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银行价值链竞争优势链式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在现行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本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要求贷款的难度却相当大,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虽有所增长,但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仍不对称,跟不上其发展步伐。从贷款的地区结构来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城市、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县及县级以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呈萎缩态势,而这些地区虽然承贷能力弱,但贷款难的呼声最为强烈,资金筹措困难仍是这些地区和企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在信贷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大面积、大踏步地“退出”县级市场,导致资金向大城市集中而遍布于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县域经济发展很受影响。多年来商业银行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信贷机制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等方面制约并未对他们予以太大的关注,忽视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银行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目前对大型优质企业的争夺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且供求关系、经营要求发生根本变化的新环境、新形势下,这无疑也是一块值得拓展、应该拓展的待开发、有潜力的市场。出于拓展新的利润空间的考虑和国家政策的引导,目前国内各主要银行都根据自身优势展开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当中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链式金融营销是最具代表性的链式创新营销方式。
2银行价值链的解构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而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条价值链(ValueChain)来表示。价值链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新型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价值链管理引入我国银行业只是近几年的事,随着市场供求主体关系转变,由20世纪70年代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银行价值链管理模式也由以前的以产品为导向转变到现在以顾客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思路上来。这使得顾客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提升。之前价值链开始于银行的核心能力和它的资产,然后转向要素投入定价,最后才是客户,而现代价值链就是将传统的价值链完全颠倒过来,客户变成第一个环节,后面的环节均以客户需要来驱使。
根据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给出的一般企业的基本价值链,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在此构建银行基本价值链(如图1)。银行是链条式的服务行业。银行与客户直接构成价值链关系,客户价值关系的总和构成银行的价值基础,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形成一个内部价值链条,与外部价值链条共同构成了银行价值链。因此,对于银行来说,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缩短银行与客户的价值链条,缩短内部管理链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两者价值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3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链式金融营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众多金融企业由于经营理念滞后、金融创新不足,正普遍处于经营模式、产品服务严重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当中,对许多银行而言,追求“差异化”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成本领先”又常常伴随着服务水平、客户价值和效益水平的下降。诸多银行正面临着进行价值创新、选择竞争战略、转变经营模式、形成竞争优势的瓶颈,并对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获利的持续增长充满渴望。
由于现代价值链将客户置于链条的第一环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将主要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自身或同行)转移到需求方(客户),对供需双方的价值元素进行重新考量、筛选和排序,在价值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模式的革新。银行就有可能在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同时有效地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进而实现综合盈利能力的增强和获利的持续增长,并逐步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对于客户来说,获取金融服务的价值X在于效用Q和价格P的权衡,而客户之所以最终会接受这种服务,原因在于客户感知至少物有所值,即X=Q-P≥0。对于银行来说,提供金融服务的价值在于价格P和成本Z的权衡。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能推出这种服务,必然是能从这种服务交易中获取价值Y的,即Y=P-Z≥0。此时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之和为:X+Y=Q-Z,这个表达式清晰地揭示了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大统一,即在细分市场的某一“集中目标”下,同时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双赢局面。这也是银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本质源泉。“当一个企业的行动对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买方价值都产生积极影响时,价值创新就在这个交汇区域得到实现。企业通过剔除和减少一些竞争元素节省了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新新的竞争元素提升了买方价值。随着时间的延续,优越的价值带来更多的增长,而规模经济也将促成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至于银行和客户如何分配这一综合价值(Q-Z),就取决于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后确定的价格P。以目前情况看,决定两者利益分配比例的定价机制控制权掌握在银行手中(一些大客户也具备一定讨价还价能力),这无形中也为银行的经营策略带来一定自由发挥空间,尽管商业银行的定价空间在利率和费率方面受到央行政策的很大制约。同时也应注意到综合价值(Q-Z)是一个动态概念,其中Q即客户的感知利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Z即金融服务成本也会随着银行成本结构变动而变动。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不但需要最大化MAX(Q-Z),更需要通过采取行动来创造持续的MAX(Q-Z),最终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所谓的行动来自何处呢?其行动依据又是什么?又有什么基本工具使我们达到以上目的?答案就是银行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竞争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项基本工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金融服务成本Z的形成始于客户需求而定于银行内部价值链(卖方价值链);客户感知利益Q源于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外部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因此,如何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来整合银行价值链以进行价值创新,将是银行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下面将结合国内某银行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基于价值创新的链式金融营销实践,来具体说明通过价值链来提升银行在领域内竞争力的思路与方法。
4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链式金融营销实践及效果
4.1链式金融营销策略
链式金融营销正是将效用、价格、成本活动协调一致的价值创新战略。链式营销通过在对客户价值的驱动要素和结构的研究基础上,来对内外部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即经营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业务流程的改造,使在银行本身改善、优化成本结构的同时,也使客户价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最终实现双方的价值最大化。
某行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思路为: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通过产品服务的优化创新、业务流程的革新再造,在为客户实现价值创新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其链式金融营销是基于价值创新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即在充分关注客户的需求特点和经营特点在创新服务方式、革新业务流程的同时,结合该行在大客户、大项目方面的客户优势,以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为主要跟踪链条,深度拓展现有优质客户、大型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潜在)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业务(潜在)需求,以产业链条中的核心大客户为突破口,围绕大客户展开链式营销;以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为主要跟踪链条,顺藤摸瓜,顺势营销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此思路下,该行推出了“弘业产品系列”,包括5大类、28个具体品种,其中既有创新型产品,也有改进型产品,以力求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本外币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本外币结算和企业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所推出的系列产品都注重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各产品各具特色、服务日趋人性化,不但解决了企业融资门槛问题,而且考虑了企业发展各阶段的潜在需求。这表明银行越来越注重自身内部价值链与客户价值链的接洽与整合了。笔者认为这种链式创新背后的理念还是来自上面所说的“MAX(X+Y)=MAX(Q-Z)”模型,如何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来整合银行价值链以进行价值创新,通过整合买方价值链来提高客户感知利益Q,同时通过整合内部价值链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Z,最终达到双方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实现双盈,将是银行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4.2链式金融营销效果分析
这里以该银行某省分行在某市的实施效果为例。
截至2006年10月,某市共有各类民营企业20.1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9.3%。2006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产值1763.5亿元,增长3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5.3%,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同期的41.5%、2004年的50.5%上升到目前的55.6%。
2006年2月,某市分行在全系统举办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小企业贷款开办宣传仪式,标志着某分行小企业贷款的正式开办。该行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营销方案和措施,加强培训,全力以赴营销小企业贷款,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29日,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203笔,共18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不仅能增加该行的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一年将超过500万元),而且对该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深度挖掘企业需求,以点带面,营销存款、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国际业务,成效明显。提高了企业对该行的依存度和综合贡献度,同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增加三个百分点。如果明年贷款投放量继续增加,将对该市的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银行、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综上所述,这种链式金融营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以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将银行内外各因素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内外各利益主体的价值活动全部纳入银行管理的范畴,全面提高股东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追求各方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
财政金融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调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
政府采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爆发出来。此时政府在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付出的代价大,有亡羊补牢之嫌。市场经济发展虽有规律可循,但我们在把我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总会出现失真现象。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完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场调控的滞后性。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二者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一开始提出的主要是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出发,采用了4万亿的赤字刺激财政手段,的确在当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发现只是凭借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还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2009年才开始连续十几次的货币信贷降息手段,通过银行整合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较小,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在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整合效率差、侧重于政府财政手段忽视金融手段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做好财政与金融有机的整合工作。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整合的建议
1.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
实现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个细微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把握相关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进而预见到市场运行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隐患,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变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现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营销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伴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一是金融机构自身经营与发展的需要。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把握市场变化的脉络,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就需要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市场营销作为市场分析、预测、设计和控制的全方位经营管理过程,对准确地作出经营决策和协调内部组织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优化经营决策和组织体系,就必须推行市场营销管理。二是增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伴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金融体系形成了多元化格局,除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外,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不断建立,国外金融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也逐渐增多,而且银行传统的分工格局被打破,相互间的业务交叉和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力争使业务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必须重视市场状况和环境变化,依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手段和经营策略,以良好的信誉,高质量的服务,灵活的策略措施来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消费比重也在加速上升。居民个人会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选择购买银行产品还是投资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工具,因此,银行必须紧紧围绕顾客需求展开业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了解顾客的心理、行为特征,不断调整服务形式和内容,以期达到巩固原有阵地,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的目的。
当前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市场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整体营销意识不强。近年来,为适应金融竞争的需要,诸家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纷纷进行了一些营销创新,并采用了一些促销手段,开发了某些新产品,但总体而言,对西方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经营上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上,没有把市场营销提高到总揽业务经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和配置专事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使市场营销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营销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特色定位。这几年,不少金融机构在负债业务方面,开办了有奖储蓄、爱心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大额可转让存单、信用卡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在资产业务方面,贷款种类和方式日趋翻新,开办了特种贷款、委托贷款、贷款、押汇放款、信用卡透支、住房按揭贷款等,并有不少机构相继开办了保管箱等业务,使产品形式和内容更趋丰富。但具体考察这些产品却不难发现具有各行自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雷同,形不成竞争优势。新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相互关联和配套,自动化率也不高,许多环节仍需手工操作,导致产品创新成本高,利润率低,创新速度赶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增长。三是市场促销策略不够规范和统一。从广告看,普遍存在着广告频率较低,高档次广告较少,上下级行之间在广告宣传的时机和方式选择上缺少协调统一等问题。从人员推销看,推销内容单调,覆盖面较小,相对成本较高。从营业推广看,公共关系涉及的范围较窄,力度较小,难以使顾客对本行产品长期看好。而且,几种促销方式的组合运用更显欠缺,综合促销效果不甚令人满意。
面对这样的局面,首先应该强化市场营销意识。针对当前银行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意识不强的状况,必须对市场竞争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营销意识,制定出市场营销的长远战略,对市场营销进行统一规划和布置。要正确划分各业务部门的营销职责,增强职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市场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营销管理。其次是增加花色品种。在办好已有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顺应顾客消费高层次多样化的发展取向,提高服务质量,挖掘服务内涵,开辟新的金融工具,建立全方位、系统化、配套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产品的持续开发。第三是提高促销效率。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顾客传递理念性和情感性的产品形象和个性。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同业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交往,密切与各方的感情交流,使顾客对银行产生一种无形的寄托和信任感。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形象创意和服务企划,借助参与举办各种大型会议知识竞赛、社会公益事业等来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扩大产品的辐射面和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面对当前分支机构重叠,网点单产低,效能不佳的状况,应积极调整网点布局,优化网点结构,该撤并的撤并,该扩充的扩充。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极的逐步形成,金融机构设备也应变按行政区划设置为按经济区域设置,要着力加快间接分销渠道的建设,下大力气发展电话银行、电脑银行、销售点终端机和自动柜员机等电子化分销渠道,在保持其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产品销售既方便又畅通无阻。
经济全球化和证劵化,使世界经济成为了信心经济。危机的蔓延,从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影响到内地,西部也是受到影响的区域之一。虽说西部经济相对于东部比较落后,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的程度相对不大。但西部企业的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进而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预期,使得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能力下降会进一步恶化区域经济环境,使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减速,大量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降低了职工的收入预期,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西部企业营销策略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企业发展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企业的现状和问题。
1.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虽然现在企业处境艰难,但相当多的西部企业依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更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2.企业仅仅是被动的去适应外部环境
西部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且规模一般,因此相对缺乏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这些企业要么不具备,就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也存在着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环境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没有形成相应的文件、文档,看似想清楚了,实则一头雾水,最终只能模糊决策;二是没有将对于环境的分析与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与竞争对手的影响密切结合起来。
3.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不够明确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会制定一些更加符合自己利益的营销策略,而忽略了其他各方的利益。这些看起来“自私的做法”往往会挤压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的生存空间,进而增加了企业营销策略在执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削弱了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使得原来“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最终,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进一步减小了企业的生存概率。三、金融危机下西部企业的营销策略
1.外部环境分析系统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前提
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周密分析的前提之上的。因此,企业可以参照动态外部环境分析工具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发现市场机会,形成企业的营销策略。在机会与威胁并存的外部环境中,企业要更多地关注机会方面,通过分析找到企业的营销机会,形成营销策略。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首先应该侧重于宏观环境分析,因为宏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或者说影响了微观环境,而且往往都是些不可控因素。因此,企业只能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尽快的去适应这种环境。宏观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如通胀、紧缩、信贷和税率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行业环境分析,即对上下游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上游供应商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和原材料的供应,而下游企业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营销模式的改变。最后,我们可以对企业影响最直接的消费环境进行分析。
2.各利益相关方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营销策略的制定虽然是一个企业的内部决策,但是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范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说企业与其上下游的各利益相关方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关系。西部企业多为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缺乏支撑它们持久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们为了生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生存更需要这种“稳定的关系”。那么在各利益相关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巩固这种“稳定的关系”,更能将营销策略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3.整合营销是西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就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以及加强客户关系,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等一系列营销工作。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金融危机下通过这些营销工作的整合,可以在确保预期营销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企业节省成本,使企业度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性价比
正如前文所说,金融危机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预期。因此,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如果企业生产的是弹性较大的产品,则产品差异化战略已经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既用较低的价格提供高使用价值的产品,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进而稳定和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打造一支稳定、团结的营销团队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销售额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了裁员,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西部企业也不例外,甚至把裁员看成了压缩成本的唯一途径,而营销人员往往又是裁员的主要对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裁员活动都是明智的。对于营销人员的大幅裁员,会破坏企业多年以来建立的营销团队的结构,当外部环境好转时企业又在短时间内由于缺乏营销人员而无法实施一些重要的营销策略。这些在当时看来确实压缩了企业成本的行为,为日后埋下了隐患。因此,越是金融危机,越是销售下降就越需要一支稳定、团结的营销团队。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强:市场营销学教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3]卢泰宏:营销中国[M].广州:南风窗杂志社,2001,(5)
[4]李建昌:浅谈市场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5,(15)
[5]付勇:中国企业宏观营销风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关键词:金融危机;轿车营销;营销策略
一、金融危机形式下我国轿车营销市场的新变化
1.轿车从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过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凸显
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升级,使轿车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在中国,轿车持续增长的需求潜力使轿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同时,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未来轿车市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轿车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产业链的资源配置逐步调整
中国轿车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而金融危机使中国轿车市场逐渐进入到个位数低速增长时代。高速增长所形成的整个产业链资源配置将发生重大改变,具体涉及到生产制造、销售、市场营销和后市场等各个环节。
3.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小型车逐渐成为未来轿车消费的主力
中国市场预计今后几年都将是全球最好的轿车市场。国际跨国公司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厄运,必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同时,国内轿车生产企业轿车出口量直线下降,也必将加强国内市场的争夺。现阶段,国内国民平均收入水平还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小型车是轿车普及的主要车型。燃油税的实施积极推动了小型车的热销,以经济、省油为见长的小型车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轿车消费的主力。
4.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市场
金融危机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滑。而中国轿车市场的刚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尚未购置轿车的城镇家庭的购买需求,这部分家庭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市场。
5.经销商面临行业洗牌,大型经销商集团加速成长
过去几年中,新增的渠道网络扎堆在一、二线城市,当市场增长率下滑时,经销商的盈利能力下降,大量的实力不足的经销商将被淘汰出局。金融危机加速了经销商整合的进程,从而促进了大规模经销商集团的加速成长。
二、我国轿车营销的新策略
1.加强轿车售后市场资源配置,售后市场成为品牌营销的关键
国际上轿车售后市场服务业有“黄金产业”之称。随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轿车企业间的竞争逐渐由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传统的利润链模式的中心也必将会往后推移,这也成为轿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内的轿车售后市场显现出积极发展势头。国内外轿车生产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加强客户关系,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延伸服务环节利润链,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
2.加快三、四线城市营销渠道建设,渠道模式将向大型化、多级化和多样化发展
随着轿车市场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者追求更加便利、高效、集约型的服务方式,单纯的“4S”模式的渠道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当主流消费人群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以及原有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经济性和便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时,轿车生产企业应根据形势对目前的渠道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目前轿车生产企业采取渠道下沉、加速拓展网络、加大对区域市场广告资源的投入的方法,这就使得营销渠道逐渐多级化,大型化。此外三、四级市场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影响渠道模式。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级市、每一个县城的消费者审美习惯、消费需求、媒介接触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一套营销策略来涵盖区域内的所有城市,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这样就导致渠道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
3.产品结构调整,精准营销成为轿车营销的趋势
小车型在国内市场的热销促使国内外轿车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行客户细分,新车型不断推出且车型个性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轿车市场进入低速增长的阶段,传统营销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营销方式上的创新,让营销更加精准则成为轿车营销的新趋势。轿车企业可以根据以前积累的客户资料,利用数据库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筛选、匹配和运算,以实现销售线索挖掘、客户价值细分和客户管理等功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还将为企业未来发展创造巨大价值。
4.营销方式多元化,网络营销在轿车营销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
目前消费信心持续相对低落的情况下,轿车企业纷纷寻求新的营销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新的方式包括:体验式营销、激情互动营销、车型“垂直换代”销售到“多代同堂”销售。体验式和激情互动式营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在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各类车型特点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车型“多代同堂”的营销方式是为了瞄准市场细分,企业利用多款车型来重新细分市场,扩大产品覆盖面。目前,建立网站的方式进行轿车品牌营销已经非常普遍,网络营销的功能正在逐渐健全,各轿车生产企业正在着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群落性和较强的顾客定位能力,从网络产业链中寻找轿车销售的业务链,以求实现轿车销售中更大的价值链。
三、结论
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的实体经济危机后,虽然无法改变中国轿车市场增长的长期趋势,但无疑加大了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后的调整幅度,使中国轿车市场多年持续增长而积累的矛盾得以集中释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轿车市场必将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轿车生产商只有在认真分析轿车市场的新变化、新形势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轿车营销的新策略、新模式,才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汽车行业营销渠道变革的新思路[J].营销方略,2008(9).
比如说,由大财政演变为大银行出发点是改变资金的无偿供给,殊不知发展到后期却出现了畸形的单一银行信用问题;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就提出了发展金融市场,并开始了实践尝试但就是呼之不出,市场无响应;而当多数人士转而主张先发展货币市场,后发展资本市场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沪、深两地海啸般地涌了出来;股票市场历经一阵火热,正当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似乎中国面临的诸多改革及发展问题都可借助股票市场来解决之时,却疲态尽显、扩容维艰、问题四起,任凭管理层推出政策鼓动,也激不起投资者的入市热情。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市场也是虽鼓噪不断却未见启动。然而另一方面,储蓄存款规模在屡屡调低利率的背景下竟依然快速扩大。上述局面或许又是有关当局在提出发展资本市场、降低间接融资比重的改革决策时未曾充分估计到的。如此等等,都令人去思考:
其一,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居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资产?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融资品种?而从根本上讲,社会的金融资产结构最终是决定于居民的财富配置需要还是企业的融资要求?由此而另有所言的是,对于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政策及措施,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影响程度与着眼基点。
其二,变更金融结构的政策无疑是着眼于改善金融体系的效率。而对效率的理解,此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层几乎都是从单一金融资产的功能出发,去考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而希望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虽然近年来风险的分布防范也开始被纳入金融结构政策的关注视野,但是,究竟怎样才算实现了金融体系的配置效率?社会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又怎样才算称得上协调、适应、合理?似乎都是模糊不清的。
其三,近十余年来,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突出变化无疑当首推股票市场的发展,目前股市却集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应该讲,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大都可归咎于中国转轨时期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自身制度构建上的缺陷,以及法规制定和实施的不完善。但使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每一个问题的凸现和解决,无一不触及到股票扩容和资金扩容的矛盾?这一矛盾困扰股市已多年,管理层在平衡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上用心良苦,也常常导致具体政策摇摆不定。然而对此矛盾,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总的政策取向下,人们的习惯思维往往是把它视为中国特有的背景关系,却不是直接看作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问题,那么就有必要质疑,中国的股票资产历经数年的快速增加是否已经超越了居民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而我们对股市的地位和作用似乎看得过重?对其发展进程设想得是不是也过份乐观?
二、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与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以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常的思维范式是去探寻一个理想的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品种,以及各种品种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相对规模,才更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细一掂量,这一思维范式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似是而非的缺陷。对于不同金融资产结构的各种金融体系,是否能够直接、孤立地加以对比,区分出孰优孰劣、何种先进而何种落后?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从经济发达国家中选择出视为成功的金融体系作为构建的参照物,引入新的金融资产品种。需知,从技术角度讲这是极为简单易办的事。再者,怎样才算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也是无法量化、难以评估的,尤其是事后更难以说清、确知它同金融资产结构的因果关联性。
其实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只是理解金融体系效率内涵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摆在首位的另一方面,是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
金融体系及其所属的金融资产结构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构架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是一个历史范畴,历经了漫长的渐进演变。翻开各国的金融史,在不同的历史时序阶段,金融结构的变化表现出大多是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或是权力人物的强制政策而振动反复,偶发性的金融事件迭出不已,经济运行也由此受到刺激或扰乱的影响。但就大的事件框架来讲,它总是呈现出与实质经济的发展并行推进的。一个成功的金融结构体系只有适应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质经济状况,以及各国所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才会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其自身也才能在不断的振动和变化中完善和存留下来。
提出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或许在金融理论上可称是一种新的见解,其实这是源出于诺思的思想。诺思在其著述中曾提出了一个深邃且不同凡响的结论性见解,他指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是适应效率而非配置效率”。这里,虽然诺思是针对经济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讲,并没有细到具体涉及金融体系以及金融资产结构,但其分析思维却是独辟蹊径、颇富启迪的。按传统的各种分析经济增长模式,都是主要透过经济变量,从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改变和经济增长与否,其中又往往把技术创新置于决定性的位置。诺思却是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认为富有适应性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分析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关系中,领会、借鉴、引入诺思的“适应效率”的见解具有两重理论含义:
其一,置于金融资产结构基础上的金融体系对于实质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它既能推动,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存在着适应或不适应的金融资产结构体系。就这层含义讲,金融适应效率的见解同戈得史密斯的金融是上层建筑的思想既有一脉相承之处,也存在着区别。作为研究金融结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戈氏理论的分析视角,是要说明决定金融结构的是国民财富、国民产值、资本形式、技术条件、储蓄水平等实质经济,对于不同的国家、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及其变化的方式都存在着差异,从金融结构的状况能够判断出一个国家金融的发展程度。这里,戈氏思想虽然很注重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差异,却强调的是金融结构与实质经济之间、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联与一致。而我们从诺思思想提出的金融适应效率则一是欲突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是欲突出金融结构可能是适应的,也可能是不适应的,不适应的金融结构将会对经济造成破坏性作用。
其二,每一种金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等,都具有独自特有的融通资金、配置资源的功能,但却无法按自然科学的思维从技术性的角度直接推导出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纵观金融发展史,可以作为印证的案例比比皆是。银行券的产生能够克服黄金作为货币在数量上的短缺,却屡屡出现人为的发行失控;十九世纪英国工业资本的集聚主要是依靠股份募集方式,而在法国,当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归之于一种特殊银行——动产抵押货款银行的建立。人们谈论股票的作用往往会将其与英国铁路的早期兴建联系在一起,可当在采矿业中兴起股票热时,却被杰弗里斯称之为“最要不得的现代金融手段之一”,因为在当时的勘探技术条件下盲目采矿的成功概率太低,并且,当约翰·劳将这种现代金融手段带到法国,作为财政部长的他虽尝到了扩大港口的好处,却也因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而身败名裂。
从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出发分析,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主要适应于实质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需要。构成实质经济的因素很多,生产力的推进、生产方式的变化、新的发明和技术变革、人口变化等,但最根本的、或者说作为基本前提的,是一国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居民收入水平和财富积蓄程度。这么讲,似乎是易于理解的无异议见解,然而我们发现,一旦落实到具体的问题或者政府有关的政策上,却不时表现出含混甚至错误的思维。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金融资产的品种到底是由企业决定还是由居民决定?对此问题,政府的金融资产结构政策着眼的基点往往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的需求。且人们在研究金融问题时通常的思维也是把“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关注的是社会物质要素的转移和配置,其倾向性同样不言而喻。然而颇令人思索回味的是,莫顿在其影响力极大的《金融学》教科书中,却在开篇定义中将管理个人资源列为研究金融的五条理由之首,并将家庭的金融决策置于企业的金融决策之前。其实,这一问题就表象看,虽然是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在设计、推出不同的金融资产,企业从自身的经营也的确需要考虑权益资本和负债资金的比例,但它最主要的需求筹融资金。如果单从这一需求讲,企业原本更希望的是金融资产形式简单与均一,以此能降低费用和简化程序。而它之所以又表现出热衷于金融品种创新,更多的动机是出于迎合居民的资产选择需要。应该讲,反而是拥有财富的居民才更关注、更需要收益与风险各异的多样化金融资产,这种多样化能够使收入不同的家庭根据各自的效用曲线达到资产配置的目的。
中国在近二十多年的经济转轨时期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过程最能印证,也最能用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予以说明。20世纪80年代前的大财政、小银行的资金分配格局,一个重要直接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太低(1978年城市居民储蓄存款每人平均21.90元),要保证一定的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不可能建立在居民自愿储蓄的基础上,只有采取国家财政方式强制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当然从根本上这又要归咎于计划经济的制度性原因。80年代初期,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急速膨胀,是由于人们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引致收入大幅增加,储蓄存款成倍增长;此后银行信用逐步扩展到独木撑天的局面,而人们并不理睬发展金融市场的改革措施,没有燃起对股票、债券的热情,仍然唯一选择银行储蓄。原因在于虽然当时多数人口袋里有了剩余的钱,其数量也只能够应了这么一句话:“银行存款是穷人的储蓄”(莫迪利亚尼)。跨入90年代之后,股票市场得以迅猛崛起,神速发展,这当然与股票这一资产的独特诱惑性有关,但作为背景基础的原因根本还在于此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富人阶层、产生了中产阶级。
经济理论的探讨总是带有现实的针对性。分析至此,本文转入重点想突出的观点,那就是,从金融资产结构适应与否的角度看,目前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发展不是太慢,而是已经冒进;股票资产的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其需求早已超越了现阶段居民的财富程度。对于这种不适应,借用一句警言:“眼前没有大崩溃,只是脚下地面的轻微颤动是一种预兆”(奥弗斯通)。
三、中国特征的股市欣快症与股市政策的冷思考
认为中国股市存在泡沫,此种观点时有见诸于报刊,不过其含义是讲股价高了。而要认为目前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发展已处于冒进状态,不仅与眼下股市政策相悖,或许也难以得到多数理论研究人士的认同。因为下面几组数据太直观不过了。
中国股市产生至今只有十多年,而国外成熟股市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
中国股市的总市值不过四万多亿,仅占GDP的0.5,且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流通,而发达国家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都在1以上;
中国的银行储蓄存款超过7万亿,贷款额近12万亿,而企业每年通过股市筹集资金却只有一两千亿。
然而认真一推敲,上述数据只能够说明中国股市需要发展和发展的前景,却难以否定发展冒进,不能作为说明现阶段中国居民需要更多股票形式金融资产的充分理由。
认为股市发展冒进,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分析。
第一个层面是基于中国股市形成的特殊性。
在对中国股市建设进行回顾和评价的时候,没有人会低估这么一个成就: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路程。然而这同一事实恰恰也正反映了中国股市形成的特殊性,即它不是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初期的产物,而是跨越社会生产发展阶段的泊来品。
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考察,股票市场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框架下问世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个制度的基础、股票市场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同步,同时与居民的收入财富增长和储蓄投资方式的变化同步。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的股市历史上,虽然也屡屡发生大幅暴跌和长期低迷,但不可能出现发行上市压力和股市不堪重负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中国,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业已形成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国有体系,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成形式的企业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契合的社会分配机制、福利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在这样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绝对主体的社会经济关系背景下建立股份制度,只可能采取改制、转型、变革的方式,不可能再表现为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在建立股票市场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企业制度的变革同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之间的冲撞和不同步。
一方面,企业的转制从技术程序讲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并且国有独资企业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势必存在着股票发行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在居民储蓄投资方式基础上的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却具有很大程度的渐进性质。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从其产生一开始就潜在性的面临着股票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矛盾。
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中国特色的股市欣快症。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在其产生初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投机过度的欣快症。股市欣快症的特征有四:一是全民介入。“从事股票投机的强烈欲望,紧紧地吸引了从自耕农到拥有贵族头衔第一王子的各个阶层”(马克思);二是股价攀升企高,涨升无理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三是很快抛开货币,包括存款和信贷;四是持续期限很短,例如英国的运河热潮3年,铁路狂潮5年。
中国股票市场的初期阶段也同样未能避免投机过度的欣快症,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和极大的复杂性。
作为欣快症共有的特征,中国股市形成初期,也表现出全民介入股市的高昂投资热情,也曾出现股价被推至离奇的高度。然而股票投资热潮并没有出现失控。这当然与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转型时期特定的背景之下,投资者的热情起到了缓解企业转制造成的发行上市压力,同时也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各自的欣快。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和扭转国有企业困境的期望、转变单一银行信用和分散金融风险的金融改革要求、谋求资金的利益驱动,这些都令政府和企业倾注出与投资者不相上下的热情。在供需双方的合力之下,股票市场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而股市政策也定位于一方面要保护投资者的热情,控制企业上市的节奏,强调稳定;另一方面要适应政府和企业的需要,坚持大力发展。
中国股市欣快症的结果,不是泡沫的破灭,而是发展的冒进。原因是在持续不断的发行、上市压力之下,泡沫难以产生,反而,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导向下,历经十余年的供求抗衡,支撑股市发展的资金已经出现了透支。
判言中国股市发展的冒进,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
其一,股票是风险性极高的奢侈品,不是任何收入阶层的人都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品种。凯恩斯的《通论》中曾指出,股市是富人的俱乐部,应该提高华尔街的门槛。巴杰特有句名言,“常识告诉我们,售书的不应从事蛇麻投机,银行家不应倒卖松脂,铁路不应由侍女来筹建,运河不应由享俸的教士来兴修”。中国股市的发展政策应该是不违背常识的负责任政策。在股票充分普及、投资渠道畅通的现今背景下,银行储蓄存款呈现出居高增长,这更多的只能说明在现阶段居民需要的是低风险的金融品种。
其二,股市发展冒进与股市存在泡沫,这二者是意指迥然不同的问题,针对的政策和解决的措施也截然相反。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如果是认为股市出现了泡沫,可供选择的措施是加大发行上市力度,压低股票价格。而判言股市发展冒进,采取的对策应该是减缓发行上市数量,让股市有一段休生养息的时期。近两年股市政策几经反复,终于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严格了增发的条件,而很快我们可能听见另一种质询:有哪一个国家的股市,曾经出现过每月、每周持续不断发行新股?
其三,广开股市的资金来源,应冷静分析资金的性质。在中国可动员的资金的确很充裕,然而适宜进入股市的却不多。经营性资金吸引进来,只具有短炒投机性,不利于股市稳定;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看似数量庞大,却并不属于敢冒风险的资金,可动用的部分实际上有限;银行资金从理论上讲虽然没有理由不允许一般投资者质押融通,但只要股市尚存在双向扩容的尖锐矛盾,就很难避免开闸容易流回难的严重后果。目前最被看好的是基金,可如果说人们对股票资产已不再具有更大的需求,那么对以股票为投资品种的基金,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也难以激发出浓厚兴趣。说到底,股票市场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讲还是应该与居民对股票资产的需求保持相适应。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健全我国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其地位也日益凸显,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壮大民族工业、解决就业问题、推动技术革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藏富于民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注册数量已超过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创造的总产值也已超过GDP的一半。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国情和金融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却并未获得与其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的政策、资源支持,反而长期存在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直接融资受限、间接融资不畅、融资成本过高等现状,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产生的内部融资环境问题;二是外部融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当前我国的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的落后现状。
(1)内部融资环境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信用度,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企业财务信息缺乏真实度,企业内外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融资沟通不畅,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第二,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经营缺乏长远目标。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家族管理阶段,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其经营风险,给银行评级带来较大困难。第三,竞争力有限,倒闭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研发经费、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等因素的限制,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资金链的不稳定,从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进一步增加了其融资难度。
(2)外部融资环境的问题从当前我国金融政策来看,出于政治考虑的金融抑制政策对利率、信贷额度或信贷指标、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限制或控制,国家对于银行业的垄断在保证信贷资源集中性和廉价性的同时,造成广大中小企业在面对大型国企、央企时处于明显劣势,甚至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歧视,严重挤压了其间接融资空间。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起步较晚,发育尚不成熟,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较为落后且门槛要求较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满足上市要求,发行债券更是不可能,因而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二、开放民间金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面对常规融资受阻的情形,不少中小企业将目光转向民间资本,尽管当前的民间借贷利率很高,但很多中小企业依然愿意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除了不得已的选择之外,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其独特优势,开放民间金融,将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和长久之策。
1.必要性分析首先,民间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庞大,一旦缺乏有效监管而任其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将会给我国金融业乃至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重大隐患;其次,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民间金融为其提供了有效融资渠道,且民间金融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于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征。由此可见,开放民间金融,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都是必要的。
2.可行性分析第一,民间金融资金来源充足。我国民间金融具有私人性,其主要来源是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在内的我国民间主体的社会闲置资金,受到自身消费观念和强烈储蓄意识的影响,再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和个人财富的增加,本以数额巨大的这一闲置资金还将不断快速上涨,这是民间金融资金来源的有效保障。第二,民间金融投资意向强烈。受到金融领域有限的资金投向的限制和自身消费观念、强烈储蓄意识的影响,庞大的闲置民间资本大多流入银行,只有较少部分流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但这些传统的投资方式或是收益较小,或是风险较大,均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民间金融陷入资本庞大、投资意向强烈却苦于缺少良好投资渠道的尴尬境地。第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壮大而对资金产生的较大需求为民间金融提供了投资空间。面对民间资本庞大、民间金融投资意向强烈的局面,通过民间金融机构将闲置民间资本用于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将成为拓展民间其渠道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融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民间金融提供广阔的投资空间。除此之外,由于民间资本常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裙带关联性,民间金融在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时还具有信息成本、交易成本、担保、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正是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的天然联系所在,也是其他融资方式所不具备的。可见,开放民间金融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民间金融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行之有效的且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民间金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相应对策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和金融政策来看,利用常规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难度较大。而凭借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间的天然联系,利用民间金融,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帮助其走出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和长久之策。结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应从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及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并加强中小企业与其的合作力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解决中小企业自身问题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信息透明度、经营模式、企业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因而,加强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融资环境,是化解其融资困境的根本和前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信息透明度。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提高企业信誉度是中小企业改善其内部融资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建立一个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高效透明的企业信息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出现内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使其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应改变家族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核算水平;加强内部监督等。第三,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助于其实现良性经营和保持资金链的稳定,可提高其获得融资的可能性。
2.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借贷利率呈现“高利贷”倾向、金融市场信号失真、扰乱金融秩序等问题,若想使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状态,必须引导规范民间金融。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规范其市场利率。在当前的金融政策和环境下,我国尚未形成利率的市场化,国家适度控制市场利率,而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则趋向于市场化,因此在引导规范其市场利率时,应适当扩大浮动区间,使其与市场化利率趋于一致,同时还应加速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引导规范其资金投向。一是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扶持的建设项目;二是允许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产业。第三,引导规范其运营机制。民间金融易引发金融风险,应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的运营机制,对其加强监管,规范其操作流程,完善借贷手续,保证民间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营。
3.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加大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中小企业向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难度较大,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利用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加强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并利用典当、融资租赁、同业拆借等高效低成本的民间融资方式,拓宽其融资渠道。
四、结语
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目前仍主要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少,课堂上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纳起来,金融英语的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在金融专业英语课上,教师大多以母语进行授课,多采用翻译法进行讲授,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或者大部分课堂,很少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根本达不到用英语从事金融活动的目的。
2.教学手段落后。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授课,要么是几个班级并在一起进行大班授课。限于人数众多,多会采用多媒体教室来进行,这使得学生亲自练习的机会很少。虽然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多数教师只把它用作为课件展示,只是替代了传统黑板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室应有的作用。学生除了看老师的课件,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人——人、人——机操作和练习机会。再有些学校会对金融英语进行小班授课,但迫于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小班授课多只能安排在“粉笔+黑板”的普通教室授课,学生接受信息的丰富和生动程度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金融英语的教学效果。
3.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目前,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这样,一个学期总共也就大约32-36个课时不等,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包涵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金融英语基本知识,实在是“狼吞虎咽”最终往往导致“消化不良”。
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往往只安排了阅读类课程,侧重教学生分析金融英语句型特征以及重视对长句的理解,忽视专业英语听说等技能的培养。
二、金融英语教学策略探析
现行的金融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使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的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进行必要的改革。
1.引入外语语言先进教学理念,逐步脱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授课模式。金融英语课程重点不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在于用英语去理解、表达、运用专业知识,故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英语课程,这就要求金融英语的教师除了掌握金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比较熟悉英语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金融学案例,对学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金融学知识,用英语呈现出来。学生一旦有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2.紧扣市场需求,建立先进的实训基地或金融英语实验室。高校是培养金融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语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授课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并试着走出课堂、走进金融企业去实地考察对金融英语人才的素质需求,进而确立金融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把职场带进课堂,将英语学习置于真实的金融行业的场景中。学校应与金融企业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和专业环境,让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的运用和国际金融知识的运用来进行实际业务训练和操作。另外,为了保证金融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金融教学实验室是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课件进行交互式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灵活多样,可以插入视频、图片、声音等辅助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金融实验室,组织学生将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训练,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灵活设置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于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领域,要比较透彻地学习内涵如此丰富的金融行业英语,一个学期的30多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金融英语以开设两个学期,每周2~3个学时为宜。除了增加课时量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一贯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持续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找一些最新的真实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避免教材的抽象和空洞;同时,教学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可以适当地请学生来进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并充实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金融英语更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语言基础的教师,而具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又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的教师,却通常又不愿意留在学校,这就造成高素质教师的流失。因此,一方面,就是和金融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他们的相关有资质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此为契机,努力培养自己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
三、小结
由于欧美消费能力急剧萎缩,很多中小企业产品订单锐减,现金流紧张,不少中小企业主尝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企业要生存,银行告贷无门。在珠三角,不少企业主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变卖房产等方式“过冬”,有些甚至关闭工厂,一走了之,多年打拼的江山就此毁于一旦。据统计,目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仅占我国全部贷款总额的15%,而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1、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要积极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要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决策素质。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素质。中小企业要规范经营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不断提高企业信用水平。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精心选择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综合运行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和企业财务费用。
2、人民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这些措施包括: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满足中小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地方银行的作用。如工行不仅通过创新信贷制度,努力扭转“大银行不给小企业贷款”的认识误区,还通过在全行积极推广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小企业客户经理等方式,用特色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工行在全国的小企业客户贷款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低于整体客户水平,这证明了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与小企业客户的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3、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
这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普遍成功经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更大程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投资波动诱发的宏观经济波动。酝酿十年,近期准备推出的“创业板”会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杭州市今年争取10家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10亿,上市成功各奖励100万元。
4、积极发挥民间资金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应该大力发展区域性的中小民营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民营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时,能充分利用了解本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的优势,克服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中小金融机构因其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额的贷款项目,也适合于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台州、温州都是我国民营经济相当活跃的地区,其中民间资金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要进一步完善担保制度,为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银行,但由于中小企业市场竞争风险大,又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因此,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应在部分地区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组织成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统一承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今年杭州市要组建市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确保2009年累计担保额不少于200亿元。
二、要着力打造好品牌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普遍较弱,这与其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够有关。在目前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抓住品牌建设这把宝剑是上策。
1、树立品牌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品牌的约束,品牌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瓶颈。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市场寿命是7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能发展为大中型企业。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普遍较弱,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还认为做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只是小企业,只要有市场就行了,做不做品牌无所谓。实际上,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
2、创造一个有效的好产品
创造一个好产品,要以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为根基,以能找到其潜在的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如果没有顾客所需的好产品,打造品牌就是一句空话,要遵循市场规律,抓住时机,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要给产品起个好名称,名称要能给人积极、美好的联想,要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如海尔、娃哈哈、耐克等都是著名的品牌名称。要给产品设计一个好标志,要充分表现产品、品牌的丰富内涵,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美感,体现出可被人认知的品牌形象。
3、开拓目标市场
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吸引所有的顾客,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寻找市场时,应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寻找目标市场。市场细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最好的市场机会,发展市场营销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在“刀刃”上,从而用最少的经营成本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寻找目标细分市场时,既要善于抓住现有的市场、挖掘市场空隙,也要努力创造市场空隙。
4、精心策划产品宣传活动
中小型企业要立足于本土、本企业搞品牌。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土生土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市场和自己的消费者。中小企业在语言沟通、地理优势、人文环境还有在为顾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等方面,能比外企更有优势和竞争力,要抓住这种特色作宣传。三、要着力用好营销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为欧美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价值,而自己却只能靠低廉的劳动力得到产业链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价值,而且是用环保、能源等代价换来的,产品设计、物流配送和终端零售这些创造巨大财富的环节我们都很少染指。现在欧美市场消费能力急降,启动内需成为所有外向型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很多外向型中小企业,或是严重依赖于出口的企业将会面临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市场,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内向型的中小企业将必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这一切都要求中小企业着力用好营销手段。
1、定制营销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代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它是制造业、信息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营销机会。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可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的优点,注意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产品定位于个性化、独特性、新颖性的产品领域以求发展。采用定制营销就可以和顾客直接进行沟通,针对顾客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顾客需要什么,可以随时根据他的需要进行生产。消费者从中能得到受重视的感觉,并对企业的产品产生信件,更进一步提高顾客忠诚度。定制营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汽车、服装、自行车等有形产品,也可以用于无形产品的定制,如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
2、营销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全新的、快速便捷的工具。此时中小企业应认识到运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手段给企业提供的新的发展机会。进行网络营销可以让中小企业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因为顾客在搜索信息时不是按企业的规模大小去搜寻的,而是按产品或服务名称内容来搜寻的,这样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其在网上的信息都有被顾客查询到的概率。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促销成本低,正适合综合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
3、运用营销手段为品牌加分
品牌能为营销提供强劲的拉力,营销活动也能为品牌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单纯的营销活动是没有的,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的营销活动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在营销过程中,无时不刻地都打上了自己品牌的烙印。中小企业在应用各种广告、利用人员推销、开展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营销手段过程中,都要切实做到真诚服务到永远,真正做到为消费者所想,为消费者所需,为消费者所急,视消费者为亲戚朋友,为消费者提供全程无忧的、保姆式的、
人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进而宣传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亲和力。
四、要着力完善服务体系
国家实施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培育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对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强化政府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的引导、规划、协调和扶持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
2、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统计,全面客观地收集整理本地基础经济信息数据,按行业分类,做到政府与企业信息共享,满足企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充分运用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资源,系统地整理重要国际经济信息,定期国家、省、市涉及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开展电子商务及实现虚拟经营创造条件。
3、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继续大力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活动,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4、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了在技术先进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等传统方面竞争外,更多地竞争开始集中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上面。企业必须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手段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请求服务的需要,一个好的呼叫中心,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将使企业能够增进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竞争力、拓宽销售机会,进而促进业务量的增长。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政府要重拳出击采取措施,和广大中小企业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中小企业要提振信心,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经营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把解决当前困难和谋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苦练内功度难关,坚定信心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彭克明: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生出版社,2006.
[2]郑旭萍:黄金政策产生黄金效应[N].每日商报,2009-03-10.
关键词:反倾销;应诉意识;反倾销诉讼程序
1中国近年反倾销诉讼的个案研究
1.1个案1——中美2003年彩电反倾销诉讼案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2003年我国彩电业与美国彩电业的贸易大战。
2003年5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接到美国CollierShannonScottPLLC公司等3家企业的申请,准备对原产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彩电启动产业损害调查程序。
2003年5月1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告,决定自2003年5月2日起启动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被调查彩电为屏幕不小于21英寸的直观式或背投式阴极射线管彩色电视接收机)的产业损害调查,以确定上述两国出口美国市场的彩电是否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
美国申诉企业认为,2000—2002年,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向美国出口的彩电数量,从20万台增至260万台,增长了10倍以上,其中84%来自中国。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2003年1—3月,我国家电企业向美国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37.4%,美国已成为中国彩电企业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从而也打破了跨国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原有份额。
1.2个案2——杭州垫圈厂反倾销案
1992年,美国最大的弹簧垫圈生产商I•T•W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指控中国的11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和生产企业“以低于成本价在美国倾销,给美国工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杭州弹簧垫圈厂——杭州萧山农民创办的不足150人的小厂,独自应诉。通过积极应诉,杭州的这家垫圈厂获得了对美国出口的垄断地位,一举击败了国内的10家出口企业。我们来看一看几年来这家公司通过应诉获得的反倾销税额的变化:
1992年,美国商务部的初定税率为128.63%;
1993年,第1次应诉的裁定为69.88%;
1994年,第1次行政复审裁定为26.08%;
1995年,第2次行政复审裁定为38.27%;
1996年,第3次行政复审裁定为14.15%;
1997年,第4次行政复审裁定为3.85%;
到2000年第7次行政复审裁定时定为0%。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国际贸易官司,应诉与不应诉将会给企业的命运带来重大转变。
就彩电案而言,为什么中国的众多企业被收取了高额的反倾销税,而马来西亚的产品却安然无事呢,主要是中国商人缺乏应对反倾销诉讼的经验。
那么中国商人究竟应该怎样来应对来这些国际诉讼的困扰呢?
国内企业应坚持“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处理国际贸易诉讼。在上图表中展示的中国企业被征收的反倾销税额可以看出,中国除了夏新一家企业外,其他企业均被征收了天价的反倾销税。为什么夏新能够独善其身呢?就是因为在这起彩电诉讼官司中,夏新公司组织了律师团到海外应诉。对于不应诉的公司,反倾销税将完全由美国单方面裁定,而对于应诉的公司,美方必须严格根据法律和应诉公司提供的辩护资料进行裁定。
2中国的应对对策研究
2.1中国应对之宏观层面
第一,我国政府应积极与有关国家谈判,使他们早日认定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欧美等国一直以产权不清为由,不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因而在对比同一产品在我国与进口该产品国的价格以确定是否为反倾销时,不采用我国的价格,而是寻找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的价格作为参考,给了外国企业在随意确定反倾销税额的机会。
第二,加强对我国的进口品的反倾销工作,在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当对方对我国产品提出不合理的反倾销时,我国也可以同样对该国产品提出反倾销,反戈一击,使之权衡各方面利益之后息事宁人。
第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于反倾销诉讼诉讼成本高且具有正的外部性,某些行业在反倾销面前经常会发生相互搭便车的现象,结果是无人应诉,整个行业受损。因而,政府应牵头建立出口企业行业协会有效应对反倾销的制度。
第四,中国政府应对内加强管理,政府应在外国企业发动反倾销诉讼时做好预警工作,优化市场,做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同时避免国内企业恶性价格竞争,大力宣传“谁应诉,谁受益”原则及反倾销诉讼的游戏规则,培养中国进出口企业应诉意识。
2.2中国应对之微观层面对策
第一,国内企业在听到反倾销风声时,应对该国国内生产商进行全面调查,如生产、经营状况等,以考虑对方是否可能提出反倾销,另一方面要对该国进口数量进行调查,根据我国出口的总数量,分析我方所处的地位,为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做好准备。如果无法避免受到反倾销的影响,则尽量提高或控制出口价格,以期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有个好的结果,同时注意控制出口报价或还价,防止对方为取得我出口价格的资料而诱导我方报价,最后要与国内其他企业及时沟通,与对方进行沟通协商,给予适当的承诺,尽量避免反倾销的发生。
第二,对方反倾销书已经递交时,此时企业要了解该书中的调查期间(一般为1年),进而正确处理签订的出口合同。这是因为从倾销的临时裁决日往前追溯90天征收反倾销税,即一般情况下,在方递交书后的70天内出口并到达该国的产品不会受到反倾销税的影响。如果方没有提出存在“紧急状况”时,则从递交书后的160天内进口的产品不会受到反倾销税的影响。下面要处理问题就是考虑是否应诉,不应诉会很惨,积极应诉效果好,同时获得复审机会,如果可能,达成中止协议获得一定的出口份额也未尝不可。
如果决定应诉,就要聘请律师了,在聘请律师时,应注意: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是否有反倾销诉讼的经历,同时应考虑涉及到的应诉企业的数量和律师人数的安排,是企业单独聘请还是统一聘请,是否有比较好的外国律师或顾问共同参与,尤其要注意的是律师应给企业一个详细的案件进度表。
反倾销应诉非常考验企业组织能力,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反倾销组织协调相关工作的安排。企业应根据情况,成立反倾销应诉工作班子,而不能仅由外贸部门的业务人员负责准备。该班子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即由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由具体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便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对策略
始于2007年2月份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美国又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外,还引发国内中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种间接损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时遏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家底最薄弱、生命力最脆弱的群体——中小企业身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其他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包括电子、玩具、五金、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业等。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而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甚至大量倒闭,这就造成了失业人口尤其是失业农民工数量激增。据农业部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约减少6.5%务工人员,其中多数为外来农民工。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受损的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行业进一步增多,而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和失业人口的继续增加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进一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探寻: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障碍
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过市场严酷的考验。普遍具有开拓、创新、坚韧、灵活的特点,但是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与大企业相比。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营销渠道、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处于劣势。
1.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却“小而全”,将大量资本重复投资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项目上,很少有企业具备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优势。生产能力不仅过剩,而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行业内部过度竞争。
2.中小企业主缺乏长远的战略。中小企业主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从管理才能上看。中小企业主大多数是靠个人的悟性和某些机遇取得成功的,很多人知识结构不完全,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些企业走向快速发展之后。企业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中小企业在膨胀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腐败、分裂和失控。
3.经营管理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长制管理,没有合理的组织体系,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甚至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结果是缺乏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把握,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据测算,我国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91%,中型企业为163%,小型企业只有128%。
4.缺乏技术、知识和人才。对我国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靠离开土地的农民发展起来的,职工素质低,技术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而且,员工对学习普遍比较淡漠,企业和员工积累、更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差。
(二)外部环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障碍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创办资金主要是个人积累资金和借贷资金,这种投资结构决定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是极其有限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而且信用不足、贷款规模小,难以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同时,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开放度不能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与大型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营运资金等非战略性资产的难度很大,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太大。
2.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美国、欧洲等与我国外贸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国外市场需求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内失业人口的增多、居民收入的降低和面对金融危机时消费的进一步锐减。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压缩。
3.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型企业带来困扰。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初中级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营风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对那些已出了货但还未收货款,或已签了订单的企业,更是形成了直接的汇兑损失,也给那些应收汇账款较多的中小企业造成了更大压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抵抗金融危机的威胁,不仅需要企业自身顽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给予中小企业广泛而深入的政策支持。
(一)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1.积极改变观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改造产品和服务。优秀的品牌、顾客的信任。是企业极其宝贵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其次,要强化自主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完整的运营系统里只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不能自主的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新的策略和应对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应强化自主意识,将产品的设计、管理、物流、生产、营销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环节进行经营,特别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
2.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首先,加大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中小企业要改变以往对技术创新不重视的观念,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精益制造能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进行管理创新。通过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加强企业对信息的管理;建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等几个方面。
3.压缩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学习、留住人才来降低成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留住机制。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高、精、尖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工人享有不菲的工资,但是他们往往可以独当一面,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可以通过流程改造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要认真分析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寻找降低成本的可能,必要时,还应重新组合价值创造的流程。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节约研发、制造、流通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4.开拓国内外新市场
首先,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作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外部环境变化的最新资讯,及时调整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危险和挑战。其次,要开辟国际新市场。要避开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转而开辟其它国际市场。同时要改变产品结构,多提供高产品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另外,还要进一步开辟国内新市场。我国的国内市场巨大,居民一直保持着“高储蓄、低消费”的消费结构,企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导向,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条件和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要向中西部转移。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应针对国内市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拓展市场空间。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瓶颈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立法、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地引导和支持。
1.加快立法步伐,扩大立法范围。对中小企业的各项发展促进措施都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只是一个开始,从横向看,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等各方面的法律应该迅速落实到位:从纵向看,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工作应全面铺开。立法的重点应该放在承认、保护、扶持和反垄断上。
2.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创业阶段,对中小企业创业实施税收减免和适当的财政支持。政府可牵头联手商业银行成立非营利性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在发展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并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范围。发展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担保贷款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提供税收减免。在成熟阶段,鼓励中小企业以市场化融资为主,尤其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
3.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经费支持、信贷和税收扶持政策。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协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的转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4.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半官方服务机构为骨架,各类民间商会、协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为依托的多方参与的遍及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等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协会和中介机构,使其真正发挥沟通政企、为企业服务、减轻政府负担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金融排斥,区域保险区域差异
一、金融排斥理论研究现状
金融排斥性是近十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在稍早的研究中,人们一般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对金融排斥性进行探讨,即研究居民到金融服务网点(尤其是银行零售营业点)的实际距离对居民获得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影响(Leyshon和Thrift,1993;1994;1995)。这个时期对金融排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过去几十年受住房政策(将贫困人口集中于城市郊区)的影响,大量金融零售网点在贫困社区的撤并;二是研究银行和住宅互助协会①的分支机构在贫困社区的关闭;三是研究贫困社区居民因到金融服务网点较远和交通不便而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随后的研究表明,金融排斥性并不仅仅因金融服务网点在某一地理区域的撤并而存在(FSA,2000),一些人群如果有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但却因社会经济因素和金融服务市场因素而很少或从未获得金融服务也应视为受到了金融排斥。一般认为,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往往是从来没有使用过金融产品的家庭、低收入居民、老弱病残人士、居住在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居民(FSA,2000),以及诸如此类的社会弱势群体。基于此,Sherman Chan(2004)在其会议论文中将金融排斥性界定为: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区域保险区域差异,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至于如何判定是否存在金融排斥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根据Kempson和Whyley(1999)提出的五个指标:(1)地理排斥性;(2)条件排斥性;(3)价格排斥性;(4)市场营销排斥性,;(5)自我排斥性。显然,这样的判定方法更能够从金融机构的经营层面对某一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鉴于此,本文也将参考和借鉴这些指标探讨我国保险业区域中存在的金融排斥性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保险业区域金融排斥现状分析
1.地理排斥。一般来说,一个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与金融排斥程度呈负相关关系,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越多,居民越容易获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北京地区共有保险分公司及直接经营业务的总公司83家。河北省,辖内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0家,分支机构3625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01家,保险兼业机构3733家。上海保险机构总数为105家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江苏69家;浙江56家;安徽36家;江西2390家;山东56家;湖北3146家;重庆46家;四川45家;贵州854家;青海219家;宁夏290家;新疆519家。可见,保险机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中西部地区,保险机构的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2.营销排斥,即一些人被排除在金融机构产品营销目标市场之外。保险机构为了获得盈利和发展需要一定的从业人员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从业人员是营销活动的重要载体,从业人员的多少对金融机构营销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11个省份中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数目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黑龙江、山西、河南以及湖北的从业人员人数和东部地区相当,其余地区和东部区域相比相差较大。尤其是西部地区除四川省从业人数较多之外,其他省份远低于东部地区。
表1 2009年我国各地区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总数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东
部
北京
64062
东
部
海南
12828
天津
41546
辽宁
134890
河北
200000
广东
253800
山东
402100
中
部
黑龙江
113000
江苏
235000
山西
110416
浙江
143000
河南
263300
上海
21300
安徽
19991
福建
131873
湖北
134879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中
部
湖南
14800
西
部
四川
172600
江西
70000
贵州
9421
吉林
87051
陕西
73774
西
部
内蒙古
67704
西
部
新疆
12703
广西
65000
青海
15325
重庆
75000
宁夏
7644
云南
65000
论文关键词:高端客户,银行,营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正在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据统计,2009 年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为33.1 万人,他们的可投资资产总计为18.3 万亿元。2010 年中国高净值人数达到38.3 万人,他们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22.4 万亿元。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明朗,资本市场深入发展,中国将继续维持私人财富及高净值人士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私人财富的迅速增长导致对理财需求的激增,这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一、高端客户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高净值人士是银行高端客户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外资银行把高端客户分两大类一类是私人银行的客户, 基本上是100万美金以上客户作为私人银行的客户;把10 万美金到100万美金定位为贵宾客户。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规定有所不同毕业论文格式,但一般以800-1000万人民币作为门槛。这部分高端客户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却为银行创造了绝大部分的利润,是银行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一)高端客户是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零售银行基准比照调查表明,高净值客户的人均利润是大众零售客户的十倍。在美国,有的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超过60%, 其中财富管理业务利润贡献接近50%。香港恒生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利润的贡献率也在48%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发掘现有高端客户的潜力,扩大高端客户的规模,必将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1]
(二)高端客户是推动银行创新的主要动力
据统计,我国高净值人群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5%,专科学历的占20.4%。我国高收入群体的职业分布目前呈现出一种三分天下的格局, 这三个群体分别是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含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 、专业人员( 含专业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 和民营经济经营者( 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怎么写论文。这三个群体加起来占到总高收入群体的90%左右。这表明我国的高净值人士普遍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资产管理意识和个性化的投资需求。高端客户除了需要差别化的传统金融服务外, 更需要银行为其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这将促使银行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高端客户的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挑战, 更将为商业银行注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三)高端客户将促进银行业务的稳固发展
由于大多数高端客户有着大企业高管或私营企业主的职业背景,与这些高端客户的关系对于银行的公私业务联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无疑能促进公司业务稳固持续地发展。同时,对于银行而言,高端客户的多少对于优化客户结构、显示行业地位以及商业品牌有着“标杆”式的衡量作用。
二、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的需求特点
了解高端客户的需求特点,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十分必要。总体来说,银行高端客户具有以下需求特征:
(一)多元化
《2010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论文格式,我国89%的高净值人士运用个人资产进行了投资,其中40.8%的高净值人士选择了至少3种以上的投资工具,采取多元化资产的配置策略。[2]据调查,我国的高净值人士今后的投资将会更加谨慎,为了分散风险,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投资组合会更加多元化。这表明高端客户的需求将日趋多元化。
(二)个性化
不同的客户根据自己不同的风险和投资收益偏好, 会选择银行的不同金融服务与产品,相对一般客户而言,高端客户不仅需求各异,而且资产管理的意识和相关知识也相对较强,他们不仅会将不同银行间的金融产品、服务质量进行比较,而且会主动参与定价,积极进行理财咨询,他们需要银行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三)便捷化
由于工作较繁忙,高端客户群体对服务的高效性、便捷性要求较高,银行服务的时空限制显然不是高端客户的便捷选择。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高端客户选择使用柜以外的方式获得银行业务。可见,通过实际和虚拟的银行操作服务,使客户获得预期的服务效果尤为重要。
三、高端客户的营销管理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要维护和扩大高端客户的规模,必须以客户为导向,加大营销力度毕业论文格式,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满足高端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1.把握客户需求。了解客户需求是实施有效营销的前提,商业银行首先应做好信息收集工作。“谁先捕捉了信息,谁就抢占了市场先机”。银行可通过收集数据、调研分析,迅速、高效地确定富有价值的客户目标。在客户信息基础上探索发掘客户深层需求, 确保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高端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通常,客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且永无止境的,因此必须对高端客户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在德国,银行业都配备了专门为高端客户服务的客户经理,并且对客户经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要求客户经理必须每月拜访大客户一次,对有关数据进行深入细致讨论,并形成书面的记录存档;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会谈时间要占全部工作时间的50~60%。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根据客户偏好采取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 多与客户沟通, 对客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全面掌握, 为高端客户管理者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并联系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2.加强产品创新组合。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单一的金融产品已很难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同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化、内部构成元素相似的特点,这也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较好条件。因此,在针对同一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金融需求的时候,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品方案,对多种产品进行结构组合,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
3.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高端客户选择银行,不仅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希望通过银行服务结交朋友、建立圈子,因此只有深入的增值服务才能开发更广阔的客户群体。建设银行从2009 年6 月起,由总行向全行高端客户推出多渠道高尔夫增值服务。全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签约客户、个人金融资产在300 万元以上理财白金卡客户可通过CCB 网站建行高尔夫俱乐部、私人银行或财富中心客户经理、95533#001 或4008895533 等渠道,用积分兑换高尔夫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球场预定、球车预定、练习场预定、教练预约和赛事预约。贴近高端客户消费需求的新颖增值服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怎么写论文。对高端客户的开发必须依托银行与优质增值服务供应商的联合,吸收广泛的社会资源,使客户在投资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更能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
(二)建立优秀稳定的客户经理队伍
对于高端客户的营销, 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通过银行专业的高端客户经理来完成的, 建设一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工作严谨、训练有素的客户经理团队, 是商业银行能否把握更多高端客户资源、创造更多利润的关键问题。
1、合理选拔客户经理。在招聘选拔新员工时应注重专业背景,将更多的金融、保险、财会、税务、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以及有5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具有深厚的专业研究背景毕业论文格式,或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CPA)、金融理财师(CFP)、注册税务师、律师等资格证书的人员引入客户经理队伍。[3]
2、强化客户经理培训。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对高净值客户的维护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客户经理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培训,要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各类客户经理的业务知识、风险管理能力和营销水平,培养熟悉外汇、证券、基金、保险的投资专家。
3、稳定客户经理队伍。有统计表明,忠诚客户数每增加5%,从每个客户身上得到的平均收益会增长25%-100%,而获取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现有客户的5倍。只有忠诚的员工才能产生忠诚的客户,尤其是目前中国高端客户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素质人才异常紧缺,客户经理的流失不仅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而且还会导致高端客户的流失。因此,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稳定客户经理队伍,不容忽视。[4]
(三)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良好的技术支持,就是指简易、快捷、准确的后台操作,这是吸引和保留高端客户的重要一环。要提高银行后台操作的效率,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流程的梳理和优化,缩短服务和需求之间的差距。银行在了解客户需求毕业论文格式,对同业同质产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应对流程的多余环节和重复工序进行优化、合并和删减,对流程的割裂、冲突环节修补弥合,实现流程在业务条线之间、层级之间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有赖先进技术系统的支持。银行CRM系统可以帮助识别目标客户或潜在客户,可以帮助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同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银行对客户做相近的分析,从而提供合适的产品和理财计划,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完善CRM系统是提高营销效率的重要保障。
高端客户是银行发展的动力,商业银行应更新营销理念,以客户为导向,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在高端客户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万天舒.高端客户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4):29-31.
[2]forbeschina.com/.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
[3]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课题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的管理与维护[J].金融论坛.2010,(9):56-61.
[4]杜丽萍.“大户制胜,高端先行”——银行高端客户拓展攻略[J].企业管理.2008,(8):70-71.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商业银行简介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商业银行属于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主要有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这四个基本职能。
二、金融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对金融服务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对金融服务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说法。将保险,银行和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看作金融服务统一提供者进行的定义。包括所有银行服务,所有保险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所有服务;金融服务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工具的服务界定。
金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环节,是效益和资源。与有形商品的市场营销相比,金融服务营销有以下几个特征。一般情况下采取契约文书和账簿登记等形式,不容易被感知;人是金融服务的对象与主体,服务品质的差异性既由服务人员素质的差异所决定,也受顾客本身的个性特色的影响;在金融企业中,一线员工是营销活动的主体,所以,顾客的满意程度直接受这些员工的素质的影响,可见内部销售与外部销售都属不容忽视的。商业银行要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忠诚度的客户。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培育顾客忠诚,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服务的服务人员方面,金融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存在问题。在我国, 各商业银行业务人员整体素质虽有所提高,但从跨行与行内看来,服务人员的素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服务质量也受到了影响;柜面服务人员的奖罚不到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服务时难免显得态度不好,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形象;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理财意识,服务技能的欠缺和服务技巧的低下也给公司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方面,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大都停留于表面,没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客户金融意识,金融产品的利用率和客户的金融意识都非常的低下,致使新推出的产品无法走向市场,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成本,效益又很低;在金融服务中间业务的收费方面,一些不知名的中间业务费用使消费者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消费者不明不白地就发现自己存款金额减少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代收这方面还是有待改善的。
在金融服务手续方面,如今金融服务的手续效率比较低下,过程比较烦琐,银行员工办理业务速度也比较慢,使顾客心生厌倦,此外,虽然现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几乎已经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这也给等柜台造成了压力。
四、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创新的对策
在金融服务的服务人员方面,需要注重对金融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抓优质文明服务规范,为服务创新打好基础,负责人作为部门服务第一责任人,更加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做好带头工作,加强新业务的培训学习,加强服务文化培训,督促员工做好规范服务;对服务人员奖惩分明,做到责任到人,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努力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增强理财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
在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方面,首先要对服务的对象进行创新,每个地方由于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客户构成也不相同,所以应该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界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创新,确保创新的质量和创新的效果。
在金融服务方面,加强网点人力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行综合柜员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网点营销力量减少操作岗位,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和电话银行为主体的电子银行分销渠道,建立一个客户界面一致,业务渠道多样,技术平台统一,前台系统互动和后台系统共享的电子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实现电子银行业务一体化发展;对于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提出问题的,要及时给予解决,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
此外,还要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员工学习与相互交流,强化客户服务理念,使得员工有自觉服务的意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失真率降低,增加对员工的授权,让员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信息中断与服务延迟;通过借助文化的力量使服务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精神中,使优质服务行位在每一个工作细节和每一个岗位中都得到体现;提高员工忠诚度与满意度,提供给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内部营销。
参考文献:
[1]孟辉,田晓林.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中推进金融创新[N].中国证券报,2007-ll-02(A19).
[2]宋村杰,张金兰.金融创新下的银行监管实践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05):100-101.
[3]徐柏熹,潘文波,赖志坚.创新成效显著深度仍需提升[J].深蜘I金融,2007(02):32-35.
[4]孙宏.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5]唐宏雁.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营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02):3-6.
[6]何剑,冯宇彤.金融服务营销的特征与策略运用[J].商业时论,2005(24):52-53.
[7]章晔.金融服务利润链中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个浙江省银行业顾客实例[D].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1):12-1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