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卫生服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卫生服务论文

第1篇

本次调查将辖区内各管理项目的合格活动的电子档案进行等距抽样,抽取各单位一般人群、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档案各10例总计50例档案,其中一般人群健康档案为年内新建档案。对档案的真实性规范性进行核查,并对所有档案进行电话核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较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开展老年人查体工作,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电话真实性、群众满意度高。经过近两年的产后访视服务强化培训和督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后访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满意度较好。

入户时间方面,产后访视新模式成功运转后,产后访视入户时间明显提前,电话随访平均入户时间在产妇出院后8d。调查发现,全区0~1岁儿童基本能够按照计划免疫时间按时参与查体,全区1岁以内小龄儿童系统查体较规范,管理较好。3~6岁儿童健康管理逐步规范;全区儿童保健健康管理工作正有序进行,儿童保健工作覆盖率符合工作规范。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站均按照文件要求和各项规定,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协管建设和管理工作,卫生监督协管档案全部建立,整理比较规范,资料较齐全,各类相关表格填写及时,信息上报较及时,上报率100%。调查发现电子系统内存在重复档案及使用率很低的旧档案,档案更新不及时,导致无法联系本人或家属;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档案需继续梳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点人群电子档案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的情况;存在部分重复档案、旧档案,导致系统内重点人群数量虚高;精神病患者、老年人查体各单位开展参差不齐,部分单位重点人群的查体、随访尚未录入完毕。个别工作人员对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不熟悉,对系统使用不熟练,不规范档案较多,导入的数据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核实更新。建册孕妇系统管理不到位,各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建册孕妇系统管理不到位问题,缺少对孕妇的健康随访及检查记录。早孕建册率仍偏低,对群众针对性宣教及村(居)摸底工作落实不好。存在流动儿童管理不到位问题,多数流动儿童健康档案由于儿童住所变更,未及时参与查体,也未进行电话随访,无结案记录。

部分单位缺少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定期考核,或者考核资料过于简单,缺少考核细节,考核次数过少。建议基层单位要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重视技术指导单位的意见建议,技术部门要定期培训与指导,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重点人群的查体及随访工作,尤其是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查体工作,以提高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进一步提高建档质量,定期更新档案,梳理系统内重点人群,将旧档、死档、假档尽快删除,已经完成的随访要及时录入,避免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

加强建册孕妇系统管理,采取各类适合本辖区服务条件的途径加强孕期系统管理。加强1~3岁儿童健康系统管理,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对该年龄段未进行及时健康查体的儿童进行电话提醒。对于拒绝及时参与查体的儿童应电话了解儿童近期身高体重及健康情况,并进行相应登记;可以通过群发信息缩小电话随访范围,对于仍未按时返回查体的儿童进行进一步电话随访。

作者:井夫华 孙方芹 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卫生监督所 青岛市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服务站

第2篇

摘要: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卫生投入的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何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政府投入的资金如何监管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何强化其职能以及资金监管方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问题;对策

1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情况

1.1深入宣传,居民健康意识有效增强

2009年以来,以龙泉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3个社区服务站以各种形式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发放资料。各社区共发放健康手册共6000余册,发放疾病预防资料10000余份,宏图社区还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00余份。二是办宣传专栏。共办健康知识专栏30余期。三是培训讲座。各社区分别请资深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次,共培训居民达3000多人。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居民预防疾病的能力。

1.2优质服务,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

(1)保健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免费对0-3岁儿童实行“4•2•1”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开展与儿童相关的服务和新生儿保健、访视。二是开展妇女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三是开展老年人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疾病预防、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自我保健等服务。1-8月对儿童共实行“4•2•1”管理监测1980人,随访新生儿218人,进行各种疫苗接种3193人次;共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233人;登记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六类慢性病人3297人。

1.3强化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

一是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措施进一步有力,责任进一步加强。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得当。今年,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间,迅速启动预案,严格监测,及时报告,排查出入境人员,坚持七日健康监测,共查出入境人员933人,监测入境人员47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漫延。三是卫生消毒制度落实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开展消毒灭菌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公共卫生环境得以净化。

2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体系不顺,双向转诊机制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使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益服务未完全体现。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其主要工作依托的是社区,所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最终落脚点是社区,那么,社区居委会理应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与服务、考核与评价,社区居委会都应参与。

三是人员流通不顺,用人机制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加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均系民营私立性质,人才不能统一配置,学历较高的院校毕业生不愿进等,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

四是经费渠道不顺,影响卫生服务站发展活力。2008年,国家实施“3342”(中央3块、省3块、市4块、区2块)财政补贴,下拨龙泉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经费110万元(一般的卫生服务站6万元,较大的卫生服务站7万元,较少的卫生服务站3万元),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存在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3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完善机制,坚持建、管、用的原则。政府应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在批准规模小区建设时,要审定规划具有服务功能的卫生服务站的地点。进一步完善由街道、社区参与管理的联运机制。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考评纳入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民所办、为民所用。

二是用活政策,促进社区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关系。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国家医疗政策用好、用活,并落到实处,深入探索社区居民双向转诊的新路子,充分引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把握政策尺度,坚持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大医院协作互动,建立和稳定双向转诊关系。

第3篇

1.1文献选择

选择泰国、印度两国卫生服务贸易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协会报告、文献综述、研究性文献等进行研究。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网站。

1.3文献筛选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价文献,而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1.4资料提取与分析

按照GATS规定的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整理出每种模式下所包含的主要贸易形式,对纳入文献按不同的贸易模式进行分类,并对两国卫生服务贸易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纳入文献情况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逐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并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36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

2.2文献分析结果

印度、泰国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正式成员。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标准,服务贸易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等12个大类,卫生服务被划入商业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两大类中,包括四个子类:医疗与牙科服务;护士、助产士等提供的服务;医院服务和其他人群健康服务。目前,印度、泰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还相对保守,仅印度对医院服务的四种贸易模式做出了承诺,具体是:对跨境交付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不作承诺;对境外消费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没有限制;而对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存在限制,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医院,但仅限于合资的形式,且外资控股上限不超过51%。对商业存在的国民待遇则没有限制;另外,对自然人流动在市场准入和商业存在上除水平承诺外,均不作其它承诺。泰国对卫生服务贸易尚未做出任何承诺。

2.2.1印度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1999年,印度为了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实施了一项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医疗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印度远程医疗的正式起步。之后印度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如印度通信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成立了国家远程医疗小组。印度政府还向发展远程医疗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如桑贾伊甘地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北方邦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生物医学信息学与远程医疗学校。另外,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以及泛非电子网络项目(Pan-Africane-NetworkProject)背景下,印度外交部积极向南亚、非洲推广远程医疗。目前,印度已有10家具有专长的医院被允许向53家非洲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阿波罗远程医疗基金会(ATNF)在科伦坡、达卡、拉合尔等9个地区设有远程医疗中心。截至2009年3月,阿波罗远程医疗网络已提供超过57,000人次的远程会诊;ATNF还与安娜大学联合推出了远程医疗相关认证课程,已经有超过150名的学员参与。另外,印度加尔各答的鹰阁医院向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的患者提供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放射诊断等服务。虽然印度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尚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其远程医疗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医疗转录、远程病理诊断以及远程诊断等形式印度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例如。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印度通过跨境交付的形式增加了211,949个就业岗位,税收收入从2000年的2.6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2亿美元。

模式二:印度是医疗旅游的后起之秀,它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优势正成为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2002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推广医疗旅游。据估计,印度政府每年对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培训补贴达1亿美元。而印度参与医疗旅游的医院绝大部分是私立医院;为了方便全球各地的患者来印度就医,印度政府在其网站上列出了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名单,并在各医疗旅游城市(如海得拉巴、班加罗尔等)兴建国际机场,提供国际直达航班;另外,印度还针对国际患者签发医疗签证,这种签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延期。在看到医疗旅游背后的巨大利润之后,印度各大医院也通过多种途径推销自己的服务,如与酒店业、旅游运营商合作,将往返机票费用、酒店住宿费用以及治疗费等打包进行推广;大力改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国外进口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和仪器。雅首达(Yashoda)医院还建有专门的直升机停机坪来空运他们的患者;除了硬件的提升外,印度的私立医院还特别注重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很多的私立医院都设有整体医学中心,提供瑜伽、静心打坐以及自然疗法等,另设有专门的地方供患者及其亲属祈祷;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印度的私立医院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印度已有19所医院通过JCI的评审认证,例如埃迪亚贝拉健康服务有限公司(AdityaBirlaHealthServicesLtd)、亚洲心脏研究所(AsianHeartInstitute)等。印度的一些私立医院还与发达国家的医院合作,转介一些需要长时间等候的患者到印度进行治疗,如莫哈里富通医院(Mohali''''sFortisHospital)与波士顿布里格姆女子医院(BrighamWomen''''sHospital)、马萨诸塞州医院(MassachusettsHospital)合作转介美国的患者,阿波罗医院(Apollo)、罗克兰医院(Rockland)与英国也有类似的合作。印度医疗旅游产品类别丰富,涵盖整形美容外科、牙科、心脏内外科、眼科、骨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以及印度传统医学,另外印度也被称为试管婴儿的摇篮,代孕服务在印度也是非常常见。这些产品又根据不同的情况打包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供患者选择。印度医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患者,除了政府的支持、市场化的运作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低廉的价格。印度声称能以美国20%的成本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2007年印度吸引了45万的国际患者到印度就医,在金奈、海得拉巴、孟买和新德里的医院,来自于邻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患者年增长近12%。有研究显示,在2012年印度通过医疗旅游产生的收入已经超过20亿美元。印度政府希望以“第三世界的价格提供第一世界的医疗质量”将印度发展成为“安全和卓越”的医疗品牌代名词。

模式三:印度对外商投资卫生领域的管理相对较宽松。从2000年起,印度已经完全允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医院,但要求外资股权的上限不能超过51%。在2000年至2006年之间,印度政府批准了90多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医院21所,其余大部分为诊断中心,投资总额达5300万美元,投资方来自于英国、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除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印度医院在实际利用外资中也存在部分非外商直接投资(non-FDI)的资金,如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EquityFund)、初次上市集资(IPOs)以及少量的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研究表明,在印度医疗保健市场,由于成本高、收益率低等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少于非外商直接投资。印度不仅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于本国医疗机构,而且也向其他国家卫生系统投资。例如,印度阿波罗医院集团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他们的盟友国家有特许经营权,它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英国、斯里兰卡、不丹、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建有医院,并在哈萨克斯坦建有远程医疗中心。

模式四:2011年,印度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1%,也就是说政府对卫生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1.24%,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私立医疗保健部门。由于收入低、缺少发展机会等原因,印度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严重。在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卫生人力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大医生输出国。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有4.9%、10.9%的医生来自印度。鉴于国内医生短缺以及高的流失比率,印度政府正在考虑要求去美国学习或工作的医生提供他们将回国的证明,才给予签发签证。每年印度有大量的护士外流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英国注册的印度护士从2000年的30人增加到2005年的3690人;参加美国“外国护理毕业生资格考试(CGFNS)考试”的印度护士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增加了近12倍,且印度护士外流存在一定的地区聚集性,北部的新德里、南部的班加罗尔、科钦成为印度护士外流最集中地三个地区,在2005-2007年的两年间,这三个地区流失护士数超过18,000。在印度,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也招聘、培训护理人员,并将他们输送到国外。例如阿波罗集团通过它的三所护理学校向英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输送护士,马克斯卫生人力资源(MaxHealthStaff)、西方国际大学(WesternInternationalUniversity)、斋浦尔金色医院(JaipurGoldenHospital)等都有类似的业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参与向国外输送护士,例如泰米尔纳德邦政府成立了海外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护士到海外去寻找工作。目前,印度已经成为继菲律宾之外第二大护士输出国。

2.2.2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泰国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目前较少以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教育等跨境交付的形式开展国际卫生服务贸易。

模式二:泰国医疗旅游起步于1997年,是目前国际患者的主要目的地。泰国的国际患者中有约60%是工作在泰国或者邻国,10%的患者是旅行途中患病需要治疗,另外有大约30%的患者专门到泰国去接受治疗。这些病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了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泰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4年,泰国制定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五年规划,将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传统草药产业进行整合。另外泰国政府简化了国际患者签证手续,泰国领事馆还可以为前往泰国就医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指导。泰国以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和巴林等五个国家作为试点,将医疗旅游合法逗留期限从30天延长至90天。泰国观光局网站还列出了知名医院的详细信息,如康明医院(BumrungradInternational)等。泰国国家旅游局借举办“泰国医疗健康旅游贸易会”向国际社会推销泰国的医疗旅游服务。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参与医疗旅游的泰国医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以方便国际患者,如向外国患者提供翻译、预约、签证服务,将官方网站译成多种语言等,例如康明医院官方网站可提供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服务。为了提高国际患者对泰国医院的认可度,泰国医院还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目前,泰国总共有25家(其中曼谷有12家)医院通过了JCI的认证。事实证明,国际患者也主要在这些拥有国际水平的医生和美国管理经验并取得JCI认证的医院就医。泰国的医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泰国SPA、外部整形、变性手术全世界闻名,加上泰国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且为患者保密等因素,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在泰国除了能接受一流的治疗以外,还能享受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健康养疗、修身养性、众多的历史古迹等。2011年泰国接待224万医疗旅游游客,预计到2015年,泰国的医疗旅游将吸引700万人次的门诊病人和40万的住院病人。2008年,医疗旅游为泰国带来了460-560亿泰铢(31泰铢≈1美元)的财政收入,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据估算,泰国2012年从医疗旅游取得590~1100亿泰铢的财政收入。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医疗旅游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泰国政府正致力于将泰国打造成为“亚洲医疗旅游的中心”。

模式三:泰国有超过20家医院有外国资本的注入,这些医院主要集中在曼谷,投资方主要来自于日本、新加坡、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些投资者主要投资于泰国私立医院。泰国商业部规定,外国投资者向医院的投资份额不能超过49%。据估计,泰国所有私立医院中,外国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患者前往印度,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例如迪拜投资(DubaiIstithmar)、新加坡淡马锡控股(SingaporeTemasekHolding)等。

模式四:1987年,泰国卫生部规定国外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并且在泰国永久居住的外国人才能参加医师执业考试,该规定的实施导致在1987年至2002年的15年间仅有6名外国人在泰国取得行医资格。目前,泰国已将外国人在泰注册行医的要求调整为①泰国医务委员会的成员,②具有泰国医务委员会认可的学位,③通过执业考试。以期待吸引更多的外国医生到泰国行医,但是由于语言、文化、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很少有外国医生或医学毕业生到泰国去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医疗保健市场全球化的加剧,泰国的优秀医生、护士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泰国医务人员流出到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国。

3讨论

通过对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政策、现状的分析,发现两国卫生服务贸易虽各具特点,但也存在诸多的共同点:首先,政府部门的支持。两国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对其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印度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均可见政府参与;其次,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无论是远程医疗还是医疗旅游,其低廉的价格以及能被患者认可的质量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科目以及传统医学的积极参与。泰国、印度均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医学,特别是在医疗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正是吸引全球游客的关键所在。当然,两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也存在很多共同的制约因素:比如,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且流失严重。鉴于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政策制度不健全,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如下。

3.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卫生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从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卫生服务贸易的逐渐升温,卫生服务全球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深,这必然促使国内卫生服务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卫生行业全部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应该逐步由“主办者”向“监管者”转变,创造良好的卫生服务贸易大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适当放宽卫生服务市场产权和经验模式的限制,激活卫生服务市场的活力,让市场促进卫生领域的资源整合。目前,滞后的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出口,对其进行完善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卫生行业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3.2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全球卫生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完全由政府和公立机构执行的出口战略;公立和私立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部门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公司推动的出口战略。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急需以我国卫生行业为依托,各部门、各产业相互促进,既要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又要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构建一套“内外兼修,联合推动”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3.3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中,其传统医药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已成为一个国家的代名词,如提起SPA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泰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疗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来自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在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目前,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刚处以起步阶段,应适当规避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充分发挥中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对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来说,中医药可谓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取得了非常多的实践经验。对此,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4重视卫生人才建设

我国卫生领域目前面临一些传统学科人才相对过剩,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窘境。如何疏导某些学科相对过剩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培养并留住卫生系统的高层次人才是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卫生服务贸易必然面对的两大课题。首先,我国的卫生系统人才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如农村、偏远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相对缺乏,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城市卫生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对此,除了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到农村、偏远地区工作外,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卫生服务贸易。相对于卫生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出口数量还较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适度的出口卫生人力,既有利于了解全球卫生服务市场,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生人才。其次,我国卫生系统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还很大。对此,必须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入手。协调国家与地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建设,发挥政府在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是我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需以我国卫生人事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创造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卫生系统大环境。

3.5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4篇

关键词:餐饮服务员;卫生管理;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整体卫生状况虽然得到不断改善,但实际问题依然突出,其中餐饮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餐饮服务员的卫生管理工作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的重要一环。有许多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等,往往通过不健康的服务员污染食品而引起。因此,餐饮服务员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进餐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餐饮服务员的卫生。

一、餐饮服务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餐饮服务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及时洗澡,身上的汗味很难闻,特别是在夏季,客人闻到后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男服务员为了赶时髦,留长发或其他“标新立异”的怪发型,甚至将头发染色,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有消费者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的此类投诉,很可能是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将脱落的头发掉入食品中,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有的服务员用香味很浓的护肤品护肤,在旁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有的服务员留着长长的指甲,其实手指甲内有许多致病菌,而且指甲很长很脏,在为客人上菜、斟酒时会让客人很反感。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而指甲油容易掉,若客人看见手指涂有指甲油会产生联想,认为菜中也会有掉下的指甲油。有的服务员上班期间佩戴戒指、手镯、手链、手表、耳环等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甚至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或擦汗。有的服务员穿着工作衣随意外出、上洗手间,易携带致病菌。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3.规范上菜服务卫生。服务员往往是上菜之前,最后一个对做好的菜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的人。“顾客首先是用眼来品尝”。餐厅内销售的各种食品,服务员要从感观上检查其质量,如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则应立即调换。应使用清洁干净的托盘为客人服务。如有菜汤、菜汁洒在托盘内,要及时清洗。托盘是服务员的工具,要养成随时清洁托盘的好习惯。服务操作时动作要轻,要将声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动作要轻,不但表现在上菜等服务上,而且走路、讲话都要体现出这个要求。

4.规范餐间服务卫生。餐间服务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勤换食碟,当食碟尚未完全装满时,就应及时更换。应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运送杯具要使用托盘。拿杯时要拿杯的下半部,高脚杯要拿杯柱,不得拿杯口的部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几个杯子套摞在一起拿,或者抓住几个杯子内壁一起拿。拿小件餐具如筷子、勺、刀叉时,筷子要带筷子套放在杯盘里送给客人,小勺要拿勺把,刀叉要拿柄部。筷和勺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5.规范餐后服务卫生。餐后应向客人再送一次餐巾,供客人清除面部和手上的油污。餐巾每次使用后应再次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疾病传播。对有传染病的客人使用过的餐具、用具,不要与其他客人的餐具混在一起,要单独存放、清洗,及时单独做好消毒工作。当客人餐毕离席后,服务员应及时收拾餐桌,搞好桌面、地面卫生。

(三)个人卫生制度化

餐饮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套卫生管理制度的保障。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卫生教育培训、必要制度措施以及高度的自觉性保障才能完成。

1.健康检查,持证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员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便于及时治疗和早日恢复健康,一方面可以使本人免受疾病折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广大的消费者和自己的亲属。经定期检查合格后,取得经当地卫生检疫机构颁发的健康证,方能上岗,并随身携带,以便监督机构的检查。

2.宣传教育和卫生培训。餐饮服务员应定期接受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个人卫生与饮食品质的密切关系,自觉按照卫生条例、制度办事;每年都应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新近服务员和临时服务员应做到培训后上岗,只有通过卫生培训,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也才能防止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卫生。

3.建立必要的卫生奖惩制度。应针对本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奖惩条例,把卫生管理工作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考核、奖惩紧密挂钩起来。要在支持工商、卫生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同时,认真抓好服务员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班组长每班检查,部门经理每日检查,总经理经常抽查。对于认真执行饮食卫生各项规章制度的服务人员进行表扬和必要的奖励。检查中,凡是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对于情节严重以及屡教不改或者造成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的有关人员,可以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令、法规精神和本企业内部员工奖惩条例的规定,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员做好个人卫生的保证。餐饮服务员要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三、结语

餐饮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食品。食品除了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以及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外,还必须是无毒无害,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卫生质量是食品的第一要素。餐饮业卫生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为了提高餐饮业的卫生质量及服务质量,服务员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餐饮业卫生现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如果服务员出现卫生问题,就会影响最终的产品——食品的卫生质量。当前,我国的餐饮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对餐饮服务员的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严格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享用到营养且卫生的食品。

【参考文献】

[1]曾翔云.食品营养与卫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1.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1.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3变革期(1979年~)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1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医防合一: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医防分设: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1]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依院设所,相对独立: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县乡垂直管理: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据张子平调查,重庆市荣昌县、上海市崇明县、宁夏平罗县等采用这种模式[2],加强了上下联系,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政府购买: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目前,全国仅浙江省和江苏省通过此模式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

2.2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显严重不足,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15.9%;而卫生事业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年的19%下降到1995年的12%[4]。[]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4)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县级防保机构主要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医、防功能混乱。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控制工作严重滑坡。

(5)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以集体公益金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受到冲击,农民医疗保健制度基本陷于瘫痪甚至瓦解。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尚有79%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38.6%的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生病而未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农村居民占75.4%[5]。

3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2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依照“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卫生机构的发展”的精神,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尝试将多种经济体制的卫生机构列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实行政府购买,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同时应健全卫生服务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

3.3完善法制,建立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

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行卫生服务的法制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建立专业人员、技术运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标准,从制度上规范卫生服务机构的筹建、设备设置、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促进卫生绩效的提高。

3.4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健全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如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公费医疗、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等,以充实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试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参考文献]

[1]谢云龙,金健宏,张殿,等.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8):627.

[2]张子平,茆青松.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12):21222.

[3]夏碧玉,汪建林.浙江省淳安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7):16.

[4]贾莉英.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状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3,20(12):18219.

第6篇

1.1院感管理方法(1)结合院感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减少职业暴露。同时,制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2)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在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3)不断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及手卫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要不断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妇产科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此外,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4)不断优化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定期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不断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7)不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相关结果和其绩效挂钩。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针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重点做好院感基础知识、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H7N9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定期抽查考核,相关考核结果和其绩效挂钩。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对待院感的态度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后认为由于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和不重要的人数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为重要的人数在实施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院感得分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管理与监测、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废物管理、隔离技术、手卫生、传染病院感防控、无菌物品管理和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得分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第7篇

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到位。一是随访开展不到位,随访次数存在虚假,而随访服务的补助资金却已经按人口和随访费用标准拨付到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二是体检工作不到位,体检项目不全;三是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四是群众知晓率低,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第二,资金结余较大。到2013年底,在部分县级配套资金未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累计结余12400.7万元,其中60%沉淀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第三,支出管理不规范。按规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支出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列支培训费、招待费、房屋修缮费、设备购置费等情况。第四,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补助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度低。检查发现,乡镇卫生院负责乡村医生的考核并分配补助资金,但资金分配普遍缺乏公开透明,不利于公众监督,尤其是对于有多个村医的卫生室,不利于会计规范记账、核算,容易诱发矛盾。第五,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需要。目前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辖区内横向间、新农合和城居保之间还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满足管理需求。

二、改进建议

(一)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资金支付模式

具体的设想是,改变目前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所在辖区人口分配资金的方式,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比如区市,待条件成熟时扩大到全省,打破辖区限制,让居民自主选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刷身份证的方式选择服务项目。卫生、财政部门按照居民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系统中刷卡的项目和次数,经审核后按标准据实拨付项目补助资金。这样,将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权交给广大居民,一是方便了广大居民,满足了常住和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民众可以择优自主地选择服务机实务构。二是有效约束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虚报服务人次、降低服务标准的现象,倒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只有做好服务才能挣钱养人。三是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有利于促进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政府、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也更加透明。四是相对于实行居民健康卡、发放代金券等方式,此方式能充分利用居民身份证的现实性和信息的唯一性,可简化手续,节约不必要的管理费用,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避免重复建立健康档案、服务虚假等问题。

(二)改进和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补助资金的使用

按照体现正确导向、兼顾工作实际需要原则,制定可行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具体改革建议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体服务项目经费。包括预防接种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中医保健等。卫生、财政部门应制定各项服务标准、服务成本,同时根据系统记录的信息,结合绩效考核情况,将资金直接拨付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单位。二是群体服务项目经费。包括健康教育宣传、预防保健信息管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卫生监督协管等事项。由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补助资金。三是必需的公用经费。包括耗材支出、基层卫生机构考核奖励、人员支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设备购置以及补充部分绩效考核工作经费等。要明确划分项目资金使用比例,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关于三方面资金比例的确定,要确保个体服务项目经费占大头,以体现多劳多得的正确导向,激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开展服务竞争,促进卫生部门多服务、服好务。

(三)加快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险、新农合、城居保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在一定辖区范围内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险、新农合、城居保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知晓率

检查发现,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地方卫生部门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内容和常识的宣传不到位,民众知晓率低。建议省级卫生部门充分发挥省级各种新闻媒体影响面宽、影响力大的优势,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广大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既可以减轻基层宣传工作压力,有利于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乡、村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补偿机制

第8篇

管理层来自于医院的业务管理人员,对基本医疗的风险评估管理相对较好,对基本医疗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等风险降低措施,也采用购买“医疗责任险”进行风险分担的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另一主要职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风险评估比较薄弱,对风险控制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大都是被忽视的状态,国家也没有像“医疗责任险”一样的风险应对制度安排。

二、基层医疗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风险控制活动的不足

1.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方面社会责任风险表面看来其范畴比较大,紧急程度不那么高。但是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对单位的经济利益流出可能性更大、利益流出的量也可能更大,且影响到居民的信任度、满意度,也影响其他业务的开展。2.业务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管理层对业务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管控制度,主要风险有:(1)业务信息安全风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健康、身份、住址、职业等居民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过程参与人员比较多,哪个环节都有泄露的可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电子信息还面临着系统漏洞被“黑客”攻击的风险、系统数据不稳定的风险等。(2)职工权益的保护风险。基本公共卫生大都要上门服务,需要控制的人身安全风险点也比较多,主要有:交通安全风险,上门服务的交通工具有限,基本上没有汽车等比较安全的交通工具。为了工作的便利性,电动自行车等成为出行的主要工具,这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人身安全风险,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也有一系列的人身安全风险。如提供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服务时,面临受到精神病人的攻击;卫监协管中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血等监督协管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受非法者的攻击或打击报复;女性工作人员更易受到攻击和侵犯等。在对传染病人管理时,保护措施的不足容易受到传染的风险。公共秩序安全风险,聚众做健康教育讲座,或者义诊服务等服务项目,就隐含了公共秩序安全的风险,例如人员密集发生踩踏、天气炎热中暑等。3.服务质量风险方面(1)信息质量风险。大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围绕着健康信息开展的。工作人员收集、更新信息的工作量比较大,市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有不了解和不配合的情绪,这些影响到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与医疗相关风险。临床医疗风险的应对一般都有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方法,但针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与医疗相关风险管理比较少,特别是上门服务时产生医疗业务应急事件的处理风险。比如,老年人管理或者慢病管理服务对象的疾病都容易急性发作,有疾病突发不适处置不当的风险。4.收支业务控制风险方面(1)收入管理和票据管理风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全免费服务,部分服务仅由一两个人上门提供,存在不用收费而“被收费”的风险。在服务对象需要超出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服务确需收费的,有存在超范围收费、收费不提供票据等风险。(2)项目资金管理风险。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基本上整个机构的部门都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都需要使用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管理的面广而复杂,对支出的控制稍有不严就容易违规使用资金。5.资产管理风险上门服务需要携带医疗设备设施,药品、卫生材料,移动终端等办公设施设备,这些资产经常处于不规律的运动之中,与一般财产物资管理安全风险不同。一般财产物资管理的归口管理、限制接触等控制措施都难于实施,资产在运动过程容易流失、使用不恰当、人为损坏和维修维护不够及时等。6.合同控制风险有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外单位协作完成,比如由卫生站派发通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等。大部分外协业务都是口头协议,没有正式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质量要求、考核验收、劳务计价和支付等。

三、对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内部控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内部控制责任

加强对全体员工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培训和《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对是管理层的培训。让管理层明白其在单位内部控制中应负的责任,让机构负责人深知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单位上下职员都应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单位负责人应真正的重视和支持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

(二)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成立专门的内控职能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不现实,应指定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建立包含各业务部门在内的协调机构。合理分配各部门的内控职责,使各部门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由牵头部门组织风险评估或者配合好中介机构做好风险评估。

(三)对业务进行全面梳理,系统评估业务各环节风险

组织人员对单位的业务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逐个环节进行风险点的识别、分析,单位在相关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规定的框架下设置风险目标,选择风险应对措施。但内部控制触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工作量大,风险评估也应注意实效性和渐进性。

(四)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广泛,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既要实现制衡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状况;既要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要注意控制成本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抓住各环节关键风险点,我们认为建立制度的重点有:1.在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使之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确实可行有效。目前的项目管理制度仅保障了服务项目的指标完成,而基本没有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需新建目前基本处于忽视状态的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2.修订现有的资产物资管理制度,特别关注处于不规律运动状态资产的管理。建立例如团队(部门)资产管理总负责人制度,落实总负债人的资产管理责任;资产外运的审批制度,资产流转台账登记制度,设备搬运保障制度,消耗物资的流向登记制度等。加大对资产物资的盘点清查频度。关键控制点是资产外运的申请和审批分开,资产(物资)的使用与归还(核销)分开,物资的使用与保管分开。3.修订现有的收支管理制度(1)鉴于外带票据的管理风险,应修订或废除对现有票据管理制度不适用部分,增加外带票据使用、交接、复核的管控制度,增加对外出服务执行物价的监管制度。关键控制点是外带票据的申请与审批分开、票据的开立与复核分开、票据的使用与核销分开。(2)修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把预算细化到每个服务大项。加强项目经费支付流程控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例如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预算指标管理、支付审核功能,来加强对每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特别注意支出申请与审批岗位分开,完善预算与执行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4.建立业务合同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需要合同签订的情形、合同谈判、签订权限、合同的审核、合同保管、合同履行和合同纠纷处理等。

(五)建立对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

第9篇

1.1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卫计、发改、财政、民政、教育等15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汉川市健康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卫生计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和试点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汉川市卫生计生局健康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4个乡镇试点单位均成立了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1.2技术保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了5支市级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团队,负责全市项目工作的指导、督查与考核。每个乡镇试点单位组建了由医疗、公卫等人员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健康管理督导、村级考核、签约服务。

2提升服务能力

2.1实施规范化工程投入150万元,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二楼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力争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健康管理中心;自筹资金180余万元,在5家试点单位组建示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健康小屋;4家试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辖的试点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做到绿化、美化,真正体现人性化。

2.2实施标准化工程投入资金50多万元,制定了统一的《汉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手册》、宣传专栏、签约协议书和宣传折页,做到形象标识统一、制度标牌统一、宣传专栏统一、档案管理统一、工作模式统一“五个统一”。

2.3实施信息化工程依托汉川市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医、保、防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将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识别号码,启用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均安装运行统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新农合管理系统已实现市、乡、村全覆盖;试点单位健康体检系统、健康管理评估系统和健康小屋所有数据及时与综合管理平台对接。

3强化工作模式的探索

3.1建立健康管理流程按照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结合该市实际,坚持个性化设计和跟踪服务两个原则,建立了汉川市健康管理六项工作流程,即:“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体检、填写评估问卷、解读评估报告、制定签约服务、实施干预指导、开展阶段评价”。制定了《汉川市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健康管理部,市人民医院组建高血压、糖尿病干预门诊,市中医医院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科,市妇幼保健院组建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门诊;在仙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隍镇卫生院、沉湖镇卫生院和杨水湖防治院等4家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康管理室;每个乡镇试点单位确定4家村卫生室开展健康管理试点工作。

3.2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市妇幼保健院与市民政局联合办公,对已登记的新婚夫妇进行摸底造册,进行跟踪管理,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乡镇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生建立健康档案[7],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其进行评估和干预;高中至65岁期间的所有人群按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由服务对象自主选择不同的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不同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管理[8];乡镇卫生院负责为本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评估和干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指导和督导,市级综合医疗机构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和转诊服务。

3.3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结合流程制定并下发了《汉川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了《汉川市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参与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管理办法》,将全市30家项目实施单位分成3个片,分别由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3家市直综合医院负责,向每个卫生院选派不少于3名临床医生的团队,建立对口包片、定向联系、双向转诊制度。结合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制定和下发了《汉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和《汉川市65岁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办法》,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特定需求和个性化的服务包,供服务对象自主选择签约医生和服务包。

4强化政策支持的突破

4.1实现新农合资金突破积极探索新农合资金总额预付和费用前置的方法,新农合先期出资100万元,主要支持4家乡镇试点单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和65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和65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本着“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高血压患者签约600元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包,个人自付400元,新农合报销200元,享受在基本药物目录内一年免费针对性用药;糖尿病患者签约900元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包,个人自付600元,新农合报销300元享受在基本药物目录内一年免费针对性用药;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500元的健康管理服务包,个人支付100元,新农合报销240元,可享受相应价值的健康管理服务。

4.2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突破在实施65岁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项目的同时,我们将老年人基础服务包体检项目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省的137元提高到150元,对试点单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考核经费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倾斜。

第10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制度困境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对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递送体系和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组成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统称。优先发展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递送体系,能够通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心的下移,较好克服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高端集中现象,带动卫生服务利用重心下移,促使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医疗与康复的有效供给,以实现卫生服务的提供公平。为了厘清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基本问题,这里分别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制度困境予以实证解读。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现状,我国医疗体制所存在的初级卫生服务与二级卫生服务之间缺乏制度化分工的结构性特征,需要构建一个专门的初级卫生服务提供者网络。鉴于此,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就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也作为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1999年,卫生部等10部委联合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5年各地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初级卫生服务。自此以后,各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始建立起来,全科医生培养也开展起来了。可以说,这种制度设计考虑到了我国的具体实际。“从理论上或者从制度设计者的主观愿望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有较高效率与较好经济性的卫生服务模式”,能够很好实现卫生服务提供公平。但客观的现实并没有同主观的愿望相吻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据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各地都新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只有少许政府部门兴办,大多数为集体所有制或民营;在2003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面还相当窄,即使在卫生资源条件较好的大城市上海、北京和天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较少,且用同期全国两周就诊率测算(资料来源: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即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最多的吉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理论上要在每天服务140人次;从2003年一2O0年的数据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在相当一部分西部地区以及若干直辖市相对滞后。

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利用率较低。从2002年一2004年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的市场份额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门诊服务市场上的份额相当低,在2002年一2003年甚至低于门诊部,绝大部分为医院所占据。在西部11个省,城市患者仅有10.3%前往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无疑,大部分患者还是直接到医院去寻求门诊服务。

再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普遍比较低,同时服务面狭窄。据调查,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远没有达到政策文件所规定的、或者教科书所描绘的状况,而基本上停留在门诊、输液、注射、出诊与访试(跟踪随访)等服务内容,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建立以及家庭病床服务刚刚起步,至于精神病人管理、儿童系统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残疾人康复等服务基本上没有开展。

2.制度困境。自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国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形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法规。尽管这些系列法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技术队伍建设、财政补助、服务功能、医疗保险定点、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对以上系列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反应。笔者认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以下制度性困境。

(1)社区卫生服务补偿的制度困境。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无疑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也涉及到两个部分,即公共产品的补偿和服务的补偿。前者属于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范畴的项目,理应以政府投入或购买为主,必要时个人也分摊部分费用;后者属于有偿服务的项目,除了从医疗保险获得补偿外,个人也应当负担部分费用。显然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途径理应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医疗保险支付、个人支付等形式。其中政府投入既包括对公立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阵地、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包括政府购买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鉴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公立性的,一般指前者。医疗保险支付是指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可是,这两方面的制度建构与制度落实均存在严重问题。

目前各地仍然将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展大型医疗卫生机构规模、改善大型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和加强大型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人才建设上。尽管政府投入卫生服务的资源十分有限,而这一资源却主要用于补助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医院、尤其是高等级医院。据卫生部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资料显示,2004年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拨款与补助仅占当年卫生拨款与补助的2%,而医院占当年卫生拨款与补助的64%。同时有资料表明,政府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10%。“全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自己通过市场租赁来解决业务用房问题,通过银行借贷来解决医疗卫生技术装备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了控制保险基金的使用、规范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采取定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办法,就意昧着部分非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失去了对经营绩效有着很大影响的参保就诊群体。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近1.4亿人,可是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这既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政府补偿的不公平与机构发展的不平衡,又放缓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非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边缘化,减少了投资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既未能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又严重影响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究竟是应该先提高能力再赋予守门人角色,还是先赋予守门人角色然后它们就可以自然提升能力,这的确是鸡和蛋孰先孰后的问题。”这也是医疗保险定点制度构建必须思考的问题。

(2)人力资源建设的制度困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面较窄等现象显然同他们的能力建设滞后相关。人力资源是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全科医生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社区为取向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构建与落实情况。目前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受现行体制的限制,没有固定的人头经费,同时政府不发工资或工资额度很低,主要依靠自己创收解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的医护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社区很难吸引和留住有用之才。加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短缺致使“重利用轻培养”的用人策略盛行,且未建立有效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引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严重短缺。据资料显示,在东中部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生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l/5,中专和大专学历的还占绝大多数。同时根据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数据显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卫生技术人员却从2002年的29.22人下降到了25.87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许多业务还未开展起来的现实,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卫生技术人员的减少是其人力资源不足的表现。

(3)双向转诊的制度困境。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系列法规中都不同程度规定了“双向转诊”制度。可现实中,双向转诊制度却遭遇了“零病例”的制度运行困境,主要表现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导致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由于双向转诊制度设计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双向转诊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现行制度规定对于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转入、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转出以及如何实现便利、通畅的转诊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同时没有规范医生的转诊行为,也没有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转诊与接诊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比如现行医疗保险定点制度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排斥在外,现行卫生服务价格没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综合医院之间拉开明显差距,体现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价廉”优势。

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1.现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域为基本单位,以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为功能连贯、人才接续的节点,构成了底座庞大、顶尖狭小、中间枢纽贯通型的”医疗卫生机构体系。而在市场体制下,因环境与需求的重大变化,加之卫生政策法规的被动性偏移,致使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县、乡、村机构各自为战,之间的体系联系不复存在,尤其是乡、村两级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走向了停滞与倒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大萎缩。“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桥梁和枢纽。”而乡镇卫生院却在外部的市场经济与内部的计划经济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处于“村级诊所和县医院之间,在技术上它不如县医院,在服务的灵活度以及成本方面又不及诊所”,显得相当尴尬。同时村卫生室发生体制变化,“集体所有制下的村医制度变为私人执业医生制度。”其直接的表现即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减少。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资料显示,从2001年一2005年乡镇卫生院从48090个下降到了40907个,下降率为14.94%,村卫生室从698966个下降到583209个,下降率为16.6%。同时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1%的农村病人是在村一级医疗机构就医,而2003年全国尚有23%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因此,尽管我国农村基本上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但是,农村居民的初级卫生保健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部分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甚至又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

其次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素质较差。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人才的培养有了明显成绩,但新增的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镇。据调查,0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36.4%;技术较高的医护人员多数集中在县城和县以上医院。在作为网底的村级机构,还主要依靠乡村医生,且大多数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虽然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业务培训.

但因缺少专门的业务训练而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疗需要。且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一2005年农村每干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数由1.28人下降为1.16人,同期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从1.41人下降到了1.40人。

再次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效率很低。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取按行政区划建院的体制,基本上每乡镇建一卫生院,每行政村建一村卫生室。在市场体系下,卫生机构随着乡镇区划的改变而撤并,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在撤并后没有按照人口和地理环境进行资源配置的调整。同时卫生机构按部门分置,乡镇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与卫生院分设,造成了农村不多的医疗卫生资源高度分散和无序竞争。同时,乡镇卫生院违背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初衷,与县医院竞争,设立专科、增加病床、配备检查设备。但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和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居民倾向于“大病”进县医院、“小病”就近看村医,致使乡镇卫生院的设备使用率很低,门诊与病床利用率都很低。

2.制度困境。“以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为重点,保障和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历来是我国各级政府一贯坚持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制度建构方面表现为我国制定了系列有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这些法规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观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之中的问题,不难发现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以下的制度性困境。

(1)缺乏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明确了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乡镇政府管理经营。由于本级财政只负责对本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因此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运作更多地依赖于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鉴于农村县、乡财政的拮据,加之“农村医疗卫生在基层财政预算中的份额没有明确的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由此带来的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在意料之中。”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成本补偿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一2O00年间,我国农村卫生的财政投入仅增加了48.5%,年平均增长4.49%,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13.1%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全国农村总费用12.6%的年均增长速度。政府对县乡卫生机构的拨款占其支出总额的比例仅有5%一30%左右,而对村卫生室没有补贴。

同时,目前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财政差额补助一般选择按人头或按床位数的方式进行。该补贴方式所引起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力资源准人降低和机构床位的虚设,导致了投入效率的低下,加剧了供给过剩。另外,该补贴方式也加剧了农村卫生服务市场的进入成本,不利于农村医疗市场有序竞争的形成。

第11篇

1.1认识不到位

1.1.1畜牧兽医行政机关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部分领导对动物卫生行政复议工作认识不到位动物卫生行政复议是兽医行政救济的一种监督制度,它对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畜牧兽医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被申请人对《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缺乏认识,自觉接受行政复议监督的意识淡薄,对行政复议机构作出的裁决有抵触情绪,影响了行政复议工作的深入开展。

1.1.2申请人对动物卫生行政复议工作认识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复议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不够,一些行政相对人特别是农村、边远山区的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法》等了解少,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有的申请人对行政复议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错误地认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会“官官相护”,认为解决行政纠纷的途径只有上访和诉讼,不愿申请行政复议;三是当事人对为什么要申请复议认识不清晰,因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出行政决定时曾告知其享有复议权利,便稀里糊涂提出复议申请;四是当事人明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问题,出于不愿履行行政决定义务的心态,借行政复议程序故意拖延时间。

1.2复议机构、人员和经费缺乏一是行政复议机构组织缺失。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各级畜牧兽医行政机关普遍缺乏内设法制机构。就河南省南阳市而言,全市12个县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关设立承担行业法制科室工作的不到二成,动物卫生行政复议的功能因此打折扣。二是行政复议工作人员严重缺位。多数畜牧兽医行政机关无人专门承担动物卫生行政复议工作,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兼职,法律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不高。三是没有经费保障。根据《行政复议法》关于“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行政复议活动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的规定,动物卫生行政复议经费应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然而,目前大部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法制机构的行政复议经费短缺,没有开展工作所必备的交通、办公设备等。

1.3办理动物卫生行政复议案件的质量不高

1.3.1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一是由于部分复议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加之业务水平不高等原因,在处理动物卫生行政复议案件时往往不能及时依法审查,有的行政复议机关在立案审查时不体现“便民”原则,存在推却受理、超期结案等现象;二是不依法公正裁决,一小部分畜牧兽医行政复议机关办案缺乏公正性,对明知应当予以撤销的行政复议案件予以维持,甚至无原则地维持下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三是对被申请人拒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缺乏制约规定。

1.3.2复杂案件增多,处理难度加大动物卫生行政复议案件包含动物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所涉及法律关系不仅仅是众多的行业法律法规,且涉及众多的公用法律法规。并且,随着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运输和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运输、储藏等的快速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多且复杂多变。同时,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加快,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出台,办案人员需掌握的法律知识增多。以全国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的行政复议申请为例,除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出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停营业等行政处罚和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案件外,近年还收到多起因涉及修路、拆迁、水环境保护等对变更、撤销防疫条件许可证行政复议等案件,由于有些属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实践中不易界定和把握,增加了审理此类行政复议案件的难度。而且,有些问题的行政复议结果直接对整个区域性养殖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稍有不慎,将影响社会稳定,实际工作中,需做大量的工作协调,化解矛盾。

1.4《行政复议法》部分条款如何便于实际操作,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以来,极大地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申请复议期限,《行政复议法》规定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实践中,一些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没有告知或者不正确告知其权利和申请复议期限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补救措施或责任追究办法。又如:行政复议形式,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不利于查明事实,也缺乏复议工作的透明度、公开性。同时,《行政复议法》没有复议人员回避等规定,难以保证行政复议案件的公正审理,都影响了行政复议功能的发挥。

2对动物卫生行政复议工作的有关建议

2.1加强宣传,提高行政复议的社会认知度,树立公众通过复议维权的观念和意识为使动物卫生行政复议制度在最大范围内贯彻普及,使动物卫生行政相对人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行政复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的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公众通过行政复议依法维权的法律观念和意识。

2.2建立健全畜牧兽医部门内部法制组织机构体系畜牧兽医系统内部法制机构的建立和人员配备是否与所承担的复议工作任务相适应,直接关系到动物卫生行政复议等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关系《行政复议法》的实施。目前,我市12个县区畜牧局多数没有设立法制工作机构,因此建议,对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编、定职,建立法制组织,以适应工作需要,并解决专项复议经费和交通工具等。

2.3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办案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动物卫生行政复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这就要求承担复议工作的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培训,有利于提高复议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行政复议法》的正确实施。因此,建议通过定期组织复议人员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加强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职业素质,为提高案件的审理质量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餐饮服务员;卫生管理;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整体卫生状况虽然得到不断改善,但实际问题依然突出,其中餐饮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餐饮服务员的卫生管理工作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的重要一环。有许多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等,往往通过不健康的服务员污染食品而引起。因此,餐饮服务员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进餐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餐饮服务员的卫生。

一、餐饮服务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餐饮服务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及时洗澡,身上的汗味很难闻,特别是在夏季,客人闻到后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男服务员为了赶时髦,留长发或其他“标新立异”的怪发型,甚至将头发染色,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有消费者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的此类投诉,很可能是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将脱落的头发掉入食品中,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有的服务员用香味很浓的护肤品护肤,在旁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有的服务员留着长长的指甲,其实手指甲内有许多致病菌,而且指甲很长很脏,在为客人上菜、斟酒时会让客人很反感。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而指甲油容易掉,若客人看见手指涂有指甲油会产生联想,认为菜中也会有掉下的指甲油。有的服务员上班期间佩戴戒指、手镯、手链、手表、耳环等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甚至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或擦汗。有的服务员穿着工作衣随意外出、上洗手间,易携带致病菌。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3.规范上菜服务卫生。服务员往往是上菜之前,最后一个对做好的菜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的人。“顾客首先是用眼来品尝”。餐厅内销售的各种食品,服务员要从感观上检查其质量,如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则应立即调换。应使用清洁干净的托盘为客人服务。如有菜汤、菜汁洒在托盘内,要及时清洗。托盘是服务员的工具,要养成随时清洁托盘的好习惯。服务操作时动作要轻,要将声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动作要轻,不但表现在上菜等服务上,而且走路、讲话都要体现出这个要求。

第13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11]罗志红,朱青.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1-203.

第14篇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药卫生研究论文1,072篇,从发表的年度分布、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论文被引频次、登载期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65-03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简介:刘澜(1976-),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秦立国(1980-),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1 前言

任何国家卫生事业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其人民的健康水平达到能主动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1],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随着国家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的卫生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占据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其发展形态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多年来,各部门积极从基础建设投入、服务体系升级、科研软实力加强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医疗平台,而这一平台的打造,也为人才的科研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拓展空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工作者借助这一软环境,努力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发表了大量的科研、学术、研究论文,对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为了了解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展历程,笔者对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表的研究论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汇总、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2 统计方法

2.1 统计时间、发文数

从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5年,1,072篇论文。

2.2 统计单位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单位包括铁岭市中心医院、铁岭市中医院、铁岭市结核病医院、铁岭市妇婴医院、铁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岭市中心血站、铁岭市卫生监督所、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铁岭市健康教育所、铁岭市中医研究所、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其中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于2010年3月升格为高职学院,其前身是铁岭市卫生学校),总计11家市直卫生系统单位。

2.3 统计数据库

选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

2.4 期刊划分标准

期刊等级划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并出版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为标准。

2.5 核心作者划分

笔者以近5年累计发文量≥5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3 统计数据及分析

3.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133篇,占近5年论文总量的12.41%。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数量呈加速递增趋势,这和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投入相吻合,尤其是2010、2011两年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50%,说明现阶段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氛围高度活跃,医务工作者利用科研软环境积极地深入科研领域,促进了科研数量和水平的提升,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在11家市直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两家量就占到了77.52%,而其他9家的总和仅占22.48%,可见二级单位在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方面出现了严重不均衡态势,这一趋势的过度集中,必将在未来制约相关单位的科研发展。

年份

单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文量 比重(%)

铁岭市中心医院 79 90 95 110 71 445 41.51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 1 4 2 2 10 0.93

铁岭市中医院 9 9 15 12 16 61 5.69

铁岭市妇婴医院 4 22 35 20 11 92 8.58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 10 10 5 3 36 3.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2 2 5 3 5 17 1.59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4 59 64 85 154 386 36.01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6 1 5 3 4 19 1.77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0 0 0.0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0 0 2 0 2 0.19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0 2 2 0 0 4 0.37

发文量 133 194 235 241 265 1,072

比重(%) 12.41 18.28 21.92 22.57 24.81

表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3.2 论文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

从统计的1,072篇论文中看,一人独撰者839篇,占发文量75.75%;二人合撰者180篇,占发文量16.79%;三人及以上合撰者80篇,占发文量7.46%(见表2)。说明该地区学术合作氛围低,合作率仅为27.25%。

在2007年~2011年的1,072篇论文中,5~10篇的作者22人,10篇以上的作者3人,25名核心作者分别隶属于铁岭市中心医院3人、铁岭市中医院1人、铁岭市妇婴医院1人、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人(见表3)。经电话调研,核心作者以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学科带头人居多,说明高层次人才是该地区科研的主导力量,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人才发展的局限性和失衡状态,年轻人才的发掘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合作情况

单位 一人独撰 两人合作 三人

及以上 合计

铁岭市中心医院 360 61 24 445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0 0 0 10

铁岭市中医院 42 14 5 61

铁岭市妇婴医院 74 11 7 9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 5 10 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11 5 1 17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85 76 25 386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5 7 7 19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1 1 2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4 0 0 4

发文量 812 180 80 1,072

比重(%) 75.75 16.79 7.46

表2 各单位论文合作情况统计表

发文数量

单位 5~10篇 10~15篇 15篇以上

铁岭市中心医院 康 凯、孙国民

朱晓菲、赵继伟

铁岭市中医院 孙立广

铁岭市妇婴医院 李东涛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华桂春、姜淑琴

肖 辉、赵 欣

彭玉英、秦立国

陆庆丽、马永贵

杨丽清、田 艳

李迎春、马世新

张柏梁、隋亚荣

刘文阁、丛 波

马晓霞、隋玲娟 赵晓杰

关玲敏

表3 各单位核心作者统计表

3.3 论文下载及被引频次

在1,072篇论文中,下载频次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无法考证;标注被引论文有388篇,占发文量36.19%;其中被引3次以上者34篇。

3.4 登载期刊情况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2007年~2011年在150多种刊物上发表了1,072篇论文, 其中35篇在19种中文核心期刊上,所占比重为3.26%。在150多种刊物中登载50篇以上的期刊前五名依次为《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外健康文摘》以及《中国当代医药》。以上统计表明,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疗、科技人员主要的投稿对象为医药卫生总论类的综合性刊物,且以上刊物2007年~2011年的影响因子均低于医药卫生总论刊,因此可以看出,科研氛围浓郁的同时成果产出的认证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讨论及建议

4.1 论文数量明显提高

近5年发文1,072篇,较前5年发文148篇,增加了924篇。期刊的种类也由原来的30多种增加到150多种,而且一部分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从发文数量、期刊种类以及发文质量上看,均比前5年有明显的提高。这主要缘于铁岭地区注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带动了成果的产出。而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科研热情,并形成科研促进发展、发展提高科研的良性循环。

4.2 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从刊载论文的刊物质量上看,本地区的医疗、科技工作者5年共发文1,072篇,但仅有35篇刊载于核心期刊,总被引用为388篇。因此,这一结果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成正相关。但是,通过近3年的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业务培训、资源整合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效果。例如发表于核心期刊的35篇论文,均为2010年~2011年所发表。但是,随着管理体系制度化的完善,科研能力必然会面临“瓶颈”,那么如何向纵深发展,如何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医疗、科技人员水平和能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应是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4.3 各单位发展失衡有待改善

在11家直属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的量就占到了77.52%,而且无论从发文的数量、质量、核心作者数量、核心期刊刊载情况以及被引情况,这两家单位明显高于其他单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直属单位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情况严重失衡,更从侧面印证了这两家单位的学术龙头地位及社会影响力[2]。而且,这一态势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有所改观。为此,卫生系统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应从国家卫生职业均衡发展的大环境出发,逐步规划、有计划地调整,力求在满足各单位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扶持相关单位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因龙头单位过度挤压造成其他单位生存空间受限的趋势,应以主导带动全局,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

4.4 作者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在1,072篇论文中,两人及以上合作为260篇,占总发文数的27.25%。而且,其中90%以上为本单位合作,且主要集中在各种基金、课题上,说明该地区合作研究不够,合作力度缺乏。合作,代表了方法和资源整合,只有充分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形成成果产出。因此,各单位、各单位人员今后应该以开放性姿态,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与协作,形成以单位与外单位合作、单位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人员自由合作等多种模式,以便使科研项目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科研成果更能提高医疗水平,科研合作更能促进科研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救死扶伤的目的。

4.5 对万方数据库的建议

万方数据库是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卫生类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数量、覆盖率以及收全率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适当的调整:①应增加文献的下载频次统计。②增加以期刊名称为索引的导航,并区分是否为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

总的来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近几年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但是目前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发展的科研理论体系,难以为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适宜的科研探索环境。同时,与国内其他地区同系统相比,我市卫生系统各单位产出的科研成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促进软实力的改善。这样,科研成果、学术文献才能在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SCI论文要求;公管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1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论文对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不重视,都以过关为目的,因此,抄袭、剽窃、拼装、组接之风盛行[1-5]。要改变这种风气,需要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要求[6-8]。笔者读博士期间曾发表过几篇SCI论文,在毕业后的几年本科教学中开始把其原则应用到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收到良好效果,故此想探讨如何提高本科生论文的写作能力问题。

SCI论文是学术界公认的论文,其特点一在于规范化,如其论文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等;特点二在于科学性,如:其数据采集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需要采用合理的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等;特点三还包括创新性,强调不重复他人研究,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方法,或采用新视角等。

2问题现状及成因

我院公管本科生写论文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抄袭严重,缺乏创新。这些问题与我们本科论文教学的过程存在直接联系。首先是我们的论文教学目标不明确,究竟本科生写的论文达到什么标准,在每一门课上都未直接讲明,并有针对性地训练过,也许我们老师自己也不清楚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其次我们的教材,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老师照教材讲,照教材考试,学生记背应付考试已成定式,造成了学生写论文时也抄袭组装他人论文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本科生课程设置太多,而且不是按模块进行,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上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由于每门课程都是两节连排,一周分散为几次上,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后果是在医学院大家都认为公管理专业是务虚不务实的一个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果真是务虚不务实的专业吗?其实并非如此。公共管理专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虽不像医学专业关注个体,以把单个病人的病治好为目的,但是本专业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其重要程度也不亚于医学其他专业。如,社会保障关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贫困救助、法律援助等密切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问题;而卫生事业管理关注医疗领域的问题,比如卫生政策的制定的评估与实施的评价,卫生资源管理中的经济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卫生系统管理中的医疗服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妇幼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等,这些方面中又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急待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其在本地区的现状还需要做实地调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依据理论,形成假设,并进行调查,如调查群众的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改进意见等;而且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最好的标准答案,这需要问计于民,然后根据现有的人财物的资源情况,拿出自已的解决办法,因此,学会对本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必然要有创新性。

3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及常见的问题

3.1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

公管专业的这些特点其实完全可以满足SCI论文写作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培训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培训应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要求难度:

(1)在低年级,如一、二年级,可以着手培养学生写文献综述。此项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在搞研究前先去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会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学会在文中引用他人文献,找到不雷同他人研究的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方法;

(2)在高年级,如三年级,应该开始培养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实地展开小范围调查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论文的内容取决于问卷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问题,了解别人的研究,建立指标条目库,并根据自已的研究问题筛选、设计指标,从而学会问卷设计的一些技能,如设计多少指标条目合适,对指标条目进行归类;其次,需要培训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的相关技能,以及进行质量监控的能力;最后,需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的能力。

(3)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应该培训学生撰写规范完整的论文的能力。通常学生写的论文会像中学生的论文,夹叙夹议,但是科学论文有自已严格的格式要求,不允许混在一起写,而且这些格式全世界的学者都共同遵守,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并达到科学论文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这几部分来写。

3.2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

通过几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发现学生按这种规范写论文的各部分,常会遇见以下这些问题:

3.2.1前言部分容易与文献综述混淆。前言中含有浓缩的文献综述,但是还需要指明的不仅有研究背景与现状,还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需要填补的空白,即使很简练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2.2材料与方法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写的太简单。此部分需要学生具体介绍其调查与分析的每一步,如:调查的时间是什么?在哪里调查,调查地有什么特点?研究内容是什么?指标是如何选择的?问卷内容包括什么?如何选择的调查样本,为什么只选这些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是否符合统计学原理?做数据分析的统计学的方法选择哪些?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学方法等。

3.2.3结果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和讨论部分混在一起,夹叙夹议。结果部分内容要求单纯报告调查指标获得的数据是什么,不需要解释说明其意义,而且也不是把图或表中所有的数据都做汇报,只汇报那些具有趋势性的数据,如增大或减少某趋势的数据,即那些可以帮助你说明得出后面结论的有意义的数据。而讨论部分是解释或说明在结果部分汇报的那些数据的意义,以及解释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该部分可以引用文献去说明解释原因。

3.2.4结论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太长,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前文数据支持的结论。此部分只需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不需要长篇大论;对前文未提及的或没有数据支持的内容不能在此部分做专题讨论。

3.2.5政策建议最常见的问题是跟自已的调查数据结果毫不相关的建议。此部分所提的建议是跟讨论和结论部分的内容一致的,很多同学脱离了前面的内容,不着边际的建议了一番,而很多建议在前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因此,SCI论文讲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前后逻辑的严密性,环环相扣,不能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大有裨益。

3.2.6参考文献部分最大的问题是格式不统一。尤其是卷、期、页码,或下载的网站及日期没有明确标明,使读者无法追溯文中所引用的文献。

以上这些问题经过老师3-5次的修改都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需要我们在本科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论文教学目标和计划,并逐年级展开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才可以打好写出合格的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基础。

虽然这样做可能对学校和老师要求有些高,比如,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写科学论文才会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深刻认识;其次比上常规课费劲大;并且改变学生在中学养成的“填鸭式”学习习惯可能不被很多学生理解,但是这样做确实可以改变学生对本专业的错误观点,并且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变学生不良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关注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认识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改变社会和群众生活所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晓柯,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透析级遏制对策,行业探讨,2011,10(11):33-35 

[2] 陈雁鸣,高校馆视角下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85-86 

[3] 王广印,刘用生。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09,11:39、63 

[4] 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38-150. 

[5] 蒋芝芸,也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与写作-以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毕业生为中心,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162-163. 

[6] 张荷群,施荣连,大学生毕业论文创新内涵的层次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112-113. 

[7] 张旭,王小梅,任丽,杨永芳。大学生毕业论文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2012,40(15):244-245. 

[8]徐学甫,张晶,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创新实践探究,教育教学,2010,1:67. 

本文受河南省第第八批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河南省第二批特色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以及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