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读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读教学论文

第1篇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第2篇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散

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创设情境,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训练,由传统的封闭型静态化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动态化、议论模式教学转变,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创设一种无顾虑、愿意发言、喜欢与老师、同学交流见解,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在知识上、感情上进行传递和交流,特别要注意形成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参与知识的发展和创造的局面。

1、让学生讲

阅读教学的开始,应让学生先去读、思、讲。讲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难,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散发性汇报。先通过大脑思维,把初读结果归纳,用口头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见解,这个过程既是自学、想象、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又是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初读时主要汇报对词语、结构及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讲不同看法,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对学生所答,只要有一点道理,就给予肯定,使他们感到动脑筋的乐趣,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后的兴奋。

2、让学生议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议,是学生主体活动活跃的表现形式,议论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要不怕乱,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发问。

通常议论的形式,我是以读来过渡到议的,开头由两人的交头接耳过渡到三三两两的议论,由三三两两的议论到全班性的议论,整个议论提倡是自觉的,所谓自觉是指学生由读生思,思而想议,议中求异,议而求解。在议论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把自己的观点或答案强加于学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议论的内容多种多样,这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1)围绕课后的问题议,如《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根据。(2)围绕中心议:如《我的战友》,为什么说是一位伟大的战士?(3)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议: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3、由教师引

每次培养学生讲、议时,教师都先要注意引导确立探索目标,有机地安排发散,集中过程,关键时刻——学生呈现出求知心理状态时,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或指点线索。例如,我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在仙台》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之后由学生汇报过程中讲了开头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受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接进行引疑:“课文在物以稀为贵后,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励学生思维的散发,有的学生说:“这是用实际东西说明”。有的说:“这是前面概括讲,后面用具体说明的表现手法。”此时我进一步导:“从白菜、芦荟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为贵。”有的说:“还有一层,地点不一样,一个是北京到浙江;一个是从福建到北京,地方特产也物以稀为贵。”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学生汇报课文后半部分写了藤野先生几件小事后,我以引疑:这部分与前部分的物以稀为贵又有什么联系呢?有的说:“前面是交待了当时的情况背景。”有的说:“还是用对比的方法写藤野先生真正关心鲁迅。”有的说:“前面鲁迅受到日本职员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关心鲁迅才是真的,进一步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意义。”有的还说:“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质。”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角度打开了,同时也有了浓度。此时我才小结:“大家都说得很正确,我们思考问题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联系。”是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教给思维的方法。

二、不求统一鼓励求异

第3篇

1.情境创设虚有其表,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诸多新颖教法,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其收效甚微。

2.教学目标设计欠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对文本的钻研,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阅读时间安排不敷,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转变传统观念,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如果明确不明确,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创设阅读情境,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应紧扣教学内容,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除角色扮演之外,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由此,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