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设计导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若按照传统重视理论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则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3]。对于相对新兴的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其专业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面临的毕业实习与设计问题更复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就业与选题的矛盾。基于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软件产业从事编码测试、系统分析设计或具有软件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服务、销售和管理(软件方向);二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机械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应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考研方向)。因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毕业实习设计老师(包括软件企业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人数限制、实习条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学生难免产生选题与就业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毕业实习设计与考研、公务员招考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毕业实习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7学期、第8学期,而这期间,每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也同时举行,这就导致“考研方向”的学生在备考和完成学业间的矛盾,如不进行相应调整,势必影响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3)软件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不协调因素。软件方向学生一般采用3+1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第4学年大多在软件企业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工程应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还有几门课程需要在校学习,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冲突。(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机对接。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4]。软件工程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使其对毕业实习与设计的衔接要求更高,而且该类专业多元的就业意向及其他复合因素使得学生的实习与设计内容往往不能有机衔接。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就业自主化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衔接、教师对两者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离以及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问题,因此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毕业实习设计指导需考虑的因素
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6];学业成就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班级学生处于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毕业、考研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以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强烈冲击,对其学习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7]。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选题入手,贯穿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融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与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取得好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项目驱动。有效地整合指导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在研项目并将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根据毕业实践环节具体要求细分软件工程项目,将其引入到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与实验室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可控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项目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3)导师制。采用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是确保后续创新模式实现的关键。导师可以是从学校选定的各方向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从企业选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双导师制)。导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根据毕业实纲和设计大纲的要求,与企业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课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其次,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4]。
3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创新模式的设计
结合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毕业实习设计创新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模块化组织。基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分为3个大模块:以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为目标的软件模块(软件方向);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模块(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应用模块(工程应用方向)。大模块下再设子模块,如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模块又分为UG、PRO/E等大型软件的工程应用模块;以单片机、PLC等程序开发为主的工控模块;CAD、UG、PRO/E等面向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2)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软件模块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与大型软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学年,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工程应用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实习、设计由同一导师指导,采取集中实习和反复调研的形式,实习围绕设计的需要展开;考研模块则将实习和设计的时间提前,第6学期即由指导老师提前介入,预先安排相应工作,在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为考研创造条件。至于软件方向与背景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的冲突,软件学院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达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导师制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采取导师负责制,将部分学生(考研方向)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开始,到第8学期结束,历时1年半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开展的工作包括文献检索,熟悉设备,仪器校准,实验计划,实验开展,项目调研、开展、改进和总结各环节。基于项目驱动,每一学生的实习设计选题均为某方向科研子项或工程子项,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和科研组织等环节基础上,全面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全程”指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制订计划、明确目标执行计划检查、反馈处理、纠偏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为质量监控途径。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制订详细可行的规范,把握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目前要求教研室审核的关键节点包括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综合评价、答辩等。
4工程实践环境的构建
要保证上述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而可行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等用人企业的合作。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开办以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先后在中兴软件、中天电子、江西微软、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软件公司和IT培训机构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铜业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恒天动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专业背景方向实习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该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学院应考虑:①从实习基地遴选指导教师;②选派软件方向教师到合作基地工程实训;③选派专业方向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对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软件学院制定有详细的《毕业实习设计规范》,系部成立“软件工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教研室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教师中开展动员,提前落实并布置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动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跟踪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结语
最早创立设计工作室的是十五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一般为学生所选专业的学者,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予以指导,所以说此种教学方式也有一段历史。其后导师制得到推广,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也纷纷采用。导师教学制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新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学生与著名学者能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学方式就是“车间教学”,所谓的车间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是按照材料与工艺进行划分的,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又是教育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可以在其中学到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现今重视导师工作室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艺术学院是非常普遍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对旧的教学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上所述,可以参考国外好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然后结合当今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具体情况汲取其中有益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研究活动、设计生产与社会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是我们可以参考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去检验它的合理性。目前来看,加强加大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针对目前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改革及实践。
二、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1.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总体思路设计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首先,对整个教学阶段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包含修正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其次,模仿设计企业形式将工作室划分各个部门,用实际项目和产品创新研发题目为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再次,导师工作室研究方向比较固定,通常由经验和学识丰富的教师主持工作并指导学生,既能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又能进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再次,以实验班为单位,来执行导师工作室模式实际教学后,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互教;最后,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总结。
2.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设计
导师工作室以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以某个专业丰富的教师为核心,并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师资团队。它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设计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设立以与本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工作室,根据专业的特性及发展方向,以实际课题为平台,建立不同的工作室;理论课程同工作室互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与工作室共同来完成教学,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又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3.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分工与管理
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分类;然后加强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资源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管理模式设计,包括负责人分工设计,工作空间布局设计;建立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制度来保障课程体系良性运行;设定衡量机制来确定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经济效益。
三、结语
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的教育模式,虽然培养了大批工业设计毕业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设计公司急需的、职业化的设计人才,这需要在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设置上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相对应;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设计理论的灌输。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践环节也常常是纸上谈兵,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实际设计与研发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需要设计师掌握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销售整个流程。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成为工业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指导来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上述问题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与当今设计教育需求相互脱节,在调研了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后,把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现今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很弱,教师能力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上也有待提高,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不能够兼顾。
二、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导师工作室指的是由学识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创立的、对内负责教学和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专业设计团队,其中的教师就是导师导师制的是。最早创立设计工作室的是十五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一般为学生所选专业的学者,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予以指导,所以说此种教学方式也有一段历史。其后导师制得到推广,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也纷纷采用。导师教学制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新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学生与著名学者能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学方式就是“车间教学”,所谓的车间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是按照材料与工艺进行划分的,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又是教育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可以在其中学到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现今重视导师工作室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艺术学院是非常普遍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对旧的教学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上所述,可以参考国外好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然后结合当今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具体情况汲取其中有益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研究活动、设计生产与社会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是我们可以参考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去检验它的合理性。目前来看,加强加大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针对目前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改革及实践。
三、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1.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总体思路设计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首先,对整个教学阶段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包含修正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其次,模仿设计企业形式将工作室划分各个部门,用实际项目和产品创新研发题目为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再次,导师工作室研究方向比较固定,通常由经验和学识丰富的教师主持工作并指导学生,既能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又能进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再次,以实验班为单位,来执行导师工作室模式实际教学后,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互教;最后,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总结。
2.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设计导师工作室以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以某个专业丰富的教师为核心,并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师资团队。它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设计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设立以与本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工作室,根据专业的特性及发展方向,以实际课题为平台,建立不同的工作室;理论课程同工作室互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与工作室共同来完成教学,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又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3.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分工与管理
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分类;然后加强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资源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管理模式设计,包括负责人分工设计,工作空间布局设计;建立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制度来保障课程体系良性运行;设定衡量机制来确定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经济效益。
四、结语
【关键词】就业导向 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 工程监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3-02
一、校企合作在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运用的源动力
(一)建筑市场飞速发展及其对工程监理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技术能力高成为建筑业工程监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建筑人才市场极其紧缺的是经学校培养后可以快速上岗的毕业生,即应用型人才,不需要经企业再进一步培训方能上岗的毕业生。工程监理工作重视实务能力及实践技术水平,所以,以校企合作促进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工作事不宜迟。
(二)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和毕业生之间不存在直接性联系
当前,多数高职学校忽视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完成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价值,仅仅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由此比较被动,继而处于学完学校课程,应付好考试以获取毕业证的目标状态里。所以,就出现了学校不断申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则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再者因为时间上和实习工作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选题过于陈旧、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及理论与实际价值不足等等。
二、工程监理专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的应用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联合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一)毕业设计的前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每周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小组阶段情况汇报,对校内指导教师集中一定时间对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然后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并及时处理。
(二)毕业设计的后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集中两周时间返校一次,进行毕业设计的修改工作及完善工作,加强知识理论的连贯性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最后一周,由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交叉批阅,并与校外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公开答辩活动,最终的成绩以学生的阶段成绩、最后成果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成效
(一)题源多种多样,改善了以往多人一题的状况
在以往进行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往往是教师给出一个大题目,更改设计条件得到小题目,划分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按照相同结构布置,固定设计模板,机械地代入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或计算,也会因此出现同样的错误。校企合作后设计题目由企业负责,采用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或正在建工程项目为题,充分保证了学生设计题目来源的可行性和真实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解读建筑图纸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对企业实例工程项目的监理,跟随工程进度深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得到了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训练,实现了项目团队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显著增强。在企业里,学生能接触大量的工程实际,高级监理工程师人员在项目监理方面好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这些经验和方法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切实可行,是书本上很难全面解释,更是学校导师无法给予学生的实践财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真正得到了监理工程师素质培养。
(三)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师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建设发展校外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做法,既能弥补高校教师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遗憾,又能避免企业仅凭经验而不考虑其原理的盲目做法,对学生起到了双向补充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纽带作用,还可更好地发现和避免工程建设上的失误,增强双方专家的沟通,搭建学科研究平台,共同探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攻关课题,进一步强化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功能。
四、深层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的利益不容忽视,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是学校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方思考的角度比较主观,急于求成,忽视了企业的立场及利益。因此,在双方达成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求与企业利益有关的联结点,深层挖掘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潜力,保证实现校企双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首先,打破工程监理毕业设计(论文)中单个项目的合作模式,达成项目组的合作模式;其次,打破与单个企业的合作模式,达成企业群的合作模式;最后,打破单一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合作模式,达成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双赢合作模式。
(二)积极创新校企管理制度,以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校方要积极打破陈旧传统的管理方式,使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向制度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各专业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构建一系列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并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使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得以有效顺利进行。
(三)政府部门应对校企合作模式予以足够重视
目前,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效应、就业量,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重视程度应提升至社会稳定因素的高度,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实现长久合作的目标。涉及到高职学生就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环节时,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举办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讨论活动,且指派专门人员进行这种活动的宣传发动、予以专业性的指导,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同时大力扶持,逐步健全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奖励,并为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具有实际价值与作用的实战演练。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为建筑工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手段,是提升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术能力重要的前提条件,效能优良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减少就业上岗培训时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40―141.
[2]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36(05):229-232.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教学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分析学生投入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阐述了这种指导思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转贴于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07-02
一、模块化课程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是一种偏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关注欧洲应用型大学的模块化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
模块化课程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是模块式技能培训(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另一种模式是能力本位(简称“CBE”),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者的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但两者也有共性,即都强调“能力”和“应用”。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吸纳了模块化教学的核心要素,并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而开发出的课程模式。
2.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每门学科都为了追求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实行模块化以后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设计概念十分必要,过去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开设四门课程:即专业导论、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设计概念等。各学科为了追求完整性、系统性,每门课程都要讲述设计史,重复交叉的内容很多,现在把它整合成一个模块――“设计理念及思维”,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在了解美的历程、造物的历史、工业设计历史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设计观,建立起来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更有针对性
过去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和专业结合,全校所有专业使用相同教材,教学内容相同,课时也相同,教学没有针对性,实施模块化课程以后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分派到不同专业,与专业课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出符合专业特点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专业课程,效果较好。
5.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与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重新拟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
6.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在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行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是学校是课程的生产者,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学校应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调整、创新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要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这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二是要牢固树立课程的中心地位。首先,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设,学校只有始终围绕着学生需要的课程这个核心进行不断建设、高效管理,学校才能办好。其次,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从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能提供满足学生消费需要的各类课程,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切实解决招生与就业“两张皮”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课程创新与建设,最终化解“计划入口”与“市场出口”之间的矛盾,也是“从就业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最后,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两个“符合度”是课程地位确立的基本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须要扬弃传统的精英模式定位,转而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地方化”“应用性”“草根式”属性,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人才”提供职业范畴的高等教育服务。因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如何、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如何,这两个“符合度”应成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学生毕业了到哪里就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学校就应该设什么专业,教什么课程,即课程地位的确立依据就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学生就业的贡献率为依据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设计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当结合相关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审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合理安排课程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文化熏陶,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技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1]借鉴德国的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把课程框架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1.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2.中观模块
此模块是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宏观模块构建的基础,又是对各微观模块的统领。中观模块构建的依据是能力分析。中观模块制订时首先要进行调研,研究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然后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某种能力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需要强化哪些能力训练进行研究?然后按照适切的原则组建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再构成一个中观模块。如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大致包含产品企划、产品工业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产品营销推广等几个过程,相对应的岗位群大约有ID设计(概念创意设计)、CMF或CMG设计(产品色彩材质表面工艺设计)、UI设计(产品人机界面设计)、ID设计(外观造型设计)等七个岗位群。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再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根据这些专业能力要素再设计出38个微观模块,最后将这些微观模块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构建出8个中观模块(能力模块)。[2]
3.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6个基本能力。这6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首先,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行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从教学改革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
第三,合理制订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实行“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3]
第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目标努力。二是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并特邀他们参与课题设计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三是精心选择本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另外,将现有教师队伍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担任某一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urse is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Ar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heory course is often unsatisfactory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way of arranging courses, the machine preparing for the lesson, the old way of teaching, and the single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theoretical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scientifically arranging courses, revising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ing examin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art design; theoretical course; reform; path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肇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经历了“工艺传习―图案设计―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这一历史进程,[1]同时,艺术设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从目前来看,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几个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是三大类:第一是学科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Visual Basic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课程;第二类是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室内空间设计、版式设计、交互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各类产品设计等;第三类是理论课程,其中又包括史论课、概论课和设计理论课,如中外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家具史、现代设计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文化等。[2]事实上,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它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鉴赏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拟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分析理?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创新改革方案,以就教于方家。
1 理论课程存在的弊端
虽从数量上看,理论课程占了比较大比例,但是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或者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实践为重的,学生的重心也放在如何设计并制作出“实物”,参加各类设计比赛,理论对她们来说似乎是“虚”的东西。这就造成了理论课程排课方式简单粗放、备课方式机械重复、授课方式陈旧单调、考核方式单一等四大弊端。
1.1 排课方式粗放
合班上课效果不如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时有限,而理论课程的数量又比较多,因此理论课程基本上是合班上课,最多的达到七个班合班,人数在210人左右。这样任课老师无法在短时间内熟悉每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上课的过程中也无法全面掌握学生听课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了解理论课合班上课的效果,笔者专门对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数据表明,认为合班上课听课无干扰的占6.9%,认为有一定干扰的占29.8%,认为干扰比较大的占63.3%。这说明合班上课超过一定人数后,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课程内容有重复。理论课程门类众多,不可避免地有重复和交叉的内容,如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家具史、现代设计史这三门课程,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世界现代设计史本身就包含了世界家具史、现代设计史的部分内容。类似的还有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导论部分或第一章往往都对“设计”的概念、内涵、发展等问题做出论述,内容大同小异。
1.2 备课方式机械
教材一成不变。艺术设计属于前沿学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变化都非常快,作为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提升,理论也不是亘古不变的。但是很多高校订购的教材几乎没有变化,许多教材的编写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新方法、新问题、新发现都没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来。
备课照搬教材。教材的编写和设计实践、考古发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要及时关注学术界新动态。以工艺美术史为例,田自秉先生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史料丰富、图录详尽,堪称经典,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该书主要汇集和整理了我国自原始社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的工艺美术史料,一些新文物、新发现没能编写进去,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补充说明。
1.3 授课方式陈旧
相较于实践操作类课程,理论课程比较抽象晦涩,需要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这恰恰是艺术类学生的短板,因此理论课在授课方式上本身也是一种挑战。目前理论课主流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虽然有了多媒体设备,可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及案例,但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的状态,也很难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谈不上激发创新思维或提高审美能力。
1.4 考查方式单一
卷面考试。理论课程通行的考查方式是试卷考试,开卷或闭卷。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这几大类,且试卷的内容几乎年年雷同。学生即便不上课,临考前通过囫囵吞枣式背书也基本上能过关,这种方式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
课程论文。基于试卷考试的弊端,有些理论课采用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由于论文通常在结课后两周左右就需要提交,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查找文献、阅读并分析文献,因此常常出?F雷同、抄袭的论文。不仅如此,论文提交、批阅完了之后,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时间和场地专门就论文进行分析和交流,因而对理论问题的认识依然没有提升。
2 理论课程改革的路径
2.1 精简课程数量,科学安排课程
理论课程宁精勿滥,在课程的选择上,可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几门与专业契合度高的理论课程。在安排专业课教师的同时,教师之间要及时沟通,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做进一步统筹,避免相同的内容反复讲授。如“设计心理学”、“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课程都会涉及到对“设计”这一概念的阐述,那么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则需要提前沟通,最早讲授的一门课对概念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他两门课程则一两句话带过,避免重复。
此外,在安排授课时间的时候,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有效衔接。绝大多数高校艺术理论课安排在大一、大二,而且是理论课先行,即理论课全部结束之后安排设计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本身就比较抽象晦涩,如果把理论课与专业课割裂开来,学生学到的可能就是一些生硬的概念,无法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应该和专业课程穿插或平行设置,如“中外工艺美术史”可以和“漆饰产品设计”、“陶艺产品设计”或“金属工艺产品设计”等实践操作类课程平行,学生既可以了解这些产品的发展历程,同时掌握其制作工艺,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合一。
2.2 备课详略得当,合理修改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体例的完整性,所以导论或第一章常常对概念性的问题做详细分析。但是一门理论课的课时通常只有32节,以史论课为例,在短短的32节课里,要完整地将世界设计史或者中外工艺美术史的发生、发展、背景、内涵和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逐一分析,时间显然是很紧迫的,所以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择上课的内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可以简单讲解。比如《设计与文化》(庾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这门课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介绍“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设计文化”,这三章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合并为一章,甚至一章中的一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设计的具体影响上。
自古教学相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接受理解程度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自己编写相应的教材,这对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也是极大的提升。
2.3 提升授课质量,以学生为中心
衡量一门课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其适用性和优势,可以体现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此模式建立在教师绝对权威、学生具备相当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上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基于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本人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为学生提问环节,安排两次提问的机会,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先由全班同学集体思考讨论,最后再做小结。第二,每学期安排两个课时,由学生自己报名来讲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内容,时间可以安排在期中或者期末。这一目标在第一节课上课的时候便交代给学生,学生从开课第一天起就要思考自己讲课的内容,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更主动地学习。
2.4 完善考查机制,追加考后反馈
单一的试卷或论文的考查方式常常会带来片面的结果。笔者认为,在试卷和论文的基础上,学生课上的发言、讨论、PPT制作讲解,课后的思考总结、与老师就某一主题的交流和心得都可以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出现学生不重视课堂,考试的时候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的局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3]
此外,考查的结果必然会反映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但是一般来说,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某门课程的结束,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点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修正。因此笔者建议,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教师可以专门组织一个考后反馈的环节,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这种反馈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集中讨论的形式。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平台;创新成果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
一、本科生科研平台的构建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有序地推进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学校自1998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来,一直注重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若干规定”、“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等,成立各种学生科研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类项目的管理与组织机构、立项与实施程序、成绩和学分认定管理等,使得各类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拓展项目途径,扩大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面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生科研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学生科研训练途径,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其中学校层面开展的校、院二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于1998年首次设立,立项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SRTP立项每年均在2 000项以上,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占同年级学生的70%-80%。2006年,我校成为全国10所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有63个由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学生近200人。2006年,有42个学生科研项目获得首批浙江省“新苗人才培养计划”立项资助。据统计,2006年校院二级SRTP项目立项2021项,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含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科研立项159项。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学科竞赛种类和参赛层次,目前开展的学科竞赛有: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机器人、创业计划、电子商务、多媒体作品、财会信息化、演讲比赛、英语演讲、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广告艺术和智能汽车竞赛等15个各级学科竞赛,其中多个学科竞赛项目已发展到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多,2006年达3000多人次。
3、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本科生科研活动良好环境和条件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此,学校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从导向和投入上支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3000万元用于校内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由单一的教学基地向综合性、创新型、多功能的本科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发展;结合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和新校区建设,投资2亿多元在紫金港校区建设了十多个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五个公共教学服务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逐步实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共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1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30余个,校内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基地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40余个,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硬件支撑条件。
4、改革教学方法,创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在2002年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修订学籍管理条例时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同时,为促进学生更快地了解研究、高效地进行研究,全校95%以上的专业开设了研究型、讨论型等能力培养课程。还开设了由各学科专业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名师和教授担任主讲的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导论课程,该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使本科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学科专业以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2006年共计开设学科导论课367门次,新生研讨课34门,选课学生分别为71268人次、519人次。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探索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积极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创新环境。在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资助下建设的生物、物理、电工电子、机械4个基础实验中心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各基础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项目更新率分别达到87%、77%、84%、72%;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多个平行实验,不仅让学生在课程开设的多个平行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还鼓励学生对同一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路线、方法,提倡学生自带实验和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到实验室去具体实施自己的设计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5、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可持续发展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为此,学校制定奖励政策,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各类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各类人员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
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奖励等;对教师的奖励包括指导项目立项津贴奖励、指导获奖奖励、指导获得成果奖励、考核津贴奖励等:对项目管理人员也视其业绩分别给予适当奖励。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的良好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2006年浙江大学以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共计63人,其中47人最终确定为07届免试研究生:2006年学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奖励津贴达50万元。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科研力量雄厚等综合优势,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了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平台。在此平台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或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研究性、交流性、搜索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各级各类学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本科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氛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如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从1998年第一期的156人增长到2006年第九期的近6 000人次,每年寒暑假都有数千名本科生继续在实验室和科教实践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的参加学生人数也从1999年的348人次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3000多人次。根据对SRTP实施效果调查,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高。
3、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WWw.lw881.com[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艺术学是于19世纪下半叶由德国艺术学家费德勒、玛克斯德索等人积极倡导,20世纪以中国学者宗白华、马采,日本学者黑田鹏信、渡边护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不懈努力,于1996年由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率先确立其学科体制、在东南大学首先确立学科点的新兴学科。截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已有61家大学设立二级学科艺术学学科点,其中二级学科艺术学博士点已增至5个。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大学以张道一教授、凌继尧教授为首的学科队伍专门针对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作了十余年的探索,并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自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被创立以来,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艺术史方面,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希凡研究员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14卷本)、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燕教授(署名长北)主编的《中国艺术史纲》(上下本)已经出版,成为艺术史方面的代表之作。在艺术原理方面,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李心峰研究员主编的《元艺术学》、《艺术类型学》、《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主编的《中国艺术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主编的《现代艺术学导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主编的《艺术辩证法》等成为在艺术原理方面的代表作。此种研究在理论上的探索程度不同,但皆有所深入。由于艺术学学科设立较晚,探讨空间依然很大。
在国外,艺术学的发展虽然没有独立的学科支撑,但艺术学在不同的学科之中都有新的尝试。从古典主义美学开始所产生的一系列学术论著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康德、谢林、黑格尔从美学的角度认识艺术,奠定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格范。19世纪工业革命对艺术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艺术学的研究从单纯的概念的厘定、体系的构建进入实际的分析时代,对于艺术个性的分析、艺术风格的分析、艺术现象的分析使艺术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艺术学从对艺术美的特点审视走向了对于艺术全面特性的分析和认知。20世纪,工业革命进入深化阶段,随之产生的信息技术更加改变了艺术的面貌。艺术学从自身的理论分析走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道路,其中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传播媒介、艺术与工业产品、艺术与曰常生活、艺术与大众消费等交叉领域的研究成为热门。这与艺术从象牙塔上步入产业、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
依上所述,艺术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搭建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这种理论体系的搭建仍然缺乏明晰的文献线索、缺乏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缺乏对于新的技术革命的关注,因此容易使理论自身的搭建缺乏广阔的视野和牢固的根基,也容易使搭建出来的理论停留于书本,无法在更大的空间发挥作用。但从艺术学在20世纪的走向上来看,已经逐步开始关注艺术的应用问题。当艺术学在构筑自身理论体系的同时,随着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度的加强,艺术学在应用方面也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走向为艺术学本身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学由边缘学科步入核心学科,跃居为解决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问题的重要学科,艺术学就需要从学科队伍方面入手进行突破,在理论创新、应用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由东南大学主持的国家“211工程””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项目的初衷如下所述。
1、以综合研究平台的搭建更新艺术学学科队伍的知识结构
以往的艺术学研究多局限于艺术本身,研究人员远不足,艺术学学者还需要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多方面的知识。学科队伍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学科成果的品质,所以,该项目力图通过构筑综合研究平台,融会多种学科,在更新学术队伍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推进艺术学理论的创新。
新的平台的搭建主要体现在促进多学科的融合方面,尤其是要突破传统的文史哲方面的融合,要使艺术向计算机、机械制造、通讯技术、建筑等方面进行渗透。
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十分普遍,但绝大多数都停留在技术应用方面。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是计算机专业未来的走向。我们想通过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融合在艺术设计、动画艺术的创作工具以及新型数据库的开发方面为艺术的应用开拓一条新的道路。
机械制造本与工业设计关系密切,目前的机械制造专业在还停留在技术的探索上,但仅仅局限于技术自身不容易使技术与人之间发生更加密切的关系。技术曾经左右了人的生存,但在新的时代,技术要为人服务,无论是大型的机械制造产品,还是小型的机械设计产品,都在逐步通过艺术融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强调人性化。这种趋势也将是未来艺术学所要关注的问题。
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乎我们艺术学学科队伍成员的想象,卫星技术启动了大量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将在未来的世界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将越来越需要通过通讯终端与我们自身以外的事物接触。通讯终端不仅需要通过艺术化的界面进行表述,还能输出多种形式的艺术产品。如果艺术学忽视这种现象,就难以在未来的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建筑走了一条从实用走向把艺术与实用有机结合的道路。在现代社会,建筑物已非一个固定不变的钢筋水泥的实体,而是可视可听的活的事物。在现代城市,许多地标式的建筑不仅在造型上像一尊巨型雕塑耸立着,而且建筑物内外都吸附着大量的艺术品。不仅如此,大型楼宇电视已使建筑物本身可以开口说话,大幅面广告已以艺术化的形式点缀着商业建筑。这种现象也是值得艺术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
东南大学在上述四个学科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也有利于我们通过平台的搭建促进我们的学科成员思考这类问题。
2、以综合研究平台的搭建培养艺术学的新型人才
艺术学的人才培养也是本项目的重要着眼点。未来的艺术学人才需要在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上成长,除了阅读、思考、写作之外,艺术学学者对于艺术生产过程的体验、对于艺术现象的把握、对于艺术与社会关联度的关注都将成为艺术学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平台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停留于课堂和书本。要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艺术现象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艺术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仅可以从事艺术学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还能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楔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艺术学的研究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能够携所学知识进入策划、创作与组织管理层面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艺术学的研究生不能只会阅读、只会思考、只会撰写论文,还需要学会行动和操作,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更多的领域。
3、以综合平台的搭建促进新的学科点的增长新的学科点的增长是本平台的重要目标之一。艺术学学者从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到对艺术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关联度上进行交叉研究,进而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艺术学学科自身的价值、寻找新的突破点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局限于一个门类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知识与应用不断结合的时代不利于知识的进步。因此,艺术学需要一个综合平台,使多门类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借以推进新的学科增长点的产生、迎接艺术学科的新时代。
从现实状况来看,艺术学需要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服务,需要从寻找国家文化之根到为国家(行业、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中构筑自己的体系。艺术学需要从对国家软实力的贡献,到进入国家建设的多种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用艺术的方式宣扬自身文化价值观、以传媒和艺术产业实现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时,中国也应自觉发挥艺术学学科宏阔视野之特长,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艺术学自身更需要急起直追,寻找新的切入点,开展自己的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
二
为了加快艺术学的研究,本项目计划从“理论艺术学”、“应用艺术学”和“民俗艺术学”三个方面进行突破,把艺术学理论的创新、艺术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民俗艺术学方法的拓展和资料的采集与研究作为重点,引领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开辟该学科为国家文化艺术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通道,构建艺术学的新体系。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理论艺术学
理论艺术学是艺术学的传统学科,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都较为传统。但理论艺术学是艺术学的基石。因此,本项目将理论艺术学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来研究。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理论艺术学的创新主要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突破:
第一,研究对象的突破。
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到理论,采取逻辑推演和哲学思辩的方式来进行。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因此,理论艺术学的突破既要顾及到理论自身的变化,又要顾及到艺术现象的变化,要在对理论体系进行解剖和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艺术学研究的新对象、构建理论艺术学的新体系。艺术理论体系的解剖需要把理论与理论研究的实质对象对应起来进行思考,否则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推演上。要认识到以往艺术学理论关注对象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突出表现是从理论推断理论、从艺术推断艺术。但理论的自足始终徘徊在理论层面,理论推演如果脱离带有非理性的艺术现象,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艺术也不是偶发的,艺术往往是在多种动机下产生和发展的。如果不了解艺术产生、发展动因和途径的多样性就很难把握艺术的基本规律。此外,除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外,新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产生,尤其是许多艺术不再以纯艺术的面貌出现,艺术现象的这种微妙变化也需要理论的密切关注,否则理论就缺乏活力。因此,发现和研究新的研究对象仍然是理论艺术学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资料架构的突破。
以往的研究资料多从文献到文献,随着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艺术的文献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除了文字文献外,口述文献、图像文献、声音文献、实物文献都在逐步出现。因此,理论艺术学要广采博取,运用多类型的文献形式构建自己的资料体系,为理论艺术学的建设奠定牢固的资料基础。近30年来,艺术资料的整理已有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许多资料被整理出来后仍然少人问津或未充分利用。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新的艺术资料也会不断涌现,尤其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资料也在动态的产生过程中。因此,理论艺术学要突破以往的文字和图像两大资料系统,要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发现资料、积累资料、研究资料。只有资料架构突破了,理论艺术学才会有创新。
第三,研究方法的突破。
以往的研究方法多采取从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演绎的方法,但时展到今天,仅靠此种方法则略嫌单一,既不易从多种侧面厘清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又容易使理论研究与真正的艺术现象脱节。因此,理论艺术学更需要在方法上进行突破,采取综合研究方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方法上的“拿来主义”曾对我们的研究有过帮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了诸多方法,对我国的文学艺术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近30年的摸索,我国艺术学学者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西方视角分析中国艺术问题;第二,中西视角相结合,综合分析中国艺术问题;第-三发扬传统,以中国视角为基点’探寻艺术规律。这三种方法都在中、西问题上徘徊。在
新的时代,在中、西二元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的情况下,艺术学的研究需要突破是中还是西的问题,需要依据新的资料架构、从新的出发点来认识艺术现象。因此,寻找新的视角和方法是艺术学创新的重要方面。
研究方法的突破需要在现象调查、现象分析和规律总结上下工夫。有关艺术现象的调查仍然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往的现象调查多局限于艺术自身,没有能够有效地从其他领域寻找艺术痕迹。因此,有关艺术现象的调查资料就不足以说明艺术问题。就目前而言,我们一方面应当在已有的调查资料中挖掘艺术的新线索,另一方面当从相关领域发现新现象。艺术学研究者要学会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策划、制作和销售过程中发现艺术,学会在建筑、城市规划等行动中发现艺术,学会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举凡人的文化活动都与艺术有着多多少少的关联。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目光就会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天地,就不会感受到艺术的强大及其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的穿透力。
有关艺术现象的分析,近30年来我们已经学到不少方法,但这些方法的运用还是浅尝辄止,许多方法还停留在尝试阶段。因此,深化某种方法是我们从事现象分析的一条道路。但对于艺术现象而言,任何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方法、完善分析的有效性更需要我们的积极努力。
规律总结是建立在现象调查和分析基础上的。对于艺术学而言,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是最高目标。规律可以让我们遵循和借鉴,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对于任何现象的感受、调查和分析都要落脚到对于规律的认识上来。这样才能推动艺术长足发展。
2、应用艺术学
艺术学从书斋、从文字、从纯粹的理论象牙塔中走出来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艺术学发挥更大作用的根本出路。因此,应用艺术学研究势在必行。
应用艺术学把艺术理论应用于国家战略及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去。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部位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应用艺术学应当从艺术创意产业方面入手。一方面,艺术创意产业需要理论家通过调查研究寻找对策和方法;另一方面,艺术创意产业也与艺术手段密切相关,许多产业都无法脱离艺术手段来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艺术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艺术产业对国家文化地位的确立、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将不可忽视。因此,应用艺术学应当率先介入艺术创意产业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交融,产生新的亮点。
应用艺术学的关键词一是应用,二是艺术。如何ishi在艺术的应用方面总结已有的经验、寻找艺术发展的新途径,如何使艺术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探寻艺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新规律等都是应用艺术学应当去思考的问题。
应用艺术学要触动人类应用艺术的心弦。艺术的广泛应用绝非偶然,除了对于美的基本需求外,还应当存在诸多动机,挖掘这些动机、有效地分析这些动机、探寻艺术应用的新方向仍然需要学者们的探索。
应用艺术学还需要关注新的传播媒介的作用。在高技术的推动下,艺术的新型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地涌现,传播媒介成为艺术楔入社会的重要通道,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以与媒介相适应的形式呈现,而且因传播的广泛度和深入度而对大众发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关注新型传播媒介与艺术应用之间的关系也是应用艺术学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应用艺术学也必须关注产业链的特点。应用艺术学就是要研究艺术进入社会发生影响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除了基本的社会效益外,还会形成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美国、日本、韩国都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和业绩。中国的环境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让艺术在中国形成不同形式的产业链,推动中国经济、文化健康发展仍然需要投入精力集中研究。
3、民俗艺术学
民俗艺术是艺术的基石,它生长在民间,按照特定的风俗习惯自发生产,且形成特有的传统。在现代社会,民俗艺术经历了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依然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民俗艺术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为艺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因此,重视和研究民俗艺术是艺术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与框架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2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 3
第二章 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4
第一节 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情况与机电产品进出口详情 4
一、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 4
二、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详情 4
第二节 新昌县对外贸易总体情况与机电行业详情 6
第三章 新昌机电企业自主创新 8
第一节 自主创新的含义与分类 8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 8
二、自主创新的分类 8
第二节 机电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
一、机电品牌、专利、技术 8
二、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 10
第三节 机电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的关注程度 10
第四章 机电产品出口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案例分析 11
第一节 大型机电企业案例——万丰奥特控股集团 11
第二节 机电产品出口对规模大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12
第三节 中小型机电企业案例 13
一、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浙江雅鼎卫浴洁具有限公司 13
二、机电产品出口对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14
三、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案例——新天龙轴承厂 15
四、机电产品出口对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15
第四节 机电产品出口对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15
第五节 提高机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应对策 16
第五章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第一章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的逐步呈现,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地提高,“引进来”的同时也倡导“走出去”,国际经济与贸易空前发展。当今国际市场上,中国已成为出口贸易大国,而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变化对我国的整体出口影响较大。研究机电企业出口贸易对自主创新带来的影响是意义重大的, 通过对新昌县与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行业情形的分析,以小见大,辐射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机电行情,有助于发现与解决问题,引起企业关注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出口贸易大国,长期以来,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着高增长发展势头,已成为长期拉动我国机械子制造业增长与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要素和重要力量。而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贸易的不断萎缩,加剧了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不少国家和地区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2009年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明,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也因此正在严重下滑。
经过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浙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大省。近几年来,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速缓慢,对外贸易面临非常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一季度,外贸出口出现多年不遇的季度负增长。2009年1-2月,机电产品进出口下降速度快于全省外贸和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平均水平。今后外贸发展也依然严峻。
浙江新昌是一个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小县城,已连续几年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新昌以医药、轻纺、轴承、冷配、机械五大产业为主,是全国的医药强县、纺织基地、轴承之乡、冷配大县,机电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机电产品出口近年来也是快速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剧烈打击下,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趋缓,以外向型经济结构为主的企业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许多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停产甚至倒闭破产,大企业也同样不可避免受到重大影响:停止招新、裁员、停产休业、受政府大力扶持。新昌机电产品出口面向世界各国,尤以出口到欧美、亚洲市场较多,受金融风暴冲击,机电产品出口明显下降。
从不同出口主体受到的影响程度不难看出,新昌县不同机电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从事加工制造低端环节的“车间型”企业,再是研发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制造型企业,而具有自主品牌与研发能力、并且已初步建立起国际营销网络的营销型企业受到冲击相对较小。
二、研究意义
这次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新昌企业是件好事,非常时期让机电企业明白了许多,出口贸易使大家都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机电产业需要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能够打入国内市场的同时更能成功走向世界,携手创造新的经济腾飞!
通过对新昌机电产品出口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以小见大,辐射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机电行业的情形。中国机电产品其实仍有较大刚性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当前外需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下,只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国际经济贸易中,机电产业应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将外贸发展的基础转移到科技创新上来,扩大高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得“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大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促进机电外贸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机电产品出口贸易。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㈠ 研究方法:
1.数据统计与整理归纳法、列举法:统计归纳近年来浙江省、新昌县的对外贸易现状、进出口贸易额及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等;列举新昌县机电品牌、专利、技术等。
2.大中小型企业实际的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企业——万丰奥特集团,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浙江雅鼎卫浴洁具有限公司,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新天龙轴承厂。
㈡ 研究框架:
1.从近年来浙江省、新昌县机电产品的出口情况出发,分析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主导地位。
2.概述自主创新的含义分类,列举新昌机电企业的自主品牌、专利与技术,分析新昌县机电企业通过机电产品出口后的自主创新能力。
3. 通过大中小型机电企业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机电产品出口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机电产品出口对大中小型机电企业各自自主创新的影响,提出提高机电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的相应对策。
4.最后得出研究的结论,机电产品出口是否对企业自主创新造成了影响。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
很多人研究的是“自主创新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而本文采用反向思维,研究 “机电企业出口贸易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以浙江新昌县为例”,暂未发现有人进行研究后发表文献,研究的角度以及主题较新。
第二章 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第一节 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情况与机电产品进出口详情
一、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经过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浙江已成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大省,在全国外贸出口排名中连续多年居于第四,仅次于广东、江苏和上海。当前,浙江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改良,加工制造能力较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浙江省自200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一度名副其实地成为一般贸易出口大省。做为全国对外贸易大省之一,浙江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3.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8%的出口。2008年,全省外贸依存度68.2%,出口依存度49.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统计,2008年,浙江外贸总额创下历史新高,首次跃上2000亿美元台阶,比2007年增长19.4%。但受金融风暴冲击,浙江外贸形势急转直下,11月出口额110.7亿美元,同比下降2.6%;进口额33亿美元,同期下降25.6%。这也是9年来首次出现“双降”局面。2008年我省进出口增幅、出口增幅为加入WTO以来最低点,分别比2001-2007年平均增速低10.8和10.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为37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3%,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进口1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7.6%和23.6%。进出口总额及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全国小5.6、2.1和7.3个百分点。在出口前五位的省市中,我省出口降幅小于江苏(-24.5%)、上海(-20.7%)、广东(-18.4%),比山东略大(-16.3%)。但浙江出口形势优于全国,在历年增长时浙江增幅高于全国, 在下滑时浙江下滑幅度低于全国。
从总体上来说,浙江省的对外贸易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走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2009年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二、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详情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我省机电产品在对外贸易和国际机电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机电产业已成为推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口产业、支柱产业和主要力量。浙江省出口的机电产品以机械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为主,出口比重逐年提高,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浙江机电已开始加入研发投入,关注自主创新,加快改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近年来,浙江机电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继续快于加工贸易。据海关统计,2004年浙江省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超过广东,列据全国各省市第一位。近几年来,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受金融风暴波及,机电产品出口减少,下降速度快。但机电产品出口额仍然占全省出口总额相当大的比例。如下表2-1:
表2-1 2000——2009年浙江省贸易进出口与省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年份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出口总额
(万美元) 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 机电产品出口额(万美元) 机电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 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2000 2783265 1944279 —— 596260 —— 30.7
2001 3279969 2297747 18.2 725904 21.7 31.6
2002 4195650 2941102 28.0 968386 33.4 32.9
2003 6141083 4159499 41.4 1431975 47.9 34.4
2004 8521312 5814638 39.8 2170159 51.6 37.3
2005 10739123 7680353 32.1 3026157 39.4 39.4
2006 13914686 10089427 31.4 4236303 40.0 42.0
2007(绝对数) 17684000 12830000 27.2 5559000 31.2 43.3
2008(绝对数) 21115000 15429000 20.3 6807000 22.5 44.1
2009(一季度) 3726000 2706000 - 17.6 1109000 - 22.7 41.0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信息网的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统计信息中的数据整理
浙江省是国内最大的机电配件和整机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产量较大的机电产品生产厂商较多,如:奥克斯、华信、惠康、帅康等,整体年产能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浙江机电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大,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为其次,其他贸易出口比重只占少数。我省机电产品以出口为主,而出口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浙江机电出口市场分布较广,遍布全球各地,欧盟是最主要的市场,其次是北美,东盟也是成交较大的地区,其他地区机电出口相对较小。机电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少,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类似性产品多,产品档次较低,而在安全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我省出口的机电产品中,传统和三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量较多,而高新技术比重相对较小,竞争手段往往采用低价竞销方式,如我省出口较多的小五金类产品,价格往往低廉,但质量水平却较低。
而此次金融危机对机电产业波及较为严重,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形势趋紧,增速减缓,受到严重影响,机电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大于轻纺产品。2009年一季度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较大降幅,分别出口110.9和2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2.7%和34.2%。机电产品中除船舶出口增长13.8%外,汽车零件、电线电缆、紧固件、工具等大类商品出口降幅均较大。同期,纺织服装、家具、鞋、箱包等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0.3%、5.3%、2.3%和13.3%,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增长7.7%。显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大大高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同时,由表2-1,我们也可以看到,2009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下降速度快。但机电产品出口额仍然占出口总额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节 新昌县对外贸易总体情况与机电行业详情
近年来,在政府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力度不减、有保有压政策下,浙江省新昌县的对外贸易经济总体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全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政府与企业开始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
新昌县近年来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开放兴县”和“科技兴贸&rdquo ;战略,在资源要素制约严重、宏观调控趋紧、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贸易壁垒加剧等严峻形势下,新昌县各大中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对外经济贸易,着力做好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外经合作。通过不断地努力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质量有所提高、规模有所扩大,出口产品结构开始进一步优化,企业向着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方向拓展。总体上来说,新昌经济保持了稳步、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新昌目前已形成医药、轻纺、轴承、冷配、机械五大产业,轴承、冷配、机械都为机电产业的一部分,机电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总体数量呈快速增加,其中中小型机电企业较多。全县拥有一批重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其所起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一般技术含量较高,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如:新昌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口具有高附加值铝合金汽车车轮等。中小型企业机电产品出口也占据了很大比例,但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较差。
近年来,新昌县外经部门积极培育出口企业,一手抓出口龙头企业培育,一手抓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开放型经济中,机电行业开始呈现出主导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出口主体增加、出口地区稳定的特点。机电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万丰、三花、五洲新春等机电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自营出口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全县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全县机电产品出口近年来快速增长,主要面向占全县出口总额比例最大,占一半以上,如下表2-2:
表2-2 2003——2007年新昌县贸易进出口与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年份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进口总额(万美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机电产品出口额
(亿美元) 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2003 33987 6296 27691 1.18 42.6
2004 52370 7763 44607 —— ——
2005 58881 7336 51545 2.50 53.3
2006 77676 6241 71435 4.05 56.7
2007 93421 7144 86277 5.38 62.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tjcn.org)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整理
新昌全县共有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纺织机械全国闻名,全国10强纺机企业新昌占3强,生产的倍捻机占国内产品市场覆盖率的80%以上;轴承精铸门类齐全,新昌小型轴承门类产量占全国的20%,主体轴承企业80%的产品远销欧美;制冷配件工业发展迅猛,实力强大,是全国最大的制冷空调控制元件生产基地和空调用风机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截止阀生产基地;机械制造增势强劲,是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基地。
而在金融危机的剧烈打击下,新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趋缓,以外向型经济结构为主的机电企业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其中尤以轴承行业最为突出。新昌机电产品出口面向世界各国,尤出口到欧美、亚洲市场较多,受金融风暴冲击,国际贸易不断萎缩,机电产品出口明显下降。
第三章 新昌机电企业自主创新
第一节 自主创新的含义与分类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企业就是有这种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二、自主创新的分类
自主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外技术,不是只要原始创新,更不是否定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现有的成熟的先进技术,而是要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一个单项技术,可以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浙江应有选择地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第二节 机电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机电品牌、专利、技术
新昌机电企业对外贸易历史由来已久,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出口额占据全县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长期拉动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要素和重要力量。在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全县以推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重点,不断实施专利发明,实施技术改造,
实施“创牌工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营销,争创各级品牌和免检产品。
历年来,新昌县在机电出口贸易中呈现出了众多机电产品的自主品牌、专利与技术。2007年度市出口名牌中新昌县占了四只品牌“达利发”“ XCC”“TOYOSHIMA”“京新”,而其中“ XCC” 为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属机电类。商务部公布2005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在公布的190个品牌中,新昌占了4个,分别是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ZCW”、浙江三花集团有限公司的“三花”、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和成(NHU)”和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的“众”牌,入选的4个品牌中前两个为机电产品。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在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剑杆织机有三项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喷气织机有一项自主知识产权,为省级新产品,也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浙江印染机械有限公司LSG87-200型高速布铗丝光机为公司自主开发,该产品已报省科技进步奖,并获国家专利。浙江日发数码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注重产品自主研发(部分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制与天津大学合作),其一技术创新点“RFMP3016”提高我国高档“工作母机”产品的性能、档次、质量,对提升加工产品的质量及国际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并可带动一批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在新昌机电产业各大组成部分中,众多企业提高了自主创新意识。纺织机械中,泰坦股份、日发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泰坦股份为全国纺织工业研究和开发新型纺机的重点骨干企业,有11项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日发集团 拥有4个国家级新产品,近30个省级新产品,连续7年经济效益列全国纺机行业前5位。轴承业中,五洲新春、皮尔轴承、新轴实业等企业立足国际市场,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型产品,以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和信赖。制冷配件中,三花集团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松下万宝、上海日立等企业的主要配件供应商,与美国蓝柯、日本鹭宫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机械制造中,万丰奥特集团为全国机械工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成长企业100强第39位,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车轮设计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
与国内贸易相较下,通过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新昌机电企业更加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努力营造自主品牌、申请专利技术等,呈现出了众多机电自主品牌、专利、技术,而其中尤以大型机电企业所占份额最多,中小型机电企业所占份额相对较少。
二、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新昌县仍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足以说明其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国际出口贸易中,机电行业也呈现出了不少自主品牌、专利、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其中,大中型机电企业的自主品牌、专利、技术较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而小型机电企业则相当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但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从总体上来说,与机电贸易发达的地区相比,新昌机电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仍然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新昌机电企业的出口产品一般加工产品多,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相对较少,低档次产品多,高档名牌产品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不少机电企业技术装备差、工艺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弱,投入少、开发后劲不足,深加工和再加工升值能力差,主要还是依靠低价竞争来扩大企业的出口销售,而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使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更上一个层次。同类企业遍地开花,低价竞争、互相压价的现象严重,往往同一地区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较多,散兵作战,各自为营,不仅缺乏竞争合力,而且在国际上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新昌机电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不断提高。
第三节 机电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的关注程度
近年来,新昌县政府加大了对机电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手抓出口龙头企业培育,一手抓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多年的国际贸易,新昌县机电企业也开始意识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名牌效应,全县以推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重点,机电企业重科技,强创新,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机电产业不断提升和壮大。搭建科企合作平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做强做大产业,力争“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大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机电企业不断实施“科技兴贸”,实施专利发明,实施技术改造,实施“创牌工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营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争创各级品牌和免检产品,扩大机电贸易的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 机电产品出口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大型机电企业案例——万丰奥特控股集团
万丰奥特集团总部位于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家跨地域、多元化、外向型的企业集团,是民营股份制的大型工业企业,涉及汽车部件、机械装备、金融投资等三个产业,自1994年创立以来,从行业的追随者逐渐上升为行业的领跑者,打造了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基地、全国机械工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浙江省四星级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省级技术中心,有强大的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开发新产品能力和工作平台,已先后通过ISO9001、QS90001、VDA6.1、SF1、VIA/JWL等国际认证。集团的愿景是:营造国际品牌,构筑百年企业。其中提出要提升品牌知名度——“ZCW”“万丰”“ 万丰奥特”商标,要构筑知名的国际品牌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要把握品牌六要素“产品质量是核心”“知识产权是内涵” “企业形象是吸引力”“用户亲和力是源泉”“市场占有率是目标”“广告宣传是手段”。
万丰奥特坚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行业内率先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组织实施了国家“863”项目、“双高一优”项目、火炬项目等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单位之一。“ZCW”品牌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中国地名商标、全国质量奖等称号,在亚洲、美洲、欧洲构筑了成熟的营销网络体系。万丰奥特的高速发展赢得了广泛赞誉,被授予: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首批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中国工业行业带头兵企业、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企业;名列中国机械行业核心竞争力1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浙江省百强民营企业。
2007年,万丰控股(奥威、摩轮、车业)出口27221万美元,出口排名全县第一。2008年,万丰奥特技术中心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项目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化发展。全年申报技术创新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2项,县级项目3项,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5项,申请专利53项,制定新产品标准8项,采标国家标准2项。
第二节 机电产品出口对规模大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上述案例,万丰奥特集团及下属公司多生产汽车部件、机械装备等机电产品,国际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占较大比重。1994年,陈爱莲创立公司之时,仅小批量生产摩托车铝合金车轮。国内市场进行生产销售时,产品单一。而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引起了万丰奥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注,自主创新意识比国内贸易的机电企业更强。想在国际贸易中站稳市场,须在众多国际竞争对手中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不能仅仅满足于出口产品是高科技产品,而要不断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国际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正因万丰奥特在国际贸易中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集团能够具备强 大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依然能站稳脚步,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国际贸易持续平稳发展。
近年来,新昌县规模大型机电企业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机电产品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为新昌县对外贸易的主导企业与龙头企业,动了全县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在国际市场上若要占据稳定的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机电企业出口贸易,使得企业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不断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增加技术研发投入,营造自主品牌、专利与技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前一节中,万丰奥特集团正是受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比国内贸易的机电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机电企业一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便又可以有利地促进国际贸易或者转为国内贸易,形成一个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良性循环,如图4-1:
图4-1 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良性循环图
第三节 中小型机电企业案例
新昌县中小型机电企业占据很大比例,本文将其归为两类:第一类为综合素质高、产业结构好、发展后劲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或创新设计的中小企业;第二类为综合素质欠高、为成品企业做配件或完全依赖成品企业的中小企业。
一、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浙江雅鼎卫浴洁具有限公司
浙江雅鼎卫浴洁具有限公司创立于 2001年7月18日,位于浙江新昌的青山工业区,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顶级品质卫浴洁具的专业制造商,是香港雅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大陆唯一授权设计、生产、销售“雅鼎”(YaTin)品牌卫浴五金的中型专业企业。现有15000平米的研发、制造基地,下辖挂件事业部、龙头事业部、电镀事业部、浴柜事业部四大专业事业部,各事业部全部拥有自己现代化的生产制造基地,目前共有在职员工800余人。
雅鼎设计生产卫浴五金产品,多属机电产品,国际贸易中出口面向港澳台地区、欧美、亚非,乃至全球,国内已有 200多个销售网点,在30个国家和地区也拥有稳定的销售网络。随着国际贸易的展开与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逐步确立了 “设计、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卫浴五金产品和打造中国卫浴五金第一品牌”的企业发展目标,销售网络日趋完善,雅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通过五金卫浴出口贸易,雅鼎更加意识到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上必须拥有自主品牌与研发能力,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雅鼎自创业以来,极其重视产品的自主创新,所有的产品都坚持原创设计并在国内、国际上屡获设计大奖。产品制造工艺精益求精,雅鼎出品的挂件、龙头和浴柜三大项目产品,在设计、产品质量上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国际顶尖产品,但价格只有它们的20%,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雅鼎产品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创新永远是雅鼎的核心竞争力,雅鼎无时无刻不把创新深入到设计、制造、服务的每一环节。雅鼎所有产品均坚持自主设计研发,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每年平均获近百项外观设计专利。雅鼎一直致力于成为比肩国际顶级品质的专业制造商,摒弃 OEM (贴牌经营)模式,坚持建设自己的设计、研发、生产基地以严格掌控每道工艺环节、保证产品品质。雅鼎所有产品只选用最好的原材料和配件,所有生产设备只采用全球最先进最精密的机械,所有品管程序相当严苛,正是这些一贯的坚持才造就了雅鼎产品无与伦比的优秀品质。
虽成立没几年,雅鼎却能和中国移动、中国国际航空、青岛啤酒、首钢、阿里巴巴、娃哈哈、海信等其余十九家著名大企业同获“2006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荣誉称号。2006年3月,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中国企业产品创新设计奖”揭晓,雅鼎设计的“君临天下”水龙头,夺得一项金奖。12月,雅鼎选送的另一款水龙头荣获“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本土卫浴企业第一次获得该奖,在此之前,这个奖项几乎由汉斯格雅、高仪等世界卫浴顶级品牌垄断。
二、机电产品出口对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雅鼎”为综合素质高、产业结构好、发展后劲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或创新设计的中小企业,属于新昌县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上述案例是“雅鼎”的创业之路及参与国际贸易后的创新理念与成果。2001年,俞光带领另外11位年青人开始了雅鼎的创业之路,创立之初,在北京出售的第一批产品是卫浴挂件产品,国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自参加国际贸易后,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加庞大了,机电贸易的同类产品较多,产品特色不多或者是优势不明显。在机电出口贸易中,为使企业能够具备良好的国际竞争力,雅鼎更加关注技术创新,注重设计生产其他类别的卫浴五金产品,营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新昌县众多中小型机电企业中,第一类中小企业也占据了很大比例。这类企业一般都综合素质较高,产业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参与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初,一般市场并不大,产品还比较单一。而进入国际贸易当中后,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巨多,而且国外的大型企业也多,科技较为发达,高新技术机电产品供应琳琅满目。新昌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从中开始认识到国际间的竞争压力,也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申请更多的专利与技术。由此可知,机电产品出口促进了第一类中小型机电企业自主创新,使得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自身特色与优势,营造国际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更有利地拓展国际市场,保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案例——新天龙轴承厂
新天龙轴承厂是一家生产销售轴承套圈、轴承锻件的生产加工的私营企业,原有职工400余人,是一家中小型机电外贸企业。其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东南亚市场.该厂主要为新昌一成品企业做配件或者加工轴承产品,故有稳定的市场,但是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国际市场份额。该厂主要靠模仿其他公司发展,没有自主品牌和核心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管理粗放,处于被动地位。由于该厂是为成品企业加工生产产品,只要成品企业有市场,则其就无需自寻国际市场。尽管也参与了轴承产品的出口贸易,但 市场稳定,产品也被指定型号或类别,所以该厂并不重视科技投入,也没有很好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造自主品牌和核心产品。成品企业形势好,则其也好;成品企业形势不好,则其也不好。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品企业轴承产品出口受到了影响,该厂轴承的生产加工也因此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影响,轴承的国际市场萎缩,没有了成品企业的依靠,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又没有能力生产其他产品,再也无法继续维持经营,于2008年8月倒闭。
四、机电产品出口对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新昌县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综合素质欠高、科技含量低、为成品企业做配件或完全依赖成品企业。以上述新天龙轴承厂为例,该厂属于第二类中小机电企业,是为成品企业做配件和靠国外市场支撑的出口加工类企业,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并没有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类中小型机电企业往往靠模仿其他公司发展,依赖于成品企业或者是国外市场,由于拥有一定的稳定的国际市场,创新意识薄弱,极少投入研发,很少或没有属于自己的研发力量或自主品牌、专利、技术等。成品企业形势好,则其也好;成品企业形势不好,则其也不好。一般,这类机电企业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通过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很少甚至没有促进其抗风险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的提高,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再次发展。
第四节 机电产品出口对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由上述三个典型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对规模大型机电企业而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最大,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发展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机电企业相比较,规模大型机电出口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更高。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帮助其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自主品牌、专利与技术,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进而再次促进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
对第一类综合素质高、产业结构好、发展后劲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或创新设计的中小型机电企业而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对其的影响次之,但也较大。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更加引起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加研发投入,营造国际品牌或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展国际市场。
对第二类综合素质欠高、为成品企业做配件或完全依赖成品企业的中小型机电企业而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对其的影响微乎其微,亦或是没有。国际贸易过程中,很少甚至没有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也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再次发展。
第五节 提高机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应对策
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新昌县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的附加值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高。机电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新昌县机电企业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从宏观上,政府要发挥其在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制订一系列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教育和培训活动进行创新资源配置和建立创新制度;大力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改、研发、信贷、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推动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改革,增加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鼓励机电企业加强节能、环保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从微观上,新昌各机电出口企业应以科技进步为主导,重视技术创新,不能仅满足于出口产品是高科技产品,更要关注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充分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加快新产品的开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应积极建立自己的外工贸人才培养体系,引进大力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加大研发经费的投人;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形成“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推动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并重点开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走“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提高机电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努力扩大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全面提升全县机电产品的国际竟争力。
第五章 总结
本文根据浙江省及新昌县历年来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数据及其他数据,结合典型的企业案例,以大中型企业案例反映机电行业,分析出口贸易中新昌县机电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专利技等),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规模大型机电企业而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最大,帮助其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自主品牌、专利与技术,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进而再次促进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对第一类综合素质高、产业结构好、发展后劲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或创新设计的中小型机电企业而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对其的影响次之,但也较大,更加引起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加研发投入,营造国际品牌或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展国际市场;对第二类综合素质欠高、为成品企业做配件或完全依赖成品企业的中小型机电企业而 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对其的影响很小或是没有,国际贸易过程中,很少甚至没有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也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再次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改变贸易条件的重要支撑。新昌,浙江,乃至全国各地区的机电企业都应该关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二次创新),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电企业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营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打入国内市场的同时成功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绍兴引资网.投资胜地赢在新昌---产业优势[EB/OL].cn.zhaoshang-sh.com/Zhejiang/Shaoxing/ShaoxingTZHJ/9790794986.html,2007-03-29.
[2] 肖武岭. 转变浙江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探讨[J]. 当代经济管理. 2008(5):36-39
[3] 张汉东. 一季度出口形势和对策建议[R].国际经贸决策参考2009年第2期(总第78期),浙江省商务厅综合处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2009 ,(2):2-12
[4] 柴燕菲,闻育旻. 一季度浙江外贸超三百亿美元,跌幅呈“刹车”之势[EB/OL]. 中国新闻网chinanews.com.cn/cj/gncj/news/2009/04-13/1644099. shtml ,2009-04-13
[5] 浙江统计信息网. 一季度浙江对外贸易 形势依然严峻 积极变化显现[EB/OL]./zj.stats.gov.cn/art/2009/5/7/art_281_35530.html ,
2009-05-07
[6] ISSN 1007-712X,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机电产业的影响及对策[S].
[7]浙江统计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公报[DB/OL].浙江统计信息网zj.stats.gov.cn
[8]周江明. 新昌:宏观调控下的工业经济该怎样发展[J]. 当代经济,2005, (5):9
[9] 绍兴市新昌县统计局.绍兴市新昌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中国统计信息网tjcn.org
[10]张立强. 自主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魂[J]. 劲旅,2006, (4):44
[11]王永龙,肖武岭. 自主创新与浙江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J]. 改革与战略,2007(8):42-45
[12]翁仕友.自主创新概念的多面判断. [J]. 决策,2005,(11)
[13]弋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2-17
[14]张炎.新昌四只品牌获“绍兴出口名牌” [J/OL]. 嵊新导刊, 2008(2):2
. 2008.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Aug. 17, 2008:23-37
[16]CNKI. 服装统计表[DB/OL]. CNKI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number.cnki.net/cyfd/MetaShow.aspx?areacode=xj110603&zhibiao=%E6%9C%8D%E8%A3%85&pn=
[17]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筑高新产业发展的乐园[J].今日浙江,2006,(7)
[18]杨昌荣. 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高新区扩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思考[J].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2004,(11):16-182
.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Jun. 20, 2008, (2):298-350
[20]余道先,刘海云.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专利授权量的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 2008,(3):28-33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hansfer. Nov.7,2006,(32):27-47
[22]童春良,余向平.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J]. 经济论坛,2006,(10):15-16
[23]徐元.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J]. 中国科技论, 2007(7)
[24]Barbara Breitschopf and Hariolf Grupp.Innovation Dynamics in OECD Countries: Challenges for German Enterprise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Dec.22,2004,(1):135-155
[25]何红俊. 技术创新—提升机电业出口竞争力的基本条件[J]. 科技资讯,2006,(30):169-170
[26]浅议自主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J]. 黑龙江对外贸, 2007,(7):11-12
致 谢
本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得到了杭雷鸣导师的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收集、课题的研究,到完成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正文,再到就业问题,都倾注了杭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杭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下,我顺利完成了论文。杭老师渊博的知识,细心认真的工作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非常感谢杭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以及离校找寻工作的莫大关心。
在此,非常感谢学术届研究领域中的各位学者,通过阅读借鉴并拓展了他们的理念与思维。借此机会,我也要感谢在我读本科大学四年期间,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给与热心帮助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们。
黄淮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位于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交通极为便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连通东西。占地2460亩,校舍面积5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师生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已经形成了集数字化、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大学园区,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3亿元,图书馆藏书256万册。设有15个教学院系,5个公共教学部,51个本科专业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万多人。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285人,博士硕士687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省级骨干教师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7人,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68名兼职教授,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80名。依托学科专业,建有26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18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国内181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3所知名大学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近3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75项,其中奖项85项,5个学生社团被命名为优秀团队,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高校”、“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等荣誉称号 。
2015年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敬业爱岗,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能够从事专业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码影像、图形设计、版式设计(一)、招贴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二)、广告策划、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专业设计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祯设计、印刷品设计、网页设计等各类高级人才。
环境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艺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与透视、技法表现、室内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设计与工程管理、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新闻出版、各大建筑设计院、环境规划局、室内外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建筑设计、房产策划、城市环境规划、展览会场设计、室内设计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各类高级人才。
美术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观念和较高审美情趣,具备美术教育、研究、应用能力的,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基础、装饰雕塑、材料工艺等。
就业方向:在中、小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报刊、宣传媒体等从事美编、美术设计工作。
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悉动画设计、制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动画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造型、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分镜头设计、数字合成、数字特效、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画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动画应用、动画推广等工作。
动画(游戏美术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扎实美术基础、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练掌握游戏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风格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戏设计、制作和开发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游戏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游戏概论、原画设计、游戏道具与场景设计、角色设计、三维动画、特效制作、游戏美术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各类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娱乐提供商等企业从事游戏策划、游戏开发、游戏设计、游戏美工和游戏制作等工作。
动画(动漫文学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动漫文学、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强的视觉思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漫创意能力、剧本创作能力、动漫制作能力和动画导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动漫文学方向)培养基地。外籍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画剧本创作能力和导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中外文学史、视听语言、动漫文学概论、动漫文学鉴赏、动漫文学创作、动画剧本创作、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影视编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漫公司、游戏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动漫杂志编辑部等从事动画创意与策划、剧本创作与导演、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动画(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动画设计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了解国际动画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主流影视动画创作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较强动画项目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由我校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考文垂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考文垂大学学习1-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动画创作、开发插画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画实践(Illustration Practice)、动画和基于时间基础的插画(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设计创新计划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动画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等从事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游戏美术制作等工作。
美术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美术学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美术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了解当代美术的创作现状和市场管理,具备美术研究、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素描、中国画基础、造型设计基础、油画基础、传统绘画技巧,美学原理(Aesthetics)、摄影(Photography)、西方艺术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术学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艺术欣赏(Art Appreciation)、美术学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视觉基础(Basic Visual)、版画复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新闻出版、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网络媒体等从事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工作。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开放的设计思维意识,掌握相关设计软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识,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艺,具备较强产品造型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造型基础、视觉心理学、制图与规范、产品设计表现技法、产品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材料工艺、专业项目实践、用户研究方法、人机工程学、陈设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设计战略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和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戏剧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媒体研究(Studying Media)、电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体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电视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体粉丝学(Media Fandom)、短剧形象设计(Imagining The Short)、儿童与媒体(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等工作。
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了解当代艺术市场管理,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音乐评论、音乐创作、艺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项目学生由黄淮学院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核心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学生可以赴英国合作大学对接连读。
核心课程:声乐表演,钢琴表演,舞蹈编导,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基本乐理,和声与多声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独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戏剧管理,经营与市场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乐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乐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写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园林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和花卉等企事业相关领域从事风景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艺术设计、园林设计、观赏植物学、园林设计基础(包括形态构成与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植物种植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建、园林、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园林绿化、景观了设计企业、房产开发公司、建筑行业类企业、园林监理类、市政工程类、旅游规划等部门工作。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掌握环境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环境设计专业训练,具备环境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及环境设计基础、造型基础、构成、制图、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力学与结构、人机工程学、中外建筑史、环境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学、软件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建筑装饰材料、场地设计、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分析。
就业方向:能在设计院所、环境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从事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与社区环境设计,在高等院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
音乐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和声、音乐教学法、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中外乐器、歌曲编配与弹唱、音乐论文写作、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语言基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也适合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群众文化等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音乐表演(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文艺晚会编导及教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声乐表演、钢琴演奏、舞蹈、舞蹈编导、中外乐器、钢琴即兴伴奏、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小乐队编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应用和声、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意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学校和媒体合作培养的模式。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在地方广播电视系统、宣传和文化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及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具备新闻播音、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本专业的特色是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不仅重视对学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养,还培养学生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多种能力。
核心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就业方向: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新闻网等新兴媒体行业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传媒公司从事商业策划、礼仪主持、拍摄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体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工作。
招生计划
我校2015年本科艺术类拟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播音主持类等共17个专业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江苏、湖南等省市招生计划如下表: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
4
150
河南、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视觉传达设计
4
150
环境设计
4
150
动画(游戏美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动漫文学)
4
240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
4
100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
4
150
动画(合作办学)
4
120
美术学(合作办学)
4
100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 合作办学)
4
100
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
4
120
音乐表演(合作办学)
4
80
广播电视编导
4
200
河南、山西、甘肃、山东、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
4
120
音乐表演
4
100
河南、山东、河北、甘肃、湖南招生180人
音乐学
4
80
注:我校将在校考后根据各省、市自冶区的生源情况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情届时请参阅本省、市招生办公布的我校艺术类招生计划。
考试内容和录取原则
美术类专业:(满分200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动漫文学)、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专业。
一、考试科目为:素描(人物默写)、色彩(静物默写),共计2 门。
二、考试时间分别为180 分钟。 画具考生自备。
音乐类专业(满分12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3-5分钟,满分120分。
二、考试的内容及分数分配
1、声乐、舞蹈、器乐(三项任选一项),满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项)或才艺展示,满分20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满分2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自备文学作品朗读,满分50分,2分钟。
2、指定新闻稿件播报,满分50分,2分钟。
3、模拟主持,满分50分,2分钟。
4、即兴评述;满分50分,现场抽取材料或话题,根据要求,进行完整口语表达,3分钟以内。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笔试,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
1、文艺常识:50分。
2、命题编写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视频作品):100分。
结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签发《黄淮学院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单》,同时,将应试考生专业成绩报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门,并在黄淮学院网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试成绩及各省合格线。
填报志愿
专业成绩合格,获得我校《艺术专业考试成绩通知单》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试报名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的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参加美术类校考的考生可根据专业分与高考文化成绩参照录取原则综合考虑同时兼报美术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游戏美术)专业、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动画(动漫文学)专业、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由于我校多年来艺术类专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热忱欢迎艺术类考生填报我校第一志愿。
学费标准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漫文学):5700元/生·年;
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音乐表演(合作办学):13000元/生·年。
录取原则
文化分达到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并获得我校专业合格证的考生,高考后根据文化分和专业分参照以下录取原则报考专业志愿:
(1)、环境设计、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合作办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按专业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