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哲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哲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哲学硕士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哲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1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硕士毕业论文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第2篇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第3篇

即:

1、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含题目的界定--简要陈述你研究的问题,即题目--即你观察到的计划加以研究的现象,包括题目中可能读者不能理解或可能产生歧义的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说明,以及这个题目产生于什么背景--理论和现实背景--对背景的解释其实就是在进一步陈述问题)。

2,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对学科的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不是对你个人的功利性的价值)。

3、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包括想达到的目标,基于的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等,还有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

4、研究的结果,包括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回答该问题研究可以依靠的既有研究基础和必须注意或解决的不足(前人已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经验支持,以及存在不足--用于说明自己的可能创新及其思路),一般根据第一章对问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与假设,确定研究可资利用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资源。需要用不同节陈述这些基于一定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但又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第二章在第一章中陈述也是可以的,我一般要求单独写,主要是针对现在研究生文献阅读不足的现实,为了督促学生多读文献,把分量首先写足。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就是陈述自己对研究问题及其产生和运行机理及可能结果(影响)的解释--主要在自己掌握的既有理论、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概念基础建立一个逻辑框架--就是你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可以用于从逻辑上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及其现象(问题)背后的现象(就是原因)和可能由你观察到的现象(问题)产生的现象--就是影响,这一章应该是用于对你的问题进行预设--解释基础上获得假说,为实证分析提供命题和逻辑指导--尤其是实证模型和方法的选择。>>推荐阅读《读书积累与硕士论文写作》

这一章很重要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必备(没有可能就不会获得通过)组成,也是衡量和体现研究水平与能力的标志,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科学化程度很高,一般要求数学模型化。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科融合;交叉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地质、气象气候、水文以及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因此,地理学科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本文侧重探讨地理学与动漫、音乐、诗歌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

一、 地理c动漫融合

动漫从字面上看,涉及动画和漫画,其中漫画通过夸张变形,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等手段,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并向人们传递文学和哲学理念。动画具有有趣、可笑、轻松或意味深长等特色。动漫作品虽是艺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艺术作品,除审美上的视觉享受外,其更可贵的在于内在所蕴含着的思想,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其寓意往往具有幽默和讽刺的双重特点。动漫具有承载知识和情感的作用。如地理漫画,其内涵精神是地理的知识内容和情感目标,只是将其以漫画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教师的挖掘与合理利用,可以发现其隐性的地理教学功能并可充分利用。

例如,图1“苦难的母亲”反映全球人口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图2“小鸟的悲哀”反映滥砍乱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小草的哀求”反映过度放牧造成土地退化的问题。图3“飞来的山峰”反映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问题。通过对此类漫画内容反映的问题进行解读,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又如,通过各种动画片可分析气候的特征:通过《狮子王》的热带草原景观 、《人猿泰山》热带雨林景观 、《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景观等分析气候特征。通过《里约大冒险 1》中狂欢节巡游和桑巴舞可展现富有特色的人文习俗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动画片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二、 地理与音乐融合

音乐是陶冶人心灵最好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思维情感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音乐教育本身的积极性和艺术的创造性,使音乐教育教学包含丰富的意义。音乐里有很多歌词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果能将音乐与地理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听音乐或歌唱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无疑将是一种‘双赢’。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音乐素材,对地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不容置疑。利用歌曲MV、歌词、相关图片等手段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表1可以看到歌曲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地理素材,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可选择合适歌曲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边赏析歌词和边看图片,弄清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在充满优美旋律的情景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主观能动性被慢慢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大为活跃。现在不少地理教师通过改变歌词将地理知识融汇进歌曲中,让学生听着流行歌曲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三、 地理与诗歌融合

诗歌作为一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是音韵和谐、语言凝练、联想丰富。地理课堂可以通过诗歌描述地理事物并带给学生一种新的、美的意境和情调,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好的诗歌,更承载着人类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感受,带给学生最直接、最美的映衬,并在讲解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好理解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有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同时,运用诗歌可以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激发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提升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示例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等可说明我国地势特点。

示例Ⅱ:描写水文气候植被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如“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可说明不同温度带原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春”可说明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除利用漫画、音乐、诗歌融合地理教学外,还可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相互渗透。探寻合适交叉切入点,以促进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郑丙沛.高中地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究―― 以物理、数学、美术为例[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

第5篇

刚刚过去的研究生答辩让博主感慨颇多,尤其是论文已经过严禁审查,貌似还不错。由于致谢部分未经审查,许多同学出现了十分“雷人”的段子。我自己带的学生也对我说论文后的致谢是否可不要,博主回答当然可以不要,因为致谢不是必须的。但当我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完成之后心中没有一丝感激之情时博主还是有一点伤感。不感谢导师,也应该感谢党和多年的教导吧。另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致谢中出现严重雷同,有两位同学竟然是完全一样的,可能采用了相同模版吧。

这里转发20XX级XX同学的论文致谢,写得不能算十分出彩,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当然博主也没有她说的那么好,“那只是一个传说”。苏醒同学是我校首批(4+2)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06年由我校初阳学院保送成为我的门徒。苏醒同学读研期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深受师生爱戴,学位论文“基于历史发生原理的新课程高中概率教学研究”获2008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供职于浙江一所党校。

致谢

此刻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昨天还烈日当空高温30度,今天却温度骤降,天色大变。来金华六年,早已习惯了这反复多变的气候,也习惯了许多原来的不良习惯。然而至今却仍没有养成轻松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正如此刻的自己,直视电脑屏幕上那简简单单的“致谢”二字良久,却始终没有键下一个字。我己经能够深切体味鲁迅“说不出话来”的境地,只不过他是被太多的愤懑压抑胸口,而我却是因太多的谢意感动而哽咽。

感谢我的恩师——张维忠教授。清楚地记得二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个电话,五分钟考虑时间,我做下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抉择,放弃区域经济的保研机会,选择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于是,我得以有机会投在张老师门下,开始走上了一条饶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学术之路。张老师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数语却总能醍醐灌顶,用无声的行动来展示治学为人的五彩哲学,他用严谨治学扎实研究的实践来诠释靛青般深厚的学术态度,用火红热情的赤诚之心来教育我们待人接物之道,用黄色雏菊般温暖关爱的教学方式让给予我们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蓝天般广褒宽容的胸襟来提点我们如何笑面生活,正视挫败,用青春活力积极乐观的绿色生活来告诉我们快乐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张老师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从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觉醒,从彼时的搜肠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为这四万余字的毕业论文点击保存,是张老师引领着我一路成长。在我为前途担忧迷茫,为论文焦灼困顿时,又是张老师一次次无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挺过了那些难关。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曾在心里无数次的默念谢谢,但是今天,在面对着这从选题伊始到最终定稿都饱浸张老师无数心血的四万余字时,却发现这简单二字已经无法负荷内心那无限的感激,我想唯有用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才是对张老师最为真切的回报。

感谢傅克昌老师,您的风趣乐观、豁达睿智常深深地感染着我,每次看到您那充满童真的笑容总会不由自主在您面前装嫩起来,真的很庆幸三年前能成为您指导的实队的队长,使我能够更多也更早地向您学习。

感谢杨光伟老师,您的认真细致、严谨执着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对于学术的无限热爱,您所作的研究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震撼,为我们开阔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感谢徐元根老师,您那丰富的人生阅历,低调的处事原则都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指导。

感谢蔡铁权老师,您那深厚的专业素养使我们这些晚辈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您那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对白己近苛刻的学习要求都让我们为自己的懈怠而愧疚,您那曲折的求学经历,执着的治学精神更让我们对您崇敬不己,虽然在师大不过短短六年,却有幸二度聆听您教授的课程,大一的《科学史导论》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谢温州二中的谢树光老师对问卷的指导与建议,感谢温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以及温州第十一中学师生,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本论文的实证部分得以顺利地进行。

此外,还要向我敬爱的师兄师姐,亲爱的七仙女以及可爱的师妹们致以最为真挚绵长的谢意,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我体味到了团结的力量,或许明天我们将会各自天涯,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根感情线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彼此不会疏远;同时,还要感谢我们“4+2”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其它十二位友人,在他们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第6篇

改革研究生招生环节笔者认为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应该先考专业课,对专业较差的学生进行淘汰。专业课通过的学生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及公共课的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可以招到声乐基础、演唱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避免出现考生在本科学习其他专业,只是由于基础课出色才被录取,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困难重重的尴尬局面;声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录取时应考虑学生的声乐歌唱能力、表演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发展潜力。入学考试可以降低理论科目的分值和所占的比例,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区分开来。研究生的所学专业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所学的专业应该是一致的。在招生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本科专业有一定的要求。

优化声乐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1.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目前高师声乐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三种,笔者认为不管哪种都要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培养的方向要因人而异,培养目标因不同层次需要而不同。有的学生在歌唱表演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可以作为专业型的人才来培养;有的学生声乐条件一般,但是乐感和素质尚可,可作为学术型的人才来培养。艺术硕士要注重艺术实践,音乐会的演唱要出色;学术硕士要注重论文写作,提升学术水平;教育硕士要注重师范功能。2.声乐教学内容要多元化。高师和综合大学培养的声乐研究生应该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思考并总结声乐演唱及教学的规律、理论并加以传承。在声乐技能技巧方面,高师的学生比不上专业院校的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但是作为以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师声乐教学,追求的不是演唱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而是追求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作品的涉猎范围能够广而全。在研究生的技能训练方面,高师的声乐硕士除了声乐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伴奏能力,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加入钢琴课,或者钢琴伴奏课;研究生的英语没有涵盖专业术语,很多研究生看不懂专业的英语文献,可以在研究生的英语中开设专业英语术语课程。另外,建议开设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暗示来帮助学生在表演上、教学上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建议在课程培养方案中加入声乐教学法、教学理论,甚至是中文课、哲学课、美学课等文、史、哲的课程,使得研究生的知识层面要高于本科生。还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反思问题,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市场需求,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3.声乐教学质量要提高。在研究生阶段,学术硕士一般开一场音乐会,艺术硕士开两场。毕业音乐会要求学生的演唱风格要多样化,不能只有一种类型,应展示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驾驭能力。美声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歌曲和中国民歌,民族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戏曲和地方小调。音乐会应该有一定的规格,应注重学生歌唱艺术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对美声唱法的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让他们深层次地学习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而不只是注重语音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理解歌词的意思,舞台上准确地表达作品,在交流的时候更加自然。民族唱法的学生要求更多地继承传统和创新,努力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并在唱法与作品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研究生的专业课可以用声乐理论的教学和研讨性的教学来补充简单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的情况。4.搞好声乐研究生的艺德、师德教育。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去文艺团体当演员,文学硕士和教育硕士毕业后主要是入校当老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只有具备优秀的艺德,才能被广大人民的喜爱,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优秀的师德是立身之本。很多的文艺团体、院校采取以老带新的做法,引导新人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这都是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的。如果在研究生期间就开展师德教育,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上的不适,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几率。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遴选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的标准不一致,有的学校标准比较低,建议国家出台导师遴选的标准和条件:如对导师的职称、获奖、论文等方面有具体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扩招比较严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同的状况,导师的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老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对导师实行岗前培训,组织老师们进修。对海归导师加强中国文化的培训,特别是中国声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知识的补充。对于资深的老师,建议学校能送其出去充电,更好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很多导师都表示既要辅导学生举办音乐会又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太大,建议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音乐会,另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论文。笔者以为: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他不仅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培养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对研究生的性格、修养、态度等各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每个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跨学科、跨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导师可以培养出知识更加全面、能力更加完备的研究生。

第7篇

关键词:环境法学 培养思路 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31-01

研究生的教育及培养直接关乎较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其培养思路也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1]。环境法学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是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及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而设立的。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单一学术科研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转变思路,应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对环境法学应用型特殊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趋于多元化,这不仅是社会和现代人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法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2]。因此,无论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考虑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培养单一学术型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可从以下三种类型确立培养目标:专门型研究生,培养掌握专门系统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过渡型研究生,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的,并且在以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才,主要侧重于学术研究;适用型研究生,培养能适应社会各个专门领域的具有特定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2 热点学术问题引导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学习的提升及延续,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生负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知识积累的不断提高,因此,其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衡量学术水平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3]。从环境法学学科特点及研究生的自身特质出发,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及参与导师课题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学。在环境法学硕士的教学上,应主要对环境法学上经典的问题及前言热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关键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要重视研究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潜能,在老师启发下,师生在学科前沿问题上互动交流、相互启发,以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大多数环境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专业知识比较薄弱,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专而后博,以研究促学习与科研,通过课题申报与研究,才能知道如何收集材料、提出并解决问题,并写成学术论文,其科研能力也能得到全面锻炼。

3 实践性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其更强调理论知识的坚实及专业知识的多样性,需要科研研究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兼备。而环境法学各种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的验证,都必须借助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不断提高研究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能力。考虑到环境法学学科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及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实践,学生也能比较清晰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唤起学生们热爱环境、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的情感,使他们深刻理解学科使命,从而充分调动科研学习的积极性[4]。此外,还可以将调研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带到课堂中去,进行深入剖析,以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这对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思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多元化质量考核机制

目前,在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趋势下,其质量考核已经不能以坚持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不过也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和答辩关。由于研究生的质量不仅仅体现于最终的结果上,还反映在日常学习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建立导师、研究生淘汰制,加强平时学习及研究中的跟踪、督查。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解放思想,采用国际化的发展眼光,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验以指导和完善既有的管理及考核机制。

5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科研水平的高级人才,并且从课程的设置到质量考核机制上都以学术性为标准。目前,环境法学的发展及进步是需要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不断推动[5]。因此,只有将环境法学教育同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崛起联系起来,并且对环境法学研究生硕士培养过程中所遇见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不断反思改进,才能够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及学术水平的环境法学人才。近几年来,从我国环境法学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成果及得到的好评来看,国内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已初有成效,但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相信,只要所有环境法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久我国的环境法学也一定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爱年,谌意桃.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4-107.

[2] 周玉华.环境资源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8(4):45-47.

[3] 刘永鑫.我国环境法人才培养状况及应对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4):267-269.

第8篇

【关键词】: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美国教育硕士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19世纪20年代,哈佛学院为取得学士学位并愿意继续学习的毕业生开设了一些高层次的课程,被认为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于20世纪初被纳入硕士学位教育系统。1908年,哈佛大学授予全美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首开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之先河。此后,各种专业硕士相继出现,丰富发展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20世纪初,许多大学都开始授予教育硕士学位,主要是为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攻读该学位的人数也不少,但仍然缺乏严格的标准,以及对培养质量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二战以后,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提出将硕士学位分为文硕士、理硕士、教育文硕士和教育硕士。前两者是研究型学位,后两者为专业性学位。美国大学协会还提出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入学要求,课程学分要求,强调实践性学习等等。这些要求和标准为当今美国教育硕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

在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指与学术性相对应的应用性取向研究生教育,以主要培养各个专门领域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人才为教育目的,毕业生通常可授予相应专业定向和学科领域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在相应层级的学位之前,通常要冠以特定学科名称,如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具体说来,美国教育硕士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即具有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领域的教学专家为目标,与学术性硕士相比,它强调掌握更多的直接应用性知识,而不去追求一些原创性研究,这一目标明确指出了本层次专业学位的培养导向,对培养对象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都作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教育硕士是以应用性为取向,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因此,它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清楚明确,各具特色,而且都切实结合专业学位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归结于造就科学研究和应用型的人才,着重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2.2 培养过程

2.2.1 招生入学的标准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发展比较完善,专业学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享有较高的声望,其毕业生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社会待遇。大部分专业学位每年都有两次以上的入学考试机会,而入学要求也相应较为严格。虽然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方式较为灵活,各专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出决定,但是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相应的学位。具体又分为具有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的学位和非学科专业背景的学位;其次是相应的推荐信,有些院校对推荐人都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教育硕士的推荐信除了一份由教师写的,还要求参加工作后所在企业或公司老板写一份;最后是GRE成绩单,对母语是非英语的申请者还需要提供雅思考试成绩或托福考试成绩,且对雅思或托福的考试成绩都有相应的要求。美国教育硕士的招生标准往往都要求申请者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有利于整个培养计划的开展和进行。可以说美国高校对申请者提出各种高要求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他材料的审查,提倡对细节的考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

2.2.2培养方式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以保证教育质量为目的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专业学位培养年限的制定依据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呈现多元化格局。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1-3年,不同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差别较大、同一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空间。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通常为1-2年不等,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大部分全日制学生都能在1年或1年半内完成学业,非全日制学生需要2-3年时间。在学习时间上,考虑到学生需要兼顾学习和工作,学院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相当灵活,除了开设全日制(full-time)课程外,还开设业余制(part-time)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进行学习。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美国专业院校有权适当缩短原计划的培养年限,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以使学生提前毕业、进入工作岗位。

2.2.3课程和教学实施的选择

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强调实效性,突出实践环节,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规律、技术和方法也均被有机地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学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据各自基础和知识结构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在研究生院对课程设置提出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课程由研究生在导师或顾问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因此,即使同一专业方向、相同培养计划的学生,由于兴趣和目的的不同,也会在具体课程选择上有所差别。教育硕士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20-26个学分的主修科目,包括所有硕士学位申请者必修的核心科目、教学方法的科目以及中小学教师感兴趣的专业理论科目;二是6-12个学分的辅修科目,集中在学生以后所任教的科目领域。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尤其注重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采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研讨与交流。

2.2.4学位授予

美国教育专业学位的获得,首先要求学生修完规定的所有课程,

包括完成一定的实践环节,并取得学分。大部分的教育硕士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还需要参加综合水平测试,综合水平测试的成绩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只有25%左右的大学要求必须有学位论文。测试分为笔试和能力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对所学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通过测试由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评议。没有通过者,可以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美国教育硕士毕业要求参与科研项目,但对毕业论文不作过多的要求,但是教育博士学位的获得要求与哲学博士一样,对课程作业和学位论文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和评估标准,但是,教育硕士要灵活得多。

2.3培养条件

2.3.1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和前提。美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数量充足,而且遴选严格、管理规范,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来源多样,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校外导师的聘任一样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密切合作,组成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组,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美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名学习者可能有多名导师共同指导,导师团队的人员构成实践性很明显,导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有相关设计和开发经验及实践经验。美国教育硕士培养采取的是“院―系”纵向培养结构和导师集体指导制。学生入学后选择不同的系,由主要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际问题的研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2.3.2图书馆与实验室资源

图书馆藏书资源丰富是一所实力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从美国各高校的图书馆的网站可以发现,各高校及学院都有大量的馆藏资料和丰富的专业资料,并配备了高端的网络检索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备等,此外,优良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这些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在校学生和老师可以尽情享用这些条件进行交流和学习。

2.3.3外部协作

加强外部协作也是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一大特点。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期间,往往会要求学生参与实地调研考察,这就要求高校与中小学之间,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美国有许多大学和社会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些机构与学校之间对许多资源进行共享,进行资源整合,同时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个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部分学校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也有一些学校会提供一些国际课程或实践,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2.4 培养评价

2.4.1 评价主体

在美国,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评价,既有严格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也有来自外部政府、专业团体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评价标准。内部评估主要是指专业院校对本校学生的评估,美国专业学院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即通过政府办学资格审查的专业院校在具有办学资格的同时就具有了专业学位授予权,专业院校以对学生的质量评估结果为依据决定是否授予其学位。此外,美国社会性评估力量强大,民间性质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享有较高权威。如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专业资格认证协会是被美国公众普遍认可的独立的民间评估机构。

2.4.2评价程序

美国教育硕士评价标准主要参考以学分制、考试制度及学位论文三种为主,各专业院校的质量评价方法多样,一般包括课程评估、实践评估和综合评估。为了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其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审核、自我评估、综合评估和认证结论等四个阶段。关于学分制,各高校一般都要求教育硕士必须达到本专业所规定的学期学分,有的还要求做有一定学分规定的设计作业和调研报告等。相比重视测试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学术型学位,教育硕士则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考核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般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内部质量评价与外部质量认证共同构成了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为保障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启示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美国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学实践型人才,它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共同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严格招生入学标准到规范的培养评价机制和认证制度都彰显其特色,针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澄清观念,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同时明确其培养目标,合理规划专业学位结构与规模;其次,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形式,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再次,打造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扩大高校办学自,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企事业和科研部门的合作,为教育硕士培养提供坚强的支撑条件;最后,发展社会性评估机构,健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森,王振华.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傅松涛,王俊景,郑丽君等.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

[3]徐今雅,美国教育硕士培养变革的经验及启示――从基于课程到基于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4]田莉,李颖,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中国研究生,2007(8):50

[5]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7):106

第9篇

在北师大学会了小说秘诀——轻轻地说

莫言曾回忆北师大,回忆童庆炳、韩兆琦等老师上的课,表示这些对他后来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深情地说:“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是莫言的导师,给研究生班上“创作美学”课。莫言曾说,他虽然也逃了一些课,但对其中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说明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

轻轻地说,低低的调。莫言的同门师弟、博士江飞说,在莫言的小说如《酒国》《檀香刑》《蛙》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

在北师大写出了独特的见解——“成寇败王”

莫言,不言则不言,一言惊四座。

北师大教授韩兆琦当年给作家班上过12节课,主讲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等古典文学课。没想到,他至今还保存着莫言的一份作业,是复印的,原件应该发回给了莫言。

这份作业的题目是《谈谈看〈史记〉的体会》。作家班20多人交了作业。在文章里,莫言对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刘邦追求的是结果,而项羽追求的是过程。世俗的观念认为,刘邦是胜利者,项羽是失败者,其实,项羽不是失败者,刘邦也不是胜利者。刘邦成了皇帝,中国的皇帝有成百上千,不多他一个;而项羽在过程中“玩”战争,在战场上玩得成效大,是战场上的大英雄,历史上的西楚霸王,只有他一个,可以说是胜利者。

文中,莫言还表示,当下很多人在说“玩电影”“玩电视”等,而他想做的是“玩战争”,这里的“玩”其实就是把玩过程的一种态度。那时起,许多人开始期待莫言写出一部“玩战争”的巨著来……

1994年,莫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超越故乡》。文中他提到要建立“自己的文学共和国”。莫言在那时就认识到,只有思想的超越、哲学的超越,才能拿到通向世界的通行证。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师大第一,荣耀历史

率先制订大学章程。1903年清廷批准管学大臣张百熙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规范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中,学生匡互生首先打破窗户跳进曹宅,打开大门,点燃了之火,成为第一勇士。

1919年,学校废除了学监制,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学生自治会。

1919年在马尼拉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学生朱恩德一人独得田径运动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两个冠军,被赞誉为“中国英雄”。

1920年,学校开办教育研究科,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考试招收研究生的开始。毕业时,学生被授予教育学士学位,这也是我国首次授予教育学士学位。

学校黎锦熙教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科学、系统、完整地研究白话文语法的专著,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最早法则。

学校钟敬文教授第一个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祖国的国民素质文化,第一个创建了关于它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中国学派,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第10篇

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自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形势,也可以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主要思想见于《荀子》一书,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荀子关于教育的思想主要见于《劝学》、《性恶》、《修身》、《儒效》、《解蔽》、《礼论》等篇。

一、荀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是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加剧的时期,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都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思想批判与发挥的同时,沿袭孔子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建构了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理论体系。

这样的时代背景及统治者的要求,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培育大批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并能够帮助他们达成大一统局面的知识分子,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教育思想进行批判和总结的结果,其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主要来源。

荀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进行批判并根据现实社会具体情况做出的论断。他批判了儒家宣扬的“人性”受命于天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穿了孟子鼓吹的“先王”、“圣人”具有天生美德的谬论 ,强调只有通过后天的“积”、“伪”,即教育和学习来改造人的必要性。

在学习途径和治学方法上,荀子对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学说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在这里荀子批判了各家“蔽于此而不知彼”,即只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性,但又从中吸取了各派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例如,他批判了道家老子对人力消极无为的观点,但又改造吸收了他的“天道自然”的观点,因而建立了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

先秦儒家学派中孔子是开基祖师,孟子是正统的最有权威的继承者,但在教育思想体系上说,荀子才算较完整、较翔实、有严密理论系统的杰出思想代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都是恶的,而“善”是人为的,一切善的行为都不是天性的真实反映,而是后天把人性改造成的,他认为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但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性恶论对于荀子的教育思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荀子教育思想的根基。正是由于主张性恶论,荀子才把教育看成是矫饰性情和救国治世的重要手段。

(二)培育的理想人格:“始乎为士,终为圣人”

在其教育目标上,荀子主张培养“士”与“圣人”。总体上说,就是要培养“礼”、“法”结合的封建官僚“卿相士大夫”的后备人才。具体来说,其目标分为两种类型多种层次。两种类型即理想目标与具体目标。理想目标即为“终乎为圣人”的终极目标。“圣人”包括三个层次,即“禹”、“圣人”、“成人”。具体目标即“始乎为士”,是最基本的一般人可以追求企及的目标追求。

(三)政治观

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礼的思想,大讲礼法,由重礼而提出“隆礼亲法”,离法家仅一步之遥,但其思想的重镇在于“隆礼”,国家的命运在于是否隆礼或是实行礼治。与此同时,荀子又指明治国的头绪在于法。因此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仁礼法德相融合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四)人生观

荀子在人生观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相信并利用自己的力量,积极地运用自然界的规律和条件,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个人修为上,荀子反对“天命”,认为人应当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学习,锲而不舍的追寻知识的积累和个人人格的完善。

(五)修身观

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即调理性情,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捷径是依礼行事,关键在于良师指导和专心致志;提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修养之道,是要求封建社会的士君子有独立特行的素养,不要随波逐流。

(六)义利观

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与利两者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不是相不相容的问题。义的本身就包含着利的因素。但是公义应摆在私利之先,公义先于私利。

(七)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法

荀子的教育方法根源于他的性恶论,其重点是强调环境习染的重要,强调发挥主观努力的重要。因此荀子重视积靡,讲究锲而不舍,要求专心致志,最终学以致用,是荀子教育方法的总体脉络。

讲究“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即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 结合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积靡”,是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点;荀子强调在教学过程别是学生学习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持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十分精到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强调学以致用,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个观点来自于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这一观点。

此外,荀子特别重视礼乐教育。此外荀子比孔孟更为重视乐,认为乐是诱导人的志向的,通过乐与礼的熏陶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这样足以使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惠吉兴:《荀子》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3]荀况.荀子,高长山.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6

[4]川王娟.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比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5]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

[6]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

第11篇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49岁的他获得了有“终身成就奖”意味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有人认为早了点,王澍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因为普利兹克奖并不是针对设计师的某件作品而颁发的奖项,而是根据设计师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作品作出的肯定,所以很多建筑师在60岁时才能得到。而处在特殊发展时期的中国,给了建筑师“提早”获奖的可能性。

“中国的一个半”

王澍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做木工。他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儿子学习理工科。但王澍选择了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这名世界殿堂级大师当年颇有令狐冲的气质,恃才傲物,“离经叛道”的事数不胜,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恨。有的老师看他的方案,一开始时就警告,“你敢这样做下去就是0分。”但他愣是不听,照做不误。结果,他拿到了全年级最高分。因为他手上功夫极好,能把一个0分的作业以极高的标准做完。

这还不算,他大二就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大三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甚至带着三四个学生去和教授谈判。当年建筑系凡有类似的“抗争”发生,系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王澍曾说,这种反叛精神都源自钱钟韩校长所训话的“不要迷信老师”。不过对于这个“刺头”,东南大学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王澍的画作屡屡被当作“范本”。

在硕士毕业时,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是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因为论文的题目叫《死屋手记》。“这个学生太狂了!明显是在影射建筑系和中国的建筑学界。”有人这样说。到同济大学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也没“悔改”。一位老教授说,他曾经读过王澍的博士毕业论文,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一气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最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他当着导师,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你,一个是我!”听了这话,老先生差点没当场气晕。

1990年,王澍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一个老师、同学眼中才华横溢的怪才,一个学了多年建筑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有10年时间空白,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那段时间中国“大兴土木”,王澍却和妻子“隐居”在杭州。他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民间做装修,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寻找灵感,还有画建不起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赚钱只是偶尔打零工赚一笔,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妻子卢文宇的工资养起了夫妻两人。

让传统有生气地活着

在10年“空白”之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王澍变得温文尔雅,像个古人,喜欢箫管、画画、印章、书法,文学和哲学书都精读了很多,《世说新语》不少都能背出来――“设计图就像国画一样。”

他所设计的建筑,也都有着古典文化的内核。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吸收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主题。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两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7年,王澍在杭州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这是个能“家家都长树”的奇妙建筑,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用200余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是一座江南城镇的局部水平切面直接树立起来。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它获得了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其实,他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16万平方米的建筑,都是用废旧材料制作的。

“这几年,不少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可持续发展是这几年建筑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王澍身上的文人味道很浓,所以和他聊天很愉快。他对弟子们常说的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在王澍的描绘中,笔者被带入了他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意境。大树下的朗读,房顶上的散步,田地里的萝卜开花……他说这一切就像他的童年回忆――荒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在一起朗读普希金的作品,有一种纯粹的精神的美好。

不少建筑大师评价他的作品时说道:“看到设计的清新,人性的表达和对材料的尊重。”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时,很难想象这些数百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都是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

“复活那些有尊严的材料”

笔者问王澍,你认为建筑在当代中国主要承担了什么责任?王澍说,过去30年,我们把两千年才成长起来的城市摧毁了,然后重建。没有一个城市能逃脱“垃圾建筑”的命运。他曾经看到过一个传教士在1900年拍的巴黎,也看到过一百年前的杭州俯视照片,真是美得让人落泪。

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作为宁波滕头馆的设计师,王澍的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滕头馆,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项目区中,是最后一个立项、却第一个完工的展馆。也许在此间停留过的人还记得,这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一位德国建筑师看后非常激动,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第12篇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第13篇

关键词:自由论;婚姻;自由

选题背景:婚姻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组织形式,它最有效地分配着男人、女人、孩子共享的资源。可以说,自从婚姻产生以来,它就受到来自家庭、宗教以及国家等多方面的限制。以中国为例,非婚同居已经由大家观念上所不能接受之事情演变为理所当然之事,草率结婚乃至“闪婚”也是相当普遍,至于随意离婚,从我国日渐攀升的离婚率就可窥其一斑。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2009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80.2万对,比上年增长12.0%,法院办理离婚66.6万对,比上年增长1.1%。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当今婚姻选择自由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剩男剩女大量出现,家人的催婚,叫上各方面条件限制以及女性独立的思想崛起,导致闪婚、不婚的大量出现,如何解决当今社会中婚姻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

自由论理论依据:什么是自由论?这里讲的自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1、自由意志或自由这是说明主体根据理性,在一定范围内不完全受限制而作出选择的一个概念,它是人的权力和能力的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法学中广泛得到运用。2、自由权,这是用来表示个人所拥有的自由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自由表达某种意见或不表达某种意见的权力,它往往是与特权同义的,与它相对的概念是无权,或缺乏权利即无能为力。3、作为意志自律或自治的自由。它既适用于个人的道德法律行为的选择,又可用来表达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和主体。就哲学意义而言,我们说主体有自由,客体没有自由;人有自由‘物没有自由;社会存在着自由,自然界没有自由或不存在自由的问题。所以,自由是一个社会哲学范畴,它是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往往喜欢把自由与必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甚至用必然来规定自由。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也不能揭示自由的本质。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来看,自由的范畴出现较晚,而且是与偶然性发现有关,它是与道德生活的善、恶相联系的。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以自然为本体的,并未出现以人为本体的哲学,主要是自由范畴晚出的原因。

现代婚姻自由观: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待。他人若为着自己的好处而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远而避之,这些就是社会要对他的行为表示不喜或非难时所仅能采取的正当步骤。因此,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利害都可以自由做决定。[1]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待,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假如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己的话。自由是绝对的,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第一,良心自由、思想和感情的自由,道德选择的自由;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保持个人性格独立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因为这些都可以不涉及他人利害。“第三,随着各个人的这种自由而来的,在同样的限度之内,还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这就是说,人们有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萨特说,这种本体论上的自由,是伦理学上的自由的前提。在伦理学上,他强调意志的自律性,道德行为选择的自。选择就是自由。“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2]因此选择是被选择的存在的基础,而不是选择的基础。自由的荒谬性盖源于此”。弗洛姆呼吁要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改革,也就是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来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在这种社会生活的人,才能逐步达到精神健康,自由再次复归于人。因此,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生命,能够独立。做自由选择的、积极向上的人,才配有自由的婚姻。

法律保护婚姻自由:自由不是一种绝对的和无限制的权利。任何自由都容易为肆无忌惮的个人和群体所滥用,因此为了社会福利,自由就必须受到某些限制。婚姻自由也不例外,鼓吹无限制的婚姻自由必然因走向极端而成为一纸空谈,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的罪魁祸首。但是,正如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3]

婚姻自由作为个人的自由权利,在维持个人在国家中的生活和开展自己的发展领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近代一些自然法学家的观点,自由权利是人类天赋的权利,是造物主所赋予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构筑完整的婚姻自由法律保护体系,民法上的婚姻自由将依照宪法的规定展开,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的在进行相关活动时,也应寻求解决婚姻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可行方法,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民法上婚姻自由在宪法上的地位。一夫一妻制受法律的保护,有效的在道德上和法律上谴责小三等不忠于婚姻的行为。这不是不自由,反之,这是自由最好的说明。[4]

结论:婚姻自由,不但是婚姻法上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和权利,而且也是人民在婚姻生活领域的一项重要权利。认清婚姻自由的本质属性,并对其内在的各种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正确对待婚姻自由的基础,也是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的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我国婚姻自由制度在保障个人自由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个人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无论是选择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还是离婚自由上,对于婚姻,各方面是自由的,但是是相对的自由。人们享受这自由带给我们的快乐,也忠于自己的选择。(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恩格斯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理论与和谐家庭的构建》郭小香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4期

[2]《论婚姻自由及其公法限制》,吴立军著.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14篇

坚持特色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形成导向作用,在教学方面指导和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在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研究导向和研究侧重,凝聚一批具有相同研究旨趣的科研攻关团队。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全国范围许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逐渐意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优势,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尝试。比如:一些理工科类的院校依托本校科技研究平台和研究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民族院校和边疆地区的院校侧重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些农林类院校依托本校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研究优势,注重开展生态伦理、生态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思维的研究和教学;还有一些院校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借鉴和吸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学方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视野。同样也应该看到,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各院校仅仅是从各自的经验和传统出发,从院校自身来看缺乏系统的学科支撑和长远规划,从全国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来看,又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指导和规划,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既要厘清思路、整体规划、服务大局,又要突出特色、独树一帜。具体说来要突出以下三方面特色。

第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地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是一项面向实际的工作,其直接任务是为教学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和输送人才。从以往的人才毕业流向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扎根于母校所在省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从院校自身来看,各个院校又是才智汇集地方,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谋助力,具有较强的才智针对性和辐射力。例如,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科点培养目标,无论是从扎根西北的毕业生,亦或是学院教学科研贡献,都为西北地区边疆稳定和谐、民族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重要、独特的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不仅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培养专门性和针对性人才的需要。

第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时代背景下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来说,也意味着在内容、载体、规律和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及时地调适和更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网络和人学等前沿性问题的教育教学,在教学载体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介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方面也要不断熟悉新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学习规律,掌握新情境下的人们的认知习惯、交往习惯和沟通方式。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合理设置新的教学研究议题,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时代责任感。

第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是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紧密结合的。一方面,专业建设依托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也是扎根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学科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整体部署的同时,也要顺应和依托各个具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课程规划、教材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筹划、形成特色。例如,在民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以及职业技术类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是各有侧重的,即在围绕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建设一是要根据所在院校的性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培育方向和教学定位,二是要基于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传统,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总体规划、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导向和不同侧重。

二、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学科范围内唯一能够衔接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阶段的二级学科,其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逻辑和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个培养层级的基础阶段,本科生的培养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尝试建立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往往更多的注重“专”的一面,忽视了专业的通识教育和实践培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现口径过窄的弊端。拓宽专业口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宽口径,实现两个“并重”,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和实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拓宽本科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要实现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五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主干课程和辅修课程的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引导教育和自主教育的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的灌输教育,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方面着力培养本科学生的“一专多能”,即在夯实专业功底的同时,实行主辅修制,使毕业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辅修专业的相关知识,拓宽就业面。第三,注重本科培养的教学实践。当前,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在教育教学的环节中要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设立固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形成系统完整的专业实践体系和操作流程,并且相应地增加专业实践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保障专业实践的扎实有效开展。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培养要求,硕士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本科期间的教学为主转变为科研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收集的能力、研究问题的发现能力、议题阐释和论证的能力、逻辑推导能力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硕士生培养的三年时间里,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第一,硕士生一年级阶段的培养重点以夯实专业功底、尝试科研入门为主,在研一阶段需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不同于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此阶段的要以开放和引导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相应地增加学科前沿和科研方法论的讲授比重。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经典名典,“制定本专业的指导性(或基本)读书目录,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训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对于通识性科研方法的掌握。第二,经历了硕士一年级的“磨合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都有了较为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且导师和学生相互之间也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此阶段导师对于硕士生的培养要根据不同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和职业规划,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如,对于完成硕士学业就要找工作的研究生,既要注重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根据不同学生职业规划和定位,有针对性地安排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具有一定科研潜力和研究兴趣的研究生,需要指导学生在专业的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不仅要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性研究方法,也要精通专业领域的研究特性和研究方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确立固定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硕士生三年级阶段在遵循上一阶段培养思路的同时,应重点围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熟悉和巩固所学知识,熟练研究方法论的应用,强化学生在专业研究的精细操作方面的能力。而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是一种精英式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打下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扎实基础,而且也要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能够对理论和现实中的重点问题展开系统全面的阐释和解题,并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和突破。国内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一般采用导师负责制,也有采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负责制的培养方式,一般采取导师或小组指导下的博士生独立研究、自学为主的形式。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学科平台和学术氛围有着特殊的依赖,这就需要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联动优势,为博士生开展研究工作创造平台、营造氛围、提供契机。导师在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和调整培养计划、指导研究选题和学位论文,同时也要关注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状况,使博士生能够德才兼备。同时,独立和创新是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特征,博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博士生涯也要有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步骤、研究方向和领域、阅读文献和书目等,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此外,博士论文的撰写也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头戏,在研究主题的遴选上要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掌握学术前沿,填补研究空白,回应现实需求,创新研究方法,规避重复选题;在研究规划上,既要有宏大叙事,又要精细化和操作化,掌握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上,既要继承已有研究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突破,既要保证各个章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具体行文的内在逻辑,确保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协同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 工科学生 人文内涵 交通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夏、商、周为教化之用,强调明人伦、倡人文,《礼记》记载周以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人文内涵的当代意义是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使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思想品味、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等[2]。

大学是一个青年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多有工具化倾向,尤其是工科教育,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专业知识是器,人文素质是道,本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就工科人文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方法加以研究。

2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现状

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人文内涵相对缺失是很明显的现象,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欠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没有完整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达到60%,而能列举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3]。

2.1人文精神缺失

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的物资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人文精神赋予社会精神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人文修养欠缺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工科学生语言和行为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行为失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高尚道德情操。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科技教育价值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工科院校不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科大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工科高等院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少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无论师资质量还是开课数量都十分有限 [4]。

2.3 表达和交流能力欠缺

大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尤其成为工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道重要障碍。当下信息社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网络语言和广告文字铺天盖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字水平;同时,工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枯燥的科研实验和图表分析[5],没有丰富灵活的语言表达,更加剧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

3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培养原则

3.1转变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至上的功利导向观念,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就业情况[6],而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思想氛围。所以,加强工科专业人文内涵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培养意识,明确大学的责任是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3.2教学计划系统规范

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原则[7]。基础性和系统性要求文化科目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在与专业课程系统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自成完整体系,使人文精神贯彻到工科教育的各个领域。综合性是指工科专业的人文社科课程不应当是专业人文课程,而应当是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如科学史、工程伦理和技术人文等。

3.3课程体系有效实施

工科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之后,应当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保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效果缓慢而微小,成果也相对难以评估,就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包括学校政策的支持,如加入人文社科课程的必修课;组织和经费保障,为人文课程的教材选择、开办讲座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采用合理的区别于理工科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和学时保障,人文课程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实施的质量,加大人文社科人才的引进和人文课程的学时才能保障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4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人文内涵培养方法

4.1开展通识教育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交通文化、交通历史、交通景观、交通法规课程等内容。学科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前人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前人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德和学术精神。

通过与工科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加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工科学生受到人文学科知识的滋养,受到文科教师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在言行和思维方式中发生变化。

4.2教学方式多样化

加入人文元素进行教学,例如刘宝宏[8]通过易经八卦来阐述集合论中的集合、数制、关系、映射和组合论等概念,可以将学生从烦闷中释放出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

针对人文课程研究项目较少的问题,应当在课堂之外开展专题讲座和沙龙等形式的延伸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系列化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参加,收获作为成绩参考进行考核。

4.3与社会实践结合

社会在变化,人才在变化,工科专业的人文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学科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坚持学科品格和真理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相关文科社团中交流思想、培养特长和兴趣是对工科学生非常有益的措施。以交通工程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创办交通调查兴趣小组、交通规划研究社团,举办模拟项目设计大赛等。

5 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的竞争在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科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培养和优质教育。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工科大学生走出社会很容易承受不住压力。曾说过一个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容易通过两种方式堕落,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二是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9]。工科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在设计院和建设单位工作,一部分从事其他职业,未必都是所学、兴趣、特长所在,因此多发展专业以外的兴趣和特长,不仅可以作为闲暇时舒缓身体和精神的活动,必要时还可成为工作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卷19[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256-257.

[2]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桂义.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2第14卷第1期.

[4]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

[6]侯菊英.理工科大学生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25-26.

[7]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

[8]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