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纠纷论文范文

护理纠纷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纠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纠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护患纠纷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俗语所说的规矩在行业中就是规章制度。医疗行业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更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确保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制度的内容,自觉严格地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照章办事。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院必须以质量寻求病人,以质量寻求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护理人员要强化质量意识,坚持质量标准,履行质量程序,加强质量监控,提高质量水平。护理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充实专业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在护理活动中努力做到:学习技术要精益求精,运用技术要规范操作,创新技术要科学求实。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以一流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病人的康复,赢得病人的信赖。

3转变服务理念,增强超前服务意识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服务的需要,护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服务工作要主动超前,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当前引发护患纠纷的热点之一就是住院病人的费用问题。因此,主管护士对新入院病人除介绍“病人入院须知”及住院环境等,还应主动超前介绍实施“一日清单”的目的,病人需要做哪些检查及治疗。说明解释等服务性工作主动超前可增加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诚信度,避免病人及家属的疑虑和误解,为防范护患纠纷奠定良好的基础。

4书写护理文书要规范

护理文书是法律文书,护理文书把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记录在案,为医生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规范的护理记录也为医疗诊断提供了依据。因此,护理文书也是防范护患纠纷的法律依据。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客观、及时、真实准确、认真详细地记录,使书写的护理文书成为科学规范、系统严密、全面完整、保存完好的护理资料,为医疗事故举证提供重要依据。

5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护理操作规程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实践,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其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性。护理操作规程是预防差错事故的要素,也是防范护患纠纷的准则和依据。因此,护理人员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应严格按程序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

6尊重病人的权利

尊重病人的权利是护理人员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内容之一,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如不谨慎行事,就可能侵犯病人的权利而导致护患纠纷。为此,护理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如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等,该问题一定要充分说明,必要时可重复说明,让病人了解知情,心中有数;(2)尊重病人的消费同意权。医护人员首先要考虑病人对消费的承受能力,在必要使用价高的药品及昂贵的检查时,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其必要性,要征得病人的同意并签字。护理人员在发用药物或陪同病人检查前,病人如有异议应及时向医生反馈解决,要让病人明明白白地自愿消费;(3)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对有隐私的病人,护理人员不应歧视病人,注意该保密的不要张扬泄密,保密性治疗须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可逐步稳妥地向病人讲明病情或只告诉家属,以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可让病人及家属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或接受治疗。

7严谨语言行为,保持和谐关系

第2篇

1.1护理人员的问题

1.1.1护理质量的问题产科工作繁琐、周转率极高、产妇与新生儿均需观察与护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病人来住院的时间、人数、病情都难以预料,这给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晚夜班的护理人员一人当班时更为紧张。

1.1.2未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如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制度。未能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不能及时发现产妇及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1.1.3专业知识缺乏及实际操作能力差如产妇及家属提问不能正确作出回答及解释,静脉穿刺操作不能一次成功。判断能力差、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如遇急、危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抢救。

1.1.4护理沟通技术欠缺①说话语气生硬、面无表情、缺乏耐心、敷衍了事,使产妇及家属认为护理人员缺乏医德,服务态度差,无同情心。②各项护理操作前未作解释,暴露性操作前未作任何遮掩工作,使产妇认为工作人员不尊重他人隐私权。⑧沟通缺乏技巧,不能把握有利时机,讲话不注意分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2护理文书质量不过关

1.2.1护理记录不及时、缺项、漏项、书写时存在乱涂、乱刮、乱画现象。

1.2.2护理文书记录不真实、不整洁、内容公式化。

1.2.3急、危、重症患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客观、重点不突出,与医生在医疗文件书写时内容不一致。

1.2.4医学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无自我保护意识。

1.3管理者工作的强制化,对护理人员工作缺乏赞同与认可

在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与收入相对不平衡。

1.4医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1.4.1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交待的病情与解释不一致,导致患者及陪扩人员的不信任。

1.4.2由于医生与护士技术上的差别以及询问病史地点、时间不同,导致医疗文件书写内容刁二一致。

1.5产妇及家属的原因

1.5.1家属对医疗护理与医疗环境期望太高,对产妇及新生√L发生的一些问题(包括生理现象)过于紧张。

1.5.2个别家属及产妇素质较差,缺少社会道德,不尊重医护人员,甚至乱骂、污辱护理人员。

1.5.3语言、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使护理纠纷埋下隐患。

2防范措施

2.1提高护理质量

2.1.1病人多工作繁忙时实行弹性制排班,适当增添班次,使护理人员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燥。推广实行整体护理模式,把握有利沟通时机,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1.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1.3严格护理文书书写制度,遵照《湖南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实施,做到举证有据,保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2.1.4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各项学习,邀请权威专家、教授讲授专科知识,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管理方案。每年选派技术职称高、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优秀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对新调入、刚分配的工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实行优化考核制度。

2.2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化要求,使每个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护理文书的书写是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有利证据,也是保护自我的根本措施。

2.3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重视护理工作,关心护士,对优秀事迹及优秀个人加以适当奖励,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有可能发生纠纷的病人有预见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尽可能满足其需求,以尽可能化解医疗纠纷的隐患。

2.4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工作为前提,顾全大局,相互谅解,相互配合。

总结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护患关系的和谐,也给护理工作人员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工作上的不愉快:对医院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护理纠纷的及时预防与解决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维光.导致产科医疗纠纷的因素与防范措施.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

第3篇

分级护理[2]是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评估(以及医生所开的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并做出标识:特级护理红三角,一级护理蓝三角,二三级不做标识)。

1特级护理

1.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的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等。

1.2护理内容:①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客观完整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1.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完全丧失自护能力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2一级护理

2.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或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的病人。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

2.2护理内容:①每15~30min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2.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3二级护理

3.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幼儿等。

3.2护理内容:①每1~2h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指导病人提高其自护能力,促进身心健康。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3.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的自理能力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发挥部分补偿系统的作用,护士和病人共同承担病人的自理活动,根据不同程度分为以护士辅助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按医嘱给予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进行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和以病人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协助和指导病人早期正确进行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和睡眠等)。病人活动包括调整自护能力、满足自护需求、接受护士的帮助。护士的活动包括为病人实施一些自护活动、代偿病人自护方面的不足、根据病人需要予以帮助、调整病人的自护能力。

4三级护理

4.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能基本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选择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等。

4.2护理内容:①每日巡视病人2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护理。③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4.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有能力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健康指导时,护理人员应使用教育-支持系统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在护士的指导下,病人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护士活动包括调整及完善病人的自护能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病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护能力。

5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先进性

5.1赋予整体护理新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运用奥瑞姆自理理论对病人进行评估,准确找出病人及家属的自理缺陷,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和自理能力的改变,用奥瑞姆自理理论的三种护理系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引导病人和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充分调动了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发掘自理能力,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体现了病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病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拓宽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内容,构成了整体护理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3]。5.2以奥瑞姆自理学说指导护理与传统的分级护理相比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奥瑞姆自理学说以自我照顾为中心,最终目标是使个体担负起自我照顾的责任,对伤残老年病人尤为实用。通过护患共同商讨制定针对性、可行性的护理计划,有利于实现共同护理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而以传统的分级护理方式实施护理,护士根据医嘱的护理级别,按分级护理的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中对部分病人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病人的角色,病人和家属习惯被动的接受护理,助长了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不利于功能恢复[4]。

5.3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奥瑞姆自理理论使护士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保健的宣传者,扩大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中的作用,提高了护士在维持健康中的地位,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更加体现护士的价值,同时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5]。

6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前首先要求护士要结合护理工作的实践深刻学习、领会自护模式的内涵,为了合理正确应用理论对护士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6]。奥瑞姆自护模式应用过程非常繁杂,不仅要求护士具有一定水平,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心理学知识及护患沟通知识及技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还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既要充分满足病人的自护需求,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责任,以免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目前情况下该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2.

[3]毛秋云,孙爱芹,宁波,等.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病人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7.

[4]宋葆云,杨巧芳.Orem自护理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1053.

第4篇

1.1护理人员的问题

1.1.1护理质量的问题产科工作繁琐、周转率极高、产妇与新生儿均需观察与护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病人来住院的时间、人数、病情都难以预料,这给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晚夜班的护理人员一人当班时更为紧张。

1.1.2未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如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制度。未能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不能及时发现产妇及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1.1.3专业知识缺乏及实际操作能力差如产妇及家属提问不能正确作出回答及解释,静脉穿刺操作不能一次成功。判断能力差、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如遇急、危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抢救。

1.1.4护理沟通技术欠缺①说话语气生硬、面无表情、缺乏耐心、敷衍了事,使产妇及家属认为护理人员缺乏医德,服务态度差,无同情心。②各项护理操作前未作解释,暴露性操作前未作任何遮掩工作,使产妇认为工作人员不尊重他人隐私权。⑧沟通缺乏技巧,不能把握有利时机,讲话不注意分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2护理文书质量不过关

1.2.1护理记录不及时、缺项、漏项、书写时存在乱涂、乱刮、乱画现象。

1.2.2护理文书记录不真实、不整洁、内容公式化。

1.2.3急、危、重症患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客观、重点不突出,与医生在医疗文件书写时内容不一致。

1.2.4医学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无自我保护意识。

1.3管理者工作的强制化,对护理人员工作缺乏赞同与认可

在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与收入相对不平衡。

1.4医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1.4.1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交待的病情与解释不一致,导致患者及陪扩人员的不信任。

1.4.2由于医生与护士技术上的差别以及询问病史地点、时间不同,导致医疗文件书写内容刁二一致。

1.5产妇及家属的原因

1.5.1家属对医疗护理与医疗环境期望太高,对产妇及新生√L发生的一些问题(包括生理现象)过于紧张。

1.5.2个别家属及产妇素质较差,缺少社会道德,不尊重医护人员,甚至乱骂、污辱护理人员。

1.5.3语言、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使护理纠纷埋下隐患。

2防范措施

2.1提高护理质量

2.1.1病人多工作繁忙时实行弹性制排班,适当增添班次,使护理人员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燥。推广实行整体护理模式,把握有利沟通时机,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1.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1.3严格护理文书书写制度,遵照《湖南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实施,做到举证有据,保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2.1.4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各项学习,邀请权威专家、教授讲授专科知识,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管理方案。每年选派技术职称高、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优秀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对新调入、刚分配的工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实行优化考核制度。

2.2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化要求,使每个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护理文书的书写是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有利证据,也是保护自我的根本措施。

2.3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重视护理工作,关心护士,对优秀事迹及优秀个人加以适当奖励,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有可能发生纠纷的病人有预见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尽可能满足其需求,以尽可能化解医疗纠纷的隐患。

2.4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工作为前提,顾全大局,相互谅解,相互配合。

总结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护患关系的和谐,也给护理工作人员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工作上的不愉快:对医院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护理纠纷的及时预防与解决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5篇

1.1查对制度不严格手术室应执行严格的查对制度,如病人的查对制度,包括科别、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部位等应与病房责任护士查对交接后入手术室,入手术室再次查对,以确保无误。再如手术台上用品的清点,包括各种器械、纱布以及无菌手术包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灭菌指示卡是否符合要求,在关闭刀口时再次清点,以免器械遗留在手术区里或发生术中感染。

1.2责任心不强手术室护士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如果护士粗心大意,不按照护理操作规范工作,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1.3手术护理记录单内容描述含糊或与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有出入,少记、漏记、错记、涂改,甚至缺少某些记录单,都是引发手术室护理纠纷的隐患。

1.4语言行为不规范手术室应该是安静、严肃、认真的地方,有些手术室人员不注意自身形象和同事大声说笑或议论些损害他人的事,对患者冷漠、指责,甚至侮辱等行为,均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1.5手术的安置不当引起的并发症由于病人手术时间较长,肢体局部受压过久,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压疮。肢体过度伸展、旋转导致神经损伤,或因衬垫不当引起呼吸困难等。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制动,手术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种种预防压疮的措施,如手术床安置泡沫垫、小棉垫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患者处于安全舒适的手术,避免压疮的发生。尽管通过以上措施,可避免绝大多数手术时间短、体质好的患者发生压疮,但是少部分患者,由于术前水肿,如低蛋白、恶病质,加上手术时间长、术中不能移动等原因,还是有发生压疮的可能。如何让医患双方对这类情况达到相互理解,是一个可以商量解决的问题。

2防范措施

2.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法律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护理操作常规,对预防医疗纠纷有重要作用,如交接班制度、清点制度等等,从病人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起,每一步护理工作都必须做好查对。首先是查对病人的姓名、年龄、床号、科室、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者是病人、病人的肌肤有无损伤;术前、术中、术后的器械敷料的查对,用药、输血的查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两人两次以上认真核对,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行事,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并且要加强学习有关法律常识,这样既可为自己敲响警钟,也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严谨、规范。

2.2加强责任心,护理记录要规范重点记录术中所用无菌包是否消毒合格;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情况;术后患者标本留送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后的去向等。手术护理记录的内容有三不宜:(1)不宜过于详细地描述患者的手术过程,减少与医疗记录的重复和避免在书写过程中出现人为的差错;(2)不宜将麻醉医生观察患者的内容和麻醉医生已做记录的资料重复,过多的重复,容易出现人为的误差;(3)不宜将超出手术室护理工作范围以外的资料纳入。现医疗纠纷实行举证倒置,使医院陷入被动,但及时、完善、准确的记录是最有力的依据。

2.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医院竞争的也是服务,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真诚、认真地对待每一位病人,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温馨的就医环境,这样就会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不易产生抵抗情绪,服务质量是患者就医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护理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2.4建立术前压疮评估记录对于术中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可建立一个由医患双方签字认可的术前评估记录单。由手术室的护士评估患者后,与患者共同签订一份关于“有压疮发生的可能”的术前评估单。如果患者对手术室的护士评估有疑问,可由医院的相关机构进行评估,如情况属实,患者应在签同意书后,方可进入手术室。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可避免的压疮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5手术中病人的手术的安置以既符合手术操作要求又不过分妨碍病人的生理功能为原则。有些时候往往为了术野暴露,忽视了病人可能引起病人呼吸、循环、神经的损伤,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常常是手术室护士与医生协商的一个交点,但护士要坚持原则。

总之,作为手术室护理人员,为防范护理纠纷,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专业技能,并加强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浣沙.医护耦合性差错及其防范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4(35):227.

第6篇

【关键词】异位妊娠;甲氨蝶呤;护理

目前对无内出血或仅有少量内出血、无休克、病情较轻的非破裂性输卵管妊娠患者,尤其是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目前首选甲氨蝶呤(MTX)。MTX杀胚迅速,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亦不增加以后妊娠的流产率和畸胎率。由于治疗方案的特殊性,对相应的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05年7月~2006年3月异位妊娠住院患者共31例,年龄22~38岁,孕1~4次,其中1次6例,2次12例,≥3次13例。均有停经史和盆腔包块且包块<4cm,有阴道流血并伴有一侧下腹隐痛,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56~2000mmol/ml。入选标准:(1)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2)生命体征稳定,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3)盆腔包块<4cm;(4)无胎血管搏动;(5)血β-HCG<2000mmol/ml;(6)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7)肝肾功能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8)要求并同意保守治疗或保留生育功能并签字者。

1.2治疗方法将MTX0.4mg·kg-1·d-1溶于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5d为1个疗程,给药期间应检测β-HCG及B型超声严密监护。如用药后14dβ-HCG呈下降趋势并连续检测3次均为阴性,症状缓解或消失,包块缩小为有效;若β-HCG不降或反而升高,症状不缓解或反而加重为无效,若有内出血应考虑急诊手术治疗。如血HCG下降慢,盆腔包块缩小不理想,可间隔14d后行第2疗程。

1.3疗效评价用药3d后B超检查胚囊萎缩,2次检查血β-HCG值明显下降,阴道出血减少,腹痛减轻,计为有效。

1.4治疗效果住院观察10~20d,药物治疗后B超显示胚囊萎缩29例,1例血β-HCG由治疗270mmol/ml上升至治疗后的460mmol/ml,B超检查盆腔包块增大,剖腹探查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1例自觉腹痛难忍要求手术,术中见胚胎死亡,但内出血约500ml。

1.5副反应31例患者中治疗期间有腹痛者16例,轻度恶心及胃部不适10例,停药后症状均消失。

二、护理

2.1一般护理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阴道出血量与腹腔内出血量的比例。护士应告之患者病情发展的一些指征,如出血增多、腹痛加剧、坠胀感明显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处理。若患者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做好输液、输血及腹部手术的准备工作。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变化及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如用力排便),从而减少异位妊娠破裂的机会。注意外的卫生。护士应指导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富含铁的物质,如动物肝脏、鱼肉、豆类、绿叶蔬菜及黑木耳等,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增加,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2.2用药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计划,包括用药的目的、方法、副作用等,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同时配合医师行相关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β-HCG、B超等。(1)腹痛症状:用药后最初3d出现轻微的下腹坠胀痛,可能和MTX使滋养细胞坏死、溶解,并与输卵管管壁发生剥离,输卵管妊娠流产物流至腹腔刺激腹膜有关。如腹痛加剧须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术前准备;(2)注意观察阴道流血及阴道排出物情况:滋养层细胞死亡后,不能支持子宫蜕膜组织的生长而出现阴道流血,特点为阴道流血呈点滴状,量不多,色呈深褐色。只有腹痛而无阴道出血者多为胚胎继续存活,腹痛伴阴道出血或阴道排出蜕膜通常第4d出现点滴状阴道流血。

2.3心理护理异位妊娠者随时有胚囊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可能,且大多数患者对MTX治疗异位妊娠不了解,表现为紧张和担心,甚至持怀疑态度。符合适应证且主动要求保守治疗者,因惧怕手术而产生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尤其是未生育者心理压力大,担心异位妊娠影响生育。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说明MTX保守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及腹腔干扰,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成功率高,有保留生育功能等特点。同时应详细交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诚相待,因人施护,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完成治疗。

2.4不良反应的护理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炎、口唇溃疡、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2)肝功能损害;(3)骨髓抑制,主要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口腔溃疡是患者不良反应的首发体征,可用亚叶酸钙解毒,本组中治疗期间出现腹痛者16例,轻度恶心及胃部不适10例,停药后症状均自行消失。

2.5出院指导注意会卫生,减少盆腔炎的发生;再次妊娠宜在半年后;禁性生活1个月,加强营养;每月门诊复查1次,以了解包块和游离液吸收情况;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用药3~4个月后行输卵管碘油造影,以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

三、讨论

MTX为一种对滋养细胞肿瘤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故杀胚作用肯定。使用药物治疗能使异位妊娠组织完全溶解,无管壁损伤,避免因手术造成的瘢痕及周围组织的黏连,且操作过程简便易行,痛苦少,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用药方法,积极配合医师密切观察病情,给予正确的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严密观察异位妊娠症状缓解情况,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某部队医院内科、外科系统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排除年龄≤6岁、ICU及特级护理病人,共188例,男118例,女70例,年龄7岁~86岁,平均年龄41.9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由一名护士对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的63名住院医师(有处方权),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对住院患者分级护理认知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依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

1.2.2级别护理评定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随机对内、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连续两天按医嘱确定为1级~3级护理的病人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计分)。

1.3评定标准①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分级依据;②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③分值等级分为3级。差(或一级):指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伤病员,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中(或二级):指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伤病员,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1分~60分者;良(或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伤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结果

2.1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程度调查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71名临床医师,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88.73%。结果见表1。

2.2护理级别评估(见表2)

表2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中了解者为79.37%,提示住院医师在校并未全面系统的学习其内容,走向工作岗位后才逐渐了解的;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临床护理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一级护理的病人在生活上应该是完全依赖护理的,但医嘱分级护理中完全依赖护理的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的为76.19%,让一级护理病人生活自理者20.63%。说明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较含糊,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4],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病人实际需要的护理,反映护理工作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点地解决病人日常生活自理缺陷,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完善其内容。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护理程度。因此,在病人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对各项生活自理缺陷进行针对性护理,不断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提高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评价一个人能否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完成的程度来衡量个体的生理健康水平,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3种护理级别评估显示,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计分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病人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病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第8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军队医院住院患者的分级护理等级,是由医师根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以下简称《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等级设特级、一、二、三级护理并分别设统一标记,由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为了解军队医院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要求与患者的护理等级、护士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时间以及护理服务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级护理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是否相适应,我们对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3个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服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03±9.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98±15.06)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79,效度为0.80。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3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结果

2.1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情况(见表1)

被调查的63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接受护理等级教育者仅有20人,占31.75%。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484,P<0.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25,P>0.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859,P<0.01。

3讨论

3.1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2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53%和26.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4]周荣慧.医院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的动因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9.

第9篇

【摘要】护理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护士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护理学是动手实践较多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掌握,因此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优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滞后。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临床护理教学与患者之间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产生了矛盾,甚至由于带教工作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既要提高临床带教质量,又要保证患者满意,减少医疗纠纷是护理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卫校、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每年接受众多本科、专科、中专实习生来院实习。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合格护士,我院自1995年以来,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带教的好思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当前护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1监督力度不够,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临床带教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措施不得力。例如个别老师带教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感,片面认为带教是一种负担,还怕护生出了问题要老师负责。个别科室不重视带教工作,只让学生跑腿干杂活;加上1995年以前大专毕业生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带教老师相对少,给学生讲解示范的少。而有的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后期,认为护生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就放手让其独立操作,不再亲自监督指导,从而增加了差错发生率,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1.2带教老师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带教老师法律意识淡薄,只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权利,比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表现在有的带教老师服务态度不热情,心理学知识相对缺乏,与患者沟通不良,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带教老师在指导护生为患者操作前不与其商量、解释,不征得患者同意且态度生硬,患者认为自己成了被试验者、被练习者;有的带教老师不注意自己的带教方式,在做现场指导时不分说话场合,本不该让患者听到的话随口说出,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这样一旦护生操作稍有过失,就会导致患者不满和投诉,从而引发纠纷。

1.2护生存在的问题

1.2.1护生操作技术生硬,职业素质较差由于护生的护理操作技术生硬、不熟练,让患者难以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了,也会引起患者强烈不满,易引起医疗纠纷。部分护生职业素质较差,自身修养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的隐私感兴趣,且津津有味地谈论、传播,此种行为易造成患者的心身损害。

1.2.2护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护生在校时很少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又由于部分医院的管理人员也认为实习生发生差错,带教老师应负全部责任;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对医疗护理所面临的一些法律问题知之甚少,关于医疗纠纷方面的案例也不知晓,有的护生认为出了差错有带教老师顶着与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所以在实习中不注重护理与法律的关系,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说话做事不够严谨,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还有些护生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实习后期,会出现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擅自执行医嘱的现象,以致造成护理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二、对策

2.1加强对带教老师的管理与培训

2.1.1增强带教意识,加强对带教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自1995年开始,护理部设一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护生的工作安排、学习、操作,安排实习生各科室轮转,处理违章违纪事件及实习期间的督促检查,定时抽查各科室带教情况,安排全院业务大讲座,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试;护理部主任亲自审查带教计划,深入临床第一线指导带教工作。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实会议,了解听取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同时及时召开护士长及带教老师会议,专题研究带教工作,反复强调临床带教重要性,要求严格把关,认真带教,对不称职的带教老师要及时更换。定期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广泛征求病人及陪人对实习生的意见,对表现突出的反馈给所在学校,并给予表扬,同时择优录取到医院工作。近年来,我院每年从优秀实习生中招聘录用,充实到临床一线,进行锻炼和培养,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和前途,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对带教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2增强护理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的法律意识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首先护理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特别是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领会文件精神,及时查找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隐患;对一些过时的、不符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护理常规、习惯做法等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彻底整改,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对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和护理服务的各项内容逐一审查,多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并将护理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让广大护理人员包括护生都了解,及时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1.3重视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和培养带教老师是实习生临床实习的启蒙者和指导者,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往往对护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带教老师的标准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并经护理部审核后才能从事带教工作。带教老师必须严格示教,坚持一带一,放手不放眼,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能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能将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护生,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关心体贴的态度爱护教育学生,使护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爱护、尊重和理解。同时,护理部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养,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观考察;鼓励参加本科自学或函授培训;请每年评选出的优秀带教老师作经验介绍等,增强了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

2.1.4采取多种带教方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年来,我们坚持了以实践为中心的方针,带教中注重提问式为主,灌输式为辅;示范性为主,理论为辅,带教老师尽量多引导、启发学生在眼看、口问、手做上下工夫,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要求各科室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指导,帮助实习生把基础打牢。

2.2加强对护生的教育与管理

2.2.1加强护生的岗前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护生进入临床前,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职业素质培训、心理学知识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等,向他们讲解临床常见的潜在法律问题,使其进一步认清护理管理中各种规定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把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法律意义的义务去履行,不仅要学法、懂法,还要更好地守法。让护生在进入临床前明确自己的合法身份,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只有在专业老师和护士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如果脱离老师的指导擅自行事,侵犯了患者的利益,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2.2加强护生的模拟练习进入临床初期,带教老师主要指导护生多观摩老师所进行的每项基础护理及技术操作,并认真讲解操作的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以加深印象。同时为尽快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指导护生多做模拟练习,如:配药及20项护理技术操作等,模拟练习过关了,才能正式进行临床操作。对一些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如肌肉注射、皮内注射、静脉输液等在护生之间可相互进行练习。并及时向护生讲明掌握精湛娴熟操作技术的法律意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2.2.3带领护生熟悉环境,提高沟通技巧护生每到一个新的科室,首先由带教老师或护士长介绍病房环境,熟悉收住院病人的范围、护理工作的特点及各项规章制度,使她们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带教老师要加强护生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要求护生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取得患者信任与合作,护理操作的机会自然就会增多,操作技能将随之提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缩小,满意度就会提高。

2.2.4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护生的管理医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护生严格执行,如:请假、考试考核、讲座、劳动纪律等制度;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帮助她们进入角色,组织观看“护士行为规范”等录像片,督促她们以老前辈为榜样、热爱护理事业,为护理事业无私奉献。各科室每周一次小讲座,医院每月一次大讲座,选出具有专业特点的典型病例进行重点讲课。临床上遇到护理技术操作,带教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严格实施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手把手地教,放手让护生操作并把操作技术的步骤要点给护生讲清,为护生的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反馈系统,促进临床教学工作。医院制定了双考核制度,即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考评,并评选出优秀实习生;护生对带教老师带教质量进行考评,并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

护生每实习完一个科室及最后实习结束,都有科室和医院进行严格的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并结合德、能、勤各项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2.2.5针对护生的三期进行重点管理①心理适应期:护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这一阶段她们的行动受到约束。工作小心谨慎,差错少。此时,老师应尽量为她们提供学习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指导,缩短她们的心理适应期,尽快进入临床护理角色。②心理稳定期:此期护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习,紧张、陌生、好奇的心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放松,满足于打针、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认为自己能独立工作,个别护生怕被瞧不起,不懂装懂,易出现差错。此时,老师应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使护生自觉配合病房的护理工作,杜绝工作中出现失误。③心理不稳定期:护生面临毕业考试和选择就业等问题,思想活动较多,此期极易出现差错事故。带教老师注意加强护生责任心,做到警钟常鸣,严格把关,善始善终。

2.2.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护理部将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临床实习始终。入院首先进行岗前教育,教育护生热爱护理事业,自觉地用护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组织学习医德规范,使护生对所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标准有足够的理性认识。进行竭尽忠诚、慎独修养的教育,要求操作时做到有人与无人在时一个样,即使一时疏忽出了差错,也能及时纠正,主动汇报,敢于承担责任,确保患者的安全利益,能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在教育中结合实际树立身边的模范,使护生在实际工作中有了学习的榜样。

目前,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对护生进行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也是带教工作的重点。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或工作不够细心,有时会发生失误,为此,我们加强了医疗安全教育,对一些听到的或看到的护理事故作出分析,使护生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要求护生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不懂之处多向老师请教,凡事多问为什么,不做无把握之事,一旦发生差错,及时汇报,不隐瞒,不回避,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小平.护理临床教学中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48.

[2]毛丽莉.护理缺陷常见原因分析与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3):468.

[3]左月燃.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7-349.

第10篇

1分级护理制定的方法和标准

1.1国外对分级护理的相关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护理专家以病人护理需要为依据,提出了病人分类系统(patientclassificationsystems,PCSs)根据病人每天所需要的护理时数(nursinghoursperpatientday,NHPPD),量化护理活动并划分护理等级,达到观察护理人力需求并指导护理人力配置的目的[1]。例如美国将护理程序运用到护士排班和护士每班工作之中,护理部每天2次分别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分Ⅳ级,并将每项护理操作规程所需时间输入电脑经过计算从而得出每班所需护士数,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病人的要求分配分管护士,真正做到人员落实,有效的保证了分级护理质量的落实;1954年莱特将病人按病情分为十分紧急、中度及轻度3等级,后又有人对此修改,根据病人对护理的需求量将病人分为3类以上[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广泛开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渗透到护理活动的细微之处,体现人性化管理及人文关怀的特点。日本分级护理从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2,3,4四级;从需观察的程度分A、B、C三度。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级。如:A1,B2……[3]。德国的养老机构则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Ⅲ级以上护理。每一护理级别都有相同的基本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精神心理护理、运动与康复[4]。新加坡老人院对老人的护理包括:功能锻炼、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及心理护理[5]。

1.2国内分级护理的制定我国的分级护理工作模式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等前辈倡导而成,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我国护理环节质量控制的内容和医院评审的项目指标之一,其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等四个等级[6]。具体的制定方法和护理标准[7]。

1.3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等。护理内容:①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定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2)一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卧床休息,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护理内容:①每15~30min巡视病人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定基础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3)二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幼儿等。护理内容:①每1~2h巡视病人1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3)三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能基本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选择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等。护理内容:①每日巡视病人2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2国内分级护理的局限性

2.1划分等级的依据与适应范围的不一致性国内医院的护理等级由医生开具医嘱的形式确立,而目前与医疗有关的教科书及规范还没有关于护理等级划分的依据及标准[8]。医生在接受教育时没有学过分级护理的有关内容,对其缺乏了解,界定分级护理时主观因素多于客观依据[9],临床医生主要从疾病的角度去确定护理级别,而不同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的认识不一致,掌握的尺度也不一致,造成护理等级缺乏客观性、严谨性。

2.2分级护理的划分医护脱节,影响分级护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分级护理强调医护协调,而临床上常常出现在实施分级护理时医护脱节。如医生开具护理等级时缺乏与护士沟通,部分医生不客观分析病情,不加区别草率开具一级护理,笔者做的相关统计提示约有26.5%的患者医生医嘱一级护理至出院。而面对众多的一级护理,额外增加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护士无法按要求15~30min巡视1次,更不可能对所有一级护理病人按要求每天填写护理记录单,或造成每天给病人书写的护理记录前后无变化,内容空洞、贫乏[10]。其结果是:一级护理流于形式,而使一些真正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护理措施不到位,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切身利益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3分级护理内容的不切实际难以落实如分级护理在巡视病人的时间上规定过细[11]。一级护理要求15~30min巡视1次,在目前的护理人员配置上是很难实现的。国内目前的普通病房,一般设置40~50张病床,有的病房有近半数的一级护理病人,每巡视一次病房,都不止花上15min;而有的需严密观察病情的病人,巡视间隔间要求更短,以做到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另外,夜间过于频繁的巡视也会影响病人休息。因此,显然在巡视时间上死板规定是不切实际的。而在三级护理的病人,要求每日巡视两次也是不够的,如对于外科术前待手术病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加强巡视和沟通,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减轻病人的焦虑,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很重要。笔者认为分级护理的内容有待改进。

2.4分级护理划分不当易引发护理纠纷分级护理划分不当,造成护士执行时会在巡视时间、病情观察、提供护理范围等方面产生偏差,不能按级别实施护理,一旦发生意外,引发护理纠纷时,护士很难举证表明自己无过失[12];由于分级护理的划分依据缺乏量化的客观指标,以及在护理内容上的不够明确,易导致一些维权意识强的患者,如在某些专科,病人的意识长期昏迷,而病情稳定,留院做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医生通常开具一级护理,家属往往会对巡视的时间及病情观察等护理活动提出质疑,认为护理措施不到位而引发护理纠纷。也有部分病人认为只要生活能自理,就不应该收取护理费,普遍认为应按护理时数或具体的护理操作项目收费更客观合理。

2.5分级护理内容不够完善随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实施,等级护理的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对护理专业人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而目前的分级护理仍局限于病情的观察和生活护理,显然有待改善。

3展望与设想

3.1护士制定护理等级标准,促进护理措施的落实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通过护理评估来确定,并以护嘱的形式下达分级护理等级比较合适,如香港医院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分为四级,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标准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强,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11,12],值得我们借鉴。[

3.2加强医护协调,共同制定制度在目前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下,鲁梅丽等[14]考虑将病情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并对护理内容细化,由护士完成各项观察内容及护理技术操作;而由护士开具的生活护理级别由从陪护公司请来的陪护人员协助护士完成,如为病人洗脸、洗脚、洗手、擦澡、更单、协助大小便等,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护理病人、观察病情及时落实护理措施,保证基础护理落实到岗,服务到人。

3.3公示分级护理的标准,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为满足患者需求及适应当前形势,开展护理级别公示制[15,16],向社会公示各级别护理常规要求,由患者监督和评价护理质量,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病人的身心需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全面推行等级护理服务公示也存在难点[15]。

3.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障等级护理服务质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保障一级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Aiken等[17]的研究结果显示,护患之间的比例与外科病人的死亡率以及护理人员的辞职情况高度相关。张玲娟等[18]对等级护理标准操作时间与实际操作时间的进行测量分析发现,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超负荷,为了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不得不加快操作速度。简化操作流程,这实际上对真正提高护理质量是无益的。这和Feldstein[19]研究护理操作时间并不是越短越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应规定一定的标准时间范围,若片面追求效率,降低成本,势必造成护理质量的滑坡。因此,应根据不同病区、不同病种、不同护理等级合理配置人员,才能真正保障等级护理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分级护理实施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临床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不足之处,能否通过护士长带领护士与主管医生沟通交流,改革及完善护理等级的划分,如将分级护理的病人分类划分更详细,相应的护理措施更具体化,使护理质量得到真正提高,让病人更满意,并更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值得护理管理者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丽传.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03-111,275-277.

[2]MallochK,ConovaloffA.Patientclassificationsystemspart1;Thethirdgeneration[J].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1999,29(7):49-56.

[3]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4]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5]卫小媛.新加坡老年护理见闻[J].实用护理杂志,2003,7(5):7-9.

[6]张玲娟,叶文琴.三级甲等医院等级护理项目框架构建研究[J].护理杂志,2006,23(1):23.

[7]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8]吴庆凤.等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3):26.

[9]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0]刘贵真,吴瑜.如何确定分级护理级别的讨论与设想[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1):37.

[11]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

[12]李文浩.医院分级管理中的护理管理体会[J].广西医学,1994,16(6):537-539.

[1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7.

[14]鲁梅丽,文新,黄庭琳.如何贯彻实施分级护理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0(6):306-308.

[15]周荣慧.医院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的动因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9-21.

[16]王秋韵,陈娴洁,张维.分级护理常规的实践与探讨[J].上海护理,2003,3(1):42-43.

[17]AilenHK,ClaikeSP,SloaneDM,eta.lHospitalnursesfaffingpatientmortality,nurseburnout,andjobdissatiafaction[J].JAMA,2002,288(16):1987-1993.

第11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超级秘书网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第12篇

1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

1.1服务意识不强,语言不当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护士服务已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求医”的年代已经过去,然而,有的护士服务观念未彻底转变,主动服务意识差,对患儿及家属接待不热情,态度生硬、冷落,缺乏同情心,未做到急病人家属之所急,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解释不周,缺乏耐心,从而失去患儿家属的信赖。如恰逢护理过程中发生疏忽、差错,就会产生误解,以致引起家属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满意度下降[2]。儿童是家中的宝贝,一人生病,牵动全家,甚至几代人。当他们怀着迫切求治的心情催促你时,却听到“你没看见我在忙”,会怒火丛生。当药房发错药时,一些护士不加思索地说,“药发错了”。在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乱发表议论,“是不是液体输快了”,这些都将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1.2工作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前提。爱护和尊重患儿,切忌丝毫麻痹大意。有的护士工作马虎、草率,对病人不严密观察,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一患儿,静脉滴注先锋V,颜面部,既而全身皮肤发红,护士未做进一步观察,却告诉家长:“没事,继续输”,随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引发一场纠纷。不同年龄小儿,药物计量不同,临床上,儿童与成人使用的是同一剂型,如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就很难保证药量的准确性。皮试时,未看清药物名称,或错过看结果的时间而重做引起不满。错误医嘱,盲目执行。液体外渗,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甚至引起局部坏死。为了省事,该做皮试的药物不做皮试,如:维生素B1、低分子右旋糖酐。更换液体时,该冲管的药不冲管,发生配伍禁忌。Bid的药一次使用。输液滴数未严格控制。记录、签名不及时。

违反查对制度是引发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视每一查每一对,不可凭估计和经验行事。如不遵守查对制度,注射时,配错药,打错患者或输霉菌、异物,不正确执行医嘱,都是引起护理纠纷的祸根。

1.3技术因素穿刺成功率低,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而增加患儿痛苦,误入动脉。静脉推药时,进入空气。排气未一次成功,造成药液浪费。备皮时,剃破头皮。肌注长效青霉素等药物时,不能一次成功。拔针后,压迫不当,出现皮下瘀血。

1.4医疗意外肌注时,因坐骨神经生理解剖异常,导致神经损伤。药物强烈刺激,引起臀大肌痉挛,致近期行走异常。高敏病人皮试时,发生过敏性休克致死。静脉注射氨茶碱引起呼吸骤停。注射链霉素引起耳聋。

1.5管理缺陷规章制度不键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医疗环境差,流程不合理,难以满足家属的要求。对护士缺乏激励机制。做得好与坏一个样。儿科门诊流动量大,有季节及时间特点,治疗患儿比较集中,陪伴家属较多,如果不做好组织工作,不合理排班,就会使工作忙乱出错。

2对策

2.1加强护士素质培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新形势下一名合格的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护理管理者要经常不断地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医德医风和医疗行政法规教育,学习《职工行为规范守则》、《护士道德规范》,加强综合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自觉地把医德原则和规范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鼓励护士参加多途径的学习。每季度严格举行一次三基理论考试,5年以下的护士每个月考1次,成绩与评三星护士挂沟。业务学习月月不间断,实行学分制。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派人到住院部儿科、ICU进修。并利用晨会每日一学,掌握常用药、新药、特药的药理知识,熟悉其配伍禁忌与性能。推举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定期讲课,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只有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会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技术,练就出过硬的本领,才能把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点,把舒适提到最高点。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杜绝护理纠纷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我科根据护理法规和护理部章程制定了输液班、巡护班等各班的工作职责;消毒监控员、抢救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质控小组、抢救小组、优质服务小组的工作职责;《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奖罚细则。做到条理清楚,切实可行,责任明确。完善制度时,突出一个“全”,执行制度时,突出一个“严”。制度不是写在纸上,关键在落实。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夜查房,每周2次。成立督导小组,每周督查1次。护士长坚持每班一查。通过有效的监督,让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减少护理纠纷。

2.3抓环节管理,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护理纠纷产生的最常见原因是护理差错[3]。儿科用药量差别大,我们把常用药物计量换算好制成表格式,收集药物使用说明书装订成册,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特别列出,以指导临床用药。设立“你查对了吗”警示牌,放在醒目的位置,预示着护士长的一双眼睛时刻盯着你,请你查对;预示着病人的目光,我把生命交给了你,你查对了吗。定制本科室专用输液单,由医生开处方时,用复写纸一并填写,以防转抄错误。长期输液的患儿,其陪护经常换人,为防止漏输,挂“还有药换”的标志,以提醒家属和护士。药物过敏、病情较重、输特殊药物者,在治疗室号位上及输液瓶上挂醒目的标志,以示重点观察对象。每个患儿每次输液,安排号位,基准备的药物放在相应的药柜里,药柜为开放式。一个号位有2个牌,固定一个在药柜上,另一个活动的挂在输液瓶上,这样既适应小儿不能固定座位的特点,又增加查对的环节。派一个巡护班,加强病房巡视与病情观察。实行弹性排班,分散高峰期病人,缓解护士的压力。抓环节质量,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是从根本上杜绝护理纠纷。

2.4创造温馨环境小儿患者是医院殊的群体。在人文关怀理论指导下,根据个性化的特点,我院对儿科门诊及小儿注射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布局合理,流程规范,装修豪华,宽敞明亮,别具一格。诊室、治疗室、输液室、儿童娱乐室,标志醒目。大输液室、候诊室配备了电视机和VCD。一个个小小的风铃,一张张儿童喜爱的VCD光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还有启发幼儿教育的各种手工制作,让小朋友忘记了这里是医院。走进这里,你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儿童乐园。这样既减轻了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又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的输液环境。

2.5搞好优质服务,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在整体护理的平台上,开展星级护理。推行“一个中心,二个上岗,三个服务,四个一,五个心”的优质服务。那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普通话上岗,淡妆上岗;微笑服务,问候服务,迎送服务;一个微笑,一张凳子,一声“您好”,一个祝福;对待病人要真心,为病人治疗有责任心,做解释工作有耐心,护理病人要细心,听取意见要虚心。做到5个字:“不”对病人及家属说一个不字,想方设法解决其提出的问题;过分要求、挑剔,“忍”让在先;把每一个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真“情”相待;千方百计让患儿快“乐”,使家属满意;将心比心,“换”位思维,以体念他们的心理状态,达到相互理解与合作的目的。通过“三星护士”、“优质服务明星”评定,提高其奖金系数,佩戴三星护士及笑脸图标徽章,以激励全科护士。落实“首问负责制”。实施“温馨静脉输液流程”。配药时,为消除家属的疑虑,开展“透明输液”,具体做法是让患儿家属在贵重药品的药瓶上写上患儿的姓名及当天的日期,加完药后还回空瓶。设立“青年文明号”免费服务项目,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备有小儿图书、食品、用物及冷热开水,以满足需要。

治疗空闲,与患儿说句悄悄话,对疾病的治疗、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给予个别指导。一句肤浅的语言,如:“您好”,“小孩怎么啦”,“好些了吗”,一个轻轻的触摸,一次短暂的陪伴,在瞬间缩短了彼此的距离,打开了交流的局面,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一个普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有良好的感情时,大事可以化成小事;当人们之间有憎恨之意时,小事也变成大事。

3小结

通过采取以上对策,护理纠纷明显减少。护理纠纷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护患双方应保持冷静和克制,切忌冲动和过急行为,以免矛盾激化,妨碍问题解决。护理人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勤恳地向病人家属检讨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善于示弱,以取得谅解和同情。对应负的责任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会使事态扩大。要用策略和技巧来处理。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采用必要的措施,达到最终解决纠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琴,蒲晓芳.医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3)

第13篇

【关键词】剖宫产术;导尿管插入术;整体护理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资料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年龄22~40(平均31)岁。两组在年龄、体重、孕周、产次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术护理,即术前作一般健康宣教和对症护理,干预组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分别在导尿前、中、后进行护理干预。

1.2.1建立良好的干预基础护理人员应以亲切而礼貌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谈,对患者热情、诚恳、关心、体贴,以取得孕妇的信任。

1.2.2认知干预以生理学、解剖学知识为基础,给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说明术前置管的目的、方法,对手术恢复的重要性、尿道的解剖结构、留置尿管中可能会出现的局部暂时不适、如何缓解,使患者心中有数,增强患者的信心。

1.2.3家庭干预社会的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对于孕妇来说,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理,良好的家庭环境,耐心、细致的关心照顾,能使患者的自信心增强,各种负面情绪减弱。

1.2.4行为干预在操作细节方面取信于患者,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放松技术,为患者做好遮挡,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导尿前协助患者温水清洗会阴,使患者感觉温暖,缩短护患间心理距离。实施导尿动作轻柔,置管时护士尽量采用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操作。

1.3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恐惧程度、疼痛程度及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所得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恐惧程度比较无焦虑、恐惧,无不适感为0级;有轻度恐惧,无或有轻度不适感,但不回避为Ⅰ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为Ⅱ级;插管有强烈恐惧感尽力回避,需护士协助固定才能插管为Ⅲ级。两组插管过程中焦虑恐惧程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Ⅲ级对照组406(15)16(40)14(35)4(10)干预组4026(65)10(25)4(10)0注:uc=9.26,P<0.001。

2.2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应用描述式疼痛评估工具插管时无疼痛感为0级;稍有疼痛能忍受为Ⅰ级;无法忍受不能配合插管而终止为Ⅱ级。两组插管过程中疼痛程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对照组4010(25)26(65)4(10)干预组4026(65)14(35)0注:uc=5.47,P<0.001。

2.3两组插管穿刺前血压和心率变化的比较参照标准为平静时测量值,有升高的改变未超过正常值为0级;超过正常值无临床症状为Ⅰ级;超过正常值并出现临床症状为Ⅱ级。两组插管测量血压、心率改变程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对照组404(10)26(65)10(25)干预组4024(60)14(35)2(5)注:uc=7.50,P<0.001。

三、讨论

3.1认知心理干预的作用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引导患者认识并放弃曲解的认知。通过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和相关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及认同机制,使患者得以合理的认知来代替不合理认知,从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去克服或替代负性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患者对置管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刺激,都可影响患者的耐受力,加重患者置管时的不适。对术前置管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上述症状的发生,减轻心理压力,并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

3.2行为干预的作用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同时行为的改变还可影响认知的改变,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的加工。运用呼吸技术缓解部分症状及指导患者通过尿道时做正确的呼吸节律来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减轻患者置管时的疼痛和刺激感。通过分心技术把患者的注意力从治疗情境中散开,对减轻和缓解条件性恶心、心悸及焦虑症状很有帮助。尿道放松可以减低尿道括约肌的紧张度,缓解疼痛与置管的阻力。

3.3家庭干预作用亲情的滋润、友情的关心、社会的支持是治疗心身因素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疾患的最佳良药,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患者耐受各种治疗的催化剂。

3.4对术前保留导尿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意义笔者采用疼痛分级:焦虑、恐惧血压心率作为剖宫产术前置尿管的反应强度的依据。结果显示,无护理干预的保留导尿的孕妇(对照组)在导尿前焦虑、恐惧,在导尿操作中疼痛,且血压心率变化明显,而进行护理干预的保留导尿(干预组),血压心率变化较小,焦虑恐惧减轻。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1-132.

[2]李文娟.心理干预在术前保留导尿过程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8,14:101-102.

第14篇

国内外等研究人员在不同环境下检出的PPCPs,主要集中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区,这些区域成为调查PPCPs污染因了和空问分布的重要场所。Morales等人在西班牙带有禽畜粪便的养殖场土壤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9.8 mg/kg和5.8 mg/kg的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Ajit等人在德国土壤中检测到质量分数450^-900 },g/kg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相继在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瑞士和荷兰等国家的水体及土壤中检测到80多种PPCPs 。

近儿年,PPCPs在中国同样引起广泛的关注。ZENG等人在广东6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5.416^-21.21,0.715^-6.195,0.599^-2.870 mg/kg的佳乐察香、吐纳察香、开司米酮<<};李彦文等人在广州、深圳畜牧业土壤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42.6 },g/kg的四环素类抗生素、33.3 },g/kg的磺胺类抗生素[7];同样,田艺心等人在北京某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01一226,65^-130 mg/kg的佳乐察香和吐纳察香。诸如此类频繁被曝出的PPCPs污染物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对PPCPs环境污染现状的高度关注。

尽管对PPCPs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经过十儿年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PPCPs研究认知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EVGENIDOU等人通过对PPCPs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PPC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环境中的分类、行为与归趋及毒理学分析。而目前关于PPCPs减量化的研究较少, PPCPs中包含的化合物类别广泛,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其吸附及降解机理展开研究。本文通过总结PPCPs在各类环境中的行为及归趋,叙述了PPCPs的吸附与降解机理,分析了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在减量化过程中的影响,并尝试从吸附和降解机理上分析影响减量化的原因,寻求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在减量化过程中分别存在的优势及缺陷,以期为研究PPCPs衍生物及新型吸附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参考。

1  PPCPs的环境归趋

1.1水生环境中

近年来,PPCPs的含量日益增加,众多研究者都将PPCPs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尤其在水生环境(河流、湖泊、沟渠、地表水及地下水等)中。水生环境中的PPCPs最初来源是人类使用的药品,多种PPCPs的混合物被释放进入地表水、地层水和海岸水,排放源分散。ORT等人研究发现,排放源大多是废水处理厂、地下污水管道、药品生产设备以及大型养殖厂,甚至大部分PPCPs能够通过水生环境传播到远离源头的地方,并目_这样的暴露可能是持续性的。

据KURODA等报道,在日本常有污水泄漏污染地下水事件发生。 OSENBRUC等人发现,在德国和西班牙,同样也有城市河水渗透,下水管道泄漏和城市雨水径流等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导致PPCPs微量存在于水生环境中的主要原因。

根据KOLPIN等研究者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全世界的水生环境中抗生素的含量大约在同一个水平C TY1g}L ^' N}g}L级),不易检测及去除。例如传统污水处理厂,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简单温和生物能降解的混合污水,对污水含有的PPCPS去除效果甚微。而PPCPS的长期积累所带来的影响,主要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参与脱硝脱氮的微生物,KONG等人进行了研究,发现部分微生物改变了特性,包括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以及脱硝脱氮过程中的氮循环,给水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作用在水生及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所产生的生态毒性的影响日益增加。

根据研究资料,KINNEY等人表明虽然水生环境中存在的是微量级PPCPs,所产生的循环效应影响却是长久的[is-y。在水生环境中,PPCPS所带来循环效应影响可通过水蚤、水藻、水生植物以及细菌相关的毒理学研究来证实,继而针对PPCP生态风险评估是今后可发展的方向。

1.2土壤环境中

尽管最初对PPCPs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水生环境领域,但是其在土壤中的归趋正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宋存义等人在PPCPs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发现,PPCPs进入环境后,最易与土壤等有机介质产生吸附作用;周海东等人对土壤中PPCPS的减量化研究发现,土壤对PPCPS的分解速率相比水生环境中的分解速率低很多,这表明PPCPS在土壤环境中存留时问更长,化学状态更稳定。HAMSCHER等人对粪源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浓度变化研究实验得知,该抗生素在土壤中存放,其含量始终保持在初始值。桑文静等人对察香类抗生素的研究表明,该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易吸附于土壤环境,可长期在土壤中残留}zy

由以上大量研究结论总结得出,PPCPS在土壤环境中,具备污染源分散、分解速度缓慢、残留时问长久、化学性质稳定等归趋特点。由于土壤环境中生物链的毒性呈现逐级蓄积、逐级传播的特点,因此微量的PPCPS很可能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循环生态污染过程,最终对土壤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危害。

2减量化机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研究PPCPs的减量化机理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Sonia Sua' rez等人研究表明,在环境中PPCPs减量化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及降解2个部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PPCPS的吸附过程往往是由于吸附材料或者微生物的作用,将PPCPS向固相(土壤或者填料介质)表面富集;而降解是白然条件和环境中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减量化机理,从吸附剂、吸附质角度出发,是探索每种PPCPS高效减量化的重要途径。

2.1吸附机理

PPCPs中包括的化合物类别广泛,因此吸附机理很难预测o KINNEY在吸附的研究中发现,吸附行为往往是分了与特定的官能团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目_这一结果易受pH,温度及光照等因素的影响[ys}PPCPs吸附的本质是PPCPs向固相(土壤或者填料介质)表面富集的动态过程。根据不同PPCPs表面富集作用力的不同,吸附分为表面吸附过程和在有机质中的分配过程,表面吸附以化学键力或引力作用为主要形式,主要理论包括:电了供体一受体(7T--rr EDA)理论、氢键理论、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等。

刘桂芳等人根据表面吸附理论对碳材料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PPCPs的吸附进行了总结,表明活性炭吸附PPCPs主要基于}rr-}rr EDA作用、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等机理,并目_吸附过程易受到活性炭投量、颗粒尺寸、接触时问、目标物含量、pH、阴离了、阳离了和溶液温度等影响。而分配过程主要与PPCPS的溶解度相关,是一种非竞争性、线性吸附[}zs}

此外PPCPS的吸附机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CHOI等人就提出了以下儿种吸附机制:1}分了从液相进入其他相分中。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吸附质的脂肪和芳香基团,微生物细胞膜的亲脂性和污泥的脂分含量之问的相互作用关系。2)在吸附作用中吸附质的疏水性起决定作用,疏水性可以用辛醇一水的分配系数(K},)体现。PPCPs的Kaw越高,有机物疏水性越强,吸附剂吸附PPCPs的效果越好。吸附质带电基团和微生物弱电性表面之问的相互作用有关。这与液相中吸附质的电解性能和溶解性能有关,可用电离常数(Ka)所表示。

2.2降解机理

环境中的PPCPs降解的方式分为两种,分别为非生物降解及生物降解。这2种方式对PPCPs等物质共同产生降解作用。根据研究表明,非生物降解去除率为总去除率的30%^'S0%,而生物降解为总降解效果的50%^'70% o

2.2.1非车物降解

非生物降解现象普遍存在于PPCPs的白然降解中,一般包括水解、光解和热解等儿种形式。部分PPCPs化学结构的不稳定性,容易水解,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pH,温度、时问及曝气量等。LINDBERG等人研究发现温度对阿莫西林降解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水的碱性越大,温度越高,水解的速度也越大。光解是PPCPS等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另一种重要的非生物降解方式,其中光照强度、吸附质的分了结构、温度,pH是影响PPCPs物质光解程度和光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光解性强的抗生素主要有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匡光伟等人对鸡粪中的金霉素光解条件进行研究,发现在白然光照条件下的金霉素降解程度可以达到90%以上,而在避光条件下保存15d,其降解程度还不到10% ;哇诺酮类抗生素有较强的紫外光降解性能,土壤中混合物中伊维菌素在夏季半衰期7-14 d,冬季半衰期变为91 }-217 d,降解速率明显放缓。

2.2.2车物降解

尽管多数PPCPs等有机物在白然降解过程中有较好的非生物降解效率,但是PPCPs常‘常处于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例如在水生环境中,经过水解产生水解产物,与被水解的有机物分了结构相似,相反增加了水体中类似有机物的含量。同样,PPCPS在土壤或者固体介质吸附中,不易被光照射到、温度不易升高,甚至会产生衍生物等一系列问题,PPCPs非生物实际降解率远远低于理论值,这就决定了非生物降解方式不能成为主要的降解途径。

微生物的出现,为PPCPS在白然环境中的降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生物降解也成为一种新型的降解方式。但是在环境中部分PPCPS等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很难被生物降解,或者PPCPS的含量过低将会使得微生物营养贫乏导致降解率降低,这是PPCPS减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HUANG等人认为国际水污染控制协会推出的ASM2模型作为PPCPs的生物降解模型可以更好的研究活性污泥对PPCPS的生物降解机理。通常PPCPS是一些较复杂的大分了有机物质,因此必须在微生物参与下,经过水解代谢将其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了有机物,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利用。赖后伟等人在对阿莫西林的研究中发现,尽管阿莫西林不是一种大分了聚合物质,但是由于其对微生物有害无法直接被微生物利用,因此仍然需要经过水解酶的参与,将其分解为易生物利用的有机物质,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微生物参与下的水解作用是阿莫西林生物代谢降解的限制步骤。

3 减量化研究分析

3.1 生物系统的影响

3.1.1水车动植物

水生动植物系统处理传统污染物(包括TSS,BODS,氮、磷、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物)拥有一个长期目_稳定的历史,并目_在人工湿地、人工浮岛等工艺方面的研究具有较为成熟的成果。然而,关于水生动植物系统对PPCPs减量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去除率、吸附性能、植物提取和生物降解等减量化过程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水生动植物是生态治理的核心,循环型水生动植物系统是根据仿生学理论所构建的完善食物链体系,提高污水水体的白净能力。其中水生动植物系统中两个主要成员分别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在整个水生动植物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被微量PPCPs富集的细菌、藻类、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主要能量来源,比如鱼、虾等水生态动物经过体内分解消化会将含有微量PPCPs的代谢物排入环境中,这些粪便也是是水生植物和多种细菌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同时水生动物体内会残存部分PPCPs物质,使得环境中游离性PPCPs逐级减量。水生植物系统中,主要通过植物吸附、植物修复、植物提取和累积等过程去除PPCPs,降低环境中的PPCPs含量,例如人工湿地和人工浮床,经常被选作PPCPs的二级处理工艺,水生植物系统的存在,使得PPCPS能够被高效的去除。水生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水生植物在污染水体中生长,根茎部位能够吸收和分解湿地或者河床底泥中的PPCPS等长期累积的有害物质,但是水生植物持续暴露于PPCPS下,产生的PPCPS高度富集,对水生植物毒性和水环境面临的风险是长期并目_难以预测的。因此水生动植物系统对PPCPs的去除是一个多样化、复杂的物化和生物降解过程。

3.1.2微车物

微生物对环境中微量级PPCPs去除效果较好。周雪匕等研究表明,在污水的初级处理(混凝沉淀、气浮)中,只有察香类去除率可达到30%^'50%。然而,微生物对PPC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35%一75%,主要是因为生物膜或者剩余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具有转化和吸附作用。然而VERLICCHI P等研究者表示,在微生物对PPCPs的去除过程中,其降解效率会受到HRT, SRT, k系数(生物)、温度(在冬天及寒冷季节时期,产生低效率的温度)、氧化还原条件(在厌氧、好氧条件下不同的去除效率)以及pH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污泥是去除PPCPs的最主要的工艺,泥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泥龄>10 d时,减量化效果最佳。JOSS等人表明,在脱氮的生物处理工艺中,PPCPs往往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达到50%^'70%}40}0去除PPCPs的相关微生物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及驯化,才能提高对PPCPs的去除。经过长期逐步积累,可以在载体或者污泥底泥中驯化出能够降解PPCPs的相关性微生物群落,并目_随着PPCPs的积累含量加大,微生物群落呈现递增趋势,去除率也逐步增加。

根据研究表明,PPCPs经过微生物吸附或者降解后会产生代谢产物、共轨及降解产物和衍生物等。这些代谢产物中大部分通过废水持续释放到水生或者土壤环境中,还有一小部分在传输途中发生转化,被微生物分解代谢。然而对这些转化产物的毒性及特性的研究比较医乏,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3.2非生物系统的影响

非生物系统在降解PPCPs等有机物过程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方式包括水解、光解、热解等。HOU等人对非生物系统降解过程研究发现,阿莫西林在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率逐渐增大,在37℃时,去除率达到70%,水解及温度会使PPCPS中的化学键断裂,破坏PPCPS的分了结构,从而起到降解作用。

在水生系统中,光解法是被看作最重要的减量化方法之一,季节、光强度、水深都会对去除率产生影响。另外,PPCPS在水中的吸光度也会对其降解程度产生影响。LLORENS等人对水平潜流湿地的工艺中双氯芬酸和酮洛芬去除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HRT和光照度大的水体去除率明显较高。目前,关于PPCPs减量化非生物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也是未来PPCPs减量化领域研究的方向之一。

4结语与展望

近儿年,在PPCPs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在不同的地域对整体连续的污染点源进行监测,主要包括环境中的PPCPs的分类、含量、外界条件以及变化趋势,这些都为环境中的分类、行为与归趋及毒理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然而,随着对PPCPs的逐步深入探究,研究者们发现PPCPs的去除是长久稳固目_毒性循环的复杂性问题,一是对污水处理厂等类似的工艺设施带来未知的风险;二是对各类环境带来循环性的毒性;三是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威胁。因此,深入研究PPCPs的减量化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