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

体育新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新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新闻论文

第1篇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由艾冬梅卖奖牌谈“举国体制”》2007年04月12日,来源:新华网)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述评性的体育深度报道由于结合了新闻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两者的长处,在实现“解读新闻”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写作周期长,在体育杂志上,这类稿件较多。报纸和网络媒体较少。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进入新世纪的报刊体育新闻评论更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体育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

第2篇

有助于提高体育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想要获得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与依赖,就必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育新闻媒体在传播中的人文渗透使得自身不仅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满足受众的需求。除此之外,体育新闻媒体还会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引导与启发受众,并向社会传播有关真善美的理念,对于提高其公信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新闻工作者自我认知及自身修养体育新闻传播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新闻工作者作为该项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需要充分渗透人文精神理念,对受众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有利于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身修养水平,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塑造新闻媒体的品格将人文精神充分渗透体育新闻传播中,有利于塑造新闻媒体的品格。体育新闻工作的核心就是体现人的主体作用,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受众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尊重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新闻媒体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二、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

体育新闻传播中对象的选择随着残奥会与特奥会的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体将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特殊体育运动员与残疾运动员身上,这一点可以说是体育新闻报道的新起点。大多数的体育新闻传播都将报道的主要重点放在经济比赛的结果上,那种敢于拼搏、重在参与的人文精神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忽视,然而关注残疾运动员的人文精神则成为另一种良性的价值回归。我国运动热潮的最初掀起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而健身事业也自此之后进入发展与繁荣时期。现如今,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对象逐渐成为各界媒体工作者重点考虑的报道内容,从过去的体育明星到社会体育报道,再发展到如今的军队体育、学校体育,都成为当今体育新闻报道的对象与主角。体育新闻传播中的报道方式与词语使用现如今,我国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报道资讯的缺乏。综合现阶段体育媒体无法满足受众在体育信息方面的需求状况,再加上对近些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体育报道在用词方面有失妥当,或过于口语化,或过于关注刺激度而忽略了报道的实质内涵。但依然有一部分体育新闻报道值得称赞,其使用的大量幽默元素,将社会流行文化毫无维和感地融进报道之中,从而使体育新闻报道充分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不仅是用词方面,体育新闻传播的报道方式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电子科技的进步,手机与网络等新型媒介都成为开拓体育市场的工具。要想在众多体育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单一地体育信息与评论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与受众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体育专题报道与深度报道纷纷出现在体育新闻传播领域。如《我的奥林匹克》节目,其从不同的角度将体育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具人情味,并且将看似遥不可及的运动员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亲近。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渗透薄弱虽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体育新闻媒体也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但现在有很多新闻媒体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点击率、收听率,吸引大众眼球,不惜通过夸张与不实报道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甚至借用炒作的方式制造虚假新闻。只是一味地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制造虚假新闻的行为,已经导致混乱的新闻市场中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严重缺失。这种不良行为将新闻炒作的重点集中在体育明星身上,从而使人们减少对明星事业方面成就的关注,而更多去关心他们的花边新闻和隐私信息。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领域的这种扭曲观念逐渐蔓延成为一种风气。

三、体育新闻传播中加强人文渗透的相关措施

第3篇

摘要:预测性体育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受众喜爱、规模与影响日趋扩大的体育新闻传播形式。预测性体育新闻的形成与发展是体育赛事自身的规程性、悬念性的必然反映,也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与受众需求的必然结果。预测性体育新闻尽管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可能的真实,当这种可能的真实经过检验成为现实的真实,其新闻价值会进一步递增。具体表现在服务受众与彩民、扩大媒体自身发展空间、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面对媒体体育新闻日趋显著的娱乐化趋势以及各媒体体育新闻为拓展传媒空间而展开的激烈竞争,预测性体育新闻悄然兴起并渐成气候,主导及影响着报纸体育新闻的版面、电视体育新闻的时段、受众体育新闻的需求,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体育新闻现象。本文拟就预测性体育新闻的形式、成因及新闻价值进行探析,从而把握体育新闻新的发展倾向和一般规律性。

一、预测性体育新闻数量繁多、形式多样

预测性体育新闻是指对即将发生的体育赛事的过程,尤其是结果的预测性报道。在新闻的基本特性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特性和价值要素,体育新闻当然也不例外。但与一般新闻相比较,体育新闻不仅包括对已然事实的客观反映,更包括对未然事实的客观反映,即对体育赛事结果的预测。在其他新闻活动中也有预测性新闻,如经济新闻预测股票的升降涨跌和经济的繁荣低迷等等,但其规模和具体的运作形式远不能和体育新闻相比。

在电视媒体中,每遇大型赛事,如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比赛的时候,预测性体育新闻已成为电视台吸引受众、引导受众观看赛事的重要节目。如2000年奥大尼亚悉尼奥运会开幕前以及比赛期间,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在奥运会前和奥运会期间精心制作类似“奥运前奏”、“奥运大家猜”、“奥运倒记时”(中央电视台)、“今日视点”、午后视点“、”明日视点“(上海卫视)、“奥运猜猜猜”(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与奥运会有关的竟猜节目。

同在2000悉尼奥运会期间,各级广播电台也是不甘落后,各种前瞻性展望和预测性新闻更是被精心设计,成版成块地被端到受众的面前。如上海广播电台的“赛前诸葛亮”、“奥运天天猜”、东方广播电台的“奥运猜猜猜”等,一个个精致、鲜活、别致、连贯性强的栏目,紧紧地吸引着听众。有些电台为了吸引听众参与,甚至与赞组单位或声讯手合作,推出各种奥运有奖竟猜。

在报纸体育新闻报道中,由于没有电视的直观和网络的迅疾,在报道比赛消息速度方面落后于电视和网络。但在现代媒体的强烈竞争压力下,仍然另辟溪径,寻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战场——前瞻性报道。而其中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赛前分析预测性报道,更成了前瞻性体育新闻报道的亮点。首先是各级媒体对奥运会、世界杯等几年一次大型运动会的预测报道“大动干戈”。紧接着对各级联赛如我国足球甲级联赛、篮球联赛,以及意甲、德甲等,在每周比赛开始前,不仅《体坛周报》、《足球》、《南方体育》等这样的专业体育报,各地地方报都是不吝版面地对几十支球队进行预测、分析。如今年3月9日2002-2003赛季甲A开赛前,《中国体育报》从3月5日开始,开设了“新赛季甲A联赛展望”系列报道,分别对新赛季的球市、俱乐部、外教外援、新现象(德比大战)以及冠亚军的争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预测;3月8日的《足球》的“甲A前瞻”栏目用了2版面对14支球队(一支轮空)7场比赛进行详尽分析、预测。另一个国际赛事预测栏目,也是足足2个版面,对意甲、德甲、西甲以及英超和足总杯共三十多几支球队进行了预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0月22日我国发行足球彩票以来,大江南北不仅球迷踊跃研究足球新闻购买彩票,连以前不是球迷的“彩民”,也开始为买彩票而研究有关足球预测新闻。相应的各种足彩预测报道也出现了。如中央电视台的《足球彩经》、广东电视台的《足球大赢家》……等。所有的大型综合网站也纷纷开辟足彩专栏,如新浪网的〈足彩〉专栏,雅虎网的〈足彩〉等。各地日报也新辟各种形式的“足彩”专栏,如《中国体育报》的“中国体育彩票专版”、《华西都市报》的“彩票宝典”、《成都商报》的“足球彩票”等,其版面少则一版,多则数版。各专业体育周报更是不惜花大力气新成立专门的足彩报道组或编辑组,甚至出报中报,如《足球》之《大赢家》,《南方体育》之《500万》,《体坛周报》之《体坛彩报》等等。

当然,预测性体育新闻不仅大量报道足球,还广泛地涉及其它各种体育赛事。如3月4日,太平洋那边的两支NBA球队丹拂掘金队和达拉斯小牛队的一场常规赛,因为两个中国篮球运动员王志侄和巴特尔分别在两支球队效力,于是国内的各级媒体在赛前开始大肆渲染,直把这场比赛称为王志侄和巴特尔之间的较量,由不得你不能感受到这场比赛前的紧张与刺激。

二、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成因

任何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可能与一定的条件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成因也有其内在的与外在的必然条件或原因。就其内因而言,它是其报道对象——体育赛事自身的规程性、悬念性的必然反映;其外因则是近些年来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以及受众需求刺激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的各项体育运动赛事的时间、地点、参赛人员、比赛项目、比赛规则等都是提前规定了的,而其比赛内容又总是周期性循环的,这与普通新闻产生在时间上的偶然性、突发性和过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显著不同,它使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有足够的时间在赛前进行准备,并对比赛的各个方面进行仔细地分析与预测。

在其他新闻活动中,也有一些新闻事实是周期循环固定的,如每年一次的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等等,但除了时间和地点事先确定外,其内容就绝不能像体育比赛一样每年都是那几项固定的议题反复讨论。而体育比赛则总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我国的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和排球联赛,还是英超、意甲、德甲以及世界杯、奥运会、欧洲杯,除了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是提前规定的外,其比赛的方式和对运动员的要求,基本上也都处于一种长期固定的状态。比赛过程中各方必须严格遵守统一的比赛规则,在规则的允许下合理地运用技战术。另外,体育比赛的主角——运动员,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体育明星们,常常成为体育新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报道重心。每遇比赛,他们的状态成为媒体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乌克兰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自1983年赫尔辛基世锦赛开始,连续17年霸占世界撑高跳高的“掌门”位置。在这17年中的世界撑高跳高比赛,只要布勃卡参加,冠军便会被世界各大媒体预先授给他,而通常情况下,媒体的预测会八九不离十。

人们常说体育比赛就如戏剧般跌宕起伏,情节生动。但戏剧中演员的动作、剧情的发展是被规定了的,而体育比赛不是。著名好莱坞悬念大片导演希区柯克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能与一场足球赛媲美。”如今年本赛季的世界四大顶级联赛战已经到了联赛的最后阶段了,仍然不见一骑绝尘的球队。以往赛季“一支豪门领衔一台戏”的传统剧情已被打破。虽然西甲、皇马占据着积分榜榜首,但后有俩支气势汹汹的追兵,瓦伦西亚和拉科鲁尼亚随时有可能超出;在意甲战场上,也是罗马、国际米兰、尤文图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好戏;在英超同是曼联、阿森纳、利物浦三足鼎立的局面;德甲战场上也是硝烟密布,扑朔迷离,令今年的冠军大结局悬念丛生。可以说今年本赛季的欧洲联赛已具备了成为另一部好莱坞惊险大片的素材,同时,也为预测体育新闻准备了上好的材料。因此体育竞赛过程的悬念性和比赛结果的难以预料性,是体育赛事吸引各媒体注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生预测性体育新闻的重要条件。

另外,受众的需要也是预测性体育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大众传媒由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发展,各媒体对受众需求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各媒体的利益与生存。2近些年来社会文化的娱乐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已走出以往“赛事消息报道”的局限,在传播内容上表现出日益显著的娱乐化趋势,体现出体育报道题材的广泛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丰富化等特征,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预测性体育新闻正是这种娱乐化形式的体现。各大媒体的预测栏目或节目正好满足了受众对体育新闻的娱乐需求,迎合了广大受众对充满悬念的竞赛结果的无限想象、好奇和猜测的心理。同时在足彩报道中,媒体的预测报道更关系到数万彩民的经济利益。彩民们希望媒体的预测报道既科学准确,又经济便利,对媒体的预测性体育新闻寄予较高的期望。这又促使各级媒体展开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预测报道竞争,以争取更多的受众或彩民。

3.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满足社会需要的总和。它包括两个过程,即:新闻价值要素过程;新闻价值表现并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3]预测性体育新闻因其预测的对象是受众所关心的未曾发生的体育事实,而具备了突出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新闻价值要素。它的新闻价值直接表现服务受众与彩民,扩大媒体自身发展空间,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

服务受众或彩民。正如各媒体的经济股票版为股民服务一样,体育新闻预测版或资深记者与专家作出的各种预测,引导受众在观看赛事前,尽可能充分地熟悉比赛双方的情况。新出现的各种足彩预测报道是彩民们在购买每期彩票前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彩民们在购买足彩前,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思索、反复对比数家(电视、网络或报纸)资料,最后下注的过程。于是,在每周彩票销售截止前,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各式各样的足彩预测报道成为体育新闻的主要内容。

增加了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预测性体育新闻既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同时又增加了体育新闻的魅力,拓展了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如之前提到的奥运会前或期间的各种电视预测节目,不仅为奥运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扩大了该节目的影响力,也丰富了电视奥运报道节目的内涵。而在现代媒体的激烈竞争中,预测性体育新闻则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片天空,甚至在报纸体育新闻界,已经形成“做前不做后”的趋势,即大量进行赛前报道,少量报道赛后。随着足彩的发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相对于电视、广播和网络更得彩民们的宠爱。因为电视和广播“播完就完”,无法容彩民们细细研究,而网络除了普及率有限的原因之外,也没有报纸经济划算。这使得“集预测性报道于大成”的足彩报道大大拓宽了报纸体育新闻发展的空间。

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每期大赛或每轮联赛前,受众对各媒体作出的预测结果或趋同或否定,或亲自参与预测竟猜栏目的制作,从而提高了广大受众观看赛事的热情和兴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长期地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足球彩票的发行,各级媒体不遗余力地对每期足彩进行预测,同时对怎样玩足彩和每期中奖情况进行大肆渲染,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购买彩票,使得一些以前从不关心体育事业的也开始关注体育。这样不仅增加了足彩的销售量,也扩大了体育的影响,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大量的预测性体育报道的文本考察发现,预测性体育新闻是一种独具魅力、具有一定新闻价值、颇受受众喜爱、规模与影响日趋扩大的体育新闻传播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体育竞赛自身的规程性、悬念性的必然反映,也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与受众需求的必然结果。预测性体育新闻虽然涉及的是尚未发生的事情,但由于它们是经过分析客观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竞赛双方的势力,水平等)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预测。因此,有理由认为,预测性体育新闻尽管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可能的真实”。尤其当这种“可能的真实”经事实的检验成为“现实的真实”后,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会进一步递增。体育新闻的预测性就是从”可能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与反映了体育新闻独特的报道形式和鲜明个性特征。

[注释]

[1]郭超人.《体育新闻选》.新华出版社,1999(1)

第4篇

关键词:顺应论;语码转换;篮球体育新闻

Abstract: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of language contact,code-switch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journalism,code-switching is also frequently used in Chinese sports reports.By the method of adaptation theory and code-switching theory,this paper mainly conducts the research from the types,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based on the Chinese basketball sports news on the Internet.The result shows that code-switching in Chinese sports news is the active adaptation to the linguistic reality,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language object and its style.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Code-switching,Basketball Sports News

1 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全民开始掀起了新一轮体育运动的热潮。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眼球。被誉为世界顶级篮球殿堂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由于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员的加入,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体育新闻由于其随意、轻松、活泼的语体交际风格,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本文试图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 adaptation theory)的角度,分析中文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2 文献综述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1],该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解释了语用学,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作出一系列适当的选择,并与对方进行顺利的语言交流,就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作为一种交际的需要和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和根本。

语码(code)[2]是由Bernstein(1971,1973,1975)提出的,是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域、俚语等。但是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彩(李少虹,2009)。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umperz(1982)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内语言并置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或次系统[3]。Clyne认为,语码转换指在同一句子内或句子间交替使用两种语言[4]。

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语言学家们就开始了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多将这一现象看作是一种语言缺陷,比如Labov就把语码转换现象看作是令人不解的问题。后来,Myers Scotton通过长达十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在国外,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语码转换现象。七十年代在社会语言学领域,Gumperz(1982)揭示了语码转换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但未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在句法方面,大多数学者主要对语码转换的特定限制的研究,却不关心其普遍性限制的研究。八十年代,Auer(2001)讨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会话功能;Poplack(1980)则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结构,强调在语码转换的结构分类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同时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8]: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而在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要比国外晚的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早期的研究者也只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才逐步从心理学、句法学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之后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界通常区分的是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合(code-mixing)。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又是同义的,指一种行为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分两者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微观方面说,在一段会话中,无论是完全的或者不完全的、完整或不完整的,都是两种语码的混合,换句话说,语码转换也就是语码混合;从宏观方面说,完全的语码转换指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也是混合使用。不同的学者对语码转换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5]。有些学者认为,仅在基础句的句内嵌入另一种语码的单词,只能被认为是语码混合,而句际间出现的语码转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码转换;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语码转换时不严格区分这两者[6]。本文将采取后一种说法,认为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中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

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用语料均来自于互联网上的篮球新闻中的相关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包括风靡全球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内容,还包括在国内特别火热的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新闻。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得知,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主要特点以及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顺应研究。

4 结果与讨论

4.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

4.1.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

随着中国对西方体育运动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英语也逐渐进入中文体育报道。篮球是目前世界上最盛行的运动之一,大受青少年的喜爱。它创始于美国,因此篮球运动的很多术语也大多来自于英语。其中常见的英语语码有某一赛事的名称、专有名词,体育运动术语,以及口语化的词语和短句等。

体育新闻报道真实、新鲜、重要、时效性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篮球体育新闻,更是有着它自身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场篮球比赛的成败悬念,更是使竞技体育比赛具有新闻性。篮球体育新闻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主要包括对体育明星的访谈、体育评论、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等等。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以下四类[7]:

1、体育明星或球队的英文名

例:Kobe(科比),D-Wade(韦德),L.A.Lakers(洛杉矶湖人队)

2、口语化词语和短句

例:show(炫),fans(粉丝),cool(酷),装(pose)

3、某些体育专项的术语

例:scoring(得分),foul(犯规),扣篮(dunk),跳投(jump shot),三分球(three-point shot),助攻(assist),盖帽(block shot),失误(turnover)

4、体育赛事相关名称

例: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EO(首席执行官)

4.1.2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分布

汉英语码转换在篮球体育新闻中的分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二是出现在正文中。

首先,它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比如:

《三只“rookie”之间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在这里,乍一看标题,出现了rookie一词,读者刚开始可能根本不明白它代表什么,可是在读完全部新闻报道后,才了解到作者是用rookie这个词来代替埃文斯、哈登、格里芬这三个NBA强手,是为了用这样的词语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让人联想到这将是一场强强之间的精彩对决。而这一点,也刚好符合新闻报道标题的特点: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其次,它会出现在正文中。比如:

毫无疑问,老鱼费舍尔(D-Fish)是湖人冠军核心成员的最关键部分。

在这里,作者是想突出费舍尔在湖人夺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NBA球迷来讲,他们可能更熟悉球员的外号,所以在这里用老鱼来代替费舍尔可能更能引起球迷们的关注,更加符合球迷们对球员热衷的心理,也可使全文读起来更加流利、顺畅。

4.2 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主要特点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直接地把英语“借用”或“移用”进汉语表达中,可以更多地表现出语言的张力,体现出人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互联网上的体育新闻的语码转换有如下特点:

4.2.1 插入式转换模式居多

根据语言矩阵结构模式,在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中,存在两种现象[8]:一是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句子之间进行转换,后接英语或母语句子;二是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一个英语或母语的句子内部进行转换。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也主要是这两种插入式的语码转换,它有三种形式:一是和前面句子表达相同信息的方式,置于括号中——在汉语句子中直接插入英语语码(例1);二是插入的英语语码后紧跟汉语,通常置于括号中(例2);三是英语语码直接插入汉语中。

例1:科比入选了最佳阵容(All-NBA team)和最佳防守阵容(All-Defensive team)一队。而罗恩-阿泰斯特没能当选最佳防守球员(DPOY),也没有能够入选最佳防守阵容,这让湖人整个球队都难以置信。

例2:《D-Wade(韦德)运球快速扣篮得分领衔5月27日NBA五佳球》。

4.2.2 以单词和短语为主要嵌入结构

在单词和短语的转换中,名词居多数,而且短语、词组的种类也比较丰富,但名词短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也是最容易转换的成分。

例1:如果你是一个篮球迷,千万别错过NCAA比赛,尤其是“疯狂三月(March Madness)”。

例2:2007杯CBO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全国总决赛10日在珠海落幕,江西高速篮球队晋级10强。(江南都市报,2007 /11 /15)

4.3 从语言顺应论看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根据语言现实、外部世界和语言客体以及语体风格三方面去探讨篮球体育新闻撰稿人在撰写新闻时的内在因素、以及社会等外部因素对撰写人本身的影响,并结合语言顺应论理论,分析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以及语用功能,得出语言顺应性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3.1 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关联顺应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当发生语言接触时就会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顺应语言现实就是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性分别适应[9]。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的表达空白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解决。

例:自从科比进入NBA后,就拥有了许多绰号。比如美国球迷送给他的绰号有Black Manba、Show-Be、KB8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言使用者使用Black Manba、Show-Be、KB8这些词,来代替科比的绰号:黑曼巴。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不仅弥补了由于语言缺少而造成的词汇空白,也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清晰,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

4.3.2 语码转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联顺应

语码转换这一现象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原因造成的。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有时,人们在谈论某些话题、某些概念时需要运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社会性的尴尬、直白等。

例:投票结果出来以后,那些翘首期盼新赛季开幕的NBA(微博)球员终于按捺不住,他们纷纷向球员工会和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开火。在这些球员当中,火箭球员特伦斯-威廉姆斯是最冲动的,他直接喊出了“斯特恩,fuck off”!

在这里,fuck off是粗俗的表达,如果直接用汉语表达对斯特恩的不满,反而让自己球员的地位不保。反之,通过语码转换,把这一语言变成稍微间接委婉的说法,虽然表达的意义未变,但是同样表达了对斯特恩的不满。这不仅顺应了外部世界的规约,也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4.3.3 语码转换对语言结构客体及语体交际风格的关联顺应

在非正式的新闻报道中,其语言往往都比较简练、随意,但是却常常表达出丰富的语体内容。结构客体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选择语言、选择话语,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

例:全明星并不是湖人队员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下一个NBA总冠军。

在这里,直接使用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缩写NBA,原因就是其音节少,而且读起来也比较容易。换句话说,语码转换是在语音和词汇层面上顺应了结构客体。

5.结语

总之,在体育新闻中仅仅使用一种语言会给人一种单一、守旧的形象,而如果我们在其中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便能使行文更加地流畅,更加地口语化,从而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更好地顺应体育新闻独特的行文风格。通过语码转换,体育新闻记者能够将体育赛事更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和体育迷们;同时,也能帮助读者和体育迷们更好地解读体育新闻。

但是,本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不足,比如,语料不够充足或者语料类型过于相似,可能会让分析的结果不够客观。不过,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此研究为参考,选取更多、更丰富的语料样本,从而更好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郑大伟.中文报纸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文教资料.2012.

[3]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

[4]Clyne,M.G.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5]劲松.语码转换和语言混合[J].民族语文.2010,6.

[6]密双.汉语新闻类杂志中广告语篇的语码转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

[7]赵淑梅,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娱乐新闻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新闻评论 趋势 写作手法风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New Tendencies of the Physical News Comments

Zhang Ganghu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Journalism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ndencies of the sports news comments, inclu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news style,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the co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and popular sports news comment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depth comments.

Key words sports news commentstendencywriting way style

随着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体的发展,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独树一帜,非常繁荣。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为体育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广阔且有稳定受众的生存空间,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体育新闻评论和“评论员”队伍的数量。体育新闻评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进步。几乎任何重大体育事件体育都会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说。随着体育新闻评论的影响力的扩大,体育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在不断适应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有:

一、“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 “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由艾冬梅卖奖牌谈“举国体制”》 2007年04月12日,来源:新华网)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第6篇

新闻教育热为新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是来自业界和学界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矛头直指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教学在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媒体实践严重脱节。对此,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不断有人撰文讨论,直陈弊害。但这些讨论几乎都是“定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旨在开掘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将细致地呈现新闻院系的学生、教师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辞海》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指学校工作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①因此,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共同活动。而以前有关新闻教育的讨论多是新闻院系的教师或媒体从业人员操控话语权。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说,我们将重点讨论作为新闻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对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第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体是否脱节?新闻教育是否应该与媒体接轨,怎样接轨?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来比较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的异同,为以后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新闻院系师生及媒体从业人员关于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数据,再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包括7个部分:“总体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与媒体的联系”以及“个人基本信息”。

(二)样本选取。采用配额抽样法。学生样本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上海和广东12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主要由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同学这一人际传播网络来发放问卷;媒体从业人员的样本则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各省市的省级和地市级媒体;教师样本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和广东部分高校。抽样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决定抽取400人来进行调查。其次,按教师、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身份进行配额,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各50人,学生300人。第三,考虑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尚不全面,研究生数量总体较少,所以我们对学生按年级进行配额,样本中有大一及研究生各50人,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共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学生277份,教师40份,媒体从业人员49份),有效问卷率为91.5%。

(三)变量设置。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有“职业身份”、“满意程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专业背景”等,依靠这些变量的关系,可以勾画出当前新闻教育的真实状况。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1.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

对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我们对被调查者进行了提问。请他们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打分,满分为10分。分值对应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8-10分,较为满意6-8分,满意4-6分,不满意2-4分,非常不满意0-2分。由此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相对满意程度分值。相对满意程度分=(学生满意程度平均分+教师满意程度平均分+媒体从业人员满意程度平均分)÷3,由相对满意程度分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满意程度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相对满意程度分为6.05。其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平均分值为6.41,教师为6.1,媒体从业人员为5.63。对于学生的满意度,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的差异。我们把277位学生样本按院校级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来自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25人,所占比例为45.1%,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52人,所占比例为54.9%,这说明对样本在不同院系这个变量上进一步分析是有意义的。统计结果表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对学校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二本院校,平均分值分别为6.54和6.28,但两者的区分度并不大。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此次调查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满足媒体的需求吗?回答能够的占27.6%,回答不能的占72.4%。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媒体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一大半部分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要求。难怪有人形容现在新闻教学与新闻媒体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新闻媒体则以自己的需求招聘员工。

在对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是否脱节这个问题上,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有2/3以上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高校与媒体应多交流和沟通。在调查中问到“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时,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一是缺少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二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与现在的高校与新闻媒体单位沟通较少,学生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有51.7%的学生不清楚新闻媒体里的具体工作要求;有16.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他现在所学能否达到新闻媒体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从职业要求的角度看,部分学生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然,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对这种情况负有相应责任。而后者,则应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改变,以适应新闻媒体的职业需要。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当问及新闻专业毕业生应该怎样去弥补缺陷时,有80.6%的人认为学生应利用一切机会,尽量多参加新闻媒体的实习和实践。他们建议,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的固定模式上,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打好基本功,以防止眼高手低。

2.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认为,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在两极间摆动,一极是实践的需求,一极是理论的诉求。一般意义上讲,新闻教育及新闻研究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追求两极之间的平衡。②实际的情况究竟怎样呢?

此次调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是“如果让您自己选择专业课程,你会选择哪种类型?”选择项分别是实践型、理论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针对教师的问题是“您认为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怎样的?”选项分别是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两者并重;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问题是“您认为现在新闻媒体最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选项分别是理论型、实践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媒体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这也印证了“两极平衡”的判断是准确客观的。同时应当看到,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偏重实践的主张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3.新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据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当前所开设的课程,纯理论课为61.5%,实践操作课为9.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28.8%。

这表明前面所提到的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未真正完全得到体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是历史原因。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教育作了这样的设计:在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1/4,其余3/4的课程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布莱尔这种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较为合理,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鉴定标准”。③新闻学传入我国以后,布莱尔这种课程结构观也同样被国内新闻学院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人文科学而轻社会科学的倾向。建国后,很多学校的新闻专业往往设在中文系,尔后独立为新闻传播院系。因此,出于历史惯性,文学类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此次调查表明,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中,开设了文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78.8%,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2.7%,开设了社会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4%,开设了哲学类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47.3%,开设了法律和经济学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23.5%。由此可见,文学类课程偏多,而媒体急需的社会、法律、经济学等偏重于实践的基础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创新人才,1998年以后,本科专业的学时总数不断压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校公共课如马列原理、外语等不能减,最后只能削减某些专业课的课时或者砍掉某些人文社科基础课。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理论+实践的课程就变成了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程,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

就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而言。我们发现“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46.9%,“讨论法”占27.8%,“案例法”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

然而,当问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其他类型占7.2%。由此可见,新闻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造成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象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新闻院系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如果新闻媒体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合其需求的责任完全推给高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媒体自身也担负有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象医院必须要给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一样。所以,接轨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相情愿,媒体也应承担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相应的责任。

众所周知,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新闻实践走在了新闻理论的前面,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暂时不能适合媒体需要也是正常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求大学新闻院系应立足传媒发展现实,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以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交流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真正达到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实现二者共赢。

注释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57页

李彬:《新闻教育:重思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视听界》2007年第4期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4页。

第7篇

对心理教育的角色认识有助于教师提高对自身完善紧迫性的认识。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现今的教师首先要构建内心世界,树立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教育学生修身,使其心理健康。教师要扮演好心理教育的角色,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认识自己。即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和认识结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全新的教学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体育教师角色行为的正确体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也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这样就容易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求友谊,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或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自我表现受到别人非议等。这样就造成学生心里矛盾重重,对其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心理发展上说,此时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帮助,直至他们走出误区。作为扮演心理教育角色的体育教师来说,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矛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8篇

1.主观思维影响。

我国普通高等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严重的教育教学滞后性,如: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调一、教学效应不佳等诸多不良现象。以体育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意义,忽视受教育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形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的现象,当他们离开校园,有些院校大三上学期就彻底的告别了体育这个十几年的教育长伴者,甚至有些学生离校后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毫无意义。这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学生即将面对的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硬伤。同时,在我国高校多数院校存在“笼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拒绝分类教学模式,让部分学生产生一种上体育课的心理压力,不能让公共体育课程回归当初的教育本质和教学目标。

2.客观因素限制。

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与健全一直成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匮乏、设施陈旧,难以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必需的硬件保障,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文章作者在通过走访交流调查,占很大比例的高校学生认为在公共体育课堂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将来参加课堂的原始认知相差较远,不能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使缺乏对课堂的热情,甚至波及到其他大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多基于对未来社会工作实践的需求,能够对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角色转变有实质性的帮助,课程教学应围绕不同学生集群进行展开。

二、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意义

1.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分类教学的推广与实施,使枯燥的体育课程由简单而又单一的跑、跳教学向快乐的教育的本质纵深进行发展。让课堂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能够让教师感受教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让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回归到教学的本位。各方面有利因素在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集结,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幅上升,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来,最终使沉积已久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向积极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转变。

2.有利于深化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的地位不断被显性化,如何为科技保驾护航,助推社会腾飞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大课题和使命。作为教育的高等殿堂———高校,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败,高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公共体育课程长期以来被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而长期以来沿用缺乏创新精神的“笼统”式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参与热情不断受挫。普通院校公共体育分类指导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公共体育这一单一课程的课改发展,而且能够形成样板式效应,助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3.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各项身体技能素质正在不断下滑,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体重呈现瘦、胖相当的哑铃模型,近视率接近90%,近视率居全球第二。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呈现,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敲响了一记警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以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体魄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目标,高校体育的分类教学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热情度,对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的体验课程设置的目标有极大的帮助,让身体各项机理得到充分的调节和锻炼,有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开展策略

1.灵活课程设置。

高校公共体育课分类指导教学切入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上,高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的公共体育课程以体育基础课为主基础课,侧重在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之上,内容主要有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在第二学年增设选修科目,主要有三大球大球、艺体等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使其受益终生。针对多数高校在高年级不开设公共体育课的现象,作者认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是相当必要的,课程的不断实施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形成习惯性,把健康身体形成必然性;同时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分类教育的方法应不断地进行创新,各高校应适当增加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注意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乐于学习。

2.转化思想认识。

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的见解往往局限在大学教育,忽略了体育的长期有效性,很多学生在离校后便放弃了对体育的坚持,受益终身的体育,因其长期不练,终究毫无益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应在增进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现有基础上,强化体育意识、认知的培养,使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各种要求。同时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个体学生教育教学,满足学生个别个体的需求,设立新颖的体育课,把学生引导到体育兴趣上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3.完善教学硬件。

第9篇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4.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10篇

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首先要热爱体育教育事业,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要热爱学生,将自己的一颗爱心洒向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爱生的教师形象,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从心理来接受教师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要爱国守法、诚实守信、与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等,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扎实深厚的知识技能。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首先就要有扎实而深厚的体育专业技能,要熟练掌握小学阶段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能完美而标准地展现所有动作,我们要正视自身的局限性,要学会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如多媒体来弥补自身的局限性,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如对于一些教师难以准确完成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此外,我们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也就是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的不仅要精还要博,要能够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知识渊博的学者型教师形象。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是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1.发现学生特长,找准切入口。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不是全体学生都喜爱小学阶段的体育活动,都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在这一项活动中表现很差,但很可能在那一项活动中表现出色,对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让学生有展现其特长的机会,加以表扬与肯定,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心理满足感。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处于健康与愉悦之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端正体育锻炼态度,会对体育活动形成发自内心的主观认可。2.传授学生方法。没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空有热情只能是盲目的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与身心的健康,相反还可能会对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因此,我们要加强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当然也要避免单纯的方法传授,而是要将锻炼方法与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负荷的最佳方案、我们要确立小学各阶段体育教学的重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开科学的锻炼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科学合理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第11篇

学生可以通过iPad阅读、做作业、考试,老师也直接在iPad上批改学生的作业,并且完成出试卷、备课等教学任务。除了没有开设“数字化课程”的语文、英语等学科外,数学书、历史书和政治书已经不见了踪影。学生的书包得到了“解放”。成都市教育局现在也推出了“智慧教室”项目,所谓智慧教室,是旨在利用校园内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并且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课堂内与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数字化,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侧重于学生在课堂内利用移动设备端口通过WiFi接入校园网及互联网,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连接无线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备课及进行科研工作。通过无线网络的课堂利用,实现无纸化教学。据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教室’拥有包括投影仪、电子白板和及时反馈系统等一整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将iPad引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从2013年开始,青羊区一共有7所学校参与试点‘智慧教室’项目。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已先行试点用iPad来辅助教学,当时还面向家长及部分媒体开展了‘智慧课堂’公开课观摩活动。之后,其余6所学校也已陆续展开该项目。”

二、新旧教育的冲击与融合

如今这个快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所取代。和新事物相比,旧事物会显出许多的不足与落后。虽然它们对于过去充满现实意义,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脚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这样,新媒体的诞生才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新媒体为时代带来的革新风潮,也正在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产生着深刻影响。不单是设备硬件上的升级带来教学方式进步,也对我们的社会教育方式、认知进行了改造。新媒体的诞生,使原本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以及百度、谷歌等新媒介,更加便捷地被人们获取;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时间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即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新媒体。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间环节较少,基本上都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从消息者到信息接收者(群体)之间,具有传播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可以通过零碎的时间完成信息传播的特点。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新媒体能够蓬勃发展,逐渐取代了相对落后的传统媒体。不止如此,新媒体依靠它的这些特征,更对人们的教育、生活乃至思维习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环境下,由新媒体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新教育方式正在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冲击与融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在于三个模块:上课、作业以及考试。传统教育的上课方式就是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的作业与考试,也是在纸质媒介上,不论学生在课上还是课后完成了作业或者考试,最后都必须交到老师手上,让老师在作业(考试)的纸质媒介上进行批改与指导。老师在完成任务过后,还需要由自己或者拜托他人将纸质媒介交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算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环节。但在当今新媒体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媒体主导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元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并且,很多高等院校还开展了网络课程公开课。通过多媒体赋予了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开展网络公开课则大大扩大了整体教学效果与教学受众群体。

三、矛盾孕育着变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资源稀缺与不合理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公平地享受的。正是由于这类问题,于是产生了矛盾——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学习需求的矛盾。而“当迫切的需求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突破便会降临”(托马斯·弗里德曼)。业内专家对这一观点也深刻认同,在全球高水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时代环境下,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也必将来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戴芙妮·科勒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在2012年,她与斯坦福大学的另外一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吴恩达合作,一起创办了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众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的项目:Coursera。该项目成立不足一年,便吸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注册124门课程。而早在戴芙妮·科勒之前,由孟加拉裔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了一所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可汗学院通过网络(YouTube)提供一系列免费教材,如今已经在YouTube上,载有超过5600段涉及各个领域的教学影片。美国爱达荷州在2011年州议会立法通过:中学毕业47学分中的2分必须为线上学习课程,而2013年可汗学院的课程被二十多所公立学校采用。创办人萨尔曼·可汗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MBA学位。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于是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上传到网络(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而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性的特点,以及YouTube平台的开放性,除了可汗的亲人外,还有很多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网络用户看到了可汗的教学影片,并纷纷表示赞赏。由于受到广泛好评,相关影片观看次数急速上升,受到鼓励的可汗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按照萨尔曼·可汗给出的数字,可汗学院到目前已经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0万注册教师,月独立用户1000万人。除了Coursera以及可汗学院,近年来还诞生了许多线上学习社区:edX、学堂在线等等。这些接二连三出现的线上学习社区,正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它们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对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求学者只需要拥有一个新媒体的工具,例如一台电脑PC或者掌上电脑,甚至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线听课,获取知识。戴芙妮·科勒也好,萨尔曼·可汗也罢,他们作为线上教学模式的先行者,利用新媒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创造出了新的教学模式,不但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正在改变着世界。

四、前进还是倒退

世界的改变,是否都只是往好的改变呢?是否只有上述的美好与进步?或许答案并非完全如此。我们知道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满足人们对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其次,实施对人们综合素质(思维、行为、心理)的培养和提高。前者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或许几年就有成果),而后者则是一个缓慢浸润的过程,因此对前者能很快看到积极显著的效果,而后者的效果则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成都市青羊实验联合中学的语文老师樊老师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她带领的41名同学在今年6月份已经参加完中考,结束了他们的初中生活。虽说毕业了,不能经常见面了,但她与学生们的联系并没有中断。她已经与她的学生们通过手机加了QQ好友以及微信好友。她们时不时地在QQ或微信上互动交流。但这情况在2个月前是不被允许的。樊老师说道:“校方在规定上是不允许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现在的学生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曾经的学生带着小灵通到学校就算是重点‘关照’对象了,现在我们班41个学生当中,至少有30个学生身上是有手机的,并且大部分还都是智能手机。他们经常在上课无聊时使用手机玩游戏或者看小说,甚至在写作业与考试的时候作弊。6月份学校组织模拟大考的时候,我还没收了两名作弊学生的手机,他们正在偷偷上网查答案。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比如文言文翻译、阅读等难题,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答案并非自己写的,而是上网搜的,遇到作文题还有直接从网络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完成的。”当我们需要知道信息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选择使用新媒体——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只需要在搜索栏输入我们想要知道与了解的任何信息的关键词,我们就能在网络上找到很多很多信息,这样就不需要我们亲自跑到图书馆去翻遍万卷书。当需要记录我们的个人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强大的云技术软件,在云端记录下我们的任何资料而不需要我们自己去找支笔找张纸来记录。这些新媒体下的学习方式,带给了我们便捷,却容易养成我们不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够直接从网络上拿别人的知识使用;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我们自己却不独立思考来获取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可以靠云技术帮我们记录一切,但我们却不靠自己的记忆力来将信息储存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我们新的教学方式或许也正在给我们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带来消极影响。

五、结语

第12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网络中教科书式的讲解、示范不仅能营造很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同时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动作的浓厚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以动画形式展现,使动作细节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枯燥的、呆板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

信息技术在体育课中的不断深入,使得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广泛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帮助学生更多更细致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如室内课的网络互动为运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间接兴趣。尤其高中阶段的女生怕苦、怕累、怕脏,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激发她们间接兴趣的目的。另外,面对部分活动少、体质差、动作不协调的学生,部分教学内容根本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此我在备课时把讲解动作要领和技术环节部分精心设计成PPT课件,让学生观摩、讨论,再进行实践教学,把整个技术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渗透于课堂教学,虽然有个别学生动作不够完美,成绩不够理想,但个个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去练习,端正了学习态度,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解决了教学中的很多后顾之忧,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

在体育教学中一个新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再通过练习达到技术动作的反馈。看是学生主要信息来源,网络构建了这一平台,使学生快速地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视觉表象,能激发学生主动参意识,提高运动技能。传统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感受,部分教材失去了其娱乐,教学氛围沉闷,学生主动性差,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失败,存在很多弊端。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达到了看、练结合的目的,使自身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加之教师灵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能体现适应高效地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开发心智、健康发展的目的。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参与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难以示范清楚的瞬间动作,可采用动画或影像以慢动作、重放等教学手段分解示范,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难点,再以完整示范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学时数,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体现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沟通、共享快乐的舞台,如篮排足此类项目,独自活动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和共享的快乐,必须通过掌握了个人基本技术后,以集体的默契配合、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展示给观众,才能体现这类项目的核心价值。可以通过播放美职联、锦标赛、世界杯赛等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合作的必要性。还有一些技巧类项目(垫子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山羊分腿腾越、跳箱分腿腾越等)练习过程中需要保护和帮助。探究性学习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合理的分工,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合作性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只有放手让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大胆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才能打开学生学习的这扇奇思妙想之门,出奇招献良策,使一些困难问题得到迎刃而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智育的开发有出奇的效果。因为学习者相互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所以,合作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科学整合更能体现高效性

作为新时代体育一线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和不可取代性,使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能够让学生从学习态度和观念上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了解国内外体育史,了解青少年健康状况,达到从自身做起、自主锻炼的目的。高效课堂涉及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必须重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每个学生、每位公民牢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警钟,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六、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突破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重难点,使复杂动作分解化、具体化、准确化。如铅球投掷用力顺序(蹬、转、挺、推、拨)技术动作,能够在屏幕上清晰、明了地得以呈现,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错误动作加以纠正,解决了实践课中的很多技术难题。再如学习加速跑时,教师很难让每一位学生看清加速跑的各个技术环节,通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前观看,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加速跑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在脑子中形成正确的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统一要求个别指导,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七、结语

第13篇

如今的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递促进了时代的发展,而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单一的媒体发展时代,信息的传递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就上述的主流媒体发展历程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不能够完全的取代传统的主流媒体,其只是对传统的主流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得传统的媒体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1广播与报纸的对立与共存广播的出现对报纸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广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据了媒体的主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报纸的发展。但是广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但大大消减了新闻的严肃性,在这一方面广播不如报纸。所以,在当时,广播虽然是居于主流地位,但是严肃性的新闻信息传播依然要依靠报纸。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播的出现只能说是打破了报纸的垄断地位,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拓宽,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但是不能够笼统地认为广播电视取代了报纸媒体。2.2电视冲击广播的发展电视出现之后,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因此被人们所推崇,而且电视信息传播利用卫星传送,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的快捷,使得人们快速了解信息的愿望进一步实现。广播面对电视的挑战,消弭了一段时间,但随后又重新崛起。在经过创新改革之后,广播形式得到了改进,在媒体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时代里,各类媒体凭借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分别占据着不同的传播市场份额。没有哪一类媒体能够说绝对被新媒体所取代,但是原来一种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却再也无法出现。

2科技进步的新宠儿——网络与新媒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西方社会开始发展。特别是1996年,在美国政府提出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口号后,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得到了迅猛而长足的飞跃式发展。网络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开通,传播信息速度的提高,电子信息的便于搜集、整理、复制和存储,上网资费的下调,个人电脑器材价格的下降,使得网络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而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信息爆炸”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显然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挑战有些估计不足,甚至是茫然不知所措。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电脑的普及,网络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大为下降。网络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画面等所有现行主流媒体的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在传播某项信息时,网络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信息传播符号。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传播速度,更在于它采用的是一种全息的传播方式。同时,网络的这种信息传播,还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播。广大受众在相对被动的、长时间接受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之后,发现了一种可以参与并控制的传播媒体,显现出了对网络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一时之间,公众的眼球被最大程度地吸引到网络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也愈来愈大,个性化表达的自我意识日趋加强。网络的这样一种极强的参与性,恰好符合当下人们对自我意识凸显表达的时代需求。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产物。而新媒体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已有媒介的形态而言的。新媒介的形态处于不断变化和延展的过程之中。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任何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的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媒体。其典型特征是数字化基础上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和创新,通常具有互动性。新媒体的主要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

3广播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

传媒所使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观念,使得信息以多种样态和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到人群中去。在现今社会,没有哪一种媒体可以独霸天下,正如拥有了电灯后,并不妨碍蜡烛继续传播光明,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地区、人群中拥有着不同的关注度。因此,一个基本的观点可以确定: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所完全取代,但是新媒体会分割已有媒体的受众占有率。电视媒体所作的传播作用仅仅是提供节目预告和选择样本的参考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体现了电视缺乏互动和选择性的劣势,也是传统的广电媒体应对新媒体时,底气最不足的一点。广播电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3.1改变传播观念,切实为受众服务

广播电视从业者应该切实意识到,一场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已经开始了,原有的“魔弹论”传播观念时代的优越感不应该再有了。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节目内容的竞争。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受众为本的观念应该深刻地进入每一个广电从业者的心中。这种以受众为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要从节目的策划、实施、制作以及最后的包装上全盘考虑。只有做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受众。“三贴近”不是空头的政治要求,而是实实在在的节目制作理念。

3.2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启网络电台、电视台的新空间

广播电视应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是指各级广播电视台应该正视网络的便捷性等优势,开设各电台、电视台的网站,既可以宣传广电自身的品牌效应,便于受众进一步了解广电媒体,又可以将本台的精品节目上传,进行节目的二次售卖,供受众选择和点播,反复收看。这就弥补了广播电视线性传播中,节目内容只能收听收看一遍、大量优秀节目浪费的缺陷,同时也把对节目的选择权交给了受众,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赢得了节目多次播放的新空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新华网已经开通了自己的“新华视频”板块,其中大量优秀的视频节目,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3.3调动群众参与到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中

随着摄像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个人音像作品的制作。网络上许多个人视频以及“播客”的出现,都充分说明了现代人对影视制作技术的熟练,以及自身对个性化表述的强烈述求。广电媒体要认识到这一现状,努力发动受众参与到各类节目的制作中来。例如,组建本台的群众DV记者组,让普通人拿起手中的摄像机,像新闻工作者一样,报道新闻。这类举措,既能够充分补充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又能最大程度调动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受众不但接收到了信息,还亲自参与了信息的制作,能够吸引较多人关注节目内容。同时,广电媒体应注重媒体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走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具体问题。结合节目的制作和媒体活动的展开,拉进传者与受众的距离,密切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受众产生一种“我的媒体”的内心认同感。

4结语

第14篇

教育思想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指导,拥有什么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莫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教学思想,那就是要本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明确在新课改下师生的角色,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是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所学知识,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共同进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和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学科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给我们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与学校沟通,使学校通过体育教学、群体竞赛、集会、广播、墙报、有线电视、体育名言牌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学校体育,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要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而且还可以和人的精神面貌及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让家长和文化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了,自然在上课过程中会更用心,主动性才容易发挥出来。

三、丰富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只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气氛。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教学,也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贯穿教材的全内容等等。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向选项课、多样性质课、保健体育课的多样化方向发展,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的学习和锻炼。

四、完善评价机制

现代教育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本着学生终身成长的理念来开展教学。所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主动锻炼意识的培养,尽可能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这样他们才会产生更大的动力。

五、结语

第15篇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转变认知事物的全方位思维取向,这同样是哲学辩证法认知导向的具象化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思维取向的方向决定了研究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同时也影响着人们认知程度的高低。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全方位的思维取向便会给认知这提供一个多层的认知空间,从而将事物的发展看透。在我看来,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思维应该是全方位的。

近几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教育理念也不断得到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现在的创新教育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然而这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在转型中的中国教育的时候,主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着手,即一种是从外向内看,另一种则是从上向下看。这里的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范畴中的概念与标准。而内则是指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谓从外向内看,主要就是通过译语来考察和评价中国的教育改革。而这里的上,主要是指传递、贯彻教育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而下则是指广大的基层学校。所谓从上向下看,主要就是指用官语来考察和评价中国教育改革。有的思维取向是较为单一的,目前创新教育研究主要就是缺少对基层学校的了解和观察。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改革中,特别是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运作过程,便需要我们从相反的思维取向去关心,从而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创新教育的视野。

不用怀疑,这种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不管是哪一种都强调的是中国教育应该如何发展,那么,从内向外,从下向上,则是将研究的视野转移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全方位的思维取向。只有如此,才能够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研究中国的创新教育。在中国的创新教育,大都是通过外来理论进入各项方针、政策,各级力量相互协调、融会贯通的。但是沉积在中国师生中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便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不断渗透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中。从而使得创新教育不断偏离现代化改革设计。

二、创新教育研究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