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木工程博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

第1篇

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福州大学提出“理实结合、教研互动、严谨求实、鼓励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验室队伍建设,自主研发仪器设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陈宝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兼任福州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负责福建省精品课程桥梁工程的建设与主讲,主编和参编教材多本,主持或参与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教改论文多篇,2010年被评为福建省教学名师,201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承担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各1门。所指导研究生中,已毕业硕士24人,博士11人,其中3人获得卢嘉锡优秀博士生奖,4篇论文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

致力于组合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出版《钢管混凝土拱桥》等专著。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数十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

:教育部自2005年启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教师转变实验教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您认为贵校领导和实验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哪些转变?

答:自2009年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学校领导和中心教师始终围绕着教育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来管理和发展,并结合福州大学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了“理实结合,教研互动,严谨求实,鼓励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主要的教育理念转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提出“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和项目设计能力,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实验教学方针。

(2)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构筑开放性实验室环境。学校抓住旗山校区建设的契机,以校园网为平台,投入180多万元为各实验中心建设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对实验教学的各环节实行网络化管理。

(3)重视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心建设的质量,学校设立实验教学关键岗、重点岗以及实验教学弹性编制,吸引了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勤于思考、有敬业精神的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参与到实验课教学工作中来。

(4)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发,开展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深层次改革和建设,构建“三层次、三平台、三基地”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我们了解到贵中心自主开发了许多教育设备,这些设备在教学和科研中均有卓越表现,请您从中选取2~3件自制设备,介绍它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突出特点。

答:(1)新型水泥基材料抗裂性能测试仪

中心教师设计和自制了集新型环形约束收缩测试装置、养护箱以及应变采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电缆线、应变采集仪和普通计算机)于一身的新型水泥基材料抗裂性能测试仪(如图1所示)。其具体技术参数主要有:控温范围:10 ℃~60 ℃。控温精度:±0.2 ℃。控湿范围:30%~95%。控湿精度:±3%。搁架性能:一次可放置6个约束收缩试件;分为6层搁架,每层搁架间距250 mm,每层搁架的面积大于600 mm×600 mm,从而具有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采用在混凝土环中插入隔板的方法,诱导一条裂缝在隔板处产生。增大隔板处混凝土环向拉应力,产生应力集中,加快混凝土环裂缝的产生。

通过对内钢环应变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混凝土环内部微裂缝产生和发展等损伤信息。提出的评价方法,即使在裂缝不可见的情况下,也能对混凝土抗裂性能进行快速评价。

本装置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可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事后修补变为事前预测和评估。当发现混凝土配合比不满足抗裂要求时,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可减少混凝土开裂的概率,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自制设备已推广到广西大学等高校,获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在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再生细骨料的性能研究”和“新型引气剂对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中得到应用。

(2)大型量水堰

该设备属薄壁量水堰,是一种使用最早且精度较高的测流设施,广泛用于水力学、水工实验室及灌排渠道上,长7 m,宽1.2 m,高3 m,最大可量测流量为0.6 m3/s(如图2所示)。该设备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渠系建筑物配合使用。薄壁量水堰在铁制堰板上设置缺口,使水流由缺口通过时具有锐缘堰流的性质。在距堰板上游3~4倍最大过堰水深处设水尺,根据水尺读数(水面超过堰顶的高度),即可由事先绘制好的水位流量图表得到流量。

图2 大型量水堰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采用自由溢流。按缺口量水堰形状,薄壁量水堰可分为三角形堰、梯形堰、矩形堰及曲线形堰等数种。实验是在标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堰的装设及堰前渠道的流态也应符合标准条件,使之成为具有标准工作状态的标准堰。

该自制量水堰已在土木工程创新型实验研究计划(IRP)“高扩散、低收缩差动式挑坎体型优化研究”和“锯齿形丁坝与普通丁坝的实验对比”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其中“高扩散、低收缩差动式挑坎体型优化研究”项目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二等奖。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for concrete technology proposed a more strict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crete research, and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aw material of concrete component, mixing,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each link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gradually.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的系统性非常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施工效果的好坏,对于土木工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旨在探讨在施工各个环节,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注意要点。

一、混凝土原料要求

(一)对水的要求。在混凝土施工的各用水环节里,不能使用没经过处理的沼泽水、工业污水、工业废水。预应力混凝土以及钢筋混凝土不得应用海水。拌制混凝土要符合下面的要求:水中不得有影响混凝土硬化凝结的糖类与油类,PH值必须大于4,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1%。

(二)对水泥的要求。使用水泥时一定要区别水泥强度等级,掌握正确的使用办法。由工程基础情况为标准,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

(二)对骨料的要求。混凝土中最基本的骨料成分是砂石,根据砂石掺入比,我们知道,它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土木工程施工时,应该进行统筹规划,仔细研究砂石质量、力学指标、开采储存办法等。对于骨料应当从经济、优质、就地取材等几个原则出发,进行合理选择。可以用天然骨料,可以用人工骨料,也可以用混合骨料。

二、配料和搅拌要求

(一)配料准备前提:水泥进场的时候,要按照级别、包装、品种、出厂日期、装配仓号等进行一一检查,而且还要对安全性、强度等性能指标实行复验制度。其质量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对水泥的质量与出厂日期产生质疑,可以要求复验,复验不合格的水泥产品,不得继续使用。预应力混凝土中,绝对不能使用含有氯化物水泥。

(二)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在正式配料之前,应当要进行配比实验,而不得根据经验进行配比。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与经济的原则。对于检查发现的错配、少配、漏配的混凝土禁止出仓。生产混凝土过程中,石、砂实际含水量可能同设计配比含水量有差距,施工中要随时根据现场测试结果进行配合比调整。

(三)对投料量的要求:搅拌机承载混凝土量不应过多,投料量应控制于搅拌机额定容量以下。根据施工配合比、搅拌机型号,对投料量进行科学要求。

三、运输混凝土要求

(一)运输基本要求。在运输的过程中,要使混凝土保持均质,不要让水、砂浆产生流失与流动性减小的现象。要用最短的时间和尽量少的转运次数把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确保初凝之前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对于应用了滑升模板进行施工的工程以及大体积无施工缝的浇筑,运输速度一定要跟得上浇筑速度,中间不得发生中断。

(二)运输方法要求。混凝土的运输种类分为平面运输、楼平面运输以及垂直运输。平面运输一般应用砼运输车以及自卸汽车。楼面运输多以双轮手推车为主要运输方式。垂直运输的方法可以有井架运输、快速提升架运输、混凝土泵运输、塔式起重机运输等等。

四、混凝土施工要求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要认真检查模板尺寸、标高、强度、位置等,并检查预埋件同钢筋的位置是不是准确。把检查结果记录在隐蔽工程情况表内。在雨雪等天气情况下,不应露天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在对竖向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当先在底部填进与混凝土砂浆相匹配的水泥砂浆,在浇筑期间不能发生离析。若浇筑高度大于三米,应当用振动溜管让混凝土实现下落。应当边施工,边对模板、钢筋、支架、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进行随时检查。发现移位变形,随时处理。最后,要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均匀,模板空间内不要留有缝隙。为保障混凝土的完整,浇筑中的间歇时间要尽量缩短。

因为一些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混凝土浇筑无法实现连续工作而必须出现间歇且间歇时间大于初凝时间的时候,那么应当留有施工缝。施工缝位置应当由施工技术与设计要求共同决定。由于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结合力比其余部分要差,所以,应当把施工缝留在便于施工的部位,且该部位所受的结构剪力一定要小。

混凝土在浇筑入模之后,一定要进行即时充分的振捣工作,让刚进入模板的混凝土马上充满到每个角落,把气泡排出去,使之尽可能地做到均匀性与密实性的最优化。振捣方式分成机械振捣和人工振捣。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机械振捣,当工程量小或者缺少机械的情况下,应用人工振捣。

五、混凝土养护的要求

混凝土硬化与凝结是因为水泥同水产生了水化反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工艺手段,让水化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彻底。这种建立合适水化反应环境的工作,就是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为了让水化反应快速充分完成,使混凝土硬化凝结速度加快,我们要防止成型混凝土的过度风吹、寒冷、干燥、暴晒。这些恶劣的环境都会使其产生异常缩或是裂缝破坏。对此,我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表面进行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护表面湿润,防止表面过干造成的裂缝。表面养护的具体要求有:

(一)养护混凝土的时间不应当少于28天。

(二)低塑性混凝土应当在浇筑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喷雾养护,之后再进行及时的洒水养护。而塑性混凝土也应当在浇筑完成的6-18小时之内开始进行洒水养护工作。

(三)混凝土的养护应当连续进行,中间不要中断,确保在养护期间内,被养护建筑一直处在表面温润的状态。

总结: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土木工程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以前,一定要清楚了解到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各环节的施工技巧。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惟有如此,才可以促使问题快速得到解决,以得到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达标,为土木工程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本沛.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理论与发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 吴景海.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D].博士论文,天津大学,2003

[3] 陈宏山.土木工程发展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建筑与结构设计,2007(02)

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土木工程中,有很多的施工单位,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紧密的沟通,只有有效的协调好各个施工单位间的工序,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的全部程序中,混凝土作为一项重要的施工程序,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进步,对于混凝土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系统的要求。对于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混凝土的原料组成、搅拌、运输、施工、养护各个环节进行了逐步分析研究。

一、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原料要求1.1对水的要求。

在混凝土施工的各用水环节里,不能使用没经过处理的沼泽水、工业污水、工业废水。预应力混凝土以及钢筋混凝土不得应用海水。拌制混凝土要符合下面的要求:水中不得有影响混凝土硬化凝结的糖类与油类,PH值必须大于4,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1%。1.2对水泥的要求。

使用水泥时一定要区别水泥强度等级,掌握正确的使用办法。由工程基础情况为标准,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1.3对骨料的要求。

混凝土中最基本的骨料成分是砂石,根据砂石掺入比,我们知道,它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土木工程施工时,应该进行统筹规划,仔细研究砂石质量、力学指标、开采储存办法等。对于骨料应当从经济、优质、就地取材等几个原则出发,进行合理选择。可以用天然骨料,可以用人工骨料,也可以用混合骨料。2.配料和搅拌要求2.1配料准备前提:

水泥进场的时候,要按照级别、包装、品种、出厂日期、装配仓号等进行一一检查,而且还要对安全性、强度等性能指标实行复验制度。其质量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对水泥的质量与出厂日期产生质疑,可以要求复验,复验不合格的水泥产品,不得继续使用。预应力混凝土中,绝对不能使用含有氯化物水泥。2.2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在正式配料之前,应当要进行配比实验,而不得根据经验进行配比。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与经济的原则。对于检查发现的错配、少配、漏配的混凝土禁止出仓。生产混凝土过程中,石、砂实际含水量可能同设计配比含水量有差距,施工中要随时根据现场测试结果进行配合比调整。

2.3对投料量的要求:

搅拌机承载混凝土量不应过多,投料量应控制于搅拌机额定容量以下。根据施工配合比、搅拌机型号,对投料量进行科学要求。

2.4混凝土施工要求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要认真检查模板尺寸、标高、强度、位置等,并检查预埋件同钢筋的位置是不是准确。把检查结果记录在隐蔽工程情况表内。在雨雪等天气情况下,不应露天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在对竖向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当先在底部填进与混凝土砂浆相匹配的水泥砂浆,在浇筑期间不能发生离析。若浇筑高度大于三米,应当用振动溜管让混凝土实现下落。应当边施工,边对模板、钢筋、支架、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进行随时检查。发现移位变形,随时处理。最后,要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均匀,模板空间内不要留有缝隙。为保障混凝土的完整,浇筑中的间歇时间要尽量缩短。

因为一些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混凝土浇筑无法实现连续工作而必须出现间歇且间歇时间大于初凝时间的时候,那么应当留有施工缝。施工缝位置应当由施工技术与设计要求共同决定。由于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结合力比其余部分要差,所以,应当把施工缝留在便于施工的部位,且该部位所受的结构剪力一定要小。

混凝土在浇筑入模之后,一定要进行即时充分的振捣工作,让刚进入模板的混凝土马上充满到每个角落,把气泡排出去,使之尽可能地做到均匀性与密实性的最优化。振捣方式分成机械振捣和人工振捣。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机械振捣,当工程量小或者缺少机械的情况下,应用人工振捣。

二、混凝土施工工艺

2.1 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并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浇筑,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

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2 施工缝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浇筑不能连续进行,中间的间歇时间需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由于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2.3 捣实

混凝土的捣实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正确,表面平整,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应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满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气泡,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混凝土的振捣分为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人工振捣是利用捣棍或插钎等用人力对混凝土进行夯、插,使之成型。只有在采用塑性混凝土,而且缺少机械或工程量不大时才采用人工振捣。采用机械振实混凝土,早期强度高,可以加快模板的周转,提高生产率,并能获得高质量的混凝土,应尽可能采用。

2.4.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的凝结与硬化是水泥与水产生水化反应的结果,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的工作,称为混凝土的养护。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1)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 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

(2)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

总结: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土木工程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以前,一定要清楚了解到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各环节的施工技巧。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惟有如此,才可以促使问题快速得到解决,以得到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达标,为土木工程建设打好基础。参考文献:

[1] 陈本沛.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理论与发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 吴景海.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D].博士论文,天津大学,2003.

第4篇

关键词:土木结构;裂缝;方法

中图分类号:TV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建筑结构在使用状态下允许出现裂缝,结构建筑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性能,混凝土的变形模量、抗拉强度以及徐变等力学性能,但是不能超过结构裂缝的最大间距,(如表1)所示,超过最大间距的裂缝,会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在美观,实用等方面,甚至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最先发生破坏,以至于倒塌。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中裂缝的控制的相关方法, 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者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2、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因素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作用,如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多因素,此类裂缝占全部裂缝的80%以上。对于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控制研究还很不成熟,缺乏相关规范及规程,它涉及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特别是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发展,使得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3、混凝土结构控制裂缝的方法

3.1合理设计结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处外横墙宜与内横墙拉通对齐,并肩在凹口处边缘设置拉粱,其戳面及配筋不宜太小、;凹口周边楼板宜适当加厚并加强配筋,宜考虑该处楼板负筋拉通,使能抵抗在此处集中的温力及混凝土收缩应力。由于建筑标准对通风、采光、日照、明厅、明卫的要求,因此建筑平面不规则,凹凸布局比较普遍。在凹口处,楼板宽度减少很多,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很容易在此处集中,导致该处楼板贯穿性拉裂。特别是结构层面中部凹口处,按“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理论,水平应力最大,楼板结构配筋设计应予以构造性加强。

对于连续长度较长的外墙,建筑上可以考虑设置大的落地门窗和八角窗以减小墙端部处温差应力,避免楼板切角裂缝的产生。转角窗处楼板宜加设暗拉梁。减少外墙和室内楼板的温差一般很难做到,根据裂缝控制“放”的原则,通过减小外墙的连续长度来减小温差应力。

当楼房长度大于60m时,可在房屋中部设置收缩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及温度应力的影响。当建筑物地基可能具有不均匀沉降时,也可设置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避免沉降裂缝的产生。根据“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理论,在房屋中部处,由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产生的纵向拉应力最大,在此处设置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可减小相应影响。

3.2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后浇带

现行规范的伸缩缝规定控制开裂与否的唯一因素是结构长度。然而根据大量现场调查,引起结构裂缝的原因是综合性的,结构长度只是影响温度收缩应力综合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仅就长度而言,结构长度与应力呈非线性关系,如结构长度小于规范的规定,似乎结构内力影响很小,伸缩缝或后浇带可以有效地控制裂缝。但是对于承受很大温差和收缩作用的现浇楼板、大截面梁、剪力墙及长墙等约束度较高的结构,裂缝的概率仍然很高。此外,由于综合因素的关系,有些工程长度超过规范的规定并没有开裂。从防水角度分析,由于近代建筑规模日趋宏大,超长、超宽、超厚结构都日趋增多,永久性的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给工程的防水质量带来严重不利,止水带渗漏是常见而又难以处理的质量缺陷。所以,后浇带的应用是一种进步,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奏效。利用后浇带取代永久伸缩缝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l) 后浇带中清理垃圾困难,接缝不密实,防水质量差,后期可能形成两条裂缝,因此后浇带的构造很重要;

(2) 后浇带的间距不宜过长(30m左右),填充封闭时间不宜过短,以能将总降温及收缩变形进行一半以上的时间为佳,从目前混凝土的收缩量来看,估计3-6个月方能取得明显效果,最短不少于45d;在软土地区,填充时间在结构封顶以后,方可有效地释放差异沉降的应力。如通过地基处理解决差异沉降问题,为此目的而设的后浇带可以不设。根据现场实践经验,裂缝分为有害的及无害的两类,

3.3按照要求设计混凝土构件厚度

对现浇楼板板厚宜)L/30-L/35(L为单向板跨度或双向板短向跨度),一般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0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90mm),屋面板厚度宜大于等于120mm。对现浇剪力墙结构,外墙墙厚宜大于160mm,其中地下室外墙墙厚宜大于250mm。就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最小厚度问题,GB5O010-2002在考虑钢筋锚固、耐久性等因素而确定的最小厚度,对于民用建筑单向板仅要求为60mm,对于双向板仅要求为80mrn。楼板厚度越薄,相应产生的混凝土干缩应力亦越大。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厚度低于100mm的楼板的温度—收缩裂缝很难控制。从构造角度,并考虑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混凝土现浇楼板的适宜厚度。

3.4减少施工因素带来的影响

施工因素产生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模板及其支撑不牢固、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拆模不当引起开裂、养护不好引起开裂、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产生分层产生裂缝、冬季施工拆除保温材料时温差过大引起裂缝、烈日曝晒后突然降雨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产生裂缝、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产生裂缝、主筋位置严重位移使结构受拉区开裂、混凝土初凝后又受到振动产生的裂缝等等。

4、结论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设计、施工、环境的原因,使结构物出现裂缝,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工期拖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形式的复杂化,加上工程进度的加快,裂缝问题日益严重。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材料措施、以及施工措施从源头上防止裂缝的发生,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陈萌.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机理分析与控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

[3] 赵国藩、李树瑶、廖婉卿、文明秀、来玉普、王键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 北

京:海洋出版社,1991.

第5篇

2009年9月,李世蓉赴英上任,出任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新任全球主席(2009~2010)。接下来的1年,李世蓉将带领CIOB全体会员引导学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向世界推广更先进和更环保的建筑理念。

CIOB第一位中国女性会员

“1993年到荷兰Delft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让我眼界大开,当时我在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当教师。”

在荷兰期间,李世蓉了解到CIOB是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是一个涉及建设全过程管理的专业学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IOB会员资格在国际建设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于是,她决定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申报“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的资格。

周围的朋友都担心这么高的资格,能给中国人吗?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派出3人考核小组,到荷兰对李世蓉的研究进行全面考察。通过科研成果介绍、论文答辩和面试等一整套资格评审程序,李世蓉终于获得了“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的资格。

就在这次考核中,李世蓉给3A考核小组中的英国里丁大学教授Roger Flanagan留下深刻的印象。面试后,F1anagan教授邀请李世蓉参加“中英建筑业比较研究”的课题。1995年,她来到英国里丁大学攻读建筑管理专业博士,同时做Flanagan教授的研究课题。

这3年的甘苦,事隔多年回忆,李世蓉还是很感慨。“当时我既有离开家人故土的感情煎熬,更有要完成学业和兼顾科研的双重压力。在英国我人生地不熟,女儿不到10岁,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却没在她身边。而除了完成博士论文,我还要和导师Flanagan教授完成一项中英建筑业的比较研究,报告全部用英文写作。而因为没有任何时间去打工补贴生活,所以我只能尽量压缩开销,生活简单再简单。”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李世蓉的身体开始“罢工”,她得了严重的耳鸣病,白天工作紧张可以分散注意力,晚上安静时是最难熬的,睡觉时常常把宿舍的二手电视打开,以分散注意力而入睡。去医院检查,却又没什么不对,医生告诫说耳鸣病没有药物治疗,唯有安心静养、放松生活。李世蓉只好每周去看一次心理医生,疏导和释放内心的焦虑。

在3年时间里,李世蓉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同时还与导师Roger Flanagan教授共同完成了科研报告《中英建筑业的比较研究》。随后,英文专著《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建筑业》在英国出版发行,被英国有关部门称为“在国际上关于中国建筑业的权威性著作”。其间,她还为我国建设部、高校、建筑企业等牵线搭桥,帮助建设部组织的考察团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8年,李世蓉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她还获得了英国资深皇家特许测量师、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土木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等资格。

从学者到城市管理者

回国后,李世蓉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先后主持了2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先后指导多名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她特别强调培养建筑管理领域的国际型人才,通过若干国际间的科研合作项目,让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出国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假如说我有国际化视野的话,我也要让自己的学生国际化,走出国门,学习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中不少人很能干,毕业后都在跨国公司工作。”

2003年1月,李世蓉的命运方向再次发生了改变。她被重庆市委组织部任命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分管城市建设。“我从硕士到博士都研究的是建筑经济管理,所以,从建筑工程和政府管理职能这两方面来说,都与我的专业有联系。”李世蓉说,“大概因为有多年高校和海外求学背景,我一直反对搞什么大广场等形象工程,我和周围的同事强调说,城市建设最要紧的是城市规划。这4年的从政工作对我锻炼特别大,有更多的机会将我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推行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成果。”

2007年1月,李世蓉被调到重庆市外经委担任副主任。她和CIOB结下的缘分还在继续。

CIOB全球首位女性主席

2007年6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在学会的总部正式宣布李世蓉将担任2009~2010年度全球主席。按照学会惯例,自宣布之日起她就成为全球副主席,2008年6月成为全球高级副主席,2009年6月将“转正”为全球主席。为此,她成为这家有着175年历史的学会的第一位非英籍全球主席,也是CIOB第一任女性主席。博导Roger F1anagan教授和他的学生李世蓉先后担任CIOB垒球主席,成就一段佳话。

“为什么我能担任CIOB全球主席?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既是CIOB对我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认同,也是CIOB国际化的一种表现。CIOB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焕发新的生命力。”李世蓉说CIOB的认证资格已得到国际上100多个国家的认可,“皇家特许建造师”已成为欧共体国家、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的通行证。

李世蓉介绍说,CIOB自1993年与中国建设部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专业评估以及对大学专业课程的相互认可,举办一系列研讨会,为中国建筑管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对于我国的建筑队伍来说,CIOB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走出去和其他的建筑队伍交流;CIOB在全球有4.3万名会员,在中国有近4000名会员(其中香港有2000多名),可以把国外CIOB会员引到中国来投资。在实际工作交流中,我遇到很多CIOB的会员就是投资商,或者很多ClOB会员是为业主方、投资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建筑业来说也是一个平台。”诚如CIOB总部给李世蓉的邀请信中写的那样:“我们相信,一旦您成为CIOB主席,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影响和形象,同时为中英两国的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我目前从事的是投资贸易工作,我知道要尽量运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国际化的人脉积累,应该能成为更有效的资源。”

说到家庭,李世蓉满怀愧疚,又洋溢着幸福。“我们这个家庭互相影响、互相支持,先生是我大学同学,目前在重庆大学做常务副校长。因为一直很忙,女儿我没怎么管,家务也没怎么做,都是我婆婆在照顾家里。女儿21岁,很独立、很自信、很有自己的想法,已经上了大学,现在美国做交流学生,她给我发电子邮件,说老师让她写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她写的是我――说在她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人帮助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但是在思维上,是我给与她坚强和坚持!她说:‘你的身体力行影响我,国际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第6篇

【关键词】土建,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型施工技术的使用使得土建工程施工的效率获得迅速的、空前的提高。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和预应力混凝土钢筋结构的问世,给予了混凝土材料极大的质量保证,进一步拓展了使用范围,在土建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混凝土自身来说,它的强度和耐久性较高,使用混凝土作材料的拌制物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在与钢筋结合后会变的非常坚固,耐久性、抗震性和经济性都获得了显著提高。由于这样的优势,它在现代土建工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小觑。

二、做好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对于施工材料、器具的选择以及施工技术的使用的准备工作。

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之前往往需要做好施工材料、器具和技术这样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在这三个必备环节中,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必须注重材料的质量,它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单位对于材料的引进应当首先注重选择的原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建筑的要求,低含泥量、小热膨胀系数的骨料是我们应当优先选用的,此外,应当保证所选择的的骨料能够满足连续级配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抽样检测的方法是检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能够符合技术性能指标的材料。

2、拌合混凝土时注重配合比控制。

混凝土的质量同时受到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守国家的标准以及达成的供货合同,在对配合比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以及工作环境。以实际常用的材料为依据,实现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设计的系列化,将两至三个能够达到要求的理论配合比送交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完成配合比的审查工作。关于对现场抗压强度的试验报告、能够证明原材料质量的报告以及其它相关的必须准备的报告应当附加到报送过程之中。按照相关的规定控制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和级配,在通过了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审查后就能够给予批准。

三、探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使用

1、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之前,对模板的尺寸、标高、位置以及强度的测量应当进行严密检测,对预埋件的数量、钢筋数量以及保护层的厚度等相关数据作出严格的控制,对模板中遗留下来的杂物进行及时的清理,排水处理工作也要做到位。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每一层混凝土上的浇筑厚度进行严格的把关。应当注意的是,正式的浇筑工作开始以前,要把一定的水泥砂浆填入底部,在浇筑的高度超过三米以后,要下落混凝土,在这个过程中,对模板、预埋件、钢筋以及支架等各个部分的使用情况的严密观察必不可少,当位移或变形问题出现时应当能够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解决。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混凝土保持均匀,确保模板的全部空间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

2、注重混凝土的倒实。为了确保入模的混凝土能够成型,就必须注重混凝土的倒实工作,这样才能使得混凝土的外形结构非常完整。一般来说,倒实工作应当在混凝土浇筑入模工作完成后立刻进行,以排出混凝土内部存在的所有气泡。落实到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人工倒振和机械倒振两种方式。在倒振方式的选择上应当充分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

3、做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若要做好混凝土的温度控制,首先应当对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以及混凝土的湿度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要让砂石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要注意对材料的及时降温。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温度一般要控制在二十五摄氏度以内。做好混凝土表面的保温保湿工作,对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混凝土内外温差的缩小以及收缩速度的减慢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保温保湿工作通常可以采用蓄水和浇水等两种养护方法。此外,应当密切关注气候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将混凝土的内外温度控制在二十五摄氏度以内。其次,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当遵循在一个坡度上进行薄层的浇筑,讲求浇筑工作的循序渐进以及一次到顶原则的坚持,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混凝土在较高的温度下出现初凝;再次,我们通常是为了减少混凝土表皮的龟裂以及对板面标高进行控制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所以,在平板式振动器对混凝土进行振实和混凝土发生初凝现象之间的时间段里,要及时的进行混凝土的表面抹平和压实工作。

4、做好混凝土的运输工作。在对混凝土进行配置的时候,我们通常采取加入减水剂、沸石粉或者是粉煤灰的方法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使得水泥的使用量明显减少,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输送和浇筑时如果使用混凝土泵,应当将泵送剂掺入其中。在使用泵车的时候,要注意事先调试工作的落实,正常后才能发挥供料功能,应当将每一台泵车落实到专人,并由指挥台进行统一的指挥,在前台的要求之下对泵送的速度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控制。操作人员在使用振动器时,要注意穿戴橡胶鞋、绝缘手套等,避免漏电带来的伤害。

四、结语

在当前的土建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方面的施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而越来越常见,混凝土裂缝等问题的出现会为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安全造成极大的困扰和隐患。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每一个施工环节作出严格的规范和控制,将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的落实,将浇筑后的保温工作落实到最好,才能确保混凝土方面的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促进当前土建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本沛.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理论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桥梁,新型材料,混凝土,纤维

 

1 前言

现代交通的发展,对桥梁的质量和寿命听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混凝土的局限性,刚才的腐蚀性都影响着桥梁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近20年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新型材料,并且取得了实用性的成果。展望未来桥梁的新世纪,随着新型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和成本的下降,它在桥梁结构工程中的不断扩大,必把桥梁的发展推向一个新起点。

2 历史进程中新型材料对桥梁的影响

在漫长岁月里,造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都离不开材料的选择。在最基本的三种桥式中,梁式桥起源于模仿倒伏于溪沟上的树木而建成的独木桥,由此演变为木梁桥、石梁桥、直至19世纪的桁架梁桥;悬索桥起源于模仿天然生长的跨越深沟而可资攀援的藤条而建成的竹索桥,演变为铁索桥、柔式悬索桥,直至有加劲梁的悬索桥;拱桥起源于模仿石灰岩溶洞所形成的“天生桥”而建成的石拱桥,演变为木拱桥和铸铁拱桥。。这些桥梁形式的改变同时,其使用材料也在不断的改变。2.1古代桥梁

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梁分为石桥和木桥。

木桥。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巴比伦曾在幼发拉底河上建石墩木梁桥,其木梁可以在夜间撤除,以防敌人偷袭。

石桥。古罗马时代的石拱桥,拱圈呈半圆形,拱石经过细凿,砌缝不用砂浆。

2.2近代桥梁

在18世纪初,发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铁矿混合煅烧而成的水泥。铁的生产和铸造,为桥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19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钢筋以弥补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点。此后,于19世纪70年代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桥。

锻铁桥。1832年,英国在格拉斯哥开始用I形截面锻铁建造梁式桥。

钢桥。19世纪50年代以后,静定钢桁架梁的内力分析方法逐步被工程界所掌握。

钢筋混凝土桥。1900年前后钢筋混凝土逐渐受到桥梁界重视,被用在拱桥和梁式桥中。钢筋混凝土拱桥的跨度记录不断被刷新。

2.3现代桥梁 20世纪3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相继出现,材料塑性理论和极限理论的研究,桥梁振动的研究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以及土力学的研究等获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为节约桥梁建筑材料,减轻桥重,预计基础下沉深度和确定其承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新型材料的产生推动新技术的发明从而推动桥梁的发展,它们给桥梁带来质的飞跃。对于目前技术已经定型且成熟的现代桥梁,未来桥梁的发展必然要有新型材料注入才能有所突破,所以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才是桥梁飞跃的根本。

3现代新型材料对桥梁的影响

21世纪,随着高强度钢、高强度混凝土、玻璃钢、碳纤维等太空轻质材料的大量启用,桥梁建筑的主要材料也不断在更新。美国联邦公路署研究中心主任Phillip Yen曾说“目前的桥梁根据材料分类基本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两大类。。我们希望通过发展新材料的性能,能够把桥梁带进更高性能的层面。过去已经发展过碳纤维、玻璃纤维等材料,我们现在发展处的高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可以突破现在的性能极限,由此可以带来设计的变化。高强度的钢结构可以从以前的36-50KSI达到70-100KSI,它的强度、可焊度、韧度都会加倍,在冷却时还会保持原有的韧度,不会出现脆变。这是高性能材料发展对桥梁的作用。”具有关桥梁专家介绍,21世纪的桥梁主要材料将采用高强度,高韧性钢材和抑振合金材料,以特殊纤维为辅。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加劲梁采用780兆帕焊接时低预热型新型高强度钢板,使其桥梁主跨设计刷新了20世纪的最大跨记录达到1990米。美国缅因州的尼尔桥是由23条碳和玻璃纤维织物的拱形结构组成,是纤维强化塑料应用于公路取得的重大突破,土木工程师被它们的良好特性所吸引——高强度、重量轻、耐腐蚀。同时这项技术也引起了奥巴马政府的重视,交通部长拉胡德在去年8月参观了该中心。去年9月欧洲最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供应商和基础设施结构生产商FiberCore-Europe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艺展览会上,共同展示了一种在自重和载重能力上远远超越了传统钢铁和混凝土材质的新型复合材料桥。其实现了制造和施工更便捷,使用寿命可达100年,产生的碳足迹(CarbonFootprint)低,对环境影响小。虽然只是一座人行桥,但它不仅可以承载六顿左右的应急车辆,甚至可以承受重达30吨的重型车梁。21世纪钢桁连续梁将大量采用高强度低预热型焊接用钢板,大线能量焊接用钢板、高韧性钢板、抗层状撕裂型钢板、异型钢板、耐候钢及镀锌钢板、抑振厚板、玻璃钢、抑振合金材料,不仅可有效地增大钢桁梁桥的桥跨,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梁体自重,实现大跨、轻质的目标。高强度混凝土是桥梁建设必不可少的主要材料之一,21世纪的混凝土材料将加入亚纳米、水溶性聚合物、有机纤维以不断提高强度与耐久性。

对于现代桥梁的可持续性而言,设计者应当认识到如何使建筑材料发挥他们最大的特质。比如,贝壳的抗拉强度远高于水晶,而成分却很简单(95%的石灰石+5%蛋白质)。这种自然界的启迪正引导着科学家们寻找化学组成简单、工艺简化并节省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型材料。此外,仿生蝴蝶翅膀功能的材料,具有抗水性和自洁功能。又如,一些新型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已经用于公路标志中,再结合各色燃料,使之具备白天充满丰富的色彩感同时夜间可自发光照明的特性,彻底改变传统照明能源消耗大的不足。

4结束语

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科技领域一样,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在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批又一批丰硕的成果。现今,我国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是桥梁技术创新、新型材料创新和实现超越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提升理念,自主创新。未来的桥梁将实现新型、大跨、轻质、耐久、灵敏和美观的国际桥梁发展的新目标。新型材料桥梁的诞生不仅仅可以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更能引领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韩柏林,世界桥梁发展史[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10:136-223

[2] 高巨福,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博士论文)[D]. 天津:天津大学,2002.

[3] CONG Qian, CHEN Guang-hua, FANG Yan.Super-hydrophobic characteristics of butterfly wing surface [J]. Journal ofBionics Engineering, 2004.1(4):249-255

[4] 白巧鲜,与美国桥梁面对面[J].桥梁 2008,( 6) :12-16

第8篇

提起“茅以升”这个名字,人们立刻会想到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作为中国现代桥梁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以其在现代桥梁建设上的卓越贡献,而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茅以升曾说:“有人就有路,有路就有桥,世上没有走不出的路,世上没有不能造的桥!”他一生为祖国架桥,不仅架设有形的,也架设了一座座无形的精神桥梁。

科技桥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不到3个月,爆发了。茅以升萌生了参加革命的想法,他周围的许多同学也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茅以升给母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详细申明自己要坚持革命的理由。他很快收到了回信,母亲在信中严厉地说道:“如果离开学校,就不以你为子!”

就这样“未能参加革命的遗憾”总在他的心间挥之不去。

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时,北京清华学堂招考10名派往美国的官费研究生,由各大学保送毕业生应考。茅以升由唐山路矿学堂保送,又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被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16年9月,茅以升与其他被录取的青年,登上“中华号”远洋客轮,踏上了赴美求学的道路。

1年后,茅以升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因茅以升成绩优异,从此康奈尔大学免试接收唐山路矿学堂的毕业生。1919年茅以升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自此,学成归国的茅以升开始了他的造桥事业。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80年7月1日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

但茅以升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支持祖国的造桥事业,力量未免单薄。

1956年总理发起并成立了一个“留美学生亲属联谊会”,茅以升被推选为会长。在一次联谊会组织的晚会上,号召在美国的中国专家学者回祖国服务。他还就此项工作与茅以升作了长谈。会后,茅以升做了大量工作,有四五十位在美中国学者先后回到了祖国。

茅以升为吸纳海外人才还曾多次出国,据茅以升的女儿茅于燕回忆,父亲1979年的那一次国外之行,有着独特的目的和意义。

1979年,以茅以升为团长的中国科协赴美友好访问团一行5人出访美国纽约、华盛顿等6城市,历时一个月,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借助茅以升的威望,动员海外侨胞学者回国报效祖国。

在已掌握大致情况的基础上,每到一地,茅以升都会找来当地华人团体负责人,详细了解该地华人具体情况、思想动态,然后亲自撰写演讲稿。在匹兹堡华人协会欢迎会上茅以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呼吁在美国的科技界同仁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他说:“我们准备架起这样一座桥梁,一头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界,一头是美国科学技术界的中国同胞。我们愿意搭这样一座桥梁,让各位在桥上走过。”

科普桥

周培源曾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为中国科学普及事业乃至科技馆、科技报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茅以升就曾担任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他对科普工作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始终强调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他曾把科研和科普比作“一个鸟的两只翅膀,必须一般大小,才能维持平衡,顺着正确方向,飞得又高又远”。他说:“我是学桥梁的,大半生都在和桥梁打交道。过去架设连接江河两岸的桥梁。现在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架设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让千百万群众掌握科学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把科学普及工作做好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才有基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茅以升不仅为科普事业大声疾呼,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写了200余篇科普著述。他撰写的科普作品,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且具有预见性。他在《明天的火车和铁路》中想象未来的火车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如今我们的高铁验证了他的预言。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了茅以升所著《桥话》,书中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向公众展示了桥梁知识。一次,接见茅以升时说:“你写的《桥话》我看过了,想不到你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呢!”

茅以升的小女儿茅玉麟回忆,父亲除了写科普著作,还通过做科普报告等形式,大力宣传科普工作,至少有10万小听众听过茅老的科普报告。

茅以升说:“科普是通往科学的桥梁,应该让孩子们先通过。”他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引导青少年爱科学、用科学,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第9篇

我曾在报刊上见过不少歌颂某些名人、要人的文章,作者还“烘云托月”地把他们的子女也捧上了天,使人看了难免喷饭!我父亲显然不是此类英雄豪杰。据我所知,他一生遇到的许多难题,无论工作上的,家庭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有关他的“私”方面的,在他离开这世界以前,都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没有能如愿。这当然是正常的:名人也是“人”,他也无法摆脱困扰“人”的种种局限、牵缠和七情六欲。

父亲的一生走过了不少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辛酸坎坷路。我还记得他在晚年常常和我们谈的一段话:人生乃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父母生了六个子女,虽然都留过学,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我们后来的成就与幼年时代受父亲影响而产生的宏大志向都相去甚远,望父莫及,望己兴叹。如今,我们都垂垂老矣,回顾一生,壮志未酬,辜负了他的厚望,常引为终身憾事。

父亲的五个“早”

父亲有五个早,分别是大学毕业早(18岁)、留学早(21岁)、得博士学位早(24岁)、当大学教授早(25岁)、当大学校长早(29岁)。父亲从唐山路矿学堂(大学)毕业时不仅年岁早,而且成绩好,在校四年,年年考第一。

我小时候,母亲常对我说,大学里一位送信的邮递员,总是在学期终了来我家送信时和母亲随便聊起:“考第一名的又是那个小个子姓茅的,别看他的个子小,将来一定能干大事。”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位“姓茅的”就是她的丈夫。他的话后来果真应验了。之后,父亲考取了清华留美研究生,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创造了“茅氏定律”(1919年10月,茅以升在美国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完成,全文共30多万字,在美国土木工程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提出的一些新力学理论被称为“茅氏定律”)。那时,他年仅24岁。

我想接着那位邮递员的话谈谈父亲的学习方法:他多次告诉我们,在学校上课,最重要的,除了自身无法改变的条件——天资外,就是要彻底地弄懂每天上的每一课的内容,不能等到明天;其次是把时间分配好,根据学科的难易合理安排时间表,严格执行,雷打不动。即使某一科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完成,也不延长,留诸日后补上,随即进入下一课,使各科均不落后,齐步向前。他的这种学习方法帮助他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我曾经照办过,效果很好,但未能持久。不少学者都提出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贵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大家都承认运动好,但有多少人是经常运动的?所以,父亲常说:“知而不行,无济于事,只有坚持才是成功之母。”

把名人“之后”变为“之中”

父亲因领导建造钱塘江大桥而闻名于世。我家那时都认为,他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他去美国留过学。因此,年轻时,我也把去美国留学看成是功成名就的必由之路。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学习从不横加干涉,他常对我们说:“只要学出个名堂来,学什么都可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名列前茅’。‘茅’字在此成语中的意思就是用一种叫‘白茅’的植物所编织的旌旗,它应该走在最前面。你们有幸姓‘茅’,不要辜负祖上传给你们的这个激励人上进的、稀有的好姓氏!”

他的民主精神可从他的子女所学的专业中得到答案:我们六个人中有学物理、文学、音乐、制药、地理、心理的,但没有一人是学桥梁的。可是,有时过分的民主也会让孩子们放任自流,步入迷途。我选择了音乐,更是有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他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在我的盲目坚持下尽力促成。

父亲的数学很好,他年轻时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一百位。但很遗憾,他这份基因没有遗传给我。我那时在初中上学,对数学不感兴趣,有时还考不及格。后来,父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说是音乐可以陶冶、改变人的性格,于是他多方打听,想找个音乐老师来教我音乐。正好,邻居中有一位叫丁继高的会拉小提琴,父亲就为我买了一架玩具小提琴,请他来教。那时,我大约是10岁我把拉琴当做我应该追求的人生的最大幸福和最大目标。我暗自下了决心:将来也要做个小提琴家。

父亲心中一直有另一座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子女“成名成家”。我很小就知道父亲是个名人,因为在报上常常见到他的名字。在杭州时我常看见和他来往的客人如竺可桢、侯德榜,以及科学界的许多朋友。只见他们汽车出入(那时坐汽车的人很少),受人尊敬,他们的生活比普通人优越得多。我呢,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个名人“之后”。这个“之后”使我近水楼台先得月,窥见这月宫内的、芸芸众生以外的显赫名人的另一种生活,羡慕不已,企盼不已。我要立志把这名人“之后”变为“之中”。

书到今生读已迟

父亲常教导我:“人,一定要和某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现在人们一提到‘桥’就会想到我,希望以后人们一谈到‘小提琴’就会想到你。”

第10篇

以应用型为目标的本科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实践体系教学的重点

近年新成立的建筑学本科院校都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变。很多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都热衷于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建筑画表现和对建筑潮流及派别的过度讨论上,而对和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建造技术、结构、材料、规范却漠不关心,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产生了阻碍作用,幸运的是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国内本科建筑学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注重社会适用型。清华大学刘彤昊博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建造研究批判》中提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建造,而不在于附加其上的一切,建筑是基于技术的,要有效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地应用于实践,建筑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这种观点正是强调了建筑学的社会适用性,充分反映出新时代特征下建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学教育的重点,这其中构建合理务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教育家并不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我们跟踪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统计结果显示,很多设计院和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建筑学毕业生往往以建筑师自居,经常将建筑设计视为艺术创作,对现代社会中的民用建筑设计重点还停留在建筑外在造型上和个性表达上,而对实际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技术、各种行业规范却完全不重视,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不能深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作,不能起到建筑学龙头作用,不愿意进行务实的建筑设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在建筑学本科教育中过于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忽视建筑作为工程的技术本质有关。这说明在新的市场要求和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秉承多年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实际需求了,因此,我们开展优化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

2.本科建筑学教育实践体系的内容

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美学基础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几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学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理论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紧密,对建筑学的人才培养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早了解工程的社会实际需求,熟悉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需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应用型落到建筑学教育的实处。笔者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传统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要点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建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

3.美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比例应该逐渐减少

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素描实习和色彩实习,以前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院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低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很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了,如现今大多数效果图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现在的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为目的,不必再组织长时间的外出写生,教学重点应为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建筑是艺术的思想,将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4.专业课实践环节应该强调课堂理论和工程现场的结合

专业课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地认识实习和古建测绘实习,这两个实践环节的安排分别对应建筑学低中年级开设的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课程。建筑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理解建筑技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经常重艺术而轻视技术、重形式而轻视功能,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建筑中基本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思维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实习平台,以实际工程现场为主要教学场地,理解不同构件在不同种类建筑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知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5.综合实践环节应该突显应用型特点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建筑学高年级开设的外埠综合认识实习和建筑师业务实践。外埠综合认识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实习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内容融会贯通到具体建筑实例分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一步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这个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实习,学生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程学科体系,理解建筑是多种技术学科共同支撑起来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建筑师业务实践环节中,学生要在设计院中掌握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熟悉规范、法规,把握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定位,直观的感受建筑学作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真正理解建筑学专业中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之间辩证的关系。按要求完成建筑师业务实践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较好地把握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毕业设计应该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整个毕设的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主导,进一步查缺补漏,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工程类学科的理念,通过这样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以务实性的态度对待实际工程。从以上对不同实践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应该关注建造本身,是基于技术的学科,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的建造方式,并充分利用信息来表达人类新的精神,而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学生由于在一年级接触了大量的美学课,加之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会将建筑学归到艺术学范畴,建筑学专业各个年纪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建筑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经过长期变革调整后,在科学技术以及建筑材料的共同促进下,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水平也开始提高。尤其是混凝土本身在强度、耐久性上具备诸多优势,且混凝土拌制物的可塑性良好,这些都有助于钢筋稳定地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对于土建工程的实施都是很好的调节。

1挑选合适的混凝土材料

1.1水

水是土建工程混凝土配制的重要成分,土建混凝土拌制和养护过程不得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而污水及沼泽水更不能使用,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应禁止使用海水。在拌制混凝土用水过程,通常需要保证水能达到相关的标准,具体如下表所示。

1.2水泥

根据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水泥的品种,建筑行业对水泥品种的划分形式多样。若根据用途和性能可将混凝土分成: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是土建工程普遍运用的一种,其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沪宁图,水泥运用过程应该对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严格区分,这样可以维持混凝土的运用性能。施工人员也需要结合工程情况,准确的选择符合要求的水泥品牌,以此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1.3 骨料

砂石骨料在混凝土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构成。一般1m3的混凝土应配备1.5m3的松散砂石骨料。如果工程建筑需要消耗的混凝土用量很大,则砂石骨料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大,而选择骨料的质量好坏对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混凝土等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土木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方面。因而,土建工程施工时需做到统筹规划的原则,对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及开采等方面高度重视。施工选用的骨料需参照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要求挑选,这样才能确保土建施工质量达到要求。

2混凝土施工的相关技术

2.1配料与搅拌

2.1.1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不是由施工者主观决定,而是要结合多方面的性能检测试验选择配合比。此外,还需要根据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开展试验、试配,只有达到土建施工技术标准的配合比才能运用,而依靠施工经验选择的配合比一律禁止使用。此外,配合比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工程造价,建筑结构性能的需要。若施工配料发生漏配、少配、错配等问题时,则不得允许混凝土进仓。配制混凝土过程中,实际的砂、石含水率会和设计中标注值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混凝土拌制前对砂、石含水率测定,再按照测试结果对材料用量调整,以保证配合比满足工程需要。

2.1.2搅拌:混凝土搅拌均匀有助于材料性能的发挥,施工人员在配制混凝土时不仅要正确选定搅拌机,同时要合理掌控搅拌制度,包括:一次投料量、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等。一次投料量,各种形式的搅拌机在进料容量大小方面不一样,搅拌机应控制在超载范围内,这样可以避免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带来影响,一次投料量需限制于搅拌机的额定容量之下。施工配料主要结合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现场搅拌机的型号,再选择现场搅拌时原材料的具体投料量。对搅拌混凝土的投料量大小,需按照计算出的各组成材料情况而定。

2.2混凝土的运输

2.2.1运输要求:混凝土配制结束后,则需要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使用。整个运输环节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在运输时需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防止出现分离、泌水、砂浆流失、流动性减少等问题。混凝土运输要保证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输到浇筑地点。混凝土的运输需维持混凝土的灌筑量,而滑升模板施工的工程以及禁止存留施工缝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运输要确保浇注过程的持续运行。

2.2.2运输方法:运输、垂直运输和楼地面运输是混凝土运输的三大状况。运输预拌混凝土通常选择自卸汽车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若混凝土取自于现场搅拌站,则一般使用的是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混凝土垂直运输通常选择的是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架和井架等,而混凝土楼地面运输多数表现为双轮手推车。有时运输混凝土需要参照施工现场、路径、地理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运输车辆。

2.3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

2.3.1浇筑: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对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等严格检查;对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保护层厚度严格检查,把检查后的数据详细记录;将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杂质清理干净;堵严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用清水湿润木模板,禁止出现积水现象。若浇注是在地基或基土上进行,则必须对淤泥和杂物彻底清理,且采取排水处理。降雨雪天气施工,禁止露天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浇筑需按照由低处往高处分层浇筑,各层的厚度需结合捣实方法、结构形式等情况严格把握。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需对底部填入合适的水泥砂浆,禁止浇筑时出现离析现象;若浇筑高度大于3m,则选择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让混凝土下落。混凝土浇筑时需要对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等状态严格观察,若观察到变形、移位时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需维持混凝土的均匀性,保证混凝土能布置于整个模板空间。而新旧混凝土的紧密性要好,在拆模后也要维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要想维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过程必须连贯进行。

2.3.2施工缝:土建工程施工作业时,常会受到技术、人员、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混凝土浇注难以持续进行。中间的间歇时间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这时就需要布置施工缝,选择施工缝位置时应该在混凝土浇筑前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因此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不强,需要把施工缝宜留置于结构受剪力较小的位置。

2.3.3捣实:混凝土的捣实主要是为了保证入模的混凝土实现成型与密实,这样能够维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的完整性,让混凝土的性能、强度都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则要快速实施完全的振捣操作,这样能让新入模的混凝土均匀布置在模板的各个位置上。为了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则必须要把气泡完全排出。人工振捣、机械振捣是混凝土振捣的两种方式,人工振捣主要结合捣棍或插钎等用人力方法对混凝土实施夯、插,使之成型。若遇到塑性混凝土且没有足够的施工设备时,我们则需要结合人工捣鼓的方式处理。机械振实混凝土的强度高,能促进模板周转速度的加快,显著改善了施工操作的效率。

2.4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水泥与水产生水化反应后出现凝结与硬化,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其实施有效的维护时不可缺少的环境,这就是常说的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养护有助于水泥充分水化,促进混凝土硬化速度的加快,避免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而出现异常收缩、裂缝等。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要尽快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混凝土养护措施:(1)塑性混凝土需在浇注结束后的6~18h内实施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需在浇筑完成后喷雾养护,且尽早完成洒水养护。(2)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要持续进行,养护期内要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3)养护时间通常要超过28d。

3结束语

土建工程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对土建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施工时应该掌握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处理方案进行控制,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来维护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景海.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J].博士论文,天津大

第12篇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44-04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创立于拿破仑时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工程师学校在法国创立并发展,逐渐超过了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地位,法国社会对工程师学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很高。法国精英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是独立于综合性大学教育体系之外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专业学院在法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毕业生在法国就业率高,并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一、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分类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比较多元,学制也与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有很大差别。根据教育性质,一般分为大专教育、大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四种类型。大专教育一般由工程学院大学(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Technologie)和高级技师学校(Section de Technicien Supérieur)承担,大学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é)负责,高等工程教育主要由高等专业学院(Grande Ecole)承担,继续工程教育由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负责。

法国高中毕业生通过全国会考(Baccalauréat)后,可以直接进入综合性大学或工程学院大学、高级技师学校就读,也可参加高等专业学院预备班(classe préparatoire aux grandes écoles)继续学习。

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有人文、艺术、经济、管理、法律、医学、社会科学等,也有部分工程类专业,学制2~8年,不同文凭学制不同。从2005年开始,法国教育部根据“欧洲高等教育框架”进行了学位制度改革,并完成学制的统一,实行“358”学制。所谓的“358”学制是从高中毕业会考(Bac)结束后算起,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3年获得学士学位(Bac+3),5年获得硕士学位(Bac+5),8年获得博士学位(Bac+8)。大学教育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理论教育阶段(2年),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教育(3年),这一阶段学生经过1年的学习并修满相应学分后可获得学士文凭,再学习2年则可获得法国硕士文凭。凭硕士文凭可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即专业研究学习阶段(3年),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攻读学制为3年的博士学位。

高等技师学校开设技术、工程等类型的专门课程,学制2~3年不等。

工程学院大学提供工业和服务业职业培训课程,学制2年,毕业后可进入综合大学或高等专业学院继续学习。

二、 法国高等专业教育的分类

在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在高等专业学院(Grande école,中文直译为“大学校”)进行。根据法国教育部关于教育术语解释法令中的定义,大学校是招收通过入学考试(concours)的学生并确保高水平教育质量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类大学校,一般分为三类:高等专业工程师学校、高等商业与管理教育学校、其他高等专业学院[1]。

(一) 高等专业工程师学校

法国有近250所高等专业工程师学校,是法国高等专业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200多年来,这类学校发展迅速,专业设置涵盖工学所有领域。很多高等专业工程师学校相互联合组成联盟,如巴黎高科(Paristech)、中央理工学校(Central)等,通过联盟,各校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工科专业,并同时组织入学考试(concours)。在此类学校中,最著名的为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该校创办于1794年,其毕业生活跃于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

(二)高等商业与管理教育学校

该类学校在法国有近240所,其提供适应经济环境演变的企业管理实践专业课程,通常采用与国际交流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法国和欧洲享有盛名。该类学校所颁发的文凭均为校颁文凭,在法国企业界中获得广泛认可。

(三)其他高等专业学院

该类学校包括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学校之外的专业学校,比较著名的有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国立行政学院(ENA,E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巴黎政治学院等。

三、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包括相对独立的2年预科教育和3年工程师教育。一般来说,2年预科教育是在大学校预科班进行,3年工程师教育是在高等专业学院(Grande école)进行。此外也有部分高等专业学院通过审查学生档案、面试、笔试环节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实行学制为5年的预科+3年工程师教育。3年专业阶段学习结束后,获得法国工程师文凭。

(一)大学校预科教育

法国高中毕业生通过全国理科会考并获得优秀评定的学生,在通过高中学历档案审查之后,可以进入设在重点高中的大学校预科班学习。预科班专门服务于工程师教育体系,是介于高中后、大学校前的教育阶段,其任职教师由教育部专门筛选。

在预科教育阶段,课程多,学时长,强度大。预科班实行小班教学,每周课时在32小时以上,另有20~30小时的自修和考试时间,其强度相当于国内高三学习强度。2年的时间里,学生需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目,具体课程有数学分析、离散数学、微积分、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

2年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参加由高等专业学院组织的入学考试(concours),该考试并非全国统考,而是由单个学校或若干同类型学校联盟分别组织的考试。该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难度大、竞争强,通过考试的学生只占高中毕业生的10%左右。

(二)工程师教育阶段

进入高等专业工程师学校后,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理论教育,其目的为强化学生在预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学生在第二学年选择具体专业,第二年的课程则是以专业理论课、实习课和实验课为主。三年级第一学期仍然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第二学期则为毕业项目实习,学生需要去企业做为期4~6个月的主题项目,并完成实习报告,参加最终答辩。以国立桥路大学校(Ecole National des Ponts et Chaussées)为例,一年级课程主要包括力学、数学、信息学及经济学,此外还有人文科学、环境科学及信息处理等课程。提供给二年级学生选择的专业有6个,分别为土木工程、城市环境交通、工业工程、力学与材料工程、数学工业和信息学、科学经济与财经管理等。课程大部分采取小班教学形式,一个班学生为20人左右,课程与实践联系紧密。在三年级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硕士学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将第一学期的硕士课程充抵工程师学位课程,第二学期则需要去实验室或企业科研部门进行毕业项目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参加答辩。通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和半年的科学研究,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工程师资格和硕士学位。

四、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及实践要求

(一)教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特点,高等专业学院在专业培养上非常注重其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2],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所以很多学校没有指定的教材和课本,只有教师编写的讲义,整理成书后复印给学生。

(2)学校聘用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

(3)让学生参与来自工程实际的课题研究,由于学校规模小、学生少,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较高,学生可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

(4)学校开设指导学生就业及企业管理类课程,使学生逐渐掌握职场技能。

(5)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外语、法律等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去国外交流,并为此提供很多机会。

(二)实践要求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方式是实习。高等专业学校非常重视技术专业性的实习环节,学生在3年的工程师阶段学习中每年都要参加实习[3]。学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企业每年提供很多机会,满足各年级学生的实习需求。

以国立桥路大学校(ENPC)为例,学生在第一年课程学习开始之前,需要去企业实习1个月,称为“企业文化融入实习”。该实习使学生对企业团队工作及企业组织运营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一年级结束时,学生需要进行3个月的“科学实习”。该实习旨在增长学生实验室研究经验,通过对实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安排60%的学生去国外进行科学实习。第二年课程学习结束后,学校要求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实习或者为期1年的长实习,80%的学生会选择长实习。短实习要求学生在8周时间内迅速融入企业并实际参与一项正在进行的任务。长实习则是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一步,学生需要在企业里以工程师的身份承担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该行业的工作性质。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必须去企业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毕业答辩。此外,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生至少有一次的国外实习经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实习均为带薪实习,月薪500~2 000欧元不等。

五、法国高等专业学校的资格认证制度及管理要求

在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学院只有经过法国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该委员会由经国家任命的教育界和企业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审定和授权,在满足一定参考标准的情况下,才有权颁发工程师文凭,同时还需定期接受资格认可与评估。这些标准是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根据法国工程师教育现状,参照欧洲高等教育标准框架(ESG)制定的。

该委员会对学校三年或五年学制内的教学框架、科学研究能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对双学位、专业化学位的评定及学制中止期限(学生在此期间做长实习)都有相关规定。只有学校在满足相关规定后,才有权颁发工程师文凭。根据此项规定,部分综合性大学只要满足相关要求,即可颁发相关专业的工程师文凭。

获得工程师学位认证资格的学校需要向社会公开其教育资源信息,每年向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提交相关材料,并将材料公布于学校网站。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将审查并评估这些材料,只有满足相关要求,学校才有权继续颁发工程师学位。

在每年提交的评审材料中,需要包含以下信息:

(1)学校基本信息。学校攻读工程学位学生人数、学校全职教师人数、兼任研究员的教师人数、在校外企业任职的教师人数、在校外研究所任职的教师人数、行政人员数量、科研投资之外的教育经费、英语课学时要求、应届工程师文凭颁发数量等基本信息。

(2)教育研究环境。学校科研人员数量、在读博士数量、过去一年毕业的博士论文数量、科研经费预算、企业在该校科研投资总额、学校实验室数量、学校的管理、科研创新能力,如专利数量等。

(3)过去一年招收的学生工程师信息。进入工程师学校的学生来源种类繁多,主要通过会考(concours)招收,但也有其他联合培养项目,如双文凭项目的国际学生、两校联合培养的交流生、大学二年级毕业的特招生等,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种类进行汇报。

(4)与企业联系。学生参与实习要求的总时数、学生参与企业课题项目的总时数(实习之外,正常上课要求)、企业教育的预算等。

(5)学生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应届毕业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数、应届毕业生海外实习人数、外国交流生(不发文凭的情况)在本校的人数、双文凭学生人数等。

(6)应届毕业工程师就业信息。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根据所签订合同的不同种类分类统计)、毕业生起薪、自主创业学生人数、应届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等。

除此之外,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将全国分为6个大区,每隔6年对同一地区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在此期间,将召开研讨会邀请企业及教育界的相关人士参与评价。

六、结语

(1)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执业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的精英教育。

(2)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该结合的重要措施是企业实习。

(3)法国高等专业学校的资格认证制度,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家庆,韩占生,郭亨平.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27-32.

[2]张华.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J].中国教师,2007(11):29.

[3]王征.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启示[J].高教与经济,2002(1):61-64.

Higher education an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France

LI Guoqiang, JIANG Tong, XIONG Haibe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Abstract:

第13篇

[摘 要]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任务驱动,提供问题,以交流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在工程设计中对预应力的应用和研究能力。案例库的开发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库的开发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分类整理、编制成库等三个主要过程。而在“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中,我们在前期先对各种不同的桥型,不同的预应力实现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完成后,按照连续梁桥、刚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六种桥型进行信息的分类整理;最后在这基础上编制成案例教学库,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添加、丰富。案例教学库的建立不H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料和依据,而且在建立案例教学库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们对信息归纳的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案例教学;案例库建设;能力;提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1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39- 03

0 引 言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案例营造一个包含所需传授内容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通过老师对情景的描述与学生对其的讨论,达到对相关内容认知的目的,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特性,符合开放教育教学的规律,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选择之一。编写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准备。通过建设案例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为案例的开发与编制建立规范化的标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化的分类、评价等活动,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案例资源的共享奠定基础,构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提高案例资源的使用效率。

1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总体而言,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于其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案例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存在明显的滞后。从全国情况来看,至今尚未出现可以面向各培养单位开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案例资源数据库;各省的情况也差不多,许多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案往往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高校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已经有一些高校或专业领域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组织开发与编制以及筹资购买等措施,积累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案例。但是,由于受到实施案例教学所必然产生的教学改革阻力以及案例资源需要持续更新、案例库建设需要完善的配套体系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处境。总体而言,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案例零散,采编水平不高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尽管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开展案例教学,甚至构建和开发一些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但是,其使用的教学案例却往往处于零散状态,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标准化。这些案例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专业特长来开发和制作,而较少组建学科团队或专门的开发团队来开展,这使得案例的开发工作不仅较为随意,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难以保证案例的质量,同时也很难持续进行。这必然导致统一、规范的案例资源库很难建立,案例的质量、层次也参差不齐,出现诸如原创性案例数量偏少、案例分析深度不够、案例出现内容不全(如缺少案例使用说明,或者虽然有案例使用说明,但指导性很差)等问题。

1.2 案例来源渠道过窄,实践性不强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改编类案例,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媒体上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对其进行组织和加工而成;二是采编类案例,这一类型的案例一般需要由任课教师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或者去企业实地调研、访谈,结合企业的背景和相关资料编写而成。由于采编类案例涉及到企业层面,需要高校或者任课教师跟企业之间开展一些沟通与协调,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于案例的采编认识不到位,不愿意将公司的有关信息和问题公之于众,对于涉及技术革新的项目更是闭口不谈,这使得案例的采集面十分狭小,任课教师只能更多地依赖改编类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实践。而改编类案例最大的缺陷就是其信息来源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即使编排成了案例的形式,但其实践性效果却大打折扣。而且,由于高校目前一般都尚未建立配套的案例采编激励机制和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任课教师开展案例编制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案例的开发工作。

1.3 案例私有化明显,案例库共享性差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不仅缺乏案例教学资源,即使对现有的案例成果也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由于现有的教学案例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兴趣或者需要而开发完成,因而,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了某些任课教师个人专属的教学资源,基本不具有共享性。即使有些任课教师同意共享其案例教学资源,由于这些案例被打上深深地个人印记,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其他教师不了解案例开发的背景及其使用的各种限制条件,因而,这些案例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校内是如此,高校间更不必说了。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办的时间都不长,高校间尚未形成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机制,也没有形成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案例教学的局面,这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

1.4 案例库资源推广力度弱,案例使用率低

近年来,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案例教学法虽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距离普及和推广的层面仍有不小的距离。这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跟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对案例教学方式以及案例库资源共享的推广力度弱也有一定关系。至今为止,在有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文件中,尚未有一份明确提及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尽管有个别的文件已经开始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案例教学工作,但对于案例教学工作如何实施,是否是培养工作所必需的培养方式以及如何配备案例教学开展的基础设施等等,相关文件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正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基本要求和统一规范,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是否采用案例教学完全靠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案例的编制与采集也主要是个人行为,即使有个别的专业领域开发或购买了规范化的案例库,这些案例资源库的使用率往往也比较低。同时,各高校以及各专业领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没有建立开放性的案例资源库共享平台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使用率低下的状况。

2 “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课程中案例库的建设

2.1 信息收集

建立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这是花费时间最长,最为辛苦的一个过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过程。信息的数量是否足够,决定着案例教学内容是否有深度;信息的正确与否,则决定着案例教学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在本课程的信息收集中,首先可以在万方、维普、知网等各大信息资源网站搜寻硕博士论文、期刊、专利等等,同时可以适当的查找一些图片、视频信息。

当然,信息的收集也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在信息的大海里捞针。就如“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而言,首先,预应力的使用出现于国外,并且在国外发展的比较快。而国内对这一技术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在近几年才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因此,我们需要首先查找多一些国外的文献,再结合一些国内的信息,才能将这部分的理论完善其起来。其次,预应力在不同的桥梁中的使用形式、施工方法也都不同,所以我们也得先确定几种主要的桥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找。再次,预应力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工程建筑之中,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有不同的设计形式、设计方法和施工过程。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工程经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单薄的理论知识所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寻找一些其他建筑作为辅助分析,比如预应力钢结构是如何在建筑中应用的,斜拉桥的模型如何应用到大跨度建筑结构中的等等。

初步的信息收集完成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应的实地考察、调研。古人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毕竟光靠纸面的信息还是显得有点抽象,调研中直观的感受可以使学生们认识的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在每一类桥型中选取几座有代表性的桥进行调研,做好相关的记录,调研报告也是我们案例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2.2 信息整理

信息收集完整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也就是将相应的信息放入相应的版块的过程。就如我们这个课程而言,可以按照连续梁桥、刚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六种桥型进行分类整理。

2.3 编制成库

完成以上两项工作后,最后就是编制成库的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案例库以论文形式汇编成册,作为案例教学的相关教材。第二部分就是建立相应的网上案例教学库。我们主要运用相应软件建立本课程的案例资源库,以方便查找。而案例库的内容也会在本课程教学的进行下不断丰富。最终,我们要建成一下5个模块。

2.3.1 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主要是由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组成,其中的每个案例都是相对完整的事件,一般都包括以下要素:教学目的与用途(适用的课程、对象,教学目标)、案例标题、案例背景(教师需要掌握的案例进展性、背景性信息)、主题内容(对案例主题内容的描述)、结尾(提出问题或自然淡出)、相关附件(与案例相关的图表、附录等)、启发思考题(提示学生思考方向)、分析思路(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理论依据与分析(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相关理论,以及具体分析)、关键要点(案例分析中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教学建议(案例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和时间安排等)。每个案例在数据库中都分别归入相应的类别,这些案例下载后稍加整合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

2.3.2 案例素材库

案例素材库是由一定数量的与知识应用相关的典型事件或者生产实践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组成,@些素材可能以文本记录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视频或图像的形式呈现,部分素材还可能是经过二次加工处理后的模拟片段。

素材库的作用主要是为任课教师开发教学案例提供基本素材,一般并不直接应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案例素材库一般应设计成完全开放式的,只要符合基本要求的案例素材都可以加入到数据库中。

2.3.3 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库

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库由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教学课程构成,其典型特征就是其中的课程都能够较好地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开展。这一资源库的素材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优秀课程评选,凡是评选出的优秀实践教学课程均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到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库中。本资源库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动实践教学案例资源库的普及,提高案例库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建立开放在线案例教学精品课程,也可以为任课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案例教学的机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

2.3.4 教师在线学习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关键。当前,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参与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案例教学师资培训工作。在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教师在线学习平台,组织相关学习材料,精选课程教学案例,尤其是那些记录并分析案例开发进程的教学案例,按照一定标准开发成适合教师分散学习的形式。通过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能了解和理解案例教学的实质内涵和操作方式,准确把握其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培养条件,积极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实施案例教学并不断完善提高。

2.3.5 学生在线学习平台

学习是一项多方位的活动,对实践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毕竟有限,而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开发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了解生产实践的机会是必要的。该平台在案例教学库开发与建设的基础上运行,通过数据检索与重组技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可以远程在线学习的案例基础模块。这在一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案例库的使用效率。

3 结 语

案例库的开发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库的开发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分类整理、编制成库等三个主要过程。而在“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中,我们在前期先对各种不同的桥型,不同的预应力实现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完成后,按照连续梁桥、刚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六种桥型进行信息的分类整理;最后在这基础上编制成案例教学库,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添加、丰富。案例教学库的建立不仅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料和依据,而且在建立案例教学库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们对信息归纳的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应密,张乐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6-171.

[2]梁君. 教学案例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科教文汇旬刊,2012(3):35-36.

第14篇

这个论坛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的情况下召开的,意义更加重大。大家聚在一起共同研讨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和建设问题,这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也介绍一下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概况。

在介绍“质量工程”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快增长。1998年高校招生数是108万人,到2006年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5倍。高等教育的总规模,也就是在校学生数(实际上指的是学历教育的人数,但学历教育不一定是全日制的),1998年是800万人,到了2006年是2500万人,这个数字增长是非常快的。在校学生数达到2500万人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全世界是最大的,超过了美国、俄罗斯、印度。有一个指标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的是18~22岁之间的年轻人中有多少人能够进入高校学习。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8年是9,8%,2006年为22%,也就是说100个适龄青年中有22个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就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2003年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十五”期间,我国各类高校向社会输送了1400万人才。目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是7000万人,人数不少,但从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在全世界来讲是不高的,主要是我国人口基数太大。

这样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有人批评是不是太快了。现在看起来当初在1998年,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扩招,一方面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当时处于亚洲金融危机,所以从国家来讲想通过扩大高校招生延期就业,拉动一些内需,促进一些消费。另一方面,我们高等教育的规模确实偏小,当时印度的大学生比我国多得多,1998年印度的大学生人数是我国的两倍。当时我在当校长,并不了解这个情况,只是让我们扩招,当时还是觉得挺难的,既没有投入,也没有学生宿舍,但是要扩招。现在看起来,印度当时已经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了,而我们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由于“”,我国高校大概有12年没有正常招生,虽然招了一些,但数量很少。这需要有时间弥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们把这个差距补起来了。现在我国的大学在校学生数是2500万,是印度1000多万的2倍多。但这只是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看到,印度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会比我们快。其原因在于,第一,印度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印度的人口可能在若干年后超过中国;第二,印度25岁以下的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60%以上,所以他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大。我们现在是印度的两倍,今后几年很难说,而且我们现在控制规模了,从2005年开始每年只增长5%。但是,老百姓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大学,需求很大!现在100个年轻人有22个能进入大学,比当时100个人只有10个人不到要多得多,所以应该说现在上大学并不难,难的是上好的大学。上好的大学从来都是难的。现在有些人期望值很高,上不了好大学就要复读,一定要读一个好大学,把所谓应试教育推得越来越热。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情况很复杂,与社会发展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关系。陈国良院士和我们大家在读大学前也要参加高考,但那时考大学没有这么热,也没看到家长为了孩子考大学都不去上班了,也没有要求所有的车都不按喇叭,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这值得研究。

我刚才讲的是规模扩大,今天来看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有一条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看国家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百分比。我们既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就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在办学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水平到底怎么样,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首先,我把基本的估计说一说,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扩招之后,教育部确实一直在抓教学质量的问题,2001年发了一个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比如要求教授上讲台就规定在文件里面。2004年底,我们又召开了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的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注意高等教育的质量,强调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另外,在高校的重点投入上做了一些工作,像“985工程”和“211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当然也有的同志对“985工程”和“211工程”有意见,因为对一些学校投入很集中,有些学校没有得到这个投入。但是考虑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是必要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不一样,不能过分地强调均衡,还要考虑适当优化,重点投入。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看也是这样的,包括发达国家在内。“985工程”、“211工程”实施后,我们集中力量加强了一批大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团队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有力推动了我国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情况也可以说明高校是有进步的,比如在“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很多课题,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三大奖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64%和54%,都超过了50%,而且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建在高校的。这说明高校在我国科研方面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006年,我国科技三大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总共有三项一等奖都是由高校获得的,而且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在空缺6年后由两个高校获得了,一个是中南大学,一个是西北工业大学,充分显示出了高校在科技方面的原创能力和发展潜力。这是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可以说明高校综合水平的,还表现在国际认同上。现在我国与许多国家有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假如能签订的话,一定是对方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我们现在和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有包括英、法、德、澳等在内的26个发达国家。我们的其他国际交流也非常活跃。在90年代,我们到国外找一些名牌大学,好像是我们求着他们,国外有的校长不一定愿意见你,1995年我刚做校长时出去就有这个感觉。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的情况是他们积极地找我们的高校合作。我想,只要做过学校领导工作的同志都会有体会的。去年美国新

上任的教育部部长到中国来,带了美国最著名的10所大学的校长,她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来中国寻找好生源。当然,她选择的是我国比较好的大学;但不管怎样,他们认为我国有非常高质量的特别是非常聪明的学生。确实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毕竟中国有那么多年轻人参与竞争,有人说应试考试进来的不见得是最好的,但从统计的效果看,好的还是占绝大多数。“9・11”以后美国大大减少了给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当时美国的著名大学校长为此事曾经跟布什有过争执,早餐会的时候,那些名牌大学的校长群起而攻之,说他做了最愚蠢的事情,把中国等国家最好的学生、最聪明的学生挡在了国门之外。最近美国放宽了对中国学生的签证。

从这些角度来讲,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是得到认可的。当然规模扩大以后,大学和大学之间差距比较大,或者大学的某些工作环节出现缺失弱化,在办学质量上出现一些问题。在办学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一定要持续发展,要把高等教育的质量放到重要位置上。我们有很多学校是新学校,有些连跳了两级,从中专变成了大专,从大专变成本科,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下子招了很多学生,有的学校生师比到了30:1甚至更高,特别是文科类专业。规模扩得很大,我们的质量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要搞教学水平评估。在座的各位中可能也有不少人在评估过程中碰到了困难,对评估也有不少意见,其中有一条意见大家提得最多,就是在评估过程中搞了不少不实在的事情,甚至弄虚作假,制造一些假数据。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三令五申绝对不能做这个事情,因为这违背了教育的原则。我们教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是最重要的,学校和老师弄虚作假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一轮评估实际上是一场拉网式的评估,因为规模扩得太快了,所以办学中的一些规矩要明确,要建立。体系建立过程中要不断地探讨,也要不断地改进。在高教规模扩大过程中,投入不到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地方的大学。政府非常鼓励办大学,因此帮助学校贷款去造房子,为了还贷还息就收费,实际上用收学费来发展教育,这样长期下去是不行的!目前有些地方生均经费只有2000块钱左右,怎么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呢?所以评估的硬件条件实际上也是帮着学校呼吁起码的投入的,这个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有很多省里的领导亲自来教育部为本地区的学校争取得“优秀”,我们就会问投入是否到位。到2008年上半年全部评估完后,将强调自我评估,因为大家都知道规矩了。所以在评估中我们非常注重的是让学校建立一套自我评估的办法,我们也表扬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如厦门大学、同济大学,这些学校自己有个文件,规定了学校内部怎么自评。评估真正要建的就是这套东西。将来要建立数据库,不断地更新完善,把数据搞准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初步评估,不必要各个环节都到学校里去看,而且评完以后最主要的还要提出怎么整改。应该讲,合格、“黄牌”、“红牌”最要紧。既然是公立学校,必须办得合格,达到标准,否则就等于对学生和家长不负责任,尤其人家已经缴费了,受教育人是有权利督促高校办学的。另外是做的有欠缺,给“黄牌”警告,要过一两年再评。办学不行的,就取消办学资格,吃“红牌”。其实所有国家都是这样,教育行政机构就是要关注起码的教学质量。至于优秀不优秀,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解决,学校可自愿地提出评估要求,这种类型以后再考虑。2008年以后的做法我们正在酝酿之中。这次拉网式的评估是很重要的,这是在扩招之后,高等教育质量能基本得到保证的十分重要的措施。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我们很重视这个事情。

我们看到,在培养人才方面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弱项,昨天在北京举办了有关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的会议,我在会上也谈到这个问题。一个就是实践环节,应该说有所弱化,有些学校是条件不具备,根本做不到;有些学校原来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现在不像以前那么重视,包括一些一流的学校、一些研究型大学,过分重视科研,没有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这种情况是有的。所以我们评估的一部分目的是促进这些学校不仅科研要搞好,教学也一定要搞好。教学尤其本科教学应该说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一定要做好。教育部在评优秀博士论文过程中,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两位院长异口同声向我们反映,他们分别拿到5篇论文,说里面至少有2篇不合格,他们感觉到个别工学博士生除了知道数学模型以外根本不知道他要干的是什么事,对于实际系统毫无了解,但是他在做论文,写了很多文章。工学博士必须研究实际系统,对实际工作背景的问题要敏感。路甬祥院长、徐匡迪院长很尖锐地提出了实践环节弱化的问题。当然,他们也肯定了5篇论文中有1~2篇论文真的是优秀的。原来的毕业设计环节是真刀真枪做的,现在有好多不见得是这样。而且还有一个环节有点干扰我们的毕业设计,就是就业问题。现在不是分配,是双向选择,到了四年级学生几乎都出去找工作了。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我们既要管学生就业,又要管教学毕业设计的环节。对校长来说就业是有压力的,假如就业率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是他的责任,所以校长有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学生去找工作,否则到时候就业率就不能够达到80%、90%。这问题不解决,毕业设计环节就会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实验课、课程设计现在能够坚持得非常好的,有但不是太多,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第二个弱项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并不太同意说我们这些年都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假如是这样的话,为什么美国对我们的学生这么感兴趣,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创新能力还是挺强的。再有,我国的航天事业、青藏铁路等都有我们的毕业生在做工作,都说没有创新也不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从整体上看,这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弱项。我认为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很密切,许多创新来自实践。我们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很少参与科技实践的情况下,创新精神也得不到体现。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是全国机器人大赛,包括机器人足球公开赛。这次比赛大概有1200人参加,3/4是大学学生,1/4是中学生和小学生。我看孩子们在做机器人开发的过程中,是很有兴趣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世界上一些大学在谈到创新问题时,他们并不觉得只有研究生才可以创新,像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他们对自己的本科生都非常关注,希望学生在本科时就能够参加到科研中去,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事。

以上两个弱项是比较明显的,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力包括很多,还有学习能力、创业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等等。这些能力对大学生都是必要的。

在我们高等教育发展中,其实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投入的问题。虽然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大楼建得越来越好,实验室里的东西越来越整齐,很像样,很干净,实验设备比20世纪90年代的不知道好多少,但是投入一

般来自贷款和学费,不是财政性投入。这些年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基本上没有增量,只有专项,刚才讲的“985工程”、“211工程”,包括“质量工程”都是专项。大家说为什么评估那么多,对评估很有意见。只要有专项就有评估,专项的钱并不是直接给教育部的,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往往是与财政部一起做的,或者也是发改委的项目,在投资过程中各部门都希望知道成果如何,所以有中期评估,最后有验收,这些情况大家都经历过。我也跟高校的同志谈到这个问题,假如我们的投入是日常性的又比较充分,学校的自也许会体现得更多。就因为是专项,只有用论证评估的方式去分经费。我在这儿提一个数据,这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和研究。我们一直讲GDP的4%给教育,但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还有一个统计,GDP的百分之几给高等教育,2004年OECD国家平均是1.4%,像美国是2.9%,韩国是2.3%,澳大利亚是1.6%,波兰是1.5%,墨西哥是1.3%;非OECD国家,以色列是1.9%,智利是2.0%,斯洛文尼亚是1.4%,巴西和俄罗斯公立高等教育的支出占GDP的0.7%(未统计私立部分),印度是比较差的,不到0.6%,中国是0.6%。而且中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高校拿到的科研经费不是太多,不像一些发达国家,主要的科技投入是在高校,在我国能到高校的经费不到20%,在这样的条件下去办高等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保证质量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学重要的是大师不是大楼,其实大学的领导都明白,但是给人的投入实际上更贵,应该说,我们在人才方面,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力跟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比硬件更大,这也是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尽量把高等教育搞好,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十五”期间,我们实施了第一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在启动了二期“质量工程”,“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投入比“十五”期间要大,但是这个投入其实也不是很大的数字,就是25个亿。这个专项做什么呢?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在“十五”期间我们做的,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英语教学改革,还有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等。在“211工程”中,我们还有一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如网络教育,包括网络学院,还有数字图书馆,再有一个就是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在网上公布贵重仪器的所在地,大家可以共享这个资源,这些是在“十五”期间做的。“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主要做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认证,目前已经开展了。讲到专业认证,认证这个概念以前没有,实际上是跟职业资格的认证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要进行的两项专业认证,一个是工科专业认证,实际上是结合了工程师认证;即将要开展的是医科教学专业认证,这和医生的认证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专业结构调整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等等。二是关于课程教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要继续做下去,还有新教材的建设,包括社会科学的重点教材,包括数字化学习中心等等。三是关于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项目,已经启动了,将建设一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支持15000名大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的项目,是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我们希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支持1000个教学团队建设,鼓励由教学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带头,带动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包括表彰教学名师,原来是三年一次,现在是一年一次。为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所以我们把周期缩短了。五是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基本数据公布,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到2008年上半年第一轮评估就结束了,以后要通过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公布来支持这个评估系统。六是对西部高校进行对口支援,资助一些教师进修,资助受援高校,包括通过干部交流来帮助西部高校发展,以此来协调高等教育资源,以促进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质量工程”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采取的措施,这只能说从教育部的层面上,向教育战线发一个信号,希望引起大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抓这六个方面我们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是一些抓手,但抓得准不准,我们还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我们也希望在听到一些反馈意见后,来进一步改进和推动。现在各专业有教学指导委员会,他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以上是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情况,第一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第二是关于“质量工程”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工作,解决一些瓶颈问题,比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

接下来我要讲讲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最近几年是很活跃的,我们这次论坛受到了众多高校计算机教师的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在这次论坛上有所收获,希望今后继续相互切磋,共同努力,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这里我想谈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办好计算机这个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强面向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这些年来很强调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而且在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也提出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目前在教育中运用了不少信息化的手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办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性。到2006年初,全国已经有771个学校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43万人,同其他专业相比,不管从开办计算机专业的学校数来讲,还是从在校生人数来讲,在所有的专业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最主要的专业,围绕这个定位应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若干年社会对于从事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人才的需求,深入研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问题,特别是它的学科内涵、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建设等等。在这方面我个人也有体会,我不是直接搞计算机的,但是跟这个专业的关系比较密切。我感到这个领域的变化太大了,一定要与时俱进,20年前、10年前、5年前跟今天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这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很高,要不断接触新的事物,老师了解的情况不能比我们现在已经应用的东西还要少,但这种情况却普遍存在。我最近看到一份材料,有学生反映教材陈旧,说学了东西没有用,毕业之后到了工作单位感觉学过的东西没什么用,新的东西没有学过。当然,有些可能讲得绝对了。我想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确实应该着重讲方法,而不仅仅是讲那点知识。比如我们原来学汇编语言这门课,一会儿讲这种机器的汇编语言,一会儿讲那种机器的汇编语言,其实不管什么机器,规律是一样的。假如学生只学了一种,他认为另外一种没学过是不对的,但也说明教师没有强调规律,应该把规律讲清楚。

我越来越感觉到学计算机跟学外语有点类似,因为光学外语在世界上本来是没有的。现在我们的外国语大学也变了,比如经济类专业也有了,法学类专业也有了,

一般都是好几个专业。学生可以选一个主要专业,同时还可以涉猎其他几个专业,不是纯粹学外语、学讲话(纯粹的语言学是另外一个概念)。计算机专业也有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读的就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完全没有接触过其他任何专业背景,也有问题。也就是说,扩大知识面大有必要性,比如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高。包括现在的生物信息学,这些都跟信息技术有关,有很多学计算机的人可能会发展到那上面去,反过来也可以。所以计算机专业定位定得怎么样,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专门搞计算机理论、体系结构等的又当别论。

接下来我讲讲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

提高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水平,要面向全校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领域的人要去教他们,对他们的专业领域也要有所了解。现在很多领域都要用到计算机,用到CAD这些技术,像修造水库大坝不是说先把这个东西做起来,而是先做仿真,做汽车也如此,这些领域都需要计算机技术。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领域都用计算机,用到最后也很专业,像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控制学科也有类似的问题,人们说它是万金油,也面临如何定位、将来的出路等问题,但是控制学科毕竟还结合了其他专业领域的应用。所以我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思考。

在工作当中我们也注意到了,计算机相关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都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另外我了解到,在推动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方面大家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上海有一个合作的项目组,龚沛曾教授牵头,由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老师组成。他们在1996年、2001年和2005年,连续三轮承担了教育部的教学改革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获得了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设了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两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在国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学校实际上也是研究型大学,但是他们对教学还是很重视的,能够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是很好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真正要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学校的领导也应该鼓励教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昨天我在北京开实验室工作会的时候,也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儿同样提这个问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计算机领域里如何体现,还有我刚才提到的教学上的问题和师资水平,就是老师怎么加强自己的能力培养,这些都要认真考虑。老师必须知道前沿发展技术,知道企业里面在做什么,这样的话才能够教好我们的学生。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化学化工、电子、机械、力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论坛目前已经举办了15次,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支持,总共有70多位院士和200多名著名教授和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000多名课程骨干教师参加论坛,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教育部首先向高等教育出版社表示感谢!我认为这是进行教学交流活动的非常好的形式,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后高等教育出版社继续支持这些活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以及教育部有关专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创设了这个论坛,也为论坛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对于他们的工作教育部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15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代建人;项目治理;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省略

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的试点过程中,企业型代建制模式因其有效提高了投资效率、市场化程度高符合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初衷,逐渐获得行业认可[1]。企业型代建制中,代建人是由招标选择的建设期间的项目法人,负责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项目的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如何有效激励拥有项目实际控制权的代建人就成为企业型代建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作为一种公共品,具有公有产权的项目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2]。这种项目产权特殊性使得不能用给予代建人投资节余分成使之获得项目剩余索取权的手段来激励代建人,因而代建人也就无法成为实质上“责、权、利”统一的项目法人[3]。明显地,在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际政策制定中,人们更加重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措施”,“有效激励手段”的实施明显不足[4]。

针对企业型代建制中对代建人有效激励不足的难题,本文运用项目治理理论来分析企业型代建制中的项目所有权配置问题,解决代建人的机会主义难题,建立有效的代建人激励机制。

一、政府投资代建项目有效激励不足产生项目所有权配置中的难题

对于非经营性公共项目而言,国有产权的剩余索取权是不可转让的,剩余索取权归国家独享。人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任何程度的统一,都会使国有产权的性质发生改变。因此,政府投资人授予人的仅是决策经营的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

当项目剩余索取权不可转让时,国有资产委托人很难选取到真正的建设项目人。在代建人市场上,其价值是通过市场竞争作用来体现的。代建人的行为要承担项目在市场中的一定风险,代建人因此需要享有承担风险后的一定报酬。但是项目的风险是不确定的,这便要求赋予代建人一定的项目剩余索取权,作为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的奖励。在传统的公共项目管理模式中,基建处、项目法人等虽担当与私人项目的项目经理部同样的职责,但是他们没有相应的对项目剩余索取的权利,往往按一定的工资职别享受固定的工资收入,这显然无法做到责权利的统一,也无法产生有效激励机制。代建制推行中所倡导的企业型代建模式,则是通过选择社会化、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作为建设期项目法人来负责项目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很显然,此时项目实际控制权转移到了代建人手中。这种项目治理结构下要求拥有项目控制权的代建人根据所承担的风险,分享项目剩余索取权,形成对代建人的激励,否则,当公共项目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能对应时,公共项目出现“项目法人缺位”现象,项目的控制权很容易变为“廉价的投票权”。

可见,企业型代建人的项目控制权必须与项目剩余索取权对应,真正成为“责、权、利”的统一体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而这种要求似乎与公共项目剩余索取权不可转让的本质产生了尖锐矛盾,因此,有必要针对公共项目的特殊性对其所有权性质进行重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项目所有权配置及代建人激励机制进行进一步阐述。

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期间的有限所有权配置―――公共项目所有权配置难题的破解

政府投资项目从本质上讲是由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以下本文称为公共项目)。其实施自初始委托人到最终的项目实施人之间存在着多级委托关系,并且这一多级委托关系还存在两个层级:其一表现为公众将全民所有的资产交由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其二表现为政府业主(中间委托人)将大量公共项目建设委托给项目团队和承包商完成[5]。

公共项目委托链的第二个层级是国有产权的纵向授权链,但与第一层级的一个重要差异是,无论其纵向授权是采用行政方式由事业单位负责项目建设期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还是市场方式由企业型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建设期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授权的范围并不是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而只是其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控制权力。针对这一特性,柯洪在其博士论文中定义了狭义的公共项目所有权,认为该所有权的客体并不是公共项目的整个寿命期,而只是在公共项目建设阶段预计的总投资额(或建设成本),如图1所示[6]。

从广义的公共项目所有权的角度来看,由于人只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而不对建成后的运营情况承担责任,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项目控制权的暂时性转让并不能带来项目剩余索取权的相应转让,但如果从狭义的公共项目所有权的角度来考虑,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针对公共项目的建设阶段而言,代建方式使得代建人获得了相应项目控制权的转移,为实施该控制权,代建人不可避免地会投入各种专用性资产(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并且承担与所获得的控制权相匹配的风险,借此获得项目总投资中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项目建设阶段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实现了对代建人的激励。

根据以上的分析,则可以对公共项目所有权的两层含义予以明确的界定,广义的公共项目所有权和狭义的公共项目所有权之间的性质差异可如表1所示。

正是由于公共项目所有权存在的两层次特性,使得在其狭义的层次上,公共项目剩余索取权的转让成为可能,建立企业代建人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得以成立。

三、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人有效激励机制

1・代建人激励机制的一般框架设计

项目的内部治理是以项目所有权配置为核心的权利、利益、责任关系和风险分担;外部治理是以外部代建项目市场为核心的项目环境,通过市场机制约束项目直接利益相关主体。基于狭义的项目所有权时,代建人获得了全过程项目管理控制权,是项目建设期的法人,他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投入的资本(以人力资本为主)应该能够得到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要使其项目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应,就必须同时承担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

险。因此,可以将代建人的项目剩余控制权、项目剩余索取权和风险的分担分别理解为代建人的权、利、责[7]。本文将代建人的内部及外部激励与项目治理结合起来,共同纳入一个体系,形成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人激励机制的一般框架,如图2所示。

代建人激励机制框架与代建人激励机制构建的总体思路的基本逻辑呈逆向,即“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影响“管理绩效”,其作用机制依靠代建人的努力程度(积极性)和代建人的能力传递。代建人的努力程度和能力共同决定了代建人的管理行为,前者决定了代建人“愿意”选择的行为,后者决定了代建人“能够”选择的行为。代建人的努力程度取决于报酬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声誉机制和市场选择机制,代建人的能力则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声誉机制和市场选择机制。

2・项目所有权配置下的代建项目风险分担机制

(1)代建项目风险分担的原则

目前国内有关代建制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代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关于代建制中风险分担的研究尚不多见,代建项目各方风险分担问题并未引起普遍重视[8]。从项目治理的角度考量,项目所有权配置必然伴随着风险的转移及其分担。项目剩余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是项目某一利益相关主体承担风险后有所作为的结果;反之,不承担风险就无法获得项目剩余索取权。项目剩余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必然使得承担风险损失或者获得风险收益的两重性推动获得剩余索取权的风险分担主体努力工作。从这个逻辑意义上讲,项目剩余索取权是一种风险收益与风险损失并存的“双刃剑”,将项目所有权配置以及风险分担作为两个要素加入现有基本分析范式下的激励机制中,以此作为激励机制研究的切入点是合理且必要的。

国内外对风险分担的原则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观点。其中,“谁有能力控制风险就由谁承担风险”是众多文献都认同的风险分担的黄金法则[9-10-11]。这一原则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效率,但是比较笼统模糊,并且如果能更好地控制风险的一方不能享有控制风险的相应利益,该方可能不愿承担此风险[12];同时,对哪一方最具有风险控制的能力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还需要从项目所有权配置的角度考虑风险分担原则。

第一,风险分担是利益分享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收益应该与项目剩余索取权匹配;如果风险承担者能更好地控制风险,他应能享有控制风险的相应利益。

第二,风险的承担者能够充分预见其所要承担的风险,包括预见该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当事人只有能够充分地预见到风险,才有可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风险,只有恰当估计风险发生所导致的后果,才能在投标过程中制定出合理的标价。

第三,风险的承担者具有必要的风险偏好程度,即愿意接受该风险。当事人是否愿意并有意识地去承担风险将会影响他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从而影响到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风险分担时还要考虑政府业主以及代建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第四,风险的承担者具有足够的能力(技术、经验和权力)有效地管理风险,包括控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果风险发生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使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或引起的成本最小化。

(2)政策建议

首先,代建项目的项目所有权配置要求对代建人的法律地位给予确认。代建人是企业型项目法人实体,拥有对应的项目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承担相应风险,是“责权利”的统一体。

其次,在代建风险的分配过程中,招标文件和签订合同是两个关键环节。利用合同的约束力,风险分配的结果应在合同中约定。

再次,一般来说,政府业主在合同中划分风险之前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①项目本身的特点;②合同双方对风险的总体态度;③合同双方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的了解;④在风险发生的情况下,各方承担风险造成的后果的能力比较;⑤双方管理风险的能力的比较。具体的风险分担方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如果政府业主选择让代建人承担大部分风险,则他在招标选择代建单位时的评标标准更应注重代建人的工程经验、技术力量及财务能力,而不是仅仅以投标报价作为评标标准。

3・项目所有权配置及风险分担下的代建管理取费机制

(1)基于项目风险分担的代建费构成与取费机制

在代建项目中,项目委托人和项目代建人之间是标准的委托关系,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代建费的构成和取费机制,这直接关系到上述委托关系中成本的高低。目前,国内大部分文献都指出代建管理费与建设单位管理费的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代建管理费的取费中存在着以下问题:①代建费的涵盖内容模糊,与建设单位管理费混为一谈;②代建费较低且无下限,不仅会对代建人激励不足,而且造成代建市场秩序混乱;③以投资节余分成形式对代建人的奖励,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④代建费中较少体现对代建人风险分担的风险报酬[13]。

从项目治理的角度看,企业型代建项目中的代建人已经不是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建设单位,而是根据授权获得了项目的控制权,同时获得了项目剩余索取权,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支付给代建人的代建管理费应该体现出项目所有权配置下,代建人进行有效项目管理的管理成本、企业利润和分担风险的补偿费用。根据代建人与政府委托人之间风险分担和风险偏好可以建立代建管理费的取费模型,如公式(1):

Rα=α[(TB-AI)+IO]+iC*+P(γ1+γ2+…+γn)  (1)

其中,α为激励系数,一般为稳定值,可以理解为对代建人的激励水平;TB(TargetBudget)为政府批准的计划投资额;AI(Actual Investment)为项目完工后实际投资额; (TB-AI)为项目剩余之一; IO(Improve Objectives)为代建人的努力对项目目标的改善,项目剩余之二; i为调整系数; C*为建设单位管理费;P为利润; ri为目标i的权重。再结合代建人风险偏好,可以有三种代建管理取费激励方案:

第一,若代建人是风险中性的,代建人获得所有投资节余,即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收益。

第二,若代建人是风险规避的,政府与代建人之间根据分担风险的贡献,分享项目投资节余,也即分享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收益。

第三,若代建人是严格风险规避的,代建人只能获得固定报酬,不能分享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收益。

这三种方案的取舍跟代建市场的质量监督、监控力度有关。当市场监督等配套措施力度不够时,不宜采取节余提成的奖励措施,应保守地采用固定费用合同。此时应采取一些措施让代建人是严格风险规避的,比如履约保函、强制违约或损失赔偿等[4]。

(2)政策建议

首先,在目前情况下,代建取费采用“取费基数×固定费率,无节余提成”的取费方式,取费基数为建筑安装工程总投资费用,取费费率标准参照建设单位管理费标准编制。代建管理费投标报价以建设单位管理费为基础,具体数额通过招标方式确定。

其次,代建管理费中的利润部分为固定酬金。当代建单位完成了合同中设定的里程碑进度要求时,可以拿到委托代建合同中规定的固定酬金。代建管理费中的风险金部分为风险酬金。风险酬金是代建单位承担风险而获得的项目剩余索取权的体现。风险酬金的获得与代建项目目标体系的设定指标有关。当代建单位完成了代建合同中设定的所有项目成功目标,通过了考核指标时,就可以获得这部分风险酬金。

再次,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向代建单位分期拨付代建管理费用。代建管理费拨付方式在代建合同中明确。一般情况下,预留20%代建管理费作为质保金,待竣工验收1年后支付;若代建单位提交了相当额度的质量保修保函,则可以不预留此项费用。若未能及时拨付代建管理费,应该按照规定的利率向代建单位支付商定的补偿,该补偿按月加到过期未支付的金额中。对代建管理费的支付还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等造成的价格波动。

4・基于代建人声誉机制的信任合作

(1)代建项目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声誉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市场也不例外。声誉机制通过政府委托人与代建人之间的重复博弈建立,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张维迎指出,声誉机制要发生作用一般应具有四个方面的条件:①博弈必须是重复的;②当事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③当事人的不诚实能够被及时观察到;④当事人必须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对交易对手的欺骗行为进行惩罚[14]。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中,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有可能建立政府业主和企业代建人的合作伙伴关系,弥补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完备所导致的双方机会主义行为。黄定轩等通过对不同结局建筑施工项目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和谐合作对成功的建筑施工项目有最为重要的影响[15]。这个结论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项目管理成功具有同样意义。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中政府业主与代建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是在充分信息披露、代建人多次重复博弈的信誉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充分竞争的代建人市场,依靠市场而非行政命令来选择代建人。声誉激励的前提就是委托人有权力且能够选择与特定人合作或非合作。

第二,建立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途径。需要建立政府、行业学会、公众等多渠道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制和途径,以利于决策者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避免逆向选择,保证声誉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

第三,建立对代建项目管理绩效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代建单位的项目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和行业进行信息公示,这是声誉机制建立的关键所在。建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建立《代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标准》。

第四,在对代建单位管理绩效进行合理客观评价和及时信息披露基础上,由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可以对本级财政投资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项目建立指定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名录》,并对名录进行动态管理,对不合格的代建人实行明确的清出制度。

5・基于市场选择机制的代建人公开招标方式

(1)代建人的选择机制

从外部治理角度来看,代建人激励机制不足的原因与代建项目中的委托关系的非市场配置有关,也就是说,代建人项目控制权的获得来自于行政授权,代建人的激励也主要来自于行政激励。当行政激励不足时,代建人就会追求经济上的平衡,侵蚀委托人的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引入代建人竞争机制[16]:一方面采用招标方式选择代建人,最大限度减少垄断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要选择具有独立市场地位的“工程管理公司”作为代建人,以其工程管理专长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获得项目控制权。

目前国内对于代建人选择方式主要有两种:由政府指定专业公司或专业管理机构进行代建或者由政府招标选择代建人。

政府机关型代建虽然可以将公益性项目管理由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但是与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向不符,且没有实现真正的“投建管用”分离。政府事业型代建与政府机关型代建的区别仅在于代建人不再是政府部门的延伸,而是选定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然而这种以行政指令方式指定代建人也不能培养规范竞争性的代建市场。

显然,由政府招标选定代建人的企业型代建是代建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试点的效果看,还是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代建人更符合代建制的特性,实际效果也更好[17]。整个招标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通过市场选择机制发挥激励作用的过程,但是并不是只要采用招标方式,结果就是公平公正的,需要对招标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改进。

(2)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代建人应当依法通过公开招标确定。

其次,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或其委托单位与使用单位共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机构,依据批准的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投资,完成代建单位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标文件经与使用单位协商同意后,报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

再次,对建设期代建模式中代建单位的选择,建议采用两阶段招标法进行公开招标。第一阶段招标为资格预审,对代建单位名录中的代建单位进行企业资质、人员资质、资金实力、业绩、信用记录等的审查,选择有投标资格的项目管理公司形成代建单位短名单。第二阶段为投标和评标,不以代建费报价为评标标准,宜采用综合评分法,按项目管理方案评分的高低,确定得分最高者为中标单位。

最后,由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制定本区域内承担代建项目的代建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四、几点结论

第一,代建人内部激励机制与外部激励机制之间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达到有效激励。一个完整意义的代建人激励机制体现为在项目治理结构约束下的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的有机结合。

第二,上述代建人各种激励机制之间是综合发挥作用的。这种综合作用表现为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代建管理取费、声誉机制、招标选择代建人、信息披露、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等机制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例如,声誉机制和公开招标机制之间具有互补性,没有竞争的招标选择机制也就无所谓声誉机制,而良好的声誉无疑会使代建人处于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代建管理费和声誉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为了取得较好的声誉,代建人可以牺牲一些报酬。

第三,上述代建人各种激励机制之间综合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循环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正

常地发挥作用。声誉机制显示代建人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市场选择机制显示其项目管理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代建管理取费,决定了代建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声誉,是否被淘汰出局。如果市场选择机制显示代建人具有良好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其报酬却没有体现相应的价值,代建人的努力程度就会受到打击,产生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庆蔚・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行代建制工作[J]・中国招标, 2006, (2): 15-18・

[2] 尹贻林,严敏・政府投资项目治理机制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 2006, (9): 79-82・

[3] 沙凯逊,等・从非对称信息看建设市场的整顿和规范[J]・建筑经济, 2004, (1): 82-85・

[4] 张伟・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理论与应用[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4・

[5] 罗建华,高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运作中的委托问题分析[ 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3): 49-51・

[6] 柯洪・基于企业代建模式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6・

[7] 邓娇娇・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人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

[8] 严玲,邓娇娇・代建项目激励中的风险分担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07, (3): 28-32・

[9] 王卓埔・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10] 肖亦林・工程合同风险分摊与索赔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1] Tah J H M, Carr V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a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Management, 2000, 7(2): 107-120

[12] 张水波,何伯森・工程项目合同双方风险分担问题的探讨[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 257-261・

[13] 尹贻林,邓娇娇,严玲・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取费研究―――基于代建人风险偏好视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7, (1): 135-137・

[14]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 J]・经济研究,2002, (1): 3-13・

[15] 定轩,尤建新,杜波・不同结局建筑施工项目关键因素实证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06, (12):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