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生政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微信对大学生造成的认知偏差
微信的时实对讲功能包括短小录音、表情、文字,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由性,并且微信无需付话费,只需开通上网功能就可以通过声音传达信息,让沟通更频繁、更亲近。大学生把这种沟通看作“潮流”,在对微信产生依赖后,将会对他们心理、人格、道德、认知等方面产生影响。在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很容易被误导,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二)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以往大学生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都是通过面对面或文件的传播模式。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互播模式,通过微信的沟通使他们的人际往来更为频繁,所接受的知识面更广,但无疑会产生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多、种类杂、层次不齐等情况,使他们的价值观念难以整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如果学生接受的信息低级、直观且生动,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增加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难度。
(三)微信使大学生痴迷网络
学生通过微信不仅可以增加沟通,还可以向好友展示自己,这种一对多的朋友圈传播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对自我空间的要求,同时又满足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拓展了他们交流的平台,但也为微信网络监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跟风”心理使微信内容产生了趋同的局面,因此,在微信内传播内容性强、激发自我意识的教育性问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偏激理念②。
二、应对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整合网络
新媒体的诞生可方便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院校方面需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让传播的信息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建立。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将大学生的思想主张进行正确引导,同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全面跟进社会进步与发展③。
(二)走进学生、拉近距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是交流困难。为打破这种现状,教师可将所想所感通过微信形式传达给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发出各种活动,将活动尽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图片、语言等丰富的表达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此外,教师加强引导,利用微信使学生聚集网络,在网络上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关怀,提升学生思想教育的吸引力④。
(三)资源共享、共同讨论
微信的红色标注功能使每位学生在看到新信息时基本上都会点开观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来,使他们各抒己见。
(四)安全互动
态度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想要有效的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白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的政治教学可以推动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势在必行。
2不同阶段针对教学,推动课堂高效发展
2.1初一学生正确引导,保持高涨的兴趣
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对于学习的的态度也不一样,初一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于初中的生活和学习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这个时候对学生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逐渐的磨灭,所以针对于初一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兴趣为主,初一的政治课本中很多都是为初一的学生面对新生活量身定做的知识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新奇的教学方式,对于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一起对自己的初中生活进行畅想,让学生说出他们想过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话语中会含有很多有趣的成分,教师针对学生的话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迎接接下来的生活,学生在课堂中无忧无虑的交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到政治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进行自我介绍,说出他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构建起新的朋友圈。很多学生面对初一生活的时候,心中的情绪也是不同的,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情,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良好的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另外,因为学生的心智不成熟,面对生活中很多诱惑的时候经常会手足无措,教师这个时候要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于生活中不良诱惑的影像,并针对性的说出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的解决措施,让学生树立起一个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并且教师可以针对课堂的不良现象进行实际的解说,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更好的体会到政治教学,促使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真实感,推动学生学习的状态。总之,初一学生的政治教学,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政治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政治教学一改以往无聊的面孔,让学生可以掌握一个良好的政治学习基础和参与政治课堂的积极性。
2.2初二学生重塑认知,承上启下好发展
初二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生活,对于初中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但是他们正处于初中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带动学生保持一个高涨的学习态度。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就非常适用于初二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集体之中,推动全班学生的感情更好的发展,非常适用于初二的政治课本,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生活中体会到教材中的知识。而且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中产生的摩擦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尊重的意义,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点。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小组互相竞争的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竞争和合作的意义,从而有效的带动学生初中政治的学习,推动课堂向着高效式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初二政治的知识点,使得政治知识点可以更好的走进到学生的脑海之中。
2.3初三学生查缺补漏,积极备战迎挑战
初三的政治教学中复习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同时学生临近中考,他们心中的存在一定的压力,教师这个时候要帮助学生及时的查缺补漏,进行总结反思式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在学习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表扬学生在学习之中做出的努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以一个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用自己最好的状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3结语
1.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的工作方案,保证引导式教学方案的优化。
比如,教师要进行预习提纲的编印及其复习,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学。通过对良好预习作业的布置,能够为学生的上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奠定其良好的学习基础,也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整体来说,政治教材依旧是比较抽象的,相对于文艺作品,其没有那样的生动形象性。要想学生真正的读懂教材,就需要教师给予认真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好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为了保证高中生的政治素质的提升,教师需要做好提纲的编纂工作。
需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进行整体学习观念的树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重难点内容的标出,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避免出现预习过程中的无重点情况,需要学生养成有重点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预习习题的良好安排,要尽可能地保证预习习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及其现实性。比如在关于商品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命题:下列哪些鱼缸是商品。可以给出家用观赏的鱼缸,大型商用的鱼缸,待售的鱼缸,私用的鱼缸等选项。
3.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业都是书上的,学生只需要从书本找到概念就能完成任务。这种方法比较流于表面,容易导致预习结果的粗糙化,从而降低学生的预习兴趣。我们要分析的是新型的预习习题方式,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习题,新习题的布置讲究的是目标性,其特点一般是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及其现实性,特别是趣味性的营造,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进行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及其做好思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遇到了预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认真的听课,从而解决问题。
二、讲解过程中引导体系的优化
1.在高中政治教学环节中,进行讲解内容的生动化也是必要的,这和趣味性政治习题的布置是相同的意思。
我们的政治教材大多是进行政治概念及其抽象内容的包含,针对这些内容,学生可能很难进行理解。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教学,除了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及其逻辑性的控制,也要保证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典型生动事例的采用,比如寓言、小笑话、成语、小游戏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抽象概念更加简单化,通俗易懂化,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理性概念的深入了解,这样就能保证政治课程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比如,进行哲学的联系普遍性讲解,教师可以以身边的东西为例子进行小游戏般的教学讲解,比如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进行联系普遍性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觉察到身边的游戏都涵盖着深奥的哲学道理,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其心理特点的符合,保证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2.在复习题目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设置的技巧性。
技巧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理论及其实际的联系,可以优化复习题目的设置方式,保证复习习题的技巧性,保证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比如在进行一些政治法律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拿出一个模拟的实际案例,比如身边的人正在损坏你的自行车,你需要怎么办。这种类型的题目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也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的心理隐患,让学生能够应用法律知识来处理身边的事情,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保证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又如,在进行商品基本属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作业,可以以打击商品伪劣为例子: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伪劣产品的打击,从而进行学生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关系考察,并且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起着指导概念教学和统帅作用。不改变教育概念,教学改革将是不可能的。所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改变这一概念,从一开始,所有困难都来自旧观念的束缚和教学改革尝试所有新旧概念教育的斗争。建立一个新概念的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改变,许多困难需要解决。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认识,改变旧观念,树立新的想法。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已经将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进行教育理念创新,促进能力发展,培养创新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催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只是对学习产生了强烈愿望,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材料特性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精心设计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进行深入思考。几年来,我积极努力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在特定的教学情况下,接触到情境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和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问题是人类思维的本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有敢于质疑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独立处理信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打破常规,突破刻板印象。教学中,当学生得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教师应该支持和鼓励,给予及时、合理评价,以便学生敢想敢创新,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3.善于诱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发现、思考、联想、探索的讨程,就是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关注学生的认识问题,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展示学生的才华,始终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生成问题意识,掌握技能题,让学生提出一个清晰目标。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4.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知这一概念也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感知,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也起到重要作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以书本为媒介的条件下去认识客观知识和前人经验。某种角度上讲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便是认知过程。为发挥认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认知策略应用时,很多教师从选择性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练习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等四个方面去实施。也就是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从授课开始教师便应注意对优质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高中政治学习中。
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主要是将教师所讲教学内容在脑海中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不能让教师所讲内容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这样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对教师所讲内容有一定理解与初步识记才会不断堆积政治知识。练习策略主要是指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课上所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精细加工策略便是学生将课上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进行结合串联,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资源管理学习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环境与资源,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资源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他人支持策略等四大方面。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指在学习中,尽量选择优质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全力投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主要是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时间这一因素,尽可能多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并通过时间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努力管理策略便是控制自己,减少玩耍的时间。他人支持策略便是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
三、结束语
(1)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但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恰如其分的的举例,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会同时启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又是思维向新的问题进发的动力。”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们能够把握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2)高中政治教师在工作和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以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扩展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努力把知识学深学透,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生。高中政治的内容不仅有最基本的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有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原理,这些对于学生们来讲都难以理解和把握。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看似难懂难学的理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出来,使只是尽量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拓展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1)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是基础,同时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最大的作用就是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展教学内容,将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世界变化的形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有立足点,也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最深层次的原因。教师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学生掌握好知识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恰当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与生活相关的事实,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把认识过程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到经济部分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一些角色来演绎经济行为,现在都流行网上购物,就可以设计买卖双方在商讨价格,讨价还价的市场行为,同时也把商家的诚信考虑到里面,这样会引起同学们的激烈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基础知识的再现过程,这样同学们一方面学到了经济学知识,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学到了作为商家要经营诚信的道德品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后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现实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便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转变原有教者的角色,而是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学生被动授课的形式,也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出来。因此,教师应结合现实的教学问题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找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某个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谈论,让学生开动脑筋,让古板的教学模式变为探究性学习。激烈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激发了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当今时代的高中生对政治学习有一种角色期待,希望自己在政治学习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能够实现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二、总结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红色资源,作为新时期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教育性都具有极大的渲染功效。在革命年代那个大染缸中,每个人都深受战争之苦,可是精神之富有,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后来的我们无法比之的。在大环境相对安定的今天,以及外部的种种威胁,恐怖势力、文化渗透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凝聚力的基础工程。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二)道德情感教育功能。红色资源,能很好的对人进行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三)对于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地方高校的文化又代表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结合榆林本地的文化特色“红色文化”与“边塞文化”,将其作为榆林学院校园文化的引领核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既具独创性,也可担当本地的文化名片。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
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将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初高中的政治课,大学的思政课,就像祥林嫂一样,将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反反复复的讲述。传统的说教,早已使大多数人对革命精神的敏感神经变得麻木。如榆林学院思政部组织的课外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周边的红色革命遗址,如杨家沟,小河会议旧址等,并与其建立长期关系,挂牌称为实践活动基地。出发前,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做足前期工作:在参观过程当中,同景点工作人员,当地居民进行交谈,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返校后整理资料,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辅助以PPT,进行汇报。
(二)可以类似于“生存”体验这样的活动开展。利用陕北独特的地利环境,模拟当年的战争情景,生存境遇、物质条件。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演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弱化以个体为中心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会明白中国革命进程的艰辛以及爱国情感的养成。也锻炼了我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能力,学会乐观地看待周遭的环境,将劣势转换为有利条件“重走转战路”,是我们今年暑期活动的主题,我们小分队进入农村,参观了当年留下了的革命旧址,亲耳听到老人们对往昔的讲述,从老人的眼中,从他们讲述的语气中,遥想当年的艰苦环境,让人为之震撼。他们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精神,尤为值得我们学习。也亲历了陕北独特的地形,千沟万壑。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当时的飞机大炮来说,毫无天时地利人和这一说。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真切体会到。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接受了洗礼。
1.1新媒体的概念。现如今,新媒体尚无规范的统一定义,但依广泛的认同来说,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就内涵来说,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以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因而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紧密结合的结晶。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实际出发,本文所指的新媒体主要是基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脑终端和以3G智能手机为媒介的微博、微信、飞信等形式的运用,统称为自媒体。
1.2新媒体的特征。一是交互性与即时性。不是单向性媒体(广播、电视),不是被动接收信息,人们可以依靠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增加感情和黏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正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尤其是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二是海量性与共享性。网络技术的发展,3G手机网络的进步,信息更加丰富、海量,与此同时,信息的共享和互动,更丰富了信息的容量,可以在网络或者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所见所感,这种开放的氛围,使得大家能够共享,并愿意共享。三是多媒体和超文本个性化、社群化。在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上,更显个性化,进而引起市场细分更加充分,人们选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加强烈,满足随时随地进行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交流的需要。
2、新媒体的应用策略
2.1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为核心的接受策略。首先,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三观”,增强信息筛选、辨别能力。其次,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养。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良信息无孔不入,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必须重视新媒体道德教育,力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最后,应不忘搞好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2以微信平台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策略。在这一新时期,新媒体客观上俨然成为信息的重要传输者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开掘和共享信息资源,逐步开发并完善微信平台的各项功能,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不仅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微信平台上切实做到平等、敏捷、细致的教育交流,还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吸引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平台,深度拓展平台优势。院系由长期工作在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带队,以院团委、院学生会的骨干组成专业小组,在新生开学之前,学院就加强宣传,首先会建立班级和学院的QQ群,这就为微信平台构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支持。平台会及时上传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同学们去自由学习,睡觉之前,由各个寝室长带领同学们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言,最后由寝室长提交学习讨论结果。同学们还经常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线交流,学院会及时的进行改进。在微信平台上会及时的通知大家其他的信息,切实关注、关心、关爱同学们的成长。此外,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微信平台了解和学习各种有益的信息,大到国家的时事动态,小到每天的天气等,学生的课程表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查询。
2.3以微信平台内外联动为中心的技术策略。想要占领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就应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构建微信平台上下联动、时刻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体系。在传统媒体中,简报作为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能提供群体参与的契机。飞信直接、广泛地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需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电视能提供各种生动的素材,满足视听感官的需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等优势,组织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中进行讨论,发挥新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目前,学院还要和学生家长们取得联系,努力让所有家长也能关注学院微信平台,让他们能及时地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都学习到了什么,参加了哪些活动,及时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
3、新平台的应用效果
3.1利用新媒体能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由于微信平台实现及时性和互动性,学生在家或是在学校,都可以实现及时的信息共享,及时的学习,及时的互动交流,不再受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学们不必再为了开一个学习研究会议来回折腾。每次的党课活动,团日活动,同学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根据主题,畅所欲言,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通过微信的群聊方式针对同学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讨论,积极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种方式打破了原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端——层级多,效率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是学校通知给院系,院系通知给相关的学生会或团委相关部门,再通知到班级,最后到达学生个人。使用微信平台以后,工作效率更畅通,把原来五层的传递缩减为三层,实现了沟通管理层级的扁平化,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信息的屏蔽和遗失。
3.2利用新媒体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已经成年,但还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不少事情还缺乏有效而准确的判断,还有很强的好奇心,更容易被外界讯息所改变,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心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应用微信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行为动态,并通过微信平台发起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虚拟活动,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抢占大学生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真空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效果。微信平台的效率高,及时性强,受众范围广,我们可以快速地开展及时性强的工作。例如,2012年底,提出“中国梦”之后,我们便迅速地将这一主题内容上传,同学们自觉进行学习讨论,在广大学生之间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3.3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结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大学基本可以说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并学会学习,但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怎样接收这些思想。现在,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可用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将信息直接“说”给学生,还能借助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中的丰裕资源,利用手边的电子设备,做到随拍随传,随看随传,利用文字、语音、图片以及视频,让学习与沟通的方式更灵活,更具吸引力,让学生们潜意识里主动爱上学习。
当代大学生未经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的洗礼,意识不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身承受力与意志力薄弱。不少学生习惯于“两耳与不闻窗外事”,诸事由家长“包办”“代办”,忽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甚或出现家长到学校“陪读”的现象。大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出现诸如失眠多梦、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极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学习处事态度与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生存勇气。当代大学生德育观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影响我国的人才质量,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了。
二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应用的路径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端正理想信念态度,以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方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中的有关延安精神的素材资源,将伟人故事、英烈事迹、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影片等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衔接到系列教学内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课本、进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思想,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以榜样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内涵
张力高校教师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学校须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抓师德师风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在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时,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学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用求是的作风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学生,达到榜样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老师的个人修为对德育水平影响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时展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等,从而为延安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我们党革命历程走的就是基层群众路线并靠艰苦奋斗取胜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艰苦奋斗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身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摒弃“眼高手低”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奋斗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背景下,大学生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服务乡村,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奋斗之路。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在践行延安精神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可以保持大学生干部和党员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够最大范围、最广程度地影响更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通过大学生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根植与传播,培育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4开拓德育教育新载体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选择功能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从原有基础教学出发,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更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方案更改后,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让课堂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并且使学生在进行书本知识学习的时候,可以迸发出新的灵感。
生成教学是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得以开发的,是过程思维模式取代实际思维模式的体现。《后现代课程》是美国著名学家多尔所著,书中提出:“课程本质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是预先准备好的计划,课程中干扰因素的出现是转变教学方向的主要原因”。这一段文字中所指的干扰因素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所产生的新问题、新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情况。从《后现代课程》作者多尔的思想来看,多尔要求人们通过教学过程来从新认识教学,推倒教学过程中的固定要素,从正面解释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整体教学过程的影响,并且把不确定因素加以利用。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多尔最为看重的教学元素,多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只是学生的受教育过程,而课堂的动态生成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不仅是多尔这么认为,我国的大多数教育学家都持相同的观点,并且保持比较高的境界。持有这种思想的学者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们富有想象、感情丰富,并且极具个性,看待他们的眼光是要有生命的高度,对于他们的课堂应该是具备动态生成的。所以说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事先准备好教学方案,在教学的时候机械、反复、枯燥地进行教学方案中的内容教学,而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小细节,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想要的知识。
二、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是对动态生成课堂的呼唤
从我国各个高校近几年来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调查报告来看,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会出现厌烦的情绪。作者从本市几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报告获悉,喜爱学习思政课中知识的学生只有1%,感兴趣的有7%,感觉一般的占61%,不感兴趣的占22%,特别反感的占9%。从思政课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在干与思政课不相关的事,如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交头接耳等,有一些学生甚至是不带任何思政课书籍就进入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目的也不明确,作者询问了很多高校学生,有75%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知识只是为了考试不挂科,只有25%的学生学习思政知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思想水平。从上述的问题来看,造成问题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就课堂教学方面而言,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乏教学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涨,从而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多年来高校的思政课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历史原因和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强调教师中心化和学术权威化,在给学生传授思政知识的时候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教学互动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教师通常都习惯于大面积、大容量的说教式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很少会去调动。可能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某个时期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如今的高校学子,这种教学方式显得非常突兀。当代的高校学子喜欢在学习中探究未知的事物,思想开发、思维灵活是当代高校学子的思维表现,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这两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撞击,不仅晃动了教师手中的教学权威,也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春风的到来,生成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出现在教师的视野中,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平等交流,争取教学知识的互动,其生成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师生之间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课堂生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生对于个性化的理解,通过多方面的实际互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要积极面对,争取将这些负面要素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学生进入课堂接受教育的时候都不是空着脑袋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积累一些学术知识或者生活经验,当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会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抛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人,而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同样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构建动态生成课堂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生成教学的过程当中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小细节,及时地收集和记录,并且把这些小细节合理地生成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思政课生成动态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1.预设要精细
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我国的传统思想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提前预设,如果不预设那么这件事就做不好。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提前对所授知识进行预设,从而达到完美的教学目的,让课堂中不确定的因素沿着课堂周围运行。以上所述的教学预设不是单向的、死板的、严密的、独断的行为教学设计,而是多元的、敏捷的、动态的、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在教学知识重点的时候,考虑到突然会出现的事件和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尽可能多准备几个不同的教学板块,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应机改变教学策略。此外,在教学中还应该考虑教学的弹性,观察“粗”与“细”的搭配比例。课堂生成中的空间大小是需要教师控制的,如果答案单一,就是空间生成太小造成的,反之空间生成过大,答案就会漫无边际,所以该段落中所说的预设并不是指传统的预设。
2.重在宽容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采用独断的方式进行管理,是不能使用动态生成教学的,只有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才可以使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处于强势的一方,而学生在知识方面则处于弱势的一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教师应该用内心的热情去包容并且接受学生个性的、无知的、参差的情感和思想,然后把自身的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灌输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接受教学的时候感到安全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门向教师展开,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动态生成教学才可以形成这种想象不到的教学情境。
3.有效对话
使用对话协作代替知识灌输。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师霸权的体现。对于未知的知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采取一样的心理去面对,采用对话协作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效的过程中不仅让知识得到了传输,还有效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不再感到陌生。
4.评价的多元化
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政治课程的教学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重任,而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来理解与看待世界的时期,他们会慢慢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人与事有深入观察,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与体会。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阶段。教师如果能够透过正确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看待很多人和事,并且帮助大家形成应当有的人生态度,这会让大家更积极乐观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障碍,并且更好的将这些难关克服与跨越。这些都是透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作用与意义所在。
二、人文精神的渗透形式
1.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人文精神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得以渗透,只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合理的组织与创设。政治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于学生基本理念的一种引导,并且能够很好的起到塑造学生的价值体系与是非判断标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要让人文精神能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适当的体现。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的产生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并且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得以形成与深化。在讲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这种人文价值只有成为人文精神的自觉才能体现社会的进步。这样理解与实践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合理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引导不仅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2.教学模式中的渗透
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样可以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设上,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要透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是一个方面,学生自身的知识获取与体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探究,尤其是对于那些富有人文价值的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的理解与剖析。可以创设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大家在课下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这既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深化对于自身人文素养的构建。比如初二教材中的环境问题,倘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仍以不变应万变的用书上枯燥的理论和陈旧的案例授课,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我们的教学也无法达到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这时,如果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了道理——实践应用”的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余通过书本学习、网络检索、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以探索的目光去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去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不仅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加强对于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载体
想要更好的实现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善于对于教学素材展开有效挖掘,要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找到合适的载体,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内容都和人文精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教师要善于对于这些有效的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并且要深化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与体会。这样才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更高,并且有效的在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构建。例如,在和学生们讲到“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仔细分析了案例,与学生合作归纳出了基本知识点: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参与者要讲究公平、平等、诚实信用。进而启迪学生要自觉守法、诚实守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的层面,进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展开对于相关的道德标准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以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为依托,课本知识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载体,也是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所在。只有深化文本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2.夯实教师的人文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夯实教师自身的人文基础也非常重要。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与人文素养,才能够在教学中给学生们传授更多有益的知识,并且给与学生们更有价值的引导与启发。因此,教师在课下应当有意识的丰富自己,不仅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范畴,也要提升自身的施教水平。此外,教师也要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表率。这样才能够透过言传身教来深化对于学生的影响,进而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能够更好的得到形成与深化。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讲信用、平等友爱,教师先要做到诚实守信,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答应过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个人行为、学识、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教师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在课下应当有意识的多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师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能够在课堂上随时、及时为学生渗透时政知识,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素质。
3.构建人文化课堂
课堂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这也是人文精神能否很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的基础。教师在知识教学前应当首先给学生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人文化的课堂将会更加有助于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多进行思考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富有人文色彩的教学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探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于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有效应用,这也是帮助大家更好的形成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个有效学习过程。人文化的课堂才能够更好的给予学生们正面的熏陶,并且让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比如在上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1)让学生画一张自己的画像,并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中的自己。(2)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身边的故事出发,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3)科学评价自己,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灵活的教学活动的构建中不仅给学生们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有意识的拓宽教学范畴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层面。同时,教师可以透过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来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些都会为学生的知识吸收形成很好的铺垫。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主题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片段,这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范畴,也能够让大家对于教学内容形成更好的认知,这些都会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上到《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音乐《活得潇洒》,以此来给学生们传达一种不在意他人眼光,自由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我还会带领学生观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片段,引导学生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此外,我还给大家讲述了美国大石油王的人生历程,启迪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这些都是和教学主题有紧密关联的素材,透过这些素材的引入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也让教学主题更好的得到凸显。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从这些深刻的案例中能够很好的感受到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构成的重大影响,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会更好的得到形成与塑造。
四、结语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
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
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总结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模式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和社会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以学分和成绩作为考核目标,且医德教育课程一般为独立课程,没有与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严重缺乏接受课程的主动性,对医德意识和能力的建立、提升作用甚微。在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淡化了对医务人员的医德继续教育,没有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医德教育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导致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医学生在物质需求、自身发展需求的刺激下淡忘了自身的医德意识,缺乏正确的责任和义务感,从而发生有悖于医德的行为。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整个教育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忽视医德教育在医学院学生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设置课程时,医学院校一般都是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教授。很多医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素养,而一些政治专业的教师又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实际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随着医学院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学生的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和先期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受这些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怀揣“赚大钱”的想法报考医学院校,将医学所崇尚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精神置于不顾。死板的教学模式和口号式的理论学习无法对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培养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缺乏基本的责任心,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面对庞杂的社会关系和意想不到的医疗情景时,便有可能做出有悖医德规范的行为。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基本制度,但市场经济也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在实用主义、拜金主义风行的今天,很多医务工作者将谋取物质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这种风气很容易诱导正在学校以及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的医德信念发生异化。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避开一些社会常见问题,使医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建立的医德信念和原则是片面而薄弱的,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从而发生动摇。
二、加强医学院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医德教育模式
目前,医德教育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整体的教育目标和规划,教育层次单一,师资队伍不完整。医学院校应着重培养和建立专业化的医德教育师资团队,在医学生入校开始,便为其制订整体的医德教育规划。在理论知识上,应把“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中与医德教育有关的内容提炼出来,并结合实际,与关联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参考国内外相关院校的优秀经验和目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融合不同的相关德育内容。注重临床教授时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从理论和原则两方面学习医学伦理学,建立“从医必先立德”的精神。在临床实习中,鼓励医学生接触病人,通过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参与医疗事件处理,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医德品质,从而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设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书面考核应减少客观理论题目,多选用主观化、符合实际的题目,考核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及组织鉴定等内容。设立医德考核档案,规范在校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医德表现,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使学生注重自身医德素质的培养。医学生整体考核结果应包含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和医德考试成绩两方面,从而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德教育双管齐下,医学技能和医德品质协同发展,形成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模式。
(二)更新医德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