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信息系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有着很大不同。会计核算系统按照实际操作中对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要求安排设计,操作固定、内容全面。只需要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要求操作即可。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为复杂。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处理程序,相反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分析方法,对比多项数据信息才能得到所需的结果。系统庞大、操作复杂,一但结果失误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因而该系统的建立对数据处理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所提供的数据量、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正好贴合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它将企业决策中需要的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一味的重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忽视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使得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在企业发挥出来。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企业中使用管理会计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为企业价值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数据信息当前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打击。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灵活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为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搜集经营过程中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利用专业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含的信息,向决策者提供使用。2.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存货系统、成本计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价值链分析系统连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其核心流程涉及成本收入要素处理、成本中心分析与处理、作业类型计划与处理、内部订单处理、销售与利润计划、成本核算与结算、成本与作业分配、一般管理费用核算、获利性分析、全面预算与绩效考核等方面。主要的业务对象包括成本要素、作业类型、收入要素、内部定单、控制文档、成本对象、成本核算估计、获利性分析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表以及绩效考核等。通过对各环节的严格把控,降低库存、减少成本,提高利润。3.促进企业完成战略实施目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绩效评价的部分针对企业员工的完成水平进行评价,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是最近几年流行在国内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它分四个方面进行:企业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对企业进行评价。在系统中将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按照这四个部分细化成不同的财务或者非财务指标,对照不同的部门逐级细化,进行考核。该绩效评价系统将企业战略与员工考核挂钩,既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完成又可以激励员工成长。
三、在企业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
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
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仕鞒龅哪遣糠只竟毕住ü跃缮头峙涔痰牟牧狭鞒探泄芾硇鞫玫降慕肌U庑峒粕系拇葱鲁晒晌似笠稻肀夭豢缮俚墓芾矸椒āMü庑椒ǎ攀构芾砩系挠行蔚氖衷谛骱图喽骄没疃矫娴靡匀〈谐×α康奈扌蔚氖帧8]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乩嫱盘宓牟恍概Γ?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善于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管理思想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核心思想是:在新的企业运营条件下,若企业原来的流程已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则需要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能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基于BPR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法为: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通过对产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提高竞争优势、满足顾客需要、实现工作流程的快速响应和敏捷通畅为目的,重构企业的流程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流程运营中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流动,构建支持流程运营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BPR思想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首要步骤是进行价值链的分析。价值链的分析分两步:
1、外部价值链(即产业价值链)的分析。站在整个产业角度来分析产业价值链,以实现产业工作流程敏捷通畅、企业间默契合作和产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寻找自己的理想合作伙伴。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和自己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考虑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程度。整个产业链优化了、利润增加了,则产业链中每个企业分得的市场利润也随之增加。企业在构建信息系统对外信息交流界面时,要考虑合作伙伴企业的对外数据交换结构,以便达成一致,利于信息交流。通过分析产业价值链,还可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企业是如何实现价值增值的,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给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总的定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
2、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分析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流程,确定能直接为企业产生价值或能为其提供必要支持的核心流程,如接受订单、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分析流程现状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的发生,找出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中的流程优化原则,重构敏捷有效的业务流程。分析重构后核心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动,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合理划分各个分信息系统,如研究开发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采购系统、成品库存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
在构建好各个分系统的基础上,再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中计划、预测、分析、评价、决策子系统中有许多信息直接从其他各分系统取得;而且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也要反馈给各分系统,为各分系统所用。会计信息系统与各个分系统间的联系如下: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应在其他系统均已构建好的基础上再构建,最后进行系统整合,完成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中,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主要的,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间实现数据兼容和信息共享。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他各分系统的运作进展情况基本上以数字形式反映至会计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一方面向企业内各部门提供评价其业务过程及相关活动的会计信息,帮助这些部门更好地管理;另一方面向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好比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从外界接受新信息进行处理,再输出各类相关、有用的信息,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以制造企业为例,在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分析产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分析自己的信息需求,如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种类、质量、价格、生产能力以及销售商的市场销售情况、顾客反映等,结合考虑合作伙伴管理信息系统的外部数据交换结构,规划自己管理信息系统的对外信息交换界面。接着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确定核心流程,优化核心流程的主要环节:接受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分销售后服务。分析每一环节所需信息及环节间的相互信息传递,建立信息分系统模型。然后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需信息及它与其他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模型,最后进行整合,完成信息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融合现代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一项工程。
基于企业流程再造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较之以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极大的优越之处。以前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旧的运营模式,从职能部门角度提出信息需求;而运用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有利于优化运营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经营管理。
二、IT给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带来新的发展
在当今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经历了PC单机PC局域网Windows平台的阶段,现在正迈向互联网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考虑信息取得的授权问题和安全问题。由于有些信息资料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企业必须对信息使用者进行信息获得的授权。信息使用者只能在授权范围内,查阅信息。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连接到外部国际网(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国际网隔离。
一、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及缺陷
传统的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分类系统,即将会计反映的对象具体化要素,最终体现在用于分类的会计科目上,人们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用财务报表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主要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处理水平较低时期产生的,借助分割汇总细节的方式,来弥补和适应人脑记忆力和细节处理能力有限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计算机化的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也只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会计循环实现自动化,这种体系结构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显:
(一)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没有实现企业内的数据集成
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从不同的管理视角各建立一套专用信息系统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各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分类方法,各自从同一业务事件中选择、记录、加工与传递该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导致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不一致、信息隔阂和大量数据重复存储,产生冗余。
(二)该体系结构仅采集了企业会计事件的会计数据子集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采集企业组织的所有业务事件的全部数据,只是将影响企业组织资产、负债及权益的业务事件,即会计事件予以关注,并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财务影响采集并记录到会计系统,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件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该系统的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统辅助管理决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组织业务活动的能力。
(三)数据并没有在业务活动发生时被实时记录和处理
采集会计信息是在业务事件发生后,即使是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也是按天、周甚至月来进行收集和处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财务报表还必须经过审核、记账、对账、账项调整等一系列会计循环,通常要到月底结账后,才能出具会计报表。显然,会计信息的不及时,必然降低其相关性。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滞性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用作实时决策的价值。
(四)该体系结构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采集和存储数据
在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包含了业务活动中会计事项的较详细数据。这些业务活动的一部分数据以记账凭证的形式被记入会计信息系统中,然后汇总记入日记账、各总分类账及总账,最后生成报表。这种处理方法重复存储数据——同样的数据被重复存储多次,区别仅在于汇总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分类账后,就很难以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事件的本来面目。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输出会计报表,将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汇总数据,只能满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体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这些需求所需的相应信息汇总标准。
(五)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
视图是指企业处理的业务对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执行具体功能的活动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预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确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而未能存储满足形成业务活动不同视图的所有数据,限制了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再满足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生产出信息用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越来越有限。仅仅将会计流程予以电算化,实现会计流程的自动化,并不能改变手工环境下的本质。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传统会计犹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过去500年的风浪和急剧变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态环境已使它千疮百孔。为什么我们非要花力气补丁加补丁地维护这个老古董而不选用最新技术材料来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事件。
1、业务过程(BusinessProcess)
业务过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业务过程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管理目标和特定的环境设计的,将组织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联系起来的基础。一个极为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业务过程发生危机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组织体系和混乱的业务过程少得多。
组织通过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商品和服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的。不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如何,每个组织都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业务过程。
(1)获取/支付过程。获取/支付过程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为获取资源支付款项的活动。主要包括:获取、接收企业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付实收商品和服务的款项,以及适当维护获取的商品和服务,并在需要时提供商品和服务。
(2)转换业务过程。转换业务过程是将获取的资源转换为提供给顾客的商品或劳动服务活动。通过转换过程,将最初获取的商品和服务转换为满足不同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3)销售/收款过程。该事件包括一系列与交付商品和服务给顾客并收取款项的过程。
2、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过程是指信息的挖掘、传递、反馈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把企业的信息过程分为三类:实时记录业务活动数据;存储和维护企业相关数据并实时更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业决策者利用这些实时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相关的决策。当组织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变化时,信息过程也随之变化。当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管理过程融为一体时,组织完成其目标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强。
3、事件(Events)
业务过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独立的业务事件。过程中的事件分为三类: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和决策/管理事件。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业务活动。
信息事件与信息过程相关。也可以分为三类:记录业务事件的有关数据、存储和维护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信息事件与业务事件的关系是:业务事件触发信息事件。例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是一个业务事件,而“记录本次采购数据”和“传递发票”等则是信息事件。
决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户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会触发业务事件或信息事件。如:更新设备决策时触发购买设备业务事件。当决策者评估业务过程时,触发报告有关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业务活动(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彻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业务事件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实时地采集并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而不作任何加工处理。信息使用者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请求事件触发,并驱动系统相应的报告工具,按选定的信息处理规则处理源数据库中的业务事件数据,再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需要的视图输出。这种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了被称“三库理论”的开发技术和事件驱动的实现方法。“三库”就是指源数据库、(用户)目的库和报告工具库,三库彼此独立。
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企业业务活动中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用户)目的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确定用户需要的信息报告模板。报告工具库相对稳定,可细分为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等。模型库主要包括各种核算及管理决策模型;方法库包含各种或选的计量、估价及表达方法;知识库存放各种法令规则、技术方法的解释及示例,并且还可能包含一些与决策有关的判断、选择、分析和推理等知识。报告工具库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各种信息处理规则,几乎能支持所有视图的信息需求。“三库”之间的逻辑结构如图2。
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实时地采集并记录业务事件数据,实现企业组织对日常业务活动的响应和处理。这个系统是企业组织业务事件的一个即时处理中心,系统运行在一个操作型数据库系统(业务数据库RDBMS)环境下,主要是面向顾客应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务处理和操作型数据的查询处理。该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频率高、速度快,及时给予用户响应;系统已被训练成根据企业组织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来处理并报告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是一个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这种操作系统是典型的结构化系统,它虽然能自动地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日常业务事件,但是仅能提供少数方法来输入或访问所管理的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决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组织为保持和提高竞争性和可盈利性,正力图将操作系统中大量业务数据扩展到联机分析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其处理模式即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企业组织借助联机分析OLAP可从中得到各种面向主题的统计信息和经过计算的结论,即商业智能应用到系统来支持分析决策,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有更好的访问信息,无疑有助于企业组织取得竞争优势。而数据仓库技术是实现这种联机分析处理的关键,取得竞争优势的要求驱动着一些企业组织掀起了建立基于企业数据仓库系统的研究热潮。
关键词:Excel;会计信息系统;系统设计;计算机
在实际企业会计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以系统信息化方式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相较于传统手工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也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积极影响。以下本篇将会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可行性
我国当前企业办公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特别是在会计工作中,不仅常常会用到Excel软件,也会应用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公务。对此,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将Excel集成到系统设计中,在系统中可以应用Excel对信息数据的加工、提炼技术,也可以有力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决策,并提升系统管理各种会计信息的决策分析能力,发挥技术应用优势。
(二)效益可行性
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基于Excel平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运用Excel表格对会计管理信息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工、提炼,并且可以挖掘分析出对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有利的会计信息,从而能够为企业制定会计信息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制定更好的会计管理决策,提升应用该系统管理企业会计信息的工作效率。在实际中,可以使用Excel平台中的模拟运算表,对会计信息进行敏感性分析;也可以对企业会计信息数据运用计算公式进行统计,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方式更加简便高效。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升会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发挥积极影响。
二、基于Excel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
(一)优化设计系统架构体系
图2架构体系对于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实际的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Excel平台下系统的分层架构体系如上图2所示。
(二)设置Excel服务器
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确保将会计信息数据存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之中,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成熟、强大的管理数据功能,提升系统应用性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主的定义会计信息管理模板,并且能够将模板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之中,发挥强大的数据保护功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之中,Excel平台能够自动提醒待处理任务,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让系统用户能够通过该系统随时追踪到会计报表单据流转的情况,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效益。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构成
会计信息系统包含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来自企业外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信息同时提供给内、外部使用者,没有内、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如下图3所示。图3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由上图可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因此可以在后续设计步骤中,优化设计系统数据库。
(四)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如某企业凭证库内.DBF数据格式,如下表1所示: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从DBMS所提供的存储结构中选取合适的加以实现(确定存储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三个方面);2、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3、优化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Excel表格数据的存放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都会把数据表格中的易变部分以及稳定的数据部分进行分开管理,并且也分开存放系统中经常存取的数据与不常存取的数据);4、确定存储分配。
三、系统设计实现效益分析基于Excel
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发挥积极应用效益。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相较于直接编程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能够为系统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会计管理交互界面,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也可以减少开发费用。同时,基于Excel平台开发系统,只需开发者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与Excel软件知识,即便系统开发者不是高级程序员,也不是数据分析员,依然可以开发出企业适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基于Excel开发设计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定期对系统自行维护,维护方法简单,不仅可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也可以节省大量的系统维护费用,发挥积极经济效益。故此,在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随着未来Excel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也会不断提升,不仅会加强对Excel数据表格的处理功能,也将会不断完善Excel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功能,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发挥积极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也可以运用Excel平台技术,使设计的系统更具可用性,使用户更加青睐应用该系统,也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作者:冯长艳 单位: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参考文献: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1)企业组织人事控制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首先就是对企业组织人事的控制,会计部门负责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因而在会计部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计算机对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达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同时由于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企业的其他部门,因而会计部门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有职责对企业组织人事进行控制,以便有效避免企业工作人员越权行为的发生。
(2)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控制
为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效性,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前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企业发展的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控制,进而在会计部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有效避免计算机本身的故障影响到企业会计部门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同时,企业会计部门也应根据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案,以便确保会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规范化,并促使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若遇到相关的计算机故障状况,可及时开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方案,进而降低计算机故障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1)输入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首先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控制,在输入控制中,企业会计人员可以采用如下两个方法:第一,是程序控制法,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将信息输入到系统前,应对其金额和合法性等进行检验,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控制的目的;第二,为了控制输入信息,会计人员应运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检测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并及时修改部分错误的信息。
(2)处理控制
企业会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系统程序逻辑的影响而导致数据的最终结果出现偏差。对于此现象的发生,企业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进行相应的控制。首先在会计人员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对各项数据的来源实施追踪的策略,以便通过数据追踪可确保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其次,在企业会计人员处理相关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备份,避免计算机故障时,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国家法规中详细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内容,因而在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法规条文,致使其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第二,为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安全,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其设置了外部监管部门,进而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但是外部监管部门设立在保障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秩序以外,也同样限制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行业因素的影响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制造业等产业,由于其本身行业具有成本核算较为复杂的特点,因而促使其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而会计人员很容易由于对某成本核算的疏漏而影响到了最终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制造业等成本核算较为复杂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力。
(二)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就是企业领导的风格因素,若企业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未实施正确的企业管理策略,那么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将保持懒散的状态,进而促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其次,会计人员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效果,因而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确保会计人员在提高会计人员记账水平的基础上,重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三、结论
会计信息化相比传统会计,首先其具备电算化的优势,即:能够有效提高处理会计数据的准确度,具有实效性,能较大地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减轻财会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将财会管理由原先的事后管理变为事中控制,并提供了事先预测的可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会计信息化系统在财务管理上,会计信息化同样有电算化的上述优势,在集成了电算化的软件的同时,更是整个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首先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以ERP系统为代表,其能够对市场供需、定单、采购、产品出入库等实现准确的管理。其次,能够为生产管控提供依据,生产部门可以根据ERP之类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编制生产计划,对于原材料以及采购的零配件也能够实现可追溯的唯一的代码化的管理。另外,不仅在物料、物流管理上会计信息化系统表现出色,在人力管理上,尤其是人工费用的核算等方面,以U8系统为代表,也在许多制造企业里有优秀的表现。
2.会计信息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
在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带来相比纸面会计更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安全风险。任何以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信息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类风险。主要威胁的对象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三大方面。
2.1硬件使用维护风险
(1)不正确的操作。由于当前,会计从业者中对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有较深了解的并不多,因此在使用维护过程常常由于不正确的操作,引起硬件的损坏。比如,电源的错误接配、非正常开关机、敲打计算机、不合适的清洁方式等,都可能造成硬件损坏。(2)环境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计算机系统内部元器件较多,对于电压、温度、振动等都较为敏感,也可能由于间接原因导致硬件损坏。计算机的主板需要稳定的供电,如果供电电压不稳,可能会导致主板电容击穿,或者线路烧毁。硬盘在运行时,如果有较大的振动,容易造成其读写的磁头划坏盘片,造成数据丢失。(3)不法分子破坏。也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求非法利益,对硬件进行破坏,也是潜在的风险。其中,最常遭到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网络之间的连接线路,以及存储数据的硬盘。
2.2软件系统风险
(1)非正确操作与非法操作,有可能使得系统软件运行出错或者被篡改导致系统风险的产生。一般软件运行有一些环境变量或者账户管理信息,这些是最容易由于胡乱操作而出现问题的。还有一些违法的操作人员或者其他人员,蓄意对软件系统进行破坏,试图窃取或者篡改其中的机密。(2)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当前,计算机病毒几乎无处不再,尤其是U盘等便携存储设备的普及化,很容易由于随意读取外源的存储设备而感染病毒。当前的主流的杀毒软件依靠的都是云杀毒,需要连接到杀毒软件公司的病毒库,才能将病毒扫描干净。但是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机密性,往往都是局域网连接,离线杀毒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是比较大的。(3)黑客攻击。有一些精通网络技术的黑客专门利用木马程序,盗取信息系统的登录密码等,这种犯罪行为,只能根据IP追踪等方式确定作案人员,隐蔽性很高,难以防范。还有一些黑客恶意上传病毒与垃圾文件,也会造成软件系统崩溃。
2.3会计数据及商业泄密风险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核心信息就是会计数据,这些数据是资金流动、结算和纳税的依据。其首要风险,就是操作人员篡改资金数据。其次,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还储存着企业的销的商业秘密。这些商业机密,包括供应商信息、原材料采购价格、基本成本费用、定单、客户数据等,一旦被泄漏,可能造成比直接资金损失更大的危害。
3.会计信息化系统风险防范措施
3.1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
(1)硬件方面。应该对存储重要数据的服务器、主机等进行一定的物理防护。可以定制专门的存放箱存放主机和交换机等,上锁管理,由专人负责。应对断电和电压不稳的问题,可以配备一些稳压电源和应急电源。局域网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网线,可以在建筑地面、墙面上,安装封闭式的线路槽。另外,定期停机对主要的硬件设备进行清洁作业。(2)软件方面。定制软件时,要求软件公司提供相应的培训教程,在软件界面操作中,增加适当的提示功能,以避免操作人员错误。加强软件的账户信息管理与权限管理。相应权限的财会人员,只能进行相应层级的操作,同时软件中加强审核机制,关键操作,自动送达上层管理人员处,需要审核后才能生效。另外,软件应具备操作记录功能。每一个用户进行的操作,应该要都能根据时间进行准确的查询,增加可追溯性,并且为落实责任提供依据。
3.2管理方面的防范措施
(1)严格实行账户分级授权管理,明确岗位责任。每一级别的财会人员,在登录会计信息系统时,都有专有的账户名和密码,不允许互相借用,其操作与考核以及绩效挂钩,杜绝其他人员使用专属账户。(2)完善内部监督制度。系统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要明确分离,不能互相兼任。分级授权还要配合多级审查与审核制度,上级管理人员在审核与审查下级人员的操作时,只有允否权,没有修改权。(3)建立并落实严格的操机程序。一是硬件启动使用方面,比如外接设备与主机的开关机程序,主机的硬件的使用程序等。二是,软件操作规程及数据管理。比如系统的登录与操作规程,数据文档的建立与管理,数据文档的加密控制以及存放路径、备份等,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并且贯彻执行。
3.3外部防范措施
建立专业的防火墙与过滤系统,防范黑客入侵,以及内部人员访问外网泄密。对于需要存取数据时,必须使用加密的便携存储设备。对内部人员配发专门的加密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除此之外的设备,无法在内部计算机上读取。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统一的杀毒管理。
4.结语
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一般会计信息系统所具备功能,以中央银行会计信息为核心而设计与运用各子系统的集合。一是它涵盖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涵与观念;二是它是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各类子系统的集合。包括会计核算的相关业务系统(如:TCBS系统、ACS系统、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会计数据传输的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总行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三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中央银行信息库,应实现其数据大共享。四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广义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狭义的定义。它不仅指各系统本身,还包括其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数据档案、内控制度、安全防范、人才培养、业务培训等)。央行会计信息系统以其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功能为央行会计、国库、货币信贷、货币发行、财务、监管等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二、目前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人民银行已经搭建电子化基础框架,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已摆脱了以往繁杂的手工记账,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电子化方式核算。“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迅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完成业务信息化建设任务,开始向管理信息化阶段迈进。在遵循“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原则下,人民银行按照业务线条大规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据统计,人民银行已建立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综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反洗钱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103个应用系统,为人民银行履行各职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支持,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央行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整体性不足、相关性不强因各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只从本部门的业务状况和当时技术条件考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很少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问题,使得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形成标准各异的“烟囱”式系统。同时,各系统的开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技术和开发模式各异,一般各系统独立运行、管理和维护。有时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采用专人专机、专人负责的模式。这造成信息资源共享难、系统维护艰难、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整个信息系统间关系纵横交错、网络支持复杂、系统开销庞大3,也给业务人员工作带来了压力。目前,财务综合管理系统、ACS系统、国库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相互独立运行,每天一个基层县支行基础业务股业务人员完成当日业务需使用6~10个系统,3~6台电脑。因各应用系统的独立运行造成相关联系统(如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与ACS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ACS系统、货金系统与ACS系统)内数据无法自动校验、核对,只能以手工方式进行核对与汇总。为确保账务数据的准确性,财务报费用后需将财务系统数据与ACS系统数据进行核对,现在只能分别从两个系统打印账表人为进行手工核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ACS系统、发行基金与ACS系统等相关联系统也存在上述情况。会计财务部门汇总报表则更加困难,业务人员需分别从国库、财务、ACS、货金系统等系统中导出数据,然后进行手工汇总。若数据导出或数据汇总错误则整个报表错误,只能从头开始。如果各应用系统之间加强连通性,增强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各系统之间关联数据的自动校验、核对,报表的自动生成(汇总),这不仅减轻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不健全、部分系统使用率不高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数量较多,但并未实现全覆盖且存在漏洞。一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主要为科技人员负责,而系统使用人为会计人员,业务系统未能充分满足会计人员的业务需求。从会计角度出发,系统存在风险但该风险不能通过系统设计程序来避免。二是系统开发未能综合考虑会计业务的各环节,仅针对会计业务的其中一个环节,新系统上线造成该业务环节与其他关联环节脱节、不一致的情况。三是相关会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系统》自身功能欠缺,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但部分应用系统使用率不高。如预算单位账户年检系统每年仅使用一次。近年来从普洱市情况看,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及外挂系统每年业务量不超100笔,如墨江县支行两个系统上线以来均未发生过业务。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不完善,存在风险隐患
1.会计内控认识不到位、会计信息沟通不畅。随着各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业务人员忙于新系统业务处理操作的学习忽视了对新系统中业务处理流程风险防范的学习。将风险防范依赖于新系统自身的平衡校验及风险防范设计,淡化了业务流程中的人为控制,形成“只要系统校验通过就行”的不良习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存在014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55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4(CumulativetyNO.559)在信息沟通不畅问题,突出表现在公文传阅不及时。如15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会计业务人员需对系统内参数进行维护而至15日会计人员并未收到上调准备金率的文件资料
。2.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今年来随着央行会计业务的不断发展,会计新业务、新系统迅速被推广应用,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其操作规程与相关制度不配套,出现内部控制空白时间段。其次,现有的监督管理方法落后于业务系统的发展。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会计数据的核算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并未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或监督的标准,也未对事后部门进行培训指导。事后监督部门不清楚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加之没有统一的规范,存在监督难的问题,只能凭以往的经验监督。最后,目前的会计监督缺乏对系统内操作流程的监督。事后监督多以会计凭证资料为准,以最终的账务结果为依据,而没有对业务人员系统内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存在会计凭证与系统内操作不一致的情况,而只看账务结果是无法发现的。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一份更正(调库)通知书在系统内有多种操作方法(通过更正菜单、或其他菜单),业务结束后系统自动按其设计的原理对业务数据进行汇总,而最后呈现的账务结果一致。事后监督部门只看会计凭证是无法发现业务人员在系统内是如何操作的,该笔业务的明细只能通过系统内部查询。这也给业务监督部门提出了难题。
3.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现有会计内部控制未涉及计算机技术人员与会计人员权责如何分工、如何防范计算机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风险是会计人员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会计系统故障无法接收、发送网点业务;业务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或因数据工具损坏而造成无法读出、储存数据;计算机程序故障或由不正确的系统操作引起的错误
。(四)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中央银行会计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业务系统的运用,会计人员不仅需了解会计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知识和会计原理等不如手工会计直观,业务人员局限于业务的计算机操作而忽视了对其原理的学习。因各个系统设计的思路不一致,其相关的操作也存在差异,对应风险点不同,原有的会计知识已不能满足当前要求,这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更新会计信息适应新的发展。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者是会计人员,若会计人员不会使用或者不懂系统运行原理则丧失了系统开发的意义。
(五)会计资料收集、会计档案管理手段落后随着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数据、档案不仅包括手工账本和登记簿,电子数据资料也是会计档案的重要组成。目前对电子数据的保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只针对部分业务系统的电子数据保管进行零星的规定。其次,央行会计档案多以纸质资料的形式进行分散保管,存在查找资料难、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会计凭证、账户档案、数据资料、人员档案等处于分部门进行保管状态,调用一个文档或数据不仅需跨部门协调还需手工进行查找,上下级行资料调阅更需通过快递进行传阅,这不仅加大了调阅资料的时间也增加了数据资料的传递风险。因各类经济数据资源不共享,造成多个部门重复统计、收集相同会计数据,不仅加大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资源浪费。如今,商业银行已将会计资料归档和整理上收,会计资料进行影像扫描储存供会计人员查阅。现有的档案保管规定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部分档案资料的保管方式、方法未能在各项规定中找到,只能凭会计经验进行保管。总体来说,央行会计档案保管手段落后,档案保管也逐渐被忽视。
四、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一)构建总体框架,建立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各方联动研究并制定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目标、指导原则,制定可操作的执行标准和规范,供领域范围参考。可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采取各部门分步实施策略。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沟通建立建设央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构建
1.以硬、软件为基础,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购置的系统软件应是经过实践应用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技术成熟的。若各业务系统对计算机有特殊要求,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配置,严防因计算机问题造成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建立机房硬件服务器安全保护制度,安装火警防护系统及后备电源,以防突况发生。同时,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制度,以人员为关键,做好会计信息保密工作。
2.以技术控制为核心,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首先,对系统各操作员进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确认制度,确保用户的身份安全。其次,通过系统安装防火墙、查杀病毒、信息加密等方式,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同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的岗位控制和操作控制。在划分岗位职责时严格遵循岗位不相容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操作员在系统内操作应严格遵循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并建立日志备查。最后,做好数据备份与数据保管工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及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3.以网络为中心,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及时监测中央银行系统内网络的运行情况,查找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系统外导入系统内时应加大对传输数据的安全性监测,确保导入系统内数据安全严防病毒入侵。
4.以备用系统为保障,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应建立健全备用系统保障制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情况处置预案,并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做到备而有用,确保系统运行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一是制定应用系统设计和实行的总体框架及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和储存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增加整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增强对业务需求变化和组织机构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整合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统筹考虑,合并或取消部分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建立高效的系统。建议将部分业务系统整合,业务人员可在同一系统的不同菜单内办理多种业务,减少一种业务对应一个应用系统的局面。三是加大空白领域(支付结算)的系统开发,改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的不足,不断完善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
(四)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建设提高业务人员风险防范认识,改变依赖系统控制的思想。加快内控制度建设,使之与系统同步,消除会计监督的空白。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改善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办法,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对应与之相关的监督手法,使之能有效的对各应用系统进行监督。同时,应加强各应用系统内的操作监督,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防系统内操作的随意性。加大新系统业务培训力度,尽快转变新系统的工作理念,以适应新系统的需要,彻底纠正以往旧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会计信息系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大专实用型人才服务的。但电大开放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轻视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研究,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教学的发展职称论文。
1加以正确引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电大开放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学生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普遍心理急躁。多数成人教育对象由于自己基础知识薄弱,没有高文凭学历,在客观上存在一种强烈的追赶欲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动机。随着近年来在许多方面过于看重学历,使一部分人在危机感沉重的情况下,不是从获取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和工作出发,而是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明确告诉学生电大开放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其次,教师应在该课程开课前将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向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抛弃应试学习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确考核合格并不代表他们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就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系统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前沿理论为指导,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它是中央电大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改进课程测评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会计实务两部分。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容占考核比例较小,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带而过,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也掉以轻心,以至于学生不能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貌,很难进一步深入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甚至于学生今后很难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工作。
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除应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软件选型、会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人才建设、软件实施和运行管理和维护,全面分析财务软件各个系统和模块间的联系与区别外,还应介绍一些前瞻性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和应用。如电子商务、网上会计信息与收集、网上银行、网络财务、网络审计技术、企业价值增值会计、多维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信息系统技术在作业成本法等方面的应用方法等,从而使学生掌握企业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领域有一些超前的概念,扩展其视野和思路,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现在或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实际中有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课件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这一点更适合涉及面相当广泛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要合理选用教学内容,制作要突出中心,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从课件中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以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为例,目前多为在职人员,他们边工作边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流的及时性较差。学校和教师应认真研究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存在的困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教师可将CAI课件、教学仿真软件、在线实验或离线实验等教学软件包及实践教学导学资料等挂在网站上,供学生们下载、学习,并利用该网站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答疑、布置和批改作业以及信息等。
3.2开展讨论式双向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灌输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是开展双向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前一次课就把课堂讨论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准备将要讨论的问题,自已的学习体会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3.3因材施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个别性。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性化学习进行充分了解,要对不同素质、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指导。②针对性。要针对实践训练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指导;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学生本人的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③启迪性。要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勤思考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的是验证式的实验教学。即教师按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演示一遍,学生按案例内容操作一遍。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不够清晰,多数学生概念模糊,更谈不上将会计信息系统的各模块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完善实验组织和实验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实验组织实验的组织应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在进行岗位模拟时,应根据案例内容和流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位上的会计角色并进行角色互换,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案例和全过程的操作。
4.2验证式实验教学和探索式实验教学并用的方法电大开放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验证式或模拟式实验教学方法,在验证式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探索式实验教学法。如电大开放所使用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是用友通,学生按实验教程从权限设置、建账套开始,完成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存货管理等子系统的核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可以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这一阶段的教学,因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会计软件,所以很可能会出现“教过就会,没教过就不会”的情况。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生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探索式实验教学,即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会计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最后,学生可在上述会计核算基础上和相关的补充基础资料上,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通用操作方法进行书面总结和讨论,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保证其操作适应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是很有裨益的。当然由于开放教育的特点,使用探索式实验教学法时学生完全使用课上学时较难完成相应内容的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总之,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大专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伟超.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2]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1.
[3]徐淑静.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的整合[J].成功(教育).2008.(7)
[4]蔡军.会计专业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摘要】管理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实现现代管理、长期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建立科学完善和及时高效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使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资源,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壮大。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企业要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就必须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企业管理和经营框架中处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为企业信息化战略提供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决策数据。传统的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一、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及缺陷
传统的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分类系统,即将会计反映的对象具体化要素,最终体现在用于分类的会计科目上,人们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用财务报表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主要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处理水平较低时期产生的,借助分割汇总细节的方式,来弥补和适应人脑记忆力和细节处理能力有限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计算机化的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也只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会计循环实现自动化,这种体系结构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显:
(一)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没有实现企业内的数据集成
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从不同的管理视角各建立一套专用信息系统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各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分类方法,各自从同一业务事件中选择、记录、加工与传递该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导致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不一致、信息隔阂和大量数据重复存储,产生冗余。
(二)该体系结构仅采集了企业会计事件的会计数据子集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采集企业组织的所有业务事件的全部数据,只是将影响企业组织资产、负债及权益的业务事件,即会计事件予以关注,并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财务影响采集并记录到会计系统,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件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该系统的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统辅助管理决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组织业务活动的能力。
(三)数据并没有在业务活动发生时被实时记录和处理
采集会计信息是在业务事件发生后,即使是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也是按天、周甚至月来进行收集和处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财务报表还必须经过审核、记账、对账、账项调整等一系列会计循环,通常要到月底结账后,才能出具会计报表。显然,会计信息的不及时,必然降低其相关性。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滞性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用作实时决策的价值。
(四)该体系结构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采集和存储数据
在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包含了业务活动中会计事项的较详细数据。这些业务活动的一部分数据以记账凭证的形式被记入会计信息系统中,然后汇总记入日记账、各总分类账及总账,最后生成报表。这种处理方法重复存储数据——同样的数据被重复存储多次,区别仅在于汇总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分类账后,就很难以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事件的本来面目。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输出会计报表,将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汇总数据,只能满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体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这些需求所需的相应信息汇总标准。
(五)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
视图是指企业处理的业务对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执行具体功能的活动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预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确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而未能存储满足形成业务活动不同视图的所有数据,限制了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再满足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生产出信息用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越来越有限。仅仅将会计流程予以电算化,实现会计流程的自动化,并不能改变手工环境下的本质。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传统会计犹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过去500年的风浪和急剧变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态环境已使它千疮百孔。为什么我们非要花力气补丁加补丁地维护这个老古董而不选用最新技术材料来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事件。
1、业务过程(BusinessProcess)
业务过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业务过程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管理目标和特定的环境设计的,将组织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联系起来的基础。一个极为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业务过程发生危机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组织体系和混乱的业务过程少得多。
组织通过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商品和服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的。不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如何,每个组织都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业务过程。
(1)获取/支付过程。获取/支付过程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为获取资源支付款项的活动。主要包括:获取、接收企业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付实收商品和服务的款项,以及适当维护获取的商品和服务,并在需要时提供商品和服务。
(2)转换业务过程。转换业务过程是将获取的资源转换为提供给顾客的商品或劳动服务活动。通过转换过程,将最初获取的商品和服务转换为满足不同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
(3)销售/收款过程。该事件包括一系列与交付商品和服务给顾客并收取款项的过程。
2、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过程是指信息的挖掘、传递、反馈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把企业的信息过程分为三类:实时记录业务活动数据;存储和维护企业相关数据并实时更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业决策者利用这些实时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相关的决策。当组织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变化时,信息过程也随之变化。当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管理过程融为一体时,组织完成其目标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强。
3、事件(Events)
业务过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独立的业务事件。过程中的事件分为三类: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和决策/管理事件。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业务活动。
信息事件与信息过程相关。也可以分为三类:记录业务事件的有关数据、存储和维护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信息事件与业务事件的关系是:业务事件触发信息事件。例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是一个业务事件,而“记录本次采购数据”和“传递发票”等则是信息事件。
决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户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会触发业务事件或信息事件。如:更新设备决策时触发购买设备业务事件。当决策者评估业务过程时,触发报告有关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业务活动(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彻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这种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业务事件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实时地采集并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而不作任何加工处理。信息使用者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请求事件触发,并驱动系统相应的报告工具,按选定的信息处理规则处理源数据库中的业务事件数据,再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需要的视图输出。这种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了被称“三库理论”的开发技术和事件驱动的实现方法。“三库”就是指源数据库、(用户)目的库和报告工具库,三库彼此独立。
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企业业务活动中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用户)目的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确定用户需要的信息报告模板。报告工具库相对稳定,可细分为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等。模型库主要包括各种核算及管理决策模型;方法库包含各种或选的计量、估价及表达方法;知识库存放各种法令规则、技术方法的解释及示例,并且还可能包含一些与决策有关的判断、选择、分析和推理等知识。报告工具库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各种信息处理规则,几乎能支持所有视图的信息需求。
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实时地采集并记录业务事件数据,实现企业组织对日常业务活动的响应和处理。这个系统是企业组织业务事件的一个即时处理中心,系统运行在一个操作型数据库系统(业务数据库RDBMS)环境下,主要是面向顾客应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务处理和操作型数据的查询处理。该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频率高、速度快,及时给予用户响应;系统已被训练成根据企业组织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来处理并报告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是一个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这种操作系统是典型的结构化系统,它虽然能自动地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日常业务事件,但是仅能提供少数方法来输入或访问所管理的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决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组织为保持和提高竞争性和可盈利性,正力图将操作系统中大量业务数据扩展到联机分析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其处理模式即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企业组织借助联机分析OLAP可从中得到各种面向主题的统计信息和经过计算的结论,即商业智能应用到系统来支持分析决策,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有更好的访问信息,无疑有助于企业组织取得竞争优势。而数据仓库技术是实现这种联机分析处理的关键,取得竞争优势的要求驱动着一些企业组织掀起了建立基于企业数据仓库系统的研究热潮。
三、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管理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实现现代管理、长期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完善和及时高效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使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资源,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壮大。拥有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就拥有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欧阳电平,陈潇怡,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第57卷,(4).
阿妮塔·S.霍兰德等着,杨周南等译.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系统安全体系 金融会计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安全特点。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的减弱,从而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使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的网络金融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金融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企业重要的数据泄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三)金融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金融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来自于:①泄密。未授权人员非法侵入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机密换取钱财。②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
三、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防范和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会计工作在信息系统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开展,笔者特建议如下:
(一)程序设计、开发阶段加强系统安全技术措施的运用。首先,要求业务部门谋划系统业务需求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对系统安全提出明确、具体的业务需求,一改过去重功能轻安全的做法;其次,在软件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软件编辑人员应选用安全性能高的数据库、运用严密的编程语言开发软件,尽量减少程序上的安全“BUG”;再次,在硬件选型时,要尽量采用安全性能高、运行质量好的设备,减少硬件安全隐患;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金融系统软件开发规范和硬件选型标准,尤其明确安全规范。
(二)会计计算机系统应用阶段安全防范。
1 建议各银行对会计系统内计算机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对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房、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2 各家银行有必要对自家先投入使用的会计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自我分析,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系统设计、开发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版本软件进行换版升级。
3 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基本的还是人的
因素。因此,需要尽更大的努力去提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尤其对会计系统安全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教育工作。
4 将金融会计网络安全作为今后研究和防范的重点。目前金融计算机网络已走进我们身边,无论是集中结算体系的运转、电子联行通汇还是新兴的银行卡清算系统、网上银行和其他网上会计服务项目的开通,都离不开网络,而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也逐渐以网络的安全防范为重点,因为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安全。我们认为目前列入会计网络安全工作议事日程的就是尽快制定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建设规范,并逐级成立管理机构,负责网络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能验收和负责日常网络安全工作,如定期的安全检查,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和修改网络规范的建议等。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银行系统第一届安全信息交流会”上,人民银行聘请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作为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顾问的做法,值得基层银行借鉴。
(三)加快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改变制度和法规滞后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认真分析目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存在诸多法规问题,要在征求有关计算机专家意见,并认真分析借鉴国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金融会计系统法规性问题做出预测,从而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融会计计算机安全规范和有关法规。其次,我们今后在利用计算机开发新的会计业务种类时,采取“试点一规范一推广”的模式制定金融会计领域的计算机安全规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的滞后现象。事实证明此种做法是成功的,比如我国积极吸取欧洲等国外银行在IC卡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在IC卡试用初期,就由人民银行牵头有组织地搞IC卡应用规范和IC卡机具规范,并推动联合发展,为我国IC卡业务的安全、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我们要善于根据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状况,及时完善和修改已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法规。
总之,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使得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以确保系统具有信息保密性、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篡改性、可验证性和可控制性。
参考文献:
[1]张荣.浅析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华章,2011,(18).
[2]赵森.网络技术对金融会计理论的影响.河南金融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7,(0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这次会议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同召开,第一次使用“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并替换了之前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因此,大家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开始认识会计信息化。2005年,专家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了“会计电算化” 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总结,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也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学术和教学领域目前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目前,学者们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有两种主要的观念,一种观念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另一种观念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阶段。这两种观念的模棱两可使得人们对其定义与关系疑惑丛生,由于搞不清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只能盲从于现有的文献和教材,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企业对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确切、教学概念不清晰、学术机构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确,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以及使会计信息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概念进行认真的剖析意义重大。
二、什么是“三论”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对现代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论是跨及各类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控制与通信共同的一般规律,是综合各类科学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技术。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对信息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两大方面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三者是独立的学科,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和计算机这三个领域。系统论用整体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信息论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论和控制论,而后两者是研究的基础。
我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对“三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观点比较一致。吴水澎教授对会计中“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这两者的概念及作用极为相似可以“合二为一”。李树林指出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上对“三论”的实施条件全部符合,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并兼具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中南财经大学的郭道扬教授运用“三论”的理念,在其会计控制论一文中指出会计是为人类实现控制社会经济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2008 年,杨时展教授对会计信息控制论和反映论相互关系的评论被《会计之友》杂志转载。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需求内容之间的矛盾,建议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理念中建立“需求决定型”概念。程宏伟等(2007)基于系统模块角度研究价值链会计,深刻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曾爱民和南星恒(2009)从广义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它集“三论”中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所有特点于一身,有利于人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并统一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争论。
三、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
我们要对会计信息化的自身含义和外延含义都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关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哲学的观点看,概念即为人类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概括。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概念一般用简明的语句说明其内涵。概念的逻辑方法是对其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进行揭示。用一般定义概念的公式进行如下概念定义: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其中,“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为一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因此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AIS)。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论的整体最优,会计信息系统按模块讨论其集成性,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各模块间的层次结构等;将物流、资金流、人员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网,它们肩负着各自的任务存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通过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会计信息的来源、会计信 息的提供、会计数据的处理及利用过程;控制论主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并进行反馈,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反映,必要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构成。其中,M(management)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规范,是指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审计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会计信息处理及控制器依赖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珠算,钻孔机,计算机系统,其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狭义的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会计信息系统在T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被分为手工、机械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处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开发监审会计信息系统者等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S(surrounding)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宏微观环境,如社会经济、技术等。
I(information)因素与以上四个因素共同称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五大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为规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被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会计业务,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存储以及加工,对会计利益相关者输出会计信息并实时反馈,指导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以及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杨周南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书中对计算机会计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对数据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管理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系统,因此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以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符合定义公式和演绎推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定义。
(二)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三论”角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这四个方面,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过程。首先,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即为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会计的各要素都产生了影响,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建。其次,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会计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反映了会计信息系统五大要素,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再次,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利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影响,对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辅助建议,以此来反映、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审等会计功能。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提高。最后,不断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还有加强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实现最大的组织经济利息等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程度,通过会计信息提高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层次都有应用,会计信息一般被我们划分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以及会计决策信息化三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也被人们称为会计核算信息化,指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之前人们一直手工进行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提供工作,而会计电算化产生后这些工作可用计算机代替,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因此会计电算化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工作。
2. 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了信息论的特点,会计工作不仅是生成、供应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管理的一项活动。会计管理具有对自动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使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活动的预测和决策等职能。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基础,所以会计核算层的信息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重新建造会计管理模式,使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为了使会计利益相关者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开发,以会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以此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 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对会计决策和预测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决策信息系统中。会计决策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运用会计核算数据参与企业决策并综合分析企业所在领域内其他企业经营和竞争状况、相关行业的经营数据、国内外大环境的经营数据,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认清其核心竞争力,预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决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电子商务会计
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来界定电子商务会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net)检索了包含电子商务会计为主题的论文并查阅相关书本及资料,发现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概念的论文少之又少。宿静和苏亚民在《论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描述电子商务会计是关于电子商务与会计学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种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的监督和审计非常及时,是为在线理财和电子商务事项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一步,我们从被定义概念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方面来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
根据普通意义上对概念进行定义的公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该公式中的“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义概念为电子商务会计,而本 文中对电子商务会计所应用到的邻近属概念即为会计学。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属性还是会计学,可以说是会计学大类的一个细分学科;而电子商务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种差,以区别于会计学大类下的其他细分学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会计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服务的会计。但是倘若从另外一种角度剖析被定义概念,即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方面来看,上述的被定义概念没有科学性,如何对上述的被定义概念进行界定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比如从以下这种角度出发,假设电子商务会计是一种对会计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采集和加工以及处理,则电子商务按理来说是临近属概念。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还是电子商务,那么会计就成了上述被定义概念公式中的种差。如果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电子商务,而会计是种差,则对应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服务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劳务。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则分别与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对应,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买卖信息来进行交易,即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易。根据汉语的主语以及定语的语法规则,会计电子商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恰当的被定义概念。但是该被定义概念还有待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宿静和苏亚民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其先定义技术基础,即“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接着定义基本内容,即“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最后定义目的,属于一种为电子商务事项以及在线理财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宿静和苏亚民关于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可是该定义仍然没有将基本内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逻辑思维要素表达清楚,不能够清楚地界定被定义概念的种差和临近属概念。同时,笔者也对其他关键词为电子商务会计的文献认真研读,从中得知大部分文献是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献研究电子商务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电子商务会计这一概念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四、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电子商务会计由于是新产生的学科,目前对于其概念的定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从教学的视角来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种多样,比较为大家熟知的有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一些名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名称和概念太多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无法适应,会产生教学概念模糊,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无法统一大家的思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与会计信息化相关教材名称的第一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其从“三论”的角度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符合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命名为会计电算化,如果把以电算化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为会计信息化,会使教材有名无实。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 [J].会计研究,2003(10).
[论文摘要]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
[4]王胜利.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22-24.
[论文摘要] 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转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天宇.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 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 于玉林. 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 王开田. 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
[4] 王胜利. 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 中国农业会计,2005(12):22-24.
[论文摘要]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转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
[4]王胜利.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