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与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教育在启蒙教育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稍稍懂事之后我们就愿意听妈妈给我们催眠歌,音乐是我们的第一堂课。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各种儿歌,通过学习抗战时期出现的红歌像《红星歌》,《英雄赞歌》,《参加八路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这些气势恢宏的歌曲,学习它们或许比听一些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更能够鼓舞人心,如身临其境般,音乐虽短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跟着音乐的脚步我们开始慢慢成长。启蒙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音乐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担,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重大使命。音乐启蒙教育往往比言语更能够把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状态表述的更加淋漓尽致。就像对于没当过兵的人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出军旅生活到底会是怎样一种光景,一首短短的短短的军歌便可以了解到。一首《军中绿花》道出了多少军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一首《小蛋壳》道出了让我们领悟到军人那不怕苦不怕累的刚毅品质。一首短短的歌曲把战士的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不仅仅是启蒙的工具是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儿童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最早使用而且使用最多的也不过就是耳朵了,儿童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鸟语,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独把一首曲子拿出来念词相对于记忆谱上曲子的儿歌很明显后者比较容易记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科学眼睛表明:语言和音乐是由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的。如果只是把词念出来,我们只有一边脑袋接收信息,相当于仅仅用了一半,而如果是唱出来既有词又有曲两边大脑同时动了起来,这样显然就是后者更容易记得牢。由此可见音乐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音乐对于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想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欣赏音乐能够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锻炼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我们都很熟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据说爱因斯坦生前是个快音乐的人,他在钢琴,小提琴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研究者还说:爱因斯坦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应从而有了后来科学上的一系列不菲的成就。所以我们不可以小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三、结论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灵比较敏感,他们的情感波动十分的强烈,任何负面的情感都有可能将他们带入人生的歧途。他们喜欢模仿,对情感的需求远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能够直接感染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将音乐课上成了单一的唱歌课,这些都完全违背了基础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学生们在长期的古板的音乐教学中逐渐的丧失了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的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要促进一个人的人格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一个个体的发展包含了他(她)的理智的成熟,还有情感的发展。当一个人缺少了情感的发展,那么他(她)就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利用好音乐这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来为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感性等方面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氛围,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品格,让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其独特使命
音乐教育目标的本身就具有情感性,而就音乐本身的特性来说,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教育功能。在最新颁布的音乐课中标准中就明确的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并要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审美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其中最最擅于抒感的艺术形式,它最能够拨动人的心弦。通过声音能够将人的情感真实的传达、表现出来。
(三)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音乐教学中利用情感教育是解决现在青少年情感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学生们的成长特点来看,初中阶段不仅仅是学生们身体、知识与思维进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也是他们养成高尚情操的重要时期。[1]所以,要做音乐教学中交会学生们学会用音乐克服种种不良情绪,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能够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并没有对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引起重视。同时,人们也从来都没有真正全面科学地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人们重视的只是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其本质价值,即审美价值。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要对各种音乐技能的教授与训练进行重视,同时还需要对情感培养进行培养。
三、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一)以情激趣,让学生重拾对音乐的兴趣
教育工作离不开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在教学的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并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手段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感情最能达到打动人心,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美育与传统的知识教育相比,它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有效的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以景生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景指的是情景,即是要为相应的音乐提供相应的情景。初中的学生都很敏感,让而要让他们真的能够体会出音乐中所包含的那种感情,就必须要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对音乐中的感情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同时情景的创设还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完整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在构建情景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教材上面的内容,例如语文课本上的《音乐之声》,在创建情景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RENMI》中,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到快乐、轻松、没有压力。核算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十分的重要,也十分的难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净化。
(三)以声传情,用声音感染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是一种十分需要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听者对这句话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声音是在音乐教学中最具渲染力的。教师应该让自己高亢、嘹亮的歌喉与那优美动听音乐相结合,从而成为传递感情的最有力武器。要真的做到以声传情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的教学用语要尽量做到措辞要优美,声声入耳。相对而言,优美的语言有着更强的感染力,能够更加有效的激活课堂。因此,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就必须要提高,音乐教师的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必须要掌握好,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同时通过合理的速度、力度和音量来将其中的感情表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将歌词演绎的更加的生动、清晰、悦耳。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那优美的语言,在其中灌注教师真诚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
其次是教师的范唱必须要规范,通过声音传递感情。范唱是音乐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通过范唱的环节给予学生们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以歌传情达到应有的作用。学生通过聆听教师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心灵更能够被触动,更能够激发出学唱的愿望,自然而然的带着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现音乐。[3]
(四)以乐动情,通过乐曲本身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教育是这样,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音乐的要素包括: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调式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如果我们听到活跃的音乐主题,会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我们听到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曲式是音乐的结构布局,体裁是音乐的品种,不同的曲式也体现不同的情感,如三(复三)段式的乐曲常表现欢快的风俗民情,奏鸣曲式则是戏剧性结构(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常表现复杂的情感冲突。不同的体裁也表现不同情感的音乐,这些是欣赏者必须了解知道的,掌握了这些就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
(五)以情育人,让学生在音乐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音乐可以让那些听者“情绪化”,特别是那些让人愉悦的音乐作品,更能够让人在听后产生各种积极的情绪,让人奋发向上。音乐作品其独特的个性就是能够让听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到心灵上的共鸣。不同时代、不同背景就能孕育出不同的音乐作品来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而不同的情绪也在音乐作品中得到强烈体现,例如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在音乐中的对比就是如此的强烈。如在欣赏《白毛女》选段《廊檐下红灯照花了眼》后,能够让学生们对歌剧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对歌剧音乐素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的表现力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该选段的欣赏,学生们的音乐视野能够得到一定的扩大,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能够让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们感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同时还能够对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生活、学习的机会更加的珍惜。再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们从这优美的音乐中去感受春天静寂的美丽: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让学生去感受这大自然的迷人景色,体会到伟大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教师一段时间的技术训练后,教师应倡导鼓励学生的自创自演能力,这一步骤可在大二学生中进行,在实施时,教师首先辅导学生完成简单乐曲的乐器主旋律演奏,在学生完成较好时,在辅导学生利用所学作曲理论知识将主旋律配以伴奏和声,然后再由学生演奏主旋律,教师在旁配以学生自主创作的伴奏旋律,并可将其配合不当的和声伴奏旋律加以修正。待作品完整后,有两个学生组织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作品。当然这种声部创作还可以增加,不局限于用同一种乐器,可采用不同种类多件乐器进行曲目的演绎,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进行创作,多声部可使音乐作品完整而丰满。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笔者认为达到课程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学生毕业后能真正从事音乐演奏的人数很有限,而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或乐队的简单排练则是有可能的,因此以上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选择的乐曲不能太难,基本程度应在声乐作品中较为熟悉的民歌或儿歌为最佳。作为教师应注意在这门课程中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专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
1.器乐选修课程中,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因此,在此课程中,教师还要将相关知识有意识进行整合。例如对一首音乐作品要进行全面了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还有必要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条件等等这样的学习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将音乐作品进行完整而准确的演绎。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声有色的讲解。
2.在教学中,欣赏内容的渗入给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带来无限的力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还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教师选用音频、文字、视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器乐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最直观而有效地途径就是组织排练演出,而这一环节也是此课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必经的重点。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可培养良好的排练演奏习惯,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最重要的是舞台实践无疑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总结,学生在在这一实践中不仅得到心智的训练,审美的提高。还会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对自己的演奏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增强自信。从而更坚定的学习。由此,我们也看到器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教学误区
在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器乐教学中,教师们容易对学生的技术程度过于重视,而往往忽视对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演奏技能后,再去强调音乐中美的塑造。在这种现象下,学生往往由于技术达不到练习曲目的程度,寻求不到理想中的声音,而丧失了本身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最终导致产生逆反心理,放弃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于演奏作品要有全方位的知识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加强与各科之间的必要联系,也是器乐选修课学习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