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机构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机构论文

第1篇

社会学新制度学派就由对于组织趋同的现象分析进入了组织所处环境问题的理论细分。按照斯格特的梳理,新制度学派将组织所处环境区分为两种类型,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前者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组织的运行,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后者是指组织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等因素,但新制度学派所关注的制度环境主要是社会的共享观念及规范因素,也就是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化和秩序化的、被普遍接受的符号体系及其共同意义。社会学新制度学派坚持认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组织具有不同的影响。技术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行程序满足技术效率,而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也就是采用在制度环境中已被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做法对组织的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例如,企业在内部结构上采用科层制,常常不是出于技术和工艺流程对管理的需要,而是因为科层制已被社会广为接受,如果某家企业不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其在市场上的“合法性”将受到怀疑。因此,制度环境对组织的要求可能与技术环境相矛盾。为了满足这些相互冲突的环境要求,组织的一个重要对策是把组织的内部运作和组织的正式结构分离开。一个组织建立了许多的规章制度却并不真的实施,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为了应付制度环境的要求,与它的内部运作无关,[2]这就使得组织内部可能存在毫无实际意义的结构分化。为了更明确地反映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组织所具有不同的影响,弗里德兰和阿弗德提出了组织环境具有多元逻辑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每一种组织环境都有一个中心的逻辑,包括一系列的物质实践、社会关系和符号构成,这种多元逻辑之间可能是互补也可能是矛盾的。社会成员便可能利用不同的逻辑来满足自己的目的,有时符号和规则被内化并提供趋同性,而有时它们又成为个体、群体和组织利用作为变迁的资源。[3]这样,组织环境问题又派生出逻辑问题,而这些不同组织环境及其派生逻辑在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看来,不仅存在同时并存的理论可能,而且正在社会中实际发生着。

二、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环境与逻辑

补习教育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对着两种不同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而且两种不同环境同时对补习教育机构施加合法性约束,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技术环境要求的合法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经营型逻辑,而制度环境要求的合法性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服务型逻辑。

(一)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技术环境与经营型逻辑的生成

组织研究者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没有任何组织能够自给自足,组织必须在与环境的交换中获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而组织领导者必须为组织制定出有效率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这一交换过程的顺利实现,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技术环境”就成了传统组织研究中较早诞生的一种理论发现,也集中反映出早期组织研究以组织目标达成为核心的理论诉求,如早期的组织研究者迪尔曾将技术环境定义为“与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有着潜在联系的所有环境的总称”。[4]补习教育机构由于多为私人投资兴办,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从所处环境中获得足够资源来维持生存和发展便是该类型组织的首要目标,也是补习教育机构所面对技术环境的最重要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组织目标,补习教育机构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交换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布迪厄认为劳动时间的积累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共同实质,也是它们可以相互转换的根据”,[5]具体而言,补习教育机构的运作过程是通过知识讲授、经验传递和技能培养等具体内容来实现机构成员身上所负载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进而获得财富性收入。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是一种新型的资本存在方式,“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6]掌握文化资本的社会成员,也是“文化产品”的所有者,但他们只有通过进入类似补习教育机构等组织,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补习教育机构所处的技术环境就是一个交换环境,一个供两种不同资本形态相互转换的资本转化场。经营型逻辑是指在补习教育机构与技术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趋于以成本效益为机构行为特征的组织规则。从组织合法性角度考察,经营型逻辑表现为结果的合法性,即机构行动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7]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率就成了其中的关键。在经营型逻辑的主导下,补习教育机构的组织者重点在机构运行中的成本和收益环节进行控制和处理。在成本方面,面对场地费用和员工工资两部分最大支出,补习教育机构的组织者们都极尽节省之能事。面对场地费用,在笔者调查的20家补习教育机构中,仅2家使用自有房屋,其余皆为租用房屋,且20家机构中有19家使用民宅作为教室,其余1家使用商用写字间作为教室,教室的隔墙、水、暖、气、电、通信等各种设施均为居住用房使用,完全达不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8月8日颁布修订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的教学空间要求,可以说“办学条件”颇为简陋,而这种“人为”简陋的背后自然节省了场地费用的大笔支出。面对员工工资费用,在逐利观念的驱使下,补习教育机构的组织者往往并不雇佣文化资本含量较高的优秀“教师”,而是在满足补习基本要求的情况下雇佣普通“教师”,以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时的转化率,这也是当前补习教育机构中在

校大学生充任“教师”情况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在收益方面,补习教育机构更是直接地表现出了经济资本优先的经营型逻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补习教育机构的组织者常常会在学生的补习周期内加大课程密度,安排较多课程,以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收益,甚至于,一部分组织者全然不顾本机构成员文化资本的实际状况,将普通“教师”包装成所谓“名师”,进行虚假宣传招生。 (二)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制度环境与服务型逻辑的延续

“技术环境允许组织使用基于生成系统制造产品特征的控制手段,产品和服务可以根据相对成本和质量来估价,这就产生了‘结果控制’,制度环境强调的是组织遵从形式理性规范的程度、正确过程得以实施的程度以及恰当结构处于合适位置的程度”,[8]换句话说,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也就是采用在制度环境中已被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而不管这些组织形式和制度对组织的实际运作是否确有实效。虽然补习教育机构具有私人投资性质,但在社会公众的观念中却与主流教育密不可分,这种延续自主流教育的共享观念便是社会学新制度学派论述中的补习教育机构所处制度环境。具体而言,补习教育被学者和社会公众理解为“影子教育”,[9]一种对于校内主流教育的延伸。相较于补习教育的资本转化场特征而言,主流教育则是一个文化资本的输出场,政府投资兴办主流教育机构的目的是通过向国民传递文化资本来提升国民素质,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也被政府视为类似医疗健康、住房保障等社会生活必需品,为此政府对文化资本的“购买价格”和“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以保障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法》第25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厉以宁先生也将义务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视为纯公共物品性质和基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服务。[10]可以说,在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流教育关注平等,惠及普遍的根本特征已深入人心,成了一种社会共享观念,而作为“影子教育”的补习教育,在社会公众眼里也与主流教育不应有别。服务型逻辑是指补习教育机构在与制度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以彰显制度环境中被普遍接受的共享观念、规范因素和符号体系为机构行为特征的组织规则。从组织合法性角度考察,服务型逻辑表现为过程的合法性,即机构行动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共同期待内容的有效彰显,而如何在这过程中提高文化资本传递的有效性被视为其中的关键。在服务型逻辑的主导下,补习教育机构的组织者需要努力满足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期待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与主流教育联系密切。例如,为了响应国家和政府提升国民素质的号召,主流教育日益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一些在传统教学环节中不受重视的音体美等科目逐渐受到校方青睐,在这一客观背景下,作为“影子教育”的补习教育机构也相应出现了一些调整,其中近年来部分补习教育机构增加心理咨询和励志类教育内容就是顺应这一客观趋势的表现。校外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两种环境及逻辑同时构成了对于机构的合法性约束,但两种约束之间并不和谐,而是处于一种紧张和对立之中。技术环境及经营型逻辑要求补习教育机构以工具理性方式展开运作,强调成本与收益,这对于私人投资兴办的补习教育机构而言实属正常,但相对于自主流教育延续而来的“影子教育”特征而言,又可能与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制度环境及服务型逻辑相冲突,因为主流教育坚持消除不公,培育平等精神,主张不能因为收入、身份、种族等各种外在条件而产生差别对待。这种现实存在的紧张和对立逻辑,构成了补习教育机构当下面临的双重逻辑约束或曰逻辑困境,而正是在它们的合力作用之下,补习教育机构实际发生着诸多行为偏差。

三、双重逻辑约束下的补习教育机构行为偏差

在补习教育机构面对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种不同环境时,如何在由不同环境及逻辑提出的合法性要求之间谋得平衡,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便成了补习教育机构选择行为策略时的关键。但碍于这两种环境及逻辑对立甚至冲突状况的客观存在,补习教育机构无论如何尽力调适自身行为,终究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行为偏差,其中主要表现为“行为市场化”和“机构冗余化”。

(一)经营型逻辑约束下的“行为市场化”

面对技术环境和经营型逻辑提出的合法性要求,补习教育机构的行为策略是严格比较投入和产出,努力提高效益,最大化地获取财富性收入。虽然这种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源自补习教育机构所处的技术环境,也符合其组织目标,但若对这一目标不加控制地恣意追求,势必会出现“行为市场化”的偏差。事实上,这种“行为市场化”的偏差已在当下补习教育领域中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主流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如在利益驱使之下,部分补习教育机构投放虚假招生广告,违规宣传,还有一些补习教育机构组织者为了追求补习生员数量的增加,通过贿赂主流教育中的在职教师的方式来求得对方协助招生,甚至于一些主流教育中的在职教师也受到“行为市场化”的影响,公然违反在职教师不得办班补课的禁令,开班办学,造成极坏影响。虽然补习教育机构受所处技术环境影响而存在追求合理经济利益的诉求,但作为以知识为产品的社会窗口行业,如果放纵自身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会使知识沦为金钱的附庸,在社会中形成一股庸俗之风,严重冲击和影响主流教育制度,还会客观上加大不同背景家庭子代间的地位分化,使得补习教育成为催生新的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最终影响补习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服务型逻辑约束下的“机构冗余化”

面对制度环境和服务型逻辑提出的合法性要求,补习教育机构的行为策略是通过调整自身内部结构设置,不断地仿效主流教育内部结构和功能,延续“影子教育”的公众定位。虽然这种与主流教育形式趋同的做法能有效满足制度环境提出的合法性要求,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常常以增加补习教育机构的内部设置为代价,进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构冗余化”。笔者在长春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一些补习教育机构配有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有些机构常年开设针对学生成长的励志课程,而除此之外的一些类似特色课程设置也是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机构组织者对此类现象的解释中却有着些许无奈,明显地反映出制度环境和服务型逻辑的约束和影响。一位组织者曾向笔者介绍,“这些文化课程辅导之外的课程设置起初是没有的,都是后来对眼下主流学校教育中普遍开设相关课程的模仿,因为家长在为学生选择补习教育机构时很看重这些内容,所以很多补习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这些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赔钱设置,因为这些课程都是辅质课程,任课教师稀缺不好找,人工费用极高,很难在这类课程上赚钱。”原本只提供文化课程补习的补习教育机构,其组织目标在于实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但由于所处制度环境的要求而使得补习教育机构不得不在应对过程中不断地“全面”发展,机构设置越来越庞杂、冗余,而冗余的机构设置又必然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支出,最终造成对补习教育机构正常运作的冲击和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分增加的额外费用支出也正是笔者前文中发现“消失利润”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第2篇

一、政府对机构建设增加投入

学前教育是争取教育权利的教育民主化的一部分内容,许多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增加投入。

1.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

许多国家纷纷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制和提供了较大的财政支持。如英国1966年颁布《普洛登报告》,指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区域”;2003年颁发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化》,2004年颁发《儿童法》,进一步强调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忽视,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建立多项补偿教育方案,如著名的“提前开始”与“追随到底”方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把子女送入托幼机构,为幼儿提供补偿教育。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增添了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补贴的条款,1992年这方面经费支出已达15亿美元;美国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端教育计划”所有教育方案的年度预算超过44亿美元,为794000个低收入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服务。在瑞典,所有0~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韩国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可享受一年的幼儿教育。德、法两国幼儿园根据父母的收入情况来收费,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儿童的人园问题,也保证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

2.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如德国的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其中私人办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1975~1990年间,世界私立幼儿园入园率平均增长了74%,并呈增长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政府对私立幼儿园采取的扶助、支持和加强管理的办法。美国相继颁布了《儿童保育法》(1979年)、《儿童早期教育法》(1990年)、《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1990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1994年)等法律、法令,日本也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899年)、《幼儿园令》(1926年)、《学校教育法》(1947年)、《幼儿园教育大纲》(1955年)、《幼儿园设置标准》(1956年)、《幼儿园教育要领》(1964年)、《新幼儿园教育要领》(1990年)等法令、法规,使私立幼儿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美、日等国也通过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对私立幼儿园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了美、日私立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二、机构适应更高的教育需求

随着整个社会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在种类、功能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1.种类要多样

从适应家长不同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加拿大为方便临时外出办事的家长的需要,开办了临时托儿所。印度政府的一项法规根据建筑工人流动性强的特点,要求印度每一建筑工地都要为建筑工人子女专门开办“流动幼儿园”。美国则为双职工子女设立了供午餐和午休的日托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的不同特点,除了为一般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专门为照顾、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残疾儿童中心”(如在加拿大),为弱智或聋哑儿童开办的特殊幼儿园(如在西德),以及为适应低幼年龄儿童发展的需要,法国试办的“温和过渡”

(该机构招收16个月至5岁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逐渐习惯离开家庭到幼儿小集体中来。)和“小小俱乐部”等机构。

2.功能要完善

一是要实行保教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托幼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仅限于保育发展成为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例如,法国招收2~6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母育学校”,在历史上以贫穷家庭子女的健康与安全照料为主,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社会性、教育性与补偿性三种功能并重的机构。日本的“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又称为“认可的儿童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还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弹性环境。在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综合机构发展较快,到2007年8月,全国已设立100所综合机构。日本政府拟在2008年度设立1000所类似的综合机构。

二是要做好幼小衔接。学前教育除了注重幼儿身心发展,也注重为幼儿进入初等教育阶段做准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力图解决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近年来,欧美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美国政府在1989年就提出了“到2000年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准备”,而学校应该是“有准备的学校”。为实现“有准备的学校”,各国最普遍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小学预备班”,或称“小学幼儿班”(英国),其主要特点是将5岁左右幼儿的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最初一级,即初等教育。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改革学制,设置跨越儿童期与幼儿期的教育机构,以实现幼小的教育衔接,如日本正试行“四·四·六”体制的改革试验计划,儿童4岁进入幼儿学校(4~8岁),而后再接受4年小学和6年中学的基础教育;荷兰目前也计划设置专门的机构,将4~7岁儿童的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三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托幼机构的追求目标。美国早期教育协会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认证标准(1984年颁布,1991年修改),这个标准以及作为这个标准的核心概念——发展适宜性教育在全世界影响相当广泛。在此推动下,各国都加强了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研究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决定了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也会提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对师资的要求一般都比较高。美国幼儿园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大学学历,不少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些州规定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形成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师资由省级师范学校培养学制已由2年延长为3年,并且对在职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很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制度。英国教育法规定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是读完教育学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求入学前有半年以上从事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机构发展呈一体化趋势

托幼一体化应当是托儿所、幼儿园两类教育机

构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整合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0~6岁婴幼儿实施全面的保育和教育。

1.加强0~3婴幼儿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西兰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幼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英国1997年开始实施“良好开端”计划。美国1995年将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童及怀孕妇女,成立了开端计划早期项目,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提出教育要从婴幼儿抓起,2002年又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致力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培训启蒙教育师资,制定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为父母、教师和婴幼儿照料人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2.密切家、园、社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第三章指出,“幼儿园要十分注意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各国的幼教机构都重视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使用“家长手册”和“家长布告栏”,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等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美国“开端计划”的参与人员既有教师、保育员、大学生,又有家长、医生、护士,还有营养专家、社会事业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以教师和保育员为主。《家长手册》(ParentHandbook)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条通道。

3.形成一体化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体化管理涉及政府、机构、行政以及教育。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是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立了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原则,对儿童实行统一、一致的教育影响;在行政体制和办学体制的管理上,兼取托幼之长,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实行联邦、共和国和地区的三级管理,并对各自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做了规定,将宏观管理、具体管理和微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2007年初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新的立法修订案,即《开端计划入学法》和《2007年改进开端计划法》,将针对美国0~5岁儿童的保育体系与早期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目标不够统一的体制问题,对开端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联邦政府层面,既要保持联邦政府的责任,也要强化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联邦政府还曾提出把开端计划纳入各个州的学前教育体系,由州政府统一协调发展的建议。如2003年美国布什总统就提出在维持目前标准的前提下,经美国教育部和健康与福利部批准;可以由州负责开端计划。

一些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如英国有“早期儿童优质服务中心”,澳大利亚有“新型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策略”和“家庭和社区振兴策略”,日本有“社区育儿支援中心”、“幼儿教育网”和“幼儿教育中心”。这些机构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运行、早期儿童服务功能、指向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这种整合性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也是学前教育机构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美]乔治·s.莫里森著,王全志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9.

[2]曹杰.周燕.国外学前教育补偿功能的发挥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9~10.

[3]谷忠玉.张文玲.王琪.美日发展私立幼儿园的策略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3):86~88.

[4][7]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6~228.

[5]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90.

[6]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8]刘霞.国外托幼机构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教育导刊,2000(4):40.

[9]呙永会.国外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及培养[J].幼儿教育,2000(7/8):44.

[10]吴琼.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现状述评[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12):3-4.

[11]张民生,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1.

[1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4.

[13]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手册的特点及启示》.218.61.37.85:8080/newchild/detaiLjsp?id=321.

[14]冯永刚.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深受家长欢迎的学前教育机构叫.教育导刊,2007(7):60-61.

第3篇

1.1资金来源

公司建立初期,准备200万元启动资金,其中90万元由创业团队的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筹集,另外再寻求70万元的风险投资,剩余40万元申请创业贷款。

1.2资金运用

①固定资产(成本)投资:租赁办公场所和培训教室的租赁费,另外购买主要办公设备和活动器械,随着未来企业规模的扩大,该方面的投资会相应地继续加大。

②支付职工薪酬。

③前期的广告费用。

④公司开办费。

⑤管理费用。

⑥外包服务费:在公司运营初期考虑将公司网站委托给第三方管理,并且将亲子游服务的相关安排委托旅行社。

⑦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公司服务需要视顾客需求做相应调整,会花费一定人力物力和资金,具体数目要视不同情况而定。

2项目的财务预测定价标准

①主要业务。

②附加业务。

3项目的投资收益

3.1获利能力分析

第三年的两项指标比前两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因为在刚开办时,为了提高市场认可度,推广公司的服务内容,在销售宣传方面支出相对较多(前两年的平均销售费用占总期间费用的65.5%),以至于前两年的利润有所亏,纵观后三年的财务状况,可以看出公司具有平稳持续的获利能力。

3.2净现值分析

经济性评价经常使用的基准报酬率为10%(下同),以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增长率进行调整,此时,NPV=5,385,267.60(万元),远大于零。

3.3内含报酬率分析

计算本公司的内含报酬率结果为55%,远大于资金成本率10%,表明本公司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

3.4动态投资回收期分析

按动态指标计算为:2+670,278.00/1,648,291.00=2.41年投资回收期为二年零四个月。

3.5财务报表指标分析

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较高,表明公司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较强,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较大。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呈增长趋势,总资产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公司能够在保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满足公司内部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投资需要,具有远大的发展潜力。

4项目的投资回报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交际体验;结构学习

在语言学界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国外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交际体验、结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这个教学方法可以归纳成“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

一、交际体验

交际体验应以掌握交际功能为目标,日常生活为重点,语言媒体为英语;交际化外语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些从事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者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形式,还应该包括社会规则。

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交际化外语理论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交际化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2、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对此,英语教师应对交际能力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做更加深人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式进行对比性研究,培养学生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得体的外语交际。

二、结构学习

结构学习要以语言技巧训练为目标,语言结构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学习外语也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过程,成为一种能力。英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

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方式。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外语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结构的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词汇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组句成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交际思想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要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意识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它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对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对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该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别扭,这样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5篇

1、重视元认知策略培训,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内在动力

通过课堂培训或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会主动调适心理状态、设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目标、计划和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并有能力参与自我评价等等,逐渐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达到新课标要求建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元认知策略运用于高中词汇教学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明确词汇学习的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二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三是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效果,调节词汇学习策略。

2、以教学任务为牵引,建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习者词汇能力而展开,即词的音、形、义、搭配本身,以及词汇的语境运用能力和自动提取能力。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辩论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教学任务为牵引,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传授词汇学习策略,通过精心设计词汇学习任务,激活词汇教学。同时让学生不断优化展示语言材料、练习听力会话阅读写作材料、总结词汇知识成果、在活动中使用所学词汇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比实验

1、实验对象

为了检验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可行,课题组选取两个平行班31班、32班进行了教学实验。31班作为实验班,32班作为对照班。31班接受基于建构主义的词汇教学策略,而32班保持传统的授受式词汇教学模式。

2、实验工具

实验工具采用编制词汇水平测试题测试的方法,共100分。前、后测考的词汇全部从教材后的单词表范围内选取并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以确保词汇测试题难易程度与学生词汇水平保持一致,无显著性差异。

3、实验过程

实施前,对两个班级组织前测,并对成绩进行统计。由于我们的研究涉及多种子策略的应用,而词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因此,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检验,跨度三个学期,共13个月,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

4、前后测试成绩分析与结论

使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前、后的两次测试数据(成绩)做统计分析和成绩差异T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4.1实验前的测试中,实验班的平均分为70.09,标准差为11.308,对照班的平均分为69.66,标准差为13.456。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差异检验(T-Test),t=0.185,P=0.853,大于0.05,这表明两个班前测成绩的差异性不显著。说明在教学实验进行之前,实验班31班和对照班32班学生的词汇能力处于同一水平。

第6篇

从上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时代至今,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教育初期的理论基础。早期的CAI是从“程序教学”演变而来,它的创始人斯金纳就是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因此,计算机教育时代初期的理论基础就深深地打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烙印。多年来,基于小步骤的、框面的分支式的程序设计一直是CAI课件设计的主要模式,并沿用至今。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认知主义重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界的信息刺激被动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成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意志和需要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外部信息刺激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至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能一味地靠教师灌输而使学生被动得到,而是要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建构意义”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它要求学生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加工信息的主体,以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老师只是在其中做一些起到帮助作用的工作,主要有: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料;促使其“交流”、“合作”并得到信息反馈,从而在其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等。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却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根据授课内容设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能尽力搜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生动资料(比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甚至实物等),同时,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那么我们的课堂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甚至超过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针对每次教学进程中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比如:提问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竞赛法等,让老师教授、学生自学、共同讨论、主动探索等方式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多样灵活,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建构知识的主动性。3.要使学生可以在各种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把知识加以运用,可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比如,我们在讲解编程知识时,除书本固定例子外,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其它学科(比如数学)的问题或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使之对所学知识理解更透彻、认识更全面、应用更灵活、记忆更深刻。

(二)要重视“情境”和“沟通协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动、丰富的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使其意义建构。“沟通协作”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同周围环境(包括其它学习者、老师和设备等)的信息交互,这种交互作用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起关键的作用,通过“沟通协作”,学习者群体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从而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要重视学习环境(而不是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如文字资料、书籍、音像、课件、网上信息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场所。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意味着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而不是控制和支配。显然,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以上三个方面(即如何以“学”为中心,如何设置“情境”,采取何种“沟通协作方式”)的设计。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凝聚智慧重点完成的工作,也是教师作为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促进帮助者的具体体现。所以,对“学习环境”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部门有效实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切关公共部门发展的命脉,在当今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公共部门的运作和管理,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本投资。”诸多学者已经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但总的来说,少有的学者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论述,本文将试图从这方面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部门如何科学地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垒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公共部门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公共行政部门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具有战略高度的问题。”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上,很多学者和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已经有所认识。大体说来,公共部门人力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本身在公共部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知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赋的自然资源优势已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因为现代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同时,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本优势也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而知识与技能正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而凸现出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也是开发过程。使用与开发具有统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使用都可以达到开发的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的重要性

在重视人力资源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性便得以突显出来。在公共部门中,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共享和模仿的。而惟有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是具有隐蔽性,是不可替代的。即便它不公开,竞争对手也难以模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一个特殊的人事功能只有在配合其它人事功能的情况下才可以成功。但是在公共部门所具备的人力资源并不是一层不变和不可流走的,比方说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并不意味着能够保住他和有效地利用他;即使能够保住他,也不意味着他对组织有高度的承诺。所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公共部门中尤为重要。公共1人力资源管理,既是当今服务竞争时代公共服务管理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向。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将“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

目前在我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词使用频率都很高,而且前者还逐渐地被后者所取代。但事实上。很多公共部门管理者以及很多学者都错误地将这二者混淆起来使用,并未清晰地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在。所谓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奉行管理本位,采取标准化、控制式、非人格化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本主义,实行个性化、开发式管理。因此,人事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截然不同。人事管理制度相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言,对人的束缚要多,而且在过去的人事制度中,明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多重管理、政出多门、单位缺乏自主的人事权等。“在公共管理部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必然发展趋势I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2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相比存在绩效不高、活力不足的通病。在这一点上,在我国公共部门中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标准模糊且主观性强,个人业绩与晋升、薪酬、福利等无直接联系。“中国的政府与公共部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是,由于考核标准主观性强,明确的、定量的标准少,有的单位和领导怕得罪人。从而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且现行的考核主要在行政机关内部考核、测评,缺乏社会化评价和公众评判。许多单位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

三、如何有效实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不过尽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发展上来看都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先进,但是仍不可照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价值取向、适用法律规范、对员工能力与性格特征的要求及相关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单独地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实施问题进行思考。就如何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1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人才机制

由于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所以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求公共部门有才能出众的人才。我国公共部门目前人才制度的落后迫切要求与国际接轨。建立基于市场化的人才机制。“所谓市场化,其本质含义是让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原则进入到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管理体系中。”“建立‘企业化政府’,实现公共行政管理与工商管理互动。”这些都是学者们的观点。另外,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摆脱出来。“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机构自身要转变职能、提高素质,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建设,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经验,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等观点和对策。”除此以外。还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动,切实可行地制订相对应的政策。“人才的国际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只要打开了国家的大门,人才外流就是不可避免的。”

2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详估体系,是程序公正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的物质基础。“政府绩效考核就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考察,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核定。”“绩效测评在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对于公共部门。它却成了‘最复杂且最令人头疼的行政事务’。”

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我们应建立多层次的考核目标,不要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考核目标,而且对考核标准也应该进行量化,根据实际来切身量度。在进行考核过后,针对考核结果还应出炉一系列的薪酬体系和奖惩制度,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

3建立以开发为中心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

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非常重要。只有源源不断的开发利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开发环境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尤为重要。在国外,早已有了对这方面的先行经验。比如挪威政府、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该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为避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流动失衡,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8篇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3.教学手段积极引入微课、慕课教学手段,积极建设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改变教师被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带着兴趣、任务、问题去主动完成翻译任务。

第9篇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第10篇

近些年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父母亲叹息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常常面对自己的小孩感到头痛不已。从报刊杂志上也不难发现不少发生在家庭中的触目惊心的案例,其中因为教育冲突,有关父母亲被子女杀害、子女离家出走、跳楼、服毒自尽等的家长与子女关系不协调的案例,以及许多未被报道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孩子”,都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弊端。具体表现有以下:

(一)家庭教育好走“极端”

第一,家庭教育好走“极端”主要是棍棒教育法。中国有句俗语叫“棍棒出孝子”。不可否认,古今中外,一些家庭“棍棒”式教育也有其积极的作用,的确出了不少人才,但“棍棒”未必就能出人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动不动以棍棒相加,以分数压小孩学习。或加倍罚作业、罚站、罚跪,双休孩子上“家教补课”;或逼学钢琴、跳舞、书画等五花八门的项目,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导致一些孩子被严重摧残了身体和幼稚的心灵,致使部分孩子对其父母产生厌恶和恐惧感,有的甚至自杀、离家出走,有的还有杀亲人的念头和恐怖行为。如发生在2000年的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事件,震惊了中国教育界。第二,“溺爱宝贝”。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向“溺爱”的倾向发展也在不断蔓延,成了众“亲”捧月!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子观念,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的家长将孩子置于“保险柜”里,整天捧着哄着,舍不得让孩子受到各种委屈或挫折;有的家长双方教子观念不协调,你管我宠,时常在教育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摩擦等等。这些做法往往使孩子养成许多坏习惯和不良品质,变得自私、孤独、怯弱、冷漠,捣蛋、搞破坏、说谎等,从而偏离全面发展轨道。马卡连柯说过:“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是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第三,放纵不管型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在严教与溺爱间无法把握其适度的分寸,或是自身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对孩子不闻不问,犯了错误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对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置若罔闻,来一个折中主义。这样的折中不仅有愧于为人父母,更有愧于社会。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可以为家长纠正这些错误的教子观念,为有疑难问题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班级提供针对性强的教育咨询,帮助孩子和家庭回到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轨道上。

(二)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家庭环境虽不是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而精心设置的,它是家庭各种生活活动空间的载体。但这些客观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孩子。目前部分家庭的教养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弊病,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一,部分家庭父母离异,无法给孩子完整的爱,使孩子健康的心灵蒙上阴影。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孩子都会影响孩子个性的良好形成。据某些教育实践调查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双差生。许多到教育咨询室咨询的家庭也是单亲家庭。第二,家长的道德水平不高。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例如,父母亲爱说脏话,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脏话连篇。父母亲爱占便宜,随地扔垃圾、吐痰、在家聚赌、搓麻将等低素养的行为严重干扰着孩子向良好方向的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可以发挥查找家长教育方法和态度、家庭教养环境等多方面的失当之处,纠正教育孩子的过激行为和过高要求,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杜绝“高压”粗暴做法,尽量多一些理解、鼓励、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咨询者充分运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对前来咨询的家庭人员查找孩子成长困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并长期跟踪建议的执行情况,耐心地帮助孩子和父母正确成长。

二、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家长学校的补充

家长学校是业余性质的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八十年代中期,家长学校作为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出现后,各地纷纷效法,几乎遍及城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能坚持下来,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知识和方法教育的却不多。原因在于,第一,办学主体认识不足。家长学校按办学主体分为两种:社区家长学校和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各个办学主体对举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认识不足,有的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平时教师进行家访,就叫做办家长学校。其实为名不副实。第二,不切实际,效果难以体现。开始,许多学校为了追求“百分之百”的教育面,而将各年级全部家长都请进家长学校接受理论教育,时间一长,矛盾逐渐暴露。如此一来,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不突出重点,满把抓,家长学校的实践性就不得以很好地发挥。第三,家长学校的管理缺乏物力、财力和师资上的支持和保障,使其难以坚持有效地办下去。第四,家长学校在分析和帮助问题孩子上,没有切实地能够从细致上帮助其走出困境。

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咨询和辅导,可以补充家长学校办学及其功能发挥的不足。曾有老师如是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众多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也不缺乏能力超群的教师,但十分缺少对家长成长的一对一的教育咨询和辅导!”本人曾在一教育咨询机构见习,聆听咨询者对父母和孩子的咨询过程,并跟踪其结果,认为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可以起到有效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作用。另外,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还为家长获得家教知识开通了一个新的渠道,针对困难的问题把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向家长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之家长学校可以促进家庭教育理论得以更深刻地运用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人的研究初衷。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构架中介的作用。

三、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育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在学龄阶段所接受的学校教育,而包括了他终身成长所能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有其重要性。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认为受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以最好的方式获得必要的知识。纵观一个人的一生的角色变化,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着孩子、学生、劳动者、夫妻、父母、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角色等。且在大多数角色时期,人都可以在那一时段接受到为适应与发展角色所需要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如在学前期,接受幼儿教育,在学龄期接受学校教育,在工作期间接受劳动和职业培训,在进入老龄期,有老年人教育。但甚少有正规的家长教育。社会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当人们在担当父母亲(家长)的角色时,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以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角色转变,使孩子能够在家庭里健康成长。“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终身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让所有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它消除了一次性教育带给人的失败的苦恼,允许并提供人们多次选择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使众多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父母有机会再次学习,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教育好下一代。

终身教育的落实,家庭教育是根基,父母自身不仅须有终身教育的观念,也要支持孩童的学习,一起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与发展,为父母成长为有素养、高素质的家长提供可能的机会。从准父母到父母,从缺乏科学家教知识的父母亲成长为成熟的家长,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一个家长成长的好地方,符合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启蒙之地,父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把启蒙老师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素质、科学的教子观念的家长,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能够担当此任。国家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应大力倡导这种机构的开办和发展,并帮助其成长壮大,让其为我们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家庭的和谐幸福尽一份力量!“我们的教育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培养少数的成功人士,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父母亲!”合格的家长,从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走出来!

参考文献:

[1]持田荣一等著,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6.480.

[2]张玉林.论目前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对策[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21-23.

[3]纪森,韩永炼.谈如何巩固家长学校[J].镇江高专学报,1995,(2):71-74.

[4]康万栋.办好家长学校的几个问题[J].天津教育,2003,(4):12-13.

第11篇

异步授课模式是主要指运用网络课程和流媒体技术。在具体的授课中,对于学习者来说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访问事先存放在Web服务器上编制好的网络课程,而为了方便学习者一边浏览课程内容,一边听老师授课,它一般采用树状结构的布局,就好像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在右边可以显示相应的章节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向老师发电子邮件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等方式在线跟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学生在老师推荐的参考资料引导下,在图书馆中自行查阅资料一样。这种授课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状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及进度,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下载资料并向老师请教。而它的缺点就是不能面对面的就某些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也对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要让这种授课模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一个方面要准备好较全面的能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特点并适合在网上表达与传输的电子教材,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提供大量跟课程相匹配的各种信息资料。另外,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在为学习者解答疑难问题时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价的应答与反馈系统,它的教学效果将会达到最优化。

2同步授课模式

这种授课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网络视频将不在同一地点的学习者和老师连接起来,让学习者在规定好的时间内与授课教师进行视频,听老师的讲授,并且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这种授课模式说简单点就是通过网络将教师在远程授课教室中运用演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向学习者传递的教学内容传递到学生所在的远程学习教室,学习者通过感知、理解、练习、运用等过程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备进行交流互动。最后,由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3个别辅导授课模式

这种授课模式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模式。它的实现主要依赖Internet的CAI软件,它主要包括:在公共FTP文件服务器提供CAI软件资料库、在浏览器中运行CAI软件,以及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比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自己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在线或发邮件向老师请教,而问题的解答老师就完全可以围绕学生的问题本身进行指导。这种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较传统的个别辅导方式来说,极大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信心。这种授课模式的实现是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通信。CAI软件在Internet上主要有三应用种方式:

(1)让学习者自由下载存放在Internet上的各种CAI软件以及软件资料库,并运用该软件进行个性化学习。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运用FTP技术将Internet上的资源共享转化成了个人的资料库。

(2)为了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可以直接在网上运用Flex编写CAI程序,内嵌在客户端Web页面中。这种一次编制的CAI程序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极大地拓展了CAI软件所涵盖的范围,也使得这种授课模式有了比较高的性价比。

(3)网络虚拟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来进行。这个“书面”主要是指学生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在线或发邮件向老师请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在线或回复邮件做出指导,这种解答不仅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也可以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它要求授课的时候学习者和教师要同时连网,所以很多时候很难达到这种时间上的同步性。

4讨论学习授课模式

网络上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利用现有的BBS系统进行讨论学习授课却是最简单最实用的一种。这种系统具有众多功能,如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借助于这些功能,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有名的专家或教师建立的网站上设立一个相互对应的学科讨论主题,并让学习者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发言,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们对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行评论。由于这个过程是由权威专家监控的,所以它可以很好的保证学习者的讨论和发言不会偏离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且也可以让没有及时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大家的发言和评论,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5探究式学习授课模式

探究式学习授课主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出发,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潜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瑞士的著名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授课,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一些适合学习者探究的问题,由老师和学习者经过讨论最终提出一系列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利用其他的一些手段如实验、社会问卷调查等,让学习者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模式的授课,可以养成学习者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并能提高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协作式学习授课模式

网络上的协作式学习授课模式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师生、学生之间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相互的讨论、交流和合作,最终让学习者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与个性化教学的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养成,因此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这种授课模式实施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在相互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协同工作、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享各种信息和资源,共同分担学习任务,最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授课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整体学习效果。由于网络上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是基于C/S模式,所以实现网络协作式学习也要采用C/S模式。另外,为了方便客户端程序,不使Internet的操作过于复杂,应在现有的服务器平台上加载学习系统。正是因为Flex技术不仅具备Web应用程序轻松部署、广泛传播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结合桌面程序快速反应、动态交互性强的优势,所以它能对学习者带来更强的动态性、响应性等学习体验。所以,Flex是该类学习系统的最佳选择。客户端和服务器是Flex系统的核心部分,学习者与协作学习系统的界面是客户端,而管理和协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则是服务器。客户端以flash文件方式加载运行,对于软硬件平台没有要求。

7游戏式授课模式

游戏式授课模式是指将学习者所学的内容隐藏在网略游戏任务中,学习者通过解决网络游戏中的任务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游戏或电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游戏集竞争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学习性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实玩游戏就是在好奇心驱动下的一个探索过程、高度互动交流过程以及学习的过程,而这些正是教育追求的所在。

8模拟型教学模式

模拟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模仿各种自然现象及各种实验。通过模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演示事物变化的过程,比如可以通过三维展现原子、分子的结构。让学生借助于这些生动、逼真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事物本质,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的形象化。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假设,并能直观地观察这一假设的效果,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模拟各种实验室现场,可以避免由于害怕引起突发状况而放弃实验操作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模拟型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系统中缺乏多媒体、人机交互效率低、界面单一缺乏美观性、不友好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虚拟实验操作中的认知摩擦问题。

9练习与测验式授课模式

第12篇

2014年,某电网公司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7882期,培训56.7万人次,其中该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1750人次;某省级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6期,培训1340人次;省级物资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4期,累计3339人次。目前针对物资、物流方面的培训,某电网公司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培训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培训指导意见,网、省两级公司以及各单位每年下半年均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

二、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网、省两级公司物资机构对培训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为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可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通过目前的培训工作达到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岗位上的一线员工。存在一些普遍现象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从上到下培训计划主要依据需求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需求调查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个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认知的差别,需求调查往往是将个人需求反馈给组织,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或单位的需要;同时需求调查也无法全面掌握上岗人员的所掌握知识情况,培训就缺乏针对性。

2.实操技能培训较少。

对于物资、物流技能类培训,实操效果往往比讲台授课培训效果好得多,如驻厂设备监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道路运输等,这些虽有国家强制取证要求,但内部经常开展这类技能实操培训可以较好实现取证之后业务技能恢复、熟练和提升。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及器具的限制,实操技能培训往往较少。

3.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

目前各省级物资机构大量参与合同签订、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需要读懂设计规范、出厂试验、材料检验等等各项技术参数,需要与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生产厂商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沟通、协作和监督,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目前的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

4.培训质量不高,手段缺乏创新。

从现阶段看,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据对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教育培训方式不活,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干部员工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大部分干部员工更希望教学方法实现互动性、学习载体实现多样性。

三、相关建议

1.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发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优势。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岗位均有岗位职责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为通用类能力和鉴别类能力,鉴别类能力又分为职能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训因而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体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面列举品质控制某抽检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

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对每一个上岗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列些员工技能清单库。结合岗位要求,对照人员能力素质现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从电力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知识、沟通与协调、持证上岗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让上岗员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决了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3.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

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科级解决实操培训问题。以各省物资机构为平台,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中心(站),各培训中心(站)物流实操培训分为通用类和特色类,各省通用类培训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结合自身特点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类培训项目,同时特色类培训项目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4.委托技术机构,协助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可以与相关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院,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生产厂商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学习,甚至直接参与相关设计和试验。针对学习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参与相关工作。

四、优点分析

第13篇

在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又能够突出主要知识点,满足学生将来考证的需要,是我们在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开设先修法律基础课程由于经济法体系比较庞杂,涉及法学基础、民法学、商法学、诉讼法学等多方面知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为避免因为教学内容多、知识跨度大、课时较少等因素影响教学质量,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先修课程,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安排《法律基础》课程,让同学们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经济法》奠定好基础。

教材的选取应具有专业针对性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与会计专业有关的经济、民商法律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正确解决实际案例,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不能盲目追求理论性,而是应该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特点,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为依据,并结合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慎重选择教材。

经济法体系庞杂,法律法规众多,对于法律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用教材时,要选择难度适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突出案例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性要明确,教学大纲要突出专业针对性。

第14篇

作者:余长江 单位: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职业学校教育技术素质存在的问题现代的职业学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功利化太严重,学校把职业作为了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素质与高技能脱钩,这是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及教育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这种误解已快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了,这是教育技术素质理解偏差造成的,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的,职业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企业招聘人才,依然是为了教书育人,只不过是为学者提供了一种职业的选择。高校教育技术素质现状在高校教育中,有一半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还有少数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华而不实,是一种花架子,当然还有大部分教师是认可教育技术的,认为教育技术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多媒体及网络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但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媒体网络教育技术难以掌握而不用这些教育技术,有些高校的教师也是不能很好的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对教育技术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及一些现代设施不熟练而无法操作运用。教育技术素质三要素的分析教育技术观念与时展紧密相关,现在的教学正有教向学转化,但很多学校即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主要还是依靠陈旧的教学观念来教学生及其治理学校,教师的主要地位依然没有改变。教育技术知识的范围概念不清楚,对研究的对象、性质、特点等均不了解,而是盲目的进行教学,或者根本是一知半解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用投影仪放一遍课程的学科要点或者学纲就是对教育技术的提高了,这是不正确的理解,是为了运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设施进行一堂精彩的课程,而不是换种形式死搬教条,这样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没什么两样。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素质的核心要素,可见它的重要性,以上两要素都是为了这一要素服务的,现在最为困难的就是教育技术如何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教学中去,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性不强,无法把它们紧密的联系起来,有些教师过度重视了多媒体的运用,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到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网络媒体等现代设施,就是上了一堂教育技术与课程结合的的现代教育手段,这是片面的,这些外在的物质基础只是保证课程的基本手段。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显而易见的了,大部分教师也是赞同的,通过上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素质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技术的培养与建构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笔者在此就对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与建构进行了探讨。1、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与建构(1)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观念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他们对教育技术的观念、知识及技能不是很清楚,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以此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学校教育技术提高的可靠保证,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也应该把教育技术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样输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才会有整体的提高及认识观念的认同。(2)提高教育技术的硬件设施环境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证是无法很好的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开发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基础工作,农村小学应积极筹措资金,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学校之间及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使教育的教研力度得到加强,并且加快教育技术与教育资源,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3)建构教育技术的网络培训及其相互交流的平台每个学校每个学科每段时期每位老师的教学资源需求不同,但由于信息的快速变化而不能及时进行沟通,网络平台的构建就极好的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教育技术网络平台,大量的培训资源得到了共享,并弥补了以往培训时间短,之后就无法进行沟通的问题,网络平台能进行长期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们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2、职业学校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构建(1)职业学校要使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相结合在职业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理清,教学的目标与教育内容要有效地进行结合,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更不能靠教育内容的拼盘来实现,再加上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致使教育活动的开展无法进行,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在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育技术素质也是很有必要的,是职业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2)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学校要做好及时的监督与评估,教学目标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学校的教育成果进行检测评估,让教育学习者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院校本身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反思及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是引导者,利用多种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能力,及全面的进步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因此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本质。

高校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构建(1)加大教育技术素质的培训工作领导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要对教育技术培训持积极的态度,要规划出一定的时间资金对本校的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素质的培训工作。(2)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已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作为学校的物质资源,一样也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应用设施,因此,会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应该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如对word、excel、ppt等的应用,同时教师还应会对自己学科的课件进行编写制作,这也是教师教育技术提高的重要体现。(3)构建网络平台及数字化图书馆现代基础设施在高校来说更是一件非常重的事情,高校中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对现代化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如学校银行、学校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交流平台等都是现代学校实施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网络平台一样是为了资源共享而设置的,数字化图书馆更是为了方便学生及教师的教学而设的。教育技术三要素的综合培养与构建教育技术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由单纯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设计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这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及教学评价观,如有传统班组授课向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及个别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教育技术知识与教学设计理论、媒体理论、系统理论及传播理论等的结合,从而多角度、多方法的解决教学问题,幻灯、录像、粉笔、黑板及信息网络等的综合运用与教学过程中,使其最大的提高教育技术的能力,构建起以新教育技术观念为前提,科学的教育技术为基础,教育技术能力为主导的教师队伍,通过这些整体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教育技术素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现代教育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在教育技术素质提高的前提下,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及全体及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技术还应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时期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

第15篇

教育实习基地的量化选择和双赢建设

建设稳定实习基地能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尴尬,克服年年实习年年难的困惑,减少学生自行联系教育实习而产生的管理真空,基地的量化选择及实现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双赢是基地建设的关键。

(一)基地的量化选择

1.安全第一。实习基地选择要考虑实习期间实习生的安全问题,采用安全一票否决制。如果实习基地存在可避免的安全隐患或可能发生可预测的安全事故,比如会危及实习生人身安全的住宿条件,无论其他的条件是否都符合,均不予考虑。2.质量优先。实习基地选择要打破以往只重实习基地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和实习岗位数量等硬件条件,不求实习质量的任务完成型模式,要优先考虑实习效果明显,实习生满意度较高的学校,质量至上要成为选择实习基地遵循的准则。通过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检查,查找不足,思考对策,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必要时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实习基地,遴选新的优质实习基地,以保证教育实习效果。3.兼顾就业。受到师范类毕业生增加和招聘教师岗位减少从而导致教师岗位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影响,实习基地建设逐渐向中小学倾斜,稳步增加初中和小学的数量及比例,尽可能将教育实习和师范生就业有机联系起来,优先安排实习生赴有就业意向的实习基地。4.注重效益。实习基地的选择要靠考虑综合效益,舍远求近、相对集中、择优选择。优先建设实习岗位多、距离近、交通便捷的实习基地。注重成本与效益,提倡规模效益,特别是巩固高师院校周围合作密切的实习基地,既减少实习基地建设成本,又便于管理和使用[1]。在实际操作中制定表1:教育实习基地的量化选择评审指标及相关观测点,其中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安全保障二级指标为必备条件。

(二)基地的双赢建设

1.加强沟通,促进理解。高师院校要意识到教育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给实习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想方设法较少其负面作用,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实习学校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安排实习,尽可能满足实习基地的需求〔2〕。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理解与互信,共建共管实习基地,用好用足实习基地,提高实效。2.规范运作,稳定基地。为保障实习基地建设规范、有序,高师院校需要与教育实习基地签订建设协议,实现挂牌运作,同时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规范和长效的合作机制,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齐抓共管,建设可持续、可发展的实习基地。此外,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基金并保持逐年递增,提升基地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对实习基地及指导教师付出劳动在物质上的肯定,调动其积极性,从而稳定基地。3.搭建平台,拓展合作。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相互学习与相互合作的有效载体。高师院校需要进一步扩大与中小学的合作领域,把教育实习基地拓展为调研基地、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基地等,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互惠互利、优势互助”双赢的合作关系,比如:在高师院校主办的刊物上优先考虑实习基地教师发表的论文;邀请实习基地领导到高师院校共同研究教育实习工作;不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和名师讲坛;邀请实习学校名师担任客座教授。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级教师教育基地平台,共同探讨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优先满足基地教师申报教改课题的立项。

教育实习基地的有效使用和绩效评估

(一)教育实习基地的有效使用

1.调查研究,摸清需求。实习生根据学校提供可接纳教育实习的基地及提供的专业填报三个实习基地志愿,由所在二级学院负责统计参加本年度教育实习的基本生源信息,包括实习生专业、姓名、性别、生源地、实习单位及是否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等。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汇总上报的信息,摸清全校需参加集中实习的总体需求。2.总量控制,相对集中。实习基地接纳的实习生数量越多,实习基地产生的规模效果越明显,但同时对实习基地带来的压力和冲击越大。反之,提供的实习岗位数越少,对实习基地负面影响也越小,但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越低。所以实习基地接纳的学生一般控制在30~50人,每个专业安排5~10人,采取对基地实习人数的总量控制,专业相对集中的方式,既便于教师指导与管理,也提高基地的实效。3.优化分配,追求质量。安排实习岗位时采取以志愿优先、就业优先、生源地优先及能力优先等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实习生意愿。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根据二级学院上报的所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安排,从追求实习效果及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局部微调,全局平衡后,将年度实习安排下达给每个教育实习基地。4.总结完善,精益求精。实习结束后,根据实习生问卷调查与实习基地信息反馈,结合校教学督导对教育实习检查的汇总意见,召开实习基地代表参加的教育实习工作研讨会。针对实习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推动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基地的实效。典型案例是某高校督导在教育实习中期检查中发现,某基地由于担心英语专业实习生上课会影响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家长投诉,导致8名学生实习期间上课次数不超过2节,严重挫伤了实习生积极性,达不到实习效果。针对暴露的问题,在下一年度实习前选择实习效果好、上课次数有保证的某普通民办初中作为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