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社会心理

1费斯汀格的生平

费斯汀格1919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5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学习心理学。本科期间,克拉克霍尔的《催眠与易受暗示性》、勒温有关抱负水平的文章让他很感兴趣,其本科毕业论文即用实验来验证易受暗示性。

1939年费斯汀格到爱荷华大学继续学习心理学,师从勒温。勒温(1890―1947),德国籍犹太人,实验社会心理学先驱。费斯汀格对勒温在柏林r研究的心理场、未完成任务带来的紧张感及由此引发的更强记忆,非常感兴趣。他觉得这些观点很有创见,其数据与理论间关系也很紧密。然而勒温移居美国后,研究兴趣已转到社会心理,开始全心研究群体行为。年轻的费斯汀格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混乱、概念模糊,这让崇尚数据的他完全提不起兴趣。于是在这段时间他继续研究抱负水平、行为决策的数学模型(试图将勒温的动机理论像心理物理学那样数量化)。他回忆说不仅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社会心理学,并且在爱荷华大学也没有上过一节社会心理学的课。

194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继续在爱荷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同时在战时美军特殊训练项目中讲授统计。次年,他来到罗彻斯特大学,同时任飞行员选拔与培训中心的统计专员。这些工作使他免除履行兵役奔赴战场,他在曾回忆说自己是“最初的逃兵”。1945年二战结束,勒温在麻省理工大学筹备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于是费斯汀格重新加入勒温团队,开始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是当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和汇聚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凯利(三度归因理论)、沙赫特(情绪的两因素理论)等。

在早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费斯廷格难以抉择的一个问题是:现场研究,还是实验室研究?之前提到他非常强调精准的数据,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在实验室里很容易失去外部效度。经过探索,他得出了结论:现场研究能获得灵感、实验室研究能澄清理论,这两者循环互补,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都是必要的。他最重要的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即在该方法论的指导下完成。

1948年费斯汀格随团体动力研究中心迁往密歇根大学,1951―1955年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1955―1968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这段时期,他虽多次变换工作单位,但研究的内容一直围绕认知失调理论,并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1963年以后,费斯汀格的研究兴趣转向视知觉,对错觉与眼动、颜色知觉的神经编码等问题开展研究。1985年后,又转向了宗教历史。1988年,诊断出肝癌。1989年2月15日,在曼哈顿家中去世。

费斯汀格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如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2)、实验社会心理学会杰出资深科学家奖(1980)等。在他生活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心理学的指标难以量化、难以操纵。费斯汀格在研究中克服了很多困难,并发明了控制情感等社会变量的方法,排除了诸多无关变量,这些工作都是开创性的。他将社会心理学实验化的努力,也被后人看作系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2认知失调理论

人们通常认为态度能改变行为,但行为可以影响态度吗?费斯汀格通过一个现场研究和一个实验研证明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并提出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

2.1现场研究

于1956年出版的《当预言落空时》详细描述了这个著名的现场实验。首先,他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某人真心相信某事,并受此信仰的约束而采取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行动;随后,如果确有证据表明自己的信仰是错误的,会发生什么?其态度并不会因此扭转,反而会更加坚定之前的错误信仰。

1954年9月,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位名叫玛丽安・基切的家庭主妇宣称,她能接受到外星生物的信息,这些生物是克拉利昂行星人。她说,按照外星人的说法,一场大洪水将在12月21号淹没北半球,所有人都将消失。

于是费斯汀格看到了研究认知失调的一个绝佳机会。他和同事给基切夫人打电话称自己个是商人,和另外两位朋友都很好奇,想了解更多。他们得知,基切夫人已集合了一小圈子人,定期聚会,筹划将来,有些人甚至变卖家产,辞掉工作,住进了她家,等待着来自克拉利昂行星的最后指令。他们在7周内共参加了60次大大小小的集会。而12月21日最终过去了,并没有洪水。这时基切夫人也接到话,说由于信徒的良善,上帝决定收回这场灾难。其中一些成员,特别是一直心存怀疑的人,无法承受自己信仰所托的预言失败,就退出了;可是,另一些坚信不疑,甚至变卖家产的人则正如研究者所料: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地信仰由基切夫人传达出来的真理,籍此消弥曾经的信仰与现实的失望之间的冲突。

2.2实验室研究

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会试图在行为、态度、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一致性。以上因素间的冲突即认知失调,会带来的内心不自在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个体产生改变的压力,并避免再次陷入认知失调的境况。

1959年,费斯汀格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巧妙哄骗被试,不让他们知道实验真实目的,来探究被试在不得不做出与自己态度相悖的行为后,其态度有何变化。被试是71名斯坦福大学本科男生,他们被要求做一件极端无聊的任务:把十几把汤匙装进盘子,再一把把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重复半个小时。然后简单的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再重复半个小时。完成后研究者之一会告诉被试:研究目的是看人们对“任务是否有趣”的预期,会否会影响工作效率;你是在“无期待组”里,而“期待组”被试会被提前告知该任务很有趣;不幸的是,本应该告知下一个被试“任务有趣”的研究助手临时不能来了,因此要请刚完成实验的被试来完成研究助手的工作。有些被试为这项“额外工作”,得到1美元,有些得到20美元。

几乎所有被试都同意把明显是谎言的内容告诉下一被试(实际上下一被试是实验助手)。随后,另一研究者会问被试说他们自己觉得之前的任务是否有趣。由于之前任务确实非常无趣,而对别人撒谎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失调(“我对别人撒谎了,可我并不是这样一种人”)。关键问题是,他们所得的钱数是否影响他们认知失调的程度而产生不同态度。以行为主义观点来看,得到20美元(报酬丰厚)的人会比得到1美元(报酬极低)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然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1美元组的被试大多报告说任务确实有趣,20美元组的被试报告说很无趣。认知失调理论提出的解释是:得到20美元的被试能为自己的撒谎行为找到充分理由;可得到1美元的人能为自己找借口的机会很小,因而他们会感受到冲突。而缓解的办法就是:认为这些任务确实是有趣的,因此他们也就没有真正的撒谎。随后的大量研究重复验证了认知失调的假设。该理论的提出使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观点受到了冲击,能够解释诸多行为主义无法解释的社会行为。

费斯汀格开创性地对社会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成为态度改变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据1999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有2000多项研究建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在另一项调查中,79%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费斯汀格是对社会心理学贡献最大的人。

参考文献:

[1]罗杰・霍克,白学军译.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第四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墨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M].海南出版社,2002.

[3]劳伦・斯莱特,郑雅方译.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社会心理学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和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的提出

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用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解释了合作学习(coperative learning)的优势,从而使合作学习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同时对提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称为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它的内容涉及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多个因素,比如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力量;个体基于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关系;个体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他们对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为他们的学习、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沟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模式。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按时听课并做笔记,课程结束后参加本门课程的期终考试即可拿到学分。老师没有对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关注和重视,这必然造成了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缺乏对知识的质疑精神,最终也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的质量令人担忧的状况。在大学“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合作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体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于相互依赖的学习环境,能够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心。这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方法。过去常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现在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成长和发展。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发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积极做人、积极愉快的交往和获得终身的发展。笔者在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特别是针对大四学生到课率低的实际情况,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之下,发挥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院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学课堂上的许多理论,依靠单纯的讲授方法,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深刻体会这种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如果不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程度也不高,更谈不上学生应用和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了。笔者给大四文科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到课率仅为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考各种资格证书,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

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须打破当前这种僵化和无效的教学模式。作为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采用的一种富有实际效果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应考虑到在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程序中,将构建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的结构为主,同时还要把合作学习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务、方法、管理、评估、情境、技能等)纳入到课堂教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关于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笔者采借了西方学生小组学习法中的“拼图链接”和主题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9人,老师将每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按小组数量分成一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小组随机从学习内容中抽取一个作为本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部讨论和商量每位成员在这个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身份。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成为一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或“专家”。小组成员认可抽取到的教学内容,努力掌握内容,同时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集体备课,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讲义。在即将到来的课堂上,“专家”或“教师”将给所有的学生讲授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由本组所有同学一起负责全部同学的疑难解答工作。每个小组都必须认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学内容,每位小组成员也不断地进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如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关心,从而共同提高课堂学习的良好社会新氛围是这种合作学习法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先讲授相关理论,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各个主题扮演活动中实际的角色体验活动掌握理论知识。比如讲“偏见”这一章知识时,学生以9人为一组,老师先对学生提出主题扮演活动的要求,然后由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分工下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主题剧本,讨论主、次要演员的人选,经过彩排,最后开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的总结报告。笔者专门拿出6节课(共3次,每次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全专业总共有76名学生,被随机分成为11组,每组为6~7名学生,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参与本小组的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之中,而且小组内部成员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高度互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气氛中,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主题任务。每小组自愿产生一名组长,组员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准备活动。笔者根据每章的重点内容,给出了11个主题(比如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莅校讲座、爱上你、傲慢与偏见、助人为乐、一次重要会议等等),然后按随机原则将学生分为11个小组。其中各组的组长由学生自愿申请担任,但必须得到本小组成员的认可。角色扮演活动一般安排在本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在统一的主题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2.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社会心理学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和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的提出

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用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解释了合作学习(coperative learning)的优势,从而使合作学习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同时对提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称为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它的内容涉及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多个因素,比如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力量;个体基于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关系;个体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他们对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为他们的学习、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沟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模式。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按时听课并做笔记,课程结束后参加本门课程的期终考试即可拿到学分。老师没有对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关注和重视,这必然造成了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缺乏对知识的质疑精神,最终也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的质量令人担忧的状况。在大学“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合作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体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于相互依赖的学习环境,能够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心。这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方法。过去常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现在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成长和发展。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发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积极做人、积极愉快的交往和获得终身的发展。笔者在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特别是针对大四学生到课率低的实际情况,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之下,发挥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院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学课堂上的许多理论,依靠单纯的讲授方法,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深刻体会这种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如果不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程度也不高,更谈不上学生应用和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了。笔者给大四文科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到课率仅为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考各种资格证书,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

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须打破当前这种僵化和无效的教学模式。作为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采用的一种富有实际效果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应考虑到在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程序中,将构建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的结构为主,同时还要把合作学习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务、方法、管理、评估、情境、技能等)纳入到课堂教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关于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笔者采借了西方学生小组学习法中的“拼图链接”和主题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9人,老师将每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按小组数量分成一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小组随机从学习内容中抽取一个作为本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部讨论和商量每位成员在这个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身份。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成为一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或“专家”。小组成员认可抽取到的教学内容,努力掌握内容,同时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集体备课,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讲义。在即将到来的课堂上,“专家”或“教师”将给所有的学生讲授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由本组所有同学一起负责全部同学的疑难解答工作。每个小组都必须认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学内容,每位小组成员也不断地进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如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关心,从而共同提高课堂学习的良好社会新氛围是这种合作学习法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先讲授相关理论,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各个主题扮演活动中实际的角色体验活动掌握理论知识。比如讲“偏见”这一章知识时,学生以9人为一组,老师先对学生提出主题扮演活动的要求,然后由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分工下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主题剧本,讨论主、次要演员的人选,经过彩排,最后开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的总结报告。笔者专门拿出6节课(共3次,每次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全专业总共有76名学生,被随机分成为11组,每组为6~7名学生,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参与本小组的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之中,而且小组内部成员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高度互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气氛中,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主题任务。每小组自愿产生一名组长,组员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准备活动。笔者根据每章的重点内容,给出了11个主题(比如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莅校讲座、爱上你、傲慢与偏见、助人为乐、一次重要会议等等),然后按随机原则将学生分为11个小组。其中各组的组长由学生自愿申请担任,但必须得到本小组成员的认可。角色扮演活动一般安排在本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在统一的主题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2.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