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粮食生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粮食生产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黄尚宁工作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站

调动全社会种粮积极性,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严格实行县(区)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列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上。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灌溉,加强对渠道排灌系统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用水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大工程性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着力解决连片灌溉面积,建设抗旱防洪保收农田;三是逐步完善田间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逐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五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稳定和提高粮田质量,培育高产、稳产、标准粮田。优化种植结构,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优先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品种生产,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及杂粮生产,促进饲料和工业用粮的稳步增长;二是优化品种种植,扩大超级稻、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三是优化种植模式,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扩大秋、冬种粮食面积,大力实施“早稻—晚稻—冬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冬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中稻—秋马铃薯”、“中稻—秋黄豆(碗豆)”、“中玉米—秋玉米”、“中玉米—秋红薯”、“中玉米—秋黄豆”等种植模式,在原有种植一造或两造的基础上,增加秋(冬)种一造粮食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四是大力发展间套种技术,在新植甘蔗地、幼林果园、木薯地等地间套种豆类、薯类、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超级稻、玉米抗旱耐瘠品种种植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并加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避灾种植,在易遭受灾害的地方,科学地调整播种期,适时推迟(或提早)播种时间,使生长发育关键期避过灾害发生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损失;四是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措施,以增强作物抗旱、抗寒能力[3-4];五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栽培技术,培育地力,增强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六是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土壤抗旱保水剂,提高抗旱保苗能力,确保玉米出苗、苗全、苗齐,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七是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八是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九是切实扩大良种与良法覆盖率,通过良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全市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推广机械化耕作,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是有效解决百色市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适合丘陵地区和耕作制度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机具研发、推广和示范。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水稻育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农机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农机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以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引导土地流转,着力粮食产业化经营由于受种粮效益低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出现了耕地季节性撂荒,造成耕地、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给粮食增产带来困难。因此,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把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流转到粮食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二是大力扶持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企业,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转化增值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通过龙头带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由比较松散的组织逐步过渡到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发展订单生产,搞活粮食流通。

强化防灾减灾,着力减少灾害损失近年来,冻害、寒害、干旱、洪涝、有害生物等多种灾害在百色市呈多发、并发、重发趋势。“两寒、两旱、两害”对全市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两寒”指“倒春寒”和“寒露风”危害;“两旱”指“春旱”和“秋旱”危害;“两害”指“夏季洪涝灾害”和“有害生物为害”。对这些灾害必须科学应对,及早防范,争取主动,减少损失。一是落实防范技术措施。防“倒春寒”要做到适时播种,推广地膜覆盖防寒保温技术;防“寒露风”要做到合理早、晚品种种植搭配,卡死晚稻播种期,使晚稻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为害;“两旱”防范措施,旱地作物选用抗旱耐瘠品种种植,推广地膜、生物覆盖栽培,采用旱地保水剂拌种种植提高抗旱能力。种植水稻但春季用水困难的地方,头季改种旱粮作物,采取“玉米—晚稻”种植模式,避免影响早稻移栽期或移栽后受旱造成的损失。“夏季洪涝灾害”是百色市主要天气性灾害,地处低洼易水淹没的地方,要选用早熟品种种植,适时早播,在洪涝到来之前收获;“有害生物危害”是百色市常见的农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其中,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稻瘟病、稻纹枯病即“三虫两病”为害最重,要切实抓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改革耕作制度,优先推广种植高产抗逆性好的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水稻防寒育秧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营养杯育苗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广节水农田灌溉等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配套栽培技术,增强抗旱、抗涝能力。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制定和及早落实防灾减灾预案,一旦灾害出现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强化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粮食生产发展,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熟练掌握栽培技术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发展就快,有利于提高单产水平和实现均衡增产[5]。当前,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2篇

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很多常规适用技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在各个时期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到现在仍然有旺盛的活力,大力普及常规适用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促进粮食增产。应认真总结推广各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地制宜推广合理密植,合理间、套、复种,充分发挥时间、空间、地力的增产作用,是实施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调节粮食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玉米应以紧凑型耐密品种为主,采用省时省工的单粒播种技术,是玉米播种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种植业调整结构中,水稻生产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大力普及旱育苗的标准,施行机插、抛秧,实行早插,施足底肥,巧施蘖肥,补施穗肥。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大力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按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生产优质的无公害水稻。

二粮食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建立粮食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是复杂的综合性生产,本质上是物质、能量的转化,一方面从环境输入原料,中间经过生物群体转化、交换,然后输出粮食等产品。粮食生产要获得大量的产品输出,必须有相应物质和能量不断输入。粮食生产转化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土地、劳力、资金等特别是自然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源,作物要高产、稳产,就必须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养分,而且产量越高就要求获得的越多。把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建立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作物对环境资源的依赖适应性、能量、物质的转化率。我市增产粮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大力提高光能利用率,这就必须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获得更多的光能来实现。实行合理密植、间种套种是一个有效途径。作物在肥力、密度、个体配置形式的三个因素协调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发挥最佳增产效益。粮食生产发展还必须协调农、林、牧生态结构关系,以加强物质、能量的转化。农与牧的原料与肥料是供求与连锁关系,一方增产可引起双方增产,双方增产又引起多方增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林业对农业增产作用很大,良好的植被可调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利于改变农田小气候,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使农林牧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三加强农业与技术推广工作

第3篇

1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粮食产量不高

受到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山区粮食种植的面积日益减少。响应我国政府的号召,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广大农民开始走向多种经营的道路,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山区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如某县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其生活的山区大面积种植食用菌,并由此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但是受此影响,山区粮食种植面积却大幅减少。而且,由于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农民付出的较多,但是收到的经济回报却比较少,这就严重挫伤了许多山区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进而转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最终导致山区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2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山区的农民知识水平还非常低,这就使得农业种植生产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而且,许多山区,农户数量非常少,而且住的比较分散,这就使得信息传递面临很大的困难,即使政府部门想对此处的农户进行现代农业生产设备使用方法培训,也会面临重重阻碍。再加上许多山区农户的种植方法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山区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基本农田建设放松,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在许多山区粮食生产基地,当地农户放松了对农田水利的建设,而且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那些产量较低的山区田地所投入的改造资金较少,这就导致了许多山区耕地质量大幅下降。虽然许多地区建立了排灌设施,但是由于当地政府只是重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也是最终使得这些设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使得山区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二、山区粮食生产发展措施研究

1政府部门切实提供政策保障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山区农田建设的法律法规,而且当地政府部门要对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保护山区农民的利益。政府部门还应贯彻落实农田保护政策,不断激发山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部门还应该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技术培训体系,政府部门安排专人无偿对山区农户进行粮食生产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的知识水平,进而实现科学种植与生产在山区农地的应用于推广,进而为山区农民进行粮食种植与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2因地制宜以提高农民种粮相对经济效益为目标,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首先应该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山区耕地是进行粮食生产的基础,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为了保证山区粮食的生产,当地政府应该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生产,针对那些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尽可能减少对基本农田的损害,进而使得山区耕地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其次,要加大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加强山区粮田机耕路和水利设施建设,而且要加强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当地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募集,进而获得更多机构和单位对山区农田事业支持。农机部门要研发出适应山区的小块小型农机具。受到山区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农田大多面积较小,所以,如果加大小型农机具的研发力度,将会显著提升山区农地的生产力,如小型机动打谷机、小型耕地机,小型全自动喷雾器等,这些机具将会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方式,进而有效提高山区农田的生产力。

3针对山区耕地开展粮食项目推广

开展粮食项目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山区田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而进行项目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当地农民的意愿。例如,可以在山区耕地进行抛秧项目的推广,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抛秧项目很难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并不受农民的青睐,但是当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之后,抛秧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这对农民来说,其生产效益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值得推广。也可以在山区进行再生稻的推广,因为再生稻的人工成本较低,所以通过种植再生稻,则可以显著提高山区粮食的生产力,这也符合当地农民的意愿。当然,我们还应该注重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推广,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最好办法,尤其针对迁飞性害虫效果非常显著,而且进行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可以有效降低农药成本,进而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益。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