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数学职称论文范文

中学数学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数学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数学职称论文

第1篇

1、根据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围绕核心目标,讨论初步提出数学

课程改革的方案按照“重实用、轻理论”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数学实际教学经验。首先,明确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然后,根据教学新思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初步提出数学课程改革新方案。

2、对各专业进行调研,明确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具体需要

通过调研,了解我校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及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围绕实用性,够用性对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

3、确定各专业公共需要的模块

根据我校各专业对数学教学的需要,先将各专业公共需要的模块制定下来。通过调研,数学教学中函数模块、三角函数模块、解析几何模块是各专业都需要运用的知识。先由个人负责选材编写模块内容,然后再汇总研究,进行补充和删减内容。

4、根据专业需要,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关,需要与各专业教师协作。首先有各专业选取本专业的数学知识模块,然手结合专业实际问题,设计编排,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地把专业相关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去。这样既确保为专业服务性,又合理有效的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进一步促进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中职生生源的复杂性,出现了知识面断层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也参差不齐,存在知识断层问题,决定先从集合的概念开始学起,集合这章内容较为简单易学,从而弥补学生知识断层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对接下来的函数模块、不等式模块等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2、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汇编

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汇编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公共数学,将各专业共同涉及的数学知识汇编成第一年数学的教学内容。我校公共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三角函数和解析几何这三大模块。第二部分称为专业篇数学,根据各专业的需要,补充和提高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学习。

3、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教学

第2篇

一、知识产生的背景对教学的重要性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效应进行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数学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际生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好知识背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知识产生背景不仅包括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这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对原有知识继续归纳引导,同时提供新的知识铺垫,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在吸取新教学手法过程中,忽视情境的引导与铺垫。尤其是“预习—交流—展示—训练”模式,从预习案——预习——交流——训练。整个过程多半给学生,但知识背景的阐释、情境的营造、知识过程的严密推导等被一些老师放弃,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导致一些老师用画面的切换代替传统板书的推演。教学成为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互动减少,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其实,传统板书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弃板书就是放弃教师对过程的推演,放弃师生互动过程的时空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敢发挥必要作用。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效度作为保障,表面上的热闹无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单纯的学生组织化学习难以把思维引向深入,隐形的知识形成过程被淡化,不利于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所以,在改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地发挥教师在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科学引领学生思维,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背景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营造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而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展与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来为新知识奠基,创设这样的情境:(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再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提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记不清楚。”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一位同学给出了一幅图(图1)。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学生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能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再次,可以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进行教学的切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计算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某日最高气温为15度,夜晚最低气温下降了20度,请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知识陷阱,引出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素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如“实数的估算”中,书上设计了一个估算活动——公园有多宽,这个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关联系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全部用公园多宽这个情境串联起来,苏建公园的宽度、花坛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首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又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直观、实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也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朗读“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提问: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学生马上提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

3.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提升出来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识。缺乏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或者知识形成过程不到位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是散乱的,是知识的堆积。

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在学生的思维中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激发调动,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主导演练或者学生自主推演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推演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应该尽力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亲自动手的工作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试图找热闹、快节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独立思维的火花早早就会熄灭,很多合作活动会草草收场。所以,教师要有深层思维的意识,要精挑细选一些问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应用性与隐蔽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其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都有疑惑,抓住这个机会让有疑惑的学生代表上台亲手折叠图形,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澄清疑惑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宽容。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有疑惑、有弯路,只有经过了这些以后,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透彻。所以,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错误与纠正中厘清概念与原理。

最后,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寻找教学的起点,即热衷研究学生对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基础,让学生的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情感的激发、主动性的发掘、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断归纳规律,形成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立体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利用实际背景还原现实模型

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与经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手段。在新知识的形成以及构建学习结束以后,如果我们把这些归纳出来的抽象数学知识重新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我们要通过生活背景还原数学模型的目的。

现在,数学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日趋多样化。因为数学的概念、命题本身就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它必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其应用性却往往隐藏在现实情景背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思维牵连与内在联系,发掘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活动 人文素养 培养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恐惧感。谈到数学,部分学生心情沉重,觉得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过于枯燥,难度较大。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教学目的的单一,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无法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数学学习,也无法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绪。将人文素养教学内容融入数学中,会使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有利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谈谈看法。

1.加强和谐课堂氛围构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会使学生觉得有存在感。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化追求被教师尊重与肯定,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尊重与被尊重,享受分享的快乐。

比如在讲解《生活中的变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先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将生活中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与实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用水量与水费的关系,发现上楼与身体能量消耗之间的变量关系。在师生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诸多观点被教师吸纳,思维得到发展,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2.利用课堂导入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堂导入阶段的有效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维启发与引导,让学生从中产生数学学习的自豪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高中数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定理,都是由数学专家研究与发现的。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之不易,体会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几何的知识前,教师可以从学生了解的勾股定理谈起,为学生讲解数学总结勾股定理的过程,之后将教学重点进行呈现。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新知识的引出,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了解了我国数学家的故事之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被激发,人文素质大幅度提高。

3.开展合理的探究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会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勇于进取。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

比如在讲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时,由于刚刚接触这个知识,学生很难找到绘制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正确切入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空间直接坐标系的建立。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数学难题,不仅降低了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更丰富,有利于高中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4.利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付出,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肯定他人,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教师肯定学生,学生了解被肯定的欣喜,就会乐于在生活与学习中发现其他人的闪光点。人文素养的提高包括方方面面,所以教师要习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如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对那些表现积极、勇于发言的学生进行肯定,利用言语肯定他们的学习行为。对于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教师需要利用眼神或者言语进行激励,像“你们要加油哦,不要落后”这样的话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满足,也会让学生学会激励身边的人。

5.结语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开展有效的人文教育活动,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鉴于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偏见”,将人文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会使数学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有利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笔者从不同的方面对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高中数学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5篇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一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教师的陈腐观念。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和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反思,不断加强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教学能力、校本教研能力的提高等。否则,再好的教学艺术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三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要求在运用“提问艺术”时,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发挖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精心准备材料、巧妙设计问题、适时启发诱导,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这个主体的认识能力、智力潜能、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提问艺术”,既要着力改变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单纯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又要努力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指导文本学习、忽视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指导自主学习、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的偏向。另外,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看学生的创新程度,即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的要求,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从而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之类的表扬话语,一味地无原则地“喊好”。毕竟,生活不是一路平川,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暴露的缺点和弱点,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和修正,否则,只表扬不批评,只肯定不纠错,试问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不无关系。本文借鉴信息系统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IDEFI及目标管理方式对职业决策过程进行了流程式设计,并以此为依托,沿着职业决策的基本过程,探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得出大学生自我决策和管理能力包括职业决策能力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目前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时性、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一、绪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职业选择自由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有着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1.1兴趣

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毕业生们,常常碰到难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的困扰。

l.2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1.3个人能力、技能

关于个人能力、技能方面。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2.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外围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

2.l对于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关于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在就业初期,经常出现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要么稚气未脱、动手能力差,要么试用下来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对此,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落实目标措施方面: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5.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对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

6,生涯评估

生涯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

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