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逻辑结构分析论文范文

逻辑结构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逻辑结构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逻辑结构分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语篇 修辞 体裁

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地开展高级英语教学,实现学生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跃,是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本文提出将文化背景分析语篇分析及修辞分析融入到高级英语教学中,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探索出一条途径,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一、分析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名家名篇之所以成为传诵之作,是因为有文化融入其中。文化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环境、社会、国家、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背景文化是指课文的宏观语境,对语言外的关系意义起着连接作用,对正确地解读篇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语篇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对篇章的正确理解。要让学生正确深刻了解课文,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作者生平主要活动及写作风格;相关国家的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等。将背景知识融入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及意义,脱离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定会走向断章取义,而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在逻辑分析中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语篇,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Halliday与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m in Engish”一书中,将语篇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下语义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可见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和情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对语篇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篇章的段落结构框架,力求保持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言点和词汇。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能引导学生利用宏观整体理解带动微观细节理解,以框架记忆带动细节记忆,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解效果。语篇分析着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语篇连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接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弄清句内及句际关系;宏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篇章的谋篇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三、导入修辞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修辞,即美化语言。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明力。修辞能修饰文章的语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读者的印象,并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使作者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地展现给读者。理解修辞格是加强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级英语教学中融入修辞格的有关讲解分析很有必要。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中语言文字优美,篇章结构美妙,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运用各种修辞达到了意味隽永的效果。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声、对照、借代、押韵等,正是借助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作者把古老的中东集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格,文章的描述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修辞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欣赏篇章语言所孕藏的美,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进而带动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确定文章体裁,深化语篇理解

文章题材大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征。记叙文多注重情节性,如第一册第十课《震惊世界的审判》;说明文多注意条理性,如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客什》;议论文多强调逻辑性,如第一册第十一课《字典的用途是什么》;而描写文则侧重于情与境的关系,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另外,体裁不同,语言特色也不一样。记叙文的语言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简洁;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描写文的语言特色在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每篇课文因体裁不一,其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和欣赏的内容也不相同。对于记叙文,学生要能理解全面意义和故事情节,鉴赏文中的遣词造句特色,叙述角度的选择等重点内容;说明文中作者对事物说明的顺序及层次是关键;议论文中最重要的是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描写文中要注意描法及修辞格的运用,等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才能把对文章的理解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对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

高级英语课程对巩固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及评判能力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其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综合技能上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R,Has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5.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完型填空 应试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31-01

一、完形填空题型综述

四级完形填空是一种在语篇层面上对语言知识进行测试的题型。干扰项的设计体现了考试大纲评价目标的规定,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是否有较好的语感,是一种注重应用的综合题型。

二、大纲要求

四级完型填空测试学生各个层面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短文长度为220~250词,内容为学生所熟悉的题材。这部分的分值比例为10%,考试时间为15分钟。

完型填空部分的短文有20个空白,空白处所删去的词既有实词也有虚词,每个空白为一题,每题有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完整。

三、测试点剖析

知识面:社会生活常识、文化知识和科普知识。

语言基本功: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和驾驭语篇能力。

四、完形填空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完形填空作为语篇层次上的词汇语法填空,必须以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前提。

(二)整体语感和语篇分析能力。完形填空是语篇层次上的完句填空,短文在结构和意义上都是一个整体,它对考生的整体语感和语篇分析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三)句法结构知识。四级考试中的完形填空虽大多为词汇题,但句子和文章的理解,有时少不了一定的句法结构分析。

(四)词汇知识。包括词汇量、构词知识,近义词辨析、语义的内涵、外延、联想和搭配等。

(五)句型搭配知识。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惯用句型,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搭配及其与介词的习惯搭配等。

五、考生常犯错误分析

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问题,例如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薄弱、固定词组和固定搭配不准确等。

其次是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考生在阅读词汇题型中对于相同的知识点的处理比完型填空中要强得多。这说明很大一部分考生并不是语法或基础词汇知识薄弱,而是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在功能语法方面的训练,即应用语言的能力不足,从而在语篇层面上尚未形成较好的意义整合的能力,还只是停留在补全单句结构以及单句理解的层次上。

因此,在做完型填空时,考生一定要从上下文语境入手,重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六、命题规律小结

(一)四级完型填空文章的体裁及趋向分析。四级完型填空所选文章的体裁多是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的说明文或议论文。题型改革后科普说明文数量增多。文章内容都涉及社会生活、科普知识方面。原四级题型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但新题型出现后,关于科学发现、新发明等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占大多数,看来选择科普题材应该是以后四级完型填空文章的基本趋势,但仍然会有社会生活题材作为替换。

(二)四级完型填空考题范围。从近十年的四级真题看,完型填空的考题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词汇(包括词义辨析和搭配)、语篇和语法。

各测试知识点的比例:在实词中,动词和名词依旧占据高比例成为重点;而形容词也是一个考点;副词地位中等。在虚词中,连词依旧是每年都有一道;固定词组比例大幅上升;代词和语法的考查比例明显下降,近两次考试甚至没有涉及。

实词多考查近义词、形近词辨析,这表明实词考点落在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词汇方面,符合完型填空题型注重语言应用的特点。这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格外关注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注重应用。而比例调整后的虚词只有连词没有削减,这正好符合完型填空侧重语篇意义黏连的特点。因此,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才是做好完型填空、决胜四级的关键。

七、步骤和方法

采用三步答题法,将时间分配为:15分钟=通读skimming(3分钟)+答题(10分钟,半分钟一道)+回顾review(2分钟)。

1.第一步,快速通览全文,把握短文主题和要点;第二步,逐题解答,但碰到较难确定答案的个别试题先暂时不选;第三步,检查并确定几个较难空缺的答案。

2.立足本句,不忘全文。解答每一道试题时,在分析空缺所在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及全文的主题,这正是完形填空与单句填空不同的地方。

3.体会情景,顺理成章。把握文章发展的基本线索。在解题过程中,设法把自己置身于短文所构造的情景或短文扩展的写作思路之中。往往能顺理成章,比较准确有把握地确定每一空缺该填的内容。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法律规范;逻辑结构;逻辑关系

0法律规范的结构分析:

休谟与韦伯都认为法律的合理性来自于法本身的可计算性、可预测性。这种关于法律合理性的形式化理解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价值合理性(或实质合理性)的诘问,面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辩证考量,价值合理性的优先选择观点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中国,由于传统型社会思维方式的延续与渗透,形式合理性很长时间门庭冷落。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认知环境,法治文明的整体构建才更应将重心向形式合理性方面进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条捷径。法律规范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隹,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规范所以区别于其他的社会规范,并不仅在于强制力的性质和程度、制定和实施方式、国家参与性方面,更在于其组成结构的独特性。法律规范总是通过一定的结构表现出来,符合结构的一切特点。当然法律规范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从法律的语言表现角度,存在法律规范文法结构;从法律体系角度,存在法律规范系统结构;从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角度,存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其中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所谓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指的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的既定逻辑关系的方式和状态。

1传统法律规范结构观分析

1.1传统法律规范结构分析观点

(1)旧三要素说。受到前苏联法学思想的影响,以孙国华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构成。所谓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使用该规范的条件部分,它把规范的作用与一定的事实状态联系起来,指出在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模式便生效。所谓处理,是指法律规范中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它指明人们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以此指导和衡量主体的行为。所谓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该规范时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接受怎样的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2)两要素说。受到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以沈宗灵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所谓行为模式是指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从总体上可分为授权式行为模式、义务式行为模式、权义复合式行为模式三种。每种又可以继续细化,比如授权式行为模式又可以细化为鼓励式行为模式和容许式行为模式,命令式行为模式又可以细化为命令式行为模式和禁止式行为模式。所谓法律后果是指法律对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赋予的某种结果。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3)新三要素说。以张文显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在对两要素说和传统三要素说批判和整合的基础上,提出法律规范由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所谓假定是指法律规范对于行为发生时间、空间、主体、方式等事实状态的预设。所谓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于主体权利义务的规定。所谓法律后果则是关于是否按照法律规范要求行为所应承担的后果。

(4)四要素说。以李步云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则提出了法律规范由适用主体、适用条件、行为模式、行为后果等四个部分构成。所谓适用主体是指法律通过法律规范赋予哪些主体以一定的权利,约束了哪些主体以一定的义务,以及同时既赋予又约束了哪些主体以一定的职权或职责。所谓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主体时的条件,包括主体自身条件和非主体自身条件,也即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大类。所谓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对于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行为的规定。所谓行为后果是指对于主体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分别作出的评价和处理。

1.2传统法律规范结构观弊端分析

这四种观点对于中国法律和法学的发展以及民众知悉把握法律规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发现乃至于新规范的理性建构以及旧规范的批判改造却产生较大程度的阻碍。这些负面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法律规范的性质把握失于模糊,都未能通过逻辑构成角度离分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本质不同。如宗教规范“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用四种要素观去分析这条宗教规范都是可以进行的,也就是说以往的这些观点都没有触及法律规范结构的特质。

(2)对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的分析过于主观,未能呈现法律规范的作为认知世界客观实在的性质;法律不是发明物,而是人类的一种发现,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并不是法学家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一个客观既定的本体论问题,它的结构状态是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客观真实。

(3)对法律规范适用主体的分析过于片面,未能明确而全面地指出法律规范的适用主体范围,仅将民众的作为治理对象。但是法律秩序的实现实际上是通过多方位主体的互动来实现的,法律规范所面对的既包括普通民众,也包括立法者、执法者与司法者。

(4)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从过程到结论得出过于武断,历时性推导过程到共时性结构得出明显矛盾,因果关系式的规范构成要素推导,与规范逻辑结构得出南辕北辙。按照结构主义哲学的观点,结构依赖于每个构成要素,离开任何一个要素,结构都不复存在;各要素之间是共在关系,任何要素都离不开其他要素而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即同构,非同构不为存在”,那么四种要素观都是在一种“因果关系式”链条中建立的,因果关系本身的过程性或历时性特征与法律规范结构的共时性或同构性特征明显矛盾。

(5)都只是对于法律规范间的关系的分析,是规范间结构的分析,而并不是对于单一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比如有学者认为通常情形下法律规范的结构都不是以完整的形式存在的,往往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规范协作嵌套才能得以完整,譬如光指出“执行调整功能的规范和执行保护职能的规范之间在逻辑上有内在的联系,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发挥法律的职能。保护性规范中的假定,恰恰就是违反某个调整性规范中处理部分规定的事实状态。我们将在内容上有必然关系的调整性规则和保护性规则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构成的逻辑上完整的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逻辑结构分析

由于法律规范的结构是结构理论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具有严密整体性、灵活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等特征。凯尔森主张:“强制的问题并不是保证规则实效的问题,而是规则内容的问题。”“法律规范如果有效力的话,就是规范。”法律规范的效力与其实效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中,分出“物理的世界”“心理现象世界”和“客观知识的世界”,“客观知识的世界”虽然是人的心理的创造,但一旦被人陈述出来,就成为了一种本体性的客观实在。法律规范就是这样的客观存在。效力强调的是法律规范作为行为的尺度和标准,指出的是应为(当为)或须为的行为,法律规范必然具有效力,不是自然必然,而是逻辑上的必然,在规范逻辑世界中法律规定了行为标准,不存在例外情形;实效指的是行为标准实际被适用和服从,法律规范一般具有实效,这是事实上的概然,存在例外情形。也就是说法律规范的逻辑必然性或规范性是法律规范有效性的基础,而这种规范性依赖于本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每个要素的互动协调,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结构都不复存在;反之,任何要素都不能离开其他要素而独立存在,一个要素只能在与其他要素的共在关系中才能存在,法律规范的各个要素是按照一定组成规则构成的整体,各个要素的法律意义依赖于本法律规范整体的存在而获得,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则依赖于各要素的共时性同构而成立。

2.1结构组成部分(要素)

在规范当中,逻辑关系的基本公式是:如果……,则……,所以任何一项社会规范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条件假设”和“行为处理”,“条件假设”是“如果……”所表明的部分“行为处理”是“则……”所表明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和具备怎样的条件,则可以怎样行为,须得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地方在于其他社会规范通常都只具有单层逻辑结构,即只存在一次逻辑关系,而法律规范却存在相关涉的三次逻辑关系,即三层逻辑结构。究其原因在于单层逻辑结构总是不严格、不完整,其规范自身很难以达到对人们行为的明确且彻底的指引,当规范的要求没有被人们所遵循的时候规范本身无法提供进一步的行为指引,也缺乏对于被否定后的要求再次肯定的外力辅助,此外,当所制定的规范并不符合人们的利益或者制定者本身并不受其制约的时候,规范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便出现了漏洞。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一种层级叠加式结构,从总体上来看有三次逻辑关系,而每次逻辑关系之间紧密联接,每次逻辑关系都表现为条件关系,每次条件关系又都可以在适宜的情形下互换,继而使得法律规范具有不同层面的意义。具体三层逻辑结构分析图如下:

三者的关系是~种递进关系,可分析如下

(如果……,则……)并且(如果……,则……)并且(然则……则……)

(如果……,则……)并且(如果……,则……)并且(否则……则……)

下面对此作出具体说明:

第一次逻辑关系:

行为条件、行为内容。行为条件是指立法主体在严格既定的立法程序约束制定的关于人们如何行为的前提条件的规定,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应该或不得进行行为。行为条件中的规定主要涉及:主体条件(包括年龄、能力、身份、职务等的规定)、时空条件(包括时候、时机、地方、场合、处所、位置、方向等的规定)、背景条件(事件、活动过程、状态、环境等的规定)。行为内容是指立法主体在严格既定的立法程序约束制定的关于人们如何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如何作为和不作为的规定,即在既定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如何行为、不得如何行为、必须如何行为。

第二次逻辑关系:

适用主体、行为选择及行为后果。适用主体指的是普通大众。行为选择是指普通大众在以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中引导自己的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行为后果是法律规范中关于人们在作出合式与否选择时赋予相应后果,是普通大众面对既定法律规范的行为认知。

第三次逻辑关系:

适用主体、适用条件与行为后果。此处的适用主体指的是拥有法律执法及司法权的国家机构。适用条件指的是司法和执法主体对于行为主体适用既定法律规范的行为方式判断。行为后果指的是司法和执法主体对于行为主体适用既定法律规范进行相应行为的条件判断及其遵从和违背既定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赋予相应法律后果的规定。行为后果分为肯定性后果和否定性后果,肯定性后果是对合式选择行为的保护、认可或奖励;否定性后果是对违式选择行为的否定、阻止、撤销或制裁。

2.2实例分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l5条的规定为例: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此处的法律规范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次逻辑关系:

行为条件——公民个人;

行为内容——不得做出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第二次逻辑关系:

适用主体——公民个人;

行为选择——选择为上述行为或不为上述行为;

行为后果——如果为上述行为,那么公民个人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为不为上述行为,那么公民个人的行为受到国家的保护(隐含):

第三次逻辑关系:

适用主体——司法裁审人员

适用条件——某公民做出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第4篇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训练一直被视为高三作文复习的重头戏。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从平时的训练来看,能恰当应用在文章中的却不多。为帮助考生解脱“心中有料,笔下无言”的困境,我在指导考生素材训练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种规范运用素材的基本结构,分别是:引――议――联――结,起――承――转――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分别阐述。

一、引――议――联――结

1.结构分析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结”,结束明旨。

2.实例阐述

心中有座桃花岛

“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黄药师拥有如此绝美的离尘脱俗的桃花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桃花岛――绝少世俗功利的浮尘,亦无众生得失的羁绊;留有生命最初的纯真,拥有生命最真的善良。(引)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静赏春花妩媚,闲听碧海潮升,坐观云霞飞渡,起吟冰雪秋霜。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将滚滚红尘中扑面而来的浮躁喧嚣置于身外,我们就能坚守生命的本真,我们就能明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得失奈我何?(议)回看2012,“最美人物”皆可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死瞬间勇救学生写成真爱篇章,最美司机吴斌垂危之际疏散乘客奏响动人乐章: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用生命谱写救人赞歌,最美女护士万永平列车接生救母女传为佳话,最美孕妇彭伟平跳水救童成美谈,最美清洁工卧倒水中清垃圾令人动容(素材)……无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桃花岛。瞬间摄人心魄的壮举绽放的是生命本真的芬芳,绽开的是人性善良的花朵。(联)――朋友们,洁净我们的灵魂吧。挣开得失的羁绊,拂去名利的浮尘,心中自有桃花!(结)

引,通过名人名言或材料引出分观点。议,分析说理,树立自己的分观点。联,联系素材,分析说理,证明观点。结,结束分论点的论述,回扣分论点。

该结构还能引伸以下类型的说理结构:

引(引出论点)――联(事例论证)――议(事理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议(再次分析深化)――结(提点中心)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联(道理论证)――结(提点中心)

二、起――承――转――合

1.结构分析

“起”,引出话题;“承”,承接论述;“转”,事例论证;“合”,明确中心。

2.实例阐述

人尽其才方显人生价值

说起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帝王将相成就伟业,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平民布衣辛勤劳作,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起,引出话题)的确,帝王将相也好,布衣平民也罢,只有人尽其才,方显其人生价值。(承,承接论述)北大硕士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难道就贬低身份了吗?难道只有做官才是“正道”?难道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素材)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有的人生于豪门却沦为精神乞丐,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人正值年轻却苍老萎靡,有的人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转,事例论证)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时日标的追求历程,决定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价值。(合,明确中心)

起,是指通过概述材荆引出话题。承,是指通过正向评议材料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是指通过列举几个道德滑坡的材料反面论证观点。合,是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再次阐明观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结构分析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分析问题”,分析说理;“解决问题”,总结点题。

2.实例阐述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但是最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多少个,究其原因,是缺少了那份执着的笃定前行。(提出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梦的过程中总会遭受不同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厄与阻挠?是笃定的行还是退缩不前呢?“打工作家”王十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少不经事的他跟随着打工洪流来到了珠三角,辗转于各工厂间,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素材)没有对他追逐从事写作的梦想造成打击,反而更加让他笃定前行,他就是要走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也正是这种追梦不息,笃定前行的精神鼓舞着他,在机器声道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分析问题)梦想可以有许多,但人的生命是被限定,生命是如此短暂,倘若想我们的人生精彩的话,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就是必须的。(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话题,提出要证明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通过衔接过渡,引出实例,引用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围绕观点说理,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就是总结前面的分析说理,得出结论,点明题旨,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

运用作文素材的范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三种,无论使用哪一种范式,都应该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就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议论段,例子如下: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观点句)一个人活在世上,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却又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只有适当地舍弃才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阐释句)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材料句)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护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分析句)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结论句)。

第5篇

关键词:科技文章;特点;翻译技巧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科技交流的迅猛发展,科技类文章翻译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科技类文章包含甚广,要想准确掌握科技类文章的翻译,首先要了解科技类文章所具备的以下主要特点,才能将文章翻译的清晰、准确、精炼、严密。

1 科技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

科学性又称真理性,是科技类文章的第一大特点。科技类文章必须做到内容真实,资料可靠。作者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客观记录科研数据,避免失误,不凭个人的主观臆断随意歪曲结论。另外,大家公认的常识类问题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因此,作者首先要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并运用科学原理对这些问题提出质疑,这同样也是尊重科学性的表现。

(2)准确性

准确性也叫准确度,即指某一事件的准确程度。这一特性在科技类文章中极其重要,因为一个细小的失误可能会导致大的差错。因此,凡是应用在科技类文章中的资料和数据必须精准,这样才能保证其科研结果的科学与准确。另外,在写作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尽可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3)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发展过程符合逻辑体系、具有逻辑特点、恪守逻辑规则的情况。各类文章在写作时都要求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符合逻辑,科技类文章的写作要求更是如此。因此,作者在选择题目、提出假设、搜集素材、推断结论以及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中,都必须遵守逻辑学规律。

(4)规范性

规范性对科技类文章的语言文字、学科术语和计量单位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文字精炼、文理通顺这些原则都是语言规范性的明确要求。而术语准确和计量单位精准则在科技类文章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科技类文章的基本特点是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规范性。那么翻译时我们就要做到语言精炼、科学准确、逻辑严谨、术语规范,正确表达客观事实。下面我们来谈谈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

2 科技类文章常用的翻译技巧

(1)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科技类文章大多描述客观事实,因此,都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另外,名词化结构使这些行为名词频繁出现于文章中。

(2)被动语态的使用

科技类文章本身具有科学性,侧重叙事推理,因此通常不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并且在翻译中常用被动语态来表现事实的客观准确。

例如:Water is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水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很少说:We use the water widely in our daily life.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水。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被动语态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科学严谨。此外,科技类文章常将主要信息前置,放在主语部份,因此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3)长难句的译法

科技类文章为求更好的表现客观事实,常采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子。因此,我们可以先将英语句子的主干结构分析出来,译出句子大意,然后再分析各个修饰语同句子主干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翻译其他成分。

例如:But now it is realized that supplies of some of them are limited,and it is even possible to give a reasonable estimate of their "expectation of life",the time it will take to exhaust all known sources and reserves of these materials.

该句子可翻译为:可是现在人们意识到,其中有些矿物质的蕴藏量是有限的,人们甚至还可以比较合理的估计出这些矿物质"可望存在多少年",也就是说,经过若干年后,这些矿物的全部已知矿源和储量将消耗殆尽。

(4)复合词与缩略词

科技类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复合词是由两个词及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缩略词大多由一个或多个词随意缩略而成。因此,了解科技类文章中常用的一些复合词与缩略词会大大提高翻译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科技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并且学到了在科技类文章的翻译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的四种技巧。因为科技类文章比较科学严谨,所以译者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批判的精神对待客观事实。对于科技类文章的翻译,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采用翻译技巧,力求译文语言简练、合理准确。

参考文献:

[1]王泉水.科技英语翻译技巧[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3]潘尔艳.论科技英语翻译的若干特点[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

第6篇

一、加强整体把握意识

结合固定程序高效阅读训练,把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牢记于心,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文本的整体把握意识。

二、快速理解词语的技巧

可以运用形声字,快速分析词义;借助整齐句式,相似语言结构来理解词义;借助理、情、事来推断词义;借助词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还可以根据表达目的来推断词义,根据描述例解来判断词义,根据逻辑关系来推断词义,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根据转义(引申、 修辞、 情态等)来推断词义。

三、快速理解句子技巧

可以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根据逻辑关系来理解句子,根据人物特点来理解句子,根据背景及写作意图来理解句子,根据语境和语句比较来理解句子,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句子。还可以根据上下文之间的同义互解,宾主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来理解句子。

四、快速理解段落的技巧

可以通过抓中心句概括段意,由物及人,抓精神实质来理解段落;还应注意分析句子间关系,如顺接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层进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

五、快速分析结构层次的技巧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的技巧可按时间顺序或空间转移来划分层次;按不同表达方式来划分层次;按选材角度,组材意图或材料性质来划分层次;按作者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来划份层次。

议论文结构层次划分的技巧可按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说明文层次划分可从说明顺序人手或从总说与分说的结构方法人手。

六、快速归纳中心思想的技巧

可以分析题目,抓开头、结尾,抓抒情、议论部分;可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所表达的感情,要注意综合文章各段大意,兼顾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对叙事文章分析事件所表达的道理,对写景文章分析景物所表达的感情,对复杂文章应区分说明与被说明,衬托与被衬,对照与被对照,线索与陈述中心等。

对说明文由事物特点人手,顾及作者态度;对议论文由中心论点人手,兼顾作者意图;对记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出入物的道德品质,以此给读者以教育或启迪;对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出某个主题或道理,以此给读者以教育或启迪;对抒情性记叙文是由情写景,或托物言志,读者通过分析文章的景或物,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或志。

七、快速分析写作特色的技巧

可以分析文章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分析选材,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详略是否得当;分析结构,首尾是否照应,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分析表达方式,看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哪方面突出;分析语言,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从修辞角度看哪种修辞格用得有特色,分析人物语言是否具有个性化,从语言风格上看,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浓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八、深入分析文本的技巧

抓联系:分析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抓因果: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抓演变:分析人或事的演变过程,研究如此演变的条件。抓线索:抓住线索,纲举目张,眉目清楚。抓头绪:抓住涉及的对象,理清脉络,然后加以综合分析,理清头绪,抓住主旨。抓评价:评价性语言,是对人、事、物具体描述的概括总结,抓住了它,就达到了理解全文的目的。抓特色:抓住或内容、或结构、或手法、或语言的特色,层层深入地研读文章,从而理解全文。抓警句:抓住语言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警句,带起全文主要内容,从而理解文章。

九、规范性语段阅读

第7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 信息模型 物理存储结构 逻辑存储结构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作为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载体,在输电线路工程的各个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输电线路信息模型的存储格式时需要考虑模型使用平台间的差异和不同阶段对模型数据内容扩展性的要求。模型物理文件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输电线路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物理存储结构需要满足在不同阶段进行数据扩展的要求。

目前,输电线路工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模型及各类数字化成果均以离散的文件进行存储。这些数据文件缺乏统一的存储格式,往往只能在专有的软件平台进行使用。数据成果需要在不同的软件平台间传递时只能通过人工录入的方式将数据导入,整个过程浪费大量的人力且很容易产生错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将针对输电线路不同阶段的业务需求,采用多层级模型存储结构实现设备几何模型和属性参数的统一存储,以此为基础建立输电线路信息物理存储的标准格式。通过建立标准的信息模型物理存储格式,各个软件平台只需要针对真个标准开发相应的数据接口就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数据的共享和传递。

1 输电线路工程现阶段数据情况分析

输电线路工程数据主要包括设备模型、属性参数、图纸及附属文件等。这些数据在输电线路设计、建设、运行阶段中被广泛的使用。由于这些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标准的数据打包方式,所有数据文件以离散方式存储。在不同阶段的软件平台中传递时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软件平台要求进行数据的录入,这个过程既耗费人力又容易产生错误。

目前国内对于信息模型存储格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架构的理论研究上,且对于标准存储格式的认识还停留于简单的数据文件堆砌层面,尚未提出一个符合输电线路工程应用要求的设备信息分层分类体系与信息交互体系存储框架。

本论文从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分析入手,对信息模型的物理存储结构设计和模型数据打包方法展开论述。最终形成适用于多平台的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存储格式标准定义。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的准确分析能够为构建物理模型存储格式提供依据,输电线路呈现出复杂的网状结构特性,不同设备间的从属关系和拓扑结构是信息模型的关键。通过分析理清输电线路工程中各个设备的关系脉络,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信息模型的物理存储结构。

2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分析

信息模型中数据存储格式的定义需要充分考虑输电线路工程本身的技术特点。输电线路工程是由多个线路段组成,每个线路段包含若干耐张段。耐张段按照档进行划分,由杆塔、导地线、基础、金具及各类附属设备设施构成。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应当符合输电线路工程本身的特点,根据系统分类、设备分类、部件分类的层级关系,形成输电线路工程设备对象的逻辑结构树状图。分类方法参考现行的各类设备编码规范,界定和规范电网工程中涉及到的需要描述的设备对象和层次划分方法。

输电线路设备模型对象由具体的特征属性、三维模型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这些数据描述了同种类型设备自身的特征。在输电线路工程中通过引用输电线路设备模型对象的方式实现对设备模型对象的复用。通过模型对象引用的方法实现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的分层管理。输电线路设备模型对象层只关注设备本身的特征。在输电线路工程应用层关注设计、施工、运维等相关信息与分类,从而达到分层细化管理,减少最终数据冗余的目的。如图1所示。

该逻辑框架中每层次分别处理相应的数据,属性链中描述设备族、设备模型、工程模型中使用的基本属性以及属性组合,包括设备族引用的自身物资属性,设备模型层引用的三维属性和厂家属性,工程模型层引用的设计、运维属性等。设备族使用属性链描述了具体设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设备逻辑层次关系。设备模型引用具体设备族中设备并确定了设备对应厂家信息、三维模型信息等。工程模型引用具体的设备模型并确定对应的设计、运维信息,同时还构建整个工程设计对象逻辑树状结构。

属性链中描述设备族、设备模型、工程模型中使用的基本属性以及属性组合,包括设备族引用的自身物资属性,设备模型层引用的三维属性和厂家属性,工程模型层引用的设计、运维属性等。

设备族使用属性链描述了具体设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设备逻辑层次关系。

设备模型引用具体设备族中设备并确定了设备对应厂家信息、三维模型信息等。

工程模型引用具体的设备模型并确定对应的设计、运维信息。同时还构建整个工程设计对象逻辑树状结构。

3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物理结构设计

要想使信息模型能够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中进行传递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信息模型物理存储结构,这个结构应该是开放的、可扩展的。不同的软件平台能够根据标准的存储结构对文件进行解析并提取平台需要使用的数据,同时各个平台能够根据统一的存储标准在信息模型中增加数据供其他平台使用。

在进行物理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输电线路工程的逻辑结构。根据逻辑结构分析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对象由特定具体的特征属性、三维模型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这些属性信息仅仅是自身内部特征属性,区分并确定一类对象。线路工程引用信息模型对象来进行设计,若工程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线路设计对象,线路工程设计对象则引用同一个信息模型对象减少设计数据冗余。

输电线路工程物理模型存储结构用于描述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数据组成结构并组织具体工程数据。物理模型通过对逻辑框架的分析,确定工程数据存储结构和存储规范,指导具体工程如何归档数据。通过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的分析,输电线路工程物理模型结构框架如图2。

原始模型定义具体原始的三维模型数据,并通过自身引用构建复杂三维模型实体。设备模型引用原始模型定义的三维模型,并定义设备自身相关的特性数据。若设备由多个带有自身特性的部件构成,可以通过自身引用构建。组合模型引用设备模型定义的设备,并定义工程相关的设计数据。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引用模型的组合。

为了实现该框架,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对单独每层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存储;二是在物理存储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引用关系。两者结合决定物理存储结构。逻辑框架中使用引用来建立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这样可将其他数据通过组合的方式来归为自己使用,每层中只需关注自己本层的应用以及数据。

4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打包方法

为了将离散的数据文件变成最终的信息模型,需要对数据文件进行打包行政最终的信息模型物理,文件格式框架如图3所示。文件框架由三个区块构成:表头、索引域与存储域。表头中包含FILE_DESCRIPTION、FILE_NAME、FILE_SCHEMA等属性参数,通过读取表头信息可获取关于文件创建时间、创建工程师以及文件数据排列格式规范版本等信息,为有效读取后续具体工程数据提供基础支持;索引域按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分为四级,可有效提高数据查询读取的速度。同时,索引域描述了对应级别数据的处理过程,为第三方应用程序有效提取数据提供支撑;存储域是具体工程设计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存储区块。

4.1 索引域

第一级索引包含工程名称、工程类别等信息,用于描述工程属性以及工程类别;第二级索引指向不同类型的电网工程(变电工程、输电工程),描述单一类型的电网工程形成属性、数据地址等信息。多个或单个二级索引组合构成一级索引,二级索引对应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中的工程模型层;工程模型由多个实体设备模型组合形成,因此设计第三层索引指向工程模型中不同的设备模型,该级索引对应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中的设备模型层;同理,设备模型由设备族实例化后形成,因此设计第四级索引描述设备模型中设备族元素的数据特征。

4.2 存储域

存储域中的数据严格遵循索引结构,进行分区块存储。如图3所示,数据存储呈现嵌套的结构,按索引级别从低往高进行嵌套。一级区域首先描述工程整体的参数,然后分区块表达各类工程;同理,二级与三级区域首先描述该级数据描述内容的综合信息,然后依次由下一级数据组合而成;四级区域是对设备族的描述,设备族由多个属性链构成,而属性链存储与本地应用模型库中,因此设备族是数据存储区域的最后一级。在组装工程时,应用程序读取设备族成分,抽取本地属性链库,形成设备族元素,然后依次向上组装,最后形成完整的工程模型。

5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实例

本文通过构建220kV架空输电线路工程一个标段的电网信息模型对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进行分析和论证。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的设备包括杆塔、绝缘子串、基础、金具、导地线。按照电网信息模型的四层结构模型对工程进行划分。

最底层为设备的原始几何模型和所有属性参数定义,这些元数据构成电网信息模型的最小数据单元。构成输电工程设备的零部件模型包括:角钢、螺栓、节点板、金具、绝缘子、钢筋等;基本属性参数定义包括所有设备对应的参数名、数据类型等定义。

上一层为设备族,该层数据是由底层几何模型通过引用方式构建而成,通过对几何模型的引用能够有效的减小单个工程设备模型的数据量。以绝缘子串为例,设备族数据由所引用底层几何模型的唯一标识符和该模型在设备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构成。

在设备族之上是工程设备模型,工程设备模型由设备几何模型和属性参数组成,几何模型引用自设备族,属性参数引用底层属性参数定义并进行赋值。

最上层为工程模型,通过将设备模型层的数据赋予坐标位置信息及工程属性得到最终的输电线路工程模型。

采用本结构生成的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其物理存储空间大小比传统建模方式小50倍以上,以220kV双联绝缘子串2NP21Y-4040-16P为例,该绝缘子串共使用绝缘子模型30片,连接金具及线夹共13个。单个部件模型大小平均为1.5Mb,整个绝缘子串模型共计1.5*43= 64.5Mb,使用信息模型四层结构后该绝缘子串模型根据部件引用原则仅需要使用1片绝缘子模型,其他连接金具数量也降为8个,模型总计1.5 * 1 + 1.5 * 9 = 15Mb左右。通过对比可以直观的发现,采用新的模型组织结构能够大大降低模型所占物理存储空间,有效的控制模型应用成本。

6 结语

通过研究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在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传递技术实现了输电工程数据在设计、施工、运维不同阶段的数据交互。采用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设计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综合运转。依托数字化技术,可促进传统输电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更新,使企业在持续动态多变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并不断扩大其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皓,肖少辉,,周敏,尹华政. 三维数字化移交在青藏直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电力勘测设计,2012,03:62-65.

[2]吴志力,韩文军.电网工程数字化移交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电力建设,2014,35(2):66-69.

[3]胡君慧,盛大凯,郄鑫,齐立忠.构建数字化设计体系,引领电网建设发展方向[J].电力建设,2012,33(12):1-5.

[4]梅念,陈东,杜晓磊,杨媛, 王赞, 程炜. ±400kV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换流站三维数字化移交[J].电力建设,2012,33(5):21-24.

[5]于恒友,刘波,彭子平.基于HBase的输电线路综合数据存储方案设计[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29(2):58-64.

[6]王奇,钱海,常安,宋云海,邓红雷,林冰垠,李述文.基于数字电网统一功能架构的高压输电架空线路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电力,2014,42(4),698-703.

[7]李晓骏,邱家驹.基于三维GIS技术的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15(1):5-9.

[8]齐书情.动态提高输电线路容量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张建平,余芳强,李丁.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集成BIM建模技术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6-14.

[10]李晓骏.数字输电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

作者单位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法

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二、讲解法

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先有学生预习课文,参看注解,查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试着自行讲解。也可以在预习之前,教师先把课文范读一遍,并对难懂的词语,句式作些解释,然后再让学生经过预习,逐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及时订正。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将课文译出来,教师有重点地提问某些词语的意义,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解答的,由教师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时间。

三、讲析法

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

四、评点法

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

例如,在讲《登鹳雀楼》一诗时,对其中的“依”,“穷”二字要点,对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雄浑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的意境。

五、自学练习法

(1)查注自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预习阶段和较浅显的课文的学习。

(2)试讲回讲。试讲是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尝性地讲解课文。

(3)文意猜读。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例如从词的结构去猜: “暮而果大亡其财”(《寓言三则智子疑邻》)“果”,“大”,“财”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可运用猜读法猜出:“果”――果然,“大”――极大,“财”――财物。

六、比较法

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七、归纳法

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法

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二、讲解法

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先有学生预习课文,参看注解,查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试着自行讲解。也可以在预习之前,教师先把课文范读一遍,并对难懂的词语,句式作些解释,然后再让学生经过预习,逐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及时订正。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将课文译出来,教师有重点地提问某些词语的意义,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解答的,由教师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时间。

三、讲析法

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

四、评点法

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

例如,在讲《登鹳雀楼》一诗时,对其中的“依”,“穷”二字要点,对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雄浑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的意境。

五、自学练习法

(1)查注自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预习阶段和较浅显的课文的学习。

(2)试讲回讲。试讲是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尝性地讲解课文。

(3)文意猜读。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例如从词的结构去猜: “暮而果大亡其财”(《寓言三则智子疑邻》)“果”,“大”,“财”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可运用猜读法猜出:“果”――果然,“大”――极大,“财”――财物。

六、比较法

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七、归纳法

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第11篇

一、论文写作目的: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业:

工商管理

院:

XXXX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第12篇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

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院: XXXX

年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 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陶良虎,制度创新是家族企业变迁的方向,光明日报,2002年5月14日

第1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精读 一体化教学模式 听说一体化 读写一体化 读译一体化

1.引言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一线英语教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读、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挑战。本文提出并首次尝试性地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精读课堂,使教师在使用同一教材的基础上,将听、说、读、写、译融为一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已不罕见,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居多,强调视、听、说三种感官的有机融合。闫建华等(2008)、钱虹等(2011)实证研究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指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明显提升。田荔(2010)、张谡等(2006)虽然指出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精读课堂的有效应用,但前者脱离了与教材具体内容的实践结合,后者只对“读写一体化”这一种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弥补二者之不足,以教材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阐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2.1听说一体化

听说一体化的实施建立在主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将信息输入“听”与信息输出“说”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听说主题与课文主题保持一致但不拘泥于课文,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这里的听是有准备地听,泛泛地听;说既包括听力材料的内容陈述,又包括对主题内容的有感而发。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1课前预习环节。老师对单元主题加以拓展告知学生,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地准备相关内容,作为课上听力和讨论的背景信息。

2.1.2课上听写环节。老师将听力材料播放两遍,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笔记不要求与文本完全一样,但内容要尽量与原文接近,既练习了听力,又进行了创造性训练。

2.1.3课上陈述和讨论环节。学生分组后,首先,小组内互相交流笔记内容;其次,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情况;再次,小组内部根据老师的问题和材料内容讨论观点和原因;最后,各小组间互相交换意见。讨论环节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讨论,也可以是信息拓展,还可以是展开辩论。

以《大学英语 精读》(上外版)第四册第二单元“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为例。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准备与“energy(能量)”相关的词汇,课堂导入时老师播放英文视频,复述之后学生要对话题“How energy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and what we should do to make the energy cycle?”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听说一体化”不仅适用于课文导入部分,对课文语篇内的背景信息同样适用。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听说能力,又加深了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将跨文化素养的培养融入精读课堂。

2.2读写一体化

读写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即模仿阅读材料构建写作思路,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读写一体化包括篇章读写模式和段内读写模式。上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所选课文篇篇经典,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无论是通篇结构还是段落结构,都堪称学习写作的典范。鉴于段内读写模式既可模仿篇章结构,又可学习句法词汇,本文只对段内读写模式进行探讨。同样以“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

2.2.1段落结构分析。大学生学英语时往往只关注词汇和句子层面,少有注意语篇。老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带进来,再引导学生自己游出去。本段在结构上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如何表达作者观点;二是如何阐述主题句。前者本段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后者使用了道理阐释的方法。这使得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段内结构,找出句子间的连接词,在写作时尽量模仿。

2.2.2句子结构分析。无论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作者写作时总是能做到长短句结合及多种句式的交叉使用。比如,例段中仅有5句话,却涵盖简单句、强调句、主从复合句和倒装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既不晦涩,又不过于简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需要弄懂句内逻辑构成或语法构成,在解析句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句型结构,实现读和写的完美结合。

2.2.3词汇层面运用。词汇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句与句之间衔接手段的逻辑和功能关联词,例如some...others...,but等;二是修辞手法和描述性词语的使用,例如“currency”暗喻性的用法。学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准确地运用所学词汇,才能真正理解词汇含义,实现输入与输出的统一。

可见,读写一体化不仅仅依赖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要有恰到好处的教学材料,本教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3读译一体化

读译一体化,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以教师为中心,母语为教学媒介,关注句子结构和语法,强调英汉互译的准确性,通过翻译理解篇章内容,换句话说,翻译是方法,理解是目的。本文提出的读译一体化虽然也包含英汉互译两个方面,但实施方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反,把任务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英语为授课语言,在篇章理解的基础上翻译,翻译不再是方法而是培养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保证其积极性。

读译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英译汉指课文复杂句子的翻译,汉译英指课后习题的句子翻译。前者要求学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在语境中推敲句子含义,后者则要求熟练掌握课文的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英汉互译技能培养的过程如下:

2.3.1段落整体把握环节。对段落整体意思的认知是弄懂每个句子的前提,要求学生找出段落的topic sentence和supporting sentences,训练学生通过已知信息猜测未知信息的能力。

2.3.2复杂句子paraphrase环节。英译汉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包括结构分析、文化理解、词语转换在内的复杂思维活动,甚至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句子。因此,paraphrase便成为连接原句和目的语句的纽带。

2.3.3句子翻译润色环节。在paraphrase的基础上,将解释出的英文句子加工成地道的汉语。

2.3.4重点词汇把握环节。要进行反向练习,必须弄懂重点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进而将课后练习的句子翻译进行到底。

读译一体化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在阅读培养翻译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学检验

本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听说能力;在构建一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老师对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个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四级模拟考试选出两个成绩相当的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学期末又进行四级模拟考试,实验前后的成绩对比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模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且除深度阅读和完形填空外,实验班的其他各项成绩均高于控制班,这跟课堂一体化教学同时培养各项技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4.结语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学困生也不再厌恶英语学习了;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材料的演绎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备课时间明显增加,但由于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效率高,较强教学效果省去了繁重的课后课业负担,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掌握了英语技能。因此,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从而使英语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Jack C.Richard &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闫建华等.澳洲ESL一体化教学模式主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外语界,2008(4).

[4]田荔.一体化教学在主题教学模式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0(13).

第14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结构能力开放探究

Abstract: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the course:"the selection of structure as a architect” which is one important portion of structure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of the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mand and training mode of structure capacity as architectural graduate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integrated the course knowledge system and discussed how to construct the open knowledge platform of the structure knowledge for the architecture students by “Setting open course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complete the reserves of structure knowledge, as well as train them the literacy and ability of treat correctly use of structure technology, especially have the continuou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Structure capacity, open, research-based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建筑是凝结着人类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非凡智慧的复杂综合体。正确对待与运用结构技术,是执业建筑师出色完成其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中国建筑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建筑教育正在经历重大的革新与发展。这其中,建筑学专业的基本能力培养,如何与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相适应,成为我们探索的新课题。从培养学生的结构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结构知识完成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入手,改革我们的结构类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应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势在必行。

一、建筑学专业结构能力培养模式

1、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能力培养需求分析

国家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确立的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建筑师的执业化教育,加快与国际化的接轨。作为执业建筑师,特别是与国际建筑业接轨后的执业建筑师,对结构的透彻通晓,进而创造创新,是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也因此对考生的结构能力与素养进行明确的专门的考核,以检验考生是否达到执业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结构知识与能力。

2、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所指结构能力培养模式,涉及建筑学专业五年本科教学中,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结构能力的一切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根据建筑学专指委指导性意见,各高校建筑学专业开设结构类课程具有基本一致的体系构架,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在具体课程名称、开设学期、考核方式上略有不同。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共开设《建筑力学》(64学时加4学时实验)、《建筑结构》(48学时加1周课设)、《建筑结构选型》(30学时加2学时实验)三门专门性的结构类课程。同时,学生将在其主干课程《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建筑设计Ⅲ》、《建筑构造》,以及《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相应环节中,运用在结构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并深入拓展学习,逐步其提高结构素养与能力。建筑学结构能力培养体系框图如下: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培养的建筑师,应具备在其未来的执业生涯中,所需结构素养与能力能够持续提升的潜力,以适应未来执业生涯中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宽和结构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的结构能力培养体系中,就自然而然的呈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即我们的专业教育要能够为学生构筑开放的结构知识体系平台,培养学生在这个方面进行持续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二、《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1、《建筑结构选型》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结构能力培养中的定位

《建筑结构选型》是建筑学专业一门的专业理论课,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结构形式概念,掌握结构选型与构思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进行建筑构思与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结构的逻辑与意图,具备进行合理选型与构思的综合能力。

《建筑结构选型》作为建筑学专业结构系列课程的终端,一方面要总结前面课程所形成的知识储备,对结构体系进行整体上的综合分析与把握,尊重结构逻辑的基础上,寻求对结构形态的合理创作;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培养体系中所寻求针对后续学习及执业所需的“构筑开放的(结构)知识平台”和“培养持续研究(结构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载体作用。

2、设置开放型教学体系,构筑结构能力培养平台

(1)建构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

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基础之上,学校的教育,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帮助学生搭建后续学习以及未来执业所需的知识平台至关重要。建筑结构选型与构思的基础来自对各种结构形式的力学逻辑、空间特征、建筑形态的综合把握。打破传统的《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体系,建构开放的知识平台体系,是能力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

课程首先由角色认同入手,思考建筑师进行结构选型与构思的意义,明确具备选型与构思能力所需进行的知识储备,掌握结构选型的依据。鼓励学生在尊重结构逻辑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正确的选型,进而获得结构构思与形态创作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需要面对的基本结构形式按照建筑类型分为“高层建筑结构”和“大跨建筑结构”。在探讨比较这两类建筑鲜明的形态特征所带来的结构逻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切入点。找到研究对象的关注重点,理解研究对象建筑逻辑与结构逻辑的向背,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开始探讨各种基本的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选型与构思方法的探讨,进行经典案例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概念设计或优化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重新整合的知识体系如下:

该课程平台的开放性体现在:首先,知识体系内部的相互开放。高层建筑体系与大跨建筑体系之间的知识与逻辑始终得以对比、组合、交融,这种相互间的开放,有助于学生获得结构体系的总体概念,有助于与学生在思考中综合把握知识体系;其次,面对相关课程的横向开放。如通过“抗震对高层框架结构的特殊要求”的探讨,引入抗震的基本理念,通过“膜结构建筑的材料载体”理解材料的逻辑与表现,通过“结构选型与优化设计”对本人以往的《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设计作品进行反思与提升等;第三、面向应用、面向未来发展的纵深开放。课堂教学完成基本结构形式的结构逻辑、空间逻辑、形态逻辑的相关探讨,在此基础上,介绍前沿发展,提出后续思考的关注点,推荐专项书籍,为学生深入研究或在设计中应用某种结构形式提供指导,“超高层概念设计”、“大跨建筑发展趋势下的新型结构”,以及方法论中的“组合与交融”等,都是开放的突破口,是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有力支撑。

(2)设置开放的课程教学与考核体系

教学实践中,通过该课程考试改革,将理论课程与相应阶段的设计课有机结合,更加行之有效地将结构理论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逐步改进和完善了该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考核项目 成绩比例(%) 作业模式 具体内容

兴趣培养

知识点强化 平时作业 10 多题目选作,独立完成 按照课程进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个人兴趣完成相应项目

重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强化 阶段测试1 10 开卷

随堂测试 高层部分阶段知识考核,20分钟

阶段测试2 10 大跨部分阶段知识考核,20分钟

实践能力训练 柱网训练 10 团队开放作业(2选1),案例自选 柱网布置训练

纸构竞赛 10张A4纸完成纸构塔楼搭建

概念模型 20 实验学时,团队开放作业,案例自选。 结合团队所选开放作业题目完成

研究能力训练 经典案例研究 40 团队开放作业(3选1),研究题目自选,择优进行开放汇报交流。 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或分析图,

以及过程研究模型

超高层概念设计

选型优化设计

开放性的任务选择,以及自选的研究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目前学习重点、正在进行的设计项目,选择完成。实践证明,因为考虑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层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高,作业完成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采用开放的团队作业模式

在实践能力训练、研究能力训练、实验环节三项内容中,均组成开放的三人研究团队,合作完成项目。首先,团队的成员组成是开放的,根据研究兴趣组合在一起,探讨交流。在可能的情况下,引入其他专业的同学加入进行合作研究,如同时也开设本课程的“城市规划专业”、“景观设计专业”,以及聘请前一学年进行了该题目研究的学生进行接续研究等。如“香港中银大厦”、“台北101大厦”、“世博会德国馆 ”、“超高层概念设计”等都是深受学生关注的团队选题。

团队作业的开放性还体现为三种行之有效的交流,分别是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选择同一题目的不同团队之间的交流、以及成果汇报交流。这些交流在整个开放作业的持续时段中随时进行,促进了研究氛围的形成,研究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加强,以及研究成果作为学习资源的共享。

3、开展“探究型”教学模式,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1)联系实际,引发困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探究热情。

教学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学生引入“探究型”教学,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联系实际,通过预设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困惑,进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渴望。例如讲授 “桁架结构”时,提前一周给学生抛出问题:我校长廊二层阳光大街一段框架加为何设有斜撑,而其它位置则没有?针对学生熟视无睹的专业现象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即使最终百思不解,也会对这门课程的后续教学充满期待。

(2)在兴致盎然的课堂互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为“探究型”教学寻找准确的切入点,要积极探讨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需求、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整教学方法与重点,课堂互动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有起有发”。“探究型”教学的课堂强调“启发与互动”,对于大学课堂而言,这种“启发与互动”重在实质,而非形式。当学生带着困惑,或者是困惑后的顿悟来到课堂,授课过程中张弛有度,适时抛出启发性问题,“有的放矢”地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当他的思考有了延续,有了回馈,也就形成了兴致盎然的课堂互动。学生在适度的启发下、在不断思考中,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而这种“启发”下的“思考”往往可以延续到课堂之外,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致。

(3)设计“探究型作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现阶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在品尝基础教育的苦果,大量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经历,只是教会了他们如何“接受”知识。我们要做的,恰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中,因为该课程涉及的结构形式较多,教学大纲仅仅要求对每种结构形式有初步了解即可,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一方面具备相对较高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兴趣方向已经开始形成,所以在学跨部分时,要求学生在“拱结构”、“桁架结构”、“网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中,重点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种结构形式,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并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设计课题目相结合,对以往进行的设计中的结构选型问题进行探究性思考。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资料研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进行团队研究,从而培养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成果案例

1、题目设置

结合课程知识,进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结构选型与构思研究,形式及成果要求如下:

研究程序 形式与成果要求

兴趣挖掘阶段 个人研究,提交小论文(必做)

团队组建 根据个人研究成果择优,结合兴趣,组建研究团队,同时引进外专业同学(规划、土木)参与交流合作

团队研究阶段 团队自主进行,教师辅助指导

成果阶段 PPT讲稿;研究报告或图纸;结构概念模型制作(结合课程实验环节)

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及评分

2、成果展示

图1-a:世博会德国馆建筑分析图1-b:世博会德国馆结构分析

图3:世博会西班牙馆结构分析模型图4:世博会丹麦馆结构分析模型

图5:世博会日本馆结构选型与构思分析

3、总结与反思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专项研究”,培养了学生拓展学习、深入钻研的习惯和兴趣,逐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开放性的任务选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世博场馆”这一颇具诱惑的选题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关注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团队进行合作研究,使整个过程兴致盎然;部分团队引入规划、土木专业同学共同研究,而且设置了研究成果的交流环节,使教学资源扩大化,学生在该环节普遍感到收获较大。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过程和效果令人兴奋,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探讨提高。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到“构筑开放的知识平台”和“培养持续研究的能力”,把饱尝基础教育应试苦果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具有成为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人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研立项课题:“建筑学专业结构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09-15)课题编号2009021

第15篇

《闽》著原型为作者200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该著作的完成是建立在作者多年对歌仔戏不懈努力钻研以及多次往来闽台两地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歌仔戏作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中最为特别的区域性戏曲剧种,其艺术发展已深深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迹,它经历了从闽南到台湾的传递,经历了闽南的地域性回传,见证了同一个剧种在两岸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全过程。歌仔戏虽然发端于台湾,但寻根溯源还是根植于大陆文化,有力地证明了闽台两地“人同宗、艺同源”。正如王耀华先生所言:“两岸四十多年的隔绝所形成的‘同源异流’……歌仔戏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曲折坎坷,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著共分五章。第一章“歌仔戏音乐历史简述”,通过对闽南歌仔与台湾本地歌仔两次交融全方位进行了梳理,追溯到两岸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环境与歌仔戏从形成到发展之间一环套一环,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歌仔戏在台湾本土异地变迁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阐述。第二章“歌仔戏音乐源流初探”,在拥有第一章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锦歌七字调、杂碎调的演变,歌仔戏常用哭调、杂碎调的源流逐一进行解析。第三章“歌仔戏旋律音调结构分析”运用音调结构分析方法对歌仔戏音乐进行溯流探源。第四章“歌仔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从历史构成、社会维持的视角,总结出歌仔戏音乐所拥有的四种特性:乡土性、杂凑性、地域性和变迁性,尤其是在“地域性”这一方面的表述上,作者认为“台湾的歌仔戏具有典型的移民文化特征,善于吸收新调、注重音乐的表演性,紧跟时展步伐,是歌仔戏音乐在台湾较突出的表现特征。”(209页)最后一章“歌仔戏音乐与人文背景”回顾反思了“闽调台腔”产生最根本性原因,认为“从歌仔到歌仔戏,实质上是一种‘闽调台化’的演绎过程。”最后以画龙点睛之笔收尾。

二、综合评析

(一)理论建构严密,层层递进

如果把论文比喻成人的躯干,那么理论建构就是躯干的骨骼,它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走向。本书首先从第一章闽台两岸歌仔戏的音乐历史开始阐述,逐层深入至歌仔戏音乐的源流问题研究。有关戏曲音乐源流问题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就好像安徽的黄梅戏,至今还存在着起源安徽安庆还是湖北黄梅的争论,有些专家学者在源流问题上是至死不渝。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判断一个剧种的“源”与“流”,最重要的就是让“音乐来说话”。所谓音乐,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就是“唱”腔,戏曲中的“唱”是一种常见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段,中国众多戏曲剧种正因为唱腔之不同,所以能够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些风格特色迥异的戏曲艺术大都是在当地民众的思路、表情、风格,尤其是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而各地地方戏曲剧种的舞台语言,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当地的地方语言为标准的,我们在考察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传统生活方式和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不仅密切联系,而且有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的积淀。作者通过对大量田野调查获得的音响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和归类,对音乐唱腔的本体从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视角进行分析,“对歌仔戏的旋律音调类别进行归纳总结,并认为这是对歌仔戏音乐进行溯流探源的重要方法。”(173页)任何一种戏曲艺术创腔发展最终要落实到音乐的舞台表演上,因此接下来作者对歌仔戏的音乐创作与表演进行了相关的文化解析,认为戏曲无论如何变化发展,如果没有观众就失去了戏曲存在的意义。著者层层递进,逐层解析,把闽台歌仔戏音乐的源流发展最终归结到历史变迁中的音乐本体变化,确立“闽调台化”这一基础立论。整个著作的理论体系逻辑严密,层层相扣,浑然一体。

(二)“融入”与“跳出”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民歌研究还是戏曲研究,采用什么样的视角(立场)都有意义,关键在于所持的视角(立场)的自觉,自觉了也就客观了。①而作者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观点在“融入”和“跳出”之间不断地转换,力求资料、评述客观真实,去伪存真。作者在后记中曾经这样说道:“我是听着、看着歌仔戏长大的。”尽管这只是童年里的一个成长片段,但是优美的唱腔早已深深刻在作者的脑海,而艺术上的互通有无对于局内人有时候会产生习以为常之感。当局内人成为研究者时,如何在歌仔戏音乐源流问题上,不带有任何乡土的情感偏见,以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就一定要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真实、客观地对已有文献资料以及自身田野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辨析并且善于采用,尽可能地避免自身文化环境的左右。因此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得天独厚的局内人而自居,而是更加深入地到闽南地区进行调研,采访了大量与这方面息息相关的研究学者、歌仔戏民间艺人以及专业演员。对歌仔戏的音像、图、文、谱等资料进行收集。此外作者还利用每年两岸举办歌仔戏交流研讨和观演活动的机会,走访台湾歌仔戏民间戏班及专业团体,收集有关资料,感受、调查歌仔戏流行地的民风民情。作者双视角观点的正确运用,使得该著作的研究论证令人信服,深入人心。

(三)坚持文化脉络中的戏曲音乐研究

音乐是一种文化体现,坚持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既是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的重要表现,也是作者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学者的学术态度。而《闽》著作者也深知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并不只是音乐本身,她在著作开篇这样写道:“歌仔戏音乐的历史,是一部海峡两岸民间音乐交流、融合的历史。”但是在闽台歌仔戏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音乐形态分析,如何分析音乐形态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紧密地交织起来的文化进行讨论变得尤为重要。以书中第二章第一节为例,该节主要讨论的是“锦歌七字调如何由民歌形式演变成戏曲音乐的歌仔戏七字调的。”书中在对各个音乐演变时期音乐的形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关注音乐在区域时空转换中受到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影响,包括语言、周边优秀音乐剧种、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在该篇章,可以看到作者在论述之时借鉴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如陈进传等著的《宜兰本地歌仔陈旺枞生命纪实》、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编《听到台湾历史的声音》等,《闽》著中历史文献与本体分析,二者相得益彰。

三、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