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世界经济概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42.4;F1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36-02
世界经济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修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后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工作心得,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法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概论从国别经济、国际经济联系和世界经济整体三大方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沿理论,探讨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面临的新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合理建议。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综合性课程,每部分涉及的理论非常丰富,相关问题也较多。但课程涉及内容过广,使得课程显得面面俱到;而对相关理论和问题的介绍较为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浅尝辄止的感觉。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法改进探索
(一)适时扩充学生知识面
世界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教材的出版往往与当前经济大环境滞后若干年,较为陈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应注重及时补充新讯息。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一章时,课本中并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由于烟台作为环渤海中心城市和东北亚重要城市,具有建立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优势。日本的三菱、本田和丰田等,韩国大宇、LG、现代、斗山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烟台,学生有很多实习机会与就业选择。因此,学生们很渴望从课堂上了解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教师及时补充该方面的知识,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助于学生日后读研出国或工作。
(二)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先修、后修课程的关联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大杂烩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都会从某一角度对其侧重介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用上述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当前人民币汇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签订广场协议,造成日本20世纪90年代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而为什么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逼迫西德马克大幅升值,却没有见到德国经济增长缓慢?在讲授贸易保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就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争端,深入分析中国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的原因。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较多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易在制作课件时堆满文字,授课时基本不使用粉笔,念课件即可,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添加到课件中;遇到重点问题,扩展开来详细讲解。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上课是在走马观花看电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没时间播放的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网页、电子版图书等学习素材,发到网络教学平台或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观赏和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求知欲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设定讨论题目,鼓励学生通过留言方式提交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交流,既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术交流,又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四)教师讲授与学生分组讨论并举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列举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结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即在应付课堂工作,造成学生单向接收信息,注意力差。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发言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师自讲自听。不能将分组讨论简单地理解成分组上台汇报,造成台上只顾着念,台下无心听。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参与探讨,最后教师进行适当分析点评。这样,既可以使下组讨论的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又可以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五)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
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虽然课本中各章内容相互独立,但教师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社会,看清楚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如讲美债、欧债危机章节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债相关情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讲日本经济章节时,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热点问题,探讨民众表达反日爱国情绪时,打砸日货不可取,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影响中国的形象,应理国;讲科技进步章节时,重点介绍中国的航空母舰、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改变考核方式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论文为主,论文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70%,甚至80%,平日成绩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占30%,甚至更少。它不能了解学生平日学习状况,容易助长学生抄袭网上现成论文,而一般学校又无法提供给教师免费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甄别,造成学生对最终成绩存在争议。应在平时布置需独立思考、开阔思维的作业;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组长应注明组员在前期准备中的分工和相应负责的部分。应通过考勤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对该课程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考勤就可适当减少。期末应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通过开放式的论述题考察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
结语
笔者已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该课程的魅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方式上的进一步改进上,我们还将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韦倩青.《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 时宏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13,(6).
[3] 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Discussion abou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ZHU Ji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学设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现结合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对该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探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专题研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经常有学生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东西,学习别人的比较好的理论分析方法,这必将有力地强化该课程的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其理论性特点。
2、内容新颖。所谓内容新颖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题、各类国家的对外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有的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就必然呈现了“新颖”的特点。
3、综合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军事、科技、宗教、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该门课程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理论、规律,再用这些理论规律指导实践,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团队精心组织,任课老师高度负责,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大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授课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己动手查阅索引,研读资料,撰写论文并积极开展交流和讨论,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吸收。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主要划分为3大模块。
1、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划分为十大专题。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十大专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全球战略”,“欧洲联盟的经济政治及对外关系”,“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前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
2、专题讨论。每个专题先由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该专题的教学与学习目的、学术界研究的状况,扼要地阐述重点与难点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主要题目,介绍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和书目。讨论题目要精心准备,力保是每个专题中的重点、核心问题。以上述第一个专题为例,讨论题目可定为“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如何理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划分学习小组。将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十人为宜,确定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由组长和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小结。
四、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分析
专题研讨式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当学生对某问题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投入全部的身心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如在讲授课堂重点内容时,提前向学生布置多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他们就会在课前查找大量文字、视频和图片资料,搜集素材的能力将大大加强,课堂汇报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比如课件制作手段也多样化,除PPT外,还制作网页等其他形式。
2、有利于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专题研讨式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团队的每个任课教师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授课之前需要精心地进行本课程每个专题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团队成员对每个专题进行详细的讨论,确定该专题的重点、难点及思考题。其次,它要求课程团队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每个专题的理论前沿。《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知识更新迅速、内容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任课教师能够跟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方方面面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去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再次,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面和理论深度,并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情况描述,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理论知识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理论对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
(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70703036。)
【参考文献】
[1]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 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一、《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及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9年秋季,包括2006级及2007级本科生在内,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有37名学生选修了《世界经济》双语课程。该课程为2学分,32课时,均为课堂教学时间。课程中文教材选用张幼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英文教材则选用笔者在英国访学时购买、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PeterDicken编写的《GlobalShift:ReshapingtheGlobalEconomicMapinthe21stCentury》等外文材料。此外,笔者还从美国《商业周刊》、英文维基百科网站等处选取资料,用于跟踪阐述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变化以及准确解释和介绍相关专业术语、理论或人物等。课程教学以中文教材及汉语为主,通过PPT课件演示和教师讲解、教授课程的基本内容,随之用英文讲授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英文知识,通过中、英对照呼应,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其专业英文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施以额外加分等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用英文回答和解释问题,以增强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课程结束之际,教师在课堂上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5道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及多选题)以及一道填空题(你对《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32份问卷,回收32份,到课学生100%参与了问卷调查。
由于采用的是不记名调查,所以较能反映出学生对于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真实想法。通过对问卷情况进行分析,可将此次调查结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对双语教学普遍持积极态度。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赞成态度,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仅有2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或“不赞成”。这是令人鼓舞的信息,表明学生在心理上普遍较为认可开设双语课程,认识到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其应用专业英语水平,并能够巩固其公共外语的学习成果。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态度是双语教学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教师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最大动力。
其次,学生较为关心双语教学对课程成绩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着复杂情感,主要体现在认为其“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及“可能会影响考试成绩”两方面,其中有近2/3的学生担心后者。一些学生在问卷上建议最好实行开卷考试,希望英文部分试题“可以少点”,并希望用中英文答题皆可,若用英文答题可多给分,这样可考虑到“学生英文水平不对专业知识题目解答造成太大影响”。若考试试题包含有英文题目,有2/3的学生选择其“一定要包含在双语教学时英文讲授的内容中”。
第三,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方法的意见。在对双语教学方法认识问题上,有3/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英语的重点应体现在专业内容的英文讲解上,并辅以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有近半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中使用英语的最适当比例在30%或以下。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授课重点应以中文讲授为主,以英文解释为辅。此外,近半数学生认为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侧重于“教师的讲授”,仅有6名学生选择“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位学生甚至坦率地写道,“中国学生普遍不愿上课回答问题,所以互动会很难进行。”
第四,学生对于本次双语教学效果的看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此次双语教学大体上是满意的。在关于本次《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总体评价上,有10名学生选择了“很满意”,14名学生选择了“基本上满意”,仅有1名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在学期末学校进行的各课程教学情况调查中,学生对《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综合评分为93.44,显著高于学院以及学校的综合平均得分。
二、关于《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结合这几年《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以及此次的问卷调查结果,笔者的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双语教学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已普遍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仍只是被动地听课、被动地接受教师提问和参加考试,缺乏主动性及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由于对英语口语缺乏自信以及羞怯、怕别人笑话等原因,学生一般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使得课程教学经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为使双语教学收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扮演好设计者、组织者与督促者的角色,全面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和发言讨论、课后复习以及期末考试等环节,并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积极性与投入程度,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双语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文听力、会话和阅读能力均有较高要求,使学生面临着语言及专业学习的双重压力。[2]但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学习应是第一位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只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同时,若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过大,也会显著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中采用30%左右的英文比例是相对合适的。此外,从调查结果看,学生非常在意双语教学对课程成绩的影响,因为这关系到其参与评优、保研以及毕业求职等方面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教师对英文试题在试卷中的占比、难度、涉及面等进行综合权衡,使考试成绩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双语教学对教师也是一个锻炼与提高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双语教学从不熟练到较为熟练,从不规范到相对规范,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别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与口语能力,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通过自修、观摩、接受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双语课程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数年的实践和积累,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稳定下来。遽言“教师曲解双语教学的含义,使双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也使双语教学变得面目全非”[3],似乎有失偏颇。
最后,双语教学的顺利推行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等方面的配合支持。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双语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一方面要设置双语课程准入门槛,实施教师授课资格制度,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教师必要的“试错”机会,在教材选用、考试方式、学生成绩判定等方面赋予教师必要的自,避免凡事搞“一刀切”。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双语教学及其授课质量与教师的业绩指标和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此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学校其他有关机构密切配合,为教师出国进修、异地参加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发表教改论文以及出版双语教材等提供机遇和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说的简单点就是指对某一学术研究做的解释等作用,只能做为参考,它的写作要求也是很高的,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料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ⅠⅡⅢⅣ.[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2]郭道扬编.会计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3]赵友良编.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4]宋丽智编.民国会计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魏文享编.民国时期之专业会计师论会计师事业(资料汇编).[G].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朱伯康、施正康编.中国经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王海民、杨进、刘韬编.会计发展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8]曾劲.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9]郑汉中.民国时期的会计师制度[J].财会月刊,1994(02).
[10]楚财.民国时期会计机构的设置[J].财会通讯,1990(04).
[11]吕增根.浅析民国初年的政府会计改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09).
[12]林美、冯俊豪.我国两次引进西方会计理论的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2).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辉,李长群.论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0:24-28.
[2]王海民.对政府会计监管问题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2001:29-31.
[3]刘永泽,陈艳.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J].会计研究,2002:28-31.
[4]雷光勇,陈若华.管理层激励与会计行为异化[J].财经论丛,2005:42-47
[5]曾庆生.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公司价值[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吴水澎,毕秀玲.论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N].厦门大学学报2002:10-17.
[7]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19-25.
[7]胡宇辰,戴淑燕.企业家需要激励与约束[J].江西社会科学,2001.
[8]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论文,2002:5-8.
[10]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119.
[11]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工商管理理论论坛,2007:76-84.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1]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
[2]赵春光.中国会计改革与谨慎性的提高[J].世界经济,2004(4):53-62.
[3]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06(4):59-65.
[4]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2:19-27.
[5]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5(4):34-42.
[6]丁琼.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盈余稳健性--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
[7]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7):20-28.
[8]薛晶晶.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D].北京交通大学,2010,6.
[9]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4):9-15.
[10]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5):24-25.
[11]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16-22.
[12]陈胜蓝,魏明海.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28.
论文关键词:植入广告,服饰景观,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首先是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来塑造消费意识的,而电视广告又是以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来作用于受众,影响消费者的。按照法国哲学家罗兰·巴尔特的观点,大众传媒是将商品的含义升华为一种“神话”,即人们会将商品等物的含义神圣化,进而产生信赖的感觉,这个过程是商品—符号—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转换过程。电视广告的叙事方式是将具体的商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某种商品营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暗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意义——消费某种商品,你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消费过程便实现了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到精神价值追求的转化。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主阵地,当前又处于空前繁荣的燎原之势,必然成为广告商们争相投放的市场,而真人秀的节目形态较好地还原现实场景,贴近实际生活,节目内容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是最适合植入广告的综艺节目类型。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接收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做植入广告。
如浙江卫视大型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植入广告产品品类覆盖电商、数码、服装、汽车等多个领域,植入形式多样,注重冠名商、特约伙伴等企业植入权益在节目内容中的深度融合。在第一期节目中,共有35个品牌参与了合作,累计植入广告曝光341次,累计时长874秒。明星们喝着RIO鸡尾酒、秀特步跑鞋、身穿海澜之家服饰,这些品牌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2 营造视觉景观 引领消费潮流
电视综艺节目还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服饰穿着营造视觉景观,引领消费潮流,如今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可谓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影院效果,提高受众的心里卷入程度和参与度。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影视服饰上也是精心设计,匠心独具,在荧屏上构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引领了消费时尚,同时也参与了节目的叙事,成为节目中一个独特的叙事和表意的元素。
如《奔跑吧,兄弟》中跑男成员们身着纯色超人T恤,黑色紧身裤,时尚跑鞋、墨镜等服饰在线上热销,成为消费者的热门之选。另外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和叙事特点节目组还专门为主持人和嘉宾设计了款式多样,经济论文风格迥异的服装,参与节目的叙事,以诠释和表达不同的节目主题。如第二季第四期中,节目组刮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复古风,蛤蟆镜、花衬衫和尖头皮鞋,邓超不仅身着浮夸喇叭裤,而且现场大飚霹雳舞,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80年代的街头,勾起了观众心中无限的回忆。节目将消费文化巧妙植入节目文本中,紧跟时代潮流,暗示了2015春夏时尚趋势。
3 掀起奔跑旋风 诱导生活方式
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尤其体现在对受众生活方式的消费诱导上,所谓生活方式的消费,是指总体的消费或者是配套的消费,作为引导消费的大众传媒不断提出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来吸引大众,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塑造出全新的社会时尚形象,从而对受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会不自觉的开始接受新的消费观念,效仿电视中消费行为。
如《奔跑吧,兄弟》第二季节目中,《奔跑吧,兄弟》联合新浪微博开展了“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通过每周完成指定20万千米的奔跑里程来推动“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计划,募集资金为贫困学校修建基础设施。这一活动更是得到了网友们的积极回应,参与人次破亿,全民为爱奔跑260万千米,节目所掀起的奔跑旋风席卷全国,诱导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 结束语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股兴起于西方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风潮在电视的面纱下正席卷全球,通过议程设置和文本建构推行欧美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电视综艺节目形形的视觉冲击和广告轰炸下,电视构造了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拟态环境,这种符号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受众在无形之中被涵化,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因此,受众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建立健全理解电视信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正确对待电视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对电视传播的消费文化做出反思性乃至对抗性的解读,以此来规避电视传播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3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水平;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5日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发展起来的,至2013年6月,经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为291所。独立学院一般被界定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2008年独立学院的官方概念被确定为“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逐渐向公办高等教育学府看齐。国贸专业作为当前经济社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为多数独立学院所认可,大都设立了该专业,它的发展也受到了独立学院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逐渐修正。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较为优秀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在出现之后的这些年,正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猛增的年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国贸专业与其他经济类专业不完全一样,它除要求学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实践教学能力,很多独立学院在招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优良,高学历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有实践经验或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比重较大;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国贸专业的教师较多。这样的师资队伍和结构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区别。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多数独立学院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都较为明确,突出应用型,突出学生素质的培养,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本、二本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有实质性地区别。
(三)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与多数公办院校一样,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上也是包括了五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一个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独立学院在设置国贸专业这些课程的时候多是参考其他公办院校的做法,如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经贸专业英语》、《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选修课主要开设《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电子商务》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课间实习(实验)、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因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相对公办院校较多,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尚未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数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很多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为培养目标服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实践类的课程,但数量远远不够,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开课时间都是在入学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在实践内容和要求上较为随意,这都使得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培养方向不具体,缺乏特色。因为国贸专业涉及贸易、金融、商务、物流等多个方向,综合性比较强,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对方向进行细分,学生学得知识面面俱到,但是缺乏针对性,全而不专,专业技能缺乏,专业特色不突出。
(二)师资队伍实践经验薄弱。教师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考虑到了实践和学历的要求,但因为独立学院存在的历史短暂,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没有想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且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没有在外贸部门工作过的应届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较差,讲课偏重于理论;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所依托的校本部的老师,或者是周边公办院校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把握不准确,上课随意性较强,与独立学院的要求不一致,往往导致学生意见较大。
把“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两个学科合并为一个学科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成立比较文学系,这些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引起学界思考和争论。笔者以为,将“比较文学”放在师范院校中文系,并将它与“外国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种学科合并具有合理性,合并以后的中文系,其实就是比较文学系。从学科知识结构建构看,将“比较文学”放在中文系,相对于放在外语系,更为合理。这既是因为中文系诸学科具有接受“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还因为这样做有助于整合中文系诸学科。外语系的文学学科,仅仅是外国文学,而中文系的文学学科,既有中国文学,又有外国文学,还有文艺学等,在学科知识板块基本设置上具备了在汉语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在中文系中,“外国文学”的设置本身,给中文系学科整体带来一个可与中国文学互照互识的参照,使学生具有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基础。但由于没有“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各门课程虽然在知识结构上具备整合基础,却各自封闭,缺乏沟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以后的中文系,通过输入新学科———“比较文学”,使原有的“世界文学”知识结构有了整合的学科理论,可以对整个中文系原有诸文学学科知识板块加以自觉整合。合并以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赋予该学科整合中文系诸学科的功能,提升了“外国文学”在中文系的学科地位,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成为中文系诸学科整体中的结构要素。确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中文系学科整体之结构要素,意味着认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性质不局限于其自身,而要放大影响到中文系所有学科,使中文系诸学科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规定的基本性质下相互作用转换生成一个结构整体,具有传统中文系原来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和功能。
这种整合后的中文系之整体性质和功能是什么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世界文学”知识结构与视野、“比较文学”异质文化文学互照互识的基本方法,以及中西诗学核心概念等,将使中文系诸文学课程整体具有“世界文学”之整体性质。这种“世界文学”整体性质放大影响中文系诸传统学科,将使中文系原有诸学科相互作用转换为一个整体———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语文工作者的载体,将使传统中文系培养的能说会道的“笔杆子”,具有当下语文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世界文学”基本知识结构和全球视野。因此,“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在中文系之合并,在全球化时代,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怎样整合中文系原来分散孤立的诸学科呢?首先,从中文系本科一年级开始,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给学生讲“学术导引”课,让学生明白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的总体要求,并与其他学科商讨确定读书写作的具体要求:文学课程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以及背诵要求、细读基本书目以及细读要求、学科小论文写作基本规范与基本要求、中国古代文献阅读基本要求、英语文献阅读基本要求等,让学生明白做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语文工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打好扎实基础。
在中文系诸学科中,只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具有主持这种“学术导引”课程的宏观视野和整合能力。诚然,国别文学学科就具体文学事实研究可能更加深入,文艺学学科可能就具体理论研究更加具体,但应看到,封闭的国别文学学科不具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知识结构上贯穿中外、古今的跨越优势与互照互识的视野,传统的文艺学学科不具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文学实证基础。所以,在主持“学术导引”课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虽应与其他学科充分交流沟通,尊重其它学科的意见,但还是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统筹兼顾这种“学术导引”课程更为适宜。虽然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学术引导”课程,但学生“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建构却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个学科的任务,而应由中文系所有课程共同承担。中文系一、二、三年级专业基础课程,应落实各学科的背诵要求、阅读要求,以及学科小论文写作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三年级(或四年级)“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讲授比较文学基本精神、基本方法等,使中文系所开设的专业学科相互沟通,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汉语语境下的“世界文学”。一年级的“学术导引”课,与四年级的“比较文学概论”互相呼应,因此,“学术导引”课程可以视为“比较文学”课程的一部分,课时由“比较文学概论”课时拨出。最后,通过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在汉语语境下“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基础上选择题目,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观点。学生四年级毕业论文题目未必涉及中西文学比较,但是,由于学生论文题目是在汉语语境下“世界文学”总体知识结构基础上对某一具体问题的选择,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与传统的中文系学生相比,通常具有更自觉的世界眼光,具有跨文化语境的知识结构和学养,具有与世界沟通的能力,更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跨文化交流需要。
二、学科合并方式:学科独立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合并?目前的现状是不同学校处于各自尝试阶段:有的学校把比较文学的内容放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讲授,有的学校严格坚守两个学科的各自边界,两门课程分开讲授,并强调各自学科的独立性。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中指出,子结构保持自己的结构边界、结构平衡、结构转换规律参与更大结构构造的自我调整性,是结构的三大特点之一。[1](1-11)从理论上讲,如果“世界文学”知识结构是一个整体,“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国别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理论课程,都是其中的部分。各学科要参与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建构,都应该保持自己作为子结构的结构边界、结构构成元素以及结构要素等。“世界文学”作为更大结构对中文系包括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课程整合,不是打乱各学科的边界,随意改变各课程的特定对象,而是中文系诸学科保持各自学科独立性、自足性前提下的结构转换,在保证各自学科的学科边界与独特学科对象稳定性前提下整合。学生跨越异质文化的知识结构与世界眼光,是中文系各独立学科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相互作用转换生成的新的整体结构性质与结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中文系诸学科不仅需要各自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立性,还要保证自己学科的扎实基础,这既是中文系诸学科整合之绝对前提,也是“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科合并之绝对前提。没有各学科之独立边界,“比较文学”主观随意地放在国别文学课程中讲述,学生没有各自学科的扎实基础,很有可能不同学科知识混同于一大锅浆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把比较文学有关基本概念说得头头是道,但不仅学不好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也不可能学好。从文学知识结构看,只有在完整的中外国别文学基础上,才能完成“世界文学”知识建构。如果中文系学生只具备“中国文学”的知识结构,没有相应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就缺乏“世界文学”观念上互照互识的基本参照,不具备进一步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准备。反之亦然。如果学生不具备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这时给学生讲授“比较文学”课程,对学生来说,就只是能指的游戏,学生根本不具备接受这些概念的期待视野。#p#分页标题#e#
三、学科基础:双语双文本
围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核心,中文系需要打好扎实基础的学科,主要是涉及基本语言能力培养与基本文学经典阅读训练的学科。从语言角度看,强调扎实的英语基础是对的,诚如刘象愚先生所说,学生英语基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笔者要补充的是,中文系学生的古代汉语基础,也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基础之一。具有世界眼光的世界公民,跨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人才,不能不具有阅读自己祖国古代文献的基本语言能力。一个中文系学生,获得英语国家六级考试合格证书固然不错,但如果这个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只能看横排现代汉语译本,这样的中文系学生显然是不合格的。不管在什么时代,作为中国的语文工作者,都必须具有直接阅读没有断句的、竖排本的中国古代文献的语言能力。扎实的英语和扎实的古代汉语基本能力,是对当下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语文工作者的基本语言要求。从文学角度看,在“世界文学”前提下打好扎实的国别文学基础,学生应该总体把握中西两个文化系统的基本文学经典作品,成为在知识结构上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博雅之士。具体说学生应该背诵有关中国古代诗文代表作,细读中国戏曲、小说代表作,细读从荷马史诗到19世纪小说的西方文学代表作。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科合并,不仅要求保持国别文学原有知识结构基本内容的稳定性,而且还应保证国别文学课程处理的厚古薄今原则,从源头上打好基础。古代文学经典是中文系学生基础中的基础,任何文明中的文学事实,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国别文学课程中,只有古代基础打扎实,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理解后来的文学现象。否则,学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不过是在当下期待视野下的误读;学生关于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不过是在中国文学语境下的误读。《诗经》、《离骚》不过是古代版的朦胧诗,奥菲尼娅的故事不过是莎士比亚版的张爱玲小说。在这种误读情况下,中文系课表上虽然开设了“世界文学”诸课程,但中文系学生并不具备“世界文学”的文学知识结构与专业训练。中文系国别文学教学还应以“还原”为目标从各自文化语境阐释文学作品。因此,打好扎实“国别文学”基础,还要求跨越文学、历史、哲学的学科界限,以“还原”为目标,从中西文学文本各自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来阐释文学作品,尽量避免以今日中国语境误读古代中国文学,以中国语境误读西方文学,或者以现代西方语境误读中国文学。诚然,历史永远不可以在100%的意义上“还原”。敦煌文献与传世的唐代文献就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作为文学史的知识传授或者文学史研究,毕竟又与文学欣赏者的自由阐释不同,它要求尽量将作家作品“还原”到其所产生的具体历史文化时空,从作家作品所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阐释作品。在此意义上,笔者以为,在中文系教学中强调外语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外语也是不够的。文化哲学是读解文学文本非常重要的基本途径,是丝毫不亚于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遗憾的是,在当下中文系教育中对学生英语能力比较重视,对学生文化哲学功力培养相对比较忽略。如果主体不具备与国别文学相应的文化哲学知识结构,仅仅具有阅读文字的能力,不管是古文能力或英语能力,在阅读文本时都只能在能指层面认字而不知所云,或者根据他人的观点鹦鹉学舌地“阐释”文本。不能在“还原”意义上与经典文本对话交流,国别文学课堂就徒具空名而流于文学欣赏沙龙或者文学故事会,学生不可能具备博雅之士的内在学养。在此意义上,学生“双文本”扎实基础,还意味着倡导学生尽量拥有“双文化”的功力。
四、学科目标:独立批判精神的博雅之士
关键字:电动汽车;发展历程;发展状况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工业在不断发展创新,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汽车保有量在持续增加,石油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加大。然而现在的状况是石油资源短缺,石油资源终会有枯竭的一天。此外,石油燃料燃烧将会排出废气,这些排放物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同时,汽车还会产生噪声污染,并随着内燃机汽车发动功率、车速及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我们必须对清洁、高效、智能的汽车进行开发,实现新世纪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电动汽车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 电动汽车的概念
2.1 基本概念
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源或动力源之一,全部或者部分由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各项要求的车辆。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动汽车的其他装置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
2.2 电动汽车的特点
电动汽车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传统的内燃机能把高效产生转矩时的转速限制在一个窄的范围内,因此传统内燃机汽车需要庞大而复杂的变速机构;而电动机可以在相当宽广的速度范围内高效产生转矩,在电动车行驶过程中不需要换挡变速装置,操纵方便容易,噪音低。
较内燃机汽车而言,电动汽车可以解决内燃机汽车对石油燃料的依赖,电动汽车从车载电源获得电力,并用电动机进行驱动。同时,电动汽车所用的蓄电池可以在晚间进行充电,充分利用晚间的富余电力,来避免浪费大量的富余电力,从而提高电网电能的利用率。在减速、下坡和制动时,电动汽车的电动机还可以转换为发电机,来实现能量的回馈,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 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动汽车重新成为世界性的研发热点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或指点计划,以促进本国电动汽车的发展。1993年美国政府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 “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联合开展电动汽车研究,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方式加强电动汽车开发研究。欧洲历来是很重视节约能源和将低碳排放量的,在2007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新欧洲能源政策”,其目标是要到2020年时,将降低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20%。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科技部投入8.8亿元全面启动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制定了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为“三横”的总体研局,全面构筑电动汽车的技术平台。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功能性样车试验、示范性应用,我国的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了初步产业化条件,但国内目前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车型和资金投入仍具有一定差距。
4 结论
本文根据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以纯电动汽车作为主要对象,结合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对国内外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介绍。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和环境保护重要力量,中国积极实施电动汽车科技战略,促进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培育和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面临着政策环境亟需完善、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竞争力弱、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差、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意识低、个别关键技术有待加强、车辆成本高、商业模式探索不充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麻友良,严运兵. 电动汽车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 陈清泉.混合电动车辆基础[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 陈清泉,詹宜君.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5] 张翔. 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药学英语 教学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49-02
近年来,随着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校的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技术和药品营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必须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形势下,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学生药学专业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对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 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对药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校把药学专业英语课程定为药学专业必修课,每周2课时,2学分,共开设一学期。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存在学时少、学分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部分学生和老师认为我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很少参与药学方面的科研开发与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很少用到英语,更不用提专业英语了。也有部分人对药学专业英语认识不够,觉得只要学好基础英语就可以了,药学专业英语不过是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后阅读和翻译一些资料而已。
2.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高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不扎实,语言学习习惯差,到我校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语言积淀太浅,能力偏弱,对课堂内容的消化较慢,甚至对稍难课程的学习都感觉困难,兴趣不高。而那些英语水平较高和学习积极性高的少部分学生,面临着接触相关专业新信息少,学习内容不深入,教学时间少的问题,他们的专业英语学习状况不太好。所以在课程设置允许的条件下,强烈要求增加药学专业英语授课学时。
3.缺乏一套实用的适合高职学生的药学专业英语教材
目前的基础英语教材比较全面,包括听、说、读、写、译,读中还包括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等。但是缺乏一套既实用,适合高职学生,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的药学专业英语教材。在教材方面,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由我校英语教研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多数是选取一些本科教材和专业期刊。这些教材和期刊上的信息、技术大部分早已过时,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且教材整体上偏向于药品营销口语学习,不能满足药物制剂和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4.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状况却并不乐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好的药学专业教师。不论哪类教师任教,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专业教师药学知识基础扎实,但英语语言基础有待提高,语言教学方法与规律掌握不够;而英语教师却缺乏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由于药学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的要求较高,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二 高职学校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1.明确药学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
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把药学专业英语知识和药学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纯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而是作为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学专业课的知识,随时了解当今世界药学发展的动向和前沿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阶段进行,学生很快将踏入社会,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报纸杂志以及其他检索手段独立解决。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列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第一阶段,学习化学药学专业词汇构词方法。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有别于其他专业英语的学习。药学专业知识主要和化学与医学有关,因此,药学专业英语首先要从学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医学术语构词法。要提高学生的药学专业英语能力,专业词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反映的学习困难主要与专业词汇有关,主要是因为专业词汇学习困难,单词长,读音难。系统讲解其构词法,旨在培养学生不受系统与专业分类限制,具备举一反三认知专业词汇的能力,并且词汇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单词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阅读与理解能力,而学生因缺乏构词知识,很难增加词汇量。针对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构词法知识的讲解。此外,掌握药学专业词汇的特殊发音规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音不准将会影响与人交流。构词法和发音两方面的知识是药学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加强。
第二阶段,熟悉药学专业英语翻译概论。在第二阶段,系统地学习药学专业英语的特点、难点及药学专业英语翻译概论。专业英语中通常使用许多特殊结构和习惯表达方法,其具有以下特点:经常使用复杂长句、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词性转换等。与基础英语相比,药学英语的文章句型复杂,从句多,从句套从句,主句与从句位置颠倒,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其他成分,形式主语多。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主权; 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组织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 组织大发展的形势下壮大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世界进入相互依赖时代,推动了国际组织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国际经济组织发展更为迅速,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产生于二战结束后。冷战后的1995 年成立的、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更标志着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社会经济事务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惹人注目。为此,本文拟对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层次结构、职能范围和影响的二重性进行探讨。 一、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层次结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非常显著地侵入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领地内,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从三个层面上形成影响。 1.最高层次的全球性经济组织(协定)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协调是由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负责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其职能已不仅仅是协调国际贸易,而且几乎包括所有的世界经济活动。参加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把许多经济主权让渡给世贸组织。这从最高国际层面上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
2.中间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协定的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1 年底,世贸组织得到通知的区域经济组织有200 多个,其中150 多个组织的协议仍在生效。 几乎所有的WTO 成员都参加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些WTO 的成员甚至成为10 多个区域一体化协议的成员。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这种约束和限制比经济性世贸组织更强。 3.最低层次的双边组织和协定 对于那些涉及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单独依靠其中一国的调节是不能发挥作用的,需要通过双方的组织(协定)来协调,参加这些双边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双边协定和组织生效后,就必须遵守有关协议,从而使本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例如,中国加入WTO 之前的中美最惠国待遇协定;2003 年6 月中俄两国签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协定,这些都是裁定协定两国之间分歧、矛盾的准则,使两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及双边性组织(协定)的状况日益增多。这种状况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职能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参与其中的发 展中国家的主权从多方面进行限制,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内外经济职能从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据协定)转移到国际性、区域性或双边国际经济组织中。
1.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创建职能 过去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设立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发展中国家把其看作是主权不受侵犯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这种主权职能部分转移到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内经济政策法规、国内的经济体制要同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要执行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甚至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都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例如:加入WTO 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WTO 规则体系,其中包括有《关贸总协定》在内的20 多个具体领域的协定、议定书、决定、谅解等。
WTO 调整的领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从关税减让发展到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和拆除。发展中国家国内制定的法规政策若与此有抵制的必须限期拆除。 2.监管职能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都是由本国政府执行的,是本国政府主权范围的事情,包括进出口关税的减让、国内贸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监管职能转移到国际有关经济组织中去,由这些组织根据有关法则进行监督。例如:在经济方面,GATT、WTO 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实质上侵蚀了一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由于其规则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主权侵害更为严重。[ ZHLzwCom] 3.解决争端职能 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在国家政府间协商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扩大,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增多,日益复杂化,因此,国家主权范围内调节的局限性突现,国际经济组织开始介入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国际争端,代行某些国家主权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中,全面规定了其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协调、斡旋和调解)、法律方法(包括专家组审议和上诉)、裁决的执行与监督、救济办法等,还专设了争端解决机构(DSB)。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机制解决上有突出的三点要求:其一,DSB 的裁决具有约束力;其二,有一常设上诉机构,受理关于法律问题的上诉;其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对违犯规则事件在多边争端机制下寻求救济,在裁决不能得到实施时可采取补偿和交叉报复的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该体制所管理的一切协议和决定,没有例外(P150)。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具有安全、可预见、执法权威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国家主权的经济职能,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国家主权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后的前6 年,受理了200 多件贸易纠纷,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既有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好的结果,也有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不良后果。这些解决争端的机制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也存在。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就存在一个受理国家之间争端的制度,而且还平行地设有一个解决投资者和成员国之间争端的制度。在亚洲,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1996 年6 月也成立了一个解决东盟各国内部贸易纠纷的仲裁机构。所有这些解决争端机构的设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主权职能的发挥。 三、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二重性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认识,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意识到了挑战、侵蚀和冲 击等负面作用的严峻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主权处于不利地位的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第3页)还有另一面,即积极的一面,由于和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主权增强。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称作二重性。具体来讲: 1.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机之一。
主要表现在:其一,平台作用。一个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伤害时,提供了解决争端的场所。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通过两国政府谈判解决。由于中国是处于弱势的经济实体,结果中国做出的让步很大,有的甚至伤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美国常常以中美经贸关系同中国人权挂钩来威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反倾销争端增多,但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中国胜诉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发展中国家贸易争端机制的设立,提高了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减少贸易摩擦,集体行使国家主权的能力,某些国家主权的平等让渡,获得了更大的国家权益,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二,提升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内外职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面,例如,市场经济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等,影响了国家主权的行使。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后,就必须同国际上先进的市场管理规则接轨,废除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固然会限制主权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抛弃原来旧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接受国际上流行的政策、法规和体制,从而强化国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力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国家主权的行使能力。其三,保护作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利用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基本主权进行限制和侵蚀,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维护主权的斗争及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力量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也有一些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例。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就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和保护弱势产业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可以以此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就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对自己的弱势产业进行保护,例如,对汽车工业、农业等就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在实践中,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支持,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基金。尤其是作为世界银行“软贷款窗口”的国际开发协会,主要以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为贷款对象,向这些国家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该协会在全球反贫困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GATT、WTO 属下的各项多边协定,也规定了不少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别措施。
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主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有侵蚀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也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往往用这种优势侵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主要方法有:其一,规则侵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始国,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利用其地位制定的规则,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先天就受到限制。其二,实力侵蚀。在国际经济组织的实践中,发言权的多少往往以经济实力做后盾。例如,在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中,就是以资金多少决定其投票决策权。因此,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际经济组织往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利益侵蚀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工具。有人指责IMF 或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制订的不合理的资金实施方案,导致了20 世纪90 年代墨西哥和亚 洲的金融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它们是真正的“幕后元凶”。其三,附加侵蚀。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短缺,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就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帮助。但是,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援助中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不仅仅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甚至伤害了其政治主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只是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如今却通过多方面的活动使世界经济纳入自己的轨道运转(P58)。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以生产、储存、传播、利用信息为产品的信息产业对社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作为信息产业之一的信息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由于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外界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信息服务业和咨询业的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立法以及建立行业规范、引进正当的行业竞争等手段,大力发展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与信息咨询业。
一
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信息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将引起一次生产大发展的新产业革命,信息技术将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信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及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应给以充分的认识。近年来,信息这个名词被广泛用于生活、生产、经济活动等各个领域。对信息一词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领域各不相同。辞源注释为:“信息,消息”;牛津字典解释为“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科学技术工作者理解“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对于某个目的说来有用的知识”;微观经济学表述为“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金融家说:“信息就是金钱”;企业家称信息是战略支柱;而世界著名人士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说:“总裁必须保证把信息技术看作一种战略资源”。我们认为,怎样称呼和理解信息这一名词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来自数据,知识来自信息,信息带来效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企业要把信息灵活用到企业业务和企业决策中去,依靠信息创造财富。
二
信息产业
信息时代、无形资产世界与工业时代、有形资产世界大不相同,信息产业是生产非物质形态产品和各种信息符号的产业。在信息产业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业,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有人预测到本世纪末信息业将跃居为世界第一产业。
中国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信息产业滞后的状况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据国际电信联盟报告,1994年,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为2·3%,电视的普及率为23%,而电脑普及率仅仅为0·2%。近几年来,中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电话、电视、电脑等的普及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1·电信产业
电信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它的发达水平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电信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值之比为几倍甚至于几十倍。1991年全世界电信市场达到了4700亿美元,今后仍将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将达到8400亿美元。在市场经营机制的激励下,中国的电信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仅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就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九五”期间,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到本世纪末,全国电话普及率将达到10%,城市电话普及率将达到30%-40%。
2·计算机产业
作为信息产业之一的计算机产业,也正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着。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起步较晚,八十年代之前,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基础还相当薄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据预测,1999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全年销售总额将达到1750亿元,比1998年的1480亿元增长18·2%。电脑正在日益深入地影响着每一个已经了解和尚未了解它的人。网络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之处无不天翻地覆,信息网络如同19世纪的汽车和20世纪的飞机,网络革命给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将由信息服务业来驱动。信息网络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传输部分正日益发展为商务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目前,因特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从1998年以来,它的能力每年提高1倍,今天上网用户超过3000万。据国际数据公司估计,到2005年,全世界将有10亿人能够直接使用因特网。我国国内上网用户从1998年的200万户增加到1999年6月份的400万户。
三
信息服务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信息量的多少、信息量的可信度。这样一来,建立一套新的经济机构的必要性应运而生,这些新机构就是信息服务产业。
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同作用来说,可把信息产业大致的划分为基础产业即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产业和高层产业即信息服务产业。
信息基础设施高效率的传播和方便的使用,赢得了使用者的青睐。同时信息基础设施也使经济体的范围超越政治、地理和时间的障碍的羁绊。以至于有人称网络为“超越时空的隧道”、“经济倍增的加速器”。
信息咨询业是信息服务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把信息咨询业称为“头脑产业”,也不过分,“好点子就是金钱”说的是提供好的可靠的信息就是
效益。
1·信息咨询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咨询业较之西方国家发展较晚。当时,“咨询”二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是个比较陌生的词。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咨询业也初具规模,全国已有几万家各类咨询服务机构,仅北京地区注册的咨询服务公司就已达几千家。咨询的业务包扩网上咨询、过程策划、生产营销、家电行情、寻医问药、网上购物等等。根据信息产业部的调查结果,1998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市场销售总额为325亿元,比1997年增长25%。但是,就整体业务水平而言,我国咨询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咨询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2·存在的问题
1)信息咨询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咨询业内部行为不规范,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健全,标准性、兼容性差。信息价值不规范,没有一个国家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来理顺横向、纵向关系。
2)信息咨询业的结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咨询机构比较集中在某些大城市,有的城市数量高达几千家,而位居世界贸易中心的香港也不过700家左右,发达国家的法国、德国全国咨询机构的总数也只有2000家左右,这些都是需要借鉴的。信息咨询行业的规模要适度,咨询质量要提高,分布要均匀,发展要平衡。
3)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之一的网络的发展是有些畸形的。目前国内网络尤其网络的核心设备以及占全部联接出口带宽80%的线路都集中在中国电信,而中国电信因特网部分的主要设备又都集中在北京,网络基础设施咨询的高度集中带来很多弊端:
(1)加剧了地域性网络发展的不平衡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如此的集中,一旦遭到攻击或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3)网络基础设施的高度集中必然带来信息及服务的集中,对不同地域的使用者来说交同样的网络费用却享受不到同样的连接速度。
(4)网络设施的垄断性的经营不利于信息行业的公平竞争,不利于信息业的发展。
4)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不高
国内某些信息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活力,“门庭冷落”,承揽国际咨询项目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国际合作咨询量少,信息服务及时性较差。有人在北京市对37家外资企业和119家国内企业作了一项调查,73%的企业反映得到的信息是不及时的。在某些城市,不仅国外客户,就是国内客户在遇到麻烦时宁愿委托境外公司咨询也不找当地咨询机构。
5)全民咨询意识低
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及习惯的束缚,加之经济不发达,使得多数中国人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有问题和困难很难想到找咨询机构提供帮助。比如网上购物这一网上服务项目,很少有人问津,90%的人持不信任态度,就连网迷朋友也大多数不认可。
3·几点建议
1)政府从物质上给以一定的扶持
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制定出了发展信息咨询产业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联系国际化的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适当的扶持手段,是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2)加强信息咨询业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通过立法,成立行业协会以确定信息咨询业的社会地位,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咨询业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使咨询服务机构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是咨询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比如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鼓励跨国咨询,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咨询机构走入国际市场等。
4)引进行业竞争机制
适当减少对信息产业的垄断性经营,在政府的督导下,在政策的导向下,允许不同信息技术及经营部门的平等公平竞争,在保护民族信息产业前提下,允许国外信息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以激发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5)建立公共信息数据库
在政府的调控下成立行政管理机构,对信息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建立信息数据库,使得某些信息达到共享。打破对信息的垄断和各种形式的封锁,加速信息的交流,提高信息的使用率。
6)提高信息咨询服务人员的素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发展,大幅度的增加了及时、准确的国内和国际信息量,同时信息咨询内容的广泛性,咨询方式的多样性,信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提高咨询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咨询产业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结论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21世纪最初的10年将是许多高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世界各国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事实已经证明,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互动关系,本文引用的某些数据就是很好的说明。根据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信息咨询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要从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充分认识信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与规范信息咨询行业,发展信息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孙涛·知识管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69-109·
[2]谢康·微观信息经济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45-55·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以生产、储存、传播、利用信息为产品的信息产业对社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作为信息产业之一的信息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由于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外界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信息服务业和咨询业的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立法以及建立行业规范、引进正当的行业竞争等手段,大力发展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与信息咨询业。
一
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信息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将引起一次生产大发展的新产业革命,信息技术将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信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及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应给以充分的认识。近年来,信息这个名词被广泛用于生活、生产、经济活动等各个领域。对信息一词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领域各不相同。辞源注释为:“信息,消息”;牛津字典解释为“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科学技术工作者理解“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对于某个目的说来有用的知识”;微观经济学表述为“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金融家说:“信息就是金钱”;企业家称信息是战略支柱;而世界著名人士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说:“总裁必须保证把信息技术看作一种战略资源”。我们认为,怎样称呼和理解信息这一名词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来自数据,知识来自信息,信息带来效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企业要把信息灵活用到企业业务和企业决策中去,依靠信息创造财富。
二
信息产业
信息时代、无形资产世界与工业时代、有形资产世界大不相同,信息产业是生产非物质形态产品和各种信息符号的产业。在信息产业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业,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有人预测到本世纪末信息业将跃居为世界第一产业。
中国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信息产业滞后的状况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据国际电信联盟报告, 1994年,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为2·3%,电视的普及率为23%,而电脑普及率仅仅为0·2%。近几年来,中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电话、电视、电脑等的普及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1·电信产业
电信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它的发达水平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电信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值之比为几倍甚至于几十倍。1991年全世界电信市场达到了4700亿美元,今后仍将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将达到8400亿美元。在市场经营机制的激励下,中国的电信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仅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就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九五”期间,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到本世纪末,全国电话普及率将达到10%,城市电话普及率将达到30%-40%。
2·计算机产业
作为信息产业之一的计算机产业,也正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着。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起步较晚,八十年代之前,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基础还相当薄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据预测, 1999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全年销售总额将达到1750亿元,比1998年的1480亿元增长18·2%。电脑正在日益深入地影响着每一个已经了解和尚未了解它的人。网络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之处无不天翻地覆,信息网络如同19世纪的汽车和20世纪的飞机,网络革命给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将由信息服务业来驱动。信息网络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传输部分正日益发展为商务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目前,因特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从1998年以来,它的能力每年提高1倍,今天上网用户超过3000万。据国际数据公司估计,到2005年,全世界将有10亿人能够直接使用因特网。我国国内上网用户从1998年的200万户增加到1999年6月份的400万户。
三
信息服务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信息量的多少、信息量的可信度。这样一来,建立一套新的经济机构的必要性应运而生,这些新机构就是信息服务产业。
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同作用来说,可把信息产业大致的划分为基础产业即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产业和高层产业即信息服务产业。
信息基础设施高效率的传播和方便的使用,赢得了使用者的青睐。同时信息基础设施也使经济体的范围超越政治、地理和时间的障碍的羁绊。以至于有人称网络为“超越时空的隧道”、“经济倍增的加速器”。
信息咨询业是信息服务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把信息咨询业称为“头脑产业”,也不过分,“好点子就是金钱”说的是提供好的可靠的信息就是效益。
1·信息咨询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咨询业较之西方国家发展较晚。当时,“咨询”二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是个比较陌生的词。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咨询业也初具规模,全国已有几万家各类咨询服务机构,仅北京地区注册的咨询服务公司就已达几千家。咨询的业务包扩网上咨询、过程策划、生产营销、家电行情、寻医问药、网上购物等等。根据信息产业部的调查结果, 1998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市场销售总额为325亿元,比1997年增长25%。但是,就整体业务水平而言,我国咨询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咨询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2·存在的问题
1)信息咨询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咨询业内部行为不规范,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健全,标准性、兼容性差。信息价值不规范,没有一个国家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来理顺横向、纵向关系。
2)信息咨询业的结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咨询机构比较集中在某些大城市,有的城市数量高达几千家,而位居世界贸易中心的香港也不过700家左右,发达国家的法国、德国全国咨询机构的总数也只有2000家左右,这些都是需要借鉴的。信息咨询行业的规模要适度,咨询质量要提高,分布要均匀,发展要平衡。
3)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之一的网络的发展是有些畸形的。目前国内网络尤其网络的核心设备以及占全部联接出口带宽80%的线路都集中在中国电信,而中国电信因特网部分的主要设备又都集中在北京,网络基础设施咨询的高度集中带来很多弊端:
(1)加剧了地域性网络发展的不平衡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如此的集中,一旦遭到攻击或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3)网络基础设施的高度集中必然带来信息及服务的集中,对不同地域的使用者来说交同样的网络费用却享受不到同样的连接速度。
(4)网络设施的垄断性的经营不利于信息行业的公平竞争,不利于信息业的发展。
4)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不高
国内某些信息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活力,“门庭冷落”,承揽国际咨询项目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国际合作咨询量少,信息服务及时性较差。有人在北京市对37家外资企业和119家国内企业作了一项调查, 73%的企业反映得到的信息是不及时的。在某些城市,不仅国外客户,就是国内客户在遇到麻烦时宁愿委托境外公司咨询也不找当地咨询机构。
5)全民咨询意识低
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及习惯的束缚,加之经济不发达,使得多数中国人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有问题和困难很难想到找咨询机构提供帮助。比如网上购物这一网上服务项目,很少有人问津,90%的人持不信任态度,就连网迷朋友也大多数不认可。
3·几点建议
1)政府从物质上给以一定的扶持
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制定出了发展信息咨询产业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联系国际化的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适当的扶持手段,是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2)加强信息咨询业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通过立法,成立行业协会以确定信息咨询业的社会地位,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咨询业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使咨询服务机构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是咨询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比如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鼓励跨国咨询,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咨询机构走入国际市场等。
4)引进行业竞争机制
适当减少对信息产业的垄断性经营,在政府的督导下,在政策的导向下,允许不同信息技术及经营部门的平等公平竞争,在保护民族信息产业前提下,允许国外信息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以激发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5)建立公共信息数据库
在政府的调控下成立行政管理机构,对信息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建立信息数据库,使得某些信息达到共享。打破对信息的垄断和各种形式的封锁,加速信息的交流,提高信息的使用率。
6)提高信息咨询服务人员的素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发展,大幅度的增加了及时、准确的国内和国际信息量,同时信息咨询内容的广泛性,咨询方式的多样性,信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提高咨询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咨询产业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结论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 21世纪最初的10年将是许多高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世界各国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事实已经证明,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互动关系,本文引用的某些数据就是很好的说明。根据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信息咨询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要从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充分认识信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与规范信息咨询行业,发展信息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孙涛·知识管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69-109·
[2]谢康·微观信息经济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 45-55·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与科学设计风格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业设计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犹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转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