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消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的今天,贷款旅游在人们眼里还属于“奢侈”行为。在当前的旅游消费环境和我国坚持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形势下,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重新启动岌岌可危的旅游信贷业务对旅游业和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市场的难点
国人的务实心态使旅游信贷不被接受
西方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没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来说,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旅游贷款不象住房贷款那般火爆,是因为后者是为了一家人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而前者只是为了逍遥一刻的眼前快乐,大多数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但现实的信贷消费形势并不乐观。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调查,半数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与此同时,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消费群体接受消费信贷的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这多少表明了国人对待生活的务实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阻碍着旅游信贷业务的开展。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肘旅游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的全新理念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消费信贷的瓶颈问题。目前的信贷消费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对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
由于旅游的信贷需求是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并不容易,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满足百姓的信贷需求。
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营业模式导致旅游信贷曲高和寡
手续繁琐令人生畏。消费信贷手续非常繁琐,通常都有十几道关卡,作为消费信贷家族成员之一,旅游信贷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想借旅游贷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也许将来旅游贷款门槛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贷款大受欢迎之际。
贷款业务覆盖面狭窄。旅游贷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旅游业发达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开办,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项业务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当一部分有实力、讲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潜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办理这项业务也只能望“贷”兴叹了。
贷款方式呆板单一。旅游贷款一般都是由银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联合推出,借得贷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现金的,只能跟随银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组成的旅游团随行。旅游者若不想随旅游团一起行动而是想单独自由自在地去饱览风光、指点江山,银行通常会婉拒他的贷款申请。这种单一的信贷模式将大批消费者拒之门外。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对策与措施
健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消费信贷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网络,实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信贷消费,规避金融风险。此外,要支持、引导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置业担保等中介机构,尽快全面启动旅游信贷二级市场,为旅游者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凡涉及旅游信贷消费的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都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贷服务;银行要配备必要的信贷消费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沟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国人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引导其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费。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发展旅游信贷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商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启动和推进旅游信贷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制约症结,加大信贷消费工作力度。保险公司可以介入信贷消费,开办履约保险项目,分散信贷风险。
此外,要密切关注旅游信贷消费这一新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引导旅游信贷消费健康发展。
旅游信贷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消费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市场的启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专家认为,贷款旅游的前景应该不错,刚工作或刚成家的青年人将是旅游信贷的主要选择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销较大,随着出境旅游业务的不断增长,也使旅游信贷显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旅游信贷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许旅游信贷消费也必须经过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会逐渐红火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入世,受到国外信贷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信贷肯定蕴藏着比较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这些年,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悬殊太大。除了极少数高收入者,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阶层。真正需要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积蓄不够、收入较低的人群。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费还不是生活中必须的支出项目。
不少消费者对贷款出门旅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限于贷款手续的繁琐和贷款期限太短,还贷压力太大等因素,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选择贷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的贷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申请旅游贷款的兴趣。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团,要是为了贷款而放弃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间的话,有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考虑办理旅游贷款了。由此看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理上,对旅游贷款仍然抱着一种不办要比办的好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还没有把“旅游”当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还没意识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拓展市场的有效之举。例如,婚庆消费是信贷介入的一个契机,现在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婚庆借贷并不被视为奢侈性消费。在这方面,旅行社就应积极探索。
一些经济学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实行假日休息制度,给国民的出门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较大许可,特别是出境旅游现在已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一次支出一笔数额较大的出境旅游费用,也让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感到无法承受。因此,旅游贷款应该成为不少家庭出门旅游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消费方式。只是旅游信贷在目前情况下要达到升温的效果,需要银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进一步的磨合。比如说,现在银行一般规定借款人必须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所有贷款,借款人每月的还贷负担必然比较重。如果延长还款时间,加之旅游贷款的数额一般不大,那么消费者也就很容易下决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与银行合作,在技术上解决旅游信贷的细节问题,就不愁没有旅游者来问津。可见,旅游信贷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银”—“旅”联手为挖掘未来市场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该抓住个人存款实行实名制的有利契机,尽早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银行间个人信用查询制度,同时简化贷款程序、拓展贷款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从假日经济高峰期看,我国银行业的旅游金融服务已经落后于方兴未艾的假日经济,“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银行业“旅游金融”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银行应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自觉性,突破等客上门的常规,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银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金融的综合开发,多种服务一齐上,促进旅游与金融的融合。
办好旅游消费信贷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旅游信贷将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银行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自身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优势,根据原有客户记录,着手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库,并实现系统和区域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决定旅游信贷的对象和程序,以及贷款手续的繁简。
此外,银行应拓宽“旅游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旅游消费中的服务功能,使旅游消费者“一卡走遍天下”的梦想成真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中间业务仍有广阔天地。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旅游经济中,“旅游金融”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
1.武邦涛,论旅游贷款市场的拓展与风险防范[J],上海金融,1999.11
2.丘祖金,桂林分行旅游信贷营销初探[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2.5
3.江腾、朱燕涛、余桂生,对武夷山市旅游信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金融,2002.5
4.聂绍芳、刘春、廖建军、王国华,衡阳市民旅游消费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期
5.乌兰,假日旅游消费行为探析[J],商业研究,2002,10
国人的务实心态使旅游信贷不被接受
西方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没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来说,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旅游贷款不象住房贷款那般火爆,是因为后者是为了一家人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而前者只是为了逍遥一刻的眼前快乐,大多数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但现实的信贷消费形势并不乐观。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调查,半数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与此同时,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消费群体接受消费信贷的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这多少表明了国人对待生活的务实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阻碍着旅游信贷业务的开展。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肘旅游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的全新理念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消费信贷的瓶颈问题。目前的信贷消费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对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
由于旅游的信贷需求是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并不容易,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满足百姓的信贷需求。
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营业模式导致旅游信贷曲高和寡
手续繁琐令人生畏。消费信贷手续非常繁琐,通常都有十几道关卡,作为消费信贷家族成员之一,旅游信贷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想借旅游贷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也许将来旅游贷款门槛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贷款大受欢迎之际。
贷款业务覆盖面狭窄。旅游贷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旅游业发达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开办,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项业务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当一部分有实力、讲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潜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办理这项业务也只能望“贷”兴叹了。
贷款方式呆板单一。旅游贷款一般都是由银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联合推出,借得贷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现金的,只能跟随银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组成的旅游团随行。旅游者若不想随旅游团一起行动而是想单独自由自在地去饱览风光、指点江山,银行通常会婉拒他的贷款申请。这种单一的信贷模式将大批消费者拒之门外。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对策与措施
健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消费信贷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网络,实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信贷消费,规避金融风险。此外,要支持、引导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置业担保等中介机构,尽快全面启动旅游信贷二级市场,为旅游者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凡涉及旅游信贷消费的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都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贷服务;银行要配备必要的信贷消费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沟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国人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引导其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费。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发展旅游信贷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商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启动和推进旅游信贷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制约症结,加大信贷消费工作力度。保险公司可以介入信贷消费,开办履约保险项目,分散信贷风险。
此外,要密切关注旅游信贷消费这一新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引导旅游信贷消费健康发展。旅游信贷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消费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市场的启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专家认为,贷款旅游的前景应该不错,刚工作或刚成家的青年人将是旅游信贷的主要选择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销较大,随着出境旅游业务的不断增长,也使旅游信贷显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旅游信贷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许旅游信贷消费也必须经过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会逐渐红火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入世,受到国外信贷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信贷肯定蕴藏着比较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这些年,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悬殊太大。除了极少数高收入者,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阶层。真正需要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积蓄不够、收入较低的人群。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费还不是生活中必须的支出项目。
不少消费者对贷款出门旅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限于贷款手续的繁琐和贷款期限太短,还贷压力太大等因素,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选择贷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的贷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申请旅游贷款的兴趣。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团,要是为了贷款而放弃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间的话,有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考虑办理旅游贷款了。由此看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理上,对旅游贷款仍然抱着一种不办要比办的好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还没有把“旅游”当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还没意识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拓展市场的有效之举。例如,婚庆消费是信贷介入的一个契机,现在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婚庆借贷并不被视为奢侈性消费。在这方面,旅行社就应积极探索。
一些经济学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实行假日休息制度,给国民的出门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较大许可,特别是出境旅游现在已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一次支出一笔数额较大的出境旅游费用,也让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感到无法承受。因此,旅游贷款应该成为不少家庭出门旅游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消费方式。只是旅游信贷在目前情况下要达到升温的效果,需要银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进一步的磨合。比如说,现在银行一般规定借款人必须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所有贷款,借款人每月的还贷负担必然比较重。如果延长还款时间,加之旅游贷款的数额一般不大,那么消费者也就很容易下决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与银行合作,在技术上解决旅游信贷的细节问题,就不愁没有旅游者来问津。可见,旅游信贷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银”—“旅”联手为挖掘未来市场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该抓住个人存款实行实名制的有利契机,尽早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银行间个人信用查询制度,同时简化贷款程序、拓展贷款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从假日经济高峰期看,我国银行业的旅游金融服务已经落后于方兴未艾的假日经济,“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银行业“旅游金融”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银行应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自觉性,突破等客上门的常规,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银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金融的综合开发,多种服务一齐上,促进旅游与金融的融合。
办好旅游消费信贷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旅游信贷将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银行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自身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优势,根据原有客户记录,着手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库,并实现系统和区域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决定旅游信贷的对象和程序,以及贷款手续的繁简。
此外,银行应拓宽“旅游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旅游消费中的服务功能,使旅游消费者“一卡走遍天下”的梦想成真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中间业务仍有广阔天地。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旅游经济中,“旅游金融”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研究方法
消费者问卷设计的主要思想是从消费中心城市出发,探索深圳如何在吸引国内外消费者购物,同时期待探索消费者来深圳旅游消费的行为习惯,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入手,对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建议。首先,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设计消费者调研问卷,问卷经过小批量的测试及修正后,进行大批量的随机发放。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配合以访谈。调研对象为深圳的国内外游客及本地居民。问卷的调研时间为2012年6月。本次中文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98份,回收率为99.5%。最终进行分析的有效问卷为325份,有效问卷率为81.7%。在有效问卷的计算机录入中,问卷录入的准确率为100%。本次英文问卷共发放270份,回收242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问卷率为76.9%。在有效问卷的计算机录入中,问卷录入的准确率为100%。全部中英文问卷共发放670份,回收640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率为80.0%。
调研结果
(一)深圳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在本次调查的国际人士中,男女比例将近2:1,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年龄介于25-34岁的对象占33.9%,超过80%的对象年龄介于15岁-44岁。就职业而言,调研对象的职业分布比较广泛,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了70%。调查显示,国外游客收入水平分布广泛,个人月收入水平最集中的是$5001-$10000,为28.4%,家庭月收入水平最集中的阶段为$10001至$20000(38.2%)。收入主要以中高收入的国外游客居多,而国内游客的高收入个体及家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面向国外游客的旅游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在国内人士的调查中,调研对象男女比例适中,以年轻人居多。年龄多集中在15至44岁之间,其中25岁至34岁的被调查者几乎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一半。就职业而言,调研对象的职业分布比较广泛,其中民营或私企职员所占比重最大,为37%,远高于占比第二位的外企职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拥有大专学历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高收入个体及家庭所占比例比较低,58.5%的被调查对象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调研对象只占到调研对象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左右,一半以上的调研对象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调研对象占调研对象总数的比例不到七分之一。深圳旅游者的这一特性充分体现了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充满朝气的移民城市的特色。(二)旅游消费的基本信息1.旅游时间的安排。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约90%的国外游客每年都会旅游,其中超过半数的国外游客每年进行1-2次旅游。国外游客每次旅游逗留时间分布比较分散。超过一半的国外游客选择在寒暑假旅游。深圳应该通过在寒暑假举办更多的消费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深旅游。而国内游客旅游频率都比较低,只有少数人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且绝大部分游客每次旅游的逗留时间不超过七天,旅行时间通常为节假日,如寒暑假、五一、十一或周末,且各假期分布比较均匀。一方面表明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潜力还很大,另一方面深圳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应该重点考虑怎样做更加适合不超过一周的短期旅游,为这些短期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与便利。并且可以选择在节假日开展各种活动以吸引国内各地游客来深旅游消费。2.旅游动机。大部分国外游客旅游是为了度假(表4),而在选择度假的游客中,选择外出度假的原因各不相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假原因有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所占比例分别为21%和19%。其中度假的原因主要为: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购物、完成率有梦想和逃避枯燥生活,所占比例分别为21%,19%,17%和17%(表5)。在所有调研国内对象中,绝大部分人旅游是为了度假(表4),而在选择度假的调研者中,选择外出度假的原因各不相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假原因有观光休闲(29%)、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24%)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16%)。所以针对大部分游客度假的旅游动机,深圳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休闲项目,并宣传好当地的旅游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当地文化。3.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调查对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进行了评分,1分表示最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4分表示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结果列于表6。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餐饮娱乐设施及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外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平均得分最高的三项是自然环境、餐娱设施和文化底蕴,得分最低的选项为“是否方便带孩子出游”。对于国内游客,影响最大的是旅游目的的的交通情况(4.26)、自然环境(4.11)和当地居民的友好程度(3.92),得分最低的为商品多样性(2.71),但是大家对交通情况重要性的评价不太一致(方差为6.583)。深圳依山伴水,气候适宜,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应当改善深圳的交通情况和餐娱设施,特别是打造当地旅游文化,对本地人做好旅游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三)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分析1.旅游购物的决策行为。由表7可以看出,在影响国外游客旅游购物决策的群体中,亲朋好友所占比例最高,为45%,而导游、酒店服务员、旅游团队成员的比例均较小。从旅游购物动机来看,选择送亲朋好友的人最多,为35%,其次是留作纪念和有实际需要,分别占总数的25%和22%(表8)。由此可见,深圳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应注重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礼品产业。在国内调查对象中,43%的调研对象表示亲朋好友对其购物决策影响最大,15%的人表示同旅游的团队成员对其影响最大.大部分游客旅游购物的目的是留作纪念或有实际的需要,只有很少一部分调研对象表示会因为导游推荐跟风或是追求新奇而购物,这也反映了大部分人还是持比较理性的购物态度。游客在旅游中的人均消费水平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具体调查结果见表9-11。国外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消费水平居中,77.5%的国外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消费小于$2000。67.4%的调研对象表示,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例低于20%。国内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消费不高,一般不超过3000元,4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9.2%。54.3%的调研对象表示,其旅游消费支出中,购物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低于20%。由此可见,开发游客购物还是很有潜力的。2.旅游购物的场所。国内外旅游购物的地点列于表12。调查表明,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是国外游客最主要的购物场所,旅游购物地点分布广泛,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7%和24%,其次是景点中的商店、超市和百货商店。对于国内游客,选择特色商店的游客最多,为31%,其次是购物中心(30%)、百货商店(17%)和超市(14%),只有非常少的游客选择机场和酒店购物。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引进或在本土扶持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并加强对这些购物场所工作人员的英语培训。3.旅游购物商品的选择。对于国内外旅游者购物商品种类的选择,调查结果列于表13。调查显示,在购买了商品的国外游客中,提及率最高的为纪念品(23%),其次是食品和服饰箱包,占均为21%。只有非常少的国外游客购买了珠宝(6%)。在购买了商品的境内游客中,购买最多的也是纪念品,有30%,其次是食品(21%)、服饰箱包(17%),只有非常少的游客选择了购买珠宝(5%)。这说明珠宝市场潜力还很大。商品质量是旅游购物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本调查对国外游客购物时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旅客进店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打分,1分表示最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4分表示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调查结果列于表14。国外游客在做购物决定时,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商品质量,其次是商品的纪念意义和是否方便携带,最不重要的是品牌,得分是3.03。对于国内消费者,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商品质量(4.13),最不重要的是品牌,得分是2.67,说明在游客做购物决定时,所列七要素都是比较重要的,且价格不是购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了,游客更注重商品质量等因素了。4.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的选择。由表15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内外游客会选择出租车和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其次是公共汽车。相比其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言,我国的租车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选择租车的游客比例为3%。价格不再是人们选择交通工具的首要影响因素。国外旅游者在选择出租车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是打车的方便性,其次是与司机之间的语言障碍(表16);在决定是否选择地铁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安全性,此外,购票的方便性及地铁路线图的清晰度及站内指示的是否易于理解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表17);在决定是否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公交车的频率,其次是耗时的长短,沿途风景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影响因素(表18);在决定是否选择租车时,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得分均值差异较小,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安全性(表19)。对于国内旅游者,在决定是否选择出租车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也是打车的方便性(4.28),其次是车内的卫生状况,与司机之间的语言障碍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在决定是否选择地铁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安全性,且大家对这一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十分一致(方差为0.912),此外,地铁路线图的清晰度及站内指示的是否易于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决定是否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公交站台的路线是否清晰,其次是公交车的频率和是否能够直达景点;在决定是否选择租车时,大家一致认为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当地的交通情况,价格是所有选项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四)推动旅游消费的相关政策调研分析1.旅游信息来源。调查显示,网络是最主要的旅游信息来源(表20)。国内外游客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通过亲友介绍获得旅游信息。因此,加强旅游信息网站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口碑将会是吸引游客来深旅游的有效途径。2.主要支付方式。现金(45%)和信用卡(42%)是国外游客旅游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表21)。之所以有这么多国外游客选择将现金作为其来华旅游的主要支付手段,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外游客对我国的信用体系的不熟悉,以及部分的小型旅游商店或特色商店无法使用信用卡。一半以上的游国内客选择信用卡作为旅游购物时的主要支付方式,其次是现金支付和借记卡支付。在旅行支票支付这一领域,国内旅游市场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在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加快信用卡支付、借记卡支付等支付方式在旅游景点及各主要商业区各大小商店的普及(表21)。3.退税制度。游客对退税制度的态度很不一致。22%的国外游客表示退税将刺激其多购物,11%的游客表示不知道如何退税,如果知道如何退税的话会考虑增加消费,另外有24%的游客表示由于退税太麻烦所以退税不会刺激其多购物(表22)。所以在制定退税制度的同时,应该简化退税流程与退税知识的普及。此外,国外游客对退税比例的看法也很不一致,其中有34.7%的调研对象支持10%-15%的退税比例(表23)。在国内游客的调查中,表示退税将刺激其多购物和表示退不退税无所谓的游客各占28%,25%的游客表示不知道如何退税,如果知道如何退税的话会考虑增加消费,另外有19%的游客表示由于退税太麻烦所以退税不会刺激其多购物,所以在制定退税制度的同时,应该简化退税流程与退税知识的普及。此外,国内游客对退税比例的看法也很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