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论文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体制改革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从管文化到办文化――实现政府身份和职能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其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对文化生产和流通领域直接、严格的管理。传统文化管理体制过于强调文化作为思想教育手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忽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趋势。面对新的文化发展形式和要求,原有的文化体制不断暴露出种种不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应有的进程。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统包统揽。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许多国有文化生产单位按行政领导或少数所谓专家的喜好进行生产,缺乏活力,缺乏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实现政府身份和职能的转变已成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实现文化经营单位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制,必须首先实现政府从“管”文化向“办”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调控”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文化行政部门只承担审计、监督、规划等行政职能,把政府职能与文化生产功能分开,文化企业单位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转制。为了实现政企分开,需要建立一个国有资产授权机构负责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这种文化资产公司承担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通过该机构行使国有文化资产出资者权利和法人产权,这样实现了所有权、财产权、监督权分离,从而明确了投资主体与产权的关系。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同时,必须转变政府的事业角色,把一些事务性、技术性的职能下放给文化事业单位,扩大它们的自,实现政事分开。加强文化领域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发挥群众文化组织在提供文化服务、活跃文化市场、规范行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二、脱官入民――实现文化产业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政府直接办文化,国有文化单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文化单位的运行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文化和市场是完全隔离的两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外文化不断涌入、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新形势,一些国有文化生产单位逐步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文化事业单位依靠政府财政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则成为一段时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这种单纯、僵化、凝固的生产管理机制,一方面使政府长期背着沉重负担,另一方面使文化事业单位产生依赖心理,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活力,使文化生产队伍庞大而臃肿,表演形式亦缺乏变革,趋于单一和老化,已远不能适应多样化、新型化的市场需求。

这就必须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文化经营单位实现企业化转制后,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文化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实现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健全的内部经营机制。就外部环境而言,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文化管理职权,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等。就内部环境而言,当前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树立文化产业观念;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树立竞争、风险、人才、法制、效益等观念。二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随着文化企业产权的流动和资产的重组,各文化产业部门可灵活地选择租赁、股份、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甚至拍卖出售。选择哪种经营方式要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各种经济成份或投资主体责权利的合理划分,有利于优化经营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益。三是实现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要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旧用人观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为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的文化人才提供合适的舞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用人环境,留住和吸引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拔尖的专业人才,确保优秀人才不流失。

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营销,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都要面向市场。要认真分析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努力生产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叫得响、卖得好的艺术精品,特别要形成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品牌;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盘活国有文化单位的沉淀资产,解决国有文化单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问题;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坚持国有文化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方式,大胆吸收民营资本与外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支持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三、由点到面――建立“文化特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方式的转变

从改革的路径选择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建设文化特区要具备四个特色:

(一)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文化试验区。作为提升中国文化发展自觉性和科学性的战略平台,文化特区建设以新的理念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并以文化为先导和动力,激活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和一体化发展,使特区制度、管理、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全面提升。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先行区。建设全方位多领域综合配套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在市场准入制度、审批制度、文化投资融资政策、文化事业改革、公益文化运营改革、人才政策、文化国际化、文化走出去、文化监管、文化微观组织等方面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把特区打造成在大中华圈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发展高地、创意产业集聚中心、文化艺术先锋区。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争取允许民间资本在特区进入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站)、网络视听服务等目前受限的文化领域;创新准入机制,争取特区在文化领域拥有较为独立的行政许可权,进行行政许可事项改为“注册制”、“登记制”或“备案制”的改革试点;实行区域进入无障碍制度,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国内任何电台、电视台、报刊社等文化单位,均可在特区设立分支机构。创新文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社会组织的审批注册制度与双重管理制度。改进文化企业创业环境,修订或废止阻碍企业公平发展的政策规定。

(三)文化开放合作前沿地。在保障文化安全和文化前提下,在文化开放合作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双向的文化开放合作格局。打造跨境文化合作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基地、文化国际化窗口区。深化国际文化合作,推进人员往来、文化产品进出口和文化活动交往便利化改革,赋予特区更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审批权和文化交流自。推动建设特区文化圈,实现特区与周边城市在文化资源、文化分工、文化市场的共享与合作。

(四)中华文化形象展示区。依托地方特色历史人文、现代文明元素,把特区打造成中华文化集中展示、传播基地。将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着力发展特色文博业、文化旅游业和原创艺术.以会同古村为切入点,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民间博物馆群”、“艺术收藏品展示交易中心”、“原创艺术基地”。依托地方文化产业园,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实验基地”,打造成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强有力的工作把文化体制改革的蓝图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向有明,王玉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07).

第2篇

我国已加人WTO,作为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将使我国经济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当中,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挑战与任务。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人世后我国从对外经济,制度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三个方面面临的机遇;第二部分:人世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第三部分是人世后我国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入世后政府体制改革

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的出口产品和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和地区中享受多边、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同时,我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将获得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与改革方面的参与权。我国可利用WTO的贸易争端纠纷的机会,即在发生较大的与他国的贸易纠纷时,通过多边谈判和国际贸易纠纷仲裁程序去协调和解决,从而可避免一些单方面贸易报复所产生的向题。

(一)有利于我国的制度创新

加入WTO后,要求我国遵守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给了我国一个制度供给主导性起主要作用的国家产生制度变迁需求的强大压力,这必将促进我国的制度创新。

WTO规则包括(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四个附件。附件一包括:附件lA即货物贸易多边协议,附件lB即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附件二包括:关于战争争端解决规则及程序的谅解。附件三包括:政策评审机制。附件四包括:民用航空器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国际奶制品协议,国际牛肉协议。这四个附件中,前三个附件对所有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第四个附件只对接受成员具有约束力,对未接受的成员不产生任何权利和义务,因此又称为复边协议或诸边协议。

为了与WTO规则和各项协议相适应,我国已对《著作权法》、《商标法》、《对外贸易法》、《保险法》等等进行修改。在货物贸易方面,需制定《反倾销法》、《反补贴法》、《电子商务法》。在服务贸易领域,需制定《外汇管理法》、《旅游法》、《投资基金法》等。在全国人代会修改和制定法规的同时国务院也加快了大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使之与WTO规则、协议的规定相一致和适应。资料显示:目前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已清理了2300多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一些废止的法规已经公布,其它的将陆续公布。上述的一切标志着我国的制度创新将进人一个新时代。

(二)有利于我国高祈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加人WTO后,外资将更多地以风险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国际资本把占领经济制高点、抢占前瞻性领域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随着竞争优势向知识和技术的倾斜,跨时空拓展技术应用正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未来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它不仅会成为中国全盘经济的制高点及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而且技术力量和市场前景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取得参与资格后,意味着拥有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将满足中国长期发展战略需要。

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已出现大幅下降,但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能,形成了大量的增值机会,延伸了资本运作范围,国际资本已经将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列人了全球最具价值的市场之一,正逐渐加大投资份额。从我国人世前WTO的谈判可以看出来:外方十分渴望扩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也提出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扩大市场份额、以特定的基金形式投人运作等要求。这些外资可以以风险投资形式实现对我国的资本扩张,进而带动国内民间投资向风险资本的转化,造就足够多的市场参与主体,形成高技术企业发展必须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国际资金本身构成新的投资主体,直接扩充民间资本比重,增加民间资本数额,形成有实际推动力的资本支持。

另外,加人WTO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外留学人才的回国创业和原有科技人员创业。据统计,海外华人有近三千万散布在世界五大洲。海外华人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高级技术人才就有十万。海外华人尤其是留学生数量多、质量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否争取他们回国创业或者为国服务,关系到中国技术产业发展前途。

二、入世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加人WTO必然牵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其中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服务业的现代化是结构调整中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否完成,将直接关系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状态和趋势。

(一)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

我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仍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其基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行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与加工贸易相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等级不高,高技术含量产品市场上占较大比重的是进口品。因此,这几年中国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替代进口品。这种替代进口不是对进口品设置政策性堡垒,而是利用市场开放型经济:一是开放市场,允许外国制造业产品进人;二是从国外进口技术和中间品,生产替代进口品;三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建厂。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工业低水平严重,在加人WTO的条件下,差距扩大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追逐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低于其水准的制造业可能被发达国家扼杀。这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经济全球化的严重挑战。应对的路径只可能是发挥后发优势,瞄准现代最新技术和产业,直接发展现代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就是要跨越一个技术时代,直接进人现代技术时代。

因此,我国在加人WTO以后面临的结构转换任务是,抓住时机根据现代化的目标推进产业升级,其基本要求是国际分工结构由目前的比较利益结构转向谋求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进人新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结构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由此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产品和服务进人中国提供巨大的市场。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中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中国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20多年虽然相对增长速度较慢、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额仍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农民收人低下的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的突出问题。在加人WTO后,农业在短期内将是受到冲击的最大一个部门。以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格比较为例,见下表:

上表清楚表明:(l)我国农业产品中的大宗产品,即谷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没有优势;(2)在我国经济作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豆、花生及其加工产品豆油、花生油也不具备优势。面对外国农产品进人,中国的对策不一定是以同样的产品针锋相对抢夺市场,而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一部分低效益的谷物生产,转向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例如园艺产品)。这同时意味着主动让出一部分市场给国外产品。

(三)服务业的提升和服务业的现代化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也低于制造业。中国的服务业的落后不仅在于其总体比重低,还在于其结构处于低水准。目前在服务业中占较高比重的是进人堡垒较低的运输、餐饮、娱乐、房地产等。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25%左右。而具有主导性、现代性的金融、保险、通讯等行业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则严重滞后。

根据有关协议,我国将在2005年允许外商独资银行经营银行零售业的全方位服务业务,并开办人民币业务;人世后国外券商和基金公司将进军国内市场,以合资的方式设立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三年后持股可增加到49%。允许国外保险公司拥有50%的股份。初步分析,加人WTO对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中资银行的呆坏账没有完全处理,储户的流失可能会导致其流动资金短缺,从而引发财务风险;(2)由于大量呆坏账存在,加上员工素质偏低,在缺乏透明度情况下积累的金融风险在人世后外界力的作用下可能成为威胁金融安全的主要根源;(3)中资银行优秀人才的流失;(4)在资本市场上,对A股和B股市场影响存在巨大差异性,对游资的监管成为一个要害问题。

三、入世后我国政府的主要任务

加人WTO后面对的是机遇、挑战和任务,实际上“锁定”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即中国必须朝着开放的市场经济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我们承诺的时间表也锁定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迫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快改革的步伐。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1.以产权多元化改造国有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对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要严格控制。除保留少数必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外,大多数起支柱作用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应改造为产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二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其中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特别要注意给国内私企充分的“国民待遇”。

2.建立国资委下属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实现政企职能分开,保证国有资产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内增值。

3.建立一个使中国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新机制。其要点一是企业家职业化,把经营者同公务员分别开来;二是建立企业家市场。企业家的选择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企业家的劳动力价格应由市场评价,并由企业按照其绩效、风险、责任来自主确定,而不应由政府来确定,不应同外资企业的工资待遇有很大的差距。以市场化的选择、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和“59岁现象”。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其中包括民营经挤和外资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比重小,实力弱,很难承接和填补国有经济的退出部分,也很难支律起“多元化”的一极。

现实中,我国作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有数百亿的境外投资进人,它们都是私人资本。多年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大私营民营企业表现出了国有企业所无法具有的活力和效率。法规也已制定了保护个人独资企业的法规,但仍然存在许多避垒,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融资方面的不公正待遇。许多国企和政府工程尽管决策失误、浪费严重,造成资金大量损失,经营长期亏损,无力偿还借款,却仍然可以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继续从银行获得信贷,而民营、私营企业却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同时也得不到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等。其次,在市场准人方面的歧视。实际经营领域中,准许国有经济进人的行业有80多个,准许外资进人的行业有印多个,而准许国内私人和民间资本进人的行业只有40多个。

(三)国内市场壁全有待消除

国内经济在许多地方及行业中依然存在着对国内产品和投资的种种壁垒。形形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这些国内的地方和行业壁垒,不仅阻挡着外地产品的自由进人,而且使用行政权利为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提供庇护。所有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在诸多方面,还面临不公平、不公开的市场,最终不会培育出具备现代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因此需要各地各级政府树立新观念,转变旧职能,培育市场功能。

(四)以信息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产业为先导产业,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之成为兼有“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双重特点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如纺织、轻工等产业。

3.大力扶植高科技中小企业,充实鼓励风险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给予他们一个全面发挥的机会。

(五)迅速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

1.把握最新的管理理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特别是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再转向智本管理;由你死我活的刚性竞争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柔性竞争;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重视无形资产;由传统的营销系统转向网络营销;由被动的适应环境转向主动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企业组成的科层化、凝固化转向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和虚拟化等。总之,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更新观念、跟上新的管理形势。

2.以国内外先进企业为样板,推广追赶战略和标杆管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管理方面的差距。企业应建立进步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杆管理观念,不断完善自己。

3.加强战略管理,建立企业生命理念,加强研发和创新,实施品牌战略,重视核心竞争能力的培植、发展和利用。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1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年至1984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仍在稳步进行,金融开放渐进扩大,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滚滚而来。金融变革和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在国内也遇上了经济发展格局从需求过旺到需求不足的变化。在这种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2.1积极进行金融组织机构的深化改革

今后除应完成机构调整任务,加快新机构同各方面关系的磨合,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发挥新机制的优点,进一步搞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工作外,必须花更大的力气加强金融监管。并把这一工作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运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彻底消除新的亏损的各项改革相联系。商业银行要真正企业化,真正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优胜劣汰。

2.2银行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利率仍处于双轨制,官方规定的利率水平较低,而市场上利率较高,其原因是违约风险贴水较大,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困境,对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降低违约风险,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逐步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按照自主经营的原则,银行有权自定贷款条件。在中央规定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幅度内,银行可根据时常资金供求情况自定利率,灵活调整利率,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实现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

2.3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稳步把握市场开放的程度

金融自由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对我们来说,金融自由化也就是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持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稳妥地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丰富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经验,培养一大批能熟练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精通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财务人才。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民币不但应该实现自由兑换,而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之一。今后引进外资银行的力度会加强,因为中国需要借鉴其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与素质,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积累经验。

2.4进一步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

第4篇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中,企业如何从战略管理的高度重新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培育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财力资源是生产的一大要素,财务管理的本质是理财。何谓理财,简言之就是应用财务机制,实施财务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做到开源导流,搞活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我们曾历经过计划经济时代,如果用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过去,可以这样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依附政府的行政职能而生存,企业的生产经营几乎完全由国家确定,用钱的多少由国家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一切赔赚由国家财政担当,企业的任务就是按国家的指令安排生产经营,无论谁经营好坏都有饭吃,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财可理,唯一的财务观念就是,按国家财政的指令性要求使用自有资金。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职能也将向高层次和科学化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经被完全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彻底分离,政府职能从企业脱出,企业职能将完全回归。在国家“保大放小”宏观调控格局之下,为数众多的企业都将面临自择生存之路的严峻考验,不可谓不触及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的界限完全淡化。资本金制度在企业的建立,形成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资本结构多元化。企业资金筹措、收进、付出,不再定格于国家财政规定的极限之内,而完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控。这对于企业内部理财的“内功”无疑将是最大的考验。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是一帆风顺,企业往往遭遇不测的概率增大,诸如资产的总量失衡、营运效率低下、经济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走入资不抵债的绝境等等。能者生存,败者亡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产物。严峻的现实迫使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去面向市场的变化,盘活存量资产,确保资本有效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不言而喻,经济环境越是复杂纷纭,企业理财活动越是备受关注的重心,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将日趋突出。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完全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长期形成的单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必须转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同时并重的经营方式上来。由此,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营运资本为核心,投资决策为重点上来,重新构建企业的成本、质量、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机制。这将延伸财务管理的活动环境,大大丰富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过兼并,改组后的企业集团,规模日趋庞大,内部机构复杂,经营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既要各司其职,但又要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统一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管理机制,而这一纽带作用正是通过企业的理财活动来实现的。总之,定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总结长期财务管理实践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迫使国有企业“移髓换血”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经营方式都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发生变化,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当好企业经营拓展的先行官和坚强后盾,已成为客观要求。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财务管理在现代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转变观念,树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经济核算思想,完善财务管理运作的手段,使企业真正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健康发展。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了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置和资本的有效运用,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近几年一些国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都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资产重组与资本经营的大胆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者,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资金投向“主配角”关系错位,至少是决策障碍,形成事与愿违,出多入少或有去无回。现实就是如此,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已呈多元化格局,单一的经济活动的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企业要在竞争中活得下去,或比别人活得更好,管理者们的眼光就必须随时觅寻和盯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适时调整投资方向,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向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优势产业(产品)开发方面。显然,投资决策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

剥去商品、资产的外壳,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营运、回收等保值增值的价值运动过程。企业管理不仅关注商品生产和商品的营销,更注重资本的流动和周转,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资本化运动的质的含量更显得重要。资金运动表现出其不间断性的特征,并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段上,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但企业任何一个时空阶段的资金存量(从物质载体上表现为资产存量)总是有个合理的度,并保持着相互之间的最佳比例,这个比例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才能盘活资金(资产)达到保值增值,这是财务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投资决策是关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高战略决策,其作业点应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衔接。

二是进行经营项目的科学论证。充分估算投资项目的总成本,资本回收期限,目标效益等,以确定资金需求量和筹资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资本投资运行的风险分析。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的拉动,单个企业资本营运又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投资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客观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的理财部门必须跳出闭门算帐的土围子,面向市场调查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四是制定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指导纲领,投资规划包括企业的投资目标、投资总量、投资成本、投资效益、配套措施等。企业投资规划的作用就在于指导、调控投资行为按正确的轨道运作,确保投资目标实现。

总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将作为彻底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按上级意图安排资金的被动行为,企业投资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份额的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占有市场的份额越大,企业从社会平均利润中获取的利润额就越多,企业就越有活力。因此,它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可以这样说,投资行为导向着企业的命运,现代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投资目标而奋斗。注重科学投资行为内在的巨大能量,摒弃以投机取巧,甚至钻国家产业政策的空子来谋求一时之利的心态,是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所应有的本质特征。投资决策体现企业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

3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对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的管理。

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显著区别之一。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管理的内涵是以市场为背景,以资本投入决策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财务调控为手段,对企业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显然,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轨变形,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新型机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应以价值数据信息为网络,连接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各个内部管理分系统,发挥既服务又监督两重职能作用,推动企业内部各部门按照各自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有机联系地运转,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应包括收集企业内部资本运行及资产存量信息;组织资金效益分析;制定存量、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方案论证;内部财务反馈等。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总目标及构成项目,收集归类各种财务信息为财务决策和分层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其次,对各类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和组合,通过可行性论证,制定财务决策预选方案。

再次,制定与决策方案相配套的管理调控措施。调控措施要体现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统一和协调的要求。财务决策包括企业筹资、融资、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其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须经企业最高管理层审定后付诸实施。

第5篇

摘要: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层面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拓宽了路径,新的市场环境在造就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冷静面对挑战的同时亦要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品的质量产出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生存有着极为缜密的联系。

关键词:文化企业 体制改革 资源配置 挑战 机遇

从1996年到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概念已经是第六次出现在中央的文件中,在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之一的民营文化公司的生存问题是我们不可规避的话题。影视产品、文化旅游、动漫产品、音像出版等诸多文化产品都是有民营文化企业制作和出品的。而从其他角度分析不难发现,相对于国有或者国家控股的大型文化公司或者传媒集团而言,民营文化企业呈现出资金力量弱小和产品产出质量较低的尴尬态势。于是乎,数量众多的民营文化企业如何在体制改革的洪流中持久地生存并不间断地为社会民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是当下亟待解读的核心问题之一。

市场资源自由配置导致民营文化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文化传媒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条件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文化企业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风口浪尖。其挑战主要来自改组或者重组的国营或者国家控股的股份制文化传媒综合性集团,这类大型企业在文化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的绝对资源优势将实力相对弱小的民营文化企业打压到市场的边缘。大型文化集团的不断出现排挤甚至攫取了民营文化企业并不宽裕的市场生存空间。

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系数增大。持续不断且足够份额的融资能力可以视为企业在市场博弈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对自身带有资金密集性企业属性的文化企业来讲尤为重要。毋庸讳言,企业融资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在表层意义上彰显自身的信用价值和融资能力,而是运用充裕的资金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一个文化企业只有在其产品的市场行销获得文化市场的认可的时候,才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构筑良性循环的企业信誉。

产品制作资金短缺。不能高效地配置文化资源是民营文化企业在产品制作层面的主要制约瓶颈。当下文化制作的现状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大型文化集团公司占据众多的文化资源,包括文化创意人员、制作人员、产品的市场包装和营销人员,同时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文化资源在被大型文化公司占有,同时以“驴打滚”的聚合方式无限制膨胀;而一般的文化企业,尤其是综合实力一般的民营文化企业对优质文化资源的占有量极为有限,处于文化资源配置市场的边缘位置。我们知道,对于一部影视剧来说,除却导演、编剧、演员和摄影等主创人员以外,服装和美术对其视听语言的整体外化形式和受众的视听感染力起着重要作用。导演冯小刚的《夜宴》中也出现了标志权利和欲望的暗红色与灰黑色,把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特征进行了符号化的解读。民营文化企业较少占有文化创作资源的境况的出现与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对文化市场和文化资源的垄断有密切关系,但就中小规模的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而言,“一些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金钱至上”。[1]其视野的狭隘性和投资的盲目性也是造成其文化资源缺失的重要原因。

文化产品产出品质低下。这种境况的出现可以视为民营文化企业不能有效资源配置投入资金和无法高效聚合文化创作资源的结果。民营文化企业若不能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应对庸俗、低劣的文化产品的产出问题,将无法实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进而陷入融资断裂――资源缺失――产品贫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文化改革的非常时期,新的体制和市场环境在为民营文化公司带来诸多挑战和生存问题的同时也为他们的长远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而这种机遇对于在文化市场对垒的民营文化企业来说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刺激下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开始进行大量投入,社会力量和外资参与中国文化经济发展新格局已开始形成。”[2]换言之,如果能够把握好当下有国家宏观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即可占据有利的位置。论及文化体制改革对民营文化公司的造就的发展机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来论述:

其一,准入门槛逐步降低。文化生产自古至今都是一个有异于其他生产方式的领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时发展是我们对文化这一特殊存在形式的全新认识,也是我们文化体制改革所要努力地方向。就当下的文化市场环境而言,国家已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促进各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3]民营文化企业可以进入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品营销的等整个产品链条的全部领域。

其二,税收政策对民营文化企业倾斜。国家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在税收层面体现的最为明显。国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同时对其营业税进行免收,大学生自己设立的美术工作室、动漫工作室、影视工作室等都在国家税收照顾的行列,此举减轻了民营文化企业的竞争压力,在另一层面上,提升了文化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

其三,市场参与度更为广泛。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文化市场中来,税收改革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活动空间,基于以上发展契机,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参与度亦有着质的提升。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文化工程,民营文化企业可以与大型的文化传媒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利用特定的文化功能载体在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资源要素集聚等方面的优势”[4]进行企业间的强强联合

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民营文化企业来说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挑战与机遇并存。民营文化企业只有以积极地姿态应对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够充分地利用和把握现有的发展机遇,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动力。

注释:

[1]王合清.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亟待破解的几个难题[J].理论视野,2011年第3期

[2]顶康权.创立硬品牌 增强软实力――关于无锡民营文化企业的思考[J].江南论坛,2009年第6期

第6篇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 一体化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75-03

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就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可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必要且紧迫的。自2006年国家启动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已完成以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相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系统,即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系统,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存在许多弱势,如脱离专业、行业实际、特色不鲜明等,在这种情况下,重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建设总体设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高职院校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进程的核心动力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观, 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 而维持人文素质教育的纽带则是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人文课程和人文讲座;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舞台是各种异彩纷呈的校内外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全面贯彻“一体化”理念,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将广义的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成为有个性、具有思维能动性的、向善的以及有境界的人,最终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因此人文课程体系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一) 系统设计

1.明确改革目标。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忽视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课程体系目标,重新融合包括原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并形成合力,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整体设计理念。为确保“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教育设计理念,将思政课程、人文素质社会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相互整合、融通,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理论一体化、考评一体化、动静结合、综合性、全面渗透等原则,通过模块化系统设计,构建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活动熏陶、知识拓展、内化修为),服务于专业、体现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以学分为纽带促发四个板块的联动,通过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时时、处处、人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模块化系统设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对接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主要通过实施一系列课程教育,使学生具备学习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审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做事、会生活、宽视野的人才。根据系统论观念,将“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视为一个由许多独立的次级子系统构成的体系,这些独立的次级子系统是指课程体系中以担负某个共同培养目标为功能的几门课程的集合,成为其子系统,它通过内在耦合关系建立为一个基本课程子模块, 简称“课程模块”。“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对应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设置七个模块,同时,通过共享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具体如下图:

4.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整体设计上,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目标建立、课程设置、密切社会等三个方面,既强调社会责任,也大力鼓励发展人性,追求共性也兼顾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考核方式等进行不同的选择,学生通过对课程、实践、社会服务等项目进行不同选择,实现个性与共性之和谐发展。

(二)整体解决

通过构建“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拟从整体改变高职院校目前的一些现状。一是进一步明确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的教育理念;三是进一步将人文素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进一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体现服务专业的宗旨;四是整体解决人文素质课程的资源包括师资的配备与共享、办公、教学场所、实训设备的共享的问题。

(三)合作共建

基于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开放性、综合性、过程性、职业性等特点,以共建合作的方式构建就成为必然的途径。合作对象包括学校内合作与校外的合作共建。校内合作有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二级学院(系部)的合作、与职能部门的合作等;从合作方式来看,这种合作共建是全过程的,有共同承担项目制订方案、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共同推广成果、共同进行监控反馈、共同进行教学资源更新等。校外的合作对象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社区等,合作共建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合作单位的资深人士到高职院校承担人文素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合作共建课程、开发教材、实训基地等。

(四)资源共享

通过构建“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最大化地整合与人文素质课程相关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开放融合学校内外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系统,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通与共用,实现“1+1>2”的和谐共生目标,包括师资队伍、优质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教学硬件设施、图书文献及电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整合与共享。

二、“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组建团队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要建设国际水准、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专业培养的需要,通过逐步开展“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等系列项目改革。组建专业化、合理化的新的教学团队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整合已有团队资源基础上,组建新的团队,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以课程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依托,构建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工、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打造团队良性发展机制,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形成各部门参与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实现大思政、大社科和大文化的目标。

(二)调查研讨

随着高职院校各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立与专业教育对接、具有职业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改革也迫在眉睫。统一思想,制定改革目标等都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除编制有关课程建设和开发的针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外,还应通过座谈访问征求专家及其他学者的意见,通过查阅文献法在校图书馆和网上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相关著作、期刊,搜集材料与相关数据,从实际出发,为课程建设方案的制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设计方案

“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需要贯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确立“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计划构建服务于专业,体现高职特点的育人一体化、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不同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以学分为纽带促发课程模块的联动,开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具有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方案,以适应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整合资源

构建新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实现全面育人。新的课程体系把人文素质实践课程与学校的素养工程相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把人文素质教育和学校党团群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互整合,融为一体,实现全过程育人。人文素质专职教师与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师,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队伍,从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共同承担学生大文化育人工作,实现全员育人。

(五)推广应用

可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制定“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获得学校职能部门的核准通过,在校内推广应用。第二阶段,在校内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完成第一轮的修改调整,争取有针对性的在全省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应用;第三阶段,在全省推广的基础上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体现“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高水准及其效益。

(六)评价反馈

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多方位的评教制度,注意与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等的不断沟通,听取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认真听取、汇总、分析学生评教意见;建立教师评学活动制度,通过任课教师主动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以及举办教学团队与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座谈例会,交流“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持续更新

“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持续开发,不断更新的过程。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调整。作为改革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包括课程的开发建设、师资培训、网站基地建设、教材开发等工作也要连续跟进,并及时更新。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夏,王莉芬,李晓衡,刘志明.地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J].高教论坛,2011,(7).

[2] 贾灵充,吴杰.地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及其优化对策――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3] 郑群,朱晓倩.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0,(12).

[4] 张建,姚红.基于职业发展贴近职业生涯建立双轮驱动的高职素质课程体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第7篇

一、文化工作完成情况

㈠出色完成全市重大文化工作任务,不断提升开封文化软实力。

精心参与组织承办 “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活动。参与组织4500件文物及展品参展、600件拍品拍卖、80篇论文学术交流,为群众鉴宝1000件、300人次,完成了市博物馆改造、宋都御街牌楼的修缮工程。依法征得伊朗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馆藏精品参与展出,元青花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等国宝文物精品,让国内外来宾和开封市民大饱眼福,引起省内外媒体网络广泛关注。通过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把七朝古都开封建成一座享誉海内外、集收藏活动与收藏经济开发为一体的有较大影响的收藏文化发展基地,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切实抓好新郑门遗址“城摞城”博物馆的项目开发。开封地下构成的“城摞城”奇特景观,是世界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为进一步发展宋都古城的历史风采,在市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地抓好项目开发的各项工作,组织制订详细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案,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材料,邀请相关专家召开研讨会,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与澳大利亚裕万责任有限公司投资方广泛接触谈判,签订了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书。“城摞城”博物馆的项目开发,对丰富开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位,推动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认真做好第25届花会文化活动组织工作。组织举办了菊会开幕式大型鼓舞表演《万人千鼓庆菊会》和菊会大型文艺晚会,举办花会文化活动20个。特别是开幕式大型鼓舞表演《万人千鼓庆菊会》,汇聚市属五县五区1000名鼓手、1000面盘鼓,擂响开封,激越豪迈,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全力组织好“文艺精品”《清》剧的进京演出活动。接到市委、市政府复排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晋京演出的任务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清》剧晋京演出作为文化系统的中心工作,相关领导及全体演职员牺牲春节长假,不分昼夜组织排练,加工提高。3月7日、8日,在首都北京天桥剧场为全国“两会”演出,受到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广泛赞誉,宣传了开封,展示了开封文化风采,《中国文化报》以整版篇幅宣传报道了演出盛况。 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彰显良好势头。

第8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04-02

科技期刊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如报刊体制的改革走过了推进内部制度创新、创建多种经营格局的过程,正朝着以资本运营为助推剂迅速实现媒介规模扩张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未来五年将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用“改革、发展、创新”六个字概括了“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科技期刊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评价“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是发生了大改革、大发展、实现了大变化、大跨越。

截至2010年底,全国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组建,45家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1]。相比之下,科技期刊的改革步伐则明显滞后。

二、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期刊是科学评价、学术交流、科学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积累和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之一。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虽然从数量上我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不是期刊强国,总体实力偏弱,科技期刊发展仍面临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落后,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拥有期刊总量9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将近5000种,占了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以编辑部形式存在,是为主办单位科研发展服务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发展结构上表现出散、乱、小的局面。编辑部作为主办单位的一个小部门甚至一个小组,人员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所出版的期刊一般都是单打一。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种类较多,但由于这些期刊大都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而且没有严格的定位,所以重复办刊的现象严重,不同的刊名,但是其内容与形式上却大同小异。

(二)发行量小,市场认知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种类在5000种左右,种类与数量虽然不少,与其他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总体水平较差,市场发行量较小,整个科技期刊市场呈下滑趋势[2]。

由于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发行受众范围较小,所以发行量普遍不大。据有关统计(见表1),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在1000~3000册/期,约占总数的41.6%;发行量在万册以上的科技期刊仅占总数的4.5%。

(三)学术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

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的被引频次36万次,影响因子32;而我国的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也只有5000次,其中多数还是自引,影响因子最高的仅达到2。[4]我国科技论文年发表量有几十万篇之多,虽然近年来被SCI和EI收录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约80%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也就是说,发表的论文并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科技期刊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仍普遍偏小,由此导致大量高学术水平的稿件流向国外。

三、对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分类推进体制市场化

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是指在开放的科技期刊出版市场中,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实现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的一种机制。从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的情况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已经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他们已经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国家文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他们将如鱼得水,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二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拼搏多年,只是没有取得市场经营主体资格的科技期刊,通过体制改革,确立这些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使其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完全行为能力,改革的形势将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三是由各类事业机构或直接由政府支持运作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目前占大多数,并且多为学术期刊,生存基础薄弱,直接转企改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即使将科技期刊出版定性为经营性活动,多数已也不具备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应分步推进,对这些期刊可由各行业集团组织出版实体,也可由学会组织出版实体,而不搞一刀切,不划时间节点。因为条件成熟的、具备实力的必定会借改革的大好形势主动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经营集约化

所谓经营集约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经营要素的重组来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的经营方式,包括质量经营、规模经营和人力资源经营等[5]。大力量推进经营集约化就是要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的集团,通过调整、重组,把出版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6]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对非法人单位的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集团组建自己的传媒实体,主管单位将属下的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定位,搭建组稿、发行、广告等资源平台,打造行业的科技期刊品牌和出版实力。如卓众出版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实例。2003年他们成为新闻出版总属的改革试点单位,将分散的期刊和报纸资源整合,成立了杂志社,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目前国内多种品牌期刊,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期刊也可根据期刊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按照自愿组合、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行业内有市场发展潜力,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期刊进行集约化的组合和多媒体的整合,向科技期刊集团化方向发展,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如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的期刊航母群,属下有100多种期刊。

(三)重点打造国际化期刊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需求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国际范围内学术期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和期刊管理者广泛的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曾经感言,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它的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还要大得多。如果我们国家有很好的实验室,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却没有相应有影响的期刊,是不全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科学技术竞争中,我们国家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要把学术期刊办好难度就更大。目前看来,用五年或十年时间在我国建成几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实验室是可能的。但是,要办好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也许还远远不够。

影响国际化对大多数期刊来说是遥远的、甚至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很多科技期刊目前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高品质的稿源匮乏;另一方面处于保密问题,很多科技期刊只是在国内发行,稿件的保密审查非常严格。因此打造具有国际化影响的科技期刊应有重点、有目标,不能盲目国际化。比如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许国期刊一般应立足国内,而对基础科学来讲,特别是主流学科期刊必须国际化,要面对国际作者和读者群体,这些期刊从发行、编委组成、作者、衡量标准等都应国际化。

目前,我国下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尽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已明确,但是面对科技期刊的复杂性,改革还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加强思想观念转变,把握期刊定位,打造品牌期刊,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风格,灵活转变内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有效的机制运行下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2] 赵恒.论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改革思路[N].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2010.

[3] 孙明.武夷山.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第9篇

【关键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

我国推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由来已久,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将文化企业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确定我国体制分类改革的思路。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召开,确定了9个省市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试点改革,这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体制试点改革。2006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思路和方法,会议确定了89个试点地区和170个试点单位,文化体制改革范围扩大。2011年6月2日,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上释放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信号,首次明确给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事业单位将分类改革,目前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转成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财务工作对转制单位尤其重要。

一、转企单位的现状

由于文化事业单位由政府主办,根据国家计划进行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机构的设置由政府批准,人员列入国家事业编制,以至于它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领导风险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与改企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由于事业单位不用面临企业等单位在经营中的风险,以至于管理层和财务人员都不重视财务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财务人员安于现状,由于不用去创收,财务人员只要把收入、支出审核无误后记入账中,就算完成本职工作,知识结构体系老化。

二、转企中应注意的财务问题

(1)搞好清产核资工作。转企单位在转制方案获得批准后,应依照有关规定提出清产核资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厅备案。转制单位应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抽调财务、审计、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等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制定清产核资方案,对所拥有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各项负债和净资产进行全面的查实核对。一般应以转制方案获得批准的前一个会计月末作为清产核资基准日,清产核资工作应在备案后六个月内完成,并按规定将清产核资结果报主管部门和财政厅。转制单位要根据财政批复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2)进行财务审计。转企单位在清产核资结束后,要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改制财务审计。转制单位对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在审计过程中,财务及有关人员要积极配合中介机构。审计结束后,转制单位要与中介机构充分沟通,根据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应调整会计分录和财务报表。(3)资产评估。转企单位在财务审计结束后,要聘请具有国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整体的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主要是因为物价变动而造成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较大,采用国家规定的方法对资产进行估价。转制单位将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结果上报主管部门确认和财政厅备案后,根据评估报告调整账务,同时结束旧账,建立新账,执行相应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三、转企后的财务管理

(1)调整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及资金管理。转企后要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要把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中,使它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要有效地预防财务风险,还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应对的策略,在风险来临的时候,使企业遭受的损失最小化。转企后的财务管理也要跳出微观,实现宏观视野,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办公条件,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配合改制的进程。建立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各项期间费用;加强财务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宽筹资渠道,填补资金缺口。转企单位要把预算作为重中之重,把它当作组织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使资金收支严格纳入预算管理程序中,对无预算支出要严格限制,对大额资金要实施跟踪监控,以确保转企单位的资金有序的流动。(2)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转企单位要组织对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企业化财务管理知识和有关工作规范,提高其会计核算水平,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转企单位会计人员工作的重点必须转变,要从简单的算账、记账过度到参与企业的预测和决策上。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中,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管理和法律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财务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了解利用国家有关转企改制的政策来为企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胡惠林.论文化体制改革[J].开放研究.2005(4)

第10篇

5月27日,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三次理事会议暨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高峰论坛召开,论坛对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奖和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本次会议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报业杂志社承办,来自全国党报、地市报、行业报、都市报以及地方报协的理事、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是中国报协历届理事大会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奖和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论文奖的评选重点是考察各报社在推行创新管理体制下,管理水平、办报质量、经营效益、发展速度等方面的成果,从全国经营管理较高水平的报社中择优评出。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传媒集团有限公司5月28日在拉萨举行成立及揭牌仪式。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首家国有文化试点单位,传媒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12年1月,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同意成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经过近5个月的紧张筹备,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公司注册、人员架构等前期工作。

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整合了报社的经营资源,优化了经营部门,组建了广告传媒公司、物流发行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和文化旅游公司,公司业务将覆盖报纸广告经营、物流发行、报亭运营、信息传播和文化旅游等领域。

国际传媒

《华盛顿邮报》陷入空前困境

据美国《福布斯》网站报道,华盛顿邮报公司公布了其第一季度的收入情况,来自报纸部分的收入形势最为严峻。这一部分在该季度损失了2260;5美元,较之以前下降了8%;特别是在印刷广告方面,总收入降了17%。

与此同时,报纸发行量下降:周日版邮报销售量下降了52%,平日版则FN了近10%。

同时,数据显示,《华盛顿邮报》的Social Reader的月平均用户(MAU)从1740万下降到920万。这是邮报吸引Facebook用户从邮报上阅读和推荐文章的一个应用软件。这个应用程序是公司最有前途的新产品之一,是公司吸引新的年轻用户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经营方式。

电子版推动美国报纸发行总量增长

5月1日,根据美国报纸发行审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上六个月的时间里,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报纸的读者数量都有所增长。从全国范围内看,在618类报纸报告中显示,电子版及印刷版报刊的平日发行量上升了68%;同时,在532类报纸报告中,周日发行量上升了5%。

平均来说,目前电子版报刊的发行量占各类报纸发行总量的14.2%。据《纽约时报》报告显示,其发行量升幅73%,而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子版发行量上升的推动。事实上,在《纽约时报》的平日订阅者数量上,电子版用户已经超过了印刷版订阅者。

趋势苗头

传统媒体一季度广告市场创近5年新低

来自央视市场研究(CTR)的调查显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传统媒体刊例广告同比增长仅为1.4%,创近5来新低。

电视媒体在第一季度虽然仍保持着强势传统媒体的态势,但广告刊例花费增幅较去年同期增长17%大幅回落,仅为1.9%。

电台媒体虽以同比增幅9.9%继续领涨传统媒体,但较去年同期39%的迅猛增速也呈现出大幅回落的态势。报纸方面,受广告资源量减少侣%及地产、交通行业广告投放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报纸广告较去年同期跌幅达6.3%。但在互联网品牌、电信运营商的高增长带动下,邮电通讯业整体快速增长,该行业进入报纸广告投放TOP5榜单。而杂志广告投放增幅最快的仍是个人用品行业。

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降至30%

曾经作为主导客厅娱乐生活的电视现在却沦为摆设,行业机构艾瑞咨询获得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面对个人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的开机率仅仅为30%,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电视,电视已经成为客厅的一个摆设。而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

彩电制造商一致认为,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把消费者重新拉回到电视旁边。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TCL集团品牌管理中心市场总监陈冰峰表示,云电视的出现会重新吸引年轻消费者,然而事实上情况并不乐观。

CNN收视率跌至近十年以来最低水平

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3日报道,根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的结果显示,去年对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来说注定是失败的一年。2012年4月CNN的收视率是近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1年4月的数据显示,CNN在任意时段内拥有平均451,000名观看者,远多于同为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428,000名。但今年四月份,平均观看人数下跌至357,000,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收看人数。

CNN全球范围的大半财政收入源于它的收视费。根据SNL Kagan的媒体分析家德里克一贝恩(Derek Baine)的分析,他怀疑收视率的降低会导致CNN收视费将自今年开始出现减少。

地方传媒动态

江苏新华报业和台湾旺旺中时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就开展友好交流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从今年7月起,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旺报》将每周报道一次江苏新闻,其内容由《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提供。双方今后还将互派记者进行经常性访问交流,并互派记者报道两岸重大活动。

台湾报业公会理事长、《中国时报》总监林圣芬说,由于工商业交流活跃,台湾与江苏有着特别的渊源,苏台媒体人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台湾民众对江苏信息有很大的需求,两大集团的合作将促进信息在量和质方面的提升。(王晓映叶明生)

第11篇

关键词:文艺院团 经济体制 地域性 财务管理制度

一、引言

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通过凝聚文化共识、发扬民族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达到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文艺院团要想转变窒息的文化内在传统旧机制体制,必须在适应时展的要求下,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大胆破解文艺改革难题,在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对企业效益进行经济转移,财政部门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资金扶持,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赞助文化的建设,以此,既可以弥补部分财政拨款不足问题,又能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使社会资产的资金流向合理规范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双重保障。但因财政问题的一些不合理管理给吉林省文艺院团带来以下这些问题:

(一)维持院团生存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政策性补贴和较少的经营性演出所得的收入。政府的政策性财政补贴成为了各个艺术院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投入和产出呈反比。院团除了各项高额的支出外经费所剩无几。

(二)一些不固定的社会资助费用,不管是资助次数还是金额都非常的少。所得经费只能用于投入较少的艺术创作和简单的文化生产,职工的福利待遇或其他补贴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来进行发放。仅能维持职工的基本生活,各院团做了很大的努力,勉强维持,仍旧改变不了惨淡经营、积贫积弱的现状。

(三)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财政制度和管理上的不配套,导致演出一线人员面临着的工资低、生活待遇差、工作环境简陋等问题,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四)演出排练设备落后。现今艺术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先进设置设备是满足观众艺术享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先进的设备无法引进,艺术院团自筹资金引进的部分设备存在着引进总量偏少,配置水平较低的现状,不能达到剧目生产的需要,降低了艺术作品的质量,演出设备更新缓慢,使文艺事业和文化市场发展脱节

三、文艺院团财务管理在市场中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国有改制院团企业化资金的管理,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实施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同时是企业完成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文艺院团必须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确定财务管理在应用与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对财务管理的加强是转企院团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关系着企业在运营运作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的价值能够最大化,文艺院团面临资金短缺,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状况,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只有加强财务的管理状况,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财产的运行机制能够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证现代企业化的文艺院团平稳健康的发展。

(二)融资过程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

文艺院团的生存与发展只在资金的支持下进行的,在融资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所以制定融资决策的关键就是匹配与其相关的经营风险,增加本企业的财务弹性,考虑资金的成本和资信的等级,收益与风险并存,根据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审核资金所属类型,把握融资的最佳时机,尽量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三)财务管理的正确运用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能够保证文艺院团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扩大艺术生产规模,从而将院团做大做强。在协调各部门日常工作的前提下,能够全面系统的反映每一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并根据院团的发展目标,拟定相关的财务管理计划,使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四、文艺院团改制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笔者通过调研认为,文艺院团发展需要实行统一化的管理和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政策。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体制创新、机制转换、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文艺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使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道路永保畅通。

(一)打破地域级别的限制。吉林省应该大胆打破地域和级别的限制,将省级的文艺团体和地方的各个演艺团体结合吉林文艺集团有限公司,将人员重新进行整合,大大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体制机制灵活多变,品牌效应得以充分的发展,促进了吉林省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重组存量资产。改制后院团应与有实力集团建立协作关系,在其人员身份、隶属关系、经费渠道等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和设备等资源紧密合作,双方达到互利共赢。集团公司在确保增值国有资产的同时,组建全新的文艺院团专业人员进行产业运营,逐渐的改善文化集团的综合发展状况。

(三)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吉林省文艺团面向全社会招聘,保证员工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实行员工合同制度,全面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达到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设备现代化、和艺术品牌化,形成以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为主的社会保障。

(四)加强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国家争取专项资金,增加对艺术院团的支持力度和人才的特殊培养,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激发艺术创新活力,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

(五)促进品牌的发展。吉林省通过政府采购、演出补贴、社会各界艺术题材创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艺术作品的创作,培育高质精品项目,大力扶持公益演出,争取走出一条品牌化、市场化、精品化的新路子。

(六)加大艺术表演院团的创作和演出机会。设立精神文明工程项目,政府扩大资金的投入,更新老化的旧设备,重点解决剧目创新和经费补贴的投资问题,提高演出补贴场次,发挥艺术院团的品牌优势,使其有一个创作、排练、演出的良性循环。

(七)改变投入方式,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将过去的财政拨款变为剧种(曲种)项目拨款和演出后的资金补贴及奖励,实行多演多补、少演少补、不演不补的良好态势,实现财政资金由养人向养项目的转变。扩大艺术生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政府要认可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发展规律,从自身政治体制出发,管文化转变为办文化,宏观调控代替微观调控,具体指导转变为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给予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五、文艺院团改制后的几点启示

文化是软实力,是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实力。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人类文化的传承、人的自身素质的提升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要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基本保障,需要协调文艺院团发展建设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营造支持文化建设的氛围,推进文化建设发展,保障文艺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从而保证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一)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抓住中心和重点企业,壮大文化建设的实力。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立足工作部署条件,通过优先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带动其他小型院团的产业发展,提高文艺院团整体的实力。

(二)培育壮大文艺院团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打破旧的机制体制,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并存。

(三)文艺院团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发展原则。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保证细致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省内各个文艺院团、公司之间加强合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政府要加大对改革的投入支持。相关部门在相互协调后出台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建立文化发展创新的专项资金。创造良好的文艺院团发展环境。

六、结语

实施研究改制后的文艺院团的财务管理措施,是文艺院团和文化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文艺院团改制后,保证了原有的财政收支不变,同时享受税收缴纳优惠和政策优惠,通过文艺院团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变文化企业经营惨淡的局面和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从“事业”向“企业”转变的质的飞跃,建立促进文艺事业的内部发展的财务管理政策,使文艺院团自身价值最大化,发挥艺术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吉林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铮.改制后文艺院团财务管理思考[J].长三角,2010(2)

[2]刘巨文.文艺院团财务管理探析[J].经济师,2012(3)

第12篇

 

 

硕士为什么要收取版面费呢?其收费标准又是什么呢?整理以下信息,为您解答上面两个问题。

在解答之前,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些,什么是版面费。它指的是正规学术期刊录用作者的文章后,期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刊发费用。会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总结如下:

1、政策原因。我国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很多杂志社的主管主办单位停止了对杂志社的办刊费用。

2、自我局限。学术期刊不同于商业性期刊,没有广告,也没有发行而获得的盈利。因此只能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用,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

3、供求矛盾。不论是硕博论文等学位申请,还是医生、教师、建筑等职称晋升,需求增加,导致不少期刊供不应求,因此出版社就用版面费来缓解供需矛盾。

那么版面费收费标准有什么呢?

一般来说,期刊的级别对版面费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期刊品味的高低,作者文章篇幅对版面费的收取也有重要影响。总结有如下三条:

1、一般核心期刊收费最高,国家级、省级期刊收费稍低。  

2、同一级别的杂志因为杂志品质的高低,收费标准也有所差异。  

3、同一杂志,因作者文章篇幅、质量差异,收费也有所不同。

当然了,版面费的收取一定是在论文符合杂志社期刊发表的要求,也就是说作者所写的文章质量够合格。否则,即使缴纳再多的费用也是徒劳。 

温馨提示:  

1、好不容易写好文章,在投稿时切勿贪图便宜,而选择了品质不好的杂志,这样晋升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评审产生不好的印象,晋升不成功且浪费了财力。

第13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支柱型产业;对策

张家口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得基础和条件。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抢抓机遇,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改革、政策扶持、园区建设、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做到政、事、企彻底分开,按照职能清晰、产权清晰、责任清晰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市口梆子艺术剧院与市艺术团重组整合为张家口演艺集团的步伐。对已无任何职能和业务的市电影公司,撤销该单位,资产划归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人员按照全额事业单位待遇分流至市直文化系统各单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改革政府举办文化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承办机制,逐步做到集体决策、科学评估、公开招标、依法审计、全程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培育和发展专业性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中介机构和文化类商会,发挥它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维护、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功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首先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上要逐步设立从业人员培训的专项资金,建立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金,开设文化产业突出贡献奖励基金等。要将这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安排纳入全市财政预算,并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变化,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文化产业园区和一些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在税收上,要鼓励一些文化产业发展,如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也可以对一些该市特色的文化产业实施税收返还政策,如每年市演艺集团上缴的全部税款由市财政全额返还市演艺集团公司,保障其改革发展。在金融上,一方面通过政府贴息的方法,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文化产业,积极向文化产业项目发放贷款,促其尽快成长;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办法。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三、科学布局文化产业园区,构建文化产业集约体系

首先要根据我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目前张家口市依托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了蔚县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区、泥河湾文化产业园区、鸡鸣山驿文化产业园区、元中都文化产业园区、大境门—堡子里文化产业园区等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其次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税费减免、配套设施、投资融资、创业培训、中介服务等方面建立完善而稳定的产业政策服务体系,从而为园区内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遵循产业集聚的内在规律。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是文化产业企业的积聚,而不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内一些没有关联的文化企业的拼盘,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顺利、健康、持久发展,需要政府、园区和企业多层面按照产业集聚的内在规律全方位地做好工作。

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这里不仅有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泥河湾古人类文化遗址,开启中国5000年文明的涿鹿三祖合符会盟,还拥有着中国北方佛、道、儒三教并奉的宗教名山,和数量众多、年代跨度最长的长城,目前保存最完整、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鸡鸣驿就坐落在我市。此外,张家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蔚县的剪纸、打树花、东路二人台、口梆子等民间艺术享誉国内外。该市创排的口梆子大戏《合符釜山》、二人台风情剧《魅力家园》、蔚县秧歌剧《剪纸谣》、尚义县二人台小戏《山路弯弯》等5台优秀剧目在河北省第八届戏剧节上获得各类奖项达64个,并全部获得优秀剧目奖,在全省名列第一。大型广场音乐诗画《大好河山》在2010年冀台经贸洽谈会上成功首演,获得台商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因此,要充分挖掘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泥河湾博物馆,张北元中都博物馆,宣化区博物馆的建设,加强三祖文化研究,不断提升三祖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整理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提升蔚县剪纸、张北草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通过举办节庆以及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推出更多更好的口梆子和二人台戏目,扩大音像出版,延长产业价值链。进一步加强张家口堡、大境门、怀来鸡鸣驿城等文物遗存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我市文化资源利用效率。要建立健全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和日常维护制度。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推出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国家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要全部得到抢救保护,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全部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采集等。

五、完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要完善文化人才的管理制度。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充分发挥我市在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众文艺汇演、县级大型文化活动中发现、选拔一批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等特殊文化人才,建立文化人才荣誉制度,发挥其带动作用。其次要创造聚集人才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聚集人才,发现人才。如张家口市蔚县的剪纸艺术可以通过举办剪纸艺术赛事或剪纸艺术展览的形式,聚集剪纸艺人,发掘剪纸人才。最后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快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宣传干事和乡镇(街道)文化站专职人员。要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机制,力争5年内将全市基层文化骨干基本轮训一次,切实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史征.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有效路径改革与战略[J].2012(2):121~122

[2]李建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学术论坛.2006(4):107~108

[3]李安.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J].企业导报.2009(12)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事业;公民权益;政府作用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推进先进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是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现,是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放到与文化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二者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它是由国家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其相关载体。它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融人全球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加强,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观众资源、设备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人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突出显示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只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使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藉、鼓舞人的力量,使公益性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美好心灵、熏陶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事业。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生产管理、服务支配理念和模式发生变化,以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网络为基础,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着手构建以实现社会成员最广泛的文化享有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只是文化事业领域的从业者自己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提升自己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优化的、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影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因素

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投人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有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氛围不够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部分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部分地方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2.人才缺乏,文化竞争力不够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竞争和使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匾乏,有些门类的专业技术骨干流失较为严重,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加之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在管理人才方面,更是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所有这些,都是掣肘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个很大的因素。

3.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主要依靠行政方式来配置资源,文化资源浪费严重。文化服务不是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造成公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状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4.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长期以来,新建的基础设施和新投人的设备比较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多年,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由于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利于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消费市场,提高文化品位。加之有的地方文化设施还是非常简陋陈旧,仍然停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制约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说也必然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

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人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公益性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人,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较弱,不具备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资本的扩张能力。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支撑,成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以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满足和提升市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为目的,通过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发展,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2.坚持以人为本与发展为先相结合。必须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市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加强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改进和完善重大文化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承办和评价机制,对政府主办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引人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人,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推向市场化运作。

4.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关系,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考虑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5.坚持文化繁荣与规范管理相结合。要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文化政策,鼓励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法加强文化管理,整顿文化市场秩序,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安全和有序发展。

6.坚持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研究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路径选择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1.加大资金投人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努力提高全体民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公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目的并不在于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在于是否较好地实现了其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决定了其投人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完成。无论如何改革,政府都不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上缺位。基于这样的理由,加大投人,首先要依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力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基础。其次,要保证把宣传文化事业经费全额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再次,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力度,其增幅要保证略高于同期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加大投人绝不能只是挂在嘴边,各地各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它落到实处。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兴,则文化事业兴。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可以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帮助人们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

3.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工作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必须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养造就成批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人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成千上万优秀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善于利用好现有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要多看特长专长,多看优点长处。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4.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真正确保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来自社会,并向社会成员无偿地提供平等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中获得基本法律保护的领域。为此,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与管理,应该及早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确保社会投人和服务的均衡。二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范文化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行为。三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切实保障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获得有效的使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

第15篇

【关键词】;城市竞争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TU984.11+9文献标识码:A

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力量,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城市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成为各城市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在城市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与进步,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避免文化同化与文化侵略。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提出了关于城市软实力的五大关键词: 形象传播力、文化号召力、政府执政力、区域影响力和城市凝聚力;深圳 2009 年的文化蓝皮书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作了相关论述,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定义为价值创造力、文化创新力、城市文化辐射力、城市凝聚力、城市影响力、城市识别力。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解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探讨使我们一方面可以据此来对城市之间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来衡量各城市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引方向。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五项内容: 文化整合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发展力、文化影响力。

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困境

1、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西方思潮的涌入,极大的冲击了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被削弱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民的情绪波动,思想混乱,减弱了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2、传统文化缺乏现代性因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缓慢或者滞留不前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保持传统文化还是抛弃传统追求现代化这一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影响中国文化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建设。

3、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大多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软硬实力发展极不均衡。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在对外的经济交流中,企业力量小,缺乏文化品牌,没有话语权。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公民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文化的低速发展越来越威胁到整个城市文化的生存空间。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一些拥有权力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党政原则,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这些行为破坏了党纪党风,触犯了法律,还大大损和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威信。

4、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文化维护的重要工具。但是西方霸权主义利用网络传播西方文化挑战其他文化的,同时也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网络还催生了各种低俗文化、腐朽文化、快餐文化,诱发了民众拜金主义和主义的滋长,这对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竞争背景下加强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现阶段,秦皇岛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呈现多样化,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共同存在,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健康的思想与腐朽的思想同时并存。在这样的局面下,想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文化软实力发展,就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复杂矛盾,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各方面的矛盾变化,揭示各种思想文化形成、传播的客观规律,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有力的解答。

加强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民众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对于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于党员干部,要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深刻的理解其内容,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带动群众,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要加强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逐渐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理论认同;对于普通民众,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之逐渐渗透到群众的心灵中去。

2、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城市文化的对外影响

我们应该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纳入城市形象的整体构建中,准确制定文化对外的战略规划,使我们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引起认同。想要提高秦皇岛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应该以周边城市为依托,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提高威望,树立独特的城市形象。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善用我们自有的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出新的文化品种,开发出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产品。同时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养对外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秦皇岛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家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自信。

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要对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闭排外,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封建糟粕视为精华。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封闭落后的愿意,把传统文化说的一无是处。

4、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

缺乏传统文化素养致使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无力的状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了解。尤其是文化发展中的断层致使许多文化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发掘和梳理,赋予现代的解读方式。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及创新管理,

通过管理的加强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理清文化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和市场中间组织的关系,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解决职能交叉等

总之,早日将秦皇岛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名城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张鸷远.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5).

[3]郭继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软实力与传统文化的发扬---析“和谐世界”[J].菏泽学院学报,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