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报讯 为纪念、萧友梅逝世60周年,北京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有关部门最近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了刘育熙教授小提琴专场义演音乐会。北京大学及中央音乐学院近千名师生和、严复、蒋梦麟、刘半农、刘天华等北大老校长及老教授的后人,观看了音乐会。
我国老一辈作曲家,《白毛女》的原作者之一瞿维先生特地光临,聆听了由刘育熙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给予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并与刘育熙教授合影留念。音乐会上,刘育熙教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湛的技巧演奏了刘天华的《良宵》、《悲歌》,刘半农、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及德彪西的《月光》、弗朗克的《A大调奏鸣曲》等曲目。
音乐会结束以后,作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子女代表的刘育熙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并与与会嘉宾和北大、中央音院部分师生进行了亲切的座谈。
据悉,今年12月31日是我国卓越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我国音乐界还将在今年进行纪念萧友梅先生的活动。刘育熙教授在北大的义演音乐会为此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美音乐家赴沪讲学
本报讯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弦乐系主任、低音提琴教授戴维・纽伯特与美国俄亥俄州克柏林・格林大学音乐学院低音提琴教授陆元雄6月7、8日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进行讲学指导。
戴维・纽伯特曾任美国国际低音提琴协会主席,是世纪著名的低音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他的演奏和教学遍及美国、欧洲与世界各地。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5年赴美国德州大学留学的陆元雄,六次在全美国国际音乐比赛获第一名。他们的讲座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曹畏
德国次女高音歌唱家爱丽丝在武音举办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会
本报讯 6月2日晚,德国女次高音歌唱家爱丽丝成功地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办一场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会,受到了中、外听众的一致好评。
这是爱丽丝女士第五次在武汉举办音乐会。同时,她还在武汉音乐学院设立了德国艺术歌曲基金会,并成功地举行了两届学生演唱和钢琴伴奏比赛,推动了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学科建设。
6月7日晚,在爱丽丝教授指导下,武音声乐系的中青年教师在音乐厅还举办了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会。武音
华南师大音乐系举办首届硕士毕业生答辩会
本报讯 6月13日,华师范大学音乐系举行了着届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会。两位硕士毕业生在导师雷雨声教授、郭和初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分别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探讨》与《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曲式结构的若干特点》为题进行阐述和接受答辩,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陈国权教授、星海音乐学院蔡松琦教授、罗小平教授分别担任评委主席和评委。华音凌
在韩国,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都以能到俄罗斯深造为荣,而要在韩国著名的音乐院校拿到教授等显要职称都要求有国外镀金的经历。韩国和俄罗斯一些不法之徒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开始炮制假文凭。他们提出了所谓“快速音乐教程”,打出的广告是:花更少的时间和更少的金钱就可以获得俄罗斯最著名的两所音乐院校副博士或者硕士的文凭。为了不引起怀疑,首尔一家音乐学院的51岁校长亲自出马“广纳良才”,急于求成的韩国人更是蜂拥而至。
据悉,这种音乐速成班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速成”。学生交费后,只需在首尔接受10天的所谓“大师班培训”,然后前往俄罗斯学习10天,就可以等着拿副博士文凭了。毕业论文是由韩国分部雇用初出茅庐的“音乐翻译天才”用俄文写成的,论文答辩只用不到半小时。这样,一个个俄罗斯音乐院a校的副博士就诞生了。所有的费用加起来大约两三万美元。硕士学位更便宜,仅需4000至5000美元。一些学生根本不懂俄语,因而甚至连自己的论文题目都说不上来。
首尔中区检察院的调查显示,尽管对这种速成班有所怀疑,但不少人还是愿意参加,毕竟这与正规的教育比起来要省时、省力、省心、省钱。记者了解到,在俄罗斯正规音乐学校上学,拿到正式的高级文凭至少需要7-8年,而且要经过艰苦训练。为了混淆视听,加强学生的信任度,俄罗斯著名音乐高校的校长每年确实会带着一批教授前往韩国讲课。在论文答辩期间,也有一名俄罗斯教授作为俄罗斯高校的代表在场。据悉,韩国和俄罗斯高校双方将所获利润对半分,从1998年至今获利已超过250万美元。
关键词:声乐演唱;本科毕业论文;管理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5]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4).
8月28日、31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纷纷迎来2010届大学新生。今年中国音乐学院新生人数295人,中央音乐学院新生人数300多人,与往年没有较大变化,学校方面也为迎接新生纷纷做着准备,装修宿舍,美化校园,修缮浴室……许多新生也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提前两三天抵达北京,采购物品,熟悉环境。
中央院提醒新生做好准备
历史悠久的中央音乐学院近几年来旧貌换新颜,崭新的综合教学楼拔地而起,学院正门扩建北移,重新规划的中央区园林景观也将于近日完工。但由于校园面积受限,住宿资源依然有些紧张。
不少新生在规定报道前两天就已抵达学院。由于宿舍尚未分配,新生和家长们暂时住在附近的宾馆。这些新生们尽管考学时曾在那一座座教学楼下徘徊忐忑,但以本校学生的身份再次踏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时,还是忍不住带着幸福和骄傲的心情,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仔仔细细打量一遍。来自湖南长沙的小史是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新生,26日下午,她与父母一起来到学院,想要参考一下床位的尺寸置办用品。小史的假期过得比较平静,经历了辛苦的高考,她更想休息。对于未来自己的定位问题,小史坦言,因为对即将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希望进入大学深入学习后再明确定位,不过她希望将来能从事较稳定的工作,父母给出的建议是希望她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她也曾与相熟的学姐讨论过考研的问题,她想将来如果考研,可能会选择音乐教育方向。
中央音乐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李欣老师介绍说,由于宿舍正在整修,8月28日新生报道后,将于当天下午抵达军训基地,9月20日正式上课。军训期间会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李老师发现,大一新生普遍的特点就是没有准备好,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军训时不少同学体力不支,对学院的硬件条件期望过高,许多从小生长环境优越的学生适应不了朴素的生活条件。此外,80%的大一新生对自己的定位较迷茫,甚至直到毕业都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仅有10%的学生定位清晰,这些学生往往能较好的规划大学生活并顺利就业。从去年开始,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李老师建议新生们尽快调整好学习心态,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和社会艺术实践,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优、劣势,尽早定位,同时尽快了解学校规章制度。
中央音乐学院有3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舞蹈社团和跆拳道社团比较热门,学院还为新生准备了迎新手册,最有意思的是《生活手册》部分里面不光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就连周边的商场、小吃、修车、理发都一一指明,甚至附近餐馆的送餐电话都囊括其中,真可谓“中央音乐学院上学全攻略”。
中国院希望加强交往
今年中国音乐学院的招生人数少于毕业人数,除了完善浴室设施之外,硬件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动,同样由于校园面积的限制,琴房数目并没有增加,学院负责人介绍说,学院早就新购进一批钢琴,扩建完毕,就将大幅度增添琴房。
中国音乐学院8月31日开学,但还是有学生早早就来了,26日晚,广东的新生小陆就已经抵达北京,27日早晨,他与父母来到学校,想要了解一下学校情况,却不知学校还在放假中,就连与他一样的新生都没有见到。小陆也笑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来得这么早,也许是能考上中国音乐学院令他备感珍惜吧。来之前还很兴奋的他,没看到新同学,反而觉得寂寞了。小陆说,等录取通知的那段时间,自己因为压力太大吃胖了,假期主要忙着锻炼减肥。别看是新生,小陆对就业问题却非常关注,他了解到如今家乡的中学老师都要研究生学历,于是便初步确定了考研的目标,对于未来的工作,学美声的小陆想毕业能进团是最好,如果不如愿,还可以考研当老师。他知道北京就业压力大,所以并没有太强烈的留京打算。当笔者问他提前到京这几天有什么安排时,小陆笑笑说,想去看看鸟巢,“考学的时候天天坐公车路过鸟巢,却从来没有下车看看,那时候没心情,这次终于考上中国音乐学院了,我一定要去鸟巢好好看看。”另一位艺术管理系的女生的定位也很清晰,她一直对视唱练耳很感兴趣,但同时又认识到“艺术管理”的前景和实用性,于是选此专业,作为自己知识储备的基础。她比较倾向稳定的工作,“考研的想法我早就有了,我是一定会考研的,我希望有可能的话进大学当老师,或许会考视唱练耳的研究生,也为将来当老师打基础。”
如今,学校的学生全是90后,这一代人出生于社会转型最激烈的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外来文化影响、信息丰富的时代背景促使90后的学生有新的特点。中国音乐学院马磊老师在对近几届学生的观察和工作中发现,90后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内心不成熟,受挫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个性强、优越感强,不愿倾诉。这些心理特点也许在新生入学早期并不明显,但随着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便会逐渐凸显,如果调节不好,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比如与同宿舍、班级内部相处不够融洽,交往能力弱的学生极易受到排挤。为此,学校也专门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特聘北大的心理学博士、硕士,学生处也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导师,在发现问题之初就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赵塔里木这个名字,从书面文字至口头称呼都令人难忘。“塔里木”一词源出古突厥语,意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今天,作为地标的塔里木,是欧亚大陆腹地56万平方公里的一片盆地、是一条长达2000余公里的河流、还是一座储存着160亿吨原油当量的油田,而无论是盆地、河流还是油田,皆以其凝重、浩瀚与恢宏而闻名。将塔里木这三个字入为人名,寄托着父母的深意与期望。赵姓塔里木者,作为中国音乐界的一位学者以及笔者的师长与领导,则以其坚韧、宽厚与执着而立身。
二、学子——学者
赵塔里木是一位坚韧的学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满天山”之说,虽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赋与“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记。出生于乌鲁木齐的赵塔里木中学毕业后,远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担任州文工团演员,七年的文艺实践使他浸于蒙古长短调、哈萨克阿肯弹唱以及维吾尔麦西来甫等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并与当地民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当今天的赵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时,还会用蒙古舞的抖肩击筷来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而也正是这段生活,奠定了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不解之缘。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塔里木进入新疆奎屯师范学院学习,主修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随杜亚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从此走上民族音乐学之路。经过五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耿生廉、杜亚雄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新疆师范大学任教。再经过五年的执教生涯,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从学士至博士的求学生涯,在上个世纪对于地处新疆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团工作的七年,正处于期间。为了备考,塔里木甚至发明了凿冰洗脸来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偏远的博乐小城在冬天动辄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气,可以想见一个年轻人以冰水扑面的惨烈。考入大学后,在钢琴教育家王莲教授,音乐理论家赵梓辉教授,作曲家祝令、马辉教授等名师的指导和自身坚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乐界首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民族音乐学训练后,他深入蒙古族额鲁特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完成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论文荣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音乐史优秀论文评选研究生组评委奖(1990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继续执教。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再次成为新疆音乐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这样,一个来自大西北中年学子,来到瘦西湖畔的温润环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目不窥园、夙夜不懈之精神,对中国音乐文学的古今典籍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近两年的潜心修造后,塔里木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投射到了中亚东干人的民歌,之后辗转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甘肃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
赵塔里木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民族音乐学者。新疆的偏远与相对闭塞,确实使得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为音乐学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乐学家首先必须植根于民间音乐生态之基底,以坚定信念与毅力向纵深发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还须扩展至探寻与音乐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与置疑态度发展出侧根,打通学科壁垒,形成网状分布的须根系;最终从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伟岸的树干与繁茂的树冠,在人类文明的普照之下进行光合作用,以参天大树的高度来俯瞰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是为直根、须根、树干、树冠的有机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调查对象的内核,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该文化生态形成共同体,分享其音乐的审美内质与社会功能,最终再上升至学术层而对其进行理性的把握与诠释。在撰写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时,他深入伊犁昭苏、尼勒克二县的额鲁特部中,与民间艺人共同生活,熟练地掌握了额鲁特语,并记录下一百五十余首额鲁特民歌,对额鲁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额鲁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流传、额鲁特民歌的歌词特点与音乐特征、额鲁特民歌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论文是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系统分析与科学结论的范本之作。
通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所必须具备的扎实根系,而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经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树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过描述少数民族音乐与其生产活动的联系、在婚礼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特殊意义,并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向心”、“规范融合功能”,为“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摇旗呐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体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同时,塔里木也冷静地指出:“在观察异民族音乐文化时,试图采用一种完全中立、超然的态度来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对观察、判断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文化价值相对观,相反却要提倡和坚持,并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其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向客观逼近。”他还在文中警示“另一种极端倾向是:虽然从“平等音乐观”的愿望出发,最后却得出不平等的结论;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却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这些观点,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应该坚守的原则与座右铭。
正是持有这种科学的民族音乐观,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视野愈加开阔起来。以新疆额鲁特部民歌研究为起点,他开始将目光拓展至整个中亚。新疆与中亚存在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7个主体在界外的跨界民族、还有维吾尔、回等2个主体在界内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音乐文化的跨界研究则基本上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觉关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东干人音乐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与王小盾教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东干民歌进行了实地调查,历经辛苦与磨难,终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可以说该篇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塔里木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者,正在形成其知识结构的树冠层面。该文对东干民歌的流传分布、民歌概念与分类、传承方式以及唱词格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将东干民歌与中国西北回民民歌进行了个案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全景式收录了中亚东干民歌的形态、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这篇论文是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将为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跨界民族。对于跨界民族所进行的文化研究,还关系到政治、经济、宗教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不仅仅要从学术层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共生文化体系的属性与特征,还要站在公民层面,在探索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塔里木将研究的目光拓展至东南亚民族民间音乐上来。2011年8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学科规划小组评选审批,塔里木主持申报的科研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积约达80余万平方公里,从云南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五个东南亚国家。而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中,跨国境民族就有16个,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后期以来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充满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这些跨界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上升至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发展、边界和平等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上来。
纵观塔里木的学术研究历程,在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个脉络:从新疆额鲁特民歌解释,至中亚东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正是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立于民族民间音乐生态中向下植根、网状伸展、登高俯瞰的历程,硕士与博士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境内单一民族(额鲁特)、拓展至跨界单一民族(回族-东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东南亚五国),昭然揭示出一个胸怀宽广、肩负使命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历程。
三、教育家——领航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以言传者为“经师”,以身教者为“良师”,倘若以思想、智慧与人格的力量为学生树立信念与理想,是为“人师”。本科于师范大学、硕士于音乐学院、博士于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院的执教经历,使塔里木对教师这个社会角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传身教的“良师”为起点、以照亮学子学术人生的“人师”为目标。塔里木一直如此践行:课堂上的他以严谨缜密而著称,生活中的他则如慈父般地关爱学生,而无论课堂内外,他都用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意志影响着学生。在专业方面,塔里木强调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与训练,掌握全面而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技能功底。在综合素养方面,塔里木强调打通学科分界,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要具备经史子集的古典文献阅读功力,熟练掌握外语来保持对国际学术热点的时刻关注,还要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谓一手读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学问即是做人,学品与人品同步、知识和行动合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典礼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一行大字:“踏踏实实做学,老老实实做人”。这一行朴素无华的文字,整整影响了一代新疆音乐学子,他们坚定地朝着老师所树立的灯塔前行,同时也遵循着着薪火相传的传统来照亮后学的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一文中,对少数民族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与其母语文化割裂、教学方法与其音乐实践过程脱节的现状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经验总结,而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在这些课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号下表面的、缺乏实质内容的点缀”,其根源在于“一元音乐价值观的误导”。走出误区则需要“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探索双重乐感的人材的培养”。从此,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塔里木双重乐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即使在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后继者依然沿着这条道路探索进取,终于在十多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新疆艺术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影视戏剧系、舞蹈系等,汇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艺术门类,这为塔里木的教学与科研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学方面,塔里木开设了《音乐学基础》、《民族音乐学概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计算机音乐概论》等课程,集基础理论、艺术实践及音乐科技各方向的教学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这标志着自古以来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正式纳入了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体系中。塔里木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己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2003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教学成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赵塔里木领衔的音乐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艺术类惟一的重点学科。
2006年,塔里木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工作。中国音乐学院、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这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与教师而言,无疑是如鸟投林。在这里,塔里木担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学院开设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述略》、《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等课程,将自己的学识与见解浓缩为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培养的三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均获得优秀。
一、乌克兰的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的音乐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直贯穿着中小学各个阶段,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就有了雄厚的基础。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也是靠法律保证的,依靠法律的形式强制幼儿园、中小学实施音乐教育,并且教材和课时设置也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得随意改变,如有主管领导不遵从将会追究法律责任。在音乐教育模式上采取了强制性和自主性两种原则,在中小学不但实施普通的音乐教育,而且还有诸多的业余音乐中学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学生,这些业余音乐中学主要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乌克兰的十一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之外,在那些收费的业余音乐中学学习音乐技能,也是有经济能力的,因为他们的收费都非常低廉,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经济能力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这在中国一些业余音乐培训机构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却不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勉勉强强开启了普通的音乐教育,不过是敷衍上级领导走过场,每周一节所谓的音乐课也不过是教唱流行音乐罢了,更有甚者,这节音乐课往往都被其他课程挤占了。我们国家的音乐基础教育与乌克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只能花昂贵的学费去一些音乐培训结构,学习一些声乐或器乐技能,很多普通家庭也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的,真正能够学习音乐基础的学生却不多。这样以来,我国音乐学院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很好的教育体制作为保障,我国的音乐教育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不妨从乌克兰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音乐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把乌克兰、俄罗斯本土音乐做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并重视汲取西欧音乐文化,重视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他们兼收并蓄、固守传统的办学与教学理念,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世界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音乐教师或演艺人员,高师培育出来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使音乐教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办学理念过于狭隘,应该学习乌克兰不仅要培育出高质量的音乐教师,还要培养音乐大师和著名演艺人才。
乌克兰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比较优化,不但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还注重人文与社会学科目的教学。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共有六个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乐系、指挥系、作曲系、历史及音乐理论系。他们的教学工作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这可以从他们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看到,甚至从一些辅助课程和手段及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上,乌克兰音乐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还特别强化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目方面的教学。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使学生都深刻感悟到,音乐艺术学习最高境界是文化内涵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对心理、思维活动过程的训练。这种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会对学生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乌克兰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中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艺术理论课程。如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他们就有音乐史、音乐理论学、乌克兰文化史、歌唱理论、戏剧历史等理论课程。还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人文与社会学科目就有乌克兰历史、乌克兰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学外国语、体育、政治、基础经济学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音乐教育虽然也开设部分理论课程,但是师生都不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往往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学习,结果只能培养艺匠而不是大师。
乌克兰音乐学院尤其重视强调艺术实践锻炼,他们经常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学院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很多的舞台经历,而且要求学生每年都要举办一场音乐会。毕业前夕,除了举办个人音乐会外,还要参加一部歌剧的演出。师生频繁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教学与舞台紧密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甚至张扬地展现他们的艺术个性,也使学生适应了当今音乐新趋势的全方位专业教育。我国高等音乐学院一般只是强调传统的教育基础和训练,从而忽视了舞台实践。还有一方面,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乌克兰的音乐教师加强学生刻苦的技能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例如柴院教学大纲对学习曲目量的要求比较大,考试曲目量、举办的音乐会数量、比赛的曲目量都比较大。学生虽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都能通过刻苦的训练和顽强的努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学习任务,这也就保证了柴院的教学质量。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得到丰硕的果实。我国的音乐教育这在方面做得还非常欠缺。很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学习怕吃苦不努力,到了高等学府更加懒散,不愿意刻苦学习,把大学学习时光浪费掉了,这与我国宽松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关。要想保障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学习乌克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
四、高素质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乌克兰之所以成为音乐教育强国,因为其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例如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拥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伊万诺夫、伊波利拉夫、罗宾斯坦、格拉祖诺夫等,他们对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之一,与该院拥有一批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乌克兰具有完善的多层次音乐教育培训体系,其初等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也都是素质很高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一般都是具备七年以上的音乐学习经历,还必须通过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科目的考试。就连那些业余培训机构的音乐中学老师,也都是由音乐学院的教授或优秀毕业生担任,有着这样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从事音乐基础教育,那么乌克兰音乐学院的生源素质得到了保障。这些优秀教师有着强烈的教学责任心,他们除了教学之外,往往都会有繁重的演出任务,但是他们从不会随意旷学生一节课。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力,诲人不倦的责任心,这种奉献与牺牲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的教授们还是国家乐团、歌院的演员。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参加歌剧院的音乐会演出,他们频繁穿梭于课堂与剧院之间。那些六七十岁的,甚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教学,还在开音乐会。
相比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缺憾很多。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小学中的一些基础音乐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他们的音乐专业还不是那么扎实,教学态度还不是那么严谨,对待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是那么热爱,如此以来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输送到音乐学院的学生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瓶颈。高校的音乐教师也有很多学历都不达标,本科学历的老师教本科生学生还有很多。可以想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这些高校音乐老师自己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应该到一些世界级音乐学院深造,为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总之,乌克兰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乌克兰的教育举世闻名,音乐和艺术院校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哈尔科夫音乐学院、奥德萨音乐学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教育,以及严谨的治学学风,得到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乌克兰的“扬长教育”、注重艺术实践、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云松. 浅谈乌克兰的音乐教育状况[J].大舞台,2010-5.
2、刘云松. 乌克兰基础音乐教育体制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0-9.
3、金 嫡.?中、乌两国教育理念之比较[J].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李树金. 乌克兰普通中等教育现状及问题[J].贵州教育2007-10.
5、刘镇枉. 喻意志. 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 2001-01.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我的母校(初中)--哈吐气蒙古族乡中学。我发现学生们不只是单一的会唱广播里的《乡间小路》,他们更渴望艺术的熏陶。在我任教的二年里,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条件,把生了锈的脚踏风琴搬进了课堂,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仿佛看到了久违的音乐电影,一首首动听的校园歌曲从教室里传出来时,就足以证明同学们的生活,不只有单一的数、理、化,音乐更是对他们德育渗透的重要一课。
在乡下的教学积累,为我以后在高中从事音乐专业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专业班的教学与普通班的欣赏课截然不同。欣赏课通俗地说,就是浅易地了解音乐、感受音乐;而专业课就是要补充欣赏外的知识点,还涉及到学苗的选择、教学设备的完善,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及专业技巧知识的渗透等等。
1998年,我校领导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创建了高中首届面向高考的艺术特长班,2000年开设了音乐专业班,那时的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有用武之地的充实感。
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关键的一步实实在在地迈出去。那时因条件所限,专业高考信息来源少,怎么办?我拿出工资卡带上一名音乐生赴省城各艺术院校咨询、查找,同时也得到东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徐敦广的大力支持,他对我的学生做了点评,使我又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艺术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薄弱的乡村,但是他们有坚定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我把全部的热情和耐心都倾注给了他们。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我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拓宽知识面。通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专研、探索,2004年我提出了“哭腔位发声法”,并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当年高考,王小雪同学以声乐91.33分的高分在吉林师范大学全省艺术类高考中获得第一名,这也是我县艺术类高考中的一个亮点。
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音乐专业生考入了众多的省内外专业高等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赵永吉、李鑫;西安音乐学院的赵新;吉林艺术学院的王小雪;吉林师范大学的栾闯等几十名同学,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今年的考生宫雪正备考北京音乐学院。
从教十几年,我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文艺活动和各项比赛。积极参加我县电视台历届春晚节目的录制;每年“庆国庆”、“庆五一”等节目的编排;大型少数民族运动会团体操的编排、策划,各项活动都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一、市场需求催生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有人认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娱乐新闻记者,但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娱乐记者虽然也采写、播报音乐类的新闻及人物,但他们往往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因此他们的报道难以深入,甚至有时在音乐领域还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大多数的音乐类新闻、娱乐类报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花边八卦新闻的代名词。当今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对音乐有兴趣的受众现在不仅要欣赏音乐,他们还渴望能够懂得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甚至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等。对音乐艺术来说,各种媒介和媒介从业者担负着传播音乐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风向的职责。具体说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新闻记者,要有能力发现并判断音乐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音乐家进行非常专业的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从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了作为音乐专业方面的诸如“视唱练耳”、“乐理”、“主科曲式”、“副科钢琴”、“音乐学导论”、“音乐评论文献导读”这样的传统课程外,还安排了“传播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摄影”、“电视节目策划”这样的新闻传播类型的理论及实务课程,“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样的音乐与新闻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还有“文化市场营销”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以及“欧美电影艺术评论”这一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课程。此外,在学生二年级下期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音乐采风,通常是安排学生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发源或分布地区,对民间音乐的形态、现状、传播与发展做一些采访和考察,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的呈现。最后,在四年级下期,安排学生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决不是音乐与新闻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及“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类专业课程要进行“音乐化”改造。同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化”改造要求。例如“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门课程,其中就安排了音乐通讯、音乐消息、音乐专访等音乐内容与新闻文体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课程中,则要求重点学习音乐类新闻的编辑技能;在“新闻采访与摄影”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音乐人物、音乐事件等音乐题材的采访及摄影。
因此,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精通音乐、又掌握新闻和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师资组成:有待优化和提高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八名:其中在音乐领域的课程方面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三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为传播学专业硕士学历。目前,该专业方向的音乐新闻师资都是音乐理论专业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背景,而音乐新闻实践领域的教职人员稀缺。但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方向,必须要增强该专业的在实践领域的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倡导资深的音乐新闻业界人士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授课。在可能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新闻机构还可以成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双方效益的优化;第二,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或者选派青年教师到音乐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等多种方式;第三,可将音乐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教研活动作适度地扩大化,即安排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与新闻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活动,促进音乐专业师资与新闻类课程师资的知识交流,促进新闻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知识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渗透。
四、学生就业:效果初显,仍需时间检验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2006级的毕业生已于2010年7月学成毕业。本届毕业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实现就业。至2011年5月截稿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人在人民广播电台,2人进入文化传播公司,1人进入演艺公司,3人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另有3人备考研究生,还有3人尚处于择业过程中。因此,总体看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音乐、娱乐类节目日渐走俏,音乐媒体的日渐增多,对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
五、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养出具备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乐与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该专业发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源质量问题。由于音乐院校招生分数较低,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难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学科或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闻传播学恰好就属于这一类的学科,例如“传播学”、“新闻编辑与评论”、“音乐文论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较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考虑提高该专业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如语文高考成绩可设单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虑在该专业的艺术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的比重。三是考虑适当调整艺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学生更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和要求。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而音乐类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欧美,较好的往往都是综合型院校开办的音乐学。音乐院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安排、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偏少,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文学、外语、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音乐学院开始突破传统的以艺术表演为主的专业模式,增加更多的艺术理论专业以及诸如新闻、传播、文学这样的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而这将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气息,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川音乐学院紧邻四川大学这座综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同类专业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虑与川大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
第三,学科处于音乐院校边缘地位,专业发展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乐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非新闻传播,一般来说,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音乐新闻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分配经费,往往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音乐新闻类专业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申报课题,能选择的课题的范围狭小,音乐传媒类型的几乎没有,往往只能选择一些诸如课程或教育改革类型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问题的改善或者解决有赖于高等院校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解决。而这个问题在四川音乐学院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处在向综合型艺术院校转型的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起以音乐、美术、表演、传媒、舞蹈、戏剧六大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除了音乐学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外,川音还建立起了传播艺术系这个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院系。
结 语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首次将音乐专业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培养出了音乐领域的新闻人才,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开设使得传统音乐学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更加具有了应用和针对性。改变了音乐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格局,同时拓宽了音乐学的办学思维。因此,它的建立对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焱、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现状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6页。
[2]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科研项目《音乐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课题项目编号:11SA179)
音乐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经过7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实力较强的高师音乐学院。开设我国高师院校最早的音乐学博士点,音乐学学科是省重点学科,现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1个合作),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2012年度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音乐与舞蹈学排名全国第四位。设有音乐学(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舞蹈学(师范类)等本科专业,音乐教育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音乐学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
音乐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5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王耀华教授是民族音乐学家、教学名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叶松荣教授是现任院长、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文化名家、博士生导师。
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和师资队伍,音乐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共获70多项、部省级奖项,其中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4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9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本科毕业生孙砾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业余组美声唱法金奖;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4项,学院合唱团在第四届世界合唱节荣获金奖银牌、中国音协主办的“放歌海西——中国福州首届海峡两岸合唱节”获金茉莉奖、“同圆中国梦——第七届海峡两岸合唱节”获荣誉——金茉莉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分获团体赛和合唱单项比赛优秀奖等。
为进一步做好2015年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及相关省份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招生简章。
一、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校2015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的报名条件者;
2.考生须参加所在省份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所属艺术类别省级统考(联考),并取得省级专业统考(联考)本科合格证。
二、招生计划
专业
层次
招生计划
学费
音乐
表演
本科
35名(面向全国招生,只招艺术文科;其中①西洋管弦乐器:圆号2人,长号2人,小号2人,长笛1人,双簧管1人,单簧管1人,巴松3人,大提琴2人,小提琴4人,贝司2人,大号1人;②民族管弦乐器:唢呐1人,笙1人,笛子2人,琵琶1人,二胡2人,扬琴2人,北管乐器3人;③中西打击乐器2人。)
每生
9360元/年
三、考试考点设置及报名考试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考试地点
2015年2月10日
2015年2月11日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音乐学院
四、报名办法
1.考生须携带身份证、考生所在地招生主管部门颁发的艺术类专业准考证和省级专业统考(联考)本科合格证[如考生所属省份没有组织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所属艺术类别省级统考(联考),则可不做要求]等前往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音乐学院报名参加考试。
2.报名时须缴纳报名考试费150元。
五、专业考试要求
科目
考试内容
科目说明
科目一
视唱
视唱简谱或五线谱
科目二
模唱
音程模唱、和弦模唱
科目三
曲目二首
演奏练习曲、乐曲各一首
六、合格证发放
在考生专业考试成绩达到我校划定的专业合格分的基础上,根据各器乐类型招生计划,按不超过1:4发放合格证。
七、录取规则
在教育部、考生所在省份招生主管部门和我校2015年招生章程有关规定基础上,根据考生的专业、文化课考试成绩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体检情况,全面考察。
音乐表演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只招收艺术文科考生):只录取参加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考试且获得合格证的考生。在专业考试成绩达到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合格线且文化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份省定艺术类本科文考控制线的考生中,根据器乐类型分别排序,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在专业考试成绩相等的情况下,学校将根据考生文化考试中语文、外语二科成绩之和,择优录取考生。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对新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弄虚作假等舞弊现象的,一律取消入学资格。
八、其它事项
1.考生自备器乐参加考试,考试期间食宿、交通等一切费用自理。
2.上述各器乐类型招生人数系我校2015年拟定招收人数,具体招生人数以各省份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3.以上内容如有变动,学校将在招生办公室网页(zsb.fjnu.edu.cn)或音乐学院网页(music.fjnu.edu.cn)上及时公布,请考生注意查阅。
4.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普通高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执行。
音乐学院咨询电话:0591-22868060、22868053、22868055(传真)
[关键词]音乐治疗 发展 现状
一、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音乐治疗思想及临床应用从全球范围来说古已有之,现代音乐学科起源于美国。“1950年美国成立音乐疗法协会(NAMT),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王旭东《我国当代音乐治疗学概述》,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958年英国也建立了音乐治疗协会。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则成立于1974年。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已有45个国家开展音乐治疗,有27个国家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其中,美国有八十多所大学开设音乐治疗专业,拥有6000多名注册音乐治疗师。
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教授刘邦瑞先生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来中国讲学,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应用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色。中国音乐学院在1984年成立了音乐治疗课题组,并进行了第一个课题“音乐胎教”的研究。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的心理音乐治疗,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方面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
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张鸿懿教授倡导在音乐学系招收音乐治疗方向的专科学生,此后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同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有25个省市的100多个会员单位。这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音乐治疗学科的正式建立。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 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治疗学硕士培养方向,次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招收本科。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所高校设置音乐治疗专业或方向,总办学规模在400人以上。此外,福州中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学院等近20所高校开设了音乐治疗的必修或选修课。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学会成立以来,共召开了8届学术会议,开办了6期中美音乐治疗培训班,还编辑、出版多种音乐治疗丛书,成为传播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的窗口。学会现有来自全国28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会员647人。全国现有200多家单位(主要为综合性医院、社区医院、精神病院、心理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疗养院、康复中心、儿童特殊教育中心等)开展音乐治疗。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近 300 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钟志廷《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载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2005年第4期)
同时,中国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也十分广泛和普及。北京、上海、广州、南昌、天津、成都、哈尔滨、武汉、福州等各大城市都有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其中张鸿懿研究员、留美归国的高天、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等音乐治疗学专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提出关于音乐治疗的学术思想,使得中国音乐治疗专业发展逐步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世态。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国在医疗机构、文化教育、康体休闲、音乐理疗、心理诊所、儿童成长、职业减压、运动医学、康复护理、地震灾区等多领域开始应用音乐疗法,取得不错的成绩。
查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统计结果显示,“与音乐治疗相关的文章有6667 篇,我国对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范巧珍《音乐治疗及其现状研究》,载于《艺术探索》2011年第1期)从这些专业论文看,音乐治疗的适应症包括:1、精神科疾病及精神障碍。精神病医院是我国音乐治疗应用最多、疗效最好、接受度最高的医学部门,因此,音乐治疗精神病的研究也最多,此类研究论文超过50%。2、内科的心脑血管疾病。3、神经系统疾病和障碍。多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的治疗。4、各类疼痛。音乐治疗的镇痛作用是全世界公认的,尤其是中国的音乐电疗法,效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较早使用音乐疗法镇痛的科目是无痛拔牙和无痛分娩。5、中老年保健。实践证明,音乐在中年人食欲不振、肥胖,及老年健忘、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6、妇产科。音乐可以消除人工流产和生育时外界因素对心理造成的紧张,提高应激能力。7、胎教。我国运用音乐进行胎教比较早,成果颇大。如刘莉对 65 名 1.5~2 岁幼儿用儿心量表进行发育商测查,从胎教音乐刺激方面进行分析(胎教音乐选择卫生部优生优育协会推荐的《爱心胎教音乐全集》磁带孕妇篇),发现胎教育音乐刺激对婴幼儿发育商有促进作用(参见刘莉、张峰、刘纪平《胎教音乐刺激对婴幼儿发育商影响的研究》,载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第1期)。8、儿科。音乐治疗智障儿童的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及孤独症行为的干预有积极的作用。9、癌症和临终关怀。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减少癌症患者化疗后的恶心持续时间,降低呕吐程度,改善肿瘤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其他。近年来,音乐治疗还涉及戒毒、美容、亚健康状态、心理障碍等领域,成果众多,暂不详述。
三、我国音乐治疗存在的问题
我国发展音乐治疗二十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也必须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着发展中的瓶颈及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其一,音乐治疗缺乏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音乐治疗学专业人才有音乐学院和医学院两种培养模式,授予的均为文学学士。这些人员临床上从事的多为医学治疗工作,毕业授予的却不是医学学士学位,也就无法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从业和发展上困难重重。其次,音乐治疗学科多数为音乐教育加心理教育和几门医学课程的拼贴式教育,该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都没得到体现。故建立完整、统一的音乐治疗高等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发展音乐治疗学科的重中之重。
其二,基础理论水平薄弱,投入不足。
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若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而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其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我国目前从事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较差,音乐界的不懂医学,医学界对音乐知之甚少。这势必削弱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各高校音乐治疗学科带头人奇缺,多所院校临床实践中的教学指导和多病种的案例积累基本空白。
其四,影响有限,专业人才就业途径狭窄。
总体来说,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学科队伍多为临床附带从事音乐治疗的医学工作者甚至是护理人员。这种格局,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学术上的盲点。如音乐与医疗不能有机地结合,音乐只能附着于医学,医生运用时对音乐没有确切掌握,音乐家运用时又缺乏医学知识。再者,在我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治疗人才没有医师资质,不能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方法用于临床。据了解,已有该专业毕业生的中央音乐学院、长治医学院(专科)就业现状并不理想,故建立更多的实践、实习基地尤显重要。
其五,学科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和资料库信息建设。
关键词:高师学生,音乐会:高师特色:学术交流
艺术实践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音乐教育实践类必修课,音乐会是高师艺术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展示学习成绩的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是教学成果最直观的检验标准。在音乐会中,学生们能够把自己多年在课堂中学到的音乐基本技能与技巧进行充分的展示,并逐步增强综合素质,成功的音乐会不仅仅是学生从心理到生理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飞跃,更是实现完美艺术人生的自我体现。
近年来,大多高师音乐学院(系)都建立了专业的音乐厅,在学期末举行专业汇报演出,并定期举办学生音乐会,一些高师音乐学院(系)还把音乐会的艺术实践列入院(系)的系列活动。如辽宁师范大学就把每年的四月至六月定为音乐学院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把学术交流的热情推向高峰。学院更是从各个方面鼓励支持学生大胆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期间,学院免费向举办音乐会的学生提供:灯光音响齐全的音乐厅,高素质的礼仪、摄像拍照,节目单制作等服务,此外,还会给学生一定金额的补助,这些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举办音乐会的积极性,较好纳提升了学生的业务水平。
院系的支持使得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会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为成功举办音乐会而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然而笔者注意到,高师学生的音乐会在积极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个别问题,下文将针对高师学生音乐会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以求对广大高师音乐师生有所裨益。
一、音乐会应处理好与教育实习的关系,及早举办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调查了几所高师院校,发现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大都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为期至少一个月。例如:北京师范大学2005级本科生的集中式教育实习将于2008年9月22日至2008年11月7日进行,为期6周,河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分“初步实习”和“反思实习”两个阶段,“初步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氛围校内2周-校外5周-校内,三个阶段:“反思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校内或校外三周)教育实习过后或同时,毕业生就该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了。
据笔者了解,高师音乐会的举办者大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由于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原因,毕业生们大都选择在一个相对空闲的时段里进行音乐会,所以,高师的学生音乐会大都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大致集中在四至六月份。
这种音乐会模式相对而言,时间太晚。随着音乐会的结束,学生们也马上要毕业了,这样,音乐会的反馈功能没有时间得以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各高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习安排,与校外实习错开时间,从而,把毕业音乐会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举办,因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音乐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了一些能力,通过音乐会,学生可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在余下的学习时间里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二、曲日的选择应统筹安排
高师学生的音乐会,往往在曲目选择上没有凸显各种作品的层次感,比如:个别美声唱法的学生演唱的全是外文作品,观众不免乏味,同时该生的才能也会遭到质疑。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曲目选择上种类区别明显,语种,风格跨度较大,但是没有做好统筹安排,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各种曲目应该做一分类,并科学的排序,比如,民族声乐曲种可以安排如下(仅供参考):首先是一组艺术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声音通道,还可以在沉稳的律动中获得平静;接下来可以是一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族民歌,充分彰显民族声乐的特色;第三组可以安排民族歌剧……当然,只要设计的科学,有层次,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就是可取的,
音乐会的曲目应选择那些真正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的,作品与人品相一致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优美动听而绚烂的音乐精品。
曲目选择的有层次了,往往又容易暴露高师学生在音乐会中的另一个弱点:虽然曲目风格不同,但诠释的声音、风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学生没有在各种作品中倾入该有的感情,更没有仔细揣摸不同风格作品该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感觉。拿声乐方向来说,贴近声乐美学的要求,应是老师和学生打造音乐会的一致追求。余笃刚先生在其《声乐艺术美学》一书中指出,声乐作为音乐的艺术形态之一,在它的艺术美的创造构成与体现中,具有形成自身艺术美的创造系统。其中词章的语言美构成了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曲作的旋律美为声乐艺术美的有声化奠定了创造基础,两者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书面作品。而演唱的声腔美,声乐的器乐美与形体的动作美,则构成了声乐艺术的表演美,自然是以演唱来作为主导因素的,当然提升音乐会表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就多下功夫。
三、音乐会应精于内容,而不流于形式。
最近几年,高师学生音乐会大有形式盖过内容的趋势,何出此言呢?学生往往过于注重服装是否够华丽,场面是否够壮观,而忽略了音乐会的质量是不是够高。
一场音乐会,有的学生花费几千,有的甚至投入上万元,为了追求华丽,衣服换的像模特走秀;为了造势,请来乐队助演;甚至有些学生把音乐会当作提高社交圈的场合;还有,一些音乐会由于拉赞助,充斥了商业性,广告不时穿插其中……高雅的交流学术的音乐会,已然变了味道。
据笔者了解,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会在形式上是非常朴素的在这些学校,音乐会几乎天天都有,每场音乐会穿什么礼服 讲多少排场,几乎没有人在意,学生更多的是关注音乐会的质量。当然高师音乐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两者的学科定位也不尽相同,拿声乐方向来说,王耀华先生指出,高师的声乐专业方向教学区别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家教学,应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院校培养纯粹的精英:高师则是精英与大众结合,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师音乐会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摒弃形式上的浮华,扎实打好音乐会内容的功底,真正凸显高师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系)应提高音乐会的举办频率,让音乐会能全员参与,在我国某些高师音乐院校,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既没有上过舞台,也没有上舞台的欲望。而高师学生的音乐才能需要在音乐实践中得到提高,音乐会应成为每一个高师音乐学生的必修课,可以把音乐会的成绩与学分挂钩,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自由选择开专人专场音乐会或是几人结合(专业可不限)的音乐会。这对每个学生来说既是严肃的考验,又是学习的动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才华。
四、营造音乐会欣赏的学术氛围。
音乐艺术的欣赏思维过程,除具备一般审美感知,联想与情感体验等这些共性因素外,同时也由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习惯、趣味、联想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高师学生音乐会面对的观众,主要是音乐学院(系)的师生,同时还有学校里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欣赏音乐会的过程中,很多观众习惯了热情随意的晚会氛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有考虑音乐会是否正在进行;还有,个别观众穿着过于随意,上着背心脚穿凉拖就入了场;同时,大声喧哗,曲目未了就鼓掌,演唱(或演奏)中间就上台献花等现象也较常发生,这些都是听现场音乐会所应杜绝的,它们不仅干扰了演员的情绪,打断了其他观众欣赏的连贯性,同时还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音乐美学学科于1920年由欧洲传人中国,最初来自和萧友梅等人的介绍。笔者曾发表过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综述,涉及源流,在此不赘述。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与教学现状是:基本上沿用从西方引介来的“音乐美学”,而“中国”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各教材中的章节和举例,只占小比例。现有的音乐美学教材(包括本人的《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音乐美学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概要”一节中。、显然,西方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完全空缺。据陈自明教授介绍,印度的音乐美学思想很丰富,但混杂在其舞论中。笔者曾经打算和印度驻华教师高兴(中国名)一道翻译相关文献,但是至今未能付诸行动。几次参加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或学院的世界音乐周活动,获取了一些音乐信息,但其中的音乐美学内容尚需揣摩。从研究人员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者不占多数,其他东方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美学研究者几乎没有。就现有综合情况或条件而言,我们首先应该加强本土音乐美学研究。蔡仲德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从音乐实践中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因为他本人的研究主要以文字史料为对象。这样,一方面中国音乐美学内容少,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又多为文字史料的梳理和阐释。从音乐实践人手的研究,目前虽然尚未取得像从理论人手的研究那样丰富甚至系统化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重要进展,例如对古琴“表演美学”的研究等。从实践角度对既有核心概念的研究,也有重要进展,例如对“大音希声”、“天人合一”等的体悟结果(今人关于这些体悟结果的表述很少)。也许这些成果还不足以构建出“中国音乐美学”,但是它们已经与西方的感性论、人本主义的“审美主体一对象”有所区别(这些成效放在后文再述)。显而易见,音乐美学研究与教学跟音乐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应该将它们联系起来看。
从整个学界和教育界看,西方音乐理论无论新旧都是我国音乐创作、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训练的是适应西方大小调体系的耳朵;“音乐”以西方艺术音乐中的纯音乐作为典型,因此才出现“自律”“他律”、“存在方式”等的种种争论和话题;欧洲作曲“四大件”成了创作和分析的几乎唯一的工具。总之音乐技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都是西方的,离开了西方技术和理论,国人几乎无法作曲和分析音乐,甚至无法言说音乐。郭文景曾经立誓创作一首不受西方影响的作品,经过努力终于放弃;陈其钢也曾呼吁“走出西方现代传统”,但是至今似乎没有产生足够广泛的影响。整个社会仍然处于后殖民状态:音乐厅上演的曲目、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教育采用的学科知识,多数还是西方的内容,尽管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呼吁建构“中华乐派”(有些地区也提出以区域命名的乐派,如“草原乐派”、“福建乐派”等),但是从寥寥无几的理论成果看,仍然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参照;这些难得的努力,不仅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反而惹来不少微词。当然,其做法确实存在可以商榷之处,例如“学派”究竟应该在出现瞩目成果之后被社会“赐封”,还是先打出旗号再下功夫出成果?中国音乐体系是否要参照西方技术和理论体系来建构?等等。在现代思潮中,还有一股强大力量,即“科学派”。科学派强调客观认识方法和客观知识的获取,典型者如音乐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借助现代设备来测量音乐影响下的人体反应,获取这种反应的数据,如脑电波、心律、呼吸、皮肤电的数据等。但是同一套数据可能对应两种甚至更多种心理现象,这样一来实验采集的数据有何意义便成了问题。这就引发了相关的思考:精神领域或艺术领域的“科学”应该怎样定义,其尺度应该如何确立?在全球认同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的语境中,人文科学的尺度或音乐文化的科学尺度为何、何以成立?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从学术活动看,近年来“多元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讨逐渐升温。2009年10月17―19日,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主办的音乐美学笔会就以“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审美价值”为主题。2012年12月2日由华南师大音乐学院承办的音乐美学笔会,议题包括中国音乐美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资源发掘和个案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年会,至少从第7届(2005)开始,每届都设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专题。2008年1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第8届年会,第3个议题为“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及相关学科建设问题”。2011年11月25―27日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了第9届年会,以“现代性进程,多元化语境,跨学科策略与当代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与相关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及于润洋、赵宋光、蔡仲德、茅原、王宁一、张前等著名音乐美学家学术思想”为主题。仅2014年,就有三次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专题的全国会议。2014年5月10―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十年祭”学术研讨会,主题有四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文献的美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美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研究;蔡仲德学术思想研讨。2014年3月3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和居庸书苑主办的“《溪山琴况》的当代阐释研讨会”在京举行。2014年9月27日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可思的声音世界――罗艺峰教授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高端论坛”。这些会议都集中探讨了中国音乐美学问题。
中国音乐美学史教学,其内容有赖于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如上所述,蔡仲德在文献梳理和注释上做了大量基础、体系化的工作,还有很多个人研究成果。蔡仲德身后,学者们继续前行。在理论方面,大家尽力拓展蔡先生未及或未选择的范畴,例如“佛家音乐美学”、“天”“气(牛”等核心概念,以及新文献史料的研究,如《文子》、帛书《老子》等。罗艺峰近期出版的《中国音乐思想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中就有许多新文献史料的发掘,还开掘了新范畴如“音乐占候术”等。蔡仲德先生曾经跟笔者交谈,指出《乐记》“乐本篇”的逻辑链条“物―心―声―音―乐”之前还有一个带括号的“天”,意指“天”在古人那里是第一位的。笔者因此撰文《从知声、知音到知乐》(《福建艺术》2005年第2期),在这个链条前加上了括号的“天”。罗艺峰的专著对“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这些成果都逐步进入课堂教学。还有一些学者、出版社的科研项目与此相关。如王耀华、方宝川主编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由国家图书馆陆续出版(第一辑14册出版于2011年6月);叶明春负责的《蔡仲德文论全集》基本完成,《音乐美学通识教材》和《中国音乐美学史简明教程》的编写也已初见成效;上海音乐学院洛秦主持立项、王小盾担任主编的《中国乐论》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及现代8卷,其整理和集注工程浩大,正在完成中;新近王次葜鞒值墓家科研项目“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正在进行中;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也有新的相关出版计划。这些成果将陆续被纳入教学,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文献资料。
在人才培养上,迄今已有多所高校设立了音乐美学专业,每年都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并都有毕业生走向社会,在各地各单位发挥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作用,这些都有目共睹无须赘言。中央音乐学院本科音乐美学课程有3门,即音乐美学基础、西方音乐美学史和中国音乐美学史,至少各上1个学期,音乐美学基础曾要求上1个学年。研究生有一门“音乐学历史与现状”,其中有“音乐美学的历史与现状”,上4周课。这些大课之外,由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笔者本人在一对一专业课中,按照学院要求和每位新生一道确定阅读书目,除了音乐美学经典之外,还要求学生研读新出版的文献。在中国音乐美学教学方面,继蔡仲德之后,李起敏、苗建华等接力从事大课和专业课教学,招收硕士、博士生,现在又有新博士留校担任这方面的教学;王次熠身为院长,除了担任本科音乐美学基础课教学之外,也招收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的毕业分配到其他院校或研究机构工作。外校担任或兼任中国音乐美学教学和导师工作的有罗艺峰、修海林、叶明春、刘承华等,不一而足。有些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时,也鼓励学生做传统音乐美学方面的选题,这些学位论文将不断出现在学术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前文已经涉及音乐美学研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进一步集中概括和分析几个重要问题。
其一,关于感性学。1750年鲍姆嘉通提出“感性论”,在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时期是难得的,尽管他把感性论定为“低级认识论”。从实践上看,理性处于中心地位的时期,感性活动尤其是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活动一直很繁荣,客观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感性需要,也平衡着理性统治的世界。但是自1920年传入中国以来,在被翻译成“美学”、“音乐美学”的同时,“感性”被削弱甚至丢弃。这一方面跟几千年乐教传统有关,另一方面跟战乱时期政治家推行文艺“工具论”有关。
至今,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领域,感性论依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以认识方式来讨论审美和进行审美教育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其原因依然跟国家意识形态、东欧美学思想有关。后者坚持音乐反映现实的“反映论”美学思想;从音乐特殊性出发,提出“间接反映论”,即音乐通过表现社会人的情感来反映现实(需要注意的是,同其他文论一样,作者的论述往往被“中国化”,突出了其中的某些“可用”的东西)。因此,他律论的“情感论”美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当然,情感论并非仅中国音乐学界和音乐教育界强调,西方音乐哲学美学界也如此。即便是20世纪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美学重要流派如符号学、分析美学等,也从不同角度竭力探讨音乐和情感的关系。符号学将音乐视为抽象情感的符号,分析美学中某些学者如戴维斯,认为音乐表现了情感外观。事实上很多音乐确实是表现思想情感的,很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也如此。问题是,那些自律论的作曲家和作品在中国不被正视,只在音乐史和作曲技术教学、学术论文中出现,其成果占很小比例。
从欧洲到中国,从感性论到美学,从工具论到反映论和情感论,这些转变背后,有很深的历史、社会原因,到了今天,原来社会语境中的话语,变成了学术话语。“民族性”如此,情感论也如此。问题在于,情感论将聆听音乐导向了音乐认知,也即用认识方式代替审美方式――听音乐是为了把握其中表现的情感,而把握情感则需要了解历史背景、作曲家生平和创作意图等等。在中国音乐学术领域,“感性”往往被等同于“感官”。因此,强调感性往往被当作追求“感官愉悦”,被视为“肤浅”。在感性问题上,第二代音乐美学家如韩锺恩、邢维凯、周海宏等,都从学理上作过很多辨析和维护。在笔者的研究和教学中,也把感性作为美学的门槛,指出只有抓住感性才能抓住美学要旨。笔者认为,感性和理性一样属于精神范畴;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一样属于精神活动;感性活动的特点在于感官参与,但却不是感官活动;从艺术创造看,感性更能反映人性(动物也有理性,只不过没有人类发达,但性质一样)。心理学研究成果完全支持这些论断,例如最基础的刺激一反应模式,心理学指出刺激需要经过大脑的作用才使人产生反应,不赘述。因此,音乐美学要真正在中国建立,首先要还原它的感性论性质。
进一步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作为感性学分支的音乐美学的任务。在笔者看来,过去是有美无学,现在则是有学无美。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美学学科,却有关于音乐美的论述。引进了美学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音乐美学真正开始学术研究,重心却不在美与审美规律的探讨上,而是纠缠在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上。笔者在音乐美学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个问题:音乐是否表现情感与是否美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是否表现思想情感的音乐一定是美的?为了表现思想情感,音乐一定要美吗?反过来,美的音乐一定是表现思想情感的吗?诸如此类。在审美的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问题上,一直以来困扰着学界。以往的审美理论大都按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来论述,强调聆听音乐的最终任务是在情感体验之后的哲理反思,获得某种认识。多年前笔者就将这种“审美”目的论比作让音乐不在审美领域当巨人而在哲学领域作矮子的“馊主意”。情感论加认识论,而不是感性论加愉悦论,目前这样的情况还很普遍。审美愉悦,生命的一种高峰体验,是人类长期身心进化结果的表现,却被当作低级感官享受受到贬斥,至今如此。
其二,感性学的范围。笔者在《音乐美学基础》教材的“序论”最后部分指出,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问题集中在“音乐”和“美学”两个方面。前者即什么“音乐”的美学,问题在于自音乐美学从西方传人至今,“音乐”指的是西方概念的“纯音乐”或“绝对音乐”,即器乐。正因如此才有“自律”、“他律”及各种相关问题。而“美学”中概括的各种“规律”,也是这种以纯音乐为对象的静态聆听方式的“美与审美”规律。在这样的审美关系中,音乐是审美对象,人是审美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西方人本主义语境和范畴的“囊中之物”。显然,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尚未涵盖全球范围(这本来就一直如此);我们的“音乐美学”一直处于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之中。这意味着迄今为止的音乐美学,其中概括的“基本规律”是否具有全球的普适性,肯定和否定的回答都无法证明。因为这种判断必须由全知者来进行,但是没有人通晓世界上所有文化中的音乐。按照英国分析美学家斯克鲁顿的看法,音乐是“第三物性”的事物,即文化属性的事物,而不是第一物性(物理属性)和第二物性(感知属性)的事物,文化差异造成多元音乐现象,要了解一种文化中的音乐,就必须深入其中。笔者认为对某种音乐的“知”,包括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前者尤为重要。显然,对每种音乐文化的了解,需要耗费相当时间。例如印度人所承认的了解他们的传统音乐的西方音乐家,都曾在印度生活十几二十年。即便是印度本土的孩子,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练习才能为人表演。人个体寿命有限,无法做到对世界所有音乐文化的全知。西方人概括的是西方器乐审美规律,我们似乎也这样做过。笔者认为,现在我们的音乐美学可以解释西方概念的三种艺术音乐,即美的、不美的和反美的。其中,美与反美是国际学界通用词,而“不美”则是笔者的命名,指理性设计有序而无法感受到的类型,例如序列主义特别是整体序列主义的音乐。但是,我们的美学没有研究西方民间传统音乐,也没有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更没有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传统音乐。这里有个问题,有学者指出民族传统音乐并非以审美为主要功能。但是据了解,所有民族的传统音乐中,都有专供审美的音乐,或者说有专事音乐审美的活动;几乎所有音乐都不同程度具有审美性质,即便是完全属于实用的音乐。康德式的审美与实用的划分,对今天依然有影响。此外,艺术学关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原始艺术”只有经过加工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以此尺度来衡量,原生态民族传统音乐便比不上艺术音乐,审美含量不高。当然,目前这种看法正在改变,民族传统音乐越来越多地被搬上音乐审美的餐桌。
其三,关于音乐美学课程标准。迄今,各级音乐美学教学尚未严格论证课程标准。2l世纪教育部开始了包括音乐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改革,设置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定稿,从实验基地到全国中小学校,可谓轰轰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主次熘主持的“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改革”重大项目也已顺利结项。由于目前该成果尚未正式发表,因此笔者在此只谈个人看法。据了解,迄今各院校的音乐美学教学,大都限于现有的音乐美学教材,而各位导师布置的阅读书目,各有不同。在各校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被要求修满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音乐类和非音乐类等课程。就中央音乐学院而言,音乐美学学生的专业课由导师教授,内容自定;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公共课。必修和选修课的设定,通常是“有多少米煮多少饭”,即根据既有教师开课。记得十年前,在一次音乐美学教研室开会时,新老院长和书记都在场,笔者曾经“捅娄子”说了上述那些话,现场突然鸦雀无声,后来还是书记打破静默,问身边的张前教授是否如此,张老师点头。事隔多年,情况并没有变化。当然,笔者相信各位导师的能力,因为大家都是过来人,能有今天的成就,说明多年积累具备了良好知识结构;这些成长的经验,加上后来的日积月累,必然给学生提供一个样板。不过,从教育学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设置具有基础意义,也是学校教育的规范性的要求。当然,从全然实用角度看,课程标准提供方向、思路和具体教学做法,对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说来,音乐美学学士、硕士、博士应该具有什么知识结构,具备哪些能力,是需要论证的;根据论证结果,该开设哪些课程就开设哪些课程,而不是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或只开什么课。
三、关于研究与培养人才的思路
2007年11月,第7届全国音乐美学年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召开。会议期间的一个夜晚,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处安排了一个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见面会,议题是导师想向研究生们说的话。笔者在那里提出了音乐学治学和学习的“四大件”――体验、阅读、思考、写作。从此我经常向学生提这个“四大件”。现在,笔者想在此用书写正式阐述它们,作为包括音乐美学学科在内的音乐学各学科的建设、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的思路。以下仅围绕音乐美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话题来阐述这四个方面。重要的是,这些方面直接涉及于润洋教授音乐学治学精神的“六关系”,即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思想、本门知识与相关知识、经典知识与前沿知识、感性体验与理性表达。前三者是于润洋教授一贯奉行的,后二三者是后来加上的。我做了一些概括。
其一,体验。包括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田野等所有跟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的体验。只有深入实践体验,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感受经验,才能搞好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音乐学研究。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中之意。在《实践论》里谈到这一点。目前我们的学生从小是琴童,有单项乐器的表演实践,个别有两项乐器的实践,很少有多样乐器的实践。听赏方面多接触西方古典浪漫的作品,很少接触早期和现代作品,这跟音乐的音像出版物少有关;本国音乐中,多接触的是新音乐,少接触传统音乐和新潮音乐;全球音乐中,多接触的是流行音乐,少接触世界民族音乐。出于个人审美需要,当然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作为音乐美学的学生,好听不好听都应该听。就前者而言,笔者特别关心沉醉的体验。中央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笔者时常爱问考生:有你最喜欢听的音乐吗?如果一生都在搞音乐美学,却从没有或很少音乐沉醉的体验,只记住了书本上的东西,或者只具有高超的作品分析课和视唱练耳课训练出来的音乐结构分辨能力,那么能期待这样的“研究者”写出怎样的论文呢?此外,笔者认为他们最缺音乐创作实践,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不同程度存在着“没有音乐的音乐学”现象。作曲家反映不爱看这样的文章,是有道理的。其实,学者们受限于条件,也很少接触世界民族音乐。就本土传统音乐而言,除了民族音乐学学者,音乐美学学者也接触不多,更少有对其做深入研究。笔者曾提出“自身田野”的命名,指研究者对自身经历的研究。即便如此,多数音乐美学学者也没有多少传统音乐方面的经历。学生们绝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更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如果要研究多元音乐的美学问题,就需要深入田野去获得各种相关体验。目前有一种体验很难获得却又不得不去体验的,那就是“天人合一”。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特别是文人音乐美学、“佛教音乐美学”之类,如果没有这种体验,恐怕难以有效阐释古人的相关言论。
其二,阅读。很多学者特别是海归学者都指出,中国学生阅读量太小了。这里除了数量之外,还涉及阅读范围。通常音乐学者和学子多读本学科的文论,少读大文化类的文论。为此于润洋教授提出两个关系的处理,一是本门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是既有知识和新知识。前者关系到一位学者或学子的知识结构,后者关系到他们的知识更新。旅澳学者杨沐几乎每次回国都要谈到知识更新问题,并且不断给国内音乐界带来新的国际学术信息。留学西方或者香港回来的学者或学子都对学习期间大量阅读深有感触。大量阅读至少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学习知识、扩大知识面,产生宽阔而深厚的知识结构;一个是了解学术动态,从而把握学术创新方向。在于润洋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笔者通过主编“十一五”规划的国家级教材《西方现代音乐美学》,联合几位年轻学者一道工作,梳理了一些新出现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分析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美学方法论(达尔豪斯)、音乐教育哲学中的美学、音乐批评中的美学、现代音乐表演美学等。还有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暂时没有充足的音乐方面的内容,未纳入新教材中。但是,笔者指导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正在做“音乐审美环境”研究,相信今后环境美学等也能纳入音乐美学领域。近年来新音乐学引入国门,受到较为普遍的关注。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音乐美学、社会性别或酷儿理论视角的音乐美学研究等,已经成为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这些新知识都已纳入专业课教学中,当然,也许尚未普遍如此。笔者对学生提倡读书采取“同心圆”模式,即以本门知识为核心,按照疏密关系选择阅读资料来研究。以音乐美学为核心,可以这样建立同心圆阅读资料,依次为音乐学相关学科、普通美学和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声学等、哲学/自然科学哲学。如果再扩展,还可以纳入更多的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在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开始了具体的有目的的同绕选题的研读。这时候尤其要注意最新学术成果的信息。
其三,思考。没有思考,阅读的信息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学术创新。思考不能“无米之炊”。以往所有体验和阅读的积累,都是思考的材料。最令导师们伤脑筋的是学生不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表现在不会选题。笔者本人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从许多答辩情况看,笔者往往能从学生的论文选题中看到导师的影子,即被时间所迫,导师不得不从提醒、启发到直接提供选题。这也许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问题就在于学生缺乏思考,缺乏长期关注学术动向,缺乏独立科研的能力。笔者建议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要积极思考:首先要真正了解作者文论所表达的东西,同时要具有批判意识,随时提出疑问,然后及时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笔者本人学习期间一直习惯作读书笔记,并因此受益良多。有些阅读的时候脑子里闪现的东西,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忘记。这是很多学者都有的经验。关于批判意识,许多导师都有这样的要求。例如蔡仲德教授,他寄语年轻学子的三句话是:要有独立人格、要有批判意识、要有创造能力。周海宏教授也经常对学生提出要保持批判意识的要求:无论作者多有名气,阅读他们的文论始终要有批判意识;他人的观点需要审察,不能直接用来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重要的是,思考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结合的原则。应该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如果不顾历史,只从逻辑上思考问题,往往会陷入逻辑游戏或语言游戏之中,难以提出有真知灼见的观点或看法。而如果不顾逻辑,只在历史的海洋中“捞”细节,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难以跳出来抓住实质问题。在一些学位论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知识梳理很细致,但是缺乏思想。蔡仲德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说:现在培养的主要是掌握知识的学生,而不是能产生思想的学者。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
其四,写作。笔者个人的体会是,体验、阅读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再动笔,就能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在音乐美学基础问题和理论应用(如评论)的写作上,涉及感性体验与理性表达这个最大的难题。常话说,语言终止之处就是音乐的开始。事实上所有感性、超感性或非理性的体验如审美体验、宗教体验、情感体验等,都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这是常识。西方传人的感性学,研究对象是音乐美与审美的规律,或者是以听觉为核心的感性需要和满足的规律;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如音乐创作、表演、美育、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相关历史,即音乐美学学科历史、自古以来个民族文化中关于音乐美和审美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感性学研究成果的表达,常常涉及两个方面的文字书写,一个是描述音乐,一个是描述音乐感受。显然,没有这些描述的专业术语系统。于是,人们不同程度地“无奈”地采用了隐喻方式,也就是文学方式。而“文学性描述”又受到不专业的否定和排斥,甚至严厉批评。其实那样的描述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用“运动”、“欢快”、“哀伤”之类的隐喻,也只能用“运动感”、“欢”、“哀伤感”之类的描述,后者表明那些描述词语的所指并非音乐本身具有的东西,而是听者的感受,属于“唤起理论”。这正是分析美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戴维斯在《音乐的意义与表现》一书中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音乐本身是隐喻的,还是描述音乐的语言是隐喻的?作者排除了前者。就后者而言,作者认为情感术语的隐喻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在批判了自律论、符号学、表现理论和唤起理论之后指出,音乐本身具有音乐的外观。国内音乐学界有四种分析模式,即作品结构分析、社会历史分析、音乐学分析(于润洋)和音乐学写作(韩锺恩)。它们都用到技术术语、认知术语和情感术语,但比例不同。结构分析多用技术术语,社会历史分析多用认知术语,音乐学分析均用各术语,音乐学写作多用情感术语和文学描述。四者都用到隐喻。所谓“音乐学写作”,是韩锺恩教授提出的“音乐审美分析”。他指出,音乐美学的分析,应该有别于其他分析,应该是对感性的分析,否则就没有学科存在的理由。由此提出了第四种分析模式,并借于润洋《悲情肖邦》出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个音乐学系学生交流之际,带领后者的学生亮相音乐学写作模式。但是结果被当作回到了非学术的文学描述时代,迄今未见新的举措。笔者并没有新良方,但是认为感性分析是音乐美学写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分析哲学美学成果可以借鉴。
西班牙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现有高等学校300多所。由于西班牙是一个可移民国家,并且要求相对宽松,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涌向西班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中国人开始选择西班牙做为自己留学或者移民的首选国家,同欧美等国的高消费相比,西班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学习“与上帝对话的语言”
除了英语、汉语之外,西班牙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实用语言之一。全球讲英语的人约为4.9亿,讲西班牙语的则有4亿,同时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这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国家,而美国的官方语言除了英语之外,也包括西班牙语。这使得学习西班牙语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由于西班牙语优美动听,所以被誉为“与上帝对话的语言”。据专家估计,英文、西班牙语、中文将成为21世纪最通用的语言。
首先,西班牙语是21世纪的官方语种,她是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的重要官方语种之一。她也是很多国际政治会议的最重要语种之一。
其次,在西班牙和南美洲地区共有4亿人使用西班牙语;在美国有超过2000万的居民正在使用西班牙语;在日本,有109所大学正在教授此语言,有接近4万名日本大学生正在学习西班牙语。
还有一点,近年来,随着中国与西班牙、南美洲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以及加入WTO,国内将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现实是国内掌握西班牙语人才稀缺,这就为选择留学西班牙、熟悉西班牙语的中国学生提供具有竞争优势而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因此,近年来,学习西班牙语已成为全世界非西语国家人们的教育投资项目,送学生到各西班牙语系国家学习西班牙语已在国际上蔚然成风。在中国,学习西班牙语,到西班牙留学将成为新的、最大的教育投资热点。
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西班牙具有悠久的大学传统,现有100多所大学及300多所闻名世界的专业高校、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各种专业和各种程度的教学。西班牙发达的公立体制,教学质量的保证,高等教育学费低廉,而且国家提供部份资助,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西班牙文凭也得到国际公认,每年接纳10万外国学生,欧洲式的办学标准,高质量的文化氛围,国家级的毕业文凭。这就是西班牙的国际市场上提供就学机会的本领。
西班牙的教育体制由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各等教育机构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中,从小学到博士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外国留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只收注册费(500-800欧元根据专业不同)高中学历的要通过考试,合格后可直接申请任何大学。
对外国学生,进入公立大学须通过西班牙语国家等级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后与西班牙本国学生一样免学费学习,部分私立大学不须考试但须交纳高学费。未通过或未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者可申请其大学的专科学习,专科毕业后再转入本科和研究生学习。
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为了鼓励发展教育,国家和私人机构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只要是学习勤奋努力、能够完成校方学习要求的学生,均可以申请奖学金 。西班牙大学的奖学金金额约在500-4000人民币/月之间,享受奖学金的时间为1-6年不等。每年还向国外学生提供一定比例的奖学金。西班牙政府用于奖学金的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3%。
西班牙一般大学,修业期分为个七个学年,三个阶段教授,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为一阶段,以通材教育为重心,灌输人文地理的认识,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为第二阶段,授予专业训练,完成二阶段所有课程,并经过考试合格,即获硕士学位,之后再接受两年之研究,缴完论文,通过测验,即完成第三个阶段,获得博士学位。 以上是西班牙大学就学现况,外国学生赴西班牙读书,多已接受原国家的高等教育,因此只要持有效的证明文件(经过翻译公证,西班牙教育承认),即可援用比较学历的方式办理。以圣诞节复活节暑假,将一个学年区分成了三学期,每期结束都有颇为紧张的期考,以确认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申请学校注意事项
入学方式:
大学一年级新生:所有外国学生,持有母国的高中文凭,经该西班牙教育部认可,即可申请大学就读,就读之学院、学校与科别由学生自由选择。
补修学分: 外国学生在母国已接受大学教育,但所修课程非全部为西班牙教育部所承认,故需补修大学部门未承认之课程,并修齐硕士学位之课程即可获颁硕士之学位。
博士班研究:西班牙大学之博士班课程,准许在外国修毕硕士学位之学生,但仍须办理学历认证作业,经西国教育部认可后,注册大学之博士班课程,并修齐专题研究内所指定的科目,通常须两年时间,经过考试,缴交论文即可获得大学颁发之博士学位
申请时间:
一般来讲,申请入学时间应早一些。申请进入西班牙的大学,应提前一年着手准备各类材料,然后按照规定在申请截止日期前将所有必备材料递交。由于西班牙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对专科以上的中国学生持欢迎态度。
西班牙公立大学的入学时间在每年的2月和10月,DELE是外国学生的西班牙语等级考试,在每年的5月和11月举行。外国学生进入公立大学学习须通过西班牙语DELE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或评估)后与西班牙本国学生一样享受低学费的待遇,但各个大学的入学要求不尽相同。不通过考试可以直接进入公立大学三年制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再转入研究生学习。部分公立大学硕士课程和私立大学硕士课程不须入学考试但要缴纳较高学费。
申请条件:
学生:大专、本科毕业生, 职大、电大、自考、成人可以申请。
父母:能够出示10-12万人民币的存款证明。
语言:目前西班牙领事馆对中国学生尚无西语学时证明,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
兴趣:对西班牙语言、文化有高度兴趣, 对掌握、运用西班牙语有信心和预见。
留学费用:第一年,如果您是大专、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您需要读一年的西班牙语,语言课程不享受国家的免费教育,所以第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医疗保险、接机总共在7-10万人民币左右。
第二年的本科(Diplomatura)学费80%由政府补贴,学费注册费500-1000欧元,硕士(Licenciatura)学费1000-3000欧元左右。私立大学及西班牙语学校的学费则相当高。学生在西班牙以住经济型学生公寓或合租公寓、三餐自炊及上下学使用交通工具为例,大约为350-450美元。学生公寓生活费每月400-500欧元左右。
打工:西班牙政府允许外国学生在课余勤工俭学,但需另外申请合法打工学生工作证,工作时间不得与上课时间冲突,不得超过一般正常工作时间的77%(大约30小时/周),并需按照西班牙劳工法与雇主签订工作合约,雇主有义务为打工的学生上社会福利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的94%,其他的6%在工资里扣缴。社会福利保险包含100%公立医院医疗及60%药品费用。
想勤工俭学的学生可在任何行业寻找打工机会,像马德里、巴塞罗那这些工商贸易旅游大城,一般在餐饮、旅游服务行业,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公司是不难找到工读的机会。无论何种打工都需在通晓西班牙语的基础上,学生工读工资大约在5-8美元/小时的水平。
申请签证须知
一、 请留学签证者必须亲自前来申请。
二、 应递交的材料:
1、填好签证申请表并将4张近期照片贴在上面;
2、翻译并认证过的无犯罪公正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3、使馆领事处指定医疗机构所开的健康证明原件,申请人不得患有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传染病、精神病,且无毒瘾(原件);
4、由申请人已被录取的私立或公立学校负责人签发的录取通知;
5、若无上面所提的被录取证明,无论申请人欲前往的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都需提供此学校是被西班牙官方承认的,并有授课管理权的证明;
6、申请人学位证书翻译件的公证证书;
7、申请人拥有充足的生活来源(包括食宿及日用开销)的证明或是能收到以上方面的费用作为定期收入的证明。申请人的经济承担能力将同其去西班牙暂时居留的时间、目的、个人情况及西班牙方面接收家庭或机构的接待能力进行评估。
8、申请人如果未成年,需得到其父母或监护人关于其在西班牙学习和居留时间的批准。可能会要求申请人前来面试。西班牙大使馆有权向申请人进一步索要任何签证所需证明材料。所有证明材料需被翻译成西班牙文或英文。
三、 签证费用是405元人民币(54欧元)。
几种院校介绍
・西班牙语文研习: 西班牙各大学通常设有西班牙语文研习课程,这些课程专为外国学生所开设,修业期限通常为一年。公立语言学校,只要自认为有学习兴趣及能力者,均可入学,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获得校方的文凭。
・私立语言学校:专门教授外国人学习西班牙语的学校,教学内容以加强西语会话能力为主,并另有选修课程,如西班牙文化、历史、商用西文等。
・音乐学院及舞蹈学校: 西班牙的音乐水准,在欧洲是相当闻名且具高水平,在西班牙的独特风情中所蕴育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吸引无数爱好者与有心学习者的兴趣。在音乐学院上,西班牙约设有43所大小不同的音乐学院,其中以马德里皇家高等音乐学院及巴塞隆纳高等音乐院最负盛名,在音乐学院所研修的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于每个阶段修业后取得初中高三级艺术文凭,至于外国人进入音乐学院就读,需参加能力鉴定考试,确定其可进入之等级就读修业。 西班牙约有7所舞蹈学校,其中以马德里皇家高级舞蹈学校,和巴塞隆纳高级舞蹈学校最为著名。
・美术教育: 西班牙的艺术在欧洲颇富盛名,在各大城市中均设有美术学校或装璜学校等,培养艺术人才。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HERZEN国立师范大学)创立于1797年,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唯一冠有俄罗斯国家名称的师范大学,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师范大学之一,为俄罗斯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近年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和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荷兰、挪威等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学中心合作办学,在教育界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一、科学严谨的培养体系
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长期严格的系统性理论及专业训练。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笔者在俄罗斯高等师范完成了硕、博士阶段的学位进修并留校任教多年,对俄罗斯的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有着更为全面的接触。下面,笔者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为例(以下简称俄师大),根据俄罗斯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简述其设置的不同的培养内容。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本科学制为四年制,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水平,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即为普通学校中的传统音乐课培养任课教师。音乐课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在这样的需求下,俄师大音乐学院把课程设置定位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上。本科阶段的课程安排涉及面广,专业多样,钢琴、声乐、合唱、指挥等成为贯穿大学四年的必修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各类教学法及英语音乐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同样也要学习两年以上。以上这些课程也是俄罗斯所有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必修课,这就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专业课之外,学校还会定期进行各种各样的合唱、独唱、乐器演奏、各类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在学校的安排下定期去各地小学实习。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硕士阶段为两年,为“补充性音乐教育”,即为儿童音乐学校和中级音乐专业学校培养师资人才。中级音乐学校是俄罗斯学生升入大学或音乐学院之前必经的过渡性学校,学制为四年,以器乐、声乐等专项专业学习为主,因此,在硕士阶段的培养内容上,除四项基本专业技能仍然是必修课程外,公共课的层次也更加深入,如开设音乐创作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问题、现代音乐教学实践、现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技术专项教学法等课程。此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增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一年级为模拟实践课,二年级转为中学实践课,每周分别去音乐学校实习,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熟练掌握专业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力求毕业生将来既能在普通小学任教,也可以在中等专业音乐学校就职。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博士研究生则为高等音乐院校、音乐研究院所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师资或音乐研究人员 ,故课程设置进入专项专题研究阶段,侧重学术性,要求研究者对音乐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研究能力。
二、丰富、科学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俄罗斯高等师范在本科、硕士阶段都由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三部分组成,在课程内容上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差不多,只在重要的课程上有些区别,下面笔者详细说明。
(一)公共课的设置
公共课的课程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根据音乐教育这一特定学科设置的必修公共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哲学、美学、历史、外语、教学法、电化教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视野。
俄罗斯教育界认为:教授音乐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同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针对音乐学科,近年来开设了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创作心理学、艺术美学等新兴课程,并且迅速地占到了重要的地位。
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如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史等科目,并针对音乐学院的专业特殊性开设了音乐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问题、现代音乐教学实践、现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等课程。而且,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节上,把心理学、教育学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这种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会成为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哲学是唯一一门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中贯穿始终的公共学科,学习内容从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等逐渐加深,也是各个学习阶段最终“国考”的重点课程。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由音乐理论、合唱、器乐演奏、声乐表演四个教研室来完成。音乐理论史学教研室为学生开设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曲式分析、作曲、音乐评论等大量的理论课程,此外,俄罗斯高师音乐系里通常会有个书籍储藏丰富的图书馆,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资料。
音乐评论的专业技巧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学者的专业化特征,因此,音乐评论课成为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掌握音乐认知能力与技巧的实际应用课程。在这个长达两年的过程当中,学生要完成对当代音乐主要趋势的分析评论、大型器乐作品的评论,以及对综合型复杂音乐即歌剧作品的分析评论三个阶段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收集阅读音乐界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并定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总结,撰写不同类型评论文章,并围绕自己所选择的主题,较广泛地关注各种音乐活动,通过学习音乐评论理论和参加音乐评论实践,使学生得以把基本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合唱和合唱指挥课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本硕学习期间两门“专业国家考试”的课程之一,可见其在俄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他们采取大小课结合的上课方式,合唱指挥课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搭配一个钢琴伴奏,同时以大课的方式,在合唱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性,将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针对学生合唱指挥的排练与组织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是检验学生对综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
专业技巧课可以说是本硕学习阶段课时量最多、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以技巧课和室内乐课的形式同时进行,每周六课时,其中室内乐课四个课时,可见学院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还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以教师自身为例,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教学设置使学生在专业技巧进步的同时,还可以掌握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以后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毕业考试时,主修专业课将参加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组织的“国家考试”,以音乐会的形式和成套的音乐作品,身着演出礼服参加,这是对学生几年专业学习非常重要的考核和展示。
音乐实践课一般在音乐教学法的课程结束后开设,作为专业课的具体实施课程,在课程编配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学生的主项专业技能导师担任指导,与专业技能课搭配进行。其上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由导师亲自示范上课过程,学生在旁边学习,这个过程通常与技能专业课同时进行。二、由学生自己给同学上课,导师在旁边指导,上课的人数一般为3—5人不等。音乐实践课与专业技能课相辅相成,从而为学生以后步入专业技巧的实践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紧张的成绩考核
俄罗斯高校的考试形式和打分制都与我国不同,他们分考查、考试和国家考试三类。“考查”只分合格和不合格,不记录分数;“考试”则采取五分制,三分为及格,四分良好,五分优秀,其中可用加减号来区分学生成绩的不同,如“5+”“4-”。考试不采取像我国通用的卷面考试制,而是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个别课程在开学伊始,由任课教授根据该学科的要求,给学生预留出几十道相关的论题,学生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个论题自行准备考试内容。考试一般以师生小型答辩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所准备的几个题目中现场抽选出其中一道,宣读自己准备的论文提纲,然后由1—3个导师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这个论题会被横向延伸,除音乐领域外,甚至会涉及到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但要积累平时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大量地查阅资料,进行与论题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整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能力,也避免了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的弊端。
所谓“国家考试”则是由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由国家学位考试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委来进行的考试,简称“国考”。俄罗斯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都有四门课程必须进行“国考”,其中基础课考试为外语和哲学两门,专业课考试为合唱指挥和专业技能(器乐和声乐自选一门)两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主修乐器课和合唱指挥课均以音乐会的形式和成套的音乐作品,并要身着演出礼服才能参加。
结语
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保证了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的教师实践能力强,具备教学、演奏、演唱、合唱及指挥等较为全面的能力,对音乐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普及全民音乐素质教育、奠定音乐艺术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Tatiana“Music of the People”.World Music,Vol. 1: Africa,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J].2000.Broughton:p 248-254.
[2](俄)Marina Ritzarev.Eighteenth -century Russian music[M].Ashgate Publishing,Ltd.2006.
[3]张晓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丽水学院是一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公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坐落于浙西南生态城市——丽水市区,南临温州,北连金华,金丽温高铁、金丽温高速、两龙高速、330国道均经过市区,交通便捷。学校风光秀美,钟灵毓秀,是青年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校园、放飞理想的精神家园。
学校占地980亩,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校内教学设施完备,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明显。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在职教职工1098人,其中专任教师719人。
学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进教育国际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正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生态崛起,力臻卓越,为建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大学而奋斗。
丽水素有“艺术之乡”之美称,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 、丽水摄影等艺术品类享誉古今,驰名中外。学校的“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为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今年计划招收艺术类考生260名,各专业详细招生计划以各省考试院公布为准。
二、设计学系及其专业介绍
(一)设计学系简介
丽水学院设计学系由原美术学系、设计学系组成。下设美术学(师范)、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青瓷方向)、摄影5个本科专业。
设计系拥有“2011计划”省级重点项目---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级重点培育项目---古堰画乡艺术传承与拓展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丽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龙泉青瓷原料研发与创意设计创新团队。在校全日制学生738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设计系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1人,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在长期的内涵建设过程中,设计系坚持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术交流与地方合作,坚持以创作带动教学,突出地方性,发展应用性,办学特色日趋鲜明。教师科研成果丰富:获中央财政和浙江省财政基金支持项目3项,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教育部社科课题、省市厅级科研课题54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重点教材3部,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10余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作品280余篇(项)。
设计系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学生的专业素质高。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整体成绩名列全省高校前茅。近年来,在国家、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美术类共夺得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省级奖项64个;在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全国奖项7项、省级奖项7项;获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共20余项。
设计系坚持走“立足丽水、彰显特色、服务社会”的特色办学之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具有深厚人文艺术素养和设计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理想园地。
(二)专业介绍
1.美术学 (本科,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美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独立在本专业领域内教学、研究、创作的能力和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有:素描头像、素描半身像、油画精品临摹、国画精品临摹、版画基础、综合材料技法、艺术概论、解剖与透视学、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水彩技法、人工形态解析、自然形态解析、色彩与结构、色彩与空间、写生、综合材料技法、精品临摹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学校美术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
2.环境设计 (本科,非师范)
本专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或设计院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乡环境景观设计等专业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
主要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常识、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表现图技法、人机工程学、专业制图、模型设计、电脑3D Max与VR、电脑CAD、造型基础、三大构成、创新思维与表现、地域公共环境设计、建筑常识、室内设计与原理、概念设计、透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青瓷艺术、民宿设计、地方传统民居(测绘)、地方传统文化与陈设、乡村环境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在建筑、室内、景观领域从事设计或科研方面的相关工作。
3.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非师范)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艺术设计思维、方法和平面设计能力,具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具备广告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出版物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以及较全面的相关学科知识、较高创意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广告公司、企划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印刷行业、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及其他行业的相关平面设计工作,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从业选择。
主要课程:设计思维与表现、编排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动漫设计等。
就业方向:广告公司、企划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印刷行业、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及其他行业的相关平面设计工作。
4.视觉传达设计(青瓷方向)(本科,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陶瓷工艺背景和能力的陶瓷艺术设计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具备陶瓷艺术的基本专业素养,能够从事陶瓷艺术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或在文艺出版、文化传播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和创意等工作,也可到科研单位和培训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
主要课程:成型工艺、装饰雕塑、泥塑基础、创新思维与表现、陶塑、青瓷设计与制作、模型制作、中国陶瓷史、日用陶瓷工艺学、建筑陶瓷工艺学、陶艺首饰设计、青瓷器皿设计、综合材料设计应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
就业方向:文艺、教育、室内、景观领域、企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陶瓷宣传、创作、设计等工作。
5.摄影 (本科,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文化艺术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具有摄影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摄影研究与创作能力,能在出版、新闻、企业、宣传、设计、文艺、影视、教育、服务、印刷等单位从事摄影普及、服务、教育、宣传、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摄影基础、黑白摄影、摄影构图、摄影用光、商业摄影、广告创意摄影、影视后期、人像(体)摄影、暗房工艺、软件基础、影视后期、数码影像应用、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3D影像艺术、古典摄影工艺、风光摄影等。
就业方向:出版、新闻、企业、宣传、设计、影视、教育、服务、印刷等相关单位。
三、音乐系简介及专业介绍
(一)音乐系简介
丽水学院音乐系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国内外音乐院校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音乐系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设施完善:音乐系配置了完善的专业教学和实训设施,有音乐厅1个、多功能排练厅3个、录音棚1个、数码钢琴教室2个、专业舞蹈教室4个、琴房200多间,钢琴260多台,各类乐器500多件;现建有音乐舞蹈专业实训基地8个。
师资力量雄厚:音乐系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教学经验丰富、专业与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6人、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35人。
专业特色鲜明:在教学科研中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兼收并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素养,使之有机融合于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构建具有竞争力的音乐舞蹈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参加各级展演,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努力使音乐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全国同类学院中,彰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态势。音乐系现开设有音乐学(师范,含器乐、声乐)、音乐学(舞蹈方向)(师范)等专业及专业方向。
学生屡获大奖:音乐系师生在一系列重大的音乐、舞蹈专业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省市各级专业比赛共获金银铜奖200多项,其中重要获奖项有:
1.舞蹈《祈福》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甲组金奖;
2.舞蹈《选种》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甲组金奖;
3.音乐系合唱团在2013年中国第十二届合唱节获得男声组金奖、女声组银奖。
4.以我校学生为主要演员的大型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畲家谣》及《千年山哈》等节目,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二、第三、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续三届获得了表演金奖,以及其它十多项大奖,被评为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5.2014年,学生合唱团获中国第九届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浙江赛区)金奖;男声合唱团获“我和我的祖国”浙江省经典歌曲大赛甲组第一名;男声合唱团、女声合唱团双双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第四届艺术展演合唱比赛金奖,并将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比赛。
6.2015年,男生合唱团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获一等奖。
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深受各级学校及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毕业生在各地招聘考试中成绩突出:
2012届毕业生李晓蝶、黄娅茜、张萌三位同学在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音乐教师招考中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和第三的优异成绩,被温州市教育局录用;钟琦在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音乐教师招考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杭州市教育局录用;
2013届毕业生李帆在2013年考取了德国维尔兹堡音乐大学研究生;
2014届毕业生夏灵月在浙江省台州市音乐教师招考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台州市临海市教育局录用;鲁丹虹在江苏省苏州市音乐教师招考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苏州市教育局录用;
2014年仅被浙江省青田县教育局录用的就有周俊哲、鲍娅莉、吴俊毅等六位非浙江籍毕业生,顺利在浙江省就业的其他学生更多。
(二)专业介绍
音乐学(本科、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各类学校音乐教学、课外艺术活动的教育指导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音乐赏析、即兴伴奏、形体与舞蹈、电脑音乐制作、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音乐教学法等。
就业方向: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群文系统、企事业等单位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岗位。
四、报考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2.符合教育部和生源所在省份规定的报考条件,及教育部、卫生部等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标准。
五、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类别
招生专业
招生数
学费
招生地区
考试科目
备注
音乐类
音乐学(本科、师范、)
50名
摄影专业
9000元/学年
其他专业
10350元/学年
江苏、甘肃、福建、湖南、浙江
视唱、练耳、器乐或声乐
器乐或声乐自选一项
美术与设计类
美术学(师范)、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陶瓷艺术设计(青瓷方向)、摄影
180名
江苏、福建、甘肃、浙江
素描
色彩
注:各省招生人数将根据考生报考情况确定,最终招生名额以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计划为准。
六、考试科目、时间、地点 省份
招生 专业
现场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福建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青瓷方向)
1月23--24日
1月26日
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
音乐学
1月27--28日
1月29日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
江苏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视觉传达设计(青瓷方向)
2月1--16日
2月20日
南京晓庄学院
音乐学
1月20--25日
1月28日
南京师大音乐学院
甘肃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视觉传达设计(青瓷方向)
1月24--25日
1月27日
兰州城市学院(本部)
音乐学
湖南
音乐学
1月28--29日
1月30日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七、报名办法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凭本人身份证、艺术考试报考证,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报名。如有变化,以考生所在省考试院公布为准。
八、专业成绩确定
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满分200分,其中素描100分,色彩100分,合格证发放以平均分排序。音乐学:满分100分,其中视唱与练耳各20分,器乐或声乐60分。
九、合格证发放
我校将根据考生艺术校考成绩,按招生计划数4倍的比例,确定专业合格考生名单,在报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同时,在我校招生网(zsw.lsu.edu.cn)上公布合格考生名单,考生可于2015年3月底至4月上旬上网查询。合格证在4月中旬寄给考生(寄到考生高考报名所填的地址)。
十、录取办法
1. 美术与设计类: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上线且省统考专业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校考专业成绩占70%、高考文化成绩占30%的比例,计算综合分,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综合成绩 = 高考成绩×30% +校考专业成绩(折算为百分制)×(高考总分÷100)×70%
2. 音乐类: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上线且省统考专业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
3. 新生入学后,我校将组织专业复查,对不符合要求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4. 我校将根据各省考生素质及报考情况,调整各地的招生计划;考生素质好的省份,将增加招生计划。
十一、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578-2271179、2276113(传真)
网 址:lsu.edu.cn(校网),zsw.lsu.edu.cn(丽水学院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