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气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涉及专业及领域更多,技术更新更快,也将更加复杂,要想把此项工作做好管好,电气工程师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与时俱进。
一、电气工程的重要地位
电气工程(本文所指的电气工程泛指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强电及弱电工程)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建筑比作计算机,结构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建筑装饰相当于计算机的外观,通风相当于计算机的散热通风,那么电气工程就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同时提供所有硬件运行所需的能源。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
二、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质量是几代人的事,工程建设不同于科学实验,不能有失败,不能拿工程做“实验”。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师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提高。
好的工程质量是由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人员完成的,这就要求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并调整好技工和普工的比例。要对技工进行持证上岗,但也不能偏信证件,因为现在假证存在较多,主要还要看实际操作水平。
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工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及补充。
(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私自变更设计。要求严格坚持执行和落实“三检”制,关键部位,实施旁站监理。
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程序。平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的验收资料及隐蔽签证。未经有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防止监督流于形式。记录好施工日志。
1.主体施工阶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严把电气管材、线盒的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如镀锌钢管的壁厚,厚管不小于2.5mm,薄管不小于1.5mm,镀锌层应完好,PVC管应采用中型以上,一般采用重型管,必须是阻燃型。每次进材料都应填报审表,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能用于工程。为不影响结构、保证保护层厚度,预埋电线管不能敷设在钢筋的外侧,管路在同一处交叉不能超过三条,线管不能并排绑扎在一起。管与管、管与盒连接应牢固、紧密,要防止堵塞,绑扎必须牢固。住宅部分的墙体上一般均有开关和插座,墙体定位必须准确。强弱电的线盒间距符合要求。
均压环、避雷带、防雷引下线等对建筑的安全非常重要,是否漏焊,焊接长度及质量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每处都要仔细检查,特别是结构转换层,由于柱子主筋调整,防雷引下线容易错焊、漏焊,所以电气工程师要提醒施工人员引起重视,这也是监理检查内容的重点,必须认真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2.安装及调试阶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先对配电箱、线盒内压线做样板,布线整齐、压接牢固,多股线搪锡,然后再全面展开,防止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存在的问题,返工困难,而且影响进度。
接地线的连接,接地端子的预留应符合规范要求;外墙的金属门窗、栏杆防及屋面的金属大件部分防雷作为关键,搞好工序衔接,防止遗漏;设备外壳接地应完善。
要求工作按程序进行,如所有电缆、插接母线、导线、设备必须经绝缘测试合格后方能送电调试,严禁凭“经验”、凭感觉冒然送电。
设备运行调试要按先空载后带负荷、先单体后联动进行。并应先对可调元件如热继电器调整至设计规定值,调试运行还要持续运行规定的时间,验证电气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
重点检查吊顶内的线路,导线穿管敷设必须符合要求。
发电机自启动、与市电切换,双电源末端切换的调试,尽管实施时比较简单,但往往因为太简单、不重视或各工种之间协调不好而出现问题。(如:有的工程出现过,柴油发电机带不了负荷,只因开关的整定值未按设计要求设定;双电源末端切换箱在发电机供电时无法自动切换,只因二次回路转换开关未打到自动位置;发电机供电回路未核对相序,因相序反了而导致电机反转。)
消防泵的控制,因涉及降压起动、现场手动、消防控制室手动、自动起动、备用互投等控制,且往往涉及几家安装调试(供货)单位,很容易发生技术上、协调配合上的问题,加上个别设计存在一些小缺陷,影响调试和验收,电气工程师必须提前熟悉设计图纸及厂家提供的二次线路图、控制原理图,及早发现或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作出处理。这部分调试很关键,有时很小的一点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消防工程的验收。
总之,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需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要抓住关键点,重点检查和控制。
三、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工作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新进场员工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要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应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
要求施工班组每天上班前要根据当天的工作安排进行安全交底。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
临时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临时用电系统一般应采用TN-S供电系统。它是把工作零线N和专用保护线PE在总供电电源处严格分开的供电系统,也称三相五线制。它的优点是正常情况下PE专用保护线上无电流,此线专门承接故障电流,确保其保护装置动作。应该特别指出,PE线不许断线。在距离较远的供电干线末端应将PE线做重复接地。
2)设置漏电保护器,应坚持三级保护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原则。
3)特殊场所应根据有关要求使用相应安全电压等级供电。安全电压指不戴任何防护设备,接触时对人体各部位不造成损害的电压。我国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规定,安全电压值的等级有42、36、24、12、6V五种。同时还规定: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4)电气设备的制造、安装及防护、安装位置、配电分级、导线选择及布线、接线等均要符合临时用电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应由专人操作及负责维护保养检查。并留有记录。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建筑电气的检查要点,提出要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才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已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到开发单位、设计人员不懈地改进创新,不仅适应了大量家用电器进人家庭和多种信息消费猛增的需要,而且在用电安全方面,也相应有了许多的保护措施。但是,各类电气事故仍然逐渐增多。针对此情况,文章对建筑电气的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绝缘保护
材料、设备进场应进行绝缘检查。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基本规定中对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验收作了详细要求。比如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内部所用导线绝缘厚度不小于0.6mm;开关、插座的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3mm,绝缘电阻值不小于5MΩ;柜、屏、台、箱、盘间线路的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5MΩ,二次回路大于1MΩ;电线、电缆产品有安全认证标志,绝缘层完整无损,厚度均匀且规定了绝缘层厚度。因有异议送有资质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对于在施工中由于工艺需要而损坏的绝缘层应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低于原绝缘等级,等等。
(二)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配电设备中常用熔断器以达到短路保护功能。熔断器不仅要标明额定电流,还应标明额定电压。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分断能力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一般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倍左右。
载保护一般由自动开关(或小型断路器)完成。根据实际需要,自动开关可配备过电流脱扣器、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为了起到自动开关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并小于导线的载流量。
(三)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电流的大小和通过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和西欧及日本一样,对于漏电保护器取30毫安/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各国经验,这样的漏电保护器,可以满足触电保护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方式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可尽量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便于查找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漏电保护器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并具有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缩写为CCEE)的认证标志;(2)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3)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的要求,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
(四)等电位保护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第3章、第27章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等电位分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
在规范3.1.7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利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同时是重复接地点。
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苏D101-2003中作了修改。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现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增加了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五)接地保护
设备的某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体或接地极。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就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这一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阻已趋近于零,也就是这里的电位己趋近于零。凡电位趋近于零的地方,即距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以上的地方,就叫做电气的“地”或“大地”。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土壤导电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规范第24章要求接地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每单项工程不宜少于两个测试点。
按接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1.工作接地。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工作而进行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2.保护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叫做保护接地。对电力系统来说,保护接地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只有在这种电网中,凡有金属外壳及构件的用电设备才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来保证人身安全。
3.重复接地。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为确保零线安全可靠,除在电源(如变压器)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零线的其他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比如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到建筑物处,零线应重复接地,如果不进行重复接地,则在零线发生断线并有一相碰壳时,接在断线后面的所有设备的外壳都将呈现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很危险的。
4.防雷接地。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作用不言而喻,不接地就无法对地泄放雷电流。规范对利用建筑物基础和主体钢筋做接地极和引下线以及人工接地装置、接闪器的安装作了具体要求。设计对防雷接地阻值都给出了参数,接地体和引下线完成后要测试,接闪器完成后整个系统才能测试。人工接地引下线要顺直,不存在死角,引下线金属保护管要与引下线做电气连通。避雷带形成等电位可防静电危害。人工接地装置接地体间距不小于5m是为了降低接地体屏蔽作用。
二、检查要点
1.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要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焊成环网状。检查搭接长度、施焊质量、搭接材料的规格尺寸,人工接地的埋地深度和间距,引下线的焊接质量和测试点的设置,测试方法和阻值大小。
2.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的施工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总等电位箱内自动空气开关、总漏电保护器以及分户箱内小型断路器、漏保器的质量、参数及级间协调,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绝缘和安全防护,导线及灯具等质量。
4.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的敷设,不能利用插座端子压紧螺栓相互翻接,用国际上通用的黄绿相间线作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应可靠连接后敷设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接地排连接。按设计的供电线制检查总等电位箱内重复接地。
5.导线绝缘测试。
6.通电试运行并调试。
三、结语
以上是为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
才能落到实处。监理在施工现场要多观察、勤检查,狠抓重点工序,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样,电气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建筑电气的检查要点,提出要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才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已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到开发单位、设计人员不懈地改进创新,不仅适应了大量家用电器进人家庭和多种信息消费猛增的需要,而且在用电安全方面,也相应有了许多的保护措施。但是,各类电气事故仍然逐渐增多。针对此情况,文章对建筑电气的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绝缘保护
材料、设备进场应进行绝缘检查。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基本规定中对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验收作了详细要求。比如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内部所用导线绝缘厚度不小于0.6mm;开关、插座的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3mm,绝缘电阻值不小于5MΩ;柜、屏、台、箱、盘间线路的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5MΩ,二次回路大于1MΩ;电线、电缆产品有安全认证标志,绝缘层完整无损,厚度均匀且规定了绝缘层厚度。因有异议送有资质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对于在施工中由于工艺需要而损坏的绝缘层应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低于原绝缘等级,等等。
(二)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配电设备中常用熔断器以达到短路保护功能。熔断器不仅要标明额定电流,还应标明额定电压。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分断能力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一般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倍左右。
载保护一般由自动开关(或小型断路器)完成。根据实际需要,自动开关可配备过电流脱扣器、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为了起到自动开关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并小于导线的载流量。
(三)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电流的大小和通过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和西欧及日本一样,对于漏电保护器取30毫安/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各国经验,这样的漏电保护器,可以满足触电保护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方式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可尽量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便于查找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漏电保护器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并具有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缩写为CCEE)的认证标志;(2)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3)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的要求,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
(四)等电位保护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第3章、第27章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等电位分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
在规范3.1.7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利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同时是重复接地点。
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苏D101-2003中作了修改。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现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增加了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五)接地保护
设备的某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体或接地极。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就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这一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阻已趋近于零,也就是这里的电位己趋近于零。凡电位趋近于零的地方,即距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以上的地方,就叫做电气的“地”或“大地”。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土壤导电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规范第24章要求接地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每单项工程不宜少于两个测试点。
按接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1.工作接地。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工作而进行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2.保护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叫做保护接地。对电力系统来说,保护接地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只有在这种电网中,凡有金属外壳及构件的用电设备才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来保证人身安全。
3.重复接地。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为确保零线安全可靠,除在电源(如变压器)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零线的其他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比如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到建筑物处,零线应重复接地,如果不进行重复接地,则在零线发生断线并有一相碰壳时,接在断线后面的所有设备的外壳都将呈现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很危险的。4.防雷接地。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作用不言而喻,不接地就无法对地泄放雷电流。规范对利用建筑物基础和主体钢筋做接地极和引下线以及人工接地装置、接闪器的安装作了具体要求。设计对防雷接地阻值都给出了参数,接地体和引下线完成后要测试,接闪器完成后整个系统才能测试。人工接地引下线要顺直,不存在死角,引下线金属保护管要与引下线做电气连通。避雷带形成等电位可防静电危害。人工接地装置接地体间距不小于5m是为了降低接地体屏蔽作用。
二、检查要点
1.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要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焊成环网状。检查搭接长度、施焊质量、搭接材料的规格尺寸,人工接地的埋地深度和间距,引下线的焊接质量和测试点的设置,测试方法和阻值大小。
2.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的施工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总等电位箱内自动空气开关、总漏电保护器以及分户箱内小型断路器、漏保器的质量、参数及级间协调,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绝缘和安全防护,导线及灯具等质量。
4.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的敷设,不能利用插座端子压紧螺栓相互翻接,用国际上通用的黄绿相间线作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应可靠连接后敷设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接地排连接。按设计的供电线制检查总等电位箱内重复接地。
5.导线绝缘测试。
6.通电试运行并调试。
三、结语
以上是为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
才能落到实处。监理在施工现场要多观察、勤检查,狠抓重点工序,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样,电气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在安全生产中.电气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触电伤害作为现场工作人员的四大伤害之一,其在18种工伤分类中占据第四位,是指电流通过人体而产生的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生理效应而导致的伤害。尤其在潮湿地区或进入夏季,气候炎热潮湿.触电伤害容易发生。为防止触电伤害事故,必须加强用电安垒管理。施工现场的电气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加强电气安全管理,就应从“人一机一环境”综合考虑,并注意电气的系统性、完整性。
1电气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1.1完善制度,健垒用电手续
为确保生产和基建任务顺利进行,防止电气伤害事故,落实电气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认真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严格执行电业系统规定的“两票三制”,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纠正存在的问题。由于生产基建、设备检修、新设备试车等多项工作.设备停送电频繁。如这些环节协调失误.就可能发生事故。为避免因停送电不协调导致事故的发生,应该拟定“设备检修停送电联系规定”。凡供电由电气作业人员直接控制的传动机械设备停电时,必须由工程项目负责人填写“联系单”,持单并由设备操作工签字同意,再由值班电工签字方能进行停电操作,停电后,经验电、装设按地线、悬挂标志牌,将联系单交工程项目负责人保存,即可开始设备检修等工作。工程项目完毕,再经有关人员签字,经检查确认安全,方可送电。
1.2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在电气现场工作中,为了减少电气伤害事故,确保电气安全,必须确保电气作业人员的安垒。
首先,电气作业人员必须经医生检查身体.并证实确无妨碍电气工作的疾病,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必要的用电安全知识并且考核合格,持有上级部门颁发的电工作业操作证,才能担任电气作业和电气作业监护人工作,其次,电气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按章操作。在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的运行,必须按照《爆炸性环境防爆电气设备选用标准》执行;同时,电气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必须熟悉触电急救方法。当电气工作人员在工作,尤其是在危险区域进行工作时,监护人员应随时提醒.注意安全,禁止大声怪叫,以免引起错觉而引起事故。当气候条件恶劣时,应停止户外电气作业,不得已而紧急抢修的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在雷雨天气需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巡视人员应穿绝缘靴,并不得靠近壁雷装置。
1.3确保设备安垒要防止发生电气伤害事故,电气设备本身的安全是前提条件。如果电气设备本身不安全,也就谈不上电气安全。因此,任何一家企业,要想杜绝电气伤害事故发生,首先要做到使用的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要想做到电气设备安全可靠,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电气设备必须经过安全认证,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
要有备用电源,尤其是停电能造成重大危险后果的场所,必须按规定配备自动切换的双路供电电源或备用发电机组、保安电源,
做好防触电工作,防止人体直接、间接和跨步电压触电(电击、电伤),可采取以下措施:接零、接地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绝缘保护,电气隔离,安全电压,屏护和安垒距离,连锁保护,
做好电气设备的防火防爆工作:消除电气引燃源。为防止电气设备、线路因过载、短路等故障,产生引燃温度、引起电气火灾,除按常规设置过载、过电流、短路等电气保护装置外,可装设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或自动切断电源的漏电保护器。根据燃、爆介质的类、级、组和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类、级、范围,配置相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防爆等级电气设备(包括线路导线、接地装置),防爆电气设备的配置、维护应符合整体防爆要求。还应采取必要的隔离、连锁保护装置、防静电等措旋;要有安全距离,一般电气设备与爆炸危险场所间的安垒距离,采用消防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注意通风,电气设备通风系统的进气不应含有爆炸危险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废气不应排人爆炸危险环境,通风系统必须用非燃材料制成,电气建筑物、电气灭火、消防电源、消防报警和控制等对策,一般由消防行政部门按消防规范要求提出;
要有防静电措施。为预防静电妨碍生产,影响产品质量、引起静电电击和火灾爆炸,从消除、减弱静电的产生和积累着手,采取的主要对策有:工艺控制,即从工艺流程、材料选择、设备结构和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避免静电荷的产生和积累,要防泄漏,生产设备和管道应采用静电导体,存在静电引起爆炸和静电影响生产的场所,其生产装置(设备和装置外壳、管道、支架、构件、部件等)都必须接地,采用静电消除器进行中和,减少静电非导体的静电,采取屏蔽措施,有可靠接地的屏蔽装置。
1.4科学处理事故、减小危害
对已造成触电事故的人员进行正确实施科学救护,是降低事故伤害程度的关键。一旦发生电气伤害事故,必须沉着应对,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施救。
1.4.1及时、正确地脱离电源
对于低压触电事故.可采用以下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销,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出插销,断开电源,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没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销,可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线.断开电源,或用干木板等绝缘物插到触电者身下,以隔断电流-当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或拉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如果触电者的衣服是干燥的,又没有紧缠在身上,可以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衣服,拉离电源。但因触电者的身体是带电的,其鞋的绝缘也可能遭到破坏。救护人不得接触触电者的皮肤,也不能抓他的鞋。
对于高压触电事故,可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断电,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抛掷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注意抛掷金属线之前,先将金属线的一端可靠接地,然后抛掷另一端,注意抛掷的一端不可触及触电者和其他人。
电气工程施工前应对相关人员展开安全和控制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深刻领悟到安全的价值树立“安全第一”的电气工程建设思想。要根据电气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安全控制的规章和制度形成安全控制的体系役置专门的安全控制岗位和安全人员对电气工程整个过程实现管理。要结合电气工程的任务安全和设计对施工进行全面安全控制形成技术交底、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三重保障关口确保对电气工程的安全控制。结合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控制工作应做到如下几点:
1.1供电系统的选择
电气工程供电系统一般采用的方式,这种供电系统也称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其结构特点是在总电源处将保护线单独列出形成专用线再将工作零线进行保护这种结构和形式有利于控制专有保护线的电流,形成平时无电流、故障有电流及时触动保护开关确保装置动作正确达到有效切断故障电流的作用。当选择这一供电形式时要注意保护线的通路应在距离供电线路较远的末端实现重复接地厂般确保保护线的性能。
1.2漏电保护器的安装
电气工程安装漏电保护器时要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同时也要结合整个电气工程的系统特点要本着“一漏一箱”、“一机一阀”的原则在做好“三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确保漏电保护器的性能。
1.3确定安全电压等级
电气工程建设中要根据国家5电力安全规范6中相关的规定确定工程的安全电压等级,一般电气工程的安全电压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3V、6V、12V、24V、36V,也有部分电气工程使用42v作为电压这时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人体与过高电压的直接接触肪止出现触电事故。
1.4根据电气设备的参数进行施工
电气工程建设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参数进行确定,特别对电气设备开关的参数配置全面掌握,使电气工程安装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使电气工程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得到技术和参数的指导便于施工和操作也有利于电气工程后期的维护和保养。15做好技术管控安全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作为基础,要以技术为手段对电气工程进行建设和管理上的控制需要电气工程建设者、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有必要的技术能力,要在电气工程施工前经过技术培训对于电气工程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部位做到技术考核对于有具体需要的岗位需要相关人员持证上岗。
2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
2.1电气工程施工前质量控制的要点
电气工程施工的全体人员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从施工人员到服务人员都应树立电气工程质量意识,在提升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实现电气工程的质量目标。管理人员要以技术为基础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结合电气工程施工的实际制定出适于控制电气工程质量的规章和制度,在控制电气工程速度的同时确保电气工程的建设品质。技术人员要熟悉电气工程的建设计划,要全面掌握电气工程的设计意图对电气工程图纸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摸底在发现图纸和实际存在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以技术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将电气工程质量保障转化为自身的实际工作。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应端正自身态度要坚定地执行电气工程的技术为电气工程质量的形成做好细节和关键性的建设工作。电气工程服务人员要成为电气工程质量的坚实后盾,在做好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的同时实现电气工程质量的真正提升。
2.2电气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要点
电气工程施工中应按照现行的国家电气工程施工规范进行操作要及时发现违规操作胆止未按要求和规定施工的现象。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及时进行控制。对进入施工场地的电气管材和线盒进行检查和验收海次的材料都要进行填报登记。对施工的每一道工序以及工序的交接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安装调试阶段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先要对配电箱和线盒的内压线做样板布线要合理接口要牢靠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再进行全面展开肪止不必要的返工影响进度。对于接地线的预留要符合设计要求,外面的金属门窗以及屋内的金属都要做防雷处理役备的外壳一般要进行接地设置。施工中须做好每一步避免小细节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设备要先空载调试之后才能带负载调试先单体后联动调试运行时还要验证电气设备的机械性和可靠性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施工中对于出现问题不合格的部分一定要做好记录及时返工合格验收后,才允许后续工作的施工。要派专人对现场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保护。对于施工之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进行合理的奖励和惩罚,使得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2.3电气工程检查中质量控制的要点
关键词:电气;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在电气工程操作中,操作顺序的颠倒或缺失,都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毁、大面积停电等严重的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电气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的安全条例,并对电力系统的每位工作人员提出严格遵章守纪的要求。电气安全是关系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头等大事,因此探讨电气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1加强电气安全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中的电气操作是高危险、事故多发的行业,因此,必须做好施工时的安全保障措施。有统计资料显示,电力施工中的各种事故,绝大多数不是由于施工者的技能水平低造成的,而是由于其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可见对电气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各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制定并完善企业的事故防范机制及长效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监管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确保生产安全性。
2健全班组规章制度,实行班组安全管理目标化
制定班组安全生产目标,发挥班组安全目标责任管理的功能,实现安全生产与生产目标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安全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核等环节。安全目标责任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根据上级部门指导,形成个人向班组、班组向部门、部门向公司保证安全的管理层次,着重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感,同时激发职工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实现班组安全管理科学化、内容规范化、基础工作制度化,实行班组安全目标的考核和安全责任制挂钩。
3加强电气安全生产的措施
3.1在员工中进行安全宣传,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安全法规,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范安全技术标准,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单位有关责任人和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根据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特点,有目的的对某些事故多发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建立健全安全条例,落实电气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把施工安全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建立完备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并且接受社会对建筑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的举报,确保生产安全进行。对已办理安全监督的建设项目,根据《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要采取定期(每季度、半年检、年检)以及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3.2日常工作精细化。班组精细化管理是系统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强化管理意识,求真务实,从点滴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机组运行方式,杜绝浪费。机组各项指标、参数必须控制在月度计划范围内,争取把月度经济小指标做好,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
3.3硬性做事,理性做人,以人为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人”、“特殊事”,对违章、违规行为要认真分析,坚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从严考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举一反三,使大家深深懂得“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的道理。安全是由人实现的,要抓安全,就要抓人心,因此,日常工作中,要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经常找“钉子户”谈心,以耐心、爱心教育他们,使他们深深领会到,安全就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为家庭、企业,为企业就是为社会,把每个职工都融入到“班组”这个大家庭中来,感受到班组的温暖,激发职工的士气,使人人都争当安全标兵。
3.4加强电气安全用具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对电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查。加强四个方面的测试来确保产品电气安全性能:①商业、工业住宅用电装置的安全和可靠性试验。②电器、装置、机械在确保正确的绝缘、接地和漏电方面的试验。③维修电动机、发电机、配线和变压器等设备的安全测试。④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最终产品测试,具体为:耐电压测试、泄漏电流测试、接地导通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使用高压验电器时,施工人员要检查绝缘手套的质量并站在验电器边缘的绝缘处。无特殊防护装置,不得在下雨天或下雪天在室外使用绝缘用具。安全用具使用完毕,应保持用具清洁,放回原处,要设有专用橱柜或吊架,保持存放地点的干燥、通风,放置时要按编号存放。
3.5强化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在使用电压高于36V的手电钻时,要穿戴绝缘手套、绝缘鞋;施工中拆除的电线要及时处理,用绝缘带包扎带电线头;高空作业前要检查安全带,检查扶梯有无防滑措施;登高作业时,不能随意往下扔东西,要使用工具袋传递。地面人员要戴安全帽,并离开施工区2米以上;遇到雷雨或大风天气,要停止一切高空作业;低压架空带电作业时要配备专人监护,并佩戴绝缘用具;在带电的低压开关柜上工作时,要采取避免短路和接地等措施。电器发生火灾要及时断电,在未断电前,应用四氯化碳、二氧化碳或干砂灭火,严禁用水或普通灭火器;安装的刀闸必须使用相应标准的保险丝,严禁使用其他金属丝替代;电器严禁带电移动,把带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移到新的地点后,要首先安好接地线进行检查,无问题后再正常使用。
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要知道怎样做到安全生产。首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安全意识强、反事故能力强的安全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岗位培训在内容上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个性,因地制宜,加强各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运行操作规程的学习,经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训练,从源头上避免“三违”现象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在方法上,岗位培训要灵活多样,通过事故预想、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安全警示、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在时间上,要有长期规划,短期安排。要根据形势和任务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及时总结事故经验、教训,作为教案,进行宣讲,对职工进行警示教育。在方式上要突出以班组为单位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对在岗职工进行安全基本常识、如何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如何做好安全措施、如何杜绝违章现象等方面进行培训。
3.6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将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操作运行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监视、分析、操作调整。日常工作时,往往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疏忽了操作中存在影响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危险因素,以至于发生事故。所以在重大操作及启停机组步骤中,管理者和相关操作人都要认真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危险点进行分析,并列出对策,以此来提高事故处理能力。例如电气的倒闸操作、锅炉、汽轮机的启停、危险品化学的使用等等,要对每一项操作过程进行剖析,从中找出人为的、设备的、环境的以及管理方面的危险点,只要把危险点控制起来,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制度,使班组安全管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电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是工农业生产的原动力。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用电安全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虽然电的用途很广,可以为人类很好地服务,但若不了解电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知识,那么在用电的过程中就可能使设备损坏甚至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在享受电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方便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问题,只有了解了电的性质,才能驾驭电能,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于亭瑞.《浅谈室内电气安装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3]崔政斌.《用电安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摘要:建筑电气施工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本文从电气安全的重要性、电气施工常见忧患和安全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电气工程施工中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管理控制
0引言
在电气工程操作中,一个操作顺序的颠倒或漏掉一个其中的操作项目,都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毁、大面积停电等严重的事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是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电气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的安全条例,并对电力系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人员提出严格的遵章守纪的要求。因此电气安全问题成为关系到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头等大事,探讨电气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1加强电气安全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中的电气操作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因此,必须做好施工时的安全保障措施。有统计资料显示,电力施工中的各种事故,绝大多数不是由于施工者的技能水平低造成的,而是由于其没有安全意识所造成的,这表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保障电力生产安全的关键。因此可见,对电气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在,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建筑电气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善。各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员工中树立安全意识,着力制定并完善企业的事故防范机制及长效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监管部门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的存在,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全面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因为电击伤人甚至致人死亡和损毁电气设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数额巨大,因此电气安全问题成为关系到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头等大事,加强电气安全管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使用,确保用电过程中人身及设备安全。
2电气施工常见的不安全忧患
2.1对于穿线工程中,导管细,导线繁多造成管内空间余量小,散热面不够。再加上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低,不能按图施工。这样的危害是加快了导线绝缘层的老化速度,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2.2没有将腐蚀剂擦拭干净,开关处理没有切断相线,甚至将相线接到灯头螺口线柱上。插座安装将相线和零线位置互换,相线在上零线在下的规程接线问题等是在接线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2.3不少施工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在导管敷设施工中,对金属材质导管的管口不做处理,在管口处遗留很多毛刺,这些金属毛刺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在穿线施工中这些毛刺容易将导线的绝缘层划开,后果不堪设想,一旦出现了问题,轻者造成短路停电而且难以维修,重者可能引起火灾。
2.4在避雷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引下线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镀锌圆钢,有的利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柱内敷设。施工中如果漏焊也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其造成的后果是:漏接或者漏焊一处圆钢,很可能就会使引下线失去应有的作用,避雷系统就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3加强电气安全生产的措施
3.1在员工中进行安全宣传,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安全法规,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易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安全管理单位有关责任人和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在企业中,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将新的安全技术落实到员工的工作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安全意识,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条例。根据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特点,有目的的对某些事故多发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电气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把施工安全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到基层,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建立完备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并且接受社会对建筑生产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举报,通过一系列完备的安全生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进行。对已办理安全监督的建设项目,根据《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要采取定期(每季度、半年检、年检)以及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保证体系,严格杜绝一切安全漏洞,监督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履行情况,落实安全生产的岗位职责,切实做好各法规的落实工作。
3.2加强电气安全用具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对电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查,强化电气安全性能四个方面测试:①商业、工业住宅用电装置的安全和可靠性试验。②电器、装置、机械在确保正确的绝缘、接地和漏电方面的试验。③维修电动机、发电机、配线和变压器等设备的安全测试。④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最终产品测试来确保产品的接地和绝缘性能。具体为:耐电压测试、泄漏电流测试、接地导通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每次试验完毕,使用单位应对试验单位出示的测试结果进行核实并保管,严禁移作它用,更不能用其它工具代替安全用具。对于高空作业的员工,要检查安全用具的安全性,严禁有不合格的安全用具出现在施工现场。使用高压验电器时,施工人员要检查绝缘手套的质量并站在验电器边缘的绝缘处。正确使用绝缘用具,无特殊防护装置,不得在下雨天或下雪天在室外使用。安全用具使用完毕,应保持用具的清洁,放回原处,避免安全用具的污损。安全用具的存放,要设有专用的橱柜或吊架,放置时要按编号存放不可混乱。保持存放地点的干燥、通风,保持清洁,防止安全用具脏污和损毁。
3.3强化电气技术措施及要点,在使用电压高于36V的手电钻时,要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并检查其是否有损坏;在施工中拆除的电线要及时进行处理,用绝缘带包扎带电的线头;高空作业前要检查安全带的牢固程度,检查扶梯有无防滑措施;登高作业时,不能随意往下扔东西,要使用工具袋进行传递。在地面的人员要戴好安全帽,并离开施工区2米以上;遇到雷雨或大风天气,要停止一切高空作业;低压架空带电作业时要配备专人监护,并佩戴好绝缘用具;在带电的低压开关柜上工作时,要采取避免短路和接地等措施。电器发生火灾要及时断电,在未断电前,应用四氯化碳、二氧化碳或干砂灭火,严禁用水或普通灭火器。安装的刀闸必须使用相应标准的保险丝,严禁使用其他金属丝替代,避免超负荷后不能自行切断电路,以至于毁坏电器,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金属外壳的电器应使用三脚电源插头,有些电器会因故障出现漏电现象,如果用的是两脚电源插座,人体接触后就有可能被电击,后果将不堪设想;电器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接地有专业人员按转和修理电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行。电器严禁带电移动,把带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移到新的地点后,要首先安好接地线,并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确认设备无问题后,再开始正常的使用;如果在露天潮湿场所或在金属构架上操作时,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检查手持型电动工具有无损坏,在使用前要进行空载的检测,检测没问题后才可以使用。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违章操作,情绪操作员工具有很高的责任意识是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一大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电力生产工作中,有些员工忽视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员工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甚至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违章操作的坏习惯,这对于电力安全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一个员工具有这样的不良习惯,他身边同时出现违章操作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员工养成了错误操作的习惯,会使得其在进行违章操作时难以发现问题,从而增加了其危险性。另外,员工的精神状态也会对电力的安全生产造成影响,即便再优秀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果有很大的情绪变动,也会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2电力设备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与电力设备的稳定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电力设备缺乏较为稳定的安全状况,就会使得电力的安全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1)设备安全状况不乐观。在电力企业中,投入运行的电力设备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事故隐患,比如,企业没有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发掘;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及时地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有的电电力讯息161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设备超负荷运行等情况。(2)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形式严峻。现阶段在部分电力企业中,电力设施的安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使得电力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电力设施存在着日渐受损的情况,电力设施保护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3)电力设备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电力设备运行的过程中,一场大的自然灾害会对个别地区的电力设备造成严重的破坏。而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而受到破坏的电力设备引发的安全事故呈现出一种递增的态势。
1.3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到位目前电力行业虽然已经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安全生产,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一些电力企业在日常管理方面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不注重通过规章制度管理和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除了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外,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导致现有制度也不能规范执行。如果只制定不落实,那么制度也就只是一纸空文,但是制度的执行不能完全靠员工的自觉,还要有一定的监管机制促使其认真执行。
1.4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部分电力工作人员在现场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不高,在工作时忽视了现场防护措施的作用,缺乏较高的自我保护能力,习惯性违章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员责任事故也屡见不鲜。在日常检修工作以及施工作业中不能认真履行现场组织措施及技术措施,尤其是在时间紧迫或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现场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对操作程序进行简化,违反操作规程的规定,不按照现场标准化作业的要求实施作业,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2.1改进安全管理和监管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是企业的内部“法律”,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是用人单位行使管理权的重要依据。安全管理制度就是每一个员工应该遵守的基本制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形式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实用原则和必要原则完善制度运行。奖惩制度是安全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所以电力企业不仅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还需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奖惩制度,让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到有章必循,责任到人,用严格的监管制度创造出健康的安全形势。
2.2完善电力安全设备管理(1)消除电力设备事故隐患。在维护电力设备方面,要坚持“精修治本”的指导思想,对于那些接近或者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必须进行检修或者更换,不能等出问题了再去抢修,导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对新更换的设备也要定期检查,尤其是对一些负荷较重、设备工况较差的地方,在检修后也要进行设备运行跟踪分析。另外,要保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还必须加强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及时消除各类隐形缺陷和不安全因素,真正做到对各类不安全隐患的“可控”、“能控”、“在控”。(2)减轻电力设施破坏现象。在人为因素方面,电力企业可以与公安部门相互配合,严惩违法犯罪分子,以减少盗窃电力设施等案件的发生。在自然灾害因素方面应提高我国电力设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台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安全问题,应尽快建立相应的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另外还要加大电力系统防御重大自然灾害的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电力系统的防灾能力。
2.3提高员工安全意识(1)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必须把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到与提高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层面上来。管理者在这方面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坚实的技术和专业的素养为员工树立好的榜样。在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技能培训、实践教育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其安全责任意识能够满足实际安全生产的需要,这是对员工自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2)组织员工学习电力安全知识。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就必须让员工充分认识电力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事故案例分析、视频影像展示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电力事故的严重危害,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责任意识,认识到电力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员工就会自觉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发自内心地掌握并落实到行动上。
3结束语
当前一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实践性,对具体事故隐患的失控危险分析判断不足,造成一些安全风险不能有效的掌控,主要原因是一些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做到严格实施,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和整改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本企业规范化安全行为,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上也有很多不足,生产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量化指标较好,实践中难以操作,造成了安全文化执行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提升安全意识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从电力企业安全工作的主体看,要做好安全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提升主体安全意识,因为人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与此同时,其也是事故的引发者和事故责任的承担者,大多数事故也是人为的,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对比安全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尤其重要,因为电力设备的缺陷需要人来发现和维护,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意识强的人,不仅能够做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地作业,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事故隐患,相反,安全意识淡薄的人一般也是违章作业的主体,忽视安全导致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以,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要强调人这一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就是对职工的关心和关爱,要强调以人为本,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员工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2.2加强安全教育电力行业的技术性特征明显,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职业规范来指导安全生产,而职业规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加强安全教育和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改进员工的安全生产思维方式,使员工各就其位,帮助员工形成一种统一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安全技术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监管水平,是电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另一关键。对电力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是对受教育者大脑皮层进行外来因素的刺激,灵活多样的形式会增强教育效果,而枯燥的教育会导致麻木或者厌烦,电力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理性灌输,主要是让员工明确基本要求,认清安全生产的方针、规章、目标,强化记忆内容,强化意识,严守规程;②心理调试,即研究作业者的心理活动特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克服非理智行为,及时发现作业者的异常现象,耐心地帮助作业者克服心理障碍;③案例剖析,选择具有典型的事故案例,模拟事故现场,分析其事故产生的根源,通过视觉对模拟现场的观察,对照规章找出事故中暴露的问题,让员工吸取教训,是治疗松劲麻痹心理的一剂良药。
2.3提升职工素质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安全知识缺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职工素质的高低和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关系,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支撑,有了素质高的职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就容易开展,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品位就高,高素质的职工能够保证电力企业有着较好的生产技能和自身防护能力。因此,现阶段要提升电力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同时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而,解决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安全,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基础,以达成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2.4完善安全机制安全机制是一种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安全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从而使电力企业获得较高的安全水平,电力企业要进行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建设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机制:①完善安全保证机制,通过公司制度安排,突出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核心的安全保证作用,建立适应现代安全管理,实行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形成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的制度体系;②强化安全监督机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监督,还包括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③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④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这些来自生产实践的安全生产机制,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是电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保证电力安全的治本之举,对于促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3结论
1.1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当前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常出现电力工程多地点同时施工、多地点同时检修的情况,造成各级安监人员无法保证对每一个工作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供电企业当前的安全监督方式和手段。
1.2内部环境
不利于供电企业进行安全监督工作的内部环境主要表现为供电企业内部职工队伍的素质较低。由于供电企业的部分职工对安全工作缺乏深入认识,尤其是在安全生产周期较长或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部分职工容易产生麻痹思想,或持有经验主义,这都给安全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1.3安全管理
由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具有单一性,导致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容易被理解为常态检查。此外,由于对安全监督工作的切入点研究不具备较为成熟的操作经验,容易使供电企业的专项监督工作形成过于随机且对安全监督考核无法良好把握的状态,进而导致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变质为以事后检查为主的承受型管理。
2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2.1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在电力生产现场中,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及时、准确地将电力生产工作现场和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查找出来,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修正,从而保证电力生产现场的安全生产。生产现场的生产人员和安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此外,在进行安全监督时应该注意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现场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把握好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2.2制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作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部门,电力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当前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从安全监督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出发,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促进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3制订长期安全监督管理规划
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不应只满足于当前的电力生产工作,还应在企业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放眼未来,制订具有长远性的管理规划,从而使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具有量化的奋斗目标。但上述规划要以良好的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为基础。因此,要按照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从而为企业长远的安全监督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处理好安全监督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在处理好安全监督与安全管理的关系方面,应注意以下2点:①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正确处理监督与安全管理职责的关系,生产现场的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督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做到分工不分家,既要相互监督,又要相互支持,并把握好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与安全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②安全监督作为一门从安全管理中分离出的技术学科,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问题。因此,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在不断的开展过程中学习和总结,从安全监督的程序、实施原则、组织形式、人员配备和使用技术等方面入手,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方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对其实施程序进行细化和补充,并按照先前制定的措施控制安全生产过程。
4安全监督工作的前提条件
4.1软件和硬件建设
在软件和硬件建设方面,应注意以下2点:①应加大供电企业在硬件上的投入,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适当加大安全监督的力度和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并通过提高电力生产设备的科技含量和设备完好率,从而为电力安全监管管理工作提供硬件保障。②健全供电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通过排查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此外,还应提高员工的专业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在软件上满足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环境需求。
4.2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应注意以下2点:①使企业员工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对安全生产工作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落到实处。②在企业内部进行《安全生产法》的宣讲和学习,并通过适时开展安全生产竞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工作氛围,从而达到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的目的。
5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的原则
5.1安全第一
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时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并切实落实该原则,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场合中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此外,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安全产生冲突时,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企业安全生产。
5.2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是指供电企业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时,应做到超前防范,并建立集预测、预警和预防为一体的立体式故障隐患预防体系,从而改善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对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5.3以人为本
(1)检查单位多、标准不一目前,供电企业经常面临着诸如安全等级保护、IT治理、安全督查、一体化风险评估、入网安评等合规标准的检查和执行问题。以上检查标准的关注点、执行单位、检查要求各不相同。
(2)检查手段、结果重复每年国家、行业或上级单位会定期下发相关检查要求,并通过现场检查、远程扫描、配置核查、渗透测试等手段对供电企业进行合规性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和结果容易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建立和整合统一风险库也存在一定难度。
(3)安全合规工作繁重供电企业安全人员在执行安全合规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每次合规检查中面临自查、加固、迎检、整改、复查等一系列工作,当此系列工作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时候,合规管控工作将变得繁重且效率不高。
(4)相关人员协调难度大信息安全管控工作往往跨越多个部门,横向沟通成本较大、难度也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实施方和相关配合人员因关注点不同而导致的工作分歧,若合规检查时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多次重复性工作,往往导致人员情绪抵触并影响工作效率。
2多标准合规管控概念的提出
针对以上信息安全合规管控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多标准合规管控的概念,试图通过对各个合规标准进行研究和学习,探寻一条可以减轻合规管控过程中工作量繁重、重复的道路,研究一套把多个合规标准整合和统一的方法论。多标准合规管控,就是以现有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IT治理、安全督查、一体化风险评估、入网安评、安全基线等标准为理论和参照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比对梳理、分析、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更具体的安全执行标准库,覆盖目前所有的检查要求,是所有检查标准的最大并集,利用此执行标准指导信息安全的合规管控工作,争取达到一次配置满足多个标准的目的。
3多标准合规管控体系建立
本文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IT治理、安全督查、一体化风险评估、入网安评、安全基线等标准为理论和参照基础,阐述多标准合规管控体系的建立过程。建立PDCA过程指导思想:通过对现有各个合规标准的体系文件、测评要求、规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和整合,制作出多标准合规管控体系的相关组件文档,具体包括体系文件、配置方法、规范标准。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1)理解各信息安全检查的要求、目的和目标
①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②IT治理IT治理是企业治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用于描述企业或政府是否采用有效的机制,使得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③安全督查信息安全督查是供电企业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结合供电企业信息技术监督规范的要求建立的日常工作机制,负责各单位的信息安全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督促改进等工作。
④入网安评为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加强系统及设备入网管理,规范新设备入网前的相关活动并进行安全评测,保障每一台入网设备都符合企业安全规范要求,不会给现有网络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2)对各合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通过仔细的分析对比,找出各合规标准要求项的差异并进行标注,研究差异的原因,探讨差异点存在的价值。由于企业安全基线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修正,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实操价值,符合供电企业的IT现状,故以安全基线文档为底板进行增删减优化操作。
(3)整合和梳理各合规标准,形成备查项将各合规标准整合到统一文档表格中,并以安全基线、等级保护测评要求文档为主要参照物,对其他合规要求进行梳理和排序。通过不同标准文件对相同控制点的不同描述进行再加工,整合出一个覆盖各个标准要求的执行标准。此步骤不仅方便标准集合的制作,也保留了各个标准要求的原貌,方便日后查阅检索。下表示例说明某个信息安全控制点执行标准集合:
(4)整合多个合规标准,形成具体执行标准要求通过上一步骤对统一文档产生的执行标准集合进行提炼和整合,排序形成涵盖多个合规标准的具体执行规范文档。
4多标准合规管控设计重点难点分析
(1)设计过程考虑最小和最大安全保障问题信息系统安全基线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最小安全保证,即该信息系统最基本需要满足的安全要求;而信息安全执行标准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最大安全保证,即信息安全执行标准已经覆盖了合规管控的多个标准要求。如何在最小安全保证和最大安全保证之间进行取舍与平衡,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建议解决办法是保留各个标准的要求文档,供执行人员备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系统级别进行相应的取舍。
(2)设计过程考虑结果文档的来源问题信息安全执行标准是一个实践性文档,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疑问和顾虑,如何快速并准确地定位到配置要求的来源和依据是面临的第二个问题。由于短期无法一次性创造一个安全合规体系,只能先对多个标准体系进行整合和梳理,因此建议保留初始合规标准的原型,在执行人员出现疑问的时候能够找到相关的依据。
5结语
1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1.1网络结构的安全风险分析
电力企业网络与外网有互连。基于网络系统的范围大、函盖面广,内部网络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入侵者每天都在试图闯入网络节点。网络系统中办公系统及员工主机上都有信息,假如内部网络的一台电脑安全受损(被攻击或者被病毒感染),就会同时影响在同一网络上的许多其他系统。
1.2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
所谓系统安全通常是指操作系统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装以正常工作为目标,一般很少考虑其安全性,因此安装通常都是以缺省选项进行设置。从安全角度考虑,其表现为装了很多用不着的服务模块,开放了很多不必开放的端口,其中可能隐含了安全风险。
1.3应用的安全风险分析
应用系统的安全涉及很多方面。应用系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的安全性也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应用,检测安全漏洞,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降低应用的安全风险。主要有文件服务器的安全风险、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风险、病毒侵害的安全风险、数据信息的安全风险等。
1.4管理的安全分析
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包括:内部管理人员或员工图方便省事,不设置用户口令,或者设置的口令过短和过于简单,导致很容易破解。责任不清,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口令,导致权限管理混乱,信息泄密。把内部网络结构、管理员用户名及口令以及系统的一些重要信息传播给外人带来信息泄漏风险。内部不满的员工有的可能造成极大的安全风险。
2网络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对策
尽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但是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也能有效的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以下分别就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1管理维护措施
1)应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管理制度及时进行修订。2)使用人员应该了解国家有关法规、方针、政策、标准和规范,并主动贯彻与执行;掌握终端的基本使用常识,了解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及分公司有关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3)坚持“分区、分级、分域”的总体防护策略,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网络分为内网和外网,内、外网之间实施强逻辑隔离的措施。4)内外网分离,外网由信息职能管理部门统一出口接入互联网,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以其它方式私自接入互联网,业务管理部门如有任何涉及网络互联的需求,应向信息职能管理部门提出网络互联的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批,严禁擅自对外联网,如果互联网使用人员发生人动,原来申请的互联网账户必须注销。5)必须实行实名制,实行“谁使用,谁负责”,通过建立电力企业网络中确定用户的身份标识,将网络用户与自然人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6)加强网络监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特别是要消除那些影响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观因素。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观念和必备技术,必须进行加强。7)有关部门监管的力度落实相关责任制,对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应用与管理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人员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逐级建立安全保护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8)办公人员每天直接面对计算机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办公人员本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很高,就会有效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维护工作。因此,建议计算机管理员在每次维护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把故障产生的原因和维护办法以及注意事项向办公人员做以讲解。随着维护工作不断地进行,时间长了,再遇到类似的故障办公人员便可轻松独立处理,而不只是束手无策。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故障,还能避免重复维护。
2.2技术维护措施
1)操作系统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和对网络需求的适应性,需要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因此要及时升级并打上最新的系统补丁,严防网络恶意工具和黑客利用漏洞进行入侵。2)按要求安装防病毒软件、补丁分发系统、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等安全管理软件,进行安全加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卸载。防病毒软件系统的应用基本上可以防治绝大多数计算机病毒,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加强全员防病毒、木马的意识,不打开、阅读来历不明的邮件;要指定专人对网络和主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并做好记录,定期开展分析;加强防恶意代码软件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等管理。在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采用全面的防病毒策略,在计算机病毒预防、检测和病毒库的升级分发等环节统一管理,建立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防止和抑制病毒的侵害。3)防火墙是用于将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隔离的一种技术,它通过单一集中的安全检查点,强制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进行检查,防止对重要信息资源进行非法存取和访问。电力系统的生产、计量、营销、调度管理等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整合与调用,都需要在不同网段之间对这些访问行为进行过滤和控制,阻断攻击破坏行为,分权限合理享用信息资源。采用防火墙或入侵防护设备(IPS)对内网边界实施访问审查和控制,对进出网络信息内容实施过滤,对应用层常用协议命令进行控制,网关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严格拨号访问控制措施。4)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具有登录失败处理,限制非法登录次数,设置连接超时功能;用户访问不得采用空账号和空口令,口令要足够强健,长度不得少于8位,并定期更换,计算机帐号和口令要严格保密,用户短时离开要启动带口令的计算机屏幕保护程序或锁定计算机,长时间不使用计算机,必须将计算机关机,以防他人非法使用。5)要执行备份管理制度,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加强对数据和介质的管理,规范数据的备份、恢复以及废弃介质、数据的处理措施。6)对于办公计算机而言,每天都要在办公区高频地收发处理文件,特别是使用U盘作为传输载体,传播病毒的几率更是居高不下,破坏力极强。可通过批处理程序在开机时把驱动加进去,然后关机时恢复原来设置;或通过组策略设置不自动打开U盘,然后启用杀毒软件扫描。
关键词:文化安全 全球化 产生 特点
文化安全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的发展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相互影响甚至带来了激烈的冲突。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文化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
(一)全球化发展使文化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
全球化不仅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世界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格局的重塑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层次和地位是不同的,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者和主导力量,在这一进程中获利最多。发达国家不仅要谋取经济利益,还在不遗余力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当他们发现通过文化渗透与扩张似乎可以比军事等其他手段更易于实现其野心的时候,便将经济的优势和文化的强势结合起来,极力向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价值观念。他们企图使自己的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广西方的制度模式。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化大趋势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不断侵蚀和同化弱势文化。由此,全球化催生了文化安全问题,并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对文化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二)时展使国家安全增添了文化安全这一新内容
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主要是指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时展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深度与广度的扩展,扩大了国家安全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带来了文化安全的问题。尤其在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借世界文化交流空前开放之机,以强势经济作为后盾,在国际交往中开展新一轮的“文化殖民主义”渗透。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在防范西方信息与技术霸权方面弱势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市场调研显示: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美国影视产量只占全球的5%,市场份额却占全球的92.4%;而在国际互联网方面,美国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握着在全球范围内输出网络文化的主动权。美国人把互联网称为“空中的民主墙”,成为其文化输出的强大载体。在顺应时代潮流、融入全球化、扩大开放的同时,必然也会带来包括文化产业、意识形态、互联网安全在内的新的安全压力,这是时展向国家安全提出的新问题。
(三)文化自身发展对文化安全提出了新需求
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一切文化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发展变化是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既要根植于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又不能脱离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还会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问题。从全球化的进程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主线,但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扩大与逐渐频繁,不可避免地会促进世界各国对各自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事实上,在外来文化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同时,我国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外来文化。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各国文化彼此之间应该是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如此才能各自吸收所需的养料,在交流和竞争中实现各自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单纯地阻挡或抵制他国文化不仅不符合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现状。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一体化”,而是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文化的流动方向也绝非只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互动的。不能以文化全球化为借口消灭文化的个性和民族性,相反地,只有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进程中强化文化的个性和民族性,才能保护本国文化的稳定、发展和创新。因此,文化安全问题便成为文化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化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是文化全球化过程的行为主体。只有各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才能构成当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国有权发展自身的特色文化,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他国无权随意指责和干涉。虽然不同文化都是参与文化全球化过程的行为主体,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以强势文化来削弱弱势文化甚至对他国进行文化侵略。当前,西方国家向其他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严重损害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文化问题的担忧和重视。文化也是一个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当今社会,国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单从反对传统的经济霸权这一个体层面难以有效地维护本国的利益与权益,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逐步明确提出了文化的概念。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领域中各种安全问题的不断产生,维护文化安全、保护文化已成为国家斗争的新的核心问题。
(五)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保障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除了为人所熟知的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外,更多地表现为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文化软实力作为战略性的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实现特定政治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发展的基因,它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整个民族或国家所有资源的最根本的力量。维护和捍卫文化安全,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综合安全保障,进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安全的内涵及特点
笔者认为,对于文化安全概念的理解,首先要从文化安全的“措施”和“手段”方面入手进行考察,此时呈现的是动态行为;其次还应考察静态的“结果”和“状态”。应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某种手段而达到的一种安全状态,因为“状态”才是目的和落脚点,是安全与否的衡量标准。简言之,文化安全是指文化的安全状态。即一个国家保持文化不受侵犯的能力及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最终所形成的本国文化的安全状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必须明确文化安全的特点。
(一)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从国家力量的构成来划分,经济、军事等都属于硬力量,而文化、政治等则属于软力量;另一方面,从安全的角度而言,文化安全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安全来讲的国家软安全。这就是文化安全的独立性所在。这种独立性是指文化安全的涵盖局限于文化领域,专指文化方面的侵蚀与反侵蚀。而且这种独立性决定了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安全利益,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不容他国侵犯。当然,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首先,文化安全不是孤立的,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内在联系,文化安全往往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体系;其次,文化的交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安全对其它安全起规范、引导等作用。再次,每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也不可能截然地自成一体,绝对地孤立和封闭。一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安全而视所有外来文化为敌对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对异族、异质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排斥,而应坚持科学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合理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各民族文化才能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并且在促进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衍生出新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的创新与提高。因此,确保文化安全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二)相对稳定性
一方面,文化一旦形成,将保持一定的持久和稳定状态, 不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轻易改变;另一方面,文化与民族特性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本身也体现出一种稳定性,有意或无意地对外来文化产生拒斥。这就是文化安全的稳定性。相比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国家安全形态,文化安全是最牢固、最稳定的一种安全形态。但是,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文化并不是静态不变的,文化安全的实现也不会因其稳定性特点的存在而自然获得。相反,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一国的文化安全才能得以确保。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维护国家的文化,进而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隐蔽性
首先,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领土的保卫和防御侵犯,它守护的是物理的空间,是有形的国土,有着明确的疆域界限;而文化安全守护的却是文化的空间,是无形的思想领域,即一个无形、无法划界和不易感知的精神空间。也就是说,文化安全是一种无形的防御体系。其次,从国家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看,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属于有形安全,而文化安全则属于无形安全。再次,文化深藏于人们的思想、心灵深处,看不见、模不着。文化安全的内核如意识形态、政治观念、价值标准等是相对牢固的,而一旦被突破则会发生急剧变化。最后,传统的国家安全面对的威胁源是清晰的,侵略者一目了然,安全防范易于锁定目标,也有利于迅速采取反击手段;而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范不易锁定目标,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更大。只有明确文化安全具有的以上隐蔽性特点,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保护策略,维护好国家的文化安全。
(四)长期性
文化安全的长期性特点主要由以下原因决定:首先,文化具有发展性, 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决定着文化安全的长期性。其次,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不同国家制度并存、对抗的长期性也决定着文化安全的长期性。再次,文化安全作为一种动态存在,它是一个长期的、时刻需要进行维护的体系。文化安全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和措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持久的心理准备。
(五)民族性和阶级性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必须带有民族的特性”。文化安全同样具有民族性,因为文化安全首先保护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安全,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那么它就离消失不远了。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俄罗斯文化、法国文化等都是一种民族文化。文化安全也具有阶级性,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这个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因此,文化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是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保护本阶级的利益。
参考文献:
安全文化包括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目标、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察和各种安全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实现人的价值。它是企业安全自觉性的表现,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激励、凝聚、导向和规范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行为准则和安全价值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是全体员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安全管理学观点认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大概经过四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风险预控管理和文化管理阶段。其中文化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人的健康权、生命权、劳动价值、创造性得到全面的尊重和发挥,是“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最充分体现的阶段。
二、风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其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远超过因安全工作条件不到位造成的事故发生率。其中企业对安全生产的习惯性漠视和生产人员习惯性违章是主要原因。问题主要存在于员工思想上和行为上,而且由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已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了。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养成都受其对安全文化的感受与认知而支配,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以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并借助文化所特有的广泛渗透力、持续影响力和久经扩张力,从而转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安全理念,使管理人员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使员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制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瓶颈,进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安全生产状况处于稳定向好的企业,都是已建立和形成了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安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企业;而安全生产状况处于不稳定、波动状态的企业,一般都是企业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或安全文化消极,安全生产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安全文化决定着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各要素是否能够有效地作用,进而决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系统的有效性,因此,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最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目前,在我国风电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的现实情况下,提高员工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控制事故的发生率,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仅是风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风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得好,不但能使自身在安全运行的环境中实现良性循环,而且能使社会公众对企业建立起信心与信任,使企业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因此,风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已经超越了企业和行业范畴,成为涉及公众涉及社会的一件大事。作为新世纪的现代化风电企业,更需要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的支撑。
三、风电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针对风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结合国家和行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文化特征,建设一种适应风电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安全文化,引导全体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通过全体人员的参与实现在政府监督和法律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进而持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风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重视“以人为本”。从组织实施安全工作到制定落实安全制度以及传承与创新安全文化,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说安全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新机制的基础。以人为本,就是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关爱员工的健康安全使其不受到伤害,并且创造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企业要加强教育培训,使员工的包括安全心理素质、安全生理素质、安全技术素质在内的安全文化素质能够得以提高。要想让员工自觉地执行与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建立安全工作的激励机制和典型引导机制,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突出员工是保证生产安全的核心作用。安全文化的最终载体是人,如果员工的思想、行为、技术等不能满足风电企业生产高风险、高技术的发展要求,安全生产就不可能得到有力保证,安全措施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落实,势必影响风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安全价值观。风电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要根据企业的价值取向,培育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先进安全价值观,充分运用企业安全价值观来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使其养成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加强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哲学、安全口号等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全体员工都理解和认同,使大家自觉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企业安全价值观应注重培养“预防管理”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主体意识,鼓励广大员工主动发现安全隐患,勇于报告安全问题,积极提出安全建议,以使事故防范于未然,让大家在实现企业安全价值观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将安全文化理念转变为现实。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指导下,通过企业内部精神的凝聚与整合,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并且把这一观念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座右铭”的形式扎根于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
3.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本质安全是安全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在人、机、料、法、环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无漏洞,系统无缺陷以及设备无障碍。本质安全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首先要切实加强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加大投入,确保安全设施设备的完备;其次要加强全员安全文化管理,严格审查技术检查人员资质,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再者要及时解决安全技术问题,突出重大安全课题的攻关;此外还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步伐以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4.在安全管理全过程中融入安全文化。企业现代的安全管理模式中就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因此,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必须要融入安全文化,增强其共识性与权威性,使其服务于企业的安全战略;在企业的安全思想管理中必须要融入安全文化,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让大家的安全行为成为自觉;在企业安全组织管理中必须要融入安全文化,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严格实行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管与监察;在企业的安全培训管理中必须要融入安全文化,努力形成一种尊重安全人才、尊重安全知识和人人刻苦钻研安全技术的良好氛围;在企业的安全制度管理中必须要融入安全文化,强化思想教育,使大家充分认清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预防性、权威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维护和遵守的自觉性,使遵章守规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要严格奖惩,对违反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促使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能在全体人员中得以尽快建立。将安全文化建设与推行规范化安全基础管理与生产作业紧密结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重落实。
5.强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创新。要认真总结自身的经验不断进行安全文化的创新。企业要将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文化引进来并加以发展,同时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学习型企业的建立以及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地创新安全文化。可以邀请外部培训机构对安全知识进行培训,而且还可以在本企业内选拔、训练和聘任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加强安全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此外,要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作用,例如定期开展一些安全方面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安全文化知识竞赛以及演讲比赛等。同时要发挥网络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公司局域网、报纸、宣传栏、员工手册、安全日活动和各种会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本管理的思想植根于企业管理人员脑海中,促使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范得以推进,使企业安全生产价值观得以尽快建立,使企业安全文化得以广泛宣传,安全文化才能成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才能将一般的安全管理转变为自觉传承和创新的先进安全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结合风电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1.畅通信息的文化氛围。企业要及时地传达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并保证相应的层面在规定时间内获得,同时应对安全信息的报告时限、对象、方式等内容加以明确。员工了解自己业务工作范围内所涉及的危害和风险,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并解决威胁安全的因素,同时还要做到一种及时有效的沟通。
2.公正的文化氛围。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定要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对各层级、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加以明确,切实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谅解错误,但是决不能容忍鲁莽的违规违章的行为,同时要让员工清楚并且认可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在对待事情的处理上,要采取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公正态度来解决问题。对于所有员工的训练考核赏罚均应一视同仁,就事论事,而非就人论事。
3.汇报的文化氛围。针对企业规章制度要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在论证后进行相应的修订以完善规章制度。此外,针对生产中的一些安全隐患要鼓励员工说出来,企业不应该采取否认、压制或封锁的态度来对待员工汇报的安全担忧、安全问题和相应建议,应该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甚至进行全面的改革。
4.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积极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运用知识技能更好的确保安全,让员工由一种被动的学习过渡到一种主动学习充实自己的态度上的转变。同时管理者要定期向员工通报安全问题,让员工能够不断的进行思考,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将安全报告反馈给员工,让每个人都从中吸取教训。任何人因为其过去的经验背景,对于提升或改进生产安全与效率有更好的建议或见解,都欢迎提出,经过严谨的讨论评估、消化吸收后,再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份。
5.机警的文化氛围。风电企业所有人员都应该树立安全意识,这是第一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企业生产中如果缺失安全意识,那么这样的生产是危险的。预计不可预计的未来,良好的安全管理一定要具备前瞻性、预防性、敏锐性的思维,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发现得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而越晚,则付出的代价越大。
五、结语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 电子商务 安全 保护
一、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计算机网络之所以存在着脆弱性,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存在着安全弱点、系统的安全性差、缺乏安全性实践等。此外,信息安全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缺少网络环境下用于产品评价的安全性准则和评价工具。系统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培训等也相对缺乏。在系统安全受到威胁时,缺少应有的完整的安全管理方法、步骤和安全对策,如事故通报、风险评估、改正安全缺陷、评估损失、相应的补救恢复措施等。
根据攻击能力的组织结构程度和使用的手段,可以将威胁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无组织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威胁与有组织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威胁。一般来讲,对外部威胁,安全性强调防御;对内部威胁,安全性强调威慑。
1.病毒。病毒是由一些不正直的程序员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它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可以在受到某个事件触发时,复制自身,并感染计算机。如果在病毒可以通过某个外界来源进入网络时(大多数是通过某个受到感染的磁盘或者某个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文件),网络才会感染病毒。当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被感染时,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就非常有可能感染到这种病毒。2.特洛伊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是破坏性代码的传输工具。特洛伊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害的或者有用的软件程序,例如计算机游戏,但是它们实际上是伪装的敌人。特洛伊可以删除数据,将自身的副本发送给电子邮件地址簿中的收件人,以及开启计算机进行其他攻击。只有通过磁盘,从互联网上下载文件,或者打开某个电子邮件附件,将特洛伊木马程序复制到一个系统,才可能感染特洛伊。无论是特洛伊还是病毒并不能通过电子邮件本身传播――它们只可能通过电子邮件附件传播。3.恶意破坏程序。网站会提供一些软件应用(例如ActiveX和Java Applet)的开发而变得更加活泼。这些应用可以实现动画和其他一些特殊效果,从而使网站更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但是,由于这些应用非常便于下载和运行,从而提供了一种造成损害的新工具。恶意破坏程序是指会导致不同程度破坏的软件应用或者Java小程序。一个恶意破坏程序可能只会损坏一个文件,也可能损坏大部分计算机系统。4.攻击。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网络攻击,它们通常被分为三类:探测式攻击,访问攻击和拒绝服务(DoS)攻击。(1)探测式攻击实际上是信息采集活动,黑客们通过这种攻击搜集网络数据,用于以后进一步攻击网。(2)访问攻击用于发现身份认证服务、文件传输协议(FTP)功能等网络领域的漏洞,以访问电子邮件账号、数据库和其他保密信息。(3)DoS攻击可以防止用户对于部分或者全部计算机系统的访问。它们的实现方法通常是:向某个连接到企业网络或者互联网的设备发送大量的杂乱的或者无法控制的数据,从而让正常的访问无法到达该主机。更恶毒的是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在这种攻击中攻击者将会危及到多个设备或者主机的安全。5.数据阻截。通过任何类型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都可能会被未经授权的一方截取。犯罪分子可能会窃听通信信息,甚至更改被传输的数据分组。犯罪分子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来阻截数据。6.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通过非技术手段获取保密的网络安全信息的手段。7.垃圾信件。垃圾信件被广泛用于表示那些主动发出的电子邮件或者利用电子邮件广为发送未经申请的广告信息的行为。垃圾信件通常是无害的,但是它可能会浪费接收者的时间和存储空间,带来很多麻烦。
二、技术保障策略
1.加密。加密方法多种多样,在网络信息中一般是利用信息变换规则把明文的信息变成密文的信息。既可对传输信息加密,也可对存储信息加密,把计算机数据变成一堆乱七八糟的数据,攻击者即使得到经过加密的信息,也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字符。加密可以有效地对抗截收、非法访问等威胁。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数字签名采用一种数据交换协议,使得收发数据的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受方能够鉴别发送方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身份是真实的。3.鉴别。鉴别的目的是验明用户或信息的正身。对实体声称的身份进行惟一识别,以便验证其访问请求,或保证信息来源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有效地对抗冒充、非法访问、重演等威胁。按照鉴别对象的不同,鉴别技术可以分为消息鉴别和通信双方相互鉴别;按照鉴别内容不同,鉴别技术可以分为用户身份鉴别和消息内容鉴别。鉴别的方法很多:利用鉴别码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利用通行字、密钥、访问控制机制等鉴别用户身份,防止冒充、非法访问;当今最佳的鉴别方法是数字签名。4.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一般采用基于资源的集中式控制、基于资源和目的地址的过滤管理以及网络签证等技术来实现。5.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的互联环境中。大型网络系统与Internet互联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墙。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用于进一步地提高业务和通信的效率。如果企业始终站在这种新型技术的前列,并能够防御最新的安全威胁和攻击,网络所带来的好处必然将远远超过它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