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重建工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重建工程论文

第1篇

在此次会议上,邦永招募了全国30多个地区的总,宣布于今年11月正式启动市场。虽然邦,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永的产品价位仅在540万元之间,定位为中低端市场,但同行还是感到了压力。邦永在加紧营销渠道建设的同时,还酝酿着和很多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合作,似乎意在打造国内项目管理软件的行业标准。

今年,中国政府拨了3000亿元专款用于各类政策性项目的建设,各省、市地方政府至少有1000亿元的专款项目,全国每年至少有2000个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用软件来进行管理的话,这个市场无疑非常可观。据统计,目前项目管理软件高端市场的容量在1亿元以上,35年内将达到6亿元左右。中、低端用户数量更为可观。

事实上,SAP、ORACLE、PEOPLESOFT等国际上知名的管理软件商在项目管理软件市场上已经先行了一步。他们凭借着产品线长的优势,在向国内客户销售ERP系统的同时,也把项目管理软件带进了中国。同时PRIMAVERA等软件公司也在尝试开拓国内项目管理软件市场。据记者了解,目前还有美国和欧洲的几家大型的项目管理软件公司正在中国调查市场,估计不久将挺进中国。国内管理软件厂商也开始觉醒,纷纷迈开了进军项目管理软件的步伐。上海华普加快了向中关村企业项目管理的进军、北京华炎软件推出HotPM企业项目管理软件……

当人们对ERP不再狂热时,庞大的管理软件市场一下子被催熟了。目前,国内软件巨头用友在与瑞典IFS公司成立了北京用友艾福斯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后,也开始将其业务迅速扩张到项目管理软件市场。国内其他软件公司如邦永(中国)、北京梦龙、新中大等也紧随其后。美国Primavera、OpenPlan、微软等国际性公司也纷纷杀入这一市场。

“对手非常强大,这说明商机很大!”杨铁铃对记者说,“我们认为目前SAP、ORACLE等国外管理软件商的主要精力还是在ERP市场,项目管理只是其产品线的一部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具规模的同类型软件企业,更谈不上标准。”邦永对称霸这个市场充满信心。

阻碍犹存

提起项目管理软件,杨铁铃侃侃而谈:其实很早人们就开始实施项目管理,如金字塔、长城等伟大的工程之所以成功,都得益于当时对工程项目进行严密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倡导下,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了我国,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试点应用,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2000年底,联想在“天麒”、“天麟”两款计算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结合业务对项目管理的需求,配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编制软件方案,使该项目仅8个月便全部完成,并达到了国际上PC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只是当时的企业全都将目光放在ERP上。”杨铁铃不无惋惜地说。

杨铁铃认为,“项目管理对大家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一直以来大家都在提它,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比较多。但是一直没有落到实处。”杨铁铃所说的没落到实处是指目前阻碍国内项目管理软件发展的两个因素:

一方面,国内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工程的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对项目建设的管理仍然缺乏明确的法规,项目管理者对监管存在抵触情绪;而另一方面,国内高端管理软件市场一直是众多管理软件供应商争夺的焦点。当大多数软件生产商为ERP的高额利润所吸引时,在自身还没有完成ERP改造情况下,就匆匆转身投入了ERP软件市场的争夺,使得项目管理软件成了一块被荒废的良田。

杨铁铃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去年国家统计局在对旧有的网络架构进行改造时,花了50多万引进了惠普的项目管理,而这还是基于美国1969年建立的PMI(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标准。“在国外,90%以上的项目建设都采用软件进行管理,而在我国则还不到10%。如果以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节省35%的建设资金来算,这将是一笔惊人的数字,”杨铁铃说,“我国目前有2000万家中小型企业,在企业项目建设上他们大多数都需要进行项目管理。”

标准之蛊

在微软技术教育大会上,微软(中国)总经理唐骏针对中国软件业难以做大的困境指出,正是由于国内众多软件商对项目管理不够重视,软件开发没有一个规范,无法控制项目的可操作性,导致成本增加,直接影响了整个软件业做大。其实这不仅是软件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众多重大项目投资也存在同样问题。然而中国目前的项目管理大多受制于领导意志,要做到很好的控制项目成本,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其难度不言而喻。

专攻项目管理的邦永曾对外宣称,邦永的PM2系列软件不仅是国外软件的汉化版,而且融合了国际标准化项目管理精髓与本土国情的项目管理模式。从事过项目管理的人都知道,通常一个人对项目管理的把握有4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误以为自己了解”;第2个层次是“知道自己不了解”;第3个层次是“知道自己了解”;第4个层次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了解”。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网络运行管理部主任张富民在谈到项目管理实施的体会时对记者说,他觉得当时自己还处在第3个层次。这就是说,目前的项目管理还是一种投资人在投资内的把握,是用工具化的手段帮助投资者把握项目中的每一个赢利和去掉不良成本。

第2篇

学术文化大学精神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转型时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里同时并行着官、学、商三种利益诉求、管理机制、功能作用完全不同的体制,行政化、企业化的办学模式己经成为我国大学的共性特征。大师寡于大楼,人才轻于设备,内涵小于形象,仍是普遍的现象。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仍然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大学基本上变成了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站或加工站。政绩观念、形式主义、跟风陋习更是大行其道,本应高尚神圣的学府内,学术腐败、造假等恶习屡禁不止,计划体制、官本位的弊端仍然顽固存在。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类大学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关键时期,重建“大学精神”成为迫切的需要,从学术文化的视角对培育大学精神的反思和追问,进而对当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探求,无疑会对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大学学术文化的内涵

何谓学术文化?伯顿·克拉克认为,由于学术工作的表达和任务的安排方式差异,位于学术系统内部不同部门的人们必然产生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这就是学术信念或学术文化。“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那么它就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其中信念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大学本来是“学科”与“院校”交叉形成的矩阵组织。所以,大学的学术文化也可以从学科维度的学术信仰和院校维度的组织氛围两个方面来认识,它们相互交融和渗透,共同构成大学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软环境。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组织成员之间不断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各种形式的互动使他们产生某种认同和归属的心理,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最终沉淀为具有特定文化特质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文化,它与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一个范例是一个科学团体的成员共享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团体是由共享一个范例的人们组成的。”尽管如此,学科文化在其差异的基础上又具有共性,任何学科的学者都具有基础的共性品质,如追求自由、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这对整合学科文化,促进学科繁荣具有重要价值。

大学是各种学科的汇聚场所,是学科的组织载体或者说单位体现。不论具体学科如何,大学这个特定单位也有其局部的学术氛围或者说组织气候与文化。它会对置身其中的学者、各种学术组织产生单位文化的影响,这就是“院校文化”。像“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等无不是院校文化的写照。“院校文化”确立了大学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对学科文化共性的升华。它往往成为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总之,学术文化是生产知识的群体组织特质和要素,研究学术文化是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切入点。

二、当代大学精神重塑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质,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优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本质的规定性。

“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既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也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把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价值准则。大学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指向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向上”的精神。总之,大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深厚积淀在大学中的体现,是历史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凝结。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学者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受到挑战和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精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比较而言,中国的大学更像是政府机关,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大学还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时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功利化色彩。”用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用行政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较为普遍,正是在如此嘈杂的社会化浪潮中,大学精神逐渐黯然失色甚至悄然失落,大学似乎淡忘了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和兴盛的灵魂,明晰什么是当代大学精神并加以重塑和弘扬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要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大学才可以保持批判和反省精神,引导社会健康地发展。因此,追寻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是激励和推进大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重铸和升华大学理念的需要。因此,大学精神的缺失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的强烈呼唤。

三、学术文化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研究学术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当然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封闭保守的大学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其价值也无从体现;片面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并因此而放弃大学的本性,大学必将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精神应在为社会服务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之间求得平衡,使大学沿着既有内部组织的独特性又与外部环境间保持着不即不离的

路线行进。两全之道就是要努力达成大学与社会之间一种健康的互动关系,让基础研究引导社会发展,以应用学科推动社会进步。既保持特立独行的大学精神,又提供社会需要的知识产品。要达到如此境界,唯有建设开放的大学可以实现,不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开放既有利于交融互补,更有助于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局面。

研究学术文化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的凝聚力。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教育研究的场所,它从事的是知识生产活动,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学者们的主要追求不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理想抱负的实现。因此,大学精神成为聚集人才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学又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松散型组织。大学里学者有两种忠诚,一是专业忠诚,二是职业忠诚。各科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很大,彼此间存在着合作、交流、竞争的复杂关系。在大学这个高深学问共同体中,维系大学目标、协调专家学者的学术和社会关系的就是学术文化,是学术文化凝聚着各种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使他们根据一定的规范从事研究和教学,通过交流、合作、竞争,推进大学理念的实现。

总之,学术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精神重建,它形成了大学学术的“生产力场”。通过学科文化的渗透,院校文化的渲染,优良学风、校风的扩散,大学学术文化对大学精神发挥着深刻而奇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吴洁.试论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第3篇

【Abstract】Improv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riority road project in Southern Sri Lanka, the total road length of 102km, road width 8.2m, dense graded aggregate base is not less than 150mm, bituminous surfacing is asphalt concrete in wearing course 50mm compacted thickness. Using self-built asphalt concrete mixing plant (Mixer model JS1500) mixing, dump truck transport, segmented paving asphalt pavement. introduce how to selec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mixer, mixing plant location, layout,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advanc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论文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搅拌站; 选型; 布置; 建筑; 安装

【Key words】: Asphalt Plant; Selection; Layout;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中图分类号:0 319.56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工程简介

斯里兰卡南方公路重建工程位于南亚斯里兰卡国中部地区,有三条道路,两条路在M镇交汇,另一条距M镇18公里,三条路总长102km,双向行车道2×3.1m,左右各有1m的硬路肩,沥青路面宽8.2m,基层为厚度不小于150mm的密级配碎石,面层为50mm的沥青混凝土。道路重建包括重新设计,路堤、路肩、底基层、基层、沥青面层,道路排水沟、管涵、箱涵、桥涵、挡土墙,道路标识、标牌等重新修建,合同额7,082万美元,合同工期24个月。

项目开工前,通过实地考察,附近有3个商品沥青混凝土搅拌站,但供应能力均不能满足施工强度需要,成品沥青混凝土价格偏高,故决定采用自建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拌制沥青混凝土。

沥青搅拌机选型

2.1 沥青混凝土需求强度

总工期24个月,开工准备2个月,路面移交2个月,每年雨季4个月不进行路面摊铺,沥青摊铺实际总工期12个月,故沥青混凝土需求强度为:

Q需总=102×1000×8.2×0.05×2.4

=100368(t)

Q需月平均=100368/12=8364(t/月)

Q需最大=8364×1.5=12546 (t/月)

2.2 搅拌机选型

搅拌强度计算

Q拌= Q月max/(每月有效工作天数×

每天有效工作小时数)

式中:Q月max=12546(t/月)

月有效工作天数,取25天;

每天有效工作小时数,取6小时(考虑预热和清洗时间)。

计算得:

Q拌= 12546/(25×6)=84(t/h)

2.2.2 厂家选择

依据质优价廉,有海外经验优先,就近采购等原则,设备采购招标后,由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标。

2.2.3 搅拌机选型

根据西筑厂不同型号搅拌机的铭牌参数,对实际生产能力进行计算,比较后选定该厂JS1500型沥青搅拌机。

该型号搅拌机铭牌生产能力120t/h。

实际生产能力:C实=kC铭 ;

式中:C实为实际生产能力;

K为系数,取0.60~0.75;

C铭为铭牌生产能力。

C实=kC铭=0.7×120=84(t/h)

JS15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机实际生产能力最接近月强度最高需求,即能满足强度要求,又不浪费,故选择用该型号。

经验总结:(1)设备实际生产能力与铭牌能力有一定出入,在进行设备选型时,要考虑足够的余量; (2)要充分考虑特殊环境,以防止设备不能适应长期低温、高温和灰尘过大的环境;(3)对不需要的部件要精简,以降低设备的采购价格。

作者简介:李玉凡(1971-),男,河南登封人,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从事土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工作

3.拌和站位置选择

3.1 道路位置与参数

三条路(道路编号分别为A26、AB44、B36)的位置见图1,三条路位置示意图,图中实线所示道路为本工程重建的公路。

图1三条路位置示意图

三条路的具体参数见表1三条路参数表。

表1三条路参数表

3.2 搅拌站经济最优位置

3.2.1搅拌站经济最优位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沥青混凝土原材料采购、运输和仓储成本,成品沥青混凝土运输成本,搅拌站满足环境保护投入成本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

3.2.2根据三条路位置示意图可以初步判断出搅拌站应该布置在三条路的附近比较经济。现场实地考察后,发现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和存储成本基本相同。区别较大的是成品料的运输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

3.2.3 成品料运输成本计算:

根据三条路的相对位置和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参数,则成品料运输最优经济点应该在A26公路(距离M镇3公里的位置)到B36公路(距离A镇24公里)之间。假定该点在距离A镇x公里的位置(确定由A镇到B镇为正方向,由A镇到P镇为负方向),则 x的取值范围为(-21,24),则成品沥青混凝土的运输数值F(t.km)为:

F=f(x)

=(29520+23616)×(21+x)+47232×(24-x))

=2249424+5904x(1)

因x∈(-21,24),

则Fmin=2249424+5904×(-21)

=2125440(t.km)

故成品沥青混凝土的运输成本最优经济位置在A26公路距离M镇3公里的位置。

3.2.4 环保投入成本最小位置

在M镇及附近人口稠密,环境评估要求高,很难通过环保认证,土地租赁价格很高。在B36公路附近人口稀少,即由A镇到B镇之间,场地开阔,通风效果好,环保评估容易通过,土地租赁价格低。故环保投入成本最低位置在A镇到B镇之间的B36公路。

第4篇

一、“举国体制”的基本理论

(一)“举国体制”的含义与特征

“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举国体制”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主要表现为:目标高度的一致性,计划管理的统一性,组织实施一体化,政府投入的主力性。

(二)“举国体制”关注度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相关的文章的数据分析发现近20年来,关于“举国体制”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发表了大最的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进行了论述。按照主题检索方式,以“举国体制”为检索词进行检索,从1992~2012(2012并非全年文献)的20年间,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文献6858篇文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对“举国体制”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2008年以后,数量陡然上升,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奥运会结束以后,关于怎样改革竞技体育“举国体本文由收集整理制”的研究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李娜单飞夺得网球大满贯后,竞技体育是否该“单飞”,如何实现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成为争论的焦点。

二、“举国体制”的优势

(一)举国体制”最大的好处是能集中精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统一行动,集中力量,快速高效。这种体制有利于重大问题的解决。北京奥运会的完美举办,”举国体制”可谓功勋卓著。北京奥运会如此庞大的交通、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倘若没有倾全国之力,集结中央和各地方的支持,很难举办的这么完美。在巨大灾难面前,如汶川地震,举国体制显示出了强大的制度优势。“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比北欧五国总和的人口还要多;地震破坏程度堪称建国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也是世所罕见。举国体制以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灵活的政策创新,举世独创的对口援建方案,用两三年的时间完成初步的灾后重建工作,上海当时援建都江堰总计117个项目,投入资金达到82.5亿、人员大约1.2万,其中80多个农民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是全部一次性到位的。灾后重建工程能带来如此多的项目和资金,原因是其地方政府手里掌握了足够的资源,集中的资源能够被迅速投放到灾区。出在巨大的灾害的面前,灾区“交易条件”忽然降低,自救力量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时举国体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政府出面调动资源,进行干预。相形之下,1995年日本神户阪神7.3级大地震,用了将近l0年的时问才恢复重建。这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二)“举国体制”这种特定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特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即所谓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可以保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一些科研航天医药方面,“举国体制”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我国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神舟飞船系列的成功发射,探月工程的完美实现,这些举国体制下的成果对我国的军事、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

三、“举国体制”存在的弊端

第5篇

关键词 公路改扩建工程;加宽方法;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046-02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大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加快了公路建设的速度,到2006年底,全国等级公路里程228.29万km,其中高速公路4.53万km,一级公路4.53万km,二级公路26.27万km,三级公路35.47万km,四级公路157.48万km,等外公路117.41万km。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增加了2.7万km,二级以下增加了9.1万km。根据我国当前的公路发展现状,改建和扩建的不仅包括高速公路,还包括一级、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公路,有待于改扩建的比例由2001年的40%左右增长到2006年的70%左右。

由于社会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主干公路的实际运输量已远远超过其设计能力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急需进行改扩建,有些道路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由于汽车车型结构和轴载结构发生的变化,使得在20世纪60~80年代修建的道路大都达到或超过设计寿命,由于养护维修资金的紧张而一直处于超期服役状态。道路病害逐年增多,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畅通,降低了运输效率。

1公路改扩建路基拓宽设计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利用旧路,避免从路基两侧加宽,否则给工程的施工造成的一定的难度,同时易造成改扩建后很多的路基路面病害。在只需加宽的路基和路面的段,要根据所采用路面的结构形式以及加宽的方法,确保不能降低原填土的水温特性。路基加宽的方法主要有,如图1和图2所示。

2.1双边加宽

新旧路基的中心线基本重合时,该方法的优点是路面始终保留在原来压实的基层上,将来只对路面部分进行处治,这种方法适合于低路堤。如果是高路堤,路基加宽值不大,则难于保证新旧路基连接部填土之间的紧密结合,因此,要对新填土进行充分的压实或加固,否则加宽部分路基的填土可能滑坍和被冲刷掉。双边加宽的低路堤,可采用1:5或l:6的缓边坡,以利于行车安全。

2.2半边加宽

新旧路基的中心线不重合时,该方法的缺点是一部分新路面要落在新填土上,一部分路面落在旧路基上,前者的路基强度很难与旧路基相同,新填路基尚未固结时间短,很大的固结沉降,一直持续到工程运营后的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而旧路基已完成大部分的固结,只剩下一小部分固结,这样容易在新旧路基连接部出现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为了保证加宽路基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实际加宽数值要比设计宽度大,以充分保证路基的有效加宽值和压实上一层填土。

2.3挖方

在傍山路段上,可将路基中心线向内移,用挖方来加宽路基。这样,挖方数量可能增加较大,但路基支撑在比较可靠的地基上,较以填方来加宽路基,很难保证新旧路基连接部的质量,有时可能增设挡土墙。是否要采用挖方,主要看挖方后的坡体的岩层的性质,挖方后能否保持稳定,能否产生滑坡,给后期的工程养护和维修是否带来较大影响。

2.4分离式路基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山坡路段的行车道分成上行线和下行线,分别设在不同的高度上。并将旧路用于一个方向的行驶,重新修建一个行驶其它方向的路段。在设计这种路段时,要求两个路段的衔接应顺畅,上下行路段中心线布置要符合前后相接路段的线型规律。对于某些二级路和三级路,尤其是在多水地区的沼泽路段,最好修筑分离式的路基。这种方案的好处主要是从施工组织方面考虑的,如施工时不中断交通,完成路基和路面很方便,利于保证路基和路面的质量。

在改建成分道行驶的汽车干道时,路基的加宽是比较特殊的。旧路要改作单向的行车道,它的路肩和边沟地方要设置中央分隔带。因为要给单向行车道增设单面横坡,就要在修建分隔带的地方增加大量的填方量。在填筑和压实边沟时必须特别仔细,不能形成积水。

在选择路基加宽方法时,应考虑路基路面的改建费用,通过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最合适的路基加宽方法。无论采用何种路基加宽方法,都要保证新旧路基的良好接触,使新旧路基共同受力。如结合不好,新填的路基部分可能因水浸和行车的动力作用而产生滑移。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拓宽

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拓宽改建,其路基强度要求高,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新填路基进行处治,采用的措施和要求主要有:

1)拓宽路基部分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新旧路基拼接拓宽的差异变形。新旧路基接处理设计,当路堤高度超过3m时,可在新旧路横向铺设土工格栅,以提高路基的整体性。

2)路基拼接时,应控制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旧路路基与拓宽路基的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0.5%。

3)当原软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时,拓宽路基不得降低原有路基;对于水塘、河流和水库等路段,需要排水清淤,必须采取防渗和隔水措施。

4)与桥梁、涵洞、通道等构造物相邻拓宽路段或旧路路基已基本完成地基沉降路段,路基拓宽范围的软土地基处理宜采用复合地基,不宜采用排水固结法的处理措施。

5)新旧路基分离设置,且距离较近(小于20m)时,可采用设置隔离措施,以减小新建路基对旧路基的沉降影响。

6)水文不良地段的旧路基,应结合路基路面拓宽改建设计,增设排水垫后下排水渗沟等。

7)利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拓宽改建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若旧路路基强度和压实度不能满足要求,应对旧路路基进行土质改良或者挖除旧路路基路面后填筑。

4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基拓宽

公路路基的拓宽改建应根据公路等级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地形、地质和水文情况选择适宜的路基横断面形式。

1)拓宽路基的地基处理、路基基底处理、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压实度等应满足改建后相应等级公路的技术要求。二级公路改建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新旧路基拼接拓宽的差异变形。

2)拓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原有路堤相同且符合要求的填料或较原有路堤渗水性强的填料。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应注意新旧路基之间的排水设计,必要时,可设置横向排水盲沟,以排除路基内部积水。

3)拓宽原有路堤时,应在原有路基坡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0m,当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原有路基等工程措施。

4)挖方路基拓宽时,挖方边坡形式与坡度可按相关规范或参照原有挖方路基稳定边坡确定。原有挖方边坡病害经多年整治已趋稳定的路段,改建时应减少拆除工程,不宜触动原边坡。

5)病害路基改建应根据病害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危害程度,结合当地气象、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

6)因抬高或降低路基、改移中线而引起既有构造物改动的地段,既有支挡建筑物使用良好时,宜保留。经查明既有建筑物无明显损害,且强度及稳定性满足改建要求时,应全部利用;若部分损坏或不满足改建要求时,可加固利用、改建或拆除重建。加固利用的既有建筑物,新、旧混凝土或砌体应紧密连接,形成整体。

5 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公路改扩建时,应尽量利用旧路,避免从路基两侧加宽,否则给工程的施工造成的一定的难度,同时易造成改扩建后很多的路基路面病害。在只需加宽的路基和路面的段,要根据所采用路面的结构形式以及加宽的方法,一般采取双边加宽、半边加宽、分离式路基的方法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对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新旧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2003.

[2]于凤河,等.道路改扩建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程兴新,唐娴.农村公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曲向进.《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加宽技术的研究》报告.沈阳,2004.

[5]汪浩.新老高速公路结合部处治技术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王奕鹏.《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加铺技术的研究》报告.沈阳,2004.

第6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交通组织

1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交通组织重要性

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中,大部分工程与原有线形保持一致,但也存在调整线形的情况,无论什么形式都会对通行能力造成影响。以主线桥梁改造为例,不论在加固施工还是拆除重建过程中,都会影响正常交通。再比如在互通中,会考虑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改造中在原址上改扩建老互通或对新建的互通进行移位,对于前者而言,新旧互通中构造数量有所增加,并且匝道位置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作业面受到的约束较多,从而影响了车辆通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1]。基于上述情况,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尤为重要,有利于调整施工流程,并保证施工的有效性,进而在不影响交通通行能力的前提下顺利施工,降低了施工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2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交通组织方案要求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遵照如下要求:(1)保证分项工程同步交叉施工,由于改扩建工程对社会影响较大,相关单位必须尽量缩短工期,在施工过程中恰当安排交叉施工,在初期可将土方工程、涵洞通道接长和地基处理等环节同步进行,进而提升工程进度;(2)采取分幅分段施工措施,该施工措施主要应用于路面施工中,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通行量较小的半幅实施封闭施工,从而减小对交通通行的影响;(3)保证分流的合理性,在改扩建工程中,路基施工对主线交通影响较小,但是在桥梁拼接或路面施工中,很多时候都要采取半幅封闭的措施,为了保证施工期间通行正常,必须综合考察路网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流;(4)科学设置临时工程,在具体的改扩建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考察工程的具体情况,必要时科学设置便桥和便道等临时工程,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2]。

3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交通组织具体措施

3.1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概况

本次研究选择我国北方某东西横线高速公路路段,全线公路使用年限最长的已超过18年,为了缓解日渐增加的车流量带来的压力,在原有二级公路的基础上实施改扩建项目,其中整个工程分为三期。整个改扩建工程施工路段长301.23km,路基宽度设置为26.12m,城市快速路基横断面具体包括绿化带、行车道、非机动车道等。

3.2路基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该工程中,工作人员采取两侧加宽拼接方式开展路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只需封闭最外侧车道即可,进而对需要加宽的路段进行施工。具体施工过程为:工作人员先拆除公路两侧的隔离栏,并对公路两侧原有的硬路肩和土路肩进行清除。接下来挖除原有公路破面防护,进而有效清除加宽路段,并对其基底进行加固作业。此外,工作人员还设置了临时排水设施和便道,利用便道实施路基土方的碾压和调配作业,并将新建路基分层压实。

3.3路面施工阶段的具体措施

具体施工中选择分幅分段的施工方式,并充分考虑施工线路较长的特点,对每个施工段的长度进行合理设置,在具体设计中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必须保证各个施工段劳动量消耗情况大致相同,并且施工段数划分应适宜,施工段数过多则会增加施工成本,过少则会影响施工进度;(2)在具体施工段划分中,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考虑服务区和互通等节点情况,以此保证划分的综合性;(3)必须充分考虑施工的经济效益,进而优化施工方案,降低不良影响。针对上述条件,本次施工具体包括如下阶段:(1)设置临时通行路面,工作人员首先拼接路基两侧,并在加宽的路基上铺设底基层、路面垫层和沥青表处层,以此为下一阶段车辆的通行创造条件。(2)合理设置施工阶段,每隔5~7km设置一个施工区间,并先对左幅进行施工,拆除原有的水泥混凝土面板,并随之开展车道划分、防撞护栏和路面摊铺等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车辆转至右幅通行,并规定不允许超车,在中间设置隔离墩。施工过程中暂时不拆除中分带水泥护栏。当左幅施工结束后,封闭右幅,进而开展右幅施工,具体施工与左幅有关操作相同,但是需要拆除中分带水泥护栏。(3)完成后续收尾工作,当左右幅施工完成后,确定双向六车道通行,并限速85km/h,并利用内侧车道开展隔离带绿化施工,开展高效的收尾工作,最终开放八车道通行。

3.4桥梁施工的具体措施

在主桥梁施工中,工作人员应尽量利用原有的下部结构,并同样采取分幅施工措施,保证工程造价的经济性。该项目施工中,主要分为如下阶段:(1)桥梁下部结构加固施工。工作人员将最外侧车道封闭,并保持四车道通行,进而对桥梁下部结构实施加固措施,并且同时开展桥梁上构的预制工作。(2)桥梁主体改造施工。工作人员先封闭左幅桥梁,在右幅实行双向两车道限速通行,在中间设置隔离墩的前提下,施工人员开展桥面敷设、左幅桥梁拼接等工作。当左幅施工完成后对右幅进行施工,具体施工方式与左幅相同。(3)当左右幅施工完结后,工作人员开展严格的验收工作,在验收后恢复左右幅双向八车道通车。

4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日渐成为我国交通线路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程施工中必须保证交通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此在保证车辆安全顺畅通行的同时,维持沿线经济与社会正常发展,最终确保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莉,王威伟,王霞,等.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2):25-28.

第7篇

一、计划及前期工作(对照目标2、3全部完成)

1、计划工作。编制完成了2005、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计划、2005年基本建设计划。

前期工作是各项目建设实施的基础工作,前期工作的深度直接影响项目的审批立项和资金安排,也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的发挥。项目安排要符合国家的投资政策,要抓住机遇,随时提出成熟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深入细致,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多方案进行科学比较,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出版了《某市城市水系环境规划》,某市城市水系规划多次向相关单位及有关领导汇报多次,并编制多媒体幻灯片向市领导进行汇报,经专家评审后,已正式出版。总结了“十五”期间的水利建设完成情况,对“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进行了筛选,对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编制完成了《某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草稿)。组织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滞洪区安全规划和洪水河可研的编制工作。

水库:完成了两座小水库的初步设计的评审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要求,完成了石门水库和磊口、两个小水库计划的上报工作。

灌区:完成了红旗渠灌区节改工程年度计划的上报工作,预计2006年开工建设。

二、建设管理(对照目标1、4)

今年我市在建和新开工水利工程共10项,截至目前共计完成工程投资4314万元。对六项工程进行了施工、监理招标(环城河、琵琶寺、南谷洞、大功03、04年度、永兴供水)。

同时,配合省厅对在建工程进行了质量大检查,对琵琶寺水库进行了稽查。多次对在建工程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

在建工程八项,即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某河河道治理、漳河护岸二期治理、马家岸水库、引黄入内工程、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引岳工业供水工程。新开工项目四项,即环城河引水工程、大功灌区节水技改2003、2004年度工程、永兴供水工程。其中启动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环城河治理、马家岩水库、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某河河道治理工程四项工程列为市重点工程。

基本建设工程越来越注重程序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严格规范“三项制度”,强化“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障”的管理体制,建全机构,落实人员,制定制度,狠抓落实。严格执行建设管理程序,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使每项工程能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2005年度各项基建工程完成情况:

1、环城河综合治理引水工程

环城河引水工程作为环城河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市发改委于2005年5月31日以安发改办[2005]267号文对可研报告进行了批复,7月19日又以安发改办[2005]383号文对初设报告进行了批复。核定后的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为:引水工程全长12.62公里,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1.38万立方米、清淤4420立方米、玻璃钢纤维增强聚脂夹砂管道埋设12620米、钢筋砼顶管施工280.5米、拆除和修复路面7635平方米;核定概算投资1538.37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1247.83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245.73万元、基本预备费44.81万元。

水利局作为环城河引水工程项目主管单位,成立了环城河引水工程建管局,报请规划局批复了引水工程规划红线,通过招标完成了施工、监理招标工作,选定了施工和监理单位,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了管材生产厂家,工程于划9月10日正式开工。

截至目前,已完成管沟土方开挖8.78万方、清淤2210万方、管道安装7375米、钢筋砼顶管施工136米、拆除砼路面7635平米,完成投资631.4万元。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资金来源为市财政投资。管材部分由市政府采购办负责采购订货。目前,财政拨款1200万元到位。

存在问题:1、沿线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设计变更多;2、铁西排洪沟段施工难度大,干扰多。

2、马家岩水库工程

某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8月31日以豫计农经[2002]1098号文对《某市马家岩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某省水利厅2003年11月24日以豫水计[2003]178号文对《马家岩水库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复工程总投资19920万元,计划建设工期42个月,主要建设内容:大坝(包括左、右岸挡水坝和中间溢流坝)、输水洞、放空洞等。2003年10月某市水利局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2004年3月建管局采用委托招标形式进行招标,确定了水库大坝及基础灌浆工作的施工及监理单位。工程于2004年5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截至2004年年底主要完成临时工程、进场公路、砂石料系统、河槽开挖、坡积物清运、上下游围堰、地下截渗墙、导流明渠、移民安置、溢流坝段的基础开挖等工作,完成投资2301万元。

2005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完成两岸边坡开挖、大坝回填、溢流坝段上下游齿槽砼浇筑及部分坝基浆砌石砌筑等。截至目前已完成溢流坝基础开挖、溢流坝上下游齿槽砼浇筑、溢流坝段基础固结灌浆及部分坝基浆砌石等内容,主要完成土方0.9万方、石方12.32万方、砼及钢筋砼44670方、灌浆5607延米,完成投资2014.83万元,占全年总投资计划的134%。现在正在进行剩余坝基浆砌石砌筑和廊道砼浇筑。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9300万元,其余地方自筹。目前,国家到位资金8000万元,省补资金到位1400万元,地方自筹2400万元,共计到位资金11800万元。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设计料场与施工场地交叉影响,施工作业面小,影响进度。

下一步工作计划:设法开辟新的料场,继续完成坝基浆砌石砌筑和廊道砼浇筑。

3、某河河道治理工程

某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12月31日以豫计农经[2002]1780号文对《某河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4年3月15日又以豫发改办[2004]368号文对《某河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核定概算投资1227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扩挖河槽和加固堤防53.05公里;险工治理13处,长3240米;改扩建、重建、加固建筑物72座,其中桥梁9座、节制闸2座、渡槽改倒虹2座、防洪闸19座,提灌站40座。核定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633万方、土方回填222万方、浆砌石46285方和砼28986方。2004年4月18日采用自行招标形式对2004年度工程进行了施工、监理招标,确定了施工、监理单位。工程于2004年9月22日开工。截至2004年年底,主要完成于曹至郭盆闸段11公里的测量放线工作、部分征地及河道开挖、900米筑堤,主要工程量为土方20万方,完成投资550万元。

2005年计划投资500万元,完成四个标段40万方土方工程及部分征地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部分征地工作以及5.05Km河道开挖、2.85Km筑提,共计完成土方36.5万方,完成投资250万元。至此,到位800万元资金全部用完。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可研批复资金来源为省基建资金补助500万元,其余资金争取国家补助、申请银行贷款或市、县自筹。截至目前国家资金到位300万元,省资金500万元,共计到位资金800万元。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缺口大,征地困难。

下一步计划: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下段施工。

4、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工程

某市发展与计划委员会2003年4月20日以安计投资[2003]182号文对《小南海泉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3年9月9日以安计设计[2003]538号文对《小南海泉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核定工程总投资2025万元,计划建设工期2年,主要建设内容有:3.8km河道清淤、河岸护砌、污水截流管沟、拦砂堰8座、溢流堰2座、踏步等。2003年5月某市水利局成立了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2003年11月16日建管局采用自行招标形式通过招标确定了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于2004年3月19日开工,截至2004年年底主要完成2.05公里河道的清淤、河岸护砌,3座拦砂堰和2座溢流堰,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30万方,砼及钢筋砼575方,完成投资1113万元。

2005年计划完成剩余全部工程,包括1.35Km的河道清淤、河岸护砌,5座拦砂堰以及全线3.8Km的沿岸绿化等内容,投资912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征用河滩地89.48亩、河道土方12万方、砌石8900方、砼400方、泉区绿化30亩、主泉区两岸植树19800棵,完成投资829万元,占全年总投资计划的91%。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从水资源费中解决,不足部分由市水利局负责申请贷款,贷款本息从以后的水资源费中列支。目前,建设单位贷款500万元、水资源费支出700万元。

存在问题:资金缺口大(目前缺口825万元),施工环境差,协调工作难度大。

预计全年完成情况:全部工程完工。

5、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省水利厅于2002年2月以豫水计[2002]22号文对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作了批复,省计委于2002年9月以豫水计农经[2002]1160号文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作了批复。工程主要内容是:坝基防渗、上下游坝坡整修、溢洪道、泄洪洞和南北灌溉洞及观测和管理等配套设施,工程总投资2630万元,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4.64万方、土方回填0.83万方、砼及钢筋砼1.15万方、灌浆16838.3延米,计划工期两年。2002年7月某市水利局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2002年11月通过自行招标选定了施工、监理单位。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截至到2004年年底,主要完成了坝基防渗帷幕灌浆、大坝上游坡砼护砌、泄洪洞和南、北灌溉洞建筑物改建、溢洪道开挖衬砌和工程管理设施项目。累计完成坝基防渗钻孔灌浆18492米、帷幕灌浆8500米、灌浆孔687个、土石方6.18万方、钢精砼浇筑9845方和砌体1630方等,累计完成投资1787.7万元。

2005年计划完成剩余部分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泄洪洞和灌溉洞灌浆、观测设施、坝定防浪墙改造、坝定路面、渡槽等项。完成土石方0.36万方、灌浆890延米、砼及钢筋砼2960方,完成投资151.8万元。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投资1300万元,其余地方自筹。目前,中央国债资金1300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23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1530万元。

存在问题: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影响部分工程建设。

下一步计划:2006年主体工程完工并验收。配套项目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

6、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002年5月省水利厅以豫水计[2002]40号文对《某市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作了批复。主要工程内容是大坝沥青砼面板翻修,两坝肩帷幕灌浆,下游坝面整修加固,坝顶路面翻修、防浪墙拆除、沥青砼面板降温设施更换,坝体排水观测廊道交通竖井改建和增加坝体观测设施;溢洪道工程的进口段、出口段开挖整平、衬护防漏和出口修建导流坝;一级洞、二级洞维修等,工程总投资2756万元,主要工程量为石方开挖1.84万方、帷幕灌浆8420延米、固结灌浆2034延米、砌体1.30万方、砼及钢筋砼0.46万方、沥青砼0.44万方,计划工期2年。某市水利局2003年5月以安水[2003]78号文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管理局2003年7月自行招标确定了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于2003年9月开工,截至2004年年底,主体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1539万元。

2005年计划完成剩余部分工程。8月份已进行了招投标工作,选定了施工单位,9月底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截至目前,管理设施基础开挖已完成,正在进行上部结构建设,完成土方8800方、石方1540方、砼140方,完成投资59万元。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投资1400万元,其余地方自筹。目前,中央国债资金1380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17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1550万元。

存在问题: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部分工程建设。

下一步计划:2006年主体工程完工并验收。配套项目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

7、漳河护岸二期工程

某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12月5日以豫计农经[2002]1646号文对《漳河三省桥至观台河段护岸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3年12月31日又以豫计设计[2003]2481号文对《漳河三省桥至观台河段护岸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3000万元,核定建设内容为:护岸、护地工程16处,总护岸长度14.965公里(其中某市4.92公里,某县10.045公里)。2004年3月某县水利局成立了某县段工程建设管理局,2004年5月某县段建管局采用自行招标形式确定了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某县段工程于2004年5月开工。截至到2004年年底,主要完成七个村3756米护岸,完成土石方51400方,砼及钢筋砼46370方,完成投资885万元。

2005年计划投资1115万元,完成某县段剩余全部工程。由于2005年度计划未下达,本年度仅完成2004年度剩余工程,完成投资115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为砼6900方。目前2004年度工程已进行验收。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省基建定额补助某县投资300万元,某市投资1000万元,其余申请国家补助和两县自筹解决。目前,省补300万元已到位,某市到位200万元,某县自筹资金500万元。

存在问题:资金缺口较大,市、县配套资金到位不足,无法完成剩余部分工程。

下一步计划: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剩余项目的建设。

8、某县引黄补源工程

某省计划委员会2000年2月14日以豫计农经[2000]168号文对《某县引黄补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0年7月25日某省水利厅又以豫水计字[2000]074号文对《某县引黄补源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核定建设内容为61.38Km的总干渠、7条干渠、1座引水闸、1座引水涵闸、4座节制闸及总干、干渠渠系建筑物,核定概算投资4890万元,主要工程量土方750万方、砌体0.84万方、砼及钢筋砼1.86万方。2000年某市水利局成立工程建设管理局,建管局通过自行招标确定了施工及监理单位。工程于2000年11月开工,截至2004年年底,已完成61公里总干渠开挖,总干渠建筑物已建成24座,其中干渠进水闸及节制闸10座,桥梁13座,金堤河拦河闸1座,累计完成投资4096.88万元。

2005年计划投资794万元,完成剩余全部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投资73.45万元,完成5座桥及古建筑遗址改线工作。至此,61.38公里的干渠已建成通水,等待验收。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省补1400万元,市配套1200万元,县自筹2290万元。目前,省补1400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到位465万元,县自筹资金2305万元。

存在问题:市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干渠配套工程(支渠等)建设。

下一步计划:配套项目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

9、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3年度工程(某部分)

某省水利厅2004年5月13日以豫水计[2004]7号文对《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3年度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核定预算投资266.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重建某高平干渠节制闸1座、支渠进水闸4座;重建某瓦岗干渠、高平干渠、柳青干渠生产桥7座。工程于2005年6月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蒙堤、孙白2桥和万古、新庄、向门头、今古店支渠进水闸4座,累计完成投资109.12万元。

10、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4年度工程(某部分)

某省水利厅2005年3月9日以豫水计[2005]4号文对《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4年度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核定预算投资200.23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新建某城关干渠北关节制闸、城关干渠五干排分水闸、贾公干渠节制分水闸3座水闸;重建某城关干渠景庄、苗固、白庄3座生产桥。工程于2005年6月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白庄、苗固生产桥2座和贾工干渠分水闸1座,累计完成投资81.2万元。

三、质量监督(对照目标5全部完成)

根据《某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2005年对我市10项在建水利工程进行了质量监督,即引黄入内工程、大功节水技改工程2003、2004年度工程、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某河河道治理工程、漳河护岸二期治理、马家岸水库、永兴供水、引岳工业供水、环城河引水工程。在监督过程中,认真履行政府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以抽查方式为主,定期和不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抽查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核准工程项目划分,检查施工质量评定表填写是否真实、及时、准确。规范工程管理程序,严格把好每道工序质量关,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参加各分部工程、隐蔽工程、单位工程验收。配合省厅对我市在建工程,特别是使用国债资金的工程,进行多次系统的监督检查,省厅领导对我们的质量监督工作给予鼓励和表扬。通过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截止目前,对5项新建工程,即环城河引水工程、大功灌区节水技改2003、2004年度工程、永兴供水工程、引岳工业供水工程的项目划分进行了核准,共核准单位工程11个,分部工程64个,单元工程2200个。对2005年完工的四项工程中的9个单位工程进行了验收,即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单位工程、大坝单位工程、婴儿沟综合治理工程、漳河护岸二期工程、引黄补源工程某段桥梁工程。其中,7个单位工程达到优良;分部工程37个,27个达到优良;单元工程991个,705个达到优良。完成小南海泉A标、引岳工业供水、永兴供水工程、引黄补源工程单位工程的验收。

四、统计工作(对照目标6全部完成)

1、完成了2004年水利综合年报的上报工作。按照省厅和市有关单位的要求,实事求是的、及时的,完成了本年的前9个月水利基建报表任务和水利综合统计双月报上报任务。

2、组织召开全市水利统计工作会议,安排布置2005年水利统计年报的编制工作。继续做好在建工程基建统计月报、水利综合统计月报的编制和上报工作。

五、科室其它工作(对照目标7、8)

1、参与组织召开了2005年全省水利规划计划与建设管理工作会议。

2、督导完成了卫河重度污染区的农村饮水项目建设。

3、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项(《某市城市水系环境规划》获省建设厅二等奖、省城乡规划一等奖、市科技三等奖),发表了3篇论文,报送信息8条。

4、完成防汛值班和治安值班工作。

5、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6年工作安排

一、完成安丰沟、洪水河的前期工作。

二、继续做好在建工程马家岩水库、南谷洞水库、琵琶寺水库、红旗渠技改、大功灌区技改2003、2004年度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质量监督,完成南谷洞水库、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主体工程验收、环城河引水工程、引岳工业供水工程、永兴供水工程、大功灌区技改2003、2004年度工程、小南海泉综合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

三、争取石门水库、水库和磊口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的资金和工程开工。

四、完成某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的编制。

五、编制2006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计划、全市水利工程基本建设计划和年度综合计划。

六、负责在建工程基建统计月报和水利综合统计月报及年度报表的编制上报工作。

第8篇

关键词:山区公路;滑坡;成因分析;治理方案、灾后重建

2005年10月南亚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道路及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这给灾后重建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其中尤以生活物资的运送为甚。穆扎法拉巴德至阿斯木卡姆76KM公路项目(下文简称穆-阿76KM公路项目)就是灾后重建项目之一,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下雨就会出现滑坡,造成道路多处堵塞,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生活,滑坡治理对道路畅通有着重要意义。

1 滑坡的工程地址特征

1.1 工程概况

穆-阿76KM公路是双向两车道,为改扩建工程。是连接穆扎法拉巴德市与阿斯木卡姆市的唯一交通要到,道路全长76.6公里,现有路面宽度平均4.5米,最宽处可达到7.5米,有个别地方由于滑坡、塌方最窄宽度仅有3m。2010年7月下旬,巴基斯坦连降暴雨,遭受了建国80年历史上最严重的洪灾,此项目沿线出现多处滑坡,其中大滑坡有12处,路基塌陷合计近2km,项目人员没有人员伤亡。

1.2 气候条件

穆-阿76KM公路所在区域属高山气候,降水频次不高,但每次降水量较大,降雨多集中在4~6月份的雨季,对该工程的施工,尤其是雨季的施工安全有较大的影响,年均降雨量200mm。

1.3 地形地貌

穆-阿76KM公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克什米尔尼鲁姆谷地,平均海拔1500米,沿尼鲁姆河岸修建,一边是陡峭山坡,一边是激流奔腾的河流,地形植被发育,多为针叶松,山坡和河谷平缓处有居民。

2 滑坡成因分析

通过对滑坡体的现场勘察,分析滑坡体的形态、位置、规模,总结此项目滑坡频发的原因如下:

1.1 地质活动影响

经滑坡体岩土取样分析和现场综合分析得知,2005年克什米尔7.6级强烈地震和之后的余震作用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项目沿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被破坏,原有稳固的结构面发生张裂、松弛,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也因为地震作用发生变化,对斜坡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1.2 降雨诱发作用

地下水与滑坡体的形成有紧密关系,滑坡多出现在雨季,特别是连续强降雨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同时雨水大量下渗,在隔水层处和地下水聚集,岩层软化强度降低,土体容重加大,在岩土中形成动水压力增大土体的下滑力,导致滑坡的产生。发生在2010年7月下旬的连日降雨,就是造成项目沿线出现多处滑坡和道路塌陷的直接诱因。

1.3 施工活动影响

大规模土体开挖,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自然边坡和原有滑坡体的平衡状态;此项目采用地锚式潜孔钻深孔爆破为主,凿岩风枪浅孔爆破为辅的施工方案,爆破作用,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施工清表过程中,把原有植被砍伐移除,使坡体失去保护,有利于雨水入渗从而诱发滑坡。

1.4 设计图纸影响

此项目是援助项目,项目合同额固定,在设计阶段,为了减少挖方量和挡墙、防护工程量,设计图纸中存在挖方边坡坡度小、需设置挡土墙地段未设置、设置的挡土墙不满足现场实际需求、坡顶未设置排水沟等问题,不能有效阻止滑坡的产生。

3 滑坡的治理方案

滑坡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现场滑坡体勘察结果进行分析计算、遵循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原则,拟采用如下治理方案:

3.1 排水治理方案

水是诱发滑坡的主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治理要同步进行。

3.1.1地表排水。

沿滑坡周界往外2米稳定处设梯形山坡截水沟,把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拦截引离,坡顶截水沟在滑坡体治理前开挖并砌筑,截水沟施工若存在困难,需在坡顶开挖临时截水沟,将坡面雨水引出路基外。滑坡体上的体表水需尽快汇集引出。

3.1.2地下排水。

滑坡体下方的路基段,增设1米内径的管涵,管涵两侧回填半米宽深透水性好的砂砾材料,做好纵向排水。截断补给给滑坡体的水源,降低地下水位,增大滑坡的稳定性。

3.1.3裂缝处理。

滑坡体后缘拉裂缝隙处,人工用灰土进行添堵、夯实,用不小于半米厚的粘土对缝隙顶面进行封堵住,阻止水流往缝隙渗透。

3.2 放缓边坡

用放缓边坡的治理方案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边坡放缓时应处理不稳定岩土体,保留阻滑部分岩土体,边坡坡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监理工程师现场确定。放缓边坡施工过程中,需设专人对坡顶进行监控,发现有坡面下滑和新裂缝时,及时报告并指挥机械、人员撤离施工现场到安全区。

3.3 边坡卸载

严格实行分级开挖分级防护,控制边坡率在1:0.5~1:1之间,对不稳定的边坡采取开挖和防护相结合,避免开挖边坡暴露时间过长,使边坡松弛范围变大,每隔10米设平台,平台处设截水沟,平台和截水沟用浆砌片石铺砌,防止雨水冲刷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3.4 坡脚支挡

在滑坡体下部采用C15片石混凝土挡墙或格宾石笼,修建抗滑挡土墙加固坡脚。片石混凝土挡墙台背回填料采用透水性高的砂石料回填,墙身每间距1米设导水管;格宾石笼中的石块选用坚硬、不宜风化的片石填充。片石混凝土挡墙或格宾石笼的高度和宽度,根据现场测量、设计计算后确定。

3.5 边坡防护方案

采用浆砌片石防护。护坡施工前清刷坡面松动土层、石块,松散部分进行夯实,局部超挖或凹陷处挖成台阶并补砌,采用坚硬、不宜风化的片石挤浆法砌筑,砌筑石块顺序自下而上进行,石块立砌,砌缝错开,石块之间镶紧,缝隙间用小石块填充,表面采用M7.5水泥砂浆勾缝。

3.6 滑坡的测量监控

每个滑坡体设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桩,并加强测量监控,对点位有变化处应立即停止现场的施工,加密观测次数,仔细分析点位的变化原因,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挡墙、边坡防护工作施工完毕后,定期或雨后对滑坡体观测并记录在册。

4 治理方案实施效果

4.1滑坡已经发生地段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滑坡情况,采用多项治理方案综合实施,来减缓滑坡的下滑。经后续测量监控观察,滑坡的失稳变形得到控制,边坡逐步趋于新的稳定状态。

4.2滑坡可能发生地段

减少大规模土体开挖,采用以凿岩风枪浅孔爆破为主的爆破施工方案,清表、挖方、边坡防护及植被恢复等工序有序跟进,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活动影响,减少滑坡的产生。通过后续跟踪了解,滑坡产生的机率明显降低。

5 结语

(1)穆-阿76KM公路滑坡形成原因主要是地震后地质遭到破坏,在强降雨和施工活动的作用下引起的滑坡。

(2)穆-阿76KM公路滑坡体经过排水治理、放缓边坡、边坡卸载、坡脚支挡、边坡防护等综合治理后,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清徕;;山区公路滑坡构成及防治措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年03期.

[2] 何晓英;陈洪凯;钟盈;;山区公路嵌入型危石稳定性分析[J];公路;2010年03期.

[3] 郝党论;;谈山区公路滑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年06期.

[4] 孙思丽 主编 工程地质学(第二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第9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重新修建,综合利用,科学发展

 

泉州市金鸡拦河闸位于南安市丰州镇,南连金鸡山,北频九日山,距宋代金鸡桥25处,1965年兴建,1967年竣工。它是泉州市晋江下游一座集防汛、抗旱、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性的大型水利设施,控制流域面积5100平方公里,是山美灌区的分水控制枢纽,设计灌溉面积65万亩。拦河闸全长327米,共28孔,每孔净宽10米;闸前设计洪水量10400立方米/每秒(频率2%),闸前正常蓄水位6.48米,相应库容745万立方米。科技论文。船闸位于第一孔水闸下游;公路桥建于闸后,宽7米。南渠进水闸在南岸,设计通过流量38.5立方米/每秒,北渠进水闸在北岸,设计通过流量22.5立方米/每秒。

金鸡拦河闸建闸三十多年来,为下游鲤城、丰泽、洛江、惠安、南安、晋江、石狮等市(县区)的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可靠的保证,年平均供水量十亿多立方米,发挥巨大的水利工程效益。所以说,金鸡水闸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晋江下流水资源的不足、水量分配不均、特别是改变了鲤城、丰泽、洛江、惠安、南安、晋江、石狮部分乡镇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性水利工程。

晋江下游的鲤城、丰泽、洛江、惠安、南安、晋江、石狮等市(县区)是我市半干旱少水地区,水资源先天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严重制约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全市人民举目关注的问题。因此,建设好、管理好、综合利用好金鸡拦河闸是时展的需要,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重新修建,开拓创新,综合利用,科学发展,努力开创金鸡拦河闸的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科学表述,表明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管理处的一切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的需求,让金鸡拦河闸建设成果惠及我市人民,以改善我市缺水的状况,提高我市人民群众用水的质量。也可以认为管理处的所有工作,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对水的需求。

泉州市委、市政十分重视金鸡拦河闸的管理工作,明确指出管理处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切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充分发挥金鸡拦河闸服务人民群众的应有作用,成为我市一项德政工程,为泉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使金鸡拦河闸造福泉州人民,惠泽泉州人民。

二、重新修建,发挥作用

金鸡拦河闸建于1967年10月,拦河闸运行四十多年来,工程老化日益加深,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连续发生海曼,防冲槽被严重冲毁的事故,各类安全隐患逐渐出现,直接危及金鸡拦河闸工程的安全运行。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下,市水利局于2002年9月委托进行安全鉴定工作,经鉴定金鸡拦河闸的控渗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消能防冲等三大现状无法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鉴定认为三类闸,急需除险加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和市委常委(扩大)第108次会议均原则同意金鸡拦河闸采用重建方案,并同意采用在原闸址下游550米处的下闸址方案。2005年4月6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4月29日实现下闸蓄水,2007年12月28日举行工程竣工典礼。工程建设经历了两个主汛期,战胜了多次台风的袭击,克服了水下施工、时间紧、强度高、技术难度大,交叉作业多等种种困难,工程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安全高效、质量优良,获得了2006年度水利部“文明建设工地”和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优秀奖”等称号,实现了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速度快,建设质量好,建设期间安全稳定”的目标。

重建后的拦河闸,工程等级I等,主要建筑物级是为I级,水闸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过闸流量分别为11100立方米/每秒和13000立方米/秒。设计正常蓄水位为7.5米,相应库容为1260万立方米。枢纽工程由河库水闸段。左右按旱桥孔段、上下游消能工和驳岸组成。科技论文。拦河闸总长744.2米,共设水闸15孔,旱闸27孔闸单孔净宽1.6米,闸后设工作桥,宽7.0米,启闭房建筑面积3830平方米;上游铺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5米,下游消能工总长132.5米。其中消力池采用C20钢筋混凝土结构,长 45米, 上下游驳岸采用砌石护岸结构,总长400.0米;闸基础采用C20钻孔灌注桩复合基。施工采用全段面截流和导流明渠方案,工程总投资25800万元。

重建后的金鸡拦河闸自下闸蓄水以来,试运行较为顺利,不仅提高了灌溉供水效益,还充分发挥了防洪、挡潮、安全、环境景观等多种社会、经济效益。新闸正常蓄水位7.5米,比旧闸提高1.02米,可以增加调节库容515立方米,在枯水年份可以增加供水量5000.9400万立方米,其作用相当于建一座中型水库,更加发挥着泉州人民“生命闸”作用。新闸的建成促进了晋江下游新供水体系的形成,石狮引水二期工程、晋江金浦水厂工程,晋江第二引水通道工程,南安市沿海三镇供水工程,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工程都和新闸作为工程的取水点。

金鸡拦河闸是晋江下游地区水资源的调配中枢,重建工程以科学发展为指导、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经过多方科学论证提高了蓄水位,增加了库容,增强了水库的调节能力,使水库从没有调节能力提高到目前调节能力,一方面提高了对晋江下游的供水保证率,加大了南北干渠的输水能力,缓解了晋江下游地区用水日趋紧张的局面。科技论文。在枯水期,特别是严重枯水期,对保障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和促进全省最大灌区—山美灌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显著作用,同时改善洛江水质,解决了湄洲湾南岸远期供水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了对上游来水的调控作用,对山美水库的反调节作用明显,使山美水库的调峰运行更为灵活,对提高山美水库的发电效益和增加下游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具有明显作用。

三、开拓创新,综合利用

金鸡拦河闸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效益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闸得以上集雨面积5100平方公里,占晋江流域面积90.6%,年平均径流量50亿立方米,担负着晋江下游9个县(市、区、管委会)4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和近65万亩农田灌溉的任务,该闸也是今后向金门供水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水作为国民经济发挥的基础,以保证泉州市持续健康的发展,将更加显示其重要功能。因此,我们要开拓创新、综合利用,科学发展。

1、形成合力

金鸡拦河闸要持续发展,就要主动出击,与上游各地的水源如山美水库、南安市笋塔水库等水源地密切配合,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统筹解决各种问题。尤其要主动与上游水库沟通联系,通力协作,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拦河闸的作用,促进金鸡拦河闸持续科学发展。

2、寻找水源

有了水源,金鸡拦河闸的功能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管委会要与山美水库取得联系,尽量从外地引水进入山美水库,为金鸡拦河闸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解决水资源问题是制约金鸡拦河闸的关键,要下大力气,花工夫,千方百计寻找水源。

3、治理河渠

上游沿河两边要依法依规取缔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千方百计治理沿河两岸污染,让沿河两岸山清水绿,以保证供水的安全、卫生、达标。

4、依靠科技

管理处要依靠气象部门及时了解天气的情况,做好天气预报工作,未雨绸缪,为科学供水提供坚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5、反补上游

金鸡拦河闸服务了下流鲤城、丰泽、洛江、惠安、南安、晋江、石狮等市(县、区)以后还要服务金门的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对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管理处要与有关部门协商,对上游水源地给予适当补贴补助,尤其对上游的水利建设要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才会和谐,才合情合理。

6、开发旅游

金鸡拦河闸位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日山下,水闸的设计建设融入了水利文化景观和自动化监控管理等先进的技术,是 泉州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旅游措施,与九日山风景线形成一处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从而让金鸡拦河闸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涌动生命灵性,展示自己迷人的风景。

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综合利用,科学发展,向新的目标稳步前进,使金鸡拦河闸人和水和谐统一,发挥水利文化效应,为泉州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建设海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麻湾引黄灌区工程,自1989年2月21日破土动工,至1991年6月末全部竣工,总投资4005万元。是当时全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当时东营市建市以来地方兴建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之一。

东营市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在实施国家级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促进灌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强化以黄河水资源为主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搞好引黄灌区综合治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建设,促进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一、麻湾引黄灌区设计规模

东营市麻湾灌区是在原打渔张引黄灌区工程基础上,调整、改建而成的。新建引黄闸和总干渠,贯通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渠,进而成为独立引黄灌区。引黄灌溉既保障了农业丰收,又补充了地下水,淋洗了盐分,有效地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水质;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年引黄河水1.5到2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在3万公顷以上。

麻湾引黄闸位于黄河右岸的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麻湾险工上。总干渠自引黄闸下向东南,穿过南展堤大孙闸经大孙村西,向东南直插原打渔张四干渠,顺四干渠向东至庞家节制闸,然后沿四干四支折向正南,横跨打渔张河、穿过支脉河,经广青路南闫家泵站提水后,过三干向南,在广饶温楼闸入二干。由麻湾引黄闸至二干温楼闸,总干渠纵贯2县区5乡镇, 全长33.2千米。麻湾灌区控制范围,即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的控制范围:新广蒲河以南、小清河以北(通过二干十二支过清工程也可过小清河)、广南水库以西、东营市与惠民地区边界以东。

麻湾灌区设计规模:引黄流量60立方米每秒,1条总干,3条干渠,1条分干,控制面积7.02万公顷, 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各类建筑物103座,其中较大型建筑物有麻湾引黄闸、 大孙灌溉闸、打渔张河渡槽、支脉河倒虹吸和闫家扬水站等5座,改变了灌区范围内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麻湾灌区改扩建工程

(一)三干渠改造恢复治理工程

为了解决广饶县2800公顷和广北农场1000公顷农田灌溉, 1991年4月市人大代表视察东营水利工作时,张万湖副市长指示: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牵头,组织广饶县和广北农场对三干渠下游进行工程恢复技术设计。设计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1992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

设计原则:既要保证三干下游用水,又要汇入二干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以缓解二干下游的供需矛盾,解决原三干渠供水范围没有包括的右岸 (其右岸原属二干供水范围,因偏远、地势高而难供水)供水问题。

该工程由东营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组织施工,于1992年3~6月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3.5万立方米,建筑物37座,其中有李庄节制闸、泄水闸、尾水闸修复、丁庄渡槽,干渠排沟生产桥12座,支门21座,完成投资147.09万元。三干下游的恢复治理,结束了广饶县丁庄乡和广北农场等单位40年来靠近干渠而又用不上黄河水的历史。

(二)总干渠渠首段衬砌工程

由于受东张铁路桥桥底高程限制,麻湾灌区在原设计中,引黄闸到东张铁路桥段渠底比降是1/11000, 在没有渠首沉沙的情况下,经一年运行,造成渠首淤积严重,因此对渠首需要进行改造。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将渠首渠底高程抬高75厘米, 将比降由1/10000调整为1/7000,将底宽由28米扩大到33米,将流量由6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8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于1992年9~12月组织施工,完成展区内2.3千米的砼板衬砌,投资150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流失,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引黄灌溉效率。

(三)总干大孙灌溉闸以下衬砌工程

1998年6~8月,由东营市灌溉管理处设计并组织施工,对大孙闸以下3.2千米进行砼板衬砌,投资250万元,从此改变了该段渗漏严重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干渠整体效能。  

(四)四干渠改扩建工程

麻湾灌区四干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用水的重要输水渠道。由于黄河近年来经常断流,造成四干下游农田和胜利油田广南水库严重缺水的困难局面。对四干进行改扩建,满足东营区东部4个乡镇和广南水库用水需求,由四干、五干共同向广南水库输水,实现“二龙抱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多年迫切要求。根据东营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七次联席会议纪要》,由胜利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委托东营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院,对四干渠进行改扩建设计。

四干渠工程改扩建工程总体布置是:扩建四干进水闸,改建北隋节制闸、大许节制闸,新建王岗节制闸;扩大四干断面,底宽由8~5米加大到18.5~11米;流量由15~5立方米每秒加大为50~30立方米每秒。干渠长度由30.30千米延长至32.28千米,终点到广南水库2号沉沙池。 在2号沉沙池前新建浮筒式扬水站,8台机组,设计扬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此站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干渠为土渠,比降1/6000;其中4处弯道长1089米护坡, 护坡结构自上而下为:60毫米厚、30毫米厚聚苯乙烯保温板(阴和0.2毫米厚塑料薄膜。

整个干渠分为两段布置:四干渠首至东辛路:长8.07千米,北坝基本不动,搬南坝向南拓宽;排水沟设南岸。东辛路至广南水库沉沙池泵站:长24.21千米,南坝基本不动,搬北坝向北拓宽;排水沟设干渠北岸。麻湾灌区四干改扩建工程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区人民政府组成施工指挥部,市水利局负责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1998年3月开工,10月完工,总投资4800万元。

四干渠改扩建工程完成改建长度32.28千米,土方329万立方米;改建四干进水闸(新增4孔) 1座,改建、新建节制闸3座(北隋、大许、王岗),改建支门36座,新建支渠扬水站18座,新建改建生产桥及公路桥21座;新修东辛路至庞家进水闸柏油路一条,长8.0千米;新建、扩建4处管理站(庞家、北隋、大许、王岗);四干下游沿渠道新建泵站专用电力线16千米,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整体面貌,增强了节水综合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效益的发挥。

三、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兴建节水型输水工程已成为弥补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现状有效灌溉面积4.00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33万公顷,因此麻湾灌区建设节水型输水工程已经非常必要。  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之一, 搞好灌区节水改造对促进灌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麻湾灌区节水改造续建北延工程

2010年6-9月间,由东营市水利局组织承建的东营市麻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干渠北延工程”是以麻湾总干作为引水水源,以原打渔张总干作为输水渠道,将麻湾总干、曹店干渠、胜利干渠贯通,可以有效利用麻湾引黄闸的引水优势,实现引黄工程联合调度,水量互补,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同时,还可以联通广蒲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清户沟、广利河等城市水系工程为其建设提供可靠水源;另外,作为一条分干渠还可以向龙居、史口两镇供水,满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麻湾总干渠北延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9.10万亩,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该工程严格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要求施工。工程级别为3级,建筑物级别为4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衬砌渠首进水闸(设计桩号:0+000)--南二路桥(5+110)段5.11km渠道以衬砌为主的配套与节水工程;坼除重建生产桥3座;新建生产桥1座;维修生产桥1座;坼除重建支渠进水闸1座;新建支渠进水闸4座;改造支渠提水泵站2座。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方)3.55万立方米;(填方)3.05万立方米,砌石6701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141立方米。有效地改变了工程面貌,为保障东营市更加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促进黄河水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麻湾引黄闸新建闸前泵站工程

第11篇

论文摘要:麻湾引黄灌区工程,自1989年2月21日破土动工,至1991年6月末全部竣工,总投资4005万元。是当时全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当时东营市建市以来地方兴建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之一。

东营市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在实施国家级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促进灌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强化以黄河水资源为主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搞好引黄灌区综合治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建设,促进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一、麻湾引黄灌区设计规模

东营市麻湾灌区是在原打渔张引黄灌区工程基础上,调整、改建而成的。新建引黄闸和总干渠,贯通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渠,进而成为独立引黄灌区。引黄灌溉既保障了农业丰收,又补充了地下水,淋洗了盐分,有效地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水质;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年引黄河水1.5到2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在3万公顷以上。

麻湾引黄闸位于黄河右岸的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麻湾险工上。总干渠自引黄闸下向东南,穿过南展堤大孙闸经大孙村西,向东南直插原打渔张四干渠,顺四干渠向东至庞家节制闸,然后沿四干四支折向正南,横跨打渔张河、穿过支脉河,经广青路南闫家泵站提水后,过三干向南,在广饶温楼闸入二干。由麻湾引黄闸至二干温楼闸,总干渠纵贯2县区5乡镇, 全长33.2千米。麻湾灌区控制范围,即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的控制范围:新广蒲河以南、小清河以北(通过二干十二支过清工程也可过小清河)、广南水库以西、东营市与惠民地区边界以东。

麻湾灌区设计规模:引黄流量60立方米每秒,1条总干,3条干渠,1条分干,控制面积7.02万公顷, 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各类建筑物103座,其中较大型建筑物有麻湾引黄闸、 大孙灌溉闸、打渔张河渡槽、支脉河倒虹吸和闫家扬水站等5座,改变了灌区范围内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麻湾灌区改扩建工程

(一)三干渠改造恢复治理工程

为了解决广饶县2800公顷和广北农场1000公顷农田灌溉, 1991年4月市人大代表视察东营水利工作时,张万湖副市长指示: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牵头,组织广饶县和广北农场对三干渠下游进行工程恢复技术设计。设计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1992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

设计原则:既要保证三干下游用水,又要汇入二干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以缓解二干下游的供需矛盾,解决原三干渠供水范围没有包括的右岸 (其右岸原属二干供水范围,因偏远、地势高而难供水)供水问题。

该工程由东营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组织施工,于1992年3~6月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3.5万立方米,建筑物37座,其中有李庄节制闸、泄水闸、尾水闸修复、丁庄渡槽,干渠排沟生产桥12座,支门21座,完成投资147.09万元。三干下游的恢复治理,结束了广饶县丁庄乡和广北农场等单位40年来靠近干渠而又用不上黄河水的历史。

(二)总干渠渠首段衬砌工程

由于受东张铁路桥桥底高程限制,麻湾灌区在原设计中,引黄闸到东张铁路桥段渠底比降是1/11000, 在没有渠首沉沙的情况下,经一年运行,造成渠首淤积严重,因此对渠首需要进行改造。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将渠首渠底高程抬高75厘米, 将比降由1/10000调整为1/7000,将底宽由28米扩大到33米,将流量由6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8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于1992年9~12月组织施工,完成展区内2.3千米的砼板衬砌,投资150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流失,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引黄灌溉效率。 转贴于

(三)总干大孙灌溉闸以下衬砌工程

1998年6~8月,由东营市灌溉管理处设计并组织施工,对大孙闸以下3.2千米进行砼板衬砌,投资250万元,从此改变了该段渗漏严重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干渠整体效能。

(四)四干渠改扩建工程

麻湾灌区四干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用水的重要输水渠道。由于黄河近年来经常断流,造成四干下游农田和胜利油田广南水库严重缺水的困难局面。对四干进行改扩建,满足东营区东部4个乡镇和广南水库用水需求,由四干、五干共同向广南水库输水,实现“二龙抱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多年迫切要求。根据东营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七次联席会议纪要》,由胜利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委托东营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院,对四干渠进行改扩建设计。

四干渠工程改扩建工程总体布置是:扩建四干进水闸,改建北隋节制闸、大许节制闸,新建王岗节制闸;扩大四干断面,底宽由8~5米加大到18.5~11米;流量由15~5立方米每秒加大为50~30立方米每秒。干渠长度由30.30千米延长至32.28千米,终点到广南水库2号沉沙池。 在2号沉沙池前新建浮筒式扬水站,8台机组,设计扬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此站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干渠为土渠,比降1/6000;其中4处弯道长1089米护坡, 护坡结构自上而下为:60毫米厚、30毫米厚聚苯乙烯保温板(阴和0.2毫米厚塑料薄膜。

整个干渠分为两段布置:四干渠首至东辛路:长8.07千米,北坝基本不动,搬南坝向南拓宽;排水沟设南岸。东辛路至广南水库沉沙池泵站:长24.21千米,南坝基本不动,搬北坝向北拓宽;排水沟设干渠北岸。麻湾灌区四干改扩建工程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区人民政府组成施工指挥部,市水利局负责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1998年3月开工,10月完工,总投资4800万元。

四干渠改扩建工程完成改建长度32.28千米,土方329万立方米;改建四干进水闸(新增4孔) 1座,改建、新建节制闸3座(北隋、大许、王岗),改建支门36座,新建支渠扬水站18座,新建改建生产桥及公路桥21座;新修东辛路至庞家进水闸柏油路一条,长8.0千米;新建、扩建4处管理站(庞家、北隋、大许、王岗);四干下游沿渠道新建泵站专用电力线16千米,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整体面貌,增强了节水综合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效益的发挥。

三、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兴建节水型输水工程已成为弥补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现状有效灌溉面积4.00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33万公顷,因此麻湾灌区建设节水型输水工程已经非常必要。 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之一, 搞好灌区节水改造对促进灌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麻湾灌区节水改造续建北延工程

2010年6-9月间,由东营市水利局组织承建的东营市麻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干渠北延工程”是以麻湾总干作为引水水源,以原打渔张总干作为输水渠道,将麻湾总干、曹店干渠、胜利干渠贯通,可以有效利用麻湾引黄闸的引水优势,实现引黄工程联合调度,水量互补,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同时,还可以联通广蒲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清户沟、广利河等城市水系工程为其建设提供可靠水源;另外,作为一条分干渠还可以向龙居、史口两镇供水,满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麻湾总干渠北延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9.10万亩,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该工程严格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要求施工。工程级别为3级,建筑物级别为4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衬砌渠首进水闸(设计桩号:0+000)--南二路桥(5+110)段5.11km渠道以衬砌为主的配套与节水工程;坼除重建生产桥3座;新建生产桥1座;维修生产桥1座;坼除重建支渠进水闸1座;新建支渠进水闸4座;改造支渠提水泵站2座。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方)3.55万立方米;(填方)3.05万立方米,砌石6701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141立方米。有效地改变了工程面貌,为保障东营市更加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促进黄河水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麻湾引黄闸新建闸前泵站工程

黄河是灌区的主要水源,因此,黄河水资源的丰枯影响着灌区的发展。为确保黄河不断流,黄河部门加大了统一调配力度,作为东营市麻湾灌区,每年的灌区用水高峰期是3月和4月份,也是黄河枯水期;为应对黄河水流量偏低、黄河调水调沙后河床下切造成的东营段引黄自流闸不能引水的问题、黄河水的供需矛盾和灌区灌溉水源严重不足。经过科学论证和多方努力,于2010年12月由东营市广饶县水利局承建的“麻湾引黄闸闸前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位于麻湾灌区总干渠首的引黄闸上游,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自流闸、引水泵站以及管理设施。共安装电潜泵10台,配套电机280千瓦,完成土方7.7万立方米,砌石450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302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415.55万元。2011年3月初达到了通水条件,5月底前全面竣工。2011年3-5月份在特大干旱、大河流量小、涵闸引水困难的情况下,完成有效引水1.12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5%。同时,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东营地区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受黄河水源制约的“瓶颈”,保障灌区内居民生活用水和40万亩农田的适时灌溉。实现与麻湾引黄闸联合运用,恢复原打渔张总干,实现麻湾、曹店、胜利三灌区水资源的综合调配;可有效缓解黄河枯水期涵闸引水困难,彻底解决灌区供水不足现状。为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水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12篇

论文摘要:麻湾引黄灌区工程,自1989年2月21日破土动工,至1991年6月末全部竣工,总投资4005万元。是当时全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当时东营市建市以来地方兴建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之一。

东营市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在实施国家级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促进灌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强化以黄河水资源为主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搞好引黄灌区综合治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建设,促进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一、麻湾引黄灌区设计规模

东营市麻湾灌区是在原打渔张引黄灌区工程基础上,调整、改建而成的。新建引黄闸和总干渠,贯通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渠,进而成为独立引黄灌区。引黄灌溉既保障了农业丰收,又补充了地下水,淋洗了盐分,有效地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水质;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年引黄河水1.5到2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在3万公顷以上。

麻湾引黄闸位于黄河右岸的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麻湾险工上。总干渠自引黄闸下向东南,穿过南展堤大孙闸经大孙村西,向东南直插原打渔张四干渠,顺四干渠向东至庞家节制闸,然后沿四干四支折向正南,横跨打渔张河、穿过支脉河,经广青路南闫家泵站提水后,过三干向南,在广饶温楼闸入二干。由麻湾引黄闸至二干温楼闸,总干渠纵贯2县区5乡镇, 全长33.2千米。麻湾灌区控制范围,即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的控制范围:新广蒲河以南、小清河以北(通过二干十二支过清工程也可过小清河)、广南水库以西、东营市与惠民地区边界以东。

麻湾灌区设计规模:引黄流量60立方米每秒,1条总干,3条干渠,1条分干,控制面积7.02万公顷, 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各类建筑物103座,其中较大型建筑物有麻湾引黄闸、 大孙灌溉闸、打渔张河渡槽、支脉河倒虹吸和闫家扬水站等5座,改变了灌区范围内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麻湾灌区改扩建工程

(一)三干渠改造恢复治理工程

为了解决广饶县2800公顷和广北农场1000公顷农田灌溉, 1991年4月市人大代表视察东营水利工作时,张万湖副市长指示: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牵头,组织广饶县和广北农场对三干渠下游进行工程恢复技术设计。设计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1992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

设计原则:既要保证三干下游用水,又要汇入二干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以缓解二干下游的供需矛盾,解决原三干渠供水范围没有包括的右岸 (其右岸原属二干供水范围,因偏远、地势高而难供水)供水问题。

该工程由东营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组织施工,于1992年3~6月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3.5万立方米,建筑物37座,其中有李庄节制闸、泄水闸、尾水闸修复、丁庄渡槽,干渠排沟生产桥12座,支门21座,完成投资147.09万元。三干下游的恢复治理,结束了广饶县丁庄乡和广北农场等单位40年来靠近干渠而又用不上黄河水的历史。

(二)总干渠渠首段衬砌工程

由于受东张铁路桥桥底高程限制,麻湾灌区在原设计中,引黄闸到东张铁路桥段渠底比降是1/11000, 在没有渠首沉沙的情况下,经一年运行,造成渠首淤积严重,因此对渠首需要进行改造。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将渠首渠底高程抬高75厘米, 将比降由1/10000调整为1/7000,将底宽由28米扩大到33米,将流量由6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8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于1992年9~12月组织施工,完成展区内2.3千米的砼板衬砌,投资150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流失,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引黄灌溉效率。

(三)总干大孙灌溉闸以下衬砌工程

1998年6~8月,由东营市灌溉管理处设计并组织施工,对大孙闸以下3.2千米进行砼板衬砌,投资250万元,从此改变了该段渗漏严重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干渠整体效能。   

(四)四干渠改扩建工程

麻湾灌区四干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用水的重要输水渠道。由于黄河近年来经常断流,造成四干下游农田和胜利油田广南水库严重缺水的困难局面。对四干进行改扩建,满足东营区东部4个乡镇和广南水库用水需求,由四干、五干共同向广南水库输水,实现“二龙抱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多年迫切要求。根据东营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七次联席会议纪要》,由胜利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委托东营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院,对四干渠进行改扩建设计。

四干渠工程改扩建工程总体布置是:扩建四干进水闸,改建北隋节制闸、大许节制闸,新建王岗节制闸;扩大四干断面,底宽由8~5米加大到18.5~11米;流量由15~5立方米每秒加大为50~30立方米每秒。干渠长度由30.30千米延长至32.28千米,终点到广南水库2号沉沙池。 在2号沉沙池前新建浮筒式扬水站,8台机组,设计扬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此站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干渠为土渠,比降1/6000;其中4处弯道长1089米护坡, 护坡结构自上而下为:60毫米厚、30毫米厚聚苯乙烯保温板(阴和0.2毫米厚塑料薄膜。

整个干渠分为两段布置:四干渠首至东辛路:长8.07千米,北坝基本不动,搬南坝向南拓宽;排水沟设南岸。东辛路至广南水库沉沙池泵站:长24.21千米,南坝基本不动,搬北坝向北拓宽;排水沟设干渠北岸。麻湾灌区四干改扩建工程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区人民政府组成施工指挥部,市水利局负责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1998年3月开工,10月完工,总投资4800万元。

四干渠改扩建工程完成改建长度32.28千米,土方329万立方米;改建四干进水闸(新增4孔) 1座,改建、新建节制闸3座(北隋、大许、王岗),改建支门36座,新建支渠扬水站18座,新建改建生产桥及公路桥21座;新修东辛路至庞家进水闸柏油路一条,长8.0千米;新建、扩建4处管理站(庞家、北隋、大许、王岗);四干下游沿渠道新建泵站专用电力线16千米,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整体面貌,增强了节水综合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效益的发挥。

三、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兴建节水型输水工程已成为弥补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现状有效灌溉面积4.00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33万公顷,因此麻湾灌区建设节水型输水工程已经非常必要。  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之一, 搞好灌区节水改造对促进灌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麻湾灌区节水改造续建北延工程

2010年6-9月间,由东营市水利局组织承建的东营市麻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干渠北延工程”是以麻湾总干作为引水水源,以原打渔张总干作为输水渠道,将麻湾总干、曹店干渠、胜利干渠贯通,可以有效利用麻湾引黄闸的引水优势,实现引黄工程联合调度,水量互补,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同时,还可以联通广蒲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清户沟、广利河等城市水系工程为其建设提供可靠水源;另外,作为一条分干渠还可以向龙居、史口两镇供水,满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麻湾总干渠北延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9.10万亩,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该工程严格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要求施工。工程级别为3级,建筑物级别为4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衬砌渠首进水闸(设计桩号:0+000)--南二路桥(5+110)段5.11km渠道以衬砌为主的配套与节水工程;坼除重建生产桥3座;新建生产桥1座;维修生产桥1座;坼除重建支渠进水闸1座;新建支渠进水闸4座;改造支渠提水泵站2座。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方)3.55万立方米;(填方)3.05万立方米,砌石6701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141立方米。有效地改变了工程面貌,为保障东营市更加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促进黄河水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麻湾引黄闸新建闸前泵站工程

第13篇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土地利用划; 反应机制; 探索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by mean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nd regulate human activities, so that the harm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beings and to minimize the loss.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adaptability, but also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Thus,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p and enhance the nature, there should be more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On the basis of post disaster land use planning,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strengt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planning guidance of land use land use.

Key wo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land use planning;response mechanism;exploration

1. 前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更是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如地裂、地面塌陷、地面变形等,都可能致人死伤、破坏建筑物、破坏交通运输以及毁坏耕地农田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强灾害预防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土地的一项政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改革,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已成为政府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1],其作为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日益加强。

然而目前各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往往将建设用地需求列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忽视了对于土地承载力以及生态安全方面的考虑。随着近些年来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地震灾害,迫使人们对现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反思,关注点也从单纯的建设用地需求转向了土地利用的安全性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中各类用地布局应坚持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规划的编制与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抵御地震灾害,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使损坏及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本文就是以地震灾后重建为研究背景,重点对灾后重建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开展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有益探索和参考依据。

2. 关键问题研究

地震是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虽然很短暂,且全球具有灾害性的地震也仅占到地震次数的千分之一[2],但它所产生的地震波,以及引起的地面破坏,却对发生灾害地区的人们生存及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即使未达到灾害程度,也会对地区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地震及次生灾害给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挑战:大量耕地、建设用地受损,有限的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加匮乏,土地供需矛盾加剧;次生灾害及隐患频发,土地利用的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需求迫切;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破坏严重,土地生态功能修复任务艰巨等等。

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灾难后,我国也充分借鉴、汲取了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等,为地震灾后重建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及土地利用方向。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来规范和调整人类活动行为,从而使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3]。因此,在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源环境因素识别

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研究及现状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阶段,除了对规划范围内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数据、相关行业资料等进行收集及调查,更重要的是对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利用潜力、各项用地需求以及土地供应能力做出确切分析,明确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改进措施。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既有一般土地利用规划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传统的基础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应加强对资源环境因素的识别。首先要充分收集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具体分布、土地灾毁的详细数据以及规划区域内土地受损程度等。如:次生灾害造成的农用地(耕地)灭失、损毁情况以及耕作层被塌陷、地裂等地|灾害破坏,农业基础设施损毁,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产生变化情况;建设用地受损规模、类型。因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城乡住房倒塌损毁,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的情况;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震及次生灾害使区域地貌植被发生变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受损,环境承载力降低等等。

其次根据区域地质环境状况,对于易发地质灾害地区,应着重分析研究其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突出资源环境因素识别,并就地震与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调查、评估,考虑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产生的影响,结合各行业灾后重建用地需求等,以便为规划用途及布局安排提供有力依据。

2.2 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根据地震断裂带分布,以资源环境因素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为基础,开展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和评价。从恢复重建用地安全性角度出发,在区域内划定地震断裂危险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其他区域等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4],并对其进行评价,有利于引导灾区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和保障。

2.2.1地震断裂危险区

一般距离地震断裂带200m以内(500m~1000m的城镇也视为危险区)。相对高差400m~1000m,地形坡度大于25°,或处于主要行洪通道;建设用地场址或场地内及其周边存在危险性大、危害程度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该区域内,应沿地震断裂带,严格控制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开展建设项目场地适宜性评价。

2.2.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密集。该区应以保护生态为主,农业用地应重点作为林地、牧草地,严格限制坡耕地和梯田开发扰动岩土体。位于高易发区的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经过治理大多数可以恢复重建,但要远离地质灾害点和断层,留出一定的缓冲地带,应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疏散或搬迁密集居民点,线状工程(公路、铁路等)应回避或采取隧道穿越,禁止水利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提高建筑设防标准。

2.2.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地质环境脆弱。该区农业用地应以林地、牧草地为主。建设用地应回避主要地质灾害点,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安全的位置,并严格控制人口居住建设规模。线状工程(公路、铁路等)、水利设施、住房和基础设施等均要提高建筑设防标准。

2.2.4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密度相对较小,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如部分地区发生地裂缝、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次生灾害。该区可以作为城镇村居民点以及线状工程的主要选择位置,农业用地可以视土地质量状况尽可能作为耕地,适度用于林地、牧草地。

2.2.5其他区域

是指危险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之外的区域。一般距离地震断裂带500m以上、相对高差小于30m、场址和场地周边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地形坡度小于15°的地带。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如符合建筑工程地质条件要求,都可以安排建设用地。其他区域原则上不需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综合评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可将规划区域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种类型[5]。

适宜重建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灾害风险较小,可以大规模集聚人口,并全面发展各类产业的区域。功能定位主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集聚人口和经济,建成振兴经济、承载产业和创造就业的区域。

适度重建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灾害风险较大,适度集聚人口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区域。功能定位为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建成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

生态重建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很低,灾害风险很大,生态功能重要,建设用地严重缺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代价极大,不适宜较大规模集聚人口的区域。功能定位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建成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区域。

2.4 土地适宜性布局

2.4.1总体原则

按照灾后重建各类用地需求,优先保障恢复灾区人们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对规划确定的重建项目给予必要保障。以资源环境因素识别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优先保障适宜重建区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适度重建设区和生态重建设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度压缩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恢复并逐步扩大生态用地[6]。根据土地受灾程度和重建用地布局调整方案,按照恢复生态、保护资源的要求,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土地整治,使灾毁耕地、临时用地、废弃城镇村和工矿用地得到有效整治,耕地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恢复。

2.4.2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临时用地:根据受灾人口、过渡性安置户数和现有抢险救灾临时用地需求,安排临时用地。用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抢险救灾和居住及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过渡性安置建设。选取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人群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地面塌陷等灾害区域,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城镇用地:按照就地恢复重建为主、严格控制异地新建、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原则,立足恢复,安排新增城镇用地。对于少数受灾特别严重、原有城镇场址不宜再作城镇发展空间的城镇整体异地重建,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安全和长远发展需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适宜城镇建设的用地空间,合理安排重建用地规模;对于受灾较重城镇基于地质灾害隐患和环境安全性考虑开展局部用地布局调整和重建;对于部分城镇原有建设过于狭促,为增加防灾避灾空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城镇改建和适度扩建;对于一些具有相对区位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城镇,作为灾区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转移的承接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城镇集聚发展建设。

在城镇用地的具体布局上,异地新建城镇应新建场址应尽量避开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确实无法避让的,具体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应开展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估,并通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适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防灾避险用地、提高工程设防标准等方式提高城镇防灾抗灾能力。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主要以安全性为前提,根据灾后农村人口分布、基础设施条件、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就地重建和异地新建规模和布局。在山区重建的农村居民点,应选择经地质安全性评估确定为相对安全的区域,并通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等,降低灾害风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平原区重建的农村居民点要坚持节约集约、保护耕地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完善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的要求,适度集中建设。

独立工矿用地:根据独立工矿企业受灾情况、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调整方向和灾后受灾人口安置的就业需要,按照优化结构、节约集约、恢复为主、兼顾发展的用地原则,安排新增独立工矿用地。除用于受灾工矿企业恢复重建外,主要用于新建一批适合灾区资源环境条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工业项目,增强灾区自我重建和发展能力,重点保障产业聚集区用地。

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根据城乡居民点分布和生a力布局,按照恢复和增强保障能力的要求,与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相衔接。规划期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受损设施就地恢复为主,同时考虑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需要,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3. 研究结果

面对地震灾害,我国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恢复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加大调整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有效改善区域土地利用配置效率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国“十”也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构建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但是灾后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编制、实施、管理等系列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灾后规划的编制实施主要依靠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行政职能的推动,对于地震灾后的快速化、制度化反应机制相对缺乏。

因此,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方针,应统筹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着力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提高规划的应急反应能力,并逐步形成预警预防―响应应对―监督保障的完善规划应急反应机制[7],保障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实,有效缓解和改善因地震灾害对当地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4. 结论及建议

对于地震灾害,预防永远比恢复重建更为重要。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灾害预测预报,灾后重建治理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技术方法上,都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以提高规划的适应性。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应更注重跨越性和提升性,应有更长远的考虑,将灾后重建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在灾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关注。

4.1 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中未来开发活动的布局、结构以及资源的配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需特别重视时效,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具理性和预见性,对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和布局等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与风险,进行科学的前瞻性分析[8]。因此灾后重建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在深入分析灾区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协调性进行分析,分别对规划目标、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方案、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安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从而对应提出减缓环境负面影响的建议措施。

4.2 强化公众参与

规划的实施过程虽然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要求,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评价对象的环境状况,揭示出潜在的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强化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灾后重建效率、推动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并且通过公众参与,发挥公众的监督职能,可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为实现灾后重建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4.3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估机制

灾后规划的编制实施容易受到土地利用协调难度大、灾后重建项目投资形势变化、国家重大政策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规划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考虑不周和预测不准的现象[9]。因此,应逐步建立灾后重建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机制,在重建过程中对客观条件、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规划实施的政策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评估,并及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以提高规划的弹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3] 张素兰.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反思与探索[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

[2] 华南农业大学主编.地质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83―85.

[4] [6] 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R].北京,2008,4―6,11―17.

[5] 刘永湘,李何超,申京诗.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C].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1471―1480.

[7] 赵泰,田志强,贾克敬.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应急机制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5,3:51-56.

[8] 刘杰,陈帆,刘园,王庆改.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重点内容解析与实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2):44-47.

第14篇

【关键词】控制因素;拼宽验算;拼宽工艺

1 工程概况

该大桥建成于1988年,位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上跨通启运河(现状VI级,规划V级)的星湖大道上。原桥全宽22.5米,全长108m,上部组成为4×25米宽肋矮T梁,设计荷载汽-20,挂-100,人群荷载3KN/m2。2009年相关部门对该桥做过一次外观及质量检测,判定为I类桥梁。本次拓宽改造考虑尽量节省工程经费以老桥充分利用为原则,仅拆除两侧外边梁并切除部分墩、台帽,然后在原桥两侧对称均匀加宽,拓宽之后,桥面全宽变为45米,跨度及设计荷载等级与原桥保持一致。

2 桥梁拼接设计研究

2.1规范与标准的研究

原设计采用的是“85规范”,拓宽部是否可以按照新编“04规范”执行,两套规范在能不能同一座结构中服役,是确定合理可行的设计验算规范必须回答的问题。

85规范与04规范是两种不同的规范体系,不能片面说04规范较85规范保守。从总体上来说,85规范采用的是半经验、半概率的“三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而04规范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使结构设计更贴合客观实际,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故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新建桥涵设计采用04规范更科学、合理是毫无疑问的,但对按85规范设计的老桥涵采用哪种规范进行评定和加固,理论上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树仁教授在《桥梁病害诊断与改造加固设计》(2006.04第一版)中提出“在役结构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可按《桥规JTG D62》给出的相关公式计算”。这可以认为是对改造后的桥梁应符合新规范标准的一种看法。

依上所述,本次改造取用以下原则:新加宽部分按照04规范执行,拼接成整体后旧桥涵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也执行04规范。若相应两种状态对应的评价指标不能满足04规范限值要求,需结合检测报告、荷载试验和运营养护经验等的基础上满足85规范相关要求。对不满足04规范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的结构或构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加固或拆除重建。

2.2验算要点

要实现桥梁拼接加宽,形成整体断面的的目标,必须重点研究影响桥梁拼接加宽的控制因素,分析这些控制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控制指标及相应的对策。

对应的验算要点有:

(1)原机构的安全可靠性。该因素是判定原结构是否满足拼接的首要条件;

(2)新旧桥涵基础不均匀沉降对原桥和拼接处的受力影响程度;

(3)新旧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差对于原结构及拼接处的受力影响程度;

(4)活载作用下拼接处的受力状况。

2.3构件验算结论

(1)上部结构验算

应用专业平面杆系计算软件“桥梁博士V3.2”进行验算,验算内容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强度、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应力等,新建部分T梁的计算结果不在此处赘述,对于利用的老桥T梁做横向分布系数对比即可。

由表可知,拼宽后虽然增加了一个车道,增加了桥面铺装厚度,但是由于原桥梁体横向分布系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小,且温度梯度作用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少较多,故原桥部分梁体的受力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2)新旧桥梁基础差异沉降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研究新、旧桥梁基础之间沉降差是假定拓宽后旧桥的基础不再沉降,新桥基础发生沉降,新桥基础沉降值即为两者之间沉降差(可取地方经验值)。新桥基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各片主梁的沉降,采用的各片主梁的沉降计算模式为下图所示的线性变化假定模式。

计算结果表明,差异沉降在新、旧桥的梁内产生了一定的附加内力,并且在变化点附近1.5m范围内引起的内力值较大,超出这个范围后内力值急剧减小。

(3)新旧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差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由于新旧桥梁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变形不一致,必将引起新、旧梁梁体的内力重分布,采用相同的跨径及截面可以减少该项影响效果,但对旧梁及新、旧梁之间的横接板的的影响还存在,计算结果表明,该约束产生的内力值约为基础差异沉降的1/3~1/2。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新、旧桥梁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拼接,满足结构受力要求。

3 桥梁拼接技术研究

对于本项目,由于位于市区,受路线线形限制只能采用两侧对称拓宽的方式。在新、老桥连接方法上,目前有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即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均不连接、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均连接、上部结构连接下部结构不连接。

(1)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均不连接:虽然简化了施工程序,消除了连接的技术问题,但在汽车活载作用下新、旧桥主梁产生不均匀挠度以及两桥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将会造成连接部位沥青铺装层破坏形成纵向裂缝和横桥向错台,影响行车舒适性和桥面外观,增加后期的养护维修工作,大规模采用此连接方式是不合适的。广佛高速公路早年扩建时多数桥梁采用此连接方案,运营至今表明桥面铺装层极易损坏,纵向裂缝随着沥青铺装层啃边现象的发展而日益扩大。

(2)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均不连接:该法优点在于能形成整体,能够较好的共同受力。缺点是前面分析的几项附加内力大,使上、下部结构连接处出现裂缝的可能性较大,影响使用功能与外观,养护困难。沈大高速公路的改扩建采用的此方案,工程成本较高。

(3)上部结构连接下部结构不连接:优点在于新旧桥下部受力互不影响,上部连接对下部结构产生的内力影响很小,缺点同方案2。目前沈海高速公路谢边___三堡段改扩建工程、沪宁高速、沪杭甬高速、西宝高速改扩建均采用此方案。

就目前技术而言,略微增加投资就可以较好的实现控制桥梁桩基础的工后沉降,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适当加强连接板处的配筋可以满足上部结构拼接的控制指标,鉴于此,本桥推荐采用上部结构连接下部结构不连接方案,简称“上连下不连”。

通过搜集查找,目前针对T梁桥的相对较为成熟的拼接工艺主要有两种:

(1)弱连接方式-翼缘拼接

该法主要是先凿除部分原T梁的现浇桥面板,然后在原桥边梁外侧翼缘植入钢筋,并将其与新建T梁翼缘预留钢筋对应焊接,最后将凿除部分整体现浇形成一体。

(2)刚性连接方式-翼缘、横梁均连接

在方法1的基础上,对照新T梁横隔板的位置在旧边梁内植入钢筋,将新老T梁横隔板钢筋焊接之后立模浇筑横隔板混凝土。

综上可知,从工程规模与通行能力来讲,拼接成整体断面是比较理想的加宽方式,但影响拼接加宽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程度多大,如何消除(或减小)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等将是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

4 结论与建议

旧桥改造利用对于设计与施工而言都有很多地方有待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设计宜全过程配合施工,及时发现解决设计遗留问题及施工安全隐患,将设计者的意图贯穿与现场实际操作中。

结合笔者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老桥损坏程序和实际承载能力的评估,要有明确的评估技术指标及允许限值,重视新老桥梁的结合,使其共同受力提高承载能力;

(2)混凝土的浇筑宜安排在无雨雾、气温相对较低的时间进行,尽量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但温度过低也不宜从事拼接缝施工;

(3)在新老桥梁结构物之间不设刚性联接,可设置宽50cm、长10cm的小板梁,拼宽缝留在新老桥与小板梁处,使新老桥梁结构之间形成柔性联接。这样可以回避梁板桥拼接的技术难题,减少新老桥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拼缝处的反射裂缝;

(4)公路桥梁的加宽,在设计、施工上还多处于探索阶段,建议建设部门能牵头组成科技攻关小组,对拼宽技术方案进行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第15篇

关键词:路基加宽 经济功能性 对比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己超过4.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但己经建成使用的高速公路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和建设思想的制约,绝大多数都是双向四车道,与国外相比,六车道和八车道所占比例较低。初期建成的四车道高速公路中,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适应交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改扩建来扩大道路通行能力。

一.扩建方式简析

分析研究国内外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其扩建方式一般为新建和加宽两种,在这两种方式中又各自派生出不同的建设形式,每种形式中还有不同的具体建设方案。一种方法将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分为路网加密、近距离新建和老路加宽3种,没有针对老路加宽提出具体的分类方式;也有另外一种方法将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分为完全拼接式、不完全拼接式和分离式3种,其中完全拼接式又分为双侧加宽和单侧加宽。将新建方案与老路加宽方案两者比较,老路加宽方案存在着路基、路面、桥涵、互通式立交的改造、施工中交通分流及施工组织等技术难点,但与新建一条高速公路相比,其优势如下:

(l)提高通行能力。一条8车道的高速公路,其通行能力要大于两条4车道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总和。可分车型、车速分道行驶,相互干扰小,平均行驶速度高,对行车安全及顺畅有利。

(2)节约占地。与新建复线相比,旧路加宽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可节约占地一半以上有利于减少拆迁量和环境保护。

(3)充分发挥国道主干线的作用,使路网布局趋于合理,避免重复建设,为沿线今后的发展留下了余地。

(4)以四车道扩建成八车道为例,新建复线平均每公里造价约3100万元,改建平均每公里2400万元,改扩建方案与新建方案相比社会经济效益好、国民经济和财务评价指标相对较高。

二、拼接式加宽方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1、在考虑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确定横断面宽度之后,就要确定加宽的方式。对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来讲,加宽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由4车道扩建为6车道,双侧加宽。

(2)由4车道扩建为6车道,单侧加宽(应用不多,一般用于分期修建工程)。

(3)由4车道扩建为8车道,双侧加宽

(4)由4车道扩建为8车道,单侧加宽(方法1)(利用一部分原有路基作为新的半幅路基的一部分)。

(5)由4车道扩建为8车道,单侧加宽(方法2)(半幅路基全部新建),

2 、单侧加宽和双侧加宽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由4车道改扩建为8车道的双侧加宽、单侧加宽(方法1)、单侧加宽(方法2)进行分析比较:

(1)路面

采用双侧加宽时,不用调整原有路面横坡,只需根据实测弯沉值等资料,在原有路面上加铺补强路面,在两侧加宽路基加铺新路面即可。双侧加宽后的路面,厚度均匀,受力好,施工方便,可以保留原路两侧绿化和电缆通信管道,造价较低。采用单侧加宽(方法l)时,由于单侧加宽并利用原有一部分路基,为调整新中央分隔带的横坡,原路加宽侧路面加铺厚度有所增加,造成所加铺的厚度不均匀,受力不好,设计和施工复杂,提高了造价;原中央分隔带位于新路面的第二、三车道处,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和补强,新中央分隔带移至加宽侧原路面第二车道和硬路肩处,为满足绿化和埋设通信电缆的要求,并使中央分隔带的积水能够正常排出,需将新中央分隔带处原有路面挖除一部分。

(2)占地和拆迁

在设计和规划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加宽方式。改扩建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拆迁在整个工程中所占比例较大,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双侧加宽方案每侧动迁量较小,费用较省。单侧加宽局部段落动迁量明显较双侧加宽大,费用相对较高。但在局部路段单侧加宽也可以避免一侧重要设施拆迁的发生,实施过程中就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3)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理

双侧加宽时,为减小不均匀沉降,两侧路基边坡均要开挖台阶并加铺土工格栅。而单侧加宽新老路基只有一道接缝,挖台阶的工程量是双侧加宽的1/2,土工格栅的用量也是双侧加宽的1/2,新老路基结合部处理的造价双侧加宽约是单侧加宽的2倍。

(4)排水防护

双侧加宽时拆除原双侧的排水防护工程并重建,单侧加宽时拆除加宽侧原路部分的排水防护工程并重建,同时对未加宽侧的排水防护工程作适当调整和扩建。对于超高段的中央分隔带处的排水:双侧加宽时,在超高的半幅将原排水系统加长,实现排水即可。施工较方便,造价较低。缺点是由于路面加宽,排水量加大,原排水系统可能不满足改建后的排水要求。

(5)施工组织

高速公路在国家及地区公路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修改造过程中应有完整的施工组织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对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个施工期内车辆不需要转移到辅道,对沿线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小,可减少两年高速公路通行费损失约9亿元【2】,综上所述,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对各种加宽方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加宽方案。

三、四车道高速公路扩建为准六车道的探讨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一2003)规定,设计速度为120km/h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一般值为28m,中间带宽度为4.5m,硬路肩宽度为3.5m。将中间带宽度变窄,并将硬路肩作为行车道,设置必要的紧急停车带,将会大大提高四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这种路基宽度为28m的准六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与标准六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的差别,在于准六车道高速公路较标准六车道高速公路缺少了两侧的硬路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硬路肩减窄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为3%一5%,可见,对于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将四车道高速公路扩建为准六车道高速公路,可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旧路资源,降低工程造价,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四、“四扩六”与“四扩八”方案的比较

影响扩建车道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交通量增长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时机的选择;优化路网结构的要求。通常,车道数是由预测的交通量确定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四扩六”的形式是不合理的,原因如下:

1、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原因,根据近年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国内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3》认为高速公路对通行能力适应性的灵活性较大,具体规定如下:

四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的PCU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一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的PCU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一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的PCU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一 100000辆;

由此可看出,四车道和八车道之间的通行能力是基本连续的,因此四车道高速公路在降低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通行能力达到饱和时,扩建到八个车道是比较合理的。六车道高速公路尽管能够适应四车道扩容后的通行能力,但其发展空间不大。

2、工程造价的原因:沈大高速公路结合原路大修改扩建为八车道,实际投资估算约72亿元,其中,沈大路原四车道的大修费用约为26亿元,八车道改扩建投资为46亿元(1320万元/km)。经测算,如果按六车道标准(34.5m)建设,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加宽方式及路基排水防护工程经济分析改扩建投资为313亿元(890万元/km)。这样,一次加宽为八车道比六车道增加了15亿元,平均每公里仅增加了430万元。从战略上讲,虽然投资有所增加,但一次到位,避免了后期的再次改造。而如果到远景年再次将六车道扩建为八车道,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等经济因素,总的费用将远远超过四车道扩建到八车道的值。因此,四车道扩建为八车道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五、结语

在本文研究探讨之下,对高速公路路基加宽方案及其经济功能性进行了对比,从而可得出不同功用条件下,高速公路路基扩宽的最优加宽方案选择方法与途径,从而达到通过有效投资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课题组.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西部交通科技:2006(02):14_1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