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气象论文范文

气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气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气象论文

第1篇

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的气象服务,应先从提高认识入手。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农村气象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2项同样重要的工作。农村气象服务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就谈不上优良的气象服务。

1.1转变认识,贴近三农,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在农村气象服务的传统认识中,经常把“天气预报”混同于“气象服务”,事实上,天气预报是气象业务,把预报当作服务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气象部门放弃了“农村气象服务”的研究,还会产生重技术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气象服务是对农村用户需求的满足,农村气象服务不仅要满足农村用户的需求,还要挖掘其需求,洞察其潜在需求,更要洞悉隐藏在农村用户需求后面的思想、渴望和动因。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者将特有的业务服务产品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服务技术相结合,形成为用户服务的解决方案。农村气象服务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气象业务和农村用户需求三者的密切结合。气象部门要把农村用户的需求变为气象服务者的思想,气象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和产品,也要紧跟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1.2坚持气象信息品牌,坚持服务的主动权不动摇

气象信息品牌是气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气象面向社会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服务方面。综合气象信息平台是面向社会大众最直接、最实时的服务窗口,只有在综合气象信息平台的支撑下,才能展现气象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展现气象文化的魅力。气象事业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气象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气象信息服务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气象信息权的专属特性;二是气象信息服务手段的全面保证;三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突发临时性的应急需要;四是气象基本业务发展的需要。

1.3从发展“文化”的高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的品牌建设

将气象信息服务提高到发展“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现在,气象信息服务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根植于社会,气象服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又为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注入了新的、实质性的内容,给气象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长期而充满活力的发展诉求。进行气象文化的品牌建设,必须坚持以公益服务为出发点,坚持以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先导。对于气象文化的发展,应该是技术上的“百花齐放”和需求上的“百家争鸣”,即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气象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实时认识社会大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气象服务文化的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应用的方案

2.1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将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和技术之上的服务手段同现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自身特点相结合,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必由之路。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包括:语音、短信、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大屏幕等媒体,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平台单元,基于公益性和防灾减灾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统一、协调、全面的基于信息的服务出口和公众信息的入口问题。在完善平台建设基础李芬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上,着重建立气象服务评价体系和用户气象情报报告及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服务手段的性能和优势,建立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各有侧重、和谐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2前瞻性地跟进通信运营商的服务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气象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与时俱进、前瞻性地发展气象信息的服务技术和服务方式,才能满足人们随时了解最新气象信息的需求。信息表述的多媒体形式,是现代信息服务发展的潮流,3G时代的到来,将使网络带宽和终端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善,手机可获得的带宽成倍增长。现在,在3G平台上糅和了视频、音频和文字,这为构筑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WAP是未来数据业务的主流,其本身具有传输量大、支持多媒体和复杂交互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对气象信息服务进行一系列的整合,手机用户能将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终端,如天气预报、资料查询、信息定制等。今后几大运营商的技术发展方向,将主导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只有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才能保证气象信息服务跟得上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

2.3不断丰富气象服务的主题、模式和手段

(1)气象短信服务发展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气象短信隐含的“媒体”作用,利用这种“媒体”资源,就可为更多的公益性信息提供服务。(2)“音信互动”技术带来语音和文字的互为补充和信息广泛传播的途径,为做大做强气象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语音互动场景”技术为声讯平台提供了交互环境和信息交流的技术支持,为气象信息语音服务提供了良好服务的拓展空间。(4)语音、短信、WAP、彩信、WEB等不同服务手段之间互为补充的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技术,大大增强了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的生命力。(5)语音合成技术(TTS)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拓宽、深化了服务的内容,为各种专业服务、特色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6)3G技术的应用,让手机走向了多媒体时代,WAP服务将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了解到专业的气象信息。气象要素还设定告警通知,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未来的气象服务不能局限于单一内容或单一服务手段上,不断丰富气象信息服务主题、服务模式、推广模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技术,提高社会大众的参与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4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资源,为基本业务提供支持

综合气象信息平台可为提高基本业务水平服务。现代通信媒介的移动性、普及性,气象信息平台用户的广泛性,构成了为气象工作提供实时信息的潜在资源。如实时提供天气实况、灾情报告、用户信息报告等,这些信息可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提供帮助,平台也可为气象业务的数据传输、设备监控服务。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建立具有广泛基础和健全完善的气象服务评价体系长效机制;信息服务平台用户广泛,收集的评价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结果有利于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业务服务的发展方向。

2.5气象信息平台是气象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面向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气象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面向防灾减灾应用的实时处理平台,也可认为是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终端。该终端包含:日常数据处理和验证工作;人工坐席中的气象情报信息分析处理工作;面向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的气象服务信息更新工作;面向正常渠道的预报产品工作;各种预案的设定和各种天气灾害的自动监控;灾害性天气过程处理流程执行;防灾减灾流程的启动。

2.6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灾情报告和实时信息反馈机制

充分利用公众的实时气象情报,结合气象业务数据的预报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临近预报或预报惯性问题,无疑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1)建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电话和灾情报告志愿者队伍,可主动、迅速获取准确气象情报或灾害报告;(2)对于收集到的灾情信息进行接收、预处理,经分类、格式化、标准化后存入各类相应的数据库,构成了整个防灾减灾系统的信息支撑层。

2.7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为气象预警服务

气象信息平台可作为防灾减灾信息的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1)支持突发大容量信息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导致用户需求的异常峰值,这要求平台具有支持大容量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满足用户自发的服务需求、支持突发大容量下向用户主动服务的能力;(3)一定范围内用户能够同时获取信息,构成灾情预警信息的通信网络;(4)基于不同服务的分类机制和快速应急机制,为防灾减灾中的信息传递提供有效支持。

2.8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业务现代化服务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业务现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1)根据资料分析系统,判断预警的时间、地域和对象,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将预警信息发给用户,形成面向不同需求的报表、文件、网页等,进入整个防灾减灾的执行控制过程;(2)对于各种重要信息可在GIS进行实况显示,对气象部门的各种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属性进行分类显示,如:各种天气灾害预警的设置、管理、自动触发机制和预案启动后的执行过程等,包括实现方法、达到的效果、带来的效益等。

2.9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各行各业服务

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手段,为各行各业的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为业务工作提供自动化服务(自动传真、自动呼叫、自动通知、人性化服务等),为业务工作按时、有序开展服务(任务指派通知、任务催办或督办、统一消息服务等)等,都可以通过气象信息平台得以良好解决。这种主动的外呼服务,可以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服务,具有极大的增值服务发展空间,如叫早、催缴等。

2.10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应用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和面向全社会的应用。如:交通信息服务、为学校提供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服务、潮汐信息服务、公益性信息服务等;VSP技术以气象信息平台为基础,可为各行各业用户建立自己的语音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解决方案;面向各行各业用户的服务督查机制;面向各行各业用户的互动体验和服务推广机制等;开拓面向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服务,使平台成为地方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中心。

2.11大屏幕系统

对于重大天气过程的分析决策,使用大屏幕系统,具有展示的内容丰富、综合分析决策方便、允许参与决策的人多等功效。

2.12GIS地理信息系统

可将GIS技术应用到气象信息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基于GIS的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石是各类海量信息,包括空间地理信息以及属性信息,通过GIS技术可直观形象地管理和查询;并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结果能更形象直观地表达;GIS技术特有的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为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2.13通过人工坐席,开展互动和奖励机制

语音平台不应仅作为声讯平台,更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服务手段,如:提供短信发送、短信定制点播以及热线、彩信的定制点播和其他新服务开展的有效工具。结合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开展有奖服务等。通过坐席平台,将对服务平台的日常维护、用户服务以及日常管理集中化、流程化、规范化,确保气象信息服务开展的低成本和稳定性。

3结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应着重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天气预报是信息、信息情报收集、跟进服务和灾后评估4个环节工作的前提;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先进的气象技术和设备,但要为农村用户提供卓越的服务,还须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农村用户需求的把握,要前瞻性地为农村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服务。

(2)只有充分利用语音、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优势,将气象业务与信息技术结合,形成具有全方位反馈机制的性能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气象信息迅速传播和及时收集。

(3)要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平台单元,构造以服务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服务网络,才能符合天气灾害地域性和区域性的特征,有利于对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监测、诊断和预测预报。

(4)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的技术是一种复合型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现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气象业务的结合,先进的气象科技与不断发展的农村用户需求的结合,防灾减灾工作中避害与趋利的结合,气象服务与气象业务的结合。

第2篇

气象新闻报道在我国最早并不是以“气象新闻”命名的,而是人们熟知的“天气预报”。1980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在中国突破了电视天气预报“零的突破”。气象信息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入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持续了20多年。其时,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仅仅就是一种便民节目,属于单纯的信息播报。

气象新闻对天气预报的突破过程由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事件来见证。

2003年10月,《北京青年报》改版,在《天天副刊》版块中增加“每日指南”版,该版为彩色专版,内容为北京地区“今日天气”,包括气温、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相对湿度预报,上下班天气预报、感冒气象指数预报、空气污染情况预报等,另有全国及世界主要城市天气情况,并附有地图。此时的“每日指南”版是作为“服务版”与读者见面的。

2003年11月,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光明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创刊伊始,该报在封底专辟“气象新闻”版,用一个整版作气象新闻,这在北京众多媒体中并不多见,时至今日,在京城仍是一枝独秀。

此后,北京以外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创办“气象新闻”版,如《厦门日报》、《楚天都市报》、《重庆日报》等等,由此,“气象新闻”完成了从天气信息到新闻品种的蜕变,开始以专版的形式见诸报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及比较成熟的版式,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

2突破线性的报道模式

以报纸为例,2003年前的“天气预报”的形式如同一条直线,内容基本上是:“今天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最高气温xx度,最低温度xx,风力x级,风向xx;明天多云转晴,最高气温xx,最低气温xx”。

2003年,《南方都市报》率先开辟“气象新闻”专版,于是“气象新闻”有了自己的身份。之后,气象新闻报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对气象新闻的全方位解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长报道时间和范围。原来仅是未来三天的天气状况。现在可以对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这样大大便利了受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播报的地点范围也由原来的本地天气状况拓宽到对一些重要城市的预报。给了受众出行一个很好的参考。

(2)扩大报道种类。报道种类由原来单纯的气象信息增加了气象方面的消息、空气质量等的预报,贴心提示,此外还配有气象新闻图片。同时还有天气小常识等。

(3)以彩色专版见诸报端。原来天气预报的位置大多位于报头的右上角或报纸中缝等不太重要的地方的地方,字号也略小于它内容的字号。成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的气象新闻以彩色专版的形式出现,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当作一个新闻品种来经营。同时版面位置固定切处于报纸的重要位置,一般在A叠的封底,版式也基本固定。

3突破封闭的信息视角

气象新闻报道的视角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报道理念的改变。也就是说从按部就班的、豆腐块式的播报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求,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气象报道中增加了生活提示、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贴心提示”,另外还分析天气变化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报道中,能够感受到媒体对受众的关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最重要的需求市场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从而对气象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具有服务功能的气象新闻恰恰是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新闻报道内在规律使然。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新闻,包括气象消息和天气情况,天然具有新闻的品质。

摘要:中国的气象报道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三大理念”是对气象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也是做好新时期气象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气象;新闻;信息;播报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气象;新闻;信息;播报

1突破简单的信息播报

气象新闻报道在我国最早并不是以“气象新闻”命名的,而是人们熟知的“天气预报”。1980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在中国突破了电视天气预报“零的突破”。气象信息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入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持续了20多年。其时,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仅仅就是一种便民节目,属于单纯的信息播报。

气象新闻对天气预报的突破过程由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事件来见证。

2003年10月,《北京青年报》改版,在《天天副刊》版块中增加“每日指南”版,该版为彩色专版,内容为北京地区“今日天气”,包括气温、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相对湿度预报,上下班天气预报、感冒气象指数预报、空气污染情况预报等,另有全国及世界主要城市天气情况,并附有地图。此时的“每日指南”版是作为“服务版”与读者见面的。

2003年11月,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光明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创刊伊始,该报在封底专辟“气象新闻”版,用一个整版作气象新闻,这在北京众多媒体中并不多见,时至今日,在京城仍是一枝独秀。

此后,北京以外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创办“气象新闻”版,如《厦门日报》、《楚天都市报》、《重庆日报》等等,由此,“气象新闻”完成了从天气信息到新闻品种的蜕变,开始以专版的形式见诸报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及比较成熟的版式,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

2突破线性的报道模式

以报纸为例,2003年前的“天气预报”的形式如同一条直线,内容基本上是:“今天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最高气温xx度,最低温度xx,风力x级,风向xx;明天多云转晴,最高气温xx,最低气温xx”。

2003年,《南方都市报》率先开辟“气象新闻”专版,于是“气象新闻”有了自己的身份。之后,气象新闻报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对气象新闻的全方位解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长报道时间和范围。原来仅是未来三天的天气状况。现在可以对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这样大大便利了受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播报的地点范围也由原来的本地天气状况拓宽到对一些重要城市的预报。给了受众出行一个很好的参考。

(2)扩大报道种类。报道种类由原来单纯的气象信息增加了气象方面的消息、空气质量等的预报,贴心提示,此外还配有气象新闻图片。同时还有天气小常识等。(3)以彩色专版见诸报端。原来天气预报的位置大多位于报头的右上角或报纸中缝等不太重要的地方的地方,字号也略小于它内容的字号。成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的气象新闻以彩色专版的形式出现,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当作一个新闻品种来经营。同时版面位置固定切处于报纸的重要位置,一般在A叠的封底,版式也基本固定。

3突破封闭的信息视角

气象新闻报道的视角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报道理念的改变。也就是说从按部就班的、豆腐块式的播报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求,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气象报道中增加了生活提示、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贴心提示”,另外还分析天气变化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报道中,能够感受到媒体对受众的关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最重要的需求市场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从而对气象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具有服务功能的气象新闻恰恰是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新闻报道内在规律使然。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新闻,包括气象消息和天气情况,天然具有新闻的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