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绿色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企业战略发展的正确性。因此,企业的绿色管理要从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做起,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经营由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绿色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加强绿色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绿色发展理念,给决策层提供真实、可比性强、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信息,促进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从而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效果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具体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结果。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规划无序、财务内控混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内控能力不足、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战略规划偏差,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薄弱
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和个人健康代价,一般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限制等条件,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浪费并无客观正确认识,只对与自身收益相关的各项因素有所评估和计划,从而导致了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并占绝对领导地位,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缺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引入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传统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包含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其中的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产品销售方面的风险以及税率调整、通货膨胀、宏观政策变化等方面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后劲与再生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必须以环境效益为前提,拒绝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提倡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科学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及保护自然环境
首先,合理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强化库存管理,保障资金结构的合理;建立应收账体系,规范产品购销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其次,企业要有投资管理。在面向市场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对内要加强人力资源投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综合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再次,要规范企业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财务管理人员要对投资项目启动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最后,合理地对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估计,保证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可控、可恢复的。始终保持绿色理念贯彻到企业财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
(三)完善企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增强责任意识。鉴于企业发展存在的资金紧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体系,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意识方面的引导工作,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财务管理、投资规划朝着规范化、法律化、科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提供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在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要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支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财务骨干队伍。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全社会应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尤其应加强对财务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对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管理意识,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新思想,在企业产、供、销过程中,从资源筹措、投放、耗费到资金的收回及分配诸过程都要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风险、环保风险等理念贯穿始终,最终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相关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内信息的顺畅流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估,促进财务人员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还可以有效减少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续性。例如,当出现环境污染风险事件、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或者应收账款成本上升等现象时,就可根据具体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小危害。
四、总结
1.调整金融发展结构,稳定金融发展速度根据中美两国的金融发展数据比较,根据中美两国的银行存款/GDP对比,中国的存款货币量在GDP中所占比重(约达到181.4%)不断呈上升趋势,并持续高于美国,中国的存款货币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比较中得出,美国的银行存款/GDP比值(约达到83.1%)要相对稳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比例较低。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金融机构的中心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对金融管理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强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结构的调整,提高金融管理的水平,能够更加利于发挥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金融管理作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能够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更加规范的秩序,也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金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研究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能够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制衡方式,能够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的有效管理,能够实现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推动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实现资金失控预警,调整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开放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使得经济危机肆意扩张。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各国的企业更加容易进行投机,市场监管的漏洞也更加容易暴露出来,投资者会更加狂热的追求自身利益。市场的扩张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稳定因素,金融业更容易受到经济的冲击。因此,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近年来,各国的金融机构都在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以实现对金融行业的控制,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机构采用了不同的措施,美国推出了金融监管方案,欧盟则制定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很多国家的金融管理并不能很好的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各国的金融管理也急需要进行改革和控制,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显现出了诸多漏洞,管理理念的落后和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管理很难应对和预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我们需要从金融管理角度对金融业进行调整,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1.调整金融结构,优化管理系统金融管理的改革和发展需要金融环境的改变。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在金融结构上做出调整,以创造金融发展环境。首先,要为金融管理提供法制化环境。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合理的制定金融管理规范,使金融管理能够按照制度化的管理流程进行操作。其次,要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稳定的金融市场。要提高金融的开放性,要使金融行业的各种许可性规范更加灵活,为使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最后要建立金融管理体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确定以各商业银行为中心,其他金融机构相互补充的体系,完善管理规章和制度建设,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促进金融沟通的便捷性。
2.适用公司法人制度,促使金融机构政策有效性在对金融机构的改革中,要适用先进的公司法人制度,要利用法人治理机构的有效性和制衡性对金融机构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法人治理机构能够使企业发挥更强的凝聚力和更大的影响力,能够实现管理的协调。金融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就能推动金融管理的该笑醒,能够确保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的实现。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内部的协调运转,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效决策,为企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机构保障,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一、财政体制与养老保险体制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
1.“条块分割”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难以形成,基金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转轨时期衍生而来的社保体制上带有明显弊病,社保相关部门各自管理和支配一种基金,不能形成社保基金总体的统筹协调。基金的分散管理,其收、支、余归各部门,可以给部门带来一定的利益,使得部门为了既得利益不愿将基金管理权上交实行统筹协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带来一系统列矛盾:①县、市、省级的统筹和部门统筹,都是局部统筹,容易出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保险和支付水平结余资金的悬殊差别,使客观上因生产力差距产生的分配不公得不到有力的调节,难以有效地体现社会保险的互济性。②多家分管,自成体系,规范性差并且机构重叠,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增加管理成本费用开支。③监督制约薄弱,结余资金不同程度地存在挪用和浪费现象,出现了用养老保险金谋求部门利益和管理者个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动用结余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甚至盖办公楼、宿舍和从事房地产与证券投资,造成一些投资难以收回的状况,更谈不上保值增值。④极不利于实现社会化管理。由于各部门实行的社会保险的制度、标准、政策不一样,同一保险项目,缴费和待遇水平有较大差异,造成苦乐不均和相互攀比,无法形成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和方式。
2.养老保险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支付危机。
(1)部门分别管理下的社会保险缴费缺乏硬约束和法律保障,保险费欠交严重。现行社会保险筹资方式主要是采取部门的规章或政府的条例形式,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力量,约束性大打折扣。如有些企业单位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或隐瞒工资总额,或少报在职职工人数,或转移银行账户,少缴或拖欠不缴,甚至以新办企业为理由拒缴,而行政法规往往对上述行为缺乏追究的力量。
(2)低统筹水平下的高替代率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从世界各国来看,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通常不超过60%,也有的国家以缴费年限的长短来决定替代率水平。我国现行养老保障替代率大约平均在80%左右,1999年普调30%的基本工资,对离退休人员提高15%~30%的养老金标准,又把替代率提高到90%左右,这无疑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
(3)转制时期的“老人”和“中人”养老制度变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债务,加剧了养老保险支付困难。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一部分已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和一部分已参加一定时期工作的中年职工,他们在过去或长或短的时期内未能按新制度的缴费规定积累养老基金,其退休后的养老金,将全部或部分地依靠后人的缴费或政府的补助来承担。但是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制度下,“新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只有社会统筹部分可以充当弥补“老人”和“中人”养老金欠账的财力,而“个人账户”部分如果也用来弥补养老金欠账,只是矛盾后移,同样会出现“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老工业城市,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较高,老龄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所承担的养老金支出任务较重,而近几年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因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使企业养老金的收缴出现困难,从而造成养老保险的收不抵支。另一种情况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或者是一些市场不景气的行业如煤炭、纺织行业,因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亏损严重,使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发生困难,而支出负担不能减下来,使养老保险支付困难提前到来。
3.政府财政尚未建立支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常规渠道。
任何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通常有税收优惠、预算管理、财政补助和财务会计制度管理手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着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虽然政府财政参与了养老保险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支持养老保险制度的税收优惠办法和财政补助办法,也未编制社会保障预算,以致财政对包括养老保险收支在内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职能严重缺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处于县、市、省级地方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上下互不通气,各级收支的真实性如何,结余资金多少,结余资金怎样使用的,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能说得清楚;出现了部分地区和行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状况。面对这种过早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问题,财政被迫充当“救火队”,常规渠道尚未形成,应急职能已先启动。中央财政及国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无法详细审查各地收不抵支的原因及真实性的情况下,1998年以来连续给予地方上百亿元的养老保险补助。显然这种缺乏审查程序的财政补助,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虚假性。
二、几点建议
1.社保体系中应强调政府财政的支持作用,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国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参与和提供者,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发生了危机,因此有不少学者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所起的作用表示质疑,甚至否定了政府的作用,而一味强调市场在社保体系中的作用。虽然市场在社会保险基金运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现阶段国家还是社保体系的最重要主体(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纯市场行为对于我国很难发挥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基金体系中应当强调政府的支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它是以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通常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5%~50%)为基础的。我国尽管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较低,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理顺,国家财政实力会逐步增强,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的支出能力也应逐步增强。
在强调政府财政的支持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政府需要管理的范围,即主要指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部分。而且统一管理本身也有如何完善管理体制的问题。如果只强调集中,不同时做好管理,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会出现问题甚至更严重的新问题。社会保障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也没必要完全让政府来承担。在由社会解决的部分,在非基本养老保险部分,或者说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其他养老保险部分,应实行多条腿走路,鼓励开展竞争,并将竞争引向有序的制度化建设。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建立养老保障财政补助制度,弥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财政补助也是普遍运用的财政支持手段,几乎所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都离不开政府财政定期或不定期的补贴,以弥补养老保险收入的不足。之所以要建立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制度,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存在;二是由于人口日益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不断增大。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渡过支付危机,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
关于养老保险财政补助的资金来源,从国外的情况看,有的国家不论养老保险是否出现债务,总是从政府财政支出中安排固定比例的预算资金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有的国家则是在养老保险出现财政亏空时给予临时性补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转制阶段,存在巨额隐性债务,弥补这些债务要多渠道筹资: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财政支出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弥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据专家测算,如果连续20~25年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拿出5%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补助,就能基本解决隐性债务的补偿问题。二是与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结合起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这可以通过产权市场出售、转让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也可以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出让部分股权或将部分股权收益划出,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发行部分认可债券和彩票,充实养老保险基金。
3.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规范的财政预算管理。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提高对基本养老支出的需要,又不能超越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选择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将基本养老基金纳入政府的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养老基金管理的效率和使用的安全。预算管理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基金预算,将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财务状况放在政府公共预算之外,以基金的形式反映;二是将社会保障资金纳入预算内,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政府担负起全部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三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将一般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编制内容全面的社会保障预算。其中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是把来自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结余资金投资及调剂基金的使用情况,体现国家社会保障的总水平,因而它优于其他形式的预算管理。
(1)养老基金的收支管理,包括养老基金筹集和支付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企业单位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及时和足额入库;政府安排的养老保险补助是否到位;养老金支付标准是否符合制度和政策规定。应定期编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周转计划。
(2)结余基金的投资管理。主要是对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投资方向和投资预期收益率和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实现保值增值。具体的投资决策应交给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有关方面要监督投资运营的过程,防止违规的高风险操作,对结余基金的投向在预算上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