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家经济形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2O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审视经济全球化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流看法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他们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从自己的国际利益出发,对于经济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先导和主体的,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全球化。这是一场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看,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并且这种关系在21世纪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一体化、市场世界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国家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国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使国际经济全球化或者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自行运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而且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领域的冲突。
二、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贸易壁垒不断下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4.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赖度已经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一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账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就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以及整个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震荡。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归根源之一。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对国际游资的监管方法,许多深受游资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经济、贸易迅速一体化的情况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就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且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不可避免地会使它们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义汇率下降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的减少。在过去1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汇率出现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的名义贬值自然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名誉值减少。况且,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虽然我们不能把环境恶化的责任简单地推到全球化头上,然而,正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家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环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责任。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
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自强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都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给了发达国家有力的回击。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超级秘书网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关键词:结构家庭治疗,中国家庭特点,人格特征,本土化
家庭治疗被引入中国不足20年时间,作为“舶来品”,该疗法的“文化适应性”毫无疑问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结合中国家庭特点和国人人格特征来探讨结构家庭治疗的适应性有助于促进该疗法的本土化。
一 中国家庭特点
结构家庭治疗理论关注家庭的整体性,强调家庭的结构与等级,并认为家庭内存在次系统和界限,这与中国家庭特点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家庭内成员相互依赖,倾向于将家庭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另一方面,经历了几千年的等级社会,中国家庭在权力和界限方面的表现较为明显,再加之儒家文化对家庭成员的代际角色有明确界定和要求,中国家庭总体上结构化程度都很高。因此,Minuchin的治疗理论及模型能较好的应用于中国文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家庭存在其独特之处,它与西方家庭的差异就决定了滋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家庭治疗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下的中国家庭。
首先,中国家庭经历了从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向一父一母一子家庭模式的转变。对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伦理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自己的真实意见与感受必须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笼罩下,家庭冲突是隐匿于和谐幸福的表象之内的。而后,随着大家庭模式基本为核心家庭或者扩展家庭所取代时,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强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尊严、个人的地位。。家庭中的个体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家庭成员的情绪、情感都得以释放,家庭冲突也随之呈现出来。
其次,中国家庭内的手足次系统存在特殊之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已为沉疴,它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家庭子女之间关系的协调,进而对手足次系统功能的发挥造成障碍;另一方面,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后,一父一母一子的模式占据家庭结构的主体,手足次系统的丧失可能会导致亲子次系统内界限的缠结。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都会为家庭冲突的爆发埋下隐患。
再者,中国人“尊重隐私”的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家庭内部,这不由导致了个人次系统间界限模糊。无论是夫妻双方,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倘若一方过多干预对方的事情,剥夺了对方独立的个人空间,就会遭遇家庭冲突的“责难”。
最后,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同住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与儿子同住。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发父母介入到子女的配偶次系统或子女与孙子女间亲子次系统中的现象。。父母与子女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孙子女教养理念的不合等都会引发家庭冲突。因而在此类直系家庭中限定清晰的界限是尤为必要。
二 人格特征
传统中国是中央集权模式,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强调权威,强调社会级别,培养公民的顺从意识、等级观念,推崇的是师道尊严,这就使人们普遍具有从众性强、易受暗示、习惯服从权威等性格特点。因此,来访者常常会将心理咨询师定位为高层次的角色位置上,对心理咨询师的期待和要求也较高,往往将心理咨询师当作权威人物来看待, 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指导或具体治疗措施。而事实上,心理咨询旨在“助人自助”,提倡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这种期望与现实的不一致可能造成中国来访者因无法从咨询师处得到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失望情绪、甚至放弃治疗。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视面子的社会。所谓面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就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功或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中国人的面子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封建礼数文化紧密相关的,可以说是礼教中虚伪成分延伸的产物。这种虚伪面子观的存在使得国人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即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识。一旦发现了错误,往往会为了顾及面子而对错误加以掩饰,并由此产生更严重的错误。因而,当个体心理上存在痛苦时,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向专业结构寻求心理援助,而是闷在心里或转向亲朋好友倾诉。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也是如此。中国家庭由于受到“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文化的渲染,家庭成员通常会尽力向外界掩盖家庭内部的矛盾。当某一位家庭成员患有心理疾病时,其他人也往往倾向于限制其社会交往,避免“丢面子”的尴尬。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要求一个家庭开诚布公的谈论自己的家庭矛盾或冲突,或者在咨询室真实地演绎自己家庭日常交往情况,都存在很大的阻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家庭在冲突发生和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还存在“双重束缚”的现象。。传统上,国人一向重视家庭的尊严,对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和发展前途都极为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蔓延了千年,家庭中有权利的人(如父亲) 往往把未竟的事业和光宗耀祖的使命派遣到子女身上。如果子女竞争失败,父母就认为子女智力和素质低下,从而保持自己的自尊和权利。为保证子女顺利地完成“使命”,解决子女因激烈竞争出现的学习成绩滞后或心身问题,父母才抱着各式各样的心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他们期望心理咨询师另有妙法,既能消除子女的心理问题,又能保证子女继续投入竞争。
三 结构家庭治疗的本土化
在探讨结构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时,我们发现该疗法在有些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而在另一些方面却与中国国情相背离。倘若想使结构家庭治疗能够完全适用于中国家庭,中国的家庭治疗师需要在运用的过程中进行修正与完善。
首先,家庭治疗是从整体上把握关系,从动态中探明相互作用的规则,并不太关注个人。英国的两位家庭治疗专家曾指出,家庭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解释和帮助有问题的家庭成员时并不总是足够的,应该积极地借用客体关系理论、认知理论及凯利的个人建构论并且与家庭系统论结合一起使用。因而,中国的家庭治疗师运用该疗法的过程中须做到在遵循“恢复家庭整体功能”原则的同时关注家庭成员个人的情绪,避免类似于“活现”家庭互动模式的治疗环节给某些成员带来过度的创伤和痛苦。
其次,治疗师应该考虑到中国家庭不同于西方家庭的独到之处,敏锐抓住与家庭症状有关的中心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在积极学习和借鉴当代结构家庭疗法的同时,还要有所创新,发展出适应我国不同民族特点的家庭治疗,促进本土化。
再者,针对中国人“讲面子”、“重关系”的特点,需要在全社会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减轻大众的传统思想包袱,提高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
总体而言,由于家庭治疗方式引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家庭又具有其它任何社会组织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因而家庭治疗者的自身定位、诊治方式以及家庭治疗功能如何发挥等问题,都仍需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慧.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评述[J].理论月刊,2006,3.
[2]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3]PatriciaMinuchi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Implications for Attachment Theory andFamily Therapy [J].Family Process,2002,41(3).
[4]JoyceL.C.Ma.Treatment expectation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hinese familiestowards family therapy: appraisal of a common belief [J].Journal of FamilyTherapy,2000,20:296~307.
[5]陈一心.对人格互动、家庭规则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思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
[6]C.ChristianBeels,M.D.,M.S.Notes for a Cultural History of Family Therapy[J].FamilyProcess,2002,41(1).
[7]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字:关键字;检索;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Z8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分析
该课题属经济学领域一般层次的理论型研究,通常情况下需要首先检索时间跨度为5年左右的文献,再视具体情况回溯5~10年。信息类型涉及中外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
(一)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研究的方向性质,确定需要查找的检索工具如下。
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万方《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群》
3)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
5)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二)确定检索词
首选检索词:中国经济形势(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发展方式(Development Mode);全球经济形势(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三) 分类途径
从课题分析可知,本课题的学科分类是属于经济学。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可选用分类号S作为大类检索入口。
二、拟定检索式
CNKI检索平台基本检索式:(中国经济形势OR全球经济形势OR通货膨胀)AND(发展方式OR增长方式OR宏观调控);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式:k=(中国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通货膨胀) ˆ(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宏观调控);
外文数据库通用检索式:(“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OR “gobal eonomic suation” OR inflation ˆ)AND brakˆ and (development mode OR increasing mode OR “macro-control)。
三、筛选检索结果
根据不同检索系统的语法规则,对上述检索式作适当的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对上述数据库分别进行了检索,并利用网络搜索引擎(baidu)进行了补充查找;时间跨度均为15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00余篇,现按文献类型部分列举如下.
(一)期刊论文
1.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
2.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二)博硕士论文
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2.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三)学术会议论文
1.祖强;梁曙霞。后危机时代加快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11
2.Jun-e Liu Information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101149 Beijing,China Xiaoshuai H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056038 Handan,China Zhanglin Gu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1601 Beijing,China。Macro Strategic Planning For Beijing Logistics[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CCTAE 2010。2010/06
四、文献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仍是全国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我国一些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达到或者出于领先水平,如: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
但目前类似的研究大多比较狭隘,从检索的结果看,其纵观整个经济运行层面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交错分析较少,因此,此课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价值以及学术意义显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学术论文写作
众所周知,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比较困难又比较复杂的一年,是两个问题兼而有之的问题。从困难程度来说,没有2009年那么困难,保增长不是主要任务。复杂程度也没有2010年这么复杂,2010年所谓复杂,是很多问题我们看不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中间会孕育什么风险。在2009年预计2010年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的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从2010年三月份,一系列调控政策就出台了。包括限制房价的政策。到了5月份,当时在人民银行开会的时候,很多学者又担心中国也会出现通货紧缩。3月份,又开始发生新变化,美国开始货币放量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这就显示出了2010年宏观调控的一些复杂程度。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总的态势来看对往后经济发展将起着一定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第四,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2.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更加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作者简介:崔柏(1972-),男,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图书学与信息学技术
孙毓川(1974-)男,河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馆员
参 考 文 献
[1]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8]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3] 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4] 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 吕传廷; 吴超; 严明昆。发展转型与绿色增长——以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为例[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2010/06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论中国国际贸易中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几条路径,包括优化运输路线、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合理控制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物流 成本美国 中国途径
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 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
物流总成本二运输成本十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然而这一计算公式,是基于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来考虑的。它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运输成本包含了几种常见的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成本,同时还包含了货运成本和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
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利息,它是由于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其中:
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x库存总金额
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人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计算的,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二(存货持有成本十运输成本)4%
这个4%的比例,则是一个经验值,大体上符合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物流成本现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巨大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国外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美世顾问等调查中国物资市场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物流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服务模式和运作观念落后,人才短缺,成本高、效率低。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中的比例平均占9. 5%一10%之间,而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在20%-40%,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全社会物流成本结构中,运输费用增速明显,占总成本的比例有所下降。当年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55 %,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保管费用增长相对较快,比例有些上升,当年保管费用占物流总成本为 31.4%,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速回落,占物流总成本比例保持13.5%,只比上年下降了0. 1个百分点。
三、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往返运输、迁回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充分提高运输效率。在满足客户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 )将小批量分次付运适当合并为较大批量一次付运。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破损率,提高运输效益。
(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的途径。
1.提高仓库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已有仓库面积3亿多平方米,而其空置率却达到40%。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物流、实行作业标准化、采用直接从厂家到客户的付运方式、采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无纸化办公、考虑采用托盘操作或租用托盘等措施提高效率,减少存货和仓储费用。
2.合理控制库存水平。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有一定的库存量,以降低缺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降低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
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武装制造业企业,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中国与美国物流成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我国为14%,美国仅3. 8%。这反映了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差距。
(四)技术方面。
采用简单、有效、费用并不高的手段与主要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利用Internet市场,用更低的成本销售更多的库存,利用Internet来采购;与物流服务市场连接,寻找专业化、社会化的仓储与运输服务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和趋势的探究
摘要: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在国际经济贸易带动下,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全球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演变,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当下,如何在经济大变革时代,稳扎稳打,实施好每一项经济贸易,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际经济贸易;贸易战略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度过了漫长的15年谈判期,终于在这一光荣的历史时刻,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而2015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截止到今年,对中国的15年保护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首先,允许金融、证券、钢铁、交通等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而且国内所有投标项目,任何国家不得干预,也无权参与,仅允许个人财团参与。其次,去除海关关税,所有从海外进入我国的商品一律免税放行。而早在2013年10月26日,我国上海自贸区就已正式挂牌,标志着贸易自由化在我国实验成功。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极大的利好。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当国人正憧憬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蓝图中时,拥有庞大资金且技术领先的企业却转而投到发达国家门下,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腹背夹击的困境下,我国如何在经济格局转变的前提下,走出适合我国国情,更为优雅的步伐,从而赶超发达国家,达到世界领先的贸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我国当下的经济形势
前不久,中央出台了二胎政策,结束了我国一对父母仅可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的核心在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据相关报道显示,截止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并且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尤其是今年,首次出现新就业人口低于退休人口,这表明我国正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以往我国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大量劳动力缩减,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经济力量也将逐步衰退。而二胎政策的提出,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请拭目以待。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GDP水平较之三十多年前,翻了几番。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作为农业大国,人民处于食不果腹的生活之中,大面积贫穷,就业率偏低,对外出口量少,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逐渐加强对外贸易,鼓励外来资本进驻我国。在此政策下,国外大批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解决了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战略提出后,我国大量商品得以出口海外,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到30446.7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外汇储备额超过3万亿美元的国家。另外,透过对外贸易,我国在工业领域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为巩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弊端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环境被破坏,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正逐渐向恶性竞争演变。部分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异议,我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对此类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大幅度拉低了我国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必须转变贸易战略,以应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思维
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战略思维是出口导向型贸易,即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该思维过于陈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了构成了巨大障碍。而依托市场竞争,采取相应战略调整,是目前尚可执行的有效策略之一:(1)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且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学技术,创新意识高,创造能力强,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政府应对以上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以扩大内需,提升我国经济水平。(2)实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沦为考试机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其在走入社会,在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在国际经济贸易带动下,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全球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演变,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上,笔者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贸易战略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方案,以此希望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早日成为国际市场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参考文献:
[1]袁青峰,张江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01):835-836.
[2]殷越男.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9,05(05):741-742.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企业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要想占据更广阔的市场份额,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各方面的控制与管理,促进自身综合实力不断增长,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员工作为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员工的实际,剖析员工队伍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工作,以此促进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进而推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检索策略
1.检索工具:百度学术、知网、中文数据库万方信息资源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
2.检索词:经济全球化,素质,员工素质,员工专业素质,员工基本素质,员工政治素质。(其中包括上位词同位词及下位词。)
3.拟定检索式:经济全球化and(素质or员工素质or员工政治素质or员工专业素质or员工基本素质)
三.检索结果
(在中文数据库万方信息资源系统检索到200条,贵州数字图书馆404条,百度学术85900条,知网171918条)
以下是部分文献:
1.测绘系统员工培训研究 作者:陈凌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吉林大学 时间:2007
2.M企业核心员工流逝的对策研究 作者:金依梅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南京大学 时间:2015
3.互联网支付企业员工培训问题余对策研究 作者:郑志慧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时间:2016
4.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周雅琴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时间:2016
5.中国移动宁夏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搭建与应用研究 作者:赵琨鹏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时间2012
6.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作者:彭昕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四川财经大学 时间:2008
7.我国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作者:冯岩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时间:2017
8. 经济全球化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作者:曹海燕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来源:领导之友 时间:2004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理人道德素质研究 作者:范伟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河北科技大学 时间:2011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王凯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齐齐哈尔大学 时间:2016
11.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家素质 作者:陈万春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来源:探索与争鸣
时间:2002
12.艾因泰克公司技术体系培训改进研究 作者:陈海霞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湖南大学 时间:2015
1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刘彬让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文献来源: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时间:2005
14.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作者:马文喜,吕春媚 文献类型:期刊文献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时间:2012
15.论经济全球化对知识分子素质的新要求 作者:王军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来源:黑河学刊 时间:2005
四.检索效果评价
1.本次检索采用了四种检索工具,查询的结果包括学位论文,期刊等文献资料,检索工具不同检索词不同,查准率查全率也有所不同。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论文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永恒的主题,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是目前集团做大做强的需要,是企业打造大集团、提升竞争力的保证。
1全面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1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很好,产销两旺,价格回升,煤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职工收入有所增加。这是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行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的体现,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强力拉动的结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好转,主要是煤炭产量增加和价格上升形成的,煤炭产量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没有质的提高。煤炭工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大挑战。为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夯实企业内部管理基础,特别是全面加强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1.2企业的内部管理
为保证企业做大,规模扩张的成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基础。只有抓好内部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工作,才能打好做大的根基。根基建立的关键是抓好成本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是成本费用的高低。过去几年,集团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诸多问题:①部分单位领导重生产轻管理的意识还很浓,成本管理工作参差不齐,市场形势的好转掩盖了内部管理的漏洞,过紧日子的思想淡化,意识差,应该实现的利润被成本所挤占。②成本核算和分析重结果,不重过程,控制手段弱。③成本核算口径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可比性。这些问题都须各级管理人员加以重视。
2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在现阶段,集团公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成本管理,夯实基础,提高集团公司效益。
2.1全面实施责任目标成本管理责任目标成本管理是以落实企业内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经济责任制为手段,以目标成本控制为对象,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双向控制为重点,对企业成本的投入,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最大责任控制。自集团1999年创建这一管理体系并运行5年以来,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行的最大特点是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提高了各级人员的管理意识,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序运行,变以往的行政命令式为制度约束式。
2.2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煤矿成本控制重点在井下,采、掘、开环节直接成本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占40%左右,机、运、通等辅助生产环节的成本约占30%,因此控制好井下、生产、辅助各环节、各过程的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地节支降耗。
(1)加强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首先把生产过程中涉及成本形成的过程逐一摸清。根据生产组织方式确定每一工作面、每一掘进头的生产工艺。将材料、工资、电费、修理费等成本项目逐一分解到采煤、掘进、运输、通风、机电等各个环节,再依据各种成本消耗定额,测定每个环节的直接成本即标准成本。例如:依据每个掘进头的支护方式、断面的大小、组织方式等测定每个掘进头的每米巷道直接成本。在运行过程中做到日常控制、分析和考核。
(2)抓好生产设计上的“先天成本”。煤矿的成本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工作的“先天成本”。当开拓系统、巷道布置、设备造型、开采工艺等技术方案确定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成本基本已确定。至于在给定的生产系统内,使用既定的方法和设备进行生产,仅是一个后天保证问题,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仅限于减少浪费,降低消耗,节约支出等。而对于因技术不合理造成的成本偏高,则无能为力。因此要解决煤炭生产的“先天成本”问题,必须全力把住工程优化设计关,注意抓好两方面工作。
首先,在开采方案的设计上,要反复论证,优中选优,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系统,减少新开工、降低工程造价。其次,在老矿的开采设计上,根据井深巷远,环节多,系统长,用人多的特点,重点在收缩老区、简化系统,实行合理集中生产、降低通风、排水、供电、提升等固定成本费用上优化设计。
2.3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
煤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原煤成本主要项目中人工成本约占20%。要想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发展生产之路,通过科学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单产、单进,实现减线、减面、减人、提效。近几年来,邯矿集团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条主线,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成本下降。狠抓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高产高效采煤队建设,大力提高矿井日产和工作面单产水平,减少矿井工作面个数,节约工资支出。在生产和施工中,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专题研究
(3)美国战略调整背景下日本“全面正常化”走向探析 杨伯江
(16)日本政治变动及其对华影响——一种结构、生态与政策的演化视角 吴怀中
(34)地缘政治与安倍的价值观外交 廉德瑰
(46)大国战略:安倍的经济与安全政策 刘云 慕阳子
经济
(57)当前日本经济形势与中日经贸关系 江瑞平
(69)从cepea到rcep:日本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转向 贺平
(87)日本提高消费税率的动因、影响及展望 施锦芳
(102)从管制到放松:日本石油政策演变及其成因 朴光姬
社会文化
(119)序列意识与大东亚共荣圈——对二战时期日本国家行为的心理文化学解读 游国龙
(133)日本国立大学治理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创新发展 王世权
书介
(150)《杂志视点: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出版 张迎辉
学术动态
(152)“中日韩女性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胡澎
无
(157)论文要约 无
学术动态
(f0002)“4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召开 无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39-02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充满活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无论是在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还是在微观上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中小企业受外部和内部限制的原因,使其具有融资难的特点,这种现象在限制整个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也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08年以来,我国大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陷入了困境。在当前金融与经济双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原有的融资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选择适合现今金融危机形势下的融资模式,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群体以私营企业为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私营企业623.8万户,注册资本10.75万亿,用工人数7 697万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相当大,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文化积淀所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和市场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受国际金融海啸、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从2009年以来,国内已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近期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倒闭,更多中小企业准备收工结业或保守经营,资金成为中小企业生存的急需血液。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上的特点,一般都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流动资金的周转,对银行的依赖性非常强。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中小企业通常与此无缘,融资需求只有银行贷款这“华山一条路”。如果商业银行收紧银根,中小企业承受的压力最重,就会导致许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开工。银根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银监会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 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以浙江为例,2008年该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 487.27亿元缩减为1 093.69亿元,减少了1/4。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调查显示,广东95%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资金缺口高达1.2万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选择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资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中小企业在由小壮大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融资难题。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选择的因素是中小企业能否实施某种融资的关键所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给中小企业一个清晰的融资选择依据。
一、外因因素
1.政策性影响因素
目前,在中国起着促进经济运行、产业规划和企业发展作用的仍然是政府的行政能力,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上游资源的金融结构。政府在四大国有银行和新兴的地方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中,无论是相对数额还是绝对数额,政府的财政收入都远高于其他的市场体系,并且延续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特殊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就更加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因素。
2.融资经济环境影响因素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由于担心危机中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容易成为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纷纷抬高贷款门槛,贷款向大企业集中现象更加突出,大小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出现“冰火两重天”,贷款结构“大小失衡”。一方面,获取授信额度的大企业提款率低,部分大企业不愿增加贷款甚至提前还款;另一方面,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覆盖范围之外,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更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增加,担保机构代偿率不断提高,影响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积极性。这种经济形势已经影响到中小企业现阶段的融资模式选择。
二、企业内生性因素
在中小企业融资选择中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内生性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企业在融资中存在的道德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企业的道德风险越高,企业选择民间及一些不需要担保的融资模式的可能就越高。
2.企业自有的资本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模式选择,自有资本越少企业就越依赖银行贷款模式。
3.企业的获利能力也是决定融资模式的影响因素之一,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好,企业就越倾向于信用抵押担保的融资模式。
4.企业目标函数影响因素
企业的目标函数一般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第二种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目标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融资模式选择:(1)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距离目标的远近由利润总额的大小来确定,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强调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利润最大化有两层含有,一是表明对现有存量资源的最合理配置,二是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其缺陷在于,过分强调利润会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并不考虑长远规划投资,这种投资在带来额外财务费用降低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所以这类企业通常以短期融资为主。(2)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是指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情况的同时,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自由市场中股权完全流动,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的财富,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又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市场价值最大化。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不仅兼顾了企业资源配置上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而且考虑了债权人的利益。
5.企业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使用费用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融资模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企业收益状况风险高低和融资规模的大小,而且取决于金融市场状况,企业的组织形式决定了企业采用的融资模式。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多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融资方式。通过对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中小企业现阶段融资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玲.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中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l):3.
[2] 孙志霞.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26.
[3] 王勇.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D].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4.
[4] N.Berger,Gregory 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Vol.68,no.3.(1995),PP.351~381.
论文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自1989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不仅其成员数量、组织结构、合作机制、议事范围以及作用与影响力都有了重大的扩展、变化和发展,而且其政治经济影响与政治经济色彩也日益凸显和浓厚。主要表现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形势和秩序、协调实现各成员利益和地缘战略手段。
首先,APEC的诞生,就是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地缘与区域政治经济战略地缘变化的反应和结果。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在全球(包括亚太)经济的主导地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东亚地区开始形成日本--四小龙--东盟相互间的区域产业分工结构,七十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逐步加入世界主体经济体系,而地处大洋洲的澳新也开始把经济联系的中心移向东亚。但是直到冷战的结束,才“把亚太地区分割开来的’柏林墙’最后推倒了,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才自然形成了。”[1]“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APEC可以说是冷战结束的一种积极反应。”[2]
其次,APEC的发展特别是重要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使得APEC在建设和维护战略地缘具有多样性的、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平台作用。1991年11月中国以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身份正式加入APEC并出席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APEC已更具有生命力和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1993年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和1994年智利加入以及1998年秘鲁与越南的加入使得APEC的影响力扩展到南美洲地区,更增加了APEC的多样性;特别是1998年俄罗斯的正式加入,使APEC囊括了除欧盟以外全球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在“G8”之外世界“又有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由中、美、日、俄组成的’G4’:四大国利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而且通过双边会谈,还可以就国际形势进行定期磋商,并作为探索建立冷战后新的国际体系的场所而发挥作用。”[4]因此,重要成员国的加入,更加突现了APEC在建构与维护和平稳定的亚太区域秩序的作用及其在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
第三、APEC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需要,也是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互动的结果。就澳大利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APEC积极改善和加强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APEC中“第三者”的身份,来协调东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融入亚洲”的外交战略目标。对日本来说,一方面APEC的成立与发展可以为其减缓来自美国的压力和构筑新的区域秩序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以APEC为中心的跨太平洋合作的系列外交活动,为日本参与解决太平洋两岸的分歧与冲突,充当东西方桥梁作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5]从而有利于日本加速实现政治大国和主导区域秩序建构等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利用APEC,一方面可以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圈,既能主导和密切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又可以此为更大依托而推动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抗衡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推动APEC的发展,可以使其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东盟来说,其成员占了APEC三分之一,所以理应充当重要角色:通过自己小国外交的独特魅力,在APEC的运作方式、发展进程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以小圈(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大圈(APEC),争取参与主导APEC的进程,使APEC成为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从而维护和发展有利于东盟政治经济建设的亚太区域秩序。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EC的活动平台,为中国进一步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以及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日等大国间政治经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推动APEC的发展进程,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中国的优势或施加独特的影响,既有利于各成员增加对中国的理解并形成相关的共识,又有利于为中国国内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设和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的区域政治经济秩序。对俄罗斯来说,借助APEC,并纳入其亚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在中、美、日等大国互动关系中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北约东扩造成的压力。[6]对台湾来说,“参与APEC的目的,是希望以亚太地区民主发展的前驱、自由市场的忠实拥护者以及世界发展最快速的经济体等因素,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塑造台湾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其国际地位。”[7]结束语
APEC的成立、运转和发展既依赖于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协调一致和承诺落实,同时又需要一个好的综合环境:成员个体内部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整个区域良好而稳定的经济形势、主要成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成员)能够起带头作用以及各成员间稳定的政治关系。总之,APEC的政治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客观上或间接或直接地有利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秩序,因而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APEC本身的不断演化。
参考文献:
[1]张蕴岭,赵江林.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2]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3]王嵎生.亲历APEC.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6.
论文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自1989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不仅其成员数量、组织结构、合作机制、议事范围以及作用与影响力都有了重大的扩展、变化和发展,而且其政治经济影响与政治经济色彩也日益凸显和浓厚。主要表现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形势和秩序、协调实现各成员利益和地缘战略手段。
首先,APEC的诞生,就是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地缘与区域政治经济战略地缘变化的反应和结果。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在全球(包括亚太)经济的主导地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东亚地区开始形成日本--四小龙--东盟相互间的区域产业分工结构,七十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逐步加入世界主体经济体系,而地处大洋洲的澳新也开始把经济联系的中心移向东亚。但是直到冷战的结束,才“把亚太地区分割开来的''''柏林墙''''最后推倒了,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才自然形成了。”[1]“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APEC可以说是冷战结束的一种积极反应。”[2]
其次,APEC的发展特别是重要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使得APEC在建设和维护战略地缘具有多样性的、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平台作用。1991年11月中国以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身份正式加入APEC并出席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APEC已更具有生命力和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1993年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和1994年智利加入以及1998年秘鲁与越南的加入使得APEC的影响力扩展到南美洲地区,更增加了APEC的多样性;特别是1998年俄罗斯的正式加入,使APEC囊括了除欧盟以外全球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在“G8”之外世界“又有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由中、美、日、俄组成的''''G4'''':四大国利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而且通过双边会谈,还可以就国际形势进行定期磋商,并作为探索建立冷战后新的国际体系的场所而发挥作用。”[4]因此,重要成员国的加入,更加突现了APEC在建构与维护和平稳定的亚太区域秩序的作用及其在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第三、APEC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需要,也是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互动的结果。就澳大利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APEC积极改善和加强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APEC中“第三者”的身份,来协调东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融入亚洲”的外交战略目标。对日本来说,一方面APEC的成立与发展可以为其减缓来自美国的压力和构筑新的区域秩序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以APEC为中心的跨太平洋合作的系列外交活动,为日本参与解决太平洋两岸的分歧与冲突,充当东西方桥梁作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5]从而有利于日本加速实现政治大国和主导区域秩序建构等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利用APEC,一方面可以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圈,既能主导和密切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又可以此为更大依托而推动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抗衡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推动APEC的发展,可以使其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东盟来说,其成员占了APEC三分之一,所以理应充当重要角色:通过自己小国外交的独特魅力,在APEC的运作方式、发展进程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以小圈(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大圈(APEC),争取参与主导APEC的进程,使APEC成为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从而维护和发展有利于东盟政治经济建设的亚太区域秩序。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EC的活动平台,为中国进一步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以及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日等大国间政治经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推动APEC的发展进程,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中国的优势或施加独特的影响,既有利于各成员增加对中国的理解并形成相关的共识,又有利于为中国国内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设和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的区域政治经济秩序。对俄罗斯来说,借助APEC,并纳入其亚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在中、美、日等大国互动关系中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北约东扩造成的压力。[6]对台湾来说,“参与APEC的目的,是希望以亚太地区民主发展的前驱、自由市场的忠实拥护者以及世界发展最快速的经济体等因素,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塑造台湾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其国际地位。”[7]
结束语
APEC的成立、运转和发展既依赖于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协调一致和承诺落实,同时又需要一个好的综合环境:成员个体内部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整个区域良好而稳定的经济形势、主要成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成员)能够起带头作用以及各成员间稳定的政治关系。总之,APEC的政治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客观上或间接或直接地有利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秩序,因而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APEC本身的不断演化。
参考文献:
[1]张蕴岭,赵江林.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2]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3]王嵎生.亲历APEC.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6.
关键词:货币政策 “从紧”货币政策 有效性
1.相关概念界定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效用应该先考虑货币的中性非中性问题,即名义的货币量的变化是否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而在实践中,我国把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施之前的理论假设即是货币非中性,而此时评价其政策效果,则应该是看其实施后,该政策能否及时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经济调控目标。
1.2 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其的界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把货币政策目标界定为保持低的通货膨胀和实现高的经济增长。由此,评价货币政策是否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政策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其间会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做出分析。
2.本轮“从紧”货币政策的回顾
2007年,中国经济有转向过热的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大,CPI从2006年的1.5 % 上升到3.2% 。此时,货币供应量在高位运行,同时有过快增长的趋势。存贷款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过快,存款有活期化的趋势。
根据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经历了从2007年第一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到“适度从紧”,进而到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1月5日、2月16日、4月5日、4月29日、5月18日 7月30日、9月6日、10月13日 、11月10日、12月8日,在2008年1月16日、3月18日 4月16日、5月12日、6月7日15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1月5日的9 %上调至2008年6月25日实施的17.5 % 。
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2日、9月15日、12月21日6次宣布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52 % 上调至 4.14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12 % 上调至 7.47 % 。
除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信贷以及利用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外,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还加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导。如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并适时延长票据期限,旨在收回银行体系多余的流动性。又如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200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召开“窗口指导”会议,传达防止经济转向过热的信息,要求金融机构做好货币信贷业务。
3.对本轮“从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3.1 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而且各季度同比增长均保持稳定,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从紧”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保证了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3.2 通过CPI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月份123456789101112CPI2.20 %2.70 %3.30 %3.00 %3.40 %4.40 %5.60 %6.50 %6.20 %6.50 %6.90%6.50%
2007年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大,这正是“从紧”货币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以下是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月份CPI 。
2007年各月份CPI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PI
2.20 %
2.70 %
3.30 %
3.00 %
3.40 %
4.40 %
5.60 %
6.50 %
6.20 %
6.50 %
6.90%
6.50%
2008年上半年各月份CPI
月份
1
2
3
4
5
6
CPI
7.1%
8.7%
8.3%
8.5%
7.7%
7.1%
(数据来源:新华网、凤凰网)
从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CPI 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变化:2007年,CPI从第一季度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4月份、9月份、12月份回落外,其他各月均上升,上升幅度在0.3至1.2个百分点之间。进入2008年,1月2月份CPI保持上升趋势,3月4月CPI仍然在高位,直至5月6月份有下降的趋势,6月份CPI回落到1月水平,但仍高于2007年12月的CPI水平。总的来说,CPI从2007年开始逐渐上升,中间虽然有几个月份回落,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08年2月至4月更是在8 %以上高位徘徊,直到5月6月份才开始有回落趋势。
央行从07年开始,几乎每隔一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每个两个月上调一次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但直至2008年第二季度,CPI才有所回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CPI的角度看,该轮“从紧”货币政策的出现了一些时滞,没有及时抑制住物价上升的势头,但从最终效果来看,该轮货币政策还是抑制住了物价上涨。但如果结合2008年第三季度的相关数据,又可以看出,该轮货币政策在最终抑制住物价上涨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有可能回落到8 %。
3.3 通过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货币供应量(M2、M1)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指标,也是验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2007年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7.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季度,6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1.4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2007年第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 个百分点。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可见,07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 一直偏快,M2余额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但M1余额的增速则明显偏快。但到07年下半年M1余额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到2008年第一季度,M2、M1余额增速显著下降: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为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2008年第二季度维持增速下降趋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就货币供应量的角度上看,该轮“从紧”货币政策在07年下半年有效地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并在使其在2008年增速继续减缓。但若联系08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减速似乎损害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国家不得不在08年第三季度开始出台政策解决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4.结论
通过上述三点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该轮“从紧”货币政策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基本完成了任务,而在稳定币值稳定物价方面则出现一些时滞,但最终还是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的势头。但也应该看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逐渐新一轮的货币政策所取代,但“从紧”的“效果”似乎仍未为结束,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经济很可能出现从通货膨胀迅速进入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2007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侯超惠 《论中国的货币政策》 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3、 张凯 廖慧杰 刘启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中文期刊数据库
4、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 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论文摘要 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和工业化紧密关联,农业和工业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同时城市化又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及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为区域 经济 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 社会 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 历史 过程。它表现为 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 文化 、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 管理 水平的重要标志。
1 农业与城市化的相互推动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管理;现代化;问题;改进对策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实现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能够决定市场经济改革走向,尤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国际贸易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管理现代化逐渐呈现出新特点及趋势,为了使得我国及国内企业加快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则需要为其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并且结合其发展现状而探讨若干改进对策,从而以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外,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有效满足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加快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产生,从而有效推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那么当前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现以下将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逐一介绍,从而为企业改进管理体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关于艺术性特点
管理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既要有改革创新,又有兼顾全面整体性,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拥有解决具体事务的能力,尤其更具备有管理艺术性,需要与管理对象形成共识而最大化的发挥管理效果。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灵活性、实效性、经验性及技巧性等多个方面,并且需要将这些艺术性进行综合应用,才能够获得更有效、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另外,管理需要不断地吸收新元素及新思维,并且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而更新新内容,从而以保障其能够适应不断地变化的市场经济形势,由此使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背景下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能动性特点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本身是个体本身,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个体需要建议在革新思维上面对管理的功效展开能动性,而不是通过一味的模仿或盲从而实施的,需要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及人性特点等,找到适合的管理模式及方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建立探索到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方法。
(三)关于民主性特点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实施者为管理者,而被实施者一般是基层员工,因此,管理者不可以将管理作为制服他人意识或行为的工具,将自身的个人意识强加于基层员工,这是因为这样的管理缺乏一定的民主性,并且其并不符合当前国内实际环境及经济情况,尤其不会达到被管理人员真正信服的目的,因此,管理者在制定管理体系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人性化与民主性方面的问题,从而以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由此使得整体经济实现全面建设的目的。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制定人性化且民主性的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看,大多数缺乏严重的人性化与民主性,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频繁出现各种矛盾。管理的核心是对人进行有效管理,而企业的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上的,因此,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工作人员的目的,则需要对关于人性方面进行了解,并且在管理的体制方面增加更多的人性化处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二)生产导向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激烈,以至于其在市场经济潮流中面临更多更严峻的挑战,例如当前市场方向由原来企业决定而转换为由购买者或客户决定,并且卖方的市场也如今变为了买方市场,以至于当前企业的运作及生产活动均需要建立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因此,企业需要注重这一观点的转变情况,由此以把握好经济管理方向。
(三)体现团队协作发展
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挥整体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为企业贡献更高的价值及力量,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团队的建设,并且不断地对其进行重新快速构建与重组,使其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经济市场下而发挥其所长,由此以实现综合能力结合的目的,进而为企业创赢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软件管理代替硬件管理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活动中,较注重对人、财以及物质等方面的管理,体现出“硬件实力”,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管理活动会转向经验与知识方面,这些均属于“软件实力”,通过将其进行企业传播,而达到整体企业与团队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硬件实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软件实力”是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因此,未来企业经济管理会注重“软件实力”的发挥,从而突破重重困境而使得企业停滞不前的发展,由此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改进途径
(一)积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经验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管理经验来看,其在很大程度上留下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国际贸易组织后,经济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积极汲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国情及企业实际情况而从中引进科学且优秀的经济管理经验,从而使得借鉴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与本国企业发展相适应,由此以实现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结合我国特殊经济形势来制定管理体制
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现代化体制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过我国当前特色经济情况,从而使得所制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体制能够有效满足国内实际环境及经济情况,从而以制定适合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形势的管理模式。另外,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需要尽可能的综合各阶级之间的能力,并且要呈现出多元化管理形式,而这些管理形式需要达到共同管理的目标,从而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上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叙述、概括,并且将当前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针对新形势背景环境而提出了几点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对策及建议,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目的,由此为国内各大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加快我国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高的影响力及市场占额。
参考文献:
[1]曹容宁,张智光,陈国梁.我国造纸企业管理中现代化手段运用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的思考[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2]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
[3]陈启新.试论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化[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
[4]罗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11(07).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效率;财政收支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3)02007005
一、 引言
自2012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延续及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并未好转。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数据,2012年1—5月,CPI同比上涨3.5%,低于全年4%的调控目标0.5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高峰值8.1%低4.6个百分点,物价增速仍处于回落通道。2012年1—5月,中国出口7 744亿美元,累计同比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16.8个百分点。另外,5月工业企业出货值同比增速仍位于低位,显示外需并未实质性好转。
出口大幅下降,内需无力拉动,这对于刚刚经历经济寒冬的地方政府雪上加霜,2012年5月之后,各地纷纷推出相应的刺激计划。天津、山西、黑龙江和江苏等10余省市陆续了累计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经济刺激计划[1]。其中,贵州预计投资3万亿元,重庆预计投资10年6万亿,四川预计投资6.49万亿元。
大规模的地方政府投资势头足以盖过2008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本轮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是应该快马加鞭,还是应该放缓节奏,三思而后行。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应该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条件下启动,是否应该作为刺激经济的常规手段都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二、 地方政府投资动因
1.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点燃,向全球蔓延,顷刻间,全球股市暴跌,实体经济一度陷入停滞状态。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的宽松政策,各国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务来筹集资金。但是在多数延续高福利政策的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却不得不面临债台高筑而无力偿还的局面。欧洲债务危机,使世界各国对经济丧失了信心。
经济形势一度恶化,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势必对国内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自2011年以来,中国对外出口的数据就一直不乐观(如图1所示)。
图12011—2012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自2011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1月,进出口总额2 72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出口总额1 498.6亿美元,同比增长-0.6%,创下了2009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速的新低。世界经济形势不乐观,导致世界商品需求萎缩,而中国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出口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避免国内经济伴随世界经济持续恶化,维持地方经济正常运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政府大规模投资计划重新抬头。
2.国内经济二度探底,内需严重不足
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落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也并不乐观。2008 年第3 季度和第4 季度的GDP 增长率分别为9.0%和6.8%,自2001 年第4 季度(6.6%)以来第一次下降到7.0%以下。为了避免经济继续下滑,2008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即“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面转向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之后,国内一度进入投资“”中,各地投资项目纷纷上马。利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景气合成指数,由工业增加值增速等10个预警指标构成的经济预警综合警情指数。可对“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后国内经济运行状况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自2008年“4万亿”计划出台后,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开始回升,于2009年触及经济趋热区域,达到经济景气指数最高值。但在之后的3年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开始回调,特别是到了2012年初开始出现急速下滑。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即将触及趋冷警戒线(如图2所示)。
图21996—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上述分析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国
际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国际需求不振,传导至国内直接导致出口锐减。面对国内通货紧缩,投资刺激冷却,国内外需求不足的局势,政府理所当然地开始酝酿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希望在投资的拉动下,缓解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局面。
为缓解经济危机过后当前地方经济压力以及建立中长期地方经济新体系,本轮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更多的是出于地方经济自发需求,似乎是经济运行至此的一个必然产物。
三、 重启大规模地方政府投资的必要性
刺激力度大,能够使经济快速复苏是政府投资的特点,与此同时,政府投资也会带来低效率、挤出效应、产能过剩及地方财政收支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历年地方政府投资效率、产能过剩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研究本轮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的必要性。
1.地方政府投资效率逐年下降
投资效率主要体现为投资规模与其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适宜程度,即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规模大小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衡量地方政府投资效益,可借助边际资本产出率,该指标的经济含义是一单位投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2]为:
边际资本产出率=新增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100%
新增生产总值(GDP)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三大部分组成,由投资直接引起的GDP增长应该是GDP的资本形成部分。所以上式可以改写成:
边际资本产出率=新增资本形成额/新增地方(中央)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额×100%
计算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投资边际资本产出率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自1978—1990年,地方政府投资边际资本产出率还有一个上升的阶段,但从1991年特别是1993、1994年之后,地方政府投资边际资本产出率快速下降,直到2009年已经跌破100%。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疲软,递增的地方投入带来的效益却一年不如一年,地方政府自主投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超过市场有效需求,从而给经济运行带来危害。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间展开激烈的竞争,采取各种手段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由此引起市场分割、投资过热以及过度或无效行政干预等,这实际上是导致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的重要体制性因素[3]。结合近年来国内经济运作情况来看,一些扭曲的刺激措施,往往对市场发送不正确的信号。如通过补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手段增加市场有效需求,这样反映到企业就是增加生产、扩大产能。但消费只是在经济低落的时候起到快速恢复经济的作用,所以刺激不是持续性的,一旦消费刺激结束,高消费不再持续,这种一时性和寅吃卯粮式的解决方式,必然使得企业扩张的产能出现过剩。
但工信部及发改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和项目审批环节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担忧。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根据发改委公布的信息,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铁920万吨、钢1 000万吨、钢材938万吨,总投资为696.8亿元,并将在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 614万吨的基础上实施[4]。而宝钢2011年产量也不过4 427万吨,其钢铁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出口至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产能能够足够满足国内需求的水平上,又新建年产量如此大的钢铁项目,其钢铁区域产需不协调发展的解释似乎并不能站得住脚。
国家“十二五”规划针对电力、钢铁、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和煤炭等12个重点产业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划,截至2012年8月,2012年发改委审批项目约2 400个,新开工项目计划累计总投资197 119亿元,同比增长24.9%;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05 432亿元,同比增长14.2%。而2011年1—8月,新开工项目计划累计总投资不过157 821亿元,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0 311亿元。在给国内经济注入强心剂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到后怕,药性过后,过剩的产能该如何处理。
在刺激的同时,国家在2009年9月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抑制产能过剩,但地方政府在抑制产能过剩方面却并不乐意主动地配合,因为多数产能过剩产业都是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所以,地方政府在投资对象的选择上似乎没有太多新的调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政策的导向下,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还是集中在基建和制造业等产能过剩领域。
3.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失衡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构成。在税收收入总额上,2011年地方税只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45.8%。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52 547.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6%;中央财政收入51 327.3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9.4%。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主要由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构成。其中2010年上述几项就占据地方财政收入的62.4%。2011年地方财政支出92 733.7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4.9%;中央财政支出16 514.1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5.1%。
地方政府在只拥有50.6%的财政收入下却要承担84.9%财政支出,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失衡。2002—2011年,地方财政赤字从6 766.5亿元一路攀升至40 186.6亿元,在10年间增加了将近500%。从地方政府赤字占GDP比重可以清晰地看出,自2008年起,比值快速增长(如图3所示),凸显出中国地方政府赤字状况越来越恶化。
图32002—2011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巨大的投资资金缺口,反映出近几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和投资是极为不正常的。为了拉动地方经济,投资必须跟上去,但财政预算是有限的,只能依靠预算外资金。所以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国内贷款等手段筹措投资资金,大量的贷款积压使得地方政府时刻处在高负债危机边缘,若财政收入无法归还贷款和利息,地方政府破产一触即发。在存在巨大投资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必将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恶化,若不能配套出台有效风险防范措施,地方债务危机将日益凸显。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历年地方政府投资效率每况愈下,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重,地方政府收支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本轮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过于草率和盲目。不能否认地方政府投资对地方经济的刺激作用,但前提是应该在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本地产业结构,估算产能情况,预算当地政府财政收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所以,本轮大规模的地方政府投资时机还不够成熟,而且规模过大,容易对经济产生剧烈影响,若市场无法正确捕捉正确信息,容易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投资的原始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对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起到宏观导向作用。地方政府投资也是如此,其出发点应该以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为原则,充当经济的监督和维护者,调节当地投资结构,引导社会投资往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代表地方政府的意愿,用投资创造地方收益,破坏市场规律,挤压地方民间投资,从而导致盲目投资,制造产能过剩。
第二,改革地方官员考核与晋升制度。
以GDP为纲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是导致地方政府投资旺盛和投资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财政分权制度下,一方面,在收支不合理分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投资创收是一个很好的创收途径;另一方面,GDP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员的主要指标,地方官员在任命制下,为了表现其在任期间的政绩,投资是快速增加当地GDP的有效办法。但是一旦官员升迁换任,这些巨额投资背后的债务就留给下一任官员,下一任官员为了弥补上一任遗留债务和政绩表现,必然又会大规模地投资,如此恶性循环,地方投资需求必然会飞速攀升。中央政府应设计合理的官员考核制度,改变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和投资低效的局面,让地方政府退出GDP竞赛。
第三,改革项目审批与核准制度,下放市场自主投资权利。
2004年国务院改革单一投资审批制度,将投资项目的管理分为审批制和核准制,即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而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但事实上,审批制的改革实质上只能说是“制度的改良”,审批制的改革未能完全下放企业投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政府管理企业投资。
政府投资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纠正市场失灵,因而其项目审批制还应该保留。并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审批,控制其投资的热度,将投资的机会和权利下放给市场。具体可以通过减少企业税收、建立企业投资补贴机制等优惠措施,鼓励市场自主投资。地方政府应逐步减少和取消核准制,进一步完善当地市场运作监督体系, 保证市场公平运作。
参考文献:
[1]10月17日盘前利好消息解读[EB/OL].http:///2012/1017/10136134.shtml.
[2]刘敬芝.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益分析与评价[J]. 经济管理,2008,(15):32-35.
[3]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30-35.
[4]江国成. 发展改革委:广东、广西及武钢将累计压缩粗钢产能2684万吨[EB/OL]. http:///fortune/2012-05/29/c_112064135. htm.
[5]龚强,王俊,贾坤.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J]. 经济研究,2011,(7):144-156.
[6]郭子佳,王振宇.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2,(2):66-70.
[7]张婷婷.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财经纵横,2012,(9):161-163.
[8]王立国. 投资项目决策前沿问题研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9]张卫国,任燕燕,花小安.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11,(8): 26-37.
[10]朱玉明. 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J]. 经济经纬,2007,(3):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