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法指导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法指导论文

第1篇

根据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依托,从“疑”、“展”、“评”三大方面为学生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并以这个学习方法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设计教学流程。实现学法———教“学法”———教“学法”之法的思维转变。思维流程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可以透过教师的教学实际过程,窥察到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流向。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要针对三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学法指导。1.对陈述性知识要指导其“学会”。2.对程序性知识要指导其“会学”。3.对条件性知识(又称为策略性知识)要指导其“善学”。在学法指导课中,教学设计的思维流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教材和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疑展评”学法指导课的教学原则

1.“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学习方法选择的原则。学习方法应遵循恰当性、循序性、主动性、互动性、参与性的原则。所谓恰当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匹配。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学习内容,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学习问题,又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不能造成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脱节,不能造成学习方法与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脱节;所谓循序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有时间前后上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学习方法可能为后面的学习方法做一定的铺垫,在学习新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又有可能应用到过去掌握的学习方法;所谓主动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和掌握该学习犯法的积极性;所谓互动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要既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要有利于学生群体间的合作与互动。所谓参与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参加到教与学的多边活动当中,并能积极体验。2.“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简单地说,学法指导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师素质、环境条件等来选择。3.“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主要教学原则。(1)自主性原则:注重点拨引学,自主探研。(2)针对性原则:以学情为基础,有的放矢。(3)操作性原则:任务具体明确,方法得当。(4)差异性原则:依据不同的对象,分层分类指导。(5)巩固性原则:区分短期与长期,施以不同的方法。4.“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教学评价的原则。在教学研究与观摩活动前,提出的原则是:一堂比较好的课堂教学课,一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一堂比较好的学法指导课。在教学研究与观摩活动后,提出的要求则是:一堂比较好的学法指导课,一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一堂比较好的课堂教学课。

三、“疑展评”学法指导中学生的学习环节

1.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准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或提供的预习提纲,借助工具书提前进行学习,并用黑笔做好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在上新课时重点听讲,积极提问,参与研讨。2.教学环境准备: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上课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问好,要整齐迅速,声音洪亮;教室卫生干净;后门不上锁、教室后不拉窗帘;课间文明休息,无喧哗、打闹、追逐等现象;去功能室上课,保持安静有序,节约水电。3.课前准备:课前已经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候老师上课或开展学科活动。包括课后将下节课所需用品(教材教辅、练习本等)准备好,摆放整齐,再出去活动;预备铃响结束前,回到座位并保持安静,等候老师上课,或有序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科代表组织学生读书或背诵;平时桌洞、桌面、储物柜内书籍物品摆放整齐,经常整理。4.认真听课:老师讲课时,专心致志,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包括敢于询问,解决问题;安静专注,不侧坐,不趴台,不东张西望;听讲时,眼睛正视黑板或老师,不做小动作,不走神,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品位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堂上能积极举手,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解决问题。5.大胆发言:积极踊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错误。发言站姿端正大方,有礼节、声音洪亮。6.积极讨论:讨论时说话速度适中,精神饱满,声音响亮。与人交谈,以及回答问题时,不胆怯,不拘谨,大大方方,声音响亮。有争执时,懂得谦让;能微笑面对不同意见,善于倾听,积极思考并认真总结。7.善于动手操作:做前思考,大胆操作,敢于表现。上课时,如果需要动手操作,不要拘谨,要敢于表现自己,想好后,要大胆尝试实践,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巧;配合小组成员,及时记录操作过程或实验数据。8.规范书写练习:书写时,姿势正确;写字力求正确、规范、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认真书写课上作业或练习,养成态度端正,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坚持书写姿势“八个字”(头正、身直、肩开、足安);练习时,用好草稿本,不乱写乱画,不找学习用品,能及时纠正。9.读书有效:认真诵读,有理解地读,有方法地记。早晚读书或堂上读书姿势规范;朗读、齐读时整齐、声音洪亮;读书时能不断地理解,并采用如联想、谐音等方法自我加强记忆。10.科学笔记:做笔记时,重难点明确,利于整理、记忆。笔记时采用双色,蓝色为重点,红色为注意点;能用不同的符号对内容进行标注。11.课后自学:善于整理归纳学习资料,形成知识网络;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认真思考和提问能力。具体包括:使用档案袋或文件夹对学习资料(专练、试卷等)分类整理,并用标签做好标记,方便随时取阅;早读前、晚修、自习课等时间能安静自主学习,对书本知识进行消化,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巩固提高,并提前预习新知识;认真完成作业,效率、质量高,不抄袭,需批改的教师应按照要求认真批改;掌握各学科不同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经认真思考后仍无法解决,要及时向老师、学生请教,接受辅导。12.考出水平:制定大目标,并对某一阶段的考前、考中、考后进行规划,有的放矢。规划初中阶段、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学习目标;针对现阶段情况制定考前目标,并切实执行;考试时认真审题,细致答题,耐心检查;考后认真撰写总结,分析整体情况,关注学科均衡,提升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

四、“疑展评”学法指导中学生的学习手段

第2篇

运动技术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模仿、体验、纠错、迁移来实现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要确立学生是体育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我保持学习兴趣、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从而加速学生对学法的内化过程。

2学法指导在小学体育备课环节中的体现

学法指导并不深奥,简单地说,就是引导观察、指导体验、启发思维、鼓励实践,学法和教法是一对孪生姐妹,教法中蕴含着学法,有的教法本身就是学。就一节课的教案而言,学法指导贯穿于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融合于各项教学步骤之间。例如,水平一立定跳远技术的教学,重点是双腿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跃起,落地时屈膝屈髋缓冲,难点是上下肢协调用力,主要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质疑。围绕学法,在示范讲解、组织练习、纠正错误等几个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在每一次示范之前,都要说清楚观察的重点,第一次示范让学生欣赏老师身轻如燕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欲望,第二次示范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蹲下去、跳起来、落地后手臂摆动的路径,第三次示范让学生重点观察双腿用力蹬地,落地屈膝屈髋缓冲。三次示范帮助学生建立立定跳远技术的动作表象,再对照图解讲解动作的过程,使之进一步加深印象。还有,在示范时要根据所要示范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点,例如在教授后踢步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示范,还要进行侧面和背面示范,让学生全方位的观察到完整的示范动作,减少错误动作的发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确定好学法指导的时机和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在备课环节中体现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每项教材内容的纵横联系了如指掌,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运动素质,兴趣爱好都能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教案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根据学生的学习调整小学体育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因此,学生“怎么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怎么教”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进行四年级的前滚翻成蹲立的分组练习时,每一组都有一名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而且要不断地轮换,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在巡视时听到有学生提示“收腿”,我循声走去,原来有一个保护的同学在提醒同伴前滚翻过去后要立刻收紧小腿,这样就能做到团身紧,很利于迅速站起来,练习效果很好。这时我立刻鸣哨,集中全班同学,告诉他们在保护与帮助时,要及时提醒同伴“收腿”。指导结束后继续分组练习时,听到每组在保护与帮助的同学都对同伴发出了“收腿”声,之后还听到了从蹲立到站起来的提示音——“蹬地”。练习的同学听到同伴的提示声,更加强调了动作的关键,而且完成动作的质量也有了提高。这样做,不仅体现出是根据学生的学法改进教法,,而且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的学法指导,即要求学生在对同伴进行保护与帮助时,要对动作进行提醒。因此,学法指导要根据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4在学生讨论交流中善用学法指导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说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教学中,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使个体的知识、品德、能力变成群体的,并影响到各个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对所学内容理解较快,并善于思考,经常能迸出一些巧妙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所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级新授武术操踢腿运动时,发现较多的同学踢出去的腿不会到原来的点就落地屈膝。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巩固所学动作,自己则边看边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在某个同学的带领下进行了口诀创作,练习起来特别方便,而且腿部动作完全正确。他们的口诀是“一出(左脚向左前45°成左弓步)二踢(蹬右脚)三回(右脚后撤成跪步,膝不触地)四收(左脚并右脚)”。我立即集中全班同学,请这个小组把练习口诀分享给其他同学后,大家边念口诀边进行腿部动作的练习,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动作错误。正如这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榜样的力量,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在进行武术的腿部动作“虚步”的教学时,动作要领是左脚向前伸出,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两腿屈膝半蹲,称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可学生在练习时,总有部分同学虚实不清,因此,在跟这部分同学讨论交流后,我总结了这样一个方法,先两腿屈膝下蹲,再伸出左腿,脚尖点地,脚跟提起。这样一来,练习虚步时虚实不清的问题就解决了。

5在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中切入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学好,使学生从单纯、机械地汲取知识技能转变为学会怎样汲取知识,从而主动地去掌握知识。例如体育教材中有许多配套的插图,卫生保健知识图、动作分解图、游戏分解图等,学生对这些插图虽然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如何去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看图解,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尝试并练习,教师适时诱导,培养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仔细地琢磨动作要领,记住动作的方向、路线、顺序,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6结语

第3篇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

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阅读能力差。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像浮萍溅水,一摇即落。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方法差。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品质差。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识记方式单调。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初中生数学学法指导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这是读法的核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粗读。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传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将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老师、同学)。

(2)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形成稳固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开导“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讲是信息的输出,学生的听是信息的接收,只有调谐学生的“频道”,使接收与输出同频,才能获得最佳收效。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听法的开导,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这样,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达到同频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这样,让学生会抓住要点,延着知识的“生展线”来听课,就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引导“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需要教师科学的指路引导。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法的引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

(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

(2)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

(4)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思悟思,融会贯通。

4.传导“记”

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是与其有无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正相关,而学生对良好记忆方法的领悟,尚需教师的传授指导。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记法的传导,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死呆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来传授记忆方法。如通过对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5.指导“写”

作业书写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

深究学生书写条理混乱的原因可知,教师教学起始时不重视写法指导是一主要导致因素。因此,精心指导学生怎样写,才有助于其驾驭知识,正确解决问题。为此,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1)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解释,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由于数学语言不像日常用语那样能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印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学研究环境,一般难以使用其语言,因此,其特定的语义、句法规则,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为此,其一,必须明确数学语言的语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其二,要明确符号的指代,提示符号的特征。如对某符号,不仅要指明其所代表的对象,指明其几何意义,提示它的非负性,还应与其它相关的表示方法相联系,加深学生的认识;其三,加强句法分析,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了解这些句法规则是学生会用数学语言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对比分析,如“两数的和的平方”与“两数的平方的和”等,要作仔细的分辨,帮助学生体会、区分、理解,进而会灵活运用,对一些长句。还要作必要的分解。

(2)要注意语言规范,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其一,说法要规范。以利思考和表达的规范,如“在直线上顺次截取”不能说成“在直线上截取”;其二,书写、作图要规范,如(x+5)千克,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直线要直,垂线要垂,锐角要锐,不能乱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克服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的缺陷,创设正迁移条件,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平时及升学考试中均正常发挥,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而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对症下药。

第4篇

如今,初中语文教师都发出感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哪里去了?因而,我反思:是不是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语文课堂是否弱化了诵读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于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诵读与讲解中心同等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重新认真地审视学生的身份。那样,教学情况就会有改观,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会空前提高。例如,在教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去体会作者描绘山川之美的妙笔,并特别指出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句子让他们尽情地去欣赏,去体会美质。欣赏、体会佳句后,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你能用优美的文句把这些景色表现出来吗?这些在诵读后提出的问题,起了激将的作用,多数学生跃跃欲试,使得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我读了部分学生描绘的句子后,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教师的尊重,他们的文采被教师认同了。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情文并茂”,文中生动华美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诵读乃是进入文本的最佳学习方式,从读中去整体感知,从读中能有所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更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诵读,以使学生去领略语言美,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语文的主动意识,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默读学法,用以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思考

如今,都讲究有效教学。那么,在这份有效的时间中,初中语文教师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才能使学生有实学呢?一节课教师不能一点不讲,要讲就必须讲清楚学法,让学生清楚:为什么学,讲清楚目的;怎样去学,讲清楚途径。因而,教师在一堂课中所扮演的角色恰如一出戏的导演,演员是否倾情出演,是否领会导演意图,全靠导演的功夫。例如,我在设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默读的板块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积累。《桃花源记》一文为我们积累成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你们听过这些成语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无人问津……学生听教师一口气读出这么多成语,早已忍不住求知欲,快速翻开语文书,全情投入地阅读起来,在书上划着,并掏出笔记本认真抄写了起来。应该说:默读积累只能是学法上浅层次的指导。

我们知道:语言,它的作用最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了解了语言,我们就可以进一层地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默读中思考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深一层的。让学生去思考什么问题,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艺术思想境界。例如,我在设计《桃花源记》一文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时,这样引入:“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然后,学生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在旁边作批注,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交流讨论,讨论得非常激烈。这种形式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学法指导由浅入深,提高了他们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三、互动学法,用以指导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时,学生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但是,教师仍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处于求知阶段,他们学习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真诚地希望教师去帮助解决。教学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进行语言仿句练习时,许多学生不会做,极少数做了的也不符合要求。我问学生:做题很难吗?看了参考答案也得不到启示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学生眼睛盯着我,好像在问:老师你能吗?我认真地看起了题目要求:仿照示例按要求写出两句以春天为主的句子。我仔细研读原句,读出了句式,句式中要求要应用的修饰。思考好后,我把想好的句子读给学生听:春姑娘捧着小迎春,把春的芳香告诉给桃花,告诉梨花;春姑娘哼着小夜曲,把春的绿铺向田野,铺向自然。然后,我告诉学生,我这是抛砖引玉。学生得到了启发,积极思考并写了起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写仿句的要领,组织语言的思路。通过我的示范,学生写出了许多好句子,如:春姑娘捧着清泉,把春的甘露洒向大地,洒向人间……通过本次仿写练习,我真正捡拾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法宝:教师真正参与,切实与学生互动,才可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定要注重他们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是舞台,是师生共舞之地,是人性养育之圣殿。在舞池中,我们要能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听到表达自信精彩的声音,见到绽放收获成功的笑脸。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专注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丰富的学法指导。

第5篇

预习即课前准备,由学生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新课。由于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较强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回答法”的指导,即让学生通过预习把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创造性地变成自己的观点,在同旧知识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找出共同点,作尝试性解答,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把教师的讲课思路与自己的自学思路进行比较,以提高听课效率。同时,预习还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一个过程,对提高自学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按照“复习旧知—预习新知—找出重点—尝试学习”的步骤进行学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任务落实到位,温故才能知新,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尝试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才能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

二、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上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释疑、讨论、练习等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上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消化课本、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听课的能力、方法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听课方法,要指导学生找重点、关键字句,进行压缩性记忆。一般情况下的概念、定义、性质、法则等都用文字来表达,对其中的重点词要抓住不放,再在理解动词、数量词、连词的基础上,重新压缩成简单易记的内容。如讲“长方形”时,长方形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重点词有“对边相等、四个角、四边形”,通过压缩后成为“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另外,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多用手、眼、耳、脑等器官,要求学生首先用眼看准,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用耳听懂,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用心思考,想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用脑去归纳、概括;再用手去实践,即动手操作学具并尝试做练习。在指导学生听课时,应按照“专心听讲—当堂弄懂—抓住关键—理清思路”的方法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学会质疑,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在达标巩固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达标巩固是指学生在课内外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脑、动手完成思考、练习的过程,检查、反馈、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意义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听懂教师的讲解,但在完成达标巩固时却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巩固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题。要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审题,根据题意显示的条件,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并看准解题所要达到的目的,明确解题思路,通过图式的有机结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综合,最终确定解答的方法。同时,还可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由已知条件向未知条件步步推导,或由题目要求的结果向已知条件推导,以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此外,还应注重解题格式的规范化,作业完成之后应仔细检查,可用估计法、重算法、运算法、另算法、代入法等进行检验,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由此,让学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例如,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乘法分配率,但是对诸如99×2,56×99+99×44,125×88等变式题却不会简算,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深刻所致,为此,练习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寻找更新颖、简捷的解答方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一般要按照“审清题意—寻找思路—正确解答—题后检查”的程序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对批改后的作业进行及时订正,若仍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以达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学习,由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安斯的遗忘曲线可知:知识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知识中保持率下降的过程是先快后慢,最终只剩25%左右的东西能保持下来,可见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例如,指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知识时,应采取利于视觉、听觉、运动实践等感官参与的复习方法,主要采用尝试回忆与阅读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复习时先不看书,把相关公式、定理、法则动手写一写,推导一下,再对照教材阅读,两者交替进行。也可采用“归纳整理法”,即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要将已做过的作业机械重做,而应动手整理要复习的内容,使知识内容系统化。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对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重视及时复习,并注意良好复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指导学生复习时,应达到“融会贯通—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总结规律”这一目标,使学生做到“三个为主”。即复习时,以课本为主,以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力为主,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为主,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掌握好所学知识。

五、在综合与实践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学生数学的学习也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注重数学学习与生活现实的联系,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实际学数学。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知识前后,可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及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经历一次次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顾客带420元去买衣服,一件上衣198元,他拿200元给营业员,问:营业员应找给他多少钱?他还剩多少钱?这些问题连学困生也能回答,于是420-198=420-200+2=222,从而得出“多减的要加上”的性质,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学生学的兴趣高,而且理解深又记得牢。

六、结语

第6篇

第一,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坚持的原则是实践性和独立性。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独立性就是让学生有自学的“自”,能独立阅读、独自思考、独自完成各项适合他们要求的作业或练习等,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操作过程,在自学的同时发挥才能。

第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应当尽早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让聪明才智早期得到发掘,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

第三,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孔子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首先要求教师应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才能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情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们吸引到有兴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因成功、进步、发展而享受到应有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入迷,并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乐学不疲。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精读、粗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使学生学会自学。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强调边读边画、边读边思、边读边说,把读书、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有各种阅读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动手画、动嘴说、动脑想,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掌握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会精读、粗读等方法,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精读:是指导学生联系文章的重点、难点,作精要阅读,参与认识过程,增强学生认知、思维和反馈知识的能力,它不是泛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生字、生词,初步领悟了部分重点词句,抓住了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重点、自化难点,而决不能只给观感结论。如教学《我的战友》中,有这么一句话:“像千斤巨石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从烈火烧身时的样子和是什么力量使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这两个方面去体会,从而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有关部分,学生经点拨、议论,开了窍,轻松地消化了知识面的疑难点,也突破了重点,体会到严守纪律的精神。粗读:首先教师介绍工具书及有关资料,让学生熟悉课文背景,再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特色,揭示知识性问题,渲染气氛或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出生字、生词,通过一些重点词句的批注自己体会,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会了查阅资料,形成能力,为自学提供了基本能力,奠定了基础。学生肯自学,能自学,还应做到会自学。科学的自学方法是学生起步自学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金钥匙。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了自学实践。在自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己探究,教师辅之以引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依据重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读读、议议、练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突出自学这条主线。但自学不是学生的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中大致有三种形式:(1)教师先提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然后学生自学;(2)学生先自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出自学的内容;(3)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学。

第7篇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

就目前数学教学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经验来看,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则.

1.系统化原则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学习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则不同,知识面较广,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学法课.其次,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进行指导.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3.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4.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改正不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应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多讲怎么做,少讲为什么,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便于学生接受.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如怎样记笔记,怎样积累资料,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阅读,等等.

5.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6.及时巩固原则

及时巩固原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是数学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表明,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及时巩固,才能迁移应用.

四、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为其内容及范围.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第8篇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

就目前数学教学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经验来看,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则.

1.系统化原则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学习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则不同,知识面较广,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学法课.其次,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进行指导.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3.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4.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改正不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应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多讲怎么做,少讲为什么,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便于学生接受.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如怎样记笔记,怎样积累资料,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阅读,等等.

5.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6.及时巩固原则

及时巩固原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是数学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表明,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及时巩固,才能迁移应用.

四、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为其内容及范围.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第9篇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伊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1.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晰,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2.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时,教师可以将第一首诗《小池》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2)让学生个别朗读,纠正其错误读音。(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2.细读,理解字词。(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3.精读,体会诗意。(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的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4.赏读,想象意境。(1)再读《小池》,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图文结合,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5.诵读,背诵诗句。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并不时点拨,渗透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楚,难易适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法的动态展现,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不能呈现自觉状态,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在归纳学法时要特别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和学法步骤的可操作性。如在学完《小池》这首诗后,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么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教师可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刚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怠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教师还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防止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胸有成竹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可在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进度,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还可进行单独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小儿垂钓》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句阅读、品味、想象、讨论,并在想象、描绘、体验、诵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入情入境,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全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检查效果,巩固学法。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原因有三:

1.通过检查,了解该学法是否恰当有效,该矫正的,引导学生探索错误之关键所在;该肯定的,引导其概括总结,加以强化、提高。

2.通过检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愉悦,激发学生发现和运用学法的兴趣。

3.通过检查,使学生对自学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巩固和深化学法。所以,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以《小儿垂钓》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步骤检查自学效果: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遥”、“应”。

2.诗中是怎样讲儿童学钓鱼时的姿态和专心的样子的?

3.图文结合,讲述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第10篇

罗马法制度

1)罗马法的渊源:1,习惯法2,议会法3,元老院决议4,长官的告示5,皇帝敕令6,具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

2)罗马法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调整对象:公法和私法

2,根据法律的表现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根据适用范围: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4,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市民法和长官法

5,按照法律内容:人法、物法和诉讼法

3)十二铜表法:

1,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

2,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

4)国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的阶段

5)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

1,自然人: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长权;25岁有完全行为能力;已有初步的法人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家长制

第11篇

课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或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知识点。因此选取难度较小的课题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课题主要分为“文字阅读型”(知识点少,理解难度小的课题。学生通过倒置教学法阅读,查资料图片很容易掌握其知识点,做题正确率高,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初级探索型”(知识点有一定难度,但通过阅读可以进行初步探索解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阅读型”可选取以下课题: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爱护水资源》、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自然的分类》、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第四章《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基本营养物质》等;“初级探索型”可选取以下课题:初中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当然,也可以选择某个课题中的一个部分作为倒置教学的内容。

二、选取适度的自学作业

凡事有目的才有方向性,同理,在布置自学作业时,可挑选本课题所需掌握知识的巩固题目(题目可以选出基础性和提高性两个层次)。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总结做题,既指导学生自学又能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后有的放矢。例如九年级化学课题《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就可布置课后第1、3、4题作为作业,作业从常用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常见燃料的化学方程式、理想的燃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有层次地考查本课题知识,学生能很快理清思路,掌握新知识。

三、采用赏识而公正的方法评价作业

第12篇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很强。教者除了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如指导学生多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参观动物园,观看《动物世界》和《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拓宽观察的广度。

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而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划划;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一)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如通过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细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

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二)分类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如新陈代谢从“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性质上”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分自养型和异养型,从异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厌氧型。

(三)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如渗透作用与物理学上的扩散作用的联系,遗传问题与数学上排列组合和概率的联系,染色体、基因、DNA、碱基排列顺序四者的联系,遗传规律与细胞分裂的联系等。

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如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之间以新陈代谢为纽带而相互联系。

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三)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例如利用发散思维可将染色体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附图{图}

利用聚合思维可将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实质、意义浓缩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将细胞分裂中前、中、后、末期的特征归纳为:“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均分牵拉向两极;仁、膜重视重开始。”

以上几种知识精加工方法具有交叉性,使用时不要把它们截然分开。

四、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第13篇

一、明确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掌握学习策略,加强语文学法指导

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其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四是学习策略和认识策略的关系。

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呢?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

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词汇学习,其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促进简单知识教学的主要问题。复杂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指概念、规则的学习和阅读、写作的学习,其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一)注意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如"带着问题读书"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思考问题",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

(三)精细加工策略。如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而单纯的信息记录,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

(四)复述与复习策略。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画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等。

第14篇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第15篇

1.1班级团队管理

在课堂组织上,笔者采用的是公司制管理模式,学生自由选择组建公司,每个公司选择一名董事长、CEO、发言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名。笔者引导学生开设了六个团队:1.英语歌曲、英语电影团队;2.英语诗歌、话剧团队;3.中西文化团队;4.英语演讲团队;5.英语辩论团队;6.商务英语团队。笔者给学生介绍每个团队的意义,实际上也给学生介绍了创新的英语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种团队,并且精心制作了logo,确定了团队英文歌。笔者让学生制作英文名片并进行“名片交换”的情景剧表演,安排各公司进行“商务交流”,让学生自己介绍公司的文化,logo的含义。这样的团队活动不仅让学生增进了了解,而且学习了商务英语-名片交换礼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团队竞赛,制定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找团队负责人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班级团队管理的反馈。

1.2项目教学法

在讨论“英语语音语调以及英美发音差异”这一专题的时候,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各国人讲英语的不同口音”的英语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原来世界各国人说英语都不一样,口音会受到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然后笔者结合经典美剧老友记第4季,第23集进行教学(该集有英美文化的碰撞,也能体现英美发音的的差异)。将情景喜剧片段融入教学既可以练习听力,又可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视频去总结英美发音音差异,以及英美文化差异。观看完毕之后,笔者鼓励每个团队进行讨论并且以团队为单位陈述自己的发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都非常热情地讨论并在陈述环节表现的非常好。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资料,每个团队谈论文化差异表现的一个方面。学生在下一节课能用熟练的英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课堂参与性非常高。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1.3案例教学法

笔者在讲“Diningout”这一主题的时候,首先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很知本次课堂的主题,然后给学生展示大学英语四级新翻译题(内容为中国美食)。当学生们谈到中国美食时倍感骄傲。然而当笔者对他们提出如何将我们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这一问题时,大多学生因受到英语词汇量的限制而无法回答。笔者然后给学生播放BBC出品的纪录片:探索中国:美食之旅,并要求学生一边观看纪录片一边记录和饮食相关的词汇。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知到教学内容的用途,增强了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东西。

1.4情景模拟教学法

笔者以“OrderingaMeal”和“AskingforandGivingDirections”话题为例。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一个情景剧:出国后点餐和问路却不会说英语的窘境。学生大笑之余也在思考自己的英语口语。大多数学生表示以后会出国旅游,掌握点餐英语和问路英语很必要。传统教学法以听力为主导,训练学生听并理解以上两个情境的常用英语表达,然后安排学生编对话角色表演。但创新的教学法要求设置尽量逼真的情境,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以“点餐”和“问路”为主题的情景剧,并进一步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通过此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学生非常具有创造性。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学生创作情景剧,如“SailingRoundWorld”。环球航行这一主题笔者指导九名学生参加表演,具体安排如下:一个旁白,一个航海的年轻人,六个途径的国家(法国,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安排六名同学介绍六国文化,美食及标志性景点),两个记者。整个情景剧穿插背景音乐“Sail-ing”。航海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创新编排。这样一个由老师指导,学生排演的全英文情景剧结束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文化知识,还有团队合作成功的喜悦。又如“ThePresent”,“TheSampler”等单元,老师都可以指导学生排演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的英语情景剧。

1.5参与教学法

参与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好的课堂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信息交流和反馈,最终让学生达到领会、掌握和应用知识,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环境。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讨论“我的梦想,我的青春,我的大学”这一主题时,首先和学生分享自己儿时的梦想,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勇敢的说出自己儿时多姿多彩的梦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以及如何有意义的渡过大学生活。开放式的教学会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愿意分享。笔者组织学生参加班级英文歌比赛,比赛完全由各团队董事长和课代表组织完成。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学会了协调团队成员选歌,排练等组织能力,还学会了制作PPT等电脑技术,而且还锻炼了英文主持能力。在讲解词汇、语法和课后练习时,笔者都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体验教师角色,让学生自己讲课。参与教学法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获取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老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参与式教学同时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文献搜索能力等多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1.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笔者的每次课堂都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讲“演讲”这一主题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大学生演讲视频,在第二遍观看的时候给每个团队发一张任务卡,任务卡上有该团队听力结束之后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不仅要听,看,写,还要参与思考讨论并表达。听力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观摩视频,总结出演讲者应注意的眼神手势表情等,并让学生现场模仿。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会积极主动投身于每一项任务中,上课注意力会更集中。笔者每次课堂都会将教学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如在讲授“环球航行”这一主题时,会将任务提前分配给各个团队:1.搜集历史上伟大航海家的故事并介绍;2.搜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英国航海家的信息;3.搜集骑士以及封爵仪式的信息并表演;4.绘制世界地图并标出七大洲五大洋;5.描述主人公环球航行的路线。通过任务的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1.7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回答。如在第一次英语课堂上,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要学英语?因为在自我介绍环节通过一个破冰游戏已经消除和学生的距离感,学生会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被迫的,或者仅仅为了毕业。笔者在实践了一个月的新型教学方法后又一次和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发现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会说:学英语出国旅游更方便,编程需要英语,看美剧能更好的理解英美人的幽默,可以读更多的小说等等。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讲解课文重难点句子和单词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提问教师讲解的办法,或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的方法,从而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多次的问题回答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开拓式的思维和求知求真的钻研问题的精神。但是提问要把握下列原则:紧紧围绕授课内容;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提问的逻辑顺序要适当;提问的频率要适当。

2结语