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发展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方式
一、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哲学视域中,“发展”是指以多样性为基础,事物因相互作用而沿某一方向的螺旋式上升运动。社会发展。一般而言,就是指人类及其社会追求价值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创造性活动,是人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它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目的的实现为趋向,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完善及人类生活的健康、幸福、文明联系在一起,它必须有助于社会持续、稳定、完善和人类生活健康、幸福、文明。社会发展是有限度的,它在一定条件集的基础上进行。条件集就是限度,个体行为受规则系统限制,经济发展受政治、文化系统限制,人类社会受生态环境系统限制,超越条件集单方面的狂飙突进,是为畸变,而在限度以内活动,社会发展则显现出负反馈或“循环”的特征。条件当然可以改变,限度也不是不能超越,但一则限度依然存在,即超越后会形成新的限度;二则超越必须在条件集允许的基础上进行,且超越后的条件集必须是平衡的,即一种条件的改变,能够带动其他条件的改变,或如“帕累托最优”所言,至少不损害其他所需条件。社会发展中贻害无穷的做法是,某些条件改变而另一些条件不变,甚至以牺牲另一些条件的存在为代价。
“和谐”,最一般地说,就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其基础是事物的多样性。(1)和谐是以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没有差异,没有独立,就无所谓和谐。只有一种声音就谈不上音乐,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纹彩,只有一种味道就不成其美味。和谐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只是同一,这样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而是大一统的社会。(2)既然存在差异,和谐就不等于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恰恰相反,由于差异和独立的存在,矛盾和冲突必然是和谐社会中不可回避的现象。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不是和谐的社会,而是一个超强控制的社会。(3)和谐社会允许矛盾和冲突的表达,但并不等于是无序的,和谐包含着规范,包含着秩序,矛盾和冲突一定是在某种规范和秩序下表达出来的。(4)和谐是有条件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打破旧的和谐,再解决不和谐,建立新的和谐,永无止境。(5)和谐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体现在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和谐”社会。将哲学范畴的“和谐”引入到政治领域,就产生了“和谐社会”的理想,进而成为人们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即构成社会的各种因素、各种关系相互协调、彼此包容、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安定有序的协调平衡状态。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有差别的两个范畴。(1)社会发展主要是一个关于社会向前运动的展开状态的描述性范畴,是相对于停滞、倒退而言的有方向的运动状态;而社会和谐既是状态的描述,也是以某种标准对某状态的评价,是状态描述性范畴与结果评价性范畴的统一。(2)社会发展更多地表征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和某一层次的向上运动,因而有所谓“发展不平衡”问题;而社会和谐则主要标示社会整体领域、整体方面和整体层次的积极运动。(3)社会发展具有多向性和多样性,既有社会客观的运行方向或内生方向,也有通过人的自主设计所谋求的方向。由于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社会发展往往具有多种方向同时生成的性质,比如能源的使用与资源耗费或污染等同时生成,财富的聚集与财富的转移同时生成。因此,社会发展与发展代价相伴而生,如果发展代价超过一定程度,则这种发展的结果往往是不和谐。(4)社会发展是人性的实现方式,但是在某种条件下,却往往以人性的丧失为代价,造成对于人性的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等品质的压抑。呈现社会发展与人性的背反。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性发展是直接同一的。(5)社会发展主要是手段意义的范畴,而社会和谐直接就是目的,如果手段凌驾于目的之上而忽略自身的价值旨归,则有可能形成“发展崇拜”,至于手段背后的真正目的则可能被遮蔽。
虽然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有差别的两个范畴,但它们又不是相互割裂的。一方面,发展创造和谐,“和谐”是在发展中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和谐作为一个环节包含在发展中并被发展所决定。没有以多样性为标志的发展:“和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问题不解决,和谐就会成为乌托邦。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发展。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特别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社会分工就会混乱,社会差异就会转化为激烈的社会冲突。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不足和缺陷,可以说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有关。如果生产力老是上不去,连社会主义制度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和谐社会呢?!“发展是硬道理”,“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并不具有先验的自明性和自足性,并不自然地导向社会和谐。它必须被“合理性”所规定、所限定,才能实现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性。社会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如果背离了规律性或目的性,如果没有对于发展过程中所关涉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事实与价值、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复杂关系的辩证把握,则又阻碍社会和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都已说明:并非所有的经济增长都一定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只有合理性的发展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不合理、不公平、不公正的发展常常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当然,社会发展也需要外在的和谐作条件,诸如政治条件、自然和社会环境、道德和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必须看到,这些外在条件也是由发展本身所决定的,也必须从发展本身出发去创立。因而,当这些条件能真正适合发展而创造出来,它们也就从外在转化为内在,与发展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系统。因为所谓外在的条件,也是在相对意义上,就其实质而言,它们也在发展之中,而非在发展之外。
二、社会合理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实现方式
所谓的社会合理发展是指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现实(包含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反思、批判、建构和完善基础上的,为达到社会整体更好的发展效果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而达到的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谓合理的实践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是超越了动物式本能活动和非人的对抗式与盲目式的活动,是内在的尺度与外在的尺度统一的活动,是具有反思性(生命活动本身成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全面性(活动时空要素的整体性)、广泛性(整个外部世界成为活动对象)、对活动结果具有支配权(活动与享受的一致性)的活动。
1.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创造着对象的和谐,即在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是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通过实践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与此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人类自身的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因此,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基于这样的认识,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改变了原来与自然相对立的掠夺式的实践方式,而以一种新的以维护生态平衡、解决生态危机为目标的合理的实践方式出现。在这种合理的实践方式中,人将成为自然界自觉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自然规律与人性的结合。2.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创造着人类自身的和谐,即创造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合理实践活动不仅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生成“人化自然”和人类历史,并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推动真正的人的形成。“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而且内化到人的肉体与精神之中。“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与人的和谐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使人以真正的主体身份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自觉建立起公正、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制度以及文明、诚信、友善、协作的人际环境。“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正是这种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不仅改造和创造着客观世界、人化自然,而且创造人类自身,创造人类思维、意志、审美及人的各种能力;不仅创造着对象的和谐,而且创造着能理解和创造和谐的主体及其和谐能力。
3.合理的实践方式和社会的合理发展是通过两次提升达到两个和解的过程来实现的。两次提升即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和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物种提升凸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社会提升凸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次提升是以两个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基础的,而合理的实践方式和社会的合理发展正是通过两次提升达到两个和解的过程来实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实质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是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实现人的自然化。人通过物质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利用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实践基础。“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从冲突对抗式的社会交往实践向对话和谐式的社会交往实践转变。
三、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式
这是基于前两个问题而提出的事实与价值选择和具体操作问题。我们的基本立场和看法是:
1.整体性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应立足于人及其周围世界的整体性,充分开发和利用主体自身的潜能及周围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推进发展,并注意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讲的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与我国自身发展要求相结合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个性化时空化绿色设计解构人性化地域
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在观念上,在功能上、在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人类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我们发现以往贯于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设计需求。
(一)要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商业操作的速度和变化速度。重要的是,全球商业环境的剧变意味着从此可以通过直邮和电视广告与客户取得联系。这一切都为平面造型设计行业设计者创造了一种激烈环境元素。当前,商业和设计行业出现了重叠,设计工作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新环境中能标出自己的领地。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随着周围标识语的不断增多,设计者要重新去适应不熟悉的新领域。在设计和制作中都占主导地位的网络领域就是其中一种。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平面设计行业似乎有渐渐衰落的可能。但事实恰恰相反,商业界提出的新挑战不仅加强了设计的重要性,还提高了设计的潜在能力。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个性化。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设计就成为无限超越自我,获取随心所欲的表达。平面设计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对设计内容,版式等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在演变中寻找个性,倡导设计风格。施展个人非凡的干劲和创造精神,设计在个性表达的道路上才更有生命力。
(二)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
在近乎持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平面设计者不得不与他们的客户尽量保持同步;客户所经历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趋向更多样化劳动力对象的转变,这个变化在近十多年尤为激烈。从而,人们在设计方面不得不尝试面向大众,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把不同民族图像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力求把所有新的成分因素考虑在内,设计描绘面尽可能的宽广,以达到传达多样性文化信息的目的。
90年代,电信国际化以及相应的商业国际性特征,在理解文化及国家差异这一问题上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当各国在金融及贸易交往中相互依赖中变的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同时在文化方面,尤其是青年文化,变的越来越全球化,音乐和广告都成为了特别强大的力量,伴随它们的则是那种能跟随国家变化而自我更新观念的能力。由各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设计图像的结合,进入到各国的交流活动中,甚至于引领了更具融合性的年轻一代。在平面设计领域,图形是其视觉语言,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使设计具备一流品质。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构思和表现上现代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述是一致的。“简练、达意、巧妙、智慧,观看世界现代设计的走势,研究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对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和使作品和现代世界设计接轨显得十分需要。
(三)时空化设计需求。
平面设计所处的地位与从前已大不相同。而在观看方式方面,无论是通过眼睛还是用鼠标去点击,深入设计空间的方式也不同了,最主要的是速度比从前快了。平面设计以往多在二维状态中进行创作。在经历二维程式化的设计之后,设计师在探索新的界面,力求打开新的思维空间。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平面设计也逐步从二维向三维到四维空间延展,设计中的时空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符号。宇宙之外的奥秘,天际星体的存在。东、西方空间想象因式,设计图象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符合了平面设计界较早提出的超越和突破二维平面的提法。在视觉空间上创造失控景观,以平面版式为例,20世纪80年代传统期刊设计者在同样字体的版面内往往通过改变大标题和副标题的行列来突出文章要点,用字体的大小及其外形来区分大小标题,而不是把大标题中的所有文字都列在一起,并将它们与大小标题分开。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以各种各样方式排列的标题:有的位于页面的边缘,有的斜掠过整整一页或横贯两页,有的竖立在文章的旁边,还有的紧靠甚至是陷入正文里面,这些排列无疑会使版面给人一种立体感,在平面设计者跨入其他媒介设计过程中,超越二维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需求。
另外,重点内容的突出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设计者不再把整个标题制造得比正文字体大,相反,标题中文字的大小可有多种不同。设计者打破的这种设计规则,使他们可以以任何一种自认为恰当的新样式来设计一行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设计,文字图形便形象生动的跳跃在页面上,屏幕上,包装盒面上,瓶子标签上或更多地方,这种动态感觉是印刷品和交互式制图作品的典型特征代表,是新时代设计的需求。
(四)地域本土化设计需求,所指的实际是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
无论设计多么入流,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本土的文化对其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所处地域成长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平面设计作品,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令人们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现代设计观念无论形态还是形式上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视觉造型元素还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我们知道现代平面设计的诸多流派均来源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而这些西方近现代派绘画在其启蒙时或多或少地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散点透视,虚实疏密,留白等形式和形态上的处理方法,对于它们的启示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这样的梳理,应该说找到旧有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并对前者的改良更应是顺理成章的。对于具有中国地域特色旧有造型元素其形态上的改造,则使元素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观念,更使旧有元素能够真正传递载体的现代信息,符合现代设计的功用,从而摆脱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与语意上的偏差。对本土设计师来说,守一方水土研究自成体系的平面设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五)人性化设计需求与绿色设计。
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是21世纪设计的主题,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年轻人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者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者则怀着一股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所有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曾经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从而导致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人。
绿色设计需求给平面设计师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它强调在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作为平面设计行业与其外沿,无论从意念到表现,都会给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随着时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设计作品一方面完善实用功能,从需求上获得满足,另一方面,顺现代审美潮流,追求美的情调。往常盲目的视觉刺激行为,往往造成视觉灾难。人类被围困在强烈的色彩,呆板的图形中。因此,视觉上运用绿色设计观念,让平面设计维持合理的视觉秩序,制止视觉污染,完善设计作品与人类的协调非常必要,另一方面,通过传达对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图象以及单字,词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面设计专业语也已开始逐渐适应这些变化,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纸张耗费与污染技术应用方面所扮演的主要决策人的角色。1996年,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院出版了“平面设计中环境责任指南”。又为某纸张制造商起草“设计之生态学”手册,为美国设计师提供了关于减少对环境冲击的指导方针。在中国,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超级秘书网
在经历了分解与重构后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未来的设计将着眼于与平面设计相关环境的设计上,其关系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当然,要设计师们和企业家们立即改变观念,设计出符合未来标准的作品决非易事。这将面临太大的难度。特别是在当今刺激消费,市场经济的大形势笼罩着整个世界的气氛下,要做一点真正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好的设计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不过,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有良知的人。从每天用的各类设计产品,到自认摩登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必要的?。“合理消费”,“道德经济”变是必然。也是未来人类自救的方向。未来,平面设计的职责就是维护伦理性和道德性。
好的设计,将是未来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参考书目
《边缘设计》凯恩.费舍尔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渭县
论文摘要: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破坏,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身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修补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l,at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通渭县鹿鹿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于2004年被列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试点项目,经过3a实施,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农户人均纯收入由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生态、经济系统开始良性循环,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基本情况
通渭县鹿鹿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期为2004—2006年,项目区年均降水量500ram,年均气温3~5oC,适宜各类生物生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该地区为石质山地,项目区辖陇阳、北城、寺子3乡,12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839人,人口密度84人/km,全部为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4706人。人均土地1.19hm,人均耕地0.26hm,总面积93.30kmz。完成封禁面积56.25km2.人工补植9Ohmz,人工种草277.5Ohm2,设立封禁工程围栏5km、标志碑5座、标语牌9O个、封育区“四至”边界标志界碑600个;新建管理房3间、示范养殖圈舍150座。布设植被监测点5个、气象观测点1个、径流泥沙监测点1个,选择监测典型农户60户。
2生态修复成效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破坏,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身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修补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水清、山绿、水土流失减轻,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生物、产业趋于多样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到项目实施年限末期,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监测区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30t/km。·a降为964.40t/km项目区内农户人均纯收入自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农、林、牧、副各业产值结构由基期的76.70:0.94:17.30:.5.06变为50.30:.1.07:29.50.:19.1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农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21.12:20.97:34.30:4.30:18.56。舍饲养殖数量6000多(只),实现牛、马、猪、兔、鸡、鸽等多元化养殖。各产值机构有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开始良性循环。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几点启示
3.1科学规划,对位配套措施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提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规划。在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运用上,以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依据“源于自然,还于自然”的思想,为大自然恢复其自我修复能力创造条件,对位配置各类措施,以封为主,封禁、补造、抚育、管护并重,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使项目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隔离区,减少或禁止人、畜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干扰和破坏,促使土壤质量正向发育,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向健康状况演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加强组织、建章立制、加大宣传是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修复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专门成立项目执行领导小组,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责任权属。制定和颁布有关项目建设的法规及管理制度,对生态修复区林草及其设施的管护管理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用集市、庙会等多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印发传单、公告、宣传画及日历和手册。为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项目,为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涉及农、林、水、环保、畜牧、财政、扶贫、科技等诸多方面,综合性很强,我们利用中央资金的主导作用和退耕还林草的机遇,深化投资管理机制改革,整合项目资金,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相互配套,镶嵌实施,达到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最佳使用效益。在项目建设中,与相关部门在工程实施、科研和监测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全面提升生态修复的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在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工作机制。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4立足实际,政策引导,狠抓落实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使其得到休养生息。必须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科学,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坚持川台河谷区发展全膜覆盖玉米、浅山区种植马铃薯、深山区发展畜草产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大胆探索,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玉米、洋芋、畜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解决了许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支柱产业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生态修复,既满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条件,又确保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5依法监督,狠抓管护是生态修复效益正常发挥的保证
生态修复能力的体现根本在于彻底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一切干扰因素和防止水土资源的污染,关键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封禁成果管护。为此,要采取以下强有力的措施:
①建立健全水保监督执法网络。县、乡、村、社四级执法网络组织机构健全,并逐级签订监督管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权、利绝对明晰。
②依法具体落实“三区”划分与“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严格管理,奖惩兑现。加强修复成果管护。
同时,对水保预防监督执法的检查情况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核评比的内容,推行奖励机制,以管促封。使生态修复效益能够正常发挥。
3.6合理布设监测网络,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工作所获取的基础数据,对于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研究及评价意义重大,根据基础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要求,合理布设监测网络,采用实地定点、定时,多方位、多层次、多目标、多样点统计调查的方法进行。着重做好以下监测内容:
①蓄水效益监测。定点观测和统计径流、土壤侵蚀、泥沙变化、流域降水量等数据,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②生态效益监测。林地监测:采用多样点抽样调查法。草地监测:选用不同草地类型,采用刈割测定生长量等,分析评价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
③社会效益监测。通过布设网点社经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定点观测和典型农户调查结合,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根据监测结果与效益分析评价,为同类地区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Key words】parker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central plains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引言
中原武术文化隶属于中原文化,是七大武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南文化、岭南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京派文化并驾齐驱,中原武术文化以太极拳系和少林拳系为主导,以中原文化为载体,其衣钵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实现手段,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中原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以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极拳系为两个中心,以“走出河南”、“遍布全国”、“发展国际化道路”为基本点,以坚持挖掘中原优秀武术文化、坚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坚持落实大武术观思想、坚持打破武术门户壁垒,走和谐、统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中原武术文化道路,意在完善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与深蕴,促进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健康发展,扫除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与弊端,吸收风格迥异的武术文化,形成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的发展新途径,提升中原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这就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学理论来丰富中原武术文化的实践。
1帕克社会学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之一的RobertEzraPark(1864~1944),曾依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递进的部分:“竞争阶段、冲突阶段、调节阶段、同化阶段。〔1〕”RobertEzraPark文明于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E?伯吉斯(ErnestBurgess)、R?E?帕克(RobertEzraPark)以及其他城市社会学家所组创,这一时期美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国际地位空前下降,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经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著名社会学研究家帕克等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四个发展阶段,因此,社会的发展亦如此。
2 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
中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珠宝,以技击性为其本质,囊括武术中的气功、养生、导引、拳械等,彰显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引诱武术爱好者的无限遐想,推动研究者们的跨文化研究。以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发展理论为主,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亦经历百家争鸣的竞争阶段,矛盾显现的冲突阶段,温文尔雅的调解阶段,稳步前进的同化阶段。黑格尔哲学是这样阐述这一过程的:“自然、社会、精神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变化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但总体趋势是向前不断发展着的,处在不断运动之中,这一运动的动力就是矛盾。〔2〕”这一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2.1 竞争阶段
所谓“竞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竞”是争逐,比赛。源自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3〕”
“争”是争夺,竞争。《韩非子?说林下》:“争肥饶之地。”《史记?高祖本纪》:“上问左右,左右欲击之。〔3〕496”竞争即是个体或群体争逐胜利或者比赛战胜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语:“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对于中原武术文化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极拳系,相对于其他六大拳系,其虽表现出绝对性的优势,但由于起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武当武术文化,形成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技法原理,同时配合吐纳、呼吸形成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健身术,武当的武术文化曾远赴海外进行汇演,颇具竞争力,可与中原武术文化一争高下;此外,发源于峨眉山的巴蜀武术文化,起源于战国,形成于宋朝,亦称峨眉武术,依托峨眉生态养生健身文化,广纳儒、道、佛等宗教文化新理念,兼具民俗、民风、地理环境,呈现出匠心独运、内外兼修的峨眉武术特色,亦欲中原武术文化争芳斗艳;形成于清末的形意拳系,技击原则上讲究先发制人,主动进攻,硬打硬进,适合于实战,传播较快,曾衍化出心意六合拳,以河北沧州武术文化为载体,依托当地武术文化资源,形成形意拳系,其竞争力不可小视;依托开拓务实、内外兼修、刚烈勇猛的岭南文化形成的南拳拳系,亦是七大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拳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结合当地丘陵多、盆地少、平原地带稀缺的地理资源,以技击为主要特点和原则,创新与传统相结合,既不背离传统武术技击的本质,又外加新的元素充实,使得南拳形成具有当地地理特色的南拳武术文化;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地理方向命名的八卦拳系,实乃是八卦掌为主要拳法,行拳时要摆扣步走圆形,拳路表现为直线来回往复,动作简单,招式简朴,短小紧凑,刚猛有劲,注重太极、八卦原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风格独特,内容充实。综上所述,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竞争力空间广泛,其竞争力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
2.2冲突阶段
随着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中原武术文化进入冲突阶段在所难免,所谓冲突”:“冲”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向,对着。源于《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3〕50”“突”意义为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源自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驰突火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知有科禁,公敢干突。〔3〕384”冲突即是以打败对方为主要目的的直接的激烈交锋,中原武术文化的冲突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七大拳系文化为发展标准,中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少林与太极,中原武术文化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龙椅宝座,成为国门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面临的困难重重,这就包括对其他六大拳系武术文化的竞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面对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通知,全国各地争相建设自家武术文化,刮起传统武术节的举办,如雨后春笋一般,旨在加强人们对本地代表武术文化的信仰与认同感,提升本地武术文化的知名度,这对中原武术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度量的,窘境的出现,中原武术文化开始与异型文化相冲突,问题暴露甚多。另一方面,以中原武术文化为主体,从整体而论,传承的速度落后于发展的速度,导致传统的中原武术开始流失,继承者青黄不接,导致门派难以为继,从部分着眼,中原武术中的个别拳种随着习练人群的减少而消亡,生命殆尽。比如,原属于中原地区的查拳、梅花拳等拳种,因区域习练人口的减少,外加人口流动性较多,武术传承人开始消失,这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一部分武术文化未得以保留;然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门户派别之见,使得各个派系来往较少,龙争虎斗相对较多,门派自家规矩的束缚和羁绊,外加派系之间的不和谐,加速了少数门派的瓦解,流失了宝贵的中原武术文化资源,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着改革,推动中原武术站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如何去挽救和挖掘指间遗失的中原武术文化,弥补中原武术文化这一宝库,成为了摆在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炙手可热的瓶颈。
2.3调解阶段
面对中原武术文化在社会上发展的冲突阶段,如何调节自身的武术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调解”:“调”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协调、调和,源自于《史记?历书》:“阴阳调,风雨节。”《汉书?食货志下》:“以调盈虚。〔3〕82”“解”意为调解、排解、和解。源自于《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3〕187”调解一词即为协调、调和,统一规划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官方组织的宏观调控和民间组织的自救,围绕这一基本任务,官方和民间在这一阶段举行合作对话,手拉手共同协作,挖掘中原武术优秀文化资源,健全和完善发展武术文化资源的宝贵途径,在1985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中,河南省挖整组积极配合响应国家口号,整理发掘优秀拳种资源178种之多,丰富了中原武术文化资源,随着全国武术整理接近尾声,河南省挖整组于1990年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精神,承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太极武术锦标赛,这一举措使得中原武术文化内容变得多姿多彩,在中国武术文化中重新站稳了脚跟。在坊间,民间武术组织的成立、社会组织团体的成立、武术学院的兴办思潮均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再续了香火,挽救了像苌家拳类似的武技,武术学院的兴办以及高校中武术专业的设立,为中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后备资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健康提供了契机,特别是社会组织团体的依法成立,使得武术这一民间“俗”文化确立了合法地位,明确了新的标准,走上大雅之堂,迈进官方的视野,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拳表演赛的巧妙开赛,为武术走出国门,传播四大洋、五大洲奠定基础,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太极发源于中原武术文化,也不失时机迈向武术成功的殿堂,经历着异样文化的洗礼,促进了自身武术文化的建设,夯实了中原武术文化建设基础,然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是微不足道的,在中原武术文化的开发建设中,拥有认可异国他乡文化的认知思维,这是发展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利器。
2.4同化阶段
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官方“无形之手”和民间“有形之手”的完美结合,有效促进中原武术文化的自身建设,为中原武术文化的远播提供充足的驱动力,仅有驱动力这只机翼是很容易夭折的,创新这一机翼的迫切需要则是刻不容缓。中原武术文化进入同化阶段,所谓“同化”:“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相同,一样。源自于《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商君书?开塞》:“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3〕383”“化”即是变化、改变。源自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韩非子?五蠹》:“钻燧取火以化腥臊。〔3〕152”同化即是事物双方共同做出改变,朝着实物美好的一方面不断发展前进。著名哲学家皮亚杰的“同化”理论就是对这一阶段完美的诠释,他认为:“同化即是对事物双方所获得现有信息进行交换,前提是毫无保留,并认知现有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创新以达到互利,促进双方共同发展。〔4〕”自1840年以来,船坚炮利的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使得沉睡的中国有机会开眼看世界,增加了中西文化得以碰撞、交流的机会,“土洋”体育之争更是淋漓尽致彰显中西文化之差异,民国初期,政府派出一支运动团去参加奥林匹克盛会,但由于中西文化等差异,中国运动队仅作为演出形式,汇演了中原武术文化中的太极拳,获得一致好评,这说明中原武术文化拥有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仍然需要吸收西方“竞争力”为主的文化;发展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借鉴于此,中原武术文化在走向世界、走出国门的道路上,需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谐统一”、“刚健自强”等精神,吸收西方充满探索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实中原武术文化的内涵,创新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途径,做到皮亚杰所陈述的“同化”要求,这样才能赋予中原武术文化新生机、新生命,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台阶式发展夯实基础,这就需要丰富少林与太极发展的新路途,充实其技击内涵,完善品牌效应,做到“中西结合”、“两架文化”马车并驾齐驱,借西方文化外衣,推动中原武术文化的新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经竞争阶段、冲突阶段、调解阶段、同化阶段,所面临的每一阶段的任务是有所区分的,这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1.2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所面临的每一阶段的任务不尽相同,出现的弊端也不一样,这就需要重视处理好发展和建设这一矛盾的关系。
3.2建议
*《思想战线》2001年第三期
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①
——以金碧社区的研究为例
张和清 (2000年8月15日 北京)
摘要:由于方法论的支撑,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可能偏重解释与理解,对范式的选择自然更多地使用另类范式。在研究方法上也较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但我们绝不能排斥量化研究,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互补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我们落后于自然科学,应该给予客观的说明。从技术控制的角度我们还很落后,应该注重社会事实范式。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欲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下岗、吸毒等)实证研究很难处理,可以用社会定义范式甚至是行动研究,包括批判诠释方法。社会工作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的制度分析等层面应该用计量方法,但在大部分介入层面的研究则采用非实证的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 方法论 范式 研究方法 选择
作者:张和清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社会学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把社会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有规律的实体。“对于创建者孔德来说,社会学将成为各学科的皇后,是一门具有实证主义性质的整合的、统一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家们开始培养一种实证主义信仰,这种信仰与他们所秉持的现时取向结合在一起,便把他们推倒了注重研究普遍规律的学科阵营里。”②到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发表,他采取了主客二元论和价值中立的态度,将实证研究发展到非常精细的程度,证实了许多先前的假设。③“在二十世纪,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最终将残存于它们内部的早期普遍化传统彻底地边缘化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构成了一个以国家为中轴的三一体,从而巩固了它们作为核心社会科学(以研究普遍规律为主旨)的地位。”④因此,直到今天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仍以实证研究为主。
社会工作研究是指“为了发展社会工作而进行的研究。”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学的研究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两门学科的渊源和发展方向不同 。社会工作源于社会慈善事业和睦邻运动,它从一开始就关注弱势群体,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是一门以价值观和实践为基础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通俗地说社会工作是“先有实务,后有理论”,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务。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科学家不能通过寻找真理和本质、而是通过获得知识来理解自身和人类社会。”⑥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侧重在实践中助人自助,试图通过帮助受助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恢复其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研究从主流的方法论而言,由于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助人方法,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关注各种非实证范式的一些观念——“投入理解”(韦伯)、“共识真理观”(哈贝马斯)、批判诠释(哈贝马斯、阮新邦)、“视域融合”(伽达默尔)、地方性知识(吉尔茨)、“强烈的价值介入”(韦伯、哈贝马斯、阮新邦等)、建构和女性主义等后现代的视角(这些概念参看后面的具体阐释)。
由于方法论的支撑,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可能偏重解释与理解,对范式的选择也就自然更多地使用另类范式(后实证主义、社会定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等范式)。
在研究方法上自然较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社会工作研究中虽然应该侧重非实证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但我们绝不能排斥量化研究(虽然笔者认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和客观)。我非常同意林斌先生的观点: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互补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我们落后于自然科学,应该给予客观的说明。从技术控制的角度我们还很落后,应该注重社会事实范式。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欲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下岗、吸毒等)实证研究很难解决,可以用社会定义范式甚至可以用行动研究,包括批判诠释方法。①
社会工作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的制度分析等层面应该用计量方法,但在大部分介入层面的研究则采用非实证的质的研究方法。
下面笔者以金碧社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一个居委会)的研究为例,具体阐明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
一、方法论的选择
方法论是根据本体论和认识论而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思维层次上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②
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首先必须澄清价值和研究目的,以使社区介入工作更有效,同时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所以,不可能用一个中立的态度和旁观者的姿态去参与工作,而应该投入理解,深入到社区中做“深度访谈”,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样形成的认识最终才能有利地指导当地人的实践。比如我们发现金碧模式的核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五心工程”(真心、爱心、信心、耐心、心换心)。这个“五心”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和共识真理观,它不一定适合其它的文化处境,但一定适合金碧社区的实际情况。
这些认识的获得是因为我们采取了非实证方法论,我们坚信在金碧社区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其它地区的真理,也不可能探寻一种永恒的规律,但只要我们愿意理解和沟通就会达成共识。
在这里的“五心”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当地经验中提升理论,“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去建构理论”③这样我们的介入就会更有效。
取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我们有整体的说明和量化的数据,我们不能用个别的案例来回答政府的评估,否则政府很难下决心支持我们的项目。
例如,我们对金碧社区的戒毒工作进行评估时,用大样本调查的方法评估“治疗效果”和“戒断巩固率”:
四年来,社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公益事业有所加强,社区14名戒吸学员中戒断巩固3年以上者3人,2年以上者3人,戒断1年以上者4人,1年以下者4人,两年以上戒断巩固率42.9%,因复吸送劳教的2人,占14.3%。金碧社区成为第一个自1996年至今无新染毒的社区,并于1997年9月通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评估。④
以上结论和数据增强了政府支持的信心,颇具说服力。
非实证定性研究和实证定量研究是互补和互相支持的。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如果是探索规律,评估结果可能较多地运用实证的方法;如果是干预研究则较多地采取非实证的定性研究;即便在同一个研究中也可以两种方法并用。
另外,在方法论的选择中后现代的“女权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也是非常有效的。
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60年代以后流行至今的社会思潮。女权主义“对解构主义、语言和话语权力的问题的重点研究,使我们对叙述的威力更敏感,也更加认识到权力的地理——政治关系是第三世界妇女建构成‘她者’的根本原因。后现代女权主义因对普遍认识持怀疑态度,它对不同观点及解释较宽容,受到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热烈欢迎。”①女权主义方法论对我们的启示:在知识的建构中应该有女性的声音;用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可以令我们得到许多完全不同的结论;这种视角可以令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可以增强女性的权力。②在金碧社区的戒毒学员中我们非常注意倾听女性、少数民族的声音,注意“贴近”他们,“与他们一起”叙述,使他们成为戒断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后现代的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现实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是具体地被建构出来的;在认识论上持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是创造出来的;在方法论上持阐释的辨证的方法论。③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运用扎根理论试图建构一个新理论模式,然后再用这一模式指导实践。(参见具体研究方法部分)
二、范式的选择
社会工作研究是一个多元范式的并存,但应该侧重另类范式(主要是指后实证主义、社会定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实证范式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可以被证实。社会是主客二元的,具有普遍规律。可以采用实验的、操纵的方法论对假设进行证实;主要采用计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实证范式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可能主要涉及宏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层面的问题的研究。
各类非实证范式(另类范式)使社会工作的研究显得丰富多彩。
各种非实证范式都强调解释中的理解。后实证范式强调知者对被知者可以进行“客观的”了解;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出“投入理解”的概念“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④到了社会定义范式、批判范式和建构范式更强调“投入理解”,互为主体,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⑤。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吉尔兹强调“在解释之上的理解”“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⑥ 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地方性知识”(当地人的知识)的创造性阐释和双向理解,非常注重本地人的话语和感受。
金碧社区一名戒吸学员曾真诚地对笔者说:
从第一期活动起我就参加了,今天是第100期活动我还是坐在这里。说实话我曾经也有不想来的念头,为什么坚持下去了呢?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期盼,我们来这 里能够真正 找到自己,因为在这里能够找到我做人的尊严,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走在人群中我们不需要躲躲闪闪,贼头贼脑,我们可以很得体、很体面的站在别人面前,有一种人的尊严的回归。在吸毒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真的像魔鬼一样,一天就会昏昏欲睡,觉得自己和行尸走肉没有区别,每天只是挖空心思吸一口。我来到这里感到比在自己家里都心胸开阔。很多人是和父母一起来这里的,但他们的真心话是不愿意对自己父母讲的,在这里我们就愿意对陈大姐、李伯伯说。我觉得人一旦遇到困难不说出来太难受了,得不到信任,我就受不了,像我自尊心特别强,只要别人信任我,哪怕一点点,我都会很欣慰的。所以我喜欢到这里来,我来到这个“家里”可以从李伯伯他们那里找到自我,找到我的兄弟姐妹。这个“家”的含义在我的想象中太深刻了。我自己的家就似乎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在这个“家”里自己身心舒畅、人格得到尊重。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感受,所以,我把这里称为“家”。①
通过批判阐释建立共识真理论(哈贝马斯语)这也是非实证范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科学没有永恒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地方性的。哈贝马斯“共识真理论和相应真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认为语句的真假值并非建基于人对外在世界的纯感官触觉的客观性上,也不存在不同演绎的基本现象。任何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都必然涉及了解者的演绎,而语句的真假值是由参与讨论者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而达的共识(consensus)来决定。”③我们通过在金碧社区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理解,在批判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共识真理观——金碧模式实质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家族式的至爱亲情的“仁爱”精神。”
价值介入是非实证范式讨论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于“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实证主义者主张在社会研究中仿效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而人文主义者则反对“价值中立”的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学科那样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观。④
非实证论关于“价值介入的论点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韦伯的‘价值相关性’原则……价值相关所涉及的价值系统,通常不是指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指所属社群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阮新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韦伯认为研究者在选题时应该“价值介入”而研究过程则“价值无涉”。
20世纪的诠释学者,特别是伽达默尔(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的哲学阐释学提出了“双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思想支持了哈贝马斯(本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社会学家)“批判理论所倡议的强烈价值介入论”——“研究者必然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阮新邦《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相对韦伯的价值介入已经完全不同了。
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服务对象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所以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必然有两种价值判断:一是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案主,这很可能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先处境化地“双向理解”,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是最理想的价值介入状态。
价值的介入必然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我们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般温暖”的社区环境中,有时也存在工作者对学员的价值操纵(家长作风),缺乏平等意识、学员自决和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在社区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思价值观的整合。
因此,对价值观和文化的警惕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是研究者)的首要责任。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范式与另类范式从总体而言有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量的研究方法,二是质的研究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关系笔者非常同意陈向明先生的观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①。在实证范式中主要是计量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质的方法;在另类范式中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计量方法的使用。根据本文前两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中除宏观政策研究和回应政府方面可能采取实证的计量研究方法外,实务层面的研究大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在众多质的研究具体方法中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深层描述”、过程中“扎根理论”方法和后现代思潮下的“行动研究”对社会工作研究最有深远意义。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情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通过处境化的深层理解,详细描述戒吸学员的感受、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参见前一部分学员的话语和感受),以便掌握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找到适合金碧社区实际的情况的矫治方法。
在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建构理论的方法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风格,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②
金碧社区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一个真实的金碧社区—— 居委会、戒吸班、吸毒学员、政府官员、规章制度等。
第二步:多样的观察方式——与学员和工作人员交谈、观察和个案记录、录音等,对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
第三步:形成低层理论——被称为社区“禁吸帮教五心”工程的金碧模式。
第四步:提升的理论——把爱心、真心变成对学员的尊重;把耐心、信心变成对学员价值的肯定;把心换心变成双方的一种平等意识,一种同理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20世纪30、4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首先提出的,70年代后逐步流行。行动研究在今天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因为行动研究目的是改进行动的质量;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注重参与和对实际行动的反思。
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国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社会工作研究应该关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行动等。行动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思想战线》2001年第三期
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①
——以金碧社区的研究为例
张和清 (2000年8月15日 北京)
摘要:由于方法论的支撑,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可能偏重解释与理解,对范式的选择自然更多地使用另类范式。在研究方法上也较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但我们绝不能排斥量化研究,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互补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我们落后于自然科学,应该给予客观的说明。从技术控制的角度我们还很落后,应该注重社会事实范式。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欲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下岗、吸毒等)实证研究很难处理,可以用社会定义范式甚至是行动研究,包括批判诠释方法。社会工作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的制度分析等层面应该用计量方法,但在大部分介入层面的研究则采用非实证的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 方法论 范式 研究方法 选择
作者:张和清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社会学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把社会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有规律的实体。“对于创建者孔德来说,社会学将成为各学科的皇后,是一门具有实证主义性质的整合的、统一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家们开始培养一种实证主义信仰,这种信仰与他们所秉持的现时取向结合在一起,便把他们推倒了注重研究普遍规律的学科阵营里。”②到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发表,他采取了主客二元论和价值中立的态度,将实证研究发展到非常精细的程度,证实了许多先前的假设。③“在二十世纪,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最终将残存于它们内部的早期普遍化传统彻底地边缘化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构成了一个以国家为中轴的三一体,从而巩固了它们作为核心社会科学(以研究普遍规律为主旨)的地位。”④因此,直到今天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仍以实证研究为主。
社会工作研究是指“为了发展社会工作而进行的研究。”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学的研究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两门学科的渊源和发展方向不同 。社会工作源于社会慈善事业和睦邻运动,它从一开始就关注弱势群体,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是一门以价值观和实践为基础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通俗地说社会工作是“先有实务,后有理论”,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务。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科学家不能通过寻找真理和本质、而是通过获得知识来理解自身和人类社会。”⑥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侧重在实践中助人自助,试图通过帮助受助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恢复其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研究从主流的方法论而言,由于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助人方法,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关注各种非实证范式的一些观念——“投入理解”(韦伯)、“共识真理观”(哈贝马斯)、批判诠释(哈贝马斯、阮新邦)、“视域融合”(伽达默尔)、地方性知识(吉尔茨)、“强烈的价值介入”(韦伯、哈贝马斯、阮新邦等)、建构和女性主义等后现代的视角(这些概念参看后面的具体阐释)。
由于方法论的支撑,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可能偏重解释与理解,对范式的选择也就自然更多地使用另类范式(后实证主义、社会定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等范式)。
在研究方法上自然较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社会工作研究中虽然应该侧重非实证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但我们绝不能排斥量化研究(虽然笔者认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和客观)。我非常同意林斌先生的观点: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互补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我们落后于自然科学,应该给予客观的说明。从技术控制的角度我们还很落后,应该注重社会事实范式。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欲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下岗、吸毒等)实证研究很难解决,可以用社会定义范式甚至可以用行动研究,包括批判诠释方法。①
社会工作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的制度分析等层面应该用计量方法,但在大部分介入层面的研究则采用非实证的质的研究方法。
下面笔者以金碧社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一个居委会)的研究为例,具体阐明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
一、方法论的选择
方法论是根据本体论和认识论而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思维层次上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②
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首先必须澄清价值和研究目的,以使社区介入工作更有效,同时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所以,不可能用一个中立的态度和旁观者的姿态去参与工作,而应该投入理解,深入到社区中做“深度访谈”,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样形成的认识最终才能有利地指导当地人的实践。比如我们发现金碧模式的核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五心工程”(真心、爱心、信心、耐心、心换心)。这个“五心”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和共识真理观,它不一定适合其它的文化处境,但一定适合金碧社区的实际情况。
这些认识的获得是因为我们采取了非实证方法论,我们坚信在金碧社区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其它地区的真理,也不可能探寻一种永恒的规律,但只要我们愿意理解和沟通就会达成共识。
在这里的“五心”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当地经验中提升理论,“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去建构理论”③这样我们的介入就会更有效。
取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我们有整体的说明和量化的数据,我们不能用个别的案例来回答政府的评估,否则政府很难下决心支持我们的项目。
例如,我们对金碧社区的戒毒工作进行评估时,用大样本调查的方法评估“治疗效果”和“戒断巩固率”:
四年来,社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公益事业有所加强,社区14名戒吸学员中戒断巩固3年以上者3人,2年以上者3人,戒断1年以上者4人,1年以下者4人,两年以上戒断巩固率42.9%,因复吸送劳教的2人,占14.3%。金碧社区成为第一个自1996年至今无新染毒的社区,并于1997年9月通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评估。④
以上结论和数据增强了政府支持的信心,颇具说服力。
非实证定性研究和实证定量研究是互补和互相支持的。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如果是 探索规律,评估结果可能较多地运用实证的方法;如果是干预研究则较多地采取非实证的定性研究;即便在同一个研究中也可以两种方法并用。
另外,在方法论的选择中后现代的“女权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也是非常有效的。
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60年代以后流行至今的社会思潮。女权主义“对解构主义、语言和话语权力的问题的重点研究,使我们对叙述的威力更敏感,也更加认识到权力的地理——政治关系是第三世界妇女建构成‘她者’的根本原因。后现代女权主义因对普遍认识持怀疑态度,它对不同观点及解释较宽容,受到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热烈欢迎。”①女权主义方法论对我们的启示:在知识的建构中应该有女性的声音;用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可以令我们得到许多完全不同的结论;这种视角可以令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可以增强女性的权力。②在金碧社区的戒毒学员中我们非常注意倾听女性、少数民族的声音,注意“贴近”他们,“与他们一起”叙述,使他们成为戒断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后现代的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现实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是具体地被建构出来的;在认识论上持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是创造出来的;在方法论上持阐释的辨证的方法论。③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运用扎根理论试图建构一个新理论模式,然后再用这一模式指导实践。(参见具体研究方法部分)
二、范式的选择
社会工作研究是一个多元范式的并存,但应该侧重另类范式(主要是指后实证主义、社会定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实证范式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可以被证实。社会是主客二元的,具有普遍规律。可以采用实验的、操纵的方法论对假设进行证实;主要采用计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实证范式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可能主要涉及宏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层面的问题的研究。
各类非实证范式(另类范式)使社会工作的研究显得丰富多彩。
各种非实证范式都强调解释中的理解。后实证范式强调知者对被知者可以进行“客观的”了解;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出“投入理解”的概念“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④到了社会定义范式、批判范式和建构范式更强调“投入理解”,互为主体,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⑤。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吉尔兹强调“在解释之上的理解”“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⑥ 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地方性知识”(当地人的知识)的创造性阐释和双向理解,非常注重本地人的话语和感受。
金碧社区一名戒吸学员曾真诚地对笔者说:
从第一期活动起我就参加了,今天是第100期活动我还是坐在这里。说实话我曾经也有不想来的念头,为什么坚持下去了呢?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期盼,我们来这 里能够真正 找到自己,因为在这里能够找到我做人的尊严,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走在人群中我们不需要躲躲闪闪,贼头贼脑,我们可以很得体、很体面的站在别人面前,有一种人的尊严的回归。在吸毒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真的像魔鬼一样,一天就会昏昏欲睡,觉得自己和行尸走肉没有区别,每天只是挖空心思吸一口。我来到这里感到比在自己家里都心胸开阔。很多人是和父母一起来这里的,但他们的真心话是不愿意对自己父母讲的,在这里我们就愿意对陈大姐、李伯伯说。我觉得人一旦遇到困难不说出来太难受了,得不到信任,我就受不了,像我自尊心特别强,只要别人信任我,哪怕一点点,我都会很欣慰的。所以我喜欢到这里来,我来到这个“家里”可以从李伯伯他们那里找到自我,找到我的兄弟姐妹。这个“家”的含义在我的想象中太深刻了。我自己的家就似乎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在这个“家”里自己身心舒畅、人格得到尊重。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感受,所以,我把这里称为“家”。①
通过批判阐释建立共识真理论(哈贝马斯语)这也是非实证范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科学没有永恒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地方性的。哈贝马斯“共识真理论和相应真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认为语句的真假值并非建基于人对外在世界的纯感官触觉的客观性上,也不存在不同演绎的基本现象。任何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都必然涉及了解者的演绎,而语句的真假值是由参与讨论者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而达的共识(consensus)来决定。”③我们通过在金碧社区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理解,在批判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共识真理观——金碧模式实质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家族式的至爱亲情的“仁爱”精神。”
价值介入是非实证范式讨论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于“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实证主义者主张在社会研究中仿效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而人文主义者则反对“价值中立”的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学科那样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观。④
非实证论关于“价值介入的论点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韦伯的‘价值相关性’原则……价值相关所涉及的价值系统,通常不是指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指所属社群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阮新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韦伯认为研究者在选题时应该“价值介入”而研究过程则“价值无涉”。
20世纪的诠释学者,特别是伽达默尔(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的哲学阐释学提出了“双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思想支持了哈贝马斯(本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社会学家)“批判理论所倡议的强烈价值介入论”——“研究者必然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阮新邦《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相对韦伯的价值介入已经完全不同了。
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服务对象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所以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必然有两种价值判断:一是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案主,这很可能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先处境化地“双向理解”,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是最理想的价值介入状态。
价值的介入必然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我们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般温暖”的社区环境中,有时也存在工作者对学员的价值操纵(家长作风),缺乏平等意识、学员自决和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在社区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思价值观的整合。
因此,对价值观和文化的警惕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是研究者)的首要责任。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范式与另类范式从总体而言有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量的研究方法,二是质的研究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关系笔者非常同意陈向明先生的观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①。在实证范式中主要是计量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质的方法;在另类范式中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计量方法的使用。根据本文前两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中除宏观政策研究和回应政府方面可能采取实证的计量研究方法外,实务层面的研究大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在众多质的研究具体方法中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深层描述”、过程中“扎根理论”方法和后现代思潮下的“行动研究”对社会工作研究最有深远意义。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情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通过处境化的深层理解,详细描述戒吸学员的感受、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参见前一部分学员的话语和感受),以便掌握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找到适合金碧社区实际的情况的矫治方法。
在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建构理论的方法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风格,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②
金碧社区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一个真实的金碧社区—— 居委会、戒吸班、吸毒学员、政府官 员、规章制度等。
第二步:多样的观察方式——与学员和工作人员交谈、观察和个案记录、录音等,对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
第三步:形成低层理论——被称为社区“禁吸帮教五心”工程的金碧模式。
第四步:提升的理论——把爱心、真心变成对学员的尊重;把耐心、信心变成对学员价值的肯定;把心换心变成双方的一种平等意识,一种同理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20世纪30、4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首先提出的,70年代后逐步流行。行动研究在今天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因为行动研究目的是改进行动的质量;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注重参与和对实际行动的反思。
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国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社会工作研究应该关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行动等。行动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年度*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组织有关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撑,为编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作好准备。
*年度*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安排两大类:重点项目和自选项目,详见《*年度*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重点项目的申报题目须与指南所列题目一致,并根据具体内容开展研究;自选项目由研究人员从所列领域中自行确定选题,申报题目不得与重点项目重复。
《指南》中所有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均为1年。项目申请采用网上申报与书面申报相结合方式,申请者需先在“*科技”网站—在线受理中填写《*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提交完成后,打印书面申请材料(需签字,无需单位公章)一式四份。
为培养软科学研究人才,*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继续对选题好、研究思路新的在研博士学位论文给予资助。博士学位论文资助方向为:(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需在“*科技”网站—在线受理中填写《*市科委软科学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推荐表》,提交完成后,打印出书面申请材料(需签字,且盖单位公章),并附上已通过审核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一式四份。
所有项目的网上申请开始日期为*年3月2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27日,书面申请材料请于网上提交申请成功后的一周内,以邮寄方式寄达*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早在1938 年,美国学者默顿就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就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之一:经济、军事和技术问题是17世纪英格兰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同样默顿指出:归根结底,十七世纪是现代科技及其各技术分支还只是处在开始的时期,虽然默顿命题针对的是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但默顿命题突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并强调要对它们之间的互惠关系进行研究。近年来,全球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更是获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许多重要的专业期刊都不同程度地编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文章,并对相关的一些学术活动做了重要的编述和整理,在这些学术论文和学术活动中对STS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都有涉及和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国内外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国际有关STS的现状研究
2010年4S学会(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年会在日本东京召开,这次会议内容表现出了更多的学术比较性,许多学者开始反思欧美的STS研究传统,主张建立多文化视角中的STS研究。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全球问题,其中探究全球问题解决中的科技与公共政策的论文数量为最多,表现出了区域化、复杂化、多元化、经验化和现实化等特征。
相关的学术论文还有马会端,陈凡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会议述评》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会议述评》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STS的多元化研究趋势,在既定的大会主题下,学者们分别对埃吕尔技术社会思想,技术与能源环境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涉及STS教育、技术民主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技术伦理、技术创新等诸多层面的问题。既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又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交流。
2 中国有关STS的现状研究
自从STS在中国诞生以来,国内的学者一直都从学派述评和思想评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说,我国STS学者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国际STS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初步构建起了STS研究的理论图景。目前,STS既要坚持“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又要拓展实践研究领域,使其在现在的学术潮流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东北大学的陈昌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殷登祥教授、东北大学的陈凡教授等对“STS的基本理论问题”、“ STS与中国国情”和“技术的社会化”等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主要的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有陈凡,陈佳的《论技术的社会化与STS的中国化》(2013年2月,自然辩证法研究);金俊岐的《关注产业:STS研究的新视野》(2012年1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田鹏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人类把我现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2012年6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目前,在部分高校内存在着拼凑、抄袭甚至购买论文的不良论文写作风气,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不良风气的背后隐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发研究兴趣培养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忽略,其结果使部分学生形成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以及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写作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进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仍不能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科学探索与成果性写作有机联系起来,仅仅将论文写作看作是一段学习完成之后的文字总结,是一种不得不做的被动性工作。
人的科学探索活动应当包含两个过程:一为实际动手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查证资料、引证理论思想、提取实验数据及推导实验结果;二为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详录科学探索的全部过程,并以论文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发现和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写作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一项全面体现科学探索过程的活动。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应当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探索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与人的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表达思想与意志的愿望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并藉此来倡导并实施一种创新性的论文写作教育。
社会上及高校中出现的论文写作上的不良风气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最近,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第二,第二.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需求,掌握文化、科技前沿领域动态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学术意识,强化论文写作的社会实践意义,做到选题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第三,第三,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健全管理机制、倡导良好学风、培养优良学术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切实纠正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实际的倾向,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
1.1 研究概况
根据我国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体育教育研究文件的内容可以得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包括,体育文化的教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体育竞赛制度的设立、体育传播价值的研究、体育行为规范的研究以及促进全民体育等方面。
1.2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1.2.1 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策、方针、政策等的制定与世界体育的发展状态、发达国家的体育技能及水平、我国国内的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教育水平、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正是研究关于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及规律的学科。所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发展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即,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准确、科学、合理、实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正确与否。
1.2.2 影响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关于人、体育、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联系到了大众、社会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切身利益等,而且,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探讨了体育与社会的发展走向,而体育运动的锻炼是很多体育爱好者的理想和毕生爱好,因此,这一研究也带动了群众谈论、学习、关注体育的热潮,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1.2.3 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一部分,不仅带动了各地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利于实现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利于提高偏远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体育区域体育文化的开发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涉及到了体育产业开发的方方面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给体育产业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开发思路,利于体育产业开发的科学、正确和合理。
1.2.4 促进我国体育发展法制化建设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彻底地研究了体育与人的关系,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发展现状中的不足,分析了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调查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体育发展与时代不想协调的原因,构建了较为合理的我国体育行为规范体系等。这些研究数据的统计、研究现状的不足、体育发展的混乱等共同促进了我国体育发展法制化模式的出台、推广和施行,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功劳。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概念不明晰
虽然,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成果也相当可观,但是,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各地区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目前还存在许多地方、许多体育研究人员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学科概念、学科研究内容、学科发展方向等不明确、不了解的现象,为了切实地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水平,我国各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机构、各大高校等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广泛地进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概念的普及等,以方便促进“全民体育”。
2.2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分析稍显浅薄
由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研究体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双方的互相影响以及我国社会与体育发展的矛盾等。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有必要着重对我国的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但是,调查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较为浅薄的研究,甚至只是对矛盾的表面进行解读等。究其原因,与我国社会变迁过快,体育的发展跟不上时代,体育发展落后以及我国社会矛盾话题的敏感性相关。但是,为了保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有资质的专家、学者等进行研究指导,以求保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可持续,更加深入地分析社会,以便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3 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远落后于应用的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点等同于其他一般性的体育理论一样,失去了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切理论研究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远远落后于应用研究的现状。这种体育研究理论与实践不相协调的发展现状不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利我国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如何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步调一致,将是今后各大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3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完善方法及对策研究
3.1 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体的自觉觉醒意识
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浪潮中,广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研究的主流仍然是广大学者、普通高校学生以及人文体育专业的学生们。为了切实的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水平,必须促进、引导广大学生们的研究意识觉醒,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习技能等。
3.2 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氛围
体育人文社会学严谨、健康、科学、和谐的研究氛围的构建利于广大研究成员及时地交流研究成果、平等的探讨研究历程,利于对研究结果的评价和批判,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价值。
3.3 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实践一体化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也不能只在实践中“蛮干”,而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的問题及时地在理论研究中解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水平,这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韩春利,曹莉,孙晋海,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60-1170.
[2] 胡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概貌与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 薛艮连.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4] 边珂.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问论文选题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2014.
[5] 屈杰,万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选题方向及方法特征——1999—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5):13-17.
[6] 杨烨,任海,王凯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41-1448.
[7] 萨日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关键词:差异度;TOPSIS法;城乡统筹;指标系统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以来,对于城乡统筹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大量专家学者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但是针对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差异度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并且在评价指标复权上要么采取主观复权,要么采用AHP法,致使评价结果很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规避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乡差异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在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城乡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通过差距的计算以求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城乡发展中的差异性。
2、系统性原则。城乡统筹发展中城乡差异度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各个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城乡发展差异度;第二层为子目标层,即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乡社会发展差异、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第三层是在第二层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第四层是具体指标层。(表1)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相关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便捷程度,使所有数据具有方便可靠的数据来源,对于难以获取的用相关的指标代替或者尽量舍弃。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异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层指标值的确定:首先计算城乡之间相应指标的差异系数,然后转化为具体指标层的相对应指标的指标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代表城乡之间i指标的发展差异值,ai代表农村的i指标值,bi代表城市的i指标值,ai/bi(或者bi/ai)代表城乡之间的差异系数,所以Xi值越大代表针对i指标的城乡之间的差异越小,反之,则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大。
二、TOPSIS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一)TOPSIS法的基本原理。TOPSIS法是一种距离综合评价法,通过测度各指标评价值向量与评价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排序。它的的优点在于利用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评价对象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且测度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这个理想解,即以2020年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作为理想解,通过测度各年份指标值与理想解的距离,从而确定与完全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距离。
(二)TOPSIS法的基本步骤。假设有N个评价对象,每个评价对象有P个评价指标,P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向量W=(w1,w2,…,wp),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值。
STEP1:列出对N个评价对象的P个指标的数据矩阵A:
STEP2: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本文涉及的指标都属于效益化指标,即指标的数值越大,越靠近理想解,城乡差异越小。对A矩阵中数据进行规范化:
三、改进的TOPSIS法在重庆市城乡差异度评价中的应用
(一)子系统差异度的计算。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理想的状况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本文以重庆市1999~2007年的数据资料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城乡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为理想目标值,即引入指标评价的最理想解Z+=(0.9,0.995,0.95,…,0.99)。应用TOPSIS分别求取城乡经济差异、居民差异、社会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各年份差异度,(各子系统的指标权重见表1)。
转贴于
Di+(经济)=(0.681,0.691,0.699,
0.742,0.722,0.557,0.655,0.676,0.619)
Di+(社会)=(0.417,0.428,0.568,
0.531,0.483,0.489,0.574,0.633,0.673)
Di+(居民)=(0.768,0.782,0.789,
0.815,0.842,0.848,0.845,0.859,0.878)
(二)城乡总体差异度计算。在城乡经济差异、居民差异、社会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差异度基础上,差异度的最理想解为:(0,0,0),应用TOPSIS法计算城乡总体差异度:
Di+=(0.591,0.602,0.660,0.666,
0.600,0.648,0.663,0.698,0.705)
(三)数据结果分析
1、重庆城乡总体差异度比较大,并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重庆市确立为城乡改革试验区之后,上升的趋势明显减缓,这与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背景条件下进行改革是相吻合。在2004年差异度出现了一个低谷,主要原因是由图1所示的经济差异度和社会发展差异度的降低造成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以及收入差距的减小也验证了这一点。(图1)
2、重庆市城乡居民的差异度总体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处于上升趋势。重庆市城镇居民尤其是主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人口素质等发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城乡居民之间的综合差异度会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进而促使城乡综合差异度处于较高水平。
3、重庆市城乡经济差异度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转化,这种较高的差距水平将会逐渐减小。
4、城乡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总体差异度仍然较高。虽然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保险向农村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缓慢。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寿康.TOPSIS价值函数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3.
[2]张颖超,卢艳.基于改进的AHP—TOPSIS法的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
[3]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4]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5]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6]Hwang C L.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1981.
[7]郭翔宇,颜华.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杨建涛.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测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王丽娟.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选题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目前高职日语专业的设置,按照国家的高职专业目录,高职日语专业具有“日语+专业技能”的特点,论文研究的课题要切合社会实际,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解决生产、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所选课题容易脱离社会实际。导师应指导学生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4]
(二)选题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原则是指对某一课题或论题,是否有完成的可能。就是说必须从主观和客观根据方面的具体条件去考虑某一课题:(1)知识结构是否具有合理性。选题符合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大学生具有的思维能力,毕业论文的内容必须和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或内容有联系。[5]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选题,这是最基本的选题方法。要多思考专业领域中哪些问题可能成为选题,要选取有意义的课题。如果所选的题目与已有的知识相适应的话,就能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证;(2)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构成,它可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应用日语专业的学生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论文。
(三)选题具有可研究性
可研究性原则是指所选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拟选的题目前人是否涉猎过、研究过?已得出怎样的结论?研究的深度怎样?是否应该向更深的层次进行挖掘,目前是否具备深入研究的条件?选题是否有可创新点?所选课题如果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某种事物,或加深对某事物的理解,就是有有价值、意义的。由于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字数和篇幅的限制,所以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加以论述和研究。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功能是进行研究,阐述科研新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毕业论文要体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要讲究课题内容的创新性,要有新见解,新观点。如果是他人论述过的题目往往会没有新的观点等,容易重复别人的工作,做无用功。所以应该尽可能选新的课题。万一选择了别人作过的课题,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论文如何在别人的论文基础上进行创新。[6]
(四)选题具有兴趣性
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有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选择课题。兴趣是探索行为的第一“导师”。因为有了兴趣,继而才能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工作激情。而“没有激情任何事情都难以成功”。如果对所选课题感觉索然无味,而在内心并不情愿的状态下强迫自己去研究,可以说是一种痛苦,也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
(五)选题难易适度
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限,所选课题要与本层次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要选择熟悉的内容,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注意力所能及,难易适中。如果题目难度太大.将对完成论文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题目难度过低.就达不到撰写毕业论文,进行专业训练和考核的目的。因此,题目难易程度应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实际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资料储备以及指导教师水平等进行确定。学生初学写论文,要选择相对容易完成的题目,但也不能过容易。选择经过艰苦努力和奋力拼搏能够完成的题目,就是难易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原则上每人一题,多人一题的,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在论文成果中有所具体反映和体现。
(六)选题大小适中
毕业论文选题可大可小。大课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课题驾驭能力等要求较高,否则学生会把握不住,研究难以深入下去,容易停留在表层。由于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应用性特点,加上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的限制,选题应尽可能选择与生产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从事工作的岗位性质等结合紧密的小型课题,要与所给的实习时间相适应,要做到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大小适中、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学院规定的期间内基本完成。
(七)选题的客观条件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1.1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可以制定如《动物医学学院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试卷命题与阅卷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标准》等。以质量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各类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和同行听课、学生座谈会、学生及同行评课、学生信息员意见反馈等途径和方法,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确保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落实,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决策举措的科学性,学院决策委员会还可以构建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评价反馈体系。学生是学校的服务主体,为此,利用座谈会或不计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他们对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辅导员搭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桥梁,以便及时了解家长对办学质量的评价。此外,为了了解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每年利用社会实习的机会定期征求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1.2规范课堂教学
除了贯彻执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关于教师教学常规及检查工作的规定》等文件外,还可以制定《动物医学学院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作业要求、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规范,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教师应该遵守的教学规定和课堂纪律要求。
1.3强调实验实践教学
在贯彻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的基础上,设立本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工作条例》、《学生实验守则》等文件,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求危险性实验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在实践方面可以制定《动物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专业实习指导书》,提前稳固实习基地,认真做好实习计划,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并进行实习工作跟踪与监控,制定实习工作总结,实习基地建设等规章制度,保障实习工作的质量。
1.4重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成绩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学生专业素养的手段之一。因此,在贯彻执行学校的有关的制度,包括《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的规定》、《毕业论文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毕业设计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应制定《动物医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规定及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开题、指导过程、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的选拔等环节,提出了动物医学专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对学生一人一题的选题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职责做出具体规定。此外,确实优秀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班的指定讲授内容,以便大家共同分享和学习。
1.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条件和支配时间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申报不同的创新课题,自己联系导师和实验室,提高学生钻研科研的能力。学院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政策,促使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师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兽医学前沿引入课堂,转变成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研意识,实现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1.6跟进教学检查与督导措施
成立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指出缺点和不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师生共同评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对各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排行,对排名后几位的教师,通过谈话,提出改进要求,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一年,以便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目标的更新
综合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优点和特色,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原则;产学研合作办学原则;积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改革旧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脱轨的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全面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主体教学体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与积累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经验,以案例讨论教学、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和科研性教学为手段,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依据教学规律,建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培养方案的更新
经过考察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社会的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力量,进一步理清人才培养的思路,把握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修订原来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制订新的适应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4小结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师科研;质量;相结合
一、应用型转型对毕业论文提出的新要求
传统的法学教育主要采用学术教育为主,通过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法学原理和现行法律规范为主,而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摸索实践。关于毕业论文的考核也主要是通过选取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规范的基础研究,写作方式单一,社会联系性较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改变现行的法学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念,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加大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学生眼观、耳听、动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其相适应,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考核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就毕业论文选题而言,应选取既有理论研究意义,又与职业训练或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就写作方式而言,也应由传统的规范研究方式向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讲,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四毕业前的最后阶段,此阶段学生大都处于实习、找工作、考研期间,心情比较浮躁,很难专心进行科学研究,加之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相关科研经验,使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中可能会出现较多问题,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可以有效的缓解相关问题。
二、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论文的前沿性
“应用型”转型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应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轨。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关键,选题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符合课程设置方向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来说,教师科研大多是该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由老师针对科研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首先可以将现实问题拿到理论研究中,符合了毕业设计的要求。其次,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了应用型需求。最后,对社会现实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科研水平
毕业论文所考核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会结合具体情况分配小组或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对教师而言,研究工作初始,学生因缺乏相关研究经验,对研究方法、过程会感到生疏,指导教师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合理分配时间、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文献收集、分析整理、开题报告撰写、大纲梳理等工作,这对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因为很多研究与教师相结合,所以要求其更深入、规范、准确的完成资料收集、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各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以及归纳、总结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
(三)可以加强指导力度,提高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科研初始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基本资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能更好的把握所需文献和研究方向,合理规划、指导学生的阶段性任务,对论文提出更细致的修改,并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可以转化科研成果,也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可以提高论文质量。
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基本能够按照培养目标,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将所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点不突出,创新性不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的问题为论文写作观点陈旧,很多问题的提出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重复或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重复论述,没有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写作过程中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也使其从选题开始就失去了理论研究的价值,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2.写作态度不认真,抄袭严重。学生写作态度不认真,论文写作安排在大四的最后阶段,本意是这一阶段理论知识已经讲授完毕,加之学生通过实习、工作等实践可以更好的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更好的完成论文写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这一阶段,很多学生已经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加之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一部分学生无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没有端正写作态度,很多论文的完成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将他人文章重新排列组合,这样的文章完成后就会出现文章整体逻辑不顺,观点前后矛盾等问题,更有甚者抄袭后为防止文章重复率过高,将文章胡乱颠倒语句,使文章整体不知所云。3.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毕业论文的写作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还要考察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的学习,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于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论文写作过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仍然不是很熟练。
(二)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提供选题不适宜,导致研究困难。学生论文选题大多从教师集中提供的论文题库中选择,而题库中的选题常存在题目更新少、老旧题目不删除、选题过大或过小超出学生研究能力范围等问题,这给学生论文写作增加了困难。2.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写作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指导论文都倾向于选择理论研究的形式,这也限制了学生论文写作的形式选择,限制了学生主动调查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写作的机会与动力。
四、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完善路径
(一)鼓励学生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提高创新性
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多经过前期精心准备,选择社会前言问题进行论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将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选择课题中的某一个方向进行集中了解研究,在教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可以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安排,锻炼研究方法。
(二)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强化论文写作态度
从学生自身能力方面来讲,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研究,对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科研大多有一定的高度,这对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当中,这也是对学校应用型转型成果的一个考察。因此,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二者相结合。从学生写作态度来讲,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意味着将来需要收获一定的科研成果,这提高了论文质量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认真完成论文写作从收集资料到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而不能像之前一样将文章东拼西凑。
(三)精心选择科研题目,加大指导力度
将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虽然学生可以作为教师的帮手,为教师科研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科研选题除了要考虑原来科研方向、社会现实需求等问题,还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其次,学生作为科研参与人在研究方法和能力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这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完成各阶段的任务,从而使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