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

第1篇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2005年开始,经历了初期的认识与探索、中期的总结与深化、后期的反思等阶段。广大教师努力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教师 理念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对于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学科――数学,应当如何去教授,如何从容应对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中迅速成长,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新课改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师有新的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实用性,教学目标要突出情感价值观,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与学生交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要多元化。这些变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新课改提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要符合参与性原则、过程原则、综合原则和激励原则。因此新的评价标准兼顾学生学习成绩,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为此,新课改理念下的评价标准,必将结合学生的参与情况综合考虑,如参与率、参与方式、参与态度等。所以能否迅速适应新的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挑战之一。

其次,新课改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又面临着教学手段改变地挑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基本内容的有机结合,要通过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教学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方法。数学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引入和使用等,都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这是对教师日常教学的又一个挑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从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进行角色转变。它强调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自学等以学生为主的方式进行。因此,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否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是我们日常教学面临的难点。

第四,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不仅只是教学的实施者,还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研究,要求教师通过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现在的问题是,以往的日常教研活动,都以讨论和交流教学问题为主,并不深入化和系统化,因此难以形成研究论文。如何围绕教学活动开展教育研究,也是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教材还存在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除了新课程理念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挑战之外,目前还存在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教材还不适应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情感上还不适应。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全面铺开,高中数学大纲版教材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新教材,与大纲版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结构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教师对陪伴自己多年的旧教材就难以割舍,加之对新课程改革暂时的迷茫心理和对新教材的陌生而从心理对新教材产生了距离感。其次,是对新教材“数量”上的不适应。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教学,教材数量上确实增多了。以高中数学人教A版为例,新教材课程设置为:必修1,2,3,4,5;(文科)选修1―1,1―2;(理科)选修2―1,2―2,2―3;选修系列4(4―1、4―4、4―5)。就理科而言,至少要教授9本教材,而大纲版旧教材则只有5本。从数量上一对比,就让很多教师心里没了底。第三,是对教材内容设置上的不适应。新教材删减了原本教学上得心应手的内容,同时新增了很多新的不熟悉的内容和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学习,备课量自然加大,工作量增加,教学工作负担也就随之加重了。因此,如何尽快适应并把握好新教材,是高中数学教师目前面临的最普遍最直接的问题。

三、迅速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行为建议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及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首先要由以往的“以数学学科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并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要着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在具体背景中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得到的,而且有了结论之后还要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即体现数学结论的来龙去脉。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学习与思考,不仅要关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更要认真体会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改革重点,并能想方设法将它们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双基”,还要在“双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理性精神,养成数学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等。

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不应该再以一本教材为主,要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如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内容也要进行再研究,明确教材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研究,为学生提供完美一课。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经常反思自我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不断反思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数学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这种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摆脱由长期“学与教”的经历所形成的数学教学观念的巨大惯性作用,使教师逐步走出“经验型教学”,而走向“合理型教学”的目标。

以前教师只注重与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合作,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学会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配合。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能共同激发新的想法。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减轻自己的负担。通过合作能有机会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增进教师对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把握。

最后,新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全面发展,注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境中走出来,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注意将教育研究活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归纳将教学成果尽量转变为研究论文等,提升自我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

四、更新观念,积极应对,超越自我

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学理念和角色的更新与转变、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开发、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等。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和更新原有的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教学观念,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去迎接和应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寻找不足,缩小差距,提高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水平,把这一次改革视作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和机遇。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还应该在教学方式、教学角色、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的同时做好教育教学研究和总结,注重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教育素养,从而达到超越自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迅速成长起来。

【参考资料】

[1]刘允忠.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J]. 数学通报.

[2]吴和贵,朱维宗.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J].数学通报.

第3篇

 

本综述研读了新课标以后有关“高中数学教材”、“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相关期刊和论文,主要将“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献对其分层次的综述,概括出了目前高中数学教材及其思想方法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切入点。针对函数内容以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渗透策略。

 

1.“高中数学教材”文献综述

 

郭民,史宁中的《中英两国高中数学教材函数部分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一文是对中英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部分内容的课程难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中英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部分课程难度的差异,进而分析课程难度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资源和参照。刘少平《中美高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选取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函数内容,对我国人教版高中新课标(A 版)数学教材与美国 McGraw-Hill Companies 出版社的《Core Plus Mathematics》教材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两国教材函数内容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差异,教材综合式编排方式,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而为我国教材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为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崭新的思路。曾荣的《螺旋式上升背景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基于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 1、必修4函数图像变换编写的比较》,笔者指出教材编写应坚持螺旋上升的原则,既要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做到螺旋上升,同时也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做到螺旋上升。文章针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必修4函数图像变换编写的比较分析,体现函数内容的螺旋上升,并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一类的文献主要研究了以下方面:①针对函数内容,教材的编排与设置;②针对函数内容,难易度的比较研究。③对新课改的教材内容结构设置进行研究

 

2.“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文献综述

 

韩雪丽《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笔者通过阐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含义、国内外究现状、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研究意义以及在高中教学中应如何使用属性结合思想进行教学,强调了数行结合思想的重要性以及笔者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感悟以及建议。张硕《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高中课本的研究,统计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频数,并自编调查问卷和测试题,对石家庄高一到高三15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笔者的研究和分析得出数学思想方法水平与教学成绩有较显著相关。

 

黄东,苟一泉,赵中玲《浅谈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总结了一些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并对每种思想进行举例说明,通过笔者的总结希望能为读者在认知数学的过程中予以启迪。李燕《浅谈高中数学思想的培养》笔者从平常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解题教学中几个方面均需要教师有意的渗透教学思想,另外需要开设专题讲座,激发提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主要讲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想意识。

 

骆雯琦《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研究—以江西省戈阳一中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对江西省弋阳县2所高中,以及 52 名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李剑评《浅析高中数学思想在高考考查中的渗透》笔者阐述了高中中常考的几种思想方法,结合例题加以分析、探究,并给出了学习思想方法的注意事项。赵文莲《透过高考试题看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主要透视2002年、2003 年高考试题,分析考察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提出了几条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的建议。

 

有关“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文献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针对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举例阐述,以此强调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在高考中的考察研究;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现状研究。

 

3.总结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高中数学教材”研究的论文和期刊都相当多,如:不同内容的研究、同一内容的比较研究、新课标教材特色研究、对教学的研究等。但是对高中的核心内容的研究少之又少,在别的内容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相对很多。

 

②总的来说,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献比研究“高中数学教材”的文献要少很多,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思想方法的举例概述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对教师进行教学中的一些建议等。较少系统的研究某一内容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学习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2)研究展望

 

基于对以往学者研究过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笔者拟采用如下的研究方案对高中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在高中的学习现状和教学渗透策略进行研究。

 

研究目标:通过函数与方程的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教学渗透策略的研究,以期教师能够重视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研究内容:第一:高中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第二:通过高中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给出课堂中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研究方案:笔者根据高中数学思想方法频数统计情况,编制调查问卷和数学测试试卷,以研究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现状,数学成绩与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关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与年级、性别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其次,分析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与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此模块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析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函数与方程的学习现状,可以发现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改进之处。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几点策略,不仅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化思维,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问题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八个基本理念之一.而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国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数学史内容,并将“数学史选讲”专题编入选修内容中.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努力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有助于促进高中的数学史教育.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无从谈起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

认为数学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爱国情操,对数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数学史教学,甚至完全不进行数学史教学,学生获得数学史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对感兴趣的数学史自己阅读而得,造成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学习片面、匮乏.这主要是由于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只掌握了教材中提到的数学史知识,对于那些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中国数学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对外国的数学史知识了解得更少.例如,许多教师不知道世界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的出处,也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概率论的创始人.

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高中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史知识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他们缺乏系统的数学史教育.现在高中数学教师的来源各不相同,大部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从未系统学习过数学史知识,只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在大学时上过数学史选修课,但主要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掌握的数学史知识不够系统,在当了高中教师以后,受到有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的影响,也只重视课本上考试内容的学习和讲授,不会主动去学习数学史知识.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

新课程的实施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实工作中,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繁重、要求高,但教学课时少.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完成考试内容的教学,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数学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课时少、任务重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数学史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数学史只能被当作具体的知识来讲授,而没有把数学史与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更没有把数学史真正地融入数学教学,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高中数学教师缺乏融入数学史的有效策略,无从下手

把数学史知识从书本带入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数学史,同时他们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是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许多教师对诸如能否在数学课堂中讲解数学史,如何讲授,如何使数学史对数学教学起到更大作用等问题感到难以捉摸,无从下手.例如,反映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是方程理论中的重要定理,但并不是韦达的主要贡献.韦达的主要成就在于符号代数、方程理论、三角学和几何学,韦达定理只是他的方程理论中的一个结果.而且后来人们将一元高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都叫韦达定理.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只介绍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识韦达的主要成就和韦达定理.如果将韦达的所有贡献罗列讲解,并将高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呈现给学生是否可行?意义何在?效果如何?如何使学生全面有效地了解韦达定理产生的背景?

4.高考不涉及数学史内容,学生不重视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被称为“指挥棒”的高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高考的影响下,我国高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考不教;考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考不学”的弊端.数学史虽然已出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但历来的高考从来不考数学史知识.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高考内容,便忽视了数学史的学习,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兴趣也逐渐减退.所以即使教师利用一定的课时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也不认真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中数学教师更加忽略数学史的教学,数学史难以真正走进高中数学课堂.

5.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选编不够合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增加得比较多,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数学重要事件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发展,从而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新教材选编的数学史内容结构松散,给出的数学史知识不完整,没有系统性,而且在形式上既有在章节引言和正文部分的插入,也有作为阅读材料的一般罗列,因不作为教学要求,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外,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实用性不强,与其他知识衔接不好,往往单独成文,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对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数学史知

识才能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融入数学史,提高教学效率.一个具备较高数学史素养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教科书和辅导书、专业数学史书和网络资源,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充实数学史知识.同时,对于具有培养教师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应加强职前教师的数学史教育,可以将数学史设置为数学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一些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相关的知识.

2.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数学史的教育作用不是教条,不是理论论证,而是实践开发.数学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学史,才能充分认识并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系统地寓数学史于课堂中.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引入新课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史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来引入.还可以运用数学史知识作为教学结尾,使一堂课的收尾令人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讲授数学史时,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渗透在数学史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不只是简单地陈述故事.合理利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3.在高考中合理评价数学史知识

我国历年高考从未涉及过数学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史

知识的重视.可以在高考中加入一定分数的数学史知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起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史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4.教材编写者为教师提供合适的高中数学教材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明显增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教材编写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本身的价值等诸多因素合理地选择数学史内容,并在教材中合理呈现,为师生的学习数学史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包吉日木图.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索适应高一新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对提高课堂效益,实现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许多变化,新教材、新老师、新集体,环境的改变制约了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级,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数思想等内容的引入使数学无论在下降的人数还是在下降的幅度更甚于其它学科,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学面临新的课题。按照衔接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稳定情绪,适应新教材,接受新变化,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以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二是新增内容抽象,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虽然把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的难度,但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一的第一章中,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变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有效途径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的跳跃性强,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不适应,碰到上课时听得懂,但课外习题不会做,作业书写不好等问题,不习惯于预习、复习,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需要我们教师去关心和帮助,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概念、符号、定理的理解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和根源,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强化学生行为参与的内驱力,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专心和努力程度,保持注意的持久性,平日注意调控学生行为参与的延续性,重视学生的课后行为参与,使他们养成自学预习、复习、笔记、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等手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避免大量的重复的机械性训练,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模型改制等方法,指导学生摒弃只靠记忆,练习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教材中进行挖掘,并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也就是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挖掘教材“衔接点”,延拓教材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有利于我们设计科学的教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突出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起点虽然较低,但弹性较大,可由不同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向不同的档次。如高一集合的教学,初中教材已有涉及,学生较易适应,但他们往往数学语言不严谨,推理不严密,对集合的表示不容易掌握,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放慢进度,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精讲多练,多一些作业的点评,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区别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四、活用多媒体,深化数学思维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可以让数学真正“动”起来,稳重的数学教学与灵动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人机交互功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可以唤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思,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同时,它还利用演示功能将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那些原本需要老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五、关注数学人文内涵,培养应用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徐利洽先生认为,数学有着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科技的功能,一个是文化的功能。大纲要求我们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重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数学的应用。现实世界中有着许多社会问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淡水不足、交通拥挤、商业薪金、策略优化等等。借此类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也可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激发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强化他们求真求实的精神,更让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初高中一线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课程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程,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体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能力,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采用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教法的研究,才能减少衔接期不必要的损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第6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索适应高一新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对提高课堂效益,实现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许多变化,新教材、新老师、新集体,环境的改变制约了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级,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数思想等内容的引入使数学无论在下降的人数还是在下降的幅度更甚于其它学科,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学面临新的课题。按照衔接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稳定情绪,适应新教材,接受新变化,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以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二是新增内容抽象,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虽然把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的难度,但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一的第一章中,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变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有效途径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的跳跃性强,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不适应,碰到上课时听得懂,但课外习题不会做,作业书写不好等问题,不习惯于预习、复习,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需要我们教师去关心和帮助,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概念、符号、定理的理解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和根源,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强化学生行为参与的内驱力,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专心和努力程度,保持注意的持久性,平日注意调控学生行为参与的延续性,重视学生的课后行为参与,使他们养成自学预习、复习、笔记、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等手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避免大量的重复的机械性训练,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模型改制等方法,指导学生摒弃只靠记忆,练习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教材中进行挖掘,并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也就是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挖掘教材“衔接点”,延拓教材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有利于我们设计科学的教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突出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起点虽然较低,但弹性较大,可由不同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向不同的档次。如高一集合的教学,初中教材已有涉及,学生较易适应,但他们往往数学语言不严谨,推理不严密,对集合的表示不容易掌握,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放慢进度,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精讲多练,多一些作业的点评,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区别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四、活用多媒体,深化数学思维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可以让数学真正“动”起来,稳重的数学教学与灵动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人机交互功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可以唤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思,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同时,它还利用演示功能将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那些原本需要老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五、关注数学人文内涵,培养应用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徐利洽先生认为,数学有着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科技的功能,一个是文化的功能。大纲要求我们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重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数学的应用。现实世界中有着许多社会问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淡水不足、交通拥挤、商业薪金、策略优化等等。借此类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也可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激发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强化他们求真求实的精神,更让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初高中一线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课程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程,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体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能力,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采用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教法的研究,才能减少衔接期不必要的损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第7篇

[关键词]高中 数学新教材 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第8篇

1. 在新课改下如何用好新教材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2.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3. 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研读教材;自主探究;创设情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2-02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数学新教材已经实行几年了,那合理的编排体系、富有弹性的教材结构,以及把实际问题引入教材等特点受到了一些教师的好评,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改观。但是高考制度一直没有变化,所以,也有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了这些可喜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面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把原有的知识系统填加了一些内容,继续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与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思想背道而驰。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新教材

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程实施,如何利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呢?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改革,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也不会得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而不会对教学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每一节课都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将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一项持久而复杂的任务,它将直接关系着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改编后的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分科安排,处理好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它符合逻辑规则,在深度上也注意到了坡度的设计,内容版块相对集中,这些都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难度,这必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新编的数学教材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一些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高中数学学科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还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加以提炼,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并发挥作用。新教材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强调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如果你仔细研读,就会发现每一章节前图的设计就是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节前的引言均是从实际问题导出的,阅读材料大多是介绍了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等等,这都说明新编教材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新教材中还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把研究性课题渗入了高中新教材,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实践活动中去沟通、去分享、去合作,从而真正达到情感、知识和态度的完美统一。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下力气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新教材的一些先进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优化现有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1.我们要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可以提倡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点和观点。对于一些学生中间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答案。即使学生的探究最终没有得出正确结论,也要对其勇于探索的勇气加以鼓励。

2.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比较差,如果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定能够起到活跃课堂,调动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如果说运用原来的教材进行情境设置不太容易,那么运用新教材来设置情境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章节前面的图,引言中的实际问题,课本上穿插的与之相关的阅读素材均可以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

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多种现代手段来激活课堂,如通过动漫课件来使课堂生动化,通过做实验、玩扑克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这样更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高中数学教师在传授新知的过程中要注重过程和结论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讲究过程与结论相统一。但是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结论,轻视过程,走的是一条形而上的捷径,把推导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了刻板的背诵条文,在强调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要在探索未知的经历中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这样得到的数学知识也会更加牢固。诚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把握好时间,切忌那种大撒手式的探究方式,学生花费了时间不说,还没有有效结果的产生。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整合 自主探究式 研究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4.课堂小结。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等。

五、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第11篇

2003年秋季,我省高中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一改以往的旧模式,教材具有模块结构特点,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在内容和材料的选取、安排及处理上,增添了应用实例和知识扩展,注意数学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在讨论问题,表述数学概念等方面,关注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关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文化。新教材知识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应用能力要求高,而高一数学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显然,教师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调整教学行为,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本课题在上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针对新教材下初高中教材衔接面临的问题,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新教材衔接的方法问题,探索适应高中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识活动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展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内化中的再建构。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可造之材”,许多学生没有获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应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力争结合本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打破初高中相对封闭的系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自然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并通过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树立教育新理念。

1.研究初中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经历初中阶段教育,能获得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所需的数学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数学素养。

2.研究初、高中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基本理念,使教师能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引领,课堂教学融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3.研究初、高中的学习方式,结合新课程提供的多样性自主探索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研究初、高中新教材内容,对新教材的内容和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及处理,努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索与研究我校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方法、技巧、心理等的衔接方法,主要包括:

1.初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有其本身的特有规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更赋予数学学习以新的程序与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入手,本课题涵盖了包括准备学习、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建构新知、变式应用、拓展创新、课后反思的各环节、各方面学习方法。

2.各学习方法的培养受哪些因素影响?由此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为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3.初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衔接教学,尤其是知识上的衔接,以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目标,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由此逐步提出符合本校初高中衔接的特点和行之有效的数学创新教学新思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文献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课题目标体系构建阶段(2008年6月~ 2008年10月)课题论证、开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1年12月)设立实验班,研究初高中教材、教法差异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编写校本教材;

第五阶段:课题成果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 整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和自我鉴定,邀请专家进行鉴定。

七、研究成果

经过对本课题多年的研究,我校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已经自成体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作为省重点高中,我课题组成员多次向兄弟学校以及来访的外省市学校同仁开出公开课,介绍衔接教学的做法;课题组的一些成熟的做法也被推广至其它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研研究的内涵不断突破,从教材教法的衔接延伸到教学管理的衔接,从书本知识的衔接延伸到教学应用的衔接,从一味关注教学成绩延伸到追求科学人文精神,课题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学校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学生在数学竞赛中捷报频传;另一方面课题成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有多名成员多次获得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等多项荣誉;在省、市,国家等各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编写了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八、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教材方面: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2)教法方面: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且课时少,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侧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3)学生方面:①心理原因:高中学生一般是16~18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高中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②学法原因: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2.对策

(1)注重初高中数学内容的衔接:①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高中数学新授课尽量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如在讲二面角时,要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平面角的概念,进而提出空间角的概念。②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 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成立。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①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比如空间平行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空间中垂直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另外,空间中的角、距离及几何体均可转化。②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形成网络。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要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③ 拓宽吸收知识的途经,培养“授人以渔”的自学能力。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但事实上,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有很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自学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另外,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教师可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第12篇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a)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b)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c)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a)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 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2)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3) 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b)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 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c) 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存在弊端;改革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方式和理念,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如何才能够解决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所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就此对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一、面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高中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教材要进行改革。对于一些优秀教师,其教学成果丰硕。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整体成绩的时候,来衡量教学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的改革。其实,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为了我国教育更加久远的发展,是从近年来无数的研究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是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现实问题反思中得来的,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提出来的,是为了我国今后的繁荣富强而改变的,其核心就是为了我国民族的振兴。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来说,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主动性等方面显得不足。很多教师把高中教育的改革误认为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学习成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尽管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的评价要从多元化着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即便是原来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需要进行变革,改变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尤其要增强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加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其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说大多数高中教育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但是无论高中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有多完美,在高中教师的心中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高考的分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坚决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内容研究不到位的问题,可以采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模拟训练,比如说,在高中人教版教学中,对于选修系列3~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是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以组成1个模块。只有进行了专题模拟工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所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更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内容,尽快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调整。

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结论以及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行为与思想并行,既要有教师的指导以及讲授,还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要设立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进行情景模拟工作,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调查研究、阅读理解、撰写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于高中教学新课程的目标来说,将学习形式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统计学,对于统计学的教育要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其学习思想以及方法,了解统计学的意义以及作用。在进行导数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导数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导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变化率,体会其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大幅度地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在课程改革的能力以及教学目标上下大工夫。不仅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还要落实新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 。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 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 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第15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