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教育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第1篇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学生的以后发展一、问题提出

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

第2篇

1.1惩罚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惩罚是一种不得已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必须具有教育性。惩罚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在惩罚方式上必须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在惩罚时学校和老师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此外老师惩罚的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性格、年龄、性别等,要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在惩罚教育中老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惩罚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惩罚是为了维护正常教学的管理秩序,老师在惩罚学生时必须一视同仁,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要充分的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是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也是对其他的学生起到预防的作用,让学生不再违反学校禁止的行为。在我国的惩罚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惩罚目的违背了教育原则,老师惩罚学生完全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有部分老师将惩罚作为提升学生成绩,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的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可以被原谅的,对成绩差的学习惩罚力度就会很大,这些和教育为目的相违背的惩罚,都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些缺乏教育目的的惩罚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憎恨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人格形成阶段,不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1.2将爱作为基础进行教育惩罚实践

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和伤害学生,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在今后不会再犯。要想让学生在内心中接受老师的惩罚,老师必须要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爱,才能在惩罚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好,心甘情愿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麻烦,由此还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防止产生一些误会和隔阂,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接触到新的同学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包含爱的惩罚教育会将惩罚圆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惩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并且惩罚之后,老师也要关心被惩罚的学生,不能不理不睬,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已经失去信心了,甚至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受到惩罚的学生心里会很复杂,老师要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有负面情绪就要及时的去沟通,用自己的情感去开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在班级上不能让其他学生嘲笑他们,还要引导全班学生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没有失落感,在惩罚中以情来感化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3教学惩罚是德育方式而不是智育方式

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数年,但是现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将成绩作为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在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老师会采用各种教育手段,惩罚当然也就包含在其中,成为了逼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智育方面学生受到的惩罚非常常见,比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会被罚站;一个字听写错误就会要求写上一百篇。惩罚是对集体或者是个体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和更正,目的是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德育教育采取的一种方式。小学生的智育程度由于各种环境的不同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如果由于学生成绩不好就一直受到惩罚,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自卑感,并在学习上丧失积极性,对学生才生畏难情绪。在小学教学时老师要尊重学生智育上的差异,不能发现问题就用惩罚去打击学生。学生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导致成绩一直不好,老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教育。

2结束语

第3篇

国外学者对小学班级教育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总体可以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理解。狭义的理解较为单一,即教师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以此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广义上的理解是指教师从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班级建设,无论是授课方式还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都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之内。在某种意义上,广义的教育理解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这也说明现阶段小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和相互激励,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1)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管理。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3)选拔积极向上的班级干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创造轻松愉快、内容充实的班级生活。

(4)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的条件。

(5)利用评价功能,激励学生改善小学生之间的关系。

(6)小组互动,互相激励。

(7)加强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

3.创新点

第4篇

1.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小学的舞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过多提高教学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受挫,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量选择比较动听的音乐和比较优美有趣的舞蹈动作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舞蹈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学得好,并且学得开心。教师在引领学生舞蹈入门时,应该使得学习的难度循序渐进,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并且在舞蹈基础比较扎实的前提下,再提高教学难度。

2.将舞蹈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音乐与舞蹈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音乐教学的有效结合。将舞蹈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生动活泼的身心特点。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编排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将音乐的旋律表现出来;在中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丰富一下舞蹈的形式和动作,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让学生从舞蹈动作中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在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编排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不同形式的音乐进行舞蹈组合的创设。这种教学方法,同时提高了小学音乐和舞蹈教学的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3.注重对学生舞蹈感觉的培养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学生对舞蹈基本功和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古板,不灵活。其实,一个人对舞蹈敏锐的感觉是比舞蹈基本功重要的,这是学生入门的关键。在日常的舞蹈教学训练中,可以从简单的舞蹈出发,逐步训练和发掘学生的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表现力等对舞蹈的敏锐感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舞蹈素养之后,再进行舞蹈的教学就比较容易了。

4.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舞蹈本身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要对学生过于严苛,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舞蹈的学习。由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舞蹈教学,需要很大的耐心,教师不应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来。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记下舞蹈动作,教师可以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起一些比较形象的名字或者运用比较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愉悦了学生,又使学生记清舞蹈的动作。

5.创编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舞蹈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舞蹈基础等实际情况,创编比较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舞蹈动作。学生对比较符合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舞蹈,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从而会竭尽全力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察他们对不同舞蹈类型的喜欢程度。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选取比较合适的题材,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为舞蹈教学提供成功的舞蹈作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多为舞蹈动作的创编提出建议,并积极接纳学生们的意见。

二、总结

第5篇

(1)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第一目标。借助于学生天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适当的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的好奇心理。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灌丛草木、虫鱼鸟兽,亲自感受到生命的韵味。在经过这种切实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特别的方式让学生将心内的感触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这种身临其境体验之后形成的浓厚兴趣,势必会增强学生后期写作、表达上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首先需要将观察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一个观察记录的方法,保障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整个观察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另外,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在观察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而非仅仅将观察本身作为一种目的。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思维创新水平。

(3)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所产生疑问的分析、认识、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出问题机制在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为此,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全面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4)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教师、同学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合作的关系。在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丰富多彩性的同时,需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探究性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性的操作进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二、结语

第6篇

1.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真正地从学生入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2.因材施教可以改善两极分化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就已经逐渐地产生了差距。拿数学学科而言,有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而有的学生则刚刚及格。这样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而因材施教则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

3.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拿四川省来说,有很多的边远地区,教学条件较差,家长意识淡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所以一旦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就很有可能会破罐破摔,甚至会辍学。所以因材施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二、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1.正视学生的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优等生,有中等生,也有后进生;有调皮的学生,也有遵守纪律的学生;有聪明的学生,也有反应迟钝的学生。所以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差异,对其进行统一要求与评价,而是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对他们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条件实施因材施教。

2.进行分类教学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其学习习惯和主要学习方法也存在很大不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需要在合理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比如在面对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以“特别”关注,采用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者在其身边短暂停留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意识;针对一些计算基础较差,或者计算能力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学生,教师要从对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总结出发,明确此类学生的特长点,并强化其对运算口诀和手算方式的记忆和应用;而针对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无法理解某些立体图形的学生,教师需要从采用实体模型的方式,结合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让其进一步加深对于立体事物的认识,进而构筑其立体思维结构。总的来说,实施分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同时,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如:(1)基本训练:①求出下列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分米)②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变式训练: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276平方米,量的它的底边是46厘米,这块三角形菜地的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3)深化训练:在图纸上画出底边是4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样的作业起点低,且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的作业要求,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可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3.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班级内有几十名学生,势必会有情况较为特殊或者行为比较特殊的孩子。这部分学生虽不占多数,却是我们进行因材施教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组织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又如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细心观察,无微不至地予以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再如违反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要多夸奖、鼓励,或者发掘其闪光点,将他们的兴趣从调皮捣蛋转移到努力学习中来。

三、结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有效评价,培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既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如何在对学生作业的正误进行评判的同时,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1.及时批改,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

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每完成一份作业,交给老师后,对老师的评价,总是充满期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批改作业时,首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让学生能不断体验到成功,收获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完成作业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

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意味着平等与民主小学教育论文,意味着宽容与尊重,意味着帮助和支持。教师批改符号的规范、整洁,既保持学生了作业的整洁,更使得学生的作业与老师的评改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养成保持作业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2.及时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每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总能在学生中起到一股强有力的激励效应,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作业的同时,也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在对优秀作业的欣赏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优秀作业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从而逐渐学会欣赏,这往往在学生中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浪潮。

当然,优秀作业展评要能够随时进行,长期坚持,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展评形式,逐渐提高优秀作业的评比要求,既消除学生完成作业的畏难情绪,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因此,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评的这一良好效应,对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耐心评价,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

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作业批改不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正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纠错,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评价方式要直观、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二次评价,不轻易在学生作业中打上一个红叉,用有趣、直观的符号,比如画一颗红星、红旗、一个笑脸……肯定学生作业的正确之处,进步之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做个暗示,但又保持学生作业卷面的整洁、美观,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评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因为他得到一次表扬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扬肯定。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努力小学教育论文,这样学生养成主动订正错题的习惯将逐渐养成,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自主纠错,及时纠错的能力提高。

4.放大优点,促进个体的提高。

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因此,作业评价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放大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都予以热情、诚恳的肯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加速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接受,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使其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肯定。

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放过学生的缺漏,及时帮助他们补缺补漏,并不断提高对每一个个体的要求。而学生不但能乐意接受,更能主动、自觉地纠错,这样,每个个体的良好习惯,学习能力,在原有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

第8篇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第9篇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经典音乐为例进行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音乐水平,并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意象。利用国外的经典音乐进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素材,也降低了我们教育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首先介绍一下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演奏教育,并在演奏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曲调、节奏来挖掘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鼓励学生独自进行音乐的演奏练习,然后学生在演奏中自己总结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学生的理解力上升了,对音乐的感情脉络将把握得更加准确,其演奏的音乐也就越容易感染他人。不过,最开始的曲目不应过难,因为过难的曲子既谈不好,也没有精力展开联想,要采用循环渐进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第10篇

音乐趣味教学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是音乐基本教学知识与学生兴趣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就是在哪里教,怎样教的问题,以独特的音乐趣味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开展的音乐趣味性教学,是我们在我们所讲授的音乐知识上进行的升华,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在积极快乐、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去上好小学音乐课程。 小学音乐教师在通过课堂的合理设计来实现音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培养一种良好的音乐爱好,让他们在音乐鉴赏的大环境中逐渐的长大。 提高他们的艺术的美、表现力、创造力,要在趣味性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小学生的情感。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

在我们实施的音乐趣味性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教师主动地带领学生积极的去参与审美过程,主要是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方法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设计趣味性教学教案时候,在一些教案中融入写直观的审美元素。 小学音乐的教学趣味性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搭建起一个平台,与家长要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

3.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课堂上的发音训练、节奏练习、乐理知识等,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采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潜力,从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比如学习《小小粉刷匠》时,如在学习《小小粉刷匠》。 在这堂课前,教师可以事先在教室外墙壁上都贴上了白颜色的纸,还准备了许多小刷子和报纸。 在歌曲新授后,《粉刷匠》这首歌曲的背景音乐渐渐响起,教师带领同学们用报纸折成帽子,带上小刷子来到教室外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粉刷游戏。 此时,同学们都充分施展他们的装扮才艺,俨然一个个小小粉刷匠正在认真的工作着。 试想,如此生动的情境还不足以吸引学生吗? 还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吗? 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又收获到了劳动的喜悦。

4.学生自身表演中“品趣”

第11篇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创新性,随即对当代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造能力人才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尊重个体的地位和个体独特的性格特征,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的素质发展,恰当契合当前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把以人文本的理念有机融入学校教育,进一步拓宽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思路,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教育中,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有益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学校整体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合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校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全体教职人员的潜力,使之自觉向学校的集体奋斗目标靠拢,自觉把学校发展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有效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之间的关系。人本主义的管理有益于营造和谐的学校环境,增进管理者与教职员工对彼此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对于齐心协力达成学校的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当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2.1阻碍教师、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小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确实找到了适宜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导致教学改革步履维艰。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一成不变的考核制度,致使教师为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偏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向,严重阻碍教师全新教学思路的开拓,打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思路的改变必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赋予创造性的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2.2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更重视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应试策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试上,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在小学教学中,原本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裁剪下,只留下语数外等基础文化学科,音体美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望梅止渴,传统教育模式物理剥夺了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在长期单一、枯燥的文化课学习中,逐渐失去动手、动脑意识,造成素质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

2.3阻碍学生自主发展

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明显带有“大众化”的特点,向不同的学生提问,可能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这严重披露当前教学模式的机械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共识,除了学校里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外,学生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过大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殆尽,进而学生会失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能力的发展。

3人本主义的管理策略

3.1鼓励全体参与民主管理

学生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校的有力配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的民主性,为了使小学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学校应该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为学校的顺利发展进言献策。强化全体教职人员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以促使学生能力更好地发展为中心,使处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以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方面多渠道为学校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使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走上科学化、正规化、全面化的道路。

3.2构建人本主义教学环境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要勇于放手,发动教师主动探索一切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益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坚持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原则,对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采取鼓励性政策,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制度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以此为教师的教学创新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3.3构建人本主义学习环境

第12篇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惩戒方式

1.言语责备。

2.隔离措施。

这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隔离方式,以此促使学生反思其行为的越轨性。

3.剥夺某种特权。

这常表现在被剥夺的特权必须是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与学生受教育权无直接联系的权利,如参加某种课外兴趣小组的权利、出外野游的权利等。

4.没收。

当学生的越轨行为与其特定的物品有关,这些物品的存在妨碍了学生本人或他人的学习、受教育或威胁到其健康与安全时,作为惩戒,教师可以没收这些物品。没收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后将其归还给学生本人或家长。

5.留校。

指在放学后把学生扣留在学校里一段时间。这种惩戒方式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越轨行为程度决定其时问长短和性质。留校通常不应超过半个小时,并应保证学生在校安全。

6.警告。

这是一种较严重的责备方式,属于全校范围内的惩戒批评方式,它可以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的点名批评,或是在学校公告栏中张贴布告予以批评,常借助于学校整体舆论力量促使学生改变其不良行为。

7.记入学生档案

即把学生所犯错误记载下来,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必须严格按事实本身记录,并给予学生申辩机会;学生家长或年满18周岁的学生应有权查阅学生档案,了解有关记录是否客观、公正、合理。

8.停学和开除。

这是将学生排除于一定学校教育活动之外的惩戒手段,又可称为排除或拒绝入学。前者具有一定的期限,在英国为15天,美国为10天。开除则包括明确地开除学籍和无限期的永久性排除。两者在实施中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限制,如告知、听证、申辩和申诉权利的保障。

二、中西方小学教育惩戒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与西方主要国家教育惩戒的差异

1.认识差异。

西方的家长和公众对学校惩戒孩子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若教师连惩戒学生的权力都没有,教师的尊严将荡然无存。在中国,公众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尚存在偏差,一旦孩子向父母提到在学校受到了教师的惩戒,一些家长就会立即到校长那里投诉,有些家长还会在此时提出撤换教师、严厉处分教师或为孩子调换班级等不合理要求,如未得到满意答复就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2.程序差异。

西方人的法律意识很强,做任何事都要问法律允许还是不允许。在学校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和处理也有其严格的程序。而我国的惩戒程序明显不够具体,教师不明白什么情况下自己有权训斥学生,什么情况下得交由上级处理。

3.惩戒差异。

西方国家对惩戒一般是允许的,而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倡通过关爱和兴趣来引导学生;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

(二)正确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措施

1.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惩戒细则

对学生的管教需要惩戒,但惩戒必须规范。虽然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都较笼统,没有将惩戒要求具体化。鉴于教育惩戒的重要性与敏感性,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惩戒细则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惩戒文本,明确在不同情形的违规行为中,学生应接受的惩戒类型以及惩戒主体、惩戒的具体方式等,使惩戒措施逐步具体化和规范化,也便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法地行使其惩戒权。

2.“法律公开”,使学生走进法律

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师道尊严,少有“人权平等”“尊重”等概念,“儿童权利”更是无从谈起。儿童是弱势群体,要使他们不受伤害,最重要的是“法律公开”,让他们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知道自己有对侵权行为说“不”的权利。

3.对舆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社会对教师惩戒权有一个公正的认识

舆论媒体导向要客观、公正。在对待教育惩戒问题上,舆论宣传要注意科学性和社会性,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真正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4.应努力从制度上予以突破

如试行“小班型”策略,减轻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压力。现存的城市取向、重点校取向的择校现象使许多学校班级规模膨胀,班容量过大,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而会给班级管理产生障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有足够的精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去交流、指导、监控、实施管教。这常常让一线教师陷入两难的困境,无疑会加重教师的管教压力和负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因此应努力从制度上予以突破。

三、结语

第13篇

(一).师资力量薄弱。

1.第一点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主力仍然是转正民办教师。这些人为农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劳苦功高,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原始学历大多是初中,高中很少,甚至于还有部分是小学毕业。最近几年,各个学校也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可扔摆脱不了“分不来、留不住、更新慢”的现状。

2.第二点是老师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左右。爷爷奶奶辈是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些人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更难适应儿童的发展。年龄的上涨不代表阅历的丰富,反而缺少年轻人的新意与活力。农村教育缺少新的力量的推动。

3.第三点专业学科教师严重匮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这些专业教师。因此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要么不开要么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流于形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二).教学设施落后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三).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第14篇

1.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达尔文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教育本身也一样,教育为了保证本身教育人、培养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本质,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当前,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迫切性,已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多种因素的综合决定了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的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所以在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将开放性的素质型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构建出来。在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时应该考虑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的课程的合理安排。通过小学教育改革,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才能有效进行。在改革过程中建立创新的教育体系,塑造科学的教育灵魂,坚持改革是教育的保障,改革是教育技术的手段。通过改革掌握超前的教育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备军。只有通过小学教育改革,学生们才能得到综合的发展,使学生有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这为学生以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建立良好、高效的课堂学习气氛,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处于小学阶段,鉴于这个时期学生的特殊性,在营造课堂气氛时主要以情感气氛为主,多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培养积极的情感。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养成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加强教师的专业授课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专业授课能力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前提,心理教育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硬件之一。小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同样是小学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之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将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加大精力,保证这两方面工作顺便有效的完成。

二、结语

第15篇

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会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一名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中充满着各种挑战,自己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或是否对这些挑战充满了信心,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估,也正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因为自己要面对教育群体并完成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这种挑战的真实性可以使师范生科学地评估自己。实习中还可以不断地得到来自搭班合作伙伴、来自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其他同事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可以使师范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为自己成为合格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总之,顶岗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既来自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个人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领悟,同时也来自与实习伙伴、指导教师、学校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来自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扩展。

二、顶岗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检验机会

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行为的过程依赖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支持,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技巧两个方面。顶岗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分别独立承担各知识单元的教学,必经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师范生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资料独立思考,根据指导教师曾经给予的指导自主设计教学。走进课堂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和教学情境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节奏的能力。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认为自己最能够胜任的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同时也认为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可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还不是非常完善,课堂教学中只能够做好教学设计的一步步实现,但却无法控制教学设计实现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判定自身是否完成预订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订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补救或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时,师范生经常反映每天批改与订正作业很辛苦,其实这正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大好时机。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影响与培育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师范生专业情意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形成的专业理想、专业性向、专业自我等。顶岗实习,师范生第一次投入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体验教师的专业生活,是否对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未来正式从事教师工作充满期待?还是逐渐对教师职业的艰辛有所惧怕、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所质疑、对自身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有所动摇?全方位的实习活动给予师范生一次重构自我职业规划的机会,也是师范生形成专业理想的最初阶段。在对顶岗师范生的访谈中,有的学生直接给自己定下结论,说自己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在回校后的学习中要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走向。也有学生反应:觉得自己很适合做教师,身边的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等不同程度的给予自己信心,评价自己“是做教师的料”。这种适合做教师的人格特质在顶岗实习中可以得到强化,或许他以前在校的专业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显著,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这种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教师素养给予学生更多做教师的信心。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在积累自己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将自己的现有“实力”和“潜质”放在“教师的资格与标准”尺寸中做一个考量,从而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次评估,找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为今后的专业追求明确方向。

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局限与反思

在顶岗实习的师范生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苦心竭力的教师依循着逻辑缜密的教学设计、操作着精美的课件、漂亮的板书、流利的普通话,面对闹嚷嚷的课堂无奈地继续着教学内容,沮丧地看着学生练习时自己强调了一遍却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继续一个又一个的讲解、订正……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为什么不能带来有效的课堂教学?师范生最欠缺的就是课堂上综合调控的能力,它的养成依赖于对儿童、对学生群体的深度了解和自身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

1.师范生需要缩短与“儿童世界”的距离。如何促进师范生对儿童的了解?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或一门《儿童教育哲学》课程就可以将师范生带入儿童的世界吗?对儿童的特征、小学生群体特征的了解是主要依靠课堂学习还是依靠与儿童的实际交往?如何创造师范生与儿童交往的机会?“走进儿童”的课程无需用学时加以规定和限制,有关于儿童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但没有与儿童交往的经验,这些理论知识永远外在于师范生,只有主动创造与儿童交往的机会,才会了解儿童、了解这个群体的共性、真正理解关于儿童的知识。“走进儿童”需要实践的课程,如小学生兴趣小组的参与和辅导、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的跟踪服务等。现在的小学校园到处洋溢着素质教育的气息,这种兴趣活动和第二课堂几乎在每所学校开设,教师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小学的“正式牵线”,积极介入这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师范生提供与儿童交往的实践机会,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走进了“小学生”这一将来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群体。对儿童特征的了解、对儿童个性的充分感知、对小学生群体的熟识,使得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做出更加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指导与服务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师范生的组织引导能力、做好活动场景与活动任务之间的调控。

2.师范生需要多渠道积累教学情境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依赖于师范生沉入教学场景中的机会,是微格教学和说课等实践教学环节也无法实现的教学场景,教师教育机构所组织的见习活动就非常有利于师范生习得教学情景知识。但见习的间断性、短暂性,使得师范生无法沉入这个教学场景。松散的、自主的、日常的与小学教师的“跟踪学习”便可以实现与教学场景的持续性接触。号召师范生通过学校介绍信自主联系一位小学教师,每周都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到这位教师的课堂或其他工作场景中,观摩、交流、协助这位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事务,借助自己的谦逊好学与端正诚恳的态度,与这位教师结为“师徒”,从而在职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参与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