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级职称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煤矿掘进; 掘进支护;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D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45-01
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炭开采工作基本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创造开采条件,满足煤矿开采、运输及通风等的要求,就需要在地层中掘进出足够的回采、运输和通风巷道。因各个煤矿甚至同一煤矿的不同采区地质条件都各不相同,如果巷道掘进工艺及支护方式选择不合理,在掘进过程中极易导致的巷道片帮、冒顶事故,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所以,工程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掘进支护工程的质量,采取科学可行的策略,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开采工程的顺利开展。
1 我国煤矿掘进支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 掘进支护的沿革
在煤矿开采行业中,巷道支护形式逐渐由被动支护,单一支护向主动支护、联合支护方向发展。原来木棚、料石砌碹、工字钢棚逐渐被淘汰,而在主动支护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一开始的钢丝绳浆锚杆、快硬水泥锚杆、管缝型锚杆,基本已被现在的树脂锚杆支护,高强度锚索支护所代替,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支护方式,比如锚网喷支护,锚网梁( 钢筋梯子梁) 支护,锚网索支护等等,可以说,目前,80%的巷道支护方式采用了锚杆支护方式。但在施工过程中,这种主动支护方式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求煤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管理、装备及支护方式选择等方面加强控制,确保巷道支护强度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
1. 2 巷道支护相关问题
在矿井建设过程中巷道支护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了缩短建井周期,提前产生效益,井底巷道尽可能设计在煤层中,而该矿 4 号煤层厚度大,部分巷道( 比如轨道大巷,轨道下山等) 设置沿煤层底板掘进,顶煤厚度较大,锚杆支护锚固端在煤层中,无法锚固在稳定岩层内。②为了满足巷道通风和运输的需要,巷道断面增大,而采区巷道多采用矩形断面,巷道跨度最大达 4. 6 m,给支护方式的选择带来困难。③在施工过程中,操作工人的不规范操作,也会造成支护强度大大折扣,主要表现在锚杆、锚索间排距大,预紧力不足,外露长等。④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的煤矿巷道施工已经有了相当纯熟的技术,但受多方面的限制,有些硐室或小断面巷道在掘进过程中仍然采用打眼放炮的方式。
2 煤矿巷道支护过程的完善措施
2. 1 巷道支护方式的选择
在选择支护方式时,需遵循以下几点: ①大型机电硐室,服务年限较长,防水要求高,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支护,在涌水大的情况下,需在施工过程中,预留注浆管,以便于注浆堵水。②巷道过断层破碎带、岩石陷落柱,宜采用 U 型钢棚支护,以利于短掘短支。若岩石破碎严重,短掘短支无法控制碎岩冒落时,可利用化学材料注浆( 比如固安特、罗克休等) 加固破碎岩体后,再进行短掘短支。③在遇到老空巷道或采空区时,多采用锚喷 + 墙梁支护方式,锚喷支护多是对老空顶板进行控制,通常支护跨度要大于设计跨度 2 m 以上,而墙梁支护主要是控制两帮以及使巷道断面符合设计要求,通常在梁顶铺设 500 mm 以上碎矸,作为缓冲层。④在满足锚杆支护条件时,尽可能采用锚杆支护或锚喷、锚网喷等联合支护。
2. 2 厚煤层沿底掘进巷道支护完善措施
为了满足巷道支护强度,采用增加锚索支护,主要做法如下: ①巷道跨度小于等于 4.2 m,锚索间排距按 2 m ×2 m 设置,巷道跨度大于4.2 m,锚索间排距按 1.6 m × 1.6 m 设置。②每掘进 50 m,对巷道顶板围岩进行窥视调查,已确定顶煤厚度,同时调整锚索长度,确保锚索锚固在稳定岩层中。③每隔 50 m,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 1 支,每隔 100 m 设置表面位移观测站,定期观测巷道变形和顶板离层情况,以便检查支护效果并为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提供依据。④对于采用炮掘的巷道,采用分次爆破的方式掘进,特别是控制周边眼的装药量,一般每眼装药量控制在50 ~ 150 g 左右,同时周边眼开孔要在巷道轮廓线内 200 ~ 250mm,尽可能降低爆破对巷道周围煤体的扰动,缩小爆破松动圈。
2. 3 加强巷道支护操作管理
在现场管理中,采取以下措施确保锚杆支护强度: 一是改进施工工艺,采用高扭矩锚杆钻机安装锚杆,同时对无法更换锚杆钻机的施工队要求配备风动力矩扳手,实现锚杆安装机械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施工质量; 二是改进树脂药卷,原 1 根锚杆采用 1 支 ck2330 和 1 支 ck2360 药卷锚固,经常导致锚杆未完全推入,药卷已凝固,致使锚杆外露长,后经改进1 根锚杆采用1 支 ck2330 和1 支 k2360 药卷锚固,给操作工人充分的操作时间,解决了该问题; 三是工作面配备力矩扳手和锚杆拉力计,定期定量对锚杆支护质量进行抽检,确保支护质量。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巷道支护技术日渐成熟,但是在现场管理和操作中,要切合实际的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确保巷道在其服务年限内,牢固可靠,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在生产工作当中,相关技术人员应积极钻研新技术,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施工方法,以促进掘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并尽快改善煤矿掘进支护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煤矿开采业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怀. 探讨煤矿掘进支护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风,2014(1):86-87.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 教学 问题 对策
服装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也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专业和现代化示范专业。长期以来,我校为“服装之乡”培养了大批合格、有用、深受欢迎的服装人才。服装设计专业是服装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我们培养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教师书本内容黑板讲,学生全在纸上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服装设计专业日益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从而为解决我国服装业人才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作出贡献。
一、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行单一的标准化培养规格,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难以建立,致使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在力求为生产实践服务,但中等职校培养出来的各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都远远不能适应服装专业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是学校办学层次模糊,没有自身特色可言。企业和毕业生不能相互适应,许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久,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企业在屡屡引进人才不成的失望之余,也在连连叹息现今的学生太不扎实,太缺少应变能力。
2.专业结构单一
单一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结构型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企业急功近利,花大价钱聘用设计师,以为企业的命运交给设计师就万事大吉了。但事与愿违,设计师们频频跳槽,使企业陷入人才困境。从服装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讲,企业不仅需要服装设计师,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而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在未来是最具竞争力的。服装设计师只是服装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需要打板师、工艺师和经营品牌的企划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服装企业经营产品的定位也不尽相同,男装、女装、职业装、休闲装、童装、运动装……这就要求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也随之不同,有所侧重。
3.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活动半径有限――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不足。经过几年的教学活动以后,知识更新不足,急需补充。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思想从各行各业各渠道,不断地渗透和补充到服装领域。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全面的、苍白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管理和营销工作的师资力量。
4.教学形式枯燥
纸上谈兵,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是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众所周知,同一服装造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结果会大相径庭。效果图与实物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服装设计必须用材料造型,仅在桌上画图,根本体现不了造型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打制服装样板、工艺制作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多数情况下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学校的实验设备也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单一和枯燥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实践课缺乏兴趣。所以,只有与服装企业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才是改变现状并实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如何搞好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1.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培养目标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服装专业应立足于服装企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拓宽专业口径,创办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等具备现实性的、实效性的专业,着眼于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综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集知识技能于一身,既会设计,又懂工艺,兼通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在素质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人才;在业务上,培养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现代化服装生产企业技术管理能力、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初中级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2.制定合理而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蓝图,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文件。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然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专业发展趋势,并组织和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兄弟院校等各方面人士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本思想去培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跨学科掌握较宽的知识面,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商品, 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 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同时,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的美,做到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加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4.注重学生实践环节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参与项目设计、企业设计的教学形式是最能体现实践教学实效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利用社会或企业开展的一些项目来引导设计教学,使这门课程能够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要在校内现有的服装实验室基础上,加快服装CAD设计室和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步伐,进行模拟实验工作。实行产销一体化,走以厂养学、以学促厂、共同发展的道路,进行设计、打样、裁剪、工艺制作、销售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应在校外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强化产教结合,争取产业界的支持和援助,本着互惠互利、学习服务的原则,同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内容,直接为服装企业设计产品;在学生三年级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性质的服装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迅速掌握成衣设计师应具备的各方面业务知识,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5.训练学生绘窗表现技能
一幅完美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应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最佳的设想构思,二是有扎实的绘画表现技能。要表达服装的设计,仅靠思维或者语音,没有具体的视觉形象是不可能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养成边思考动笔记录的习惯,使得头脑中的每一个创作形象都能转为平面的视觉形象。一件物体的出现,包涵着面与体的关系。比如,在基本绘画训练时,我严格要求学生面对任何物,都要善于发现,正确理解。理解了物体,才能如实地表现物体的透视比例结构等。服装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人体比例结构是服装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因此,提高绘画技能可分为三个阶段:(1)临摹。包括人体临摹,服装画临摹,可以在抓结构与比例的绘画中打好基础。(2)借鉴。就是根据所掌握的方法借助于他人的理念, 进行自己的构想和创造,在这一阶段中要善于求变、求新、求美。(3)创造。就是在自己原已掌握的基础上,力求改变自己和超越他人,追求变化、新奇和美感,不仅要在服装与人体动态上寻求改变,而且还要在画面构图、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有所突破。
6.合理运用类比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服装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在教学中可运用设计的类比方法,即将艺术设计美学原理的知识展开延伸,结合服装设计将美学原理等元素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寻找出各种设计艺术的共同规律来全面解决服装设计问题。比如:在讲设计基础时,先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图形的视觉作用,认识怎样组合或排列才能获得美的视觉效果,什么样的色彩搭配是和谐的,各种色彩怎样表达心理情感等。掌握了最基本的设计知识后,接下来就是将构成设计的知识揉进服装的设计当中来讲解,把服装设计的各种因素,如为谁设计、什么时间、什么样场合等考虑进去,围绕这些必备的条件将其美化,这就是类比延伸。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考虑其他如材料的运用以及工艺手段的运用等问题。另外,讲授女装设计原理知识,其原理知识就可以延伸男装或是童装当中,只要充分考虑男装、童装的特点和要求,其设计原理是一致的,这就是利用设计的共同性进行类比法教学。当然,在利用直观分析法和类比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迁移法、比较法等。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要建立一支理论知识宽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队伍。定期轮流到企业进行岗位的实践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联合,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积极参加各级服装设计大赛等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并从服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原有师资队伍,真正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雄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充电,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利用企业的设计需求平台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总之,如何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企业输送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和创新”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唯一手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与完善中职服装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1):244.
一、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阶段缺乏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和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一般只占建筑成本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力可达75%以上,特别是扩初设计阶段对项目的经济影响可达98%。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投资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量。但当前普遍存在因设计不精、设计深度不够而增加工程造价不确定因素的情况。
(二)成本控制体制不严密,责、权、利划分不清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对项目管理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现行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简单地将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归于某个人。因此,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如某建筑工程项目,因质量问题导致返工,造成了经济损失,但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找不到直接负责人,最终谁也不负责任,只好不了了之。
(三)项目成本意识薄弱
推行项目管理者负责制,可以促使项目管理人员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管理者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在项目还礼部门,往往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是缺乏全员的成本控制思想。如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必然会造成成本增加。项目管理者成本意识比较淡薄,不少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使编制了,也常常没有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管理者关心利润,但是对成本开支的情况较少过问。有的施工单位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基础工作不落实,如领料无限量,用工无定量,费用开支无标准等,导致成本控制失控,以致出现亏损时找不出问题的关键,更无法“对症下药”,致使企业效益下滑。
(四)缺乏对材料成本有效的制度约束
加强材料费管理,做好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非常重要。但由于部分管理者不严格按工程量领、发材料,材料的领用量是仅仅凭经验进行估计,造成材料浪费,甚至工程剩余材料也不退库,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推行限额设计,以有效控制造价
先按项目投资估算控制方案和初步设计概算,再用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概算,使各专业在保证建筑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合理分解限额,把技术和经济有效结合起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使限额不轻易突破,并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使设计优化以降低工程造价。
(二)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组织机构是任何单位或部门的重要执行机关,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项目经理部、公司及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出现。所以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计划部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财务部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通过采取组织措施,明确工程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各环节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有专人负责,使组织有效的运行。
(三)加强项目经理的成本效益观念
成本效益观念是项目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管理素质,它体现着项目管理者对投入产出的判断。在施工项目中,有收益就必然有相应的耗费,控制不适当的耗费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项目管理者应当具有很强的成本效益观念,围绕项目成本展开工作,通过预算资料和管理运作中所反馈的各项成本信息有效地抑制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另外,应当教育每一个工程工作人员,使其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消耗与职工利益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把好“十关”,加强材料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