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是口语教学的真正动力
人类语言的产生源自社会生活的交往需求,实践证明口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就会失去学生渴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担任本科班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曾经按照英语语法的深浅选择口语教学的内容,以规范发音和词汇使用作为口语教学重点内容。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常用语、口头语等没有作为口语教学的重点,学生们普遍存在管用学不到,学到不管用的感觉,致使他们对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于是调整了口语教学的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英语口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学到更多源自生活实际,使用频率更高的口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学用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材中有一课讲环境保护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加入了大家比较关注的PM2.5的概念,列举了一些最具新闻性的口语要素。譬如发生在身边水污染现象(无锡太湖水污染,黄浦江死猪事件)、空气污染现象(城市基础建设扬起的灰尘,焚烧秸秆)、食物污染现象(肯德基的养鸡场持续使用抗生素、用不可食用的化学原料加工熟食)等等话题和生活中常会用到的词汇和句型,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感到所学的口语知识和技能更加实用、更加新鲜,从而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对话讨论,练习效果明显提高。
2.服务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口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人类的语言也是在为社会生活服务中得到发展的,如果不能解决外国人能听得懂中国学生所讲的英语,我们的学生又能够听得懂外国人所讲的英语,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丧失自信心。很显然,英语口语课程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中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而是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所以要让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的英语交流、沟通中没有障碍,才是我们英语口语教学始终要追求的真正目标。为此,一方面利用外事接待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英语对话的机会,掌握外国人口语会话的特点,作为及时纠正中国学生英语会话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还注意收集外国电台、电视台的音视频资料,作为锻炼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口语模仿力的重点内容。同时,也经常通过布置与外国人模拟对话的相关作业或练习,提高学生们说准英语和听懂英语的实际本领。为了让学生熟悉外国人日常的语音特点,我还有选择地推荐美国或英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某些人物对话,让学生们识别和判断外国人日常会话的词义和发音。譬如,外国人见面会说“What’sup?”,这并非在问“发生什么了?”而是引起注意,打个招呼而已。通过身临其境地观看外国影片,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真正掌握服务对外语言交往的真本领,增强他们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的自信心。
二、结语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性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涵
从本源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在人类之初,“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要进行人性化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注重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能,就是要承认并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欣赏人、相信人、依靠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要用欣赏和相信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2.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适宜地满足人的需要。人是平等的、有价值的存在,都有满足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要。在高校,要满足大学生生存、安全的需要,更要注重满足他们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人性化的思想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有人情味,要唤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
3.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目的在于引导完满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要求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这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容地适应社会,面对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的缺失
1.重视社会需要,轻视个体认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而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其政治作用,总是把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屈从于社会的政治目的和任务,忽视甚至舍弃学生个体的利益与精神欲求。其立足点没有落在对人性的完善、对人格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与关心上,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有些甚至受到大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情感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大学生精神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没有可遵循的规范,更没有系统的制度性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精神情感方面的品质,让健康向上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和培养,仅仅通过简单的理论灌输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导致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教育者与受教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中一直存在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的现象。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威,教育方法近似于说教,而将同样富有主体意识的大学生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导致大学生成了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政治目标的工具,严重忽视了他们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才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一是要解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问题。学生的种种思想、心理问题皆由物质或精神的贫乏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教育信息的有用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对教育信息进行收录、择取与整合,必须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因势利导。
最后,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是增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途径。“认识我自己”是永远的哲学命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也就不可能充分挖掘。
2.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做到兼顾和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扼杀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有人将思想政治课当做单纯的知识传授,使本来生动的“说理”,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此外,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以应试指标作为考核教学的唯一尺度,即通过单一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进行静态的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的本质特性,变传统的静态式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型的动态教学模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来开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主体性,加强学生社团、学生骨干的作用,拉近校园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也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确保校园文化能够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投向;测量评价;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Ol-0153-02
为加快转变公路交通发展方式,推动公路交通行业科学发展,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提高公路交通行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公路交通行业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的根本目标,就必须转变当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与模式,构建科学的公路职工教育投向制度体系,培养专业技能过硬、业务能力扎实与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以适应加快转变公路交通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社会发展之需求。本文就当前甘肃省公路交通行业职工教育投向的现实性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当前公路职工教育投向的现实性问题
一般认为,风险比较高的投资通常会有比较大的潜在回报,风险比较低、比较安全的投资回报更为有限。基于投入与产出的风险评估,公路行业对人力资产投资通常远远低于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人力资产投资通常比物质投资更冒险。冒险之处在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人事用工制度表现得更为灵活与开放。单位组织为适应这一情势变化,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制度,但在严重缺乏人才保留机制的情况下,一些知识水平较高,专业技能突出,适应能力较强的人员在利益成本的驱使下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区域或者行业从业,从而出现所谓的“孔雀东南飞”,甚至“麻雀也东南飞”的人才与人力流失现象。所以,单位组织在人力资产投入方面的风险更多的来自于“为人做嫁衣”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职工教育规划的长效性与资金条块化的矛盾,使公路职工教育工作长期徘徊不前。公路职工教育资金不能不说没有计划和使用落实,稍经调查研究就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综合全系统各个单位组织职工教育经费之和,数目不能不说非常可观,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教育资金的条块化,各个单位自筹资金各自为政进行岗前或在职培训再教育,较为常规的项目为冬训、在职学历进修与外出考察学习。冬训或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在职学历进修已失去现实意义,外出考察学习或为福利式的观光旅游,或为领导干部合法外衣包裹下的腐败行径所替代。因此,亟待于整合全系统职工教育资金条块分割化的严重问题,与支付名实不符的现象。
二、建立公路职工教育投向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科学体系
一个组织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全体成员的能力,这种能力成为个人财富时,也就同时成为组织财富的一部分。公路职工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公路组织的财富,而将这种财富放到社会生产链上考虑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本储备。为维系这种生产资本的可持续性生成,并有效产生组织期待的收益,就必须对职工进行再教育再开发。为了确保这种投资的方向正确、定位准确、实施有效、收效可观,就必须建立职工教育投向的实际测量与预期评估。
首先,应该就当前公路职工教育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内部评价体系包括人、财、物、技术水平、资本管理体系、文化水平、技术结构、运行机制等,通过内部环境评价找出组织的主要优势与劣势,并将优势变为资本,将劣势变为强势;外部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环境、政府法规政策、技术水平、市场趋势、经济趋势等,通过外部环境分析认清公路职工教育的社会挑战与机遇。进行职工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评价,就是要解决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怎样的职工教育投向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可行性的职工教育环境分析评价报告,以此进行整合公路教育机构现有资源,融通纵横向与内外部关联机构的关系,作出可调可控的实施方案与工作分析,及时灵敏的反馈纠正机制,以及为教育绩效管理提供现实的评估依据。
其次,对现有的职工的职业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应充分结合公路行业特点与职业的特性,针对公路行业职业类型的具体需要而设计测量与评价工具,这种测量与评价的不是某个职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而是指从事公路职业能够获得成功发展的潜在能力,即对于公路职业的发展前景或可能具有的能量。应采用目前信度与效度较高的智力测验、一般职业能力测验与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并不一定代表某个职工智慧水平的高低,但它可以正确反映一个职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表明个体可进行教育开发的一般性条件;一般职业能力测验是针对公路行业普通工作岗位而设计的测量工具,以测试考量职工适应一般性工作岗位的基础条件;特殊能力测试主要是针对公路行业从事机械操作和野外艰苦环境工程作业人员而设计的测量工具,为甄选这些特殊岗位配备人员提供一个基本量化测试的依据,以增强特殊岗位人员成功教育开发的效果,此测试对公路这个特殊行业来说意义非凡。进行以上三种测验,就是要解决对什么样的职工进行什么样职业类型的教育开发问题。通过以上职业能力测试为职工教育投向确立正确的教育开发对象,为充分发掘职工潜能与最大化增值人力资产价值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三,是引入人格测验,对职工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感情、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进行测验考量。有言道“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这里的性格正是人格特质。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人格对工作成就非常重要,不同人格特点的人适合于不同种类的工作岗位,个体在工作的失败往往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所致,人格是个体工作成绩更为有效的预测因素。利用这种心理测验可以对职工于某种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与胜任潜质进行预测考量,通过科学的测验得出效度确切的预测结果,以此筛选适合某种工作岗位的职工进行教育开发,或者对某种工作岗位上的职工存在的人格不足进行教育弥补。进行这类心理测验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对怎样的职工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开发的问题。从而使职工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删除分析培训需要的繁琐步骤,杜绝不合理的教育开支,提高培训效用。
三、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维护职工发展的长远利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竞争,人依据什么竞争?是依据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竞争,人才是市场竞争的焦点。
于是,如何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就是当今任何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职工教育的风险可以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教育投入,但无果而终;另一方面是职工教育成果斐然,但学有所成的职工离开了组织单位。要改变职工教育“劳而无功”或“为人做嫁衣”的可能性,就必须建立公路系统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让职工个人在公路事业发展的同时看到
个人发展的光明前途,在公路事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谓职业生涯管理就是组织和个人共同对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综合过程。就是在充分考虑职工个体的技能与能力、职业兴趣、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及其任务、职业生涯锚(就是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生涯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价值观。)的差异,而为职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并实现共赢理想状态,而共同设计规划的一个进取路线图,合理避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体职业生涯管理的矛盾冲突,科学实现两者的有效统一。
在公路系统组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组织与个人实现共赢,其意义来自于两个方面。对于组织的意义来说,其一,使职工与单位共同发展,以适应公路系统发展与改革;其二,为公路系统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有效改善我公路系统职工技能结构偏低的问题;其三,从公路系统内部培养人才在适应性方面要比从外部直接招聘的强;其四,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职工对单位的承诺,留住职工,特别是学有所长的职工。对于职工个人的意义来说,其一,通过参加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职工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为发挥自己的潜能奠定基础;其二,可以在单位组织中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加职工的竞争力;其三,能够满足职工高层的需要,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进而提升职工的主体地位,提高职工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也就是说组织方面的职业生涯管理要充分考虑、尊重个体的职业生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局面。通过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立,结合公路事业发展与职工个体追求与抱负,有针对性的建立两者共同发展的科学通道,并使两者在价值观上达到了解、接纳、认同、稳固与统一,深层次化解职工教育开发的风险,形成良性的教育进取型组织系统。
四、整合公路教育资源。建立教育投向的长效机制
公路职工教育是社会继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的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公路职工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公路一线职工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公路职工队伍素质和技能结构状况,满足职工终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公路行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优化产业结构的改革需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由此可见,公路职工教育应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职工教育投向的长效机制。
首先,制定职工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与教育纲要。应有本系统的上级主管部门针对职工教育的直接性、实用性、长期性制定本系统的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纲要,使职工教育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而固定化、长效化、制度化,而不再是因领导的意志与喜好而随意行事或朝令夕改。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与教育纲要,权威指导全系统的职工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有利于职工教育计划系统的进行,可以满足各种测验考量分门别类的细致地有效完成,更有利于公路系统集中力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各项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
其次,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职工教育的实效性。目前,我省公路系统的职工教育机构多是附属于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没有进行组织职工教育的实质功能,而且教育、宣传和科技推广多以合署管理的形式出现,严重缺乏职工教育开发的应有特性。但综合分析我公路交通系统的科研与教育软硬件实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整合现有力量,组织职工教育培训活动系统化地开展。因此,应对现有的教育机构进行调整,配备一定的教师、教学器具与教学场所,建设职工教育培机构。必要时调配一定的科研人员和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与高级技师担任教师进行职工教育工作,这样既有利于职工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调研交流,而且能够更好的节约社会成本。
再次,整合职工教育资金,解决经费条块分割的问题。应对全系统的职工教育资金进行合理预算,统筹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集中各项教育开支,科学规划安排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只有对职工教育经费进行根本的统筹规划,才能维系职工教育开发的长效进行,有力支持和保障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实施。这种统筹安排应该在教育规划与教育纲要中有所反应和体现,亦应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组织或者指导进行,做到科学规划、合理指导、统筹支配、有效落实。
总之,欲解决公路交通职工教育投向的现实性问题,就必须建立职工教育投向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科学体系,对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引人人格测验与职业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组织实施职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以维护职工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完善公路交通职工教育投向的制度体系,实现公路交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第八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定超,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01)
[3]刘宏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创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06)
一、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陶冶浸润师生心灵
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陶冶浸润师生的心灵。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学校校园景观改造融入办学理念,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校随处可见陶行知语录,有喷绘的也有师生书写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会长方明先生为学校题词“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学校将其装裱,悬挂在会议室墙壁正中央。学校开设了师陶室、行知广播站、学陶交流台、学陶专栏,校刊《青橄榄报》开辟了“学陶专版”,校园网站特设“学陶天地”专栏,各班级黑板报开辟学陶角……目前学校重新改造了行知文化墙和行知园,行知文化墙上面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化墙前面是一尊熠熠生辉的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行知园立起大型的喷绘,喷绘中央是向我们迎面走来的陶行知图像,旁边印着中外名人对陶行知的评价。行知园前环绕着翻开的书的造型的石头,上面贴着十几首陶诗的喷绘。这些都让陶行知思想无处不在,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特设“行知时间”。学校早会特设了“行知时间”,由各班学生自己编排节目,有的朗诵陶行知诗歌和自己创作的陶诗,有的采用小品的形式表演陶行知的故事,有的演唱陶行知做词的歌曲……比如,在其中一次的行知时间,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展示陶行知故事《爱的大衣》,而且很有创意,采用了猜谜、外景主持、现场主持等生动活泼的展示,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形式多样的行知时间给学生献上了营养早餐,激励学生从小争做小陶子。
3.开发校本教材。学校认真进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课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应用研究》和省陶研会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落实《走近陶行知》校本课程,开发了《走近陶行知》校本教材(低年级版、中高年级版)、辅助教材,每周在校本课程上进行教学,让师生加深了解陶行知,并争做像陶行知先生一样言行一致、行知合一的真人。
二、建设“行知式”教师队伍,树立新时代教师新风尚
陶行知先生提出:“爱满天下”,他用他的大爱,诠释着他的行动和伟岸的人格。他爱教育,爱百姓;爱儿童,特别是无数贫苦的孩子;爱青年,特别是失业失学的青年……他的爱是人间最博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最高境界的爱,这就是他的大爱精神。今天,陶行知的这种大爱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校园文化彰显陶行知“爱满天下”“用大爱做小事”的精神,激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1.创造机会,促进学习。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的学生。教师首先教己求真,学校发给全体教师人手一本《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和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周教师例会前十分钟留给学陶骨干小组,他们以《“回望”陶行知》为主题上陶课。学校也邀请陶研专家到校讲学。全体教师还积极参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研修网络平台的学习、讨论,教师基本功训练中的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都结合书写陶行知名言……这些学习,都促进了教师从内心深处对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产生深层次的认识,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具备以教人者教己的素养。近几年,我校教师有6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学陶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陶骨干还利用学陶时间进行交流、分享获奖论文。
2.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现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人人甘做学校这个大机器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全身心地投入,为学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你看,校园里总是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操场上,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晨扫;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办公室,教师精心备课批改作业;走廊上,教师与特殊生促膝长谈;大厅里,教师用心指导各个校队训练……她们早出晚归,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教师拥有了爱岗敬业精神,价值感和荣誉感也就油然而生,都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主人翁,学校每月都向教师征集创新金点子——发给每个教师“学校工作合理化建议书”,大家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小到建议学校为消防栓装上小小的防撞角,大到关注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老师们爱校如家,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讲无私、讲奉献、讲大局已经成为老师们自然的行为,形成了一种风气。
3.关爱学生,亦母亦师。陶行知希望为师者能“热爱每一个学生”、“待生如亲子弟”。这就是师爱。我觉得师爱有两个层面:第一,母亲般的爱,爱得细腻,爱得耐心,爱得无私、不求回报;第二,职业之爱,是超越母爱的爱,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超越的爱。
我们要求教师要有“花苞心态”,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而应该多关注学困生、特殊生。在学校会有不少外来工子弟,可能这些孩子的家长管得少,或者根本管不了,他们学习起点低,甚至会有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比如,我校设计了优点卡,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偏爱学困生和特殊生。又如,设计了“家校联系本”,作为家校联系的补充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特殊生,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精神,在家校联系本上要多留一些鼓励性的话,多看到孩子闪光点,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先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诚恳地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以促使他们进步。
师生们努力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得到了丰厚回报:家长、社区居民有的在班级博客上对我们的老师给予高度的评价,有的寄来了表扬信、感谢信等等。陶行知的大爱精神已成为屏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学校的师德水平全面提升。
三、开展“学陶”系列活动,建设求真的“小陶子”队伍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主张教育的第一步是求真。求真的目的就是做真人。什么是真人呢?真人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人,真善美的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求真精神的当代性,就是培养现代公民,现代公民的前提就是从小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这里。我们通过开展“走进行知”系列活动,建设求真的“小陶子”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真人。在活动中,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自然净化。
1.学习中学做真人。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践“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的大教育观,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六大解放”,在学科中渗透求真教育,让孩子学到真知,掌握真技能。我们带领全体学生读陶诗、背陶诗、学写诗。许多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践,用稚嫩的语言写起诗来,编成了《小诗人》汇编。师生们正努力把班级办成诗的班级,把学校办成诗的学校,在诗的文化中学做真人。
2.活动中学做真人。我们开展了“走进行知,学做真人”系列活动:“小陶子”诵诗会、“小陶子”故事会、“小陶子”习作比赛、科技创新比赛、诚信教育我为先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自身的知识和才能,并在这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会求真,学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每天四问”,我们让师生以“四问”内容为镜子,对照、鞭策自己,使它成为了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其中,陶行知把健康摆在第一位。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校是福州市乒乓球体育项目传统校,每班配置了一套专业乒乓桌,每班隔周有一节乒乓球课,学校办起了乒乓球俱乐部,做到了“月月有赛事,月月有文体活动”,定期开展乒乓球擂台赛、个人、班级挑战赛、亲子比赛、校际友谊赛等相关活动。比如,曾邀请世界乒乓球冠军郭跃华先生到校指导;与区老科协教育分会、区侨联乒乓球协会、区教育关工委联合举行“青橄榄”杯老少乒乓球友谊赛,驻榕部队老战士乒乓球协会也应邀参加了此次友谊赛;与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切磋球艺……在多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促进了学校乒乓球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学校乒乓球队年年在鼓楼区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以遥遥领先的比分囊括男子、女子团体冠军。这些都促进了学校乒乓球运动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田径、跆拳道、游泳等各级各类运动比赛。通过训练,不仅锻炼了体魄,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拼搏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近两年来,我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组织教师学陶行知,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生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明显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十年的辉煌”、“喜迎”、“喜迎”、“爱绿”、“敬老帮扶”、“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室内操;香港、时,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1998年起我们就开展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科研活动,各科老师就自己的本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在这一轮的教科研活动中,我校共开研究课、公开课112 节,向区领导及教育专家们开展示课15节,写出教科研论文36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区、市、省乃至国家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以上表明我校教师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能力。大家普遍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选取《陶行知全集》第8、9卷中陶行知先生与友人、家人的几封书信,与大家分享我从中读出的先生之奉献、求真和务实的精神。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极具奉献精神的教育家。先生自比武训,为了兴学倾其所有,到处化缘,生活窘迫却自得其乐,且感染周围友人为教育慷慨解囊。1934年,陶行知先生的母亲过世,先生将亲友们馈赠的赙仪捐出为教育所用,陶行知为此事致信同事邵仲香:“这次治丧,力谋节俭,希望运用省下之钱款与亲友赙仪合设纪念金,为劳苦大众儿童教育之用,志在因家母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现在已用节省之款,在晓庄唐氏地上设立纪念苗圃,以为晓庄公有林之基础……这次为家母治丧,得了一点新感想,写成一首小诗:‘富人一口棺,穷人一堂屋。讨得死人欢,忘却活人哭。’有棺材睡的人不造林,栽树的人连茅草屋都没得住。我家未曾栽过几棵树,二十年来已用了九个棺材,至少几十个人的板壁是被我们夺了来,以致露宿在霜天雪地之中,甚至于冻死。我们要造这个纪念林,一方面是补以往的过失,一方面是将来死到临头,树已成林,取他一个薄皮棺材,可以无愧了。”每次阅读先生这封信,都为其拳拳之心而感动。此时,任何评价似乎都是多余的。在先生心中,他将对母亲的孝敬和爱升华为对普罗大众疾苦的关爱。1939年,陶行知先生和吴树琴女士以简朴的方式结婚。朋友们送来贺礼,他仍然是捐给学校。在回复家栋同学的信中,他对此有详细交代:“前蒙寄来结合纪念品洋三元,无任铭感。不过事先已决定不收贺礼。故将该款交给育才学校,为小朋友捐购图书之用。兹将收据奉上,敬请查收为感。”朴的话语,简单的行动,其背后是真挚的情感,是对学生最真诚的关爱,是对教育最无私的奉献。在育才办学经费最紧张的时候,陶行知先生还将自己仅有的大衣当掉,为育才的师生买来稻草作垫子,并换来一天的伙食。在致李友梅等人的信中,先生写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脍炙人口的话也是先生一生行止的写照。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真人。他憎恨虚假与虚伪,一生真诚地面对教育与社会,他也号召别人做真诚的人。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大家熟知,也是我们今天为师者、为学者的人生指南。1941年,在一封致同事的信里,陶行知写道:“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一日。”陶行知先生不与虚假为伍的意志非常坚决。1940年底,陶行知先生的儿子陶晓光在求职时需要一张文凭,向当时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求助,马侣贤未经先生同意邮寄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给他。陶行知在重庆闻讯后电告其子将证明寄回,在随后给陶晓光的信里,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进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万一金大也不能进,我愿筹集专款,帮助你建立实验室,绝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正是这样对真理的坚守,使得陶行知先生能对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无情”的决定。陶行知先生对待家人如此,对待学校管理工作也是公私分明,一丝不苟。在1940年写给马侣贤的一封信中,陶行知先生交代:“昨天请客费用,连酒菜、饭茶、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账上,并请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中不宜动用一文。”在陶行知先生的书信集里,诸如此类的交代不胜枚举,可为今日学校管理者乃至其他公务人员之镜鉴。
三、“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笔者深深体会到投入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标,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1语文课堂生活化,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1.1教学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社会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1.2讲课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1.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学资源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2.1在书报杂志中学语文
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除语文课本以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除学校图书室每天定时为学生借书外,还指导学生订阅各类书报杂志,各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茶余饭后、散步途中、入睡之前,捧起书报杂志,既是休闲,更是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读。跳读、泛读、快读、品读、比读等是读书方法;储存、剪贴、复印、摘抄等是积累方法。我们还可以设立阅读节,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
2.2在电视、广播、网络中学语文
电视广播实际上是家庭语文课堂:在视听中学普通话,在模仿中练习朗读,在电视剧中记故事、练复述,收看收听广告时,思考该广告的优劣利弊,来一番评头论足;网络中包蕴着各种语文学习的信息,鼓励学生合理搜集、使用网络资源,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信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2.3在与人交谈中学语文
放学回家时,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有条理的说给父母听,是学习语文;班级管理中遇到了难题,征求父母的意见,记下他们的要点,是学习语文;与同学发生纠纷时,向老师讲清来龙去脉,是学习语文;针对某个话题,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是学习语文;在老人的絮絮讲述中,搜集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地方掌故,是学习语文……
2.4利用家乡人文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所处的乡镇叫做“梅花镇”,我们所在的学校叫“梅花中学”,因此,学校将一些咏梅的诗词制作成墙体“名片”,我们组织学生抄录并背诵这些咏梅诗词。这样,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学生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初步实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不谋而合。今天我们所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从多方面践行着陶行知的思想与观念,本文分别从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方面阐述陶行知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倡导生活教育,提倡平民教育,推进师范教育。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不仅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且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也不谋而合。今天我们所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从多方面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与观念。
一、利于社会、个人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观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的课程目标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围绕职业素养教育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坚持认为学校教育应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依据陶行知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行业、职业需求的“真人”。在课程目标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职业素养。
2.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陶行知主张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按时势进行,根据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制定相应课程目标。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不仅注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3.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注重学生后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人们转换职业也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中必须考虑到对个体未来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陶行知曾经在《生活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化,人生需要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终身的,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更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支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符合行业、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观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以“生利”为目的。他进一步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如何培养能够“生利”之人,职业教育就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在揭示生活教育本质特征的同时,也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从属生活、服务生活的道理。
依据陶行知思想,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分析,围绕职业能力需求以及课程目标来选取课程中的案例、实验、实训和各类课堂活动。其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对原有的“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课程内容加以序化与重组,形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促进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促使学生掌握“生利”的本领。
2.以岗位实践为主线,强调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一体
在陶行知看来,“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职业教育应特别强调实践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一技之长。
在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打破学科界限,以岗位实践为主线,随着工作过程不断展开,不断吸纳和整合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以应用为主旨,面向职业活动渗透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职业活动规律构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有机组合。
3.以综合素养为核心,注重人文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并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校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技艺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文素养教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职业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应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课程形式活泼多样,课程内容广泛浅显,让学生获得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其次,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以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潜能,设计多样的、可供选择的特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平等、教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职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为此,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教师在实施课程内容过程中观念必须转变,方式必须改变。
1.课程教学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职业教育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习得经验,根据学生“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教的方式”。
陶行知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方法。对此,我们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应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将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把实现工作任务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促进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基于以往的经验自己找出最佳方法,最终能够掌握工作任务的过程、步骤,了解理论支撑,掌握技术方法,形成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课程教学应注重行知合一,手脑相长
在教学上,陶行知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职业学校教师要大胆改革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为学生创设工作环境。教师的教学组织围绕工作项目,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其中所支撑的知识,真正实现学生先“做”而后“知”,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他主张教师应“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不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诸如在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模拟情境教学;利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围绕工作实例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教学等等。
3.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教师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主流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担当起改造中国的重任,必须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必须是创造型的人才,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对此,职业学校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实时教学;利用网络与学生搭建课外实时沟通的博客等等。在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所反映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要密切关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四、构建多元、关注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著名教育评价专家佛尔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挫折感强,为此职业学校更应建立“教——评——学”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
1.以多元评价策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使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陶行知反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评价制度,反对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做法。他指出,当时“中国现代之会考制度”是“自杀杀人的制度”。对此课程改革同样倡导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得到同步成长。
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可有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社会参与,通过开各类座谈会、开通网上评教系统、各种征文、家长问卷等方式,让教师多方获得发展信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其次,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评价,不仅要求有“德、能、勤、绩”四大方面的内容,更要求教师达到“双师”标准,能够参与各类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通过多元的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比如创设“每月大讲堂”,写学习笔记心得,开展各类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在打造学习型校园、构建研究型群体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以多元评价方式,优化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主张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创造性地进行考试:“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职业学校对课程评价秉承科学性、激励性、创新性、动态性的原则,评价方式正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职业学校更应全方位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应发生很大转变。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转变观念。评价学生不是为了评定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果,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的内容应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一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性知识转向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知识与能力、是否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是否获得了情感与价值,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与现代化技术评价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全方位关注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J].教育探索,2009(10)
一、指导思想: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从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致力于培养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爱校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教风优良、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为创建“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实现办学品位的再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工作要点:
1、抓师德教育,树立师表形象。 “教育生活化”创始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重要的师德建设理论,陶行知先生本人又是实践师德理论的“万世师表”。学校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将组织教师阅读《教师的师德修养》《陶行知生活教育丛书》、《陶行知论著百篇》等,使全体教师深刻了解“师爱”的真谛和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开展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征文撰写等富有教育性的活动来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风范,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和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4、做好“请进来”工作。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学科教研员、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5、围绕不同主题深入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9月份,青年教师汇报课--寻找教育的遗憾,10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抓住教育的契机,11月份全员参与提高课--享受教育的幸福。着重进行案例研究,使教师从中获得启迪,开拓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式。
6、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交流日”活动,通过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7、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8、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除“同研一节课”之外,各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要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9、继续开展“读书工程”,采取必读与选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读书沙龙,撰写随笔、畅谈感悟,注重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能力。
——竞聘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参加南滨路小学副校长的竞聘演讲活动,向各位领导汇报我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既是对我的一次展示和历练,更是一个完善自我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亮梦想就在今天”,下面我将从竞聘的优势和任职打算两方面来展开演讲,首先谈谈我的竞聘优势:
一是我的个人素质出众,能力全面。我爱好广泛,在绘画、书法、演讲、写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能力突出,09年参加大石镇中小学教师基本功10项比赛,共有9项获奖,被誉为大石镇“全能教师”,在合川区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参加教育系统青年人才论坛获一等奖,参加合川赛课、书法比赛获三等奖,论文获重庆市三等奖。
二是我的管理能力突出,经历丰富。我具有教育管理本科学历,担任了五年中层干部,参加了青年干部培训,在教委锻炼了一年多,丰富的经历促使我不断成长,走向成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我热爱合川教育,理念先进。从教10余年,我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和课题研究,努力学习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等教育家的思想,经常了解国内教育发展动态,十分关注合川教育现状,对合川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合川教育的发展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下面谈谈我的打算:
如果我能成为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我会做到加强学习,服从校长的领导,真诚对待每位教师,关心学生,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会为学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亮“行知教育思想”这个世界级名片。
合川是教育家陶行知从教的地方,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南滨路小学应全力开展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升华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新教育理论,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打造重庆市知名小学。
我在这里还向各位领导提个建议:南滨路小学是否可以考虑更名为“行知实验小学”,让它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站上“陶行知”这位巨人的肩头,迅速腾飞。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是加强教师的教育,重塑他们的思想,把他们的热情都吸引到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上来;二是学校要加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经费投入,开展教育理论、普通话、三笔字等教学技能培训;三是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让全校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四是让一批教师到一些著名学校去学习锻炼,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五是要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花大力气让优秀教师成才、成名,争取培养一两名像魏书生、孙双金、支玉恒这样全国知名的教师;六是每年举办一次“传承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邀请各级专家参加,力争办成在重庆市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活动。
二、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
谈到搞素质教育,很多校长都有这个想法却又顾虑重重,其实大南街幼儿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合川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大南街幼儿园,这就是因为大南街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搞得好。所以合川的家长对素质教育是有充分的认识和急切的需求的。而且我国当代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南滨路小学理应成为合川小学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一是大刀阔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学校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展朗诵、绘画、舞蹈、武术等各种兴趣活动;四是赋予刘文学精神新时代的含义,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刘文学式好少年”,每年开展传承“刘文学精神”争做“刘文学式好少年”研讨表彰活动。
三、立足社会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南滨路小学不但要争取获得各种荣誉,更要得到社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和称赞。一是要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二是经常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教育心理咨询指导;三是学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总之,如果我是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我建议南滨路小学要以做亮“陶行知”“刘文学”这两个本土品牌为核心,深挖行知教育思想,塑造行知教师,发扬“刘文学”精神,创出合川特色,成为合川教育的一面旗帜。
我们通常说的幼儿教育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幼儿教育论文是指三至六岁的儿童接受的幼儿园教育,广义上的幼儿教育是指三至六岁的儿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的总和。陶行知认为,六岁以前是形成重要习惯、人生态度以及关键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好好培养,只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调教,即可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若没有进行好好的培养,一旦你有些习惯和毛病在幼儿期养成,是很难改变的。陶行知先生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的指出,教育要从小抓起,而幼儿教育则是根本。我们要重视对幼儿的教育,不可忽视小孩子的天性和能力,更不能漠视了对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让我们明白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创新幼儿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技巧地启发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只有意识到了儿童的创造力,才能重视儿童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先生认为封建教育的弊端是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没有言论自由,更没有动手的机会,学校仿佛是一个鸟笼,而孩子就是小鸟。
2 陶行知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开始关注并重视外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密切关注国内的教育事业,关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与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比较,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因为幼儿教育是开始人生的基础教育,是人生可能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成长的这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儿童个性和习惯的培养。只有做好幼儿教育,才能够保证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儿童若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则发展得好,儿童若得不到好的教育,国家则面临危机,这也就是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强弱的关键就是能够得到好的教育。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根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对幼儿教育进行普及,尤其是农村,更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让所有适龄的孩子都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走进课堂,接受教育。保证儿童接受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对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让妇女能够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明辨善恶,在早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1)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教学中,其理论思想和现实意义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明确的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兴办幼儿园不仅可以解放妇女劳动力,还可以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儿童健康成长。同时陶行知还提倡在农村多多建立幼儿园,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普及到农村,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机会能够接受应该受的教育。在农村扩建幼儿园,也使儿童有了更多接触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机会,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情操,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性格。陶行知这种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关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如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转变。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转变。首先,使我国更加关注国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渐向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化教育转变,逐渐从重视城市幼儿教育向农村幼儿教育转变,并逐渐普及化。陶行知指出,我们不能一味地光顾着学习别人的东西,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列宁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有太多的未接受教育的儿童,这个国家是无法实行社会主义的。可见,幼儿教育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很好地促进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大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化的意义,由专注城市幼儿教育事业向注重农村幼儿教育及建设相应幼儿园的道路上转变。
4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提高幼师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是一件事,主张寓“教”于“学”。做老师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知识并不是可以使用终生的。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幼师的待遇和地位低都很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幼师相关工作,尤其是男性幼师就更少了,可能也与男性很难与幼儿相处和沟通有关,这就导致幼儿园中男性幼师严重缺乏。城市是如此的境况,农村的幼儿教师就更不受重视了,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当老师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师的地位,给予他们以肯定,要切实地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和地位,并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幼师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幼师行业,才能不断壮大幼师队伍,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当务之急。所以,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幼师的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善幼师的经济待遇,才能够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幼儿教育中。
(2)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无论是幼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对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行有效的保护。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不懂的事,都会马上对老师和家长进行提问,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时候作为幼师或者家长切记对孩子说“不懂就不要问”这样的话,这样只会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实,很多幼师或者家长由于没有耐心,在无意间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使得孩子下次再有疑问时,已经不敢说出口,这就导致孩子们的好奇心被一点点地扼杀,甚至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可悲的,是不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现象。作为幼师和家长,要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宝贵的财富。当孩子有疑问,充满好奇心时,作为幼师和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解答,千万不能默不作声,要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
(3)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玩耍的阶段,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找到与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最好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到知识,在玩耍中有所感悟。但是,目前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心只追求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小小年纪就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补习班,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作为幼师和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在玩耍中教会他们学习,开发他们的智力。此外,还有很多老师和家长经常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觉得别人的孩子永远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学会在玩耍中教会他们学习,更要学会尊重他们和鼓励他们。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远离压力,远离厚重的课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很容易导致幼儿教育的“西化”,这是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所鄙弃的。但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存在并热衷于西式管理和教学的幼儿园。而家长们总觉得“西式”教育相比于“中式”教育是先进的,家长们希望孩子上最好幼儿园的这种心态,也将“西式”幼儿园推向了,尽管这种幼儿园的教育投资很高。这就导致了一些幼儿园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甚至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家庭困难,根本上不起幼儿园,使这些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成为了困难。所以,我国应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而不能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外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从目前的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状,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创办真正适合我国的幼儿园,同时还应该加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5 总结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他的幼儿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不仅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还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幼儿教育需要幼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努力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建立陶行知先生期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平民的幼儿园,实现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芳妹.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26.
[关键词]教育强迫;语文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1901
不可否认,人是有惰性的,学生更是如此。陶行知把教育对象当作鲜活的主体,强调自主学习、学生自治,但并非听之任之。他说“不识字者本身若不长进,亦当受点小罚”,这样的惩罚也有点强制督促的意味。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教育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迫切性,只不过陶行知更看重的不是强迫学生受教育,而是强迫社会、家庭、教师实施教育。抛开现代社会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不谈,陶行知谈论的强迫教师的思想又有哪些含意?它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又有哪些启示呢?
1. 不做守知奴
在陶行知生活的贫富分化、动乱不安的私有化社会里,他像憎恨守财奴一样,憎恨“守知奴”。这些人带着自私甚至险恶的目的,“他把知识当作传家宝,他把知识当作古董藏着,他把知识当作商品卖。他把知识变成神秘的符而自做教主。他把知识变成愚民的工具而自做国王或军师”。陶行知骂他们为“大头鬼”。为了解决当时“二万万失学成人,七千万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要强迫“守知奴们”把知识拿出来教人,去从事教育行业。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现在我国已有超过1400万人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么多教师本应传授知识,奉献社会,但是某些教师头脑里依然残留着守知奴的思想。且不说很多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即便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有些教师也经常“留一手”。拿语文教学来说,有的语文教师本身是写作高手,经常发表专业论文,但是s懒得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给他的学生们;有的语文教师喜欢研究古诗词,却未见到他们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认真细致地讲授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善于朗诵,时常看到他们做各种活动的评委,却不愿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基础太差”“时间紧”都是他们的借口,倦怠自私才是真正的原因。这样的保守型教师令学生敬畏的同时,也不免惹得学生抱怨。
2. 为教而学
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换言之,给学生知识,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需要与知识水平又是在不断增长的,这就逼迫着教师学习再学习。陶行知在谈起怎样做大众的教师时说:“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大众快赶上你了!你快要落伍了!‘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来的警告。”这种对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逼迫,正来自于学生,与传统的“大棒式”强迫学生的教学恰恰相对。真可谓是“教学相长”。
为了教而学,往前可追溯到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往后可延伸到现在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与终身学习理论。陶行知说:“假使我们要教小学生回家报告国家大事,那末,我们看报的时候,便不得不聚精会神了。”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我们起码自身要扎实地研究并掌握它们。
3. 不得妨碍进步
陶行知说:“铲除民众儿童上进之阻碍,使民众儿童有自动求学之可能,才是普及教育及教育采用强迫手段之真义。”这里道出了“强迫教育”的根本。哪些是学生上进必须强制清除的阻碍呢?落后的思想、体制、环境以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的错误的做法。
高中语文内涵丰富,对学生大有裨益,很多人一生都记得并运用它。可是审视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作文评价模式单一,课堂自由表达遭扼制,质疑教材被奚落,文学社团遭冷遇等等。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自然也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教育的确很像吃饭。饭店的菜肴味美,不用大声吆喝,自然有人问津。但此时有人拦着饭店大门,或者在就餐时撤走板凳,奏起哀乐,这便是妨碍别人就餐,有些不道德甚至违法。教学中如若人为地设置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陶行知说,应该给他定个罪――妨害进步罪。做教师的不求有功,但求无罪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陶行知要求教师学知识、用知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对教师的征召与鞭策。
陶行知说:“强迫教育的意义,到了现在,不再是强迫人受教育了。”他由传统意义上的强迫学生受教育的命题,发挥出强迫教师担当教育的新意,好像把一个教学法问题和一个师德问题很偶然地粘在一起。其实,它们不仅是强迫对象的不同那么简单,还与陶行知一贯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强迫使学生变“死”,是他对“生活教育”的反面注解;强迫教师的教育担当,则是他主张的大众教育的一部分。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从“强迫教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深入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并付诸于长期教育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怀抱教育强国的宏愿,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创造教育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教育,以创造力培养为旨归,以试验(实践)为基础,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手脑双全的作用,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主持、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教育组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劳动者、建设者、革命者和领导者,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综合国力竞争日渐加剧,各国尤重创新人才的培育;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教育改革,彰显出“能力本位主义”的核心文化理念,这些崭新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借鉴、拓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国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陶行知有关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对当代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培养目标和谐、重德,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而创造教育目标在创造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于他的整个创造教育思想之中。立足于旧中国的现实社会,陶行知提出了培养“手脑双全”,有进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新文明创造者的创造教育目标,并把“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进而,根据中国贫穷落后必须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实,又提出了创造教育在创造富的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任务。
确立“手脑双全”的教育目标是陶行知长期积极探索后的创造性发现。他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论断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是用手和脑创造出来的。他研究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使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积弊,他又形象地指出:中国有两种病。一是“软手软脚病”,二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教育,要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此外,在创办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时期也都提出了不尽一致的培养目标,但培养“手脑双全”的理念始终贯穿其教育目标之中,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的根本目的。为保证这个宏大目标的实现,陶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对象和创造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受创造教育者首先要“谋大众的幸福,解大众的痛苦”,这是因为中国大众受着多重剥削和压迫之苦;二是创造教育要教人用科学“做养生、保生的工具,不做害人、杀人的武器”;三是创造发明者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有了自私自利之心,他就不可能为人类谋幸福。
在确立创造教育目标的同时,根据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任务:“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因为“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要创造富的社会,就要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等三种阻碍造福的人生观,就要教人生利,为广大群众,为中国民族谋利益。他认为,这种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如农产谷;二是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如发展农工商业。为创造富的社会,他提出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教人提高农业生产力、教人树立进步的人生观、教人少生孩子以提高人口素质等具体任务。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的人才培养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从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联系来看,与之是一脉相通的,都包含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是一种包含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的“和谐教育”…,也是一种“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的全面教育。诚然,在当前多元讯变的世界竞争中,我们要把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育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六大解放,系统消融束缚创造力的不利因素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予以简要论述:
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陶行知看到了人们头脑中蕴藏着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但这些往往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要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必须大批封建纲常礼教、旧的封建思想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创造力才能使中华民族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大社会的万千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摘掉那些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能力。
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必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有问题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但中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会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大问题,谈谈国事,看看喜爱的书,做做喜欢的活动,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还要留点时间玩玩,以品味生活的乐趣。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考试制度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坚决反对这种考试制度。
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把人民和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食粮。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或者是只“放大的鸟笼”,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样做是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个有机、全程、相互贯通的整体,论及从传统观念到生活习惯,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到家庭内部教育,并提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他对世界创造教育的杰出贡献,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也有很多启示。如对于解决多年依然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解决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等问题,对于优化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值得欣慰的是,如今这“六大解放”已经被应用于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拓伸“六大解放”的实际运用价值。
三、多管齐下,突显创造力培养方法的整合双应
1 实施“教学做合一”。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指:“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同时,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里,陶行知特别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包括行动、试验或玩科学把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他认为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能给学生求学的能力、给予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改造与使命环境的能力。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依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陶行知创造了学校生活、游泳、种稻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范本。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学”和“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来掌控教学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验证、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做”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进取心和责任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
2 交给“文化钥匙”。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是灌输教育,总是先生讲,学生听,偏重书本知识的灌输,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文化钥匙主要的有四把:即国文、数学、外国文、科学方法。”同时,他认为,国文、数学、外国文三门课,在初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程度分班级上课是最经济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治学、治事两种,而学生的治学、治事能力通常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些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发展生活力、创造力的工具和基础,有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年前夜》…中讲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意喻强调“点金术”比那些金子更贵重。可见,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并从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工具,这与近代西方要素主义思想有某种契合。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师法陶行知这种授予“文化钥匙”思想,注重教会掌握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与基本方法和工具,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主动地发现、创造。
3 善于生活,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关键词:陶行知;人口教育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65-01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卓有远见的提出了我国最早的人口教育思想,比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人口论”还早19年。在人口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问题的今天,认真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人口教育思想,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教育思想的提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国势衰微,民不聊生,整个国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陶行知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教育思想家,和当时许多仁人志士一样,一直在寻找“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
然而,就在人们饱受战乱和贫困之苦,衣食都没着落的时候,却仍然沉浸在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等旧生育观念的美梦中。这种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旧生育观念一直在误导人们多生小孩子、多生男子,殊不知,正是这种错误的生育观念一直在左右着他们的命运,使他们身处贫困饥馑的境地,成天在饥饿线上挣扎,而接受教育更是成为一种奢求。早在1924年,陶行知的一首《家穷子孙多》的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人多受穷的可悲情景:“家穷子孙多,睡觉抢被窝,吃饭打破锅,妹嫁等姐姐,弟娶等哥哥。”
陶行知在总结20年来农村进行普及教育一直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实教训时,发现当时政府拨给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与应受教育人数的无限增长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教育经费的增长量远远不及人口的增长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普及教育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陶行知为找出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以求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旧面貌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而实现普及教育,在搜集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查和研究,最终提出了他的“人口统制教育论”。
二、人口教育思想的内容
陶行知人口教育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而这一思想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多篇文章中都有具体体现。
早在1931年9月,在《中华教育界》第十九卷第三期里,他用何日平的笔名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的长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教人少生小孩子”的人口教育思想。他说:“中华民族最根本之出路是什么?少生小孩子。中华民族之最根本之出路,即中国教育之最根本之出路。故中国现代教育者之最大责任是:教人少生小孩子。”同年10月,在该杂志同卷第四期发表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创造五生世界”(即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生),即人口数量上要少生,人口质量上要优生,要珍视生命,要帮助提高人民的生活,共同生长、发展。1932年,他在《乡村工学团试验初学计划》一文中,提出的乡村工学团所实施的六大训练思想中就包括“普遍的生育限制训练”一项。1933年,他在《古庙敲钟录》一书中写道:“普遍的生育训练,使人人到了生育年龄可以生的少、生得好,以再造未来更优良的民族。”1935年,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他以更简要的语言概括了控制人口生育的重要意义。1940年,在《服务人选》一文中,他就育才艺友服务人选的问题,要求凡来育才工作的先生、太太、夫妇都“要节制生育”。
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开头,陶行知以南京城南门为例指出:南京城南门进城出城拥挤不堪的人流便是中国教育难以找到出路的生动写照。他说:“南京城南门之拥挤只是几小时的痛苦……,如果想一想,那从南门进出的人们不是几千人,而是继续增长,源源不绝的来到这个惟一的小洞里要求通过,您便可以得到中国教育出路的一个比较正确的缩影了。”陶他认为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才能使社会机制正常运作。
陶行知依据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自耕农家庭为例,分析了它是怎样逐步走向贫穷衰落,由自耕农变为半自耕农,最后沦落为佃农、佣工、苦力的。他认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有6口人(父母2人,4个孩子),有30亩地,则仅够买生活必需品,难免有病不得医,房破不得修,冬天无棉衣。5口之家(父母2人,3个孩子),才的温饱。但如果这个家庭只生2个孩子,则这个家庭就可以供2个孩子读完小学。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家庭就可以供这个孩子读完中学。但据当时对中国教育的调查,中国农村家庭为平均5口人以上,亦即每户平均3个孩子以上,也就是说,多数农家孩子无条件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陶行知人口教育思想的总任务是:“一夫一妻,在提高生产技术未著成效之前,只能生两个孩子。死了一个可以再生一个。死了一个不能再生也有一个孩子传代,于是渐渐的可以退到二百四十兆或一百八十兆”。为了实现人口总退却的任务,陶行知提出了许多就今天看来仍很有见地的主张
四、人口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根据三十年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1.8亿人口为创造线(每人平均10亩地),2.4亿人口为初等教育线(每人平均7.5亩地),3亿人口为无衣线(每人平均6.0亩地),3.6亿人口为无食线(每人平均5.0亩地),4亿人口为大乱线(每人平均4.3亩地)的。而且也正是依据力争达到创造线人口而提出的节制生育,“教人少生小孩子”。这一思想经过70多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是卓有远见的。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65亿,在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预计人口将达到14亿,而且人口出生率仍在逐年上升。陶行知说:“如果现在的各种情况继续下去,大家仍旧抱着多福多寿多男子的迷信,闭起眼睛来生孩子,那么今日之自耕农便是明日之半自耕农,后日之佃农,外后日之佣工。”大量资料表明,育龄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与生育率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妇女受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的孩子数就越少。据199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统计,在22周岁以上初婚者中,大学、高中、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该层次调查总数的89.6 %、66.3 %、34.18 %和15.85 %。可见,提高受教育水平对降低生育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实际中如何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影视艺术教育特点,体现在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这两者的根本都体现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影视艺术教育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反观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践行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更新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行业接纳度,成为影视艺术行业符合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认识和把握“生活教育”的本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现象的精神创造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戏剧、电影、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手法、形态乃至于流派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无一不验证着这一规律。因此,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本身不仅高度契合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质,而且教育目的,更需要使学生掌握其方法,运用于毕业之后的社会实践,方能成为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因此,我院在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表演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不断加大观察生活、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环节,随着专业教学的逐步展开,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创作。近年来,学生们深入社会,大胆实践,成效显著。
04级学生作品《小路》、《竹篮子》获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等级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最美丽的》入围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并获第五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05级学生的《看看那石头》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组专业制作片入围奖,并与另二部作品《十六岁的轨迹》、《我被青春撞了》一起获得JVC电影节入围奖;《父亲膝下的儿子》获第二十七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DV短片大赛二等奖。
实践证明,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本质,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使得我们更加坚定了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信心。
二、践行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而规范地实践并运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影视艺术教育办学过程中,加以明确和实施。
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广泛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条件,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实际,准确给出自己的影视艺术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培养层次和目标,方能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艺术教育的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运用理论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能够被影视行业接纳的可用之才,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把握好办学定位,进而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在2008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影视行业发展需求,较为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群,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课程环节,增加创新课程(如:电视现场导播、主持人思维等);在培养模式中,我们按照“一业为主、一专多能”的方式,在广播影视领域,为学生打通相关知识和能力环节,实行有益的专业交叉融合。如:为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学生,适当开设了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理论实践课;编导专业学生,适当开设舞台表演、镜头前表演课等,在丰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培养影视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点,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出现了影视传媒机构一次性接纳我院毕业生6——8人局面,代表性单位如四川米易广播电视台、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育才学院天籁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好用。其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剔除过时、陈旧、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实训课时,从而保障“手脑并用”学习效果。
第三,加强督促与检查,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取决于制度科学性和检验的有效性。在检验环节,我们强化了毕业作品创作的种类和数量。广编专业每生必须完成电视纪实类作品、文艺类作品、故事片(合作)各一件;播音主持专业每生必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话题评述两大类,共六件作品;表演专业每学期按教学进程进行汇报演出,每届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大戏的综合排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结合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进行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毕业作品。此外,我们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中,对于无纸化考试的专业课程考查,均采取摄影和录像方式,检验备查并且存档,有效提高考查质量,将检验方式,置于可操作和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年来,我院本科就业率均超过85%,就业范围遍布北京、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等地。服务单位包括:央视第七频道、第十频道、北京交通广播台、湖南广电总局、广东南方电视台、浙江日报集团、重庆电视台科各频道、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贵州黔西南州立电视台等。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分别在市、州、县级广电媒体、文化传媒机构从事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和演艺工作,进一步印证了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丰硕成果。
三、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中西方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这在当时,对于传统的、陈腐教育理念和方法,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背叛”,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应“师陶之方法”,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