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采油工艺论文范文

采油工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采油工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采油工艺论文

第1篇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目的

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采油工艺综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研究的目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l)对具体油田的工艺技术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选择,充分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同时,对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制定,提高操作队伍配置的合理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采油工艺综合实施规划,为相关科研和生产部分的组织工作与生产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有效的探讨,可以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并科学、有效的对工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对采油工艺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它能够对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协调,并增强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一个有效的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必然能够对施工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对重复劳动进行规避。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推进有提开采技术的提高,促进管理水平的增进,进而对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升。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和采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是优化油田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的内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包含了多个环节,首先,它需要对当前状况下的工艺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油藏采油工艺进行统筹兼顾,最终科学分析研究优化采油工艺。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l)油井的现状评价。通过对新井的试油试验以及对老井资料层面和生产史层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对油井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中,需要涉及到完井方法、开采方式、井身结构以及开发方式等内容。然后,对这些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判断,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新井的开发策略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2)新井完井技术。通过对开发方案以及采油工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新井的井身结构方面、套管的程序、钻井液的使用方面、完井方法方面以及完井液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并注重的研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然后,结合固井的质量对其提出新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射孔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有效的设定射孔参数。(3)修井技术。对于修井技术来说,它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这一内容之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地下的实际环境,然后科学预测未来开采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工作,并提出针对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质量要求。

(4)采油金属。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便是对采油技术的有效研究。针对这一核心内容,需要对采用注采压力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动态分析和评价,并优化选择自喷管柱的型号,提高油井自喷生产期预测的科学性。

(5)增产技术。对油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讨论与研究增产方式,计算相关工艺参数,设置所需设备,分析措施的规模以及施工的工艺。

(6)生产测试技术和试井技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可以提出开发过程以及生产测试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设备以及配套队伍。

第2篇

(1)隔油池。

在炼厂一般都采用利用油、水的比重差进行油水分离的隔油池。其中比重小于1的油品上浮至水面而得到回收;比重大于1的其他机械杂质沉于池底。所以,隔油池同时又是沉淀池,但主要起除油作用。

(2)浮选。

浮选就是向污水中通入空气,使污水中的乳化油粘附在空气泡上,随气泡一起浮升至水面。一般为了提高浮选效果,向污水中投加少量浮选剂。由于炼厂的生产污水中本身含有某些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盐、环烷酸盐、磺酸盐等,故不需另外加入浮选剂,也能获得较好的浮选效果。所以,近几年来在国内外都广泛地用它来处理炼厂的含油污水。

(3)絮凝。

对于颗粒直径小于10-5m的油粒,一般称之为乳化油。这种乳化油由于其表面吸附有水分子,此水层使油粒不能相互聚合。另外,因油粒表面带有相同电荷,由于静电排斥作用也妨碍油粒间的相互聚合而在水中呈稳定的悬浮状态。这两种因素构成了乳化油在水中的稳定状态。再者,油粒间由于水分子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促使油粒相互碰撞聚合而变成较大的油粒,以及由于范德华力所产生的油粒间相互吸引力,促使它们相互聚合,以上所有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油粒的不稳定因素。为了使具有这种特性的油粒凝聚,就应消除其稳定因素。絮凝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油粒稳定因素之一——静电排斥力发生电中和作用的现象来进行絮凝。仅用双电层原理来解释絮凝原理尚有许多现象不能说明,因此絮凝作用还应考虑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对油粒的吸附、包围圈带等各种现象的综合作用。

(4)过滤。

含油污水中油粒和悬浮物质在通过滤层时被截留在滤层中间,一般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的粒度同砂层中的空隙相比要小得多,这种微小的颗粒在砂层中被截留下来的现象,许多学者试用下列作用来解释:筛滤作用、沉淀作用、化学吸附作用、物理吸附作用、附着作用及絮凝形成作用,这些作用中,到底哪一种对过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肯定的说法。

2含硫、氨、酚污水处理工艺

炼厂在渣油焦化、催化裂化、加氢精制等二次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过程凝缩水,其中含有较多的硫化物、氨和酚类,一般称为含硫污水。它的排量不大,但如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炼厂排水系统,则将严重地破坏隔油池操作流程,影响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1)水蒸汽汽提法。

水蒸气汽提法就是把水蒸汽吹进水中,当污水的蒸汽压超过外界压力时,污水就开始沸腾,这样就加速了液相转入气相的过程;另一方面当水蒸气以气泡形态穿过水层时,水和气泡表面之间就形成了自由表面,这时液体就不断地向气泡内蒸发扩散。当气泡上升到液面时就开始破裂而放出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所以数量较多的水蒸气汽提扩大了水的蒸发面,强化了过程的进行。工业污水中的挥发性溶解物质如硫化氢、氨、挥发性酚等都可以用蒸汽蒸馏的方法从污水中分离出来。

(2)含酚污水的处理。

酚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有机溶剂如苯、轻油等。水和有机溶剂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利用酚在这两种液体中的溶解度不相同(酚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水大),把某种有机溶剂如苯加入酚水中,经过充分混合后,酚就会逐渐溶于苯中,再利用水和苯的比重差进行分离。因此可以利用此原理从污水中把酚提取出来。但为了获得较高的脱酚效率,需要采用对酚的分配系数高又与水互不相溶、不易乳化、损耗小、价格低廉、来源容易的有机溶剂作萃取剂。

3生物氧化法

利用大自然存在着大量依靠有机物生活的微生物来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运行费用比用化学氧化法低廉。这种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叫作生物氧化法。由于它能有效地除去污水中溶解的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所以一般炼厂都采用它作为净化低浓度含酚污水的主要方法之一。

4深度处理

炼厂污水经过隔油、浮选(一级处理)和生化处理(二级处理)等构筑物净化后,水质仍然达不到国家制定的排入地面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了防止恶化环境,消除其对水体、水生生物和人畜的危害,对某些地处水源上游和没有大量水源可作稀释水的炼厂来说,就必须对排出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亦称三级处理或抛光处理)。深度处理方法很多,但一般都由于技术比较复杂,处理成本过高,而未被生产上广泛采用,尚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目前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对彻底净化炼厂污水,使其达到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方面颇有价值。

(1)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污水中的杂质属于物理吸附。其原理是由于活性炭是松散多孔性结构的物质,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一般可达1000m2/g。在它的表面粒子上存在着剩余的吸引力而引起对污水中杂质的吸附。近几年来国内外利用活性炭吸附处理炼厂一级或二级出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合起来,可得到以下的主要试验结果:①用活性炭吸附法净化炼厂污水生化需氧量可脱除80%,出水中酚含量<0.02mg/L;②使水产生臭味的有机污染物,较其他有机污染物更容易脱除,在净化过程中它们首先被吸附掉;③在使用活性炭吸附前,污水应经过预处理,使固体悬浮物小于60mg/L,油含量达到20mg/L以下,这样可以减轻活性炭的负担,延长操作时间,减少再生频率,降低再生费用;④每公斤活性炭可吸附0.3~0.5kg以化学耗氧量衡量的有机物,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可用烘焙法再生,再生损失约为5%~10%;⑤活性炭的粒径对吸附速度影响较大,一般水处理活性炭采用8~30目较合适。

(2)臭氧氧化法。

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所以在西欧各国被广泛用于给水处理的杀菌、脱色和除臭处理。目前国内外已开始大规模地研究把臭氧氧化用于工业污水的最终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其他处理工艺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采油废水处理工艺外,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文献[1-2]指出,越来越多的膜分离技术开始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技术。膜法处理可以根据废水中油粒子的大小,合理地确定膜截留分子量。文献[3-4]指出,生物吸附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方法,具有高效、廉价的潜在优势。所谓生物吸附法就是利用某些生物体本身的化学结构及成分特性来吸附溶于水中的金属离子,再通过固液两相分离来去除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方法。

6结语

第3篇

1.1储层物性差,属中低孔、低渗-特低渗油藏。这类油藏岩石受压后,其渗透率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岩石在卸压后,渗透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能恢复到初始值。多次围压和松弛作用使渗透率不断下降,在近井地带形成压敏低渗区。因此在开发这类油藏时应特别注意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优化机杆泵设计,以避免生产压差过大产生压敏效应,从而降低采液指数。

1.2原油动力粘度大,油品性质较差。该区块单井产液低,有些生产井在停机一段时间后再启机时,发生光杆被拉弯。针对区块原油粘度高的特点,开展井筒加热降粘工艺研究。

2采油工艺设计

2.1生产压差的确定

合理的生产压差应在满足区块配产的前提下,避免形成水锥、油层出砂和油藏脱气。为提高泵效,防止原油在地层中脱气,根据地层原油饱和压力,确定井底最小流压。该块饱和压力3.32MPa,Q3块最小井底流压3.32MPa。另根据达西渗流公式,在采油指数0.0215m3/d.m.MPa,单井产能4t/d的情况下,区块生产压差为11-13MPa。

2.2下泵深度的确定

由于该区块储层物性差,压力传导慢,易在近井地带形成一个压力亏损带,结合井底最小流压及生产压差研究情况,确定区块常规井下泵深度1800-2300m,水平井下泵深度1600-1800m,单井下泵深度根据实测资料和试油情况确定,并随注水受效情况及时调整。

2.3工作制度的确定

由于该区块原油粘度较高、流动阻力大,为降低原油进泵阻力,提高抽油泵充满系数,应尽可能选择大泵径。但同时考虑到随泵挂深度加大,泵径越大,冲程损失和悬点载荷的增加幅度越大,在深抽时宜选择小泵。确定区块采用¢32mm/¢38mm泵,冲程3-5m,冲次3-6n/min。

2.4抽油杆设计

针对区块原油粘度大,流动阻力大,开展电热抽油杆加热降粘工艺研究。

2.4.1井筒流体变化分析

根据储层流体特点,预测不同产液量和不同含水时井筒流动温度剖面。Q3断块凝固点35-36度,单井日产液2t左右,含水4.9%,原油流至井口的温度在30度左右,因此该区的低产井可以采用井筒电加热工艺降低井口油流阻力。

2.4.2原油热敏性分析

由室内原油粘温曲线,可以看出温度对粘度的影响较大,在40度左右曲线出现拐点,原油粘度开始明显变大,由40度的344mpa.s升至35度的1902mpa.s。通过对区块井筒流体温度和原油热敏性分析可知,通过加热油管内的流体,可以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清防蜡的目的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上升,我国石油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采油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化学驱油、注水开发技术得到了开发与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现阶段还是比较低。因此,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重要。

1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石油行业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1.1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到70年代,经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分层采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主要成果包括实现了油田堵水、油田防砂等试验。分层采油技术的有效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分层采油,指的是有效地利用低渗透层潜力,分采自喷井,分层采油主要包括高压单管封隔器、油套管分采工艺、双管分采工艺。第二,分层测试,主要是对有杆泵抽油井实施环空测试以及对注水井的注入剖面、自喷采油井的产出剖面实施分层测试,第三,分层管理,通过在平面调整中实施注水结构,使注采系统得到完善,工程生产能力、细分注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以及控液稳产的效果。第四,分层研究,以吸水刨面、产出剖面、密闭取心等资料为根据,结合油水井并进行改造,分析剩油分布情况、开发状态与油层动用情况,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1.2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上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适合多种油藏类型、满足不同场地需要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开发与应用。主要有:首先,气顶砂岩采油技术,此种技术在大庆喇嘛甸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保障最优射孔井段、水锥与气锥保持稳定等。其次,稠油热力采油技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许多油田中,稠油热力采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以及应用,在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中完成了技术攻关。再次,潜山油藏开采技术,任丘油田中的一种典型油藏及时潜山油藏,与砂岩油藏不同的是,潜山油藏存在着是否适合开采、其大多数油气是否存在于孔隙、裂缝之中等问题。开采潜山油藏需要耐高温、大排量电潜泵技术以及完成裸眼测试。最后,断块采油技术,由于其油藏形状、油藏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断层相互分割使油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等因素,在断块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滚动勘探的方法进行注水、油层改造,才能保证产油效率及产油数量。

1.3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在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油行业的采油工程体制进行了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蒸汽吞吐接替的发展,能够扭转稠油开采过程中的被动局面。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中长期发展规划,可以处理好近期应用技术以及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采油技术进行改进。第三,采用简化地面流程、加强注水等采油工程技术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可以使单井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采油工程技术的展望

2.1对采油工程进行全面了解

第一,应对石油开采过程的规律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以此为根据采取相应的采油工程技术。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人工补充能量、保持地层压力的采油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稳产期,实现采油效果的有效提高。第三,应国际项目加强合作,了解在采油技术方面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并进行研究借鉴,使我国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发展。

2.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油工程技术的有效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的技术队伍。因此,采油企业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组建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深入挖掘人才潜力,从而实现整体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采油工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3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应在采油工程合理应用先进技术,例如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等,从而使采油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一,纳米技术,目前纳米采油工程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MD膜驱油技术正在应用。第二,微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正在进行发展的三采技术,在含水高的油田、枯竭老油田中具有比较强的活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面临着是由能源短缺问题,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合理利用采油工程技术,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晓梅,庞波,王利霞.探讨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J].石化技术,2015,01:74+95.

[2]雒斌斌,郭东,江澎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化工管理,2015,26:178.

第5篇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新能源仍无法完全取代石油、天然气的作用,因此,采油行业在我国仍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篇论文主要分析并探讨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关键词:

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上升,我国石油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采油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化学驱油、注水开发技术得到了开发与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现阶段还是比较低。因此,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重要。

1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石油行业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1.1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到70年代,经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分层采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主要成果包括实现了油田堵水、油田防砂等试验。分层采油技术的有效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分层采油,指的是有效地利用低渗透层潜力,分采自喷井,分层采油主要包括高压单管封隔器、油套管分采工艺、双管分采工艺。第二,分层测试,主要是对有杆泵抽油井实施环空测试以及对注水井的注入剖面、自喷采油井的产出剖面实施分层测试,第三,分层管理,通过在平面调整中实施注水结构,使注采系统得到完善,工程生产能力、细分注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以及控液稳产的效果。第四,分层研究,以吸水刨面、产出剖面、密闭取心等资料为根据,结合油水井并进行改造,分析剩油分布情况、开发状态与油层动用情况,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1.2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上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适合多种油藏类型、满足不同场地需要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开发与应用。主要有:首先,气顶砂岩采油技术,此种技术在大庆喇嘛甸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保障最优射孔井段、水锥与气锥保持稳定等。其次,稠油热力采油技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许多油田中,稠油热力采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以及应用,在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中完成了技术攻关。再次,潜山油藏开采技术,任丘油田中的一种典型油藏及时潜山油藏,与砂岩油藏不同的是,潜山油藏存在着是否适合开采、其大多数油气是否存在于孔隙、裂缝之中等问题。开采潜山油藏需要耐高温、大排量电潜泵技术以及完成裸眼测试。最后,断块采油技术,由于其油藏形状、油藏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断层相互分割使油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等因素,在断块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滚动勘探的方法进行注水、油层改造,才能保证产油效率及产油数量。

1.3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在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油行业的采油工程体制进行了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蒸汽吞吐接替的发展,能够扭转稠油开采过程中的被动局面。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中长期发展规划,可以处理好近期应用技术以及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采油技术进行改进。第三,采用简化地面流程、加强注水等采油工程技术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可以使单井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采油工程技术的展望

2.1对采油工程进行全面了解

第一,应对石油开采过程的规律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以此为根据采取相应的采油工程技术。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人工补充能量、保持地层压力的采油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稳产期,实现采油效果的有效提高。第三,应国际项目加强合作,了解在采油技术方面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并进行研究借鉴,使我国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发展。

2.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油工程技术的有效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的技术队伍。因此,采油企业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组建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深入挖掘人才潜力,从而实现整体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采油工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3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应在采油工程合理应用先进技术,例如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等,从而使采油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一,纳米技术,目前纳米采油工程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MD膜驱油技术正在应用。第二,微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正在进行发展的三采技术,在含水高的油田、枯竭老油田中具有比较强的活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面临着是由能源短缺问题,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合理利用采油工程技术,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刘尧 单位:冷家油田开发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晓梅,庞波,王利霞.探讨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J].石化技术,2015,01:74+95.

第6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螺杆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其在古城油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螺杆泵采油工艺简介

螺杆泵作为一种油田采输工艺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输手段,广泛应用于采油生产,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地面油气集输系统。这一切均取决于其对于输送介质物性有着优越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气液混合物的输送,能很好的解决普通容积泵所面临的气蚀、气锁、砂卡问题,达到很高的效率。

二、 螺杆泵采油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螺杆泵采油装置是由井下螺杆泵和地面驱动装置两部分组成。二者由加强级抽油杆作为绕轴,把井口驱动装置的动力通过抽油杆的旋转运动传递到井下,从而驱动螺杆泵的转子工作。螺杆泵结构如图1所示:井下螺杆泵是由一个单头转子和一个双头定子组成,在两件之间形成一个个密闭的空腔,当转子在定子内转动时,这些空腔沿轴向由吸入端向排出端方向运动,密封腔在排出端消失,同时在吸入端形成新的密封腔,其中被吸入的液体也随着运动由吸入端被推挤到排出端。最终这些封闭腔随转子旋转,从泵入口向出口方向移动,并将液体由进口端推向出口端,排入到管线,举升到地面。

三、 螺杆泵性能特点

1、螺杆泵属于容积式泵,液体沿输液元件的轴向均匀、低速流动,是螺杆泵具有独特的优点。

2、液体的种类多,粘度范围大,可抽稠油和高含蜡原油。

3、适应产量方面,从几立方米到高产的几百立方米均可顺利举升。

4、携砂能力强,衬套材料对砂粒等固体杂物有容让性,可抽含砂原油。还具备高气液比处理能力,不发生气锁。

5、运动部件少,没有阀件和复杂流道,油流扰动小,水力损失低,泵效达70%,系统效率达60%

6、流量调节容易,改变地面驱动装置的转速就可实现。

7、整套设备易损件少,井口驱动头仅有1套需的驱动头,井下设备也只有1个移动件,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

8、螺杆泵采油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扬程较低。目前,最大清水扬程仅为2600米,不能满足深井开采要求。

四、螺杆泵采油故障原因分析

应用螺杆泵采油工艺技术,目的是通过螺杆泵采油工艺解决稠油在油井井筒中的流动问题、地层疏松引起的出砂问题,自从在B125区使用螺杆采油工艺以来,这一新工艺、措施的引进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1、 井口回压高、负荷重造成烧皮带频繁、电机烧毁

原因:

a、因为混合物流体的粘度过高,根据B125区原油粘度为348~7092mPa.s,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为21.95~44.4% ,含蜡量为7.42~15.58%.原油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较高。原油在井下泵的强烈搅拌作用下,原油和水形成乳化程度很高的油包水型乳状液,乳状液的粘度随着乳化程度的升高(水滴颗粒被搅拌得很细)而大幅度提高,远远超出了螺杆泵负荷能力。

转贴于

b、驱动装置故障引起机械负荷增大,主要有中间滚轴轴承磨损造成受力不均引起负荷增大,上下两端的定位扶正滚珠轴承磨损、输入轴齿面和主锥体齿面啮合间隙过大造成受力不均引起负荷增大

c、因为原油在举升过程粘度会升高,所以一些螺杆泵井一旦回压过高则必须洗井才能恢复生产,同时地面输油管线需要扫线。因为乳状液的粘度对于温度的敏感性低,加温对于降粘效果不明显,通常将转子提出泵筒后采用反洗井。

1、 抽油杆、转子及油管脱扣

原因:

a、由于螺杆泵井采用φ25mm高强度抽油杆和φ36mm空心抽油杆,由于扭矩大,很容易造成杆断和防脱器碎裂和过载停机,断脱位置在上、中、下均有。主要是停机时因为扭力卸载,抽油杆高速反转,其反转速度远远高于正常开抽时的正转速度,此时抽油杆非常容易脱扣,甚至造成油管脱扣。

b、目前使用的油管锚为机械式座封,在座封时主要靠给油管加压使其坐封。加压使油管在井内严重弯曲,抽油杆在油管内工况恶化,坐封力不好控制,故易导致油管脱扣。

3. 驱动装置的密封性差

现有地面驱动装置密封有两处:一是减速器油封密封,二是井口盘根盒密封。尤其井口盘根密封漏油严重,因为现在采用的盘根为“O”型聚乙烯四氟,对光杆磨损较大,造成光杆外径变细,新加盘根后,光杆与盘根之间密封由于盘根的可塑性差造成间隙过大,导致从盘根处漏油。

4、 井下工况判断不精确

目前尚无有效的螺杆泵工况监测手段,对螺杆泵井的泵况诊断仅有2 种方法。一是观察运行电流,看电流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二是井口憋压测试压降,通过观察油、套压的变化,绘制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对出现的复杂情况难以准确诊断。

5、泵最佳实际排量与油井产能不匹配

五、对策

1、对反向乳化严重的油井,采用环空加破乳剂的方式生产,降低产出液粘度,并可提高螺杆泵的吸入能力。

2、采用电动潜油螺杆泵,减少由于抽油杆搅动引起的粘度增加,并可提高油井的流通面积,井下机组运转产生的热量还可加热原油降低井筒流体的入泵粘度。

3、采用传递高扭矩的抽油杆,解决抽油杆本体、连接丝扣的抗扭问题,防止抽油杆断脱。

4、用旋转式油管锚替代在用的油管锚,减小因为管、杆弯曲造成的管、杆脱扣

5、对盘根密封的泄漏一是采用高塑性盘根,二是使用带锥度的盘根盒。

6、螺杆泵系统优化设计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动力水龙头,施工工艺,应用

一、动力水龙头施工工艺的应用思路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层间改造措施增多和套管损坏现象严重,为了确保油田开发的需要,钻塞(桥塞)、套磨铣、打捞施工工序日益增多。以往实施这些工序时都是使用转盘驱动和螺杆钻具驱动,转盘安装时费时费力、不易操作、倒单根时间长,工人的劳动强度高、安全系数低、易造成工程事故;螺杆钻具施工时,存在施工扭矩小,易发生故障。

为了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采油一厂作业大队于2009年引进一套S-85动力水龙头,动力水龙头是采用顶部驱动的方式使管柱旋转的轻便动力装置。由于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简便,在小修作业井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装置能够用于套铣、磨铣、钻桥塞水泥塞、打捞等作业。它以柴油机为动力源,采用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组成闭式静液传动系统,传动效率高,转矩输出连续稳定,具有良好的现场适用性。

二、动力水龙头结构原理:

1、动力水龙头结构

动力水龙头系统由水龙头总成、气控装置、撬装装置、发动机、液压绞车组成。

2、作用原理

动力水龙头通过发动机液压传动带动液压马达,转动管柱,驱动工具达到进行钻、套、磨铣施工的目的、

3、技术规范

最大扭矩为3950Ft.lbs;最大转速150RPM;静态负荷85Tons。动力源为定量驱动的5000PSI液压马达。

三、动力水龙头的安装、操作:

(1)、下钻具探至灰面面后,加压10-20KN,两次误差不超过0.5m,起出末根油管,如果油管方入小于5米,则起出两根油管。

(2)、地面挖好循环池和沉淀池,保证井中外返灰粒不会重新被打回井筒。

(3)、用大于井筒1.5倍容积的洗井液洗井。

(4)、安装动力水龙头

①、将动力水龙头车辆停在井场合适位置,距离井口应大于15米的安全距离;

②、在井架上部拐角处固定一根5/8〃钢丝绳,用三个绳卡卡紧,钢丝绳长度以超过井架底座2米为宜;

③、将水龙头用吊车放到井口,在井口一米外固定一个地锚;

④、将动力水龙头用大钩吊起,并与井口油管连接,反扭矩杆穿在钢丝绳上,将钢丝绳固定在井口地锚上并拉紧;

⑤、在井口合适位置冲好鼠洞;

⑥、将水龙头连接油管下部接好旋塞,接好水龙带,水龙带两端装好安全绳并固定牢靠,下入井中距灰面5米以上;

(5)、开泵循环,正常后启动动力水龙头,转速正常后缓慢下放钻具,加压7-15KN,转速控制在40-60r/min之间,排量以400-500L/min为宜;

(6)、每钻进3-5米划眼一次;换接单根前循环15min以上,换接单根迅速操作平稳;

四、注意事项

(1)、循环系统出现问题需停泵处理时,应起出管柱50m,并上下活动管柱;

(2)、提升系统出现故障不能起下管柱时,必须保持正常循环将井中钻屑全部洗净;

(3)、在上提下放动力水龙头时,井口应有专人拉好液压管线和水龙带,防止挤碰将液压管线和水龙带损坏;

(4)、动力水龙头必须专人操作,禁止其他人乱动;

五、动力水龙头的施工效果

从2009年7月-2010年1月作业大队共用动力水龙头施工37口井,其中造扣打捞3口井;钻桥塞3口井;套磨铣施工7口井;钻堵剂灰塞24口井,所有施工工序均一次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典型井施工如下:

1、文13-388井,该井施工目的为注灰、挤堵。该井在钻堵剂工序施工中,由2609.15m钻至3383.60m,进尺774.45m,共历时75小时。

2、文203-58井,施工目的为打捞。该井落物为89-1射孔枪身50米,深度4131米,井斜61.7°,施工难度极大。下入母锥上动力水龙头造扣打捞,一次捞上全部落物。

3、文65-48井,施工目的为钻塞分注。该井全井为4〞套管,下入全井23/8〞非标钻杆施工,用动力水龙头顺利钻穿灰塞,达到施工目的。

六、结论与认识

从这些井施工效果看,动力水龙头与传统螺杆钻和机械钻盘施工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1、人身安全和井控安全得到保障。使用动力水龙头时,由于操作简易,不存在链条飞出等机械伤害,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作业效率高,钻堵剂时每10米纯钻进时间为10分钟;钻灰塞时每10米纯钻进时间为30分钟,比机械钻盘施工快两倍以上,比螺杆钻施工快一倍。

3、施工可靠性高,发生故障时能立刻发现并排除,在井下发生蹩钻现象时在操纵台上能及时发现压力升高,采取合理措施处理。

4、人工劳动强度低,动力水龙头在使用中倒单根时间短,在井口打好鼠洞,在鼠洞内倒单根,劳动强度明显比方钻杆小,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时效。

5、节省特车施工费用,每口井节约转送通井机和钻具特车费用4697元;安装拆卸简单,每口井比安装转盘节省8小时,以每小时定额费用300元计算,节省2400元;每口井合计节省费用7097元。

参考文献:

1、《中原油田新技术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刘一江,2000.6

2、王鸿勋,张琪:《采油工艺原理》(修订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年

第8篇

寒来暑往11载,陈*踏着两代“铁人”的闪光足迹,怀着现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豪情,以激昂的青春旋律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锻造

1994年,风华正茂的陈*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石油学校毕业,来到第*采油厂第三油矿。实习期间,他每到一处都如饥似渴的从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虚心的向老师傅请教经验,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勤学好问的小伙子。半年后,他走上了采油队技术员的岗位。这时,只有中专学历的他意识到:以现有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很难满足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于是,他立志要坚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踏上了艰辛的自学之路。多少个酷暑严寒,有他求学奔波的脚步;多少个不眠之夜,有他挑灯苦读的身影。几年时间,他就自学完了采油工程专业的所有课程,并拿到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学历。

1998年5月,他从技术员岗位调到矿工艺队工程组担任组长,主抓工程综合管理工作。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怎样才能突破工程管理工作的现有水平?他冥思苦想,查资料、跑现场、定方案、想对策,力求精益求精。一上任,他就来了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烧得比一把旺。首先,他从狠抓小队资料录取管理工作着手,在“严、细、准”上下功夫。他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资料抽检,做到落实到位、奖罚到位,一视同仁,使全矿资料录取工作向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其次,他组织全矿资料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以竞赛的形式组织考试,奖优罚劣,增强了资料员的自身素质。再次,他狠抓泵况管理工作,通过坚持“两项制度,一个模拟,一个考核”的实施,充分发挥泵况控制图在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为提高工作质量,他结合厂下达的指标考核细则,有建树的提出应依据各队不同情况机动灵活地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奖罚分明,有效促进了全矿泵况图指标的提高,并始终处于全厂较高水平。

作为一名油田科技人员,他担负着分析油田开发形势、组织协调全矿工程日常管理、油井措施的优选、撰写采油工程工作总结等多项工作,任务繁重、要求严格、综合性强。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他经常加班加点,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白天组织技术人员上井落实产量、含水、泵况等资料,晚上把各种资料带回家,连夜整理分析,逐井制定科学有效的调整措施。2001年,二次加密油井6-1-6392井,投产后日产液量4吨,日产油1吨,有效厚度仅1.9米,挖潜余地很小。但他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该井靠近断层,油层动用程度较低,依然存在潜力。他建议实施三段压裂,取得了连续四个月平均日增油8.9吨的好效果。

挑战

2001年,矿领导又把油井作业施工现场监督的重担交给了他,事业的砝码更重了。面对考验,他没有退缩,而是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为尽快熟悉业务,他自学了《井下作业监督》、《井下工具使用》等10多本专业书籍,很快掌握了检换泵、补孔、堵水等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并能够灵活应用,为搞好油井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针对全矿油井检泵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难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志要攻克油井“两率”渐高这一技术难关。为此,他把提高作业施工质量作为突破口,坚持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放弃了许多个节假日。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为避免作业队抢进度轻质量,他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始终监守在工作岗位上。有时,为摸清返工井的真正原因,他盯在施工现场彻夜不归。一次,连续几天的蹲点让他的老胃病又犯了,胃连续的抽搐让他大口地吐着酸水,在场的作业人员实在看不下去让他回去休息,可他却摇摇头说还能坚持。仅2002年,他就深入各类施工现场470多井次,放弃公休日60多个,为及时恢复泵况变差油井产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严格按照返工井施工费用扣罚规定,搞好每月施工井的验收工作,精打细算,不多验一道工序,不多花一分钱,当年扣回返工费用97.85万元,为矿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支出。

总结以往的经验,他提出了施工井现场监督“三到位、四把关、五到现场”的管理方法,还创立了非量油周期憋泵制度,使施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矿地区油井“两率”形势不断趋于好转。2004年,油井检泵率控制在38.0%,综合返工率控制在11.6%以内,分别优于厂规划指标4.0和6.4个百分点。

在搞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针对现场发现的实际难题,不断总结管理新经验、新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撰写的成果、论文在省、公司及厂取得较好成绩。几年来,他共有19篇成果获得厂级三等奖以上的荣誉,其中取得质量成果省级二等奖2项,公司级三等奖2项,厂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现代化成果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五小成果厂级二等奖1项;厂级技术革新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厂级技术创新三等奖1项;2篇科技论文分别荣获厂级一、二等奖。2003年,他被授予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

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两侧的砝码肯定不会相同,但陈*宁愿向事业这边倾斜。2004年6月,他的爱人因剖腹产住进了医院,他仅在病床前陪护了三天,就因为要做半年工作总结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深深知道:月子里的妻子是多么的需要他,可岗位却更需要他呀!没有办法,他只好把年迈的岳母接到家中,照顾虚弱的妻子和嘤嘤待乳的女儿。他又何尝不想多照顾一下妻子,多亲一下孩子。他早年丧母,一直把岳母当作亲生母亲看待,看着岳母累弯的脊背,他的心里一阵阵的愧疚,一阵阵的酸楚,而他只能期盼妻子早日康复并得到她的理解和原谅。

超越

2004年8月,工艺队原队长调离岗位,矿领导经慎重考虑、研究决定将陈*调整到代队长的岗位上,负责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矿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坚定的说:“既然领导信任我,把这面大旗交给我,我就一定要把他扛好,而且要举得更高!”他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从此,他给自己拟订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把队伍带出个样子,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放心。

从技术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那段时间,去先进单位取经成了他业余时间的主要工作。经验丰富了,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深知:建设强有力的员工队伍离不开一个思想过硬,组织得当,团结协作的班子做保障。因此,他注重加强与班子成员的配合,遇事共同商量,不独断专行,精诚合作,团结一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共同搞好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方法上,他大胆改革,创新思维,勇于实践。一方面,在技术干部中加大岗位交流、业务互融力度,将工艺队计算机操作人员与动态管理人员岗位互融,加大计算机应用的同时,把动态分析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紧密结合,使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他按照厂“建设学习型采油厂、培育知识型员工”的要求,立足本队实际,不断加大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图书角、岗位练兵室,为全面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2004年,不仅他本人被评为厂读书自学成才者,还有12名员工成为厂读书自学积极分子典型,工艺队也荣获了厂读书自学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搞好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方面,他充分利用厂、矿配备的活动阵地,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采取打扑克、下象棋、举办乒乓球友谊赛等形式,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全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队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

第9篇

[论文摘要]: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引起了微生物学界、石油工业界、石油地质界和地球化学界等相关学科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详细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明确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机理,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微生物原油采收率技术(microbial enhananced oil recovery,MEOR)

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益活动,微生物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作用于油藏残余油,并对原油/岩石/水界面性质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增加低渗透带的渗透率,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注入的微生物菌种能否在地层条件下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质及液固界面性质。与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地层和环境等优点。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

1926年,美国科学家Mr.Beckman提出了细菌采油的设想。1946年Zobeu研究了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从砂体中释放原油的机理,获得微生物采油第一专利。I.D.shtum(前苏联)及其它国家等学者也分别作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奠定了微生物采油的基础。美国的Coty等人首次进行了微生物采油的矿物试验。马来西亚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Bokor油田做先导性矿物试验,采油量增加了47%。2002年至2003年,我国张卫艳等在文明寨油田进行了微生物矿场应用,累计增产原油1695t,累计少产水1943t,有效期达10个月。

美国和俄罗斯在微生物驱油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有1000多口井正在利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增加油田产量,微生物采油项目在降低产水量和增加采油量方面取得了成功。1985年至1994年,俄罗斯在鞑靼、西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油田激活本源微生物,共增产原油13.49x10t,产量增加了10~46%。1988年至1996年,俄罗斯在11个油田44

个注水井组应用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共增产21x10t。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对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研究,但发展缓慢。80年代末,大庆油田率先进行了两口井的微生物地下发酵试验(30℃)。大港、胜利、长庆、辽河、新疆等油田与美国Micro~Bac公司合作,分别进行了单井吞吐试验。1994年开始,大港油田与南开大学合作,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采油微生物,该微生物以原油和无机盐为营养,具有降低蜡质和胶质含量功能,并在菌种选育与评价、菌剂产品的生产、矿场应用设计施工与检测等诸方面取得了成绩。1996年以来,吉林油田与13本石油公司合作,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扶余油田东189站的29口井进行的吞吐试验,21口井见效,见效率达70%。2000年底,大庆油田采油厂引进了美国NPC公司的耐高温菌种,在Y一16井组进行了耐高温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收率达43.41%,增加可采储量1.81×10t,施工后当年增油615.5t。胜利油田罗801区块外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2.66%。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在大庆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不同性质的化学剂,现以大庆油田为例。当大量化学剂进入油藏后,将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微生物采油过程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化学剂既可引起微生物生存环境(渗透压、氧化还原电位、pH值)的改变,又可直接改变生物的生理(呼吸作用、蛋白质、核酸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以及影响微生物细胞壁的功能,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降低采收率。

(二)微生物驱油机理

因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除了具有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外,微生物生命活动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机理。虽然目前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仍然无法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各个细节进行量化描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油乳化机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及其它有机溶剂,能降低岩石一油一水系统的界面张力,形成油一水乳状液(水包油),并可以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降低原油相对渗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动原油随注入水一起流动[1引。有机酸能溶解岩石基质,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并与钙质岩石产生二氧化碳,提高渗透率。其它溶剂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微生物调剖增油机理。微生物代谢生成的生物聚合物与菌体一起形成微生物堵塞,堵塞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扫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观和微观的调剖作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封堵,改变水的流向,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在较大多孔隙中,微生物易增殖,生长繁殖的菌体和代谢物与重金属形成沉淀物,具有高效堵塞作用。

3.生物气增油机理。代谢产生的CO、CO2、Nz、H、CH和C3H等气体,可以提高地层压力,并有效地融入原油中,形成气泡膜,降低原油粘度,并使原油膨胀,带动原油流动,还可以溶解岩石,挤出原油,提高渗透率。

4.中间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间代谢产物如酶等,可以将石油中长链饱和烃分解为短链烃,降低原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蜡,减少石蜡沉积,增加原油的流动性。脱硫脱氮细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脱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5.界面效应。微生物粘附到岩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积膜,改善岩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质,使岩石表面附着的油膜更容易脱落,并有利于细菌在孔隙中成活与延伸,扩大驱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三)理论研究

1.国内外的数学模型。20世界80年代末,国外的Islam、Zhang和Chang等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数学模型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Zhang模型优于Islam模型在于可描述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却难于现场模拟。Chang模型是三维三相五组分,能描述微生物在地层中的行为,不能描述在油藏中的增产机理。

2.物理模拟。物理模拟研究基本上是应用化学驱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过程。微生物驱油模型的核心是岩心管部分,其长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应建立大型岩心模型,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便于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驱油效果。通过物理模拟研究微生物驱油法,可获得微生物在岩心中的推进速度及浓度变化,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等信息。

(四)源微生物的采油工艺

国内油田(大庆等)已进人高含水开发期,是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还是采用外源微生物驱油,要根据具体油藏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若具体油藏中内存在有益微生物驱油的微生物群落,宜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工艺,这是目前国内致力于运用最新微生物采油技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油田中,特别是大庆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对大多数的油藏都能充分发挥微生物采油的优势。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现场试验工艺及物理模拟实验的局限性。外源菌种的选育和评价指标、特性,微生物的研究、菌液的生产和矿场试验等方面还需深化。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汽窜 机理分析 防治措施 锦607块

前言

锦607块自2001年开发以来,随着井网的加密调整,汽窜现象越来越重,2001年―2013年共发生汽窜621对次,影响产量42988t,区块126口井中有95%以上的油井有汽窜历史,汽窜不仅造成本井油层加热严重不均,导致蒸汽波及体积小,热效率低,而且对邻井的正常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防治汽窜成为锦607块的重要课题。

一、锦607块汽窜成因分析

1.井距较小

2013年,锦607块随着新井的大规模部署,加大了区块的井网密度,在油层发育较好的东北部,个别井井距只有70―80米,有95%的油井发生汽窜,汽窜成为区块开发的突出问题。

2.储层特征

锦607块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以薄互层状油层为主,纵向上隔层较为发育,层间矛盾较为突出。注汽时油层吸气能力差异大,使注入蒸汽易沿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突进,从而造成汽窜。

3.所采层位比较集中

在2013年,锦607块126口井中有73口井采于2油层和兴1油层,其中31口井为于2油层和兴1油层合采,注汽时,同层邻井易产生汽窜。

4.注汽压力高

锦607块蒸汽吞吐时,由于注汽压力高(15MPa以上),使地层产生微裂缝,很容易使注入蒸汽沿裂缝发生汽窜。

二、汽窜产生的危害

1.油井产量突降〔1〕;

2.注汽量散失,加热体积减小,吞吐效果变差;

3.液量激增,温度升高,易造成地层出砂,卡泵;

4.蒸汽单方向突进,储层动用不均;

三、造成汽窜的因素

1.油藏因素

汽窜易发生于高渗透、高孔隙、连通性较好的储层段,锦607块油藏多套层系合采,储层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使注入蒸汽易沿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突进,从而造成指状汽窜〔2〕。

2.注汽轮次

锦607块油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及吞吐半径的增大,在井距较小的情况下,多个周期后,井与井之间形成热水通道,发生汽窜。

四、目前防治汽窜的措施及效果

1.多井整体同注同采

1.1技术原理

在锦607块选择油层连通性好且开采相同层位的部分油井,进行同注同采,利用注汽压力相互封堵汽窜通道,以减少汽窜发生,从而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1.1.1以分注Ⅱ型管柱配合同注同采

技术原理:管柱在初始状态下,下部注汽通道关闭,上部通道开启,蒸汽通过上部注汽通道注入地层,待上部达到预定注汽量后,投入钢球,在主线上封闭注汽通道,实现上部注汽单元的关闭和下部注汽单元的开启,完成下部单元的注汽过程。

适用条件:井下套管完好,可实现分注,整个开发目的层上部为新投入开发目的层。

1.1.2以投球选注配合同注同采

技术原理:在注汽过程中,向井内投入一定数量合金球,在蒸汽的推动下优先进入高渗透层段,强迫低渗透层段吸汽。

适用条件:套管有变形无法分注的井

1.2实施效果

2013年,对区块内受边底水影响较少、地层压力低、油层亏空较为严重的油井,应用恒量配汽器、分注Ⅱ型管柱技术,实施同注同采,防止了油井的汽窜,全年实施8对次,有11口油井周期产油均高于上周期,累计比上周期增油1156吨。

2.化学封窜

2.1工艺原理

利用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层,以有机物为载体,在地层内形成交联,无机及有机固体颗粒作为骨架材料,防止颗粒运移;同时通过颗粒在地层中封堵高渗透层和高出水层通道,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增加低渗透层的吸汽量,使油层在纵向或平面上动用程度均匀〔3〕。

2.1.1常规高温调剖技术。高温凝胶添加耐温无机颗粒,这种堵剂封堵效果较好,能够进入到油层深部,对于汽窜程度较低的油井可采用,用来调整吸气剖面会取得较好效果。

2.1.2可逆凝胶调剖技术,可逆凝胶堵剂,热敏水溶性凝胶的水溶液随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可以数次经过生成凝胶和溶解的可逆过程,这一特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封堵作用,对油层不会产生伤害。

根据油井汽窜程度、油井动态,静态分析,确定化学调剖的种类和合理的封堵半径和药剂用量。

2.2实施效果

2013年在锦607块实施化学封窜16井次,见效15井次,减少汽窜8井次,防窜增油2522t,其中见效增油7井次,累计增油1924t,取得了很好效果。

3.加大注汽量,汽窜井停井

2013年,对锦607块东部的易窜部位锦607-54-新60及锦607-56-66井组进行了汽窜井加大注汽量及受窜井停井实验,将锦607-54-新60井、锦607-56-66井注汽量由2350吨增加到4000吨,注汽强度由156吨/天增加到272吨/天,将两井组有汽窜历史的6口油井停井。从周期生产效果来看,两个井组共7口油井,平均单井本周期延长90天,产油上升了583吨,油汽比上升0.093,7口井周

期共增油4081吨。效果比较好。

4.减少层间的干扰,换层开采

锦607块油井的所采层位比较集中,同层位之间汽窜井次频繁发生,2006年在部署新井的过程中,采取了换层开采的方式,使得大部分新井均以于1油层组为目前主要开采层系,达到了防止汽窜的目的。

五、结论

1.首先考虑多井整体吞吐防窜技术,并对汽窜井采取关井措施,同时考虑注汽井和汽窜井,使注入的热能在地层中与油层充分传递,最终提高蒸汽的热能利用率。

2.在不满足多井整体吞吐的情况下,从注汽井方面考虑防窜措施,如调剖防窜、分层注汽防窜和降速注汽防窜,从注汽的源头入手,达到有效防止汽窜的目的。

3.在无法实施以上防窜措施或已发生汽窜的情况下,可采取关闭邻井注汽,减少汽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姚远勤. 稠油热采技术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 张勇,孙玉环. 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探.特种油气藏,2002,9(6)

[3] 罗英俊,等.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788-792

作者简介:

姓名:徐立清

职称:工程师

第11篇

一、把专业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做细、做严,使之成为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主心骨。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取得高质量教学的效果实施相应的管理。本学年在教务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52名,其中专业教研室29人,课程涉及采油、采气、仪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机械基础、制图、管焊、电工等多学科,新教师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的周课时达到20节,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培训教学协调难度大。我是油气开采专业的老教师了,熟悉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学过程,也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对专业室教学管理上,我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力争用人性化的理念、负责的意识、以身作责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从严要求,从大局出发,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间,准确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以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平时主动和年轻教师交流,解决年轻教师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把工作做细做活。

二.倡导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风,使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研活动是教务部的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我积极与教务部部长商讨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室的专题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们针对一个专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师渐渐成熟,他们主动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渐渐增强。教研活动也锻炼了一大批老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真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地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也非常乐意接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三.有序组织学生论文指导审查工作,使之成为宣传中心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

六月到七月我组织油气开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师对开采06班、地质06、钻井06班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审查,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指导了2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组织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离开,不能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老师在网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派教师到现场亲自收取论文,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老师们圆满完成230人的论文指导与审查工作,按时把质量上乘的论文提交到石油大学,为中心的势力和教学水平做了很好的宣传。

四.积极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把课堂当作超越自我的平台。

今年我承担完成的培训与教学任务有:

1.完成采油高级工培训班采油知识与技能培训7天,完成学时49个;

2.承担《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课程的函授教学,完成课时50个。

3.在西南石油学院承担大学生采油采气培训任务,连续6周,每周6天课,历时42天,完成学时288个。

4.假期承担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跟踪、现场考察指导、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交流的组织工作等,历时21天。

我认为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潜心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看重教学过程,备好课、上好课是我的追求。为此,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竭力寻找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把课堂教学当作展示自我才华、超越自我的平台。

五.静下心搞教学研究工作,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今年我参与了两项比较大的教学研究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心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开发申报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组织三位老师完成编辑工作。

2.参与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四位老师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争取明年初出版。

六.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自己职业道德熏陶的信念。

半年来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结,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对工作努力坚持“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态度,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动承担,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对拿不准的事情,我请教领导,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我自觉服从,不折不扣执行,认认真真完成。

作为教学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待人”的原则,勇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有大局意识,有团结心胸,有责任心的人。

在具体工作上,我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余部长、栾书记和王部长的工作,主动沟通,积极协商,勇于承担,保证教务部工作稳定,人员团结,管理工作有序和谐。

第12篇

一、把专业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做细、做严,使之成为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主心骨。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取得高质量教学的效果实施相应的管理。本学年在教务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52名,其中专业教研室29人,课程涉及采油、采气、仪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机械基础、制图、管焊、电工等多学科,新教师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的周课时达到20节,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培训教学协调难度大。我是油气开采专业的老教师了,熟悉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学过程,也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对专业室教学管理上,我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力争用人性化的理念、负责的意识、以身作责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从严要求,从大局出发,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间,准确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以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平时主动和年轻教师交流,解决年轻教师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把工作做细做活。

二.倡导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风,使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研活动是教务部的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我积极与教务部部长商讨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室的专题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们针对一个专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师渐渐成熟,他们主动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渐渐增强。教研活动也锻炼了一大批老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真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地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也非常乐意接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三.有序组织学生论文指导审查工作,使之成为宣传中心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

六月到七月我组织油气开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师对开采06班、地质06、钻井06班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审查,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指导了2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组织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离开,不能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老师在网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派教师到现场亲自收取论文,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老师们圆满完成230人的论文指导与审查工作,按时把质量上乘的论文提交到石油大学,为中心的势力和教学水平做了很好的宣传。

四.积极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把课堂当作超越自我的平台。

今年我承担完成的培训与教学任务有:

1.完成采油高级工培训班采油知识与技能培训7天,完成学时49个;

2.承担《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课程的函授教学,完成课时50个。

3.在西南石油学院承担大学生采油采气培训任务,连续6周,每周6天课,历时42天,完成学时288个。

4.假期承担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跟踪、现场考察指导、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交流的组织工作等,历时21天。

我认为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潜心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看重教学过程,备好课、上好课是我的追求。为此,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竭力寻找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把课堂教学当作展示自我才华、超越自我的平台。

五.静下心搞教学研究工作,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今年我参与了两项比较大的教学研究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心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开发申报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组织三位老师完成编辑工作。

2.参与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四位老师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争取明年初出版。

六.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自己职业道德熏陶的信念。

半年来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结,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对工作努力坚持“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态度,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动承担,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对拿不准的事情,我请教领导,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我自觉服从,不折不扣执行,认认真真完成。

作为教学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待人”的原则,勇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有大局意识,有团结心胸,有责任心的人。

在具体工作上,我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余部长、栾书记和王部长的工作,主动沟通,积极协商,勇于承担,保证教务部工作稳定,人员团结,管理工作有序和谐。

第13篇

一、课题的意义。

抽油机的产生和使用由来已久,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应用最早,普及最广的属常规型游梁式抽油机,早在140年前就诞生了,至今在世界各产油国中仍占绝对优势。其结构简单、可靠耐用、易损件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维护费用低,使其经久不衰。然而,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要求抽油机具有长冲程、大负载、能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等性能特点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油田开发的需要。

游梁式抽油机井数量多,其工作性能,特别是节能性能直接影响采油成本。在采油成本中,抽油机电费占30%左右,年耗电量占油田总耗电量的20%——30%,为油田电耗的第2位,仅次于注水。游梁式抽油机抽油系统的总效率在国内一般地区平均只有12%——23%,先进地区至今也不到30%,可见降低抽油系统高能耗的迫切程度与难度。

自动调节平衡式抽油机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节能特性,具有平衡效果好、光杆最大载荷减小、节能效果好等特点。与同级常规抽油机相比,所配备电动机功率可小20%;以相同挂泵深度条件下油井每度电的出油量相比,比常规抽油机节约能耗35%左右。美国前置型抽油机比常规型抽油机节能31.9%~39.60%,我国该型机比常规型抽油机节能34.9%。因此,完善和发展游梁式抽油机设计理论,研制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型游梁式抽油机对于抽油机井节能降耗、提高举升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极大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方向。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与应用抽油机已有100多年历史。在百余年的采油实践中,抽油机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抽油机技术发展较快,先后研发了多种新型抽油机。抽油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世界上生产抽油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和罗马尼亚等。美国石油学会APISpec11E《抽油机规范》中规定,抽油机共有77中规格。美国Lufkin公司生产B,C,M,A等四种系列抽油机:B系列游梁平衡抽油机8种规格;C系列曲柄平衡抽油机64种规格;M系列前置式抽油机46种规格;A系列前置式气动平衡抽油机26种规格。

俄罗斯生产13种规格游梁抽油机。法国Mape公司生产12种规格曲柄平衡游梁抽油机以及立式斜井抽油机和液缸型抽油机。加拿大生产液、电、气组合一体式HEP抽油机。罗马尼亚按美国API标准生产51种规格的游梁抽油机,35种规格的前置式抽油机及前置式气动平衡抽油机。目前,世界上抽油机最大下泵深度为4530m.,在美国Reno油田使用。俄罗斯抽油机最大下泵深度为4000m。全世界生产抽油装置的公司有300多家,其中生产抽油机的有150多家。国内在抽油机先进技术研究方面,新油田基本与国际接轨;在先进技术推广、大面积使用方面,国内则比国外发达国家落后。

尤其是老油田使用的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若用技术先进的抽油机代替,投入成本太高,回收成本周期过长,从而影响力新式抽油机的推广使用,因此各油田还是以游梁式抽油机为主。为了节能增效,各油田及研究单位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国内外各油田使用的抽油机有很多种,总体上可分为:游梁式、无梁式。

1、游梁式抽油机,

(1)常规游梁式抽油机是油田使用历史最悠久,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抽油机。

该机采用具有对称循环四杆机构或近似对称循环四杆机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操作维护方便,但长冲程时平衡效果差,效率低,能耗大,不符合节能要求基本停止了生产。

(2)异相型游梁抽油机是近30余年来改造成功的一种性能较好的抽油机。

与常规游梁抽油机相比有两点改进:其一是将减速箱背离支架后移,增大了减速箱输出轴中心和游梁摆动中心之间水平距离,形成较大极位夹角;其二是平衡块重心与曲柄轴中心连线和曲柄销中心与曲柄轴中心连线之间构成夹角。其所需电动机功率小,在一定条件下有节能效果。

(3)前置型游梁抽油机其悬点载荷较低,抽油机承载状况较合理,运行平稳。

减速箱齿轮基本无反向负荷,连杆、游梁不易疲劳损坏,机械磨损小,噪声比常规式抽油机低,整机寿命长。前置式抽油机可配置较小功率的电动机,节能效果显著。与常规式抽油机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节省钢材的优点。

(4)气动平衡游梁抽油机,这种抽油机实际上是前置式抽油机的变型。

其不同之处是不用平衡重来实现平衡而是利用气缸内气体压力产生的推力来实现平衡。优点是无笨重的平衡块,总机重量减轻约1∕3,用调整气包内压力实现平衡的调节工作,调整平衡时不用停机,操作十分方便,而且有利于减小减速箱的负扭矩平衡效果好。缺点是气缸加工费用高。

(5)斜直井游梁抽油机,一般采用常规型或前置型游梁抽油机的基本零部件。

为了满足井眼中心线倾斜的需要,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改造。当井斜不大于10°时,可直接将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底盘倾斜安装或将支架后大腿加长,以保证驴头切点运动轨迹与井眼中心线重合。当井斜大于10°~45°时,则采用前置式游梁抽油机基本部件,加大驴头弧面长度,连杆改为可调式,根据井斜大小调整连杆长度,使驴头切点运动轨迹与井眼中心线重合。

此外,还有很多新型游梁式抽油机,例如两级平衡游梁抽油机、异型游梁式抽油机、调径变矩游梁平衡抽油机、悬挂偏置游梁平衡抽油机、活动式抽油机、低矮型游梁抽油机、双驴头节能型抽油机、双井大塔轮游梁式抽油机、游梁式链轮抽油机、拖车式抽油机、双游梁式抽油机、Lufkin斜井抽油机、椭圆齿轮减速器抽油机等。

2、无梁式抽油机。

(1)链条抽油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结构独特的无游梁抽油机。

具有惯性载荷小、冲程长度大、重量轻、节省电能等优点,已在许多油田使用。工作时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和减速箱驱动主动链轮旋转,使垂直布置的环形轨迹链条在主被动链轮间运转;轨迹链条则通过特殊链节上主轴销和滑块带动往返架顺着机架上的轨道作往复匀速直线运动。链条抽油机采用气动平衡法,抽油机在作往复运动时,电动机的负载就比较均匀。

(2)皮带抽油机。

近年来,在链条抽油机的基础上,胜利油田与美国EVI—高原泵公司合作,改进设计成功ROTAFLEX抽油机。它主要是用高强度皮带代替钢丝绳。它克服了链条抽油机大部分的不足,运行平稳,使用寿命长,性能好。

(3)液压抽油机的研制。

美、苏等国始于40年代,50年代末期我国也曾进行过研制和实验,但由于制作工艺较复杂,液压元件可靠性差和效率不高等原因,发展较缓慢。近年来,由于制作工艺及液压元件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采油工艺的需要,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具有无级调节冲程长度、冲次,悬点振动载荷小,控制灵活、方便等优点,可以适应不同的油井状态。主要由液压驱动系统、平衡系统等组成。

(4)直线电动机抽油机是国内20世纪末开始研制,21世纪初试验成功的一种全新抽油机。

它打破了抽油机利用电能转换为旋转运动,再经过机械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的模式,而是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简化了机械传动过程,有效提高了效率。采用变频技术实现无级调整冲数,利用无触点限位控制器实现无级调整冲程,使得抽油机运动规律能够满足采油工艺的要求。由于不使用四连杆机构,克服了游梁抽油机加大冲程,减速箱扭矩增加,四连杆尺寸加大,引起抽油机外形尺寸和总机重量都迅速增加,直线电动机抽油机加大冲程只需加高机架,抽油机外形尺寸和总机重量都增加的很少。

采用天平式平衡,平衡效果好,每个冲程绝大部分时间是匀速运动,加速度小,惯性载荷小又可以进一步节能。初步测试结果节能可达50%左右。由此可见,这种抽油机的结构机理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抽油机性能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节能效果显著,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选用了变频技术,整机造价也不超过常规游梁抽油机。功能独特,能适应恶劣环境,全天候连续运转,特别是实现了无级调整冲程、冲数,为智能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抽油机。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抽油机,典型的如曲柄连杆式无游梁抽油机、气驱动平衡抽油机、柔性杆传动抽油机、滚筒式长冲程抽油机、滚筒式无连杆抽油机、天车平衡抽油机、数控式抽油机、内燃式抽油机、卧式无游梁抽油机、摆动平衡抽油机、双泵无游梁式抽油机、双井游动滑车式抽油机等。

迄今为止,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仍然是油田采油作业的主要装置,其数量占抽油机总数的1/2以上,但油井长期开发导致地层发生变化,是原来处于平衡转台的抽油机处于非平衡装状态下,国内抽油机调节平衡主要由两种方法:一是由人力来调节抽油机自身的游梁平衡重或者移动曲柄滑块二是当抽油机自身的平衡配重也不能够继续调节抽油机平衡时,二是当抽油机自身的平衡配重也不能够继续调节抽油机平衡时,通过在抽油机上安装平衡调节装置来继续调节,而经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平衡调节装置都仅仅是在抽油机上安装机械部件来实现的。

三、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本次设计主要是设计可自动调剂平衡的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使其结构合理,节能高效。主要内容包括:

(1)原理方案设计(总体尺寸,四杆机构)。

(2)运动分析(计算位移、速度、加速度)。

(3)动力分析及平衡计算。

(4)主要部件结构设计、计算。

(5)比较其优缺点。

(6)绘制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计3张0#图。

(7)完成外文翻译一份(15000外文字符)。

四、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骤。

本次设计的内容为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可自动调节平衡):

(1)认真查阅、收集资料,做到深刻的理解本次论文所要设计的内容。

(2)首先了解游梁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分析目前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缺点,提出自动调节平衡的方案。

(3)对抽油机设计做出整体安排。

(4)使用的方法是平衡判断方法,主要有电流法,扭矩法,功率法。

(5)进行机械系统设计。

(6)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五、阶段进度计划。

这次毕业设计的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结合导师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以下设计进度:

第一阶段:1周——3周熟悉论文题目,查找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翻译。

第二阶段:4周——10周推导运动学方程,设计传动系统结构、抽油机结构各零部件结构及研究连杆机构的优化方案。

第三阶段:11周——14周绘制图纸,撰写论文。

第四阶段:15周——16周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1]张学鲁.游梁式抽油机技术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

[2]黄世清,周传喜.竖游梁塔架式抽油机的运动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9,

(1):155-157.

[3]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张自学,兆文清,王钢.国内外新型抽油机[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55-59.

[5]崔旭明,高桐,闵志缤,陈平,雪松.基于结构优化和复合平衡的常规游梁抽

油机节能改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9,32(5):118-120.

[6]张晓玲,于海迎.抽油机的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9(2):4-6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空心抽油杆,稠油掺稀,断裂,分析

吐哈深层稠油主要集中在吐玉克油区,埋深达3000米。该油区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高非烃含量、中含蜡量“四高一中”的特点。 属于不易开采的深层稠油油田,被公认为世界级开发难题。通过空心抽油杆掺稀降粘工艺在该油区的应用,既破解了世界稠油开发难题,也填补了中国石油开发空白。

这项工艺技术在吐哈油田全面推广运用后,稠油开采效益非常显著。但由于空心杆内壁接蜡、空心杆断脱、稠油上返和卡泵等原因造成的修井作业达到了238井次,其中由于空心杆发生断杆事故引起的修井作业为59井次,断杆比例达到了50%,严重的影响原油上产。

2 断杆情况统计

吐玉克油区已使用空心抽油杆118套,累计使用空心抽油杆177井次。由于各种原因已修井作业238井次,其中空心抽油杆断裂的原因引起修井作业的有59井次。针对发生断杆事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统计,以便找出规律。

2.1 空心杆断裂部位统计:

2.2、空心杆断裂规格统计

2.3 空心杆断裂井深统计

2.4 小结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得出:①抽油杆:断杆部位集中在离端部350mm以内(主要是焊缝及热影响区处);②抽油杆柱:断杆位置集中在500m-1500m之间(主要是φ36空心杆处)。

3 断裂综合原因分析

对以上空心抽油杆的断裂,首先进行厂内控制检验,随意抽取空心抽油杆六根,其中两根焊接后未回火、两根焊接后回火和两根已抛丸处理,来进行硬度、拉伸和金相分析。通过试验数据证明厂内控制质量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结合厂内控制检验分析和相关技术研究,可以得出影响空心抽油杆断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国内厚壁小直径无缝钢管冷拔加工技术水平限制,原材料存在缺陷。

国内小直径无缝钢管冷拔加工技术水平决定原材料难免存在微观缺陷,特别对于厚壁管,探伤存在盲区,原始微观缺陷在使用中发生快速扩展,导致早期疲劳断裂。如YD204-32井就属于这种情况。

YD204-32井断杆情况如下图:

从这个断口来看:断口特征表现出无颈缩、脆性撕裂、断面呈椭圆形状等现象。这说明杆体的弯曲疲劳裂纹(锯齿区)先从疲劳源开始,逐步向两边扩展,当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瞬间发生最后断杆,所以在瞬时断裂区呈撕裂形状。

3.2 抽油杆杆柱组合设计不合理

由于杆柱设计不当,使杆柱实际应力超过其使用极限应力,导致局部杆超载断裂,或在设计中加重杆过少,使下部小规格抽油杆在下行程中承受压应力,变形后产生弯曲应力而断裂。如YD204-22、YD4-1井就属于这种情况,见表1。

表1 YD204-22、YD4-1井的应力范围比的计算结果如下表:

井号

日产液(m3/d)

含水(%)

杆柱组合/应力范围比(%)

42*6.5

36*6.5

36*6

34*5.5

19

YD204-22

9.64

5

287/98

885/86

1028/113

600/85

YD4-1

6.25

50

373/99

405/103

360/95

1162/89

800/76

3.3 油管管柱组合设计不合理

采用φ89mm+φ73mm组合油管,油管内径为φ76mm+φ62mm组合,抽油杆工作空间小,在下冲程中由于稠油阻力大,致使抽油杆发生弯曲,应力增大,造成空心抽油杆断脱或断裂。如YD204-15、YD204-24及YD204-22井空心抽油杆断脱属于这种情况。

原油气合作开发公司采用φ89mm+φ73mm组合油管的5口井已全部更换为φ89mm的单一油管,目前没有发生断杆。

3.4 焊接和回火质量不能保证,焊缝及热影响区成为薄弱环节

焊接过程发生影响质量的因素有:

1)焊接平面清洗不干净,有杂物,导致焊接不完全;

2)焊接平面端面垂直度不符合标准要求,导致焊接传热速率不一致;

3)焊接处同轴度偏差,导致焊接处应力集中;

4)对焊缝的热处理温度波动大,硬度起伏大,强度存在薄弱环节。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成为最易破坏的环节。

3.5 运输和现场操作不当导致抽油杆损伤

1)运输过程中的碰伤及现场操作的机械损伤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2)抽油杆下井速度过快造成局部弯曲,产生弯曲应力;

3)受地面掺稀管线损坏、掺稀泵气锁、掺稀泵排量不均匀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掺稀不正常,空心杆因稠油上返被强行拉断。

3.6 其它方面的原因

1)杆头接箍热处理不合格,硬度差别大,在焊接过程中翻边大小差别大,热量不均匀,造成焊接缺陷。

2)井下井况复杂,腐蚀和超载荷现象也是造成断杆的原因之一。

4 结语

空心抽油杆的断裂不要盲目的追究制造商的责任,由于国内焊接技术水平、焊缝热影响区的处理方法和井况复杂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空心抽油杆的断裂。在预防方面,应多加强工艺管柱中性点位置分析、现场探伤技术攻关、现场操作规范和现场管理。

参考文献

[1] 万仁溥. 采油工程手册.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8

[2] 吴则中. 抽油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第15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石油工程;应用

一、关于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构建分析

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在石油工程领域中取得了广泛性应用,其中涉及到高层管理决策、采油工程、油井处理及钻井油藏等相关内容,可有效解决石油工程开展期间存在不足之处,具体可将石油工程面临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数据型问题。主要包括地震数据检测、钻孔曲线测量及油藏特征分析等方面内容,需得出准确性数据信息便于为其他工作开展提供切实可行参考依据[1];第二,优化型问题。具体是指通过地面设备的合理优化来大大提高石油产量;第三,公式型问题。主要包括鉴定识别、测井数据介绍及提高采收率等内容;第四,知识融合型问题。需要选出较为合理恰当实践应用手段。总体来说,尽管智能化系统已逐步应用到石油工程中去,但却因专业人士缺乏明显创新想象力而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智能系统还具备一定局限性特点,对石油工程实施效率提升有着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克服上述难题,就需石油工程工作人员能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彻底解决以往智能系统应用存在不足,借助科学合理分析方法对数据信息展开深入化分析探讨,从而促使石油行业能够顺利发展。

二、石油工程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油田地面设施系统模拟应用。在此以某区域油田资源为例,该油田共有700多口生产井,所有生产液体全部运送到三相分离设备中,并从分离设备中分离出适量高压气进入到管网结构中,并且周围环境温度还对设备工作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可以说是后期石油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相关工作人员能积极构建智能模型结构,准确测量出石油工程地面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对分离设备产油量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同时石油工程参与人员还应根据项目开况构建神经模型结构,着手于数据统计分析情况,主要包括鉴定识别和数字矩阵补孔两点内容,随后可综合采用模糊聚类和变量分析方法对石油工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变量展开分析探讨,充分考虑到各个变量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防止数据信息出现较大变化情况。除此之外,模糊聚类还包含两大优势,分别是数据代表性和利用数据对研发模型进行检验等,往往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列串数据量低于30%情况下。

(二)地层油藏特性模拟应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地层油藏特性模拟属于非均质地层结构,其中油藏数据信息与测井资料二者并无明显联系,根据对智能系统常规测井曲线和共振图像曲线的最新调查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地层特征,充分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的储藏优势[2]。同时地层油藏特性模拟试验开展的主要目的便是借助口井磁共振测井资料信息构建一个流体饱和度和渗透率都较强的智能模型结构,将该模型具体应用到石油工程中去可真实反映出油藏特征实际分布情况,但尤其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磁共振图像技术不能应用于下套井中[3]。除此之外,因生产层构成岩石质量和特征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常常数据质量就表示岩石具体变化情况和最高数值,也就是说,若想对岩石特性有一个深入掌握,首先就要充分了解该区域内岩石变化情况,从而借助口井数据信息构建先对完善网络模型,大大提高石油工程测量准确性,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优势,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领域中应用的最佳成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