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

第1篇

积分型评价是先将教师的工作细分成一系列的条目,将各条目按比例进行量化,每一条目按优良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在实际操作中,由评价者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对照评分标准,逐一打分并累积总分。积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具有具体清晰,易于操作等优点。但由于学科专业不同及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要随社会生产发展而不断更新,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科专业,只靠人工制定相应的分值表是非常困难的,若达不到足够的细化程度,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素质等级量表型评价是将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依照工作职责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几个等级,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按每个模块打分定级,最后按模块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其优点是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教师的各种能力特点和缺点,但对具体教学效果的体现不够具体。民主等级型评价是将教师的工作表现分为几个等级,由多层次的评价者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进行相关的了解后作出的评价,包括行业专家、同行及学生等。这种方法信息采集面较广,但由于评价者的主观色彩导致评价等级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综合型评价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可以量化的工作部分分解成量化细则,量化困难的部分设定评价等级,同时引入教师自我评价部分。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果。但一个设有很多专业的学校要实现全方位的、定期的评价,工作量相当巨大,会造成严重的人力和资金浪费。同时,由于上述评价方法都是对教师过去的工作的总结,无法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案建议,导致学校对教师资源的不正确使用现象严重,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师也会刻意针对相关的评价内容和形式开展工作,一旦晋升、加薪,就高枕无忧地放松工作标准。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评价系统的作用

(一)教师评价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每个教师各个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变化的,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社会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个学校的教师数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对在职教师合理的评价,既包括过去工作状况、现在工作状况、将来发展状况,也包括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既包括客观采集数据,也包括系统推演数据。由于数据量大、检索困难、数据存放方法通用性差、不便于移植等原因,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发掘数据的价值为评价系统提供支持是不可能的。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多变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合理地存储并对相关数据时行组织。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或应用系统接口,评价系统中的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可以不同角度应用各自的前台程序使用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专家、领导、同行、教师本人、学生同时协调共享参与评价系统。目前,参与评价系统的各方协作交流相对较弱,只是为了评价一个人而根据一些限定的条条框框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系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本系统由人机交互界面、数据接口处理层、专家系统推理机及数据库层组成。人机交互界面可以为专用选课及评价终端,也可以为互联网网站,也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的APP应用程序。

(二)多渠道信息终端信息采集

传统的评价系统的信息获取手段通常包括专家督学听课、同行听课、教学检查、集中调查问卷等方式。为了避免被听课时认真讲课,平时放松警惕的弊端,专家督学听课一般采用随机方式。由于专家督学资源比较有限,通常每个教师平均被听课次数不会超过总学时的10%,不可能达到全面分析教学质量的目的。同行要每个学期听课3~5次,基本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执行的程度也大打折扣,评语中基本为较好类评价。对学生的集中调查问卷一个学期为两次左右,其内容有30条左右,基本为100分制评价方式。最终反馈的分数通常为90~100分之间不等,有效评价参考价值很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智能信息系统已经相当普及。选课终端、网站、手机APP触手可及。评价系统的参与者可以随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访问评价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或相关评价。

三、“一专三化”法

“一专三化”法分别为一个以专家系统为评价推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实时化开放评价系统;由行业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研究设计评价内容和选项,模糊和细化评价结果,尽量使评价人无法在主观上产生具有心理倾向的评价分值;对被评价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全程化评价和预测,使管理者及被评价者不但对以前的工作有客观的认识,更可以理性地设计未来地职业发展规划。

(一)专家系统

该系统建立的初期,从一个比较小的系统开始,随着系统的使用过程逐步扩充为一个具有相当规划和日臻完善的评价系统。

1.设计初始知识库。

知识库的设计是本系统中的核心任务,也是专家系统构建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第一步是将要评价的问题知识化,首先对课程进行分类,本系统按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进行细分。确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要达到的目的,应该定义的评价主要方面等。第二步是知识概念化,即将第一步中提出的知识问题概括为关键概念并确立之间的关系,如已知条件及状态和目标、数据类型、拟定的假设、控制策略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每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核心内容间的关系表达、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作用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知识体系的扩展等。第三步是概念形式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学科分类,确定相应的数据结构形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将概念化过程有关的关键概念、子问题及信息流特性变换为正式的表达,包括假设空间、过程模型和数据特性等。第四步是形式规则化,即使用编程语言编制评价规则,把形式化后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编程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语句。形式规则化后要确认规则化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并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2.原型机开发。

由于学科众多,设计评价系统时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专家评价系统具有学习功能,要充分利用其学习功能,这也是其它教师评价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初次设计时,将精力集中于研究主要的一小部分假设。先忽略不能十分确定的事物,将确实可信的观察结果和肯定的规则用于评价系统。如电路分析中KVL、KCL定律是整个电子信息专业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该课程部分讲授的评价可能有以下几种:理论讲述清晰、重点突出程度;是否讲授了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是否布置了练习作业;是否举例说明了KVL,KCL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版书是否工整清晰;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出勤是否严格管理;是否进行了课程总结;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全员参与;教具使用效果好;服装大方,和蔼可亲;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KVL、KCL是否得到了应用;学生动手参与度。这些评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确定性较强的假设,一类是确定性不强的假设,另一类是目前尚不能确定的假设。

3.知识库的改进与归纳。

初步建立原型机后要反复对推理规则及知识库进行改进试验,优化、改进、归纳出更完善的评价结果。这个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管理,使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内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专家的思维评价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为了得到更准确详实的结论,可以采用组合观测方式。在原型机基本调试通过后,进一步把那些预测或区别能力不是很强的观测组合起来,通过观测分析结论之间的相关性及依赖关系来完善这些观测的区别能力。为了减少规则的数量和简化推理的过程,建立中间假设也是改进知识库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还要研究大量相关的产生不准确结论的事例,确定系统的修改及错误校正规则。

(二)实时化评价

本系统二十四小时开放,所有相关人员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授权的评价数据修改及查询区域。教师、学生、听课者可以在上课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授课情况打开评价界面进行相关评价项目的评价描述。课程结束后,相关人员可以进行讨论或自由探讨,如果有相应的评价信息可随时打开评价界面进行评价描述。学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时会重新回忆和调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评价是对学校教学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评价系统也向往届毕业生全天候开放。由于实时系统的实现,当评价者有感而发时的信息真实度和准确度要远远大于经过长时间后的统一时间信息采集,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三)细模化评价

在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中,一般常使用评价表格列出相应的评价项目,通常为固定的30个以内的问题,对不同的课程、学科和学习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别化表达,每个问题有优、良、中、及、不及格或采用百分制评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模式固定,表面表达好坏差别明显,使评价者很容易趋向表达个人主观的态度,很难准确细微地反映被评价工作的事实状况。所谓细模化就是将相关评价问题细化并模糊化,由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针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问题细化设计。(四)全程化评价评价系统不仅仅是对目前工作状态的一种评价,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具有前瞻预测的评价。主要作用是为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推动教师从职业性工作走向事业性工作。通过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系统,教师本人也可以参加自评,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构建自己的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学校根据评价系统提供的支持,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向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参考方案并提供培训和其它发展条件。学校和教师彻底改变了没有科学推断支持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通过教师评价系统平台确切掌握了双方的需求和素质情况。

四、总结

第2篇

    早就拜读了李老师的《奉献研究 创新 境界》这篇文章,但是一直没有跟帖谈感受,总是觉得作为一个今年九月份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怕说错什么话贻笑大方。二是作为一个工科生已经很久没有写点什么了,总是“提笔”就不知道写什么,所以每次都是写一点就放弃了。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认识的不到位,反思的不够深刻。

    今年刚毕业的我很庆幸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加入到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这个大家庭。在近四个月的执教岁月中,李老师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给我这个新人很多启发也给我树立了榜样。李老师在她的文章中中让我看到的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照一下自己,自愧不如,作为一个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时候却在抱怨自己的事多,课多。在文章中我特别喜欢“不要吝啬自己的付出”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定会从你的付出中得到异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记得在学校时老师这样跟我们说过“你想教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必须是活水。”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他的时代感很强,瞬息万变。很感谢教科院曹老师在群里给我们分享的大量的教学观点与策略,让我有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氛围。校际教研的机会也使我大开眼界,从执教老师和各位前辈的点评中学习到了很多上课的技巧,也见识到了一些如“微视频”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近一步认识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开学初我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李老师在文章中也提到过就是信息技术课在不被其他主科老师“抢走”的情况下每周一节课,学生上周学过的内容,这周忘,在新授课中我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来复习。我从文中得知我问题的根源在于我的课堂中巩固环节的缺失,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点当时是会的,但是由于掌握不牢或者说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导致“上周学,这周忘”情况的发生。此环节的缺失导致新授课的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低下。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这是我的一些反思和感想。我会用“奉献 研究 创新 境界”这八个字鞭策自己。

第3篇

    “信息技术老师评职称东西很少吧”,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评职称时候的梦魇。学校平时的评优、考核,几乎与信息技术老师很难沾边,甚至是学校组织的赛课等活动,名义上各学科的老师机会平等,而等颁奖的时候,仿佛我们这个学科根本就不存在。信息技术老师平时在学校承担的繁杂的边角料的工作,又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没法在材料上添上一笔。于是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开始转型,从事教务员以及办公室的工作等等。

    那么信息技术老师真的就这么无足轻重吗?

    我有一个小侄女,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我问她:“你最喜欢上哪一门课?”她说信息技术,令我很是意外,然后又说信息技术课老是被其他老师占了,一星期就一节,还老师被占,很是生气。后来几个家长一起到学校反应,然后信息技术课就再也没有被占过。小学生可能从来没思考过信息技术程的价值,但是她喜欢信息技术课,很多家长可能从来没听过信息技术课,不知道他们的孩子能学到哪些东西,但是他们最起码知道课堂不应该只有语数外,还应该有信息技术这些其他的形态。

第4篇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第5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整合便要做到“无形”,就像外科手术一样要做到“无痕”。教师要灵活掌握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机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既让学生体会到新科技的魅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之美。有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的是导入,下面谈一下导入环节中如何做到“无形”、“无痕”,课前导入要简洁、有效,避免冗长、繁杂、牵强。一定要注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课前导入的根本宗旨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恰当地引入对新知的探索。比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一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导入:课前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孙悟空驾云飞行,并配上动感十足的音乐,极大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眼球。可是随后跟进的实际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心思思考,都在忙着回味动画。不得不说这样的导入很失败,甚至影响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这就是舍本逐末。另一位教师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问题,用大屏幕投影《一千零一夜》故事中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利用故事中数学关联的知识,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固然是好东西,但是运用要得法、切不可生搬硬套,过度追求技术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偏离了教学的轨道,否则讲得再生动,形式再多样,都不可能真正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做到“无形”、“无痕”。

二、以教学过程为例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做到“有效”、“高效”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信息技术运用得法、得当会使“有效”和“高效”得以顺利实现,反之,信息技术会扰乱学生的视听感受,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节课下来眼累、心累,课堂内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例如《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识》,一位老师播放了大量的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实物图片,这时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从而直奔主题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便可以掌握。可这位老师为了体现备课的充分,用了20多分钟观看了《埃及人的金字塔》纪录片。这节课草草结束,虽然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了一定认识但是认识过于直观,没有生成理性的认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更是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这节课失败在于教师滥用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能是形式而不能成为主体内容。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师必须把握信息技术适度、适量原则,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要做的是深挖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在讲练结合中,学生吸收和领会教学的主旨,这样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实现。

三、以巩固练习为例,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提高学生“知识”、“技能”

练习与巩固,一般常见的是纸质的试卷或者习题,当然,很多老师会选择教材中的习题,布置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梳理、练习。教材中的习题比较适合学生边讲边练。可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进行课本习题的讲练,程度好的学生会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的习题与网上众多名师的习题进行整合,习题会更加有层次、梯度,在讲练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受益。这样处理符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中,我们要立足每一位学生,打造每一位学生的“营养餐”,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增长,信息技术真的是功不可没。

四、结语

第6篇

1.1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而传统的美术课程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一味地灌输知识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传递相关知识,完善美术知识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同时,还丰富了美术教案,让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美术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美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营造出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美术教学环境,便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多种形式的美术反馈信息机制,以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课堂的不足。

1.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直截了当、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客观演示模式,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逐渐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

2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美术教学发展进步

2.1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操作让美术教师掌握了美术教学的主导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有层次、有内涵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努力完成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整合美术信息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益。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关的审美体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演示和最真实的视觉享受,比如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连接在一起,把曾经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转化为生动、形象,集趣味性、功能性、演示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美术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冲破地域格局,在绘画的艺术长廊中自由飞翔,更好地实现优化美术教学的功能。

2.2充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

网络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主动探索、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实现美术信息最直接的交换、思考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潜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这样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个体差异的映衬下,思维变得更加顺畅、灵活、独特;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对学习美术内容、掌握美术知识、拥有美术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最富吸引力的图形材料,营造优美的意境或为他们创造最强的视觉冲击。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主导权演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过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影子。在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结论

第7篇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江苏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和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1份,问卷回收率为96.8%。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中文版进行统计并数据分析。本研究相对已有研究而言,侧重于教师教育技术中有关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并结合《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对于教师“知识与技能、意识与责任、设计与实施、教学与评价、科研与创新”五个维度的要求,从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等四个具体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

教师个人信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教师个人所在学校层次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二)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的调查

首先是对教师是否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进行调查,有66.1%的青年教师接受过教育技术的培训,32.4%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接着对学习渠道进行调查发现,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占总样本数的63%,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7%;上学期间(入职前)自学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53%,入职后才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47%。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范围不够普及。教师接受免费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在接受培训的形式上,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入职前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入职后接受过免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三)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

1.对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最有效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率和有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如表2所示。2.在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关于“最需要接受的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的调查共设置9个选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第四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率只有40.7%,而39%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有效的,大学青年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调查选项的第四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且需要加强培训力度。

(四)对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的调查

1.对教师是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调查发现,96.1%的教师选择了“是”,只有3.8%的教师选择了“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2.如表4所示,问题选项设置1,2,3,4分别代表了态度倾向性,1为水平最优状态,以此类推,4为水平最差状态。均值代表了倾向性所处的平均位置,教师在备课、科研、课下师生交流时信息技术运用情况的均值<2.5,说明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以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优。另外,对教师科研时搜集专业资料的水平与教师学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卡方检验p=0.00,并得出结论:教师科研时搜集资料的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高。3.对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开况,调查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用选项1-4代表掌握熟练程度,1为最好,4为最差,按照掌握熟练程度的平均值排序发现,掌握较为熟练的前五位分别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PPT课件制作、专业文献检索、Excel表格制作,而其他技术操作使用熟练程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代表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标准差显示,掌握熟练程度排名前五位的教师差异性比较小,而排名较靠后的几个能力因素差异较大。特别指出的是,对于SPSS软件的使用,标准差为0.829,差异性最强,调查显示,经济学最好,管理学、农学、医学次之,而历史学、文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SPSS软件掌握程度较差。4.以掌握熟练程度前五位因素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男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以职称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接近数值1,1代表非常熟练)(见表6、7)。5.对于教师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调查,问卷问题是“遇到网站上的电子资源(这里指的是非公开发行的纸质期刊、报纸、论文集、文件、杂志等资源)可以作为论文或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时,您的处理是”,结果表明有24.9%的教师会选择只使用权威网站的电子资源并标注来源,有65%的教师选择标注来源,有7.8%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有2.3%的教师选择放弃引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引用参考资料的态度和教师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二者有一定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为0.035(p<0.05),并得出以下结论:男性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人数的多于女性,女性只使用权威网站资源并标注的多于男性,女性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略优于男性。6.对教师是否与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态度调查,共设置4个维度的选项,均值分析为1.63,均值结果表明教师是倾向于乐意和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况较好。大学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课件辅助教学,目的主要为增加信息量、代替板书提高教学速度、解决重难点;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好。第二,不同的性别、学历、教龄、学科层次的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素质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学历的提高,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的频度也在增加;男性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频度高于女性。第三,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使用情况,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掌握情况均较好;对于一些专业的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SPSS软件使用”等的运用能力与基本的办公软件相比,均显示掌握程度较差;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随着职称的升高而提升;男性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第四,大学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责任意识有待提升。表现在:仅有24.9%的教师选择引用权威网站的参考资料,7.8%的大学青年教师引用教学资源却不选择明确标注来源;男性教师的学术道德责任意识略微低于女性。如今很多非权威网站的资料来源不明,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不负责任地引用可能会误导学生,而使用权威官方网站的数据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学生的误导。

三、提高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高校要拓宽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范围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通过自学和自费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比例偏低,这正说明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方面是存在一定缺位的。因此,在培训广度上,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应常规和常态化,每个高校为保障教师教育效果,都应在教师正式上岗前和入职后的特定阶段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在培训的实际效果上,应注重对教师接受到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不断地反馈来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二)高校要确保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1]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首先,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应严格选拔,尽量选取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教授和专家作为培训人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即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训练。第三,在培训中要注意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联系,注意培养信息技术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的能力,能结合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清晰简洁,杜绝对教材的照搬,杜绝将内容的展示停留在花哨的表面上。第四,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高校要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薄弱点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要根据不同教师面临的不同的信息技术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第一,根据调查,学历越高,搜集专业资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可邀请博士学历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在此方面较弱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的差异,可根据教师最缺乏的技能开展培训,如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像的采集与处理、SPSS软件运用、Flash与Authorware课件制作、教学网页设计与、网络课程设计等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office软件,而采用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课堂,展开多种互动交流;第三,针对性别差异,可对于女性青年教师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第四,针对职称高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情况较好,可邀请职称高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指导活动。

(四)高校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

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同时,应结合国家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目标,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在考核频度上,为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不加重教师负担,对于已参加过教育信息技术各项培训的教师,经核实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和培训重复。在考核效果上,将技能考核成效与绩效奖励挂钩,将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在考核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的要求对考核项目有所侧重。在考核形式上,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进行上机考试,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赛,讲课大赛,优质公开课展示比赛等。

(五)教师自身要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

首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选择运用多种多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与师生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开发整合素质。[2]例如,通过培训掌握了网页制作与技能后,可将专业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电子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掌握了Flas制作技能后,可将一些程序性、操作性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网络平台交流技能后,可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另外,在学术道德上,应重点加强对于男性教师学术道德的培训指导,在引用教学资源时,应注重多引用权威的资源和数据,并准确标注资源来源。

四、结束语

第8篇

1.屏幕批注。

例如,在进行“css样式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嵌入式样式表、内联式样式表、外联式样式表之间的区别无法理解。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口述的上述知识点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且操作演示既费时又繁琐。当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后,教师就可直接在资源库中调用相关教学资源图片(3种不同样式表实例的具体代码及效果图),并在图片上进行书写、标注。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如,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一节时,教师可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已经排好的文档,再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加以说明,即以彩色笔标注或圈出页眉、页脚、上下边距、左右边距的位置。在反馈练习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指出页眉、页脚等。

2.拖放组合。

例如,在学习“网络的规划设计”一节时,为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局域网的构成原理及其拓扑结构,教师可在讲解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每组推荐两名学生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合作画出局域网的3种基本拓扑结构图,并用彩色笔分别比拟划出3种拓扑结构数据传送的过程。在这一绘图过程中,既有拖放、连线,又有组合,整个过程不但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予热情,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如,在进行“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以流程图形式描述算法。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流程图、条件语句的现实,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显示、隐藏功能,对照流程图逐一进行语句“翻译”;再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其编写流程图,以解决“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任务。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再次引伸出在3个整数中找最大数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复制对象功能,启发学生从“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程序流程图演变出“比较3个整数大小”的程序流程图。

二、记录教学痕迹

在讲授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知识时,教师可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把相应教学环节(师生与电子白板互动的过程)录制下来,并在“小结”阶段进行“原影再现”。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该节课的知识点。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能记录教学片段,也能够保留所有操作痕迹。其方法是,在课堂结束时退出课件,并进行另存为操作,则生成的实录即为师生在该节课中所有的白板操作。对教师而言,教师能够通过这个实录详尽地回顾课堂教学的得失,从而为教师反思提供详实的资料。

三、教学资源的再生和优化备课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一环是备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制作幻灯片、网页等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已固定了播放顺序,导致其灵活性较差,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提供既灵活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教师可将搜集的图片、文本、视频等教学素材资源置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库中,并依据需要加以调整、修改、增添甚至重构,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适时“拖动”或“点击”相关资源,从而让预设性课堂转变为生成性课堂。例如,科教版教材“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节需要学习“PhotoShop”软件,对此教师可将有特色或自制的个性化图片添加到教师定制的图片资源库中,再在课堂上从图库中调入上述图片即可。又如,对于平行班教学而言,教师只须将第一个班的教学成果生成一个资源库,则随后教学无须生成新的资源库,而只在原资源库中依据教师的反思添加或删除新的对象即可。其结果是,一方面补足前一节课的缺陷,节省了备课时间;另一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9篇

1.教学反思不够深入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老师仍然对学生实行应试教育,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高考为中心,自然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够重视,直接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不够深入,教学反思的关注点还停留在一些表面问题上,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遗憾,而没有深入反思教育改革理念是如何应用的,以及如何在宏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另外,教学反思是贯穿于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目前很多老师的教学反思只局限于课堂后的反思,无法有效处理在其他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反思没有完整的过程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是为了教学反思而反思,缺乏完整的反思过程。合理完整的教学反思过程应包括以下环节: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验证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整个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具体实践验证,是之前三个环节的是否科学合理重要检验措施,对教学反思是否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环节,导致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没达到教学反思的真正目的。

3.教学反思的方法非常单一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方法非常单一,通常表现为在教案上简单的记录几个问题,走走形式。教学反思的本质是要求老师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呈现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是目前的反思方法只是用笔单纯的记录,违背了教学反思的宗旨,更没有体现出教学反思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前应该多所教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而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另外,录像、微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都能够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措施

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具体措施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水平,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是指导行为的内在原因,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同样是提高教学反思水平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只要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教学反思就可以了,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行为也在不断发展着,并且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素质的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各位教师系统科学的进行教学反思,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

2.落实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反思实质上是教师内在的一个教学行为,要想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还要落实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教学反思内容加以实践检验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反思理论。首先要根据现有问题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整,最终在进行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时进行实践检验。这样,老师经历了课堂前和课堂后的教学反思,以及课堂中的实践检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后,他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另外,对于实践检验的结果也要注意记录总结,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一步步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3.教学反思要建立反馈机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信息技术教师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反思理论,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们一起沟通交流教学反思经验和成果,形成一定的反馈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大家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并且由于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也是沟通交流的一个有效手段,老师不仅可以和同事之间交流还可以多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相关理论著作,与书籍进行交流,借鉴其他成功经验。另外,老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建立反馈机制,加强沟通交流,以便于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教学不足,发掘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教育素质。

三、结束语

第10篇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把教材中的内容抄到黑板上之后老师对着黑板进行讲解或者是在课前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PPT,然后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端是非常多的:第一、操作性非常差,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教学的实践意义,使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第二、很难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使所讲的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第三、老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单调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消极心理。第四、对于教学内容不懂的重、难点很难做到随时温故。由于在初中信息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些的缺点,因此微视频的加入会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新的亮色。微视频一般指的是时间比较短,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二十分钟,涵盖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视频。短、精、快是微视频的重要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后面才安排时间给同学们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主导着整个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里,老师是在演示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任务在进行操作。这样就导致老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操作的的流程在上时间达不到一致。特别是在flash和photshop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忘记教师操作的过程。如果教师每个学生单独去指导,不仅浪费时间,还使得教学工作变得非常累。如果时常停下来演示,这样做会打断学生的操作和思路。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微视频教学效果会不一样。应用微视频演示教学,将信息技术中的重难点、以图片、视频、声音、图像等运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将操作流程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微视频教学法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创造了全新的上课形式。应用微视频教学还可以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通过拿学生的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工具将有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看视频加以强化记忆。

二、微视频的选择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所取得的成果

微视频有些时候不仅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广而杂,怎样才能在这种类众多、样式各异、信息质量不相同的资源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以来,老师在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备好课,将教材中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与微视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在初一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章节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历展史。老师可以将微视频用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观看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资料,这比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讲解有趣和深刻的多。但是,在选择微视频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观点,合适的视频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范畴。在微视频的诸多优点中,以静止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流程组合,用最短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最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优点最为突出。

三、微视频播放时机的把握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微视频,如对初二的学生在学习如何发电子邮件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网上剪辑了简短的视频并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给同学们看,这样只用老师讲一遍然后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就能很好地记住操作流程,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并不是随时使用微视频教学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使用微视频教学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以便得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这样能达到改善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微视频在播放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例如,在老师进行讲课之前,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将这次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微视频播放出来,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所取得的成果

要想使微视频更好地运用到初中技术教学中,满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需要从老师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下面从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与教师合理安排微视频授课时间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

微视频的制作不仅只有老师可以制作,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视频。学生制作微视频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在学生制作微视频的时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视频制作的内容灵活的联合起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更加牢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视频创作大赛”。学生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巧制作微视频,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微视频的形式新颖,主题突出。等到学生把微视频做好之后,老师抽出一部分学生作品来对微视频进行评比。学生们自己制作微视频可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加系统的理解。

(二)利用微视频进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难易不一,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衡量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程度的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魔棒工具”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微视频工具把内容分层难易不同的几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循序渐进,让能力好的同学可以越过容易的部分,直接进入观看操作难度较大的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明显看出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比原来只给出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方法来的有效的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五、总结

第11篇

本文作者:朱桂琴卢强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S省Z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课题组于2011年6月26日至7月31日通过网络对S省Z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研究》的抽样调查,即:首先将设计并编制的问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服务网站到网络,然后采取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市部分中学教师,通过网络与之联系并将问卷链接发送过去进行调查。本次共抽取95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网络调查,截至2011年7月31日21时,共有87人参与调查(参与率为91.58%),剔除不合格的问卷,保留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达94.25%,并对10余名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2.调查方法与统计方法本研究在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设计并编制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第二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取向,包括教学的目的、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依据、使用技术的目的、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取向和常用的技术等;第三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的学科内容知识,包括对课程目标的处理、利用技术获取及处理课程内容或资源、借助技术联系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等;第四部分调查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包括是否清楚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可能的认知路径,学生对特定课程内容理解的程度等;第五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技术融于课程的教学知识,包括课程内容的表述形式、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技术使用的时机等;第六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知识,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使用的技术手段等。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在编制问卷之后,首先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依据预调查数据对研究目的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部分题目进行了修订。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某些不足,以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知识现状与问题有更全面的把握,本研究还对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获得的数据通过问卷平台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比较均衡,其中男性教师占59.76%,女性教师占40.24%。年龄上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占45.12%,教龄在7-10年的占34.15%,教龄在4-6年的为13.14%,近三年新进教师仅占7.32%。96.34%的被调查者具有本科学历,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层次已得到提高。从专业结构上看,74.39%的为计算机专业,仅有14.63%的为教育技术专业,其他专业占10.98%,这从某种程度上吻合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重实践操作而轻信息素养培养的现象,也反映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教育中,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凸显出强有力的专业优势。就职称上讲,3.66%的被调查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54.88%的被调查教师具有中学一级教师职称,31.71%的为中学二级,初聘的为6.1%,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高。)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取向分析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6]。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问与回答,它积淀成教师的教育取向,体现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取向具体体现在对课程教学的理解和课程教学实践所恪守的原则,它指导着课程教学实践,影响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数据分析显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观,92.68%的被调查教师首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既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又注重培养信息素养的学科”,75.61%的教师同时认为该课程还体现为“一种搜寻信息和沟通的手段或方法”。同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普遍有所提高,他们不再仅仅将教授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而是将关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的课程目标,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的追求———“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见图1)。教师虽摆正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课程目标的认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还不能有效运用。课程教学还束缚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其次才是考虑学生的需求或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经验和社会问题(得分均值分别为课程标准4.96、教材4.46、学生的需求或已有的知识经验3.43、教师经验2.67、社会问题2.18、其他0.06)。统一的课程标准,很难有效地适应各地教学的实际,也很难适应多样的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求。技术在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教技术,还要考虑如何使用技术来帮助教。教师关于技术在课程教学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不仅组成着教师的教育取向,还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效果。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观,没有建立起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理解。针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技术的目的进行调查发现,使用技术的首要目的是“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91.46%)”,其次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80.49%)、使用技术学习能力(75.61%)的培养,同时还有71.95%教师同时考虑使用技术帮助教学能有效节省授课时间这一因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技术还没有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当提及信息技术的作用时,91.46%的认为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次分别是支持讨论与交流(79.27%)、支持信息资源的获取和网络学习(71.95%)、支持练习测试反馈(68.29%),最后才认为技术能帮助知识和问题表征(59.76%)。针对使用的具体技术进行调查时,他们使用最多的是PPT、课件和教学资源库、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数据处理软件(Excel)、交流工具(QQ、e-Mail、BBS或留言板)、搜索技术、光盘等(见图2)。由此可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亟待提高课程教学应用技术观,亟需建立起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技术的自我认识和理解,并能关注新技术、新工具,进而能在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分析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不仅包括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具体学科知识(如:核心事实、概念、理论、方法、组织观点的解释框架和证明规则),还包括教师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对学科领域的探索等。理解前者是教师有效教并确保学生所接受知识的准确性的前提,而掌握后者则是确保教师将学科知识有效进行“教学转化”的前提[7]。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良好地掌握了具体学科知识,却对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知识点与知识点以及知识与教学目标、学生经验的联系等有一定的困难。调查数据分析显示,54.88%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制定教学目标和处理各单元或主题间的联系。20.73%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符合,如果再加上认为一般符合的19.51%,说明大部分教师能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知识点的关系。针对教师是否清楚如何使用概念图等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的调查发现,仅有9.7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非常清楚,37.8%的认为比较清楚,处于一般水平的有35.73%,还有17.08%的认为自己不能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技术工具处理单元或主题间的关系。由此可知,能熟练或比较熟练地使用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对较少。同时,数据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单元或主题间的联系,教师处理知识点间的联系显得更加娴熟,19.51%的认为非常清楚,54.88%的认为比较清楚符合,21.95%的认为一般,认为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的仅占3.66%。数据分析还显示,被调查教师均具有良好的运用技术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见图3),并能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部分教师能较好地处理知识点与知识点、课程与生活经验、课程目标甚至各单元或主题间的关系,并能有效处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问题,却对如何利用概念图等技术工具处理单元或主题的联系感到困难,这反映了教师能掌握并处理好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对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技术帮助自我处理课程内容及其联系存在疑虑。技术环境下,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分析学习者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深入了解学习者是教学活动存在意义的前提。关于学习者的知识不仅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经历、文化背景、情感等因素,还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结构和特定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等认知特征因素。中学的大班级教学,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认知发展水平等差别相对不大。因此,本研究仅对影响教师教学较大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了相关调研。数据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如何借助技术了解学生的现状,针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您知道如何借助技术了解学生现有的情况”这一问题,18.29%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符合,54.88%的选择比较符合,20.73%的选择一般符合,仅有6.1%的选择不符合或者非常不符合。同时,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能较清晰地了解一门课程的哪些概念或知识点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还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知识点时可能的认知路径。绝大多数教师能清楚地掌握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时经常犯的错误,能知道学生在使用技术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能掌握为了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新问题需要提供哪些真实的经验知识。相对于其他方面,教师对如何了解学生对特定课题能够理解到何种程度掌握得相对较差(具体数据见表1)。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掌握了如何利用技术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过程等关于学习者的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如何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知识点时可能的认知路径”“为帮助学生理解新问题应提供哪些真实经验”“如何借助技术判断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如何判断学生理解某一课题的程度”等掌握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技术环境下,技术融于课程的教学知识分析教学知识是关乎“给定教学对象、给定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在何种情境下教(教的情形、学的情境)、如何教(教学的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教(教学的手段、技术工具和表征)”等问题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教学所处的大情境已基本给定(大班级授课制、网络机房授课、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等),因而在调研中我们主要对“如何教”和“通过什么途径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如何教”是明确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过程,针对该方面内容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能够开展“探究性活动、组织汇报或讨论、进行反思”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特定的概念或原理进行理解,但仍有一小部分教师不知道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些活动(具体见表2)。虽然大部分教师表示能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概念或原理,但对自己所选择的活动能多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或者原理了解得不甚理想,数据显示仅有13.41%的被调查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活动能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或原理。就技术掌握情况上追问得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来支持自己的教学,还能有效选择合适的技术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同时,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清楚如何将所选择的技术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具体见表3)。进一步调研可知,14.6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清楚地了解特定的活动应选用何种技术,54.88%的认为比较清楚地了解,24.39%的认为一般清楚,仅有6.1%的认为不清楚或者根本不清楚。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方法、策略,同时还需要知识的呈现与表征。有效的知识表征涉及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表征和意义表征。知识的符号表征是知识表征的外在形式,是对表征技术和形态的选择,是对使用何种技术手段(是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仪等传统技术,还是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表征的回答。逻辑表征涉及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与知识思维形式,它体现着知识表征的逻辑顺序。知识的意义表征是知识的价值形式,它是知识之所以为知识的价值体现,体现着知识表征的价值意义。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教师能较好地运用图示、例子和类比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概念或原理(见表4),并能了解各种表述形式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其中15.85%的被调查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各种表述形式存在的优势与不足,51.22%的比较清楚,31.71%的一般清楚,仅有1.22%的不清楚。同时,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自己清楚针对特定的内容应该选用何种技术进行表征,其中12.2%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清楚针对特定内容应用何种技术进行表征,59.76%的认为比较清楚,23.71%的一般清楚,仅有4.88%的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由此可见,教师基本了解针对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进行表征。数据分析显示,教师不仅掌握了如何用技术表征技术,还掌握了技术应用的时机,12.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非常清楚技术应用的时机,51.22%的认为比较清楚,32.93%的认为一般清楚,仅有3.66%的认为不清楚或根本不清楚。为深入了解教师对逻辑表征和意义表征的理解,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访谈发现教师对如何应用技术对特定的主题进行逻辑表征存在疑虑,特别对如何进行意义表征存在非常大的疑虑。有教师指出“依据课程内容的逻辑进行讲述是不困难的,但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技术进行逻辑表述是比较困难的”,当问及困难在什么方面时,大部分被访谈教师认为“主要是找不到针对某一特定内容的已开发好的资源,自己开发不仅技术有困难且时间不允许”。针对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意义表征的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针对某一内容或专题进行意义表征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对此基本没有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感觉准备”,还有教师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如何进行意义表征,大部分是按照讲授式传达的”。总之,调研数据显示,教师虽掌握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技术对何种内容进行表征的技能,但针对课程内容合理地进行逻辑表征,特别是进行意义表征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知识分析教学不仅为了确定教学的效果,更为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的评价主要有课堂评价(课堂提问/观察、作业和平时测验等)和外部评价(期末考试、中考等学业水平考试)两种。正确的评价理念、完备的评价知识和技术是教师从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活动的基础。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教师能“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对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掌握”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其中12.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能非常好地做到有选择有侧重的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评价,57.32%的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做的一般的占29.27%,做的不好的仅占1.22%,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教师能针对评价目标要求,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进行评价。然而相对于基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考察,对信息技术思想方法了解的考察略显不足(见表5)。可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还停留在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工具性理解(没有理由的应用工具)的评价上,而较少考虑对课程的关系性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理)的评价。为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掌握情况,我们从评价方式、技术和手段以及教师对这些技术和手段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研。调研数据分析显示,8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上能较好和非常好地采用多种方式(如提问、讨论等传统评价方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其中,非常符合的23.17%,比较符合的57.32%,一般符合13.41%,不符合4.88%,非常不符合1.22%)。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电子档案袋、概念图、评价量规等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能力略显不足,仅有14.63%的认为能非常熟练地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评价,37.8%的认为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还有30.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会用但不熟练,不会用甚至根本不知如何用的占17.06%。进一步调查教师是否清楚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此掌握的也较差,仅有17.07%的认为自己能清晰了解,35.37%的认为比较了解,39.02%的一般了解,还有近1/10(8.54%)的被调查教师对此不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对传统的评价手段掌握的相对较好,但部分教师对如何利用电子档案袋、概念图、评价量规等新兴的技术手段进行评价存在困难,且有较大一部分教师不清楚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优势与不足,影响了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进行。

由前面的数据分析可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取向、学科内容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技术融于课程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评价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如:在教育取向上忽视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的培养、忽视了技术对知识和问题的表征功能、课程教学束缚于课标和教材等;在学科内容知识上,教师缺乏利用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的技能;在关于学生的知识上,缺乏关于学生学习特定内容的认知路径、提供哪些真实经验、如何判断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学法知识上,缺少对知识进行逻辑表征和意义表征的经验和技能;在评价知识上,教师缺乏有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促进教师TPACK的增长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已基本掌握了TAPCK知识,但对TPACK内部各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知识对教育教学的指导等更高层的知识还存在着疑虑。同时,这些知识更倾向于知识分类中的隐性知识,不易于被外化和传播,阻碍了教师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隐性知识的习得更多地依靠自我观察、反思与体悟,假若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没有很好的自觉意识,不能自觉地积累,就难以提升自身的高级TPACK知识。因此,首先应唤醒和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即唤醒和培养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基于所遭遇的问题或专业发展需求而进行自我确定目标、主动建构、自觉交流、反思和寻求解决方法的理性觉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唤醒主体自觉,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承认自己是一个具有知识建构潜质即具有学习、吸纳和建构能力的主体,也要承认自己的专业生活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甚至修订既有的知识,进而逐渐培养自身的主体自觉。其次,教师要养成问题自觉,即在确立主体自觉的基础上,对其所遭遇的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现象予以积极的省察和批判,对教育教学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件有意识地进行“是否如此”和“为何如此”的理性审视[8]。再次,教师应培养自身的学习与探究自觉,即基于已确立的目标进行学习与探究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负责的问题解决过程。最后,教师提升自身的反思自觉,即教师自觉地对问题的确立、探究与解决过程的再审视,自觉地对学习与探究自觉进行“是否如此”和“为何如此”的再审思。审视、审思为解决问题,升华知识,提高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总之,自觉意识的提升必然地促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觉知和积累TPACK知识,必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接受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内容狭窄,教材不能联系实际,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培训方式方法单一[9]、教育实践技能关注较弱[10]”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应更新培训思维,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组地提供具有高实效性和高针对性的培训,即应针对教师个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分小组进行教师的TPACK培训。同时,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力争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喜欢(内容是他的实际需求)、欢喜(学了之后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同时注重培训授课方法、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如:使用嵌入式培训、以团队学习为基元、以活动为中心、在场培训与在线支持相融合等方式[11],使培训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义或口头表达上,而是把鲜活的培训活动和案例提供给参与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去体验。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首先应创造良好的教师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如在办公设施、学校图书馆、网络设备等硬性条件上给予教师更大的方便和支持。其次,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要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的专业学习与教研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风尚,教研成为一种教育者的存在方式,调动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学习和教研的兴趣。再次,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要创设利于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文化、努力在教师间营造信任、合作和共享的学习和教研文化,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让教师在专业学习的交流与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TPACK知识,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推进学校的教研活动,促进隐形教学知识的共享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应积极推进各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特别要以各区县的教研室为龙头,带领各级学校的教研室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即区县级教研室的教研员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调查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与各学校的课程教师甚至学生一道找出课程问题,研究解决之法。这些教研活动不仅拉近区县教研员与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校内部各教师之间的距离,还使他们能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这一场域中分享意见、交流见解,意见、见解的分享与交流使得难以表达的高级TPACK得以传递,得以传播,易于教师在交流与分享中发展自我。积极推进教师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力反思是主体对自我认知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12]。高级TPACK知识一种隐性知识,具有难以外化、难以传递的特性,使得教师难以快速而有效的习得,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反思是对过去所观所听所学的再回顾,是对自我行为的再审视,是对自我思维过程的再审思,也是对教育教学现象与问题的追问与思考,这些必然促进已有知识与刚刚发生过的或当下正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发生联系。追问的解决,审视、审思的进行,必然提高教师自身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TPACK知识。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提高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即,教师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应转变观念,由过去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变为主动汲取,由关注知识的量转变为关注知识的质。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所学的知识“是什么?”,还要关注该知识“有何用?”“如何用?”“为什么有此用?”,形成主动思考各知识的内涵、意义以及各知识点如何联系的反思意识与习惯。其次,撰写反思性日志,提升自我反思技能。教师在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性日志对自己的学习思维历程或教育教学实践经历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监控和调节,从而实现过去与现在、反思主体与反思客体的互动式关联,使得教师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学习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使得教师的心灵从眼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而掌握学习的本真。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手段,扩大交流范围,促进人际反思。反思不仅是个人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群体的反馈能使教师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个体所能为之的限度。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社群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得反思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内部,而是扩大到整个学习社群,实现广泛又有深度的人际反思,从而在反思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本研究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谁?教什么?如何教?效果如何?)出发,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意识与态度的培养,缺少关于学生学习特定内容的认知路径以及如何判断学生理解程度的知识与经验,缺乏如何利用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如何利用技术表征知识或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培养教师自觉、加强教师培训、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推进教研活动和提高反思力等角度提出了对策,但这只是较为宏观的对策,促进教师TPACK知识发展的具体策略仍需要我们在后继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第12篇

1.改变思维模式

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过去的办学模式都是比较封闭的,在信息时代下,我们需要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满足市场数量与质量需求;面向市场经济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要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时常进行更新与探索从而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和技能优秀的的专业设计人才。

2.多向欧美国家学习有关审美价值的教育经验

在传统的美术审美价值教育上,我国应多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注重在高中阶段,使得美术课程规划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层次上展开,促使审美教育建立在宽厚的艺术人文学基础之上,将人文主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结合,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审美价值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做的话会为学生日后继续美术学习与审美思维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来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观察、思维、认知的学术能力。

二、改革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1.教育视野的开阔

教育者应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来开阔教育视野。环境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建筑园林等方面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包含了环境科学、卫生保健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相比之下,它对教师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涉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学院吸收其他优秀同行的教育经验,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系列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请一些一线的高级技师骨干来授课,讲授新的设计思维及鲜活的社会实例。

2.教育与市场的对接

要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教师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引导学生培养意识的关键因素。不能忽略了学生将来就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应该只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结语

第13篇

“接触”式教学活动有三个特征:第一、自然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不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高压强迫,教师不会强制学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所谓“科学性方案”学习,而是学生与教学内容在自然“相遇”的时候碰撞出求知的火花。第二,自主性。学生在与教学内容的自然相遇后,选择学习什么,完成什么任务,出发点完全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需求,整个过程学生都是以主人的身份存在。第三,挑战性。在选择学习内容之后,教师会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去发现更美好的事物,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挑战。“接触”是强迫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温和的强迫。整个“接触”式教学过程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也并非是强迫缺席的过程,但依然有微弱的强迫在里面。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引导,处在教师的操控下。

二、接触式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一:《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的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在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中等级为B,说明这一章内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要求不高,只有图片的简单处理,需要学生理解和独立操作,且规定使用教材上讲解的PhotoShop作为操作软件。在这样的前提下,教授这一章内容时,教师一般都是采用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操作顺便带过,从而让喜欢这一块内容的学生得不到深入系统的学习,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教学过程安排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加工目的选择合适的加工工具加工图像,表达主题信息。在学习一系列的图像采集与图像属性分类后,加工俨然成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行动,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对图像的处理很感兴趣,问其原因,回答也是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以后自己可以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能够美化一些图像。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有个别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PhotoShop的使用,并能独立处理与美化图像,且效果不错。有的学生则只能利用PhotoShop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且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掌握的图像处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自带的“画图”。有的学生则是对这一领域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常用的图像加工工具有哪些,可以进行分类成专业型、普及型、简易型、便利型。鉴于课时的规定,不管学生选择哪个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师也不可能针对某个软件进行操作上的详细讲解,学生只能是短时间的接触,初步了解软件的应用与功能,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接触式教学在此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正是由于教师提供的这种接触式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有可能在日后的努力下成为与图像处理设计相关的专家。

(二)案例二:《组建小型局域网》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四小节《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课程标准要求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考试要求为等级C,需要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对应迁移应用水平和熟练操作水平。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要求C,要掌握内容的同时还要熟练操作,而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是让学生了解、知道、说出相关内容即可。那么,学生在面对学业水平测试时,该如何正确应对呢?纵观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尤其是一些农村高中,根本无法提供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组建小型局域网的条件。让学生进行“接触”式教学,在此是相当受益的。教学中,“接触”式教学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视觉上的“接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带领学生进入学校中心机房,查看组建校园网所需的硬件。第二步,听觉上的“接触”。教师讲解校园网的组建与使用方法,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建构初步的校园网组建方法。第三步,思维上的“接触”。教师提供网络环境,设置任务,要求学生规划一个小型局域网,包括对局域网的需求分析、硬件选择等。第四步,操作上的“接触”。鉴于课时的规定,教师只能提供15—20分钟时间,让学生接触局域网的简单构建。在教学机房中,教师只需提供路由器或是交换机,将学生以3—5人为一小组进行实践,实践的内容包括网络软件、网络硬件、网络协议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这样的“接触”式教学是浮浅的,不可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就能熟练掌握,但又是必需的。学生经过这样的接触式学习,对这部分内容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不管是应对学业水平测试,或是日常应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组建小型局域网》课程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将家庭中的网络进行了改建,组建成一些小型的局域网,这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小结

第14篇

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的教学理论,为达到设定的合理教学目标而采取了一系列教学组织形式和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老师为中心,学习手段以强化为主,主要包括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随着年龄增大,学生从出生具有的好奇心会越来越淡。学生发展特点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而传统教学一视同仁的做法,会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前不久新闻报道,清华大学附小一位小男生因不想做作业而把学校网络黑掉,成为最小黑客。如果老师在学习水平上将他与一般小朋友对待,那就是活生生毁了一个天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打破了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垄断,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而加速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正因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刺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毅然放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转而接受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适合于运用教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取向的学习理论,更多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都被运用到教学中,很多学校也配备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系统。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从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到发现、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教师也从以前的中心地位转到主导地位,对学生学习起的是引导、辅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知识。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教学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教学模式因有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而更利于学生学习、成长。

2信息化教学模式特点

2.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摆脱传统教学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信息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策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魏县新实验一中实行“235”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2013年起,该校一直秉承“以质量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的教育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正是因为传统教学的蹂躏,学生被动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表面灌输进去的是知识,而丢失的却是那份不可多得的好奇心。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2丰富的教学内容,大量的教学资源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另外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支撑,具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影视、案例等,以前听的只是老师了解的信息,看到的只是课本传达的知识。互联网使许多时事、新闻传播更为迅速及时,将之结合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变化,掌握最新动态,也能掌握更多案例。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了解的信息,增加信息量,并且在相互讨论中使感情更为融洽,关系更加和谐。同时,丰富的内容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弥补了“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缺点,能随时调用已存储的资源素材,做到灵活运用,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

2.3远程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互联网无时空、无地域限制,便于开展远程教育,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学习。传统教学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学习的地点也只是学校,这样很耗费时间,而且学生发展速度不一,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不同,不利于学生成长。远程教学能针对此弊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被简单地作为一种工具

由于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层次掌握信息技术,仅仅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演示或播放工具,将所有要学习的内容、环节都纳入到制作的课件当中,这并没有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变和创新,只是将所谓的“人为灌输”变成了“计算机灌输”。信息技术促使教学容量增大,使得学生学习负担也加重了。虽说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声音、文字放大了,但教师只是从讲授者变成媒体的播放者,没有考虑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及时反馈,学生跟不上这种节奏而消化不良、叫苦连天。目前采用PPT教学的老师已超过90%,一旦某节内容的课程设计做完,老师则年复一年地使用,根本不考虑社会变化而信息也随之陈旧。

3.2互动频率低

教学过程中,一定的师生互动是必须的,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听课的状态,也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的注意力一味放在显示器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这样就把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人人对话变成人机对话。有时候老师课件设计得不合理,问题答案一起出来,学生根本都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跟着多媒体的屏幕走。处于青少年早、中期的学生更渴望获得老师的关注,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冰冷的显示屏上,这无疑会使师生情感得不到深层次交流,对学生而言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对老师来说也不利于其教学及管理工作。

3.3信息素养不高

从教师角度来说,有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还不是很了解,而且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要么不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要么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而丢失传统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能力将会慢慢下降,最后就像流水线工人一样做重复的动作,说重复的话。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无法利用网络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资源,无法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不能及时为自己答疑解惑,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学习,不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时代脱节。

4对策

4.1有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现在许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不高,只会把书本的内容照搬到课件上,不能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培养。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文字上,而过于花哨,又会使学生无法掌握到重点内容。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多层次阐述教学内容,将视频、图面、文字集合为一体。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甜品面包,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融合是为了教学效果更好,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学生。

4.2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我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快,信息的量更大。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但是,信息社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也有好坏,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老师就应担当好监督者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接受有用的信息,拒绝不良信息。4.3完善配套设施,丰富信息资源现在很多学校已使用多媒体教室,但领导老师担心学生损坏机器,不允许学生使用。有的多媒体设备过于陈旧,需更新换代。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也都是陈年旧书,杂七杂八。学校应该多购进新书,完善书库,让学生能在图书馆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学校电子阅览室应免费向学生开放,机房电脑也应更换。科教兴国,教育任何时候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不能让硬件设施暂时缺乏或者落后而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障碍。

4.4设立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设立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能让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再三斟酌,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一套策略。同时,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得教师内部形成竞争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5结语

第15篇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学好英语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口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利用多媒体技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的英语语言文字转变成形象直观的图片或视频信息,让学生在直观的信息刺激下感知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Lookatme.”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认知,用英语说出具体部位的名称。这样教学,通过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文字信息为直观的英语素材,使学生爱上英语学习,提高英语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进行听、读教学,规范学生的英语发音习惯,提高听、读等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小学生很喜欢说英语,但英语口语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发音不规范或者是错误的发音,发音习惯不好,缺乏语感等。”为了矫正这些坏习惯和毛病,我们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发音习惯进一步进行规范和矫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丰富语感,提高交际水平。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就是很好的信息技术资源,通过点读机的使用,有效规范了学生的英语发音习惯,提高了发音的准确性,在点读机的带读下,有效提高了英语的听、读水平,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语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Myschoolbag”的教学时,在新课教学结束后进行句型训练环节,教师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的软件平台,制作有声教具,利用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声音文件的制作,主要训练学生对“What’sinyourschoolbag?Howmanybooks?”这一核心句型的掌握情况。通过有声教具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增加了学生对核心句式的理解和把握,以便在今后的运用中能够得心应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习途径,丰富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区,网络随处可见,尤其是无线网络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在线搜索和学习。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很熟练,也十分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网络进行英语知识的教学,拓展学习途径,丰富知识信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时,遇到不会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掌握英语单词的读音、汉语意思、用法等,尤其是语法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灵活性。比如,在进行“Where’sthesciencemuseum?”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初步理解“Whereisthesciencemuseum?”的句型特点。学生除了能够按照课本上的说法外,很多学生上网查询找到了其他的表述方法:利用Therebe句型的疑问句式“Isthere+地点名称+方位代词+here?”进行询问。还有的学生查到了这样的信息,如果继续询问可以这样问:“Isitfarfromhere?”这样教学,学生上课学习时就有了针对性。学生愿意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丰富英语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