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体育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为构建和谐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校园中应该大力推广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社团协会,学生在体育社团协会中活动,不仅能增长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体育修养水平,更能增强人际交往、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团队品德,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有效途径。对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体育氛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开展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精神,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而加强校际间的交往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参与意识有利于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环境。
(二)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始终致力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最好的结合点,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互动,交融并进,近一步提高了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所体现的精神代表着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当成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应当用奥林匹克精神来引导和构建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奥林匹克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性,二者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奥林匹克所倡导的锐意进取的体育精神,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尺度。奥林匹克精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强有力地促进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一般都不深,体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国人的生活之中。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应该把体育从传统观念的单纯增强体质转变为将体育视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指标,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要摒弃以功利为取舍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体育对人的健康精神的养成作用,是最重要的人文精神。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是现代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钟秉枢在《体育运动与现代人格塑造》一文中指出,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上,即提高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正是体育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也正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改善得到提高。调查显示,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四)中华武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运动风格,博大的内容体系以及复杂的功能结构已经超越了强身健体,是西方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学者们研究认为,应该构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培育和建设校园武术文化精神,形成武术文化的精神凝聚,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武术运动的锻炼中,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丰富、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大学生是对文化特别敏感的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崇尚是武术在高校开展的优势。武术可以培养坚毅、豁达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武术更讲究修身养性,也就是道德的修养。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社会作用。宣传中华武术,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五)结语
1.1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啦啦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校园体育的升温,在学校的多个场合、如体育场、运动馆等,随处能够看到啦啦操的锻炼群体,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生机勃勃,有效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2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啦啦操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力、健康的心理等,还可以娱乐学生生活,激励学生凝聚力,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啦啦操虽然属于体育运动,但也是一种文化和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啦啦操活动的锻炼,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和文明意识,还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3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啦啦操属于集体运动项目,学生通过长期参加啦啦操比赛及表演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凝聚力。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和学习中来,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学生能够自觉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一旦整个演出获得成功或者比赛取得好成绩,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啦啦操是一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生柔韧性差、动作不协调、不到位等,学生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去完成。学生只有不怕苦、不怕累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使学生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宝贵品质得到了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啦啦操也属于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特征,在啦啦操训练或竞技过程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学生要完美完成高难度动作存在较大困难,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借此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4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啦啦操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其丰富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多年传统的运动模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由于啦啦操自身的特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可以自由选用不同的风格充实锻炼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热情,还能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啦啦操比赛和表演,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1.5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1)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属于综合性的体育素质,具体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意识、兴趣和习惯等。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也具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啦啦操锻炼,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素质,从而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啦啦操俱乐部等形式开展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品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对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本质来说,啦啦操属于艺术体育的范畴,既具有体育锻炼的功能,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学生在啦啦操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展示自我,还能从中感受到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比赛或表演啦啦操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高超技术、流畅的编排及强烈的节奏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啦啦操的艺术性,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1.6促进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要确保比赛或表演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集体努力共同协调完成,在训练过程中大家必须团结、配合,通过啦啦操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学生在相处过程中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和同学相处,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啦啦操集体活动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养成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团结友爱等行为习惯,这些都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7促进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色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通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训练过程中的每个动作、造型等,都需要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自我,理解他人,所有学生都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团队协作一起享受快乐和心酸,使学生能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在参与啦啦操比赛活动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协调配合,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毅力、恒心、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小结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8.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1.提高各方的重视程度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体育无论是在学生眼中,还是在老师眼中,都有被忽视的风险,而通常所宣扬的素质教育,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与体育文化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如果轻视了体育教学,降低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那么体育教学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学校的文化建设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最严重的不利后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梦幻泡影。因此,在今后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校方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顺利,提高各方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基本、最直观的形式就是关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学校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传授关于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能通过体育竞技将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深化对体育学科和体育精神的认识。高校校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强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建设,继而带动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1加强体育理论教育。目前,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且带有片面性,使用教材没有统一标准且带有随意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中应尽量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量,不能对理论方面的学习一带而过或者直接跳过,老师在教学中应主动积极的研究、创新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加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校方应尽量采用统编的理论教材,增加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形成覆盖全面且技术操作实用的教学效果。
2.2加强体育技术操作的指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还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因此,体育教学工作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体育技术操作方面的指导同样重要。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时,除了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留足课时,还应组织大量的体育课余活动,例如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举办各类专项体育活动的知识讲座,同时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网站,老师可以网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利用互联网和课余活动来加强体育技术操作的指导。
2.3通过开展校外竞赛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校内体育竞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身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所有话说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校内体育竞赛的参赛队伍和选手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弱点,和其他高校进行友谊赛是提升自身体育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育技术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代表队,加强训练,积极参与高校之间的体育竞技比赛。这样不仅能扬长避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体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3.完善体育设施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进行体育活动依赖于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学就会支离破碎,体育文化建设也会存在漏洞。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是基础,物质是前提,物质是保障。无论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教授,还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的开展,这些都离不开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的统一购置,这都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应该同步进行和增加,虽然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但是高校也应该尽力改善和更新学校的场馆设备和体育器材。
4.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
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体育文化建设存有较大差异,想在短期内与其他国家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但是,国内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来逐步完善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然而,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基本国情都是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别,因此,各高校不能一尘不变的照搬照抄他国的有益经验,而是应该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提出逐步递进的改革措施和整改思路,以求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体育建设尽快接轨,为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二、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通,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园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如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由大学生主导,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主导,例如目前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总而言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而篮球运动能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活跃身心,对锻炼人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影响。同时篮球运动对于场地以及参与者技能的要求不是很高,很容易就能组织一场篮球活动,所以说篮球运动不仅仅能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其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风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团队性、竞争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等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篮球运动也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体育项目,大学生可以根据场地情况自愿参与篮球运动,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篮球运动具有很高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非强制性、娱乐性较高的运动项目更加能够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能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所以说,通过篮球运动,大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普遍和稳定的大学校园体育风尚。
(三)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就是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知识,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念,而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大学生通过篮球运动能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例如运动损伤的急救等体育知识,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体育运动中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
(四)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目标的影响
大学体育教育要督促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树立自己的体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坚持运动。大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主要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以及能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篮球运动。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快乐与喜悦,这就说明篮球运动不仅仅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体育目标,同时还能够在体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
(五)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校园体育精神主要就是指体育竞争精神、体育协作精神、意志精神、遵守规则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体育精神,这些体育精神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现代篮球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该项运动项目起源时的游戏性,它以丰富多彩的内涵能够有效开发大学生的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渐渐成为了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篮球运动是一项讲究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大学生通过篮球运动能够有效体会到协作的内涵,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篮球运动具有很多规则,如果篮球运动中违法规则,那么篮球运动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会不知觉的养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这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积极的影响。所以说,篮球运动对于校园体育精神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要进一步重视篮球教育。
三、结束语
(一)阳光体育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从实质来讲,阳光体育是一种教育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阳光体育的开展所代表的一种学校文化对于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学校以及整个师生的精神面貌。总之来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阳光体育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推动力学生身体素质是全面素质提升的基础环节,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以阳光体育为代表的体育运动就成为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课外运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加强课外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竞争是学生综合素质竞争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最为基础的一个部分。总之,阳光体育运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基础部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三)阳光体育是反映新时期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来带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样能够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通过阳光体育教学的窗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够体现出学校的秩序管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二、阳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功效
(一)阳光体育有利于创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学校,开启了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不见的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阳光体育为校园文化带来生机。
(二)阳光体育有利于改变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校园文化的纯净性而采取封闭式教学,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弊端。阳光体育活动的大范围开展,能够从各个方面增进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增多,通过吸收社会文化生活中积极的部分,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弥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学生积极向社会学习。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够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
三、结束语
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终身体育;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1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其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依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具体可表示如下附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2 关于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观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至20世纪70年代,在终身教育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观念,并着手开始研究,很快得到高校体育界的认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个人的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自觉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它又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体育馆的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教师、学生的体育服装等,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育特有的个性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行为载体
行为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自主性的体育教学学习、体育兴趣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交往行为,主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在上述体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和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转贴于 3.4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全民健身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体操馆、田径场、游泳池、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4.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毕业论文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如可以有计划地出版体育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转播国内外体育比赛、在校园网上设体育主页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总之,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智慧、力量和美感的体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可以促进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逐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3 校园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建设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4.5 举办讲座、培训班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观念是要长期引导、灌输和培养的,为此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4.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2]韩明.试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四川体育科学2002,(2).
论文摘 要 体育类高职院校因学校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呈现单一。因此要建设多元体育文化,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类高职院校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来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具有体育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它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沉淀、撞击与交融,文化所呈现的形态必然有所差别。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有欧洲体育文化、日韩体育文化、美国体育文化等以国度及地域为标志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以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为区别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传统体育等多元文化形态。多元体育文化必然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文化建设内涵也越发丰富,人文关怀、独立自强、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等等,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体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必然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需求的各异,而有所区别。据此,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体育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文化形态的共性以外,应该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质:
(一)强烈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体育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体育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近年来,体育类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与体育行业、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体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找出了对新世纪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团结、务实、进取等现代体育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促进了高职学生体育职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文化在中华文明、环保理念、科技进步、和平发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李娜、姚明、刘翔等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明星,在顶尖级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的、纯粹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促成学校以及学生体育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艺术与技能高度融合的态度
“高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拥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应成为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此以外,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属性和规律。体育本身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同时兼具人文精神,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比如,竞技体育不仅具备鲜明的体育运动的竞技特色,激励场上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激励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提高。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三)娱乐休闲、服务大众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术服务,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使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学生就业立足于运用体育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大众体育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因地制宜,因此在这种需求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的功能是其他娱乐方式无可比拟的。也正因此为,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技能与管理人才,通过开发、推广多样化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通过人体科学的研究与体育技能的培训等途径来传播体育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市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百多年来,现代体育教育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体育院校而言,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佳途径。通过体育文化的显性、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社交能力、乃至情绪的宣泄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起步于本世纪初,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目前全国只有13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是从中职、中专或者成人教育改制而来,承担的任务主要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行业性质。在中国整体竞技体育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注重“成绩”“名次”的取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比较薄弱。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品牌与特色的建立会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途径。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本身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的区别,也会拥有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特色与品牌。体育文化的传播缺乏耐以植根的深厚土壤,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薄弱,缺乏体育文化积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将很难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前进。
(二)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
近年来,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之长。同时,也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还是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体育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由教师(教练)通过“课堂”集中教传授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模仿学习和演练与课外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两方面任务。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但是依然弥补不了体育“技术”引领下人文素养的缺失,学生难以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染。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依然不了解体育发展历史,对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艺术与力量的融合”等核心价值理念比较淡漠。缺乏体育人文底蕴的毕业生,即便掌握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其个人走向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往往得不到更深层的拓展。
(三)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单一
高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其“技能”要富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无限的产业空间。同时,体育产业市场的火热也正在深刻改变体育教育生态。体育高职院校也渐有偏离教育本质而成为体育产业的趋势。特别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行业与社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多少也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学生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标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学校自身的问题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育文化建设本身趋于功利与单一。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培育,但是对于“成绩”和“金牌”的重视程度大于学生现代体育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体育产业价值的教育大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学生往往会因为拥有过人的体育专项,而忽视对个人体育职业发展的规划,将体育专项估价转让、交易,随波逐流不足为奇。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
倡导积极、健康、独特的体育文化,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四个层面,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针对前述关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计划地根据学校的情况,提炼自身的“体育精神”,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
(一)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师生的体育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意识”的培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塑造学生职业形象,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中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又有较丰富的体育人文素质,符合社会对体育类高职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在教学及校园活动中,应对学生灌输良好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开设有关专业、就业等方面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前沿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自身、塑造自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的过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而师生“职业意识”的强化亦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体育专业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把握院校的类别,对体育文化的培育进行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使命、教育目标等内容,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升格、合并等大调整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依托行业专业特点进行精神文化的升格也非常重要。譬如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伟伦体校升格,与广州市体工队合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州市民对保健按摩日益增长的需求,开设体育保健和康复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带有很强的地方服务性和体育行业特点。该专业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为14000余名各国运动员及5000名中外记者提供保健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亚运会“最佳服务商”和唯一的“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相宜的传统中医辩证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多种养生保健思想观念,也广泛渗透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化为该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凸显出学校的体育特色。因此,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努力在继承以往院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更加注意依靠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自身特征和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动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层次。
(三)规范管理,以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广大师生
多元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多元途径和载体,其中制度建设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从程序上讲,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再通过情境来实现内化,从而建立学院核心体育价值观。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体育团体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刻苦研究。学校在制定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公益事务,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成绩和表现等进行奖励;对体育教练、体育专任教师以及为学院发展默默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事迹,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体育技能锻炼上的进取精神和教师员工在体育业教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促进学院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6.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6.
[3]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78.
[4]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5]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62-164.
[6]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8]龚秀春,张朝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j].华中理工大学学
报.2000(2).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氖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
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
2.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 高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本文论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应该摆正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地位。并结合实际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营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意识,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风格特点、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寓乐、美、学、文于一切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之中。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全的组织文化构建凝聚群体意志和力量的团队精神,这对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凝聚力、组织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及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特点:就体育文化而言,它不是对单一的文化活动的开阔和描述,而是以深逢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群体文化。在高校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传播中,从精神理念的设计到具体部门的实施,都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体协调。
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特点:校园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不管是从学校层面、管理层面、教师教育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继承、发扬、修正、完善的过程。也称为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文化的凝练和形成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工作部署与实践活动来实践、传播、运用、灌输与推广。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客体对象相对应的校同文化建设的承担着、执行者和受益者,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术论坛、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媒介宣传引导、各类的竞赛活动等。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作为文化现象,体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高校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具思想性、学习性的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在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每一个校园人;也加速校园人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有效抑制与大学生要求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突出的德育功能,提高了校园人热爱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拼搏、刻苦成才,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正好突显了为集体拼搏的竞争精神,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激发人们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合成巨大的内聚力,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三)高校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开展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能够强有力地调动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校园文化工作离开了体育工作就缺乏应有的牛机和活力。我们在抓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注重以有效的体育活动相配合,鼓舞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高校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学生在运动场中最容易传递真情实感,最容易赢得同场竞技者的喜爱和尊重,也最容易得到战友般的信任,并在“是对手更是朋友”的轻松氛围建立新友谊。在运动中,校园人学到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如何实现合作,如何把握适度忍让和情感表达,“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具有传播导向效能。高校体育活动能陶冶、感染、规范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关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文化对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下面就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形式和广泛的主体广受大学生好评。它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激励和规范作用。如今,健美操作为一种体育形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体育教育之中,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含义和现状,以及健美操在校园体育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大学体育文化和大学健美操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大学这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体育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上讲,所谓校园体育文化就是所有的师生及员工在健身运动、体育教学、体育设施建设和运动竞赛等活动中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就是指所有师生员工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既拥有深刻的内涵,又拥有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体育文化与德育、美育、智育等一同构建了校园文化群,它也同群众体育文化、竞技运动文化一同构建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健身功能
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高校中正蓬勃发展着。体育不仅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记忆和清晰的思维。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血液循环会加快,心脏功能会提高,呼吸系统会改善。大学生还在生长发育的阶段,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2.娱乐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文化是对校园生活良好的调节剂。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体力脑力进行恢复,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娱乐。诸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体育竞赛,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是放松身心的途径,丰富了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3.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又被叫做美化功能,可以作为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体育文化就是要人们去欣赏它、发展其中之美,之后去体验。与此同时,审美功能在校园体育文化中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融入了校园每个人情感之中。校园是充满感情的世界,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空缺,从而提高与美化了我们的精神境界。如缺乏情感的熏陶,欠缺审美的修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贫乏、单调,校园生活就不会有美感和光彩。对于现今大学生来讲,健康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欣赏、展示与创新的展示平台,从而使他们获得多元化的体验并且极力按照美的规范来塑造自己。
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健美操之间的关系
1.健美操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影响及地位
健美操运动可以说是现今高校流行和传播最为广泛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是在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文明病”蔓延开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健身运动。这些初期是以健身为目的运动不断吸收迪斯科、体操等舞蹈和其他体育类的造型和动作慢慢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注重力度、增强负荷,加之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健美操,而且逐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拥有明确目的性、科学性与针对性,也渐渐发展为集舞蹈、体操与音乐为一体的以健身心、健美和健身为目的的新型体育项目。同时它还有非常强的群众性、娱乐性与创造性,因而被推崇为适应性极广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它以自我锻炼为主,兼顾自我塑造与最求健美的协调统一的发展而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给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健美操在很早就传入了我国,引入之初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正逐步在国内高校中迅速普及与推广,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大学生体育的热点。其健美、健身的时效性、组织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吸引着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健美操的行列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同时健美操活动的积极开展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升温,不仅是校园的广场,而且运动场、表演台和体育馆都所处可见健美操爱好者矫健的身影,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活动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健美操所具有的凝聚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众多情趣相近、兴趣相同的人连结在一起,进行一些表演或是竞赛的形式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效地调动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健美操活动的带动下,体育文化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不仅丰富了体育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整体高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健美操与校园体育文化相辅相成
(1)增强体质。
健美操具有有氧代谢运用的特性,长时间、大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会对身体各个关节、韧带,以及主要的内脏器官和肌肉群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进而有效提高心脏系统、呼吸系统的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耐力、灵敏度、柔韧性、速度等运动素质。
(2)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品格。
健美操本身是一种健身与美的创造。练习健美操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美的体验与展现。学生在人体美的实践中,自己去感受、去鉴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感情和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同时提高主体的审美意识。大学生进行健美操运动,会使情操、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
(3)高雅的娱乐功能。
高校校园与社会其他社区一样存在着多种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空间。有健康也有颓废,有高雅也有低俗。健美操以充满时代气息的面貌迎来了健康,驱走了颓废,那令人震撼的旋律,那欢快的节奏、强力的节拍,让人耳目一新,给大学的校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给高校休闲生活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也提高了体育娱乐活动的文化层次。
大学健美操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健美操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既丰富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完成在大学期间的体育任务、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等的重要途径。高校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在校期间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的体育活动,包括运动会、长跑活动、体育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努力完成体育在学校中神圣而又庄严的文化使命。增强人民体质是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而文化现象的体育就有很强的教育功能,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我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碎玉高校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达到促进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身体锻炼以及普及体育知识的手段,从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以及体育管理等方面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其内从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外层是指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场馆、器材和设施等硬件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层是指体育文化的实践层次,它包含了校园体育文化规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层是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体育价值观等。在这三个层次中,核心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层次,它可以支配着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而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在体育环境文化上的问题
体育环境文化上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够,而部分现有的资金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导致高校的部分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包含在上层建筑的范围内,而学校的经济基础不会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在体育制度建设上的问题
现在许多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都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教师的数量太少。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在扩建,因此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扩充,随着学生的增多,显得体育教师的师资数量相对偏少。第二,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没有足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个问题主要是与我国高校的体育长期都是在政府行为的基础制度上运行有关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体育经费的来源、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等活动都需要按照政府的指令来进行,这些体育制度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抑制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最终制约着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在体育精神文化上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对体育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可是高校的这种提高与转变都只是停留理论的学术层面上,并没有在非体育界的学校管理阶层中达成共识、形成共鸣。一部分的高校管理者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学校狭窄的时空领域,这样就一定会导致高校在体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上被忽视。由于高校领导阶层的认识局限性,导致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推进动力。
不仅是领导与教师的认识不够,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不够成熟,高校的校园体育建设在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拼搏精神、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理想与信仰等,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都只是进行单纯的体育锻炼,没有注意到体育精神对其自身的影响。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创建优越的教学氛围
高校应该深化体育课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主动的创建新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作为教学阵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的主线,达到全面提高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其次,体育教材应该更加新颖、健康,高质量的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需要注重它的导向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体育的专业知识,强化健康体育的思想观念。同时要把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要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层次,拓宽师资的补充渠道,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组织体育教师不断的学习,从而适应现代化体育的发展要求。
(二)构建多元的活动氛围
课外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高校应该大力宣传体育文化,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例如组织各种俱乐部、组织体育机构等来开展体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创造新型的环境氛围
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高校需要对体育建筑、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进行设计与改造,构成新的环境氛围,从而吸引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四、结语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与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民办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办学发展的契机,为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民办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特色鲜明。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与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办高校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其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档次也一直在发展,水平逐渐与公办院校相接近,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本文对陕西的几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规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扰,这里对如何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能训练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体育才能的舞台。因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给青年学生注入了活力。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表现,和校园群体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体育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
二、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其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训练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等。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具有超前性,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的作用,还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2.校园体育文化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情感和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用体育拼搏精神刻苦追求科学的真知,从而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感情”的目的。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多数人认为民办院校的学生素质要比公办的差一些。这是指文化方面的差异,但在体育文化方面要比其他高校活跃得多。陕西有名的六大民办高校都建有塑胶田径场,草皮足球场,塑胶的篮球、羽毛球场地等。有的民办高校主打体育,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体育竞赛表现自己,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展示自己的精神风采,通过这种荣誉感实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3.制约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民办高校这几年都在大力发展校园建设,其中就包括体育场地的建设,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修建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虽然室外的场地条件好,但是这几所民办高校几乎一半都没有室内体育馆。这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现实需要,学校经费紧张,目前尚不能满足建馆的要求。第二,学校的可使用土地面积有限,不能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形成了需求矛盾,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第三,对体育下拨的经费不足,造成了各种体育组织不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第四,还没有标志性的体育地标。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体现出办学者的综合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应由学校领导层拟定一个基本框架,然后由承办部门具体实施。
2.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校内各学生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组织实施,引导他们通过体育愉悦身心,形成气质,陶冶情操。组建体育代表队,举办有民办大学特色的体育节。
3.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用标语、图片展、广播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提高参与程度,提高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4.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雕塑和有标志的建筑是校园的代表,是智慧、意志、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要加强体育场馆、雕塑建设。
四、结语
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展示自我、张扬青春的舞台,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特殊的功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楷.论现阶段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J].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11(4):201-202.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学生的自我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群体和谐、人际和谐、自我和谐等多方面内容,可谓是内涵十分丰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各学校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的构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扶植和投入,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是提上了日程,其中学生的自我和谐的构建才是基础。在学生自我和谐的构建中,身心健康是基础。高校的教育有很多内容,其中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构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学生的自我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文化中的和谐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和谐(保护环境)、天下和谐(和平非攻)、人际和谐(无纷争)、心身和谐(健康)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和”是重点。
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人们一直注重身体与生命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有了各种元气学说。元气学说主要认为元气是生命的基础,元气化生天地万物,人是天地之气交合的产物。从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由于元气是自然和人的共同基础,因而人和自然也就有了共同的基本属性,表现为人与天的同构性和天人感应效应。”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人对体育之道的独特看法,也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体育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从这个功能上分析,中国古代以及现在社会讲究的养生之道具有丰富的哲学色彩。体育文化善于运用辩证思想,形成刚柔相济、形神兼修、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强身健体术。纵观我国古代的思想,不论以和为贵还是天人和一,其中都蕴含了和谐的内涵。从这里看不难看出,从我们的祖先起就十分重视自我和谐的构建,十分重视和谐。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构建自我和谐的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以身体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以其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这是从广义的理解。而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它是由学生、体育工作者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它的特点就是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组成的一切事物。
(二)体育在构建自我和谐中的价值
价值的体现才能真正彰显体育的作用。对于职业劳动而言,许多生产部门均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并且需要长期工作、生活在复杂艰苦的特定环境中,这样不但需要劳动者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在特定劳动条件和自然环境中生活、工作的能力。所以,现代社会职业劳动对人的各项能力都有要求,比如:适应能力、智力、体能、体质等。对于一线的职业技术工作而言,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更是企业要求的重要的参数。所以,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自我和谐的构建而言,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价值。
首先,健身价值是第一位的。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强身健体。那么身心健康则是自我和谐的基础。我们只有在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应用体育的手段强健身体,这样才有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自我。如果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分析,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受到工作的性质和行业的要求,他们更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为以后步入社会,顺利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适应社会的的能力是自我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他也不可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去处理各种问题。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的特殊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其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都是体育教育的明显特征。而现在提倡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更需要体育教育发挥其职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体育的氛围,使其充分的得到锻炼,在激烈的体育竞赛的竞争中去揣摩、去了解、去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