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艺术论文范文

幼儿艺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艺术论文

第1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更是一门对话语言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教学活动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艺术,要有魅力,有感染力,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有生动性。要结合文本使用夸张一点的语言,声情并茂,用儿童喜爱的语气讲解,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易于学生理解。能拉近幼儿和教师的距离,让教学变得轻松愉悦,事半功倍。其次,语言要有示范性和具体性。讲解要具体简洁,让幼儿容易接受和记忆。再次,语言要有激励性。在实际教学中不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教育学生错了不要紧,关键要敢于思考,乐于表现。激励性的语言对内向、腼腆的幼儿效果更好。这样艺术而有效的语言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让幼儿爱学﹑乐学。还能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天赋。

二、利用手指操,增加趣味,开发儿童智力

几年幼教工作,我发现最让幼儿感兴趣,最能锻炼幼儿思维的是手指操。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教幼儿练习手指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指尖上。”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指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手的动作对语言﹑视觉、听觉﹑思维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

三、将唱歌﹑跳舞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艺术天分

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和启发幼儿,不论是唱歌﹑表演等都应该充满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和幼儿一起分享音乐的美感和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每天都上两节音乐或舞蹈课,并通过六一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的音乐特长,使幼儿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喜爱上幼儿园,使幼儿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四、注重培养绘画和手工能力

第2篇

幼儿园小班的艺术论文

美是一切的开始,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儿童画并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幼儿的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幼儿表现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于三岁的幼儿来讲,绘画有一定困难,因为这时的幼儿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动作很难控制。因此,他们的绘画,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然而,正是这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梦想和认识,甚至是他们日后在艺术领域中展现才能的起点和开端。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想,首先应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能激起欲望,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兴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励中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美术活动的重要动力,小班幼儿作为绘画教学的初始对象,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影响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速度。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对一切都很陌生,辩别方位的能力很差,手眼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象,只会增加幼儿紧张情绪,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绘画兴趣。

1、如传统的《笔宝宝跳舞》,向幼儿介绍笔宝宝住在盒子里,它们每天都要到纸上来玩耍、跳舞,然后再回到盒子里去,鼓励幼儿在纸上涂鸦,教师用提示的方式“笔宝宝会不会跳圆圈舞呢?再跳一个方块舞好吗?启发幼儿画出图形。又如在进行横竖线交叉画网格这一技能的学习时,设计了“捕鱼”的游戏情境,用鱼网网住幼儿,幼儿积极参与,并且能兴致勃勃跟随教师一起来观

察鱼网,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轻而易举地为横竖线交叉画网格奠定了物象基础。 在《造篱笆》美术活动中,这是以画直线为主的游戏,教师事先在纸上画小鸡,并与幼儿一起扮演“鸡妈妈”和“小鸡”,在圆圈上画直线即造篱笆,老师还用“鸡妈妈”的口吻进行引导,提示“小鸡们”把篱笆造的密一些,直一些,不然“大灰狼”会来把“小鸡”捉走的,宝宝们立即认真的画起了“篱笆”,活动结束时,教师用大灰浪木偶佯装无法钻进小鸡家,只能灰溜溜的走掉,使幼儿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为了使幼儿绘画活动更直观,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还经常采用把纸剪成大树的形状,启发幼儿在上面画上大苹果;或者剪个纸盘,启发幼儿画饼干或糖果用来招待客人等等。

3、为了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可以在活动中为幼儿设置好玩的游戏情境,比如在学习画线条的时候,请幼儿帮助妈妈绕毛线,边念儿歌:“绕、绕、绕毛线,我帮妈妈绕毛线,绕出一团大毛线”,一边提醒幼儿从中心一点向外绕线条的过程,再提醒幼儿大胆的绕出各种颜色的线团,孩子们在活动中 “玩”的不亦乐乎,同类的游戏还有:织毛衣、挂窗帘、花格布等等。

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对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技能是很重要的。因为小班幼儿正处在绘画涂鸦期,他们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构思,只有涂涂色块,画画线条,常常画完后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此时如果老师能启发帮助他们想象一下作品象什么,说一说画的是什么,会使他们有所醒悟,惊喜不已,感受到自己本领变大了。老师还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设想,帮助幼儿解决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对于激发幼儿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可以经常给幼儿一点小小的奖励,如:在画面上画个小鸟,贴个小花等,每当幼儿得到奖励时,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赏一番,在他们看来,得到老师的奖励就是得到了最高的奖赏,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对绘画充满自信,由于经常得到全面肯定,渐渐地,幼儿不害怕绘画了,落笔大胆了,对绘画有了初步的兴趣。

二、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让幼儿能够画出自己喜欢的画。

光有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认识的生活 ,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必不可少。

1、采用游戏的方法。

(1)涂色游戏:涂色游戏就是教师画好物体形象的轮廓,然后在轮廓中涂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美的感受。如:请幼儿涂红苹果等

(2)添画游戏:添画游戏就是教师画出一副图中的主要形象,然后请幼儿添画一些辅助物。如:教师在纸上画出动态不一的小鸡的形象让幼儿添画“小虫子”“点小米”或画“篱笆,小草”,教师画美丽的金鱼让幼儿在金鱼嘴的前方添画水泡等。 让幼儿主动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2、开始教幼儿画画时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中喜爱的事物,选择外形可以概括成点、线的物体为内容,如用点画“飘落的雪花”、用短线画“绿绿的小草”、用圆画“苹果、气球”等。圆是绘画活动中最早的图形,画圆圈时,幼儿往往急于将起点和终点合拢,因而不容易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边画边说:“圆圆慢慢圈起来”。又如:画葡萄时一边画一边说:“一个小圆,三个伙伴,许多小圆靠一起,变成葡萄一串串。”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印象和兴趣。

3、使用幼儿熟悉的语言,如把竖线、横线比喻成木棍,竖线比喻成木棍站立,横线比喻成木棍睡觉,弧线比喻成木棍弯腰。讲时掌握幼儿的语言特点,幼儿喜欢用重叠词。因此,在讲形象特征时多采用重叠词,如讲鸭子画法时可以这样说,圆圆的头,扁扁的嘴巴;苹果,圆圆的苹果;熊猫的身体是胖胖的;大象的鼻子是长长的;红红的太阳;绿油油的草地等。多用重叠词,就能加深幼儿对形体特征的印象。

4、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进行教学。把要画的内容编成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边讲边画,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

5、多画多练是提高幼儿绘画技能的主要途径,除了每天绘画教学活动外,还可利用区域活动中的绘画角,扮演小画家,引导幼儿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教师为幼儿提供纸和笔,供幼儿自由涂画,并以参与者的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画画,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鼓励、肯定幼儿

幼儿园的备课不仅要设计好活动方案,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比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我们设计了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玩,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 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对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 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能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既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小班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同时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所以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 “手掌印画”、 “拓印图形”、 “纸团压印”、 “泡泡画”,以及 “添画、吹画”等活动。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玩色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观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帮助;在幼儿感到困难和乏味之前介入,避免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在绘画《毛毛虫》时,王越小朋友平时聪明伶俐,画得很快,然而毛毛虫的身体却总是画成三角形,他几乎沮丧了,嘟嘟嚷嚷说自己不会画,准备放弃,看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他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他仔细看了看同伴的画,得到启发后,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说:“张老师,我慢慢地画,毛毛虫的身体就圆了。”说完后开心的笑了。

第3篇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其主流多带有实用性,而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就是从实用性开始的,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了审美,使之既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幼儿看后,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民间文化艺术的种类繁多、庞杂,应根据幼儿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年画、剪纸、刺绣、脸谱、制作小工艺品等等让幼儿从中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欣赏它们。比如,年画和剪纸。中国的年画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年画各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线条简练,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特点,构图饱满充实、富有装饰风格。让幼儿欣赏年画,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和习俗,另一方面还可以欣赏年画的画法和着色技巧,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再比如中国的剪纸,有彩色和单色两种,彩色的绚丽多彩,单色的朴素大方。由于地理环境和人们习惯不同,各地的剪纸风格也不同。通过欣赏剪纸,可使孩子们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以从剪纸中了解许多知识,从而给孩子启迪和美感。

二、创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我把教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布置为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儿童,他们手执彩绸敲着鼓,欢庆节日的大型着色画纸,在儿童的周围衬着一幅幅浙江蜡染图形与造型的手帕和风筝的蓝印花布,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气息。当这样的布置展现在幼儿而前时,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对祖国文化艺术的感悟与赞美。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幅幅美妙的刮画,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一幅幅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第4篇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第5篇

健康的体魄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切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既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又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耐心润泽,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积蓄体能。为了增强幼儿体质,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力求上好每一节健康课。为了吸引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精心设计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基本动作,训练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我设计了一节“玩转垫子”游戏。我将幼儿分成每四人一组,每组四块方垫子。为了让孩子们得到充分锻炼,我除了提醒他们活动中注意安全之外没有提出其他过多的要求,让他们各小组自由发挥,利用垫子尽情游戏。孩子们开始时小心翼翼地站到垫子上感受它的柔软,接着,有的孩子就在垫子上跳跃,有的孩子在垫子上翻滚,有的孩子把垫子叠起来在上面纵跳,有的孩子把垫子排成一排,在垫子上连续跳,还有的孩子手拉着手合作跳。最后,我用录音机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垫子上发挥想象,自由设计动作,尽情舒展活动。孩子们在有趣的垫子游戏活动中锻炼了跳跃、平衡等运动技能,训练了协调性和灵活度,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除了利用健康课开展好体育活动,还组织做好上、下午的课间操,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在各种活动中锻炼体质。除了幼儿身体素质的训练外,我还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讲究卫生、均衡营养的保健教育,对他们进行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勇敢坚强的意志教育。

二、潜心培育,涵养素养

美丽动人的鲜花无不经历阳光雨露的沐浴,鲜花盛开之前需要我们精心培育,给它浇水、施肥。我们要潜心培育幼儿这朵花蕾,为他们提供养料,促使他们更好地绽放。艺术素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重要素养之一,我们不能仅仅看重知识素养,更要关注幼儿阶段艺术素养的熏陶和积淀。音乐和美术是世上最美的花朵,散发迷人的芳香,也是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主要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儿歌《小燕子》时,首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关于小燕子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然后组织孩子们戴上小燕子的头饰,扮演小燕子飞翔舞蹈、衔泥做窝,在角色表演活动中认识小燕子的美丽和勤劳。在接触感知小燕子后,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欣赏歌曲《小燕子》,最后,组织孩子们在一步步感受体悟中学唱歌曲,并且带领孩子根据音乐节奏律动。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素养思维和创造性。我们还经常指导幼儿参加绘画、手工等形式的美术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帮助提高艺术表现的技能,涵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语

第6篇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第7篇

数学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如果教学过程中缺少生活性,幼儿所学数学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幼儿教师给幼儿学习“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在介绍到圆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借助了多媒体,给幼儿展示了什么是圆形,什么是正方形,分给每个幼儿一张纸,上面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各种图形,让幼儿进行操作分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个环节,让幼儿想一想实际生活当中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密切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内容。所以本人深刻反思出这一次的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定的生活性。

二、挖掘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价值。除此之外,数学学习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到“学术性”学习活动,能够给他们一些早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一)从幼儿经常接触的区域活动中挖掘出数学教育内容

1.益智区:积木、积塑

孩子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搬、堆积、摆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状、重量、空间关系、体积等基本概念。比如在玩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再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索,这样教师的教学形式不会单一,而且发挥了幼儿丰富的想象,也在游戏中认识了几何图形,可见数学活动变得生活化,我们便可以容易地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活动。

2.角色游戏区

幼儿可以通过在娃娃家里分配餐具、食物当中可以挖掘出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是练习一一对应、一和许多;在开餐馆、杂货店等游戏中买卖东西,可挖掘出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是物品分类、认识人民币(到银行取钱,拿取5元钱)、10以内加减运算学习(买两样东西用了多少钱?你还剩多少钱?)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内容。

3.美工区

(1)橡皮泥可以用来捏各种物体,在给物体造型的动作过程中,幼儿可以感知结构、形状、硬度、质量。在把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滚成一个球体,把一大团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团成一个大球等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体积、形状、重量的经验。(2)绘画、折纸、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小玩意、拼图等这些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感知对称、结构、空间关系以及辨认和分类的机会。这些当中潜含着许多的数学教育内容,只等教师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更加丰富。

(二)从幼儿进行主题活动中挖掘出数学教育内容

1.户外主题活动

幼儿在户外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速度与方位。例如,通过攀登脚手架体会方位;通过爬梯子体会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过排队感知前后、左右等。

2.讲故事主题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小兔做客》时,讲道:小兔今天来我们班做客,她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教师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两本书,三盒蜡笔……教师就可以引导:故事里面讲到兔子要送我们几张纸、几本书、几盒蜡笔等等。当中很自然地就可以挖掘出数学教育的内容。

(三)从日常生活活动中挖掘数学教育内容

1.入园

在接待来园时,教师与幼儿闲聊:“你早上在家都做了些什么?早上起来你高兴吗?昨天晚上你看动画片了吗?”看则无心,实则有意,教师通过与幼儿的交谈有意将其生活经验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这些就是被挖掘出的数学教育内容。

2.进餐、吃点心

第8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

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在幼儿园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渗透式艺术教育必须实现以艺术为本的观念,即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实现渗透,要避免因不恰当的渗透方式而使艺术成为其他领域的附属品。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独立的目际、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人认为,渗透到其他领域相其他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只不过是一种点缀,只是为其他活动增添一点色彩,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像前文所提到的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也是忽视艺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艺术活动的渗透并不仅仅只是为其他活动增色,也不仅仅只是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渗透于其他领域及其他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往往能帮助这些活动更好地实现其目际,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独立的目标,而绝不是其他活动的附庸。忽视艺术的独立性,只会使艺术教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是我们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应该始终坚持的基本思想。

第9篇

实现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正确实施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从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的正确实施。

[关键词]

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四、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

第10篇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活生生的“小大人”,同时,他们还是能够去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小科学家”。与此同时,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对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是主观的、歪曲的。尤其是幼儿的世界被认为是泛灵的世界,是诗和梦的童话世界,这与要求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格格不入。幼儿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甚至是一种比起成人的科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这些都增加了幼儿科学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幼儿科学教师除了科学素养的具备,要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精力,做大量艰苦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巧妙地设计,充分赋予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哺育我国科学教育的萌芽。

2.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相较于成人的科学学习过程,幼儿不仅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加是自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以个体为中心,主动而非被动地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科学概念,整合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幼儿的概念体系中,尤其是那些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科学前概念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与此同时,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以幼儿的自我教育性为主体,以幼儿感官认知的做科学为主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有效地习得科学概念,让幼儿在看、听、摸、问中探索科学领域。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扩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要将科学学习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明白大自然和人类的息息相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心人类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还能从心理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育的萌芽,而不仅仅是做实验和摆事实。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巧的活动安排、灵活的实验互动时时刻刻都贯穿着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幼儿的积极参与,一起探究。

二、加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只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补充,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存在的基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身,脱离了幼儿科学教育就谈不上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了,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者就发现幼儿园分科教学有诸多弊病,例如,教学内容的规划多有重复、脱节和矛盾的地方,而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幼儿在心智发展和对外在世界的把握上都处于混沌的、整体的、未分化的状态,就开始力主“综合性”的幼儿课程,即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开发。因此,对于儿童而言,我们很难在他们那混沌的经验基础上纯粹地展开科学或者是艺术的活动。因此,面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等形式引发幼儿对于大自然或社会的好奇心,探究行为的展开和推理归纳能力的锻炼,这与科学课上一直倡导的“做中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例如,有的教师就将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了幼儿园手工制作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儿童考虑到物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儿童要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艺术化的平台,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2.鼓励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

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是最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幼儿园是充满童趣的地方,正所谓寓教于乐,要想使得幼儿更好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科学内容,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就是增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最好的方法。幼儿教师不仅是科学教育概念的传授者,更加是科学游戏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改造者,让幼儿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身心结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科学的乐趣,学到科学知识,得到满足和快乐。使那些枯燥的、唯理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植于幼儿的内心。他认为,只要幼儿的科学游戏玩的成功,玩的独具心裁,这些幼儿将来便有了发明创造的希望。科学游戏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其他游戏更具有逻辑性。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游戏的设计水平。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而且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材料。

3.强化概念转变而非概念植入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幼儿教师;提问;教学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而教师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开阔思路的重要保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好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应提高语言素养,关注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通过良好有效的提问艺术,真正拨动幼儿的心弦,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

一、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启发幼儿思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但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效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数量多,教师语言繁琐,质量不高。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着教师高密度的提问,但这些提问质量都不高。往往幼儿都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用诸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回答。这样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

(二)只满足极少部分幼儿发言的需要,强调认识目标的问题,忽视非认识目标的问题.

在散文欣赏春姐姐教学中,A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教师朗诵散文,幼儿欣赏。提问: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2、幼儿欣赏朗诵录音,提问:散文里有哪些好听的词、好听的句子?请若干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这种提问更多地突出作品本身,是强调客观存在的内涵,没有关注幼儿“喜欢不喜欢”。更多孩子对问题的想法只能埋藏在内心,从某种角度剥夺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权利。类似于这样的提问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其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同时忽略非认识水平问题,缺乏情感激发。

(三)幼儿应答机会不公平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也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教师的提问似乎仅仅是为那么几个敢于又善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由于答问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②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思考

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达到预设目标,在提问过程中为赶进度,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在小班语言教学《甜蜜的礼物》中,教师:“妈妈的妈妈收到妈妈的礼物,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一幼儿站起来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认识,教师就请另外的小朋友起来帮助他。小朋友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回应的方式机械

经观察,教师在提问后常采用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为主,且使用次数频繁。“齐答”只适于有唯一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使用这种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和表面化,“个别回答”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孩子的发言机会不均等。而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讨论后分组回答”和“自由回答”这种形式常因教师怕耽误时间或影响课堂秩序而忽视或否定。

针对幼儿给予教师提问的回答,教师一般采用的应答方式是“简单肯定”、“习惯性重述”。这种形式的评价缺乏诱导追问、鼓励质疑,不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师生互动的质量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二、对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艺术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问艺术的基本原则与作用。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幼儿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儿“跳起来摘果子”。难度过大的问题应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2、其次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应避免提问中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有一个答案。如果教师经常提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便会抑制幼儿的创造力。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能启发幼儿朝许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评价,通过集中思维,选择出最好的结论。

3、提问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识水平问题的结合。提问的范围不局限于直接感知的内容,还要提出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启发幼儿联想事物间的关系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注意提问艺术的适宜性,注意灵活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似乎随时都可以发问,但如果变成满堂问,就会使幼儿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找准时机,找到最佳发问时机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幼儿只有在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可见,最佳发问时机即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三)学会艺术性提问

如何保证教学过程中,让语言艺术促进教学最优化,提问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学会艺术性提问是幼儿教师应该认真思索和研究的。

1、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精于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目的性、价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优选问点,问在关键处。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发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2、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提问应从灵活、实际的教学进程入手,注意关注生成问题。可以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还可以让幼儿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得出答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而教师最优化的艺术提问可采用直问、曲问、泛问、特问、设问、反问、疑问、激问、疏问、追问、理解、研究、探讨、发散和比较性提问③,做到因材施问, 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3、在精心设计教师提问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注意广泛性。幼儿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用不同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吸引所有幼儿积极参与。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避免只叫“能干”幼儿,忽视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幼儿的局面。良好的集体教学,教师要通过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调动起每一位幼儿的思维热情。

(四)给予幼儿思考的空间,丰富教师的最佳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就没有达到“问”的目的。教师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应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教师针对幼儿给予的回答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指导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对幼儿的评价全是“很好”、“不错”、“真能干”之类,要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应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对正确的答案要多一些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是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重幼儿的发散思维,尊重幼儿观点,诱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意识地让幼儿之间为某个问题产生争议,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体现教学机智,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性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④ ,如“你认为如何?”还可将提问延伸,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如果教师耐心期待并积极想办法促成转机,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艺术性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幼儿教师应加强语言素养的提高,总结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不足,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尊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最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①阎承利 教学最优化艺术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②④杨莉君 康丹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J] 期刊 2007年2月

③王晓平 教师的语言艺术 [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2篇

(一)游戏与艺术、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又是教育内容。

(二)游戏精神的内涵

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最具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笔者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

1.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游戏为游戏者提供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游戏产生于游戏者本人的意愿,其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场所都是出于游戏者的主观愿望,没有任何外在强迫。游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游戏的对象。因此,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2.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游戏的愉悦精神是指游戏给游戏者带来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是快乐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满足幼儿心理追求快乐的需求。正如刘焱博士所说的那样,“幼儿游戏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虽然游戏既不能饱腹又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享受,但是幼儿就是喜欢游戏,因为它能给幼儿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游戏既有享乐的功能又有发展的功能,但是更多的是它能够给幼儿带来享乐,获得快乐是幼儿进行游戏的主要目的。纯粹的游戏带给人类的应该是快乐、享受、愉悦,而不是游戏之外的目的。因此,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3.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游戏的创造精神是指游戏是超脱现实束缚的活动,游戏者在游戏中能够进行超越生活经验和常规的约束,进行自由创造。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自主安排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以竹当马、以方木块当肥皂、以破麻袋当裙子、以树叶子当草帽……,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开放的、无目的、创造的状态正是游戏的灵魂所在。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4.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游戏的超功利精神是指游戏者为了游戏而游戏,没有追求游戏之外的任何功利目的。幼儿在参加游戏时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是没有抱着任何功利目的来参与游戏的。幼儿游戏的根本原因在于游戏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而并不是以游戏为手段去追求游戏以外的功利价值。“高兴愉快地参与一种自我满足的活动即不存在游戏以外的目标活动,是一切游戏的结构标志。”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5.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游戏的平等精神是指在游戏面前人人平等,“游戏的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决不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野蛮人、魔怪、异教徒……”游戏中的人都会忽略对方的身份,关注的只是游戏中的角色,在游戏中所有人都一律平等的接受游戏规则的制约。“谁不遵守游戏规则,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只有游戏者平等参与才能把游戏进行下去,否则,一场策划良好的游戏就这样给人为的破坏了,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二、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我国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过分定位于幼儿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接受艺术教育目标追求上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幼儿艺术教育成人化、尖子化、时装化、片面化等“异化”想象。当我们从“游戏精神”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时发现,其与游戏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笔者希望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中多一点游戏精神。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那么它应该是以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为宗旨,注重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使之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让幼儿在多元化的艺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他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人对某事物有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和探究。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这种精神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摆脱功利主义束缚,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一定要让幼儿通过艺术的学习,刻意追求对专业的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定位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学习兴趣,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积累一定的经验。力求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中,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并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艺术的兴趣和愿望。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我们知道1旦幼儿对艺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就会成为促进幼儿进一步学习艺术的强大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幼儿怀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时,毫无疑问会给幼儿的艺术学习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幼儿具有对艺术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也就变成了幼儿对艺术持续学习的不竭之源,幼儿会从中终身受益。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游戏精神所弘扬的是一种愉悦、平等的精神,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该是定位于重视幼儿的审美体验,幼儿在参与艺术活动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美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要求幼儿1味的去掌握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艺术知识技能,或者在艺术活动中强加智育和德育,变艺术教育为其他各育的工具。毕竟“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美的东西是超功利的,令人身心愉悦。为了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应该让一切幼儿参与到一切艺术活动中去,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情感移入,以及主体情感的提升和参与,在对审美形式的体验上,培养幼儿对各种艺术形式诸如色彩、形状、声音、结构等美的情感体验上。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挖掘幼儿的艺术天赋和潜力,并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三)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使之进一步发展

“游戏精神”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创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该是注重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使之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我们知道想象力的丰富无疑是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不竭之源。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的心理中最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想象力,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艺术表现,哪怕在成人眼里显得未免荒诞、离奇,我们也要鼓励。因为幼儿的生活体验没有成人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是不易受常规约束的,所以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是令成人望尘莫及的。在幼儿阶段就要求幼儿循规蹈矩的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这无疑对幼儿创造力、表现力的培养是1大损失。同时人一旦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会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教育目标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保护,不能过早给幼儿过多的约束。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对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给予肯定和接纳。同时进行艺术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幼儿将天然的想象力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使其想象力延伸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中。

第13篇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兴趣,灵动礼仪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了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认知动力和能力,推动他们学习。

礼仪课程中《重阳节》一话题,我们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感恩;初步了解重阳节的来历;知道在重阳节中可以参加的活动与重阳节的美食,更是希望通过幼儿的行动来感动家长,感动社会。在以往,教师开展此类活动都是花很长的时间做准备:画图、找材料、作观察等等,费时、费力、又费钱,收集的资料也非常的有限。而幼儿在有限的材料下又不能很完整、清楚,完全地理解活动的意义,于是我们完成的教育任务也就大打折扣。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活动准备更便捷,活动形式更丰富,幼儿接受的知识也更具体。同样刚才教师的准备工作就可以直接利用报纸上的相应图片或者网上的图片,经过Photoshop编辑插入课件,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带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场景感受。在生活活动《九九重阳》中,我们视频的环节是老人们要先登山、再吃重阳糕。在老人的登山途中,当树林传来小鸟的声音时,有些幼儿已经开始感叹“山上的空气真好,有这么多的小鸟,我真喜欢啊!”再看到重阳糕出炉的一刹那,小朋友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简直太逼真了,热腾腾的还冒着蒸汽。有的幼儿已经大声说出“我要吃重阳糕,好香啊!”,接着教师就出示了一套PPT展示了做重阳糕的7个步骤,幼儿卷起袖子自己看着图一步步象模象样地作了很多的重阳糕,带回家跟爷爷、奶奶一起分享,表达自己的一份敬意与爱心。

信息技术就是以这样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好地实现礼仪课程内容的传递。

利用信息技术发现生活教材,完善园本礼仪课程

新课程的开发需要的是不断的实践和再创造,课程资源不单单只是书本的参照,更多是来自于生活,体现于生活,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礼仪课程的宗旨:培养幼儿成为“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新一代。我园一直在不断努力研究与尝试,开发适合本园的课程资源。

我园坐落在江南最美丽的华夏第一镇——盛泽。幼儿园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本地生,于是我们上网查找和用拍照上传形式,把盛泽各个有名的景点资料集中在一起,制作了一个盛泽的景点图放在电脑里,开展了礼仪活动《我是盛泽小导游》。幼儿通过点一点,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盛泽主要的建筑与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事物,对自己家乡有了更全面、直观的认识。每次开展此活动幼儿都非常激动和兴奋,因为这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大环境,在活动中不仅让幼儿对家乡产生了热爱之情,还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大胆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再如:我们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我们特意邀请班级一名家长,在家拍摄自己是如何精心、细致地照顾自己的小宝贝的情形,然后在班级生成主题活动《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与小事,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我们发现生活,爱上生活,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也使我们的课程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巧用信息技术架起桥梁,共创家园一致礼仪教育

幼儿园课程要开发与开设,参与的人群除了教师与幼儿外,家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纲要》指出“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何更好地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带入礼仪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该怎么做,从而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家长真正成为礼仪课程开发的资源人。

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架起家园之间这座桥梁。平时家长工作很忙,每天都让爷爷、奶奶接送,很少能亲自来幼儿园。我园便加入了苏州家校路路通网络学校,解决了这个阻碍。不见面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来进行交流和联系。我园更是通过在校园网建立了各班论坛和QQ群,教师及时将近阶段幼儿在园礼仪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幼儿在园礼仪教育中的表现、发展情况以及需要家园配合的内容通过以上渠道告诉家长。家长可以由此迅速获得孩子在园日常礼仪表现的信息,也可以随时将孩子在家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告知老师,邀请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及时改正。

家庭是幼儿园礼仪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只有在家园一致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幼儿的成长也更为健康。信息技术的便捷让我们的礼仪课程更有成效。

妙用信息技术大胆创新,实现理想礼仪教学

教师们为了创设出更适合幼儿园礼仪课程的新内容,会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把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巧妙地呈现在幼儿的眼前。礼仪教学活动《热爱大自然》中各种花朵开放的瞬间,幼儿是很难见到的,可当幼儿点击课件的一刹那,他们都在感叹“太美了!”幼儿还可以反复倾听课件的讲解,从而了解在春天里开放的花朵结的是什么样的果实。可见,课件的加入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

第14篇

关键词: 二次函数 一元二次方程 实根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y=ax■+bx+c的根的个数问题,我们立即会想到方程对应的判别式=b■-4ac的便利性.当>0时,方程有两实根;当=0时,方程有一实根;当

例1.已知二次函数f(x)=ax■-(a+2)x+1,

(1)若方程ax■-(a+2)x+1=0的两根皆正根;

(2)若方程ax■-(a+2)x+1=0的两根一正一负;

(3)若函数f(x)在(-2,-1)上恰有一个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函数的图像及韦达定理得:方程ax■-(a+2)x+1=0中=a■+4>0

所以,设方程的两根为:x■,x■,则x■+x■=■>0x■x■=■,得:a>0.

(2)(法一)同理可得:x■x■=■

(法二)由函数图像得,当函数图像开口向上时,因为f(0)=1>0,由图像得若方程的两实根一正一负,则有a

(3)f(x)=ax■-(a+2)x+1,

=(a+2)■-4a=a■+4>0,

函数f(x)=ax■-(a+2)x+1必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因此f(-2)f(-1)

(6a+5)(2a+3)

对于上题,若把题目改为:“若方程ax■-(a+2)x+1=0的两根一个大于3,一个小于3.”结合图像可得,当函数f(x)=ax■-(a+2)x+1的图像开口向上时,只需f(3)0;故可求得a的取值范围是(-■,0)∪(0,■).图像的魅力一览无余.

上题为方程的根分布在一个数的两侧时的情况,若改为同一侧呢?

例2.已知方程x■+2mx-m+12=0的两个根都大于2,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令f(x)=x■+2mx-m+12,

由方程的两个根都大于2,则-m>2f(2)>0=4m■+4,m-12≥0

解得-■

下面来看看此类问题的应用.

例3.已知f(x)=-3x■+a(6-a)x+b.若方程f(x)=0有一根小于1,另一根大于1,当b>-6且b为常数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30便可满足题意.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一地鸡毛,新写实世俗人生

如果说池莉的《烦恼人生》还有着对精神生活一部分的诗化展现,精神世界在与世俗生活的交叉中呈现着茫然状态,那么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则是完全的世俗化与生活化,对精神世界的叛逃成为其皈依现实的手段之一。从对精神世界不完全的留恋,到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皈依,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失落过程,展现了卑微小人物在世俗人生中的灰色精神状态。

《一地鸡毛》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琐碎、不顺、繁杂的烦躁、牢骚,又有得过且过、安于平庸、适应现实的心态,其中也不乏人们心照不宣的生活哲理和处世方式,使小说具有了深层的现实意义,典型地展现了新写实与传统写实小说的区别特征。

一 精神理想的失落与安于平庸

理想的失落似乎是每个人从少年到壮年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也似乎是人们长大以后变得更加现实、更加世俗所不可避免的心理变化。年轻时的梦想与激情在现实的打磨中不断地褪色,代之以对平凡的甘心,对琐事的麻木,以及激情的缺失。这种情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真实地表现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麻木状态。

这首先表现在小林老婆身上。她没结婚之前,是个文静而眉清目秀的姑娘,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甚至还让人感到淡淡的诗意。然而结婚之后,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除此之外,她的整个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都完完全全地世俗化了:她与保姆吵架,与丈夫闹嘴,带孩子、做家务,精打细算,晚上坐在床边想心思,也只是工作调动的问题。她的生活是世俗的、繁杂的,她的整个精神状态也被生活同化为世俗与微琐。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点在小林身上体现得最生动。对他而言,更进一步地文学艺术论文,这种失望与失落的情绪,转化为对平庸生活的心满意足与自我认同,转化为“耐心,能等,不急躁,不反常”的近乎麻木的生活状态。“过去你有过宏伟理想,可以原谅,但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理想完全遭到唾弃,小林则完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失落过程。然而,这就是生活的原本,人总要现实地生活,总要先完成自己最切实的需要。因此尽管失落了精神理想,小林不会让人感到卑琐,而是感到真实。

另外一个典型就是“小李白”,他对理想的抛弃最为彻底,形成的反差也最为强烈。大学时代他有文采有抱负,还引得许多女同学追,然而公司倒闭后卖起了板鸭,养着三个孩子。在他的身上,曾经的理想彻底让位于世俗生活,他心甘情愿地认清了现实,磨光了身上所有的棱角。

在此,人的个性、理想,统统湮没于世俗的潮流。理想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彻底成为镜花水月,从追求,到留恋,到无情地抛弃,人们彻底投身于现实生活的洪流之中。然而,这正是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 内部尊严的丧失与情感淡漠

在安于平庸之外,小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在世俗生活中无可奈何的屈服、低头,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一部分尊严的情态,以及自我开解的阿Q精神的圆滑。同时,生活的窘迫、压力的沉重,人们自顾不暇,造成了人与人精神上的隔膜与分离,人情在这里显得较为淡漠。

为了能够换单位,小林和老婆到处求人。在单位的管事头头态度已经冷淡之后,两人迫于无奈,不得不上门送礼求情。原本去求一个已经不愿帮忙的人,就够低声下气了,偏偏在两人左思右想选定礼物之后,管事头头连看都不看就扬长而去,夫妻两人在楼道里无限尴尬。在这求人与送礼的过程感到丢脸、尴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夫妻两人在寻求更好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实际上丧失了自己的部分尊严。这一段非常真切地表现了小林和妻子的急迫、无可奈何、尴尬的情态,将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艰难,以及为达到目标不得不牺牲尊严的心态活灵活现地展露出来。然而在这尴尬过去以后,小两口回到家,又为可口可乐能够给小女儿到处喝,起一个正面宣扬的作用,挣回一点脸面而感到庆幸,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以求得心理平衡,又细腻地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圆滑和狡黠。

小林老婆的单位开通了路过他们家的班车,解决了老婆上班路途遥远的问题,两人都很高兴。不久文学艺术论文,发现原来是单位头头的小姨子搬到这附近,为她才开的,小林老婆不禁觉得是沾了小姨子的光,很不是滋味。小林便劝解老婆有班车就不错了,管他是不是沾光。于是老婆心宽了。不甘的心态,自我宽解的圆滑,都真实地表现出来。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就更为典型,当孩子只能上居委会幼儿园的时候,夫妻俩有一套自我说服的办法;当孩子上了外单位幼儿园,却是给隔壁家孩子当陪读的时候,夫妻俩又有一套自我宽慰的办法。无论是蹭小姨子的班车,还是孩子给别人当陪读,无疑都是不愉快的,也确实造成了夫妻两个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感到失去了尊严,这是他们内心作为人在自我尊重与受人尊重这两个精神层面的基本需求。然而在现实利益下,他们不得不低头让步,作出牺牲。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又不得不用阿Q的精神开解自己。在这介于黑与白之间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灰色精神状态,既有生活的沉重,也有生活的狡黠。

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小林不得不对老家来的人表示淡漠,因为以他的能力确实负担不起。当小时候对他有恩的小学老师来北京求医并看望他的时候,也没能好好招待人家。小林对自己的困窘、对老师的不恭,都非常后悔而内疚。而小说结尾处,小林听说老师逝世,“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至此,人情的温暖也已经让位给了生活的世俗、个人的享受。小林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世俗,心里也只存在物质的追求和舒适,甚至对于老师的哀悼,也没有超过一天。可以说,小林是自私、薄情的,他对于老师的情感也已经转为淡漠。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小林,也难以指摘,这种灰色的精神状态,同样是生活的本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写真。

三 屈服于规则与主动利用规则

在丧失部分的尊严,情感也日益淡漠的同时,小林在被动适应现实,接受现实的打击、磨砺之后,又升华到了一种新境界,即出于主动地去适应、融入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故规则,并最后运用得得心应手,为自己挣得物质上的利益。此时的小林,是在主动地加速精神世界的失落,并完完全全地融入世俗生活。

小说中多次出现小林对自己以前“幼稚”“不成熟”的感慨。“当然小林在单位混了这么多年,已不像刚来单位时那么天真,尽说大实话;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因此,小林卖板鸭的事逃过了领导的审问文学艺术论文,帮查水表的老头通过批件,捞到了一个小型微波炉。在生活中颠仆这么多年,小林从不得不屈于规则,到看透了许多人情世故的规则,并主动地利用它们,来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他越来越长于世故,通情练达。与此同时,他也主动地选择了精神世界的灰色地带,帮一个简单的忙便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微波炉,即使最初有些犹豫,在看到微波炉的好处之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黑与白之间没有那么分明的楚河汉界,浸透在世俗生活中的人们,更多是灰色的,是暧昧不明的,小说恰恰通过理想的失落,尊严的丧失,情感的淡漠,对人情世故的通达,表现着这样一种灰色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