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画赏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论文百事通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准确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谈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实施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在东西方商务谈判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商务谈判活动的成败。在进行谈判时,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无论对手所处的文化环境看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甚至荒谬,谈判时都应该彼此尊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必须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灵活应变,对症下药,使国际商务谈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园,尹庆双.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立玉,王红卫.实用商务英语谈判——策略与技巧[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入世后的中国,涉及国际贸易的谈判与日俱增,如何进行有效的跨国谈判的命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和任何企业一样,跨过公司要在东道国从事商务活动均需要计算下列成本:进入市场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履约成本和仲裁成本。然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约国际交易的费用。对此,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谈判主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同时,它还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务谈判正确的名称应为跨文化商务谈判,这种谈判极少因技术或专业原因而失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东西方民族常常会因为文化积淀、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冲突。所以大多失败是由于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和没有顺应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既然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社会群体的都有特征。文化既包括心理要素,即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也包括社会结构要素:作为社会交往背景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体制。文化价值观把注意力导向较重要或较不重要的问题,影响着谈判者的策略。文化体制保持并提升价值观和规范。文化价值观、规范和意识形态是诠释所处处境(这是谈判,所以我应该……)和他人行为(她威胁我,所以我应该……)的共同标准。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首先意味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为了某一共同的商务目的相汇于一个对其中一方来说是陌生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交际环境。来自不同文化和经历过不同社会化过程的交际双方为了某一经济事务进行磋商、洽谈时,他们各自的行为准则通常会出现交叠现象。在这种文化交叠情境中的交流与沟通,双方的言行不仅受到各种文化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制约,而且交际双方也是相互影响、较量、协同和构建的互动过程。
谈判的实质既可以是所取价值,也可以是创造价值。这样,就存在两种谈判结果:分配性与整合性协议。最成功的跨文化谈判产生的结果,其所达成的协议一般既是一份整合性又是分配性的协议,这份协议把增加了的资源总量分配给谈判双方。所以,跨文化谈判不仅是价值索取型谈判,还可以是价值创造型谈判。这取决于跨文化谈判者对文化的关切、处理以及对跨文化谈判策略的运用。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范畴探析
每一位谈判者都有利益和优先事项,而且每一位谈判者都有策略。利益是构成谈判者立场基础的需要或原因。优先事项反映各种利益或立场的相对重要性。谈判策略是为达到谈判目标而选定的一组综合的行为手段。谈判者的利益、优先事项以及策略的使用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1.利益
首先,利益文化范畴涉及利益与优先事项。利益是要求被提处理和被拒绝的原因它使双方在争端问题的立场下潜在的需要和利害关系。
文化影响自身利益与其它利益冲突时的相关重要性。世界上的人们所关心的是实现他们的目标,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实现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目标,以及在那些群体中反映为正面的行为方式。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身利益通常优先于集体利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自身利益。当然,来自于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自身利益,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也有集体利益;只是说在他们自己的文化里,价值、规范和制度在文化上暗示着一致的行为。当争端的一方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而另一方来自个人主义文化时,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会被互相替代。但也有可能遭受挫折和误解,因为自身利益相对于集体利益的主要侧重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与来自集体主义文化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当与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利益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问题相对比另一个问题重要,或者为什么采取这种立场。但是谈判对手的利益往往很难猜测。解决争端的谈判者必须准备好两种策略来发现利益所在,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以相应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的解决提议,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谈判者可能会对直接问题感觉不适,因而提出建议来发现利益所在会比较好些。当了解了利益,除了放弃低优先级利益来得到高优先级利益外,可以达成许多类型的一致,直到利益所在能够导向无先例的解决方法、限定期限的实验,或者发现双方同意进行更有效处理的基本问题。
2.权利
权利是公正、合约、法律或先例的标准。争端方用各种权利的标准来证明所提出和拒绝要求的正当性。
有些权利等标准是外在的,比如法律和经双方就具体条款进行谈判达成的合约。其他权利的标准是隐含的,比如在规范情况下对地位或年龄的尊重,以及公平的标准,比如公正和平等。外在的标准是成文的,由警察、法庭等社会机构执行的。隐含的标准融入在社会团体的文化中,由社会认同或社会排斥来加强。
以公平标准为例,作为提出要求、拒绝要求和解决争端的正当理由,公平的基本原则扩展到跨文化领域,因为价值和规范只能扩展到社会团体的边界。不同的文化特征似乎适应了不同的公平标准,使人们很难知道何种权利标准在哪种文化里最为接受。
所以,使用权利标准解决争端的成功关键是,要么提出争端另一方同意认为公平的标准,要么提供新的可靠的信息使提出的标准看上去公平,没有新的可靠的信息,论据不太可能有效。
3.权力
权力是一种能力,借此你可以从争端中得到你想要的——你的要求被承认或者你的拒绝得到支持。判断在跨文化谈判中谁更有权力是复杂的,因为权力是一种通过文化进行的认知。
[论文摘要]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跨越国界的活动,是谈判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商业问题进行磋商以达成共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入世后的中国,涉及国际贸易的谈判与日俱增,如何进行有效的跨国谈判的命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和任何企业一样,跨过公司要在东道国从事商务活动均需要计算下列成本:进入市场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履约成本和仲裁成本。然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约国际交易的费用。对此,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谈判主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同时,它还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务谈判正确的名称应为跨文化商务谈判,这种谈判极少因技术或专业原因而失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东西方民族常常会因为文化积淀、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冲突。所以大多失败是由于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和没有顺应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既然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社会群体的都有特征。文化既包括心理要素,即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也包括社会结构要素:作为社会交往背景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体制。文化价值观把注意力导向较重要或较不重要的问题,影响着谈判者的策略。文化体制保持并提升价值观和规范。文化价值观、规范和意识形态是诠释所处处境(这是谈判,所以我应该……)和他人行为(她威胁我,所以我应该……)的共同标准。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首先意味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为了某一共同的商务目的相汇于一个对其中一方来说是陌生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交际环境。来自不同文化和经历过不同社会化过程的交际双方为了某一经济事务进行磋商、洽谈时,他们各自的行为准则通常会出现交叠现象。在这种文化交叠情境中的交流与沟通,双方的言行不仅受到各种文化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制约,而且交际双方也是相互影响、较量、协同和构建的互动过程。
谈判的实质既可以是所取价值,也可以是创造价值。这样,就存在两种谈判结果:分配性与整合性协议。最成功的跨文化谈判产生的结果,其所达成的协议一般既是一份整合性又是分配性的协议,这份协议把增加了的资源总量分配给谈判双方。所以,跨文化谈判不仅是价值索取型谈判,还可以是价值创造型谈判。这取决于跨文化谈判者对文化的关切、处理以及对跨文化谈判策略的运用。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范畴探析
每一位谈判者都有利益和优先事项,而且每一位谈判者都有策略。利益是构成谈判者立场基础的需要或原因。优先事项反映各种利益或立场的相对重要性。谈判策略是为达到谈判目标而选定的一组综合的行为手段。谈判者的利益、优先事项以及策略的使用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1.利益
首先,利益文化范畴涉及利益与优先事项。利益是要求被提处理和被拒绝的原因它使双方在争端问题的立场下潜在的需要和利害关系。
文化影响自身利益与其它利益冲突时的相关重要性。世界上的人们所关心的是实现他们的目标,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实现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目标,以及在那些群体中反映为正面的行为方式。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身利益通常优先于集体利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自身利益。当然,来自于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自身利益,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也有集体利益;只是说在他们自己的文化里,价值、规范和制度在文化上暗示着一致的行为。当争端的一方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而另一方来自个人主义文化时,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会被互相替代。但也有可能遭受挫折和误解,因为自身利益相对于集体利益的主要侧重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与来自集体主义文化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当与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利益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问题相对比另一个问题重要,或者为什么采取这种立场。但是谈判对手的利益往往很难猜测。解决争端的谈判者必须准备好两种策略来发现利益所在,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以相应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的解决提议,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谈判者可能会对直接问题感觉不适,因而提出建议来发现利益所在会比较好些。当了解了利益,除了放弃低优先级利益来得到高优先级利益外,可以达成许多类型的一致,直到利益所在能够导向无先例的解决方法、限定期限的实验,或者发现双方同意进行更有效处理的基本问题。
2.权利
权利是公正、合约、法律或先例的标准。争端方用各种权利的标准来证明所提出和拒绝要求的正当性。
有些权利等标准是外在的,比如法律和经双方就具体条款进行谈判达成的合约。其他权利的标准是隐含的,比如在规范情况下对地位或年龄的尊重,以及公平的标准,比如公正和平等。外在的标准是成文的,由警察、法庭等社会机构执行的。隐含的标准融入在社会团体的文化中,由社会认同或社会排斥来加强。
以公平标准为例,作为提出要求、拒绝要求和解决争端的正当理由,公平的基本原则扩展到跨文化领域,因为价值和规范只能扩展到社会团体的边界。不同的文化特征似乎适应了不同的公平标准,使人们很难知道何种权利标准在哪种文化里最为接受。
所以,使用权利标准解决争端的成功关键是,要么提出争端另一方同意认为公平的标准,要么提供新的可靠的信息使提出的标准看上去公平,没有新的可靠的信息,论据不太可能有效。
3.权力
权力是一种能力,借此你可以从争端中得到你想要的——你的要求被承认或者你的拒绝得到支持。判断在跨文化谈判中谁更有权力是复杂的,因为权力是一种通过文化进行的认知。
权力是对受控新的估计或判断。来自平等主义文化的争端者与来自等级主义文化的争端者相比,较少注重地位和权威观念。他们可能更愿意打破地位的界限来提出要求,而这种界限让来自等级文化的争端者会因为失败、报复或者让当事人丢面子而产生恐惧;当来自等级主义文化的人在失去地位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时,他们可能求助于同情心,提醒地位比较高的对方来负责关心地位比较低的提出要求者。当来自平等注意文化的西方人或其他争端者在失去权力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时,他们经常避免谈及权力而更多地侧重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谈判路径的选择,不同谈判者运用权力影响谈判的结果有重要且微妙的文化差别。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的策略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处理跨文化问题,需要在是否调整你的策略以利于对方或坚持己见中做出决定。有时候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有时维持你所偏好的策略会使你在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本文提供三种文化相连的谈判策略类型:
1.“独断的个人主义者”
“独断的个人主义者”树立高目标,一直被促使寻求信息,他们乐意权衡利弊,而不会为哪一方更具影响力而分心。以色列人主要使用这种策略,而不去管谈判桌上另一方的文化。以色利人特别依赖寻求信息的提议,这些提议能促使他们达成一致,同时能分配价值。以色列人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另一个标志是他们运用权变协议,这样可以使买卖方在他们未来不同的观点上达成协议。
这种策略有一个潜在下降趋势。虽然来自其他文化的谈判者意识到与以色列人共事很有收获,但他们还是会有压抑的感觉,即便这种压抑是值得的。使用这个策略的谈判者目光短浅,不打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于是限制了他们未来的选择范围。
2.“合作的实用主义者”
“合作的实用主义者”关心他自己和对方的目标,通过提问题和回答问题来建立相互信任,并间接处理影响力问题。德国谈判者是这个方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运用这个策略去谈判整合性协议,实现分配性谈判结果。
这个策略的潜在的缺点是一个合作的实用主义者也许会被独断的个人主义者所利用。然而,合作的实用主义策略的核心——信任,难以赢得却很容易失去。只要合作的实用主义者掌握得住双方关系中的信任度,没有得到对方回应的信息,他就不应该泄露自己信息,他也不会被利用,但如果他不能使用感觉顺手的直接信息共享策略,他也许在谈判中不能达成整合性协议。
3.“间接策略使用者”
间接策略使用者也许依赖对权力的不确定性来激发间接信息搜寻。日本谈判者就使用这个谈判艺术,他们把直接使用影响力与间接信息搜寻结合起来。在他们的文化中,这个模式很奏效,但跨文化则会出现问题。间接信息共享对于认可直接策略文化的谈判者来说,也许太微不足道。如果谈判者来自于不认可直接影响力的国家,那么使用直接影响力也许会导致螺旋冲突,不能达成最佳协议。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目的明确、对信息的渴望、使用一个策略便利地寻求信息,以及知道如何驾驭影响力,三种不同的是谈判者如何使用每一个不同的模式来树立目标,寻求信息和使用影响力。
四、结语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的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从而使影响谈判的因素更加复杂,谈判的难度更加大。在实际谈判过程中,对手的情况千变万化,作风各异,有热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决断者,也有多疑多虚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寻衅者;有谦谦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气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种种表现,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有关。不同表现反映了不同谈判者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谈判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谈判技巧,不仅能在谈判桌上因人而异,运用自如,而且要在谈判前注意资料的准备、信息的收集,使谈判按预定的方案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第4期
[2] A.L.Lytle,J.M.Brett,Z.I.Barsness,C.H.Tinsley, and M.Janssens,“A Paradigm for Confirmatory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in L.L.Cummings and B.M.Staw(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 Conn.: JAI Press,1995)
[3] S.T.Fiske and S.E.Taylor,Social Cognition(New York:McGrawHill,1991)
[4] Triandis,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5] K.Leung and M.W.Morris,“Justice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e and Ethnicity”,in J.Sanders and V.L.Hamilton(eds.),Handbook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New York:Plenum,1996)
论文摘要:山水画艺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由来已久,作为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高校山水画的教学,要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正确实施,教育学生怎样去审视并有效继承传统艺术留给我们的精髓,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现当代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创作方向进行把握。
中国山水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我们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优秀传统,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内容,她伴随着我们的文明发生并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和审美境界,成为了古代文人和现当代山水画家们毕生追求的一门优秀艺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思想特质在山水画里体现得最为突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山水并绘制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山水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古人历代创造的不朽杰作在召唤我们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为当代的山水画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画作为当今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经历了从师徒言传到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着。今天,山水画艺术的教学呈现出多元探索的状态:一部分教师重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教学,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境界并付诸实践;一部分教师则重视师法造化,面对自然,走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道路,更加注重追求人生回归的艺术情怀;还有的山水画教师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的影响,求助于特殊肌理和抽象语言的综合表现,在倾向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中通过现代人文意识去触摸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当代山水画坛新的教学格局。然而,作为高校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教学内容之一的山水画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如何更新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实践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增设相关理论课程
山水画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只了解山水画理论的基本方面是不够的,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其构图布势、风格意韵、人文关怀诸方面的认识才是根本,然而这类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愿触及,这使学生在宏观上失去坐标,迷失方位。教师作为先行者,应提前对相关理论材料进行梳理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需要分发下去供交流参考,使班级教学形成研究理论的良好氛围。
学生需要的理论课程是多方面的,其中应至少包括哲学、文化、历史和美学理论著作等,还应有与山水画艺术相关的理论文献的阅读。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学生应该阅读的有关山水画理论著作有郭熙的《林泉高致》,宗炳的《画山水序》,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潘运告的《唐五代画论》、《宣和画谱》、《宋人画论》、《元代书画论》、《明代画论》、《清代画论》,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杨大年的《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张强的《中国山水画学》、《中国画论体系》、《国画现代形态》、《中国绘画美学》,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愈建华的《中国画论类编》,杨成寅的《视觉美》等诸多对学习山水画有帮助的理论书籍和绘画文献。
阅读应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将有关理论著作和文献资料,细致分析,合理分解,找出规律,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另外,最好定期与学生谈阅读感受,或者经常组织主体鲜明的理论知识辩论和论坛。千万不可忽视学生的理论修养,当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带给学生。
二、要注意临摹的深度并加大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临摹的深度和广度。山水画的临摹教学是学习山水画艺术的重要一课和基础一课,历代山水画名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传统技法。对于临摹来讲,其前提是会赏析,山水画赏析的必要性往往被我们在山水画教学初期忽视了,其实,只有读懂了作品的内涵,了解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构思立意、形式技巧、笔墨语言等等,实践起来才不致于盲从,才会有分寸,才能深入挖掘传统资源,达到学习、借鉴、转化、吸收、提升的最终目的。古人讲“师其意不师其技”,师其意者为上,要学好山水画就要临对范图,更要领悟古人用意所在。
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在美术史上的独特意义,赏析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和继承发展。对山水画传统中要求掌握的树石画法、皴擦技法和构图布局规律的知识要结合具体理论,逐一掌握。山水画临摹是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山水画景物繁多,层次丰富,绘制过程中要有耐心,临摹过程中还要做到胆大心细,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临习热情,变枯燥临摹成为主动的求知过程。临摹中应注重临摹广度和知识的全面性,一般先要侧重一个时代的一家之法学好吃透,然后再换另一家学习,山水画的临摹应该遵循从隋唐临本开始,先进行工笔山水画的学习,等学生有了一定笔墨造型基础后,再从宋代山水名家中选择几家作为学习对象来重点研究。
在临摹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审美方向的辅导,要让学生从临摹教学的一开始就学着用个人审美眼光和个性化的观点审视传统山水文化,用自己之个性去感悟古人之个性;用自己之特殊去感悟古人之特殊;用自己之创造去感受古人之创造。在临摹课堂上,必须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把学习路子走正,还要保证学生的临摹时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花大力气临摹一批传统山水画经典名作。毕竟厚积才能薄发,传统山水画教学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还要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和生活感受的整理。山水画写生是很好的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及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徐悲鸿引西方对景写生之法以来,无数画家得到益处。写生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写生中做到真正消化好从临摹中学到的笔墨规律,并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山水画写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提炼能力和综合表达的能力,是山水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的全日制教学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应多组织学生下乡写生采风,把写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笔墨语言的组织上。因为写生是创作的搜集素材阶段,所以还要有意识去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感受和表达冲动。写生环节就是到自然中具体研究客观事物,寻找规律,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研究消化传统知识和技法,去开掘自然之妙,打开自己的心灵,找到表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笔墨语言和审美图式,克服缺乏情绪调动和缺失个性化认识等通病,打开属于自己的精神状态。写生是直接面对自然的艺术行为,既要写景又要写情,不应只是关注自然物像的表面形态,还要研究其内在变化规律,找出共性,并渗透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期待。山水画写生造境应是长时间关注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示范,循序渐进。山水写生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时期记录的不同感受做定期辅导,把学生产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纪录和整理,还要引导学生多想像,与记忆中的某些场景发生联想并锻炼学生组合能力,正所谓“移花接木”、“迁想妙得”。写生中我们主张稳扎稳打,利用个体的独特感受去观察自然,表达自然,从情感深处贴近生活,练就学生的主观洞察力,学会将美的事物加工组合,践行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
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
强化富有开拓精神的山水画创作教学是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延伸环节。山水画创作的教学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全面继承吸收古典山水绘画资源后,学生应抛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绪,走向生活,走人自然,走进内心,尝试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之路。教师的教学应通过给学生分析大量的创作实例,使之逐渐找到自己的切人点并深入挖掘,教师要做好解决突发事件的准备,对于当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创作问题,学生要泰然处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西方艺术思潮的诸多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我们主张学生应在教师的辅导和鼓励下选定属于自己研究的绘画方向,并深入探索和用于实践,从而绘制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在山水画创作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独特、创造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既要印证传统又要摆脱束缚走向自由,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四、山水画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心灵交流非常重要。教师要与学生经常谈作品、谈感觉、谈心情,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外出写生时,教师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写生时,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作品进度和学习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与好感受,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用并使学生可持续进步。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感召学生,并做到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进步,让学生明确知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正确的。
其次,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教师在布置作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量和深度,并且最好因人而异并有关联性。没有数量的要求难以提高质量,但盲目追求数量也会影响质量的提升,由于学生接触山水画时间有限,在绘画工具和艺术语言的训练中,要适当安排学生多练习写字和体会用笔。山水临摹课程期间要保证质量并很好的控制数量,山水写生与创作环节中需要多画稿子,反复修订,力求逐渐找到自己的语言符号。
再次,是画内功夫和画外功夫的关系。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忽视人品、修养、学识等的学习。其实,学习山水画更应该在古典哲学、文学、诗歌、游记等有关的精神性知识资源上多下功夫。对于专业技巧的教学,各个高校都有其独立的一套办法,唯独画外之功多半靠自己领悟,画外功夫是技法的灵魂所在,需要时问去坚持和磨练,一般教学的灌输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给学生多创造艺术气氛和人文环境。
论文摘要:山水画艺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由来已久,作为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高校山水画的教学,要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正确实施,教育学生怎样去审视并有效继承传统艺术留给我们的精髓,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现当代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创作方向进行把握。
中国山水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我们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优秀传统,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内容,她伴随着我们的文明发生并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和审美境界,成为了古代文人和现当代山水画家们毕生追求的一门优秀艺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思想特质在山水画里体现得最为突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山水并绘制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山水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古人历代创造的不朽杰作在召唤我们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为当代的山水画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画作为当今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经历了从师徒言传到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着。今天,山水画艺术的教学呈现出多元探索的状态:一部分教师重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教学,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境界并付诸实践;一部分教师则重视师法造化,面对自然,走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道路,更加注重追求人生回归的艺术情怀;还有的山水画教师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的影响,求助于特殊肌理和抽象语言的综合表现,在倾向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中通过现代人文意识去触摸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当代山水画坛新的教学格局。然而,作为高校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教学内容之一的山水画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如何更新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实践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增设相关理论课程
山水画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只了解山水画理论的基本方面是不够的,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其构图布势、风格意韵、人文关怀诸方面的认识才是根本,然而这类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愿触及,这使学生在宏观上失去坐标,迷失方位。教师作为先行者,应提前对相关理论材料进行梳理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需要分发下去供交流参考,使班级教学形成研究理论的良好氛围。
学生需要的理论课程是多方面的,其中应至少包括哲学、文化、历史和美学理论著作等,还应有与山水画艺术相关的理论文献的阅读。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学生应该阅读的有关山水画理论著作有郭熙的《林泉高致》,宗炳的《画山水序》,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潘运告的《唐五代画论》、《宣和画谱》、《宋人画论》、《元代书画论》、《明代画论》、《清代画论》,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杨大年的《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张强的《中国山水画学》、《中国画论体系》、《国画现代形态》、《中国绘画美学》,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愈建华的《中国画论类编》,杨成寅的《视觉美》等诸多对学习山水画有帮助的理论书籍和绘画文献。
阅读应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将有关理论著作和文献资料,细致分析,合理分解,找出规律,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另外,最好定期与学生谈阅读感受,或者经常组织主体鲜明的理论知识辩论和论坛。千万不可忽视学生的理论修养,当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带给学生。
二、要注意临摹的深度并加大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临摹的深度和广度。山水画的临摹教学是学习山水画艺术的重要一课和基础一课,历代山水画名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传统技法。对于临摹来讲,其前提是会赏析,山水画赏析的必要性往往被我们在山水画教学初期忽视了,其实,只有读懂了作品的内涵,了解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构思立意、形式技巧、笔墨语言等等,实践起来才不致于盲从,才会有分寸,才能深入挖掘传统资源,达到学习、借鉴、转化、吸收、提升的最终目的。古人讲“师其意不师其技”,师其意者为上,要学好山水画就要临对范图,更要领悟古人用意所在。
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在美术史上的独特意义,赏析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和继承发展。对山水画传统中要求掌握的树石画法、皴擦技法和构图布局规律的知识要结合具体理论,逐一掌握。山水画临摹是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山水画景物繁多,层次丰富,绘制过程中要有耐心,临摹过程中还要做到胆大心细,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临习热情,变枯燥临摹成为主动的求知过程。临摹中应注重临摹广度和知识的全面性,一般先要侧重一个时代的一家之法学好吃透,然后再换另一家学习,山水画的临摹应该遵循从隋唐临本开始,先进行工笔山水画的学习,等学生有了一定笔墨造型基础后,再从宋代山水名家中选择几家作为学习对象来重点研究。
在临摹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审美方向的辅导,要让学生从临摹教学的一开始就学着用个人审美眼光和个性化的观点审视传统山水文化,用自己之个性去感悟古人之个性;用自己之特殊去感悟古人之特殊;用自己之创造去感受古人之创造。在临摹课堂上,必须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把学习路子走正,还要保证学生的临摹时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花大力气临摹一批传统山水画经典名作。毕竟厚积才能薄发,传统山水画教学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还要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和生活感受的整理。山水画写生是很好的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及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徐悲鸿引西方对景写生之法以来,无数画家得到益处。写生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写生中做到真正消化好从临摹中学到的笔墨规律,并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山水画写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提炼能力和综合表达的能力,是山水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的全日制教学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应多组织学生下乡写生采风,把写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笔墨语言的组织上。因为写生是创作的搜集素材阶段,所以还要有意识去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感受和表达冲动。写生环节就是到自然中具体研究客观事物,寻找规律,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研究消化传统知识和技法,去开掘自然之妙,打开自己的心灵,找到表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笔墨语言和审美图式,克服缺乏情绪调动和缺失个性化认识等通病,打开属于自己的精神状态。写生是直接面对自然的艺术行为,既要写景又要写情,不应只是关注自然物像的表面形态,还要研究其内在变化规律,找出共性,并渗透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期待。
山水画写生造境应是长时间关注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示范,循序渐进。山水写生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时期记录的不同感受做定期辅导,把学生产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纪录和整理,还要引导学生多想像,与记忆中的某些场景发生联想并锻炼学生组合能力,正所谓“移花接木”、“迁想妙得”。写生中我们主张稳扎稳打,利用个体的独特感受去观察自然,表达自然,从情感深处贴近生活,练就学生的主观洞察力,学会将美的事物加工组合,践行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
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
强化富有开拓精神的山水画创作教学是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延伸环节。山水画创作的教学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全面继承吸收古典山水绘画资源后,学生应抛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绪,走向生活,走人自然,走进内心,尝试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之路。教师的教学应通过给学生分析大量的创作实例,使之逐渐找到自己的切人点并深入挖掘,教师要做好解决突发事件的准备,对于当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创作问题,学生要泰然处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西方艺术思潮的诸多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我们主张学生应在教师的辅导和鼓励下选定属于自己研究的绘画方向,并深入探索和用于实践,从而绘制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在山水画创作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独特、创造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既要印证传统又要摆脱束缚走向自由,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四、山水画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心灵交流非常重要。教师要与学生经常谈作品、谈感觉、谈心情,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外出写生时,教师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写生时,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作品进度和学习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与好感受,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用并使学生可持续进步。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感召学生,并做到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进步,让学生明确知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正确的。
其次,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教师在布置作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量和深度,并且最好因人而异并有关联性。没有数量的要求难以提高质量,但盲目追求数量也会影响质量的提升,由于学生接触山水画时间有限,在绘画工具和艺术语言的训练中,要适当安排学生多练习写字和体会用笔。山水临摹课程期间要保证质量并很好的控制数量,山水写生与创作环节中需要多画稿子,反复修订,力求逐渐找到自己的语言符号。
再次,是画内功夫和画外功夫的关系。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忽视人品、修养、学识等的学习。其实,学习山水画更应该在古典哲学、文学、诗歌、游记等有关的精神性知识资源上多下功夫。对于专业技巧的教学,各个高校都有其独立的一套办法,唯独画外之功多半靠自己领悟,画外功夫是技法的灵魂所在,需要时问去坚持和磨练,一般教学的灌输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给学生多创造艺术气氛和人文环境。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楚晓红(1969- ),女,汉,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创作及理论。
摘 要:线是中国人理想化的造型手段,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的本身。中国画画家不但能用线来造型,还会用线思维。本文以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的情感性为主题,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的精神性情感传达和个性化情感塑造,阐述了中国传统传统人物画中线的独立性审美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motional Articulation of "Li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rtraits
CHU Xiao-hong
在西方,“线”只是作为一种造型的表现手段,而在中国,特别是由于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以线为主体的造型语言使得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与西方截然不同,“尚简”、“重神”和“会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表现在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创作中,这种语言不仅包含着技巧形式和观念精神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且两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线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精神印迹的外在形式。
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中,不但侧重于线自身变化的美感韵味,而且更侧重于它的精神性情感传达,因此,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线”完全是画家的个性化情感塑造。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线的情感性表述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负载和蕴涵着古典的文化基因,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型“宇宙”观
线的艺术肇始于编结的艺术。这立体的、具象的绳线,便是中国式的线艺术的开端。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在良渚文化遗址和马家窑遗址等处,都曾经发现过带刻符的陶片或陶器上刻画的优美线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早期东方文明与线的因缘。在先秦《周易》中,我们感受到了“阴阳线”的简约、深奥和神秘,展现了古代先民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洞悉,以及高度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太古伏羲八卦,就是用线排列组合来表现天地万物。这种八卦线的卦线与爻线,以及通过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构成体”,道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基本的哲学观和审美准则。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并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组成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基因。
线是中国绘画的主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绘画史上出现过那么多的线描大师以及各种用线的方法。线是中国人最理想化、最情感化的造型手段。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龙凤人物图》是流传下来最早的独立绘画,从画面看几乎全用白描手法,墨线粗细变化不大,生动传神,那简约洗练,圆转流畅的线已具有极浓的形式意味,符合创作意图,具有极强表现力,这表明当时已能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物象的情态,传达创作意图,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在那时已奠定了基础,并为两汉及魏晋时期的人物画发展创造了条件。绘画线条的发展在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运用气脉连绵的笔法,把人物的仪容姿态刻画的生动传神,性格突出。盛唐画圣吴道子强调以线造型,常用变化丰富的线描绘对象,在人物刻画上达到了“窃眸欲语”“转目视人”的动人境界。宋人的《八十七神仙卷》则显示着中国人的理想化造型,通过行云流水般密集的衣纹,使线造成节奏感、韵律感。
在线自身的造型上,西方人多于对线的外部进行研究,将线看作是宇宙的一个构件,强调外力的作用。中国人看到的则是线的内部运动和规律,将线看作为是一个“宇宙”,而强调内部丰富的运动。
二、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精神性情感传达
从战国帛画直至后来的文人画,软毫制成的毛笔是表现线条极佳的中介。运笔时的提按点拨使笔端产生丰富的变化,这种特征,不但使书法上有了“永字八法”,而且在绘画中有了“十八描”之类的笔法。线条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早已超出了造型的功能,而具有了精神性情感传达的作用,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神秘魅力,成为了艺术形式的本身。
(一)以线表趣
追溯中国绘画线的艺术的成因,不得不归功于中国人独创的毛笔、宣纸和墨,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中国画家正是利用毛笔笔锋的粗细、弹性、含水的不同以及用笔的力度、速度和角度等,扩大了一般硬笔仅为勾勒的表达能量,从而构建了多姿多彩的线的语汇。
线条的粗细有轻重的分量感,线条在画面中有疏密地组织产生虚实对比,线条在用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提按转折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形成线本身的韵律美。线条质感与墨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画家在面对大面积的墨块时,强烈的线意识使得他们都是用多条相关联的线组合而成。线的浓淡变化会产生色感,用墨淡而润,可造成一种柔丽之美;用墨浓而燥,可产生苍劲雄健的美;用线枯润相兼,可使线刚劲如刀断斧截,轻柔似水,犹有流水花放之状,形成刚柔相济的气韵美。墨色与变化多端的线巧妙结合运用,浓淡斑驳、丰润华滋、乐韵诗魂、浑然天成,更加深了线条的意趣。苍与润,干与湿等笔墨变化已成为历代书画家极为关注的因素,甚至成为一种流派或时代的审美特征。
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所创造的“紧密连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在自觉地发挥线条自身美感方面可谓是开先河者。同时代的陆探微在用笔上吸取了顾恺之的缜密,并加上了一些转折来表现凹凸的骨节,后人称赞他是“陆得其骨”;张僧瑶则吸取了佛教绘画中的造型样式和晕染方法,吸取书法的用笔,创造出一种笔断意连,用笔疏朗,笔不周而意周的用线效果。
(二)以线造势
无论什么样的线,关键在于它必须要生动准确地表达作品内容和客观对象,线条的艺术价值才能产生。自唐宋将书法用笔自觉运用于绘画之后,在重视笔力和以线来营造画面气势这一方面,东方人比西方人对线的理解更为深刻久远,对线条的艺术价值的拓宽更为彻底。
早在六朝时期,南齐谢赫就在“六法”中提到了“骨法用笔”,所以线又叫“骨线”,透出硬、瘦、挺的特征。线的魅力,首先来自于力度,顾恺之的细密,吴道子的飘逸、梁楷的狂放、陈洪绶的古拙,都是力度多种形式的体现。画家行笔疾时“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来未至气已吞”,线就有恣肆豪放、气吞山河之势;行笔时不急不燥,不飘不滑,线就入木三分、凝重有力,有枯涩生辣之感。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可谓是以线造势的典型。从画面看,修行得道的仙人完全沉湎于如真似幻的境界中,作者也仿佛在转瞬即逝的灵感驱使下,急速捕捉这一意象,故而笔墨迅疾、简洁、活泼生动,造型也在“似与不似之间”,意到为足。画家在行笔过程中抑扬顿挫地表达线的神采气势,线条的起伏连绵,一笔一势,都具有东方绘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并蕴涵着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同宗同源之说,书法用笔给予中国绘画线条以深刻影响,对于强化画面气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晋女书法家卫铄说过,写一竖要写得像万年枯藤,写一点要像高山坠石,这就要求运笔不但遒劲有力,还要写出苍老的质感和重量感。此外,历代书画家还追求线的体积感,即要求笔下的线要体现出厚度,能够“力透纸背”。书法与绘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在书画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共有的韵味。
(三)以线传“神”
中国人把线看作是有生命的,并在追求“功力”的基础上偏重于情感、个性和人格境界的传达,因此他们格外重视传“神”。“形神”问题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无论是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以形写神”,还是以粱楷为代表的“以神写形”都没有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不过是有所侧重罢了。在以线造型的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以线传神”。
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构成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线条自身的神韵是把对象的内在气质同笔画的内在力度进行完美地结合,它流露了画家的性格、学识和绘画功底。在顾凯之的《洛神赋》中,他的线俊秀挺劲,洒脱飘逸,表现出一种典雅美。那连绵不断,循环飘忽而又遒劲有力地用笔,并不严格依照对象的形体轮廓而存在,似乎在追求一种“势态”和“情致”。这种表现方法与其所倡导的“传神论”是一致的,他的线条并不拘泥于实体,审美效果亦不由描绘对象而决定,而是由画家自己来把握和创造,是根据需要去安排形象,在造型上获得了真正的独立。
元代画家王绎在他的《写像密诀》中谈到,他反对画像时“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的死板的写生方法,主张熟悉对象,要作到“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的程度,这样才能画出人物的“本真性情”。王绎的创作主张,很能说明中国画家在用线造型方面不拘泥于外表的形似,而更加追求内在神似的创作观念。
对于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精神性情感传达方面,不论是以线表趣,或以线造势,或以线传神,这三个方面在实际表达中是相互照应、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的个性化情感塑造
中国人视画为人性的写照,造型也因人而异,并赋予它以人性的品格,品格与人格融为一体,使线如其人。画家不但能用线来造型,还会用线思维,重视作者精神情感和观念的传达,实质上是为了方便主体精神的进一步融入。在中国人物画史中,不但每个朝代都出现过优秀的线描大师,而且每一位大师在用线方面各有千秋。
(一)顾恺之的文人情操和疏转盘旋
顾恺之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不仅因为他留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和《女士箴图》(摹本),更因为他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思妙得”的艺术主张,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表达这一高度上。顾恺之用线虽和汉画有承传关系,但却注入了文人的情操意趣,“如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造就出诗一般的境界。张彦远评论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他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已成功地用线的疏转盘旋,造成了一种富有韵律感的优美的程式,在以形传情和自觉地发挥线条自身美感上比战国帛画又推进一步。
(二)吴道子的好酒使气和势若风旋
生于盛唐的吴道子,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了顾恺之的绘画主张。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他“好酒使气”,性格豪放,其线条“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一如其人。他以草书般的线条来作画,相传他徒手画佛光,转笔挥墨,一笔而成,在他画的《送子天王图》(摹本)中可以体会到他疏放的用线,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线条错落有致、圆劲有力、起伏流畅,有迎风飞舞的动势,被世人称为“吴带当风”。吴道子在线条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感情,他行笔磊落,变化多端,形成了富有生命的独立自由的绘画语言。
(三)李公麟的博学多才和冲和雍穆
北宋李公麟博采前人之长,他溶游丝、铁线、兰叶等描法于一体,开创了淡毫轻墨的白描画,使线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画坛上自成一格。李公麟博学多才,他的笔线中洋溢着书卷气,他创作的《维摩诘图》和敦煌壁画中民间艺人创作的《维摩诘像》相比,场面宏大,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细致有个性。在用线上一个是粗放雄健,充满着生机活力,一个却是超逸雅正,具有冲和雍穆之美,呈现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
(四)梁楷的秉性疏野和纵横挥斫
南宋梁楷是一个狂放不羁,桀骜不驯的画家,他虽然是李公麟的再传弟子,但风格与李公麟迥异。梁楷用线纵横挥斫,不拘一格,他以非凡的才智和胆识创立“减笔画”,使线型有了更大突破,成为意笔人物画之滥觞。代表作《李白行吟图》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挥洒勾画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李白那潇洒旷达,才思横溢的诗仙形象跃然纸上。简单的画面透着梁楷的苦心构思,这种浪漫的手法既符合李白浪漫的气质,又强化了作者的主观精神,它超越了常用的工笔线条技法,对丰富中国画线条语言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五)陈洪绶的孤傲倔强和古拙挺秀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绘画、书法、诗文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一生经历坎坷,秉性孤傲倔强,虽取法于李公麟,但他的线条和李不同,“笔线森森然如折铁纹”,这和他坎坷的身世,倔强的性格是一致的。他利用各种作画技法适应不同题材,如用折笔或粗渴之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用游丝描表现高古,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他的人物画“力量气局,超拔磊落”,《水浒叶子》是显著的里程碑,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
从中国历代绘画大师的人物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线条的魅力及画家种种情感意态和风神状貌。中国古代人物画画家基于个人学识、经历、性情和心境的不同,对线的运用各有各的理解与章法,虽同归于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但在具体表现中却显示出线型的多样化特征,从而成就了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大师。可以说,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是画家个性化情感与客观对象相结合的震波,一笔一划都是画家个性化感情的抒发,是意中之线,线中之意象。因此,古人的“十八描”、“十八皴”只是对线一种程式化的总结,却远远不能概括线的本质性的意义。
四、结语
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作用是任何一种绘画语言所无法替代的,虽然线的变化和运用方式无穷无尽,但线的精神性情感传达和个性化情感塑造却是中国传统人物画最重要的造型语汇。线的情感性表述不但具有独立性的审美价值,而且对于提升中国传统人物画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线是中国画的基元和灵魂,中国画画家对线的情感性表述是永远的事,线永远是美的。(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郭玫纵.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2]郑午昌.中国画学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3]李润生.多视角美术赏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即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艺术教育应遵循的规律性,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正确定性定位,尊重客观规律;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性,即采用科学方法安排教学,并优化教学课程。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巅,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而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我国教育家先生就指出,应当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规划了全民艺术教育的实施蓝图。[1]一个世纪过去了,国家对发展艺术教育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以及实施办法,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等,中国大学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正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一、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工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艺术的内涵,也同样是出自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心的渴望。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美育课程方案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问卷调查,于1998年初就在全国部分地区展开,以广州地区为例,向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发出2900份问卷,回卷2376份。[2]从对工科院校回收问卷的分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日益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当代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对艺术选修课的高度热情,他们在对中外优秀传统艺术表现了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中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在重视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活动。
因而,在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十分必要。它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彬同志在1996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学、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渗透在诸育之中,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国民艺术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而工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化代表,要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并通过他们带动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以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
再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它的趋利性往往使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工作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倍感劳顿、疲乏,很容易使人变成“经济动物”。而艺术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作用,是人们烦躁时的镇静剂、劳累时的栖息地,是人生宁静的港湾,是人免于沦为“经济动物”的一大引力。市场经济越发达,艺术在这方面的作用就越突出。而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将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如果不具有一定的艺术精神,就很难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此外,对他们而言,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一定的艺术素养,无疑更增强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规律性
由于种种原因,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与一些综合类、师范类院校相比还存在差异,因而,工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的诸单元中,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具备了“感染人类追寻美感的欢悦”的特点,因而具有巨大的灵魂感召力和震撼力。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所以使人感动,不但因为它使人得到多少适意的感觉,实则因为它所惊起的思想”[3]可以说,艺术教育对培养人的人格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来看,一些状况令人惊诧:许多人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梅兰芳、盖叫天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中国四大名著出自何时、何处、何人,不识五线谱者大有人在,更惶论国外的名家、名著,这其中工科大学生此种情况则更为突出。本来,有些是属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要解决的基本常识,到了大学,还要补这一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要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使艺术教育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就一定要彻底破除“应试教育”的思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一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道路。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艰难的转变,但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要面向新世纪,就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艺术教育才有可能摆脱种种偏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艺术学科的性质,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一整套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艺术教育新体系。
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是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打开大门的艺术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塑造灵魂的艺术文化教育,而非以艺术中的某个门类为业,求其专、攀其高的专业技能教育或尖子教育。
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要遵循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一些类型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备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4]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艺术教育作为特有的审美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使受育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从中得到教育:其次,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艺术作品对于人的教育,是在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最后,艺术审美教育是“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积极愉快的休息,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其次,艺术教育也要遵循人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艺术教育在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不是哪个人的好恶,而是客观规律。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优秀素质需要多方面的滋养,需要长期细致深入的充分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如果不溶于各门课程、不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便不过是一句空话;同样,离开了具体、生动的优秀艺术形式,以及与其相应同样具体、生动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艺术美育、艺术素质教育乃至全面的美育、素质教育的完成与实现,都是难以实现的。
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逐步积累,潜移默化,形成素质的过程,是一个既连绵不断、渗透融合、贯通始终的统一过程;又是一个相对有序、曲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由不同环节组成,相衔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序列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同人的生理、心理、认识、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保持一致。由于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不仅取决于它的性质、目的,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素质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其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的安排和要求的基本顺序是:
——使学生增强对高雅艺术、高文化含量的经典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
——使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表演的实际能力;
——使学生养成欣赏美好艺术的生活需求和文明习惯;
——使学生积累起较丰富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与艺术教育的规律及形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过程相适应,艺术教育教学的原则归纳如下:
1、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课程相应的水平上起步,以艺术作品和学生参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为顺序安排教学的原则;
2、以加强和深化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感受、理解、表现等审美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原则;
3、以对艺术作品整体特点的把握、评价、表现等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原则;
4、以正确的观点,按照揭示艺术作品的表现及其规律的实际需要,介绍、练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原则。
三、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性
面对21世纪,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是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而又系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探索出一条符合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新模式,使艺术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挑战性。
首先,注重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开展艺术教育,应注重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中国画的气韵轩昂、笔墨淋漓,中国民族音乐的悠扬、自然,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等,都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一向是提倡教学相长、由浅入深,传统艺术教育也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教育方法,临摹、模仿,学习前人的经验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更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传统教育方法,即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循序渐进地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现代教育理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共同的特点是运用现代系统论、现代心理学、现代信息学等最前沿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成果作为科学基础,从教育、文化、科学、审美等方面对现代教育的体系做出思考和重构。比如美国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就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对如何通过实施艺术教育来进一步完善人格作了深层次的研究,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决策提出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在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方面做出不少有益探索。比如,艺术教育主要以普及艺术知识为主,相对提高为辅的原则,在开展艺术教学课程的同时,结合课外艺术活动实践,让学生参与体验艺术创造过程,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这种开放性教学解决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很少在课堂上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问题。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不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总之,在如何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科学化的问题上,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并与中国优秀和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艺术教育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即根据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所做出的最佳选择,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从大的方面分为美术、音乐和影视三大部分,美术方面又包含中国画、书法、美术鉴赏、环境艺术赏析、商业美术赏析等课程内容;音乐方法包含了声乐演唱艺术、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内容;影视方面则包含了影视剧作引论、电影学原理、电影名片赏析等课程内容。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从教学方法出发,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理艺术鉴赏(即理论部分),二是艺术实践(即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艺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1、艺术鉴赏
根据工科大学生的年龄差异、专业特点和文化层次,选择中外优秀的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其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
(1)赏析。教师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精神内涵、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贯彻美学原理,让学生鉴别作品的优劣。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展示,从而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加以赏析,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认知广度和深度。
(2)课堂讨论。艺术作品的赏析,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通过互相切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启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层次的教学阶段是非常需要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3)提问。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的兴趣以及对作品的思考。提问指的是双向,即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注意到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理解的综合起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思考;反之,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往往更尖锐、更深刻。这种双向的提问,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家长式教法,有利于调动教学积极因素,加深教与学之间的磨合和沟通。”
(4)现代教学媒体。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艺术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艺术教育通常以艺术作品作业鉴赏对象,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此外,采用媒体组合教学方式,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场景声情并茂,图文并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艺术教育课程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学生也可从中得到高品位的艺术熏陶。
2、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而,工科院校进行艺术教育,除了应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艺术实践,增强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很有必要。
(1)观察法。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认为:“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的观念,没有明了清楚的观念就没有绘画。”[6]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知识的百分之八十源于观察。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艺术教学中的美术技法训练。比如说要表现物象,不论是个体或组合物体,都必须从整体观察出发,而表现整体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直线取形,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那么,在深入作画过程中,就要不断进行比较观察,如形态的大小、宽窄,位置的高低、远近,色彩的明暗、冷暖等,通过观察对比,从中找到物体富有共性和个性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找出形体、结构、虚实、光影等的变化。
(2)练习法。艺术实践课中,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声乐演唱艺术”、“舞蹈”、“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中国画”、“书法”等,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声乐演唱艺术”除了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歌唱呼吸、共鸣、咬字等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声乐基本技巧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初步掌握声乐演唱技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参与组织一些演唱活动。又如“书法”,除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和中国书法史纲要,理解书法何以为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结合欣赏历代书法作品,提高书法审美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对历代书法碑贴范本的临摹练习,逐步掌握各种书体的写法,为今后进一步创作书法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练习时,教师始终处于辅导地位,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差错。
(3)示范讲评。艺术实践本身是一种直观性较强的课程,技能、技巧通常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辅导来进行。比如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及各种技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表演。示范可以是课前准备好示范图例,也可以在课堂即兴示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所以,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另外,对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进行讲评,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参加具体社会活动,把在课堂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由于工科院校艺术选修课时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所授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宣传活动、文艺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从中得到锻炼。
(5)参观博览。艺术教育通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资料以及视听材料,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各类艺术馆、博物院、音乐厅去参观学习,百闻不如一见,实地参观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视野。
〔参考文献〕
[1]·全集[M]·中国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国教育年鉴1998[M]·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即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艺术教育应遵循的规律性,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正确定性定位,尊重客观规律;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性,即采用科学方法安排教学,并优化教学课程。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巅,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而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我国教育家先生就指出,应当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规划了全民艺术教育的实施蓝图。[1]一个世纪过去了,国家对发展艺术教育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以及实施办法,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等,中国大学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正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一、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工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艺术的内涵,也同样是出自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心的渴望。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美育课程方案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问卷调查,于1998年初就在全国部分地区展开,以广州地区为例,向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发出2900份问卷,回卷2376份。[2]从对工科院校回收问卷的分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日益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当代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对艺术选修课的高度热情,他们在对中外优秀传统艺术表现了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中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在重视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活动。
因而,在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十分必要。它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彬同志在1996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学、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渗透在诸育之中,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国民艺术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而工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化代表,要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并通过他们带动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以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
再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它的趋利性往往使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工作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倍感劳顿、疲乏,很容易使人变成“经济动物”。而艺术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作用,是人们烦躁时的镇静剂、劳累时的栖息地,是人生宁静的港湾,是人免于沦为“经济动物”的一大引力。市场经济越发达,艺术在这方面的作用就越突出。而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将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如果不具有一定的艺术精神,就很难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此外,对他们而言,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一定的艺术素养,无疑更增强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规律性
由于种种原因,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与一些综合类、师范类院校相比还存在差异,因而,工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的诸单元中,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具备了“感染人类追寻美感的欢悦”的特点,因而具有巨大的灵魂感召力和震撼力。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所以使人感动,不但因为它使人得到多少适意的感觉,实则因为它所惊起的思想”[3]可以说,艺术教育对培养人的人格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来看,一些状况令人惊诧:许多人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梅兰芳、盖叫天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中国四大名著出自何时、何处、何人,不识五线谱者大有人在,更惶论国外的名家、名著,这其中工科大学生此种情况则更为突出。本来,有些是属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要解决的基本常识,到了大学,还要补这一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要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使艺术教育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就一定要彻底破除“应试教育”的思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一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道路。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艰难的转变,但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要面向新世纪,就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艺术教育才有可能摆脱种种偏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艺术学科的性质,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一整套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艺术教育新体系。
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是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打开大门的艺术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塑造灵魂的艺术文化教育,而非以艺术中的某个门类为业,求其专、攀其高的专业技能教育或尖子教育。
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要遵循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一些类型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备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4]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艺术教育作为特有的审美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使受育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从中得到教育:其次,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艺术作品对于人的教育,是在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最后,艺术审美教育是“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积极愉快的休息,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其次,艺术教育也要遵循人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艺术教育在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不是哪个人的好恶,而是客观规律。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优秀素质需要多方面的滋养,需要长期细致深入的充分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如果不溶于各门课程、不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便不过是一句空话;同样,离开了具体、生动的优秀艺术形式,以及与其相应同样具体、生动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艺术美育、艺术素质教育乃至全面的美育、素质教育的完成与实现,都是难以实现的。
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逐步积累,潜移默化,形成素质的过程,是一个既连绵不断、渗透融合、贯通始终的统一过程;又是一个相对有序、曲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由不同环节组成,相衔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序列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同人的生理、心理、认识、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保持一致。由于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不仅取决于它的性质、目的,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素质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其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的安排和要求的基本顺序是:
——使学生增强对高雅艺术、高文化含量的经典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
——使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表演的实际能力;
——使学生养成欣赏美好艺术的生活需求和文明习惯;
——使学生积累起较丰富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与艺术教育的规律及形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过程相适应,艺术教育教学的原则归纳如下:
1、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课程相应的水平上起步,以艺术作品和学生参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为顺序安排教学的原则;
2、以加强和深化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感受、理解、表现等审美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原则;
3、以对艺术作品整体特点的把握、评价、表现等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原则;
4、以正确的观点,按照揭示艺术作品的表现及其规律的实际需要,介绍、练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原则。
三、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性
面对21世纪,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是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而又系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探索出一条符合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新模式,使艺术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挑战性。
首先,注重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开展艺术教育,应注重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中国画的气韵轩昂、笔墨淋漓,中国民族音乐的悠扬、自然,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等,都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一向是提倡教学相长、由浅入深,传统艺术教育也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教育方法,临摹、模仿,学习前人的经验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更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传统教育方法,即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循序渐进地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现代教育理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共同的特点是运用现代系统论、现代心理学、现代信息学等最前沿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成果作为科学基础,从教育、文化、科学、审美等方面对现代教育的体系做出思考和重构。比如美国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就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对如何通过实施艺术教育来进一步完善人格作了深层次的研究,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决策提出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在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方面做出不少有益探索。比如,艺术教育主要以普及艺术知识为主,相对提高为辅的原则,在开展艺术教学课程的同时,结合课外艺术活动实践,让学生参与体验艺术创造过程,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这种开放性教学解决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很少在课堂上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问题。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不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总之,在如何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科学化的问题上,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并与中国优秀和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转贴于
艺术教育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即根据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所做出的最佳选择,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从大的方面分为美术、音乐和影视三大部分,美术方面又包含中国画、书法、美术鉴赏、环境艺术赏析、商业美术赏析等课程内容;音乐方法包含了声乐演唱艺术、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内容;影视方面则包含了影视剧作引论、电影学原理、电影名片赏析等课程内容。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从教学方法出发,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理艺术鉴赏(即理论部分),二是艺术实践(即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艺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1、艺术鉴赏
根据工科大学生的年龄差异、专业特点和文化层次,选择中外优秀的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其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
(1)赏析。教师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精神内涵、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贯彻美学原理,让学生鉴别作品的优劣。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展示,从而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加以赏析,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认知广度和深度。
(2)课堂讨论。艺术作品的赏析,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通过互相切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启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层次的教学阶段是非常需要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3)提问。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的兴趣以及对作品的思考。提问指的是双向,即教师问 学生、学生问教师。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注意到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理解的综合起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思考;反之,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往往更尖锐、更深刻。这种双向的提问,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家长式教法,有利于调动教学积极因素,加深教与学之间的磨合和沟通。”
(4)现代教学媒体。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艺术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艺术教育通常以艺术作品作业鉴赏对象,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此外,采用媒体组合教学方式,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场景声情并茂,图文并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艺术教育课程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学生也可从中得到高品位的艺术熏陶。
2、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而,工科院校进行艺术教育,除了应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艺术实践,增强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很有必要。
(1)观察法。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认为:“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的观念,没有明了清楚的观念就没有绘画。”[6]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知识的百分之八十源于观察。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艺术教学中的美术技法训练。比如说要表现物象,不论是个体或组合物体,都必须从整体观察出发,而表现整体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直线取形,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那么,在深入作画过程中,就要不断进行比较观察,如形态的大小、宽窄,位置的高低、远近,色彩的明暗、冷暖等,通过观察对比,从中找到物体富有共性和个性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找出形体、结构、虚实、光影等的变化。
(2)练习法。艺术实践课中,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声乐演唱艺术”、“舞蹈”、“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中国画”、“书法”等,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声乐演唱艺术”除了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歌唱呼吸、共鸣、咬字等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声乐基本技巧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初步掌握声乐演唱技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参与组织一些演唱活动。又如“书法”,除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和中国书法史纲要,理解书法何以为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结合欣赏历代书法作品,提高书法审美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对历代书法碑贴范本的临摹练习,逐步掌握各种书体的写法,为今后进一步创作书法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练习时,教师始终处于辅导地位,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差错。
(3)示范讲评。艺术实践本身是一种直观性较强的课程,技能、技巧通常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辅导来进行。比如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及各种技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表演。示范可以是课前准备好示范图例,也可以在课堂即兴示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所以,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另外,对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进行讲评,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参加具体社会活动,把在课堂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由于工科院校艺术选修课时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所授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宣传活动、文艺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从中得到锻炼。
(5)参观博览。艺术教育通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资料以及视听材料,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各类艺术馆、博物院、音乐厅去参观学习,百闻不如一见,实地参观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视野。
〔参考文献〕
[1] ·全集[M]·中国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中国教育年鉴1998[M]·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墨虾;创作;审美
齐白石老人画的墨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趣,似活虾在水中自由邀游,活活泼泼,别饶其趣,栩栩如生,它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便是白石老人一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力求于创作,才使得《墨虾图》这幅作品产生了艺术光辉和审美意味。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动反映。在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观察。自然美丰富而生动,是创作的源泉。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摹仿说”,即是对自然的摹仿;画家徐悲鸿曾说过“学画最好的以造化为师,故画马以马为师,更可师法也。”悲鸿如此,齐白石老人亦然,他以虾为师,在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之后,概括出艺术的典型形象,创造出“不似之似”的典型美。从齐白石的《墨虾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墨虾形象那样突出、活现、优美,是他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创作历程中的一个缩影。有价值的绘画作品,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经过画家的“中得心源”之创作而成为一件绘画作品。此犹如一只鸡和一条鱼不是一道名菜一样,必须经过名厨的烹调,端上餐桌才是一道名菜的道理。
“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了创作由生活中的观察而来,只有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扼其要”、“传其神”。黑格尔虽然认为艺术美源于“理念”,但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在艺术创作中坚持深入生活,才能取得艺术的源泉。
齐白石画墨虾几十年,特别重视写生,常常是反复观察对象,掌握住其生活规律,才能动手画虾。“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之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的确,白石老人的墨虾不是一挥即就的随意涂抹,而是从生活中反复揣摩所得,他为了深入体验虾的形体状貌,在家养了虾等小生物,置于案头,日夜观察,怡然沉醉于琢磨虾的浮游、嬉水、跃动、争斗等体态。一旦察有所得,就挥笔写生,经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实践,出现在他笔下的墨虾,活泼、灵敏。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入微。没有长期实践的生活和个体体验,决不会孕育出这样妙不可言的作品。
但是,艺术美又决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它还需要艺术家们进行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并非凭空创造,艺术也关不等同于生活。当人们面对齐白石的《墨虾图》而发出惊赞的时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墨虾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以及墨虾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
一、《墨虾图》体现出“似与不似”的审美观
在中国的艺术观中,“不似之似”是很重要的美学观点。宋代文人画家苏轼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按照苏轼的见解,徒有形似的作品是不值得一提的,谈论绘画作品仅以形象画得像不像来作标准,这种见解与儿童相邻近,并同时举出作诗也是一样,在一首诗中所有的用语和思维局限在此诗中,那必定知道此人作诗的水平并不高,一定是初学作诗的人。①
齐白石老人重视生活,热爱生活中的花草虫鱼,但他并不拘泥于作画时的形似,而是主张形神兼备的创作,体现了画的意境和神韵。从《墨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追求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所谓的“妙”是说,他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顾恺之以来的“迁想妙得”的艺术思想,十分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牢固地建筑在为使社会生活日趋美好信念的基石之上。他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只有使作品达到“不似之似”,“天趣自然”的艺术境界,才能获得传之者后世的活力。
齐白石画的虾,如果和真虾相比显得更美、更有力度、与生命力。虾的头,须和足等细节都经画家的提炼和取舍,对虾的眼睛和钳加以夸张。画家经过自己的主张和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形象,它离不开对对象的特征观察,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察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加强烈,达到身心愉悦的感受。⑥他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后而后复写生,自我能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这才是大师的“似与不似”的真髓。
二、《墨虾图》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美学创作原则
郭沫若说:“艺术家不应当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说明艺术创作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形象中去。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表现形象需要高超的技艺,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画家的创新,是在生活、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创作,中国画运用抽象,是在生活中进行概括提炼,并通过作者审美情趣,加以发挥、表现,从而使作品,既有多样的风格,又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美只能是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艺术美也只能肯定了人的自由创作、人的目的、人的力量、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实现。人在艺术作品中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典型化的过程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溶合一体,才能达到传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才拥有意境。
郑板桥画竹时说:“胸中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可见他把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分别表现为主观感情、客观实在、创作形象,表现出胸中之竹“顺手画来的意境”。白石画虾时,意境中包含着精湛的艺术与技巧。借虾的活泼形象表现出自己在自然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画面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表现生命的律动。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一成不变的简单再现,也非胡乱拼凑的主观随意发挥,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自然意象的艺术之境。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法则,其描绘的景物也真实到“可游可居”超脱于现实的极其完美的主观世界。
三、《墨虾图》体现“气韵生动”的美学准则
“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②
墨虾图在笔墨技法上,老人充分地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事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尾部,用线条勾画是须和附肢,随后又用浓墨色互相交融,浓淡相间,有层次,有节奏,达到墨沉淋漓,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画者在图中不画水,但却有水流动的感觉,明境如水晶的世界。这种意境,气韵而生动,传神而有韵味,唤起了欣赏者的想象,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画家还注意到形与形之间,形与神之间,通贯于气。有了气,就有了自然机趣,就活了,有神了。所谓“凡象皆气”,“气韵生动”也就是这个道理。他无论表现什么,都是作为有生气的,整体的来观察,作为对生活情趣的概括。于是即使寥寥几笔写意或一片泼墨,都贯注以形写神的表现。③
四、体现出画境中“空白”的美学意味
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万象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空白喻示着无限的空间,万象如同涵泳的无尽的虚空里。齐白石大师作画,平生最为注重画面的布白,形成虚实对比。他甚至把布白也纳入构思的范围之内,认为这也应该是具有艺术美的,要给人有一种虚静、愉悦的感受。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一张画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
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空,是海,是天空,都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②再如墨虾的四周留出空白,使画境更为开阔,明朗和豁达,突出了主题。齐白石作画的最大的特点:纵观全局胸有成竹。每于落笔之前,何处是画主体,何处是画客体,早已心中有数;哪里为实处,那里留虚白,全在掌握之中。他把真功夫也放在画面的虚实对比上。故此,他在虾作画面的虚实处理方面,既能做到虚实面积的对比协调,又能照顾到虚实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他完全是根据艺术上的需要而留出虚白的,留出空白,正是为突出墨虾的艺术形象。⑤
“空白”处并非真空,“乃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墨虾图》中画幅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只只虾有实有虚,有明有暗,“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④(笪重光:《画筌》)
《墨虾图》中的墨虾画得水墨淋漓,如在水中穿梭漫游,一种自由驰骋于水的世界的意境油然而生,代表着自由的心境,也蕴含着作家对艺术的一种炽爱和执著。墨虾的曲尽其妙,生意盎然,令人倍感亲切可爱和富有生活情趣。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有趣味的生命力才富有生机,生机勃勃才拥有活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使艺术熠熠生辉,画家热爱生活,才拥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作品才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审美趣味,生活才如此美丽。
参考文献:
①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22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
③程至.绘画 美学 禅宗[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51
④萧湛.生命心灵艺境[M].上海三联书店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广大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正逐步走上中国室内设计的舞台。与此相比,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改革步伐显得有些迟缓,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系统、深刻地探讨。
近年来,室内设计教学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已经取得了设计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室内设计教学,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的设想是进一步扩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中国传统文化于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
一、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二、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三、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四、建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目标
在面向市场、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室内设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所以要提高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并加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室内设计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新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在不断地增加,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结构相同、缺乏特色。实际上每个院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室内设计虽然是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但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导性。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轻学科理论、重设计实践的现象,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课程不足,有关地方性传统文化的课程更是缺乏。我们强调与目标接轨,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相似性,因而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多元化与其它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过分强调一致性,将缺乏创造的个性和激情。要使室内设计教学特色明显、更趋成熟,除了专业课程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艺术设计理论的框架,重视理论教育并非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原理性理论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实践性或技法性理论是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表现;文学、史学、哲学和美学等理论的探索与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框架,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全民的责任,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师是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因为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物质信息传达,它还反映了文化的根源和理念。所以,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室内设计教育就必然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鲜活的民族艺术为特征,结合现代表现手段,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中去。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室内设计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体现其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127.
[2]欧阳巨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9 ):97.
■采访:王志宏
山水盆景取材山石、植物,高度浓缩自然胜景于一方盆盎,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山水画,独具中国特色。作为国内山水盆景创作名家,您认为山水盆景有着哪些独特的魅力?
盛定武:
用“无声的诗,立体的话”来形容山水盆景要表达的意境再恰当不过了。如果说我们在旅途中摄取了千万张自然山水风貌的画面,那我们创作的每一盆山水盆景就恰是这景框中画面的艺术再现,使鉴赏者足不出户,可神游天下,这就是山水盆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乔红根:
山水盆景重意境,景可尽而意不尽,实用性强,大可布置庭院,小可布置厅堂。
李云龙:
对我来讲,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能把自己培育多年的微小型树木盆景与山石巧妙结合,再经过多年的培养与调整,形成石树一体,真正表现出有“功夫”的、变化万千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立体山水画,同时把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对美的追求与遐思寄于其中。
伸济南:
山水盆景崇尚神韵、意境及诗情画意,融天然胜景与人文情愫为一体,既讲究画面的优美动人,又注重意境的深远新奇。以制作精美、立意高雅、富有诗情画意取胜,景有限但意无尽。
中国山水画对于山水盆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请您向读者朋友们推荐下您喜欢的山水画和关于山水画的书籍。
盛定武:
我们除了多领略祖国各地自然山水风貌之意境外,还需多接纳前人,特别是山水画家笔下对自然山水景观的理解和描述。比如山水盆景创作中许多石料皴法的加工处理都与山水画中对山石皴法的描述密不可分,我们常用的斧劈石制作的近山水景,就采用唐寅画石的“斧劈皴”手法。我们可借鉴《芥子园画谱》、《诗画舫》、《三希堂画宝》等有关山水画作品表现手法的书籍,多看一些历代游记选,如范成大的《游峨眉山记》、朱熹的《百丈山记》、袁牧的《游黄山记》等,从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描述中汲取精华,来丰富山水盆景的创作内涵。
乔红根: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李云龙:
我收集了不少中国古代山水画册,对我最有影响的是《芥子园画谱》。它在中国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对学画者帮助甚大。我三十多年来不论是创作山水盆景还是树木盆景都从中吸收了非常丰富的营养。
仲济南:
我比较喜欢李成的《晴岚萧寺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成、范宽和董源为北宋三家,其画气势磅礴,骨架宏大,刻划精微,为历代山水画之楷模。优秀的山水画书籍很多,我喜欢《中国山水画入门》,它对我启发帮助挺大,还建议读读《芥子园画谱》。
近年来,山水盆景的石材越来越丰富,更多地倾向于硬石,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盛定武:
从历次展览上看,选用硬石料制作的山水盆景居多,软石料怕冰冻风化,易破碎断裂;虽可随意锯截雕凿,但神姿不如天然硬石富有韵味;造型容易,但较难把握其形态,处理不好刀斧痕迹,人工味浓等。因此,成功创作出一盆软石类山水佳作绝非易事。在这方面,我想起了贫景前辈大家董淑瑜先生、殷子敏先生,他们曾用硬沙积石创作了很多作品,雕凿浑然一体,布局自然流畅,景深引人入胜。因此,我们山水盆景创作者要在继承前辈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在软石类加工上不断创新,展示出更多软石类山水佳作,这也是山水盆景艺术提高与发展的需要。
乔红根:
硬石品种多,造景少雕琢,刚劲有力,且不易风化,易于表现山高水远、嶙岣险峻、雄伟挺拔、气势非凡的壮美景观。
李云龙:
这种变化是很自然的。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石文化的发展很快,要求不断提高,而山水盆景采用形色质纹具佳的天然硬质石材,避免人工雕琢痕迹,更能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仲济南:
硬石着重于选石、切割和拼接等,软石着重于雕琢和布局。由于硬石品种多,石材的色泽、纹理、外形丰富多样,石材硬度高且不易风化损坏,制成的盆景嶙岣险峻、雄伟挺拔、刚柔相济、气势非凡,极富艺术感染力,它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要高于软石,所以喜欢的人就多。我认为两种石料各有所长,对于制作者来说两种石材的技法都要掌握。因为从某个方面来说,软石的加工制作难度丝毫不逊于硬石,如浮石、海母石表面的纹理雕琢、皴法处理,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学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很多人眼里,山水盆景的植物配置多为临时性,形态变化有欠缺,请介绍下您对植物配置有哪些考虑。
盛定武:
好的山水盆景作品,植物配置尤为重要。当下,有些山水盆景植物配置有临时凑集之感,起不到烘托山石主体或弥补山石加工上缺陷的作用。我们须把植物配置材料放在石料的同等位置上加以重视,采用扦插、播种等繁殖手法,选取矮小、枝叶短细、品种多样的植物,从小进行造型培植,解决好在山水盆景植物种植点缀上这一瓶颈问题。
李云龙:
这个问题提的好,是个关键点。我认为盆景首先是一种“活”的艺术,山水盆景更加不应例外。从历代山水画来看,树木始终是构成画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树形象的塑造得到不同的意境和审美,所以我在山水盆景创作中对树的要求是最高的。从80年代开始为解决山水盆景用树问题,就选用叶面小、耐修剪的植物从扦插苗开始,以山水画与大自然中的佳木为蓝本,以微型盆景培育手法定向培养。利用“破石栽树”法,使树石组合,才得以表现出我心中的山水意境。一盆好的盆景要让人看到作者的“功夫”,类似于树木盆景的“年功”。我认为山水盆景的“功夫”不仅仅是在布局上,更重要是看树。“光”石盆景只能是工艺作品,临时配置植物欠缺的是“功夫”。山水盆景如果不重视用树的“功夫”,必将脱离盆景艺术的轨道。
仲济南:
由于植物栽种成活养护存在许多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水盆景的发展,所以植物配置多为临时性,一般都在展出前和摄影时临时栽种。许多爱好者也因为植物养不活而不愿意收藏。山水盆景是以山石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不应以植物培植好坏来决定作品的优劣。
近年来在盆景交易市场,山水盆景经济价值总体偏低,普遍存在轻山水、重树木的倾向。您认为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李云龙:
近年来,随着企业家不断的介入和推动,我国树木盆景发展和交易都有迅速提升,山水盆景相对发展较慢,但山水盆景仍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盆景艺术形式。总有盆景同仁要我说一说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哪一类艺术性更强,我认为不论哪种盆景艺术形式,都离不开“技艺”二字。山水盆景同仁应多在山石用树上做文章,用千变万化的树木盆景形式结合山石布局,创作出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山水诗画意境。
仲济南:
山水盆景的经济价值沉淀在洼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1.树木盆景中的精品原本在海外就价值昂贵,随着国际盆景交流不断加强,精品意识决定了我国树木盆景价值回归和提升。山水盆景主要在我国流行,国外对它的了解不多。
2.山水盆景所用石材都需要切割,破坏了其完整性,势必降低其经济价值。所以一块观赏石的经济价值远远超出一件山水盆景精品,其原因就在于此。
3.国内贫景界和盆景媒体对山水盆景的重视和宣传不够。
艺术无价,但市场对艺术的推动也不容忽视,针对上述原因,您觉得山水盆景该如何应对?
仲济南:
1.发掘使用高品位石种
赵庆泉大师早就提出要“重视石料选择,挑选天然形态、皴纹富有画意的材料进行配置。”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档石种应用在山水盆景制作上,如绿松石、孔雀石、彩玉石、玛瑙石、沙漠漆、大化石、包浆风砺石、彩陶石等等。石种要求材质上佳、表皮如玉,纹理独特、色彩明丽,做成的山水盆景方显高贵典雅,品位档次高才引人注目,才有市场。
2.改变具象式的传统观念
目前的山水盆景作品均是具象形的山体景观。例如参展评奖的作品山石上必须栽种植物,植物的大小比例要与山体相适应,这就成了一个难题和瓶颈。山水盆景的主体是山石,作者功力应在山石的组合造型布局和石材质量上,而不应把精力用于植物上。
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国外对山水盆景尚缺乏了解和认可。山水盆景尤重意境,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您认为我们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更好地向世界推广山水盆景?
盛定武:
中国山水盆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世界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国外民众认可和接受,但和盆栽植物相比还有一定的普及和认知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加强民众对山水盆景的欣赏兴趣和认知程度。我们曾在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地区举办过这方面的展览,其展出作品均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只要我们不断地和国外园艺界同行或企业界有识之士沟通协作,我国山水盆景艺术作品走向世界将指日可待。
李云龙:
艺术是无国界的,但我们要做好准备。从理念转变,走“树石结合”的路子给山水盆景增加活力,回归自然,让山水盆景能够成为表达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仲济南:
早在1991年北京首届中国国际盆景展上,梁悦美大师与我交流时就对中国的山水盆景赞不绝口。现在要努力向国外推广,让国外的盆景组织和爱好者了解这门优秀的盆景艺术,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应开设山水盆景栏目,刊登优秀的作品和赏析评论文章,介绍制作技艺和经验交流等;出版社要出版全英文版的山水盆景著作向国外推广宣传;国家级展出要允许不栽种植物,与国外的水石盆景拉近距离;开设培训班,发展壮大爱好者队伍;选派专家去国外现场制作表演,讲解技艺等。
您还期待山水盆景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
盛定武: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确认目前山水盆景所面临的环境:一是石料资源不断减少,各地封山育林,生态保护,过去盲目无序开采受到限制,石种自然减少,如锰石、雪花石、斧劈石、磷矿石、沙片石、千层石等;二是受观赏石市场影响,相当一部分精品石料进入观赏石行列;三是山水盆景专业制作人员减少,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员转到园林叠石工程业务。从全国大型展览会上可以看出,送展的山水盆景数量不及树木盆景数量的1/25,且精品不多,不外乎上述原因。这就要求我们仍然坚守在创作一线的园艺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石种资源,不断发现新的石种,勇于在艺术上探索创新,并培养和壮大制作队伍,做到后继有人。同时期待今后举办全国性山水盆景专题展览,在专业盆景杂志刊物上共同讨论山水盆景艺术的发展,共同促进山水盆景艺术走向新的台阶。
张夷:
余以为当代山水盆景不缺材料、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学养、不缺财力,缺什么?缺的是价值精神。
时代及社会文化发展到现在,山水盆景的相关元素皆不或缺。交通通达的材料优势、现代技术的制作技巧、网络时代的文化普修和学养素质提升、经济发展的财力支撑,均为山水盆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事实却并不乐观,山水盆景有被边缘化迹象,山水盆景的低潮现象、山水盆景的小众化事实都明明白白的摆在人们面前。
要冲出,价值精神需要建立。
纵观文化市场,中国山水画,于中国画中“行情”首位:中国玉雕,景情化山水雕刻作品——“山子”的市值极高。虽然,艺术不能以价衡量,但市值决定作品的价值,价值决定市场走向,市场决定创作冲动和趋势。山水盆景要能打动求购欲,要能流转文化市场,唯于艺质上、品位上、巧工上、传世性上突破自我,释放自我。要诗文其间、人文其间、臻良其间,将创作引向高端,将作品走向精品,才能真正融入艺术市场,只有树立起价值精神,才能筑就山水盆景的市值之路,营成市场,那山水盆景的春天将会再临。
关键词:美术教育 德育 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美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针对不同课型中出现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思想意识现状令人担忧。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以及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对近千户家庭所作的调查发现对坐公交车不买票、在公共建筑上随意刻画、吸毒等8项明显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认识上,只有吸毒因其明显的危害性,遭到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拒绝。在对诚实、守信的评价上,46.1%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以及对生命的漠视。所以赵薇穿日本军旗时装照出现在《时装》杂志、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追求、学生伤害事件、以及“丁锦昊到此一游”等事件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的美术课堂中依然存在着只重视美术技能而忽略德育的现象。美术教师应善于变通,能够灵活的将美术技能同德育巧妙融合。美育和德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也是所有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强化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目的。如果要让学生接受美育,一个乱哄哄的课堂是没有效果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提出必要的要求,强化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初中美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俨然成为了边缘化学科,美术老师不能把美术课当副课,更不能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看待,要是美术老师自己都这样认为,学生就不会重视美术课了。在合作型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节约工具、爱护工具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课、发言、作业、卫生、使用工具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当然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对自己也要有较高要求,课前的备课,教具准备要充分。对学生既尊重信任,又严格要求。反之,只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求学生怎样怎样,而自己却马马虎虎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许多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老师上课时学生不听话,上课吵闹,甚至学生和老师顶撞,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老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上课随便,导致学生认为这是副课,不重要,所以才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作为非中考科目的老师也要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学生很好的接受非智力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不同课程内容中渗透德育内容
1、美术“欣赏·评述”是渗透德育的主阵地
在“欣赏·评述”课程内容中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材料可以挖掘,通过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引导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如欣赏《加莱义民》时,当告知学生作品的时代背景,动之以情,学生们无不为这些英雄的挺身而出而拍手叫好。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震撼着人民的心。在欣赏《格尔尼卡》一画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并挖掘该画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可以事先描述一下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毕加索作为西班牙人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了这幅作品。此画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抱着孩子尸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在欣赏《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时告诉学生们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作品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
当我们在欣赏齐白石作品时,不妨把“生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何”的故事告诉学生;在欣赏《奔马图》同时把徐悲鸿多次到国外举办筹赈画展的事告诉学生。诸如此类的作品、故事、典故有很多,均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此外,通过对我国美术作品的欣赏来了解我国悠久的美术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让优秀作品及艺术家的优秀品质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引路灯。
2、在“造型·表现”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深受学生的喜欢,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法,为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身心愉悦。“造型·表现”课程内容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能运用对称、均衡与和谐的审美原则,来审视生活的美,从而思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
“造型·表现”中强调“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是我们作画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整体意识。它可以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造型绘画中得到提炼。
在湘美版《梅竹精神》、《苍松翠柏》时让学生知道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之一,“托物喻情,画中有诗”。中国画家最擅长借景抒情、托物喻情,使有限的画面蕴含无限的情思。让学生了解到梅、兰、竹、菊、苍松、翠柏等蕴含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了解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设计·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以“人与生活”为中心,注重情感认知、激发赏析、拓展思维、个性创意、主动评价,对学生掌握美术的一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情商的培养。湘版《心灵的关爱》重点是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人与人情感,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这一课可以安排在5月初,在“母亲节”前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及传统节日,学会爱的表达。“综合·探索”领域主要是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差异与联系,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体现在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想和态度等方面,具有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多种教育功能。两者的结合能更有效的达到道德渗透的目的。例如湘版《我们的奥运》教师在介绍了奥运的相关知识后,重点在于结合学校实际为学校“运动会”或“艺术节”设计一套图文信息,如活动标志、招贴画、活动手册、T恤衫、活动旗帜、标语或背景等,让学生分组合作,体验共同参与,体验成功乐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通过美术教育有效地促进道德教育,达到美育和德育双丰收是可行的。
(奉化溪口中学 浙江宁波)
邱积钏点评:
古人言: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蒋老师作为一位普通的初中美术教师,他的论文从美术课堂教学入手,讲述以艺养德、注重德育渗透的教育事例,读来颇有启示。
一、有效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打动人的心灵的。蒋老师在欣赏活动中,精心挖掘这些作品的人文精神进行德育渗透,避免了单一而空洞的说教。既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又有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艺术教育
党的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之意。“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的一段对话,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为国为民建立功勋;再次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能经久传唱,永不磨灭。“树人”可见《管子・权修》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即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教育理念的一贯追求。当今,面临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相互冲突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中的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要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铸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杰出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集知识性、感受性、观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与我国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的“美育”,紧密相关且又有不同之处。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涵义包含艺术教育并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艺术是实现美育的主要资源,艺术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对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摄影、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起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密切关联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掌握人类艺术审美的经验,感受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大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得体的仪态举止和真诚的学术风范,加之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教育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的历程,体现在对包括美育在内的“德智体美”四育的实施之中。“四育”中的美育,相对其他三个方面来讲,既有其鲜明的特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四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德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我国古代礼乐理论专著《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古代这类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的乐教,也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形成。艺术教育的进程也是道德教育的完善过程。
艺术教育对智育有着启迪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发挥大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方面,一些非艺术专业但艺术造诣颇高的科学家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例如: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演奏小提琴;李四光学习过小提琴演奏,还创作有《行路难》的小提琴曲;钱学森选修过诗文、音乐、伦理等课目,学习过水彩画,大学期间他还能演奏钢琴、小提琴、管乐等。与艺术的结缘,为他们日后成为兼具人文精神与艺术涵养的伟大科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北京市各高校的调查中,有86%和84%的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另一调查也显示,“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敢为性以及意志力,都优于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2]
艺术教育使体育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中更显魅力。体育与艺术同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艺术在不断渗入体育的同时,给体育运动带来显性的吸引力,使体育更具审美价值。特别是现代高校的体育活动,已超出单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意义。体育与艺术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成为反映各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体育与艺术教育所具备的“体”“美”特质。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现美育的核心。如前所述,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资源和形式。
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艺术教育实践
1.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和重要载体
落实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全国高校大多都设立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初步建立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高校艺术课程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类别的,如“音乐基础”“美术概论”“大学美育”等。二是鉴赏类的,如“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有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设了“欧洲音乐赏析”“经典昆曲赏析”“交响乐名曲赏析”“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等课程。三是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直接参与某类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经历感受、创造艺术美的实践过程,如合唱、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合奏、舞蹈、素描、摄影、戏曲表演等。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最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达76门之多,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等,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更大选择空间。[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近几年合并组建的理工科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艺术教育是在不断借鉴外校成功经验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摸索前行的。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自2006年合校以来,学校在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开设了“美学”“现代音乐赏析”“美术作品赏析”“中国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音乐修养”等10余门公共艺术类课程。近年来,还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多门艺术实践类课程,如“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把艺术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在对本校2009级~2012级的1,3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达98%。
艺术教育课程及实践对于理工科类学生还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高校最有可能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特别是加大艺术实践的环节,使理工类学科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接触高雅艺术并进行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与科学的交替思维使人更富于灵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位学生创作的中国画仿真绘图“水墨丹青”(Ink Painter)手机软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赛后,学生们又把这款软件进行完善并成功在苹果商城运营。[4]近几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科技竞赛中获奖达1,000余人次。
2.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为高校美育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力量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要求“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迄今已举办了四届。展演活动主要有声乐、舞蹈、器乐、戏剧和艺术作品展览以及艺术教育论文等项目。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素质水平和队伍建设状况,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及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综合艺术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拥有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等多支分团,艺术团每年在校内外进行多场演出,还多次赴国外进行交流演出,向全国、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青春风采,更体现着中国高校担当中国传统艺术和先进文化传承的重任及取得的成果。
大学生艺术团在提升校园文化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据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艺术团。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团体是高校合唱团,平均人数达81人;其次为舞蹈团、话剧团及民族和西洋管乐团等,人数都在30人~50人。[5]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有三十多个学生艺术类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管乐团、相声社、书画社、街舞社、摄影协会等,艺术类社团拓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学生参加学校艺术社团的约占67.5%。在北京市第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合唱团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雪花》《沂蒙山歌》《Lux Aurumque》(中译《金色的光》),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La Cucaracha》(中译《蟑螂》)分获声乐组大、小合唱一等奖;管乐团《耶利哥》《阿尔卑斯山传奇》《友谊圆舞曲》《龙之山》获管乐合奏一等奖等。在参赛的几十所高校中脱颖而出,突出展现了新组建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果,也为学校美育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力量。
3.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现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结合学校特点举办的学生节、艺术节、电影节、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等。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已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目前形成了具有本校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与院系班级相互补充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模式。一是常年举办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项目。例如:连续多届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各学院(系)参与的“红五月艺术节”“一二・九新星杯科技节”“新生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等。二是在学校艺术团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因地制宜建立有学生基础的其他艺术类社团,扩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例如:在2013年学校建校五周年校庆活动中,街舞社学生表演的歌舞剧《相亲相爱》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三是鼓励学校艺术团的骨干成员,在各自院系班级参与组织、辅导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教育实践的参与率。
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的艺术教育一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活动中,利用艺术团学生的艺术才能优势,在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加上教师的指导, 促进全体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总之,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搞好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开展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准备和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韩学周.北京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67.
[2]林琳.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11,(1):75-77.
[3]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 2008年艺术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EB/OL].http:///yishu/yishuxsst/bjdxsyst.
[4]王亚飞,杨曙辉,李学华. 计算机应用大赛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J] .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6) :144-146.
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唐诗宋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版)教材按年代编排,便于学生掌握唐诗宋词发展的脉络,我们还期望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我们将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共整合成七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
两个唐诗流派:“清新的田园风”“壮美的关山月”
两位著名诗人:“‘飞扬跋扈’叹李白”“悲天悯人话杜甫”
三位著名词人:“在烟雨中放歌――苏轼”“黄花零落人憔悴――李清照”“把阑干拍遍――辛弃疾”。
学情分析:
课程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词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为这个模块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下面以“李清照专题”为例,详细说明。
教学目标:
1. 感受李清照诗词的魅力。
2. 通过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形成问题意识,初步学会围绕专题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教学原则:
1. 选择性原则: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发展层次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重点阅读鉴赏对象;
2. 形成性原则:一是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由碎片化的感受形成对词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词人的总体认识;二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对专题内容的整体教学。
3. 发展性原则:一是循序渐进,遵照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使学生对本专题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二是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4. 探究性原则:一是突出教学设问的探究性,二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教学时间:
两周,其中上课4课时,辅以一定的课外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受理解
1. 请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李清照诗词,以及预习时查询到的李清照资料,谈一谈对李清照及其词作的初步认识。
教师设问:在你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2. 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中所选李清照词《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如梦令》。
教师设问:这七首词虽然创作于不同时期,但是在字里行间萦绕着的情愫有无相通之处?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愫?
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引导。(教师预设:愁)
3.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进一步品味涵咏每首词中“愁绪”的具体内涵。
教师设问:结合第二环节阅读的感受,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涵泳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中的“愁”是一份怎样的愁?
学生根据各自选择,对词作进行深入体会。
学生课堂交流对词作中愁绪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整合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使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沟通互补,从而达成对七首词的完整学习。对于感受不对的地方适时纠正,对于感受肤浅处,相机引导。
教师预设:《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亡国、孀居、流离的悲苦愁恨;《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闺怨离愁。
4. 布置作业:背诵《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
第二、三课时:鉴赏品味
整合文本资源:把《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作为第二课时赏析对象,把《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作为第三课时赏析对象,利用两课时进行深入研读。
1. 感受意象:
教师设问:在这三首词中,你是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的?
学生研读文本,圈画主要意象。
教师相机引导提炼。
2. 整合意象,感受意境
教师设问:选择一首词作,深入体会主要意象的丰富内涵,并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写一段描写性的文段。
学生研读品味。
学生根据词作意象,发挥想象,写作描写性文段。
3. 交流鉴赏写作成果
学生展示交流鉴赏和写作的成果。
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习热情,深化审美体验。
4. 布置作业:背诵《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
第四课时:拓展探究
1. 问题聚焦:
教师设问:通过前三个课时的学习,你对李清照的词最感兴趣的关注点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相机引导提炼,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趋明晰,阅读和进一步探究的聚焦点更加集中。
预设:学生的关注点可能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①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的内心世界的变迁;
②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的典型意象。如雁、西风等;
③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风的变化与词人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
④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⑤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的白描手法的运用;
……
2.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拟写500字左右的研究设想,教师提供写作支架如下:
①我的关注点是×××。
②从文本(教材中的李清照词)中我读到了什么。
③我的关注点的语文价值是什么。
④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
3. 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参考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尽量能够涵盖学生的关注点,其作用有二,一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的情况下,为学生打开思路;二是为学生的深入研讨提供范例;三是为学生的深入研讨提供资料。这些教学资源的引进,目的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借助这些拓展性材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向前推进。
如:
①关于词人:
梁衡著《乱世中的美神》,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康震著《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版
霍洪声主编《尘烟如梦花事了――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徐培均著《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许瑞容著《走进李清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②关于意象和意境:
徐定辉著《李清照词意境美三题》,《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7年第7期
廖咏絮著《论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文学教育》2007年第7期
夏彩玲著《自是花中第一流――“花”意象与女词人李清照的写意人生》,《延河文学月刊》2007年第9期
③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与其词风变化的关系:
赵梦桃著《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新科教》2008年第6期
陆占武著《柔肠一寸愁千缕――论李清照词的写愁艺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④……
4. 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展开阅读,并把探究成果写成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学习过程延伸
1. 借助墙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示拓展探究学习成果。
2. 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伴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3. 学生结合同伴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
4. 选择优秀作品汇集成册。
【修改说明】
这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语文三组的作业之一。语文三组成员还有: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韩向东老师、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朱昌元老师、广东省东莞市教研室马新民老师、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张小屹老师、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朱成广老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中学周良华老师、江苏省江都中学孟华老师、天津市第四中学杜朝凤老师、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黄金鹏老师。
根据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的意见,明确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设问的层次,第一课时主要呈现为理解性问题,第二、三课时主要呈现为鉴赏性问题,第四课时则主要呈现为研究性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根据北京大学温儒敏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翟小宁老师和高中四组老师的意见,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了颠覆性修改,把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改为选修课学习设计,加强了文本浸润涵泳的力度,突出诗词教学的审美价值。
根据高中四组山东省齐鲁师范学院李雁老师的意见,调整了“教材分析”中杜甫和李白、辛弃疾和李清照的顺序,并为教师所提供的阅读资料补充了作者和出处。
接受高中四组老师的建议,对课时进行明确分配。
[论文摘要]审美意识直接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理解和趣味导向,制约着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审美意识的培养,也是设计思维的培养,而思维的开端,是源于对一种新事物的好奇及思索。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加强审美意识素质和艺术品味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设计教育是 21世纪的高智能与高情感的双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审美意识、个人品格及情感的教育。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需要这样的综合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培养设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现实中,一些设计作品技法运用多但繁琐无序色彩丰富但污浊,主题直白但无想象空间,这直接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努力使学生掌握美学原理、美学规律和美的造型能力的同时,对审美意识素质和艺术品味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意识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人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组成的。不论何种设计创作都要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是辩证的,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共有的思维方式,都同样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我们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在借助于科学理论去发挥逻辑思维的同时,还要借助于艺术发展形象思维,只有文理渗透才有利于开拓新路,换句话说,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才能培养出综合型画才。因此,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要加强审美意识素质培养,必须善于使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珠联璧合,共同发挥作用。
以下是在高校进行审美意识培养对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其培养策略。
一、 审美构筑学生的设计意识
一个设计师只有具备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才能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设计师。有人曾研究,在设计师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审美意识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明意识、潜意识、下意识。高校设计教育主要经历在第一阶段,明意识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基础阶段,它对学生未来的设计之路十分重要。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学习和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各有差异,有的学生能在二三年时间内完成这个阶段,顺利进入第二阶段。有的学生可能到毕业了还没有超越第一阶段,没有进入真正的设计,总是拿别人的作品东挪西借,甚至一成不变地拿来用,那不能叫设计。
二、审美培养学生的设计兴趣
对审美意识的培养,也是对设计思维的培养,而思维的开端,是源于对一种新事物的好奇及思索。卢梭曾说过: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市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在进行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审美意识对提高学生设计兴趣的作用,主动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首先要加强对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学生的眼力,比如:结合正在进行的专业课程,收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素材 ,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精心安排学生作业内容,有意定做一些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关的题目,如设计与音乐:将听觉艺术转换为视觉艺术传达出来。将音乐的听觉感受,谱写成色彩构成,让观者产生共鸣。
在其问,要专门安排时间来赏析当代艺术与设计中关于音乐的抽象性形成的理论及其影响,还有其代表人物(克利和康定斯基)及作品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掌握提高审美意识的学习方法。在视觉创意中,要逐渐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将各种艺术形式与设计结合,将其他学科门类(历史 、文学、自然学科)及其原理结合到设计中。这样,艺术形式就不再单一乏味,设计思维就不会枯竭。教师要通过配合专业课,安排优秀的作品,推荐优秀的图书,丰富学生的思维,赏识并认可学生思维中优势和鲜活的部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时进行讨论,这一过程是审美刺激过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审美激发学生的设计想象力
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人们如果没有想象 自己能像鸟样在天空飞翔,就不会有后来的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动力飞机。爱因斯莱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们想象力呢?是美术、是音乐 、是艺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有“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的说法;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校的构成课中,有图地转换的设计,即图形可做空间,图形以外的空间也可当做图形看 ;埃舍尔的矛盾空间也是如此。留下的空间是留给欣赏者想象的余地,可以成功地启发想象者去创造性地填充空白,做到“无形胜有形“笔不到意到”“形不连神连”的艺术效果。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能将信息锁定在一个方面,要激发自身的想象力,鼓励并肯定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技法手段,以找到自己风格变化的突破口。俗话说“不破不立”,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树立独特的设计理念,通过有计划地去实践、去观察,把 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认识反馈到设计中,把想象落实在现实中,才能不断提高设计水准。
四、审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力
设计的根本在于创新 ,创新需要灵感,而灵感来 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生活的文化环境不同、接受的专业教育的程度不同,反映在专业的创造力上,也必然有很大差别。所以,如何在设计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修养,也是专业教师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观察,笔者采用分别化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强化学生的审美爱好和兴趣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创造力。具体实践如:在装潢设计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民间美术颇有了解,笔者就安排一些民间玩具的包装设计,及时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有的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较感兴趣,就布置一些地方特产系列包装为设计主题;还有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颇有研究,就安排做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礼品包装。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到积极主动地搜集素材、查阅资料中来,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学习效果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自己的设计风格并突破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鼓励学生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自己、充实自己。学生的审美意识修养越深厚,其创造力就越强。
五、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审美意识有利于提高设计的综合效果
在艺术设计教学的学生作品展示中,往往出现一部分作品创意新、制作和展示效果好,但在结合到实用推广时又不知何去何从的情况,这是作品忽略实用功能而只重单纯的审美效果的原因,这样的作品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要把学生的审美意识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使审美意识与时俱进,提高作品的设计水平。
1.把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从当前世界各国的销售情况来看,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都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的产品,因此,各种各样的风格设计,都离不开处理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材料的出现,有利于在产品设计中把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进一步统一起来。
2.设计需要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审美道德素质,以人的实际需要和目的为宗旨。因此,设计只有为人着想才能最终成为优良的设计,为大众服务,为时代的需求设计,是设计师的天职。
3.提高环保的审美设计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加以爱护,肆意损害,必将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我们在专业设计过程中,对环保型设计提出要求,也是对设计者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升华。绿色包装设计再一次证明,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内在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吴冠军.多元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张杰.谈设计师的知识结构[J].装饰 ,2002(12).
[3](美)赫伯特·马尔库.审美之维[1V1].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