0,第4期.

[6] 蒋黔贵.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

[7] 邵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

[8] 肖晋,李欣,黄志健.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把握和解决思路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第3期.

[9] 王蓓.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10] 郅卫强,张元顺.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作用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在一定区域.由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旨在通过创新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区域创新系统强调的是把整个区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有机的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我们必须认清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政府科学实施区域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着力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创新的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通过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保护性政策、协调性政策等.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以维持区域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二、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

1.国外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逐渐开始发挥着建立、维持并且发展一个稳定、开放、富有活力、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宏观经济体系的作用,并使之成为良好的创新环境,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参与要素之间都能够紧密互动。因此,各地区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为本地的创新活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美国政府致力于修正和完善有关企业创新的相关事宜.力图通过法律的健全来严格规范创新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各大小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某些行业给予相应保护、将一些高新军事技术转向普通民用技术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硅谷的发展.另外还在法律、税收、政府采购方面进行了有利于高科技和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应调整。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研发投人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硅谷所在的加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公室,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为体现机会均等,扶持中小企业,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局内还专门设有小企业采购代表处。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的采购。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措施使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与系统外的国际产业进行转移。技术、知识和信息流在这个创新网络中扩散、细化、专业化、再集聚,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与创新能力。事实上。日本政府早在2O世纪60年代就把“技术立国”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并于1995年公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成为日本科技政策的基本法律。日本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吸收,政府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其中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地域振兴政策和对研究开发据点整治政策极大促进了日本的技术整体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日本还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系。大学、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人和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企业为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产业化,两者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共享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生产力。欧盟的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各政府改进培训方式和内容.促进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欧盟建立培训与创新论坛,以促进信息和经验交流.并继续落实教育与培训白皮书,促进欧洲各学校的联系。欧盟还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制度创新.并对区域创新系统内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都进行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通过实施“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计划,在青年一代中推广、普及知识并使其掌握传播知识的技术。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欧盟要求各国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公共项目与各类基金的管理人员进行有关创新的培训,增强其创新意识:努力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创新方面的经验交流。

2.区域创新系统中我国各级政府应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认为我国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应发挥的作用: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系统各行为主体自身利益不能达到一致时.最好的手段是用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予以规范、协调。法律、政策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是政府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主体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保护区域创新系统内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规范区域经济、市场活动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问题国家应开通“知识产权服务热线”.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为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和咨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法》等政策法规,国家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缺少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种中小企业的特别法。因此。应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等。为鼓励创办新企业提高创新项目的资助效率。减轻企业的负担。各级政府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分析现有法规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简化创办企业的企业申请资助手续.推广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息与咨询综合服务:在立法上。组织专家研究和提出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现行法律法规的建议.以解决由于目前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和各种问题。

(2)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区域刨新系统的核心在于政府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区域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普遍的、持续的、富有效率的实现创新,从而推动本地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在促进创新体系的进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地方公共政策。配合并促进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影响或改变区域内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引导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重大创新性项目和课题,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创新.以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地方政府出于区域建设、区域创新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大的项目和课题.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共同承担、共同完成,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以区域创新中介组织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中介组织的建设,包括技术转化机构、工程中心、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组织等,就是使之成为连接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在现实生产力中发挥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

(3)加强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引导。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其运行的速度、方向和效率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力量.但是政府的某些合理干预行动也的确能有效地推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使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活力。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转换职能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并维护和优化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通过调控、监管、服务等措施力求区域创新系统高效能运行。引导区域创新活动,首先政府应制定外资全方位进入的引资政策。构造有利于外商发展的制度。以吸引外资进入建设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或者根据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对区域内的创新活动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目前实践中看,政府在制定战略规划、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实施产业技术攻关以及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承担起组织发动和系统整合等重要角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区域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主导区域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按照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行政向经济、法律手段转变的原则,通过宏观调控、创造条件、环境以及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引导创新。

第14篇

论文摘 要:生态文明已从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到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现的具体体现。是指导西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理念。落实生态文明战略能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冲击与负荷,满足西部转变服务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文化在分析生态文明战略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现代服务业实现绿色增长的途径选择。

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已从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到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也是指导西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理念,西部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一、生态文明战略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生态文明战略的先进理念下,将生态文明战略具体化,政策化,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的几个方面,提出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要求西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四川大学邓玲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而取得的积极成果与进步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具有丰富内涵,强调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下代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迈入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历史的断面来看,人类社会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几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生态文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文明(即思想观念);第二个层次是行为文明(行为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第四个层次是产业文明(物质生产)。生态文明战略要求在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就是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利于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要求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树立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结合西部具体情况,将生态文明具体化,需要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1.要求构建生态产业结构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就是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间的关系看,生态产业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现代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耦合构成的产业体系。第一,要建立绿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生态的源头。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建立以农户、企业、销售商、政府、消费者为主体的产业链;实行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节机制。第二,需要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动经济模式。第三,要构建生态现代服务业。根据服务的对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生态现代服务业和消费性生态现代服务业。前者是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服务的,如生态信息的传播、管理与咨询业,后者是满足消费者生态需求的服务产业,如生态旅游业、生态商贸现代服务业、生态房地产业等。西部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可从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清洁化、服务模式绿色化等方面着手。

2.要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服务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部可从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方面人手:(1)西部以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能源的节约。确立知识自主创新的意识,推动科技创新,同时重视公共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提高对教育和科技的公共支出。(2)西部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西部要塑造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依托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及其他科研企业,完善微观载体的治理结构,改进内部管理制度,使企事业单位主动成为追求集约经营和提高效率的微观主体。同时,体制制度创新必须塑造效率主导型的投融资机制。目前政府仍是社会投资的主导性力量,通过创新现有投融资机制,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要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服务企业研发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符合“三E”和“三R”原则,西部的消费性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消费模式的宣传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人手:一是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环保产品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要求西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包括了“循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不经济的“循环”是不可能持久的,不循环的“经济”也不是循环经济。西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具体的实践任务。在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点、线、面”三路并进,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展开。一是坚持从“点”上突破,积极构建服务企业“小循环”。在服务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推行污染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节水、降耗的现代化服务产业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二是坚持从“线”上链接,积极构建服务行业“中循 环”。通常以生态服务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把不同的服务企业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合。三是坚持从“面”上推进,积极构建社会“大循环”,以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四)要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区,包括西南是奇山异水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和广西),西北是大漠黄河丝路文化旅游大区(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宁夏和内蒙古),青藏高原是生态及文化旅游大区(包括西藏、青海)。这地区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大后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其生态泉眼的辐射功能,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体现西部水域、林地、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以及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西部现代服务业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

(一)构建西部绿色服务经济制度

要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就要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构建绿色经济的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的绿色制度如绿色资源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等等,将构建绿色制度的意识深入到各个层面;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是离不开生产的。而生产同样需要管理制度的约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好的制度决定了好的发展,各种绿色制度决定了绿色的发展模式如绿色生产、管理、消费、贸易等制度,使得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建立绿色激励制度,在金融、财政、税收上运营激励方式促进发展,使绿色发展模式更深更广。

(二)对服务主体实施生态化管理

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服务企业,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绿色饭店评估细则》等相关行业标准,要求现代服务业主体实施清洁生产。就目前来看,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代服务业本身行业门类较多,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另外,对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中的商贸业、旅游业、物流业、餐饮业等应该开展诸如工业企业中开展的生态审计、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生态文化创建等企业生态管理措施,从企业层面上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抑制污染发生,实现生态文明。

(三)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服务企业研发提供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符合“三E”和“三R”原则,即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t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eycle)。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考虑社会消费不光满足这一代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是服务企业生态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提供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

服务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要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踏实做好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的英文释为:Environment Friendly Service,即对环境友善的服务。也就是说一切服务过程均围绕生态、环保这一主题展开。绿色服务是在服务提供和消费的过程中,遵循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展开的服务提供和服务消费活动。绿色产品是指无污染、安全、营养(绿色食品)的产品。绿色产品是经国家相应部门根据国家相应标准和法规经评定认可并冠以标准的产品。比如我国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并冠以绿标后,在市场上流通的称为绿色食品。为确保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应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企业认识到绿色经营的重要性,保证服务企业落到实处。同时,也是绿色企业展示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企业要积极塑造绿色企业的形象,建立绿色产品服务和品牌,并自觉加大绿色企业运营的投入。

(五)同其他产业实现生态耦合

Shelp曾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现代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服务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同时必然要与其他产业进行资源、产品、人才的交错流动,因此,进行现代服务业与其他各生产企业间的生态化耦合也是行业生态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从实物产品的四环节看,产品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产品四环节都在产业链条中来完成,农业为实物产品提供最初的原材料,工业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生产环节,形成成品,现代服务业完成产品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产业部门间紧密相连。因此,要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强不同产业间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资源共享、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部门之间经济链,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圈,在宏观层次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也促进服务企业自身生态化建设。

(六)构建现代服务业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渐形成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根据高新科技技术的发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西部现代服务业的现状是资源高消耗、生态高污染,环境高破坏的发展方式,现在要逐步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过渡,生态补偿机制尤其重要,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如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采用激励式的政策、资金、技术补偿来推动服务生态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竟成,范海青,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2).

[2]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战略管理

论文摘要:经济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导致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它对一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有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挖掘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出改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借鉴参考。

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高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如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高新技术的竞争,已成为时代竞争和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30余年来,在我国也相继诞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远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者虽然认识到了高新技术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但是,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和实施战略管理的技能,导致绝大部分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寿命未能超过5年。时至今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活率不到30%,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的原因是高新技术企业所有者们还只是一味简单地在如何招聘高技术人员、如何引进先进设备、如何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如何研发出当前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如何获取短期经济利润等方面下功夫,而忽略了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战略性地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运用以及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对企业运营进行管理。

(二)现阶段我国境内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战略管理的眼光

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晚,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境内的发展状态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像传统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那样完善的管理机制(体系)。还不能像传统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那样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实施企业管理,还未能从市场调查、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并使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共同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

2、资金缺乏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进行的工作是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这些研究开发不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上的投入都是巨大的,而这些投入最终都可以转化为资金的投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存续对资金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企业创立初期的原始投资和营业收入远不及企业发展所需;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产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复杂性,能否研究或开发成功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远大于传统企业。而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开展业务,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客观上的弱点,导致其很难通过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对其的信任度取得银行贷款。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

3、人才短缺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数量巨大的国家,但是劳动力素质平均水平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同时它也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境内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结构失调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4、营销理念落后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市场"的倾向,从而导致其营销观念落后。殊不知不管研究开发能力有多强,如果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和高水平的营销队伍,企业同样不能获得盈利甚至是生存。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从而对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以及营销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从而被迫减少了企业对营销事业的投入,导致企业营销方面出现诸如:营销人员出身背景五花八门,他们或缺乏专业知识、或缺乏很好地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营销部门和研发部门步调不一致,沟通不足;营销研究人员匮乏等与企业发展所需高素质营销人员严重相悖的问题。

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处于发展初期,发展不够成熟而缺乏用战略性眼光来审视和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和蓝图的能力所致。

乔尔·罗斯和迈克尔·卡米曾说过"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像没有舵的船一样会在原地打转,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战略管理就是制定、实施和评价能保证组织顺利实现目标且超越不同职能的决策方案的艺术与科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战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战略管理是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管理、营销、财务与会计、生产与运作、研究与开发,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谋求组织取得成功。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美好明天探索和创造新的机会。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组织如果想要顺利实现建立时的发展目标,就有必要在发展过程中时刻明确并提醒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有关组织生存的使命和公司发展远景。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定义一个企业不使用它的名称、规章制度或章程,而是要用他的使命。只有那些清晰界定了使命和组织目的的企业,才能制定出明确、现实的经营目标。"企业使命陈述应该明确出企业目前以及将来应该做什么、具体应该怎样做从而实现怎样的目标。与此同时,约翰·凯恩也曾说过"公司愿景具有集中资源、指挥行动、激励员工,进而推动企业取得突出业绩的作用。战略管理家的工作就是识别和提出公司明确的远景。"企业远景描述可以让企业自身明确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一个好的企业远景描述可以让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能清晰地理解企业(或组织)未来想成为的模样,并团结一心为实现这个预期模样而不遗余力地奋斗和贡献自己的能量。

通过对企业使命和远景的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而导致其管理混乱、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困难、人才匮乏、营销水平低下以及成活率低,是因为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普遍未能在企业中实施战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甚少在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规划上下功夫。正如开篇所讲,高新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成败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他们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才能"不负众望"呢?作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利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来指导和规划企业当前的经营和未来的发展。

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具体改进措施

(一)明确且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

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愿景和经营使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我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子、我们想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多大力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我们的业务应该包括哪些、我们的资源应该怎样获取和分配、业务应该怎样安排等问题都应该得到清晰明了的回答。并将这些答案清晰地传达给企业的每一位成员,以获取理解和实践上的支持。

(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和管理水平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甑别,对企业内部员工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增加对高资质人才培养的投入,从而弥补企业内部中、高级职称人员的缺口,同时也使企业内部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化。将"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对员工的管理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并适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归属感,减少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率。

(三)改善营销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大有区别的。传统产企业的产品是已经被市场所接受了的,这类企业的营销工作就主要是怎样将新生产的产品更多更快地销售出去,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顾客偏好和顾客忠诚。而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工作就要复杂得多,难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对市场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在顾客看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销售本企业产品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费很大功夫让那些新技术、新知识使用者知晓企业的产品的价值,并解释这种价值对购买者自身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接受企业的产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注重营销变革与创新,加大对市场调查、分析的投入,建立一个即时市场调研系统,使企业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能即时知晓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掌握市场需求动向。重视对营销人员的甑选,并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培养营销人员在营销工作中应注重品牌营销而非简单的产品营销。加强营销部门与研发部门以及生产制造部门的协调沟通,完善营销研究人员队伍建设。

(四)为资金开源节流,合理安排资金使用

如果把高新技术企业比作一个新生儿,那么人才是这个新生儿的躯体,资金则是这个新生儿的血液,由此可见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资金难度大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首先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更优的资金来源,如何合理安排资金以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资金难度大,不仅仅是因为银行方面的原因,这其中同时也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原因。很明显,银行之所以不是很乐意放贷给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的不确定性比传统企业大的多,而银行也需要盈利;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主动做一些取得银行系统信任的工作,比如,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披露不全,经营状况披露不全等。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的发展,不能被少许的短期经济利益蒙蔽双眼,而应该为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以获取长期的、稳定的经济利益为经营目的。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自觉地在金融机构和公众中为自己建立一个信誉良好的形象,即时地、真实地公布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以取得金融机构和社会一般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资金开源。在获取了资金来源后,企业应该慎重考虑每一笔资金的用途,怎样安排资金使用才能使每一份资金最大效用地发挥其价值。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的衡量指标,现阶段以至将来国际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竞争,因此,一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好与坏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在世界上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我国要赶上世界经济前进的步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本文就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共存在这些问题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借鉴参考,从而是企业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旭.高技术管理不容忽视[J].创新论坛.2007,(11).

[2]钟夏.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