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科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专科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84年起,我国普通专科教育就开始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电呈现出新的特点。党的十五大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方针,并从1999年秋季开始明显扩大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专科教育经历十多年试点阶段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就目前我国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看,专科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专科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在发展潜力与严峻挑战并存的现实情况下,作为高等专科教育的主体——专科生必须认清形势、摆正取向、学社会所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挑战。21世纪将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激烈竞争的世界,而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受专科学校学制短的限制,如何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专科学校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2.高科技大发展的挑战。面临高新科技大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科技、新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方法融入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3.人才层次需求结构的挑战。社会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学历的“高移”,促使专科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分配难的现象逐渐突出。研究高等专科的特色效应,构建反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专科学校的当务之急。

4.教育体制和结构调整的挑战。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以及“三改一补”的方针,专科学校也应适应本地区经济和教育结构的变化需要,适时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最佳定位点。

二、专科教育的发展潜力

高等专科教育到底有没有它存在的必要?虽然新近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高等学历教育,但在这个问题上存有疑虑的人仍然不少。

1.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看,专科教育不能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量的低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这个发展阶段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2.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看,专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能少。我们国家很大,在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选择在中专、中技、职业高校、大专、本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就读,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接受专科教育应是许多学生的选择目标之一。

3.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静态配置和动态发展看,稳定和办好专科教育,也甚有必要。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1000余所高等学校中,专科约占113,年招生数超过113,专科办学成本低,人才出得快。

4.从人的认识水平差异角度看,专科层次也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不管社会能够提供多么充分的教育条件,事实上,总有人对读书这件事不那么有兴趣,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去了”。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探讨,但这个事实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在中等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提供一个选择、发展的机会,无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其意义都不能算小。

三、专科生的取向

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自叹“专科生层次低”、“专科生就业难”等等,也感受到用人单位“非本科生、研究生不进”、“专科生免谈”等人为设置的高门槛的阻拦。专科毕业生真的是出路有限、没有前途吗?通过几年来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科生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且在各行各业均大有作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专科生的应用能力和增强专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专科毕业生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专科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知识结构。因此,专科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尽量拓宽和专业有关的知识面。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在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苹,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某一两个专业方向上,力争取得超过别人的优势,择业时在与本专业门类人才的竞争中才会掌握主动权,也才有可能被优先聘用。同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有选择、有意识地拓宽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争取一切机会扩大知识面。

2.专科生要以应用为重点,学以致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然而专科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因此以应用为重点才是专科生的优势所在。一个专科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随时灵活熟练地处理生产第一线的问题,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专科毕业生要面向基层,积极融入社会。通过对专科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毕业生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多少?社会能给予我什么?有些毕业生留恋城市生活的舒适环境,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责怪社会不公平。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找到一份毕业生自认为“理想”的职业。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成了专科生择业难的困惑。

第2篇

摘要: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84年起,我国普通专科教育就开始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电呈现出新的特征。党的十五大提出摘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方针,并从1999年秋季开始明显扩大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专科教育经历十多年试点阶段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就目前我国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看,专科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专科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严重挑战。在发展潜力和严重挑战并存的现实情况下,作为高等专科教育的主体——专科生必须认清形势、摆正取向、学社会所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挑战。21世纪将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激烈竞争的世界,而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受专科学校学制短的限制,如何培养参和国际竞争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专科学校着力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2.高科技大发展的挑战。面临高新科技大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科技、新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方法融入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3.人才层次需求结构的挑战。社会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学历的“高移”,促使专科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分配难的现象逐渐突出。探究高等专科的特色效应,构建反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专科学校的当务之急。

4.教育体制和结构调整的挑战。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以及“三改一补”的方针,专科学校也应适应本地区经济和教育结构的变化需要,适时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最佳定位点。

二、专科教育的发展潜力

高等专科教育到底有没有它存在的必要?虽然新近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高等学历教育,但在这个新问题上存有疑虑的人仍然不少。

1.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看,专科教育不能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量的低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这个发展阶段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2.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看,专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能少。我们国家很大,在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选择在中专、中技、职业高校、大专、本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就读,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接受专科教育应是许多学生的选择目标之一。

3.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静态配置和动态发展看,稳定和办好专科教育,也甚有必要。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1000余所高等学校中,专科约占113,年招生数超过113,专科办学成本低,人才出得快。

4.从人的熟悉水平差异角度看,专科层次也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不管社会能够提供多么充分的教育条件,事实上,总有人对读书这件事不那么有喜好,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去了”。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探究探索,但这个事实需要我们予以注重。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在中等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提供一个选择、发展的机会,无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其意义都不能算小。

三、专科生的取向

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自叹“专科生层次低”、“专科生就业难”等等,也感受到用人单位“非本科生、探究生不进”、“专科生免谈”等人为设置的高门槛的阻拦。专科毕业生真的是出路有限、没有前途吗?通过几年来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科生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且在各行各业均大有作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难新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专科生的应用能力和增强专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专科毕业生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专科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知识结构。因此,专科生在把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尽量拓宽和专业有关的知识面。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在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苹,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某一两个专业方向上,力争取得超过别人的优势,择业时在和本专业门类人才的竞争中才会把握主动权,也才有可能被优先聘用。同时,在精力答应的情况下,要有选择、有意识地拓宽自己感喜好的领域,争取一切机会扩大知识面。

2.专科生要以应用为重点,学以致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然而专科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因此以应用为重点才是专科生的优势所在。一个专科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随时灵活熟练地处理生产第一线的新问题,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专科毕业生要面向基层,积极融入社会。通过对专科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毕业生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多少?社会能给予我什么?有些毕业生留恋城市生活的舒适环境,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责怪社会不公平。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找到一份毕业生自认为“理想”的职业。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成了专科生择业难的困惑。

第3篇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即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们不再是课堂上听老师的教学,课后做习题或者作业练习,而是将两种行为“翻转”,学生先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课件、教学视频等,然后再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提问来消化学习知识过程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发展空间。

2.翻转课堂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翻转”了知识学习与传授的顺序,教学模块也随后之改变,以往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转移到课堂前或者课堂外,而原本课堂后进行的练习或者作业翻转到课堂上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课堂的教学设计等都要有较大改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采用更加灵活的课外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可以尽可能的活泼、生动。

2.1课前的自助学习设计

模块课前的学习设计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作教学视频,这是进行翻转课堂非常重要的环节,必不可少。教学视频可以由德育专业的老师亲自录制,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优秀的开放式德育相关的视频资源,如,国内外名校开放的德育教学视频,德育楷模的纪录片等。其次,是课前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看完德育教学视频后,老师应当根据视频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练习,让学生能够对德育知识感兴趣并深入思考。再次,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家可以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相互间的互动交流,交换新的,彼此解答。

2.2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2.2.1设立情境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在中职院校的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立一个能够共同参与的情境氛围,在写实的环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加深德育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情景剧、角色模拟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2.2独立探索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设计模块中,老师也应当积极的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从最初的慢慢引导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充分证明了,自我思考和探索后所得到的结论每个人都不尽相同,这种行为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德育知识框架和体系,各具特点。

2.2.3互动配合

中职院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另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师生之间平等互动配合,采用聊天、讨论等方式来对德育知识进行研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通过师生的互动配合,德育课堂上得到了更多的良流,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散和自由表达的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互相的沟通、包容和尊重等也有积极影响,还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及时改正。一般可采取分组协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2.4质疑思考

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诚然,质疑、思考都是学习的重要过程。教学的最理想化状态就是从学生“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质疑,证明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翻转课堂的德育教学可以通过如辩论会、与老师面对面等等创意新颖的活动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提高德育教学的学习效率。除上述的各种方式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在德育课堂教育方面的正确评价、积极的表扬和适当的批评。一般说来,评价、表演和批评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等,更激励学生进行积极学习。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十六七岁叛逆的时期,只有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让他们更积极的学习,吸收更多的德育知识,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3.总结

第4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尊重式教学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曾经在其“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新世纪的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除了教会必要的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的教育,如果落实到教育的执行者之一,大学专业英语教师的行动上,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尊重的教学”。何为尊重的专业英语教学?

在很多人看来,专业英语课堂应该是:老师在前面用英语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老师把该讲的讲透,越祥越好;学生把该记的记住,越多越好。这种教学把教师假设为英语和专业的“知者”(knower),把他所知道的用英语表达的专业知识传给“无知”的学生。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explanation)加上偶尔教师的提问或学生的提问完成的。讲解过后,学生常常要做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的练习,检验是否明白了被讲的一切。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说话。

不可否认,过去多数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的不同时点成为好的讲解者,但是现在,如果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涯只由这种“教”的经历充斥着,那他真的有必要停下来思考,并问如下问题:“这是最有效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吗?”

之所以有必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课堂上教师的却是在“教”,可是究竟有多少由于老师的“教”而产生的“学”呢?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老师在卖力地用英语教,但学生却没有从他那里学着什么,因为大多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汉语的专业课本上存在;如果说学专业知识,学生会看懂汉语课本;如果说学专业英语,在这样的课堂上英语老师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学。因此,在教师是“讲解者”的课堂上,不知何时,很多努力要跟上讲解的学生,退了下来;另一些记录不知何意的笔记的学生,停下了笔;更多的人做起了白日梦;开始上课时的张张期待的面孔,有很多已经换成了静静的黑头顶。

这就是“不尊重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首先,上课的老师忘记了:这是专业课,更是外语课。而语言是需要互动的。其次,作为教师,他不能替学生学习,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为自己学习。第三,也是最要不得的,他把学生真的当成了“容器”,一味地在灌输。在他看来,他们只需被动地接纳,这便是最大的不尊重。何况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疲劳,使人失去兴趣。

大多数人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容易想起也最难以忘记的是重视你、鼓励你、欣赏你、尊重你、并以你为荣的老师。在他期待的目光中自己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绩也记忆犹新!这就是“尊重的教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老师信任、器重学生的能力,并表示欣赏和欣慰。老师的尊重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

其实,根据JimScrivener的总结,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五个步骤的循环:(1)做事(doingsomething);(2)回忆(recallingwhathappened);(3)反思(reflectingonthat);(4)得出结论(drawingconclusions);(5)运用结论准备继续做事(usingtheconclusionsforfurtherpracticalexperience)。因此,“教”不一定产生“学习”;前者会介入到人们学习得以产生的每个步骤中去,但学习的产生主要源于“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反思、回忆等。

上述循环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人们靠自己做而能学的更多,并不是靠灌输;要让学生们用英语多说、多讲、多做,因为学生都是聪明的、功能完好的正常人,他们会思考、联想、回忆、反思、并得出结论,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外语教学界,最近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学生作为“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重要性。承认学生是完整的人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完整的人对专业英语教师意味着:学生们来到课堂,不仅仅带来了笔和纸,还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他们的需求、愿望、梦想,他们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他们的人生记忆,他们的热情、期待,以及他们的愤怒、恐惧,等等,他们是完整的人。因此可以说,专业英语教师“教”的工作仅仅是产生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一个小因素。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关于如何与完整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只注重把内容传输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心声,努力找出使学习真正发生的方法。这意味着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教师再也不是中心焦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讲起来,做起来。这时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者”和“讲解者”,他更应该是学生个体需求、感觉和想法等等的“觉察者”,并且有能力使用恰当的教学组织程序及技巧,设计多样的、适合不同个体差异及需求的练习和课堂活动,创建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的课堂氛围。他有时又是向导,有时是参谋,有时是“信息源”。

美国心理学家CarlRogers曾指出三个最重要的、有助于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教师特点,它们是尊重(respect)、理解(empathy)和真实(authenticity)。其中的“理解”是指教师能想象学生的感觉,并且感同身受;“真实”是指教师作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假装、不貌似权威,作诚实的、有时甚至是脆弱的真人。仔细想想,这后两者的本质其实还是在讲“尊重”。当教师具有了尊重的品质,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开诚坦白,充满信任,少了猜疑和胆怯、多了勇气和自信;教学气氛会更积极、更有朝气。学生会更勇敢地面对外语学习上的挑战,同时提高自尊(self-esteem)、增强自悟(self-understanding),继而逐渐地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不是认为那是别人的工作。

总而言之,“尊重”的英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了解学生的问题及所求;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幽默;真诚;平易近人,耐心,等等。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足够的课堂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包括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其次,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努力做到:创建和善、轻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果充满信任、肯定和支持,就会有更多的英语交流。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河北教育,2004,(5.)

第5篇

管理学在不断发展,已经广泛融入到社会、市场、竞争等要素的研究中,各类企业和组织的管理理论不断扩展,在管理学理论中,将社会伦理和道德、团队合作、长远规划等思想融入其中。所以,通过管理学教学使上述管理理论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方面具备较强的影响。管理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应用的效果。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模拟情景以及深入企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并达到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诚信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崇高性,以及这些与企业成功的内在必要联系。这些实践环节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供了很强的示范和启发作用。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活动实施如下。

(一)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制定德育教育教学计划

笔者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本课程的教学素质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即优秀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怀、人格魅力等。在德育教育实施前,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德育教育教学计划,在管理理论篇重点让学生把握作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所具备的所有精神,比如为政以德、勇于承担责任、运筹帷幄等。在管理思想篇重点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学习感悟古人诚信、仁义等思想精华及根据学习型组织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在管理实施篇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在管理中感悟团队力量、合作精神等。

(二)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和德育有效融合,让学生从被动上课、考试死记硬背转变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勇于创新,还要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形成教学互动的课堂情景,加深师生情感,使学生乐意投入到学习中来,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1.视频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注重通过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视频教学法。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精选相关视频,比如描写晋商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介绍海尔成长历程的《首席执行官》,描述创业项目比赛的《赢在中国》等,看完视频的讨论中,学生都会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其中所包含的创业者的艰苦历程、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品德对学生触动很大。

2.管理游戏法。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引入很多管理游戏,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参与后的讨论引导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管理知识,又在德育意识方面有所提高。我们根据教学需要依次安排了团队猜数字、沙漠求生、红黑博弈等管理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的管理技能得到了响应提高,另外也感悟到了团队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及团队间合作时应具备的诚信品质等。

3.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可以设计互动教学,通过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并适时给予引导,不断创设教学过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授管理者的人际技能时,就通过设置问题“你喜欢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让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得出很多同学喜欢和热心、诚实、乐观、积极、具有正能量等的朋友交往,引导学生也要成为受同学喜欢的这种类型的朋友。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精选企业经营过程具体时间,在对企业具体案例成败的分析中,真实再现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或法人在社会中的所做作为。通过成功的企业比如海尔通过砸冰箱事件所体现的诚信经营理念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积极行为,从而赢得消费者认可,同时海尔的良性发展也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失败的企业比如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映射了三鹿无视顾客的利益,急功近利的经营观念,最终遭到消费者的遗弃和市场的淘汰。通过这些将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中,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最终成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参与活动、规划人生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达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突出领导者、管理者的个性品质对企业的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组织的成功与否与领导者、管理者自身的素质、道德观念等紧密联系,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进一步提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加强课下交流,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一般来说,在大学,专业课教师上完课后与学生的联系相对较少,我们提出如果鼓励专业课教师加强与学生的课下交流,会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其实很多学生比较信任专业课教师,课下的非正式沟通更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为德育教育创设了有利的环境。比如通过偶尔的课下交流我们了解到学生非常喜欢上课的一些视频材料,我们在此基础上就推荐更多更好的资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去年有个班班长带领班级有关同学在学校门口××路公交车站牌组织学生有序乘车,第一次效果不佳后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大学生的素质等,通过鼓励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坚持把他们的活动计划进行实施。

二、结语

第6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8项技能:普通话、三笔字、教学简笔画、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音体美舞、幼教英语、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要考虑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应是当今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应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2.3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情景性

2情景设计常常是现代教学的中心内容,新课程与幼儿园活动

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更需要情景与主题的多样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教材的情景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景、审美情景、道德情景和综合情景。情景与教学主题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适宜的情景,以承载特定的教学主题。

3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要点

3.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反馈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主体地位,以完整的体系和协调的机制来观察、评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情况,并将形成的结论与评价全面交付学生,使学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形成学习——实践——评价——反馈的循环逻辑链条,让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更为有效,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更为彻底,从意识上和能力上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3.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微格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客观性优势,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录摄设备和多媒体采集系统记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细节与过程,然后与教学和指导教师一道观看形成的资料,针对录像、音频的分析和研讨找出实践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形成改进实践方法的策略和方案,如此循环、大量训练直到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和任务位置。

3.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交叉模式

交叉模式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得到专业资格为“经线”,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成长为“纬线”相互交叉的信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交叉模式的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使学生得到社会的承认;交叉模式的另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各类研修培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在交叉模式中要做到双重目标的共同建设,通过实践教学将两个侧重点统一在一起,深层次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

3.4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模式

第7篇

(一)课前设计

1.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制作微课程及布置任务等最早研究和实践微课程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程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它具有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等本体特征,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而“翻转课堂”则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它是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课外观看,然后把课堂时间节省出来用于讨论和作业辅导。因此,可以说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二者的完美结合可以为我们的开放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思路。

(1)微课程制作微课程的制作要经过选题、设计、录制和后期制作、上传等流程,内容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三个要素。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特征和应用角度,选择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这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那么如何遴选教学内容呢?教师应首先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子目标,并确定章节知识点,这样就将课程内容细化成若干承载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知识适合启发提问,有的却适合小组讨论,我们应选择概念性和分析性的问题制作微课程,而将探讨性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进行。以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证据学》为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先期必须具备法学尤其是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在第五章“证据的种类”中“证人的资格条件”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妨以“证人证言岂能任意采信”的案例来导入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部分片段,结合案情正确分析并理解证人的资格,同时附加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自我检验。

(2)准备教学资源微课程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但是教师还应当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如介绍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及相关专业网站等。根据本人的经验,教学的关键不是讲课,而是备课。只有备课备好了,才能上课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教学资源准备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作为信息时代的老师,教学资源不能是廉价的,不能是简单从网上下载的,不能是拷贝的。因为这些资源学生也能够获得,没有必要老师自己当网络资料的“搬运工”。应当利用教师独特的学术资源,寻找学生不易获得的教学资源,譬如ProQuestCentral数据库等等。课件的图片也不宜都从网上寻找,应当自己拍摄一部分图片。总之,教学资源的稀有性是准备的要旨。这样,学生的听课热情才会持续。

(3)提供确切的课前自学任务单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层次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该任务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证据的种类”任务单中,首先介绍观看视频指南,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困惑反馈等。

2.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在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浏览拓展资源,完成课前针对性练习,然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记录疑难困惑及时反馈。如此的课余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第一次的知识内化环节。

(二)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中,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

1.师生共同确定问题教师根据课下收集的学生反馈总结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精心组织,决定是组织“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还是“以问题探讨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及学生参与的全面性,譬如2014年全国闻名的“呼格吉勒图案”追责问题。

2.小组协作基于上述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或者讨论,小组成员通常控制在5人左右。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课堂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通过辩论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加以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该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第二次内化。成员的组成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做到密切配合,避免假协作真单干。同时,现在男生较少,要做到男女生搭配,避免纯男生合作和纯女生合作。

3.交流展示阶段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之后,个人或小组间可以通过总结或者辩论等方式将学习所得进行成果展示。本人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大约10分钟,事先找1名同学将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制作PPT的形式来展示。然后,老师进行简短的点评。当然,点评过程中,主要谈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少谈或者不谈。因为学生对于他们的不足是可以感受到的,避免给学生造成不愉快,影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重点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知识性的讨论。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做到及时的准确的相关的知识讲解,丰富学生的展示内容。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或者不能及时提交所要展示的PPT,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要具体讲什么。

(三)课后评价

学生在任何学习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存在着显著不同,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同样如此。那么翻转课堂的评价体制就应该有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方式,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协作性及反思力,最终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化方式来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评价结果。无论是大课程还是微课程,教师都要积极地经常地进行教学反馈,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主动了解学生的感受,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8篇

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掌握小学语文教育规律与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推进与监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与综合测量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胜任小学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2.课程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九年义务制小学,各类民办辅导学校提供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等相关岗位。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达到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具备准确使用口语与文字表达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技能;具备现代科学手段呈现与适度选用的技能;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对其产生良好影响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实践教学标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实施的硬件基础,在具体建设中,以“环境建设多元化、实践场所职业化、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项目企业化;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研发平台、交流服务平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3〕为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则。教师教育专业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建立能满足全部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教学的多媒体实训室,并配备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软件配套设施。在校外积极寻找并建立实践基地,以一线教学现场为教学依托,发挥其教学实践训练场,教学科研调研场的重要作用。

2.加强课程整合及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加强课程的多元整合,发挥多重课程的合力,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向外辐射其相关课程,使课程之间形成相关联、有纵深的课程架构。例如以《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为主干课程,整合其与《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训练》《写作》等课程,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跨越学科性局限,综合发挥整体力量,构成未来教师的综合教学技能。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建立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专业教师积级参与专业特色教材建设,注重教材体例、结构、内容体现实践性及实用性,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第9篇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第10篇

英语专业是人文专业而非实用型、工具型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功利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或称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念目标;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博雅与全人。如张汝伦所言,“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对于全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①。英语专业本应该将我们的专业培养理念定位于此,以免继续培养“语言技工”,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这种“技工培养模式”转变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诚然,“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是英语专业的立业之本,然而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偏离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所谓的“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更无从谈起。在指导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底的同时,教育者更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英语专业的殿堂,真正达到张汝伦先生所表述的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在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之外,教育者理应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开设以英语语言文化、文学、哲学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世界文明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无疑是人文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与其相关的课程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节日”、“圣经阅读”、“西方宗教”等也理应作为“西学”课程设置的重点。通过此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详细掌握西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逐渐具备人文视野、人文情怀、人文追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针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理念上和现实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山东与上海的几所高校的英语专业文化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对比。山东高校分别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上海高校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高校,无论其属于何种类型,都基本上达到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层次的文化入门课程。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和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等。山东各高校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也大都仅限于此,但对比其它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山东大学明显优于其它省内高校,如他们开设了欧洲文化史和其他各小语种国家的文化史课程。除此之外,山东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大文化课,甚至两希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如欧美文化与文学,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人文)、圣经人物点评、世界遗产概论及欣赏(人文)等通识课程。上海的几所高校也开设美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文化。被调查中的上海高校中有四所都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文化要义及中国历史及文化、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化等。在深层次文化课程设置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文化课程的设置与该高校的综合实力、英语专业的培养理念密切相关。除山东大学外,山东其他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更深层次的文化课程。上海高校在此层次上要明显优于山东诸高校,特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依赖于其强大历史、师资、办学条件等,文化课程的设置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人文课程不局限于英语专业,体现了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作为全国专门的外语类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均处于学科领先地位,西方文化和文化比较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凸显其强大的专业力量。东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宗教专题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精华、尼采与东西方文化、美国电影研究、欧洲电影研究、圣经选读、希腊罗马神话选读、大众文化、欧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无不彰显出其在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和领先地位。无论是上海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外语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设置均体现了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和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技能的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结论

经过以上调查对比,结论非常明显:所有被调查高校在基础层次的文化课程设置方面都基本达到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在中层和深层次的文化课程方面,众多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深度,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非常薄弱,在教学内容上仅限简单介绍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明显优于其它高校。这也是上外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所致。

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第11篇

生源素质差,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较差,就我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收的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敏感度,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这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显不够,只是把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课作为专业选修课,所安排的课时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致使学生在儿歌表演唱,幼儿歌曲创编及儿歌储备上都有所欠缺。学前专业的音乐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脱节,学生很难具备从事幼儿园教学所必须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自然无法推动幼儿园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学前教育本科学生毕业后都是直接下幼儿园当一线教师,现有课程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这就对学前专业本科的声乐教学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美声、民族两种歌唱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幼儿歌曲歌唱技巧的传授;教学过程重视技能技巧,只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而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学生在演唱儿歌的时候发声、表情、眼神等缺乏艺术表现力,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目前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学生能力还达不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对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模式要与普通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相区别。普通高师声乐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就进行了长期的专业音乐学习,进校后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几乎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音乐知识,音乐基础差,声音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利用声乐集体课,在学生刚进校学习声乐基础的时候,比如讲授发声方法、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吐字、咬字等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集体课的优势在于声乐教师避免了重复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尽量选用适宜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程度的声乐基础知识教材;同时要准备丰富的教具和音响资料;结合最新的学科信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利用集体课的优势,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声乐小组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学生在声乐的学习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将声乐基础、演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在进行小组课教学的时候,既要面向小组同学进行讲授,又要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由于点和面比较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打开声乐学习的思路。学生通过声乐小组课的互相学习,可以感受到相同难度的声乐曲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与作用,比如:在进行顿音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要利用腹肌连续、有弹性的收缩,把声音送入头腔共鸣区,防止腹肌僵硬,并注意避免下颌僵紧,舌根不要用力。声音要轻巧、圆润、丰满而有弹性,有气息的支持。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教师通常会模仿错的顿音发声,来与正确的顿音发声来进行对比示范,学生有时候听不出来。而小组课教学,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一个同学唱,其他同学听辨,老师在进行讲解说明,学生可以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还可以学习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来进行实际指导,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在上小组课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水平和声乐演唱判断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声乐学习习惯。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一个共同讨论声乐演唱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思考,要打开思路并把握好教学尺度,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在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上,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儿歌教学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幼儿院的一线教师,不是专门的声乐专业人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上,在声乐曲的选择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儿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幼儿教师要做出正确的、美的示范,才能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美的感受,幼儿也才能更快更好的学会一首新歌。

第12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第13篇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阅读;感悟性培养

引言

多年来,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传递知识和传递价值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有五个阶段的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和课后作业。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阅读或者学生阅读,之后就是分段教学,提炼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然后是课后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种禁锢,教师课堂教学没有新意,学生自然难以获得新的启发和感受。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正好体现了如今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俱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环节中去,逐步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题的引导者,同时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从阅读入手,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教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双重建构。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课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精读细思的习惯。”[1]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时间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回家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有效阅读仅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在内容上也仅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至于大纲规定的阅读书目,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手上也没有这些书籍。如何实现由被动的阅读为主动的阅读呢?

首先,学生的阅读基于自己原有的思想和知识,阅读体验是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之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文,才能做到有所收获和体会;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比如在教《陋室铭》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环境、文章的房间布置情况和文章里的人物等角度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地分析这篇文章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内容等。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文中所体现的“唯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今天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是否需要这种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追求呢?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讨论辍学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实现阅读和体验的理解重构。

其次,要充分发挥泛读的作用。泛读并非随意地阅读,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浏览,结合语文课本后面的制定书目,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相关书籍或者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是补充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也能实现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泛读的要求在于大概浏览主要内容或者了解书籍的基本思想或者大致情节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读不懂或者内容太多的书籍不作深入的阅读,由于中小学时间比较紧张,不允许进行深入、耗时的阅读,因此泛读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主动阅读的培养离不开关注学生的兴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阅读的首要动机,对于不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去精读或者反思性阅读。学生有着阅读的欲望,就会主动去接触各种课外读物,尤其是制定书目中的名著经典,教师也可适当推荐一些文学名著。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妨开设名著阅读课,充分利用学生手上的名著,在课堂上阅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和点评学生阅读的名著,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与同学分享感受,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阅读。 转贴于

二、变刻板分析为悟性培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那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刻板模式,无异于给学生一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悟性的目的。悟性培养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成才的关键。“感悟性阅读教学在于使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使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意义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2]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首先,要把阅读与思维紧密结合。古人讲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古人所强调的心到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也决定了学生阅读后的总结与提炼,对于文章背后的含义是否能准确地把握,直接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否。

其次,要把阅读与想象紧密结合。想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分为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有意想象的能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把文章的场景再现在脑海里,或者口述这种经过想象的场景。比如“社戏”中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搓着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场景进行充分想象,并口述这种欢乐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故事的现场,从而实现理解和感悟的深入。

再次,要把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想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实现对于生活的理解重构。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进行比较,从而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产生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实现培养学生悟性的教学目的。

三、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想象就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训练,把语文训练简单归纳为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种划分在小学阶段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学语文阶段则过于简单化和模板化。我们强调,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这种简单化的语言训练转变为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积累教学。

积累就是一种积淀,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汉书·叙传上》:“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之业,然后精诚通於神明,流泽加於生民。”由此可见,积累是强调主动性和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积累有很多方面,其中,阅读和写作算是其中之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在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中形成。古人的私塾里被描写为常常有朗朗之声传出,这是在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如今让学生背诵课文已经很难了,首先是学生的阅读途径的多样化,大众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各种诱惑也阻碍着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书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如今所有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欣赏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要求学生从感情上、艺术手法等方面去感悟文章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提倡阅读的感悟性积累。从泛读到阅读,从阅读再到积累,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得到提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语文教学中不仅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方面也是重中之重,在阅读中注重记录自己心得体会或者写日记等方式来积累知识,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通过写作,不仅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内化了阅读的积累。因此,读写结合是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每天都在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中的信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大众传媒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组合,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方位的阅读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人生体验,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积累渠道。同时大众传媒中的“视听阅读中也有一部分广告词极富语言张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培养语感,让学生的心灵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接受创新意识的碰撞,激起学生心灵的倾诉的渴望。”[3] 转贴于

结语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中的多方面、多渠道的阅读体验以及语言的运用,就是为了让语文教育回归到实践运用中去。因此,阅读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只有认识到主动阅读的意义才能有效实施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泛泛分析并不能适应如今信息更新过快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是面对各种信息的一种重要考验,能否快速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是今天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提出的一个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的训练并不能达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目的,只有综合各种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张美珍.更新阅读理念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1):43.

第15篇

(一)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从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与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师范专业的教育重点在实践内容,今天的师范高专学生,就是明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应用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显然,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二)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尚未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才能在有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无法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吸引,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以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较高的个人文化修养,才能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在专业能力与个人修养上都有待提高,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入动力与活力

基于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致使中国式教学课堂的弊端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实施了教育改革,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自身实施环节的设置,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弊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推进教材的更新,落实课改的全面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这就促使当前教材编写工作者认识到形势的变化,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教改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需求。

(三)丰富学习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擅长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遗忘,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被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方法,学生能在以自身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在互助学习的方式下有效掌握知识,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社会实践内容

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将社会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明确项目的目标,选取贴合生活实际的、具有真实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具备语文教学的能力,这种职业素养的具备是重点教学目标,也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以对联鉴赏为教学项目,布置任务,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划分,使其在课余时间搜集能够突出家乡特色的对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联进行鉴赏。

(二)创设情境,实现项目任务的有效设置

教师在明确实施项目教学法目标的基础上,需要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创设情境,进而将知识还原于生活与实践,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在项目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以求职应聘信函书写与面试为教学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掌握应聘书书写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相面试,不仅使学生适应了应聘的流程与环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实现项目资源的丰富性,确保项目资源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首先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搜集整合项目资料,使学生高效完成项目。在搜集与项目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犹如大海捞针,需要从信息中整合出有效的部分,以支撑项目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随时充电”,以提升能力。同时,项目资源的选取需要考虑是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通过师生以及师生的良好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选取资源的过程中,要秉持互动性、实践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