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阿拉伯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一、西班牙文学的创作背景
约1300多年前,在阿方索十世的统治下,卡斯蒂利亚地区流行的文学语言是卡斯蒂利亚语,西班牙文学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地理位置较敏感,连续多年遭受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事不断。而也因为他国入侵,不同的民族文化被带到了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文学主题在东西方各种文化的影响下逐步演变。这一时期,西班牙民间流行着各种通俗简单的诗歌或民谣,无论哪种文学形式,都不约而同地阐述着战争的主题,很多作品都会表达出作者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后来,随着戰争的愈演愈烈,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对于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也更加关注,这些以真实战争为主题的艺术性描写逐步被延伸,而后诞生了具有古典风格的文学形式——谣曲。西班牙人在创作谣曲时会下意识地使用拉丁文学用语、地方方言等,使得谣曲的文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就渐渐形成了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诗歌的特点。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谣曲的用途更加广泛。谣曲中的很多作品都能够直接且深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正处于文化多元化的时期,所以,谣曲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为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
时间不断向前推移,西班牙经历了多年战争之后,终于在文艺复兴时期迎来了统一,此时诞生了一种艺术谣曲,在后来的很多年中以主导地位占领着西班牙文学领域。与此同时,我国的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也被传入了西班牙,为西班牙文学的发展带去了东方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下,西班牙人逐步找到了自身民族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追本溯源地寻找自身民族文化,而后开创出了具有自身民族风格的文化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二、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
1.西班牙文学中的阿拉伯渊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拉伯军事入侵西班牙有弊也有利,在统治西班牙的800年间,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阿拉伯文化进行影响和渗透,西班牙文学可能不会出现黄金时代,也可能会出现得非常晚。西班牙的文学内涵及特征具有多元性,其包含了西班牙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其中,阿拉伯文化对其影响最为突出。
西班牙文学的源头——古典谣曲包含了摩尔人、历史、战争、爱情、生活等各种内容,一般是由诗人在四处奔走的过程中进行弘扬和传唱。其中,摩尔谣最开始带有嘲讽、仇恨的主题色彩,后来,西班牙经历了诸国间的纷争之后,同时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逐渐以人道主义主题色彩活跃于文学领域。到了十六世纪初,艺术谣曲诞生,其诗歌形式同古典谣曲相类似。西班牙谣曲在东方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影响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演变及发展,后形成了西班牙文学的一种形式。阿拉伯人将阿拉伯文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卡里莱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等文学著作带到了西班牙,这些作品的题材形式、布局结构、创作思路及手法对西班牙文学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后有更多的阿拉伯文学逐渐被传入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文学得到滋养。
2.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后期影响
在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下,西班牙文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犹太人将《玛卡梅集》传到伊比利亚半岛,催化了西班牙小说中流浪汉角色的形成,同一时期,也衍生出了以仇恨和嘲讽为主题的摩尔谣。在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期,小说和谣曲各自绽放光芒且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两种形式的巴洛克艺术,但是二者的主题截然不同,一个比较自然随性,更重视整体的和谐感;另外一个更注重原创风格,重视多样变化和夸张手法。两种对比鲜明的艺术风格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和拥护者,且一出现就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文艺复兴思潮下,西班牙文化走向了大相径庭的道路,其依靠自身多元复杂的理念及全新的审美观,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在文学领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并充满生机。
西班牙文化的黄金时期是在16世纪和17世纪,这一时期,西班牙诞生了很多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及文学作品。而这一时期,也是西班牙受到战争重创的时期,犹太人、阿拉伯人的入侵让西班牙人民过着生灵涂炭的生活,而与此同时,西班牙文学却因为受到多民族的滋养而绽放异彩,东西方文化对此时乃至后期的西班牙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玛卡梅集》就是西班牙文学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典型作品。除此之外,比较出名的西班牙小说《唐吉坷德》,由“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著作,以阿拉伯民间故事为题材,因神秘曲折的写作手法而闻名于后世,该小说甚至能够并肩《一千零一夜》,由此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同时也表现了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重要影响。
摘 要: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发展。因此,当我们谈及阿拉伯语言的时候,应该将它置于语言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去研究,才能够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触及阿拉伯语的语言精髓。本文主要从阿拉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三个方面,浅谈阿拉伯语语言中所蕴含的鲜明文化特征。
关键词: 阿拉伯语 文化 特征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渗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行为习惯中,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沉淀记载着历史的痕迹。可以说,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等人类创造活动和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内容是通过民族而表现出来,因此,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它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语言是一系列有含义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知识都是将语言作为载体而发展传播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亦是如此,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护着阿拉伯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特色,传播着阿拉伯民族的思想。当我们把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放在同一视域下,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时,便是把语言置于其产生和演化的具体文化背景中,在文化语言学的框架内去进行研究。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阿拉伯语中的文化特征,这门语言便成为一种生动活跃、丰富饱满的语言。
首先,阿拉伯语因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阿拉伯语是由28个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是闪含语系中最年轻且具有活力的语言分支。阿拉伯人在创造和发展阿拉伯语的过程中,注入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因此,阿拉伯文字反映着阿拉伯人的意识形态和逻辑思维,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涵养。
例如,骆驼这一名词在阿拉伯语中就十分常见,且有30多个同义词,这是因为阿拉伯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大多是荒芜的沙漠,骆驼便成了人们起居必不可少的工具。“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罪犯的赎金、赌徒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以骆驼为计算单位”①由此可见骆驼在阿拉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骆驼又以其持久的耐力和坚忍的品性而著称,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沙漠地带,骆驼的全身更都可取之为宝。因此,骆驼不仅被喻为“沙漠之舟”,还被视为造物主的恩赐。这样的民族情节反映在阿拉伯语中,不仅使得骆驼一词的词汇丰富,还使其具有特指吃苦耐劳品质的伴随语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因其所处的民族文化不同,也会具有截然相反的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喜庆和吉祥之意,多被人们用于婚嫁与节日的装点。中国的国旗是大红色的,过年时的红包、新娘的红旗袍,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红色的情有独钟。而阿拉伯民族则钟情于绿色,他们以绿色为祥和之意,因为阿拉伯民族是沙漠民族,绿色代表赖以生存的绿洲,找到了绿色也就是找到了水,找到了生命,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中也以绿色为常见,红色则为不详,具有杀戮和鲜血的含义。
其次,阿拉伯语因古兰经而保存至今,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用语,使得阿拉伯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文化。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民族均以部落为居,各部落都使用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结构基本相同,同属于一种语言,只是在部分音节的发音和词汇的含义上存在差异。伊斯兰的来临为阿拉伯民族带来了《古兰经》,《古兰经》以古莱什部落的语言下降,统一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半岛的标准性。
为了保持阿拉伯语的纯正性,为了能够通彻的理解《古兰经》和《圣训》的真正含义,语言学家及语法学家们研究阿拉伯语的语法,规范阿拉伯语的读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圣训学、韵律学、语言学、经注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可以说,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发展与传播而变得更加完善和规范。在阿拉伯语的词汇中,《古兰经》和《圣训》也赋予其一些新的含义,同时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如祈祷(〖XC杨秋杰1.tif;%50%50〗)、斋戒(〖XC杨秋杰2.tif;%50%50〗)、天课(〖XC杨秋杰3.tif;%50%50〗)、末日(〖XC杨秋杰4.tif;%50%50〗)、伊玛目(〖XC杨秋杰5.tif;%50%50〗)、苏菲(〖XC杨秋杰6.tif;%50%50〗)等。伊斯兰教的到来使阿拉伯民族在意识形态、行为准则、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宗教的影响投射到阿拉伯语中,使该语言具有宗教性。
最后,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伴随着该文化的发展传播而逐渐丰富,具有鲜明的阿拉伯伊斯兰特征。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会使语言变的强大而富有活力。没有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将难以传播发展,而最终被世人遗忘,走向衰落灭亡。
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阿拉伯词语中的文化现象十分显著,很多词汇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词义外,还融入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情感和联想意义。比如数字七对阿拉伯人来说就具有独特的含义:《古兰经》被降在了七种方言读法上,造物主创造的天有七层。《古兰经》黄牛章第29节说:“他已为你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复经营诸天,完成了七层天。”鲁格曼章第27节说:“假若用大地上所有的树制成笔,用海水作墨汁,再加上七海的墨汁,终不能写尽真主的言语。”国权章第3节说:“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由此可见,数字七因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有着浓厚的文化感彩。
此外,在阿拉伯语中,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人习用语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如当人们说:感谢你的光临,答语为:愿真主赐你荣耀;祝愿他人健康时说:愿真主使你康复;当穆斯林提到先知的名字时要说:愿真主赐福于他,并使他平安!可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确是与阿拉伯语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文化投射出的影子。
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依靠文字来反映、传播与发展,人们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语言也从未停止过脚步。人们对新事物和概念的理解与命名,都会融入本民族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中凸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语言与文化或文化语言学将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要学习和掌握阿拉伯语,就必须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将阿拉伯语置于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去学习。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
[2] 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3] 朱威烈.知难而进,磨杵成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序,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
[4] 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语的保护和振兴,《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8年第6期
[5] 丁俊.伊斯兰文化散论(题记),《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2期
关键词:阿拉伯;绘画;装饰;艺术
宗教与艺术有着共同之点,都力求追求完美境界,都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深切感受。阿拉伯人认为:“美牵连着感觉,也牵连着心灵。”同时二者也有密切的联系,往往能启发人们的艺术创作灵感,而艺术则往往能用外在的形式更直观地表达人的。伊斯兰教认为,整个人类社会是和谐统一的,因此艺术应该全面、真实地反映这种统一,颂扬一种高尚而纯洁的精神。所以阿拉伯人公认“美的主要标准是匀称,一致与和谐。但阿拉伯艺术不仅表现伊斯兰教的艺术,而且将阿拉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万物的认识和感受,用艺术的形式真实而优美地表现出来。由于伊斯兰教所具有的“两世兼顾”的特点,阿拉伯艺术在表现伊斯兰教信仰的大原则下,还表现出人类对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与世俗艺术有许多共同点。
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许多教义学家都认为,只有才有权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所以在清真寺里皆看不到人和动物形象的艺术品。但在少数宫殿上和书籍中却可看见到这类艺术品。在前述哈里发行宫阿木赖小宫大厅墙上的壁画中,画了几位宫廷人物肖像,还有一些代表胜利、哲学、历史和诗歌的象征性人物。除人物外,壁画里还描绘了动物,表现一头狮子猛扑一头野驴,装饰的花边中还描绘了飞禽。显然这是受了古希腊绘画艺术和萨珊朝波斯绘画艺术的影响。希腊和波斯绘画中崇拜帝王的思想和生活上享乐主义倾向,在这副壁画里皆有所表现,壁画铭文的阿拉伯语里也有几个希腊名词。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我们所谓的伊斯兰艺术,无论从起源、主题技巧来说都是折中派的,大半是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艺术天才的创作。
然而典型的阿拉伯绘画艺术中的装饰,是以花卉和几何为主。阿拉伯艺术家们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创造出一种特别的美术风格,欧洲大多数把它称为“阿拉伯式”或“阿拉伯式花纹”。这种美术风格往往超脱三维空间,富有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性。无论是花卉还是枝叶还是几何图案,都仿佛伸向无限遥远之处。
几何图案有具备了不同几个层面的功能。几何图案营造出的连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最高原则“塔悟希德”(意为归信一神、合为一体),其物理功能是,通过借用和仿效不同装饰材料中使用的目题,经过大面积的覆盖,达到掩饰被装饰物体的原有质地,使观赏者避开认识物质本身,忽略装饰覆盖下的物体结构、形状等等,沉入图案中,进而感受“归信一神”的召唤,体悟到“塔悟希德”的真和美。从象征意义层面来说,克里施罗指出伊斯兰教的一个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统一”,即归向对主宰宇宙的唯一神的崇拜与信仰,它是一种存在的统一和宇宙的统一。几何纹饰中以圆形象征宇宙,用数兹投射相应的合义,成为表达这一思想的象征语言。
阿拉伯装饰艺术的应用范围可谓广之。首先应用到了军事上。阿拉伯世界的骑士们,往往用装饰性的纹章作为自己的标记。阿巴斯王朝时代阿拉伯常用的文章是双头鹰、鸢尾形、两把钥匙等。艾尤卜超的文章是鹰,马木路克朝的骑士常用动物形象装饰盾牌、军旗和战袍。如该朝著名索丹拜伯尔斯的纹章是一头狮子,贝尔孤格的纹章是一头鹰。
阿拉伯建筑上更是广泛应用了装饰艺术,无论是清真寺建筑,还是宫殿或陵墓建筑,都要用许多雕刻艺术品或镶嵌艺术品作为装饰,使这所建筑物显得华贵、秀丽。陵墓主体上的大穹顶的表面镶嵌着耀眼夺目的彩色琉璃面砖,这些面砖组成了密布于穹窿顶表面的圆形对顶棱线图案。鼓座表面是华丽的琉璃贴面砖,中间用库法体的阿拉伯铭文的花雕作装饰。整个陵墓的外表镶嵌着宝蓝色的细瓷,中间杂以淡红色的砖。蓝瓷、红砖、玛瑙、花雕、金饰、壁画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色彩斑痰耐蚧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陵墓的门和栏杆上都有精致的木石雕刻,墓内底部建筑装饰了各种色彩。
书法艺术也是阿拉伯美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伊斯兰教初期,先知就曾用伊拉克库法体书法,亲笔写信个阿拉伯各部落酋长,号召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也曾命令用库法体阿拉伯文抄写了几部《古兰经》。但作为阿拉伯艺术,大约兴起于9世纪直11世纪,其奠基者赖哈尼。阿拉伯文字类似于花纹,比其他文字更适合于作装饰图案。所以这一时期阿拉伯文的书法称为享有高度评价的艺术,书法家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了画家。与书法有关的彩饰、插图、雕刻也发展起来,为阿拉伯艺术增添了光彩。穆斯林常备的《古兰经》通常都是有漂亮的书法装饰,各种送礼用的盒子上除了有绘画和雕刻外,一般都雕刻有秀丽的阿拉伯文字。大清真寺和宫殿悬挂的灯笼上,常会看到作为装饰的书法艺术。各建筑物也往往刻有装饰华丽的阿拉伯语铭文。雕塑、彩陶、纺织等艺术品中,都有阿拉伯的书法艺术以表现伊斯兰教的信仰。在这些装饰性的书法艺术中,阿拉伯书法家们不仅在书法作品周围装饰了花卉、翎毛、蔓藤和攀援植物等,而且还采用了鎏金术、银丝镶嵌、贝壳镶嵌、珠宝镶嵌等工艺手法装饰书发文字,甚至直接用书法组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图形,将大自然的美有机的融合到书法艺术中。原来比较单调、呆板的库法体书法,由此焕然一新,变成了花卉型、攀援型、丝绒型等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