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木工程自考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示法
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力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纲目清晰。图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章节或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所学章节内容串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沿着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学习内容前后呼应,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一章时,可采用图示法让学生参照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循序渐进。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础上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的线变形和线应变;最后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等。
二、导读法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因此,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联系题型应多样化,方式应新颖。《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适当地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最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
六、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则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好项目。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兴趣。目标的制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2.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自主学习。项目细化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示法
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力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纲目清晰。图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章节或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所学章节内容串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沿着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学习内容前后呼应,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一章时,可采用图示法让学生参照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循序渐进。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础上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的线变形和线应变;最后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等。
二、导读法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因此,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联系题型应多样化,方式应新颖。《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适当地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最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转贴于
五、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
六、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则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好项目。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兴趣。目标的制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2.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自主学习。项目细化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困境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87
工业在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决定了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工程师为工业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是工业界最有活力且决定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人员。对任何一个国家,到了发展后期,都高度依赖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专有技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德国工程师协会主席布鲁诺・布劳恩指出[1],“工程师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不仅是德国,也包括整个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已经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但是,即使是美国、德国等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也出现问题,我国也同样如此。本文将总结分析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困境。
1 课程缺陷
近二十年来,工程教育界讨论的最热门话题可能是课程改革了。若要适应技术及社会的发展,有必要重新评估在工程教育中讲授的科目。课程改革分两个层次,宏观层次上教务部门决定讲授哪些课程,微观层次上任课教师决定怎样去讲。在把握工业国际化的大方向上,决定讲授哪些课程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帕特里夏・加洛韦博士指出[2],工程教育中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全球化,二是对事业成功所需能力的误解。21世纪的许多复杂问题只能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例如人口老龄化及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成本,劣化的基础设施,饮用水的需求增加,负责任的消费和自然资源保护,国土安全及公众安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以及全球工作场所中的道德、贿赂和腐败,大部分工程类课程均应涉及这些方面。不少工程师认为技术实力是成功所需的所有能力,他们很少有机会获得全球性专业团队中所需的“软”技能培训。一般地,工科培养计划中毕业所需学分比非工科毕业所需学时多10%,大幅增加课程已不现实。作为一种推荐解决方案,加洛韦建议将学士阶段教育定位为工程师“预教育”,硕士教育阶段定位为工程师教育,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培养2020年的工程师》[3]一书中也给出了同样看法。
2 社会缺乏对工程领域的认知
目前,学习工程学的学生数量已经有减少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对工程师职业认知缺失导致的。公众对工程学的本质理解模糊,对工程教育的价值认识偏低。公众及高中生对医生和律师的工作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被问及一个工程师做什么时,往往不能回答。结合我国现状,作者认为教育和相关社会部门应增加向社会推介工程类专业的力度,吸引优秀学生学习工程学,从社会就业大环境看,工程类毕业生获得专业职位的几率大,失业概率小,职业发展稳定,这尤其有助于贫困的学生家庭获得应有的教育投资回报。
3 失衡的教师奖励晋升制度
工程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平衡的教师奖励和晋升制度。一些高校将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作为评审副教授职称的前提条件,导致青年教师疏于教学,忙于课题申请,这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多数高校的领导大部分为科研中坚力量,获得“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等称号的教学类教师较少,且申请科研课题带来的收入与名誉远高于潜心教学带来的收入与名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青年教师负面暗示。因此,以科研项目和论文多少决定教师奖励、晋升的制度有待修正。
4 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
科学、技术及工程类大学教师几乎没有受到系统的教学训练,对教学方法仅有的认识可能来自考取教师资格证时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精通教学内容远非使学生获取对应知识和能力的充分条件,即使能做到讲解清楚、重点突出,也未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能力之一。为了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接受教学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表明[4],四到六个月的教学方法培训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
前面所讨论的许多问题是相互影响的。例如,目前的教师奖励制度影响教学方法培训;学校规定和其他社会因素往往使教师面临很大压力,不得不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和课题申请,这使教师忽视了自己提高教学技能的意愿。要解决上述困境,需多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布鲁诺・布劳恩.德国工程教育的启示[J].商务周刊,2009,(5):59.
[2]Galloway P D.The 21st- Century Engineer: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J].Civil Engineering-ASCE, 2007,77(11):46-57.
[3]Wayne C G. 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National Press, 2005.
[4]Postareff L,Lindblom S,Nevgi A.The effect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23):55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