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民币国际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货币互换协议,包括以下内容: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增长。该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该协议互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9日在这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根据该框架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
(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政治方面: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并且在国际中处于强势地位,以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经济方面:一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规模总量足够庞大;币值需保持相对稳定;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
综合以上考虑,我觉得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具备成为国际储备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没有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可兑换,离岸金融业务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但我们现在具备的优势以使我们有能力向世界推广人民币:
充足的国际储备——这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不利因素)
(一)遭遇“特里芬两难”。“特里芬两难”是偿还能力与持有者信心之间的两难境地,任何一种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时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即要使货币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
(二)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下图知,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即意味着政府选择了稳定的汇率制度和资金的完全流动,因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是国际货币的基本标准。
(三)国外热钱的涌入,投机增加。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冲击。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一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后,本国货币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硬通货,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执行价格标准。目前,在世界范围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瑞士法郎、欧元、SDR等不足10种,比较通用的有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计划: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但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难度还很大,有不少障碍需要克服,这个时间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可是凭借着国民经济的强大后盾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五、小结: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必然要求。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不畏惧人民币国际化甚至中国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勇于前进,积极探索,把握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超储备货币引发热议.新浪财经/focus/sovereignty/index.shtml
[2]陆汉星,崔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国.2009,7,9
请允许我着眼于几个我认为将会有利于人民币在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诸如英镑和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历史,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提供了一些线索。我必须明确地表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民币一定会遵循其它主要国际货币一样的路径。但是,这样的设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对人民币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做出真实评价。至少存在五个关键因素:1.成为主导的货币往往是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的国家所发行的货币。2.货币国际化往往是因为其所在国家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3.每一种成功的货币背后都有官方政府支持。4.只有具有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的货币才能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5.需要人们对其货币和经济保有信心。中国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呢?我认为做到了五分之三。就贸易主导地位而言,中国在2013年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最大的商品贸易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虽然谨慎,但也受到了许多官方支持——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决策者,还来自其它国家的决策者。至于人们对货币和经济的信心,如果说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缺失的话,那么也不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如此大的热忱。许多国家排着队在其境内用人民币交易,或者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国内金融市场,这些事实都表明了这些国家具有强烈的欲望参与到这个他们认为具有持续强劲增长潜力的经济体中。国际上对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资产,当然还有中国的货币都具有很大的需求。美元曾经受到黄金的支持,而今天的人民币受到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的支持。对中国国情会继续支持强势货币的乐观预测也增强了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这些先决条件中中国做得相对较差的是金融系统和政策框架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所做的准备。这些挑战并非不能克服,但是它们也促使中国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采取渐进有序的政策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些挑战足够大,因此过早的开放可能会给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风险。中国决策者面临的挑战是将国内的金融系统发展成一个能与国际金融系统接轨且不会造成严重缺陷的系统。因此,金融系统的状态将会是决定决策者在多大程度上开放这个系统的关键因素,从而也会是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和速度的关键因素。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金融系统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积极地进行金融改革将会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成为全球资本输出国这个问题上,中国无疑已经做到了。然而,绝大部分的输出都是官方的输出,并且不是用人民币交易。实际上这涉及到了我们所知道的特里芬难题的核心。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和FDI流入导致大量美元流入,中国一直想将这些美元流出。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中国可能会形成结构性经常项目赤字,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我难以看到这一事件的发生。向非居民投资者开放资本项目和国内金融系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外币流入。由于这两个原因,中国不仅会继续输出美元资本,而且会发现,由于对人民币高度的需求导致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压力。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推广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道路便不能走得更远了。如果更多的中国贸易是用人民币结算,那么美元流入会减少,中国政府的干预也会减少,需要流出的美元也会减少。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有更多的人民币流入,那如何在中国之外获得更多的人民币?实际上,中国有无数的可能性可以在没有经常账目盈余的情况下,在境外建立人民币流动的资金池。这包括,人民币通过官方援助流出,中国的银行进行国际贷款,外国银行在中国市场发行债务,对外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企业利润汇回国内,居民在外国消费等等。其中一些已经在进行。举个例子,从2013年末到2014年初,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离岸人民币余额已经增长了40%,达到1.4万亿元。这些数字实在振奋人心,除了一件事:当人民币在境外时,它可能思乡心切,而且极其严重。它渴望回到家乡,回到它出生的地方。即使允许它回家的合法途径有限,它也会拼命地寻找其他途径。随着海外人民币资金池规模增大,人民币回流的压力也会增大。合格投资者计划(RQF),人民币清算行,以及最终引入的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会不会缓解离岸人民币的这种情况呢?会,但不能完全解决。在目前的形势下,尽管与人民币有关的贸易和投资交易急剧上涨,我所看到的数据仍然显示,人民币的使用非常不平衡,而且偏向于流入而不是流出中国。绝大部分中国的出口是用人民币支付的,然后才是进口。同样地,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有63%是用人民币交易,只有16%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用人民币交易。所有的这些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经常项目可兑换,一种货币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的,还需要在资本项目上可兑换。然而,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是中国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深水区。人民币就像是从一个平静的港湾驶向一个波涛汹涌的宽大海域。只有得到我之前所提的五个基本因素的支持,人民币才能更好地驶过这片汹涌的海域。要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性,需要具有耐心、恒心、细心——不仅是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对中国以外的决策者来说也同样如此。
二、人民币国际化后会如何影响世界格局?
现在,我们简要探究一下国际化的人民币将如何影响世界货币体系格局。在今天的全球货币体系中,无可否认,当谈到世界货币时,我们的选择少之又少。这种情形是非常危险的。在发达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时,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是如何骤然停止的,全球货币金融系统是如何濒临坍塌的。一个更多元的货币体系将更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全球的流通手段包含更多的货币,那么任何一种货币主导全球流通手段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一种货币大量盈余却仍然升值的情况就是国际货币种类过少造成的不寻常产物。由于种类过少,当少量几种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内经济政策偏激并且有悖其国际货币的地位时,整个世界都将承受灾难。许多主要发达经济体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不顾全大局,就像是封闭的经济体和金融系统一样。货币政策制定的结果就是,它创造了一种对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极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虚假信心,以及无法充分理解其对全球的影响。在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内,政策的影响被泄露。获得较差收益的投资者和储户并没有放弃并说到:“既然我获得的收益如此少,那么我就把它用出去或者少存一些。”不,他们开始寻找其他手段为他们的存款保值,包括在境外投机搜寻更好的回报。结果就是,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远远低于那些主要经济体的决策者们的预期,同时资本流入的接收国也面临很大的政策难题。人民币的崛起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希望它能使得世界货币体系不那么扭曲,也能减少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阻力,而且,能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分担责任和享受益处。
三、马来西亚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怎样影响马来西亚呢?对马来西亚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而无害。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任何有利于两个经济体之间贸易和投资流动都是好的。我们知道,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面临以及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我们也知道,中国需要采取渐进的措施,为自己解决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一些空间。但是,我们也知道,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和政策框架的发展,其金融系统和经济开放程度也会更高,从而人民币更加国际化。马来西亚的决策者们在经济与金融方面不遗余力地加强与中国的联系。至于将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我们也已经落实了基本的基础设施,并且会继续改进,使其更便宜,更方便。然而,私营部门才是决定人民币用于国际收支情况的关键因素。像汇丰银行这样的机构具有向马来西亚的客户或更广泛的商业群体普及人民币,以及给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并方便其为人民币的贸易增长建立一个更有利的环境的潜力。
四、结论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货币;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的扩大、人民币币值的持续稳定,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由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中国决策层和国内外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目标上,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目标、途径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仍须细化和深入,有必要进行全局性的系统探讨。本文主要从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的角度来分析论证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一、国际货币的条件分析
在金本位制时代,由于黄金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在全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并且具有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因此,黄金就是国际货币。当金本位制崩溃后,人类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纸币充当了交易媒介,国际货币的内涵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内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一)政治方面
1该国的政治必须保持长期稳定。一国政治的不稳定会引起经济的不稳定,继而会引起货币的不稳定,甚至对国内外居民持有的以该国货币形式表现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构成威胁,该国货币就难以获得承认。因此,一国政治的稳定性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2该国必须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地位。政治地位较强,能较好地保护本国利益免受可能来自伤害,能较好地保障国内外居民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一般说来,最强的国际货币是由最强的国际政治实力提供的。同时,一国在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可以带动和促进该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以及货币的国际化。
(二)经济方面
1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该国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足够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就较大,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就较高。评价一国的经济能力,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经济实力,还要考虑未来的增长趋势。同时,该国必须与世界各国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在世界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国只有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其他国家才可能将该国货币作为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历史上,英国、美国在各自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之初都经历过贸易和投资扩张的过程。因此,一国若要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总体经济实力并推动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2货币对内对外的价值必须相对稳定。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必须稳定,只有稳定的货币才能被信任和接受,如果一国的货币价值不稳定,通货膨胀率较高且变化无常,汇率就会处于贬值状态且不确定,这样就会增加使用该货币的成本。通货膨胀还会降低该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其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媒介的能力。此外,该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倾向、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高超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货币的稳定性,也是一国货币能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3必须拥有具备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体系、遍及全球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是一国货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货币的兑换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和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实现货币国际化尤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又能使管理当局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供求、稳定汇率及币值。自由且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是有广度,即能容纳各类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有深度,即具备良好的二级市场。
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我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稳定的政治格局
中国国内政局一直十分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世界政治地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外交战略十分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这种较强的政治地位可用以加强我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二)强大的经济实力
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美元、欧元等货币之所以能够长期发挥世界货币作用,其发行国经济实力雄厚是最基本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基础虽然原来比较薄弱,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的经济在过去20年中平均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的1.5倍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位居世界经济大国的第六位;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也列世界第三位。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在亚洲的比重由1990年的18%上升到65.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额达8188.72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储蓄率不断提高,从35%提高到40%以上。这种在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储蓄率为投资提供了保证,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三)健全的金融体系
充当世界货币的纸币。是由其发行国的中央银行发行、调控,又由整个银行系统和其他经济机构支持和运作的。因此,一种纸币能否胜任世界货币职能,其发行国还必须有一个先进的银行体系。宏观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业的稳定,进而影响着本币对外汇率和币值的稳定。货币国际化后,由于国际上各类大小程度不一的经济金融危机和动荡时有发生,使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常常面临着外来的冲击。从危机发生国的教训来看,金融危机和动荡带给发生国的负面经济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恢复。为了减弱和及时消化外来的种种冲击,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各种冲击一旦发生,能够迅速地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予以吸收。而所有这些我国政府正在采取强力措施进行改进。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向世界先进中央银行的目标迈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的形成。
(四)完善的金融市场
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从1989年5月招商银行开办首笔离岸金融业务,至今已有19个年头,虽然历经坎坷,但从全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金融环境看,我国目前已具备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流入。(2)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法律环境需要。(3)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硬件环境已经具备,主要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金融技术手段。(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与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营业时间上能够相互衔接,具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优越的地理条件。因此,只要我国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国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离岸金融业务中心,就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工具,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具现实意义。
(五)充足的国际储备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要求一国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因素分析
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
(一)可能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人民币持有额的钳制,国际上持有人民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二)可能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持有,必须输出本国的货币。从理论上说,输出本币的途径无非是贸易逆差和资本外流。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以直接输出美元的方式向欧洲各国大量输出资本,为美元占据国际货币领域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依靠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通过大量的贸易逆差来继续输出美元,大量贸易逆差形成的对外债务和债务利息使美国背上沉重的负担。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货币,必然也会大量输出,这就可能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可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市场体系;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
“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访问中亚国家时提出,并在与东盟市场国家会议间提出的战略性构想,“一带一路”以中国为中心,以促进国际经贸、加速国际交往、建立国际大市场为目标,以建设地跨欧亚,连接三大洋的经济圈为主旨的新型发展构想和宏图,“一带一路”涉及30多亿人口,200多个大中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被世界称为“最具潜力、最具竞争性的经济大走廊和经济综合体”。“一带一路”发展大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经济水平发展不足,国际金融合作水平低下,金融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带一路”的实际建设。中国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龙头作用,将“一带一路”的综合体系建设列为核心性战略目标,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质量。
2“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2.1“一带一路”经济建设需要国际化的人民币作为支持
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指出:未来10年“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辐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40多亿人口纳入到“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中,经济总量的规模可以超过25万亿美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使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2.5万亿。这样的经济建设和市场规模为人民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结算体系和计价体系必然会成为“一带一路”主体。要把握“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和机遇,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好地规避“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控制“一带一路”市场建设的成本,构建“一带一路”多边结构和多变体系,促进“一带一路”为平台的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持续、高效、有序发展。
2.2“一带一路”市场建设需要国际化的人民币作为支持
“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市场体系是核心的一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一带一路”辐射国家的基础设施得到资金、技术上的加速发展,“一带一路”辐射国家可以得到来自中国资金、技术、资源和人力上的支持,有助于形成以铁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为骨干的新03平台和新网络,在服务“一带一路”的建设同时,扩展人民币服务国际市场的平台。根据银行测算“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将超过900个,投资金额将超过8000亿美元。庞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输出将使人民币的使用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使人民币的使用常态化,加快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有利于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
3“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新时期获得了契合与交叉的机遇,要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核心性任务,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实际,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优势,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系统性、结构性,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带一路”新平台,打造“一带一路”为载体的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与效率。
3.1利用“一带一路”的贸易优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利用“一带一路”铺筑的经贸结构和交流路径,加速人民币在双边、多边贸易中的应用,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使“一带一路”处于贸易安全和金融安全的状态,在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和交流的基础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带一路”的平台。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商品加工领域,中国更应该以技术、资本和劳动为主要优势,占据“一带一路”的龙头,提升经济和贸易在“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比重,提高中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扩大人民币国际的影响力,通过人民币国际计价体系的建设、结算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为“一带一路”的经贸活动提供支撑,进而建立起人民币国际化的雏形和骨架。
3.2利用“一带一路”的建设,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市场体系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部分,也是中国金融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基本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首先要从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入手,根据国际通行的金融操作规范和实际运作经验,继续扩大人民币利率的灵活性,提高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利率市场的定价能力,在有序竞争、良性开发、持续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服务“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人民币利率体系和系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引入现代保险机制和保障制度,进一步控制“一带一路”的建设风险,进而形成对人民币国际化多层次、多结构的保障机制,建立起“一带一路”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优化人民币汇率市场体系,鼓励在“一带一路”更多地将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的主要货币,实现“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币汇率的交易、定价、浮动新样式,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确保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更为准确而全面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一带一路”中还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的体系培育,“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存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规范性差等共性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结合“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特点,以人民币为中心,规范国际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鼓励“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构建起符合人民币国际化要求的国际金融区域市场。
3.3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监管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际的深层次合作,对于人民币的使用是“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一致共识和客观需要,而人民币在国际化上存在监管体系和机制上的问题,束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因此,必须在“一带一路”国家间建立起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要在“一带一路”国家金融系统间创设监管体系,整理各国家间混乱的监管方式和经营模式,同一“一带一路”市场中金融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机制,有效地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监管方面的体系和机制基础。要在“一带一路”国家间统一监管的法律体系,建立“一带一路”国家金融监管的法律系统,使“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处于法制化和体系化的保障机制之中,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实现提供国际的合作和多重监管的保障。
4结语
“一带一路”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临持续发展和继续国际化的新对策,我国金融领域要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和发展功能,利用好“一带一路”带来的市场潜力和实际资源,真正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进一步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市场所接受,在全面服务“一带一路”的基础上,建立起人民币应用的国际市场空间和平台,使“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更为准确、全面地支持,进而打造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载体,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供基础性的示范和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与速度。
参考文献:
[1]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03):97-99.
摘要:次贷危机向我们敲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警钟,中国经济过渡依赖美国的现状想要改变,人民币必须逐步国际化,这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给予的厚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和国际化对货币国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影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出口大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使人民币币值成为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逆差国之间贸易冲突的焦点。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两个月内两次要求人民币升值,高盛首席经济学家不断怂恿人民币尽快升值,投资大师索罗斯也呼吁人民币应升值到位。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从而恶化国际收支,也会给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巨额损失,因此即使是在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之下,中国政府仍表态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然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过度依赖美国的弊端被充分暴露,加上国际上改革目前以美元为单一核心货币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呼声高涨,人民币面临的不再仅仅是是否升值的问题,而是是否逐步国际化的问题。
一、什么是货币国际化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由本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决定其发行的数量以及发行的时间,是一国独立的重要表现形式,任何国家不得干预他国货币的发行。货币的购买力是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能力,根据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简称LOOP)和购买力评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货币购买力是货币汇率的根本决定因素。通常,一国货币通常并不参与他国的经济活动,如果该货币走出国门参与到他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则可视为该货币职能的国际扩展,或称为该货币的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被定义为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由本国居民和非居民使用和持有(Kenen,1983)。可以看出,货币的国际化包含了货币职能和使用空间范围的扩展,货币所执行的计价标准、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职能都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即国际化的货币应该全球范围内执行以上职能,广泛地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被使用。
Hartmann(1998)对国际化货币的职能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他认为国际化的货币应该同时在私人部门和官方执行三大类的职能:(1)交易媒介和干预货币职能;(2)计价货币和货币锚职能;(3)价值储藏和储备货币职能,即一国货币必须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以上6种职能,才能成为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国际货币定义为: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类似金属货币的作用、可以为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所持有、可作为外汇平准基金干预外汇市场的货币。
二、货币国际化对货币国的影响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货币体系,美国凭借美元核心货币的地位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大国,在享受全世界人民创造的财富的同时,将金融风险转嫁到世界各国。尽管表面上看来好处多多,但我们却看到,无论是欧洲央行还是中国政府,都坚持本地区和本国货币“非国际化”的态度,而“被迫”国际化日元的日本政府,也为日元的国际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分析一国货币国际化对国的影响,应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货币的国际化能够给国带来巨额的铸币税,且随着国际货币国际地位的提高,铸币税收入也会越高,因为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货币为了实现其回流,货币发行国的利率必然会比较高,利率越高则铸币税收入就会越低。其次,国际化使本国货币可以直接用于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减少货币国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另外,国际化还可以提升货币国的国际地位,可以增强货币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发行国际货币为本国的贸易赤字融资和减轻以本币计价的外债负担。
然而,货币的国际化也会给货币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先,国际化就意味着货币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将被降低。因为,利率是中央银行影响国内经济最重要的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无论是在盯住汇率下还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货币发行国利率的变化会导致资本大量流出和流入,影响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内经济发展的独立性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被境外增持,导致币值上升,就会降低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本国进出口贸易。
三、人民币国际化
1、为什么是人民币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当前货币体系缺陷的必然结果,改革以单一货币作为核心货币的金融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美元的霸权地位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种货币可以取代美元成为核心货币,因此,为了稳定全球金融市场,更可行的方法是降低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形成一个以几种核心货币代替单一核心货币的货币体系。
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几种货币当中,欧元凭借其稳定的币值和欧洲货币联盟在全球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当其冲成为国际货币的选择之一,其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1999年为17.9%,2008年已达到26.5%。目前英国尚未加入欧元区,如果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英国加入欧元区,必定将大大提升欧元国际货币的地位。
亚洲国家中,日元的国际化程度最高,但日本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其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正逐年下降,日本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也呈下降趋势,2011年福岛9级大地震对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以日元作为亚洲国家的代表登上国际货币舞台目前看来很困难。
亚元是各方希望看到亚洲各国构建的货币单位,但亚洲与欧洲实际情况不同。欧洲各国国土面积小,相近,政治制度统一,虽然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实力最强,但欧洲各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构成统一的货币联盟能够提升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让其拥有对抗美元霸权的力量。而反观亚洲,拥有中国、日本和印度这样的大国,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和日本共同构成货币联盟是很困难的,加上亚洲国家的经济情况、和政治制度差异都比较大,亚元的构建并不可行。
与其寄希望于尚未“出生”的货币,将有世界第二经济体支撑的人民币国际化更为可行。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中国政府意识到人民币给美元当“跟班”的日子并不好过,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高,石油、铁矿石等关键生产要素的定价权掌握在美国和英国的几大期货交易所手里,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受到外国供应商的影响较大。而且由于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不得不一再为美国人埋单,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中国需要摆脱美国的阴影,而国际社会需要多种核心货币对美元进行制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币作为一个以强大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货币加入国际货币体系无疑是众望所归。
2、人民币的国际化
(1)目前的人民币是否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Dwyer Jr和Lothian(2002)对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进行了归纳:a.较高的单位价值b.币值长期稳定c.是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发行的货币d.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e.国际货币是人类行为的货币选择的自然演进 结果而非计划产生
欧元之父Mundell(2003)认为决定一国货币是否能国际化的因素是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支撑持币者信心的因素有a.该货币的流通范围和规模b.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稳定的预期会增强信心c.管制程度d.强大的、持久的综合国力以及币值的稳定性。
对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说,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成为亚洲多数国家商品的出口市场,成为亚洲主要的经济增长拉动力量,而且中国高达2.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强后盾。然而因此就认为人民币可以与美元一争高下,却也显得过于乐观了。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世界第二,但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到10%,贸易占比也仅为10%,而同期美国经济总量占比为23%,中国经济规模对世界的影响仍太小,不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支撑。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弹性都不够支撑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很长的建设时间,即使当中国的经济规模接近美国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不能达到美国金融市场的先进程度。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只有银行资产与美国的比较接近,而无论是股票市值、债券市值与美国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金融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同时应加快对金融安全网的建设。
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看,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签署了总额高达65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在香港设立人民币个人业务结算试点,积极推动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建设。人民币虽然不是世界硬通货,但已经成为中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然而,货币互换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目的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下各国美元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减缓国际贸易的严重下滑,并非承认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由于中国政府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人民币至今仍无法自由兑换,而且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的缺失使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小组(2006)通过对特定货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特定货币境外流通数量指数、特定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支付数量指数、特定货币在国际贷款中计价数量指数、特定货币在国际债券中计价数量指数、特定货币在直接投资计价数量指数、特定货币在境外国家官方储备数量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后得出人民币的国际化综合指数仅为2,而美国是100,欧元是39.4,日元为26.2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仍很低。
(2)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流出流入机制。美元以美国对外购买的形式流出美国,再被美国的金融市场吸引流入美国以实现其循环。人民币若进一步国际化,必须建立完善的流出流入机制。目前人民币主要是通过贸易、处境旅游和消费、境外投资、货币互换等渠道流出,再通过贸易、入境旅游和消费、人民币存款转存境内银行、投资等渠道实现回流。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必须进一步扩展,提高人民币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地位的承认,人民币的循环机制将逐步完善。
1.人民币境外流通量估计基本思路。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可以通过人民币供给总量减去人民币境内流通量得到。假设在某一时点后才产生人民币境外流通,那么该时点前的人民币供给总量与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相等,将其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则可得出人民币境内需求方程。如果能够检验出该方程具有长期稳定性,则可利用该方程估计这个时点后某时段人民币境内需求量,再用该时段实际人民币供给量减去相应人民币境内需求量,即两者的缺口值,则可得到该时段人民币境外需求量,这种方法称为缺口估计法。2.变量选取及货币需求方程建立。本文选择以1997年为时间切点,用1978-1996年的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预测1997-2011年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再采用缺口估计法,大致估计出1997-2011年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人民币境内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国内经济总量、利率、货币化程度和物价水平。本文选择四个解释变量衡量上述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利率R、城镇人口数与总人口数比例U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参考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货币化程度是从1978年开始,而截至于1992年。本文将用1978-199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93-2011年将同1992年的数据。物价水平由各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对于人民币境内需求的衡量选择货币供应量M2做被解释变量。在数据处理上,为了对时间序列数据间消除异方差性以及得到平滑数据,对M2和GDP都取自然对数。最后得到的境内货币需求方程为:3.人民币境外流通量的估算。对四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观察各变量P值和R2值,之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多重共线性检验,分别引入变量,观察整体方程是否变优,最终将R和CPI剔除。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具体形式为:再对上述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通过ADF协整检验,可用该模型进行估计。把1997年到2012年的两个解释变量数据带入模型中,可以得到对1997-2012年估计出的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做差,即可得到人民币境外流通估计量。
二、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利用上述人民币境外估计量的结果,再加入上文提到的几个主要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影响因素,可以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模型。被解释变量由人民币境外流通量MF衡量,解释变量中贸易总量由进出口总额T衡量;异质化商品比例用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T21=T2/T1衡量,其中T2表示工业制成品数量、T1表示初级产品数量;汇率波动风险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E衡量;通货膨胀率由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R表示;市场份额由历年中国出口总额与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MS表示;而上文没有提到的国内经济实力也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其涉猎其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由此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模型形式如下:2.实证分析.2.1方程的建立.本文运用Eviews7操作向后筛选法,即将解释变量不断被剔出回归方程的变量筛选方法,依次剔出最不显著的变量,直到再也没有可剔除的变量为止。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得出,经过变量筛选得到的最优方程包括GDP、T、E和IR。从结果中初步判断GDP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是正相关关系;贸易总量与被解释变量是负相关关系,这与经济意义相悖,所以将T剔除;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被解释变量是负相关关系;最后通胀率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是负相关关系。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方程为:2.2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分析.各变量不是平稳序列,但是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存在协整关系,即方程体系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建立内生变量为MF、GDP、IR和E,外生变量为C的VAR模型,确定最大滞后阶数为3。在滞后3阶下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三期中,GDP和IR是MF的格兰杰原因,而E不是MF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人民币国际化有较强影响,低通货膨胀率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样有较强影响,但是汇率的变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不强。同时,几个变量间也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GDP是IR的格兰杰原因,E是GDP的格兰杰原因,IR也是E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在滞后3阶对通货膨胀率有较大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多的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有较大影响。三者呈现循环解释关系,也就是说三个变量关系十分密切。
三、结语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体系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现有货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隐含的巨大风险,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预言未来20—40年内,国际货币体系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美元的霸权地位将有所动摇,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因此,在这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沿着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追寻美元、马克、日元等相关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探讨有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将有关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的相关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货币国际化涵义的讨论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有关货币国际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涵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概念。大体上来说,货币国际化最突出特点就是货币的职权将不再受一定行政区域的限制。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角度定义了国际货币,认为国际货币就是某种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出于多种目的,将货币的使用扩展到其发行国以外的地区时,该货币就发展成为了国际货币。Hnrtmann(1998)认为,当某国货币被货币发行国以外的机构和个人接受并行使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职能时,其国际化之路就开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跨过本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高涨,国内学者对于国际货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他们给出了如下定义:游春(2009)指出,货币国际化是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该国货币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多种方式流出本国,在境外逐步行使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国家货币渐渐演变为区域货币、世界货币的过程。战玉峰(2009)提出,国际货币等同于世界市场上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特殊商品,它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全部或部分的承担着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储藏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二、当前货币国际化的主要理论
货币替论: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中所特有的一种货币性扰动。V.K.Chilly(1969)提出“货币替代”的概念,它是指在货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外币全面或部分地取代本币行使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及价值贮藏等职能。Mckinnon(1985)将货币替代分为直接货币替代和间接货币替代,前者是指两种货币在相同的商品领域作为支付手段竞争,后者则是指非货币金融资产在投资者之间的转移。此外,货币替代又可分为对称性货币替代和非对称性货币替代,前者是指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相互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后者一般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它是指本国居民对外币有持有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对本币无需求。货币替代的过程实质上是不同的国家之间货币竞争的过程。Calvo, Yegh(1992)从交易媒介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他认为货币替代是拉美经济美元化的最后阶段。Guidotti & Rodriquez(1992)提出了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它是指在现实中,当一国货币完成了对他国货币的替代,反替代的可能性就变得极小。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s,以下简称OCA)理论是关于区域货币一体化及汇率制度安排的理论,最早由Munddl于1961年提出。具体而言,最优货币区是指区域内国家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货币一体化,继而拥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或是在区域内保持各国刚性的固定汇率和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实行浮动汇率。继Mundell之后,MeKinnon提出了经济开放标准,即通过测算贸易品占非贸易品的比例来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贸易联系密切的国家实行单一货币较优。相反,若采取浮动汇率制,由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下浮会导致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从而抵消了本币汇率下降对贸易收入的促进作用。接着,Kenen又提出了产品多样化标准,认为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抵抗外来经济冲击的能力较弱,应当实行单一货币。此后众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单一货币联盟的选择标准。Minz认为政治因素在货币区选择中至关重要;Fleming主张将通货膨胀水平作为划分的标准;Ingram认为应当充分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提出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Lars在Tavlas、Baymoumi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最优货币区理论扩展为一系列标准,从而避免了单一标准的缺陷,并将这些标准细分为国家的具体标准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标准两类。其中,国家的具体标准主要有工资与价格的高度灵活性、产品的高度分散性。货币联盟的具体标准有相似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经济活动的高相关性、经济政策偏好的相似性、文化与历史因素的类似性等。
三、对于引入他国货币国际化经验的总结
在引入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来指导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并且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设想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和验证。陈炳才(2001)分析了人民币可兑换的不对称性问题,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走美国式路径,即通过提高人民币的声誉和加快人民币可兑换来实现。周林、温小郑(2002)对美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历程进行了概括总结。李建军(2003)比较了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路径,他认为美元国际化依赖于全球性汇率协作制度安排,欧元国际化依赖于货币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则依赖的是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政策。李伏安(2009)分析了美元演变为世界货币的历史过程以及日元国际化进程受阻的原因,提出了发行人民币债、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健全资本市场等建议。
在借鉴他国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时,同为亚洲货币的日元,其国际化的失败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上川孝夫、今松英悦(1997)指出,东亚地区发达的区域贸易带有加工组装贸易的明显特征,零部件、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贸易大多集中在区域内,而最终产品市场仍然集中于以美国为主的外部区域,这样的分工结构导致日元在亚洲贸易中难以发挥载体货币的职能。Mckinnon(2005)认为,亚洲虽然建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但由于东亚国家“高储蓄”问题的存在,使得亚洲国家的自身需求不大,而是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因此亚洲国家将货币钉住美元便成了必然的理性选择。多恩布什对汇率超调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指出日元剧烈波动,汇率偏离长期均衡值,存在贸易交易和资本交易风险,是阻碍各类交易中日元使用范围的扩大的原因。李晓(2006)认为在“美元依附体制”下,汇率变动在日本的传导效应要比美国大得多,因为无法维持日元与美元币值稳定,致使无法形成稳定的汇率预期,并且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开放和活力,也阻碍了厂商正常的生产与贸易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追寻德国马克的道路:殷醒民(1998),通过分析德国马克国际化过程说明了金融稳定在货币国际化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低通货膨胀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以技术复杂的制成品为主的贸易结构等。中国金融学会王信(2009),通过研究西德马克可兑换和国际化历程,提出了以下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要在货币政策自主、有效,国内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允许人民币在未实现可兑换前发挥部分国际货币职能;抑制套得资金单向大规模流动等。
四、有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讨论与验证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结合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发行国一般应该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这是一国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二是具有充足的国际偿付能力;三是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和具备有效调控的条件;四是具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五是具有合理的汇率水平。一些国外学者试图从贸易结算时的货币偏好出发,分析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McKinnon(1979)从产品竞争力角度对计价货币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能够形成“技术垄断”,从而该类商品往往以出口国的货币计价,而初级商品的出口国则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类商品反而以进口国货币计价。这充分说明了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产生的影响。曾康霖、虞群娥(2002)认为,一种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包括该货币未来的价值可以预测、支持该货币的是一个强大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具有开放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闵娟(2005)则更加强调了政府之间的制度合作,即通过政治来推动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性。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Grassman(1973)通过观察丹麦和瑞典间的贸易,发现在国际贸易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生产者所在国的货币计价。清华大学李稻葵、刘霖林(2008)利用各国央行国际储备、贸易结算、以及国际债券中不同货币的占比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内在因素。并进一步模拟了未来2020年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储备、贸易结算及国际债券中的比重,特别是在假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得出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国际债券中的比例可能达到近20%的结论。
五、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是否成熟的讨论
我国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曾宪久等(1988)提出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实现金融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没有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详实的分析。此后,姜波克等一批学者开始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出发,详细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发展阶段、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国际化带来的经济效应等问题,并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较大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已具备国际化的条件;而也有一些学者不赞同人民币在近期内国际化,并给出了相关理由。下面具体来看。
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成熟的观点主要有:Andrew Freris(2003)分析日元和欧元没有美元强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欧洲是净债务方,而中国作为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债权国,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潜力很大。高圣智(2007)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可进行资本输出,这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朱民(2008)同样从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债权国货币才会成为国际货币和强货币,中国已从债务国转变成为债权国,而人民币从弱货币转变成为强货币将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人民币有成为国际货币和强货币的可能。罗熹(2009)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正面临历史机遇,理由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世界货币体系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金融体系比较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刘煜辉(2009)认为从中期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其实已经具备,这主要是由于近5-lO年中国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形成了庞大的逆差,而逆差的形成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决定性的条件。
持反否定意见的学者大多认为,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他们的观点主要有:Barry Eichengreen(2005)分析,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并不容易被他国替代,至少在未来四五十年内人民币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还不成熟。巴曙松(2007)利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国际经济政策工具等货币国际化指标,来衡量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发现人民币目前所发挥的国际货币职能有限,并多限于周边经济体,所以虽然人民币已经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但目前仍处于货币自由化的深入阶段和货币区域化的初始阶段。李稻葵(2008)指出金融体系尚不健全是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这是中国在经济改革中采取温和的压抑政策所导致的。丁志杰(2009)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应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人民币的货币影响力主要集中于亚洲,因此立足亚洲,特别是东亚,是现阶段现实的稳妥选择。刘曙光(2009)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条件和国内经济、制度政策以及政治军事实力等要素条件,并提出贸易结算外汇化、人民币不完全兑换和汇率缺乏弹性等制度安排形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掣肘。张礼卿(200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还不成熟,并给出三点原因,即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我国尚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特别是具有高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开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国居民和机构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自由和机会,从而也就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六、有关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研究
不少学者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方案:巴曙松(2003)指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取务实策略,从边贸推动下的人民币区域化策略起步,逐步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便利程度,提高人民币使用规模,并相应做好监管方面的准备。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2006)指出,要把在华人较多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近期和中期的目标,凭借香港、澳门与内地密切的贸易往来优势,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继续稳妥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巴曙松(2008)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人民币自由化、人民币区域化和人民币全球化。李稻葵(2008)则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采取双轨制,第一个轨是立足于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可兑换,并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第二个轨是在以香港为主的境外,扩大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规模及交易水平,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尽快在境外建成与欧元证券、美元证券相抗衡的人民币金融市场。黄海洲(2009)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新改革开放的推进器,应该分三步走,即第一步:支持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作为计价单位,促其成为结算货币;第二步:积极利用中央银行之间的互换协议,促进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第三步:创造条件使人民币及早成为SDR的一部分,促其成为储备货币。
七、文献综述的启示
在大量阅读文献、分类整理后,我发现在以往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分析、路径和时机的选择等问题是讨论的比较多的。比较欠缺的方面在于:首先,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而缺乏对货币国际化问题,特别是对于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其次,关于货币国际化经验方面挖掘的并不是很深,大多都是简要的回顾一下别国货币国际化所经历的主要阶段,缺乏对于当时该国经济、金融、包括政治情况的进一步探讨。再次,前人对于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经验的借鉴,大多只是停留在美元、日元马克上的经验研究,有关韩元和新加波元的探讨却很少涉及,然而我国作为亚洲大国,亚洲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对我们来说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因此作者认为今后有关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多的关注上述几个欠缺的方面,对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做出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undell. R.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Vol.51(Sep):509
[2] McKinnon, R.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3, Vol.31, No.1-44
[3]姜波克.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4(03):62-72
[4]张礼卿.国际金融体系:历史、现状与趋势[J].求是,2003.(22): 58-60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市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运动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层次上自由兑换、流通,进而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储备以及国际市场干预中发挥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过程。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1]
1.经济实力:《2015亚洲》报告称,201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将达到近五分之一。
2.贸易规模:2015年3月数据,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持续增长。而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今年7月出口进口总值同比双双下降,低于预期。但是中国的贸易规模在全球贸易中仍然影响巨大,经常账户交易的近四分之一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3.货币币值的稳定性: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表示,人民币汇率已基本保持稳定,不希望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
4.金融市场规模:来自Bloomberg①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股市规模约为3.4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Credit Suisse②预计到2030年,中国公司债发行量将激增10倍,且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将超过英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5.稳定的政局和较强的政治地位: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家实力的增强使自身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也给中心区国家、边缘区国家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二、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
原本各国的金融机构只能从事本国货币存贷款业务,但是二战之后,各国金融机构从事本国货币之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兴起,有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外币存贷款中心,这种专门从事外币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活动称为离岸金融。
(一)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在跨境人民币投融资[2]中的归类
1.境外机构离岸市场融资,到境内投资;
2.境内机构在岸市场融资,到境外投资;
3.境内机构离岸市场融资,到境外投资;
4.境内银行在岸市场筹资,向境外提供信贷融资:(1)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2)跨境人民币项目贷款;(3)跨境人民币账户融资和同业拆借。
(二)跨境人民币贸易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分离的产物,融资成本的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由于企业融资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有交易就会有交易费用,资金使用者为了能够获得资金使用权,就必须支付相关的费用。而跨境人民币贸易的融资成本实际上包括两部分:资金使用费和融资费用。资金使用费通常是融资所支付的利息;而融资费用指融资过程引发的一切费用,企业在贸易融资中兑换外汇的费用和汇率损失,也属于融资费用。
此外,一般企业融资的成本还包括: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风险保证金利息等。
(三)人民币汇率浮动引发的附加融资费用
当人民币升值时[3],意味着兑换外币数额的能力增强,以人民币支付国际贸易款项时能避免汇兑损失。当人民币汇率呈现强烈的贬值预期时,持有外币可以对冲汇率风险。如果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人民币或是外币的支付方式,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跨境贸易融资成本。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在中国大陆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的状态下,持有相关业务牌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投融资者提供境外人民币投融资平台。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4]
1.内外一体型.主要是资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高度开放。这类市场要求所在地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金融市场、较高的服务水平,以及成熟的宏观调控机制、丰富的市场调控经验、货币完全自由兑换。
2.内外分离型。通过政策导向,在利率、汇率管制、税收政策等方面几乎没有限制,但与国内在岸市场隔离。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通过离岸业务专用账户进行交易。
3.避税型。没有实际资金交易,不需要纳税,只起到账户簿记的作用。这类市场管制更加宽松、税收更加优惠。
(二)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情况
中国通过双边互换协议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3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建立了香港、台湾、新加坡、伦敦、卢森堡、德国、法国、多伦多等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
1.香港。香港是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一,早在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关于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合作备忘录》,香港可以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中银香港成为清算行。2004年,香港可以开展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等个人业务,为人民币留存海外开放了窗口。2009-2010年上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渐渐消散,香港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的受益地区。2014年,香港作为第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整体人民币支付量的市场占有率为72.4%。
2.新加坡。2014年,新加坡取代伦敦,成为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中心,更多中国企业利用新加坡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新加坡占整体人民币支付量市场的6.8%。
3.上海。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差不多两年了,上海将成为中国境内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上海自贸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意味着人民币资金进出更加便利,鼓励区内企业在自贸区进行跨境贸易时用人民币结算;未来开放力度如果进一步加大,境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区内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用于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
四、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如何改变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模式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如果国内的进口企业与国外的出口企业进行商务买卖时,需要申请融资(如跨境延期付汇),那么国内的金融机构不能跟国外公司直接开展付汇业务,而需要通过离岸或海外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业务。如图1所示。
离岸或海外金融机构跟国内的进口企业A与国外的出口企业B签署跨境贸易融资合同,受让B享有的对A的应收账款,而后A执行贸易融资的付汇模式有两种。如图2所示。
如果在自贸区建立新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册在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可以跟A和B签署跨境贸易融资合同,根据B为A核定的信用额度,由该自贸区金融机构为A或B提供融资。这样的新模式的形成,不但为国内企业解决了跨境贸易中的融资需求和信用风险担保问题,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图1
图2
图3
五、结论
促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首先需要让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可以融出人民币,获得相应收益,尤其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难的问题;其次需要解决的是,让流出境外的人民币可以流通和交易[5]。因此,在人民币尚未完成国际化之前,要努力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顺利进行。
在自贸区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对人民币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结算、计价、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职能的国际化货币也非常重要。从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来看,上海自贸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下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仁伍.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P15~P25.
[2]张琦.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新布局[J].金融贸易,2015年第1期.
[3]宫宇燕.均衡汇率与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屠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1年第12期.
[5]李豫.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上海金融,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高晶(1985.4.16-),女,籍贯天津;三井住友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信审经理助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在读,金融学方向。
注释
①Bloomberg:全球商业、金融信息和财经资讯的领先提供商。
②Credit Suisse: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
论文摘要: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影响了世界及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及经济制度,给我国经济政策带来影响、挑战和启示,但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危机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这次危机来势猛。传播速度快,牵涉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世界所罕见。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整合。大量实体企业或破产或重组,生产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各国财政税收锐减。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各行业遭受重创,复苏难度相当大。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5亿美元。却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主权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制度影响
1、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通币地位。美国的泡沫损失和挽救危机投入的巨额资金更加剧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趋势是长期的,鼓吹强势美元的战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战美国长期全球性扩张的“双赤字”政策,并引起国际社会不同力量对比变化。
3、将引起国际货币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不论是超主权货币还是多元化货币,将会诞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
4、将对任意国际货币主权国的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预算,经济上“扩张与收缩、双赤字或双赢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选择与制定产生影响。
5、危机后新型经济体作为国际货币参与国,在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与坚挺上。不仅仅是与金融制度的安全与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寡、虚拟经济的发达与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体规模与产出量、外汇储备中真金白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量休戚相关。
二、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技术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随着经济大国的“资本+制造产业”在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贸易高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达60%以上。对外出口直接拉动了原材料、能源、服务业上游产业的发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来支持,且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条件低,人民币对各主要通币比价低。我国总体经济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源于原生矿产资源,相当大比例源于我国。尽管外汇储备相当大,但环境与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许多矿山城市资源枯竭,废渣尾矿堆放成灾,自然环境恶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国必须改变出口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以内需为主和以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出口为重点相结合的模式。
(二)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危机再次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上人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国长期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超前消费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美元的信用风险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已占重要地位。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已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持续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人民币币值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国家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已使用人民币,年初我国已和多个国家进行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有效防范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升国际地位,当然也对我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我国应充分调查研究、推行试点,着手人民币国际化的组织、制度、渠道、结算网点建设。
1、试点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收支结算制度。先进行清算制度、组织机构、渠道网络建设。建立起人民币投放和回笼渠道,除通过口岸结算、货币互换外,还要通过涉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向贸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结算网点等的建设。
2、加大双边关系中人民币与他国货币兑换业务,既直接推动进出口贸易又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业务的发展。
3、实行一定范围内国际交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4、健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不动摇。保持财政收支盈余,偶尔可赤字,但长期趋势是盈余。保持贸易的长期顺差,幅度可增减变动。但每一年度不逆差。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
5、加强对广义金融市场规范建设和监管,严控异常资本项目流动。打击恶意投机炒作和洗钱犯罪。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国 人民币 国际化
一、序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的努力,以及全世界期盼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的大力支持,使得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绩,尤其是以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元独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不断增强,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征途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努力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征途中,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稳定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也符合广大投资和贸易主体的利益。作为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在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面临新的复杂局面,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键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经济不平衡”这一观点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舆论中的主旋律,尤其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对美元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的变革。
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一开始,就有人说这是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因储蓄和消费不平衡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然而当危机结束的时候,又有人站出来说导致这次危机发生的不是消费与储蓄的不均衡而是债权国所持的现金与债务国不均等,并认为因为亚洲国家接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所以能够阻止现金流回到债务国,因此能够大量储存硬通货以防万一。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从长远角度来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依靠别人的钱来管理自己的财富,如果这个国家对国际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经有很多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们开始意识到,要想解决国际金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让人民币开始国际化的道路。因为只有实行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够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元货币结构去真实反映国际经济力量的分布,并取代已经跟不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的美元货币体系。
虽然西方学者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一个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能够合理解释中国现在的经济现实。因为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和政府管理同市场经济之间的能动关系、内在的政治稳定、精英选拔的体系、劳动力的充沛、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强调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重视和谐的社会底蕴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所产生的动能,远远超出了欧美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
如今,2012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让人民币为国际货币充当后盾。因为人民币有统一的政治实体、金融体系、货币方针、财政政策、资本市场,甚至统一的军事力量做其后盾。仅从这些条件来说,人民币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货币都更具有优势。
任何一种货币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前,都需要经过一场斗争。这需要该货币自己去努力实现而不是等到被别人认定之后再开始努力,否则,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用人民币发放债务和进行贸易结算都是很好的开端。尽管起步会是很艰难,但万事起头难,但是人民币的确有它代表的经济实力,那么,只要坚持就会有逐步扭转局势的可能性。人民币只有成为国际货币,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水平才能不被以美国及美元所代表的金融霸权秩序约束。
有人会说,如果人民币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那么人民币就不可能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在国内应当至少有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掉期合约,这样,起码可以在不转换所有权的情况下调剂使用外币的需要,解决黑市换币的问题。不过,要考虑国际市场的现实情况,如果没有必要使用或者交换人民币,那么这样的市场,如果有也知识用来投机的。
中国因贸易顺差取得大量外汇储备,但是这是通过廉价劳动力所艰难换来的顺差。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出口原材料去积累外汇储备,那么,随着原材料的不断减少,出口条件不断变差,那么顺差的优势也就会逐步减弱直到完全消失。然而中国一直在为出口商品而改善条件,如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积累管理经验、增强商业运作水平以及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一切都在为改善出口条件而努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为我们的外贸企业规避风险。以当前国际贸易来说,主要都是拿美元来结算,美元结算完了以后有一个换汇,强制性换汇,换成人民币,这其中有一个汇率的变动,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为了防范汇率的波动,所以我们采用人民币的直接结算。从这个短期措施来看,主要是为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二,利用美、欧、日这三大世界货币走入低谷的情势,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的范畴,改变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
第三,降低当前海外外汇储备的风险,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规避捆绑美元所致的损失,为人民币摆脱依附美元,并使其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
第四,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资本的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立基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的金融体系才能国际化。从这个视角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先头部队,金融市场国际化是后援部队,这两个全面完成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就真正崛起了。同时也可以提振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地位和发言权。
第五,能够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换取人民币持有者的资源,增加铸币税收入。
四、结语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会本着渐进性、可控性、主动性的原则,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实现跨境结算,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货币。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有助于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以国际金融新秩序为前提。无庸置疑,人民币迈向国际化这条道路已经正式起动了!
参考文献:
[1]沙文兵 《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研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
[2]李长江.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道路.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杨素芳.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4]毕颖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选择.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
论文摘要:从全球经济来说,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并非是解决国际贸易不平衡的唯一救命稻草,国际社会也完全没必要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我国虽然尚未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但国际资本通过各种变通的渠道流入我国的趋势并未逆转。结果使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打了折扣,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匹配。由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为了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性,有必要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一、通过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的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独立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相对稳定的汇率三者不可兼得,即存在所谓“不可能三角”关系。我国奉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意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条件下的基本稳定。事实上,汇率管理有余,浮动有限,汇率较为稳定,使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累积,对国际资本流入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在寻求规避本国风险,追逐国际套利机会的背景之下,更是窥歔中国。我国虽然尚未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但国际资本通过各种变通的渠道流入我国的趋势并未逆转。
二、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不会改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建立了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低成本,虽然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在内的生产要素成本正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形成上下游垂直产业关联关系,这与横向产业格局下辖依靠价格竞争情形有所不同,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会因为汇率适当变动以及国内生产成本有所上升而发生根本逆转。也就是说,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不大,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国际产业竞争力格局,反而会改变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对中国有利,更何况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汇率本身的必然升值。
中国正在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着眼于区域,人民币最终将可能成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东盟10国(以下简称“10+新3”)这一区域的货币锚。由于日本、韩国不能加入其中,因此这将使原来的中、日、韩和东盟10国的合作框架(以下简称“10+3”)被弱化。与此同时,由于东盟国家追求汇率对美元的稳定,将延缓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推迟国际收支失衡的改善,并可能使得中国与欧、美的关系更为紧张。在此过程中,加速金融自由化改革将有利于减少对中国相关政策的指责,并有利于改善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关系。当然,亦不可操之过急。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首先是人民币的区域化。目前,在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初始阶段的目标,中国并不指望人民币成为全球性的交易媒介,而只是希望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这个区域范围主要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东盟10国。与人民币在全世界国际化的要求相比,人民币区域化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要求也较低。而且,对于加强与这一区域经济体的紧密联系,中国也有着很强的需要。
但人民币成为“10+新3”区域的驻锚货币,似乎还是不太让人信服。这一区域的经济体,在发展程度、金融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事实上,对于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和中国这9个东亚经济体的经验研究表明,在面临供给、需求冲击的对称性方面,无论是这9个经济体,或者是其任何一个子集合,均不满足组成货币联盟的条件。而且,中国对地区外的贸易依赖性很强,其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占比超过1/3。
尽管如此,中国仍将可能在事实上建立起人民币区。这是因为:首先,近年来中国大陆与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在迅速上升,其增速远高于中国对欧美的贸易。其次,中国大陆也已在2010年与东盟启动了自由贸易区,同时大陆与台湾之间也在2010年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些协议的生效将进一步强力推动这一区域内的贸易增长。最后,中国在这一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而且也已经在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中成为具有领导权的国家。因此,中国有条件在这一区域建立起事实上的人民币区。
从东盟的角度来看,条件也是具备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东盟5国是按照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权重来管理本币汇率的。由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这一趋势的维持,人民币在这些国家货币当中的份额将必然进一步提升。在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维持稳定的背景下,人民币在东盟货币参考权重中的提升,也将有利于这些国家的汇率实现持续稳定。即便这些国家并不严格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于前述原因,市场预期也将使然,从而使东盟国家货币与人民币的双边波幅收窄。对于中国台湾来说,情况也是类似的。
关键词 GARCH模型 沪港通 A股市场
一、沪港通的理解
我们把A股市场设定成一个“停车场”,沪港通就是一条高速公路,现在开通了,就是让境外、国外的投资大车开进我国A股这个大停车场。当然了,并不是对所有尺寸的汽车进行开放停车。目前,针对实际情况,暂且应允一定尺寸的车辆进入。而停放在停车场中的小型车所受到的影响往往会比其他车型受到的冲击要大。但是,沪港通的实行能够有效地带动A股市场这个“停车场”的国际化和进一步开放。
二、开设沪港通的目的
首先,兑现我国入世承诺,逐步开放我国股票市场,为今后完全放开资本市场暖身。
其次,开展双向解决大陆和香港的人民币的结算,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铺路。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人民币重要一步国际化的进程,中国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购买港股,整个世界可以用香港的人民币购买上海股票。
最后,促进在香港的人民币回流大陆,同时确立港市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三、GARCH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篇论文所采用的相关数据是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数分别代表沪市和深市,自沪港通开通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2014年11月17日至2015年3月18日作为本文的选择时间区段。本篇文章选取该时间区间数据共计222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将其与开盘价详见,得到222个交易日的收益率收据,从而得到收益率的波动情况,再根据该波动情况判断成交日的股票市场波动。
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将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和2015年3月2日(沪港通引入沽空机制)作为两个事件取为虚拟变量D1和D2,将成交量作为控制变量V,以及第一个事件和第二个事件分别与成交量的交互项D1V、D2V。
(二)GARCH模型的相关说明
本篇文章将采用事件分析法,通过构建GARCH模型,将沪港通开通以后发生的两个重要事件作为两个虚拟变量,用实证的方式判断其影响。所以,我们构建了模型:
1.ARCH效应。一般有两种方法来检验序列是否存在ARCH效应,一个是LM法,还有一个就是本人采取的残差平方相关图方法。先构造一个f=R=0.000716,然后将f取平方得到一个新的序列x=f2。
2.GARCH(1,1)的选用。试选用GARCH(1,1)来对数据进行回归,此时先不引入虚拟变量和控制变量。就得到了GARCH方程。
GARCH=7.16e-09+0.069910RESID
*(-1)^2+0.890691GARCH(-1)
由式子可以看出残差方差平方加上前一期GARCH项等于0.96,约等于且小于1,满足条件且显著,所以我们可以看出GARCH(1,1)可以很好低拟合数据,很好地消除掉ARCH效应。
四、沪港通对我国A股沪市的影响
自试点相当于开放国际金融资本通过香港直接投资A股市场渠道,此举被认为是第二个门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QFII以外的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对股票市场影响巨大。试点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资本市场,正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在改善国际金融格局的地位,以及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A股市场迎来最强外援
首先,经济衰退开始长期陷入困境的A股市场,特别是对于大型蓝筹股。自2007年以来,A股市场崩盘后泡沫挤压,陷入长期衰退。沪港通正式启动对A股市场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其次,要更深层次推动人民币全球化的进度。根据互联两个市场的交易规则,人民币交易作为基本面,帮助人民币向更深层次全球化。人民币全球化已实施多年,但基本上贸易结算更多的是资金结算。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的问题在于,目前全球市场上存在大多少元的金融市场和交易工具。人民币全球化打开了一个新的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当然,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少量的影响汇率的变化,政策效果会非常重要。
再次,打开了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管道。随着家庭财富的增长,需要多元化投资渠道以保持稳定增长的财富。然而,由于金融市场成熟,背后的基础股票市场,投资渠道非常有限,甚至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一个巨大的泡沫。不仅不能增加价值,甚至有很高的财务风险。
最后,随着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想分得一杯羹,设立了一个离岸人民币中心。如果没有特殊政策和市场,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想赢得竞争,相当不确定。
(二)资本市场监管面临再升级
沪港金融市场监管和制度整合,将对内地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产生重大影响。沪港两市股票证券金融市场互通后,在资本市场的执法中,内地与香港将实施中发现的违规通知线索共享机制和跨界协作的有效的调查,用于抨击虚假述说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暗箱操作;交流和培训执法及改善跨境写作程度,增强执法和协作的跨境监督。
(作者单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稼钦.分析上证指数走势和港沪通的潜在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334- 335.
1、人民币对内贬值
从前年的年底开始,"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这类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友运用谐音字词来调侃物价的上涨--去年三月,大蒜价格疯狂上涨,原来一斤只要一两块钱的大蒜涨到了近十元,大蒜商人在短短的几个月中能赚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随后绿豆也急剧上涨,至今已涨到13块多钱一斤,棉花、苹果、生姜、白糖等等也加入了涨价的大潮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去年11月份的CPI统计中显示2010年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4.4%,创下年内新高,其中,类商品价格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食品价格的一路高歌猛进,让"以食为天"的人们倍感物价上涨的压力。而这些调侃市场的诙谐词语则是人们对现今物价快速上涨的直观感受和直接表达。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感慨--钱真的是不值钱了。人民币的购买力水平显著下降,对国内居民来说人民币贬值了。
在2011年1月5日到6日在北京刚刚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民银行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最先提出的便是"稳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人民银行将物价的稳定放在工作任务的首位,这一方面充分表明目前的物价的确是处在一个不太合理的水平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民银行着力调控物价的决心。
2、人民币对外升值
同时,新一波的留学热,反映出的却是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持续升值。2010年1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中间价为6.6349,同比上年的6.8279,降低了1930个基准点。再看这近半年来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上图)--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虽然有起有伏,但是整体来看是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态势非常明显。自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币值就一直处在上升状态,至今为止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3.2%。
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影响并非是绝对的好或坏,其中有利也有弊。首先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币值升值增强了我国的购买力,对外进行投资和购买外购资产都会更加便宜;而且,如果存在继续升值的预期就会有更多的资本涌入国内,这不仅可以抵消由于成本增加而减少的投资额,并且还有可能超出原本的投资额;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人民币升值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仅如此,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出口产品数量减少,同时进口产品数量增加,两方面同时作用可能改变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甚至于使得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时,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减少和国内生产的减少还会使得就业减少,带来失业增加的问题;人民币升值还有可能加剧资本出逃的情况,由于在我国市场存在利用汇差套利的机会,会有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市场,若是人民币继续升值,投机商就可以拿到大量的收益,使得大量的资本外逃,造成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这对于整个亚洲乃至世界都是巨大的经济冲击。
二、人民币内贬外升的成因
对于同一种货币来说,其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当是一致的,然而人民币的这种内外不均衡的状态的存在有着其特殊的原因。
人民币对内贬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量,这也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下,国际市场的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急剧上涨。同时,今年我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天气时有异常致使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不仅如此,由于去年房地产政策收紧,大量热钱流出房地产业,而这些热钱又流入其他行业,特别是农产品方面存在着热钱的恶意炒作。同时又由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趋势,土地、资本、劳动力流出农村,一方面使得农产品产量降低,另一方面又使得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主要是经济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加。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2007年更是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一直表现得比较坚挺,由于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际投资者更多的将美元资产转化为人民币资产,使得让人民币需求增加,推动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利于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利于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而且增加了外币的供给进而使得本币升值而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为获取利益而给人民币升值所施加的压力,这些国家基本上有一个公共点就是与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他们一方面希望人民币升值使得他们的商品能够更多的进入到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同时希望借人民币升值的这把利刃来挤压我国出口商的利润:在合同协议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无疑会给我国出口商带来经济损失。而政治因素主要是指汇率成为了一些政治团体的利用工具,一方面借之打压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用之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
三、总结
作为极具国际化潜力的人民币,面对着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困局,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尽量保持币值的稳定,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深化汇率改革,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坚挺性、国内物价的稳定性之中找准平衡点。相信,在汇率自动调节的机制下,在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下,国内的通货膨胀将得到一定的抑制,人民币的币值也不会继续大幅度的增长,而会保持一个合适、合理且合时的水平上。人民币的这种困局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相对统一的均衡状态终究会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曹勇,《人民币内贬与外升的错位格局困境》。财经透视,2010年10月。
[2]关志雄,《通货膨胀与汇率升值并存的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世界经济研究,2008(6)。
[3]张新东,《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硕士论文,2009年11月。
论文摘要;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外资银行开始了和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激烈竞争。由于外资银行这一新竞争者的进入,其对我国的银行业乃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市场竞争的加剧上,更多地则体现在由新竞争者的进入而带来的新经营理念、新技术等方面。本文就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被取消一年后,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开放人民币业务对国内金融市场及中资银行的影响
在2006年12月11日,作为对加入wto时所做承诺的兑现,我国政府于当日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公布之日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废止了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随着旧法规的废止和新法规的出台,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实施对象的该条例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1)推动了新法规的出台,完善了政府部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机制
在新的《条例》中,通过对法人银行制度自然存在的优缺点的分析,我国政府对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以“法人银行导向政策”为根据,实施对从事人民币业务的不同法人身份的外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并对其所从事的人民币业务的范围有不同的限制。其目的是鼓励并引导在华机构网点多、存款业务大,并有意进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国银行将其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
(2)推动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世界化、国际化
根据《条例》中所规定的实行“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外资银行要进入中国可以采取不同的商业存在形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实力雄厚但由于我国管制而持观望态度的外资银行的进入。这样,可使我们根据国际金融新业务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金融业及时调整政策,无论是从产品上,还是企业理念上都能够和国际市场接轨,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3)降低了国内金融市场世界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注册的法人银行由于受母行经营影响小,使其能够较好地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链,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在世界化的进程中所受到的由于其他各国发生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局面的发生。
2.对中资银行的影响
(1)对中资银行内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中资银行实体形态的改变。《条例》规定,外资银行可以以不同的法人身份进入国内市场。由于考虑到对于新进市场的适应性、风险性等因素,部分的外资银行初次进入国内市场所选择的方式都为入股国内银行。以2005年为例,其中一年内进入国内银行市场的外资额几乎为此前十年间的总和。这就使得在今后在谈国内银行是“中”还是“资”已没有了明显的区分标志。
第二,银行业间人才的流动。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其所需要的经营人员在数量和本土化程度上日趋明显倾向于中国本土员工。因此,导致了他们对我国优秀金融人才的争夺。并且由于文化的因素、福利待遇、内部机制等诸多原因,中资银行现正面临着大量的优秀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的威胁。
第三,经营理念的改变。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6年11月12日起,我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限制已经取消了。因此,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竞争已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人民币业务上,还在中间业务方面展开了竞争。并且从市场发展来看,竞争力的衡量也从原有的单一因素“低价位”发展到现在的以效率、服务等综合因素来进行比较。
(2)对中资银行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原有顾客群体的流失。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和管理体制,更为国内的消费者带来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完美的享受。同时,我国消费者从多年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使得国内的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商家的时候,尤其是在选择服务行业进行消费时,对商家的评判依据已从多年前的看资费到现今“更希望享受服务”。
第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现今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的数量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现有的一百多家。并且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被取消,我国境内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竞争已由原来的“三足鼎立”进入了一个新的、含有大量竞争者且相互之间激烈角逐的“战国”的时代。其激烈程度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竞争者的数量上,更具代表性地是表现在——已渐成熟的市场理念和稳定的经营体制中如何不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中资银行面对新竞争者的对策
1.优化中资银行机构的布局。
中资银行发展至今一直走的都是“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以此理念来布局网点和设立分支机构。而外资银行则是依据最大程度获取利润设立网点和分支机构。因此,国内银行开拓业务时,应从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关注程度和开拓新业务的力度。
2.加快金融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由于我国金融科技相关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在现代化的金融技术手段上运用上与他们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大金融技术开发力度,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产品,加快推广运用,从而获得后发的优势。
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为规避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机制,靠健全的机制提前预警、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以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吉晓辉.经营人民币业务对我行的影响[j].中国城市金融,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